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时间:2022-08-13 08:02:54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实现二者的融合,将十分有利于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果输出。本文简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就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高职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两种教育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但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相互分离、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二者并没有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成效受到了影响[1]。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特点、现状,就二者的融合进行一些探讨。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自高职院校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就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五育”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在德育方面具有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并不算长,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工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因此,较多的研究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从德育视角出发,主张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补充,二者为从属关系,即德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教育功能,本质上是在强调德育的强势地位。也有一些研究者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试图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独立于德育范畴之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领域,这种观点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也没有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就笔者看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一种联系密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过于强调德育的主体地位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成果输出都是十分不利的。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困境

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两者的合力,提高各自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2-3]。但在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者的有效结合。2.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机制的融合问题。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很高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具备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成熟的教育机制,有着相对固定的教育模式。虽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广受诟病,但成熟、完善的工作机制使其对自身体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外部力量的介入较为排斥,自身改变、革新的意愿不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势必会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机制产生适应性的调整以容纳心理健康教育,这种调整与改变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会使其自发的产生抗拒与焦虑,导致融合的热情不足,接纳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某种程度而言,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心理教育职能尚未开发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实则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能。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的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念与技术,缺乏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接纳与尊重,执着于“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工作中往往存在“去道德化”的冲动,与高校德育工作的整合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效果。2.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队伍的融合问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完善,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较高。高职院校通常对德育队伍的角色定位比较清晰,工作目标、任务很明确,职业发展通道也比较畅通,德育工作者对职业的认同度较高。虽然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很多德育工作者为了应对学生问题的复杂化,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但其出发点仍是立足于德育视角,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意识并不是很强烈。与德育工作明确的角色定位、成熟的工作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发展通道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仍很模糊,工作内容与任务并不明确,尤其是队伍的职业发展通道并未理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很多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现实的问题往往存在诸多的后顾之忧,致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吸引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长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心理学或是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背景,在教育理念、方法上往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再加上对学校德育体系的接触不多,认识不足,对二者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抵触,融合热情与积极性也不高。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路径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但从实践来看,二者融合还是展现了多种合作的可能性,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能否在二者的融合上开发出创新的融合途径,消弭横亘于二者之间的阻碍。3.1价值认同与制度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实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双方对彼此的价值认同。因此,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首先应使二者在精神层面上达成共识,相互认同彼此的教育价值,才能使进一步的融合具有坚实的基础。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融洽,强调的是学生的外在行为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与塑造。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体的心理成长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强调的是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从实践来说,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涉及人的心理层面,还涉及人的精神层面,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构建,思想道德对自我的约束等,这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德育的教育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一定价值认同,才能进行有效地融合,即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性活动,都涉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认识与评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价值取向的学生。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的保障。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级协调机制,这使得德育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但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校级协调机制,也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级协调机构,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协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困境。因此,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协调机构与工作机制,统一管理、协调两者的融合,将能够有效地改变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相互游离的现状,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强二者的联系与渗透。3.2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合作共赢。价值认同和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是达成二者融合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师资便有部分是来自德育队伍,二者在工作层面的融合其实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工作实际中,德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工作层面的融合还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合作协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就笔者来看,二者建立完善的协同合作机制,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在队伍建设上,可以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培训,使这支队伍既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又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能胜任一般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融合。在协同合作上,可以尝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使之能够承担部分德育主干课程,从而达到“以德促心”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加强对德育教师在学习心理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使之具备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技术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实践实现“以心促德”。如此,双方协同合作,当能实现育人效果的相互促进。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都具有多方整合的可能性。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困境,但通过二者的价值认同、制度创新以及建立校级协同合作机制等,当可以有效形成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的合力,实现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功能耦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2]胡寒春,黄建榕.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118-121.

[3]班华,崔景贵.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3(7):38-41.

作者:汪玉兰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