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制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1 17:27:49

基层法制教育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1

民主、法制,通常被人们并举为二事。很多宣传性的口号、标语反映了这一点,诸如:“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讲民主也要讲法制”,“不能脱离法制讲民主”……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小龙乡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2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3

一、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制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人治历史久远,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又相对偏僻和封闭,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慢,导致一些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薄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自己安分守己种田和生活,不做犯法的事,普法对本人关系不大,学不学法无所谓。还有些群众只有民主意识,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权利,不重视责任和义务;维权意识强,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弱;监督批评意识强,自觉配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意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法制教育造成了困难。

2、农村存在问题多,法制教育任务重。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落实难。农村一些地方选举还不规范,有些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强影响,并通过私下承诺的方式当选,他们当选后很难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管理的公正性。村务、财务公开不透明,有些只公开大的方面,对一些关键性或较敏感的内容公布比较模糊或不予公开,迫于制度不得公开一下,有应付和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处理矛盾纠纷不到位。农村在处理宅基地、承包地纠纷和有关农民利益问题时,免不了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调解不及时和处理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造成不断上访。三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犯罪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农民犯罪中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比率大,故意杀人、伤害、强奸、盗窃和抢劫时有发生,且犯罪主体为年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对这些犯罪行为,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个别乡村村霸和宗族势力横行。这就严重挫伤了村民学法的自觉性,阻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制教育力量薄弱,宣传方法单一。经调查,全市2沙拓个村的法制宣传,主要依靠市县两级司法机关“送法下乡”,而乡村两级宣传教育则是薄弱环节。宣传方式大都停留在散发资料、张贴图片、现场咨询上,这些形式烘托普法气氛有余,但是让农民掌握和运用具体的法律知识则不足。由于法制宣传经费不足,农村普遍缺乏法律学习资料,更缺少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4、“一手硬、一手软”,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法制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一些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农村法制教育缺乏深人研究和具体安排,工作中存在抓经济和抓生产重、抓法制建设轻,抓实的和具体的工作重、抓法制教育轻等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不断深人探索农村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1、处理好“上边抓”与“下边抓”的关系,形成农村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市、县(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工作领导。乡村两级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乡村法制教育组织和干部要真正发挥作用,改变只挂名不干事的状况;要定期分析本地本单位法制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法制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结合日常工作,把法制教育融人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纳人党委、政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工作始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抓落实,从而真正形成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应在乡、村两级建立法制宣传队伍,聘请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担任普法教育宣传员,使这项工作在基层深人开展。

2、处理好“普遍学”与“重点学”的关系,深化农村法制教育内容。农村法制教育内容多、涉及面宽,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普遍学习基本内容与重点掌握相关法规相结合,从而提高农村法制教育整体效果。“普遍学”就是要结合农村面上工作,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加大与农民群众权利和义务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村干部群众提高对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重点学”就是要突出与教育对象工作、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农村乡镇干部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键,对他们应重点抓好国家行政法规和农村、农业相关法律的学习。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自律性,通过他们学习法律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农村法制教育的深人开展。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应重点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其它村民自治法律条文的学习和贯彻,增强村干部依法治村、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对普通村民应重点放在村民自治、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上,放在与他们切身利益结合紧密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上。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会,交流推广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法制教育基地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刚才街道的发言,生动实在,效果突出。这既是我市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一个缩影,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普法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青少年普法教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

全市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以来,各级关工委、各相关部门,按照中国关工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的部署,广泛深入地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在抓基层、打基础,建阵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创造出许多先进经验。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立足基层,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经验具有示范意义,为我们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落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树立了榜样,值得认真推广和学习。

社区(村庄)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心,也是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心。大多数青少年的活动场所,除学校、单位以外,主要在社区(村庄)和社区(村庄)中的家庭。社区(村庄)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担当着重要的责任。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包括各街道(镇)、各社区(村庄),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预防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去年有多起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在社区(村庄),有的性质还十分恶劣。这也暴露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不抓不行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切实抓紧做好。尤其是基层组织,街道(镇)、社区(村庄)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犯罪预防工作。我们在社区(村庄)创办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扩大青少年的受众面、有利于增加青少年受教育的频度、有利于提高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效果,有利于推动文明、安全、和谐社区(村庄)建设。全市各街道(镇)、各社区(村庄)都要学习借鉴的经验,切实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庄)。

二、严密部署,积极推进社区(村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我市是中国关工委确定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试点城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是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各级关工委、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密部署、把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好。尤其是社区(村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关工委、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完善社区(村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各项功能。要切实做到活动有场所、工作有制度、日常有人抓、经费有保障。要加强社区(村庄)法制教育基地队伍建设,通过面向社会,组织和发动“五老”队伍、社区(村庄)民警、党政干部、青年志愿者广泛参与,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能够长期、稳定、有效开展工作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壮大普法教育力量。要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成效,努力把法制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学习落实这次现场会要求为契机,理清思路、创新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加快社区(村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在今年四月底以前,全市各区、市建立两至三个社区(村庄)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并且鼓励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居民社区(村庄),建立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基地,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全覆盖。为“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创造新经验,使其成为的又一品牌,推动全市青少年普法工作上台阶。

三、着眼治本,卓有成效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

建设好社区(村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关键在讲实效、出成果。各级关工委、各相关部门要着眼治本,关口前移,立足预防,突出重点,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卓有成效,坚持下去。

一要采取喜闻乐见教育形式,把社区(村庄)青少年吸引到法制教育基地中来。要广泛利用和吸收社区(村庄)资源,通过建立街区普法广场、法制园地、法制长廊等形式开展直观生动的青少年普法宣传,特别要结合社区(村庄)居民身边发生的事情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方式上好法制课,强化沟通,增进交流,使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增强教育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区(村庄)“法律图书角”,方便青少年借阅法律图书。要落实中国关工委的要求,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和影视教材《代号12348》为基本教材,在各学校、各基层、各社区(村庄)广泛开展“全市青少年普法读书活动”。重点抓好基本法律常识、守法观念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和理想教育,让青少年远离反动、落后、腐朽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要依托社区(村庄)法制教育基地,重点抓好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社会中的闲散青少年和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重要途径。要通过调查了解,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把问题青少年纳入社区(村庄)教育、管理和服务范围,要采用一帮一,多帮一等措施,跟踪帮教,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努力创造更多的“零犯罪社区(村庄)”。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5

一、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制教育是国家有目的形成人们一定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的教育,法制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长期任务,进行法制教育是要教育人们执法守法,做好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使人们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法律进行普及宣传。农村法制教育是社会以农民为客体进行的有目的的宣传法律信念的教育。农村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规范。建设新农村要深化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众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在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建设新农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强化依法建农的法律意识,切实将农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纳入系统化的法律环境中。法制宣教工作是提高农村法制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求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教,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民提升村级事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是要使社会维持有序的状态,法制是引导社会有序进行各种互活动,消除社会危害的现象,减少消极因素的不利因素,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手段。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稳定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农村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要想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应运用法律调节手段处理矛盾。

二、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现状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新农村是生产发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民主法治的新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治宣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邢台市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中,涉农诉讼案件逐年增加,民告官行政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过去邢台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群斗现象大大减少,围绕村级组织建设出现的上访案件,多数通过说服教育等手段得到较好的解决。邢台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法制宣教工作,为推进农村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各项政策文件,制定了各种具体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教育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社会矛盾纠纷逐年下降。农村法制宣教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农村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法制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邢台市农村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运动,法律宣传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村法制教育宣传理论研究不够,三农问题的立法方面存在问题。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邢台市党和政府为提高农村法制建设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但法制建设立法改革进程缓慢,有关农村的立法不少是计划时期制定,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平等的农业经济法律很少。政策性原则过强,农业管理大多依靠国家颁布的农业政策执行,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依靠基层党政机关进行执行的政策出现了很多纰漏。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对普法认识不够,将普法工作当做应付检查的走过场形式,部分地区上机机关对普法宣传积极热情,但基层部门消极应付,部分地区仅热衷于搞形式宣传,空洞喊口号,农民群众掌握不到法律知识。有些地区基层干部不愿搞法律宣传教育。(二)观念制约法制教育的实施。观念制约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村干部法制观念不强。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制约,中国农村社会中依靠道德家法等调节社会矛盾,农村地区发生纠纷后农民补考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往往通过其他手段私了解决。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难以得到合理的形式。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很多农民选择沉默。很多农民认为与政府决策抗衡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农民与政府行政机关发生纠纷时,不习惯依靠诉讼解决问题。不少村干部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人治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家长式作风行驶权利,民主意识不强。对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村干部不愿实行村务公开。通常用村委会代替村民会无法体现民主的原则。(三)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依照宪法管理自己事情的有效形式,实现农民做主的村民自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认真依法办事,保证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当前村民自治实践中受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村民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各地农村普遍存在。有的村民认为自治是自己处理一切问题,村委会自我决定一切事务。有的村民认为自治是村委会可以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将村委会凌驾于党支部之上。部分农村中重大事务决策仅凭村干部个人意志办事,如利益指标分配等。有些村干部选举中,功利性倾向明显。造成村委会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活动在农村基层的普及。

三、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农村法制教育理论研究对有效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要坚持服务大局工作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系列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法制宣传,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提高农民切身力作为法制宣教的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开展不同的法制宣教。坚持贴合农民的文化习惯,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邢台市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将农民确定为法制教育重点,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政府对新农村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法律制度观念。探索社会化的防治教育新途径,营造社会法制氛围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法制教育重在全民参与。农村基层组织是法制宣教活动实施的主体,提高村民法律意识方面至关重要。调动基层组织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二)积极推进农村法制教育工作创新。在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乏力情况下,要使农村法制教育活动有效开展。通过贴近思想,经济、生活等实际,使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培养出有道德,懂法律的人才。使普法教育内容方法有很浓的人情味,可以极大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普遍工作的积极性。从尊重人入手、尊重创造,以尊重人为前提,普法才能深入人心。采用民主、座谈等方式,化解矛盾、统一行动。将满足农民需要,促进农民法律意识全面提高作为法制教育的出发点,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单向贴近转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互动过程。需要采取民主讨论与互相沟通的方法,吸引群众共同参与。要求普法工作者对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先进文化提升结合,将普法教育目标落实。(三)注重农村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坚持按民主化的要求办事,善于运用法律与思想教育手段化解矛盾,强化工作机制,做到重点事项突出抓,防止失察失误,出了问题要严格区分矛盾性质,把握时机,做好教育团结群众工作。切实做到严打整治,坚持以依法从重打击为主要内容,震慑遏制犯罪,强化对敌对分子渗透破坏的侦控工作。深入开展查禁黄赌毒专项行动,依法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实行法治是解决农村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各级干部要依法化解农村基层矛盾,各级执法部门要严格守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促进知法用法的良好环境的形成。是确保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得力办法。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村民学习法律的自觉性,构筑农村大局稳定的安全网。不断创新农村法律教育形式,确保农村法制教育取得实际的成效。当前农村法制教育重点是选择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主要法律进行宣传教育,针对各乡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农村做好《宪法》及婚姻,村民自治等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维护农民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适应当前农村外出打工的新特点,及时进行《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有针对新的法律教育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四、结语

农村法制教育对加强民主减速,实现新农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加强农村法制宣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加快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普法规划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立足于培育新型农民,将农民列入普法重点对象,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增强农村法制宣教的针对性,是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邢台市法制教育研究,推进法制教育的社会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时期,国家法制建设专项政府与社会互动提出的必然要求。有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佳木斯市农村法制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鞠振格.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法制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6.

[3]李奎刚.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法制教育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3):54-55.

[4]杜咏梅.对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7):48-49.

[5]刘文蛟.农村普法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2015.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6

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工作督察考评制度、重点普法对象年度考试和通报制度。

二是推行国家公职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三是实行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使成员单位既“挂名”又“挂帅”抓普法工作。

四是实行对乡镇及县直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每年考核面达到总数的50%以上。

五是落实奖惩机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行奖惩制度,对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二、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突出重点,分类施教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强化学校法制教育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推进法制教育师资、课时、教材、计划“四落实”,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实现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化。二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法治实践中提高学法兴趣,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三是县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进行层次区分,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对未成年人群体教育;加强对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区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并把初中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失学、辍学和上不了大学在家待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对家庭环境不好和有恶习、经常犯错误青少年进行强化法制教育;深化对服务行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强对中小学生法律启蒙、法律常识、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优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环境。

2、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把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广泛开展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抓好农村农民和村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因此县政府积极抓好村(居)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我县农村特点,县政府计划编印《县村(居)民学法手册》,免费赠送给农民阅读。同时大力加强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力度。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依靠法律手段和司法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县政府要求各级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与企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行业指导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公司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企业干部职工法制教育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解决纠纷,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普治并举,大力推进依法治理

严格执行执法“四制”(即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评议考核制、执法公示制),大力开展“法治县”、“法治乡镇”、“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县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水平。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7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制定、颁布了法律法规,其目的是为动员全体人民,进行抗日,并争取抗日之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十大纲领和相关根据地法规对此有明确之规定,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立法之宗旨就是:“本着拥护团结、坚持抗战、争取最后战胜日寇的方针”[1](P31)。第八条更具体规定各种自由权之目的是“扶助人民抗日团体与民众武装之发展,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1](P32)。即使是改良人民生活的法律法规,也是旨在“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2](P319)。但“徒法不以自行”,根据地法治之目的实现需要通过法制教育,为大众学习、接受,而后认同、遵行。因此,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明确使用“法制教育”的概念,而使用传达、宣传等概念,但确实有法制教育活动,只不过它渗透到总体的宣传活动之中。

二、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活动包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基本范畴,体现了谁做,为谁做,做什么,如何做的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

(一)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被分割开,没有形成适用于所有根据地的统一的法制法规。法制教育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但各根据地对法制教育及教育者有相应之明确规定。如有的根据地法制明确规定:“区公署(所)作为县政府的助理辅佐机构”,其主要职权之一就是“传达”上级命令、法令等事项[3](P345)。行政村村公所,根据工作需要一般都设有文教宣传部门,承担着宣传根据地法制的任务。各根据地对政府干部的奖励条件之一是“广泛宣传并具体实现边区施政纲领及政府其它政策法令”[3](P366)。监狱管理制度中坚持教育原则,“主要是组织犯人学习边区政府的重要法律文件”,如抗日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主要的刑事法规[4](P563)。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1941年5月10日的《对各县司法工作的指示》还规定司法人员承担向普通民众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规定奖励的条件之一就是“广泛宣传,并积极执行施政纲领和政策法令成绩优异者”。根据这些规定,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政府组织中的区公署(所)、行政村村公所、法院、行政机关、教育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等,它们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承担着相应的法制教育责任。党组织依据党的纲领、政策也是法制教育者。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和其他积极分子也是法制教育的实际担当者。由于法制教育是为了动员和组织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就应当是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就受教育者的具体范围来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认为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小地主、学生等在内的“革命营垒”。1937年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则使用了“人民”、“人民大众”的概念,应当同上述“革命营垒”的范围相同。而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使用了“民众”概念,指出要“动员社会的下层民众加进这个统一战线去”[2](P348)。显然,此处所言之“民众”应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这些社会下层百姓。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大众”概念,是指“工农兵”。而在根据地法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文件中提到的“人民”概念;而《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则使用“国民”概念。虽然使用了不同概念,但根据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来说,作为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应当是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地主中的部份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但主要群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从反向来界定,“大众”应当是除那些与日本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以外的中国人。

(二)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法律文件共约1150余件”[3](P358),涉及宪法、民法(包括婚姻法)、社会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几乎所有部门法,而且法律法规数量庞大,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根据地法制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民法中婚姻法、社会法中的劳动法,以及经济法中的土地法、刑法中的汉奸罪;并且主要教育法律核心价值。第一,宪政的民主性与人权性。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主要有各根据地的施政纲领、人权法、选举法等,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39、194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41)、《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1940)、《冀鲁豫边区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l941)等。但法制教育却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宪法性法制的核心价值,即政权的民主性和保障人权。政权的民主性体现在一方面保护大众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徒与通信之自由;另一方面宣传大众的选举和被选举权;三是宣传政权组成的“三三制”。三个方面的宣传均将法律条文的规定提炼成非常简练的语言。保障人权也是抗日战争根据地法制的特色之一,法制教育当然要将这一特色作为重要内容。各根据地的人权法规规定的人权内容较为丰富,如《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规定了平等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居住与迁徒、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与通讯、信仰、宗教与政治活动之自由,以及如何保障这些人权之实现。《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还规定了对财产权的保护。尽管各根据地之人权立法内容丰富,但在法制教育中则将人权概括为平等权、选举权、自由权、财产权等予以宣传教育。第二,经济法中的减租减息。为团结包括地主、资本家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形成抗日之合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策略,而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在《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41)、《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1942)、《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1944),以及土地立法中确定了“减租减息”制度。土地立法还涉及诸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减租减息办法等。法制教育时,教育者充分提炼该制度的核心价值,一是明确“减租减息”之目的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5].二是尽管有关政策和根据地法制表述比较丰富,但教育者以“减租减息”概括这一制度,一般直接以“减租减息”为口号或标语进行法制教育。第三,社会法中的工人劳动保护。有关劳动立法主要有施政纲领中的原则性规定,以及《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关于公营工厂工人工资标准之决定》、《晋西北工厂劳动暂行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涉及到劳动法的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工资、女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劳动争议解决等各种具体的劳动制度。但劳动法的教育集中于劳动时间、劳动工资以及劳动保护这些重要的制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的宣传来传播这些制度或原则,另一方面直接宣讲有关根据地法制对这些制度或原则的规定,目的在于“调节劳资双方利益,巩固阶级团结”[1](P46)。第四,民法中婚姻法的妇女权益保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有关保护妇女的根据地法制主要有《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1939)、《山东省胶东区修正婚姻暂行条例》(l942)、《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1943)等各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和婚姻法规,此外还有继承法中关于妇女保护的内容。这些根据地法制主要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婚姻自由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规定了结婚的条件、结婚程序、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等。教育者以“男女平等”原则,以及由此引出的“婚姻自由”原则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不仅简明扼要,而且体现了宪法文件和婚姻法的基本价值观,易于大众接受。第五,刑法中惩治汉奸罪。抗日民主政权的“各级司法机关都把锄奸斗争当作法律法规执行的首要内容”[6](P41)。因此,抗日根据地制定了诸多刑法,但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刑法中的汉奸罪,“通过讲解《惩治汉奸条例》和其他有关法令,使群众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以便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向奸特分子及其亲属和一切失足者,进行爱国守法教育”[4](P327)。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众认清汉奸的犯罪活动,提高警惕,及时揭发。

(三)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群众团体,靠干部人员。”[2](P449)从实践来看,法制教育综合利用了大众传媒,墙壁、岩石、门板等,以及人际传播、教育培训活动、执法活动、司法活动等载体。首先,创办、运用报刊杂志、书籍进行法制教育。当时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报刊杂志,如陕甘宁边区创办了《解放日报》、《大众报》、《抗战报》、《靖边报》、《民先报》等约20种报纸;还创办了60多种杂志。冀鲁豫边区的报纸和刊物达数十种。截止到1945年6月根据地有198种日报和期刊[7](P17)。各抗日根据地还有自己的出版发行机构,如晋察冀边区的“七七出版社”等[8](P258)。其次,通过人与人的囗头传播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尤其是广大的政治宣传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对群众进行根据地法制的宣传教育,一般不仅是讲解根据地法制的内容,更讲解根据地法制的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执行根据地法制。主要形式是召开群众大会、理论学习、个别谈话等方式。第三,利用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根据地法制大众化传播的载体。一类是培养具体宣传、执行根据地法制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当时各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还有各类非正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补习学校等。按照1942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与各部门业务密切关联的政策法令指示决定的研究,例如财政工作人员应熟习财政政策与财政法令,锄奸工作人员应熟习锄奸政策与锄奸法令;其余类推”。因此,通过上述正式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培训对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提升了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执行根据地法制的能力,此时干部是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另一类是各根据地还开办直接面向大众的教育培训活动,如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山区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办民族革命室即‘民革室’或‘救亡室’”,“向群众报告抗战形势,讲解有关抗战的政策、法令”[9](P27)。第四,以执法活动为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即通过执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进行第二次选举时,开办选举训练班,学习《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选举条例的解释及实施》等法律法规、政策。“边区、各县、乡建立了许多宣传工作组和文艺宣传队。清涧县的52个乡就组织115个宣传队,881个工作组。这些文艺宣传队利用文字宣传、口头教育、演出的形式,深人到各地展开了广泛的选举宣传。”[10](P13)在轰轰烈烈的参议会选举活动中,大众不仅从组织者那里了解了有关根据地法制,而且自觉参与有关根据地法制的实践,充分行使根据地法制赋予自己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教育了大众,提升了大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第五,发挥大众化司法活动的法制教育功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主要有人民陪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就地审判制度、巡回审判制度、公审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制度,以及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调解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即依法从大众中选取适宜的群众作为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审理普通民事及刑事案件的制度,陪审员在审判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地审判,“是初审机关走出法庭,携卷下乡,联系群众,处理案件,并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进行政策法令宣传,教育群众,增强群众团结和促进生产的一种好方式”[4](P492)。巡回审判指司法人员深入到基层,巡回受理审判案件的方式,巡回审判有利于“深入地进行革命法制的教育”[4](P492)。人民公审是体现审判公开最彻底的形式,一般是选择典型刑事案件,组织一定规模的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审判。“审理过程中允许在场群众发言,判决应采纳群众意见。”[3](P542)还有一种征求意见制度,这种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既在根据地法制中予以确定,而且也是依靠群众的司法政策的体现。如太岳区在《暂行司法制度》中特别规定在诉讼中,“法庭应重视群众意见,采纳群众意见”。准司法性质的调解“邀请基层干部、地邻亲友、公正人士主持与参加双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和劝解。……对案情复杂,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采用召开群众会解决纠纷的办法”[3](P558)。此外,在司法中还通过拘役、教育释放、训诫等活动进行法制教育。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典型的充分运用上述司法制度和司法政策,“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感情与要求,向当事人说理讲法……教育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和司法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3](P550)。这些方式不仅有大众参与,而且大众或大众代表运用根据地法制,可以让大众不仅了解根据地法制的内容,而且亲身感受到根据地法制的运用。

三、抗日根据地法制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就黄克功案给雷经天的信件中,指出如果赦免黄克功,就“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可见此时的抗日根据地已有初步的“法制教育”概念,法制教育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合而言,根据地法制教育呈现下列特点,并因此对当代法制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法制教育以解决时代的历史性问题为目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时代需要解决的历史性问题是封建主义与劳苦大众之间的矛盾,因此,那时根据地的法制教育就以动员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为目的。而抗日战争时期,时代需要解决的历史性问题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此时法制教育的目的则是动员一切赞成、支持抗日的人士,进行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建立人民共和国。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的范围就相应地扩大到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支持抗日的地主、资本家等。可见法制教育是以解决时代历史性问题为目的的。既然法制教育以解决时代的历史性问题为目的,那么要明确当今中国法制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范围,就应当首先认清当今中国面临的历史性问题是什么。今天中国面临的历史性问题是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国家民族认同等,因此,法制教育必须以解决这些历史性问题为依归,确定相应的目的和目标。

(二)法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抗日根据地法制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法制教育要解决的时代历史性问题,确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如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土地分给农民”的土地法变为“减租减息”;将“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政制度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宪政制度。另一方面,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相对较长时间局部执政,开展了政权建设。如果说夺取政权需要动员大众进行急风暴雨式的斗争,最直接的教育就是动员大众参与斗争;而在政权建设时期,则不能不注意教育民主性、人权性的法制内容,以保护大众的民主权利和基本人权。另一方面是法制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重点教育不同的内容,比如对农民和支持抗日的地主、开明绅士主要宣传、教育减租减息、三三制等内容;对妇女主要传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内容。当今的法制教育也应当根据法制教育的目的、目标确定普适性的内容;进而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强调对今日之受教育者民主、人权等的保护;最后还要根据不同阶层,在普适性内容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同的重点内容。

(三)充分开发“新媒体”进行法制教育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8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做好四五普法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一)提高认识,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四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初中央、省、市委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三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在每年的全委会和工作会上,都把青少年的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作为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学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各基层团的组织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和团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活动切实纳入服务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青少年四五普法教育的实施。

(二)依托载体,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几年来,团市委和基层团组织充分利用少年法庭、劳教所、戒毒所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文明社区"和"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等活动,把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如:晋江团市委与法院开展了法律知识巡回讲座活动,在各乡镇、各中学的青少年中巡回举办法律讲座。肖盾南埔镇团委依托开竺中学成立了少年法校,自编了8万余字的教材。每年都培训学员l00多人。南益集团南丰针织厂团委积极开展"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活动,开办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班,加强务工青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团中央评全国''''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团市委还调整充实了泉州市维护青少年权益中心组成人员,成立了×州市青少年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组织法律专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按时值班,接受青少年法律知识的咨询,加强普法教育,中心还关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突出案件,为末成年人提供法律帮助,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2001年2月,团市委宣传部被市综治委评为1998-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三)加强宣传,提高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几年来,团市委、各级团组织从青年特点出发,注重加强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的法制教育,通过宣传版报、墙报、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上团课、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并在团市委机关报《泉州青年报》开辟专栏,定期刊发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制案例、举办《我与交通》、《爱护野生动物》等征文活动,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实施后,团市委联合市人大法制委、未保委等单位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和预防"的专题调查,对全市各县(区、市)及市直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的情况进行调研。团市委还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和"为了明天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到基层开展"三下乡"一普法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四)齐抓共管,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环境。青少年普法的特点是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调动各方参与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积极性,1999年8月团市委联合综治、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劳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商、质检等13个部门和系统,开展了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活动。两年来,全市涌现出全国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3个、省级1个、市级74个。各创建系统和基层单位结合部门业务工作,经常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依法履行行政职能,实施专项治理工作,为青少年"三五"普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9

一、主动服务“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的大局,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

(一)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关决策和部署,加大对宏观调控、扩大内需、财政金融、市场投资、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为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部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群众的观念,着力加强土地征收、房屋动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与群众切实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尤其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中央、市委及区委关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支持创业的法规和政策,不断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民生的持续改善。加强对保护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和妇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三)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增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重关注因经济形势变化而触发的购房维权、劳资纠纷、企业债务、职工安置、就业保障等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理性解决矛盾纠纷,在干部和群众中培育调解优先的观念,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广泛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各地区、各单位要将迎世博作为全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精彩世博,法治先行”的主题,认真落实《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阶段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将迎世博法制宣传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调,注意协作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五)要进一步加大对与世博知识产权、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市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各级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全体市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要着力抓好法制宣传和相关培训工作,为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的规范、有序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充分发挥我区迎世博法制宣讲团的作用,依托东方讲坛的平台,深入全区各个街镇开展世博法律知识巡讲活动。要订阅有关世博法律知识手册和资料,对群众开展普及性宣传,使世博法律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开展迎世博法制文艺节目评选及汇演活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法制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单位开展迎世博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同时开展法律咨询、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等紧贴基层实际、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

三、进一步推进“法律八进”活动,夯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基础。

(七)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重点,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坚持和完善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讲座制度和法律知识培训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考评制度。加强机关学法园地建设,运用法院行政审判案例等资源,通过集中学习、演讲会、征文以及自学等形式,提高学法实效。继续依托区委党校、区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基地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的主阵地,将法制教育纳入各类主体班、主题班之中。结合全市“3+Χ”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探索创新适合公务员特点的法制教育新形式和新载体,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年内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不少于两次。

(八)以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为核心,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协同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本市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坚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配合区教育局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评比活动,加强对学校校长和法制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法制教育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逐步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辟专门的法制教育园地(橱窗),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寒暑假期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青少年主题法制教育活动。巩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继续实行初中、小学学生法制轮训制度。强化社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法院、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等,进一步拓展青少年课外活动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体验性活动。

(九)着眼于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着力抓好“法律进企业”活动。抓好、国资委、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意见》和本市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学法用法工作机制。区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要根据工作情况,采取培训、讲座、看录像等方式,紧密结合经营管理的实际,以案释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以强化诚信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开展营造企业法律文化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环保法和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把握正确导向,通过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水平和能力,帮助企业职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讲师团资源优势,定期进企业开展法律培训。

(十)以公民意识教育为着力点,继续做好“法律进乡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扎实开展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法制故事、法制版面进村入社区活动。全区每个街镇举办三次以上的专题法制讲座或法制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群众“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系列教育活动的作用,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农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规范居(村)委法制宣传栏建设,确保每个居(村)委设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至少一个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深入开展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小区)”和市级“民主法治村(小区)”创建工作,区法宣办将在去年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年内继续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并在第三季度对已经申报的第二批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小区)进行考核验收,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化进程。积极开展“法律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基层农村民主法制教育活动,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宣传宪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将“法律下乡”活动引向深入。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继续组织好对居、村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

(十一)以提高在金来沪人员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为目标,重点推进“法律进工地”工作。加大对在金来沪人员法制教育的力度,探索在金来沪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常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金来沪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法宣针对性,强化法宣影响力。突出抓好在金来沪人员集聚地和重点工程集中地的法制宣传,利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等载体,推进在金来沪人员法制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年内继续在全区全面开展在金来沪人员集中性、阶段性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来沪人员法宣覆盖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充分利用春运等在金来沪人员大量流动的时间节点,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增强在金来沪人员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培育他们自觉守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四、弘扬法治,营造氛围,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十二)继续做好“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区、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与有关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和专项主题活动紧密关联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以及其他重要节点,如“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知识产权宣传周”、“5.25”交通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日等,举办一次以上主题鲜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

(十三)加大反邪教的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年内要围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主题,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反邪教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反邪教教育活动,使之家喻户晓。

(十四)围绕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和本市第二十一届宪法宣传周,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区、各单位要把宪法宣传周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展示窗口,提前规划,精心设计,突出主题,结合运用生动材料,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深入开展至少一次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全社会掀起学法守法用法的高潮。

五、拓展渠道,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建设。

(十五)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发挥好各地区、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相关责任制和考核措施,明确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要求,确保今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对各地区、各单位的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方法以及法宣干部例会制度,加强多方面、多渠道的沟通和协作,整合有效资源,完善整体工作网络,在社会中实现普法的全覆盖。根据区“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各街镇年要按常住人口以每人1.75元的标准落实全年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除了配备专职的法宣干部之外,还要给予硬件配备上的支持;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要认真组织完成法制宣传教育的教材、报刊、资料的征订、发行任务。

(十六)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对法宣干部的教育培训,注重培养服务大局需要、为民解困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法宣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讲师团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完善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力争有一支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普法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逐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的总体力量。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篇10

一、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开展情况。

近年来,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主要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作为普法主管机关,积极组织、协调、指导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把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生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纳入“四五”普法规划,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同时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科室的职能作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础建设。对法制课师资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和法制宣传队伍进行辅导,编印《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基本知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宣传材料,征订《青少年法制知识读本》、《学校法制园》提供给各中小学学习宣传。探索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在学校、农村开辟法制宣传栏,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法律知识宣传专栏,定期出版法制宣传材料。充分运用大众宣传媒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

3、利用法制宣传队伍,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我局通过法制宣传队伍这个有效载体,组织宣传人员深入全市各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先后宣讲了《宪法》、《刑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有关禁毒、道路交通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送法下乡等活动,结合学文化、学科技,对基层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

4、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普法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5、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形式。如法制文艺宣传、黑板报、广播、法制录像、网络法律竞赛、违法犯罪青少年现身说法、学生“带法回家”等多种形式。我们还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情景模拟等显而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实效。

6、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全市所有的学校均聘任专兼职的法制副校长,负责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许多学校还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7、开展维权活动,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局通过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校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在基础上,组织、协调和指导各部门参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所、司法所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书写法律文书,联系委托辩护人等法律服务,为当事人家属排忧解难。同时还通过“148”法律服务专线,轮流值班,随时解答未成年人的法律咨询。

但从总体上看,个别领导及学校负责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这一工作有效的领导、组织和规划;一些学校、家庭注重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忽视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法制课教材针对性不强,师资缺乏培训、教育万式陈旧、手段不多等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违法犯罪和权益受侵害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努力解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与时俱进、加强指导,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

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作,需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懈努力。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四五普法”规划,认真履行职责,制定落实措施,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扎实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逐步把法制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在提高法制课质量上下工夫,确保取得实效。

2、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直观、生动、形式多样的教育。

3、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从政法部门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兼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4、依托社区,结合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把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开展依法治校活动。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项措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依托基地开展法制教育。要完善法制教育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逐步实现规范化。

7、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推进青少年网络文明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扎实落实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加强对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运行、开展工作的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晰,分工协作,规范有序,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政府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网络,逐步实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协调,将此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实施“四五”普法规范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注重推广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采取有效形式推广。要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兴趣和接受能力等特点,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要注重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未成年人易于接受的社会法制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变成一种生动直观的生活体现。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立体空间,使未成年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群中都能体验一种强烈的法治氛围,以巩固法制教育的效果。

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有关单位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要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法制副校长、学生法律素质测评、依法治校、基地建设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