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技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24:49

临床医学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课程改革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高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就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缺乏鲜明的教学特点,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和诊断学课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概述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从事基层卫生服务,以执业助理医师的身份向周边基层地区提供服务。中职学生就业后主要负责常见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这也意味着诊断学学习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工作能力。因此,诊断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整个学习阶段占据核心地位。诊断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诊断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疾病的基本诊断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客观了解疾病的基础上,通过常规辅助检查,正确诊断各类疾病,其基本培养S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临床诊断工作而言,问诊是基础性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效果,要能够学会将通俗化语言转变为疾病诊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要学会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二是动手检查能力。临床诊断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特征做详细检查后才能给出诊断结果,故对学生的动手检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综合分析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疾病的诊断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仅仅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显然不足以满足工作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现存问题分析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较差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在离校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临床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尽管学生掌握了充足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看,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W在于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但无法将其进行有效融合,进而频繁在T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从临床实习价值的角度来看,临床实习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对于临床工作的认识,锻炼学生的T作能力,而在学生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临床实习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自信,导致学生出现职业动摇等心理问题。临床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高职院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导致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实践教学课堂中频繁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留给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时间严重不足,且多数情况是以简单性、基础性的工作为主。在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长期无法提升,并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技能课程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诊断学的课程安排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诊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较少的现状:整体来看,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践的现状,从而导致高职诊断学课程的整体授课水平较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缺乏基础技能操作的统一标准在基础技能操作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操作手法存在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操作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且教师的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正因如此,学生的技能训练也同样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问题。缺乏标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高职院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标准,而实践技能考核并不属于考核范畴之内。在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存在明显漏洞的基础上,最终的考核结果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也影响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和学生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将高职院校诊断学课程与本科院校诊断学课程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目标方面,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其主要培养基础性医学人才,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也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故学生的职业能力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诊断学课程需要坚持“临床实用”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临床典型案例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替换为工作任务,鼓励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此外,高职诊断学课程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推动学生尽早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参与基层健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的工作了解1|]。

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路径

教学内容设计

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学内容需要展示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要通过系统的行动体系来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工作行为。一般情况下,疾病诊断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其分别是采集患者信息、对信息归纳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作出诊断。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一是病史采集。病史采集主要以沟通交流的方式为主,包括现存症状和既往症状等。二是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属于常规诊断检查的基础部分,其主要对患者患处进行检查。三是辅助检查。依据前两项工作结果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项目,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辅助检查仪器操作和检查结果分析。四是临床诊断。依据前三项结果对患者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给出初步诊断,随后对初步诊断结果进行验证,验证完成后即可确诊,并按照规范标准填写患者病历。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必须始终围绕工作任务目标幵展,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高仿真度的工作环境[21。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是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教学的常用方式,其主要包括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工作实施、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六个环节。例如:在“心脏听诊检查”教学当中,首先需要明确课堂的基本教学目标,将心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和听诊内容等知识点相互连接,从而明确听诊心脏时的基本工作过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电子标准化病人进行听诊,而教师则需要控制电子标准化病人系统,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10-20种听诊音,并由学生对电子病人进行诊断。此外,教师还需要制定三级任务评价标准,并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评价|31。(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比重较高,其一般是选择典型案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多名学生共同解决同一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学生出现认知误区时给予适当指导和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3净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方式当中,由一名学生扮演标准化的病人,并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病房环境,将学生代入至这一环境中完成问诊和体格检查等多项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真实性较强,教学成本低,但只能应用于问诊和体格检查能力的培养,应用深度明显不足(4)81^教学法。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中的常用教学方式,其指的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定问题,由学习小组自主探究问题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PBL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即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超出了教师的控制范围,一旦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5)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情况,并依据教学目标,推动学生从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不断转化。启发式教学法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常用方式,而在实践技能课程中则可以用于解决问题教学。学习效果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的学习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在客观角度上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当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评分标准为基本的考核依据从实践技能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原则上需要坚持从易到难、从单一疾病到多种疾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在评价时,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鼓励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且评价方向不仅要关注最终的考试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进步幅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真实、客观地评价结果,让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拥有稳定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聘请教学医院、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2)挑选本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到上级医院进修,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对临床医学专业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及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妙语鉴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工作过程为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尝试将教、学、做高度融合,为学生模拟和创造高仿真度的工作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lj彭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J].科学与财富,2〇20⑶:75.

[2]艾娟,王海鑫.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71-72.

[3]杨鹏.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13(20):17.

[4]于慧,齐世光,王慧.临床专业实验诊断学实习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1):103-104.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2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临床医学;实习生;应用;临床实习考核;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实习是医学生开始实践的标志,也是由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步骤,通过1年的临床医学实习,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临床实践中,而关于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各医院研究的热点[1-3]。实习生岗前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实习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方式,岗前培训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临床技能,考核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考查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4-6]。临床医学实习生常规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存在着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多元化考核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提高临床医学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现对我院本科2014级及2015级82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多元化考核系统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本科2014级及2015级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多元化考核组(n=41)和常规考核组(n=41)。其中,常规考核组中男生19名,女生22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3.0±1.5)岁;多元化考核组中男生20名,女生21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2.8±1.7)岁。两组实习生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多元化考核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平时考核、过程考核以及终末考核成绩各占不同比例得出最终成绩。考核形式为:理论考试、迷你临床演练评价(Mini-CEX)、临床操作技能评价(DOPS)、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实习成绩构成为:(1)平时成绩占30%;(2)内科理论考试占30%;(3)迷你临床演练评价(Mini-CEX)考试占10%;(4)临床操作技能评价(DOPS)占10%;(5)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占20%。常规考核组采用常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实习成绩构成为:(1)理论考试成绩(70%);(2)临床技能操作考试(30%)。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实习生的成绩,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综合能力,问卷调查每项满分为1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实习生平均成绩和问卷调查得分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统计多元化考核组实习生的平均考核成绩为(88.7±3.4)分,常规考核组实习生的平均考核成绩为(79.6±3.8)分,多元化考核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常规考核组(t=11.346,P=0.000)。2.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两组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多元化考核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考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期,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让其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现阶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是培养大专生,以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学制,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卫生院就业,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较差,导致成绩不够理想。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保证临床医学专业职业水平。基于此,加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素质整体偏低、差异性大。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来自于各个城市当中,同时不仅包括了应届高中毕业生,还包括中职对口生、应届职业高中生、往届高中生,甚至还会吸收一些社会参加成人高考的人员,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且彼此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很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为了保证学校的竞争力,一些院校会适当的降低入学门槛,参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范围较大,包括职业高中生、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学生、卫生医疗工作从业者,甚至是一些初中毕业生,只要具备了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与考试,通过考试就能够进入学校学习。这些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基础存在差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给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难度。加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角色意识发生变化,学生思想、行为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暴露出更明显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亦面临更加挑战。(二)重技能、轻素养有所表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都是以疾病作为中心,围绕疾病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但如今更加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医疗服务。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突出,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现代化医疗改革的主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具有复杂性、严谨性的特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岗位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其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进行各项专业技能操作,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树立健全的道德观、价值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竞争较为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就能够提升就业成功率。具体到临床医学专业,侧重于学生技能培养,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为了能够保证自己从学校顺利的毕业,并且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在学习中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政、书法等这些人文课程、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在这些课程学习中往往不够集中,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造成极大制约。这些情况的存在,还会导致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存在交际能力弱、缺乏诚信意识等问题。(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兴趣有待提升。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鲜事物涌现出来,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信息每天都充斥着每一位高职学生,学生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新闻信息、娱乐信息,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高职学生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会增加学生管理的难度。现阶段,社会中高等教育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贬值,加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奋进的信心。这种情况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积极性不足,态度也不够端正,甚至对读书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同时,一些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识不足,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有待提升,不能够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最终会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不得不选择与本专业相左的岗位。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策略

(一)采取有效地目标引导措施。现阶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多18~22岁,正处于心理、生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各项机能、形态日益发展,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高职学生充满青春活力、反应能力较为灵敏,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意识都正在不断加强,而学生的情绪感觉更加强烈,但内心情感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走向极端,且自身逆反心理也较为突出。虽然大多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较差,一些学生在中学时代还养成了一定不良习惯,然而学生又是十分敏感的,对自身成长、教师同学评价、学业好坏、周围环境变化很看重。所以,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能够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提升学生道德境界、思想觉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具体体现在: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能够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体特点,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学生入学时就引导学生开始着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自己作为医学学生的身份,能够了解自我,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整体分析,以便于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常行为等都需要实行学分制管理,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能够修满学分才能顺利的毕业。当然,在学分设置过程中,不同学分也可以设置相应奖惩措施,将参与集体活动情况、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的事情,让学生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工作都能够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变化为学生自主自律的过程。(二)积极营造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学生管理应该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学生管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关系到学校社会形象、学校内涵式发展。对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其毕业后主要是进入到医疗卫生工作的第一线,只有保证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才能够以更加专业的技能处理各项医学临床问题,承担起“白衣天使”的责任。针对现阶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纪律观念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的问题,对其自身专业素质发展造成影响。高职院校必须能够设置有效地约束、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通过激励诱导,给予目标对象一定奖励,让其能够更加努力,更加奋进。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考勤表现、成绩结果等定期考核,与学生评优评级、助学金奖学金、毕业、入党等挂钩,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全校、全系、全班中营造出积极地学习氛围,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养成良好专业素养奠定基础。(三)积极采取更加的管理模式。第一,必须做好医德教育。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在思政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基础之上,还需要单独设立医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设计方面入手,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具体来说,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医患关系、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经典案例分析等方面渗透医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医德重要性。第二,采用全面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当然还必须能够发挥家庭的作用,辅导员应该利用网络、电话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定期对管理工作结果公布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消除社会偏见,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核心,是将来医疗卫生事业一线人员,医学生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高度,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医学专业学生要求更高,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战。因此,必须强化创新,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地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更加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青,李艳梅.高职医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7,21(8):20-21.

[2]郭兆秀.医学类高职学生违纪行为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职业,2017,25(3):99-101.

[3]蔡银文,王振寰,陈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调查思考[J].高教论坛,2017,26(11):65-66.

[4]王振,冯蒙蒙.《中医学》第二课堂教学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拓展能力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1):87-88.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4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程和内容运用微型案例、典型案例和复杂案例来展开教学,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和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旨在提高学生处理病例的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时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模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纸上谈兵带来的局限性,并且它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时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一次次的案例讲解中,学生还能得到有效的临床模拟锻炼。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个人的医学能力。

二、临床医学中案例的编写和设计

1.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代表性。在组织与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涉及到案例的编写和设计,因此教师编写案例时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案例的选择可以来自单个诊断的微型案例,某种单一疾病的典型案例,或者是涉及面较广的复杂病例,但无论来自哪种类型的案例,其内容都要涵盖该主题80%以上的理论知识,要从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出发,让学生在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中通过讨论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2.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逻辑性。正如拍摄一部电影一样,案例的编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胃溃疡可以以周期性腹痛为首要表现开始编写,也可以从腹胀、食欲不振开始编写,然后追根溯源地分析病因,并向学生分步透露关键性的实验室检查,并且合理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以疾病发生和诊断前后的逻辑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别诊断的热情。3.教学案例的编写要具有启发性。科技在发展,临床医学环境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案例编写要具有时代启发性。教师要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随时了解和更新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环境变更,掌握疾病前沿的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穿插医学界的疑难杂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不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志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具体组织和实施

1.案例布置与分组讨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案例,同时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前自觉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形成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小组人数应在4到6人为宜,一般不超过10人,然后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本组对该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小组间形成讨论和竞争,同时,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和点拨者的身份管理好课堂秩序,为学生指点迷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筛选和整合中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整理出分析和鉴别诊断该案例所涉及病例的最佳方案。2.课后作业布置和基础知识巩固。实施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后期的巩固工作,在对案例讨论分析以后,必然会出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归纳和消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的重难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对案例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疑问和个人观点,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的目的。对于一些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的特殊处理和操作,要及时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疾病综述,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机会深入学习案例。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案例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临床教育形式,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医院交流学习,让学生通过医生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流程和诊断治疗方案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小组间进行案例编写和分析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有效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中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将静态的临床医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动态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6

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是医学中的一种,包括儿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等,它主要指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对于患者的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所包涵的内容极多,而它的分类更是极为多样,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于它的分类都不一样。

二、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要求有所改变:1.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的传授知识。现代化医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等。2.由单一学科向多个学科融合发展。由于临床各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显得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将会由多个学科融合发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将会交互渗透,更加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将改变以往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中轻视其他学科的观念。3.教学方式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将被改变,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更多的进行试验,学习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三、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1.应当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遵照国家的相关指导性原则,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实况,制定出恰当的关于课程设置、实践要求、教学目标、效益考核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对医学的基础和专业性的课程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有针对性的对医学发展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技巧安排讲座学习。2.应当把握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发展趋势,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容和技术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和融合,因此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也变得更加综合化,打破传统医学中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中的界线,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调整,强调他们对于微观和宏观问题的分析,对于综合和总结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得各个学科在实际中和思维中都联系起来,以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学科群体。3.应当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改进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方法。利用新兴的多媒体和现代化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使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更加生动、趣味横生,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也使得院校之间的远程交互教学成为可能,使得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在线学术交流以及技术的观摩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4.应当注重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实践教学,提高见习和实践的质量。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训练学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思维、医疗作风、独立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因此,在进行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时,可以注重实践活动前的综合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所进行的实践有一个预先的了解和把握;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纵向思考,告诉他们应当如何举一反三和全面的对疾病进行分析。在派遣学生进行实习时也应当注意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双方在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健全实习管理的网络,充分发挥资源,共筑育人之路。5.应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对学生考核的方式。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之外,还应当注重和加强对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并且可以设置理论考试未通过不予参加实践技能考核资格这一条例,这也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等,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迅速发展对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传统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之进行改革以满足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新要求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理性分析,提出的几点关于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在往后的实践中大放光彩,为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科药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60

[2]孙源博.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教改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7(05):37-39+70

[3]孙菲菲.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24):234-235

[4]商晓敏.浅谈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76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1949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经历了多次变革。学制年限从50年代的5年制,60年代6年制,再到90年代的多种学制并存。到2015年,许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了“5+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此形成了新的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模式。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有名的高校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临床专业学生承担着更大、更多的责任。临床专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医疗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①教学问题:目前,填鸭式教学仍是临床医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另外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学习思路等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需要遵循老师的思维模式学习,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和融合,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许多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没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往这方面思考,使自己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幽默,但效果仍然不佳。②学生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质要求较高。临床医学专业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特别广泛,他们需要记住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求他们特别精通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需要瞬时记忆,更需要长期巩固,永久记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乏味的过程,时间一久,很多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学习兴趣慢慢降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数量剧增,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接近极限,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极其繁重。③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界争执不休的问题。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一直在寻求改变,但是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出现病例分析题,即使有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这就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不注重实际临床病例分析。对于考试结果的评价仍然采取的是唯分数论,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相违背:我国于1995年正式颁布了《执业医师法》,该法律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必须有执业医师进行指导,并在医疗机构、防疫机构、保健机构实习1年以后,才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后方可拥有临床处方权。这个法律直接制约了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临床医学生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考取专业研究生,不能进行独立医学诊断,不能开具医学处方以及医学证明。②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卫生部门主管。两个部门政令不一,导致学校教育与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所以研究生工作以后还要进行医师培训,造成时间的浪费。③实践过度,科研水平较低: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许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证研究生毕业后即能临床应用,大量减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内容较少,往往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上,从而导致科研水平较低。另外,有些学校降低了专业研究生毕业要求,取消了的硬指标。学生自认为只要掌握应用技能即可,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时间一久,会使研究生教育变成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2]。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医学院本科生的教育前4年都是理论和见习学习,再到医院实习1年。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由于中间间隔很长时间,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临床的检验,这种知识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做后盾,更难以融会贯通,只是简单了解知识的意思,而不求甚解。等到真正进入医院实习,由于记忆的时效性,很多学生根本忘记所学的知识或者本身知识就缺乏,从而导致实践效果不佳。所以应变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法。将前期的理论学习分段进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②学习应该以病例为中心:学生应该可以改变学习策略,以病例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采取分段进行。本科学习前2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学习好理论知识以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采取主治医师手把手教的方式,对临床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讲解。通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一系列完整的实战训练,提高学生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手段。对于那些无法现场实际观察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相关的模型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和反复揣摩。对于遇到的难点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网站获得相应的论文、专利、专著等来解决问题。另外参加学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启动、中期、结题等学术研讨活动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能力:为了改善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有更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方式进行培训。在现有的医学队伍里面学生队伍和医生队伍的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于学生而言,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迷茫、堕落等消极思想;于患者而言,费用高、效果差、身体不适等都会导致心情沉闷。医生工作在最前线,每天需要和各种各样的病患打交道,有效沟通是治疗工作开展顺利的前提。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①修订《执业医师法》:根据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执业医师法》中的条例阻碍了研究生的发展。医师法规定的必须实习满一年以后才能参加职业考试,虽然这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减少误诊、错诊的发生,但同时也阻碍了我国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发展。因此,建议修订一下《执业医师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应该让专业研究生拥有一定的处方权[3]。②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步进行: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应该将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训两者结合到一起。目前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了试点改革工作,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时进行。例如,有些学校将临床专业研究生同时聘为本校的住院医师,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同时,参与临床诊断,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的有效融合。还有许多学校甚至将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规定联系在一起,研究生要想取得学位证书,必须先达到医师准入的标准。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培训合格证和医师执业资格证。③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现在的对医学临床、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严苛。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具备将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临床研究生不仅会开展临床科研工作,还应学会临床实践工作。此外,学校还要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好的学术环境,开展学术讲座,举行学术竞赛,提高科研奖励等等,以促进大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飞速发展,对于本科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应该以病例为中心,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能力;对于研究生,政府部门可以适当修订《执业医师法》,使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步进行,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才能有效地解决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凸显的问题,成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大阻力。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融合指导,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今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以教育与专业融合指导来改变传统思想引导中的单一和零散模式,从而形成“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的系统化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专业相融合提供借鉴,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二)专业指导。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三)辅导员辅导。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2.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体系中,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体系,加以实验推广。从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鹤.医学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62-63.

[2]员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115-117.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管理

临床医学的教育目标为既使实习医学生扎实的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对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精细管理,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临床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教学离不开课本的基础知识,更离不开实习课程的实践。因此,教学医院应转变传统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教学医院可以积极主动编写教材,将更多的临床实例和案件加入到课本当中,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应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战略计划。教学医院应将临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课程、模拟临床教学等都纳入课程体系当中,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践行所学理论[1]。

2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

很多教学医院并不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因此,应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实习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首先,教学医院应根据实习生的不同年级设立有关临床技能的实践课程,利用临床教学模型让学生提前适应临床护理和救治。通过此种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学医院必须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将实习课程落到实处。教学医院可以通过调查学生的复习时间和考研时间,将实习时间错开到学生时间比较充裕的学期,以免阻碍临床实习的落实。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

教师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关键,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和精细管理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医院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医院可以定期聘请权威医疗机构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医院可以实行小组学习制度,将实习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一组由一名教师负责,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实践问题解答。不同小组的教师可以定期集体研讨和备课,以此调动教师群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2]。

4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

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推动实践课程的运行,还要根据实习学生学习后的实践水平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贯彻精细管理的宗旨。因此,医院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实习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考评。比如,医院可以采取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同时,可以采取周考、月考、学期考等考试形式对实习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解,考评方法可以利用理论笔试、床边口试、临床事件的处理等模式。通过考评医院可以按照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将实习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对等级低的实习学生采取加课形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5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

为提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医院应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医院可以聘请临床实践教学丰富、热爱医疗事业、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教授,组成教学质量评估团队[3]。该团队可以对医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及时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通过该监督体制的运行,教师可以根据评估团队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管理。

6结论

实践性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特点,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医院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采取精细管理,以适应现代化医学教学的发展。首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教材。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其次,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最后,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此外,还应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以推动实践教学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铁滨,毛季琨,杨华中.独立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当代医学,2017,23(23):179-181.

[2]亓来华,余海燕,张黎,等.基于整合医学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6-8.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篇10

如何对临床医学专升本现有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培养出为基层需要的合格的全科医生,是一个急迫的任务。笔者所在单位自1993年开展临床医学专升本教育,在课程设置的构建与改革上不断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在多年工作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紧密结合新医改背景,对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从温州医学院2008、2009级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中随机抽取352位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对温州医学院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分为三个部分:①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工作时间、职称、学习目的等;②当前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学时数安排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需要增设选修课等;③是否希望开设一些临床、社区预防保健方面的课程以及开课的方式。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6%。其中,2008级152份,2009级186份。

2.1学员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男215例,女123例,平均年龄29.3岁。其中82.3%的学员来自县级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有7.7%的学员是应届毕业生,29.3%的学员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年以上;约15%的学员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74.1%的学员认为自己参加专升本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完善医学基础理论,提升临床诊断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2课程设置状况

2.2.1课程设置合理性:对当前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及开课顺序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1反映出,2/3以上学员认为学院现有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设置全面,课程开设顺序合理。但也存在部分问题,近一半的学员认为基础课程由于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在专升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其开设的课时数。为了缓解学员工学的矛盾,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考查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多开设讲座等形式的课程。

2.2.2实验课和见习课的需求情况:对教学计划中是否需要安排实验课和见习课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表2中61.5%的学员认为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实验课和见习课。

2.2.3希望增设的课程: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将一些课程分别归入“增设”和“不增设”两类,见表3。从表3可知,有50%以上学员认为可以不增设《人体解剖学》、《医学遗传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眼耳鼻咽喉科学》;同时,3/4以上学员认为可以增设《医学信息检索》、《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临床营养学》、《急诊医学》、《社区预防》、《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课程。而在开课形式选择上,多数学员认为《急诊医学》、《社区预防》应采取面授形式,其他课程多数选择采用选修课或者网络授课形式。

3新医改背景下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对策

3.1以专升本学员发展为中心,根据学员需要增减课程一方面,务必坚持“以专升本学员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增设学员所希望的课程,补充和完善学员的医学知识,切实提高学员的临床医疗水平。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大多数工作在基层医疗单位,接触醉酒、工伤等突发事件的门诊病例比较多,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需要医务工作者能够掌握足够扎实的社区急诊等方面的知识。从表3可以看出,55%的学员认为专升本的面授过程应增设《急诊医学》;66%的学员认为可以开设《医事法》选修课。另一方面,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已具备专科水平的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基础,对于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的基础课程,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其开设的课时数,同时为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考查、选修课、讲座等形式。

3.2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提高全科医学知识的比重事实证明,要解决基础医疗人才队伍紧缺问题,关键在于培养“留得住、上得去”的全科医生。新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即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以乡镇、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要求。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立足社区,在专升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全科医学知识的融入不仅能满足学员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临床医师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全科医生需要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群或者家庭为对象,因此可以增设《社会医学》、《家庭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等相关课程。此外,还要重视全科医学的理论方法和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处理技巧,增设《社区营养与保健》《、社区急救》《、社区康复医学》、《社区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