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2 17:32:09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微技能培训法;年轻护士;应急能力;效果

护理学中的应急能力,是急诊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1]。在急诊科内,对护士的临床应急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年轻的急诊护士却非常欠缺,所以急需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微技能培训法,能够通过反复强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能力。本文研究当中,对急诊年轻护士采取微技能培训法,来提高其临床应急能力,取得的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急诊科年轻的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年轻护士的工龄都少于5年,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其中,男3名、女27名,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5.27±1.38)岁,中专学历占7名、大专学历占13名、本科学历占10名。1.2方法。对所有急诊年轻护士采取微技能培训法,在早上护士交接班后的十分钟,由专科老师对年轻护士进行监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抢救技能的培训。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3.1观察指标。观察年轻护士的监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抢救技能,根据年轻护士的临床操作进行评分,各项目评分作为观察指标。1.3.2各项目评分标准。由护士长加两名高年资护士,三人共同评分,按照一项20分计算,共计100分。在实施微技能培训之前和培训6个月后分别考核一次,对比评分。应急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监护理论知识、临床抢救技能、个案护理。临床操作考核内容包括:根据临床抢救技能中随机抽取五项进行实际操作考核,记录所用时长、流程规范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年轻护士在实施微技能培训之前和培训6个月后,分别考核的得分均有不同的改变,且在培训后各项分数明显高于培训前分数,故此,在微技能培训前后,对比所有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学中的应急能力,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临床操作技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工作职责当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急诊科内,患者的疾病病情严重、病情变化速度快、病情复杂性高,这就要求了医护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临床应急能力,才能处理好各种不同的疾病。但是对于急诊的年轻护士,工龄低、工作经验不足,无疑这种应急能力是非常欠缺的,所以对年轻的急诊科护士进行临床应急技能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微技能培训法,是利用护士工作空闲之余,对其采取日常短时间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再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联合到工作的实践中去,发挥学习的最佳效果。微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第一点,监护理论知识。包括常见疾病知识,预防并发症知识,重症患者观察,抢救配合方式等;第二点,临床抢救技能。包括心电监护,切管或插管,机械通气,静脉穿刺、动脉穿刺,负压吸痰,电除颤,清创包扎,心肺复苏,危重患者的接诊、转运、抢救等[2]。微技能培训的优势主要是:第一点,时间安排合理。微技能培训时间选择的是早上护士交接班后的十分钟,每天反复强化同一个知识点。第二点,提高积极性。微技能培训是将护士所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分解后,每日培训时反复强化,做好自身工作技能的储备。第三点,针对性强,紧跟科学技术。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所以护士的工作技能也随之改变,在微技能的长期培训时间内,每日可以随时根据新技能,更新护士培训内容,针对性提升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抢救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3]。在本次研究当中,对比年轻护士考核分数,培训后各项分数明显高于培训前,故此,比较培训前后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微技能培训法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丽红,林巧丽,黄庆芬.微技能培训法在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1):16-18.

[2]杨桂溶,吴萍,唐连家,等.微格教学在院前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80-81.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技能发展模式;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

1980年,Dreyfus等提出技能发展模式,认为在技能获得与发展方面,学习者要经历5个阶段,从生手、进阶、胜任、精通到专家[1]。基于技能发展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2],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及分层培训[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4],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级别、分层次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良好方法[5]。魏芳等[6]对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及效果评价,但有关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实行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妇产儿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在本院新生儿科工作,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岗且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无严重身心疾病。排除标准:(1)护理轮转人员;(2)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纳入标准者。护理部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其分为CN1、CN2、CN3、CN44个级别。新生儿科共有护士69名,除3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外,调查对象共64名,其中CN1护士23名,CN2护士27名,CN3护士14名。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新生儿科护士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其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1.3.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层级、目前学历、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1.3.2培训需求问卷。自行研制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先后多次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最终问卷专家评价内容效度为0.954,Cronbach′sα系数为0.968,重测信度为0.835。问卷共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及专科技能。其中CN1有30个条目,CN2有22个条目,CN3有1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非常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1.4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将问卷内容输入到“金数据”后生成二维码,发至新生儿科护士微信群,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其通过扫码形式自愿参与填写。共回收64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0%。1.5质量控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收集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2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等定量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等定性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

3结果

3.1一般资料。本研究64名临床护士中CN123名、CN227名、CN314名,男女比为1∶15,年龄21~54岁,工作年限、职称等见表1。3.2新生儿科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3.2.1CN1共23人,对新生儿沐浴、配奶等16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2。3.2.2CN2共27人,对新生儿置胃管、胃肠减压等3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3。3.2.3CN3共14人,对新生儿PICC置管、PICC维护等3项操作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4。3.3影响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新生儿科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学历、岗位、目前层级、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作为自变量,将培训需求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新生儿科护士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及自评工作胜任情况4个因素对其培训需求有预测作用。3.4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不同的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了解每组人群的最高培训需求维度及前3位培训需求(见表6)。

4讨论

4.1技能发展模式是新生儿科护士分层的依据。新生儿科护士被分为4个层级:CN1,CN2,CN3,CN4。CN1为工作3年以内的初级护士,依据技能发展模式,其处于从生手到进阶的阶段;CN2为工作3~5年的护师,处于从进阶到胜任的阶段;CN3为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处于胜任到精通的阶段;而CN4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是临床护理专家。各层级护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临床护理操作是新生儿科护士最根本的技能,随着层级的增加,对临床护士操作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于技能发展模式,构建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分层培训框架,为临床护士科学培训提供了依据。4.2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4.2.1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各不相同表2~4显示,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不尽相同。CN1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复苏囊及T组合的使用、PICC维护及经口喂养,CN2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有创呼吸机的使用、PICC置管及新生儿导尿,CN3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脐血管置管的护理配合、听力筛查及NO吸入。4.2.2培训需求体现新生儿科护士成长过程表5显示,随着新生儿科护士层级的上升,培训需求下降,体现了护士成长过程中经验积累与培训需求的关系。刚进入新生儿科工作的护士,其知识和技能欠缺,培训需求非常高。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培训需求降低。专科护理技术几乎是各工作年限群组关注的培训重点,另外,各组护士具有不同的最高培训需求,体现了护士的成长过程。如CN2及以下层级护士关注急救,为基本核心能力;CN3护士均已担任护理组长,经常参与危重患儿护理,对急救技能熟悉,所以培训需求集中在高精技术方面,体现了高层次护理发展需求。4.2.3岗位高的护士培训需求高,更加关注自我发展表6显示,岗位对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岗位的升高,培训需求也越高。作为辅助护士,只需要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不涉及难度大的技能操作;责任护士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对所分管的患儿负责;而组长则需要进行组内协调及参与解决临床问题,对辅助护士及责任护士无法胜任的操作要进行指导;质控护士均从组长中择优选拔,其工作要求更高,需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科所有技能,协助护士长做好日常培训,所以培训需求更高,且更关注自我发展,这也体现了护士的成长需求。4.2.4护士工作胜任度自评越高,培训需求越高表6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工作胜任自评情况越好,培训需求越高。一方面,各地对新生儿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高度重视,护士认为核心能力培训对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持续加强;另一方面,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其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为教学医院,护士参与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参与更多技能培训,从而为带教及科研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5结论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师团队;角色期待

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研究采取叙事研究法和非结构访谈,通过发现在职社区护士对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期待与个人培训收获预期,进而对社区护理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构建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1样本与资料

1.1样本设计。本次调查以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取目的性抽样,从在职护士中选取10位每年参加线下培训5次以上的人员,作为访谈人员,参加此次研究。1.2样本构成。10人中工作年限以4~7年居多,培训次数以11~15次居多,见(表1)。

2资料收集与分析

2.1叙事研究。采用叙事法进行定性研究[1]。选取10位志愿参加研究的护士,要求每人每年至少参加过5次以上市级项目培训。每人讲述一段令其印象深刻的培训经历,重点描述此次经历中教师对本人的影响。每人叙事时长40~60min。全部语音进行录音后由研究人员逐字转录。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对语音内容同时进行阅读、分析、归纳、编码,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词,将两位研究人员归纳出的主题词进行重合性比对,选取意义重合的主题词,进行命名修订。最终确定调查对象对教师的角色期待。2.2非结构访谈。培训预期采用非结构访谈,对10位护士继续进行非结构访谈。访谈问题包括:1)望通过培训有什么样的收获;2)心中理想培训项目进行描述,最终发现调查对象的培训收获预期。

3结果与分析

3.1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1.1专业性与学术性的融合。调查对象对培训教师在授课时体现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有深刻的印象。如一位学员在描述中提到:“在讲授社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时,这位老师把出现心理问题的心理学机制和生物学机制都非常详细的进行了解释,而不只是单单的指出症状。”这说明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将学术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知识更有深度,会更受欢迎。3.1.2丰富的临床经验。调查对象希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应对学员提出的各种临床难题。有两位学员在访谈中提到,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的培训方面,不应该单单是强调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能把该项操作在临床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危险因素,都可以列举出来。这需要授课教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实现。3.1.3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护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自然科学的知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同样重要。在访谈中,多位学员提到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重要性。一位护士谈到,“我们的伦理学老师在讲授护理伦理学的时候,总能引申出很多来自临床的伦理问题,而不是仅仅谈论理论问题。因为她拥有伦理学和护理学两个学历文凭。她的伦理课对护理临床实践非常有指导性”。3.2培训收获预期。3.2.1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医学法律让护理人员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自我保护,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访谈者认为,培训如果能增加更多法律知识,会对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益处。会避免无缘无故的投诉,面对各种无理要求,会从法律的视角去回应。3.2.2提升职业成就感。一些访谈者认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比较容易使人陷入“平庸”的状态。但是好的培训,能够使人开阔眼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唤醒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从而提高职业成就感。通过心理、法律、伦理等“非专业”培训,学员希望能够具有更宽广的人文视野,更多的从人文角度、从跨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临床问题,这种思考更加深邃,更有助于理解“平淡无奇”的临床实践,更有助于个人重新审视护理工作,在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同时,更有可能发现多学科交叉所带来的学术研究灵感和兴趣,最终提升个人职业成就感。3.2.3护理技能的社区适应性。多数调查对象提出,社区护理技能的应用不是孤立而割裂的,而是在非常灵活(如患者家里)的情境中应用,由于技术使用环境的变化,从而更考验社区护士的应变能力。在设计技能培训课程时,应该更多的系统考虑社区情境,护士上门服务进行的护理操作不是孤立而“死板”的存在,往往涉及多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调研对象认为,最佳的技能培训应该发生在教学医院,这样才能增强护士正确使用技能的能力。学校实训室可以让学生习得某项技能的操作规范,但是却不能完全呈现真实的临床情境。临床情境是现实生活,实训室就像实验室,“现实生活的决策情境的演化是持续的、开放的、不确定的,这些特点在实验室任务中是不存在的”[2]。技能培训需要团队合作,共同设计培训项目,绝不限于流程化的操作规范。必须强调社区环境的适应性。

4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的构建策略

培训对象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对培训的收获期待的研究结果,从教育需求方的视角,为探索构建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的策略提供了依据。为实现教育需求方的期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教师团队的构建策略。4.1打破学科壁垒,团队合作开发课程。教师授课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有护理临床经验又有交叉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也并不多见。因此可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支以课程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团队,采取多专业背景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模式。如护患沟通课程,涉及法律、伦理、心理、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整合在一起,共同设计案例,开发课程,从多专业视角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护理心理学中有关心身疾病的内容,需要临床医学、病理学、生理学教师与心理学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因为任何一种因慢性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神经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甚至所服用的药物也会导致情绪的变化。缺乏医学背景的心理学教师欠缺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在心理治疗方面又不擅长。以课程为中心,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授课,可以避免因教师在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专业视域的局限,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科交叉,实现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整合,落实护理技能的社区适应性。4.2建设学校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护理教师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医学院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高水平临床带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护理专业专职教师临床实践基地,是提升学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临床经验,以及临床护理师资的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多数护理专业教师来自各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较广,但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战经验。也有不少教师虽然也是从临床一线调动而来,刚到学校确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任教时间一长,加上临床护理进展较快,离开临床护理一线的时间稍长,教学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更需要学校专职教师到临床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工作。而临床一线教师因缺乏规范的授课技巧,往往不能在授课时很好的展示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应该接受系统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磨练。这样才能保证社区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无缝对接。这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必要手段。4.3加强人文学科师资团队建设。在职护士对法律知识的期待,说明在学校教育期间,没有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人文学科如医学法律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必须更好对接社区护理工作,因此教师有必要到临床一线去获取案例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库。同时加强人文学科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之间的对话,通过教研活动、人文教师下临床等形式,搭建临床护理人员与人文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人文教育有三重价值:能使人更“像人”、更理性、更智慧、更自由[3],合理完善的人文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心理健康[4]。对于护理教育的质量,往往与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影响[5-6],因此,做好学校社区护理课程设置,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对提升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丹.国内外教师叙事研究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33(1):21-24.

[2]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M].云露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

[3]刘静.人文教育:民办高校立足的根基[J].大学教育科学,2017(6):11-16.

[4]韩亚琨.人文教育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展望[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7):767-768.

[5]宋巧丽.护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J].才智,2017(6):237.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131例,均为本院2011级护理专科3、4班学生。将护理专科3班65名学生设为研究班,4班66名学生设为对照班。其中,研究班男10名,女55名,年龄20~23岁;城市户籍学生20名,农村户籍学生45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50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5名。对照班男8名,女58名,年龄20~24岁;城市户籍学生17名,农村户籍学生49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47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9名。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个班学生均于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理论课结后第十三周开始进行实习上岗前的护理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均为4周,其中研究班在临床技能中心采用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技能培训,对照班在一般的护理实验室利用模型人以及其他传统教学媒体进行技能训练。两班学生均统一操作项目和每项操作所用的时间;并于培训后,均采用由马惠霞2008年修订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两班学生进行施测[3],比较两班学生在不同实训环境下的学业情绪差异。该问卷共含88个条目、4个情绪维度、10种情绪因子。4个情绪维度包括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消极低唤醒情绪;10个因子包括兴趣、愉快、自豪、希望、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厌烦、失望。问卷各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方法,即“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肯定”记3分,“不太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积极高唤醒(兴趣、愉快、希望)、积极低唤醒(自豪和放松)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高(好);而消极高唤醒(羞愧、焦虑、气愤)、消极低唤醒(失望和厌烦)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低(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两班护理专业学生培训后学业情绪测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班学生在不同实训环境下培训后,学业情绪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班积极高唤醒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研究班学生利用技能中心的高仿真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其学业情绪优于对照班(表1)。表1两班护生在不同实训环境下技能培训后学业情绪各维度测评结果的比较(x±s)

3讨论

目前,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一种伴随学生学业活动的情绪体验,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5]。鉴于此,让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求,满足求知欲望,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6]。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实习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对学生步入临床实习后能否很快适应医院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学业情绪是岗前实训能否达标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在不同实训环境下培训后,学业情绪各维度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两班积极高唤醒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班学生利用技能中心的高仿真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其学业情绪较对照班大大提高。分析可能与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利用技能中心的高仿真模拟系统,对学生进行护理技能实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临床实境,营造一种真实而有趣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在“感受需要”的情境中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7]。②通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非常逼真的临床实境中进行技能操作练习,也会一定程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帮助学生演练各项护理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技能中心教师对学生模拟演练中进行严密观察,不失时机的对高仿真模拟系统进行临床实境设置,准确体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各种反映,如果推注药液速度过快,“患者”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和因痛苦而扭曲的面部表情等,均会对护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触动和对护生的操作产生良好的警示作用,使护生明白自己的任何操作失误均会给患者增加痛苦。从而使护生对所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舒适护理、以人为本等护理理念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会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内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8]。③避免了传统的模型人技能训练,带给学生的“假、表演、死板、不重视”等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④护生通过高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技能演练的过程,也成为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从抽象到直观、从枯燥乏味到形象逼真的心理情绪体验过程,不同程度地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在岗前实训结束后的电话访谈中,研究班学生百分之百认为通过训练受益很大。感受最深的是每一次操作均情不自禁的把高仿真模拟人系统当成一位患者,唯恐自己操作失误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促使自己更加谨慎认真的完成每一项操作。而对照班学生则表示和平时的护理技能实训课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操作演练的次数增多。可见,利用技能中心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护理技能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核心价值的培养、综合人文素质的完善以及学业情绪的提高所具有的良好影响作用已不言而喻。

4结论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5

1.1对象。对高校医院6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53岁。职称:护士30人,护师18人,主管护师12人;现阶段学历:中专6人,大专28人,本科26人;工作年限:≤5年20人,6-10年18人,11-20年12人,≥21年10人;所有护士进行循证护理能力培训。1.2方法。1.2.1培训方法:对全体护士实施循证护理技能知识普及,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培训:1.2.1.1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国内研究者陈向韵也认为,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人员在实践EBN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查找科研证据与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相结合解决问题,并按EBNP的步骤实施。1.2.1.2进行文献检索和评价的能力培训,在EBNP中寻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能有效地从信息库中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并进一步评价文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临床实用性等,尤其文献检索能力来实践EBN。1.2.1.3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训,在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进行证据的传播,在护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好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护理问题。1.2.1.4进行临床决策的能力培训,指在护理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现象或问题,从若干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可行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10]。1.2.2评价方法:培训前后采用Grad提供的量表评价护士循证护理能力,同时对其培训前后护士素质进行评价。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均数标准差检验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培训前后循证护理技能情况,表1表明,培训后护士循证护理技能有了非常明显提高(P<0.01)。2.2培训前后护士素质情况,表2表明,培训后护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护士,护士是循证护理研究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圈,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技术创新者。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护士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各项专业技术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历史原因护理人员很少在进行护理之前进行“循证”,许多护理措施缺乏科学依据,有许多护理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有许多理论和技术有待探索与创新,这就对护士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体护士进行循证护理技能培训,护士能够针对临床实际护理问题,去翻阅大量的信息资料,护理技术创新能够运用循证护理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这些对护士循证护理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循证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循证护理技能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学会自我更新护理知识的技茂和掌握护理技能的方法,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去改革护理服务方式,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决策中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用于实践中,发展护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士素质,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嵇艳.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基本素质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7:1-30.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6

1建立灾害护理管理体系

1.1成立灾害护理小组

我院灾害护理小组成员均为军人和非现役文职人员。灾害护理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护理部助理员,急诊科、ICU、儿科、妇产科护士长,共6人组成。负责对灾害护理救援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和管理,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组员本着自愿申请、科室推荐原则,要求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及急救素质,急诊科、ICU的护士优先。经过筛选,共有40名护士入选,均为女性。当发生灾害时,从灾害护理小组成员中统一组织、调配,及时参加救援。

1.2培训目标

灾害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复杂性、任务繁重等特点,通过进行体能训练、灾害护理理论知识、救援技术等多方面培训,使救援人员有充分的心理及身体准备应对灾害事件,培养“一专多能”、素质过硬的灾害护理人员。

1.3培训内容

1.3.1体能训练。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灾害救援人员的基本素质。灾害护理小组成员每周进行2次3公里跑步训练;每个季度进行外出拉练—山林地徒步行军(20公里)。通过常态化的体能训练,为灾害救援提供基本保证。1.3.2理论知识培训。学习与灾害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急救护理、消毒隔离、灾害流行病学、灾害心理学、预检分诊、传染病的控制等,由灾害护理小组统一安排培训。选送灾害护理骨干参加军区灾害护理专业培训班,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再由骨干开展培训。1.3.3技能培训。专科技能培训:请ICU、急诊科护士长按专科护士核心系统能力系统培训;急救技能培训:掌握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转运及炸伤、烧伤、冲击伤的处理等急救技能;军队医院参与灾害救援,具有战时的某些特点,在平日培训中,将轻武器射击、特殊路面驾驶、战场救治技术、批量伤病员分类救治、夜间防卫、紧急集合等项目纳入技能培训课程中。1.3.4轮科培训。由灾害护理小组统一制定轮科计划,根据科室工作安排,轮转急诊科、ICU、内外科,重点培训危重症护理、急救护理、专科护理等知识和技能,经护士长、护理部考核通过才可出科。1.3.5感控培训。当灾害发生时,超负荷的工作、救援环境恶劣等因素容易让医护人员忽视无菌技术原则,使其受到感染的可能大大增加[4]。我院的感控知识培训包括手卫生管理、特殊伤口感染处理、消毒隔离、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穿脱手术服、感控教育等知识。1.3.6举办应急救护演练。我院每年根据上级命令开展1~2次应急救护演练,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演练提高灾害护理小组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救援能力,训练一支技术过硬的应急团队。

2效果

2.1构建灾害护理管理体系,提升个人知识水平,推动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护理部统一培训,灾害护理小组成员急救技能考核、灾害救援理论知识的成绩比培训前平均提高了10.30分,个人应对急危重症的能力大大增强;在40名护士中,有6名走上护理管理岗位;2015年有10名灾害护理小组成员撰写的论文于中华护理学会第七届全国灾害护理学术研讨会上大会交流。2.2构建灾害护理管理体系,在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任务中作用突显。2014年,我院抽取10名灾害护理骨干远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历时113天,圆满完成这场特殊战斗任务,实现“零感染”目标,她们训练有素、技术娴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赢得了世卫组织、利比里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3讨论

不断增加的自然、人为灾害几乎影响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灾害护士作为灾害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突显。国际护士会(ICN)支持和发展灾害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提高专业护理人员在灾害的预防准备、应对及重建的水平[5]。因此,军队医院构建灾害救援护理管理体系十分必要。通过系统的灾害救援知识培训,提高护士防灾、应对意识,提升灾害救援水平,使护士可以快速应对各种灾害,在灾害救援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护理部尝试探索军队医院构建灾害护理管理体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和改进,如灾害救援与平战时卫勤保障结合的研究,有待完善和改进。

作者:孙莹 黄悦 房丹丹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0二医院

参考文献

[1]金大鹏.医疗防疫机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5.

[2]张军勇,丁迎周,张美进.军队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57-58.

[3]ParkerN.Nursingindisasterevents[J].AustralasEmergNurs,2013,16(1):1-2.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7

1.1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一方面,带教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加大,造成高度紧张和极度疲劳状态[1],护生多,带教老师顾此失彼,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影响带教老师选拔,部分带教老师缺乏资格或经验,或缺乏带教意识,在带教过程中,潜在护理纠纷隐患。

1.2带教老师及护生相关法律知识缺乏

1.2.1侵权临床教学的一些活动涉及侵犯患者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等权利[2]。如带教老师让护生给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未取得患者的同意或过分夸大护生的操作技能而操作不顺利,或让护生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则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生命健康权;教学查房时带教老师透露患者的隐私,而护生津津乐道地互为传说,或长时间暴露患者身体的敏感部位向护生进行实体讲解与操作演示则有可能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借助于治疗需要的名义,限制或剥夺患者的自由,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即是对患者自由权的侵犯。

1.2.2护理记录失去法律依据,损害医院的合法权利带教老师及实习护生缺乏证据意识,如护理记录陈述不清、随意涂改、回顾性记录、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结果、护理记录随意签名或由实习护生代签名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一旦出现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

1.2.3师生法律责任不明确有的带教老师不知道护生在执业护士督导下发生差错或事故,除本人负责外,带教老师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护生不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对法律责任不明确,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指导,凭印象或感觉擅自执行医嘱并损害患者的利益,护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连累了带教老师。

1.3护生的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违反护理操作规程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增加患者痛苦;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没有预见性,健康指导时急于求成;对引进的新设备或更新的仪器使用不熟练等都易引发护理纠纷;若护生违反护理操作规程,会给患者健康带来伤害或造成严重后果,如: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给患者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应该做皮试的药物没有做皮试而直接用于患者;违反血管使用原则,造成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坏死;不认真巡视病房,患者的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患者感染等。

1.4缺乏沟通交流的技巧带教老师、护生与患者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患者对护生的技术水平缺乏信任,无法理解、配合或满足于临床教学的需要,护生护理操作的机会减少,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有时,带教老师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让护生进行操作练习则会引起纠纷的发生。

2护理临床教学中纠纷的防范对策

2.1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带教老师的选拔要有一定的标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责任心强、能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等。带教老师要求规范化培养: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保证护患双方利益。实习带教中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护理行为,能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临床教学活动不影响护理质量,从根源上预防习惯侵权的形成,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学习临床教学方法,掌握带教技巧,增强带教意识。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患者实体进行教学讲解或操作前,选择合适的、容易沟通的、支持护理工作的患者,并诚恳地告知患者或家属护生实习的目的,以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带教老师在让护生进行护理操作前,对护生的操作能力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分析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评价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应避开患者;护生操作失败后,带教老师应向患者表示歉意并由老师接替完成操作,不可过多增加患者的痛苦;带教过程对护生“放手不放眼”,护生进行操作或查房时教师要在现场并能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到既对护生实习中的行为负责,也对患者身心健康负责[3];护理学及相关学科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随着医学的进步,大量新设备的引进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在精通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胜任带教老师的角色,保证护理教学安全,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2加强实习护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吴小玲等[4]对实习护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实习护生对实际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加强对实习护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指导护生依法行护,防范护理纠纷。对护生法律法规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让其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使护生明确自己只有在专业老师的监督、指导下才能对患者实施护理;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行为的必要免责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性的前提;带教中贯穿法律知识的讲解,使护生能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护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强化知识技能培训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职业素质培训等。护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等,才能为患者提供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从而确保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4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应对新形势下举证责任倒置,必需规范护生护理文件的书写,维持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力[5]。护理记录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合法等原则。护理记录的内容以护理观察和具体的护理活动为重点,如针对性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征、检查化验的阳性结果;记录护理操作的内容、时间;记录给予的药名、剂量、用药反应;记录病情变化时采取的医疗护理措施;记录向患者宣教和告知的内容;记录创伤性护理操作时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及签字等。书写字迹工整,句子无歧义,出现错字、错句时应用蓝黑笔在错处上划平行双线,不得掩盖或去除原字迹。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记录要及时审阅修改并签字。

2.5把握沟通交流技巧加强心理学、伦理学知识学习,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带教老师、护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带教过程中,护生应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构建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信得过,护理操作的机会自然增多,操作技能将随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可将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秀云,孙雯敏.论护患纠纷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医院,2006,10(4):3940.

[2]刘义兰,胡德英,王桂兰,等.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59360.

[3]赵小平.护理临床教学中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49951.

[4]吴小玲,宋锦平,袁丽,等.实习护生防范护理纠纷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3):604605.

[5]余春华,李俊英.新形势下护理面对的法律纠纷和防范措施[J].中华西医学,2005,20(4):819820.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1.2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2],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1.4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奖惩不分明,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2儿科护理防范对策

2.1重视护理细节,强化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士工作作风、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患儿关心照顾周到的一种体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难度大、家长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工作疏漏。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并积极提供帮助,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为最高的护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3]。

2.2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交流中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患儿,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某个细节的谈话,与患儿交流的语言温柔、清晰易懂,对家长使用的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同时提供微笑服务,从而融洽护患关系[4]。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如开心、烦躁、抑郁等,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当患儿家长不便应及时给予帮助,从而取得配合和认可。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2.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5]。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5年内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1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2.4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6]。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3小结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无法承受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儿及时康复,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改善风险防范效果。笔者从重视护理细节,出发强化风险意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王姣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21-222.

[2]高翠林.儿科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9(3):198-199.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3.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3):178-179.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综述文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1];《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2]。眼科作为高度精细化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在眼科医疗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致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需要更多专业的眼科护士为国民提供专业的眼科护理。然而,多数眼科护士在校接受的眼科护理专业知识偏基础,缺少专业化前沿知识及技术,对眼科护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产生一定障碍[3-5]。如何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眼科专科护士队伍、满足眼科专科护理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及培训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参考。

1眼科专科护士及资格认证

1.1眼科专科护士的发展。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专科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并经过国家认可、获得资格认证,可持证上岗的临床专科型护理人才[6-7]。眼科专科护士作为专科护士的一个分支,是指对眼科专科护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获得国家资格认证标准的眼科专科护理人才。眼科专科护士的初步发展雏形相关报道最初来自于英国[8-9]。英国的眼科专科护士培养来自于学校教育及在职培训两种:英国眼科护理管理委员会(ONB)于1986年将眼科护理教育从通科护理教育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护理教育的一个新专业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的设定。英国医疗机构内不仅设置了不同领域的眼科专科护士方向,也对眼科专科护士进行分级,即为V、W、X、Y、Z5个等级,随着等级的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工作范围在不断递增,Y级与Z级眼科专科护士均可独立开展眼科门诊[9-12]。Waterman等[9]对英国168家眼科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眼科专科护士的工作可对眼科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产生积极影响,部分护士管理的门诊甚至比传统医生主导的眼科门诊治疗、护理效果更加显著。可见,眼科专科护士的角色及作用在眼科护理发展中至关重要。此外,眼科专科护士除从事眼科临床护理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眼科教学、眼科科研等其他工作[13]。但目前国内对眼科专科护士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文献中提到的眼科专科护士多以专科护士概念为基础进行[14-16]。1.2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就率先开始了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依据眼科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英国将眼科专科护士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眼科专科护士准入有其自身的要求[17-19]。然而,各国针对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各有研究及规定。Kirkwood等[20]指出,澳大利亚也有自身的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规定,从事急诊眼科工作的专科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专科护士资格方可上岗,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配合眼科医生的工作,对眼科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护理,并对非急诊患者进行上级医疗的眼科门诊预约等。同时,澳大利亚眼科专科护士也可独立进行各种眼科常见病的术前评估及相关检查等。此外,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眼科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均具有开具眼科处方的权力,对眼科医疗护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1]。总之,发达国家及地区眼科专科护士的执业范围比国内广,但其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我国关于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发展缓慢,仅存在少数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体系与专科护士的培训相辅相成,一定的教育培训背景及专科知识是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内专科护士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仅部分医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眼科专科护士培训研究[14-16]。杨玉琼等[14]报道,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于2013年获批成立“重庆市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4年9月举办第1期重庆市眼科专科护士培训班,面向全市招收36名学员,经培训3个月后均顺利结业。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基于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条件进行。

2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

2.1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需求及培训内容。目前国内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及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眼科护理人力紧缺导致多数眼科护士未经过统一培训便入职[15,22]。因此,多数眼科护士存在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技能较差、初入工作时适应水平下降等现象,由此可见,对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迫在眉睫。刘淑贤等[22]对160名眼科护士调查显示,96.9%认为眼科护士专科培训有必要。Ai等[23]的研究也显示,被调查护士需要接受眼科专科护士教育培训项目,且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仍需要丰富的眼科知识经验,他还指出,全球眼科护士普遍缺乏可利用的护理培训体系,但其专科知识培训需求均较强。然而,不同文献对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内容的研究各有差异。Kyriacos等[3]研究显示,南非西开普省虽有30年眼科实践护士的培训历史,但尚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认为眼科实践护士需具备眼科急诊护理技能,但仅1/3被调查者认为眼科实践护士需掌握更复杂的眼科诊疗程序或眼科专科知识。Czuber-Dochan等[10]研究显示,英国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应以眼科专科知识及临床技能为主,且接受眼科专科课程培训的途径较少。吴燕[11]研究指出,我国眼科护士工作分工主要以科室类型作为划分依据,门诊护士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眼科患者进行预检分诊、视力检查等,病房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是执行医嘱、健康教育等,从工作内容看,这种工作均属于机械、主动性较差的工作,无法提升眼科护士的专科性护理知识,提示专科护士的培训应以专科知识、技能培训为主。刘淑贤等[22]调查也显示,就培训内容而言,85.1%赞成加强眼科临床管理方面的培训,81.48%赞成加强对眼科护理科研与临床结合方面的培训,80.2%赞成对眼科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提示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培训也离不开临床管理及临床科研。李芳莲[24]则着重强调了眼科专科知识及临床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眼科专科护士必须系统学习眼科护理专业课程,包括眼球的解剖与生理、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眼科药物的作用及眼部护理等;另一方面,眼科专科护士也应学习眼科专业技能和眼科常用检查技术知识,其内容包括非接触式眼压测量、睑腺炎及睑板腺囊肿切除、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眼部球结膜下注射、计算机视野仪的检测、结膜结石剔除、裂隙灯下眼球表面异物取出、眼部缝线拆除、眼部包扎及伤口换药等。分析以上文献显示,不同研究者对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内容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第一,多数研究者对眼科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尚缺乏完善、科学的理解;第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眼科专科护士认证及培训体系,导致不同医疗机构对专科护士的知识技能各有要求;第三,国内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且各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各医疗机构内眼科专科护士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然而,虽不同研究者对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内容研究结果各有差异,但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仍主要以眼科专科知识、技能培训等为主,同时辅以相关的眼科护理管理、科研及健康宣教等内容。2.2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目前眼科护士缺乏系统的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和专业知识还没有达到专科护理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有效的眼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非常必要。《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建立和发展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应建立“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1]。“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主要依托医院培训进行,此种培训模式属于在职培训[25-26]。Buchan等[12]研究显示,英国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应是一个连续性过程,除了需要接受学校眼科专科护理教育外,在职培训也是一种辅助培训的方式。Kyriacos等[3]研究则显示,目前非洲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主要依托医疗机构内的在职培训。然而,国内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则主要以在职培训为主,部分医疗机构建立了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但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疏散且数量少,单靠此类培训远无法满足眼科专科护理发展需求。因此,眼科专科护理要发展,专科护士数量及质量要提高,护理教育是关键,应加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眼科专科护士培训,丰富在读护生眼科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27-29]。学校教育可参考英国的大学护理教育方式,将眼科专科教育从护理通科教育中分离出来,对眼科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进行具体科学地设置,并逐渐丰富大学教育的内容。目前护理教育主要以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为主,眼科护理专科教育也可从以上学历进行分层。此外,还有一些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如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及附属医院的实践培训,联合培养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眼科专科护士;又如一些医院也会组织护士去上级医院眼科进行专科进修,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眼科护理知识也是专科护士培训的方法之一[30-32]。吴端华[33]根据不同层次眼科护理人员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分步骤的培训内容,结果显示,建立规范化的眼科理论培训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护理人员专科理论培训的需求,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按需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促进护理队伍的建设,为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推进眼科护理学科的持续发展。钟玉红等[34]通过建立护士职称标准,对不同职称、不同亚专业岗位护士进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分层次培训,促进眼科护士护理发展。综上所述,目前针对眼科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主要以医院在职培训为主,同时应加强学校眼科专科护理教育,也可通过院校联合培训进行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也应“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实施分层培训,这些均可为开展眼科专科护理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3小结

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篇10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小结

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急诊专科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急诊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加了医护间工作的配合度,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在护理培训中值得推广。本研究只在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中采用了知信行模式,而未针对各项急救能力分别培训,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静.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41-4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3.

[3]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