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分析

时间:2022-08-13 08:27:44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分析

中职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实现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基本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在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需要在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进一步下足功夫。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要找准着力点:在理念上,坚持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在教学内容上,整合多维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在学习环境方面,营造互信互赖的、安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评价上,构建发展性的学生考核与评价。

1教学理念:坚持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引领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而课堂教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所以,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目标应实现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转向,“三维目标”本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将其割裂开来,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表征着人才培养目标范式的转变,更能体现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促进其终身发展的原则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所以,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学科特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对所能挖掘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精准定位,提炼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确定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而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也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改革,以促进个人发展和实现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模式,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模式,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学最终回归到对人的教育。具体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就需要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认真挖掘中职德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然后根据每一门课程的特点提炼其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从而引领课堂教学。

2教学内容:整合多维度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方向,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是发挥中职德育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必然要求。所以,需要结合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每一门德育课程和每一堂德育课堂教学中。具体而言,要在整体把握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教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每一章节的融合点,突出重点,准确融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学生的人文情怀、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中职德育课应坚持德育课程内部整合式教学、多学科整合式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德育课程内部整合式教学,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引领,将中职德育的四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综合;多学科整合式教学,是指将中职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的综合;跨学科教学是指,基于现实中的问题,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是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理念,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学组织: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在“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应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着眼点和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道路上,教师的作用也必不可少,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事无巨细地替学生做。教学是由“教”与“学”共同组成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偏废其一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2]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比较,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更积极、更深入地与每个学生互动,因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挑战在于如何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方面。具体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需要体现以下两个转向:其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其二,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其三,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转向“任务和活动”设计、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和发展。总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

4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让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而真实的发生,就必须构筑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安全的学习氛围与情境。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够构建起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教师正是能够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关键。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用“润泽的教室”来形容这一互信互赖的、安全的学习环境。他认为,“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即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3]佐藤学认为,作为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而“共度愉快时光”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并引导和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倾听,倾听是要尊重对方,不打断对方讲话,不起哄,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从而营造师生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因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则不可能发生,对于中职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中职的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学习的失败,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担心自己的观点或表达受到否定或被嘲笑,所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同理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评价:构建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机制

发展性的学生考核与评价要坚持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更加关注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评价是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不能一刀切,应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进行考核与评价,做到对群体的评价与对个体的评价相结合。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要尽可能多的采用真实性评价,在进行以项目式为主要方式的综合学习中,可以以学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评价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多媒体来操作、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真正地以评价促进学生勤于反思、乐学善学、信息意识、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学生个体的考核与评价可以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31.

[3]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20.教育文化

作者:李淑姣 单位: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