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8: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学论文种类繁多,有基础研究方面,有临床医学方面,也有卫生理论方面等。不论哪种医学论文,理论绝对离不开实践。查阅各种医学期刊,尤其是经常的作者大多是有一定资历和经验者,因为这些作者,长期或较长时间均在从事各类医学活动。而年轻经验缺乏的基层医生,急于撰写医学论文,往往难以发表。因此,年轻基础医生应打好基础而后再撰写论文。
2自信心及恒心
基层医生对撰写论文,往往具有一种畏难心理,一种神秘感,能否打破这种感和畏难心理,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充满自信才会有好的论文产生。此外,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还应具备持久恒心,不要一挫便馁。不断在投稿中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才会做到得心应手。量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质变,这是辨证唯物理论的基本论点之一。
3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的核心条件,相对大医院的医生来说,正确选题的问题较之更重要。一种疾病的观察与治疗,基层医生一年中可能遇到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果选题不正确,对基层医生来说则难上加难。因此,选题要新。新颖这两个字内容颇多,其中熟练地掌握所选题目国内外(主要是国内)的概况、动态和进展是关键。这需要日积月累,长年钻研业务及阅读杂志才能做到。
4正确选刊
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有很多种,正确选刊对基层医生成为重要。一是所写论文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作品估计过高是基层医生尤其是初学写论文者的通病,如无国内罕见仅见的成果或发现,一般不应投寄知名度高有影响的大杂志。二是选择门户偏见较少,常刊载基层医生论文的期刊。因此,基层医生撰写,选择杂志也是重要条件。
5结语
篇2
1.1材料准备
在实际的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作业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施工材料有沥青面层铣刨料、水泥和水等等。通常大部分施工单位在选择水泥时,由于考虑到水泥化热问题,所以一般都会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是矿渣硅酸盐水泥等,这是因为此类水泥含有的水泥化热量较少,能够防止施工裂缝的出现。并且,施工单位还要对新入厂的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不允许使用变质的水泥。其次,施工单位还需要确保水泥强度真正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要求,无论是水泥龄期,还是稳定性,都满足了工程施工要求。而一般水泥初凝时间都在3-5小时左右,最后的终凝时间大概在6小时。另外,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对于用水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尽量采用饮用水,或是完全没有毒害物质的纯净水。再者,在对铣刨料选用时,也要确保料粒直径规格的一致,必须切实结合工程施工需要,选择出合适理想的铣刨料。最后,碎石作为基层混合料中主要的构成材料,应当对其强度、压碎值等当面进行规范要求。
1.2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在道路基层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如原材料分析、配合比设计及设计配合比检验。遵循《公路工程路而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混合料配合比的准确设计,确保施工质量。
2道路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的应用
现如今,伴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完善,尤其是面临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人们对于公路工程质量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阶段之间都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施工环节出现失误,都将会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冷再生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公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对公路整体安全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危险隐患的发生,无论是当地管理部门,还是施工企业,都必须加强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情况,制定出规范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从根本上确保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2.1施工放样
按照原有路基铣刨过的标高和冷再生混合料底新铺基层的设计标高及经试验段确定的松铺系数,将新铺底基层的摊铺高程计算出来,并进行施工放样作业。
2.2路面平整
将原有路面存有的杂物清理干净,将边线也清理干净,同时将再生路段上面的井盖等结构物清除,将原有路面进行翻浆、车辙、沉陷等病害处理作业,确保原有路面的平整性。
2.3准备新加料
在每平米新料添加量的计算中必须严格遵循原有路内再生深度的平均密度进行计算。按照每车料的多少进行其堆放距离的确定。在对每平方米稳定层水泥用量计算时,必须严格遵循水泥剂量要求进行,并对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进行确定。
2.4冷再生拌和
在原有路面上水车在冷再生机的推动下前行,遵循原有路面损坏情况及再生深度对行驶速度进行适当地调整及控制,通常都会将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到12米,确保铣刨后料的级配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在网裂较为严重的路段,必须将再生机组的行驶速度进行有效降低,并将铣刨转子的转速进行适量地提升。在再生机行驶中必须有工作人员跟随在其后面,以便对再生深度进行随时检查,同时还要对水泥含量及混合料的含水量进行检测,调整时,要与再生机工作人员相配合。
2.5碾压整形
再生机施工后初压时,应选用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过程中要选用高幅低频压实,压实遍数必须符合再生层底部2/3厚度范围内的压实度。钢轮压路机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每小时3千米以下。在完成初压后,整形施工可以选用平地机进行。按照从两侧向中间的顺序平地机在直线路段上进行施工,特殊情况下,还要在进行一次刮平作业。按照从中间到两侧的顺序平地机在曲线路段进行刮平作业。碾压施工中遵循先边部后中间、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特别是超高路段必须遵循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进行碾压施工。
2.6接缝与调头处理
施工人员在对纵向接缝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道路宽度进行合理的设置,若是发生纵向重叠的情况,就要采取全幅施工方法,尽最大限度的将重叠量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施工单位还要对全幅施工与半幅施工的时间差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太久,也不可以太短,需要按照工程施工需求,适当的加大重叠量。另外,在对横向调头进行处理时,应事先对产生的横向接缝进行处理,以免出现停机现象。
3结束语
篇3
当时,蒋德才在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卫生院已工作14年,获得中级职称后,他觉得自己在职称评聘上“已经走到头了”。
“当时,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只有一人获得了高级职称。”蒋德才心里明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为基层全科医生的职称评聘,点亮了另一盏“灯”。
通过这次职称改革,蒋德才获得了副高职称。
“这项职称改革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基层全科医生看到了希望。”蒋德才笑了。
扎根
蒋德才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四处出诊。
病人的痛苦和医生的重要,成为蒋德才眼里揉不碎的记忆。
高中快毕业时,蒋德才告诉父亲想学医。
这也正合父亲的心意。
随后,蒋德才考入涪陵地区卫生学校(今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学习西医专业。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南川市(今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卫生院。
“办公楼是间土木结构的屋子,人在楼上走动,楼下不停掉灰,苦得很。”蒋德才记忆深刻。
尽管如此,蒋德才还是坚持了下来,很快在卫生院独当一面。
1999年,蒋德才得到一个到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为半年。后来,他又多次外出进修。
“到外面去学习,才晓得我们和大医院的差距有多大!”蒋德才说,以前,基层卫生院不仅设施设备不齐、落后,医务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次,卫生院有位病人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好,有医生让蒋德才去看一看。
“血糖高得连血糖仪都测不出!”蒋德才说,当时的医生没有提前了解病人的病史,因此没有对症下药。
“要规范医生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意识。”蒋德才常把年轻医生召集起来,将其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逐渐提高了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2年来,蒋德才在南川的三个乡镇卫生院待过,除了救死扶伤,他也不断规范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年轻医生。
坚守
在同级毕业生中,蒋德才是唯一一个留在乡下工作的。
“这些年,对我真是一个大磨练。”蒋德才说。
年轻的时候,蒋德才也想去更大的舞台发展,机会并不是没有。
1999年,蒋德才在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进修时,医院普外科就想留他,卫生院却不愿放他走。
蒋德才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卫生院还有许多病人在等着他。
但蒋德才却在不断目睹身边的同事离开。
南川区南平中心卫生院的赵正明,是蒋德才的师兄。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蒋德才听说赵正明去重庆主城发展了。
“好几个都走了。”蒋德才说,他的校友陈彦,在南川区中医院上班,待遇比他好,但也辞职去了赵正明所在的医院。
这不免让人内心失落。
但失落也只是一时的,面对病人,蒋德才始终初心不改。
2013年,蒋德才已调至民主乡卫生院担任院长。一天,他接到一位村民电话,对方家人因为胆道结石,在区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和肝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我们已经要求放弃治疗,把他拉回家来了,但看他还有口气,想再试一试。”村民说。
蒋德才想了想,说:“你先把他送到卫生院来。”
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蒋德才决定给病人做手术。
“这怎么行,病得这么重,治不好怎么办!”卫生院有人反对。
“这是我们的应尽之责。病人的情况并没有家属说的那么严重,而且家属很配合,我对病情有把握。”蒋德才说服了大家,顺利完成了手术。
直到现在,这个村民都还很健康。
在这样的磨练中,蒋德才逐渐成长为基层医疗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然而,在他以及其他基层医疗人才面前,却横亘着一道门槛。
门槛
2008年,蒋德才通过了主治医师中级职称考试。没多久,有人建议他再去考考高级职称。
“太难了。”蒋德才连连摆手。
彼时,在南川区所有乡镇卫生院里,只有大观镇中心卫生院的庹小刚获得了高级职称,还只是副高。
蒋德才曾和庹小刚交流过。
“对于想评高级职称的基层全科医生来说,计算机、英语和论文是短板。”庹小刚说。
蒋德才心里也清楚,英语和计算机自己几乎没什么基础,全靠自学,论文更没时间弄。
而这些,几乎是所有基层全科医生评聘高级职称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重庆市人社局也留意到了。
“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相对较低,外语、科研等能力相对较弱,但不能因为外语不好就拦住那些医术高明的人,评价标准还是要接地气。”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杨锐说。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科研和论文要求。
去年夏天,蒋德才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研读政策,积极申请,顺利获得了副高职称。
去年,在重庆开展的基层全科医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共有111人申请,57人得以通过。
激励
获得副高职称后,蒋德才接到了许多咨询电话。
“都是其他医生打来的。”蒋德才说,这次职称改革,实实在在激励了基层医生。
“《办法》将全科医生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作为职称考核内容的重要标准,这对基层全科医生提出了量化要求,促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蒋德才说。
扎根基层22年,蒋德才深知基层环境就像把“双刃剑”――它能把一些医生磨砺得越来越好,亦能让一些医生安于现状,医疗技术不断退步。
“虽说是在基层,你也必须得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蒋德才说,职称评聘的门槛虽然降低了,但是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医疗水平,你也跨不过这道槛。
2009年3月,在鸣玉镇中心卫生院,蒋德才几乎已经是那个“爬到顶端”的人,但他却做了一件令人咋舌的事。
“在没有任何人推荐的情况下,我自己带着资质证明,联系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蒋德才说,他孤身一人来到重庆主城区,在重医附一院呼吸内科学习了半年。
篇4
实际上,此次涉嫌抄袭的医生多来自县一级的基层医院。唯一承认自己抄袭的那位医生对记者坦言,这样发论文跟评职称有关系,小医院没有更多的科研条件,只能依托于临床。问题是,有时候通过抄袭发表的论文也不能换来职称,因为评委看过以后也会觉得“没价值,过时了”。
尽管并不认同抄袭者的做法,那位被抄袭的医生仍然对这些同行表示理解。“这个问题是体制造成的。”她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只要发表3篇文章就能评上副高。结果后来有同事发表了6篇,那再后来就要写9篇,才能在积分上超过同事。这种竞争关系导致过去两三百分就能晋升,现在有的临床医生要攒到三四千分才能晋升。该医生认为,科研确实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但如果作为晋升的门槛,没必要太苛刻。她甚至提出可以改革现有体制,让医生选择两条路,一条走科研,一条走临床。“医学工作者大多对现在的体制有很多意见。”她说,大家都很羡慕从高校出走的艺术家陈丹青,因为在学术领域,这些弊端是共通的。但是谁也不敢真的像陈丹青那样洒脱。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对医学界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举报,最终是由尚未走出校门的医学院学生的。
篇5
【关键词】 住院医生; 继续教育; 发展路径; 现状; 问题
【Abstract】 Resident physicians belong to the title in a relatively low-level,but it carries a lot of responsibility,as in the case with the superior guidance of the physician director,conscientiously do his work,and to have a good attitude and consciousness.Patients with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managing their own jurisdiction,to attend the morning meeting on time,strict shift timing summarize clinical pliance work shift system,good writing shift,and strictly enforce the duty system.In addition,for purposes of residency must also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continuing education,learning new technologies,research,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ad the relevant papers,to further enrich themselves,but also to better serve patients,improve themselves,commentary titles,etc.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However,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the more grass-roots hospitals,for each area are scattered by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s,they effectives as a hospital,if we constantly improve ourselves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to the masses of people.However,China’s grass-roots hospital doc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therefore an urgent need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Author of the literature and own practice,doctors from the hospital an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urrent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to credit mode,resource sharing system, all system and case discussion meeting system and other system-based approach,and hope some related work reference.
【Key words】 Resid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The status quo; The problem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5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44
医师职称包括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四种,住院医生作为属于初级职称[1],也叫做“住院医”,主要责任在于完成基本医疗工作,比如收治患者、记录病程、按照上级医师指导开局医嘱、实施某些基本的临床操作等[2-5]。住院医生属于医师职称中比较低级的一种,但其承载的责任却很大,如在科主任与上级医师指导下,认真做好分内工作,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意识;全面负责与管理自己管辖的病患,按时参加晨会,严格交接班,定时总结临床经验;下班遵守交班制度,做好书面交班,并严格执行值班制度等。此外,对于住院医师而言,还必须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技术、科研,并主动阅读相关论文,进一步充实自己,也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提升自己、评职称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基层医院拥有大量住院医生,而且从相关报告来看,基层医院住院医生以中专及以上文凭较多,而目前医疗结构、服务手段、就诊方式及工作技能等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出现了改变[6-10],住院医生若不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探讨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及相关问题,本文进行了浅谈。
1 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
医生的继续教育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而我国自从80年代才将继续教育的概念引入医学教育中,之后经各种措施与办法后促使其快速发展,且于1991年我国颁布《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以此标志我国医生继续教育走上制度化、正规化的道路,住院医生作为医院有生力量[11],加强他们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就目前来看,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1)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及提高医疗水平的主要措施,各地医院均应严格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法》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继续教育方案,甚至可组成专门的培训机构(由医学会、医学院校及当地医院等共同组织),从而促进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有效实施。(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根据卫生部文件要求,结合发展需求,制定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细则,强化管理并监督落实,以便从政策与制度上双重保障继续教育的质量[12]。此外,还要明确规定职称晋升、发展与继续教育考核息息相关,促使住院医生将继续教育作为聘任与升职必备条件,从而更好地调动自身积极性投入到继续教育中[13]。(3)根据住院医生结构针对性实施继续教育,这些结构包括人数、等级、工作年限及工作要求等,不同结构有不同的针对性教育,比如临床医学针对性教育、基础理论针对性教育、综合素质针对性教育等,全方位分配资源,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 住院医生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面对目前我国医院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第一,未能充分认识到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性[14]。医学继续教育发展在国内历史不长,而专门针对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更少,进而导致医院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特别是基层医院,一些地区甚至未开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这些都使得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二,继续教育形式与资源严重匮乏。基层医院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往往在院内开展,主要通过听取高级医师讲座或统一上课的形式开展,很难聘请国内高级专家专题教育,且教学模式单一,一些医学信息难以及时与全面了解与掌握。第三,继续教育经费与设施不足。在一些基层医院中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机构设置在乡镇、农村医院等,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教育,而且未能配备良好的平台以供住院医生学习[15]。此外,经费不足也会造成激励机制欠缺,无法实施免费与补偿机制,同时基层医院收入少,难以自费或者通过教育培训展开继续教育。第四,缺乏有效的教育考核评估标准[16]。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是对教学成果的评估,同时也是加强住院医生管理与质量监控的手段,基层医院因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考核评估方法欠缺,以常规分数体系处理,过于单一,而且住院医生学历层次不齐,使得难以客观评价。
3 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初探
针对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探寻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1)分布提出发展路径:基于发展落后、认识不足及支持力度不够等,可制定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促进整体发展。其一是分布发展,改变当前继续教育现状;其二是分布实施,提高住院医生综合素质。通过宣传继续教育,使人们认识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管理制度,促使政府、医疗及医院单位等重视并着手实施继续教育;出台文件细则,指导住院医生稳定良好开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17]。(2)强化继续教育及其培训发展力度:第一,实施学分制培训体系。总分100分,其中病历及医疗文书10分、医德医风教育10分、专业技能30分、临床实践操作15分、医疗学术活动10分、外语与服务5分、写作5分[18-26]。通过对住院医生前述方面接受教育与表现情况展开评估,确定最终学分,学分合格者则予以等级晋升,并实施新一轮的继续教育,而不合格者则返回初次继续教育,直到合格进入下一轮为止。第二,开展全方位教育制度。针对住院医生进行患者管理、医学知识、人际关系处理策略、职业道德素质及独立处理问题等方面教育,全面提升住院医生综合素质[19]。住院医生素质高低影响医疗水平与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是自身综合能力的体现,在继续教育道路上,应重点加强全方位素质培养,包括内科、外科及妇科等专科教育,尽量培养出更为优秀的高级医师。第三,定期进行病案讨论。定期开展病案讨论是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途径中比较有效的一种,通过临床科室间定期实施病案讨论,促使他们以患者来学习疾病,以临床工作来拓宽知识,从而活学活用,不断扩展自己的继续教育知识结构、知识面。有条件情况下,可邀请资深医师传授知识与经验,而学员之间应相互学习与探讨,共同进步。第四,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一些基层医院应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为此应构建共享资源体系,看从实际资源与虚拟资源两个方面着手。其中实际资源指的是和周边医疗机构、地区等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传递工作经验,及参加相关学会科研等;而虚拟资源则指的是搭建网络平台,以便住院医生能及时了解新资源、新技术及新信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27-30]。(3)创建住院医生工作站:通过住院医生工作站,促使住院医生工作更加智能化。住院医生工作属于医院主要环节,任务重、工作复杂,创造良好工作站可更方便住院医生完成自身工作与任务,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住院医生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组成,但因其继续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而且一些地区未能加强重视,使得继续教育开展现状不佳,存有问题,为此建议结合当地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加强住院医生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出台相关条例,提供配套设施,加大资金投入等,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及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住院医生属于医师职称中比较低级的一种,但其承载的责任却很大,如在科主任与上级医师指导下,认真做好分内工作,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意识;全面负责与管理自己管辖的病患,按时参加晨会,严格交接班,定时总结临床经验;下班遵守交班制度,做好书面交班,并严格执行值班制度等。此外,对于住院医师而言,还必须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技术、科研,并主动阅读相关论文,进一步充实自己,也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提升自己、评职称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我国医院发展来看,基层医院较多,为此各个地区都零散分布者大量的住院医师,他们作为医院有生力量,若能不断提升自己,可以为人们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樊文竹.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166-168.
[2]潘玲丽,李熙鸿,母得志,等.急诊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3):139-140.
[3]孙涛,赵玉虹.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与方法在美国的进展和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19-123.
[4]孔江联.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2):178-179.
[5]董辉,董爱生,徐欣,等.网络及数字病理资源在病理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16(4):584-586.
[6]张淑华,管远志,何仲,等.对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公共必修课学员的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3):430-432.
[7]梅晶,王琳.从病历质量看住院医生培养中的问题[J].重庆医学,2011,40(16):1614-1615,1618.
[8]麦超,吴新军.发展医学模拟教育提高急诊住院医生临床实践能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825-827.
[9]蔡桂生.住院医生医德教育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982-984.
[10]覃佳强,温晟,王忠良,等.住院医生规避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重庆医学,2014,43(12):1525-1526,1531.
[11]纪涛,刘随意,翟骁,等.住院医生血糖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35(9):1020-1023.
[12]刘鹏飞,郁卫刚,张伟,等.PBL理念结合“准住院医生”模式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50-1652.
[13]崔渺,冉素娟,卜迎,等.多源反馈评估住院医生沟通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499-501.
[14]王永刚,赵继宗.参考美国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4-56.
[15]张丽,赵洁.Mini-CEX在内科住院医生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8-9.
[16]杨冬,张军.妇产科住院医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13(16):142-143.
[17]胡世颉,李兵,赵建辉,等.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初步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1):2138-2140.
[18]叶华茂,彭泳涵,卓冬兰,等.标准化病人在外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610-612.
[19]朱传明.助理全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急诊实践能力的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9(4):415-416.
[20]张真真,张声,陈林莺,等.病理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一对一导师制”的实践与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1):51-53.
[21]朱金水,张瑞,达炜.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7):13-14.
[22]王寿宇,刘明川,李慧珍,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6(11):82-83.
[23]雷星,阚金庆,张学瑜,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0(2):16-18.
[24]何建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误区及其纠偏[J].药学教育,2014,7(5):24-26.
[25]王夏强,周逸萍.浅论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3):384-387.
[26]杨恩品,叶建州,廖承成.从《中医外科学》教学谈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62-65.
[27]马家忠.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怀哲学基点探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15):63-68.
[28]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6(1):80-83.
[29]龚謇.中西方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92-794.
篇6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工作满意度 对策
【论文摘要]412份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较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处境不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文章提出的对策是: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的收入和待遇;让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吸引力;为社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业状况,以利于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调研”课题组于2008年对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调研资料及数据,本文主要分析了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调查对象
课题组在北京、苏州、济南、昆明、西宁等城市各选定一个城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医技人员为调查对象。课题组共发放问卷500份(每个城市100份),回收问卷412份,有效率82.4%,用SPSS14. 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男140人,女272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占28.4% ,3140岁的占33.7% ,41 } 50岁占23.8% ,51 -.60岁之间的占11.4% ,61 } 66岁的占2. 7 %;中专学历的占22.8%,大专学历的占37.4%,大学本科的占32.3%,研究生占5. 3%,其他占2. 2%。初级职称占36.4%,中级职称占41.7%,高级职称占14.0%,未定级的占7. 9 % o
2调查结果
对于“您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总体满意度如何”这一问题,回答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30.6%,感到一般的占53.1 %,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计占16.3%。表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当初自愿选择现从事专业的占51.2%。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有58.0%的人不愿意再选择当前岗位,有68. 0%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做医生。这表明,被调查群体有较高的离职意向。
3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3. 1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偏低
调查显示,在影响到工作满意度的基木因素方面,被调查者主要考虑到了收人和其他福利待遇( 77.9 % )、医院前途(46.6 % )、个人发展空间(40% )、职业风险(39.1 % )。排在首位的是收人低和其他福利待遇低。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薪酬在1 000元以下的占18.4% ,1 001 } 2 000元的占43.2% , 2 001 - 3 000元之间的占31.1%,高于3 000元的占7. 3 %。超过八成(83.0%)的人认同“当前仅靠工资难以维持生计”的观点。超过八成(83.5%)的人认为自己的薪酬(工资和奖金)小于或远远小于他们的付出,薪酬不公平感较强。分别有35. 0%的人和36. 7%的人认为现在的薪酬仅“部分体现”或“几乎没有体现”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风险。薪酬水平不高也影响到了医德医风水平。当收人与付出不符,收人远远少于付出,工资待遇与理想情况相距甚远,报酬低于劳动付出,且有条件收受红包或回扣,此时有60. 2%的人选择完全能做到和基本能做到“廉洁行医”。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希望他们为患者无私奉献恐怕是一种奢望。
3.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条件和转诊状况不佳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也存在问题,如社区卫生机构工作面积小、服务设施差,服务项目单一,又要靠医疗竞争生存,社区医师社会地位低,群众信任度差,工作局面尴尬。[‘]
调查显示;对当前我国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情况选择满意的仅占14.5 % 0 50. 7%的人认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困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条件在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成熟。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低,患者宁愿跑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由于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被调查者自身都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感到困难,这将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程度。
3. 3个人职业发展受限
社区卫生服务“总量”指标不足限制了医护人员能力发挥,削弱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查显示,有45. 6%的人认为当前的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有53. 9%和19. 4%的人认为科室主任对人才梯队建设关注程度一般或不关注;有46. 6%的人认为单位没有为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便利。目前,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知识老化,又缺乏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会加重患者的不信任感,影响社区卫生机构的业务工作量和个人收人。
在职称评定方面,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有些不公平。职称评定系统不仅决定性地影响着医务人员个人的工资待遇和荣辱升迁,作为人才调配的重要杠杆之一,它也直接造就了当前基层卫生系统人才缺乏的困局。职称问题不解决,社区卫生人员这支队伍就很难长期稳定下去。〔’〕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晋升时与城市大医院卫技人员依照同一标准执行,这使许多符合基本条件的基层卫技人员被论文、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考试等多重关卡淘汰。基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更应该侧重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
4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对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满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建议如下:
4. 1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
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人,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应适当考虑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稳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为防止新的“大锅饭”现象的产生,各级政府部门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项目的质量、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服务效果差的扣减补助,以提高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率。有关部门需要更新和添置社区卫生机构必要的医疗设备。
4. 2解决人才问题
要解决人才问题,使社区有让老百姓放心的医生,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其一,社区卫生服务起步由大医院领办,实行属地化分制,由综合性大医院牵头,在技术上负责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若干综合性大医院为骨干的医疗服务群体,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其二,对于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领办医院专家巡回到社区开展医疗活动,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共享,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等方法,帮助社区医生提高技术水平。其三,建立大医院人才下沉激励机制。城市三甲医院可把门诊的主治医生合理配置到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医生的人事关系和劳资分配还留在大医院,服务社区一、二年后再回来,医院给予职称、补贴等奖励。其四,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侧重于解决医生的工资、编制等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以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总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生现实需要等情况,加大投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到社区,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 3完善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构建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共同体,开通绿色通道,对有关检查、预约建立互认制度,可缓解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医院要为社区转诊病人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病房,保证接受和诊治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慢性病人,同时将诊断明确、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及时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共同体模式下建立各医疗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可有效解决大医院不堪重负和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闲置的问题。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如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的上门服务、开展预防住院项目等也是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吸引病人前去就医的方法。扩大参保者在大医院和社区机构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差别,让病人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要求下转。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4],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篇7
不知道从哪里传来这样的判断:“村医越反对,医改越成功。”我听后非常纳闷:无论在哪个国家,基本医疗都不可能没有村医!中国的村医是由当年的赤脚医生演化而来,肩负着中国9亿农民的健康重任,承担着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全科工作,是亿万农民的健康守护神,更是我们医疗保障网的最基层。可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政策却在逐渐忽视村医这一群体。村医之殇,何时能解?
村医之殇――待遇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活动,将最基层村医的真实生活写照呈现出来,确实是对村医的重视与肯定。然而,我却另有体会――光对最美乡村医生怀有敬佩之情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都是社会力量在帮村医解决问题,政府到哪里去了?今年两会,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提出了“村医之问”,也提出了关于基层乡村医生待遇问题的建议。
村医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除了承担日常为村民们看病的工作,按照政策规定,还要负责建立健康档案、随访、预防接种和健康查体等11项公共卫生管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要求,对他们来讲,节假日无从谈起。
然而,与这种累得人仰马翻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待遇却少得可怜!目前中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25元,其中10元是给村医的,但在经过层层“克扣”后,最后剩到村医手中的人均经费不到两元,甚至有些村医根本没有拿到这部分经费。
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国家承诺给予多项补助,以保证村医收入。但实际上,村医能够得到的专项补助却少得可怜,有的只有2000元/年,有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助。相较之下,与村医基本在同一时代诞生的“孪生兄弟”――民办教师,如今已转为公办教师,既享有工资待遇,也享有社保医保。村医,却什么都没有,怎能不悲伤?
村医之殇二――就业
据一份对某县村医队伍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县在岗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为43.8岁,其中45%的乡村医生年龄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有28名,约占10%。由此结果可以看出,村医年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村医人才队伍已后继乏人。
事实上,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全都挤向大城市的大医院,真正下到基层去的却所剩寥寥。其症结在于,中国目前的政策是“鼓励”医学生去基层,而非“吸引”。没有吸引力,那些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或是有医师资格的医师,都不愿去基层服务。村医不仅待遇不好,还没有编制,在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个人发展都存在不畅,甚至是限制。最终导致村医队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青黄不接,后续发展令人堪忧。
村医之殇三――养老
根据相关规定,乡村医生年满65周岁后就不被批准继续在村中行医。这让许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村医不得不退休,但却得不到任何养老保障。新闻报道中,一幕幕村医退休后,生病只能躺在自家床上,得不到任何医疗救助的场景,着实令人心酸!他们用自己的医术为村民们服务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另外,村医退休后也没有养老金,完全要靠子女赡养。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有些本该到了退休年龄的村医,不得不铤而走险,继续行医,只为挣取微薄的诊疗费用维持生计。“医生担忧养老问题”,这种问题拿到国外去,肯定是个笑话,但在中国,情况确实如此!
进一步说,以上这些问题还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比如,健康档案造假、健康教育无从开展,甚至违规卖非基本药物等。追根溯源,是因为村医待遇微薄,因为人才队伍匮乏,因为职业没有发展希望,因为退休后没有养老保障,因为没有……网底越来越虚薄,网眼越来越大,这让9亿农民的健康由谁来保障?
制定村医认可的政策
试想,如果没有村医的认可,没有村医的积极参与,医改怎么能成功?
篇8
关键词基层培训;老年护理培训;培训模块;课程评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2015年,我院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组织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由当地卫生部门推荐具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的护理人员。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老年护理能力,并在其工作的西部基层地域形成辐射。现将该次老年临床护理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及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的16名西部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16名学员是来自西部地区的注册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4.31±6.00)岁;参加护理工作年限4~31年,平均年限(14.56±7.83)年;16个学员都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其中学历分别为中专1人,大专8人,本科7人;职称为护士1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士10,护士长6人;医院级别为一级4人,二级12人。
1.2方法
1.2.1培训模块设计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3],与“培养能够形成地域辐射力的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初步形成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的课程框架。邀请本院从事老年医学工作的医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共计6人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课程模块最后确定为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常见病、老年常见病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1.2.2调查工具本次研究发出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16分,有效回收率100%。1.2.2.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工作医院级别等资料。1.2.2.2培训模块需求评价量表针对培训课程的七个模块设计调差问卷,量化被调查者对培训各模块的需求,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重要=1分),在培训前进行评价。1.2.2.3培训课程需求评价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评价对课程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价。1.2.2.4课程授课效果评价量表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非常认可=5分、认可=4分、一般=3分、不认可=2分、非常不认可=1分),在培训结束后就课程授课效果进行评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指标应用(x—±s)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七个模块的需求评价结果
见表1。
2.2课程需求和授课效果评价
见表2。在课程需求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人营养管理。在课程效果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
3讨论
3.1老年护理安全的课程需求是热点问题
模块需求评价中老年安全模块是排在第一位,均值(4.82±0.39)分。课程需求和效果评价中:老年患者的皮肤管理、预防老年人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评分在排名在前五。这与王燕[3]在研究中阐述近十年老年护理文献热点分布是比较一致的。在临床老年护理的实践中,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伤害的第二大诱因,非致死跌倒所造成的医疗损耗与重大经济成本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4]。压疮也是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压疮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护理安全在老年护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于春妮等[6]对270名护理人员对老年安全护理知识自我评价情况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觉老年安全护理知识总体上缺乏。可见,老年护理工作者护理安全意识高,但是安全知识欠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安全模块讲授老年安全护理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自我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培训的需求很大
在整个课程需求评价和效果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两个课程是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均值为(4.93±0.26),这样的结果与国内老年护理现状有关。国内老年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有效工作时间低、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从业压力大、离职愿望高[7]。戴付敏等[8]在一个高年资护士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调查结果中也指出高年资护士中仅小部分愿意从事老年长期护理服务(32.8%)。为基层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磁性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把更多的护理人员留在老年护理岗位;同时,提供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3.3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尚有待加强,科研授课需要因人制宜
本次课程中“护理综述的书写”,所请的专家是知名护理院校的知名科研专家,在我院的多次护理研究培训效果评价都非常高。然而在本次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的需求和效果评价该课程得分均为所有课程的最低分。无独有偶,吴园秀[9]、刘宇等[10]亦在文献中提及大多数从事基层老年护理的护士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对老年护理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可见,在做基层老年护理科研培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科研基础,因人制宜。
3.4PICC等成本高、操作风险大的护理技术在基层老年护理培训中需求较低
篇9
培训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人才已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和发展专科护士培训制度,无疑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向。通过各方努力,我国的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必将从无到有,从ICU、糖尿病等少数领域扩展到较宽的临床实践范围。2002年北京地区开始进行首次专科护士资格认定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专科护士培训,2008年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开始施行。笔者就此浅谈基层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1基层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问题
1.1对专科护士培训认识不足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基层医院规模快速扩大,但是基层医院专科护理的发展历史却很短。医院领导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好的设备、好的医生是最重要的,而专科护士的培养只要通过上级医院进修即可解决,忽视了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及系统的理论培训。
1.2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护士数量已超过130万,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尚不足26%,而且护士知识结构极不合理,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临床经验亦差别很大,以我院专科培训基地为例,第二期51名学员中进各专科前45.2%没有临床工作经验,45%只有单科工作经验,只有9.4%具有内、外科工作经验,临床经验不足、知识偏科现象比较严重。
1.3专科培训师资缺乏由于基层医院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者为数极少,其培训师资多由高职称的医师和专科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组成,这就容易导致培训内容与专科护理理论脱节,而带教老师同时承担临床护理工作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培训工作。
1.4临床实践缺乏多样化基层医院专科护士培训进入临床实践后,主要靠老师“师徒式”的言传身教,造成学员在临床实践中专科护理技术培训实践不足。
1.5缺乏教学资料、教材和专科护理实践标准基层医院由于不是教学医院,在专科护士培训中,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如教学专用模具、专科实验室等;缺乏统一的专科护理教材及专科护理实践标准,各自按照自己护理工作标准及流程进行临床带教,导致不同培训基地教学质量不统一,学员临床实践标准也各不相同。
2改进对策
2.1领导重视与政策支持基层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组成由院长为组长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委员会,聘请医院办公室、总务科、科教科、财务科、伙食科及一线科室等参与此项工作。院方给予资金、场地、教学用具、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
2.2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及基地委员会成员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加强医院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的培养,提高专业护理水平,结合卫生厅、《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要求,制定《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专业护士技术培训考核标准》、《专业护士理论考评标准》、《专业护士临床实践方案》等计划及方案,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修改及完善。
篇10
关键词:高职 口腔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基金项目(基金号MS201502)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目前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培养的大量口腔医学人才特别是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大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医疗资源不均衡,加重我国口腔医疗负担。高职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的专科人才大多面向社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教育特点为注重实践教学。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为面向社区及大众医疗提供相关知识体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旨在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和2015级口腔医学专业全体学生。
二、实践教学形式
1.社区实践教学
作为苏州市姑苏区实事项目――儿童口腔健康幸福五年(2012―2016年)计划的参与和指导单位,苏州华夏口腔医院(即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每年都会为4000~6000名8周岁左右的小学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治疗和复查。该项目会在每年4~6月之间进行,这和二年级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时间相吻合。14级和15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们主要负责口腔健康登记表的填写、录入和汇总以及窝沟封闭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助理、学生口腔健康状况汇总和回执单的填写等工作。学生们对社区实践积极性很高,一方面相比枯燥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生动具体;另一方面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更加形象具体,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临床实践教学
苏州华夏口腔医院每年都会在“9.20爱牙日”举行一系列义诊咨询活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会和医院各科室医生一起参与咨询和简单的义诊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时活动开展前,学校会邀请学生制作活动相关的展板、海报以及其他形式的宣传材料。这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增加了他们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调查参与活动的学生,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3.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室教学包括学生仿真头模实训室教学和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仿真头模实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制诊室就诊状况,但是这种复制还并不能百分百还原诊室操作过程,在口腔卫生宣教和龈上洁治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在自愿的前提下,教师邀请部分学生扮演患者的角色,由带教老师示教,演示刷牙的方法、其他口腔清洁工具的使用以及龈上洁治术的操作要点,然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为扮演患者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临床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把课本文字的描述体现到操作上还相当困难。通过诊室实践教学,学生除了对于最常规的椅位调节、患者就诊有了直观的了解外,对于口腔卫生清洁方法、方式和龈上洁治术的细节也都有了大致了解。
4.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是参与临床诊室卫生宣教。口腔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华夏口腔医院牙周科诊室向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方式、牙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等知识的宣教。二是口腔科普论文的书写。科普论文的书写是专科医生必备的一项技能。科普论文内容选择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患者最常提出或者遇到的问题为题材,自由发挥。教师在理论课上挑选比较好的科普论文,请学生现场演讲,这种实践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参与热情比较高,完成的论文质量比较好。
三、实践教学评估
1.问卷调查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口腔预防保健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评价。问卷主要内容如下:学生是否参与过与口腔预防保健相关的实践,如窝沟封闭、9.20义诊 、临床实践或者其他;在所参加的这些社会实践中是喜欢(自愿报名参加)还是喜欢(不太自愿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喜欢),或者不喜欢(非自愿参加);请评价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的新颖程度,以及社会实践课程对于口腔专科生来说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请指出理论实践和社会实践哪个更重要;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请表达对于口腔预防保健课程的建议和想法,或者还可以增加哪些形式的实践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参与了一项实践活动,有80%的学生参与了两项实践活动,有62%的学生参与了三项实践活动,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普遍认可度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非自愿参加的,可能是老师要求参加或者其他原因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发现社会实践相对理论学习比较有趣,不枯燥,可以增加临床经验。对于社会实践的新颖程度和必要性,学生普遍认可度高。在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比较中,大家观点不一,这和现在公认的教学理念还是相一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2.教师评价
2009―2016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口腔预防保健所有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从2012学院课程改革以来,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在保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逐步增强,在学校实验课中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对于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的理解、掌握程度明显好于未参与的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学院教学研讨会上,笔者与口腔系其他教师分享和探讨实践教学经验,同行认可度较高。
3.社会评价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和医生的配合程度、对于患者的耐心度、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四、讨论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人才资源匮乏,结构层次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未来口腔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和社区。大量的口腔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3年制专科口腔医学生是口腔基层医疗力量的有力补充。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了优质教育。
医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已不需要再一一阐述,实践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医学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陌生感,缺乏感观和参与的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理论知识很难被转化成操作,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医疗行业的特点不允许在工作中通过失败不断进取,要求毕业生在学校就要掌握相关的操作。面对这一特点,医学院校教学体系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理论的再认识促进实践教学,实践也促进理论升华。
本次研究通过呈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寻求合适教学模式,为高职口腔医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依托附属口腔医院资源,如诊室医疗、实验室场所、医院常规活动项目和医院合作项目以及政府长期实施项目,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本次调查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方对教学形式评价较高,收效见好。
但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完善,目前实践主要依靠附属口腔医院,临床诊疗操作相关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但是其他教学内容如特殊人群的口腔维护,建议可以增加参观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实践形式。膳食营养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参观医院和学校的食堂。二是实践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目前课程设置仍沿用“理论是教学的核心,实践是教学辅助”观念,建议可以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实践合作教学包括政府实事项目、医院活动宣传等,内容、场地和时间相对不固定,这为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带来困难。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校外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项目,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四是学生对实践教学反应不一。目前社会存在“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对高职学生认可度不高,存在学生就业困难等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我肯定度不高,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这要求高职教育把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内涵建设和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卓,邓颖,尹伟.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口腔卫生工作现状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2).
[2]张晴,冯希平.上海市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0(1).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李娜,贾方,杨瀚宇.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5]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6]余超.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