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难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21:10

发展难题

发展难题范文篇1

当前村镇银行(villagebank)的设立和发展已成为国内金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近几年我国发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与融资状况看,资金需求的快速膨胀与资金供给的持续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导致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农村领域的资金供给表现为持续不足。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理论中,解释了单靠市场机制即“利率刺激”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因而保持区域信贷的足额供给不能依赖单一的融资机构。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的逆向选择论和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我国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1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在利率为R0时贷款者预期收益达到最大值,尽管此时的信贷需求D1大于供给S1,但贷款者不会再提高利率而降低收益,即产生正常的信贷配给问题,D1与S1之间的差额显示着信贷配给的程度。因而可以推出,要保持某一区域信贷总量的有效供给,寻求数量较多的资金供给者是一条短期即可见效的路径。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而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吴念鲁,2006);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一个软肋和空白点,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所蕴藏的能量却不可低估(秦池江,2007)。鉴于县域资金供需矛盾已经聚集多年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决策高层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县域增设新机构如村镇银行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实际上村镇银行在国外金融领域已非新生宠儿,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村镇银行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②,1977年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出资成立了格莱珉银行,其经营模式主要是采取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贷款给穷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77个分行、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帮助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数百万人成功脱贫,真正成为“穷人的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教授来北京参加“中国-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奏响了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序曲。村镇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年的沉寂,引起了诸多关注和争论。

二、威海县域案例:鲶鱼效应与机制缺欠互现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特征。2010年威海市首家村镇银行在下辖的乳山市成立,至目前共组建3家村镇银行,荣成、文登和乳山三个县级市各有1家。截至2011年末,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各项存款达4.92亿元,各项贷款达2.3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1.54亿元,占比达65.81%。威海辖区的3家村镇银行各有特色,荣成的汇丰村镇银行是由外资银行发起成立的,文登的建信村镇银行是由国有银行发起成立的,乳山的天骄村镇银行是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母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威海辖区的村镇银行具有典型代表性,对其经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也具有典型意义。

(一)鲶鱼效应

从威海辖区来看,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发起条件宽松,政策规定在县域设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即可。以威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设立村镇银行在注资上是极为容易的;其次是法人机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在经营上拥有完全的决策权,这决定了在贷款审批和发放等方面具有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是村镇银行产权明晰,没有历史债务和遗留包袱,在经营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而其他金融机构因种种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经营活力差。由于以上经营优势的存在,村镇银行设立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对县域金融的强势冲击,收到一系列连锁式成效,形成了预想中的“鲶鱼效应”。

1.县域贷款利率不同程度下降。近些年来威海辖区农村基本处于资金供需失衡、金融缺乏竞争、贷款利率高企的状态,村镇银行为满足快速拓展业务的需要,利率定价机制灵活,实施较低利率策略,抑制了民间借贷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利率调整措施,引致了县域贷款利率整体出现下降的良好局面。村镇银行营业初的贷款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平均低10%左右,目前县域农行的涉农贷款利率比前两年下降约5%,农村信用社的下降约10%。

2.涉农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贷款投放快等明显优势,在信贷审批中重在审查客户的现金流、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而不注重抵押担保,能够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涉农贷款投放较快。在村镇银行的带动下,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涉农贷款的审批力度来抢占市场,涉农贷款投放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威海的县域涉农贷款新增40.16亿元,同比增长9.58%,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比未成立村镇银行时的2009年涉农贷款增幅高4.38个百分点。

3.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极大改善。村镇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贷款的快捷性,打破了农村信用社多年垄断农村市场的格局,引起了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的高度重视,在改进信贷审批流程的同时,纷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设施投入。如在乡镇增设ATM、在农户家中配置电话POS等,依托较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具来稳定客户和占据市场,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威海辖区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以下增设ATM441台,同比增长14.25%,增设电话POS9593部,同比增长35.28%,发放惠农卡24万张。

(二)机制缺欠目前村镇银行这一模式的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其生存发展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关注。

1.国有银行难以主动成为发起行。从现行金融监管机制分析,国有银行在资本刚性约束下,更多地希望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而村镇银行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较低,并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国有银行在县域均设有分支机构,因而国有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不积极。而对于异地扩张需求强烈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而言,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其跨区域经营的最佳路径,因为要到异地设立自身分支机构的门槛很高,审批流程漫长,难获监管部门批准。从威海3家村镇银行来看,只有文登的村镇银行是国有银行发起设立的,并且设立时间最晚,是在国内村镇银行出现五年之久才开始设立的。

2.村镇银行尚未被完全接纳。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村镇银行不能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以自主身份进行全国统一的划汇结算;没有联行行号,村镇银行不能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新型业务也无法开办,只能依赖存贷款业务来生存,造成业务经营模式单一、缺乏盈利增长点的局面。据调查,威海辖区最早于2010年设立的天骄村镇银行至目前也未能成功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只能依托其母行鄂尔多斯农商行进行结算,交易存在时滞。

3.村镇银行未将村镇作为主战场。从当前金融运行机制分析,村镇银行的设立虽对农村金融形成了有益补充,但仍未完全冲到支持“三农”发展的村镇第一线,基本上是以县市及周边企业作为主要的信贷服务对象,以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机构单一,如果将服务重点确定在乡镇和农村,不仅经营成本高昂,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信息对称优势,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冠名村镇、身处县城”、“借助服务三农经济而生、依赖支持县域企业而存”的事实。据调查,威海的3家村镇银行所放贷款中,真正投放到农村领域的仅占48.72%,投放到县域企业的占51.28%。

4.财税政策扶持机制明显不配套。从国家财税扶持机制分析,目前财税部门对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是比照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来执行,而同是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征税方面享受到更大的政策优惠,并且财政对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还进行贴息,相比之下村镇银行在享受国家财税扶持政策方面明显不配套,这些都极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从威海辖区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比较看,前者营业税率为3%,村镇银行开业两年后为5%,前者所得税免征或减半,村镇银行要全额上缴,一年几项合计可影响利润150万元左右。

三、发展模式研究:经营风险分析与市场策略设计

(一)经营风险分析

1.存款资金筹措的艰难性。村镇银行是新生机构,并且组建股东中有私营企业参与,城乡居民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部分企业和居民甚至视其为杂牌银行,质疑其经营实力和信用程度,根本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加上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汇总和结算等业务无法正常及时办理,即使主动出去营销吸揽存款,多数企业和居民也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存款和办理业务,吸收存款艰难、放贷缺乏资金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据统计,2011年威海县域存款增加87.69亿元,而村镇银行存款增加2.04亿元,市场份额明显弱于其他金融机构。

2.双重经营目标的冲突性。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企业和农户,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村镇银行又是市场经济下的独立企业法人,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经营目标,当其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的农民和质差的农村企业时,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易导致村镇银行在经营中争取利润最大化而背离扶持“三农”的宗旨,服务对象选择以盈利性较高的县市大中企业为主、逐步舍弃以农民和农村企业为主的初衷。2010年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发放农村领域贷款占比65.93%,县市大中企业贷款占比34.07%;2011年这两项占比分别变化为48.72%和51.28%,大中企业贷款明显占主流。

3.金融创新能力的弱质性。村镇银行组建人员中除少数高管人员外,其他业务人员大多数是新毕业学生和社会关系人,基本没从事过金融工作,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从业经验,业务发展中拘泥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业务、理财产品均未开办,也不注重开发信贷新产品,金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强。加上村镇银行实行主发起人制度,容易导致对发起人的过度依赖,产生激励不充分、创新意识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自身的创新主动性。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共有107人,其中未从事过金融工作的72人,占67.29%。开业以来没有开发出一种信贷新产品,而同期其他金融机构开发信贷新产品多达7种。

4.区域同业竞争的残酷性。发达地区的县域金融机构设立比较齐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甚至外资银行都有分支机构,并且每年都在增设新的机构,而县域的资源相对有限,越来越多的机构来争夺相对有限的资源,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在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的业务发展阶段,竞争优胜者依赖的主要是人才和网点优势,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除在人才素质方面不具有竞争性之外,机构网点的单一性也严重削弱其竞争力。据统计,2011年末威海县市级金融机构35家,拥有业务网点346家,从业人员3243人,而村镇银行只有3家,从业人员107人,占比分别为0.87%和3.29%。

(二)市场策略设计

1.竞争地域定位。村镇银行是国家专设县域以下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来弥补农村金融支持薄弱的缺陷,只有把业务竞争地域确定在乡镇及农村,才符合国家的发展意图,才能更多地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并且目前乡镇及农村是国有及股份银行不愿触及的地域,金融竞争相对弱化一些,有利于村镇银行立足和发展。另外,村镇银行在开业发展初期,局面尚未打开时,可以通过人脉关系在县城发展一些中小企业来支撑局面,但因其竞争激烈和维系成本较高,不宜作为长期的竞争地域选择策略,长远发展还应以乡镇及农村作为主阵地。

2.服务群体定位。村镇银行是首次正式设立的“草根银行”,服务群体自然应该选择广大的农村企业和农民,这些客户群体有着强烈的信贷需求但却达不到国有金融的信贷投放要求,这便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信贷需求市场。孟加拉和印尼等国的小额信贷实践表明,大多数贫困的农户不仅有强烈的信贷需求,而且也有很强的信用意识,只要合理地设计出符合农户等弱势群体特点的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就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企业和农民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资金来源特点相吻合,容易建立互利共赢、共存共荣的关系。

3.信贷产品定位。村镇银行面向的是规模较小的农村企业和分散的农民,信贷需求也以数额小、多样化、时效快等为主特征,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自主决策和经营灵活的优势,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当地企业和农民的信贷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以快捷的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要开展大量的农村市场调查,充分掌握信贷服务对象的各种特点,创新开发的信贷产品应最大可能地考虑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甚至做到“一企一策、一户一策”,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使之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模式研究

1.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美国WendeilSmith的市场细分基本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启示。市场细分基本理论表明,在非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产品供给者采取全面进入各个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的成本是极高的,反而降低了效率;要实现竞争中的效率最大化,各产品供给者应尽量选择不相交叉的细分市场进入,并发挥整体互补优势。以市场细分理论来简单描述我国农村经济的信贷市场,如图2,M1代表农户群体,M2代表小规模企业,M3代表龙头企业,在资金实力上表现为M1<M2<M3,K1、K2、K3分别代表三类主体在不同生产模式下的需求细分市场,在信贷需求上表现为K1<K2<K3。当前的农村信贷市场占有情况大略是:农村信用社实施了全面进入的信贷策略,包括从M1K1到M3K3的所有细分市场,但囿于其资金的有限性和管理的高成本,经营效率并不高;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只选择了极少一部分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如只选择M3K3这一子市场,而对其他子市场进行了大面积退出,撇下了广阔的农村市场空间。在此市场细分基础上,村镇银行在业务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的市场进入策略可以考虑为:从竞争程度来考虑,应不选择M3K3这一市场,即那些规模很大、优质高效的龙头企业,因其进入的竞争和维系成本极高;从资金实力来考虑,也不易过多选择M3K1到M3K2这两个子市场,即那些规模较大、需求较多的龙头企业,因其较大的信贷需求难以连续满足,但对资金实力较强的村镇银行可适量进入这一市场;余下的M1K1到M2K3等子市场就是重点选择进入的市场,基本上是需求迫切而分散、缺乏竞争和谈判的金融卖方市场,比较适合成长初期的村镇银行。在经过几年发展、实力壮大之后,村镇银行可再实施更高层次的市场选择策略和经营发展模式。

2.市场细分实例。首先研究对农业经济资金需求市场进行细分。威海辖区农业经济组织模式中,相关的需求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种养农户、产业链大户和龙头企业(如上文市场细分中标注的M1K、M2K、M3K),结合其不同的组织模式和生产特点,又将形成若干细分类型且各具特征。种养农户,基本上是以单户家庭作为独立的组织单位,直接从事经济类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加工,以获取行为的经济收益为目的,自有资产很少,投资收益不太稳定,资金需求一般在5—20万元,使用周期多在一年左右。产业链大户,以农户合作或独立发展而形成的小规模私营企业,一般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一定的加工生产规模,多属订单农业生产的中介组织,自有资产一般不多,因有契约关系而具稳定的投资收益,资金需求一般在20—500万元,使用周期多在一年以上。龙头企业以及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处于农副产品供应链的最末端,以产品的最终经营者身份从市场中获取超值利润,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投资收益比较稳定,资金需求一般在500—3000万元,使用周期多数为两年以上。

3.具体操作模式。这里仅从信贷角度来研究在农业经济市场细分下,村镇银行如何选择子市场进入且不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冲突,并对现行贷款模式进行配套改善,力求在最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主体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

(1)种养农户的信贷扶持问题。农户的单户资金需求量较小、群体广而分散,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基本能够满足所需。尝试实践龙头企业为产业链条上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也极具现实意义。农户这一细分市场M1K可全面进入。一是小额信用贷款。对从事小规模种植养殖业、产品初加工和个体运输等农户初始发展的少量资金需求(5万以内),适合以信用贷款方式注入资金进行扶持,信用额度以当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的5倍为限。对经营发展中资信优良、效益稳定、达到“信用镇、村、户”评定标准的农户的资金需求(10万以内),也要及时投放信用贷款进行支持,信用额度以农户前三年度平均收益额为限。二是农户联保贷款。对发展成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20万以内),数额一般超出了信用贷款的额度,适合办理农户多户联保贷款,以寻求多家经营规模大致相当的农户来分散信贷或有风险,数额以各联保农户的户均年收益为限。三是龙头企业担保贷款。对那些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契约、处于农业产业化生产链中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可协调以龙头企业提供担保的方式投放信贷资金,替代龙头企业契约合作中为农户铺垫资金的方式,数额以龙头企业前三年平均利润额为限。

(2)产业链大户的信贷支持问题。大户基本上拥有一定量资产,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有些具有明显的“急短快”特征,可发放资产抵押贷款来满足大户需求。对抵押不足的资金需求,可尝试龙头企业担保贷款、探索乡镇级担保贷款和协议贷款等途径解决。大户这一细分市场M2K也可全面进入。一是资产抵押贷款。对拥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资产实力的大户在扩张发展中产生的资金需求(500万以内),适合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方式进行支持,注重贷款审批发放的时效性,可采取资产一次性足额抵押下的额度授信机制,为其融资创造宽松条件。二是龙头企业担保贷款。对处于农业产业化生产链条中的大户,按契约进行季节性收购而形成的资金需求(100万以内),可尝试先以资产抵押、不足部分以龙头企业提供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担保数额以龙头企业的净资产为限。三是乡镇担保贷款。对符合本乡镇农业项目发展规划、但融资中资产抵押不足的生产大户,由乡镇政府提供担保帮其获得贷款,乡镇政府拿出年财政收入的2%存放村镇银行,作为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偿金,贷款数额以风险补偿金的5倍为限。(3)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问题。龙头企业经营中资金需求金额大、次数多,呈现批量式需求特征,村镇银行应根据资金情况进行适量介入,即M3K这一细分市场要选择性进入,并以抵押贷款方式进行支持,更多要依靠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大的资金实力来支持。

四、外部政策扶持:一种配套机制上的再安排

在研究健全村镇银行内生机制的同时,要有效弥补其面临的机制缺欠问题,还需要进行一些外部政策的再安排,以完善真正激励村镇银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机制。

(一)畅通村镇银行结算渠道各级人民银行要从重点扶持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村镇银行结算管理相关制度,加大对其进行业务规范和指导力度,进一步明确业务审核标准,有效促进其硬件设施建设和软环境改善,尽快达到条件并顺利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以自主身份进行全国统一的划汇结算,取得联行行号并全面开办票据、汇兑、理财、咨询等业务,有效增加盈利来源。

(二)实施减税及补贴优惠各级财税部门不能将村镇银行等同一般商业银行看待,而应视同农村信用社一样,给予村镇银行所得税减半征收和营业税实行3%税率、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税收政策优惠,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及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发展难题范文篇2

1.主攻中低端年轻客户。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中低端消费者。据调查,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天津已经拥有将近8万客户,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客户占85%以上。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年轻客户,如企业普通员工,个体工商户和在校学生等。据捷信针对目标消费者特征的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捷信的主力消费人群为年龄在20~29岁、工作年限1~5年(其中1~3年占比35%,3~5年占比27%)、月收入1000~5000元(其中1000~3000元占比75%)的中低稳定收入人群。

2.“速食”信贷产品。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为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提供针对耐用消费品的店内分期付款业务和现金贷款(即一般耐用品贷款)。这种“速食”信贷产品简单快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授信额度小,期限短。据调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贷款额度为3000元,最高达2万元。贷款期限一般控制在3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贷款期限为11个月。二是无需抵押和担保。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消费信贷产品无抵押、无担保,大大降低了获得货款的门槛。三是申请方便快捷。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获知结果平均等候时间为30分钟,申请通过率达超过80%。

3.信贷业务拓展迅速。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以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为主营业务,信贷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累计货款数量近10万笔,日贷款单均量160笔。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0%,比上年末高出近40个百分点,呈高速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其中,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货款比年初增长27%。针对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于2011年6月份推出现金交叉贷款,业务开展状况良好。

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运行模式

(一)营销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营销模式有两种方式,直接营销模式和间接营销模式。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营销模式是指消费金融公司自己寻找客户,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易,潜在的风险因素由消费金融公司自己承担。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接营销模式是指由经销商负责调查和识别客户的风险,办理相关贷款手续,并承担贷款催收的责任等。经销商作为中间服务者收取的中介费,贷款潜在的违约风险由消费金融公司和经销商经过协商分担。而间接营销模式相对直接营销模式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网点来支撑,便于拓展业务,不足之处是信贷中间环节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中介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采取的是以经销商为主体的间接营销模式,其母公司已经将这种营销模式在欧盟地区广泛运用并取得极大成功。不同于银行有固定的营业网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与零售商(如电器商场、超市等)合作,将其销售点直接设在零售商网点。客户在店面买手机或电视等产品时即可享受消费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和客户之间没有任何现金交易,而是把钱直接给零售商。截至2012年6月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天津已经拥有近300余家合作商家,店内分期付款网点超过500家。公司合作商户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电动自行车等行业。捷信的这种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合作零售商提升销售业绩。在俄罗斯,捷信对合作的零售商销售量提升高达40%,在其本土捷克,对其合作的零售商比如乐购,销售的提升作用也高达35%。但这种提升作用在中国还相对较小,比如天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对零售商销售的提升只有1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消费者对其接纳度不高。

(二)业务运营模式凭借母公司PPF集团在国际消费金融领域的先进经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运营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业务运营程序标准化。基于消费金融公司客户数量大,单笔授信额度小等特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对贷款申请、审批各个环节标准化,将合同审批流程分成很细致的步骤,每个步骤突出控制点。同时,针对客户群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不随单一客户变化。二是信贷业务审批集中化。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将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信贷业务打包成业务群,运用先进的IT系统在后台服务中心对贷款合同进行集中批量处理。类似流水线的业务模式使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审批信贷审批效率极高,凸显其便捷性。据调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贷款审批时间为30分钟,信贷审批通过率超过80%。三是审批流程高度自动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依靠人力,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整个业务运作依靠IT系统自动完成,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运营成本。

(三)风险控制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以小额消费贷款为主,业务数量多,面临的风险大,因此其信贷风险的控制成本较高,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通常将业务的风险管理贯穿到贷款的整个生命周期。事前风险防控的重点在于了解客户信用状况,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分:一是利用后台数据模型对客户逾期的可能性做出评估。二是建立专业化评分卡系统,制定了相当精细信用考核标准。事中风险指标监控机制也是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运用IT系统对所有网点的业务操作流程实施实时控制。系统对核心业务自动生成报告,从而实现对异常风控指标的实时监测。贷款发放后,风险防控主要体现在催收机制上,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采取内部还款提醒和外部催收两种策略双管齐下。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设立专门催收部门运用分层机制对客户进行还款提醒。逾期90日内,发送催收函。90日后,公司员工上门催收,或将部分不良贷款交予专业催收机构,按收回账款规模支付佣金。

三、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阻碍因素

(一)自有资本金支撑,资金结构单一据调查,捷信公司放贷资金完全依靠自有资本金,而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成本、风险控制成本高,单纯依靠自有资本冲销所有风险将阻碍其长期发展。目前,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处于试点阶段,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捷信公司目前信贷业务规模过小,这条融资渠道基本行不通。发行金融债券也由于其严格的审批条件而无法灵活使用。因此,多融资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是捷信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公众认知度低,本地化进程亟待加强据调查,捷信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发展困境:一是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产品认知度低。捷信公司消费信贷产品投入市场较晚,对消费者而言尚属新兴金融产品,需要提高居民对消费信贷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而且我国消费者“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和传统的储蓄习惯制约着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增长。二是零售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认可度低。在俄罗斯,捷信公司提供的“POS”贷的消费信贷模式能使当地零售商的销售额增加40%。而天津很多零售商都质疑捷信公司信贷产品对销售额的推动作用,本地化进程和适应能力亟待加强。

(三)耐用消费品的行业周期性限制贷款规模增长目前,捷信公司业务领域聚焦于手机、数码产品、电动自行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行业。鉴于个人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周期性特征,给捷信公司的消费贷款增长造成了固定的季节性、趋势性因素影响,限制了整体贷款规模增长。例如,家电行业,家电经销商每逢年节的促销活动,使得节日期间销量大增,但其他时期就较为冷清;电动自行车销售受季节影响明显,每年秋末开始就进入销售淡季,一直持续到春末。这种行业周期性发展对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连锁效应,增加了捷信公司业务增量的不稳定性,业务领域锁定限制了公司的整体性发展。

(四)与我国征信体系对接程度不高捷信公司目标客户集中在中低端消费者,这些客户往往没有信用记录,增加了不确定性,不利于控制信贷风险评估成本。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新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7年12月正式独立运行,主要与商业银行对接,与新兴金融业态联网程度低。据调查,捷信公司刚与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网,对其熟悉程度不高,因此通过个人征信系统采集客户资信情况,仅作为辅助手段形式。

四、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战略

(一)优化资金结构,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应该采取措施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支持。一方面,积极与境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洽谈,增加金融机构对公司消费金融业务营运模式和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了解,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合作,通过政府的介入,促使银行放宽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限制。同时,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考虑向境外母公司借款。PPF集团可以使用境外人民币对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注资,避免了汇兑风险。

(二)创新现有产品和服务,拓宽业务范围一是根据耐用消费品的行业走向不断创新现有产品和服务方式,可考虑在耐用消费品销售淡季推出促销产品,促进耐用消费品贷款增长。二是不断扩大公司消费金融服务可以覆盖的商业领域,拓宽合作商家的数量。横向区间从地板、空调、家具等耐用消费品至床上用品、眼镜、电子产品、服装等快速消费品,再纵向延伸到卫生保健、家居装修等服务领域,纵向拉动消费贷款增长。三是开发和完善公司的产品线,从单一产品逐步到较复杂的产品、从耐用消费品分期贷款到一般用途消费贷款、从一个账户一笔分期消费贷款到一个账户多笔不同贷款,延长客户对信贷产品的使用周期。另外,目前中国市场住房和汽车贷业务仍是主流,但这两大类还未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范围,业务拓展尚存较大发展空间。

(三)加速本地化进程,引导和改善民生金融消费观一是制定阶段性的宣传计划,逐步进行市场营销与品牌宣传。一方面,可以选择公交或地铁投放品牌、产品宣传广告,电视广告,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产品信息等,提高公司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了解消费金融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引导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在商户处驻点模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同时,不断探索无驻点代表的经营模式,利用商户现有平台,依赖商户人员代为宣传推广信贷产品。二是加强银行、企业集团合作渠道建设。如与中国移动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中国移动庞大的营业网点及营销渠道,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消费信贷产品。通过手机短信、客服热线、直邮等信息提示服务,满足客户的信息咨询需求。三是加强与政府合作。通过政府对零售商、供应商给予相关指导性政策,使更多的商家了解消费金融行业,这将大大减少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对合作商家营销阻力,扩大消费贷款可以触及的商家范围。

发展难题范文篇3

(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相当大一部分校报要闻版和综合信息版充斥了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成为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报刚发到师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时效性不强,发行量偏低,经济效益低或毫无经济效益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质上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校报似乎很难具备“报纸”的特性。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年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校报因出报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往往充当“马后炮”的角色,令读者看到的“新闻”实际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旧闻”,吸引力、可读性均不强。

同时,由于高校校报“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的硬性规定,众多的高校除了学校拨付的有限的经费维持出版,毫无经济来源,纵想提高报纸质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无经济支撑而无法实施。

(三)校报受众的挑战以及编辑队伍的挑战

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为高校师生,他们具有品位高、素质高、学历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因而对校报的质量要求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校校报时效性不强、信息容量小、报道范围狭窄、内容与形式程式化,难以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与期望。另一方面,高校校报编辑部自身条件差,这也构成制约校报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众多高校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编辑要负责从策划、选题、组稿、写稿、编辑、校对直至发行、计算并发放稿费等全部事务,学习和钻研采编时间极其有限,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在个别院校,校报编辑甚至由党办或党委宣传部干事兼任,情况更为糟糕。

(四)校园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对校报的冲击

高校校报因自身缺陷以及各种困难,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而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以及校园网的竞争压力,更造成对校报的冲击。校内有线电视以其声像结合,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以及迅速、滚动式的播出,深受师生喜爱;校园广播也以其“短、平、快”的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紧密结合的优点,得到师生青睐;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多媒体传播、时效性强并能实现读者与采编人员的互动,更是深得师生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欢迎。现实情况是,往往校报至少需要3天才能刊载的新闻,电视、广播、网站却能在事件发生的当天的第一时间作出反映,网站还能实施在线读者调查、读者留言等互动功能赢得受众,使校报在校园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高校校报如何走出困境

(一)积极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校报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经费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出版部门应该对有公开刊号的高校校报,在联合校报主管、主办部门切实加强对校报的指导与监督的基础上,允许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比如允许打一定范围的广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售等,使校报能够拥有一部分发展经费,摆脱长期以来靠主办单位拨付的有限的经费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局面,从而有条件积极地应对各种竞争,不断地发展,更大的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作用。

(二)应对竞争,提高报纸质量

1、注重深度报道。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短长,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放开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认真做好报道策划,做出优秀的、贴近师生实际的专题,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深度报道以其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及内容详实等优点,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校报也就不必担心时间上落后于人而受“冷落”了。校报采编人员应该深入师生生活中去,在坚持团结、鼓劲的原则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校报做出深度、做出高度。

2、增强服务性。校报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服务于师生,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可刊载服务性信息与生活信息,如开辟介绍校园生活服务版或“生活小贴士”等专栏;开辟读者热线,做联通读者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为受者解决些实际问题;关注师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上的细节问题。

3、提倡鲜活性。校报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的“老面孔”,要在版面的设定、版式的设计、文章体裁的运用和写作手法上多花心思,别出心裁。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版面;在版式上,可大胆借鉴社会报纸的成功经验,注重版面色彩的和谐和布局的合理;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读者来信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注重新闻图片的运用和标题的制作,要一改以往把新闻图片当作点缀的错误想法,充分发挥其视觉冲击力与传递信息的功能,新闻标题要出新而不离奇,给人典雅而清新的享受。

4、尽可能的“抢”时效。虽然时效性不是校报的长项,也不可丢而不管。当重大的事件发生时,编辑应预留版面,派得力记者迅速采访,限定字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抢”得时效;当遇见已有定论、公布只是早晚的事情的事件时,应写预发稿,以其不落后于人。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素质

1、校报要在落后的地步奋起直追,必然要抓好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每年或半年对采编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奖励先进,对不合格的人员,坚决辞退;采取新闻月评制,评出好新闻予以奖励,鼓励采编人员写好稿、优稿、特稿;编报前要召开编前会,集思广益,策划专题,争取当期报纸做出深度、高度,吸引广大师生关注;严守出版程序,稿子上版前必须经过三审,保证报纸质量与可读性。

2、加强采编人员的素质培养。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报的质量。因校报编辑部成员多非新闻专业出身,业务能力有限,编辑部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编辑技巧,促使其个个成为既能独当一面又能采稿、编稿的通才,最大限度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益;可定期聘请社会媒体的名记者来编辑部做报告、谈经验,帮助采编人员成长。

3、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报纸要发展,必然需要吸纳优秀人才的加盟。清华大学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清华》主编,也是出于这个初衷。当然,不是所有的校报都有能力引进人才,但也可发挥自身在高校办报的优势,将一些有文学、新闻特长的人才,以兼职编辑、记者的形式纳到旗下来,促进校报发展。

(四)抢占网络阵地,开辟校报网络版

面对网络的生猛发展趋势,校报对网络不能采取不闻不问和敌视态度,而应主动利用网络,抢占网络阵地,以网络的大容量、快时效、图文声并茂、互动性强等特点,弥补校报的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等不足。

总之,高校校报要走出疲软与困境,必须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求认可,在付出中求回报。

引证文献:(引用或参考本文观点的文献)

发展难题范文篇4

但是,影响和制约新疆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是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处于过渡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与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煤炭行业人才断档,煤矿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从业人员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给推广、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带来较大困难。三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重投资、轻效果,重用人、轻教育,重招工、轻培训,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重查处、轻预防,重行政、轻服务等不符合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

2009年,中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新疆自治区贯彻中央部署,积极推进煤炭及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国家和自治区“一主两翼”铁路以及水利、电力、公路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我们将围绕新疆经济建设中心,把加强煤炭行业管理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促进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作为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全力以赴做好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和煤炭行业管理各项工作,确保新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促进新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坚定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新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把应对危机、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煤炭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实实在在的实践。树立战略思维,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把危机和挑战化为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良好机遇。着力破解上述“十重十轻”问题,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真正把全区煤炭工业引入安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坚定实现新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煤炭工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以煤矿安全生产的成果,保障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着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加大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力度,推进中小煤矿的战略重组与联合改造,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新疆煤炭工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全面启动吐哈煤炭基地大型煤炭项目建设,力争“一主两翼”铁路建成之日,就是实现“西煤东运”之时;抓好准东煤炭基地千万吨级以上煤炭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煤电煤化工主战场。积极引导和鼓励30万吨/年以下规模的矿井进行资源整合,或与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重组,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格局,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紧紧抓住新疆煤炭工业大发展之机遇,保障在煤炭大项目的实施上,达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优化、高效率服务、高水平发展”的“五高”标准,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三)严格准入制度,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对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经营资格许可证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严把安全准入、生产准入、建设准入、市场准入和资格准入等关口,全面提高自治区煤炭行业整体素质。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和劳动组织管理,“三项岗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井下劳动定员相关规定。坚持规模发展,在煤炭基地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100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在重点矿区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40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90万吨/年;在一般矿区新建矿井,露天煤矿不低于120万吨/年,井工矿单井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

(四)大力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划,分解落实年度达标计划。到2010年,全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80%;在国有重点煤矿推行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活动;新建、改扩建矿井项目竣工验收时均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标准。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以开采方法、支护改革、瓦斯治理、“一通三防”、防治水等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适用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采掘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新疆煤炭工业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加大监管监察力度,牢牢掌握煤矿安全生产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煤炭产能的高速增长,煤矿安全生产压力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结构性和深层次矛盾,着力解决目前煤矿安全基础薄弱和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加强联合执法,提高监管监察效能;严肃查处事故,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和重大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好、有能力、会干事,能够担当重任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为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发展,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六)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在安全前提下保障煤炭市场供需。随着内地省份对新疆煤炭需求量的逐年快速增长,保障和维护区内外煤炭市场供需形势的稳定,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我们将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和露天矿等安全保障程度较高矿井的主导作用,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市场供需。对其它各类矿井要加强监管监察,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发展难题范文篇5

从20**年到20**年,**市经济增长逐年加快,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依次增长12.4%、13.0%、15.3%,20**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首次甩掉最末的帽子,跃居全省设区市第7位。多少年来,**人民孜孜以求的追赶战略终于取得初步成效。

确立“服务型机关”理念,破解职能转变难题,吸引在外民资纷纷回归

机关办事环节多、行政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难题,**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机关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20**年就整合创办了“一办三中心”(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27个部门进驻中心,389项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在中心集中、统一、限时办理。下大决心解决部门职能不顺造成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调整和划转各类职能38项,涉及市直部门20个。推行领导项目责任制,如今年62个在建、20个预备、26个前期项目分别都有市领导挂钩。制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现任追究的暂行规定》,为投资项目保驾护航。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几次察访发现涉及机关作风方面问题的12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这些措施对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民资回归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4月26日,在珠江三角洲举办的**市项目投资招商推介会,共签约78个,投资总额49.23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7个,投资总额29.75亿元。近年来**市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在国内外举办的项目招商会、推介会已逾20次,前前后后高潮迭起。20**年下半年至今,全市累计新引进项目1284个,总投资598亿元,竣工投产499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原有356家的基础上新增212家。

确立“资本经营”理念,破解资金难题,港城建设步伐空前加大

将城市土地等资源当作资本来经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融资、公司化运作的投融资新格局,这是**市筹措城建资金的重大思路。建立城市土地收储中心,健全招投标规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城市资源的增值。今年1月,经过市招投标办的精心组织、规范运作,使面积22.1亩的市政府机关旧址土地使用权,成功以1.99亿元之高的价格出让。在有效筹措资金的同时,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去年共投入3.52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面积由原有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30平方公里。在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启动新区建设,妈祖城路堤工程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随着中心城区的拓展和新区的建设,城(厢)港等城区起点疏港通道的开工建设,**市“港———城”构架终于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推动企业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再到资本经营,这也是**市破解资金难题的得意之笔。今年初,通过福建产权交易中心,促成雪津啤酒公司与全球最大啤酒商之一———比利时英博集团结为合作伙伴,成功转让39.48%的所有国有股权,使净资产5亿元多的雪津公司整体股权转让价达到58.86亿元,溢价率高达1000%,为港城建设又筹措了一笔不小的资金。

确立“宏观经济”理念,破解瓶颈制约难题,一批战略性基础设施生成落地

“水、电、路、港”是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的瓶颈所在。**市将这些项目当作经济腾飞的生命线来抓,一个项目一个工作组,配备固定人员,由具体的市领导牵头,定年度目标,查序时进度,年终排队,明文公布。工作组在工程现场一线办公,从项目论证到争取立项,从资金筹措到征地拆迁,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一杆子插到底”,不达目的不收兵。

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以落地生根。福厦铁路**段控制性工程木兰溪特大桥已正式动工。向莆铁路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今年底将正式动工建设,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将同步建设。滨海大道仙游段、涵江段、妈祖城段已陆续开工建设。金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今年初正式动工。秀屿4万吨级木材专用码头、10万吨级通用码头、LNG10万吨级专用码头、中原港务5万吨级石化码头等港航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就绪,年内先后动工。南日岛跨海供水工程已列入全省重点项目,湄洲岛跨海通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南日风力发电场19台机组全部发电并顺利并网。

确立“公共行政”理念,破解创业平台难题,带动优势产业集聚壮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集中精力建好工业园区,引进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为企业集聚壮大搭建平台。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2亿元,增长53.4%,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8亿元,增长37.8%,吸纳了全市近50%的外商投资。

尽管**市内林业资源不多,但在外从事木材经营的人员就有16万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50多家。通过“外引内联”培育成一大支柱产业完全可行。为此**市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开辟了**秀屿部级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年可处理进口木材150万立方米。该市乘势而上,开辟了秀屿部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半年之内就有9个企业项目进场。

LNG项目顺利落户,燃气电厂项目随之于去年7月动工。投资30亿美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正式签约落地。湄洲湾北岸作为我省石化基地的基础已经奠定。

秀屿区仅东庄镇就有2.1万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医疗行业,掌握雄厚资源,拥有广阔市场。为给他们搭建一个在家乡创业的集中平台,**市决定在秀屿区开辟医药器械制造业基地,一期工程总投资2.01亿元,将于今年底完工。该工业集中地将与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秀屿医疗器械药品展销馆”相配套。中国南方一大医药器械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

**素有工艺美术的生产传统和市场优势。为使这一产业形成集群,市里今年2月开工兴建工艺美术城,并着手筹办第一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

**市通过破解发展难题,使一个个难点变成了亮点,靠的是什么?

启示一:靠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从思想观念抓起,强化攻坚克难求发展的意识,在干部上下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20**年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剖析发展难题,20**年开展“求真务实解难题”活动,20**年开展“进村入户解难题”活动,今年开展“破解发展难题”活动。这些活动开展之前,市委班子都要做一件同样的事情———挤出大量时间深入部门基层,搜集难题,然后市委书记作专题讲座,将难题摆上桌面,在全市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加油鼓劲。

荔园路二期项目城厢段涉及1135户拆迁户,拆迁面积达23万平方米,征地600亩。经过区、镇(街)、村(居)干部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工作,一个月内就完成了沿线四个村居95%的交房和85%的拆房任务,速度之快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投资4000万元、一期工程5000亩的**秀屿部级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从动工到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只用了400多天时间。

启示二:靠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霞林社区群众提出一处拆迁安置区交通不便,在已经就选址意向三易其地的情况下,市里四方协调,向一家企业购买了4幢宿舍楼作为安置区,满足了群众要求,此举深深感动着被拆迁户们。

深深感动着人们的事有很多。由于父母外出经商,**市有10多万名“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牵动着市领导的心。市委书记袁锦贵前后三次作出批示。有关部门成立组织机构,落实责任,为这些孩子建立专门档案,建立结对子和家庭联系制度,进行跟踪培养。

立足群众满意,**市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省城调队最新测评,**市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已上升到92.84%。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该市组织了参加先进性教育的1200多名党员干部,入住96个贫困薄弱村,走村串户开展工作。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机关单位、党员与村(居)党组织携手,开展“结对帮学教,共建新农村”活动,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中央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先后两次向全国六家主要新闻媒体推荐,报道**市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做法。

启示三:靠广泛的各界支持和坚强的组织保证。

**市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为**发展的所投入的热情和干劲,**人民为家乡事业所体现的大局观念,一次又一次地感染、感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才使以上许多项目得以顺利落户**。

发展难题范文篇6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著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常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常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常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

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常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常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的认购刚刚采取市值配售法。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速度过慢,新股发行积压等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中签率过低导致市值配售的收益率过低、对法人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不够等新问题。

要修正这些扭曲,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对现行的发行制度作适当的调整,实行“批量招标发行、全额市值配售、集中上市”的模式。首先,将拟发行新股公司按市盈率高低进行招标,选择一批公司待发行,同类公司中市盈率较低的优先发行;其次,选择某一天的市值作为基准,投资者按其拥有市值多少,决定申购多少新股,申购什么新股,但是每一单位有效市值额度仅能申请集中上市股票中的一只,市值不能重复利用;然后,每一发行公司按照发行数量和申购量多少,进行配号抽签,决定哪些账号中签;最后,中签投资者存入足够资金,购买中签股票。在一定时间后,安排发行新股集中上市,该批股票发行上市完毕。另外,为明确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证监会发审委可预先确定每年的发行批次,以及每批发行的家数。

新发行方案的发行顺序由招标市盈率决定,那些最急需资金的公司将会愿意以较低的市盈率发行,保证了资金配置到最稀缺的公司,使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同时以市盈率高低作为发行依据,能有效抑制拟上市公司以高市盈率“圈钱”的不良动机。而且,通过批量发行和集中上市,能合理改变一段时期内新股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有效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以及新股上市后的市盈率,使沪深市场在综合指数不下跌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从而降低证券市场风险。此外,通过集中配售,可以增加每次发行的新股数量,将提高市值的利用率,提高单次申购的中签率,增加市值配售对二级市场大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还可解决长期困扰券商的不合理的通道问题。

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截至2002年8月底,我国中小投资者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为6794万户,占投资者总数的99.47%。中小投资者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法规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首先是要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培育诚信意识;其次是加强法制建设力度,完善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制定《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证券民事诉讼(如集团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证据、听证和民事赔偿制度,使得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第三是可以考虑设立中小投资者权益保障中心(或协会),为投资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及咨询服务;第四是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率,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第五是为利益遭受侵害的中小投资者设立赔偿基金;第六是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基础工作,增强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并引导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

打造中国证券业的“旗舰”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不仅规模偏小,还普遍存在业务单一、粗放经营的特点,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业务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整个证券行业效率低下,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行业资源浪费严重,优势券商做不大,劣势券商死不了。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尽快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政府要规划好证券行业的发展,明确行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重点扶持规模大、内控力强、资产质量高、经营业绩好的大型证券公司,培育部级的大投资银行。鼓励券商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实施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通过行业内、地区间并购,壮大规模和实力,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再次,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此外,管理层要为券商业务开拓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开展和扩大证券质押贷款,解决证券公司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等。

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在股票市场大幅调整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品种过少,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对市场发展造成阻碍。这种状况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无法进行风险对冲。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还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单边市也造成投资者的盈利渠道受阻,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另外,缺乏对冲机制也将对吸引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国内股票市场造成障碍。因此,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既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的惯例。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相关风险对冲机制的条件:现货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迅速增加,法律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断强化等。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可以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和产品相互配套的要求,采取首先推出股指期货、其次推出信用交易机制、再次为股票期货、最后为股票期权的顺序,逐步推出风险对冲产品。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管目标、监管手段、法律依据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在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上有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非国有企业融资上市的制约始终很高;同时在功能定位上也没有从单纯的融资功能转变到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上来。

——在规范和发展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发展与规范对立起来,使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规范理解成单纯的治理整顿,以牺牲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寄希望于把证券市场打扫干净再来发展;把发展理解为简单的数量堆积,割裂规范和发展的内在关系,人为地使证券市场陷于规范和发展的两个极端之中,没有建立一套把发展和规范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动态的监管理念;

——缺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往往政策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在操作手法、时机选择、调控力度等方面的选择不当,导致一项本来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被歪曲而延误。

对于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准确定位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坚持在发展中规范的方针。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的高市盈率有正确的认识。

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实施力度和时机选择予以充分重视,以达到合意的政策效果。

搞好监管当局的协调。目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监管部门除了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各级证管办之外,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三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协调监管,以保证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三者的资金可以有序地相互融通,互促发展并控制风险。

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步伐

中国已经加入WTO,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是必然选择。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选择最佳的开放路径,避免开放可能带来的危机性风险,减轻开放带来的阵痛,以较小的代价享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证券市场的开放必须有稳定、成熟的宏观经济环境作保障,必须有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相配合,而且,完全开放前的证券市场必须是机制健全、监管成熟、且有丰富、立体化层次的市常

发展难题范文篇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拓宽干部锻炼培养渠道,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为项目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经研究,特制定“上项目、用干部、解难题、促发展”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把握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机遇,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奖优罚劣、注重实效”原则,拓宽锻炼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渠道,实现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双促进目标”,进一步增强全区广大干部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做法要求

1、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围绕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除每年确定的省、市、区重点在建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各项重点工作,包括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商贸旅游等经济领域,以及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安定稳定、党的建设等领域工作,均进行任务分解,确定为重点项目。

2、实施干部挂项目制度。对确定的各类重点项目,实行处级领导挂钩,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科级领导、后备干部及其他优秀中青年干部具体抓落实制度。每位处级领导牵头挂钩若干个重点项目,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每个项目确定若干个相关责任单位,负责项目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据项目特点,选派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其他优秀中青年干部服务项目,具体负责项目的招商引资、日常管理、跟踪服务等工作。坚持把干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途径,以抓项目的实际成效看能力、论功过、定奖惩,为干部提高能力创造条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

3、实现项目推进与干部成长“双赢”。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项目工作的考核管理,兑现奖惩,促进各重点项目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全区干部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三、项目确定

1、拓宽渠道生成项目。一是围绕全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安排,对各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确定一批重点项目。二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是面向各乡镇(街道)、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征集,或由各乡镇(街道)和部门根据本地本单位工作职能、目标任务,主动上报一批重点项目。四是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生产性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五是协助做好省、市布点在我区的重点项目。

2、分工审核筛选项目。一是进行项目整理。项目形成后,认真做好重点项目的“三定”工作,即定内容、定目标、定主体。“定内容”就是明确“做什么”,要求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要有一个规范的名称;“定目标”就是明确“做到什么程度”,确定每一个重点项目推进的程度,以及项目推进过程中达到的具体要求;“定主体”就是明确“谁去做”,确定每一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主体。二是分工审核筛选。建立项目审核制度,强化联动审核,先由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预审后,再提交项目前期联席会议审定。项目筛选工作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发改局牵头负责。农业项目会同涉农部门审核把关筛选;工业项目会同经贸、外经部门审核把关筛选;基础设施项目会同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审核把关筛选;商贸旅游服务项目会同经贸、旅游等部门审核把关筛选;社会事业项目会同财政、教育、文体、卫生、民政、劳动、环保等相关部门审核把关筛选;安定稳定项目会同政法、信访部门审核把关筛选;党建项目会同组织部等职能部门审核把关筛选。

3、科学民主确定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咨询体系。围绕“十一五”规划发展的目标,聘请专家顾问对全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中心城市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布局为要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工作。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广泛征求意见制度。重大项目形成决策前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协商酝酿,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三是坚持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每年年初由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局汇总重点项目审核把关筛选情况,提交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平时可根据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展情况,适时确定重点项目,提交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

四、选派办法

按照项目推进与干部成长“双赢”的总体要求,把综合素质好、文化程度高、责任感和进取心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作为选派的重点对象。

1、明确挂钩领导。按照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分工,实行领导干部挂钩负责制,明确每个项目的挂钩领导,全程负责项目建设。

2、确定责任单位。根据重点项目工作需要确定相关责任单位和联系项目部门。

3、提出用人意见。挂钩领导根据项目特点,提出选派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其他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数量、结构要求及建议人选等意见。

4、组织干部报名。对研究确定的重点项目基本情况及人选条件、数量要求等对外公布,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面向全区各单位报名。人选可以是项目责任单位和联系部门的干部,也可以是其他单位的干部。

5、审查研究确定。由区委组织部进行资格把关,统筹安排选派干部。其中选派科级干部由区委常委会研究确定,科级以下干部由区委组织部研究确定。

6、实行岗前培训。根据项目需要,由相关部门对被选派的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集中培训。

五、工作机制

1、建立目标责任机制。一是一班人负责。每个重点项目都成立相应的指挥部,确定一个团队具体负责,区委、区政府将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并与责任单位、领导和干部签定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状。二是一揽子装进。通过对项目的具体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把与项目有关的相应责任、任务全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三是一竿子到底。对每个重点项目,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到验收总结,所有责任主体必须根据各自职责进行全程负责。

2、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目标倒逼制度,对项目建设进度定期进行汇总公示,实行挂牌“倒计时”,确保任务按序时推进。建立会议协调制度,项目承办单位和牵头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赋予的职权范围,定期组织召开相应的专题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3、建立日常管理机制。一是采取双重管理。选派干部由区委组织部和重点项目指挥部共同管理,以重点项目指挥部为主。指挥部要明确选派干部的工作分工和职责,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科学管理,严格监督,大胆使用。区委组织部要加强与指挥部的沟通联系,从思想上、工作上加强对选派干部的跟踪考察和管理。二是实行专人专用。工作人员选派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不再承担原单位的工作;原则上不安排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等活动;选派干部属中共党员的,且指挥部有成立临时党组织的,党组织关系归指挥部临时党组织管理,原则上不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和活动。三是强化工作职责。选派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畏难情绪和应付思想,全力以赴为重点项目服务;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遵守指挥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把参与重点项目工作作为施展才干、促进成长的舞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定期汇报工作,年底要进行思想和工作小结,期满要进行全面总结。四是加强学习教育。项目指挥部要结合项目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理论和项目相关法规政策、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干部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和素质。

4、建立跟踪考察机制。一是建立项目进度报告制度。项目责任单位要定期向区委常委会报告项目推进进度。二是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和效能办要组织开展项目推进情况的专项督查和综合督查,督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三是健全人员考核机制。选派期间,区委组织部将不定期跟踪了解和考察选派干部的工作情况,向挂钩领导及有关人员了解选派干部的工作表现,研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选派干部的方法和措施。四是科学设置考评内容。针对项目一线干部工作实际,建立以思想政治品德、组织协调能力、化解困难矛盾、生态环境保护、关心民生问题等为重点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又看能力素质增幅;既看现实工作表现情况,又看缺点不足改正情况;既看履职尽责,又看廉洁自律情况,全面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的公认程度。五是积极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坚持深入项目一线,采取个别谈话、实地察看、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群众交流、客商座谈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干部的工作表现,增强干部为民抓项目、为民办实事、为民创政绩的责任感。

发展难题范文篇8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著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场。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场。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的认购刚刚采取市值配售法。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速度过慢,新股发行积压等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中签率过低导致市值配售的收益率过低、对法人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不够等新问题。

要修正这些扭曲,就必须从根源入手,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对现行的发行制度作适当的调整,实行“批量招标发行、全额市值配售、集中上市”的模式。首先,将拟发行新股公司按市盈率高低进行招标,选择一批公司待发行,同类公司中市盈率较低的优先发行;其次,选择某一天的市值作为基准,投资者按其拥有市值多少,决定申购多少新股,申购什么新股,但是每一单位有效市值额度仅能申请集中上市股票中的一只,市值不能重复利用;然后,每一发行公司按照发行数量和申购量多少,进行配号抽签,决定哪些账号中签;最后,中签投资者存入足够资金,购买中签股票。在一定时间后,安排发行新股集中上市,该批股票发行上市完毕。另外,为明确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证监会发审委可预先确定每年的发行批次,以及每批发行的家数。

新发行方案的发行顺序由招标市盈率决定,那些最急需资金的公司将会愿意以较低的市盈率发行,保证了资金配置到最稀缺的公司,使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同时以市盈率高低作为发行依据,能有效抑制拟上市公司以高市盈率“圈钱”的不良动机。而且,通过批量发行和集中上市,能合理改变一段时期内新股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有效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以及新股上市后的市盈率,使沪深市场在综合指数不下跌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从而降低证券市场风险。此外,通过集中配售,可以增加每次发行的新股数量,将提高市值的利用率,提高单次申购的中签率,增加市值配售对二级市场大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还可解决长期困扰券商的不合理的通道问题。

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截至2002年8月底,我国中小投资者在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开户数为6794万户,占投资者总数的99.47%。中小投资者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法规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首先是要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培育诚信意识;其次是加强法制建设力度,完善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制定《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证券民事诉讼(如集团诉讼和股东代表诉讼)、证据、听证和民事赔偿制度,使得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第三是可以考虑设立中小投资者权益保障中心(或协会),为投资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及咨询服务;第四是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第五是为利益遭受侵害的中小投资者设立赔偿基金;第六是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基础工作,增强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并引导投资者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

打造中国证券业的“旗舰”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不仅规模偏小,还普遍存在业务单一、粗放经营的特点,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业务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整个证券行业效率低下,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行业资源浪费严重,优势券商做不大,劣势券商死不了。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尽快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政府要规划好证券行业的发展,明确行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重点扶持规模大、内控力强、资产质量高、经营业绩好的大型证券公司,培育部级的大投资银行。鼓励券商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实施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通过行业内、地区间并购,壮大规模和实力,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再次,借鉴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此外,管理层要为券商业务开拓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开展和扩大证券质押贷款,解决证券公司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等。

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在股票市场大幅调整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品种过少,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对市场发展造成阻碍。这种状况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无法进行风险对冲。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还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单边市也造成投资者的盈利渠道受阻,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另外,缺乏对冲机制也将对吸引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国内股票市场造成障碍。因此,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既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的惯例。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建立相关风险对冲机制的条件:现货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投资者迅速增加,法律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断强化等。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可以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和产品相互配套的要求,采取首先推出股指期货、其次推出信用交易机制、再次为股票期货、最后为股票期权的顺序,逐步推出风险对冲产品。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管目标、监管手段、法律依据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在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上有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非国有企业融资上市的制约始终很高;同时在功能定位上也没有从单纯的融资功能转变到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上来。

——在规范和发展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发展与规范对立起来,使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规范理解成单纯的治理整顿,以牺牲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寄希望于把证券市场打扫干净再来发展;把发展理解为简单的数量堆积,割裂规范和发展的内在关系,人为地使证券市场陷于规范和发展的两个极端之中,没有建立一套把发展和规范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动态的监管理念;

——缺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往往政策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在操作手法、时机选择、调控力度等方面的选择不当,导致一项本来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被歪曲而延误。

对于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准确定位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坚持在发展中规范的方针。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的高市盈率有正确的认识。

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实施力度和时机选择予以充分重视,以达到合意的政策效果。

搞好监管当局的协调。目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监管部门除了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各级证管办之外,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三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协调监管,以保证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三者的资金可以有序地相互融通,互促发展并控制风险。

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步伐

中国已经加入WTO,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是必然选择。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选择最佳的开放路径,避免开放可能带来的危机性风险,减轻开放带来的阵痛,以较小的代价享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证券市场的开放必须有稳定、成熟的宏观经济环境作保障,必须有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相配合,而且,完全开放前的证券市场必须是机制健全、监管成熟、且有丰富、立体化层次的市场。

发展难题范文篇9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农民素质偏低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和农民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运用到生产之中,进而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的广大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运用新技术以及掌握新技术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有一些农民是半文盲或者文盲,还有一部分农民仅仅拥有小学文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高学历的农民很少。很多青少年都为了挣钱而外出打工,这一情况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继续下降。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领会的能力以及掌握的能力比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正确接受、认识以及运用。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改革创新体制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人口组成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到了大多数,这一个基本国情已经决定了党和国家必须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内容,国家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要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政策,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方面必须要将行政体制所导致的部门分割、学科分割以及地区分割重复设置的局面进行打破,充分利用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资源和中央科研资源,进而建立健全一种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以及合理布局额的面向现代的农业发展思路,健全具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新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培养新型农民科研人才队伍

想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必须要将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的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将政府投入作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的一种多元化农业科研的投入机制,在保持我国政府对于科研财政拨款这一主体地位的时候,积极制定出相关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科研活动来实施投资。除此之外,还要将现有农业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以及科研条件进行改善,保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进行科研,与此同时,还要将现有农业教育的机制进行改造,按照新产业需求以及新技术需求,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养一批学科的带头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专家以及科技企业家,进而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结语

发展难题范文篇10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发展重点,即改变过去的传统农业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目前,许多地区还存在农村承包地分户经营,农户的承包地较分散、不集中的现象,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就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实现土地的相对规模经营。实践表明,推进土地流转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农业粗放生产向集生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需要。

一、对设施农业和土地流转内涵的认识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设施农业需要的工程设备、高新技术都必须依托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高效率。而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实行30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个体农户独立经营土地,技术水平低下,产出效率不高,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中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关键环节。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提出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对于许多实际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做出规定,由于实际情况复杂,也难以制定统一的制度。但是,对于各地区的具体管理或执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操作制度规定。由于没有土地流转制度参照执行,各村在解决本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各行其事,其操作程序很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合同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一旦出现纠纷,很难调解。

第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参保门槛高,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土地依然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失业农民就会将土地作为首选谋生之计。

三、破解设施农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以县、乡(镇)、村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基础建立三级服务体系。以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民办理土地流转服务。在县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庭,在乡(镇)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形成县级仲裁乡(镇)调解的两级仲裁调解服务体系。对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由县、乡(镇)两级仲裁员在乡镇调解庭或村服务站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的由当事人申请在市仲裁庭进行仲裁。

第二,明确土地流转方向。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要求,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土地流转的根本方向。有计划地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鼓励有承包权的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重新组合,统一规划,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积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流转的土地,建立专业小区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流转土地的专业经营模式。

第三,清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证流转土地经营的合法性。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工作中,对过去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和集体土地管理问题进行了两个清理和规范。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没有到位问题进行清理,达到合同、经营权证、登记簿“三个到位”。对没有到户的承包地不能进入流转大厅进行流转。坚持集体土地“两个清楚”原则,即对承包到户的土地进行清理核实登记,重新规范承包地台账。对集体管理的土地全面核查,分清预留机动地、“四荒地”和可以纳入机动地管理的土地。清理后的土地,在流转大厅建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四、思考和建议

第一,坚持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要保护承包农户的家庭承包权利不受侵害,在选择流转形式上,以转包和出租为主,不能因流转而使承包权转移。新民市过去出现的耕地被破坏,被违法占用,多数原因就是农户的承包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