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演变过程探讨论文

时间:2022-11-10 03:02:00

中小学德育工作演变过程探讨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历了48年的历程。在这48年中,中小学德育工作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有经验,有教训,有探索,有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但是,还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中小学德育工作还比较薄弱,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初期(1949—1965)

建国初期,百废俱兴,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处在始建阶段。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仅从中学政治教师配备的条件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教育部的文件中说:“政治课教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宣传员、兴无灭资的战士,他们在学校中肩负着培养革命接班人,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各地在配备政治课教师时,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注意政治质量,认真挑选,宁缺毋滥,决不要马虎从事。”这里提出“政治质量”是同一般教师的区别,而且用了“严格注意”的词句进行强调,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1952年教育部规定的中学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效忠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到1958年,明确提出用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主要途径是依靠教师通过课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进行,还有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当时,根据主席号召全国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在学校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当时北京市规定,身体好的标志是获得“劳卫制证章”,即,体育成绩达到“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学习好的标志是获得北京市统一制作颁发的“学习优良奖章”,即,主科成绩必须优等,副科成绩可以有两科是良,其余也必须是优等;工作好的标志实际是操行评定获得优等。因为主席当时提的“三好”是对全国青年提的,所以提“工作好”。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这个工作好在学校里就是品德好。1957年,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学校的“三好”就是德、智、体这三好了。

关于这块工作的名称,当时既有德育的提法,也有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

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虽然还没有形成,但已有了一些基本的目标、内容、原则、要求、制度,而且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阶级、阶级斗争教育,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反修、防修教育,争夺接班人等问题提得越来越突出。

二、期间(1966—1976)

对我国社会是全面破坏,教育则首当其冲,中小学德育工作更是被严重扭曲。当时,虽然中央没有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文件,但主席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给的信及寄给《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回信给他们,热烈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从此,就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向了参加全部斗、批、改的政治运动。现在回顾起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情况是:

德育目标是:培养千百万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其条件是(仅看第一条):“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修正主义者。”就这一条便可知,把革命领袖的条件当成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显然太高了,太脱离中小学实际了。

德育的途径是:在大风大浪中游泳,即,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德育的方式是:运动式。

德育的方法是:学,活学活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讲用会,路线分析会,等等。

德育的成果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学活用著作的积极分子。

由于全国是在“左”的路线下开展政治运动,所以,不难看出,德育的目标与要求“高”、“大”、“空”,德育方式方法“运动式”、“成人化”、“一刀切”、“大轰大嗡”,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显然,正常的德育工作被扭曲了。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

结束后,面对十年动乱的破坏,学校教育同社会各行各业一样进行“拨乱反正”,经历了恢复整顿的过程。从德育工作的角度看,当时的教育部抓了重新制定颁发《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的工作,使学校要求学生有依据,使学生有遵循。这在当时学校的恢复整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以至对所造成的破坏,特别是“左”的影响来不及彻底清理。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怎么办,大家感到困惑。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这可以说是当时状况的写照。这期间,教育部中学司召开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进行探讨。到1987年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于是,1988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表现在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正确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德育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体制、学生品德评定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具体内容都反映在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这些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品德评定的意见》等。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从青少年儿童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里,指出了培养好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也可以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点”。同时,还指出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这里讲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首先努力达到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断争取的。与此相适应的是要求德育的方式方法应有一个大的转变。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确定“五爱”为基本内容,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有利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我们应该高扬“五爱”的旗帜。

中小学德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在1988年中央14号文件里确定校长负责德育工作之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叫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由党支部领导并负责的。确定校长负责领导管理德育工作,是由于确认了德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但不等于政治教育,不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德育工作自然由校长负责。党支部要支持校长负责并抓好德育工作,同时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作用。

以上这些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改革。纵观建国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最大的功绩是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德育工作的基本的新格局。

这次会议之后,各地积极贯彻会议精神,使中小学德育工作生机勃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后,一些人在反思时曾对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某些精神提出非议,主要有两点。其一说培养好公民的目标定得太低了。其二说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淡化政治”。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浅见。应该看到《行为规范》里有政治,尊敬国旗不是政治吗?当然,多数条文不是政治要求,但用这些条文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行为、文明礼貌的新一代,这难道不是政治吗?至于“好公民”的提法低不低,中央14号文件中的那段话讲得非常明白。“好公民”是普遍性的要求,“共产主义者”是先进性的要求。前者是全体的,是基点。后者是少数的,而且是将来达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一些人不能正确反思的情况下,我们也曾收到来自地方一些同志的忠告:“1988年会议的精神是正确的,对各种非议要顶住,千万不要变,否则上头一变,下边跟着变,以后再往回扭就费劲了,损失太大。”这些忠告是十分正确的、深刻的、有远见的。

国家教委从1990—1994年先后在南京、潮州、抚顺、三明、上海召开了5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平均每年一次大会,推动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有关精神的落实。1990年南京会议期间,一位记者问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这次会议有什么新的精神,柳斌同志说:“认真抓落实,研究新问题。”这既是国家教委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又是这期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四、我国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后(1994—)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也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也是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对这个文件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供思考。

第一,这个文件与1988年中央14号文件的共同点与区别。共同点都是中央发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不同点,首先是两个文件颁发的背景不同。1988年的14号文件是中央在结束后进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提出的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1994年的《若干意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其次是对象不同。1988年的文件专指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中小学针对性特别强;1994年的文件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大学、中小学、中专、技校及职业高中。所以,大多是从共性的角度讲的,也有一些是专指高校或专指中小学的,这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并结合中小学实际进行贯彻。还有一点是1988年的文件用了“改革”一词,而1994年的文件用了“改进”一词。虽然都要改,但“改革”是在一些大的问题上进行变革,而“改进”是在大的问题上不变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完善。由此看出,“改进”一词既体现了对过去的肯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新的要求。

第二,《若干意见》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很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新形势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或曰课题,即5个“如何”。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5个“如何”还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努力实践,努力探索。

第三,《若干意见》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要求。《若干意见》的第五条文字不多,却概括了十分重要的德育原则与要求,对中小学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遵循教育规律,区分教育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改进教育方法,解决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等等。

第四,《若干意见》在有关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如,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等等。公务员之家

由以上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简要回顾,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四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建立、被扭曲、恢复整顿、研究探索、改革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没有完结,还要继续实践,继续改进,继续探索。通过简要回顾,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今,党的基本路线已经确定,我国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正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努力搞好德育工作。第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适合中小学实际的德育工作体系,这个成果来之不易,这里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都要十分珍惜,以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第三,德育工作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