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24:49

生物科学研究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学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其全面展示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蕴含着科学规律和方法,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展开讨论。

一、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是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原动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实,生物科学史中不乏逸闻趣事,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除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吃食物发现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教师应收集一些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教学巧妙融合,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物科学史的渐进性有助于高中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突破重难点

生物科学史是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在生物教学中,以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能够顺理成章地展现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层层递进的科学史知识,可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课堂上的重难点内容。通过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增加知识积累,拓展思维,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高中生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如讲授光合作用的产物时,可结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讲授光合作用的场所时,可联系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实验等。不同的实验体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则,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突破生物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经典实验,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史,引用科学史资料来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可普及一些科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把经典的科学探究实验引入生物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与探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遗传定律”时,教师可向学生渗透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经典豌豆实验的科学史,根据“假设—演绎法”的推理探究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体验遗传规律探究发现的过程,不断深化对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的认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的严谨性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知识、情感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倡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研方法。生物科学史的故事中蕴涵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及精神,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严谨不苟、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渗透这些生物科学史教育,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可以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和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合理运用生物科学史,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安转霞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黄丽坚.浅谈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7):121.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生物科学史;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部分[1]。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学习,能运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现象,在探索生命规律中形成理性思维,掌握科学方法,体会科学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用生物学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形成社会责任[1]。在生物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物科学史,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史的主要论述

1.在2019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主要内容(1)体现生物科学理论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生物科学史主要有“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探究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生物科学史主要有“遗传定律的发现史”“生物进化史”等;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生物科学史主要有“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生物科学史主要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体现科学家的奋斗史。如:袁隆平和他团队的杂交水稻,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等,运用这些科学史主要是用科学家的行为来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崇高的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3)体现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产生”“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DNA结构模型的构建”“遗传规律的发现史”“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运用这些科学史主要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模型与建模等。(4)体现组成生命物质的发现史。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酶的发现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遗传密码的破译”;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史”“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主要是促进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培养。2.在2019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1)分布在教材正文中的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教材正文中,属于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阐明重点。(2)分布在教材“问题探讨”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酶的发现史”中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遗传物质的发现史”“生物进化史”的部分内容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问题探讨”栏目中,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3)分布在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酶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DNA结构模型的构建”;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促胰液素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发现史”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旨在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课程目标。(4)分布在教材的“科学史话”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遗传密码的破译”;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生物电的发现”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科学史话”栏目中,旨在通过“科学史话”栏目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史。

二、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对科研过程和物质本质的理解如介绍“酶的发现史”,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酶本质的理解,而且能学习科学家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究,最终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2]。2.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树立生命观念如在光合作用内容教学中引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使教学难点变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如利用“酶的发现史”“DNA结构模型的构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4.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促胰液素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2]。

三、生物科学史教育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生物科学史引用要适当、恰当在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展开,但不宜添加过多内容,以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2.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运用实验法、讨论法、模型建构法、资料分析法、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教学方式枯燥单一。3.生物科学史教学注重呈现方式可以按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呈现,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895年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20世纪初科学家提出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磷脂是双层的→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组成→1970年科学家提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以按每一位科学家研究问题的顺序呈现,如“酶的发现史”,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毕希纳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具有催化作用。4.科学史教学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重科学探究过程,避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史”“DNA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运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1]。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将培养科学思维与生物科学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科学思维的培养更具有操作性。如,在讲述“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教师可把“酶的本质发现史”作为课前导入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可在导学案中设置一系列问题。如:“关于酿酒中的发酵问题,巴斯德提出发酵的原因是什么?李比希的观点与巴斯德有什么不同?毕希纳做了什么实验?萨姆纳通过怎样的努力得到脲酶?找出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萨姆纳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自主完成导学案,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引入“酶的本质”新课。学生在完成导学案和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逐渐对“酶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运用“酶的本质发现史”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科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2.运用生物科学史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1]。学生应该在较好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在讲“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时,教师可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资料引入教学,使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找初中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在课上可设计一个表格,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要求各小组结合初高中教材完成下列问题: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做了什么实验?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希尔、卡尔文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中做了哪些贡献?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与哪位科学家的什么实验有关?恩格尔曼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巧妙之处在哪里?鲁宾和卡门应用什么科学方法得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各小组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教材、研究讨论之后完成表格中的项目,最后通过各小组展示成果,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一方面学生逐渐理解叶绿体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另一方面逐渐认同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形成物质和能量观,树立生命观念。同时运用科学史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内容,学生按照科学家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运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合作精神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1]。合作精神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事业成功所必需的精神。在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如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模型活动中,引入“DNA结构模型的构建”科学史,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被传为科学界的佳话。因此,可把模型构建活动放在讲解“DNA的结构”知识点之前,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进行模型构建。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给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参考。如:制作10个碱基对的DNA模型需要多少个基本单位?需要多少个磷酸、脱氧核糖、碱基?需要几种颜色的彩泥?在制作的模型中,什么分子担当基本骨架,如何连接?碱基对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各小组可通过集体讨论,设计出本组的制作方案,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作品。最后各小组展示与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感悟。学生通过这次制作活动,一方面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2]。另一方面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4.运用生物科学史开展课外制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探究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有:提出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形成初步产品,改进设计,物化成果,进行表达、交流、展示等[3]。把生物科学史教育作为课外制作的资料引入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刚上高一的学生对生物学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设计开展课外制作比赛等活动,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作为资料,为学生提供模型制作的理论依据。活动的主题是“制作生物膜的模型”。活动的要求:(1)自由选择制作材料。(2)以四人为一个比赛小组,成员自由组合。(3)自由选择模型的类型。可以让学生模仿罗伯特森的观点制作,可以选择制作“人—鼠细胞融合”的模型,也可以选择制作桑格、尼克森的“流动镶嵌模型”。(4)制作场地自由选择,可以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制作场地。(5)模型展示环节,要求选取小组代表进行2分钟的陈述,陈述制作理论依据及模型的结构特点。组织这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讨论选择制作材料,研究制作方案,动手制作,修改制作方案,再动手制作,再修改、补充、完善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模型制作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设计、制作、实践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5.运用生物科学史开展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1]。科学精神既有树立求真、求实、客观精神,又有合理怀疑和批判精神,还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探索精神等。生物科学史料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素材,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用汗水谱写出传奇人生。可以由此开展一次题为“袁隆平和他的‘禾下乘凉梦’”的主题班会,以此培养学生为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将生物科学史作为课后阅读资料,开展课后阅读活动[4]。如在学习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节后,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了解科学家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人工合成世界上第一个结晶牛胰岛素的过程,以此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不易,学习科学家坚韧的科研精神。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运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教学,突出课堂教学重点,进行模型构建,开展课外制作活动和课后主题、阅读活动等途径,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3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素养;核心概念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新课学习中一知半解,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生物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入了解,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更无从谈起如何应用生物学。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生物科学素养上还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实践训练为教学主线,以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一轮“7选3”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将科学史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和探索。本课题就是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研究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史,掌握生物学核心知识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学生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生物中存在大量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书本原有的发展史或教师提供相关发展史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学生对相关核心概念会有深入而细致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就水到渠成。典例:提供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学生就能自主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和特点。材料一:①1859年,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越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越不容易穿过膜。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脂质。材料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蛋白质。教师补充:后来现代研究应用化学手段分析表明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有少量糖类。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材料三:科学家将人红细胞的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该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结论: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细胞膜中磷脂分子、胆固醇和蛋白质的运动情况。材料四: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显示的细胞膜图学生结论:蛋白质镶嵌、覆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材料五: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带不同荧光标记的细胞融合后荧光的变化)学生结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些材料的提供帮助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细胞膜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另外如酶的概念,书本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酶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教师提供光合作用的简单发现史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区分光反应过程和碳反应过程的重要步骤,从中分析得出能量转换的形式,并且理解各内外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高中生物课堂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学生才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分析生物科学史中呈现的思维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也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对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从事工作都终身受益。高中生物内容中有着丰富的体现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素材。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为例分析科学方法与技能。学生在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假说演绎法的本质,并能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验中去。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了解生物科学史中事件的发生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思想史。这个过程中展示了科学家们不同观点间的争论和实验不断证明的过程。哲学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物科学需要养成质疑、求是、创新的科学态度。酶的发现史中,李比希和巴斯德之间争论发酵是酵母细胞还是细胞内的物质造成。最终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的观点。这些探究科学问题中的争论和思考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正常学术交流,能够不断推动生物科学向前进步。说明实验科学需要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假说。同时也使得同学们体会到即使是当时的微生物方面的权威,巴斯德的观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科学是不断在进步和发展的。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这些事件,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探究过程的艰辛,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有一定的帮助。笔者在开设选修课时,设置“生物学家的科学史”这一研究性学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进行了一定的分工合作。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使得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研究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例如孟德尔小时候家境贫寒,有时他甚至整天饿着肚子听课,依靠做家庭教师的收入,总算修完了一定的学业。后来做了修道士,仍在教堂后面的空地上进行他的实验。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十多年的研究结果一直到去世后才被人们接受,这样的境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探究之路。在开设的“植物向光性实验研究实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研究,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实验结果、定期汇报等过程,不仅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而且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实验失败总结经验都属于宝贵的财富。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不像知识一样学生可以直观学习,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资料收集和活动来体验与内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3]童富勇.浙派名师新课程课例精编,2005年7月第1版

[4]张大也.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生物学史教学的意义,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1期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

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生物教学

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物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方面不断获得新的推动和发展。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使得学习整合建构知识体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并且点燃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为目的,以培养全体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起支架作用。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重视探究式教学实际的开展也要考虑现实的条件,在农村地区有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特征,所以教师要立足本校的实际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一、通过设置疑问,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要勾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学生们同样也是人也是有好奇心求知欲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内容以有趣的吸引人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且辅助以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问题的诱导之下产生探究学习的愿望。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让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适当的问题提出,要紧密结合着学生们的成长环境,要给他们呈现出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以及自己生活周围的相关场景,打造出一种学生熟悉的环境氛围,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更给予寻找问题的答案错了,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农村提取生物课程内容的学习,其实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教师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们身边比较熟悉的动物植物等进行倾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而进一步的让他们有可能进行一些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初中生物教师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征来进行情境教学的构建。

构建直观的生动的鲜活的学习的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效果来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情境教学提倡学生的主动构建,但是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农村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在生物课程的学习当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主题进行情境的搭建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用生物学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日常当中,自己非常熟悉的客观事物。以全新的生物科学的思路和研究的视角来整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在老师所搭建出来的情境当中有着很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多都是颠覆性的,以前可能认为是常识,但是被实际证明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所以,初中生教师要考虑到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看法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等具体的情况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情境的搭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成效。很多时候教室都可以,把大自然中学生经常见到的一种植物或生物直接搬到教室当中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标本,这种方式,让生物科学的学习更接地气,而学生也能深切的感受到生物科学在自己现实痛苦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初中生物教师要主动地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

要让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生物科学的学习中得到正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要让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整个思路来学习生物科学的知识丰富,生物科学的学习资源。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无处不在也要让学生们主动地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身边更多的生物。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自己首先要善于学习,善于钻研,能够把自己科学研究的成果给学生进行展示,与学生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也能够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系统规范的发生科学的整个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逐渐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更多的探索研究的行动,而学生由于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流程。他们的探究行动也更容易有成果。这进一步的又给了学生激励形成了一个在生物科学领域积极探索,并且不断获得反馈的循环。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的发挥不可缺少。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主动的创造这些条件设置这样的学习的环境,而在农村地区也有特殊的具体的条件的影响,教师要在资源的挖掘以及整合方面多下功夫,给农村学生初中深入的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的途径和资源。因此,这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地丰富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以探究教学的理念来主导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贺然.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后国家批准的一个应用型专业,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1],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高技能人才的本科专业[2]。之后,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相继在各高校获批招生。笔者所在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于2011年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有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和食药用菌等三个方向;洛阳师范学院于2013年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有水生生物和园艺花卉二个方向[3,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人才、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5],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与主体[6],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实践化[7]。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专业办学的定位与目标、内涵与特色。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重视[8-1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包括了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顶层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新发展的、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朝阳专业,如何合理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校培养新时代符合社会需求、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应用型合格专业人才的关键。陈万光等[3]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冀瑞卿等[12]以吉林农业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进行了以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食药用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校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在国内林业高等院校中率先于2010年申报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并成功获批,于2011年开始招生,现已连续培养了四届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也得到了本校及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的重视,我校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科学、发展和改革办公室先后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立项研究。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历经七年的研究与修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地方区域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学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改革思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训环节,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培养规格

3.1专业学制与授予学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一个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其发展向好、前途广阔。分析不同高校建设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情况,该专业按理学学位和农学学位二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其专业代码为090109T[13]。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按照授予理学学士的植物生产类的学科门类建设,学制四年。3.2专业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设置以现代生物科学和现代农业科学为主干学科[13]。根据实际,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生物学,该专业主要开设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植物工厂化育苗、发酵工程、食用菌栽培与利用等主要课程。3.3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学习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应用生物科学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素养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植物工厂化育苗、食药用菌栽培与利用、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等领域的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林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应用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4专业培养要求。要求本专业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本专业良好的生物学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及基本的研究、开发与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掌握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生物产品开发的基本技术和方法;(3)掌握生物制药和植物工厂化育苗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较强的调查研究、产业化应用开发、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生物产业和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应用生物科学和现代农业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具有初步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4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

4.1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比例。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教学+2教育”模式设置,即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创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四个结构组成,学分比例分别占52.1%、35.1%、4.3%和8.5%。理论教学又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特色课四个理论教学模块,共计85.5学分;实践教学有57.5学分,由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和配套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组成;素质教育包括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和“永椿”教育三个模块,共计8.5学分;双创教育为7学分。要求该专业毕业生最低需修满164学分。4.2公共课平台。(1)通识类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专业教育指导与规定,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社会道德与法制素养、基础科学与体育英语认知素养的培养,以及正确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通识类素质教育平台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思维、高数、无机与有机化学等14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68学时,其中理论720学时,实验248学时,合计56.5学分。除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是大学四年内累计参加16次外,其余课程按要求在第一至四学期修完。(2)双创教育自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创新创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主题[14,15],也是当前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6]。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双创教育平台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四个课程,这是重视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的双重体现。(3)“永椿”教育“永椿”教育是笔者所在学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治校战略、打造绿色学校的一项教学创新,也是学校夯实林业底色、彰显林业特色、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和风格的重要举措。“永椿”教育主要实施内容包括以林学概论为主的林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以“一人一树”为主的林业实践活动,共计2学分,旨在促进林业类大学生林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增长,培养大学生“识林、知林、爱林”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3专业课平台。(1)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所必修的重要课程,能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该专业基础课平台开设有:普通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6门课程,为必修课程,共计384学时,其中理论280学时,实验104学时,合计24学分。专业基础课分布设置在第一至五学期,并按上述课程列出顺序依次开课,既反映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又体现了专业基础知识的递进性和延续性。这为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坚厚的专业基础。(2)专业核心课针对该专业建设的三个培养方向,核心课平台开设有:免疫学基础、生物制药、生物统计学、植物工厂化育苗、食用菌栽培与利用和发酵工程6门必修核心课程,都设置在专业基础课修完之后的第五、六学期内开课,共计320学时,其中理论208学时,实验112学时,合计20学分。主要从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和食药用菌这三个方向加强学生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和食药用菌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课程基础。(3)专业特色课为了优化学生知识体系、拓展学生专业素养,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专业特色课平台,开设课程有: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植物基因工程、林下资源开发与利用、植物栽培技术、香精香料技术、酿酒工艺学和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等14门选修课程,根据课程分布设置情况,要求学生在第四、五、六学期内选修完成专业特色课程不少于8个学分的学习,即该专业学生毕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这也为学生广泛的专业兴趣与爱好的培养提供了学习空间和平台。4.4突出“应用型”的实践教育平台。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有效的实践实训平台建设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则具有重要的作用[17]。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学分占培养方案要求总学分的35.1%。实践实训平台中的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有25学分,占实践教育平台总学分的43.5%;集中性实践教学有32.5学分,占实践教育平台总学分的56.5%。在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中又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尤为重要,学分所占比例最高,均占实践教育平台总学分的20.9%。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在第七学期内开展,且该学期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只设置这一门必修的课程,强化该专业学生在三个主要方向得到较系统性的应用实践锻炼;在第八学期,该专业只设置毕业实习这一必修的教学任务,通过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毕业课题研究设计与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多维毕业实习模式开展。因此,构建的“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与其它平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使得该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5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对生物科学尤其是应用生物科学感兴趣同学的学习需求,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专门制定了双学位和双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双学位的学生完成最低56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24学分的专业基础课、20学分的专业核心课和12学分的毕业实习。

6结语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双导师制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高校师范生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地方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提供平台,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商丘师范学院办学目标定位在建设具有教师教育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商丘、面向河南、放眼全国,以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生物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中生物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生物师范生培养应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生物学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是生物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快地进入状态,增强感性认识,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3]。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豫东、面向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过硬,能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党政军单位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技能研发、智库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学及教育事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思维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协同推进了地方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基本形成。

1“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商丘师范学院是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最早起源于1986年商丘师专开设的“生化专科班”,1990年调整为“生物教育”专科专业,2001年升格为“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是商丘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师范生,因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4]。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河南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除了要传授生物学知识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学对生物师范生的接纳有限,很难同时安排和指导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而且教育实习时间短,虽然经过调整,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教育见习分别在第3、4、5、6学期安排每学期2周教育见习,在第7学期安排4周教育研习,第8学期安排8周教育实习,但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形式化、目标制定过于简单等问题。同时,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在中学进行生物学相关教学实践,但由于教育实习资源缺乏,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师范生人数不断增加,指导教师比例下降,造成实习更多过于形式化,达不到实习期望目标。此外,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一些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到校实践,这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对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实验设施不足、陈旧,难以全面安排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②部分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题目讲解和应付各种考试上,对实验课教学不重视。因此,应加大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③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总结,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底色和优势,努力破解教师教育校地联动发展难题,与商丘市教育局、商丘市中小学三方联合成立了“双导师制”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双导师制”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监督与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导师的选聘、管理、督导与考核工作等,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实践教学模式和机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长期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合作,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为专业、学校和地方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商丘师范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确、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商丘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豫东片区的牵头单位,先后出台了《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管理办法》和《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方案》等文件,这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双导师制”的实行,创设有利于生物师范生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与环境,进一步促进师范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引导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双向流动,不断提升生物科学教师队伍及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成立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联网+”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坊,聘请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相关教师、商丘市基础教研室人员、商丘市多所中学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的建设顺利运行。学校层面,打造名师工作坊,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项目。例如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教体局、商丘市中小学一线名师联手成立了师范生联动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聘请中小学一线名师,分专业建立“互联网+”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坊。在通过“集中学习+网络研修+跟岗实习”的混合培养模式,以师带徒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训练等教学环节指导,探索出一套“一线名师培训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协同培养新方法,形成了“双导师引领,工作坊搭台,师范生唱戏”的师范生培养新机制。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职后培训项目运行过程中,让学校师范专业教师和在校师范生旁听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深专业教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学校以推动职前职后贯通为重点,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习基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既解决了地方师资薄弱难题,又拓宽了学生教育实习就业空间,丰富了教育实习资源,协同推进了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学院层面,学院与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更新知识提供必要支持。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学术报告、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为一线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提供可持续性支持,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利用豫东片区共同体项目资源,学院与商丘市基础教研室、商丘市地方中学携手,开展地方政府、高校、中学“三位一体”的生物师范生联动培养工作,由商丘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带领地方中学名师团队,采用互联网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对生物科学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培训、讲课培训、微课的设计与实施、跟岗实习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经过长期合作,学院与市教体局、地方中学教师建立了稳定的教研合作关系,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依托国培和省培专家学术讲座、讲评课等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国培、省培专家与师范生面对面”等活动,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地方高校与政府、地方中学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在生物科学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协助合作中学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合作中学全程参与,协同制定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接受并指导师范生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并作为评价主体对相应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质量评价。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高校与中学共建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根据中学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建设,也作为高校生物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根据中学生物实验教学需求,以提高中学生物实验技能及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开展实验教学,更进一步加深了高校-政府-中学的合作和交流,为中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及高校生物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3“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生物科学;医学院校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产)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安徽省首个医学院校设置的生物科学专业,目的是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具有分子生物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教学背景特殊,教学资源配备多围绕医学教育,毕业论文规范制度建立时间晚。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系近年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1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着眼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2]。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学团队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3]。1.1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及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主要采取“传-帮-带-引-培”相结合的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自身师资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齐头并进。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本系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2人,绝大多数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子课题2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各类教研和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Medline收录30余篇,获省、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1.2教学资源建设措施及成效。优质的教学资源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我们抓住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和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的好机遇,加强教室、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电子监控全覆盖和深度开放的制度;同时注重学科和课程建设,重点将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成一批精品课程群,着力打造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开放并共享教学资源。经建设,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目前已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个省级生物医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慕课,2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坛新秀,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丰硕成果。

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优选实习基地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

如果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4]。各高校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安排不尽相同。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设立之初曾根据其他高校传统做法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效果并不理想。2.1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成效。综合考虑实习点建设的延续性以及学生完成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保障,近几年把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前三年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安排在校内外实习基地(绝大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进行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安排既解决了本单位毕业论文教学资源不足、科研实验周期长、时间紧等现实问题,同时也能兼顾更好地建设实习单位,保障优质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性,做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培养的共赢。2.2高水平实习基地建设措施与成效。根据我们培养计划的安排,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遴选、建设和质量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专业和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建立了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或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干细胞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药物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转化中心等30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多数基地已合作多年。近年来,本系为了保障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实习基地,从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实践教学能力、学习工作条件和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实习基地建设质量标准评估体系,确保实习基地在毕业论文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毕业论文专项训练,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得到的实践锻炼和参与实践的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实验技术、完成科研实验的设计、实施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会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抄袭等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针对大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足、科研思维能力较差、实验技能和论文撰写能力不强等普遍问题,在校期间分阶段、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专项强化训练措施,争取让学生“早科研,多科研,反复科研”。3.1毕业论文专项训练措施与成效。首先,在一年级,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前接触科研思维,聘请本学科的教授和博士为新生开展“走进生物医学”系列讲座,每月一讲。教师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心得体会介绍给学生,让一年级的新生更早地接触科研思维,让他们觉得科研并非高高在上而就在自己身边。通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和讲座,本专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和今后从事的工作充满期待。其次,在二年级,我们在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综述写作和学习专业英语的能力。例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融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撰写一篇综述,并在期末进行分组总结汇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锻炼。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为辅,在本系和基础医学院部分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我系学生申报获批10余项部级、2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届学生中约有50%参与其中。依托这些项目,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和思维,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3.2探索性实验课程建设与成效。颇具特色的是我们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了《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探索性实验》课程。该课程探索性实验部分将学生分成小组,7-8人/组,每组1位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自主完成查新、选题、实验设计、实施和总结汇报,相当于完成一个小的科研实验。探索性实验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毕业论文训练,为进入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更多指导教师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探索性实验融合,使这些项目更具延续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系学生连续在安徽省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并且在第七届“挑战杯”还入围全国总决赛。

4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不同于课堂教学,监控、监管和质量评价等执行起来往往较难。建立合适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5]。4.1相关制度建设及成效。本系专业设立之初就已制定《生物科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该《办法》涵盖毕业论文工作程序、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答辩情况评价表、毕业论文正文要求和优秀论文评选办法等11个质量管理文件。为了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我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生物科学系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这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和评价在制度上有了保障。4.2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相关措施及成效。我们建立双导师制度。每一位学生分配两位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负责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和毕业论文撰写和审查等,本系导师通过QQ和电子邮件等与学生和基地教师保持通畅联系,监督和督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后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另一方面,系部制定了实习中期检查制度结合不定期走访检查,通过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及学生导师座谈,实地了解毕业论文的实施和撰写执行情况,形成过程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毕业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进行评阅和答辩,严把评阅和答辩质量关。这样就建立起从毕业论文前期准备、中期检查、后期审查和信息反馈的质量监控体系闭合环路。

5问题与展望

通过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毕业论文专项训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论文时间紧、实施过程管理不畅、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主动性及能力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然而,为了监控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及质量,尚需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如选题审批制度、指导教师准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另外,为了使各级监控能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基地-管理部门之间的通畅联系和网络管理平台将有助于实现毕业论文的计划、实施、检查、纠正、评审和反馈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欧阳翔,周建裕,刘典恩.提高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以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55-457.

[2]李伟,欧书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9):166-169.

[3]付应霄,韩力,吴守伟,等.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改革建设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96-98.

[4]乔瑞,王素华,黄丽华,等.实施学分制后本科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