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4:30:30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1

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障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政治实现形式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农村事务,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和对自身事务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积极要求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坚定广大农民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人口大国,幅员辽阔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坚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在农村基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保证村民依法自治,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范涉农收费项目,取消、免征、降低一些面向农民的行政性收费;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修改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这些重大政策措施,迫切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央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直接影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程序、办理结果都不公开,搞“暗箱操作”,农民群众没有了解和参与的机会,那么,中央的政策措施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进一步加大村民自治的力度,扩大基层民主,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对于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绝大多数是好的,他们吃苦耐劳、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不能忽视的是确有一些农村干部在工作作风、生活自律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作风简单粗暴、侵害群众利益等,在群众中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到位,村民自治、政务公开等工作不落实,使得农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不能实施有效的民主监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广大群众对村务民主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才能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分析

实行村民自治,是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作为党实施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意义十分深远。有人把“村民自治、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取得的三项突破,也历来被视为农村改革的重大成就。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村民自治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现了许多良好的发展建设经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初步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但同时村级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两委”班子不和谐,村民自治存在着盲目性,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农村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成效

1、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村级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提高。

近年来,我市各乡镇村组按照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对村级组织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不断提高优化村级组织体系结构。一方面,从1990年开始村民自治试点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委员会、代表大会的组织和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意见,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了《村民委员会选举法》、《村党支部产生办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施办法》等法规条例,依法指导全市基层村级组织的建设。截止到2000年,通过“海选”产生村委主任361名,村委会委员602名,同时通过“联户推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村民代表14114名,以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形式推选产生3815名村民小组长,建立健全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会议、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执政体系的基层民主执政组织。另一方面,我市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位和权利职责,以条文条例的形式确定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义务,初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使全市村组织活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2、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充实完善。

全面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是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建立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基层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村民选举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建设情况。我市各乡镇村组在《村民委员会选举法》、《村党支部产生办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不断规范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议事程序及内容。在基层村组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的办法,根据党员、群众推荐情况,确定入围名单,选举时严格执行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五分之四和赞成票过半数的规定,最终确定各村组织人选。依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举产生的,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同时呈现出“一低四高”的特点:“一低”是年龄低;“四高”即文化程度高、党员比例高、新任比例高、致富能手比例高。据统计,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成员中具有一技之长的达到6000多人,占村委会成员总数的60%以上。

3、以村级工作运行、干部群众行为和各项制度运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村务运作体系进一步得到规范加强。

村务运作体系是确保农村各项具体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村级工作运行、干部群众行为和各项制度运作的规范和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村组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改善干部工作作风,增强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十几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镇务、村务公开,党员干部民主评议、考核,民主议事制度、科学决策机制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务运作制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各乡镇村务公开,干部监督等实施比例已达100%。

(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民主选举工作有待提高。民主选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做好农村其它各项工作的基础。目前,随着社会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我市部分基层组织在民主选举中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主选举不规范。选举中存在拉关系套人情,无主见随大流,宗族宗派相争,唯利是图等情况,在选举制度特别是“两推一选”制度的贯彻落实和工作的因地制宜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民主选举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作用和力度不够。在村级政权组织中推行的村民自治要求建立以村民监督为主体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在选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选民的意愿,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机制的不完善、村民民主意识的淡薄、法制观念的缺乏,使得各方面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三是选民的民主意识不强,随大流现象严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致使许多合格选民无法参加选举,其选举权利和意愿无法得以保障和体现;四是民主选举的制度方面,特别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选举细则工作方面还做得不够,选举方式的创新性和因地制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村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待加强。民主决策是指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目前在乡镇村组,村务决策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层政权组织和机关存在闭门决策、暗箱操作以及随意性、盲目性等不良施政方式和工作习惯。主要表现为一些村干部素质不高,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和扶贫救济物资安排上优亲厚友,村土地征用、资源开发等不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审议,由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有的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公款大吃大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甚至腐化堕落;有的村干部党性观念不强,政治信仰动摇,参与宗教宗族活动,甚至拉帮结伙等。二是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差,与民主政治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对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缺乏深刻认识,被动参与甚至是不参与民主决策。三是村务决策措施的适应性和科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论证。

3、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和适应性有待改进。民主管理是指村里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的管理,要遵循村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村民参加,并认真听取村民的不同意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和形势,部分基层党组织还是采取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从全国农村情况看,在依靠个体私营经济推动经济繁荣和社区工业化的农村,普遍存在村穷民富现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凝聚力下降,村民自治缺乏经济能力,一些先富的村民用金钱和其他手段影响村民自治,使农村民主管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村级体制改革后,部分新当选村干部因缺乏培训、教育和锻炼,出现把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造成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出现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使整个村的工作陷于瘫痪。目前我市部分乡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关注和思考。

4、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和作用有待增强。民主监督是指由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内的各项事务实行民主监督,主要体现在1/5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村委会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对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可以罢免和撤换,村民委员会要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目前仍有少数村支部和村委会缺乏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民主意识,导致村务公开出现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差、务虚不务实的怪现象,搞墙上一套、墙下一套,村民既看不出问题,也无法监督。同时,每年开展的干部作风评议活动,由于村民评议结果缺乏实效性,致使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大打折扣,也影响和挫伤了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村民民主监督意识方面还有待培养增强,法制观念还有待普及和加强。

(三)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论述提到的几个问题,分析起来,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从观念层面上看,干部群众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缺乏,传统观念影响较多。

调查显示,我市相当部分基层群众对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理解不深,许多基层民众存在“我种我的田、闲事都不管,民主不民主,干部说了算”的心态,普遍民主意识不强,特别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民主法律观念淡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差,致使在开展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情况。同时,我国乡村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在群众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方面都存在历史的空白,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民主意识薄弱,使得农村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出现民主选举随大流,宗族宗派意识浓厚,民主决策盲目性,民主管理随意性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村务运作方式的影响,部分干部在事务决策上习惯闭门造车,工作作风上简单粗暴,工作方法上教条化,难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

2、从工作机制和制度方面看,领导体制不完善,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评议机制缺乏实效性,监督管理难到位。

首先,领导体制不完善,村“两委”权力分配不合理,致使村党组织内部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村民自治工作的进行。由于从传统的由上级党委直接向地方乡村委派任命村干部,向现阶段的由村民直选村干部的转变过程中领导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如何协调好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关系成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展开。

其次,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特别是适合地方实际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得对干部群众的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评议机制缺乏实效性,制约了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和民主监督权利的实行。同时主动学习教育的意识不强。从群众角度而言,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较多生产生活任务,使得村民自我学习提高的困难较大;从党员干部角度而言,部分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实践锻炼不够,满足于听指挥、听安排,使得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难以达到理想程度。

3、从实践层面上看,农村工作矛盾集中,任务繁重,容易偏重经济发展,忽视民主政治建设。

相对于省市一级来说,乡村属于基层政权组织,村更是最基本的基层政权组织,有许多具体性和实质性的工作要做,许多事情看起来小,但关系到中央、省市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落实,因此,乡村工作可想而知,任务繁重,矛盾集中,在注重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中,村级组织从地方实际利益和群众要求早日过上富裕生活的要求出发,容易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令人深思的是,目前农村陷入这样一种不良循环:由于要加快地方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建设而无暇忙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但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又极大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破这个循环需要我们正确分析问题,从民主政治建设入手,积极寻求对策,逐步解决和完善。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和建议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针对上述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民主选举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农村民主选举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领导成员要落实责任制,实行挂点包村,加强指导协调。对情况较为复杂的村,上级党委要认真分析研究,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主要领导要下去加强指导,切实做好必要的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切实做好工作,并加强与民政、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农村民主选举工作提供政策、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民主选举之前,要认真组织广大村民学习“一法两办法”(即《村委会组织法》和《湖北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让广大村民领会农村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了解掌握农村民主选举的有关规定,在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在选举过程中,要善于维护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善于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为党组织的决策依据,善于把党的意志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在选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和及时处理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严禁贿选或利用宗族势力、恶势力操纵选举;对选举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确保民主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

(二)落实各项制度,继续抓好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民主选举是基础和前提,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基本内容,民主监督是保障,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这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民主决策,才能实现党的意图和主张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具体统一;只有通过民主管理,才能保证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只有通过民主监督,才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抓好村务、政务公开工作,重点是财务公开,把好公开形式和内容的质量关,切实解决村级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灵乡镇财务结算中心的做法值得推广,他们在镇一级配置水平较高的专职会计,通过电脑联网实行对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和乡村财务的统一管理,通过电脑触摸荧屏及时向群众公开镇村财务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抓好民主议事和决策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镇党委、村党支部议事决策规则,大力推行村务、政务论坛,专家论坛和实行听证制度,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解决过去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三是抓好村民自治章程的落实,发动村民广泛参与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的制订和执行,解决过去村民行为无章可循、我行我素的问题。四是抓好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和考核。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制度,年终,村主要领导成员都要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或人大代表述职,自觉接受评议,不称职票达30%以上的,上级党委要对其进行诫勉,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整。要严格执行村干部离任、年度审计制度,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过去对镇、村干部监督乏力的问题。

(三)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1、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村党支部首先要认识到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其次就是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立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手段。村委会组织法是规范农村基层民主的根本大法,但它只是确定了一些大的原则和基本的操作程序,而我国社会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利用对村民和村的事务比较熟悉的优势,通过制定正确的、符合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决策,使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村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并真心实意地维护它的领导。

2、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一道建设现代农村民主政治。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的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农民的民主意识还不是很强,对村民自治的认识也还不够。农村党员是农村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广大村民具有极大的示范、引导作用。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它的领导。因此,要把农村民主政治这件大事办好,农村党员必须责无旁贷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要起带头作用。在遵守和执行村委会组织法的活动中,农村党员要处处走在前头,成为村民的表率和榜样。第二,要起骨干作用。农村党员在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活动中,要成为群众的中坚和核心。第三,要起桥梁作用。农村党员要向村民热情宣扬和解释村民自治这项基本政策,并及时地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向党组织反映,使自己成为党组织和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

(四)加强农村党内民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以带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状况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影响极大。假若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党内民主滞后于党外民主,也就无从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先导、示范的作用。因此,只有搞好党内民主建设,才能以此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体而言,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应抓好以下工作:不断地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切实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民主生活的公开性,增加党务的透明度,保证广大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疏通党内民主的渠道,做到上级组织听取下级组织党员的意见以及实行党内监督;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化,使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地进行;完善和创新党内民主机制。尤其是要积极推行差额选举和“两推一选”制度,并强化选举的功能。我们认为村党支部选举,可以在继续推行和完善“两推一选”这一行之有效的党内选举机制的基础上,吸取和效法村委会的直接选举精神,由镇提出候选人建议名单,全体党员直选党支部书记;要效法村务、政务公开的做法,实行党务公开,特别是公开党费的使用情况。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素质。

提高干部群众素质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的根本。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形成依法治村、以德治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广大党员的素质。实行村民自治,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基层党组织转变和更新管理的思想观念,改变以前那种下命令、直接指挥的办法,学会用新的办法,诸如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和思想教育的方法组织和团结广大的农民,通过转变领导方式和改善领导方法来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并使党的领导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渗透到村民自治的全过程,发挥党的先锋队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广大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全局观念、政策观念和宗旨意识;要通过逐步建立健全镇办、村办业余党校,健全党员教育网络;要继续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坚持制度,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目标管理等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素质,切实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农村全局工作的能力。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2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基本体现,是关系基层政权建设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负起领导和指导的责任。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难度很大,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基层政权大局出发,从维护农村稳定实际出发,从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认真组织好这项工作。明年是村级组织换届年,我们要从现在起,认真开展换届前的调研、培训和试点,为明年全面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要加强宣传指导,加强规范选举程序和选举行为,认真做好防范和处置违法、破坏选举的行为,确保村级换届选举平稳顺利完成。当前我市正在进行城市社区换届选举,我们要根据中央对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行城市社区直接选举,扩大直选范围,争取社区直选率达到80%。我市还是第一次实行社区直选,我们要大胆探索,谨慎操作,加强调研、试点,加强对选举程序规范,加强现场指导,切实维护居民民主权利,保障城市社会和谐稳定。

二、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工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必须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着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促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全面实现。从2006年起,我市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利用三年时间,到2008年基本全面达标。实践证明,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是促进基层民主管理落实、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保障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的一个有效抓手。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实行村务公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要求,充分运用这个抓手,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统一基本做法。要加强对公开内容的监督,完善公开内容,做到能公开的一律公开。要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及时纳入公开内容。不仅做到财务公开,还要做到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真正使基层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通过采取组织检查督查、实行目标考核、讲评通报进度、实行以补代奖等方法措施,促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基本全面达标。并在基本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巩固和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三、以创新自治机制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中的薄弱问题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制度,是十七大强调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探索实践。特别要结合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问题,从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方式入手,提高民主管理质量,促进群众自治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工作经费的扶持;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的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对农村基层干部民主监督的措施和途径;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和途径;积极探索增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调控力、充分发挥领导指导作用的措施和途径。

四、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我服务功能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项全新的任务,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要求在近几年内,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尽快使农村社区建设达到像城市社区建设的水平。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一个有效平台,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007年,我们要重点搞好乐清市虹桥镇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尽早完成试点和经验推广任务。每个县(市、区)都要选择几个不同类型村或者1至2个有条件的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下一步全面铺开提供经验、打好基础。争取2008年底基本完成试点任务。2009年进行推广,初步形成各地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要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制度。要认真制定创建计划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加强部门配合,加强示范引路。在创建星级文明社区的基础上,尽快创建一批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典型。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是整个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抓紧完善计划、措施。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公开资源共享水平和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鼓励壮大志愿者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培养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有效发挥广大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切实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工作正常运转。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建设,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条件作保障。根据我市社区严重缺少工作、服务用房的实际情况,各个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解决社区工作服务用房的意见,加强督促,加强投入,广开门路,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基本达到350平米以上,提高社区服务基本条件。同时要注重落实、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3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广大农村,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之后,如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把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是新形势下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去年以来,山西省洪洞县在乡、村两级普遍实行了“两定一查三评”制度,“两定”包括党组织“两定”和党员“两定”。党组织“两定”是指乡、村两级党组织年初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当年要办的实事和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党员“两定”是指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设定了干部类、监督类、示范类、服务类、综治类、其他类六大类二十个岗位。如示范类设有种植、养殖、加工、文明户等岗位,根据党员本人特点确定岗位和职责。“一查”,即年中督查促落实。“三评”,即年终评议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党员。

实行“两定一查三评”制度,有助于农村重大事项的决策充分尊重民意,服从民愿,汇集民智,落实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两定一查三评”制度,规定农村要办的事情都要通过“两定”程序来决策,从制度上保证了决策尽量体现和代表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逐渐达成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共识。他们站在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在汇聚民意、广集民智上下功夫,让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决策。一是把村“两委”联席会议初步提出的“两定”目标,连同征求意见卡分发到各家各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对意见进行仔细梳理归类,力争使“两定”目标能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和要求;二是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拟定出的“两定”目标任务进行严格评定,讨论通过。通过这样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置身于农村事务的决策之中,行使参与权和决策权。

实行“两定一查三评”制度,有助于村务财务管理体现干部情愿、群众自愿,有章可依,落实农民群众的自治权和管理权。“两定一查三评”制度,使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了尊重。部分村根据群众要求,已把民主管事、民主理财等内容确定为年内或近期要落实的目标任务,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各种制度,已自觉地在“村官们”思想上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绝大多数村根据本村实际成立了各种村民自治组织,村干部们将大量的村务管理工作交给自治组织去管理、去组织、去实施。

实行“两定一查三评”制度,有助于监督乡村干部和村组事务,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两定”目标任务明确以后,以不同形式向群众进行了公开,要办哪些事,怎么办这些事,由谁来办这些事,什么时候完成,都公开得清清楚楚。县委每半年对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目标任务完成得如何,不但要看进展、看效果,而且要走访群众,征求群众意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对照“两定”目标,年终要对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进行民主评议,看镇村两级年初“两定”目标任务完成得如何,承诺的事是否办完办好;议每一个班子成员、每一位干部、每一名党员在落实“两定”任务中做了哪些工作,起了什么作用,是否尽职尽责。民主评议会上干部要述职,党员要说事,党员干部和群众要对他们投票评议。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还要按有关规定处理。“两定一查三评”制度把干部和党员放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中去经受教育、经受锻炼,放到群众的监督之中改进作风、转变观念,让群众客观评价,评定优劣,为群众咨询、质询和评议党员干部提供了制度保证。

实行“两定一查三评”制度,有助于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合理规划,和谐发展,落实农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定一查三评”制度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促使全县把建设“三个文明”的战略任务,变为年度目标和必须抓好的一件件实事,具体分解到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中。通过乡村两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地办好一件件实事,完成一个个目标任务,促使农村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农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改善提高。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4

一、健全了党委会会议制度,优化了办事程序。

为增强党委会民主决策的科学性,结合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严格执行《××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列席镇常委会办法》要求,建立专家咨询、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相结合的决策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我们做到请专家或相对应的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土地流转、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通过举行座谈会、印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是2005年机构改革后,通过各项职能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职能错位、职责不到位、管理效能不高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我们以“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开展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的一系列举措,如:完善《办事流程导引图》和《规范化服务细则》、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和首问责任制、推进电子政务、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等,塑造了具有人文关怀和亲和力的政府服务新形象。

二、创新干部选任机制,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按照“职业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从“选优、留住、提高、用好”入手,完善了镇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党委班子向“四好”,党支部班子向“五好”努力。

一是严格执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文件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2005年6月村组管理体制改革中,和2006年初镇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中,我们严格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公示制、票决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平级竞职、投票表决等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选拔进“两委”班子和机关中层干部里来。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将原15个行政村合并为10个行政村,选举后产生1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10名村主任;竞争机关中层干部中,产生5名部门主任。

二是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2005年7月,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开展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活动,按照选举程序,经过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实地调研、民主推荐等程序,推荐出××镇党委书记候选人,并进行了考察和公示。8月2日的××镇党员大会上应到党员630人,实到党员607人,蒋文学同志以同意票517的得票竞选为××镇党委书记。通过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差额直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方式,使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直接感受到“主权在民,政权民授”,从而夯实了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我们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坚持集体推荐、谈话推荐、确认考察对象、对考察对象进行公示、召开征求意见大会等规定将那些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有效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并就镇村干部的管理,2005年12月镇党委印发了《基层党组织书记罢免工作实施细则》、《党员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和《民主评议党员“双评制”实施办法》。

三、实行镇村“三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

自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后,我们在党务、村务和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上进行了规范。如政务公开中,我们对公开的内容进行了明确,主要有:目标规划、财务、集体资产情况、镇村干部任用情况、勤政廉政情况、村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情况、机关部门办事程序等,形式上主要有:设立政务公开栏和创办政务信息,在郫县公共信息网公开等,时间上主要是:对如目标、指标、组织设置等稳定性较强的一般一年一公开。对如党费缴纳,重点工作、村务完成情况、财务报表等时间比较固定的为每月一公开。对党员发展转正、要告知村民需要即时公开的不定性内容,要求即时公开。

为确保“三务”公开的真实性和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各村相应成立由党员、村民、社员代表组成的“三务”公开监督小组,并设置了意见箱和意见簿,同时要求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村支部党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三务”监督小组认可签字方可公开,有效提高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近一年来,镇人大、政协始终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各代表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各行各业了解依法治理的情况,认真检查《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对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围绕县委、政府和我镇中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不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群众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其它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村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稳定与和谐。要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就要有健全和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起到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作用,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提高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能力。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经济矛盾和经济纠纷也不断产生,尤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征用、拆迁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以下不足:

一是个别农村党员干部对民主的认识不够到位,一种是感到在农村实行民主太超前。认为实行四个民主是今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起步时间尚不长,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而在农村却要全面实行村民自治,推行四个民主,依据初级阶段的国情,感到有些脱节,偏离了农村实际,与现实有较大差距。认为发展经济奔小康是硬道理,民主无足轻重。另一种则是偏面地强调了村民自治。认为村委会主任是由全体村民选出来的,代表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其权威性应高于村里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支部书记,党支部只要管好自己的几个党员就行了。

二是广大群众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在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要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不能真正落实。这种情况,在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明显。目前,我镇2000人以上的村(社区)有6个,要在人口庞大的村中,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各村都在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这两项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受到村民代表的数量和推选方法的限制,以及村务财务公开的质量和内容的局限性,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三是宣传教育力度仍需加大。主要是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多数群众对村务公开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四是监督小组的组成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如个别村的“三务”公开监督小组的组成没有按照由党员、村民和社员代表组成的要求执行,或由副镇长、财政所长、办公室主任参加监督小组,形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分,显然不合适。

五、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扩大基层民主的政治主张和《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自觉性。明确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

二是合理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努力提高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覆盖面。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5

一、健全社区体制,落实基层群众民主权利实现的载体

健全社区体制,即通过社区的组织整合、功能整合和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按照体现党的领导、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总体要求,在社区建立健全了四大组织,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社区组织结构,形成了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社区党组织是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支持和保证社区组织依法履行自治职责;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办事机构,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具体执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议,主持社区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事务的决策机构,是民主自治的主要组织形式,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重要事项;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由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社区内大力培育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居民自治载体,不断丰富社区自治的内容,规范社区民主的形式和程序,通过召开评点会(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民主评议等内容)的形式,不断加快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络,起到了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机制,畅通基层群众民主权利实现的渠道

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还要有相应的决策、议事、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自治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才能确保居民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为此,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健全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一是让社区群众自主决定社区内部事务。通过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社区成员代表职责》、《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章程》、《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职责》、《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确定社区群众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社区群众依法选举、罢免、监督社区领导人员,自主决策社区内部重大事项,自主管理或协助政府管理好社区内部事务,自行管理和支配社区财务,实行财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监督机制。二是让社区群众对政府的工作实施评议监督。通过召开居民评点会,实行“下考上”、“民考官”,社区居民对居委会及工作人员进行评议、考核和监督,考评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落实了居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强化了社区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居民各项民主权利的行使和落实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三、健全自治形式,在实践中提高基层群众民主素质

选举是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民主权利的核心内容。2003年6月15日,四方社区第一届居委会成员通过海选产生,开创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先河。2006年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又通过海选成功换届,而短短的三年时间海选已经成为我省社区选举的普遍方式。为了认真落实居民的选举权,我们在海选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环节:把好选民登记关,做到选民登记不漏、不错、不重,扩大民主参与面;把好候选人提名关,确保提名过程的开放性、群众性和广泛性;把好正式候选人审核关,确保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工作能力、热心于社区事务的人员进入正式候选人范围;把好投票选举关,确保投票选举按程序依法进行;把好全程监督关,把选举的全过程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通过民主实践,广大居民群众增强了社区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民主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现了让居民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2003年的“海选”为四方社区注入了一缕清新气息,凝聚了居民的心,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但“海选”毕竟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参与活动,神圣的选票投完之后,并不意味着社区居民真正地懂得了如何参与关心社区的居民自治工作,如何长久地投入到社区事务中来。针对此种现状,我们认真展开分析、研究,创新思维,开2003年9月初在社区推出了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评点社区事,争当好主人”居民教育主题活动。社区从居民中推选出热心于社区事务的居民担任评点联络员,由他们通过听的形式在居民中收集问题;社区还在小区中心花园处放置了评点卡和评点箱,方便居民将一些不便于说的问题写在评点卡上,投入评点箱内,以写的形式收集问题;考虑到小区大部分居民都是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居委会为这些“特殊”人群开通了评点热线,还建立了社区网站,开专门的评点聊天室,通过网络畅所欲言,以说的形式收集问题,发表意见。其次,居委会定期组织社区议事会成员和社区居民召开社区事务评点大会,由居委会将收集的社区热点、难点问题拿到评点大会上作专题讨论并将大会上讨论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公布到评点台和评点栏上,同时收集居民反映的新问题。社区在评点活动中做到了四个结合:居民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结合;评自己与评他人相结合;评家事、身边事与天下事相结合;口头评点与付诸行动相结合。每一次评点都精心准备,每次评点后都有收获与成果。

四、健全宣传手段,强化基层民主意识

培育社区理念,增强民主意识,是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培育和强化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社区理念与民主意识。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乐园。四方社区现已基本建成了四大网络,即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六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场等“四室一场”为主体的教育阵地网络;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为主体的教育组织网络;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舆情分析网络;以社区网站、宣传阅报栏为主体的舆论宣传网络。依托这四大网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同时,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办“四点钟学校”(小学生放学后的第二课堂)、“暑期活动中心”、“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新模式。广泛召开社区建设工作动员会、座谈会,组织社区建设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各种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培训等,大力营造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基层民主的思想舆论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社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形成了浓厚的基层民主氛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做社区主人,为社区尽力”等社区理念深入人心,社区单位和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大大提高。

四方社区是个年轻的社区,回顾他刚刚走过的三年历程,我们体会到,要把社区民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重要前提。在我国,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目前尚处于全面探索和发展阶段。要把社区民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在理论上要有新发展,在工作上要有新思路,在实践上要有新举措。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6

【摘要题】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农村/利益集团/村民自治/民主政治

【正文】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02)05-0021-03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它集中代表、表达某个特殊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并对政府和人民代表机构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政策。利益集团以其较高水平的组织性,比较有效地克服了普通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势单力孤的状况。在我国,利益集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的影响,我们把一切制度甚至民主的创立都看作是政府的事情。但真正的民主必须是人民自己的创造和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按利益集团组织起来的个人则是实现这种创造的前提。在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乏力,宗族、宗教势力与政府控制等问题,多半就应归咎于利益集团发育的极不成熟。由于利益集团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利益集团的情况如何,它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培育利益集团这样的社会组织等等,就成了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利益集团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前,在体制下,整个农民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级,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那是毫无差别的农业劳动者,他们无差别地享有对集体财产的共同所有权,无差别地实行平均分配,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力方面的差别全都不予承认。改革开放后,农村财产制度、财产使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现了职业转换,农民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状况、所从事的职业、所拥有财富的存在规模及收入水平状况、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在农村社区中享有的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差别等因素,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把现阶段的农民分成以下八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一)普通农业劳动者利益集团。这是一个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利益集团,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最大的一个人口群体,约占农村劳动人口60%以上。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的生产资料人均规模较小,以分散经营为主;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在农村社区等级体系中属于被支配和被领导者,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一一提供农产品商品,又承受着深重的社会负担,是现阶段农村中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社会地位最低的社会群体。

(二)农民工人利益集团。这是一个以在乡、镇集体企业,城市第二、第三产业中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村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集团,其收入一般比后者高。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对集体生产资料仍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一般还经营一小块土地;接受了工业文明的训练和熏陶,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专业知识;还没有割断同小农经济的脐带,同土地、乡村农业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兼有工人和农民职业的特点。

(三)农民雇工利益集团。这是以一个受雇于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提供劳动能力而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农村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与顾主之间的劳资关系带有某种资本主义的雇佣性质,在企业一切服从于雇主;他们的收入一般比农民工人高,但社会地位一般比农民工人低;职业压力和劳动强度一般比农民工人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农民工人严重得多。

(四)智能型职业者利益集团。这是由具有一定专门技能,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智能型职业的农村劳动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约占农村人口的3.5%。他们大多数属于回乡知识青年、在失去跳出农门继续升学机会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农民体力劳动但又脱离不了农村和农业户口的道路。他们是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技术力量,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锋。

(五)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利益集团。这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或支配,具有专门的技艺或经营能力,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自主经营小型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等业务的农村劳动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成员的思想十分活跃;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能守法经营,凭本事、力气赚一点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或少许的劳务费;他们对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有着其它利益集团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私营企业主利益集团。这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赢利性经济组织的经营者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拥有企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及企业内部的分配权;经济收入较高,但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一定很高;目前这一集团内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组合,他们中利用改革初期政策的倾斜优势或通过钻政策、法律的空子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由于自身素质比较纸,没有真正的市场忧患意识,必将被淘汰,只有另一部分素质较高,具有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市场开拓意识的私营企业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七)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利益集团。这是一个由包括乡、村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会计、主要科室负责人及供销人员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决策权、指挥权,与企业职工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他们对企业的兴衰、盈亏负责,风险较大,经济收入、政治地位与社会声望都比较高。

(八)农村社会管理者,即农村干部利益集团。这是一个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以及村民小组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要代表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地位与收入在不同社区之间因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有很大差别;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对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八大农村利益集团的形成,既适应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我国农村利益格局多元化的需要。在这种伴随农村现代化必然出现的阶层分化过程中,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和后天国家正式组织扶持力度不够,上述八大利益集团除传统正式组织中的村党支部外,其余利益集团皆存在“群体性不强”、“集团综合利益表达和保护能力差”、“集团与集团缺乏竞争意识”等致命缺陷。这就需要通过培育、发展使其成熟。

二、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对村民自治的意义

从我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层面上看,农村利益集团的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有效参与将有力的促进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极大的推动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推进农村村级民主选举制度的法治化。民主意义上的选举是一种有序的政治力量的竞争。虽然政治竞争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民主制确立的社会中,政治竞争才以和平有序的方式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推行。与国家政治竞争不同,村级政治竞争的目标不是取得国家权力,而只是获得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管理权力。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具体制度安排。它第一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而拉开了村级竞争性选举的序幕。但在该法的试行期间,由于它并没有对村级直接选举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因而全国进行真正开放性村级竞争性选举的地方并不多,大多为体现组织安排的动员式选举。这种选举的竞争性不强,虽然在选举程序上也实行差额选举,但在差额人选上,谁是要选上的人,谁是陪选者,都事先作了安排,选举结果大多与事先预设相同。在当时的我国农村,国家主导社会的色彩十分突出,乡镇政府对村民选举的影响较大,村级选举的开放度不高,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较低。1998年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选举的竞争性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应由村民直接提名,这就在制度程序和实质性内容两方面为村级竞争性选举提供了可能,并使正式组织难以再直接介入村级选举。竞争性选举意味着不同人的自由参与和角逐,在这种开放性的竞争中,组织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体,从而使不同组织的介入成为支配竞争性选举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农村,非正式组织的活跃程度是选举竞争的重要支配因素。然而,如前所述,目前在我国农村,虽然农民也并非完全是个体的,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各利益集团的发育和成熟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开放性的竞争性选举的需要,从而导致候选人要想获得当选,就只有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一是通过许愿、请客、送礼等方式拉选票、搞贿选;二是借助宗族和派性势力,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到处游说,乱拉选票;三是走上层路线,借助于乡镇政府或者村党支部的“暗箱操作”来控制选举。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不健康、不合法、非制度化的选举方式,使得民主选举这样一个民主制度的基础性环节,在我国农村严重变味、扭曲,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民主选举的尴尬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各种利益集团,只有各种利益集团的组织性、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农村的民主选举才能避免贿选、宗族垄断和基层政权控制等一系列弊端,走上一条健康的、有序的、法治化的道路。

其次,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促进农村村级民主决策制度的法治化。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实现决策主体的利益表达。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公共决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各利益集团利益的依法有序表达,是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一个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集团相互竞争,并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政府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其结果取决于各利益集团相对的影响力——成员人数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力量的强弱、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领导者能力的高低、集团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远近等因素。而利益的表达,是由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实现的。各利益集团由于其自身结构和所处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因而产生了多种利益表达方式。如果说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手段有直接游说、法院诉讼、间接游说和影响选举等多种方式,那么就我国村级民主决策而言,就只有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这样两种主要的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其利益表达的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各利益集团的参与,许多农村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很不规范,时有时无,讨论的事项也无明确的规定,议事规则更是杂乱无章,“两会”形同虚设,农村的民主决策权力往往为村委会或村党支部所左右,广大农民群众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严重侵犯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彻底改变。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培育各利益集团,增强各利益集团集中表达群体利益和实现群体利益的能力,增强各利益集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调动各利益集团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

再次,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促进农村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法治化。如果说民主选举是基础,民主决策是核心,那么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是关键。尽管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规定村民会议拥有立约权、监督权、罢免权,但由于农村各利益集团组织性不强、凝聚力差、参政能力低下,加之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力,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的村委会既不搞村务公开,更不搞民主评议;一些地方的村干部贪污腐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借助宗族派性势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一些地方的村干部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根本不把群众意见当回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资料显示,85%的农民群众认为村干部存在腐败问题;23%的农民群众认为今后农村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54%的农民群众称村里没有公开栏;50%的农民群众称村里根本就没有召开过全体村民会议。这样一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给村民自治制度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并严重威胁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问题,我们的村民自治制度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目前政府正式组织难以再介入村民自治的情况下,解决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关键就是要依靠各利益集团。只有把各利益集团动员起来,让它们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利益,增强维护自己和集体利益的意识,积极参与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解决村民自治中这一大难题,从而使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走上健康的法治化的轨道。

收稿日期:2002-05-21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分析、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西摩•马丁,李普斯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7

一、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旗实行的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它们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农村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村民可以在依法管理自己事情的过程中,行使民主权利,对村务、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农村基层干部在财务和村务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公开办事,民主理财。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理顺了干群关系,解决了农村的一些重大问题。过去,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中由于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开,使很多正常的工作也说不清、点不明,使群众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影响了干群关系。实行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村干部认识到,只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才能深入人心;才会集思广益,形成群众支持拥护的科学决策;才会真正消除群众的不理解,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目前,各乡镇对涉及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都先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再提交镇人代会讨论通过。去年,那克塔镇为修建索尔奇通往301国道的大桥,在全镇范围内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了每个农村劳动力集资270元的议案,最后在镇人代会上通过。事后,政府的一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你办的事不让群众知道和理解,好事也会办砸,正事也会办歪,实事也会办瞎。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是干部与群众联系的重要形式,是解决村民关心关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减少了矛盾纠纷,使农村社会更加稳定。过去,村干部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为主,对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村“两委”班子几个人研究后就做了决定,很少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同时,部分村干部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不能正确面对,时间久了留下了一些隐患,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行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给群众以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使干部增强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凡事都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一想,对一些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征求群众的意见,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同时,经常深入群众中了解掌握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更多地体察群众的疾苦,为群众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真正赢得群众的关心和支持,消除各种影响不稳定的因素,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成员遇事要经常沟通、协调,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能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行村务公开,强化了对村干部的监督,促使他们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清正廉洁。去年,全旗开展了土地面积航测工作,对土地面积落实工作中发生的费用,各乡镇都以村为单位先召开村“两委”工作会议,形成筹资的正式议案后,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和表决,使这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这项工作结束后,群众普遍反映,只要村干部办事不藏着掖着,让老百姓心明眼亮,老百姓就服气,就会支持你。

二、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做法

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是尊重民意、还权于民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以法治村、实现村民自治的一个核心环节。要使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有实效,必须在认识上真正到位、行动上常抓不懈、作风上求真务实、机制上健全有力、操作上规范运作。2000年,全旗推行了村务公开工作,试行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今年,在认真总结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对村民代表的产生、议事原则和程序、议事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目前,全旗15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监督组织,设立了公开栏(板),定期公开村内大事;全旗有村民代表3874人,每年议大事在530多件(次)。我旗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能推行,关键是乡村两级干部的认识是否到位。为此,旗委在这两项制度实施前,分别确定了两个试点乡镇,在试点工作成功后,在复兴镇召开了全旗村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在红花梁子镇召开了推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会。这两个会议召开后,各乡镇把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多次组织召开由村主要干部、村会计、监督小组组长、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的业务培训会议。通过学习教育,使乡村两级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完善制度,有序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我旗出台了《阿荣旗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对村级财务实行预决算制度,凡需要村民出资出劳的事项,都要由村“两委”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提出预算方案,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也要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同时,村级财务实行“四支笔”会签下帐制度。二是开展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每年由乡镇党委组织开展对村“两委”成员进行评议,参加评议的人员主要是党员和村民代表或户代表,评议结果要与评议人见面,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的村干部,是村党支部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委会成员的,劝其辞职,或依法罢免。三是实行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在乡镇党委的组织下,由村民代表会议委托审计部门对村干部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四是建立村务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中不按程序办事,独断专行,造成工作失误并带来重大损失的,由村民代表会议视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或由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

(三)实行公开,强化监督。民主监督是实现基层民主的保证,实行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工作内容。主要是对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农民负担、电费收缴、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公开,重点是财务公开。二是规范工作程序。主要是对公开的时间、形式和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公开形式以公开栏(板)为主,同时采取张榜公布、印发明白卡(入户单)、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公开。公开时间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属较为固定的常规事项常年公开,属阶段性事项定期公开,属临时性发生或调整的事项及时公开。三是注重时效。为确保公开的时效性,公开前村“两委”班子都要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方案并讨论通过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由村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村委会的工作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健全领导机构。乡镇成立了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指导组,负责检查指导;村级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组织和以村民代表为主要成员的理财、监督小组。二是建立通报会、座谈会制度。利用群众代表会、党员大会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向群众通报工作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包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两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明确乡村干部、监督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责。

三、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正确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因此,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把握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实行村务公开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群众监督村干部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干部也是一种必要的制约。但开展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针对村干部而言的,在这个问题上一要规范干部行为。二要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群众学习和掌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村民的自治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扶正祛邪,促进村风民风根本好转。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8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长春会议以后,我们围绕贯彻会议精神,在认真分析构建和谐社区面临的形势与社区建设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了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标准(讨论稿),通过在沈阳日报全文刊登的形式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之后,于2005年11月下发了《沈阳市开展创建和谐社区示范活动方案》(沈委办发[2005]37号)。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市委、市政府更加感到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认为虽然我市制定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方案,但一些影响构建和谐社区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切实实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此,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社区开展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沈阳构建和谐社区的政策措施。在历时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论证之后,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沈委发〔2007〕3号),确定了实行社区工作目标管理、强化社区队伍建设、保证社区公共用房、完善社区物业管理、改善社区环境、确保社区平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等10个方面34项具体措施。可以说,市委3号文件的出台,一揽子解决了长期困扰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诸多深层次问题,3号文件在沈阳社区建设的历史上创造了10个“第一次”:第一次明确了社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的思路;第一次提出了构建10至15分钟便民利民服务圈的要求;第一次明确了治安管理中社区的职责;第一次从加强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出发,提出了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主任由一人担任的思想;第一次明确了群众满意率低于60%的社区工作者要进行调整或依法罢免的标准;第一次提出了共驻共建的办法与措施,鼓励和支持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实现资源共享;第一次提出了为社区提供社区党建经费;第一次提出社区公共用房的全面解决办法;第一次明确了社区对物业管理负有考核、评议的责任,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负有指导、监督的责任;第一次提出了今后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确定每年由市财政出资50万元对和谐社区示范活动标兵(先进)单位给予奖励。

二、努力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规范管理,适应新形势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为实现社区工作者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在社区工作者中实行的岗位问责制、财务公开制、弹性工作制、楼道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为适应构建和谐社区对社区工作队伍的需要,选拔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工作,我市结合社区换届选举,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候选人建议条件,采取“面向社会、定岗竞争、公开招聘、择优入围、依法选聘”的办法,通过组织推荐、居民联名推荐和居民自荐的方式产生初步候选人,每一位初步候选人都必须经过素质考核、竞选演讲,由代表大会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并在正式选举中全部实行差额选举。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费随事转”的可能,全面推出了社区工作者选聘相分离的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干事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必要条件。新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员须经各区、县统一进行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后,由民政、监察部门会同街道、社区共同组织面试,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聘用了一批社区专职干事。目前,全市9092名社区工作者中,大专以上文化91%,党员33%,平均年龄38岁,35岁以下的38.3%。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踊跃到社区参选应聘,新进入社区工作的30岁以下人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甚至还有10余名硕士研究生被选聘为社区工作者。

----改善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2004年开始,我们就实行了社区工作者补贴与社平工资水平基本相适应的标准,2008年11月,我市自社区体制改革以来将连续第6次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2004年开始为社区工作者建立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2007年又为社区工作组建立了失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建立了拨付党建专项经费的体制。

----强化培训,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明显转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将市委党校作为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培训基地,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为期1周的封闭式培训。在去年的4期计94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主任的集中培训中,时任市委陈政高书记(现辽宁省长)为培训班讲了第一课并参加每期培训班的现场答疑;精心挑选10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分4批赴韩国学习考察。在今年的培训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维到场召开座谈会,听取社区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各区、县(市)也依托本地党校对社区工作者每年进行一次全员轮训。

三、完善社区运行机制,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没有居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构建和谐社区就无从谈起。为切实搞好民主自治工作,我们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要求,明确社区建设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广泛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共建意识,努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公开办事、居民会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全面实施了社区听证、巡视监督等制度,将社区内涉及群众利益的10个方面工作列为听证范围,对听证的议题确定、听证会议的组织与程序、参加听证的代表、结果的使用与落实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强化社区民主监督力度,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提升社区自治功能,组织动员居民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行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居民制度,在探索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社区自治制度相对接的形式与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社区成员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完善楼(院)长、单元组长、居民代表的工作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和公益性协会,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全覆盖;大力指导和引导驻区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协商机制和指导监督机制,广泛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创建特色社区;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强化社区管理、教育、服务和监督职能,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保证社区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9

一是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各乡镇党委一方面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每个成员都按照职责分工,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提出具体任务目标和保证措施,经党委讨论研究后发行。对党委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时分解到人头,列出督办单,明确责任者和完成时限,每个党委成员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地抓好分管工作。

二是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为不断提高班子自我调节、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乡镇党委委员坚持党性锻炼、接受组织监督的自觉性,该县建立了《乡镇党委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乡镇党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民主考核制度》。同时,为避免由于对问题缺乏相应了解而造成班子成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促使班子成员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互通情报,取长补短。

三是严格的议事决策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党委会的议事效率和决策技能,推进乡镇党委决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并严格执行《党委会议规则》。在会议时间上规定,一般每月至少召开2次以上,遇有重要情况随时召开,使乡镇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能及时提交党委会讨论研究,及时做出决策。在党委会议事时,书记不先表态。从而使大家充分发扬民主,毫不保留地发表个人见解,每个议题讨论结束后,由乡镇党委书记集中大家的讨论意见提出决策方案或意见,提交会议表决,从而使党委的每项重大决策都能严格按议事规则办事,做到会前有准备,会上有议题,讨论有中心,决策有依据。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村民自治*市基层民主

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不断推动威权政权(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演进,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人类运用公共权力配置社会利益探索到今天比较理想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顺应了人类政治发展的民主化取向,又是在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部署安排。

1978年至今,我国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政治发展也进入关键期,多种经济成分、分配制度必然产生群体分化、价值取向多样和政治上的多元要求,社会内生出更强烈的一种对社会利益配置方面的参与愿望。如果党不能够正视这样一种社会内生的发展需求,不能够适时地在政治制度上有所跟进,使之更完善,在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发展当中就会出现参与的膨胀与制度水平之间的矛盾,阻碍现代化的建设。因此,怎样把人民当家作主一点点地落到实处,支持公民对我国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务、乃至立法监督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主攻方向。十七大报告把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扩展为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四项制度。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把握得越来越科学,具体道路与框架规划得越来越符合实际。完善村民自治,是推进基层民主,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工程。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的村民自治制度,已成为在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农村群众直接行驶民主权利的自治组织的建立,适应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

一、*市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市有14个乡镇,134村,全市总人口21.15万,是个农业大市,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于贯彻十七大精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障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农村事务,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和对自身事务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市场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积极要求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做好这现工作,有利于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的现实需要。我市农村人口13.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8%,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有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乡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和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等矛盾。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为基础,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又能在农村基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三)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农村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等。落实这些政策迫切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我市各乡镇按照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四区一线”的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节水灌溉、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还很滞后,只有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能扎实工作、吃苦耐劳,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也确有一些农村干部素质不高、不思进取、作风不实,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只有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才能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市村民自治现状分析

(一)推进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

*市有14个乡镇,185个村队,在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了村民自治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农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村民自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坚持村民自治适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在工作部署上,把村民自治放在本村整体经济社会的全局中来谋划,实行村民自治始终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二是在实践中,村民自治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四个民主”上。

1、推进了以直接选举村委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制度。

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选举就是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由村民直接选举和罢免村干部,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带领群众管理好本村事务,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我市自1987年起,已进行了七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2008年三月进行的第七届村委会选举有两个改进之处:一是组织严密,充分发扬了民主。在候选人的产生方式上改变了上一届用“组织推荐或十人联名推荐”的做法,取消了组织推荐,实行了每个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推荐,无论提名票数多少都可成为初步候选人,体现了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在选民身份确认时采取了更加民主、更加全面的办法和措施,对于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户口不在本村,在本村种田的村民,已出嫁但户口没有迁出的,嫁进本村长期生活在本村的但没有将户口迁至本村的,在乡镇或学校工作户口在村里的,类似这些基本实情按照选民登记第二款,经选民大会多数通过办法来界定这些村民的选民身份。二是规范了职数结构,认真落实了“一肩挑”要求,规范选举程序。通过选民的推荐产生村民委员会选举领导小组,选民登记公布、正式选举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选票的发放、委托票的办理、票箱的标准等都有严格的标准。依法规范选举过程,避免了许多环节上的不规范而引发的矛盾问题,有力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公平、公正性,赢得广大村民的认可,经过比历届更为规范、细致的选举,全市134个村依法产生了132名村委会主任,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员464名。在选举出的132个村委会主任中,党员当选102人,占77.27%;其中党支部书记当选村委会主任47人,村党支部委员当选村委会主任2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208人,占45%。村级班子更加坚强,配套组织更加健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提供保证。

2、推进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决策制度

实行村级民主决策,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重大村级事务的决策,是村民自治权的集中体现。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凡是村民利益以及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是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近年来,我市村民委员会对重大村务能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采取了“一事一议”的形式,集中民智,自己的事自己管。村民通过筹资酬劳突出解决了误工补贴、义务工、修防渗渠、打机井、摊铺乡村道路等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了。2008年八十四户乡还在该乡19个村队试行“村务民主管理议事卡”制度。在村两委做出重大财务支出、村务决策时向村民代表和村民发放“意见征求卡”。此制度的落实,将较好地解决农村“一事一议”“召集难”“会后决议执行难”的问题以及村民代表会议体现民意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议事和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为广大村民行使村务管理权利提供生动的舞台。

3、推进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重点的民主管理制度。

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制度化的标志,它体现了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和村情的有机结合,为法律和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基本保证,称之为村级“小宪法”。村民自治章程着重规定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村民组织,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职权和例会制度;村民小组的划分和村民小组的职责;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干部的行为规范。二是经济管理,包括劳动积累、土地管理、生产服务、财务管理等。三是社会秩序,包括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目前我市90%以上的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建立了村民会议决策、村民代表会议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4、推进了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也是自治活动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关键。村务公开是村级民主监督的基础,目的是让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村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市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一是由政务公开向党务公开延伸。各村队在定期公开政务、财务情况的同时,对党支部重大问题的决策情况、党员发展情况等党务内容也要向村民同时公开。二是由单一公开向多种形式公开延伸。三是由公开办事结果向公开办事过程延伸。四是由定时公开向随时公开延伸。五是由被动反馈向主动反馈延伸。建立“公开日”公开栏前解说制度和村民质询制度。

(二)我市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在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选举法中的一些规定在操作中的质疑。村委会换届2至3年为一届,不利于村干部长期规划的实施;村委会候选人政治条件做了明确要求,文化程度和年龄没有规定,能力素质的规定不好操作;选举过程繁杂,不利于群众的广泛参与。选举法的规定与当前户籍制度的混乱之间的矛盾。二是选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各乡镇近年来“三培两带”,“双培双育”等基层组织建设没有扎实进行,不注意后备干部的培养帮带,不能从发展的角度,大胆推荐年轻干部,党员干部队伍缺少新鲜血液,长此以往,部分村将来可能出现后继无人、无人可选的局面。乡镇党委政府对候选人的确定有明显意图,主要通过村党组织和乡镇派下去的干部进行“磨合”,定调子、搞暗示;少数村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参与选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思想上关注宗族、亲属、人情关系,不考虑候选人的素质能力给政治性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拉票、贿选的现象,导致个别村的选举结果

存在不能代表普遍民意,村委会能力上不够强,组织上比软弱涣散的可能性。

2、村级决策主体不明确,有错位、越位的情况,应该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由村委会决定了,或者以党群议事会代替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甚至还有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村民代表会议未经村民会议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进行决策等。

3、村级事务管理还不能成为全体村民都享有的权利。所订制度,约束村民行为的规定多,规范村干部行为的少,民主管理成了村干部治民。一些村规民约流于形式,不能内化为指导村民行动的道德观念。

4、没有形成村民对村委会的有效监督机制。村委会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同村民之间是委托关系,应向村民负责,并受村民的监督。但实际上村民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资源,难以形成对村委会工作的有效监督。村干部是否作为,是否按村民的意愿办事,靠的是个人能力品质及内在激励,由于村民不能参与村中事务的实际决策和管理,村民会议对村委会监督乏力,村委会逐渐脱离了产生它的村民会议的控制。

5、乡村干部及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个别参与选举的工作人员对《村委会组织法》、《选举办法》和有关政策学习不够,一知半解,不作深入分析,导致把关不严,造成工作被动;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能力经验上都很欠缺,有待于乡镇党委进一步培养、锻炼、使其胜任工作,搞好本村的建设。村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制约了自治权利的行使。

三、推进村民自治对策思考

(一)研究探索如何处理党的政治领导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之一是“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体现了党对农民将公民权利现实化的政治要求的关注。但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种理念在村民自治问题上也会得到体现。主要就是村两委、村委会与乡镇政府职责不明。这就需要严格区分各自的功能、职责,村党支部是基层组织的核心,其职能是“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村民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党支部对村委会是领导关系,其核心是通过对村委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村民自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但村民委员会的主体不是党支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改善党的领导,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在实践中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新途径,才能使村民通过村委会这个平台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治村,以制治村。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工夫用在平时。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应召开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必须如期召开,村民对村财务状况的咨询,村委会必须给予解释和答复。要制定村民维权的办法,追究行政不作为者的法律责任。

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规定,使村务公开不断深入,要确保过去公开的内容能够继续公开。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等。其次,要把建设新农村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第三,要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和项目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范围,为村民群众所了解。第四,要把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范围。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必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继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继续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建设,继续加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参加各项准备工作,把握选举的正确方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应通过合法程序,进人基层民主选举机构,主持选举机构的工作。在民主决策中,基层党组织要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起,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保障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在日常管理和民主监督中,要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民主决策事项的实施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干部和党员,要在基层民主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领导机制。

村党组织要把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要通过“三培两带”等形式为新农村建设储备后续力量,把这现工作抓实转好,提高村委会依法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多样化建设和组织能力提升。目前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教育引领下得以维持和加强,村委会在换届选举中得到更新和提高。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农村中出现了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组织与村民有着利益联结关系,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影响可见一斑,对村级治理也有实际作用,我们应将村内各种组织作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发展,鼓励这些组织发挥服务等功能,使得村民能够生活在各种符合他们村子结构特点的组织之中,从而增强村民利益表达的强度和机会,形成对村委会事实上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五)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民主法治素质,规范民主实践。

要从农村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入手,保证农村青少年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通过冬季党员培训班、科技之冬、各类讲座和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资源,对农民传授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提高农民的文化技能。并使它形成一种制度,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