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疗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0 15:17:51

临床医疗技术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1

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家、省卫计委分别取消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改为备案公示制度,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包括:①技术风险。医疗新技术因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医务人员对技术应用不熟悉等情况;②管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调配合,在临床应用过程及医疗保障环节,需要磨合、完善,必须全面、系统地管控,以达到预期实施目标;③法规风险。开展医疗新技术面临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规避法规风险;④伦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可能带来医学及社会伦理问题。构建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速学科建设,扩大医院辐射能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南京鼓楼医院重视医疗技术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制度和体系[2]。

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规范化制度,健全体系框架。2.1.1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医疗技术分类分级管理方法,遵循“围绕临床工作需求,细化分类分级,突出管理核心”的原则。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3]。2.1.2构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可以构建院科两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委员会下可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库。设置医疗技术管理办公室或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科室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管理。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技术的伦理审查及监督工作。2.1.3建立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对重点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对本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培养[4]。如成立腔镜培训中心,配备多台腔镜模拟操作系统,动物腔镜手术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前来授课等。2.2强化临床应用管理,构建评估体系。2.2.1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新技术发展是医疗机构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机构应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包括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及评估管理等。开展医疗技术评估,实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患者利益,维护医务人员实施技术的合法权益,是不断提升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2.2.2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新技术准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等,利用定量及定性指标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医疗技术评估是新技术临床准入和应用推广的基础,是医院实施激励、扶持措施的前提也是项目推广的依据[5]。2.3加强过程监督控制,持续质量改进。2.3.1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医疗新技术开展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其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特征,实施风险远大于一般医疗活动,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确保患者人身安全。如对批准医疗新技术开展的前5例应按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到医务处备案。在开展医疗新技术前要加强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记录,产生不良事件时及时处理并上报等。2.3.2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档案管理。医疗技术档案具有真实性、实用性、保密性、专业性的特点。医疗机构应重视并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档案管理,完善对医疗技术应用管理中的相关资料及患者随访记录,进行留档保存,便于随时查阅,总结上报。应以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体系,由指定部门负责部署、监控及协调技术档案的开展,指导临床科室规范开展医疗新技术。2.3.3对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是指医疗机构制定禁止类医疗技术和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禁止类医疗技术不得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经医疗机构准入后开展,清单外技术由科室做好技术档案记录后可开展。医疗机构可以全面梳理本机构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机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目录,对存在多重身份的医疗技术进行统一、分类的管理[6]。2.3.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授权及动态监管。设计开发“医疗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加快信息传递、加强技术监管、规范评审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管理成本。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授权及动态监管,建立医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手术分级管理信息系统、不良事件直报系统等[7]。2.4实行公正评选,加大经费投入公平公正的奖励是提高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创新的增强剂。因此医院成立“医疗新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医院内医疗新技术申报材料审查、评议和评选工作,每年组织对提交的医疗新技术项目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设有专门的评选指标。医院为鼓励医疗新技术开展,合理加大对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经费投入及保障,并扶持新技术的开展。如腔镜手术补助,晋升前强制进修培训,进修后待遇提升,腔镜及配套设备,医保政策的支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改善硬件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医疗新技术人才需求。

3小结

医疗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降低医疗技术带来的风险,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这就提示着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医院医疗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指标多依据经验设置,主观性强,各指标权重设置未经过科学验证,下一步将依据对医疗新技术内涵的理解,以及对目前医疗新技术开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建立医院医疗新技术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8]。

[参考文献]

[1]吴伟刚,张京京,汤传芹,等.医疗技术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2,16(12):66-69.

[2]钟秀和,张武军,李礼安,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3):66-68.

[3]赵雪源.规范医疗技术档案管理,提升医院内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5(15):162-162.

[4]苏义,杨国斌,刘秀玉,等.医疗临床技术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2(11):23-25.

[5]韩琳,颜世洁,贾怡蓓,等.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3):169-171.

[6]魏琴,杨凤娥.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医疗技术监管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5,15(3):24-26.

[7]刘家权,朱军容,宁翠萍.浅谈医疗安全的盲点及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6(8):8-9.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医院;主体责任;技术管理

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推动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但新技术应用的日常管理往往又是具有很大风险性的工作,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院管理部门,都需要加强管理与有效监督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主要政策梳理

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涉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主要政策文件共13项(表1)。根据政策内容与政策能级的差异,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医疗技术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医改的顶层设计,是各地各部门制定医疗技术应用管理的依据。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共5项。2009年、2015年,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类是2000年以来管理办法中涉及的技术的质控规范和和具体要求,也可以叫做各项配套方案和执行要求,共8项。

1.1政策性文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逐步建立技术准人制度,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药品、医用器械及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准入管理[1]。2007年至2008年,国家层面上印发了对于器官移植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类疾病这类高风险或者安全性有效性待进一步论证的技术进行的规定和指导。随后,为加强管理医疗技术这个重要且复杂多变、最难于管理、也最需要规范的医疗服务要素,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颁布实施和修订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09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对医疗技术进行分类分级管理;2018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总体思路也是延续着分类分级管理的思路,增加了“负面清单”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机构对技术应用管理的主体责任。2015年,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相关指示要求,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71号)取消审批后,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从“准入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临床应用和管理工作,行政部门强化了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责任[2]。这一部分内容在2018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也得到了有效贯彻。2020年印发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中,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内容也包括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与临床研究。按照政策解读和导向,也是进一步强调了各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对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说,应该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做好定期自查、技术备案和动态管理,特别是按照手术分级管理要求对医师进行手术授权并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技术评估与管理档案制度。

1.2新制度下的医疗技术管理现状

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以技术的安全和有效为基础,因此技术准入评估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是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必要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以部门规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的主体责任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责任,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颁布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19项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及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制定心血管疾病介入、髋膝关节置换、介入诊疗、内镜诊疗等19项技术管理规范,作为全国统一的第二类医疗技术,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准入管理。这一系列的技术管理规范与以往的要求相比,以注重医务人员技术能力为主,淡化医疗机构等级,增加准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还对医疗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提出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内容。

2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工作要求

医疗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相关,医疗技术不规范的临床应用甚至滥用,会造成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管理,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技术的科学、规范、有序和安全的发展。

2.1充分认识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医疗新技术因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医务人员对技术应用不熟悉等情况;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调配合,在临床应用过程及医疗保障环节,需要磨合、完善,必须全面、系统地管控,以达到预期实施目标[3]。加强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技术应用和推广,确保医疗安全。

2.2加强组织管理

2018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虽然各家医疗机构一般都是医务处负责技术管理工作,但是为保证工作做到位,应并责任到人,专人管理,认真解读上级文件要求和政策导向,明确岗位职责,同时充分发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的作用,医院按照季度组织开会,在第一、三季度的技术委员会一般邀请专家进行重点内容培训,通过培训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如新技术应用应重点审核拟开展新技术的人员资质和设备资质,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具备完善的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及诊疗指南等)等,伦理委员会专家对新技术进行伦理审查(包括是否考虑了伦理原则,包括研究目的、患者可能受到的风险和受益及技术的科学性;知情同意书是否完整易懂,获取知情同意书的方法是否适当;在患者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时,是否给予治疗或/和保险措施),保证各项医疗技术符合相关资质及规范要求,对医疗技术的安全与质量监督把控。目前,技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会议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准入审核上,委员们均能对一些项目提出针对性意见或集体否决一些项目。

2.3做好制度管理

大部分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或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医疗机构,一般都有技术管理办法,但是医疗技术应用论证制度、评估制度、规范化培训制度等不健全或者执行的不到位。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医院根据其自身条件和技术能力开展相应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医疗技术目录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师授权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动态评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在建立好制度的情况下,一定加强制度培训,确保严格执行。某市级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医疗人员进行访谈,发现近90%的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对《办法》没有明确概念,知晓二类和三类手术需要审批的不足40%[4]。所以,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技术管理部门、临床医生进行制度培训和考核,进一步落实技术监管工作。

2.4做好技术备案和人员资质管理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于手术授权的管理相对全面,但是只是局限于三四级手术权限的授权,对于限制类技术的备案往往不能根据个人职称和资质进行人员动态的备案和授权,这对于医疗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目前,医院健全和完善了医疗技术档案并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只要有职称调整后符合技术备案的要求,医务处及时通知到科室,适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备案。这对于医疗安全至关重要,如果医院与患者在治疗上有争议,因为医生限制类技术没有及时备案,医院对于争议的处理会非常被动。同时,要严格加强对手术分级的管理,在规定的手术级别范围内,建立医师手术级别和范围权限,以专业能力作为手术权限审核的标准,定期更新并公布术式库、专家库,并且将医生定期考核、医疗安全责任落实结合好,做到权限能升能降,动态调整。

2.5做好过程管理和动态评估

2.5.1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医疗新技术开展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其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特征,实施风险远大于一般医疗活动。2018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对于限制类技术备案制的要求,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和流程,但是如果具体到关于对医疗机构技术管理的要求上,更多的体现是凸显了医疗机构在技术应用的主体责任,管理压力较以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所以要求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一方面开展医疗新技术前要加强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另一方面医院要求对批准医疗新技术开展的前5例应做阶段性总结,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记录,产生不良事件时及时处理并上报等[5]。2.5.2加强医疗技术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评估。医疗技术在开发、应用、推广和淘汰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仅对医疗技术进行准入评估远远不够,还应对医疗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评估,这是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医疗技术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6],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准入评估的重要部分,事后事中评估应该更侧重于经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医院在每年的院级技术创新奖评审中,评价标准在考虑技术难度的同时,还考虑社会适用性,毕竟作为市级医院,面临的更多的是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够通过运用一些新的技术,降低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等,从病人的角度综合考虑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卫生技术的合理选择、利用和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由于医疗技术的特殊性,更需要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作为监管重点,所以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质控中心的作用,工作重点由准入管理逐步过渡到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并重;作为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制度建设和培训工作,做好技术评估和动态管理,做到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管理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工作。

[参考文献]

[1]贾怡蓓,张晨,颜世洁,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国内外经验与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4):328-330.

[2]刘依然.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9):139-143.

[3]钟秀和,张武军,李礼安,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3):66-68.

[4]陈长.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级手术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25-27.

[5]王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浅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2):1406-09.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

随着医疗资源滥用、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的逐渐严重,农村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体系和诊治技术均需要完善,以此来更好地确保农村居民的健康,同时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进行,总体而言,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完善需要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诊治质量为主。

1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应用价值

1.1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国际医学界研究结论显示,优化临床医疗诊治技术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服务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如果诊治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例如出现延迟应用、错误应用、过度应用等问题,便会降低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医疗系统的运行应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诊治工作的进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医务人员专业程度医疗机构的环境条件等,这些均可能会造成医疗质量上的差异,甚至还会造成医疗服务应用不公平问题。而对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能够在解决有效规避上述问题的同时,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1.2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程度。目前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不单需要考虑到医学因素,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因素,为此,想要提高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程度、改善医疗机构的医疗环境、规范患者医疗需求等[]。同时,需要考虑到在经济因素对临床医疗诊治影响力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对临床诊治工作的认知和对医疗机构的认知,会对临床诊治工作的进行及规范临床诊治技术的应用造成关键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提高优化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方式来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程度。

2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优化方式

2.1完善补偿机制。补偿机制在逐渐完善是很多医疗机构管理者优化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原因,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应用的支付方式依然是以服务项目为依据,这种支付方式容易令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为此,部分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探索新型的支付方式,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单病种支付方式,由此可见,完善补偿机制能够激励医疗机构管理者优化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进而提高诊治质量和效率。同时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人员,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和诊治精确程度,为此,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医务人员激励制度来激励医务人员积极进行临床医疗诊治工作,激励可以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专业认可等多种类型。2.2应用全封闭式管理方式。医疗机构需要尽量应用全封闭式管理方式,尽量减少特殊科室、特殊病种、特殊专业的存在数量,尽量强调规范和指南等指导性工具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以此来强调标准化和强制性标准,强调临床路径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2]。如果想要实现临床路径在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需要注重医疗机构内各个科室的协调合作,如果不能做到全封闭式管理,可能便会出现管理缺口和被忽视的管理环节,这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便会影响到整个医疗线路的运行。2.3结合农村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在制定优化方式的同时需要考虑农村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和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应用实际情况,如就诊患者的就诊习惯、医务人员的规则制度,以此来在增强规则意识的同时逐渐提高临床路径的应用标准。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医疗行业的行业需求,考虑到医疗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路径是一个医疗机构的具体版本,而不是全国执行的统一版本,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人文因素,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诊治治疗工作。总之,临床路径属于标准化方式,但是考虑到疾病和疾病之间的不同、患者和患者之间的不同,不能因为标准化将所有的决策简单化,还是要结合具体的疾病和具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诊治方案,以此来提高临床路径的灵活程度。2.4完善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第一,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通过提高管理能力和建设能力,来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需要组织科室人员来学习新型的管理理念,通过新培训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了解程度。第二,医疗机构需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以此来提高临床诊治、治疗、护理专业水平,以此来改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第三,需要将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医疗机构诊治工作中,以此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开展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帮助管理人员更好的对医疗诊治工作进行监督。信息技术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适应临床路径的应用,以此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决策。此外,通过医疗系统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了解医疗部门的运行情况,医疗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医疗服务信息和医疗服务情况,让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管理监督职责和义务。

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均是现阶段农村医疗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地区还存在药物滥用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对农村医疗的发展造成影响,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基于农村基层医学,逐渐完善临床医疗诊治技术,以此来提高农村医疗诊治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琨,张振忠,于德志,等.农村医疗机构诊治技术优化和补偿机制改革试点研究的理论与设计[J].中国卫生经济,207,30(7):5-8.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临床医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我国的医院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服务水平以及护理服务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是较为前沿的交叉学科,通过计算机中的智能机器来模拟人脑处理相应的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的临床医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临床医疗的压力以及工作负担,还能够大幅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推动临床医疗的发展,是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又称“AI”,是当前全球发展中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AI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利用机器模仿人类语言,还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都去了的显著的成就,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科的研究当中。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机器人来实现机械人工智能操作,进而帮人类分担一部分工作或者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临床医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推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临床医疗的工作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医疗资源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当前我国现有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特别是临床医疗的服务需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当中可以充分释放临床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压力,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服务进行一部分的临床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同时,还能够缓解临床医疗和护理的工作负担,进而提升人工医疗服务的质量。(二)提升临床医学的稳定性和精准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医院临床医学当中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在硬件设备和软件设置参数允许的条件范围内,人工智能可以超负荷运转且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操作问题,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情况下的手术过程中,人工智能设备能够进行标准化的精准操作,避免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较大心理压力,进而确保手术的有序进行,提升临床手术的稳定性。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精准程序性和定位性,使得人工智能在临床外科手术过程中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手术,在整个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偏差而迅速完成手术,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三)实现临床医疗的高效性。人工智能可以借助DEA的评估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导航系统的机器人来完成更高质量的手术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临床医疗的整体效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在确保手术成功完成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将患者的手术创面缩到最小,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进而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中的未来应用方向

(一)在外科手术方向的应用。外科手术一直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应用的主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外科手术应用的主要方向为微创心脏手术和骨科手术两个方向。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医生在进行微创心脏手术时不开胸即可实现手术操作,精准定位患者心脏状况,人工智能可辅助医生开展心脏成型、二尖瓣置换、心房隔缺损修补等高难度手术,患者术后具有伤口小、恢复快的优势,应用效果极其显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升顾客手术的质量,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自动采集患者骨头的损伤信息,呈现动态图像,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来实现对患者伤骨的矫正或牵引,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骨头的二次伤害,减少手术时的特同感。(二)在医疗康复方向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针对患者术后相关信息,借助各类辅助系统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康复疗程,缩短患者康复周期,降低患者康复痛苦。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实现患者机体指标远程检测、远程康复训练等,提升临床医疗对患者康复的监测和服务。(三)在临床护理方向的应用。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医疗大数据来识别需进行临床护理患者的健康问题,发现患者容易产生疾病的风险,借助辅助护理设备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参与临床患者的护理治疗,主要体现在核查病人信息、智能配置静脉输液药物、健康护理音视频宣讲等,还可以进行远程临床护理监测,大幅提升临床护士工作效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临床病人的日常生活,智能化调节温度、湿度、亮度等病人生活环境,辅助病人进行沐浴更衣、进食、运转以及传递物品等工作,大幅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还提升患者的服务质量,避免了患者因怕麻烦护士而产生的焦虑感。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对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临床医学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全面开展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全面提升医院临床医学的服务质量,进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观贞,刘西洋,张彦春等.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3):358-365.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工程师;医疗器械;创新

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科技部会同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食药总局、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在科技产业规划、科技计划等方面均对医疗器械产业进行了重点部署,共同提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已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先行先试[1]。处于医疗器械产业链末端的临床工程学科将在医疗器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需求形成、设备改进、应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获得更多的机遇[2]。

1医疗器械研发流程

医疗器械的研发流程一般包括需求发现、可行性论证、设计和开发、实验验证、认证和生产,以及商业化等阶段。医疗器械的需求通常由临床医师提出,很多医疗器械的研发都需要医师与工程师深入合作,如非侵入式测量,穿戴式医疗检测技术,和用于定点照护的早期诊断技术等。绝大多数的非侵入式测量必须经由数学模型或统计分析才能将测量结果转换成实际的生理变化量,数学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度直接影响非侵入式测量的可信度。新型医疗器械应当在改善手术方法、降低住院日或者提高患者满意度上有所创新。在需求发现阶段,利用第一手的资料深入研究终端用户的需求,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可行性论证阶段,需要考虑最终用户是谁,市场规模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研发资金是否充裕,同时还要对现有的竞争产品和技术进行深入调研[3]。在设计和开发阶段,需要考虑人因工程,注重研发团队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训练和降低训练成本、减少对特殊技巧和能力的依赖、减少人为错误所引发的事故,降低时间和设备的损失,以及改善使用者或操作员的舒适程度。

2临床工程师在医疗器械研发中的作用

医师作为医疗器械的终端用户,出于提高同行认可度、患者满意度或改进医疗器械的性能等考虑,具有很强的研发医疗器械的动机[4]。研究表明,医师与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之间的合作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5]。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由于医师和工程师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双方很难理解对方领域中的技术术语。医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工结合的合作项目研究中。由于医师和工程师所属组织机构不同、地理距离较远、知识体系不同,双方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医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很难维系。在医院工作的临床工程师,是将工程和管理技能应用于医疗技术从而支持和促进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工程师除了通过巡检、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和应急维修等手段保障医疗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的准确、可靠和安全外,还通过对医师和护士进行操作培训以降低医疗器械相关的人为故障,因此临床工程师具有频繁与医师接触交流的机会。2016年的全国三级医院临床工程部门人员发展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三级医院临床工程部门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占21.89%,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8.12%[6]。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临床工程师具有医学和工程的交叉学科背景,能与医师深入沟通交流,可以作为医师和工程师的沟通桥梁,在医疗器械的研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7-8]。2.1在需求发现阶段,确认临床的迫切需求。医疗器械需求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或新开发特定的医疗器械,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性。临床工程师具有医学和工程的交叉学科背景,能领会临床的实际需求,通过与临床医师和护士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临床工程师在医疗器械研发的需求发现阶段可以初步了解临床用户当前的工作困境,通过观察用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新产品或新技术的需求,提出工程学解决方案[5,9]。与临床医师讨论需求和解决方案前,临床工程师应当熟悉相关疾病,知晓现有的诊疗方式,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和技术。2.2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明确医疗器械研发的关键问题。临床工程师与临床医护、计量检测机构和医疗器械公司等具有频繁的业务往来,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作为各方沟通联系的纽带。医师更关注人体对于医疗器械的反应,而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通常缺乏医学科学知识,临床工程师可以帮助研发工程师深入了解医疗器械最终作用于患者的临床目的,明确医疗器械研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临床工程师作为医师与工程师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助于项目合作关系的维系。2.3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就设备改进提出意见。临床工程师熟悉医疗器械的电气安全检测、电磁兼容检测和性能检测技术,可以为医疗器械的设计和检测提供支持。在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阶段,临床工程师通过与临床医护进一步沟通,充分考虑人因工程在医疗技术上的应用,如改善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减少人为错误引发的事故、降低训练成本等方面,从而为样机模型的改进提出意见[10-11]。2.4在医疗器械上市后进行应用评估。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后,临床工程师负责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技术管理,可以在日常使用、预防性维护、维修以及不良事件监测等过程中持续地对医疗器械进行应用评估[12-16]。在日常使用阶段,评估产品使用是否方便;在预防性维护阶段,进行清洁、性能参数测试、电气安全测试和更换易损元器件等,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和精确度是否合格;在维修阶段,通过持续的维修事件监测可以了解产品从使用到第1次发生故障的时间、故障率、维修费用和平均故障时间间隔等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产品的进一步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3讨论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发展进程逐步推进,医学影像技术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等,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质量的发展,虽然不同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实际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差距,但影响技术对影响诊断的影响性越打越大,从传统单一的形态转变到如今多样化的代谢改变,功能与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综合性诊断的需求,尤其是体层摄影技术(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4]许凯,于枝秀.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3):146-147.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公立医院卫生改革总体部署,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要求,结合《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和当前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继续得到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改进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医院各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各科室)。

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活动内容和重点要求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开展要与“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相结合,落实各项制度,纠正薄弱环节。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环境,和谐医患关系,真正达到“三好一满意”实效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一)开展正面宣教,强化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疗安全意识。

1.医院今年把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医德医风警示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讲座、发宣传册等形式,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见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重性疾病规范治疗与社区管理,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规范就医以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风险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如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群众信赖、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医德好、有一定声誉的医务工作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加打击医疗活动中违反诊疗常规,收受药品回扣、红包,非法统方等不良行为,一经核实的不良交易将予以通报、曝光、取缔处方权资格等。

(二)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优化流程,让群众更加满意。

1.今年根据上级要求推行“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志愿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实现年度目标。

2.围绕保障重性精神疾病能得到最基本的治疗这一目标,努力创建便民、利民措施,如预约挂号、免费接诊、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急诊入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实现各项控制目标。

1.努力改善条件,优化人才结构,规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把各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列为重要日程。如:医院设专门质控科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报送质控信息,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质控中心的质控检查,定期向科室反馈信息及时整改,以改进医疗质量。

2.认真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单病种质控及临床路径管理,完善精神疾病社区信息登记工作。

3.定期开展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与评估,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四)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进临床合理检查、合理诊疗;规范诊疗行为。重点抓以下几点:

1.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十三项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探索精神科三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强调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诊疗,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3.认真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每月定期进行病历点评,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强化病历内涵建设,提高病历质量。

4.学习《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为下一步推行电子病历应用及规范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打下基础。

5.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急诊工作、各科做到设备完好,人员做到及时处置应激事件。

6.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五)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建立健全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护理服务规范、标准,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合同制护士与编制护士同工同酬。

2.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改进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

医院要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文件的要求,结合病房实际,细化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并纳入院务公开,向患者和社会公布,并遵照落实。各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并落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调动各方面力量,为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努力为精神病人住院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减少或取消患者家属陪护的局面。

3.严格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革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全面落实护理职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5%,依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力争实现病房护士数与实际床位数的比例应当≥0.4:1。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医院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护士待遇,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执业氛围。

(六)继续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重点要求:

1.医院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以上医疗技术报批审核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2.加强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定本机构手术分级目录,严格按照规定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3.医院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七)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要求:

1.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工作与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2.贯彻落实《中国国家处方集》,制定本机构处方集,并认真组织培训、实施和评估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4.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

5.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6.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7.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8.逐步创造条件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制。

(八)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1.继续推进与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2.贯彻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工作。

3.贯彻落实《医院工作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落实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输血、用药、检验等医疗服务重点环节的安全核查工作。

(九)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1.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合理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并落实符合本院实际的相关规章制度。

2.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3.贯彻落实《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手术室、检验室、各病房、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防控符合规范。

4.贯彻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术及置管前、中、后的各项操作技术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5.贯彻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6.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十)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十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重点要求: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按指定的血站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3.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当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血液。

4.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和紧急用血应对预案,并认真落实。

(十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后勤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单位领导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相关部门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定期排查、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资金落实到位。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生产人员,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程序和操作程序。

2.加强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配置和安全使用。

3.确保消防设施、设备配置齐全,使用有效,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消防标识醒目,确保消防预警系统功能正常运行。加强在建工程和装修改造工程的消防安全管理,严控违规使用不符合消防要求建筑材料的行为,确保建筑工程依法安全有序完成。

4.加强对放射源、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电力设施、电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人员的业务培训,全体员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应急处置和逃生演练。

5.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配齐治安监控设施,规范安保人员的履职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十三)认真开展全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十四)贯彻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做好放射诊疗防护工作。重点加强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管理工作,做好如下几点。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做好本辖区内放射诊疗行政许可工作,严格规范行政许可程序;

2.做好工作区域内的防护工作;

3.科室建立完善放射诊疗防护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明确专(兼)职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并认真组织落实;

4.科室做好放射诊疗设备定期检测工作;

5.做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6.合理配备使用放射防护用品、自主检测设备。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3年4月)。

1.下发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宣传发动。

2.活动范围:全院各科室。

(二)组织实施(2013年5月—10月)。

1.贯彻落实。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2013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活动。

2.医疗机构自查。各医疗机构要在2013年7月底前完成自查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组织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3.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检查。

(三)总结交流(2013年11月-12月)。

年底前把本单位2013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总结上报卫生局。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具体体现。2013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改革任务的关键一年。全面实现“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目标,促进医院全面工作再上新台阶,保证医疗安全,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是事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指导,不断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8

一、规范医院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年全省上下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要在前三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加强医疗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面,以七个规范和十项基础质量达标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医院内涵质量,突出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要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四个目标,做好以下几件事:

1、全面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工作。按照**年全省医院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认真做好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通知(陕卫医发[**]392号文件)要求,省厅重点抓好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的评审工作;各地市卫生局负责抓好二级乙等医院和一级医院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地在上半年要完成1-2所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试点和一级医院评审标准制定工作,同时完成辖区内1-2所二级甲等医院的初审工作。

2、全面推进医院规范化管理。一是要继续以七项规范管理为抓手(疾病诊疗过程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临床用药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流程规范、三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收费规范),以强化核心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和荣辱意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强院内执业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人员资格准入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职能科室建设,确保诊疗行为规范。三是要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办院思路,找准医院目标定位,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完善学科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强医院实力和发展动力,扭转单纯重视医院规模和经济收入的倾向,规避医院远期发展乏力的风险。

3、突出十项临床基础质量达标。省厅从**年起拟用三年时间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基础质量达标工作。达标工作实行单项评审、单项准入认证制度。**年重点完成四项达标任务,即手术室质量达标、供应室质量达标、病案质量管理达标、临床输血质量达标。达标工作由各设区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和初评后,省厅将组织各有关质控中心负责进行检查验收。

4、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提高全省医院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一是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二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立健全本地监测网,各医疗机构要开展院内监测,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三是加强临床药师管理。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培训工作,明确临床药师的工作责任和任务,建立医、药、护协调的用药机制,三级医院100%设立临床药师,开展临床用药指导。四是加强药品的临床监控。实施临床用药监控,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故的监测与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害事故。

5、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谐医患关系。一是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按照《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规范,对医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进行定期考核。二是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对制度等,保障患者医疗安全。三是积极推行院务公开,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信息透明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选择权。四是加强医院收费管理,减少和杜绝不合理收费,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补偿问题。切实缓解看病贵问题。五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疗纠纷接待处理机制,确保科学、公正、客观、及时、合理处理各种医疗事件。第六是加强医院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医院”建设。落实医院内部治安防范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突发医疗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解决。

6、落实各项措施,遏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一是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操作技术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案,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患者节省医药费用。二是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临床的应用,在符合治疗原则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安全、有效、廉价的器材和药品。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费用控制工作。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原则下,继续探索临床路径,单病种付费,创新降低医药费用的新措施。

7、加强医院文化和环境建设。各级医院都要重视医院文化和环境建设,注重医院文化、精神和传统的积淀,下大力气整治人民群众就医环境,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做好善待病人、善待员工、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品牌意识等项工作。在环境建设方面要把给病人提供干净、整洁、舒适、温馨的诊疗条件和医院美化绿化以及改善医务人员精神面貌等作为重点,并以此推动全省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

1、各设区市要修订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结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好医疗布局规划,积极研究落实境内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的措施;严格机构准入标准,控制无序竞争,遵循公开、透明、竞争的原则,逐步探索和建立医疗机构准入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由被动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要在去年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完善建档内容,提高建档质量,坚持年度校验,清理不合格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建设,定期更换信息内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省卫生厅重点加强对三级医院和部分重点二级医院的监管,各市卫生局要加强对二级以下医院的监管,县区卫生局要加强对一级医疗机构的监管。

2、严格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按照国家对临床技术准入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省临床技术管理的具体办法,**年重点强化对器官移植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以及透析等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项目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检查,制定**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对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项目的医疗机构逐单位逐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同时,组织对全省开展临床透析项目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摸底和准入评估。

3、加强医疗广告监管工作。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办法的宣传力度,让所有医疗机构都照章办事;二是要要严格医疗广告成品审查工作,把好入口关,做到审查出证严格规范、标准统一;三是要进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法和虚假广告,对各类违法、违规和虚假医疗广告,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规范医疗秩序,净化医疗市场。

三、继续加强院前急救与医疗应急工作

1、制定实施《**省“医疗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的“急救绿色通道”。完成全省院前急救网络的调整工作,明确“120”急救电话的落地单位。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内涵建设,保障医疗救治体系功能到位。

2、按照全省医疗救治预案要求,重点加强全省急救队伍建设和急诊科建设以及急救医疗骨干的培训,年内举办一期急救骨干培训班,组织进行一次全省性医疗救治大比武,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水平。

3、进一步加强省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制定全省急救指挥网络规划,逐步实现全省急救网络统一指挥的目标。

四、认真做好医院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今年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的重点一是要继续办好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二是要研究医疗管理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的有效方法,选择按省级管理标准管理规范的医院进行试点;三是省厅要建立三级医院院长例会制度,各设区市要建立二级医院院长例会,形成制度,定期交流、探讨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四是要加强与外地医疗机构的相互交流,组织院长、科长到管理较好的地区、医院参观学习,以提高医疗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继续加强血液管理,切实保证用血安全。

1、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特别要在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和固定自愿无偿献血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实行预约采血的管理机制。年内力争实现全省无偿献血率达97%的目标。

2、全面落实《血站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范,紧紧围绕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狠抓环节质量,省血液中心要对全省10个中心血站开展血液质量的监督评价,全面开展采供血机构的室间质评监控和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送整个流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3、认真做好全省单采血浆站的转制和善后工作,按照《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切实加强对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并按规定标准组织检查验收。

4、进一步加强供血网络的建设,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临床用血保障机制。同时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症和用量,促进合理、节约用血和血液制品制度的落实。5、进一步强化采供血人员和临床医师专业知识培训,重点抓好各级医院相关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年内分地市举办临床输血培训共10期,计划2000人次,确保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

六、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1、认真总结“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健全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工作制度,积极研究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

2、继续抓好全省50个国贫县和4个省贫县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丰富支援工作内涵,继续实行目标管理,提高受援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3、建立卫生支农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对受援县医院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继续组织开展督导活动,做好第二个工作周期的考核验收、评估总结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营造关爱患者的氛围。

1、着力解决临床一线护士数量不足的问题。按照卫生部要求和我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规定,全省二级以上医院临床一线病房护士的配备必须达到护士与床位比0.4:1的标准,有条件的医院要争取达到0.6:1。确保护士人力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护士待遇的落实,坚持聘用护士与正式护士同工同酬,保障合法权益,确保护士队伍稳定。

2、坚持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将人文关怀融入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之中,努力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为患者提供温暖入心、体贴入微的护理服务,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继续强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养,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召开全省护理工作座谈会,交流护理管理工作经验,并对全省护理技术比武竞赛活动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促进护理工作与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步发展。提高护理人员基本待遇,稳定护理队伍。

八、努力做好其他各项医政管理工作

1、依法严格人员资格准入。加强执业医师考试管理和注册工作,按时完成年度医师执业注册登记及《医师资格证》发证工作。切实做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医、护人员资质审核、证件发放、注册变更等日常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资质变更的规范管理机制。

2、全面完成中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医疗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年度设备配置发放和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救治水平和急救能力。

3、继续做好残疾人康复、流动手术车、“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和卫生部二•五防盲项目等相关工作,确保年度计划任务顺利完成。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9

第一条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

卫生部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拟订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提出评议意见。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医疗需求、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才队伍水平等综合因素,制订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并报卫生部备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报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数量,严格技术准入。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诊疗科目登记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八条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三级甲等医院,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和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三)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

(四)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特殊情况下,上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医院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除必须具备前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符合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准予登记。

第九条医疗机构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三)医院评审证书复印件;

(四)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执业医师和与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及其专业履历;

(五)与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设备目录、性能、工作状况说明和相应辅助设施情况说明;

(六)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组成及人员名单;

(七)与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八)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申请时,应当组织专家对其申请的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程序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时,可以聘请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专家,也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

参加评价的专家应当遵守评价程序及相关规定,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并对评价结论负责。评价过程和内容应当有完整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十二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通过评价且符合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的,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外科诊疗科目下设相应专业中增加器官移植项目登记。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准予器官移植项目登记前,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核实。

第十三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准予器官移植项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名单报送卫生部备案。报送医疗机构名单时,还应当同时报送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执业医师名单及其个人专业履历。

第十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名单和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名单。

第十五条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十六条不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不得到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十七条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三级综合医院在同时出现下列三种特殊情况时,经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邀请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中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来本医院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手术:

(一)供移植人体器官对血液供应有较高要求(如心脏移植);

(二)供移植人体器官不能及时运送至取得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

(三)患者病情危重。

上款规定的三级综合医院应当是人体器官捐献者所在地的医院,且具备手术、重症监护和免疫排斥反应应急处理等条件。

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在完成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后,应当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方可返回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执业医师发生变动或者有关的主要设备、设施及其他关键辅助支持条件发生变化,不再具备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应当立即停止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并向准予登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销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手续。

第三章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遵守医学和伦理学原则,严格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人体器官移植的适应症。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原则的,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能力相适应,保证移植人体器官来源合法,有固定、充足、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来源。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保障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技术档案,并定期进行安全性、应用效果和合理使用情况评估。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应当由管理、医疗、护理、药学、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人数不得超过委员会委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

医疗机构每例次人体器官移植前,必须将人体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并说明人体器官来源合法性及配型情况,经同意后方可为患者实施人体器官移植。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论证的人数应当为单数,参加论证的委员应当与本例次人体器官移植无利害关系,且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委员人数不得超过该论证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十四条实施人体器官移植前,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二十五条手术医师应当在手术结束后的48小时内书面向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报告人体器官移植情况。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人体器官移植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手术成功率、移植人体器官和术后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患者随访制度。

第二十七条人体器官不得买卖。

医疗机构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必须经捐赠者书面同意。

捐赠者有权在人体器官移植前拒绝捐赠器官。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摘取尸体器官的,应当对尸体进行必要的、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进行活体器官摘取前,应当由本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主持听证,邀请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活体器官捐赠者本人及其家属参加,确认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原则、是活体器官捐赠者本人真实意愿、无买卖人体器官或者变相买卖人体器官后,方可进行活体器官移植。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在摘取活体器官捐赠者所同意捐赠的器官前,应当充分告知捐赠者及其家属摘取器官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未经捐赠者及其家属同意,不得摘取活体器官。

活体器官移植不应当因捐献活体器官而损害捐赠者相应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人体器官捐赠者和需要移植的人体器官应当进行必要的检查,防止患者因人体器官移植感染其它疾病,保证人体器官移植的临床疗效。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等患有经血液传播疾病者和恶性肿瘤患者等的器官不得用于人体器官移植。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应当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规范。

医疗机构及其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利用人体器官或者人体器官移植,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有关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

严禁自立收费项目、分解收费、重复收费、比照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必须进行技术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批准。

医疗机构开展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征得患者本人和其家属书面同意。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不得向患者收取任何费用。有关给予患者补偿问题,应当在知情同意书中约定。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开展异种器官移植,应当按照临床科研项目的有关规定取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在完成每例次人体器官移植后30日内,使用卫生部下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将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报送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使用卫生部下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将本辖区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汇总后,分别于每年7月20日前将上半年本辖区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和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年度下半年及上一年度全年本辖区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现场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并详细记录监督检查结果,发现其不具备本规定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程序及时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工作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复制有关资料;

(三)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改正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二章规定,未经诊疗科目登记擅自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不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和不符合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的医疗机构不予登记;对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专家对其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对患者平均长期存活率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应当及时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四十一条卫生部对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情况进行巡查。凡发现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不符合本规定的,责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视情节轻重,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参加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的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者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评价资格,5年内不再聘请其承担评价工作:

(一)通过评价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开展人体器官移植能力的;

(二)不能按照本规定及相关规定完成或者胜任评价工作的;

(三)严重违反评价程序的。

第四十三条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滥用职权、弄虚作假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以及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取消其参加评价工作的资格,并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5年内不得再聘任其参加评价工作。

第四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评价工作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所在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在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五章附则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卫生部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拟订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提出评议意见。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医疗需求、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才队伍水平等综合因素,制订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并报卫生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报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数量,严格技术准入。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加强对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诊疗科目登记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八条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三级甲等医院,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和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三)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

(四)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特殊情况下,上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医院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除必须具备前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符合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凡不符合规划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准予登记。

第九条医疗机构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三)医院评审证书复印件;

(四)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执业医师和与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及其专业履历;

(五)与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设备目录、性能、工作状况说明和相应辅助设施情况说明;

(六)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组成及人员名单;

(七)与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八)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申请时,应当组织专家对其申请的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程序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时,可以聘请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专家,也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参加评价的专家应当遵守评价程序及相关规定,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并对评价结论负责。评价过程和内容应当有完整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十二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通过评价且符合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的,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外科诊疗科目下设相应专业中增加器官移植项目登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准予器官移植项目登记前,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核实。

第十三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准予器官移植项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名单报送卫生部备案。报送医疗机构名单时,还应当同时报送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执业医师名单及其个人专业履历。

第十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名单和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名单。

第十五条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十六条不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不得到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十七条未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三级综合医院在同时出现下列三种特殊情况时,经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邀请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中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来本医院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手术:

(一)供移植人体器官对血液供应有较高要求(如心脏移植);

(二)供移植人体器官不能及时运送至取得器官移植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

(三)患者病情危重。上款规定的三级综合医院应当是人体器官捐献者所在地的医院,且具备手术、重症监护和免疫排斥反应应急处理等条件。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在完成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后,应当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方可返回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执业医师发生变动或者有关的主要设备、设施及其他关键辅助支持条件发生变化,不再具备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应当立即停止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并向准予登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销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手续。

第三章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遵守医学和伦理学原则,严格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人体器官移植的适应症。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原则的,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能力相适应,保证移植人体器官来源合法,有固定、充足、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来源。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保障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技术档案,并定期进行安全性、应用效果和合理使用情况评估。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应当由管理、医疗、护理、药学、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人数不得超过委员会委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医疗机构每例次人体器官移植前,必须将人体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并说明人体器官来源合法性及配型情况,经同意后方可为患者实施人体器官移植。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论证的人数应当为单数,参加论证的委员应当与本例次人体器官移植无利害关系,且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委员人数不得超过该论证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十四条实施人体器官移植前,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二十五条手术医师应当在手术结束后的48小时内书面向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报告人体器官移植情况。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人体器官移植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手术成功率、移植人体器官和术后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建立人体器官移植患者随访制度。

第二十七条人体器官不得买卖。医疗机构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必须经捐赠者书面同意。捐赠者有权在人体器官移植前拒绝捐赠器官。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摘取尸体器官的,应当对尸体进行必要的、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进行活体器官摘取前,应当由本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主持听证,邀请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活体器官捐赠者本人及其家属参加,确认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原则、是活体器官捐赠者本人真实意愿、无买卖人体器官或者变相买卖人体器官后,方可进行活体器官移植。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在摘取活体器官捐赠者所同意捐赠的器官前,应当充分告知捐赠者及其家属摘取器官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未经捐赠者及其家属同意,不得摘取活体器官。活体器官移植不应当因捐献活体器官而损害捐赠者相应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人体器官捐赠者和需要移植的人体器官应当进行必要的检查,防止患者因人体器官移植感染其它疾病,保证人体器官移植的临床疗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等患有经血液传播疾病者和恶性肿瘤患者等的器官不得用于人体器官移植。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应当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规范。医疗机构及其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利用人体器官或者人体器官移植,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有关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严禁自立收费项目、分解收费、重复收费、比照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必须进行技术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批准。医疗机构开展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征得患者本人和其家属书面同意。试验性人体器官移植不得向患者收取任何费用。有关给予患者补偿问题,应当在知情同意书中约定。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开展异种器官移植,应当按照临床科研项目的有关规定取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在完成每例次人体器官移植后30日内,使用卫生部下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将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报送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使用卫生部下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将本辖区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汇总后,分别于每年7月20日前将上半年本辖区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和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年度下半年及上一年度全年本辖区人体器官移植相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现场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并详细记录监督检查结果,发现其不具备本规定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准予登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程序及时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工作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复制有关资料;

(三)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改正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二章规定,未经诊疗科目登记擅自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不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和不符合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的医疗机构不予登记;对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专家对其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对患者平均长期存活率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应当及时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

第四十一条卫生部对已取得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情况进行巡查。凡发现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不符合本规定的,责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撤销其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视情节轻重,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参加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的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者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评价资格,5年内不再聘请其承担评价工作:

(一)通过评价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开展人体器官移植能力的;

(二)不能按照本规定及相关规定完成或者胜任评价工作的;

(三)严重违反评价程序的。

第四十三条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滥用职权、弄虚作假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以及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取消其参加评价工作的资格,并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5年内不得再聘任其参加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