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探讨

时间:2022-05-17 09:30:46

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探讨

摘要:在越来越重视科技兴林、人才兴林的背景下,聚焦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基础素养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分析了目前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基层林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课程、教学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协同模式下基层林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

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其功能无可替代。林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没有林业就谈不上生态,更谈不上生态文明。盛世兴林,科教为先,人才为本[1]。要使林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人才培养是关键。与当前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林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而在基层林业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生态文明理念滞后、年龄断层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技能水准不高等问题。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的数据,全国县以下林业专业岗位近100万个,林科人才仅占1/5;林业专业人才中,50岁以上的接近1/3。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严重制约林业事业发展,为破解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存在的系列难题,必须大力加强对林业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开办于1958年,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长、教学和科研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林学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长期服务南方现代林业建设发展,在林木遗传改良、用材林高效培育与管护、森林资源经营与监测三个方向上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林业领域越来越重视科技兴林、人才兴林的背景下,聚焦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基础素养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大力培养林业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生共荣[2]。

1基层林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不适应林业事业发展和生态战略的人才需求

传统的林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对接国家的生态战略,创新特色不足,不能凸显面向基层林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特色,导致培养的基层林业人才生态意识滞后、实操技能不强、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

1.2课程体系不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技能提升的需求

传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沿用普教学历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与林业事业发展的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生态、绿色、发展、创新的导向性、目的性和实践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3]。

1.3教学模式和手段不能满足学习者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对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不理想,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质量跟踪体系不能满足基层林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要求

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跟踪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重视不够。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或培训证书的同时,是否获取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学生事业发展情况如何?这些情况都应该通过教学质量跟踪体系获得真实的反馈,为持续改进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4]。

2校企协同基层林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以国家生态战略为引领,清晰定位基层林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思维贯彻到基层林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以生态理念为统领,将培育“创新理念超前、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推广带动明显”的基层林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着力在理念、知识、技能、素质等多个维度培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

2.2以符合社会需求和“人岗相适”为导向,构建基层林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实践技能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建立了“人岗相适”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重前沿、重生态理念、重创新思维,重点培养基层林业人员宏观导向意识,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有机结合,针对基层林业人员岗位需要,重点围绕森林资源调查与设计、林木高效培育与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科技实用技术推广、林业大数据技术五大技能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具体设计。重构课时比例:减少理论课课时,突出技能实训需求,2/3以上的课时用于实践技能训练。如林业大数据技术模块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以前的48纯理论课时,调整为16理论课时和32实践课时,用案例进行实操教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重构论文写作、指导与评审体系: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技能问题为导向进行选题—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2.3以“学生”和“教培”为本位,采用多类型教学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学习者的现实情况,采用了“送教上门”“订单培养”“集中培训”和远程教学辅导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远程教学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校精品课程资源、教师自录慕课微课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自录课程20门,建立试题库165套,多媒体课件210个,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提升了教学质量。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同步培养,学历课程与培训课程有机融合,对累计达到一定学分,通过成人高考并能顺利毕业的,给予相应的学分认证,从而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机衔接。

2.4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目标,完善教学保障条件,健全质量跟踪体系

由专业负责人和实践负责人牵头,定期开展教研教改,选派教师到上海、南京、海南等地参加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慕课、微课等方面的培训[5],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他们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活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建立了继续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和机制,一方面对教学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另一方面通过对林业单位的走访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对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进行跟踪调查,使继续教育培养体系改进持续化。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实践

3.1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为引领,将理念贯彻到培养的各个环节

近几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江门市林业局、龙门县林业局、岳阳市林业局、崇左市园林局等基层林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在基层林业人才的培训中,始终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到培养的各个环节。如在培训日程安排中,安排了《新时代林业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政策体系、自然保护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十八大以来林业政法规实务解读》等专题课程,在基层林业人员中培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生态发展理念。

3.2根据基层林业人员不同需求开展课程教学

基层林业人员有管理类和技术类人才,管理类人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针对林业现代化管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开设了《现代林业概论》《县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培育》《林业电商发展新模式》《森林村庄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碳达峰碳中和专题》《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专题》《林业政策与法规》《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与技术》等课程。针对不同的林业技术需求,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专题。如在湖南省林业系统一线职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中,主要学员是一线的林业技术人员,我们分四大模块开设课程,有森林培育技术、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林业技术、综合实习。分别开设了《树木学(树木识别)》《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森林培育学(造林作业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经理学》《县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湖南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管理》《经济林培育技术》《树木识别实习》《树木嫁接实习》等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如针对从事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林业人员,我们针对性的开设了《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政策体系、自然保护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自然保护地管理评估——以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自然保护地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地植物调查与监测》《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管理计划编制》《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管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综合执法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等专业课程,专题从自然保护地的方面进行授课和讲座。

3.3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

根据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开展人岗适应的实践课程,比如在湖南省林业系统一线职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课时调整为24课时,理论课时为8课时,直接进行林业项目的实际操作,增强了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收获很大。此外,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习,从经济林作物的播种、修剪、嫁接、扦插等方面开展实际操作。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合作实现教学基地生产化、生产企业实训化,让基层林业人员能够主动动手参与实践。

3.4开展以项目为支持的林业技术培训

以中央财政推广项目、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等为支撑,在各地市州建立合作基地,开展林业技术服务。学校通过组建林业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学历教育、技术下乡推广等方式,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例如笔者申报的《珍贵树种钩栗良种繁育及造林技术推广与示范》中央财政推广项目,先后在龙山林业局、军山林场等地开展了钩栗栽培、养护等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4校企合作模式下基层林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林业行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来,为全国基层林业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2000人,大部分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精英。培养的人才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油茶、竹子等经济林和马尾松、杉木等用材林的采穗圃、育苗圃、丰产示范林基地10万余亩,打造了湖南省林业精确扶贫、脱贫攻坚的特色模式[7]。学校被湖南省林业局授予“湖南林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大批量的人才培养,缓解了湖南及兄弟省份基层林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升了基层林业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为地方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培养的基层林业人才在湖南省利用林业对山区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作用,也形成了湖南林业扶贫、林业脱贫、林业致富的特色模式。林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新技术和新方案的使用,让教师、学生、基层林业单位等多方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和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培训服务的地域从省内辐射到省外的广东、河北、宁夏等地,大大拓展了培训市场,培训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最重要的是,基层林业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提升了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林业产业的科技化程度和科技贡献率,也给林业企事业单位和林区山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游启孙,黄云鹏.林业专业“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8(4):44-47.

[2]许芹,钟德仁,李双喜.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18-20.

[3]张雨朦,文亚峰,沈守云,等.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2):225-227,229.

[4]孟国忠,王正.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2):257-261.

[5]王小红,江荣华.转型期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运作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9):44-46.

[6]张燕明,雷腾云,高瑞.应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分析[J].成人教育,2018,38(4):73-75.

[7]王朝霞,张庆瑞.林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研究——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19(2):53-54.

作者:李何 陆佳 何立新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