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5:52:03

中职

中职范文篇1

1.做好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中职院校若想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必须做好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若是此项工作做不好,则会对接下来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时,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例如,钳工实训是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时必然参加的一个项目,在学生参加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操作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向学生讲述操作时的动作要领,当学生进行车工实训时,教师要对车床进行详细检查,保证车床正常运行,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和演示。基本职业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步骤,教师要重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良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落实好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在进行实训教学中,主要是以项目为准开展教学,让学生接受各个项目的任务,认真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各项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目的。教师进行教学时,首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制订,为了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制订内容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角度转化为主动的角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师在制订实训教学方案时,一般会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明确所需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知识来完成此项任务,从而达到怎样的效果;

(2)学生接受任务之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并制订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

(3)进入指导演示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可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真观看,并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完成任务;

(4)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检查,并让学生做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再对学生的实训结果做出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意见。

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职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英语;培优;技能大赛

中职学校要创品牌,发展壮大;中职生要展示才华,谋求事业成功。本文关注的是中职教育中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培养优秀中职生(简称培优)。通过优秀中职生的引领和示范来宣传学校办学实力,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良性竞争,帮助所有中职生成长于具有积极和良性竞争的英语学习教育氛围。

一、背景

(一)中职学生情况。中职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6岁左右,多数来自农村家庭;重庆的中职生生源地以重庆籍、贵州籍和云南籍为主,中职生的初中学校绝大多数为乡镇中学。因为高校扩招,高中扩招,社会对中职学历观念转变,所以中职生源在初中阶段的文化成绩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中职学生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总体很差,学习兴趣低,尤其是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英语词汇、口语和综合都很棒,学习兴趣很浓。(二)转考与抽考。转考与抽考是目前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要通过的两类检测考试。转考,即“职教高考”,是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本科参加的考试,高职在中职单招、中职直升高职的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由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目前中职生有意向升入高职的比例逐年上升,因此英语教学的应试能力有待加强。以四川仪表工业学校近三年就读中专和3+2高职学生报名分班为例,2017级升高职学生占42%,2018级升高职学生占56%,2019级升高职学生占60%。还有一种就是抽考。自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的意见》(渝教职成发〔2016〕6号)颁发后,重庆市逐步建立起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质量抽查机制,采用每年抽查一科的方式,促进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也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一项标准。(三)中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始于2008年,已经有12年之久,教育部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教模式日益成熟,“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也已经形成。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学生积极,中职学校以部级、市级的各类技能大赛为教学引领,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学生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专业技能;公司以技能大赛为平台,选拔人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2012年开始增加了中职组“职业英语技能赛”项目,大赛的目标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交流学习、拓展视野、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于中职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也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二、中职学生就业情况

中职学生在就业时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根据金文娟(2015)[1],中职学生就业劣势包括家庭背景差、自身技能和素质低以及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不一致。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优势包括,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全国各大城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就业市场环境途径公开公正化。通过对中职班主任关于学生就业情况的走访了解到,总体上中职毕业生从学校就业差距不大,多为生产一线工人和服务行业,经常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以就近区域为主,渠道以学校推荐为主。班主任反映,技能比赛获奖学生最受青睐,然后是技能强和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最受欢迎;而在工作岗位发展比较好的是思维灵活、能吃苦和遵守纪律的毕业生;英语水平高、技能水平强的毕业生成为行业的领头人。三、中职英语教学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要求在基础模块掌握单词量1700,词块量200,词汇量共计1900。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3推行,词汇知识内容要求1800~1900,词汇表收词2490,含义务教育和中职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即拓展模块词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3]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职场语言沟通目标是: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根据骆宇(2017)的调查[4],重庆市内中职学校较多使用外研社出版的《英语》第一册、第二册,该教材包括了大纲词汇量1695个,达到大纲要求。该教材第一册将语法融入活动中,第二册设置专门的语法板块。第一册的词汇和语法难易程度与基础教育初一、二相当,第二册与初三相当。同时各个中职学校还根据专业类别和学制,增加了相应的英语教材教学,如《旅游英语》、《幼师英语》、《航空服务英语》、《机电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等等。英语教学方式多采用全班集体上课,由于重庆中职学校发展较快,各个学校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课堂教学的音、视频教学资源使用非常方便,手段多样化。加上中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技能的研究和交流,多数老师能熟练使用和制作PPT,也能使用和制作微课。根据专业和学制,英语开设的年限可能会1~3年,普中专可能是1年,而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模式就可能开设3年的英语教学,每周2~6课时。3+2模式的课时多,而旅游、航空等专业的英语课时也会增加。中职英语学生评价方式多样,包括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比例高,方式有课堂口语表达,也可以是课后书面作业,可能是小组成绩,也可能是个人成绩,非常灵活。

四、中职英语教学培优途径

(一)分层教学,优生引领。中职英语课堂面对的是5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学生总体基础很差,要实现培优教育,最佳方式就是本班分层教学,优生引领推动全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英语单词和文章的阅读环节,老师教读后,优生可以领读,能跟老师一起分组或对困难生教读和检测;在口语环节,优生可以示范,能指导困难生口语练习,可以多次与困难生组队对话,也能检测过关情况;在书面练习环节,优生可以讲解方法,解答问题,评改作业。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优生的自信心增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二)转考、抽考两类考试督促培养优生。转考、抽考两类考试在中职教育中属于应试教育,需要出成绩,就有对比。3+2转考培训针对的是要升高职的学生,学校制定了教学计划、配备了专门的教材以及每周6节左右的课时来组织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的应试,老师讲解,学生练题,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标,帮助这些学生升入高职,学校层面就要保证较高的过关率。抽考是中职的“白领”教育,分数是以高分来衡量的。一年级在校生规模为800人及以下的学校,由学校推荐20名学生、区级抽取20名学生,共40名学生参加检测。一年级在校生规模为800人以上的学校,由学校推荐30名学生、区级抽取30名学生,共60名学生参加检测。抽考培训关键之一是选优生,根据中考英语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选高分学生,选100人分成两个班,培训测试后推荐30个参考,其余进入随机抽取名单中;关键之二是培训方案和计划,因为抽考学生来自整个一年级,上课时间排在晚自习和周末;上课的老师来自整个年级,分两组轮流来上课,相互沟通协调;抽考针对一年级学生,复习资料采用中考复习资料和转段考试资料;印刷资料练习讲解,同时指导学生用手机、计算机进行网上模拟练习。两个月左右的复习培训,巩固了这部分学生的单词和语法,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并鼓励学生写作。(三)网络自主学习。培养中职优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因为年龄、基础知识局限,以及大锅饭的现状,所以优生要飞得高,飞得远,决定因素是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是优生自主学习的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网络英语教学资源分两个部分,一是学校建设的网上平台,一是网络公共资源。学校资源可以侧重英语视听的歌曲、VOA和BBC录音、原声电影,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源,还有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习网络公共资源的第一步是引导他们学会搜索与选择信息,同时介绍一些成熟的网上平台,如喜马拉雅、英语学习网、金山词霸、我爱背单词、每日英语听力、英语流利说等等,并引导他们使用E-mail、BBS、Web、QQ等交流工具,激发他们用英语交流的热情。(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英语技能大赛,打造的是中职的“精英”教育,由此打造学校的品牌教育,而要获得这样的殊荣,需要长期坚持系统化的教学。2012年全国中职技能大赛“职业英语技能”组重庆市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而获奖的两所学校历来重视英语教学和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英语能力大赛又广泛地宣传了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办学品牌。除了全国性的比赛,2014年重庆市第六届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也开始开设职业英语技能赛项,分服务类和其他类两组,参赛共30个队,其中8队服务类和5队其他类获奖。而获奖第一名的重庆市两所中职校都反映了学校对大赛的重视和学校的实力。2019年重庆市第12届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参赛共112个队,服务类66队,其他类46队,获奖的68个队,三所职校获得一等奖,其选手展现了学校的英语教学实力和大赛的指导能力。凌春芳(2017)[5]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全国“职业英语技能”的比赛环节有在线测评、情景交流、职场应用和职业风采。重庆市的职业英语技能赛项分为口语测试、在线测评、情景交流和职场应用四个环节。要培养优生参加技能大赛,首先从平时的教学抓起。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组词造句、角色扮演、复述、讲故事、唱歌、电影欣赏,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合理规划英语能力大赛,备赛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团队建设;通过调查、观察、考核,确定对英语有兴趣、英语表达能力强、表演天赋好、心理素质硬和意志力坚定的优生作为比赛候选人,配合团队的指导老师多角度培养,配备英语老师团队、专业老师团队、职业素养指导老师团队以及心理老师团队等等。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与学生一起坚持训练和完善。初期阶段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提升英语基础能力,布置学生增强英语听力和阅读的训练,可以借助喜马拉雅、每日英语听力、每日英语阅读等APP,计划并坚持天天30分钟,每天阅读2篇文章,并认识和掌握文章的生词。这个阶段既是为后面的学习训练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口语训练和在线测评环节做准备。第二阶段在老师的带领下梳理、系统化知识。首先,熟悉和熟练赛项和规程,包括流程和时间规定。针对情景交流环节的训练,选手A、B分工,A负责描述和阐释,B回答裁判提出的两个问题,时间均为90秒。学会识图和分析图片,图片内容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和在哪里做,什么时态,什么人称,每张图片的内容和图片之间的关联,然后得出四幅图的主题。带领学生熟悉掌握描述图片的表达,如Fromthesepictures…/Inthefirstwecansee…/Thepicturestellus…/Thepicturesshowus…。针对职场应用环节的训练,选手团队完成一个通用职业场景中的工作任务,如选择最佳入住酒店、招聘最合适人才。竞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备赛室进行,选手抽取任务,在30分钟阅读、分析、交流和决策。第二阶段在赛场内进行,选手A在3分钟内向裁判陈述任务完成情况,选手B在2分钟内回答裁判就任务主题及完成情况提出的相关问题。整个过程要求使用英语沟通交流。在备赛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理解和熟悉流程,提高信息理解与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会把握时间。指导B学生担负决策权,完成阅读后直接传递有效信息,减少时间浪费,多给A留准备时间。对于这两个阶段选手B担负回答裁判问题,往往是一个yes或no的一般疑问句,回答后进行简单说明;然后是一到两个特殊疑问句,就需要稍微详细阐述。以12届重庆市赛为例,情节交流环节90秒,两个问题;职场应用环节2分钟,三个问题。因此,选手B在训练过程中,就得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问题和回答解释。第三阶段是英语能力比赛模拟赛。需要研讨近几年省赛、国赛规程,比赛样题,然后准备两场模拟赛,邀请整个团队的老师和领导,以及部分学生观摩。按照比赛流程,完成整个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能更熟悉比赛流程,要用多少时间,回答几个问题等,还能强化过程中语言表达,锻炼学生心理承受力,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英语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转考、抽考、网络自主学习和技能大赛多种途径来培养优秀中职生,长期坚持,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必定会帮助优生成功,也能实现学校的“创先争优”,增强学校的生源竞争力,并实现优秀学生和优秀学校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金文娟.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骆宇.外研社与高教版中职英语教材词汇语法内容设计差异对比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中职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挑战;对策

1引言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于劳动者的综合要求亦在不断提高,不仅注重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亦更加注重劳动者的职业品质和道德精神。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在颁布的众多教育规范中要求各中职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不断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优质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准备。本文就新形势背景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现总结如下。

2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除了“新课改”教育方针的推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新环境之外,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亦为其开创了新形势。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时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1]等是互联网的最主要特性,其不仅将人类带入了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更是为教育事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教育事业中掀起一阵强有力的改革浪潮。然而,在这一新形势下,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所开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既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面和学生的学习面,但同时亦带来了如如何把握好互联网教学使用力度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等一系列的挑战。

3新形势下强化中职德育教育的策略

3.1进一步深化师生的德育教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通俗来说,比如当人产生饥饿或疲倦感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饮食或休息的意识。由此便凸显了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同样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亦是如此,只有不断提升中职教师与中职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好德育教育。倘若教师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日益薄弱,导致德育教育无法得以落实,便极有可能导致中职学生在后期的人生道路上出现程度不一的道德品质问题,不仅对自身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所以,抓紧落实好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为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师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各中职学校可通过德育主题讲座、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等诸多方式使德育教育意识深入人心,为其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前打好“思想基础[2]”。譬如:各德育教师可定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除了务必要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到位之外进行宣教,还可与学生共同探讨,收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以“德育”为中心进行即兴表演,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表演是第一小组学生以“该不该扶”为题的小品表演,小品中主要通过摔倒在地的老人与路人之间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充分反映出了社会的不良道德风气,同时亦在无形中使学生意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3.2进一步对中职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完善。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主要分为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以及职业道德等几方面。为加快德育教育的落实,各中职学校可在原有德育课程上进行适当性的改革和完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求知需求后开设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德育课程。这同时也体现出了“因材施教[3]”的先进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可定时定期对组织学生听讲爱国主义精神讲座教育,若条件允许,还可利用军训这一时机,带领学生入军营参观或体验军旅生活,使其深刻感受到我国军人团结友爱、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各德育教师还可定时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义务服务,陪孤寡老人拉家常,为其整理内务,为其表演节目,宽慰孤寡老人的内心,以社会实践中实现德育教育。3.3进一步在德育教育途径中开拓创新。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管是在德育教育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枯燥乏味和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通常都会令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照本宣科是众多中职德育教师的普遍教学方式,不仅只起到“隔靴搔痒[4]”的教育效果,并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另外,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教材多注重理论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在无形中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各德育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和学习兴趣。中职德育教师在教育途径中不断开拓和创新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优化德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例如,德育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收集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视频与学生一同观看,并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们写观后感;还可要求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且与德育相关的故事。由此便能够在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目的。除此之外,还可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以团队形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认真观察生活中的道德,并合力完成实践报告。

4结语

总之,中职德育教育的落实程度关系着中职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面对复杂的社会以及形形色色的诱惑是否能够坚持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否有正确的三观指导其日后能够为社会和人民谋福利。就当前我国的中职德育教育现状来看,依旧任重道远,还需各从事中职德育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们继续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郑立鸿.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09):267.

[2]李华芹.论新形势下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263.

[3]杨敏.提高学生参与中职德育课堂积极性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7(80):86.

中职范文篇4

一、新形势下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基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偏向于职业化。学生在毕业后都很快步入社会从事职业性工作,因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三观思想是尤为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塑造出优良的品质,让学生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来对待学习与工作。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发现自我价值。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注重学生科学道德的理念与意志的养成,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培养高贵的品格、严格律己,塑造优质品行。因而,进一步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大力提倡开展德育工作。因此,中职教育,要想更好地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不仅能够让学生自动屏蔽一些不良的思想,让中职学生不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高尚的情操,具备优良的职业操守。在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凭借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致使达到人生发展的巅峰,不断突破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新形势下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有效策略

中职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分析

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产生的效果,包括德育投入与收效的比例。德育课实效性是德育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中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中职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目前中职德育体系沿袭过去的管理方法,实效性不强,随着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较差,德育工作重视度较低,缺乏效果评估。随着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十八大以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升新的高度,中职院校学生德育尤为重要,要求德育工作发挥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本文对中职德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中职德育实效性概述

德育基本含义是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蕴含的内容不断拓展,德育包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将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中职德育是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主义开展的系列教学活动。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大致包括德育教学成功率,引起学生素质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界定德育实效性应明确实效性范围,把握实效性的衡量尺度,德育实效性是教学效果与期望效果的符合度,按照德育目标达成要求与实际完成情况衡量其效果。中职德育大纲指出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德育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对象特殊性,目标特殊性与内容特殊性。中职德育实效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产生效果与教育目标最大化程度[1]。中职德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是中职学生生源成分复杂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国家颁布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指出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国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发展道路,随着时展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教育,中职教育对象复杂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其思想状况关系到产业工人素质,中职学校必须审视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实效性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职德育现状,随机抽样选取中职学生300名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自编,从中职生个人品德,学习德育作用,德育教学效果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9%,利用百分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少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对德育课的实际作用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学习兴趣不强,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存在异议,希望能以有效的方式施教。根据调查中职德育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德育课重视不足,学校教育方法单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考证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弱化了对德育理论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平时认真听讲没有作用,少数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浪费时间,不如多学习专业课,缺乏学习德育理论课的动力[2]。目前中职德育途径选择存在忽视学生体验,网络德育途径发展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德育实效性提高。找出德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但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德育整体要求,德育内容选择缺乏有目的的因材施教。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德育有不同的认知,大部分中职学生肯定学校德育的途径作用,中职生认为作用较小的德育课题教学是中职主要德育途径。实习实训等途径在学校德育中较为薄弱。传统德育途径不被学生接受,原因是教育者采用灌输方式教育,不能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传统德育方式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调整改革。中职学校实施德育时往往将空间局限于校内,中职的与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内容相对性,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主要德育渠道。德育方式通常为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等,及宽泛的校园文化等。校园内德育活动有一定效果,但德育选择空间过于狭窄,企业德育途径发展薄弱。中职学校德育倾向于将学生封闭在校内,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降低了德育的实践性。实训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环境,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职学校为学校生存发展全球企业合作,但仅将工学结合模式为解决学生就业的方法,对如何实习期间帮助学生完成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传统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局限于学生受教育期间,德育内容以教科书为主,学校环境较为闭塞,与社会生活缺乏联系,造成德育内容与社会环境不一致,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无法很好的应用于实践。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方法大多为简单的说教,使学生被动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考虑不足,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压抑学生的主体精神,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中职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思想,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提升中职德育实效性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未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针对当前德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首先要促进德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德育理论课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与思想特点,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生思想的困惑,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实践教学中从学生思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起,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德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理论概念的传授,同时传授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启发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对某话题让学生上台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中职学校有19个专业类,每个学校具有特色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要针对学生专业选择德育教学途径。种植的鱼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课程,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兴趣关联,要根据设置专业课考虑德育课教学内容。如学前教育开设《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电商专业开设《电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中职德育课程设置的通知,要求停止选用地方自编德育课程教材,规范使用教育部组织修订的中职教育规划德育课程教材。当前中职学校使用德育通用教材较少从专业角度考虑组织教材深度,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讲授德育课程相关专业内容,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开展讨论课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师生加强交流沟通,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信任,德育课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语言表述不清的缺陷,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足因素复杂,如师生因素,家庭因素等,对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提高产生影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由学生学习效果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德育教学主导的小时决定。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影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中教师在主导因素。教师因素的克服可以很大程度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教师角度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应提高德育课教师各方面综合素质,起到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格魅力包容学生的缺点,成为中职生的良师益友,带领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感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

四、结语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对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现状研究,从德育课堂教学角度,着力于教师因素探寻造成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为提升中职德育实效性找出有效对策,有效发挥德育教学主渠道作用。关于中职德育实效性问题有很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如影响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针对其他影响因素应采取策略等,有关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金.中职卫校德育课堂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8.

中职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感恩教育;缺失;养成;人才培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部分中职学生缺失感恩品质。本文分析中职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结合中职校的教育特色,研究培养中职生感恩品质的策略。

一、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尤其忽视感恩教育。部分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侧重技能培训,德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课基本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学生背诵着大量的道德知识;课下,学生的行为却时常违背这些熟知的理论。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才使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滑坡,缺乏感恩品质。

(2)家庭教育的欠缺,淡化了感恩教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对子女百依百顺,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与孩子的亲近交流和品格培养。一部分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不能与人为善,只知道受别人恩惠,不知感恩他人。

(3)社会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感恩教育。中职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给中职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思想行为愈趋功利化。个别中职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利”字当头,变得冷漠、损人利己、忘恩负义。

(4)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感恩教育。中职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部分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聊等,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个别学生从网络当中学会的不是宽宏大量、感恩报恩,而是满足私利、追逐私欲,导致在现实生活当中人际关系淡漠,不懂为何感恩,如何感恩。

二、感恩品质养成教育的策略

(1)充分依托课程,把感恩教育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中职校不仅有专业课,也有文化课和德育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依托课程,不断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现在的德育课,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如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内容有许多重复。老师可以自主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甚至可以编写感恩教育的校本教材。筛选与整合其他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增加感恩教育的力度。各科教师均应结合学科特点,寓感恩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如语文课在讲解具有感恩色彩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份感恩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利用所学专业技术,给有恩于自己的人制作电子或平面贺卡。

(2)注重日常培养,把感恩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时,提醒学生制作手工感恩卡片或是给自己的父母写感谢信、发送感恩短信等,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帮助他人,并以这些活动为题举办主题班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表述自己对践行感恩活动的真实情感,从而教会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

(3)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学校实施感恩教育一定要重视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支持。让家长明白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实行“德育认辅制”,每个认辅教师定期和家长通电话,定期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合理建议。对于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家长应当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同学校密切配合,启发和督促孩子认真接受学校教育,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的感恩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样学生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而激发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感恩教育融入良好的大环境中。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是个大家庭,各种媒体都要肩负起责任。从正面大范围来宣传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忘恩负义、知恩不报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等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努力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这样的感恩大环境影响下,中职学校的感恩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实效,更容易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养成。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关系到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是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的生源素质存在较大的距离,加强对中职生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其中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感恩教育应成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应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钱军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经贸化工系

参考文献:

[1]刘利才,陈昌兴.论感恩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与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中职范文篇7

(一)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整体表现

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主流表现是积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教师对自身职业属性、本质有较充分的理解与认识。统计数据表明(见表2),中职教师对“职业理解与认识”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404~4.623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对其职业的理解与认识状况总体上是满意的,即教师对自身职业属性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原理等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大体把握职业教育当前的发展规模、状况以及前景,从而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敬业爱教,忠于职守。[1]但有些题项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在这些题项上教师对自身评价存在较大的离散程度。中职教师专业认同感较强。教师的专业认同表现为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表现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未来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体验到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①调查发现,有99.2%的中职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意识到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并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教育活动有着比较正确的专业理想、信念和端正的职业态度。

2.中职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能耐心解答学生疑问。数据显示(见表3),中职教师对“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4.175~4.605之间,表明中职教师能真诚的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建立与学生的互爱、互信关系,并以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关系为纽带,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不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发展完善服务。“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师者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少一点挑剔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这是至关重要的。[2]据调查发现,有88.4%的中职教师认为,自己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并且,对待学生在课内提出的意见或问题,有93.8%的受访教师乐于接受意见或回答问题。

3.中职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意识有所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职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994~4.588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具有比较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职业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并认真践行“认真施教,精心育人”规范的道德要求。但有些题项的标准差较大,表明在这些题项上教师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离散程度。(1)中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技能。调查显示,有89.8%的中职教师能够摒弃传统教育中“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的通病,做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并重,并注意培养学生努力工作的兴趣动机;培养学生所需的态度和熟练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从而使学生能看到其所学的知识与今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很多学生面对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此外,中职教师注重对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起到实际性的指导作用。事实上,教学作为师生间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必然发生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2)中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调查显示(见表4),有94.6%的中职教师在上课时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氛围,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拥有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灵活地控制和处理意想不到的教学情景,使其产生积极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成教学目标。

4.中职教师注重个人修养与师表行为的培养。统计数据表明(参见表5),中职教师对“个人修养与行为”所有题项的评价均值在3.991~4.553之间,说明中职教师对自身修养与行为现状总体上是满意的,中职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和师德修养的高度自觉精神,实践了人民教师自我修养道德的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人民教师特有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教师获得发展,教育获得成功。(1)中职教师注重自身修养。调查显示,有94.7%的受访中职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做到用语文明、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有89.5%的中职教师有较强的亲和力,使得学生很乐意与他们探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大部分中职教师都比较注重自身修养,注意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作风,注重为人师表,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品德习惯等方面都能“以身立教”,以此确定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2)中职教师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比较低,但是教师们不满足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有73.7%的教师有做教学后记的习惯,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诊断,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有92%的教师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升技能,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甚至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性别、年龄、教龄和职称差异分析

本研究对男、女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发现(见表6):从总体上看,男、女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中职教师高于男中职教师。从各领域上看,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上,女中职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中职教师。但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上,两者差异均不显著。在总体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上,不同年龄的教师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年龄在30-40岁间的中职教师的得分高于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教师。在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诸因素上,不同年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个人修养与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上,两者差异不显著。对不同教龄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见表8: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且教龄在16年以上的中职教师得分明显高于其它四个教龄段的中职教师;总体上,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9可见,不同职称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从整体上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得分最高,其余得分依次是高级、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不同职称的中职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这四个领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熟识度不高。从调查结果看,职业学校很少组织教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而且有42.1%的中职骨干教师也很少主动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从而容易导致一部分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教育政策机制的引导,进而容易缺少职业发展的方向性。

2.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欠缺。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由教师集体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但是,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2.4%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或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还有少数教师对其他教师的工作不支持与合作,甚至互相拆台、排斥、贬低,造成部分教师间关系紧张、冲突明显,阻碍了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的形成。

3.教师敬业奉献意识不高。敬业奉献精神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服务于教育的重要表现。从中职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看,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有23.5%的中职教师没有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也不高;有25.4%的中职教师很少在课下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成效,有34.2%的中职教师上课的教案很少调整,说明中职教师缺乏专业责任意识,缺乏对学生甚至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进而缺乏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4.教师创新精神有待提升。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创造精神是进行创造性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但是,从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有27.2%的中职教师很少阅读专业书籍,从而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科的特殊性,了解不同的教学过程和特点,更不能详尽掌握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有35.9%的中职教师很少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缺失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能帮助教师了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有甚者,有53.5%的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项目教学法,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几乎一成不变,甚至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大,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5.教师与学生课堂外沟通交往的机会较少。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基本关系之一,其状况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师德水平,因为教师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有些中职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往的时间与机会不多,除上课外,参加共同活动或其他交往比较少,致使交往方式比较单一,交往内容和深度也比较有限,从而缺少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如,有19.3%的受访教师只是偶尔甚至从不参加学生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缺少与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此外,有13.2%的受访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也只是偶尔能找到共同话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畅通,其结果是有16.7%的中职教师不太清楚甚至不清楚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兴趣间的差异性,从而不能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以上是对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的调查,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滑坡”现象,对这些现象应加以分析,认清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推进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建设。

(四)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来考虑。

1.社会公众的漠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这种以学历教育为成功标志的当今社会中,社会公众迷恋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仕途教育观念,对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则十分鄙视,职业教育也就被烙上了弱势教育的烙印。同时,对职教教师的劳动价值也缺乏应有的认同,与此相应,职教教师自身也很难在公众评价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尤其是在与普通教育相比之后,而且认为职业教育是那些被升学竞争淘汰下来的人的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也就成为教育需求中“最无奈的选择”。传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职业教育自身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职业教育的开展缺乏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教教师特别是中职教师的职业热情和积极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蒸蒸日上,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倾向于经济地位。人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和强度,而是取决于地区、行业和职业的差别。③我国中职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促使那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困惑,甚至是失落,也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钝化了中职教师的职业热情。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些中职教师不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敬业奉献精神下降,缺乏专业责任意识等问题,与社会影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校管理的忽视。从学校管理制度来看,教师职业晋升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是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职业生涯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能否安心工作。教师向上升迁的机会有限,管道偏狭———无论资深或资浅,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没有明显的差异。④这种体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晋升制度,主要依据学历、资历等指标,并且在评定过程中“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中职教师也说到在教师职业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到退休也就是个优秀骨干教师罢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其评价目的倾向学校行政管理;评价主体局限于“他评”;评价内容偏重教学效果,等等。在这种学校管理制度下,不仅不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相反会导致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不利于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误导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将会影响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状况。[3]从学校管理者领导方式来看,许多中职学校管理者仅把教师当作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具,忽视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个人需求,采用专制的领导方式对待中职教师,使得教师对学校发展的知情权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更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各方面发展规划的制定,从而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缺乏认同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调查中所表现的部分中职教师不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缺失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说明中职学校关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3.教师认知的偏差。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认知偏差,即教师对人生前途认知的偏差,对教师职业价值认知的偏差。首先,部分中职教师对人生前途认知产生偏差。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教师思想消极,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对精神追求、对理想信仰淡漠,认为“人性自私”才是“永恒真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竞争心理强化了,促使在教育中一味地追求“量”的改变而忽视“质”的提高,进而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对学生的终生信仰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人民教师,若不具备坚定和正确的信仰,就不能对未来产生明确的信念,不具有纯洁的教育理念,其社会认知势必出现偏差,终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作用。[4]在调查中反映出的部分中职教师缺失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意识下降,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表明中职教师不能更好的抵制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其次,部分中职教师对职业价值认知产生偏差。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一种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经济地位相对不高的职业。一些教师往往是以金钱来衡量职业价值,认为经济待遇好的职业就是有价值的职业。因此,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中职教师,即使成为教师,也是身在岗而心不在岗,以单纯的挣钱为目的,无心钻研本职工作,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缺乏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探究,容易形成角色错位,影响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的方向,进而对教师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中职教师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差导致有的教师敬业奉献意识下降,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与学生沟通交往机会较少,不清楚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等问题的出现。

加强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职教社会地位,切实增强社会的认同感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存在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很难形成职业自豪感。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并完善对人才合理选拔的制度,营造中职学校毕业生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其次,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口招生力度。第三,在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各类技工工资待遇等诸多实际利益问题上,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第四,职业学校内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构建良好条件。第五,对中职教师进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了解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自身发展形成良好的职业承诺和职业效能感。[5]再者,在我国,教师职业是一种付出和回报不均等,职业声望与职业报酬不相当,缺乏一定吸引力的职业,特别是中职教师从总体上对工作感到不满,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不佳,等等。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薪酬制度,制定一些向中职教师个人生活需求方面倾斜的“惠师”制度,除了工资方面,在人事、医疗保险、住房、退休、带薪假期等方面都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在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状况。然而,在目前职教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况下,提高中职教师社会地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不过如此。

(二)优化学校过程管理,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落实到中职学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把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同时,对教师的考核应该突出教书育人的绩效,重点考核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方面,严格执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并把这些方面纳入到教师的学生问卷调查中,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评估体系,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6]中职学校要定期举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专业知识渊博、专业能力熟练、专业理念与师德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教师”,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行为表现差、业务水平低的教师可以实行淘汰制或待岗、转岗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重要性,如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要强调和凸显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防止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对自身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中职学校要定期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和组织教师开展对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中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鼓励中职教师更新专业理想与信念,以强烈的荣誉感和事业心投身教育事业;引导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增强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使中职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等层面上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7]此外,在学校的管理上,还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权、话语权,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所发展,让教师体验到工作具有挑战性,工作着是快乐的,把自己的个人追求通过教育的过程得到实现和发展,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给教师带来职业满足感和效能感,才能使教师成为自觉创造其职业价值和职业自豪感与幸福感的主体。总之,中职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改变教师管理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这样才能有可能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走“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对话

在培训形式上,要使受训教师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者,通过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创造机会让教师走进专家,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和交流经验,接受新思想的碰撞,拓宽教师的眼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倡导“同伴互助”的策略,变原来“一人讲,众人听”的单调的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与教师参与资源共享相结合的“互动式”培训,以自学为主,专家引领,榜样示范,教学反思,协同合作为辅,推动校本教研下的同伴互助,建立“引领式学课”、“合作式备课”以及“沙龙式研讨”等形式使教师在交流中得到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对话与发展。①例如,学校每年可定期举行中职教师基本功大赛,通过对教师专业理想与信念、师德风范、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能力和个性风采及修养等方面的展示,来展现教师的形象和素质,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努力构建“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

(四)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

提倡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可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和支持,等等。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身立教,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同时,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做到关爱与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其实,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学生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教师那毫不吝啬的表扬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信,学习起来信心百倍,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又都是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可能就是从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的。因此,师生双方的情感和精神交流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提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交往与合作。我国中职教师师资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偏低、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问题,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比较少,使得中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校要主动与生产部门联系,使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加强中职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工的交往与合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切实落实“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标。教师缺乏交往合作意识状况的改善,还要期待社会和学校为教师创设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教师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提升的安全的、健康的环境。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乃至教师与高级技工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提倡反思性教学

中职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思考

现代新课改活动的推动,用先进的理念进行引领,明确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遵照比较典型的工作导向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在实践情景中进行实际教学,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1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奠定施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中职院校要推动课程改革活动,一定要企业进行参与,把校企合作模式渗透到每一个教研办公室中。将企业元素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课改活动、建设实践基地、专业知识学习中,校企合作要从物质上的合作逐渐推广到人力、文化知识等层面上,给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活动奠定基础,创建并且施行专业技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与调研的相关制度,还有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的制度条例,以及企业专业技师到学校任教等制度。

2中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师结构的完善

中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不仅是关键的课程资源,更是课程内容构建中的主体。对教师结构进行全面的改善,切实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是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落实下去的关键。中职院校要开发并重新组建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架构、执教行为等层面,让中职教师能够变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者、研发者与合作者。中职院校实施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是教师实现工学整合的过程,教师要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师才能在学习中进行改变,在改变中足额子,才会明确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熟谙课程内容的研发技术,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研发与落实。在具备院校名师、专业的负责人、课程改革领头人、专业讲师四个层面基本要求之后,让其渗透到整个课改过程中,切实改善专业教师的架构,才能确保课改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要真正做到教师架构重组需要使用以下几种方式:2.1基于专业对话的方式来促进专业教师的提升。在中职院校内可使用青年教师培训班的方式,创建强化骨干教师互相交流的课程改革沙龙、相关专家主持的课程改革论坛、校企合作教研会、相关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体系等等,为教师创建一个快速获得成长的平台。2.2用专业合作的方式来提高专业能力。中职院校的课改活动完全搭配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与专业分工,教师要对本身工作的方式积极主动的重组,转变独当一面、各自为政的现象,树立教学相长、团结互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成长与提升。2.3用专业组织来促进专业研究。用校长论坛、名师讲座、课程改革沙龙等专业的组织形式来创建研发气氛,推动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教师思维能力的碰撞,切实促进专业的探索与研究。基于专业的教研室、著名讲师的工作室以及课程改革团队等工作尸体,进行校本教研工作,奠定进行专业研发的前提基础。积极组织中职院校重点教师去参与各种课改相关的高端论坛或者培训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专业研发的高度和深度。

3中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

中职院校进行课改实践活动的重点就是要重新构建课程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家重视实践活动获得的职业经验和措施,学生会对相关课程的概念以及远离进行更好的理解。中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是进行实际教学的前提,所以应该冲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关联,这样才能实现行动体系的重新构建。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彰显出学生的能力。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与策略的时候,课程内容一定要围绕实践工作任务来进行,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内容,遵照适度、够用的基本原则,使用有关知识、技能等学习内容,让其变成综合性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在实际排序中,要考量到工作过程的导向,遵照学生会的认知心理,基于职业实践活动和工作过程的导向,来设计课程内容,创设实际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明白“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策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课基于生产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之后梳理成有一定顺序的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富有生气、灵动生趣。

4中职院校进行课程改的平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现代新课改环境中课程内容得以落实的关键场地,是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在课程改革相关的理念之下,切实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地位和功能,也给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更为多样,参见人员也更加广泛,实训基地更具有综合性作用。4.1创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更为多样。最近几年,基于校企合作关系对实训基地创新建设进行图片,深化物质资源上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入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合作建设模式中,企业为主、学校参建的院校外实训基地,还有学校作为主体、企业参建的院校内实训基地等合作模式。4.2组建新型校企合作的模式,深化人资形式中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需要课程研发专家的积极参与,还要发挥其在课程内容研发中的优势,切实彰显出工作本位理念。为了能使有关行业领域中的技术工作者和相关专家的深度参与,深度挖掘有关人员的智慧,并且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场景以及监管机制的理解,让其融合在院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为其赋予更多、更为全面的工作本位内涵,创建企业实际生产的情景,让其变成企业独有的专业文化,兼备教育和培训功能的现代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增强创设动态情境的意识,实训基地的创设要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实训基地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定要突破其功能、情境中的局限,深化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5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中的课程改革一定要将实际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彰显出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强化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作者简介:张鸿玉,1981年生,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00.

中职范文篇9

当前,中职英语各专业多采用的是统一的教材即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教材内容多是偏向词汇量和理论知识教学的,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几年的时间下来,学生往往只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但是英语口语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明显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对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1.根据不同专业编写相应的教材内容。首先,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在使用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时,要本着服务专业教学目标的原则。要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编写适合的英语教学内容,力争让英语这门公共课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的设置来编写配套教材内容,比如结合中等职业英语教材,给电工专业的学生编写电工专业英语专用教学大纲,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编写服装设计专业英语专用教学大纲,给建筑专业的学生编写建筑专业专用教学大纲,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写计算机专业的英语专用教学大纲。因为各专业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大量计算机专业英语用语,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大量交际用语,便于和客户进行畅通交流。其次,要从学生语言学习的长远发展考虑,在内容上增加深度,保证其足够学生学以致用、保证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突出英语知识服务学生应用的特点,让学生学有所用。

2.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口语会话、交际英语的比重。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英语教材的改革,不但要根据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过去以词汇量和语法教学为主的教材结构,在教材中增加口语会话的内容和交际英语的内容。比如,增加一些诸如客人介绍、线路介绍、接送外宾和餐厅就餐、英语应聘等类的基础会话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多学习交际用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在教材内容上增加求职与就业板块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说,就业是首要的。因此,在内容上要体现服务就业的倾向性,要开辟求职与就业板块。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和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丰富就业板块的内容。该板块主要涉及的内容应该有应聘求职的技巧、企业文化学习、职场适应指南、职场沟通技巧、未来职业规划、上岗前学习等方面。

二、以服务就业为方向,促进中职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融合

1.明确各专业英语能力需求。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在教学时要立足专业需求这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比如对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主要机械设备的英语名称,让他们熟记一些设备的英语翻译。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则要对他们进行交际口语强化训练,让他们能够从容地用英语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并让他们掌握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习惯,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准确用语。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则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工用语的训练,让他们能够理解专业文献,具备化工词汇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2.创设专业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专业体验中学习英语。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专业情境中,去英语英语。这就要求善于利用中等职业英语教材中的服务类模块和职业模块来给学生营造情境。比如,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招聘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专业介绍、专业成绩和特点、专业发展规划,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自我推销。

三、给学生创造模拟实践中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战”演练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汉语交际环境使得学生鲜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需要中职学校要创设英语实战演练中心,该中心应该是一个英语的世界。主要由语言实验室和英语演讲厅、英语演播室、英语谈判室等组成。在改演练中心,学生必须要用英语完成交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组织相应的自由会话活动、就职演说活动、参观浏览活动和各种业务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实现不同环境的仿真化,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交流氛围。当然在实战演练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和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岗位锻炼机会

中职范文篇10

1.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存在冲突

根据中职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应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工作。经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之际制订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和《个人创业计划书》,课程教学目标也能够较好的实现。但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创业就业的设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职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定位和自己未来发展的认识都较模糊,此时制定的职业、就业、创业规划科学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未来作用不大。

2.课程教材的指导性有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一书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项目、案例十分丰富,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有成效。但是,一方面存在着以成功教育为引导,忽略以就业为导向的问题,为激励中职学生的创业就业理想,成功案例较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观;另一方面,强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教育,忽视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步骤的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为就业而就业的理念,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3.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筹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知识视野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且长期受技能教学优于文化课程教学观念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一新兴课程重视不足,大部分学校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课,师培工作也相对滞后。教师队伍专业化素养的不足,成为了束缚该课程正效能发挥的重大因素。

4.课程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大部分学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受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枝笔,一本书,一张试卷就构成了该课程从授课到评价的全过程。灌输式的填鸭教育方法的沿用,使得这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举,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在学生的心中变得索然无味。单一的书面式终结性考核方式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遭到严重打击,教学、评价方法的不科学也阻碍着中职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实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提升策略的浅议

1.课程教学依据学生发展分阶段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包含学生个体设计职业规划、学生求职就业和创业两个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现行的课程教学是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与就业观念的科学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阶段完成该课程“学习领域一”~“学习领域四”的教学内容,系统教授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以“巩固拓展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为中期考核,使得学生通过半程教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状况、个体自身的各项职业潜在素养有基础性了解,掌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领。在中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下半阶段进行该课程“学习领域五”~“学习领域七”的教学,以“巩固拓展两个人求职书设计”“巩固拓展三个人创业计划书设计”为终点。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可以使得中职学生拥有职业规划设计的基础能力,并允许他们随着中职学习生活的深入,对专业、自我认识的发展和个人发展方向定位的变化而重新进行设计,这样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就能够大大提升,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窘状。

2.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课程教学成效优劣的重要因素。针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起步晚,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强已经影响课程实效的状况,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积极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等模式的课程教学能力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可以胜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该课程教师的上岗专业要求,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促使该课程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考证,并将其作为职务聘任、考核和晋升的指标。通过这两种做法可提高课任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够辅助中职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就业和创业。

3.了解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全面掌握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个体教学,这对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效果明显。首先,要摸清学生状况,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办法,了解学生的性别、专业性质、个性特征和教室任职等对未来职业规划影响较大的因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得更到位;其次,要熟悉专业特征,了解自己所任课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个性要求都不尽相同。只有全面了解课程性质,才能够使该课程达到“三贴近”的中职课程教学要求。

4.创新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不是一门空洞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囊括实践活动、模拟训练、文化传授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特点,对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实案例教学法,让优秀毕业生进课堂演讲,通过学兄、学姐自述就业和创业历程的鲜活经历,让学生全面认识求职、创业风险和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实践活动,可以应用中职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展现类活动,增强课程吸引力,还要大胆改革课程评价,以赛代考,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全面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文字组织和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能力,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习得真本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