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15

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本土思考

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既包括办学模式、前沿理念、成功经验、最新成果等有形物质,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中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不是要离开国际潮流独辟蹊径,而是要在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身姿与态势扬帆远航。因而,如何从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特征出发,在深度阐明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特色内涵的同时,揭示出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社会、政府、文化、科技等等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与特色产生的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点,去慎重思考这些特色的借鉴与启示之本土意义,就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不能遁避的首要工作。

一、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上世纪末,世界各国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尽管不同国家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各有特点,但在教育体系、培训机制、育人模式等方面仍有着同一性特征。(一)“催人成才”的教育体系构建。“催人成才”的教育体系,无疑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摆在职后教育或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位置,构建了一种“社会、国家和院校”联动的社会化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去认识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大意义,通过组织机构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助推职业院校教师成才,并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必要条件,实现职业院校教师的快速成长。例如,美国就建立了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在内的教师继续教育激励制度,坚持实行教师资格证书更换制度(五年为期),证书的更换不仅与教师的教学业绩相关,更要求教师五年内必须有参与继续教育的经历,否则,将极大影响新资格证书的颁发。还如在英国,国家构建了以大学、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中心等为主体的社会培训体系,并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中,刚性规定教师(含职业院校教师)的提级加薪必须与其在职培训的层次与水平相对应。无独有偶,日本出台了类似政策,规定教育(含职业教育)工作者,如要获得更高一级的资格证书,就必须在职后一定时期内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一定的学分,并经学校检测考试合格后申请。而在德国,各联邦州普遍设有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学院,负责在职的职业院校教师进修培训。这种状况在北欧五国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在挪威,国家就成立了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承担着全国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与蓝图的设计与规划、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咨询与建议的收集与提交、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举措与方式的制定与修订等等职能。与此相对接,各级地方政府也分别设立了区域性的教师职业培训理事会,承担着为本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和规划提供建议和咨询的任务。其中,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大学、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包括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要承担了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确保职业院校教师有足够的实训场所和实践机会。(二)“助人有成”的教学机制。建立“助人成功”的教学机制,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教学机制的关键是强调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作与互动,不仅注重与同类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培训教育等的合作,还要加强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互动,更要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联系起来。在合作与互动中,既要彰显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又冀求体现行业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上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全面发展。例如,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强调教育科学课程重要性,将高等教育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诸多内容纳入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又如,在新加坡,政府除了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在本地的继续教育(实习)机会,还为他们提供到国外著名职校或大学接受短期训练实习的机会。在俄罗斯,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包括普通科学类、专业课程类、教育心理学类,除此以外还有生产和教育实习,还开设了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在日本,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分教学与训练两大科目。其中,教学科目以基础学科(人文科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为主;训练科目则以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职业指导、实践实习等为要素。在冰岛,国家推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一体化,并没有独立设置的相关机构,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接受继续教育。冰岛的职业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主要由7所普通大学承担,其中,比弗罗斯特商学院、冰岛技术大学和阿库雷里大学在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大学不仅为全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多方向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还开设一些低于学士学位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文凭证书课程,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B级教育。(三)“授人以能”的培训模式。构建“授人以能”的育人系统也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显著特色。很多国家都把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综合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并以此为目标,构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均诉求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驾驭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更要具有教育事业信仰能力、国家政策领悟能力、实训引导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美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不仅注重教学实际的需求,更注重教师现实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根据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出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极其紧迫性。英国按职业教育教师的不同水平,在继续教育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和教学胜任能力的提升。法国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年有1个月时间到企业实习,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德国规定职业院校教师须有1年以上的“双元制”培训或在企业工作经历。新加坡规定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澳大利亚则规定TAFE学院专业教师要经常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把它作为必修课,成为“回到工业中的必修课”。瑞典也非常注重职业教育教师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公共基础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与信息掌握能力,创业精神,平等意识,服务和客户协调能力,职业安全和健康能力等基本能力,使教师们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同时,又注重教师们的亲和能力、沟通能力、情感能力和伦理能力等的培育,使之成为教师们未来的情感生活、个性修养和事业发展的助力器。与之相成,还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作为综合能力培养的辅助内容,使教师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职业素养。

二、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果

作为一项社会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作,甚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奠定了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石。(一)“全民创新”的社会环境。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化的创新环境。自上世纪中期开始,各国政府纷纷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两翼,全面推进全民创新活动。或许各国的全民创新活动各有特色,却有着两个同共的支点。一是以政府为支点。各国政府在这个全民创新活动中都承担着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责任,以政府的权威力、系统力、执行力全面保障全民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二是以统筹为支点。各国都把科学统筹社会公共研发资金,合理配置社会创新资源作为全民创新的重要枢纽,并以此作为激活社会经济发展内在潜力的锁钥。可以断言,这种全民创新社会环境的形成,不仅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内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推进各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例如,美国的全民创新除了重视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外,还注重创新所赋予的社会价值,采取奖励,支持创客、众筹和平民科学等方式,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尤其是把教育技术创新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新动能,并通过“全民制造”运动等推进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又如德国,全民创新的意义之一就在于突破技术和产品的瓶颈,因而,全民创新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出台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根据这些条例,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运作方式更加具体,监督管理更为规范,激励措施更趋系统。这种状况在北欧国家尤为突出。瑞典建立了国家创新署,把鼓励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作为重要责任。自2001年以来,政府向国家创新署投入资金超过20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623瑞典克朗),以鼓励和扶持各类教育创新,尤其是对以及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以及在校的大学生,或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技术创新进行政府资金支持。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近些年来,大多瑞典职业教育机构都把进行各类创新活动作为自我发展的主要动源,其中,以教师继续教育创新最为普遍,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创新活动最为活跃。(二)“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还与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有关。这种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特色的经济战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推出了符合本国发展的经济战略,例如,北欧五国就不加入欧元区,只是与之长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经济联系,避免在汇率上被欧元“绑架”,以保持国家的经济稳定。换而言之,就是在欧元区经济发展时,能从中共享某些发展机遇,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在欧元区的经济危机到来时又不会受较大冲击,有效抵御欧元区内国家的连锁式债务风险。二是灵活的财政政策。世界各国都对本国财政策进行了改革,强化了本国财政的有效监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预算、经济增长动力、融资成本核算、对外资金投入、货币汇率变动、刺激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政策做了重新修订,并根据内外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适时调整,构建了一整套灵活而独立的财政政策体系,从而避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财政监管缺失、国家过度借债消费、自身经济增长动力长期缺失、国家之间货币信用危机等等重大经济风险。这种相对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为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就拨款18亿美元训练一批“技术专家”型教师,再由这些教师去训练其他教师。而英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启动“IT”(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布莱尔首相拍板拨款6亿英镑发展信息技术培训,并把通过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计算机和因特网技能进而全面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要项目。在德国,企业直接资助则是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包括企业投资建立职教教师培训中心,购置所需有各种设施和设备,并负担教学人员和参训教师的各种开支。在北欧五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的,由国家相关机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职业培训教育管理机构或劳动力市场委员会承担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经费,参与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力提升培训的职教教师,除免费学习外教师还可获得生活补贴。(三)“多元融汇”的文化环境。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与开放融汇的文化环境紧密关联。例如,北欧国家的“勤政文化”环境就有代表性。北欧国家以建设“平民化”政府为基点,全面推进政府官员“平民化”,上至总统、市长,下到一般公务人员,没有任何特权,“为民、务实”,深入民间、了解民意、注重民生、排解民困是一种政府的常态化行为。在此勤政文化的影响下,北欧国家十分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北欧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实际,结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与趋势,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采取统一的教师资格培训计划,政府全额资助培训费用,激发职教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与热情。又如,新加坡在深层分析东西方文化优劣的基础上,既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势,包括西方的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制度和经验,同时,又在保持和发扬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上下气力,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八德”,作为公民首要准则,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狮身鱼尾文化。在此文化氛围下,新加坡十分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超越现有工作经验、超越现在岗位、超越现在系部、超越本人现状、超越学校、超越国土”的“六超”原则。为了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始终占据科技发展的前沿,职业院校实行教师实训轮换制度,每年轮换派遣教师赴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进行新技术培训或考察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与机构的项目研发,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实训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再如,德国根据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将跨文化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培训领域之中,通过多种文化和多种语言的培训,使参训教师获得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彰显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处理异质性、能力导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美国也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方面,把参训教师能否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培训优劣的重要指标。

三、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本土思考

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具有全局性与前瞻性意义的成果与经验,不仅对中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更能促发人们关于如何顺应国情,全面深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种种思索。思考一:构建社会化的管理系统。如何构建立足国情的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系统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带给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我国而言,虽然关于“社会化是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本质特征”之观点已在社会与学界达成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没有解决好关于如何彰显社会化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明确社会化的内涵与结构、如何推进社会化的构建与实施等现实问题,以至人们总是把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当作院校的家事,甚至当作教师个人的私事,使之长期徘徊在“松散无序、各自为战”的界面上。为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经验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推进管理系统的社会化。它强调借鉴国外制度化管理的成例,突出政府、行业、学校之间“多维协同”的不可或缺性,诉求中央政府应以“开明政府”的形象,全面承担起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进者的职能,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相关法律、制度、政策、战略的制定与规划,为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指路引航。地方政府应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从单纯的宏观调控中解脱出来,积极担当起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责任,为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相关职业院校要以“当事者”的身份,责无旁贷地挑起“统筹安排、激励督导”的大梁,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推进校本教师继续教育的合理发展。有关行业、企业和机构则要在体系中自觉扮演好中继站或变频器的角色。二是推进教育模式的社会化。它主张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紧跟国家互联网+”战略,尝试放弃既往“各自为战”或“学历唯一”的陈旧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一种“多元混搭”的社会化继续教育系统,涉有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企业实训、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科研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岗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技能教育等新模式,并可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对相关模式进行调整与重组,以此聚集更多的优质培训资源,营造更多的继续教育情境,让继续教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首选路径。思考二:建立开放化的课程体系。如何建设开放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思考题。从实践上看,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五花八门,且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工作实际联系不紧、课程内容明显陈旧、知识面过于狭窄,以及专业课程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教学技能课程缺少的针对性等诸多问题。而国外那种超越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范畴,把课程内容的扩张到教师教育的全方面,包括事业信仰的培育、价值观的校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品德的提升等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或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大有裨益。它提示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两个注重”。一是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它重申要参考培训课程系统化的经验,引入大数据“注重整体”的新思维。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开发、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要突破以往“专业性”的固态思维,在充分考虑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凸显关注现实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元质,在设置必要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的同时,还要突出社会课程、技能课程、思维课程、实训课程的主体地位,更要把思品课程与德育课程列入课程建设的重点,让“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我经验”成为课程体系建设最有价值的趋向。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跨界性。在网络时代,课程内容不能再局限于“学术性”的圈子,要在网络时代的“跨界”思维导向下,从多角度与多视野来把握课程内容的范畴与边界,不仅要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乃至有关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张扬“学科交叉”的魅力,还要将百年来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思潮和前沿理论引入课堂,从成果与经验的借鉴参考中得到启发,品赏“洋为中用”的韵味,更要对二千余年来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思想与成果进行理论提炼,使之成为课程内涵的不竭源泉与根本所在,激活“古为今用”的记忆,从而最大化的满足每个参训教师未来发展的需求。思考三:营建人文化的成才环境。关于如何营建人文化成才环境的问题,国外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新加坡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作为社会正能量全面推广,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成才的首要准则的经验,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人们总是更多地从行业、学校和专业的视角,去讨论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环境建设问题,很少从文化环境的层次去作深层思考,以至出现教师的学历和技能上去了,而他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有些人的思想境界还有所下滑。这种悖异也提醒我们,营建人文化的成才环境应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义。它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人本与文本相合”的成才环境。新加坡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思想在领域内的根深叶茂,最能体现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优势与特征,尤其是中国传统“立志教育、立身教育、立德教育”的引入,有利于在业内形成一种“成人为本、教育惟真”的文化情境,使教师们在中国文化伟力的感召下,不仅树立起坚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自觉把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实现中国梦的信仰融会于学习之中,更把“追求真理、揭示真相、获取真知、学做真人”作为自我成才的铭刻。另一方面,构建“业本与文本相接”的成才标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显示,构建人文化的成才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在制订和设计职业院校教师成人标准时,不仅要有教学技能和能力的硬指标,更要有人格精神、修身立德、职业操守、公民意识等软标尺,期许教师们在提升必有的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同时,又占有“敢于坚持真理,具有批判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感恩之心,能够灵活地接受多元文化,具有自知力、能明辨是非,有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学会合作,有团队精神”等等优良品格。惟有如此,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才能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万里奔扬。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Z].2011.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陈锁庆.北欧和英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2

继续教育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定义,我国法律法规认为其主要指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这些人群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通常来说,继续教育这种再教育对象指大学后在职人群教育,主要为了促进受教育者智能结构的改善和专业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其主要目的。这种目的尤其表现在对受教育者潜创造力的开发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以期使这些已经从教学环境中走出的人群能够始终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适应。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可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以来,199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3%,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教育毛入学率上,初中阶段1998年为87.3%,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100.1%;高中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40.7%,到2013年增加到85%;高等教育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9.8%,到2013年增加到34.5%。各类教育毛入学率中初中增长幅度为12.8%,高中增长幅度为44.3%,高等教育阶段增长幅度为24.7%。在高等教育的构成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其二为成人高等教育。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日益扩招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则逐渐呈现缓慢下滑趋势。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二者在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上不相上下。而截至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三倍多。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不高,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在成人教育整体缓慢下滑趋势下,我国继续教育逆势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在普通高校接受正规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保持在10万余人,全国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接受者人数则在100万左右。虽然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普遍不高。在继续教育每千人中,日本、美国、中欧、亚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分别为4.7人、3.8人、2.1人、1人,但我国却只有0.4人。在企业研究和开发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所占比例方面,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75%、65%、55%和69%,而我国却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高校不断推进扩招计划的大环境下,能够对继续教育从心里接受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我国继续教育当前无论在内部层次构建还是管理考核等方面都仍然处在自我摸索阶段,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三)我国继续教育整体规划还比较缺乏,仍需继续努力

根据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继续教育在未来十年间将会达到发展的高峰期,全面的统筹规划是我国政府当前对继续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姿态。早在1991年,美国就已经根据当时继续教育特点对2000年的美国继续教育进行了规划,在规划中将终身教育作为主导思想,要求全体美国成年人都能够继续进入学校再次学习,使美国能够成为终身学习国家,随后很多国家都对继续教育给予相对重视并进行了整体规划。我国虽然目前对继续教育也很重视,但在比较明确的远期整体规划上仍然比较缺乏。政府部门之前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仍然需要进一步协调。

(四)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合作办学将成继续教育大趋势

为了更加贴合市场竞争需要,继续教育服务领域将会持续扩大,涉及领域也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继续教育对象比较广泛,对继续教育的规格、层次、形式自然有更多要求。可以预见未来非学历教育将占继续教育主导地位,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大力发展有所要求。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开始朝着合作方向发展,为了使继续教育发展更好更快,未来合作办学必定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新形势下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发展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也对我国继续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影响促使我国必须重新审视继续教育,从当前继续教育形势出发,立足战略性角度促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一)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

继续教育的发展应立足时代现实与当前发展现状,紧跟时展变化解放思想,对继续教育理念积极创新。继续教育应对三位一体理念加以树立,即发展、人才、教育培训战略。继续教育必须明白发展是未来趋势,关键在于人才,基础在于教育。在一切事业发展中,都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资本和资源,人的运作是资金运作、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才能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继续教育还应对竞争能力来源的理念进行树立。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间主要竞争内容,人才、竞争、学习等方面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紧张的本质。而继续教育对个人来说,能够促进人才竞争优势原动力的增强。继续教育还应对“教育是有效的生产资本投入理念”加以树立,在人才培养中使继续教育成为重要手段,为我国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继续教育还应对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与重新组合,为国家培养更多时代与社会所需人才。

(二)在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上继续加大,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

与传统教育一样,在持续发展方面继续教育也需要建立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保障上。所以,我国要想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就必须提高对其发展的投入力度。继续教育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可对重点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使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名师与骨干教师加入其中。在继续教育的经费上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教育公益性提供保障。对国家长远发展来说,教育投入属于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和物质基础。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通过引导和宣传促使继续教育投入的增加,还可通过对政府主导下“社会服务补偿经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调动成人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另外,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应认清教育资源短缺现状,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等继续教育中,对网络教育大力发展。物联网、3G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物,也都可应用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教育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应充分关注,对移动学习比较适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应用,使继续教育能够应对“移动学习和智慧学习”时代的来临。这种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方便,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拓宽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在教育培训主导下促进继续教育品牌打造

在我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中,三农问题与中西部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继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应从全国发展战略出发对继续教育服务思路和途径进行拓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基础产业。继续教育在发展中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作为支撑点,围绕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科技人才加强培养。继续教育在发展中还可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作为着力点之一,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继续教育可对东部发达地区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中西部继续教育,通过其纽带与桥梁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和输入更多各个领域的人才,如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治理等都是继续教育可以开展的领域。继续教育除了拓宽自身服务思路与途径,还应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对继续教育品牌和精品加以打造。品牌与精品化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大要求。继续教育课通过对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工作的推动,对继续教育精品工程进行打造。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应结合国家创新工程,立足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战略实际情况来推行,通过与其紧密结合,对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及时追踪,在对行业发展大趋势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对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进行编制,使其科学技术水平始终能够体现出最新性。在对科目指南编制的过程中,应对培训教育项目进行确定,对影响面和覆盖面大的教育培训内容不断深化,通过对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等的举办,促进继续教育品牌的形成。

(四)构建继续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各个继续教育机构的合作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3

“成人教育”是本土词汇,当中的“成人”主要指代该类教育面向的对象。英语语言体系中,与成人教育匹配的是adulteducation,当中adult也指代了作为成人这一特定群体。按《成人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成人应该是一个进入了生理成熟期,心理和情绪等达到成熟,能扮演社会成人角色,参加全日制工作、履行公民、配偶、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被所在的社会承认的人。”[1]“继续教育”是一个外来词,译自英语ContinuousEducation或FurtherEducation,前者主要在美国比较普遍,后者在英国较为流行。在美国,ContinuousEducation是“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个人职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加深对邻近职业的了解”[2]。在英国,FurtherEducation是指“学校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3]。《朗文词典》中的continuous和further都有“进一步”[4]的意思,而ContinuousEd-ucation或FurtherEducation则有接受此项教育之前已接受过教育的含义。译成汉语的“继续教育”中的“继续”也暗含“追加”的意味。从语义学角度分析“,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成人教育”更倾向于指代对象,而“继续教育”更倾向于指代过程。由于两词侧重点不同,不可以从词义上简单地分析其种属关系。张伟远对词义分析后也认为“,根据教育的连续性来划分,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来划分,成人教育包含者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重叠、相互包含。”[5]

二、概念的国内外定义

整理国内外关于成人教育的定义发现,定义者们大多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区别于普通教育”等维度出发,将成人教育及其对象框定在一个相对稳定而又超越了其字面所指的区域内。国内外的多个定义,如1966年第一次成人教育比较研究国际会议的定义,1972年《学会生存》或1976年《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的定义,以及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定义,王茂荣《成人教育学基础》和黄富顺教授的定义,从中都可看出“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大致是“为特定对象(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或普通教育系统外的群体)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以《学会生存》上的定义为例:“成人教育可能有很多定义。对于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等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6]从上面定义不难看出“成人教育”并非“成人”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体系有所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其外延相当广阔,当中蕴含着“继续”的意味。而“继续教育”的定义则一般紧扣“继续”展开,外延相对于“成人教育”要狭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成人教育名词》以及我国的《教育大辞典》《成人教育辞典》等都可以看出,继续教育是“一种具有一定基础的追加式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概括国内外的定义后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大学后成人的再教育,包括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7]从现有的定义来说,继续教育外延要比成人教育小得多,有学者甚至认为其被包含在成人教育当中。但是,笔者认为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实存在是第一性的,对其概念的定义只是其现实存在属性的一种反映,是第二性的。前文提到的《学会生存》等的定义是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实践状态的文本还原,是用以解释指代这两类形态的教育活动而并非单纯解释“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两词。如果现实存在属性发生改变而定义未随之改变,则这一定义将毫无生气并被淘汰。如今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实存在属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却并没有新生的定义加以界定,将陈规套用到新事物身上并不可取,所以,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内涵和外延并不能仅从定义入手分析。

三、概念的历史学追溯

学界一般认为“,成人教育”一词最先正式出现在1815年英国波尔的《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用以指代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成人学校的活动。我国的“成人教育”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真正使用“成人教育”始于1982年教育部将此前设置的工农教育司改建为成人教育司。[8]而“继续教育”源于美国,是20世纪初美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概念的拓展和延伸。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把“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情况介绍到国内。[9]可见,在我国,“成人教育”的出现早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被引入之初的形态主要是继续工程教育、大学后教育等较高层次教育,被普遍认为包含于成人教育当中,是成人教育中的高层次部分。但90年代中后期,“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泛化,外延逐渐延伸,与继续教育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形成了相互交叉的混乱局面。面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概念混乱的局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尝试对两者进行统一。从中共中央、政府文件中两词用法的演变可见其脉络:20世纪的文件都规定成人教育包含继续教育,但是约在2002年左右,文件中“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概念出现混乱,十七大以后又逐渐得到统一,而且在十七大以后“,继续教育”逐渐取代“成人教育”。文件线索如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认为“成人教育的任务包含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10];同年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认为“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1993年的《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成人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中提到“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10];1995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和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提到“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10];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只提及“成人教育”,未提及“继续教育”一词;1999年的政府的白皮书《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1]和2000年《西藏文化的发展》[12]直接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概括了自治州和西藏的教育情况;2001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13]中将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之一加以开展,并强调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这些文件都表明成人教育包含继续教育。但到了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14],首次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只提及“继续教育”,放弃使用“成人教育”;2004年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出现“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10]的指示,并强调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可见,此时继续教育已从成人教育中分化,但是各文件并没有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涵进行明确的、严格的区分。面对这一混淆局面,我国中共中央及相关部门便致力于将其统一:2004年,政府的白皮书《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15],这样的表述暗示了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十七大报告沿袭了十六大报告的表述,以“继续教育”代替了“成人教育”。在此以后“,成人教育”一词渐渐从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等的文件中隐去。

四、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

当前,全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继续教育”一词的应用日益普及,事实上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概念的跨越式发展。“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新内涵表述,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避免了概念的语义学误解

《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有助于减少语义学上的误解。先看《纲要》颁布前人们对“成人教育”一词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教育体系划分来理解,这种理解下成人教育包括了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多种教育形式,当然包含了中小学课外辅导和中、高考落榜者自考培训(社会助学)等形式,但这些群体实际年龄与“成人”并不吻合,加之此类教育低龄化趋势加剧,使“成人教育”这一理解越发受到质疑;第二种方式是抛开教育体系分类来理解,从字面上将“成人教育”理解为“成人”的“教育”,但这一理解方式又会脱离其实践形态本真。所以,成人教育的“名”与“实”常常陷入内涵确定上的两难境地使人们产生理解上的误区。《纲要》直接以继续教育独立成章,并以“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对“继续教育”进行界定,并且不对“之前应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设限,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起点可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之后。这种做法可以避免概念的语义学误解。当然,在《纲要》出台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提倡用“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史志谨教授认为“用‘成人教育’这个语词表征,与当前的成人教育实践和理论已不尽切合,除了‘成人教育’外,可以用‘继续教育’或‘开放教育’来表达更为确切”[17]。外国学者贾维斯也认为“:随着后现代性的产生和全球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概念开始取代‘成人教育’。因为后者往往隐含有‘成人识字’和‘成人文科教育’之意,已难以概括它在当今时代中所代表的全部含义。”[16]《纲要》在这一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避免概念的误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保持了语言系统的一致性

《纲要》对“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干预有助于保持语言系统的一致性。前文的分析可知,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报告中都未提及“成人教育”一词,而是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共十七大报告沿袭了十六大报告的语言系统,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8]。两份报告从顶层设计层面勾画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蓝图,表明对于发展继续教育的决心和方向。而《纲要》则进一步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从宏观战略性规划和中观具体操作层面对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若将当中的“继续教育”换成“成人教育”则会使共同语言系统出现混乱,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征途上出现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和具体实践上的困难。

(三)促进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4

继续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继续教育也是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就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阐述如下。

1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

办学理念存在误区,一是整个社会在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教育,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很多教育机构和部门即使开展了继续教育工作,但也不能保证质量。社会上很多机构和部门热衷于旨在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对技能性的培训活动冷漠处置,对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人接受继续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文凭,有的单位为了各自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主动迎合这些人的需求,导致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完全违背了实施继续教育的宗旨。

2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

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本应该统管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事业,而目前这项工作由包括人事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牵头管理。这些部门由于对教育并不专业,尤其对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不熟,因此,有关继续教育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规定,形成了“自由式”教学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地影响着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直接导致了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现象的出现。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取消对报考年龄的限制,很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单一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萎缩,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

3课程设置落后,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质量较低

教育领域的课程建设是个关键问题,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课程不系统、不规范,且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得不好,这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目前,这类师资短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配备足够的、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时为了应急而聘请的教师往往满足不了学员的需要,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滞后产生很大的矛盾。课程设置的落后、师资力量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落后[2]。

4投入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发展滞后

人财物的投入,是继续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继续教育同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投入,而且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尽管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或对国家投入进行补充,但毕竟继续教育是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量投入,才能保障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这种以社会力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为主、国家财力投入较少,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对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系统,在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中,还没有依据继续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点,对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进行足够的分析,也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决策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提出客观、科学、适合我国现状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没有做好继续教育的全面规划工作,这也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因[3]。

今后应提高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主动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各项硬件以及理论研究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关守宁.关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2.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趋势;转型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解决了几代人的学历提升问题,推动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明确新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新使命,探索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转型策略,破解继续教育发展难题,推动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起先导作用,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也必然被赋予诸多新使命。(一)从党的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2017年10月,在党的报告中描绘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出:从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从2020年到20世纪中叶可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0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关于继续教育,党的报告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表述相比,不难看出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必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二)从全国教育大会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重点部署。根据此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国“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3]。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还属于薄弱环节,如期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艰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推动继续教育规范与创新,既要深度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做好‘老城改造’;还要推动新的模式与路径建设,启动‘新区建设’。”[4]面对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新要求和赋予的新使命,我国继续教育需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发展。(三)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看继续教育的新使命。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不断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也支撑着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该规划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五个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5]这就是继续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新使命。

二、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新时代的继续教育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模式、新举措。(一)从强调积极发展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是基于教育的总体战略部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一方面,与普通教育文凭相比,继续教育文凭的社会认可度明显较低;另一方面,社会和高校本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在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工作落实等方面都难以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这导致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也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意味着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必须实现从强调积极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与质量保障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应搞好统筹规划,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继续教育治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社会环境,充分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从强调人才培养到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转变。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但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专注于学历教育,从而导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比例失调。根据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功能与职责,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必须克服唯人才培养的倾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与转型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期望日益提高。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内容丰富、方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是提高国民素质最直接的途径。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政策层面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支持,比如,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18年中共中央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各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一目标要求,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以雄厚的教育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新模式,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找准定位、建好平台、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三)从强调职业教育到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素质提升转变。职业性是继续教育的根本特征,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直是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普遍注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和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新时代对继续教育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继续做好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教学改革之外,还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与素质提升。第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二,在课程教学中,既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第三,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实效。(四)从强调脱产面授到更加注重网络教学与智慧教育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历继续教育规模效益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高校工作中的一个痛点。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突出,不少校外教学站点条件差、不规范,教学与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近年来,继续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持续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和校外教学站点检查整顿等措施,促使各高校通过提高教学规范性、加强脱产面授与集中辅导等手段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网络的普及和智慧教育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正在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变革。2018年教育部将“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要点,预示着智慧教育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积极开发网络共享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基于资源共享与自主学习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管理平台,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五)从强调自身建设到更加注重联盟合作与共建共享转变。从理论上、政策上来讲,高校的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普通教育应该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的倾向一直存在,这导致两者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近年来,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各高校也不断强调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共建共享,促进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但是,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教学实施过于依赖校内教师等问题。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应该坚持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校校之间、校政之间、校企之间建立合作联盟,是助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高校之间通过共享研究成果、管理经验、信息化平台和教学资源,有助于弥补办学能力的不足,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地方党政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开拓继续教育市场,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还有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保障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享国际化教育资源。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对策建议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继续教育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2]。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持续造就全社会高素质劳动者,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教育类型。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天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对天津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向改革开放要不竭动力,向体制机制创新要强大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本市已有面向近二百万人的较高水平的学前、基础、职业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而面向千万人的继续教育体系还是较低水平的。“十二五”期间,本市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都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一)继续教育现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本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位居全国第3;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8.3%,位列全国第3;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17480人,位列全国第3[3]。《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报告2012》首次依据三个维度18项指标做出的31个省市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本市综合发展水平位居第4,排第二方阵。其中,人力资源存量维度位居第3,继续教育机会维度位居第4,继续教育资源维度位居第1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2年天津就业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7.77%,位列全国第3。截至2014年底,本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已达到70%(2015年目标是70%,2020年目标是80%),提前一年实现《天津教育纲要》阶段性目标[4]。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继续教育综合实力不强

前已述及,本市继续教育综合水平位居31个省市第4,处在第二方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前3位处于第一方阵的沪京吉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天津综合得分为0.77,分别低于沪京吉2.25、1.48和0.5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远大于本市与排位第5、6、7的浙江、新疆和重庆的0.04、0.12和0.25的差距。特别是本市在继续教育资源维度位居第11,更是明显与天津城市地位不符。本市继续教育还存在着以下“短板”:一是,本市成人参加学历教育比例过低。2010年,本市成人大中专在校生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第6(居直辖市末位);成人本专科在校生占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位居第27;职工参加本专科教育的比例在27个省市排位倒数第4。二是,成人高校教师研究生比例过低。成人高校教师研究生比例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天津在低于平均值的15个省市中位居第4,甚至低于广西、江西等省市。三是,成人培训率不高。2010年,本市15岁及以上人口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比例位居全国第7,职工全员培训率在27个省区市中位居第5。四是,成人高校(学院)规模效益偏低,在校生呈下滑趋势。2013年,14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校生校均规模仅790人;55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在校生校均规模仅1136人。2013年与2009年在校生相比,电大开放教育下降3%,55所普通高校成教学院和14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总体下降5%,与本市强劲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明显不相适应。

2.继续教育法治建设滞后

综观本市继续教育的法治建设,存在三个突出问题,成为本市依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制度性障碍。一是,本市人大常委会2002-2014年先后颁布的继续教育法规多是针对某一类职业或某一群体的立法,不具有普适性,缺乏上位法的统领和支持,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还尚未进入立法规划,距实现到2020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继续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有的继续教育法规需要修订完善。三是,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如《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而2010年天津市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不足1.46%,在全国31个省市排位第19,却无人问责。

3.缺乏统筹管理和龙头带动

目前,本市70多所成人高校,规模效益明显偏低。在发展方式、办学层次、资源利用等方面,还没有从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缺乏开放协同、集约集成、共享共赢的现代继续教育意识和治理体制机制。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统一领导的缺位,既没有建立起坚强有力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按照市场竞争机制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本市继续教育载体众多,但“有体无系”。承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的电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网络学院、高自考、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等,各自为战,功能交叉,无序竞争,系统整体功能弱化;承担非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林林总总,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分工,高端培训匮乏,中低端培训质量不高[5];学历继续教育之间、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彼此难以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上述结果,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有序发展和有效运行,极大制约了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4.公共财政投入明显不足

2010年全国继续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本市成人教育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性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位居第7;继续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预算内经费的比例位居第8;成人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位居第9;继续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位居第8;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位居第19。2006-2011年,本市各级各类教育财政性经费总投入增长了347.26%,年均增长69.45%。普通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268.90%,年均增长53.78%。成人高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143.78%,年均增长28.76%,较本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幅低40个百分点,是各类学校投入增长幅度最低的,其中低于普通高校增幅25个百分点。特别是,从本市生均占有国家财政性教育收入经费来看,2009年普通高校约为0.72万元,成人高校仅为0.051万元,相差14倍。2011年普通高校生均占有经费约2.67万元,成人高校仅为0.164万元,差距拉大到16倍,明显反映出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失衡、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从业人员学历水平的主渠道。本市成人高校公共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导致继续高等学历教育水平不高、能力建设弱化、不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加强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十三五”期间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有效地解决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率先实现继续教育现代化,是“十三五”规划时期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打造本市经济和生态两个升级版,促进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全体市民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建设美丽天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和人人成才的理念,以率先基本实现继续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服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和大力优化现代继续教育体系架构、结构布局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着力扩大继续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不断优化办学和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强化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和督导评估,构建灵活开放、高质量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建设美丽天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6]。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改革发展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发展继续教育尤其如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贯彻落实继续教育战略地位,摒弃鄙薄继续教育观念,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思想桎梏。坚持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作为继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坚持更高标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继续教育的有益做法,以更大的勇气和力度不断开创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责任。加大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法规和基本制度,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促进行业、区域和城乡之间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扩大继续教育院校、机构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自主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继续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激发发展继续教育的社会活力。坚持完善体系,优化结构。以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继续教育体系为核心,加强龙头载体、骨干载体和基础载体建设,全面增强体系的系统功能和发展能力。大力优化继续教育布局、层次和规模结构,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历教育、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协调发展。创新办学和服务体系,优化专业、课程和项目设置,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科学的质量观,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为学习者多样化成才和全面发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带动继续教育现代化,推进先进教育技术手段与继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大众化数字学习、灵活学习和泛在学习。坚持扩大开放、深度开放,把继续教育根植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创新资源开放与共享服务机制,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开放灵活、合作共赢的天津特色继续教育发展之路。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法规建设,依法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加强普法教育,冯雪飞牛阿娜:加快天津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维护教育者、受教育者合法权益。落实教育执法责任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评价和检查,规范办学和服务行为。

(三)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

《天津教育纲要》确立的到2020年教育及其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形成完备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继续教育要完善管理体制和体系结构,加快现代化进程,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80%以上。根据上述目标和新形势、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十三五”时期全面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下。

1.积极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面向有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意愿的社会成员开展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成人中等学历继续教育,为初高中生提供知识补偿教育和技能教育,增强其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积极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以提升发展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层次教育达到一定规模。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到2020年,继续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

2.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面向从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择业、转岗需求人员和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加强对党政、企业和社会机构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到2020年,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加强企事业单位全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技能型人员、一线经营管理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岗位培训,到2020年,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40%以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待业人员、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到2020年,上述各类人员都有机会和条件参与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3.深入开展社会生活教育

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文明生活、休闲文化和健康教育,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需求,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残疾人教育,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到2020年,城乡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比率达到60%以上。

三、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7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一)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21世纪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作为当今和未来这个世界上路径最长、最宽广的经济大走廊、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命脉、文化命脉,也是职业教育命脉。天津作为中国首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创新示范区,是“一带一路”重点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理应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座标中,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建设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以国际化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超越国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广泛而深入。因此,在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应根据中国自身的优势特点及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加快制定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国际标准,开发应用型教育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探索中国到国外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影响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世界有所贡献。(三)拓宽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渠道。“一带一路”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搭建了平台,同时又推动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合作的重要使命,就是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建立共同进步的全球化新机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具有自身专业和特色学科的继续教育优势,只有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才能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缩短各国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实现国际融合、共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国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交流与对接,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培训技术及手段;另一方面是为满足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输出我国教育资源,促进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参与“澜眉合作”,加快中柬培训中心建设,每个专业组群有一名引智专家参与辅导专业建设。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旺盛的教育服务市场。中柬培训中心的建设,为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培训应以需求为导向,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蓄水池。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作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一带一路”教育开放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该校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早,具有国际合作的基因与传统,但在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从《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仍以引进为主,在输出方面,已有初步尝试。引进,主要有引进外教、引进国外培训方案、引进国外设备、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输出主要以院校派教师出国学习为主,有些学校尝试了优势资源的直接输出。也有不少学校在与跨国企业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该校自1985年建校,到目前为止已与德、西、日、加、新等多个国家开展继续教育合作,主要有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员”教育模式、“企业培训师”教育模式等培训领域项目合作。但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全局来看,继续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二)培训质量和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应将国际上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与成功经验,经过本土化后融入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只有实现本土化,才能最终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此外,还需加强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之间的衔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继续教育应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趋势,不断培训质量。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应用性”继续教育的特色是重视科学知识和地区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必将面临巨大挑战。(三)缺乏国际化发展活力。继续教育应当审时度势,顺应时代需求,顺应经济政治发展新常态,加快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继续教育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还不成熟,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活力、缺乏创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一)继续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基础知识理论、认知技能、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为依托,以地方经济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基本点的独具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紧贴企业需要,侧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强,并推动工业领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搭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吸引各国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推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和实践符合国际教学趋势的教学方法,重点是抓好国际教育的内涵建设,凝练教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国际教育影响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只有通过全球性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发展更为国际化的教育和培训。“澜湄职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用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标准,服务澜湄周边五国、辐射东盟十国。这不仅能够提高周边国家劳动力技术技能素质,也将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应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知识转化的区域性联系。在特色发展上,继续教育也必定会走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化改革发展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会发生新的变化。(二)建立国际教师进修与交流培养基地。基于开放共享理念,搭建国际化教师进修与交流合作平台,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际师资培养与交流,是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教师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难以保障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国际教师进修与交流培养基地,联手国际著名院校,开发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项目,帮助青年教师拓展国际视野,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技术与手段,提高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间深度的交流与探讨,实现国际教育进一步融合,打造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空间。(三)搭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企业有1万多家,沿线国家亟待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形成了旺盛的教育服务市场。我国应发挥继续教育优势,搭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推动人才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应用技术型”继续教育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发挥市场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大学,在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后,逐步明确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建立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合理的专业布局与结构,构建了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在多年的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既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也为国际继续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在沿线国家建立培训中心,创立与“一带一路”相适应的专业及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沿线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学分、证书的跨国及跨校认定,结合特色专业优势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借助行业企业资源共建专业标准,建立健全与学校特色品牌、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标准,开展资格证书及行业证书培训,使学员毕业时能够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国际化,达到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目的。(四)成为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孵化中心。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创新”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机制与模式,创新项目化经营平台建设机制以及多方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国家继续教育合作良性发展。同时,应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联系境外院校和企业行业,开发项目合作新领域,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成为沿线国家继续教育合作孵化中心。“一带一路”能够使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继续教育领域实现深度合作,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增进继续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追求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益,对现有项目进行内涵化发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涉外管理规定,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运行规范,制定专业标准推动学科与行业发展,健全继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国际化激励、评估制度,科学评价继续教育国际化过程和效果,确保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合作项目,推动“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共谋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未来。

参考文献:

[1]龙德毅.“一带一路”触发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随想[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7).

[2]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4).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改革;趋势

继续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校园教育的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是符合社会中人们再学习需求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相较校园教育会采取更多不同的教育模式,也更能针对社会中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指向性。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继续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够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继续教育的整体特点

1.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知识和技术水平正在高速的革新,所以从校园教育出来之后,人们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教育是我国人民能够终身学习以及实现知识更新、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人们可以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提升,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只有人们不断的参与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才能保证人们的整体水平能够跟着社会持续进行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所以继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2.继续教育专业性和灵活性强。因为继续教育是可选择性的教育类别,它较之于校园教育的广泛性而言会更偏向于专业性和灵活性。而且继续教育在学科上非常齐全,可选择的课程模式也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精确的选择。在课程安排上继续教育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就是想要学什么就会让学生能够精确专业的进行学习,以最快速有效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让学生能够通过继续教育短时间的学习收获到丰富的知识,而且继续教育的模式很多样,可以是课堂性学习,也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还有许多是网络平台模式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继续教育是贴合现代工作人员的一种教育模式,能够让已经工作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人士也能通过合理利用相关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二、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进行改革。继续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需要不断的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可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持续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的前进步伐。继续教育必须时刻以创新改革为发展方向,只有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更好的把握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内容。

2.坚持围绕施教主体开展课程。要保持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所以一定要针对施教主体开展课程设置,一定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高效的教育。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上的职业划分,全面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将课程设计的更加符合学生的工作生活需求,更能为他们在工作上的技术提高提供帮助。可以针对不同的施教主体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让整个课程能够围绕着不同的施教主体展开。做到更加贴合、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继续教育,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从继续教育中获取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三、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所以整体的发展和改革趋势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继续教育体系,并逐步提高对于继续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

1.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要根据国家总体人才培养要求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这将会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不仅能够对继续教育的结构进行优化,还能够加强相关的管理,并且规范整体教学。要着力于打造一个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人才的储备库,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进行分离,加强指导职能和统筹工作,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体制都惊醒全面的调整和整合,以适应更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在保持继续教育公益性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深化相关的市场化运作,要在继续教育的市场领域中进行开拓,扩大市场的整体份额。通过精确的市场分析,配置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并且以社会所需所求为导向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完善评价体系,让受教者能够积极的反应学习的状况,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再通过分析评价反馈进行扬长避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教育内容。

2.提高继续教育的重视度。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充分的资源。继续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专业性教育,各行业和各部门应该重视对于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所以在继续教育的改革中也要顺应这个趋势,进一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中。社会应该推动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为继续教育营造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为继续教育设立专项经费,财政应该对继续教育进行更大力度的支持,从政府层面上来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

结束语

继续教育是符合时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能够促进人们终身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要让继续教育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忠欣,韩敏.论我国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1998(03).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9

1.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自继续教育发展以来,受到各行各界的强力支持,现在全国的继续教育机构加起来已经有好几十万所了,其中高等教育机构约为三千所,中等学历教育机构大约为七百所,而发展最多的就是各行各界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甚至达到十五万所。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体系是表现高等教育机构为主体、企业培训机构为主流、社会各界一起参加的美好现象,具有层次多、水平高、行业广的特点。

2.大幅提升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继续教育产生以来,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逐渐的融入到继续教育中,并且在继续教育中不断稳定和发展,继续教育平台呈现出信息化、资源化、广传播的特点,借助于信息技术,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扩大,以电视机、互联网、电信等为媒介,将继续教育覆盖到了边远地区,使得各个地方的人民都受惠于继续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眼界,打破了贫穷落后的状态。

3.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

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在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形成,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业界的重视,目前已经在《劳动法》和《教育法》中有了相关的规定了,而且法律系统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但是相对于欧美而言,我国的继续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比如说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队伍不够强大、社会关注度不高等等很多问题都存在着。另外,除了这些,继续教育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远远跟不上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不够实用,没有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导向性,而且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也有待强化。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1.向高层次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被提到了,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快速发展的社会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高新科技,继续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就是要做到与领先科学技术接轨,在做好继续教育的基本教育的同时,注意高新技术的教育,使得各行各业人群都能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高新科技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国家也会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对继续教育的发展重视起来,现在很多人群因为工作的要求、社会的压力等等原因会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国家应该重视这一块的发展,这已经是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一个大众的趋势。例如美国就非常重视学后的继续教育,人们选择继续教育,政府就会支持继续教育,投入到继续教育的经费每年都超过了600亿美元,政府的强力支持,使得美国的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壮大。

2.向开放性发展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继续教育同样也要改革开放,不能关起国门来自己一味的去办学。封闭的教育使得继续教育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已经体会够深的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来开放我国的继续教育,不仅是教育对象、教学体制、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开放,更是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开放,学习吸取欧美成功的继续教育经验,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并且注意结合自身的国情、自己的特点,建立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例如互联网、电视、电信等,融入到继续教育中,使得继续教育更稳定更卓越。

3.向专业化发展

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专业组织的建立,目前社会上出现很多专业的继续教育的机构,有些是全球性的、有些是全国性的甚至还有些是地方性的,他们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其操作模式完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于是很多有针对性有自己特色的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继续教育就更应该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更专业化,不能一把抓,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专业,积极的去发展继续教育,使得它更专业化、更规范化,这样继续教育才会更有市场,更有竞争力。

4.向合作办学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出了办好网络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党和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下,继续教育与以前相比拥有了更高起点,继续教育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要做的任务也更为艰巨。现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就要求着继续教育必须有新引擎的出现。

一、继续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一)继续教育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它体现的是一个时代能否满足个人与社会在新时代的教育需求,继续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质量,是在新形势下凭借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从而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定制教育。继续教育是以学习者职业的发展为中心,把创新以及素质教育作为两翼,它的根基是终身教育,最终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到我国全局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进而对继续教育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同落后的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这是以前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新形势下,它已经转变为学习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学习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发展继续教育的重心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变成了规范办学,使办学的效益提高,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构建以及探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而打造出品牌特色。这种重心转变是继续教育,做好质量管理以及价值的理性回归的关键方法,是继续教育在未来实践发展的必经之路。(二)继续教育需要建立新秩序。秩序是搞好继续教育的第一要务。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文化、实践等教育环节,贯穿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继续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加强继续教育的制度构建力度,推动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破解继续教育发展瓶颈,为中国继续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三)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动力。在现实中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形态主要是其市场性,必须基于市场要素,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市场规律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不断加强自我提升,进而促进继续教育能够在未来整体教育水平取得不断提高。由于我国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机构,继续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使得继续教育学习成果变得纷繁复杂,使继续教育成果能够实现无定式,正规以及非正规之间相互转换,是继续教育国家制度顶层设计的范畴,是继续教育改革动力的新引擎。

二、继续教育发展问题诊断

(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继续教育市场出现了多方力量的参与,互联网企业强势介入,资本市场的带着强烈的功利性介入,在线培训机构轰炸机式的介入,移动互联网更加便携式的介入。除了市场化竞争加剧外,继续教育内部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这些问题使得继续教育自身的培训市场和学历教育出现了乱象加剧的情形,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抢夺生源以及买卖生源的情况,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对学生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给予高度重视,这就造成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于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过于注重规模以及数量的发展,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很好把握,管理控制过于松弛,这些问题造成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比较单一,办学质量也不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适用性也不够,还不能正确的处理好市场规律和教学规律,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声誉。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对高层次继续教育需求的日益凸显,对教育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二)来自大数据的挑战。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数据的横空出世,大数据的新时代对社会中各行各业在现实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百度为例,可以记住6万亿个网页,这表明了大数据存在于各个方面,一些需要处理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没有办法进行量化处理,但是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析和储存起来,这也影响了这些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发展。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决定未来靠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为主的工作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是具有无限记忆能量的巨大“海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游戏软件、3D打印等等最新信息化技术,正在对各类教育进行全面、跨界渗透,必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的“海啸”。(三)发展不平衡的各类继续教育。目前,国家队继续教育的管理还不统一,各类继续教育类型发展不均衡、不健全、不完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及教育培训等继续教育类型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与服务部门,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十分严重,各顾各头,多头管理多头不理,导致继续教育爹不疼娘不爱,由于疏于管理,加上市场利益过分渗透,导致继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四)凸显的个性化需求。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进行了适度调整,劳动力就业需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要求着人们积极主动的把握,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健康方向发展。从人才培养来看,每个学习者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质,人类的发展与自身所处环境,成长路径以及自身潜力有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补充新知识新思想,让其拥有的知识更新、补充、拓展非常必要,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因材施教、量身打造合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体系是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前提。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继续教育的真正的重视,继续教育的管理、教学、教育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还在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得其它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能够在继续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落实,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继续教育发展思路

(一)加强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已经步入了高端化的发展阶段,那么如何对这些教育的体制进行完善,突破继续教育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条块分割等问题。在直面继续教育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在继续教育发展问题的关系,处理好区域发展不均衡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简政放权。对继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加强相关部门,对于继续教育的监督,设计以及协调等。(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继续教育要勇于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也要迎接新时代带来的挑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供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塑造继续教育办学品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继续教育从业者与管理者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高度理解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政策要求,深刻理解继续教育发展的内涵,切实明晰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促进这些教育能够在未来取得不断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会对中国社会全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继续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三)遵循基于品牌导向的规律。要敬畏市场规律,按照规律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需要,要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和切合实践的课程、配置各类资源,提升继续教育的效果。只有了解社会需求,设计的产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认同,在办学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向,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规律的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本质仍然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质量。(四)加强对于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实现继续教育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资源,使教育政策的制定、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环境的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模式以及继续教育各个相关角色得益。要从国家层面充分利用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转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找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特征,全面提升了大教育信息化程度,对大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五)构建国家继续教育资历架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六)主动回应新时代的诉求。继续教育要主动回应新时代的诉求,注重观念变革、体制变革和机制优化。继续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需求,主动为人才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并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继续教育要求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把终身学习体系更好的建设起来,为各类人才的持续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齐坤,栾斌,贺丹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内涵及模板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