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41:53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线上教育;发展前景

线上教育(Onlineeducation)也叫远程教育、在线学习,是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实现跨时空内容传授的学习方法,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方便快捷。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互联网平台的打造,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悄然发生变化。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从2016年的1.04亿猛增至2019年的2.59亿。2011-2018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短短8年时间,从574.9亿元增长至2600亿元。受年初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不能如期开学,在线学习便成为了教育的重点抓手,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线上教育访问量激增的背景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发文,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此号召下,几乎所有教育机构或平台都展开了激烈竞争,学而思网校、新东方在线等资深网校依托自身优势狂揽生源,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顺势而起,促进了在线教育行业的大发展,上百项公益课程全面上线,加速了整个市场的变化。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年初至今,我国13家在线教育公司的市值已累计上涨近800亿元。今年春节期间,使用腾讯课堂进行在线学习的师生人数较以往增长了近128倍。

2线上教育凸起原因

2.1客观原因:网络发达,硬件设施完备。线上教育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多个量变积累引起的质变。纵观网络发展历史,2G用来发短信,打电话,到了3G,网速明显提升,但网络不稳定、不流畅,发展到现在,4G信号覆盖进一步完善,为线上教育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即将迎来的全面5G时代也将进一步改变教育方式。在硬件方面,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也为线上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据统计,平板销量近两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其销量更是翻倍。从购买目的来看,主要是家长买给孩子供其学习,这也折射出了在线教育发展的上升态势。网络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对实体教育产生了一定冲击,在这次“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全面凸显出来。2.2主观原因:人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目前,各行各业及每个人之间都高度融通,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未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尤其是新生代的学生,他们是民族的未来,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即使无法开学也要坚持学习,持续打卡。这不仅是他们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体现,更是高效率、快节奏的大时代给他们的鞭策。学校既然不能如期开学,那就要转换视角,转变学习方式,于是线上教育就成为了不二选择。2.3直接原因:国家政策的引导。早在20世纪末,我国就已提出科教兴国的理念,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对教育信息化频频提出要求。2015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力促我国高校建设特色在线开放课程,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优化。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次对网络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提出要求,规定了数字教育要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新模式,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些政策的出台均反映出国家对网络教育的重视,注重“线上教育+线下教育”(O2O模式)的建设,这也是科教兴国教育理念的横向延伸。教育部不断出台相应文件,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发文称,全省2月底前不开学,3月2号起开展线上教育。截至当前,教育部已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2.4根本原因:源自强大综合国力的民族自信心。不管正在经历怎样的困境,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发展才是主流的、向前的,常态的生产生活终会回归,这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线教育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此之前就有,当下只是呈流行化发展,凸显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与向往。这种与网络的不断互动,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给人带来希望,这希望源于强大的综合国力带来的民族自信心,也是线上教育如火如荼进行的根本原因。未来,不论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市场竞争如何激烈,市场份额怎样改变,学习的本质都不变,线上教育会继续发展。

3线上教育发展前景的若干思考

线上教育迅速崛起,作为线下教育的有效补充,可以且应该存在,但线上教育因为自身的种种局限与不足,未来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3.1线上教育成为常态学习方式不现实。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线教育用户的暴增,更多是因为学校、教育机构等不能如期开学开课,用户选择线上教育是为了应急,它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方式,大多数教育者、学习者、家长仍持怀疑态度,因为线上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海量的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让很多学习者无从下手。以腾讯课堂为例,输入关键词“小学语文”,竟有34页的搜索结果,共800门不同的课程,叫人无从下手。学生没有一定的经验,很难从这么庞大的资源中选取到自己想要的。不少家长对在线学习的实际教育质量存疑,认为使用电脑、平板等移动通讯设备学习对孩子视力伤害较大,极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线下课堂人对人的集中互动和把控更具有真实的体验感。线上教育采取“一对多”的授课模式,学习者和施教者隔着屏幕,仅透过网络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即使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说明他们就掌握了新知识,因为作业是不是由学生亲自独立完成尚有待确认。线上教育“一刀切”的授课模式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不管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怎样把握学生特点、张扬学生个性、做到精准投射,这一直都是线上教育的难题。有教育家认为,短期内线上教育用户暴增只是加速了其发展,提高了家长对它的认知,但很难影响教育市场未来的格局变化,在全面复工后,教育仍会返回线下模式。3.2线上教育未来会成为主流的辅助学习方式。3.2.1学习平台更完善,网络更稳定。2020年2月10日,武汉市中小学正式开始网络授课,全市约90万学生按要求登录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由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有实力、技术过硬的科技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各类线上教育平台由于短期内访问量暴增而导致网络崩溃的不占少数,这一问题极为普遍。各平台需及时补救,逐步完善升级,使用户使用起来更稳定流畅,操作更便捷,拥有更好的体验感。3.2.2教师线上教育技能日渐娴熟。线上教育虽非新事物,但毕竟属于新教育媒介。很多老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单是教学需要的硬件设备调试、网络设置等前期准备工作就已经让不熟悉网络操作的他们望而却步了,再加上授课过程不能像线下课堂一般实景实现,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挑战,需要时间磨合。教师需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步积累经验,保证日后能够更娴熟地利用线上教育开展教学工作,扬长避短。3.2.3学生对线上学习逐步适应。最开始很多学生不接受,甚至排斥线上学习这种方式,比如对某线上学习App打出1分差评。这是学生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他们把线上学习当成了线下教育的转移和延伸。但线上教育的出现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会慢慢接受新事物。3.2.4家长对线上教育的认可。虽然线上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但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家长应学会接受和适应。线上教育还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比如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辅导孩子学习可实现转移,家长能抽身做自己的事情。线上教育方便快捷,学习成本、人力、物力和精力都大大降低,更多的家长会选择督促孩子进行线上学习。3.2.5学校支持利用线上教育弥补不足。资料显示,目前已有近万所学校的数千万师生选择了在线试课。除了接入学校,几乎所有教育机构或平台都选择开启线上免费课程的推广,如阿里巴巴、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爱奇艺、网易有道智云平台、学而思网校、猿辅导、作业帮、新东方在线等多家科技网络公司,实现强强联合、深挖市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携手知名教育机构和名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免费线上教学服务。这显示出了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界对线上教育的鼓励和支持。

4结语

线上教育的凸起只是个信号。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在线教育在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它的成熟必将改变未来的教育格局与学习方式,会面临更多挑战。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一定会更成熟、更优质。

参考文献:

[1]赵亮,陈韵,等.智慧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线上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30):162-163.

[2]王娟,张晶蕊.智慧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5):134-136.

[3]王韬,周玉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模式的探讨[J].人才培养,2019,(09):69,86.

[4]杨邦秀.O2O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02):185-186.

[5]朱晓亮,杜旭,李浩,等.基于MOOC的高校移动云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7):20-26.

[6]秦青琴.互联网时代移动线上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大学生接受线上教育为例[J].中国商论,2017,(01):180-181.

[7]董宝莹,邵星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172-173.

[8]刘大可,宋贤龙,闫浩,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线上教育浅析[J].青年时代,2018,(36):155-156.

[9]张雅楠,李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模式比较及改进策略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8,(01):59-64.

发展前景范文篇2

关键词:抵押债务债券;资产证券化;结构;风险—收益

抵押债务债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简称CDO)是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简称ABS)中异军突起的一种产品。过去几年中,全球CDO的年度发行量平均为1370亿美元。在美国,CDO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市场比重已由1995年的1%以下,提升至2005年的近15%左右,成长速度十分惊人。

由于CDO的利率通常高于定期存款或是一般国债,因此在当今微利时代,CDO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渐上升,成为近年来证券化产品中的新主流。

一、CDO及其类型

(一)CDO的起源

CDO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组合,它以一个或多个类别且分散化的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

CDO源于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1980年以来为满足战后婴儿潮引发的大量的购房资金需求,将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发行包含多个不同投资期限的有担保的房贷债务凭证(MBS)。此后构造资产池的基础资产的范围逐渐扩大,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企业应收账款、不动产都可用来充当质押资产,发行不同优先顺序的债务凭证。由于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债务工具与不同期限的资产债权一样,具有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同样可以用来构造资产池,发行不同次序的债务凭证。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LO,以公司或政府债券为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BO,由于银行贷款、债券、ABS、MBS等质押资产都是债务(DEBT),因此可统称为CDO。从CDO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CDO把证券化技术延伸至范围更广的资产债权类型,是在证券化基础上的再证券化,是广义的ABS。

(二)CDO与ABS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标的资产不同。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是不能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现金资产,而CDO的标的资产是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现金或合成资产。因为CDO是把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等的风险重新包装后,发行不同优先次序的债务凭证,因此CDO并非是一个单独的资产类别,其风险也取决于构造CDO的标的资产的风险状况。其次,资产池的特点不同。CDO的资产池构成中,资产的相关性越低越好,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而ABS的资产池中的资产来源比较一致,分散性差,风险相关度高。再次,发行的目的不同。CDO的发行更多是为了套利,而ABS多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转移风险等。

(三)CDO的主要类型

1.CBO和CLO。按照资产池内不同类型资产所占的比重不同,CDO可分为抵押债务凭证(CBO)和担保贷款凭证(CLO),前者的资产池债券占有较高比例,后者背后支撑的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债券。CBO或CLO投资者的收入均来自资产池的现金流量和为弥补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而进行的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经常采取超额担保的形式,通过将CBO或CLO细分为有限系列证券和次级证券来实现,每一种证券均有不同的信用等级、损失状况和超额担保。

2.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根据发行动机及资产池的来源不同,CDO可区分为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资产负债表型CDO多来自于本身具有可证券化的资产持有者(如商业银行),是为了将债权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借以转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资产管理的功能。套利型CDO则是由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发行,由其向市场购买高收益的债券或债务工具,将其重新组合包装,在市场发行平均收益较低的证券,以获取利差。在此过程中,发行人的目的不在于资产转移,而在于重新包装,因此,大型银行也有可能向小银行买下贷款债权,包装出售,获取套利所得。

3.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不论是资产负债型CDO还是套利型CDO,均可分为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而套利型CDO则还存在一种合成式CDO。所谓现金流型CDO,大多是由银行贷款债权包装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再由SPV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其债权价值与贷款债权的现金流量连接在一起,其风险取决于流通在外的本金总额、债权资产池的票面价格以及实际所收到的利息收入。市值型CDO的价值相当程度取决于债权资产池中市值情况,其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超额担保比率,债权资产池的每日市场价值是否足以支付本金与利息等,故其风险较现金流量型CDO大,价格波动性及敏感度较高。

4.传统式CDO与合成式CDO。合成式CDO是传统CDO的衍生性产品,在传统CDO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传统CDO将支撑的债务工具,如银行贷款债权,实际转移出售给担任风险隔离的第三者,即SPV,整个架构为真实出售,SPV在此基础上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故传统CDO在风险转移之外,还可获得筹资的利益。合成式CDO并不拥有一个承担经济风险的资产池,合成式CDO承担的仅仅是相应标的信用暴露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而不是因法定所有权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合成式CDO的最初发行人是美国和欧洲的银行,通过发行合成式CDO,使标的资产的所有权和相应的经济风险脱钩,使得银行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在保留相关资产所有权的同时,降低法定资本金要求和经济风险,这种融资结构的CDO称为合成化资产负债表CDO。合成式CDO的具体构造过程是(如图1所示):由发起人将一组贷款债权汇总包装,并与SPV订立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reditdefaultswap,CDS),发起人则定期支付权利金。CDS类似于为贷款债权买保险,当发生违约事件时,可按照契约获得全额或一部分的赔偿。与传统CDO的SPV一样,合成式CDO的SPV将发行不同系列的债券。但不同的是,此时SPV将发行债券的现金另外购买一组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以确保未来还本的安全性。合成式CDO不属于真实出售,贷款债券资产并未出售给投资人,通过一个类似债券保险的机制,创始机构可将其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人。上述权利金与投资获得的利息收益,作为支付SPV所发行的各系列债券的利息,若资产池中的贷款债权发生违约,则SPV需要卖掉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作为支付给发起人的金额,而这部分的损失则由CDO的投资者承担。

二、CDO的基本结构及风险—收益特征分析

(一)CDO的结构

在CDO的构造过程中,将抵押资产组合中不同的债务品种的利息和本金产生的现金流归入不同优先级别的CDO的债务系列中,一般分为优先系列、中间系列、权益系列。除权益系列外,其他债务系列都需要评级,一般优先级债务的信用级别至少为A级,中间级债务为BBB级,权益系列获得的是现金流的剩余部分,所以该部分不需要评级。当有损失发生时,由股本系列首先吸收,然后依次由权益系列、中级系列到高级系列承担。换言之,CDO的信用增级是借助证券结构的设计达成的,不像一般ABS是利用外部信用加强机制增加证券的安全性。次级系列、中级及高级系列可依利率分割为小系列,例如固定与浮动利率之别、零息与附息之分等等,以适合不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

(二)CDO的风险—收益特征

CDO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债券基金不同,债券基金的投资标的虽然也是各种债券,但债券基金的风险及回报由所有投资人平均分摊,而CDO交易是由不同级别的债券组成,每组债券的风险及报酬状况各不相同。若标的资产池中有任何资产发生违约,则级别最低的权益系列将首先承受损失。随着资产池中损失的增加,其他等价的债券也可能受到影响。所有投资于同一级别CDO债券的投资人,平均分摊该级别债券的损失。

假定某CDO的标的资产池与某债券基金(图2中的线1)相同,其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假定各系列的初始收益率相同。

?70%的AAA级浮动利率的优先债券(图2中的线3);

?20%的BBB级浮动利率的中间系列债券(图2中的线2);

?10%的未评级的权益系列(图中没有标出)。

风险/回报特征分析:首先看中间系列,在违约损失率达到10%之前,CDO中间系列(图中线2)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债券基金,即在相同的违约损失情况下,中间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且高于债券基金。之所以能保持不变,是因为违约造成的损失首先被10%的权益系列全部吸收了。当违约损失大于10%时,CDO中间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下降的速度既可慢于也可能快于债券基金,取决于构成中间系列的资产回收率和厚度(注:图中只标出了慢速下降的情况)。当违约损失率在10%和20%之间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当损失率超过20%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而且在损失率达到100%以前,其收益率总是大于债券基金的收益率。

上述分析表明,CDO的股权投资者与债券基金投资者相比,其损失的严重性要高,表明股权投资者的风险要高于债券基金。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遭受损失的机会小,即使有损失,损失程度也比债券基金低,因此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更安全。中间系列处于两者之间,比债券基金受损失的概率小,可能风险较高,也可能更安全,取决于中间系列构成资产的回收率高低及厚度。

因此CDO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对标的资产的重新处理和组合的过程或技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通过处理,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投资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随着标的资产多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CDO的结构和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复杂性。

三、CDO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CDO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并于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不断增加,在ABS市场中所占比例也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见表2),在整体的ABS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显示出CDO在美国蓬勃发展的趋势。

CDO的质押资产范围不断扩大。CDO资产池可以拥有各类的债权与贷款。根据MorganStanley的统计,2003年所发行的CDO中,构成CDO的各类债权以及债券的比例,以结构金融最高,占32.07%,杠杆贷款次之,占22.36%,其中甚至包括避险基金等商品,虽然比例较低,但亦可看出CDO逐渐走向复杂化的趋势(见表3)。

CDO在欧洲证券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根据ESF的最新统计,2006年欧洲证券发行有望上升15.0%,增长大多来自于住房按揭抵押证券(C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债券发行得益于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高收益债券有强劲的需求。根据美林公司的统计,欧元计价的资产支持证券回报达到3.8%,而一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只有3.6%。欧洲CDO的发行增长迅速,是所有证券品种中除RMBS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证券,2005年占所有证券化产品的14.7%,发行量为468亿欧元,比2004年的253亿欧元上升85.6%。

在亚洲地区,随着人们对CDO产品认识的逐渐加深和投资者的强劲投资需求,韩国和台湾的CDO市场逐渐发展壮大。2005年韩国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已经达到30亿美元。台湾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量增速是亚洲地区最高的,2006年有望增长50%,达到15亿美元。日本CDO市场发展较快,从2000年几乎为零的发行量,成长为2004年的3兆余日元。

四、CDO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CDO市场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设银

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和住房按揭的比重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通过证券化的手段优化资产结构更符合建行的现实需求。而国家开发银行则占据了大量重点项目及基础建设投资贷款的市场份额,长期贷款的比重较高,同时从国开行的负债结构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债券融资,证券化工具的使用并未改变其融资结构。由于这两家银行资产情况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很大,对国内其他银行不具有普遍性。CDO的未来发展中,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证券市场广度和深度、监管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将影响和制约CDO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动力不足,限制了CDO的发展。美国CDO发展的最初原因,在于储蓄率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各种债权资产的证券化,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住房贷款需求。由于我国储蓄率比较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资金供应相对过剩条件下,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问题。如果银行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将进一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加资金运用的压力。另外,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比如一些银行的贴息负债的平均成本为1.56%,而同期建行和国开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利率均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因此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证券化不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通过证券化得到增强的流动性,无法继续投入盈利能力较强的贷款类资产。因此进行大规模证券化的直接结果将是以优质的高盈利资产换取低盈利资产,从而降低整体盈利能力,进而影响银行ROE和ROA等重要财务指标。

2.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债券品种缺乏使CDO标的资产池构成比较单一,限制了CDO的发展。CDO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和品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发达国家CDO越来越多元化的资产池构成中,除了信用卡、应收账款、租赁租金、汽车贷款债权等贷款债权外,债券是CDO资产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高收益债券、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其他次级证券、传统的ABS、RMBS等。2005年美国债券市场结构为:市政债券8.79%,国债16.45%,抵押支持债券23.36%,公司债券19.70%,联邦机构债券10.28%,资产支持债券7.72%,货币市场工具13.70%。①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品种少,且以央行票据和国债为主。2005年底,国债和央行票据占了债券市场的67.48%,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25.15%,商业银行债、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企业类债券只占到7%左右。而美国债券市场中,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共78708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31.08%;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19.70%;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039亿美元,占比10.28%。总之,种类丰富的债券品种为构造CDO资产池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CDO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3.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法规。CDO的参与者中,除了发起人、特殊目的载体(SPV)、信用增强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与ABS相同的参与者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参与者,包括资产管理者、避险交易对手和托管监察人等。这些参与主体的资格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明确,避免可能的风险。而且由于基金、券商、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需要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之间进行协调,对各机构在参与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仍然是个案审批制度,统一标准的规章出台尚需时日。

4.市场方面,CDO的发行、销售、交易和定价需要一个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来支撑。而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然比较小,债券市场占GDP的30%左右,其中企业债券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而美国企业债券融资占GDP的比重超过120%。2005年以来监管部门的制度创新加速,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已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拥有资金实力的银行成为企业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将有利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总之,CDO既是国际市场上兴起的一个新的债券品种,同时又是一种新的证券化技术,它的出现丰富了国际证券化市场,使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使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使商业银行等机构进一步提高资产流动性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金融制度创新的加强,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大和逐渐成熟,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法规的完善,CDO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J.PaulForrester(2002),“CDOsAsProcessNotProduct:TheBeatGoesOn”;Mayer,Brown,Rowe&/cdo.

[2]J.PaulForrester(2001),“ProjectFinanceCDOs:What?Why?Now?”;Mayer,Brown,Rowe&Maw./knowledge/articles.

[3],

[4]LocalCDOsaleswillboostAsianmarket,,

[5]罗山.债权资产证券化:金子还是废铁[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发展前景范文篇3

由于CDO的利率通常高于定期存款或是一般国债,因此在当今微利时代,CDO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渐上升,成为近年来证券化产品中的新主流。

一、CDO及其类型

(一)CDO的起源

CDO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组合,它以一个或多个类别且分散化的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

CDO源于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1980年以来为满足战后婴儿潮引发的大量的购房资金需求,将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发行包含多个不同投资期限的有担保的房贷债务凭证(MBS)。此后构造资产池的基础资产的范围逐渐扩大,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企业应收账款、不动产都可用来充当质押资产,发行不同优先顺序的债务凭证。由于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债务工具与不同期限的资产债权一样,具有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同样可以用来构造资产池,发行不同次序的债务凭证。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LO,以公司或政府债券为质押资产发行的债务凭证称为CBO,由于银行贷款、债券、ABS、MBS等质押资产都是债务(DEBT),因此可统称为CDO。从CDO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CDO把证券化技术延伸至范围更广的资产债权类型,是在证券化基础上的再证券化,是广义的ABS。

(二)CDO与ABS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标的资产不同。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是不能在资本市场交易的现金资产,而CDO的标的资产是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现金或合成资产。因为CDO是把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等的风险重新包装后,发行不同优先次序的债务凭证,因此CDO并非是一个单独的资产类别,其风险也取决于构造CDO的标的资产的风险状况。其次,资产池的特点不同。CDO的资产池构成中,资产的相关性越低越好,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而ABS的资产池中的资产来源比较一致,分散性差,风险相关度高。再次,发行的目的不同。CDO的发行更多是为了套利,而ABS多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转移风险等。

(三)CDO的主要类型

1.CBO和CLO。按照资产池内不同类型资产所占的比重不同,CDO可分为抵押债务凭证(CBO)和担保贷款凭证(CLO),前者的资产池债券占有较高比例,后者背后支撑的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债券。CBO或CLO投资者的收入均来自资产池的现金流量和为弥补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而进行的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经常采取超额担保的形式,通过将CBO或CLO细分为有限系列证券和次级证券来实现,每一种证券均有不同的信用等级、损失状况和超额担保。

2.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根据发行动机及资产池的来源不同,CDO可区分为资产负债表型CDO和套利型CDO。资产负债表型CDO多来自于本身具有可证券化的资产持有者(如商业银行),是为了将债权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借以转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资产管理的功能。套利型CDO则是由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发行,由其向市场购买高收益的债券或债务工具,将其重新组合包装,在市场发行平均收益较低的证券,以获取利差。在此过程中,发行人的目的不在于资产转移,而在于重新包装,因此,大型银行也有可能向小银行买下贷款债权,包装出售,获取套利所得。

3.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不论是资产负债型CDO还是套利型CDO,均可分为现金流型CDO和市值型CDO,而套利型CDO则还存在一种合成式CDO。所谓现金流型CDO,大多是由银行贷款债权包装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再由SPV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其债权价值与贷款债权的现金流量连接在一起,其风险取决于流通在外的本金总额、债权资产池的票面价格以及实际所收到的利息收入。市值型CDO的价值相当程度取决于债权资产池中市值情况,其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超额担保比率,债权资产池的每日市场价值是否足以支付本金与利息等,故其风险较现金流量型CDO大,价格波动性及敏感度较高。

4.传统式CDO与合成式CDO。合成式CDO是传统CDO的衍生性产品,在传统CDO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传统CDO将支撑的债务工具,如银行贷款债权,实际转移出售给担任风险隔离的第三者,即SPV,整个架构为真实出售,SPV在此基础上发行不同信用品质的债券,故传统CDO在风险转移之外,还可获得筹资的利益。合成式CDO并不拥有一个承担经济风险的资产池,合成式CDO承担的仅仅是相应标的信用暴露所面临的经济风险,而不是因法定所有权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合成式CDO的最初发行人是美国和欧洲的银行,通过发行合成式CDO,使标的资产的所有权和相应的经济风险脱钩,使得银行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在保留相关资产所有权的同时,降低法定资本金要求和经济风险,这种融资结构的CDO称为合成化资产负债表CDO。合成式CDO的具体构造过程是(如图1所示):由发起人将一组贷款债权汇总包装,并与SPV订立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reditdefaultswap,CDS),发起人则定期支付权利金。CDS类似于为贷款债权买保险,当发生违约事件时,可按照契约获得全额或一部分的赔偿。与传统CDO的SPV一样,合成式CDO的SPV将发行不同系列的债券。但不同的是,此时SPV将发行债券的现金另外购买一组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以确保未来还本的安全性。合成式CDO不属于真实出售,贷款债券资产并未出售给投资人,通过一个类似债券保险的机制,创始机构可将其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人。上述权利金与投资获得的利息收益,作为支付SPV所发行的各系列债券的利息,若资产池中的贷款债权发生违约,则SPV需要卖掉高信用品质的债券作为支付给发起人的金额,而这部分的损失则由CDO的投资者承担。

二、CDO的基本结构及风险—收益特征分析

(一)CDO的结构

在CDO的构造过程中,将抵押资产组合中不同的债务品种的利息和本金产生的现金流归入不同优先级别的CDO的债务系列中,一般分为优先系列、中间系列、权益系列。除权益系列外,其他债务系列都需要评级,一般优先级债务的信用级别至少为A级,中间级债务为BBB级,权益系列获得的是现金流的剩余部分,所以该部分不需要评级。当有损失发生时,由股本系列首先吸收,然后依次由权益系列、中级系列到高级系列承担。换言之,CDO的信用增级是借助证券结构的设计达成的,不像一般ABS是利用外部信用加强机制增加证券的安全性。次级系列、中级及高级系列可依利率分割为小系列,例如固定与浮动利率之别、零息与附息之分等等,以适合不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

(二)CDO的风险—收益特征

CDO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债券基金不同,债券基金的投资标的虽然也是各种债券,但债券基金的风险及回报由所有投资人平均分摊,而CDO交易是由不同级别的债券组成,每组债券的风险及报酬状况各不相同。若标的资产池中有任何资产发生违约,则级别最低的权益系列将首先承受损失。随着资产池中损失的增加,其他等价的债券也可能受到影响。所有投资于同一级别CDO债券的投资人,平均分摊该级别债券的损失。

假定某CDO的标的资产池与某债券基金(图2中的线1)相同,其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假定各系列的初始收益率相同。

?70%的AAA级浮动利率的优先债券(图2中的线3);

?20%的BBB级浮动利率的中间系列债券(图2中的线2);

?10%的未评级的权益系列(图中没有标出)。

风险/回报特征分析:首先看中间系列,在违约损失率达到10%之前,CDO中间系列(图中线2)的收益率一直高于债券基金,即在相同的违约损失情况下,中间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且高于债券基金。之所以能保持不变,是因为违约造成的损失首先被10%的权益系列全部吸收了。当违约损失大于10%时,CDO中间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下降的速度既可慢于也可能快于债券基金,取决于构成中间系列的资产回收率和厚度(注:图中只标出了慢速下降的情况)。当违约损失率在10%和20%之间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保持不变,当损失率超过20%时,优先系列的收益率开始下降,而且在损失率达到100%以前,其收益率总是大于债券基金的收益率。

上述分析表明,CDO的股权投资者与债券基金投资者相比,其损失的严重性要高,表明股权投资者的风险要高于债券基金。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遭受损失的机会小,即使有损失,损失程度也比债券基金低,因此优先系列比债券基金更安全。中间系列处于两者之间,比债券基金受损失的概率小,可能风险较高,也可能更安全,取决于中间系列构成资产的回收率高低及厚度。

因此CDO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对标的资产的重新处理和组合的过程或技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通过处理,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投资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随着标的资产多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CDO的结构和特征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复杂性。

三、CDO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CDO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并于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不断增加,在ABS市场中所占比例也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见表2),在整体的ABS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显示出CDO在美国蓬勃发展的趋势。

CDO的质押资产范围不断扩大。CDO资产池可以拥有各类的债权与贷款。根据MorganStanley的统计,2003年所发行的CDO中,构成CDO的各类债权以及债券的比例,以结构金融最高,占32.07%,杠杆贷款次之,占22.36%,其中甚至包括避险基金等商品,虽然比例较低,但亦可看出CDO逐渐走向复杂化的趋势(见表3)。

CDO在欧洲证券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根据ESF的最新统计,2006年欧洲证券发行有望上升15.0%,增长大多来自于住房按揭抵押证券(C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债券发行得益于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高收益债券有强劲的需求。根据美林公司的统计,欧元计价的资产支持证券回报达到3.8%,而一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只有3.6%。欧洲CDO的发行增长迅速,是所有证券品种中除RMBS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证券,2005年占所有证券化产品的14.7%,发行量为468亿欧元,比2004年的253亿欧元上升85.6%。

在亚洲地区,随着人们对CDO产品认识的逐渐加深和投资者的强劲投资需求,韩国和台湾的CDO市场逐渐发展壮大。2005年韩国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已经达到30亿美元。台湾的抵押债务债券发行量增速是亚洲地区最高的,2006年有望增长50%,达到15亿美元。日本CDO市场发展较快,从2000年几乎为零的发行量,成长为2004年的3兆余日元。

四、CDO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CDO市场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设银

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和住房按揭的比重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通过证券化的手段优化资产结构更符合建行的现实需求。而国家开发银行则占据了大量重点项目及基础建设投资贷款的市场份额,长期贷款的比重较高,同时从国开行的负债结构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债券融资,证券化工具的使用并未改变其融资结构。由于这两家银行资产情况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很大,对国内其他银行不具有普遍性。CDO的未来发展中,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证券市场广度和深度、监管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将影响和制约CDO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动力不足,限制了CDO的发展。美国CDO发展的最初原因,在于储蓄率比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各种债权资产的证券化,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住房贷款需求。由于我国储蓄率比较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资金供应相对过剩条件下,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问题。如果银行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将进一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加资金运用的压力。另外,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比如一些银行的贴息负债的平均成本为1.56%,而同期建行和国开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利率均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因此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进行证券化不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通过证券化得到增强的流动性,无法继续投入盈利能力较强的贷款类资产。因此进行大规模证券化的直接结果将是以优质的高盈利资产换取低盈利资产,从而降低整体盈利能力,进而影响银行ROE和ROA等重要财务指标。

2.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债券品种缺乏使CDO标的资产池构成比较单一,限制了CDO的发展。CDO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和品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发达国家CDO越来越多元化的资产池构成中,除了信用卡、应收账款、租赁租金、汽车贷款债权等贷款债权外,债券是CDO资产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高收益债券、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其他次级证券、传统的ABS、RMBS等。2005年美国债券市场结构为:市政债券8.79%,国债16.45%,抵押支持债券23.36%,公司债券19.70%,联邦机构债券10.28%,资产支持债券7.72%,货币市场工具13.70%。①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品种少,且以央行票据和国债为主。2005年底,国债和央行票据占了债券市场的67.48%,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25.15%,商业银行债、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企业类债券只占到7%左右。而美国债券市场中,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共78708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31.08%;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19.70%;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039亿美元,占比10.28%。总之,种类丰富的债券品种为构造CDO资产池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CDO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3.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法规。CDO的参与者中,除了发起人、特殊目的载体(SPV)、信用增强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与ABS相同的参与者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参与者,包括资产管理者、避险交易对手和托管监察人等。这些参与主体的资格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明确,避免可能的风险。而且由于基金、券商、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需要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之间进行协调,对各机构在参与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仍然是个案审批制度,统一标准的规章出台尚需时日。

发展前景范文篇4

我们知道,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由生产、流通、消费等组成,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没有流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实现,物流就是研究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组织物的流通。物流已经成为继劳动力、资源之后的第三个利润的源泉,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科学。我国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流通,所以物流研究滞后,现在我国很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实现网上作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信息主要是建立在书面基础上,因而信息滞后、失真、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现代物流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

一、信息网络时代现代物流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品流通,是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种构成的。而现代物流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将商流与资金流转化为信息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运货。因此,现代物流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它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综合来说,现代物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物流网络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之间的联系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都需要借助于智能化专家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物流自动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

我国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有:

(一)成本高

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16.7%.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层出不穷,但水平比较低,不仅提供的服务单一,而且地域分割严重,即便是中外运这样的大公司也是各省分开管理的,没有形成社会化。导致中国物流企业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培育的环境,大多数企业没有物流观念,它们重视质量重视销售,却忽视了在物流上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在中国物流单项成本并不高,如单个的仓储,单个的运输,有的成本甚至比国外还低,但由于没有信息化的调度,造成物流时间过长,持有成本陡增,中国的物流问题主要在仓储这一块,商品流通的一半时间压在了仓储上。而我国物流的落后也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的制约因素,不少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中国低廉的成本,可是现在他们发现,高昂的物流成本却几乎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打破物流瓶颈,降低物流成本,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关键因素。

(二)网络化水平低

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然属于“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没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像封闭的信息孤岛,无法形成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贯穿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

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但普遍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其“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改变我国物流业现状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首先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闭关经营的官商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紧贴市场,确立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基础对企业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其次,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

(二)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强化企业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是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功能二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造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随着网络、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现代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也都基于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为企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企业是否能够缩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网上联系也是企业得到顾客需求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世界500强企业之中,60%一70%的企业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物流企业从总体上与外资企业在电子商务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具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环节,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现代物流更加要求物流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运行所必需的业务和技术的广度不断扩大,同时知识的快速更新又使得这些业务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相关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专业化的实现本身需要大量的资源投人,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资源,对管理的专业化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有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的投人和时间资源的投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实现专业化的成本增加。企业为实现总体运行的高效率,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实现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的专业化运行上,同时通过与外部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非核心业务,尤其是非核心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即非核心业务管理职能的社会化。非核心业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实现模式,实际上是将企业内部分工社会化。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工序或产品的社会化分工,而是基于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专门业务领域的社会化分工,是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发展前景范文篇5

日本经济持续长期停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1、1995和1996三个财政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5%以上外,其他财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年出现了1.1%的负增长。[1]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日本经济的多数经济指数都呈现衰退迹象。据日本总理府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比上季度下降了1.2%,以后又连续两个季度比上季分别下降0.5%和1.1%,[2]这种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目前的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状态。

(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就曾开始表现出一些通货紧缩现象,进入新世纪后,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资料显示,1999年和2000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头9个月,该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为负增长。[3]这种物价连续两年以上持续下降的状况,不仅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战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也实属罕见。日本政府从去年起不得不公开承认:“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三)民间内需严重不足

过去10年中,占其GDP近6成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状态,据日本总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家庭实际消费支出除1995年上升0.1%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1997年跌幅达到2.1%。[4]2001年除4-6月略有上升外,1、3两个季度也均为负增长。

(四)财政负担空前沉重

截止2001年度财政预算计,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国内债务已达到666万亿日元,约为日本GDP的130%以上[5],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也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为此日本前财务大臣宫泽喜一曾惊呼日本财政已“濒临崩溃边缘”。

(五)不良债权久拖不决

自1992年起,日本银行虽然已经处理了一些不良债权,但因经济持续不振、破产企业增多,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仍有增无减。到2001年9月,仅按银行法确定为“风险管理债权”的不良债权,就从1996年的28.5万亿日元增至达31.8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其他类型的不良债权,数目更多。据日本兴业银行估计,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得新增加5.6万亿不良债权。

(六)失业人口屡创新高

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从2.1%上升到4.7%;失业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34万增加到1999年的317万;2001年年平均失业率也在5%上下,今年2月日本完全失业率又创新高,达到5.3%的历史高位。[6]如果加上日本特有的“隐形”失业,目前日本失业率在西方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

(一)“泡沫经济”的“负面遗产”大伤日本经济的内需“元气”

1985年,美国为“敲打日本”,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共同签署推动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上升。日本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民财富以几何级数急剧膨胀,到八十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随着日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国民对余暇需求将迅速增强,于是在1987年出台了“休养地法”和第四次“综合开发计划”。政府这一诱导性决策,诱导民间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传统行业,引发“泡沫经济”。在“泡沫经济”时代,由于地价与股票价格相互促进,企业“抵押能力”急剧膨胀。这一“虚拟循环”带来的“泡沫”繁荣于1989年到达顶峰而破灭。“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直接恶果是:股市急剧暴跌和不动产大幅萎缩,企业、个人资产总额严重缩水。东京日经平均指数从八十年代末期的38915.87直线下挫,到2001年9月10日东京日经平均指数跌至10195.69点的最低记录。东京证券市场一部市值从过去峰值的606万亿日元下降到目前的296万亿日元,10年间东京股市大约损失市值达300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地价也从1992年以后持续下降,到2001年初,日本平均地价比上年下落4.9%,其中商业用地比上年下降7.5%,仅为1999年9月的18%;居住用地比上年下降4.2%,[7]目前价格已与峰值时期相比下降了约70%,蒸发掉的资产总值约为80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目前日本实际GDP的1.6倍。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加之实体经济因经济扩张时期进行超常规模的设备投资而严重过剩,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供给严重过剩,需求空前萎缩的萧条状态。

(二)政府经济政策失误扼杀了阶段性景气复苏

“泡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不能准确地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拿出正确的经济对策,也是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迷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政府急于刺激内需共追加补充预算11次,金额达130兆日元。按凯恩斯学说,当经济收缩时,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迅速上升,但在日本经济没有找到真正“病根”的情况下,套用西方经济的传统方法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给日本财政累计了巨额财政赤字。其次是轻视了资产缩水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初期,政府对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视为经济周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拿出应有的经济对策,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恶性膨胀。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经济仍然不见回升的情况下,政府仍然认为“泡沫经济”崩溃的负面影响在1993年基本结束,造成当时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1996年由于阪神地震带来的内需扩大,景气状况明显有所回升,但当时执政的桥本政权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刺激景气继续扩大,而是在处理好景气回升与改革的关系时出现严重失误,将3%的消费税提高到5%,这样给来之不易的民间需求泼上一盆“冷水”。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第四,1998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跌并存的状况,但日本政府否认日本已经出现“通货紧缩”,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日本从2000年9月始,物价全面下跌,其他各项景气指数也纷纷下滑,“通货紧缩”逐渐成为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日本没能搭上“新经济快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日本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高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丧失了持续增长的机遇。其主要原因,一是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后续拉动力。战后日本通过大量引进技术发展本国制造业来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这一技术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重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现实应用,而轻基础研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效应,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技术模式恰好相反,美国是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放在首位,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远远超过日本,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高新产业创造“新经济奇迹”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日本金融手段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战后日本一直实行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政策,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要的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及时筹到开展事业所需的资金。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也意识到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称之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并开始由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为主的方向过渡,但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在日本影响深重,个人投资家对金融市场的恐惧很难在短期解决,加上保护投资者机制尚不健全,所以日本金融市场的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三是日本保守的流通体制和行业的高度垄断经营,使其流通体制盘根错节,中间商层次过多,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销集成本,也加大了新产品的推广难度。特别是少数垄断性企业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执政党对其提供的利益保护,人为地提高行业进入成本,抑制正当竞争,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运用。这是日本新兴行业发展迟缓的制度性根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及美国新经济的大发展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技术模式对经济起飞中的国家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后工业化的期,这一模式已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四)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曾作为“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冷战终结,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家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没有及时按照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仍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样在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步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经济体制逐步开始演变为经济发展的羁绊。这是日本经济深陷入困境、长期不能自拔的深层原因。这一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权限过大,具体表现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效部门进行政策性保护,严重违背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原则,导致企业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不断下降。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间互相持股等制度,这一制度尽管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化和密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但终身雇佣制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人才流动,制约人才能力的充分发挥;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弊端是全体员工在没有突出贡献的状况下同样按工龄加薪,其结果是企业丧失开拓创新精神;企业间相互持股虽然有效地阻止了外资收购日本企业,但却人为地抬高了股份,使日本的市场经济扭曲成大财阀垄断的畸形市场经济,大股东不注重投资回报,而只是一味地追求相互之间发展业务关系,为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金融领域,由于资金融通受制于政府,政府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然后再按政府的意志支持特定产业。结果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金融机构完全处在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下,形成日本银行所特有的“保护船制度”,易造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状况,最终导致银行坏帐日益严重。

短期看,美国经济转暖和世界IT市场的动向将从外部对日本经济带来有利刺激,但由于日本经济的结构改革存在种种障碍,而排除这些障碍并非易事,所以,今后2至3年,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一)“新经济”重新进入上升周期尚需时日

从日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恢复和世界IT市场能否走强是日本经济能否尽早恢复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政府已将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作为今后5年拉动经济的主导产业,日本国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潜力,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毕竟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历史上任何技术革命、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IT技术也一样,尽管它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目前,“新经济”对传统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这个融合的过程还需相当长的时间。另从目前世界IT市场供求状况看,仍然处于阶段性饱和态势。有统计表明,去年世界个人电脑市场销售出现首次下降;移动电话也没有因为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大面积更新换代的热潮。由于电脑和移动电话行业停滞不前,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也在下降。据美国某权威机构预测,信息产业至少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停止衰退,2003年会加快复苏势头,但若要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可能要到2004年以后。由此可见,外部力量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将是短期和有限的。

(二)消除通货紧缩,启动内需面临重重困难

历史经验证明,通货紧缩往往要经过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为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从2001年以来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预算,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遗产税、赠与税的税率,废除股票交易中的双重课税制度,旨在促进个人投资。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下调中央银行利率,诱导利率接近零,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以“通胀”治“通缩”的金融政策;允许上市公司收购自身股票,以支持股份,稳定金融市场等。三是加速处理不良债权。2001年以来,日本内阁均把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作为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中心环节加以推进,小泉内阁还确定了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具体时间表。尽管如此,从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看,以上对策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国家长期债务重负已使政府继续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很小,并且难以直接形成新的社会需求;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已接近零,再无下调空间,加上“惜贷”问题依然存在,将使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失灵,因此放松银根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东京股市长期徘徊于11000-12000点的低位,目前还看不出向上迹象,在此情况下,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其刺激需求、抑制通货紧缩的效果无疑是有限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口增加,收入减少,其结果还将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促使新的不良债权的产生,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上述恶性循环。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不良债权的产生与日本传统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将大大增加不良债权处理的难度。

(三)“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日本经济的深层“病根”在于日本自身的经济体制,没有彻底的结构改革,日本经济就难以从根本上获得新生。但结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立体化工程,改革方案的全面启动和付诸实施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首先,日本现有经济体制是颇具“钢性”的政治经济混合体,政经两界均存在着维护传统体制的保守势力,他们不但是该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也存在着牢不可破的紧密关系。改革现有经济体制等于向既得利益阶层开刀,这一“解体性手术”既是改革的本质所在,也是改革的重大难题。桥本执政期间曾以“六大改革”著称,但尚未全部实施便被推翻而流产;小渊也曾提出“景气优先”执政路线,也基本上是无果而终。目前正在进行的小泉号称为“无圣域的改革”,其主张主要是要清除银行系统坏账,缩减政府赤字,解除经济管制,并没有在改革的本质问题上拿出高见。为此一些日本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日本进行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日本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其次就是要解决这些非本质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财政风险因不断还本付息的压力短期内难以消除;巨额不良债权还在不断产生;过剩生产能力更难以在短期消化。因此有专家预言解决日本实体经济中投资、人员及债务“三大过剩”问题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再次,改革与景气恢复形成强烈矛盾。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振兴10年低迷的日本经济,但结构性改革将直接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失业人口,无法避免地引发“社会阵痛”。这种将以牺牲景气恢复为代价的改革在日本上不并未得到完全认同,日本国内的经济学家对此也未达成共识。因此如何处理好结构改革与恢复经济的关系,如何让在野党和民众从较为长远的眼光理解和消化改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阵痛”,将是小泉内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第四,从一个较长远的时期看,日本的结构性改革还涉及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如何从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向民需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变等结构性问题,这些课题的解决都说明日本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日本经济不仅要解决扩大内需、处理不良资产、再建国家财政等各种难题,最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这一过程无疑是长期和艰难的。

【参考文献】

[1]《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1年12月刊,2002年3月刊。

[2]2002年3月8日日本总理府网页www.esri.cao.go.jp。

[3]《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1年12月。

[4]《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1年12月。

[5]日本财务省2001年2月发表的《中期展望报告》。

发展前景范文篇6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源自赵元任于1913年留学美国时曾将传统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改编为风琴曲,并于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中国第一首钢琴曲。1919年他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同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的钢琴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

二、抗战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形成及发展

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些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问世,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随着歌曲艺术的发展,钢琴伴奏逐渐成为歌曲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了钢琴多声部、多思维的特点。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并在日本出版,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乐曲成功地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技法相结合,其优美清新的曲调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这一阶段由于受抗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钢琴艺术在创作、演奏和教育方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逐步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钢琴音乐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作品的质量逐渐成熟。钢琴家丁善德在1945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乐曲在心理刻画上非常成功。1948年他在法国留学时又创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作品表现出了对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性的突破,同时也成功地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经验。

四、解放后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们为使中国音乐的传统与现代作曲技巧完美结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钢琴曲。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创造与积累下来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定音乐形态特征、审美情趣和思维规律的本土音乐,它产生并发展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下的全部古典及民间的中国音乐。”①

这些由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大多由中国传统器乐的经典之作改编而成,其音乐素材和表现内容,皆为中国民众所了解与熟悉,人们就比较容易从中感受并领悟钢琴演奏所表现的艺术趣味与内涵,从而顺利地进入欣赏和体验状态。关于这点,作曲家储望华曾说:“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并以此为起点,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②张前也说到:“这已经为群众音乐生活的实践所证实。”③由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钢琴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儿童组曲》《民歌主题变奏曲》,陈培勋的《卖杂货》《思春》《双飞蝴蝶》,瞿维的《花鼓》《主题及变奏曲》,朱践耳的《流水》,刘庄的《变奏曲》《三六》,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汪立三的《兰花花》《东山魁夷画意》,刘诗昆与潘一鸣、孙亦林的《青年协奏曲》,殷承宗和储望华的《黄河协奏曲》,杜鸣心的《序曲》《红色娘子军组曲》,桑桐的《东蒙民歌小曲七首》,蒋祖馨的《庙会》以及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等。新时期有汪立三的组曲《东山魁夷画意》、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赵晓生的《太极》、陈铭志的《钢琴复调小曲8首》、陈怡的《多耶》和谭盾的组曲《忆》等。

五、保持民族特性是钢琴音乐创作的源泉

发展前景范文篇7

关键词:扬剧;发展;市场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永远是扬州值得骄傲的资本,也是无法丢弃的根。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作为扬州的地方戏曲,原名“维扬戏”,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祖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何让社会文化遗产成为资源,而不是变成真正的遗产,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一、扬剧的发展概况

(一)扬剧发展的历史原因

乾隆年代,扬州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满清政府11个盐务管理机关中最大的两淮盐务衙门的权势伸展到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两淮盐务的监督管理下,某些盐商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富裕的人。盐商作为整体所掌握的资本,与帝国中任何一工商业资本相比,无疑是最大的。扬州地处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不远的北岸,因而是省际贸易的重要船港。它确实是个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城市,可说是帝国主要的经济城市之一;文化方面,它也是最繁荣和最先进的。

像前辈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南巡六次。筹划戏剧演出是扬州盐商竭力取悦皇帝的方法之一。运河两岸,建有许多戏台,乾隆皇帝来到扬州城附近,就可以欣赏到戏剧。乾隆的“恩泽”确实是扬州戏剧繁荣的主要原因。以戏剧而言,扬州无疑属于中国第一流的城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扬州的显赫地位,挑选它作为戏剧审查机构的所在地。

乾隆皇帝对戏剧的赞赏,对扬州戏剧确实是重要的促进。但扬州并不是乾隆皇帝巡幸时唯一受惠的城市。因此皇帝的巡幸不能完全解释扬州戏剧的繁荣。

主要的解释应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扬州的经济繁荣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因素;综合这些因素,才能较圆满地说明扬州在乾隆时期的戏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扬子江沿岸各地和扬州之间有着大量的商业活动。商船把货物从富饶的长江流域通过扬州运往北方和北京。商船带着戏班从各地来到扬州。络绎不绝来来往往于扬州的各地手艺人和商人,不再满足于观看扬州当地原有的戏剧,而要求剧种多样化。

扬州最重要的商业是盐。盐在产地制成后,运往扬州,再转到运商手里,由运商转运各地。这种盐运活动可能有利于各式各样的剧种进出扬州。此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扬州盐业吸引了许多其他各地的人来到扬州,因此,形成了扬州明显的开放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戏的繁盛和丰富多彩的局面。

社会因素也对扬州戏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戏剧繁荣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可能是大盐商的支持,艺术需要庇护人。扬剧从对扬剧感兴趣的富人中找到了保护和支持。[1]

(二)扬剧发展的历史阶段

1.乱弹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呱呱出世了。扬州乱弹说的是扬州方言、唱的是扬州小曲、用的曲牌如银绞丝、四大景、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耍孩儿等都是扬州清曲传统曲调、它的班社遍布扬州城内外。

清嘉庆年间,扬州的形势忽如江河日下。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商人破产,市民困顿,扬州乱弹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基础。班社瓦解,艺人星散,扬州乱弹在一百多年之中积累起来的艺术,不能不暂时地退出舞台,而同民间固有的香火、花鼓相结合。于是在中国戏曲史上出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现象——在同一土地上,产生了两种戏曲: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2]

2.香火戏和花鼓戏

香火戏源于“傩”,本是迎神驱鬼的。1957年在扬州曾发现清代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神书《张郎休妻》,实为戏曲演出提纲。这证明在乾隆年间,扬州的巫术已有明显的戏曲化倾向。但扬州香火戏的进化很缓慢,它在很长时期内都只有半职业性的艺人,它的演出始终含有祈祷神保佑平安的目的。[3]

扬州花鼓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它开始向戏曲转化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扬州花鼓戏的发展同样很缓慢,经过了一二百年艰难历程的扬州花鼓戏,仍然处在街头卖艺的境地。如果说香火戏是为神的艺术,花鼓戏则是为人的艺术。

清末民初,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艺人们沿着长江浪迹他乡。自此,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如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武汉等地,都留下了扬州艺人的足迹。

上海是五方并处、百戏杂陈的地方。为了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也为了让粗犷的锣鼓与文弱的丝弦相得益彰,扬州的香火戏和花鼓戏慢慢合拢,1931年,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十美图》。从此,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出现了。[4]

3.扬州戏

新生的扬州戏,在音乐上将香火调、花鼓调揉合在一起,并像扬州乱弹一样,大量吸收了扬州清曲的曲调。在剧目上除了继承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的剧目之外,又新编和移植了大批连台本戏,如《孟丽君》、《郑小姣》等。在艺术上更是出现了许多独树一帜的著名演员,如胡玉海、熊月英、葛锦华、张月娥、许菊芬、十岁红等,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流派唱腔也崭露头角。[5]

4.扬剧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戏”或“维扬戏”的名称逐渐为“扬剧”的名称所代替。面对新生活,扬剧界感到欢欣鼓舞。艺人们努力挖掘、改革、提高、创新,使扬剧艺术呈现空前繁荣。

十年浩劫中,苏、沪、皖三地的扬剧团,有的被遣散,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有的被改行。一个有自己的传统、个性和观众的剧种,同所有兄弟艺术一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6]待到“”结束,扬剧才如老树又发新枝。久违了的传统戏又粉墨登场。70年代末,许多解散或改行了多年的扬剧团都陆续恢复起来。江苏和安徽固不必说,即使在未能恢复剧团的上海,扬剧的演出活动也在时时进行着。

在我们的眼前,分明出现了一条曲折的路。那便是: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扬州戏——扬剧。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土壤中。[7]

(三)扬剧剧目

因扬剧源流多,剧目十分丰富,从内容上分有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神话戏、朝庭戏、侠义戏等;从形成上分有幕表戏、连台本戏、剧本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等;从风格上分有喜剧、正剧、悲剧、有文戏、有武戏。久演不衰的传统戏有:《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活捉张三郎》、《四老爷打面缸》、《安寿宝卖身》、《白蛇传》、《梁祝》、《秦雪梅吊孝》、《二度梅》等。建国后更是好戏连台,《恩仇记》、《黄浦江激流》、《红色家谱》、《包公情》、《碧血扬州》、《风月同天》、《秦香莲》、《骨肉冤》、《修匾记》、《济公传》、《鸿雁传书》等。建国后,扬剧有辉煌的一面,称之为三个里程碑,两个闪光点。三个里程碑,即《百岁挂帅》、《夺印》、《皮九辣子》。两个闪光点,即《王昭君》、《史可法》。[8]

(四)念白、声腔与流派

语言差异是地方戏的分野,音乐声腔则是剧种的旗帜与灵魂。扬剧念白以扬州方言为基础,有官话、民话之别,戏中大凡身份高贵的人物,如帝王将相、后妃诰命等均念官话,并揉进中州韵,讲究阴阳上去和抑扬顿挫,如包拯、佘大君、穆桂英等,一般小人物如市农工商、贩夫走卒等均念方言,通俗流畅,朗朗上口。

扬剧声腔的形成,有三部分组成:花鼓戏,扬州清曲、香火戏中的原曲牌;从姐妹剧种引进改造的曲牌以及新音乐工作者介入后创造的新曲牌。

声腔集大开口粗犷、质朴,小开口的细腻曲雅、清新活泼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个曲牌,常用三四十个,曲牌丰富,且各有特色,如抒情的“银柳丝”、欢快的“夸夸调”、俏皮的“梨膏糖”、深沉的“鲜花”、凄楚的“汉调”、活泼的“莲化”、“金垛子”等。引进的曲牌有大陆板(引至杭州武林班,或京剧高拨子)、倒板回龙(引至京剧板式,用银柳丝旋律改造而成)等。新创曲牌,如“采莲调”、“新夸夸调”、“扩板梳妆台”等。除了一曲牌一色彩,扬剧还有一曲多唱的特点,扬剧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专用曲牌,全凭演员的演唱修养。

在舞台实践中,扬剧曲牌,根据调性,可分四大系列。即“梳妆台”系列(含“银纽丝”、“满江”、“补缸”、“数板”、“滚板”等),剪剪花系列(含“夸夸调”、“鲜花”、“刮地风”等),大开口系列(七字、十字、联弹、清板、泼水等),小调系列(“下盘棋”、“八段景”、“五更里”、“十怀酒”、“跑驴”、“虞美人”等)。

扬剧声腔的成熟,形成了众多流派,有健朗亮丽、端庄、华彩的高(秀英)派;有吐字如珠、腔如行云、流水的金(运贵)派;有刚柔相济、跌宕有致的华(素琴)派;厚重豪迈的王(秀兰)派;沉雄刚劲的石(玉芳)派;潇洒飘逸的周(小培)派;甜润隽永的李(开敏)派。[9]

二、扬剧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市扬剧榜上有名。随后,江苏省在全国开先例,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通过确定传承人制度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07年扬州市政府掏钱办学,为所有的扬剧班学生交学杂费上万元,学校为这些戏剧苗子提供系统教育并为其提供数百元的补助生活费及奖学金。除政府支持开班办学外,近几年,围绕扬剧的发展保护,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扬州设立扬剧的演出基地、开展《周周看扬剧》活动、举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剧目调演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扬剧的发展与保护,但对于扬剧整体发展来说,其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10]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1.剧团经费拮据

据了解,国营剧团演员工资一部分由国家发给,还有一部分是平时演出的收入,民营剧团则完全自给自足。有的国营剧团历史负债较多,影响剧团经济稳定。另外是演出市场萎缩,演出收入很少,政府差额拨给的事业经费无力维持工资发放,而其它机关事业单位能拿到的费用,如菜篮子、地方岗位补贴以及第13个月工资等更是可望不可及。平常的演出投入远远大于低廉的门票收入,经济的困窘影响了扬剧的生存和发展。

2.人才断档

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扬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扬剧团过去办得很红火,现在也撤消,演出场次也日趋减少。传承接班人接近断档,剧团自身开办学员班已不具备响应条件。现在扬剧团人才的培养还是定向委培制,剧团需要演员了,就向戏曲学校委托培养人才。1986年,招生已经开始面临困难。1998年,50人的招生计划因报名未满,扬剧班无奈取消。从1997年曲艺班最后一批招生至今,扬剧已是10年“无后”了。申遗后,2007年由政府出资,55名精心挑选的戏曲苗子进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接受扬剧系统学习。但在这之前已有了十年的人才断档。

3.思路不新,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当前,我省的电视、报纸、广播和出版业,形势大好。然而,对于扬剧来说,就以电视为例,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就发了《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明确要求尚未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的省级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尽快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然而目前只有扬州电视台、江都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播放扬剧,这些是除扬州以外的戏迷是无法观看到的。而我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上百个栏目中,己鲜见扬剧的踪影。究其原委,据说是因为收视率太低。我省地方戏目前还拿不出广告费、制作费来包装自己、营销自己,更缺乏与现代传播技术共舞的平台。

(二)市场化适应困难

1.演出市场沉寂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继在《将柳腰款摆——扬州曲剧新论》一书中说道“扬剧虽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历史最兴旺的时期相比,目前扬剧仍处在低谷。虽然现在扬州有几个剧团仍有正常的演出计划,但与20年前相比,扬剧的演出次数大大减少,目前大多局限于扬州本地。”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这么一句话,“南京的扬剧戏迷比任何一个其他剧种都多,但是要他们花钱买票看戏,剧场基本是空的!”,这句话点出了根节所在,现在扬剧还是有市场的。只不过看戏的形式和以前不同,以前是观众买票进剧场看,现在是哪家红白喜事由主家花钱请戏班,剧团搭台唱戏,观众不花钱,看的人很多,但如果叫这些观众花钱进剧场看,恐怕就比较难了。再加上现在有电视了、有网络了,非得那种老戏迷才会想到花钱进剧场看戏。[10]

2.剧团发展包袱重

我国现有的扬剧团主要的还是国营剧团,很多国营剧团历史包袱沉重,在现今市场化发展中很受阻碍。在剧团管理方面,就拿演出卖票来说,卖票的提成就高达30%,当对其提出疑问时,剧团人解释是由于剧团都是演员,演出时没有闲人去卖票。虽然现在有的国有剧团已经改成企业单位,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剧团内部依然是事业单位编制。在剧团的演出方面,其每年规定了固定的演出场次,演完了,这一年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剧团发展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规律。国有剧团疾重难返,加上戏剧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改革很不容易。

民间职业剧团即民营剧团,是以自愿组织、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形式组建,从事营业性演出的职业性艺术表演团体。它的特点是自由组合,小型分散,主要活动于农村城镇演出市场。自它产生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人无定团、团无定员,出入无序、聚散无常的状态。在价值追求方面,偏重于愉悦功能和效益,忽视思想价值与审美功能,胡编乱造的幕表戏充斥舞台。对于民营扬剧团缺乏管制措施。

3.产业化进程缓慢

对于扬剧文化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还很薄弱,扬剧文化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发掘和有效的整合利用,品牌单一,没有与扬州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结合,扬州的悠久文化底蕴部分正处在一种闲置和浪费之中。另外,举办扬剧活动的影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虽然活动影响很大,但没有真正用文化内涵来包装起来,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扬剧文化和特有内涵,容易形成当时热闹、过后就忘的尴尬局面。再有,有关扬剧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音像制品、书籍等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有的音像较少,质量也欠佳,扬剧相关书籍年代都较久远,百年扬剧直到今年才将有通行教材。

三、扬剧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护扬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在这其中政府无疑应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1.建立专项发展基金

对于扬剧的保护和扶持,核心的问题仍然是经费的保障问题。对于几个市级国营剧团,应实际提高人头经费的拨款比例,落实到每个演员、职工,稳定艺术队伍,将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拨款。另外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多演多补,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加大艺术创作生产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优秀剧目生产,使艺术创作、精品生产落到实处。利用发展基金,专款专用,加大对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

2.注重人才的培养

现今扬剧的教育采取的是定向委培的制度,有时剧团忙于眼前的演出等,不一定会意识到对下一代扬剧演员的培养,另外,在招收人才进行扬剧学习方面,不同以往,剧团有着职能的缺陷。在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上,政府依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一点上,“申遗”成功后扬州市政府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工作。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上,政府职能部门应与地方剧团保持联系,发掘戏曲苗子,学校定期招收学生,政府对其进行学习补助,形成一种固定的招收教育链,避免人才断档的出现。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城市发展,为扬剧团建设适合展示艺术特色的小型剧场,并规划建设一批相关设施,如在教场改造中,复建大光明书场,作为扬剧团的基地;利用“刘庄”内尚存戏台的有利条件,建设扬州戏曲博物馆,除陈列有关文字、视频资料外,附建一个小剧场,等等,也可成为扬州旅游的一项拉动产业。

4.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除了地方电视台外,省台也应开设戏曲专题性栏目,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宣传戏曲演员、推介戏曲产品、教唱戏曲名段,拉近地方戏曲与各地观众的距离。政府应大力支持扬剧品牌节目,如“周周看扬剧”活动,形成一种群众欣赏的固定、持久氛围。此外,文化、旅游、园林等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在主要景点增设全面展示扬州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各景点开辟适宜的演出项目,既增加旅游看点,体现“扬州游”的文化特色,又起到宣传和普及的作用。[10]

(二)把握市场规律,加快扬剧的发展

扬剧现有国有剧团5家,即扬州市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张爱华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民营剧团9家,即江都市龙川扬剧团、扬州市海派扬剧团、江都德才扬剧团、浦口区扬剧团、扬子江扬剧团、祝荣娟扬剧艺术团、汪琴扬剧艺术团、李正太扬剧艺术团、姜堰市玉梅扬剧团。

1.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国营剧团在扬剧的推广上有着特殊的使命,政府应给予支持;民营剧团是顺应市场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扬剧发展新动力,在演出等自主性上较国营剧团要强一些,站在市场的角度,发展扬剧,民营剧团有其独到的优势,政府应给与鼓励。国营剧团、民营剧团站在发展扬剧的大角度上看,都是其组成力量,并没有区别。民营剧团靠自身组织广大观众欢迎的各种演出,占据市场,扩大份额,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有效解决财源问题。

市场的竞争机制、市场的发展规律促使着国营与国营剧团间、民营与民营剧团间,更重要的是民营与国营剧团间的竞争,刺激着各个剧团的编导、戏曲演员要不断深入体验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顺应市场规律,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扬剧作品,吸引各自的观众群,维持、加快自身的发展,其市场不仅是占领市区市场、郊县农村市场,亦指占领扬州以外更加广阔的演出市场。[11]

扬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扬剧人的代代传承,扬剧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曲折。如果将扬剧的发展一味的归责于政府,排除在市场之外,久而久之,扬剧人的发展就会产生“惰性”,缺乏竞争、缺乏刺激,也就缺少了发展的前进催动力。扬剧载体的素质缺失,扬剧本身也难有发展。这样看来,市场生存规律的存在,无疑也促进着扬剧的发展。

2.举办展销演出

展销演出是一种集检查、评比、调演、订戏为一体的演出形式,这种演出活动在有些地方已形成制度。对于扬剧,政府应参与将这种展销演出形式引入扬剧,这种展演主要针对民营剧团开展,但国营剧团应与民营剧团一同参加展演,从而了解市场情况。展演期间,邀请各乡镇、村庄的戏曲爱好者和演出经纪人前来观摩,与观众一起看戏和评戏,随后洽谈订购,签订购销合同,商定演出日期、场次、价格。这种展演活动,实际上与国外的养剧不养人有些相似,它不仅能收到原来调演所起到的检阅、评比的作用,而且有效地沟通了产销渠道,强化了剧团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拓展了演出市场,促进了剧目走向市场,主动的将扬剧推向了市场。此外,为促进剧目的销售,各市县的剧管部门注重对演出经纪人的培育和管理,发挥他们沟通产销、调节市场的作用。[12]

3.发展扬剧文化产业

创新扬剧文化,促进扬剧教育产业发展。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元投入和企业运作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化。大力开展扬剧展示、交流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通过与扬州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扬剧,扩大知名度,同时使扬州旅游成为有文化含量的旅游,扬州古城成为充满生机的古城。现今扬剧已有两名戏曲梅花奖得主:李政成和徐秀芳,扬剧也要注意发挥扬剧名人效应,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培植和强化扬剧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加大对有影响的扬剧艺术家的宣传力度,鼓励他们走出扬州,创作生产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精品,成为扬剧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扬剧在音像、书籍方面的传承,制作一批有时代气息、质量优良的音像、书籍制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剧,吸引扬剧群众的热情。[13]

(三)建立与第三部门的联系,支持扬剧的发展

“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在中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形式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在本文中,对于扬剧事业的发展来说,我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满足扬剧发展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要求,除政府以外的企业、组织、团体,即可称为扬剧发展意义上的“第三部门”。

在今后扬剧的发展中扬剧团同企业、组织、团体的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资助应成为扬剧团发展的又一趋势,剧团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组织、团体的联系。

1.加强与公益性团体、组织的联系

民间职业剧团的大量出现,给文化市场增添了生机。但是也要看到,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盛行,演出市场上的低级庸俗和封建迷信的东西尚不能杜绝。对于民营扬剧团来说,公益型组织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成立民营剧团管理处,工作人员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剧团交的管理费中支付。对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种类、分布、艺术力量和演出状况进行普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新登记和审批,对于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力量、资金、剧目、设备,以及布局不合理的,一律不予审批。由剧团申办人填写剧团定员表,内容包括剧团组成成员、一年的书面合同和工资分配方法,交给剧管部门核实和监督实施。这就较好地改变了剧团随意邀约演员,演员随便跳班的无序状况,不仅使组织松散的剧团趋于稳定,而且保证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负责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之间的联系,邀请专业剧团的艺术骨干和离退休的老艺人为民间职业剧团的剧目生产提供有偿服务,解决剧团缺乏导演、作曲、舞美设计和布景制作等困难,并通过短期办班培训或随团学徒等形式,加强对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中青年演员的艺术素质。[14]

另外,如江苏省扬剧艺术研究会,其性质是全省研究扬剧艺术的学术性社会团体,这类学术性社会团体组织其应发挥其职能。首先应坚定自己的组织定位,邀请扬剧研究者、扬剧名人,加强自身权威与影响。这类社会团体组织应加强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联系,致力于构建扬剧剧团之间、与其他戏曲剧种剧团甚至与国外相关组织团体之间的联系,安排组织扬剧艺术交流、理论研讨会等,帮助扬剧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扬剧影响。

2.建立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对于企业,作为扬剧的“第三部门”有其特殊性,它本身不具有发展扬剧的天然职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挖掘、附加于企业这样的职能,获得互益性资助。对于国营性扬剧团,应利用其特殊影响力,在其组织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中除政府资助外,以后慢慢走向与大型企业联系获得其赞助的方式。在这其中,企业是配角,抓住这些企业在大型活动中宣传自己的用意,与其合作,获得互益性资助。对于民营性剧团,现主要还是家庭红白事的演出,其影响力范围较小,这里剧团经纪人应与一些地方性企业联系,形成长期性合作关系,承担其庆典、宣传活动,如厂庆、元旦联欢等,从而获得演出收入。在这其中企业是主角,剧团为企业服务,从而获得互益性资助。剧团和企业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扬剧的发展,如扬州市扬剧团的长期赞助商企业家严家铭先生,2006年12月12日扬州市扬剧团为庆祝长期热心支持扬剧事业的企业家严家铭先生领导的扬州市新兴金属材料公司改制重组10周年,在友好会馆成功举办了“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扬剧的影响力。今后,在企业资助扬剧发展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实践性空间。

结语

纵观我国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常盛不衰。其中,由香火戏、花鼓戏等发展而来,约具100年历史的扬剧,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毋庸讳言,进入新时期以来,扬剧随着电视、网络等的出现,处于冷落、尴尬、徘徊和无奈的境地,甚至面临着生存命运的严峻挑战。但是,可以断言,它们决不能代替戏曲,就扬州方言地区来说,也决不能代替与当地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长期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戏曲扬剧。

尽管扬州地方戏曲面临着观众锐减、人才流失、生存危机等问题,但它仍占有一定观众和需求市场,也绝非“夕阳艺术”,远景是光明和无限美好的。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在社会中本身就紧密联系,对于扬剧,我们要坚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市场与第三部门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使扬剧这一地方戏曲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3:39.

[2]董爱江.扬州竹枝词[M].扬州:广陵书社,2003:47-49.

[3]焦里堂.花部农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25.

[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89-90.

[5]孔凡中.扬剧生涯五十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9-31.

[6]石增祥.扬剧名旦高秀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95.

[7]Colin?MakeLin.Yangzhoudrama[J].AustralianCommercialMedia,1988(1).

[8]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传统剧目汇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38-39.

[9]葛瑞莲.浅谈扬剧和扬州民歌[J].剧影月报,2007(4).

[10]王佳.“周周看扬剧”—扬州市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J].剧影月报,2007(1):16—17.

[11]管若松.扬剧不能失去自己的观众[J].剧影月报,1988(7):58.

[12]J.LamarPierce,ProgrammaticRisk-TakingbyAmericanOperaCompanies[J].Journalof

CulturalEconomics,2000(24).

发展前景范文篇8

1发展历史

“快通道”(fasttrack,VT)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已在“快通道麻醉”(兀’A)和“快通道心脏外科”(FTCS)中出现。而FTS的最早表述见于Kehlet等在1999年美国外科年会上的报告。2001年。欧洲5国(苏格兰、荷兰、瑞典、挪威、丹麦)率先成立了ERAS合作组。2005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委员会(ESPEN)提出了统一的ERAS方案。此后,欧美国家开展了大量FTS在外科领域的研究,其中以FTS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最为经典,2006年Wind等[s]提出的快速康复结肠外科方案也成了''''-3前FTS的基本要点.并逐步拓展应用到几乎普通外科的所有手术及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外科专业领域。FTS在国内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接受和重视程度与丌S的地位远不相称。国内最早报道见于2006年[4l。我院成立的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治疗中心及FTS多学科协作组(MDT)可能为国内首家

2现状分析

2.1FTS应用的适应证和程度有待拓展大量的临床应用已证明:FTS能显著改善外科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在国外,结直肠外科的FTS治疗已成共识,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已可缩短至1.5d【5l,这在以前特别是在国内医师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迄今有关FTS的文献几乎都集中在结直肠手术.其他疾病的FTS报道极少,我国多见的胃癌手术中I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少有研究。这可能与FTS的研究开始是围绕结肠手术展开、国外结直肠疾病发生率高以及FTS的要点在结直肠手术中最适用也最能体现其优势等因素有关。实际上,FTS在欧美国家也仍未被普遍接受,即便是在结直肠外科。目前研究的质量并不高,无论在科研设计、病例入组标准、Frs实施方案及观察指标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规范性。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验证,而且也只局限在无严重营养不良及无脏器功能损害的择期结直肠手术中,应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十分有限,国内情况尤其如此。2010年Hasenberg等[6]对76个澳大利亚和385个德国结直肠外科中心的调查发现,分别有高达98%和93%的外科医生仍在应用机械性肠道准备.80%仍在常规应用引流管,也只有3/4的医生愿意采用硬膜外麻醉。国内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一家军队医院也只是在普通外科的一个医疗小组的部分患者中实施Fvrs程序。大部分国内医师对FTS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和接受,真正开展研究和应用的仅有少数几家大型医院,相比国外,呈现(国)外热(国)内冷的局面。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1)vrs的提出不过l0余年,现有的研究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其作为常规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2)FTS的实施需要团队合作,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是其必不可少的三驾马车,而MDT模式目前在国内外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相比学科间协作的困难,外科医师更愿意开展某一项可以“单打独斗”的技术;

(3)r-rs的多项围手术期措施颠覆了上百年来传统外科的习惯做法,甚至“违背”了目前的“医疗护理常规”,而传统观念往往根深蒂固,临床医师在缺乏行业规范的支持下,面对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的事实,不敢轻易突破“医疗常规”,也给FTS的实践带来巨大困难;

(4)FTS并无炫目的新技术。更不具表演性和可观赏性,因此部分外科医师认为其技术含量不高,对FTS并不热衷甚至不以为然;

(5)住院时间是Frs最突出的绩效指标,但它包含了许多主观、社会及经济学方面的因素。国内因体制不同.更是受到了包括患者传统观念、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及医师医德和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FTS的效果难以体现从而限制了其实施

2.2丌S的热点问题尚有争议近年来,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与FTrs的关系问题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单用FTS与腹腔镜手术显示出相同效果,那相比腹腔镜手术所需的昂贵设备及复杂技术,FTs是否可以取而代之?腹腔镜手术是否可以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答案显然不会这么简单。而关于腹腔镜于FrS或FTS于腹腔镜是“锦上添花”还是“纯属多余”,目前争议更大。不少研究[7-8]认为FTS理念下的结直肠手术应用腔镜与开腹手术相比并无优势,但King和Vlug等[9。]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有研究[5,u-n]发现.FTS与传统组相比优势明显.并为缩短住院时间的独立因素但Campagnacci等]的结果却显示FTS并不改善术后脏器功能恢复或缩短住院时间。之所以造成上述研究结果的争议,可能与研究的设计和质量差异、不同研究者在FTS实施的规范性以及腹腔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上可能不同以及观察指标难以客观统一等因素有关。严格实施完善的FTS程序并保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其减轻患者创伤应激的效果有可能掩盖了不甚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所带来的微创效应,相反,如果只是部分实施s计划,而研究者又熟练掌握了腹腔镜手术技巧.就可能凸显腹腔镜而淡化丌s的效果在s及腹腔镜手术的研究中.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是主要的绩效指标,但临床上要执行统一的出院标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在定义和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时差异也较大。之前期待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LAFA)最近也有了结果,提示腹腔镜技术结合FTS程序是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最佳的治疗策略,如需施行开腹手术.也最好结合FTS程序[14-15]另一项正在进行的TAPAS研究[16]以及之后更多的类似研冤将为进一步确定方案提供可靠证据。

3前景展望

尽管FvrS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其减轻手术创伤应激、促进康复的理念及追求“零痛苦无风险”(zeropainandnorisk)的目标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宗旨.顺应了外科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如果说FTS将彻底改变外科疾病的治疗模式还过于乐观,FTS要成为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金标准也还为时过早,但其带来的外科理念的革命必将逐步深入人心并为更多的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其应用范围也将从目前无严重营养不良及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择期、单一、典型的手术逐步拓展到急诊、严重创伤和感染等急危重症中并成为外科临床的普遍法则。目前,FTS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已达成共识,但在我国加强胃癌手术患者FTS治疗的研究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FTS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新举措如糖皮质激素、B一受体阻滞剂、促合成激素、免疫营养支持、单孔腔镜或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NOTES)等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在证明安全有效后也可能整合至FTS程序中。s具体内容包罗万象,难以界定实施FTS程序的完整性,临床上因为依从性及个体差异性,全部应用FTS各项措施十分困难。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单一FTS因素的有效性.但已证明部分应用FTs措施仍可获得满意效果[”]。因此.选择性应用部分FTS措施,可能是当前能被外科医师接受的更现实预测.而根据不同患者及病种制定个体化的FTS方案,将是今后FTS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个体化的FTS方案有可能整合进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中。FTS和腔镜手术同为其近10年的两大进展.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有争议,但已有证据表明两者联合可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将来在FTS理念下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值得期待,并可望成为标准的临床实践指南。而将中医中药引入FTS.利用其在促进术后胃肠和排尿功能恢复中的特殊作用.有可能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Frs

4改进意见

4.1正确认识FTS内涵,准确把握FTS本质FTS在国内被称为“快通道或快速康复外科”,容易被误解为一门新学科.从而与传统外科相对立,值得商榷。“surgery”在英语中还有“技术”和“手术”的意思,所以将fast.tracksurgery理解为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可能更为贴切。FTS的内容既相互依赖又在不断发展之中,目前结直肠手术的FTS方案最典型和成熟,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停滞不前,既违背了FTS的理念.也将阻碍F1、S的发展。FTS着眼的是整个围手术期,而腹腔镜单是在手术环节减轻手术创伤应激,因此.腹腔镜技术应是FTS的重要内容,而F1’S是微创外科的拓展和延伸。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把FTs和微创外科视为两个平行的概念而将其截然区分,容易导致在FTS与腹腔镜关系问题上的困惑。

4.2重视丌’S的安全性。理性实践兀1S理念正如笔者在本专题研究中指出的那样,随着FTS临床应用的增加.问题也逐渐暴露,之前关于其-~c/~性问题的一致正面结果可能过于乐观,特别是FTS在上消化道手术中的应用目前还很不成熟,如指征掌握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胃部分切除术后一律不留置胃管可能导致术后胃瘫和消化道瘘。2011年Spanjersberg等[]在对4个结直肠n’s的RCT结果进行荟萃分析后就发现.FTS组总体并发症的下降并非得益于主要并发症的降低;Htibner等[]认为对术前营养不良结肠手术患者采用FTS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而Anderson等[203的报道中如果FTS结直肠术后住院时间为2d,其再入院率高达20.1%。上述结果提示:FTS的安全性问题不能忽视,临床医师尚需理性看待FTS,既要积极实践,但也不要盲目跟风,不同患者应区别对待,在应用丌S技术前,要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权衡利弊,“择其善而从之”。

4.3拓展FTS应用领域,建立MDT平台架构FTS的应用尚无明确的适应证,目前主要用于单一的择期结直肠手术。通过术前营养支持和脏器功能及内稳态的改善,可能使面临外科应激更复杂、需要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更迫切的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纳入FTs治疗范畴。我国是胃癌高发地区,研究胃癌手术中安全有效的FTS实施方案更有现实意义。上述及其他外科领域的丌s应用,既是临床需求,也是FTS今后的发展方向。Frs的应用远不普及,其中麻醉、护理等专业人员参与不够、认识不足是重要原因,建立和健全MDT机构.摸索有效的MDT管理和运作机制,将为Fvrs的广泛应用提供稳定平台。在现有医疗常规重新修订前,我们设立专门的FTS病区,医疗行政部门对“特区”给予特殊政策,制定统一的FTS程序和病例纳入标准,允许实践。风险共担.可为解除临床医师后顾之忧提供借鉴。

发展前景范文篇9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15]李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0.

发展前景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发展前景

华谊兄弟是中国影视传媒公司的一个发展较好,比较有代表性的集团,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公司的财务分析以及发展前景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一、财务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于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一般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比率等,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比率的分析,还需要关注财务报告中的附注以及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比如说报表附注中存在但三大财务报表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但属于企业需要承担的或有负债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财务分析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比率、长期负债比率等。流动比率,它代表的含义是每单位流动负债会有几单位的流动资产作为担保,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华谊兄弟的短期偿债能力还是挺强的,虽然2015年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在1以上。资产负债率下降意味着负债的增加不如资产的增加,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企业偿债能力有所增强。同样道理,对于权益乘数也一样,权益乘数衡量的是每一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所有多少是自有资本,从上述指标的计算结果可知,华谊兄弟的权益乘数近三年来基本上都维持在1以上。权益乘数=1,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全是自有资本,大于1意味着企业的企业有负债,权益乘数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的负债有所下降,资产所需现金的来源由负债承担的部分减少了。总体上来说,华谊兄弟的偿债能力是较强的,每一单位的负债,无论是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都有足够的资产来偿还。

二、资产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量与资产占用量之间的比率。实际上,营运能力就是指企业运用各种资产的效率。营运能力分析有很多种指标,本文在对华谊兄弟营运能力分析,采用了三种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以及总资产周转率。华谊兄弟营运能力分析在同行业当中,华谊兄弟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比中视传媒以及凤凰传媒的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但并不能因此而说明华谊兄弟是行业龙头,因为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并没有公开数据,只能说明华谊兄弟在固定资产营运能力比这些企业好。但对于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华谊兄弟的营运能力比他们的略低。

三、结论

在现金流量表中,能较好反应企业成长性的是投资和筹资活动。华谊兄弟的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每年都有增长,即使有所下降,幅度也不大,而且在表3—3的投资活动现金合计可看出,除了2014年是流入大于流出,其他三年均为流出大于流入,这表明华谊兄弟在致力于投资,而且在华谊兄弟的投资活动中,它的现金投资支出投资支付的现金和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均多,对于一个影视传媒公司来说,固定资产的投入会相对比较小,因为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公司,知识产权才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并不是没有投资固定资产就不能说明一个公司并不致力于发展,华谊兄弟这样的投资也是一种增强自身实力,致力于成长的表现。虽然,每年的投资额较大,但华谊兄弟每年的净现金流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投资净值为负,最终结果为正,从表3—3可知,华谊兄弟每年的经营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能够弥补投资所需资金,其中筹资资金流入在很多时候起关键作用。这从另一方面表明华谊兄弟的融资能力较强。理性投资者只会投资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影视业成为现代社会人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之一时,也同时决定了影视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态势。在本文,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企业财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思路。希望能为广大投资者做决策有所帮助。

作者:唐秋玲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玉明,董毅华,肖继辉.财务报告与评价[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