中学德育环境所问题及优化建议

时间:2022-11-07 10:53:56

中学德育环境所问题及优化建议

环境(environment)一般是指人们活动在其中的,影响人们活动的、周围的和自然条件,在教育学中,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德育环境(environmentofmoraleducation)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育任务和目标而设置和使用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设施、活动和氛围[1]。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德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孔子说:“与人善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与品德良好的人一起居住,就像身处种植兰花的室内,久而久之自己身上也熏陶上了香味,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德恶劣的人生活,犹如进入卖鲍鱼的市集,时间一长,自己身上也臭气熏天,所以君子必须要小心谨慎地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纵观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德育环境的优化。特别是现如今,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其中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竞争。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现代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一个孩子以后是否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关键,而一个人是否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看其是否身处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中。“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修养就难以成才,而良好的德育环境对青少年耳濡目染的熏陶是关键。

1中学德育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师生关系异化。师生关系异化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几千年来,我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尊师重教”,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灌输者、机械的接受者。现如今的道德教育模式还是换汤不换药,这就导致了中学学校中师生关系异化、学生心理的不平等感增加,从而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中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其中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中学学校的孩子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不信任,没有心灵的触碰也就无法产生教师对学生道德上的进一步教育,这也是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之一。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无法获得心灵的触动和道德信任的情况下,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将失去内在情感的奠基,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则是由此导致的逻辑归宿[2]。分析中学生叛逆的案例,确实如此,一些学生因为老师对自己不满意,导致行为失范,产生对学校和老师更加逆反和叛逆的心理,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师生关系的异化无论是对学校、老师还是学生个人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从而导致整个中学德育环境水平的整体下滑。1.2朋辈群体间负面影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青少年更倾向于对同伴群体的认同。同伴群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为的参照群体[3]。中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和自己年龄、水平相当的集体里,好的群体会对中学生产生正能量,不好的群体会给学子带来认知的偏差。现在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喜欢在学校寻找与自己年龄、兴趣爱好相仿的群体并融入进去。朋辈群体间的正面能量是存在的,但是负面影响更值得我们重视,只要在学生团体中出现一个人有违法乱纪的思想或行为,其他学生很有可能会出于好奇心或其他心理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被学校贴上“不良青少年”的标签,从而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恶性循环。青少年是否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纵观现在青少年屡屡出现的不良现象,如校园欺凌、攀比之风盛行等,这都是朋辈群体之间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正面引导而导致的,这让我们看到一些青少年道德的缺失,也让我们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其中一部分是来自朋辈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学时期,青少年主要活动阵地在学校,而朋辈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作用。1.3德育课堂氛围较差。课堂气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支持型气氛”,师生间能够互相信赖、宽容、互助。一种是消极的“防卫型气氛”,师生之间是控制与服从、恐惧与不信赖,甚至反抗的关系[4]。现在中学的德育课堂大多都偏向于消极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整节德育课毫无生机可言,在学生心目中,德育课就是政治理论思想课,跟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关。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上德育课的时候基本都是遵照课本知识勾画重点,整堂课毫无生气,而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也只能机械地记一些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视了中学生自觉的道德认知,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也扼杀了学生本该拥有和生活相结合的道德认知,这是德育课堂氛围较差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德育课完全用来讲政治制度理论,使得德育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单纯地讲理论。长期下去就会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提不起兴趣、德育课氛围沉闷,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德育厌恶、厌烦的心理以及对教师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不仅德育课的本来目的达不到,反而弄巧成拙,把德育课堂变成老师学生都应付了事的一门课。

2中学德育环境优化建议

2.1着力打造人际关系和睦的校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学校人际关系环境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5]。打造人际关系和睦的校园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教师、学生等集体利益的需要,也是学校长久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向前发展着。在师生关系异化这个问题上,应该要随着时代走,思想观念不能停留在以前,也需要与时俱进。首先,师长和学子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是打造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以及维持校园健康风尚的前提。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知识、感化学生,所以教师在学校不光要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必须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三观。教师处在先导地位,就应该更加主动地投入打造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中,而且拥有良好的师德的教师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在学生面前也是非常受尊崇和欢迎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该多换位思考,学习上对待学生应该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生活琐事应该多鼓励、多关心、多交流,不要用高人一等的态度指责学生,应坚持师生人格关系平等。学生在学校中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不能越界,必须秉持着尊师重道的原则。中学生应善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能与老师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应该找一个良好的时机与对方心平气和地交谈。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角色定位准确后,才能更好地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让学校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其次,学生拥有集体意识是打造人际关系和睦的校园环境的关键。人最终都要跨出校门,走入社会,难免会遇到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矛盾冲突。现在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导致大部分孩子都比较自私自利,所以当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学校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保护个人利益,舍掉团体利益。而打造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校园就必须要教会学生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要服从集体利益,学校必须宣扬集体精神。只有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且学生拥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后,才能打造出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2.2注重对中学生朋辈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交了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关系着中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朋辈关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从众心理,中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大环境,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所以使学子朋辈之间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中学德育环境走向积极方向的关键。要创设朋辈群体间正确的价值观,老师与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加入积极正确的朋辈群体,学校就应该创设群体示范,引导学子提升自我规范能力。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加入正确的朋辈群体之间,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嘉年华、少年宫等,引导孩子加入正确的朋辈群体是老师、家长的义务。在中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和家长都是具有一定威望的,发出的号令很难反抗,基本都会照做。所以让孩子加入正确的朋辈群体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态度,也为以后进入社会提前筑下根基。校园创设群体示范,是指学校创设相关的学生会、社团等,通过组织、号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进来,中学生加入一个和自己年龄、水平、兴趣爱好都相当的一个群体,会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学校根据青少年求知欲旺盛、积极向上、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的特点,采取自愿参加与组织领导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各种活动[5]。这些项目活动的积极开展不仅可以影响中学生朋辈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能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2.3重视德育课,让德育课贴近学生生活。当代中学德育课堂氛围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以及德育课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要改善学校德育环境,就必须重视德育课堂,让德育课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学校以及教师所传达给学生的德育理想、道德榜样不能“假、大、空”,必须要务实,贴近学生生活,不能空谈理论。道德榜样要从学生身边讲起,道德理想要从学生的生活点滴谈起,从学生的生活起居、友谊、亲情、学习目标讲起,一点一点地循序渐进。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学生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6]。德育课可以像其他科目一样采取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但是不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应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之上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例子加以分析或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课堂与自己生活实际接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把德育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结合中学生的思想困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不要总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应让德育课堂沉浸在和谐、民主、欢乐、平等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得以升华,学生才会产生道德发散性思维,从而才能真正拥有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灵得以净化。德育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现实生活,反思现实生活,从而对现实生活本身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对现实生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批判与思考[7]。德育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顿悟,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老师教授的理论形成正确的认知。所以,德育课堂不单单指教室或学校里的学习,也可以拓展到学生能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比如社区宣传、义务劳动、义捐灾区等等。学生通过这些道德实践活动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所学到的东西才能真正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认知、锻炼他们的道德判断力,从而进一步升华他们的心灵。

总之,中学道德教育的优化是庞大的系统工作,本文只是简要地从师生关系、朋辈群体以及德育课堂氛围这三个方面浅谈了中学德育环境优化。中学德育环境的优化不仅仅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努力,还要从多个角度努力才能达到优化德育环境的目的,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作出相应的努力,根据自身的特点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才能给中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德育环境,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优化中学德育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7:121.

[2]杨宁.学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孙元,谢秀细.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

[4]徐亮.当前中学学校德育环境中的问题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5]巫剑伶,刘少萍.中美学校德育环境之比较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

[6]鲁洁.行走在意义的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

[7]叶飞.德育课堂的困惑:在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J].教育导刊,2008.

作者:胥高婕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