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4:37:48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范文篇1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安排部署,并经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实施“一市三基五业”宏伟蓝图、推动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各镇、各部门务必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强抓好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按照率先突破、能快尽快的发展方针,以更加明晰的工作思路、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力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夯实责任,全面抓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分解到各镇、各部门,并明确了包抓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主要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见附表)。各镇、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抓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把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拿在手上,迅速召开领导班子会、全体干部职工会、镇村组三级干部会等会议,对本镇、本部门全年工作进行全面、扎实安排部署,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做到目标、任务、人员、责任、标准、时限“六明确”,形成人人担责任、个个有压力、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于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多个部门和镇共同抓好落实的重点工作,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镇要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在工作精力、时间、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强化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专责、全力抓,责任人员负直接责任、具体抓的抓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制、包抓责任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狠抓岗位目标责任落实。各镇、各部门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抓调研、破难题,抓协调、聚合力,抓督导、促进度,确保在抓落实上见成效。

发展目标范文篇2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发展目标范文篇3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高救助水平。一是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健全完善,灾情管理、灾民生活救助更加规范、高效,实现程序化操作、科学核报;二是城镇低保保障面达到9%,保障困难居民18000人,保障标准220元,人均月补差130元,低保申报、审批公开、公式化操作,档案管理电子化,实现“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三是城乡医疗救助覆盖全部城乡困难居民,取消救助门槛,对农村五保户医疗费用实行实报制;四是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3%左右,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五是是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标准,每一名五保对象每年可得到政府2000元的专项救助经费。

(二)进一步推动优抚安置发展,实现双拥创建目标。一是力争完成双拥模范县城的创建,组建管理规范的双拥组织,建立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建设双拥一条街,在全县服务性窗口设立“军人优先”标志,涉军群体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全社会形成“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浓烈氛围;二是退伍安置工作实现日常化、市场化操作,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帮扶机制基本建立,政府单纯安置职能转变为服务、中介型职能,建立稳固的安置保障基金,城乡退伍军人同等享受自谋职业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强化社会事务管理,实现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一是殡葬改革实现良性运行,全社会对遗体火化取得基本共识,每乡镇至少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收费合理、设施齐备的公益性墓地,火化率达100%,丧葬迷信行为基本杜绝,全县范围内消除坟头,殡仪服务水平满足丧属要求;二是完成楼门牌的的编制清理整顿,建立全县地名数据库;三是婚姻登记和社团管理实现高效、规范操作。

发展目标范文篇4

1.1“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

1.1.1农业发展

(l)农业发展主要成就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多年来,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农村内部结构逐渐向效益转变。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2)吉林省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需求不旺、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质量差,加工档次低,在国家取消补贴后,外销市场难以扩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人世后,南方主要农产品消费省将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样势必影响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面对挑战,吉林省农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突出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注意工农对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1.1.2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两个主要阶段。并且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用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各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变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尽管近年来全省小城镇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乡改镇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全省小城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l)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2)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资金短缺。

1.1.3吉林省农民收人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是吉林省农民收人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分阶段来看,农民收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呈阶段性递减趋向。吉林省虽然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从农民收人看,粮食增产并没有带来收人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的第4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3位。从地方财政实力看,一直都没有改变“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县乡财政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较为突出。

1.2农村经济发展总趋势《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规划》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l)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整体优化升级,实现在较高层次的协调发展。(3)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农民收人增长滞缓问题。(4)努力扭转全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初步形成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5)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着重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1.3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

我省农村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就给农村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1.3.1出行方式与出行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竟的改善以及农民收人的增加,农民的出行方式已由过去的步行、畜力车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农用机动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人们的出行观念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摆脱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思想,开始寻求多种经营、联合经营、进城打工等增收渠道,出行愿望与频率大为增强。这就要求农村公路在通达方面、路面质量方面和运输设施方面都要有较快的发展,从而活跃农村人口、物资和信息的流动。随着农民收人的增加,这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1.3.2耕作方式和农用物资来源的转变

农作物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人力、畜力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械化为主,这使得大面积耕种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农村公路提供必要保障,我省机耕、机播面积总体增长很快,但是东部山区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农村公路网络不健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都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发展为择优选用,这使得农用物资的流动范围扩大,带来了农村公路运量的快速增长。

1.3.3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省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村城镇节点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随着进一步加快强市、强县和强村的建设,要求这些节点附近有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保证资源的均衡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一强带弱的辐射功能。

1.3.4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省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转变,特产村的发展、粮食深加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业带的形成,都使得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得到扩展,农村公路网的节点的性质不再主要是行政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性节点。这要求农村公路的网络化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应看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虽然都是经济范畴,但其经济学属性确是不同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要以在农村的面域上发生产业经济为指向。交通部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所的交规划「2000]418号文件《关于印发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交通部交规划发[2000]723号文件《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中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规划要以“服务与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同时指出了农村公路发展的建设重点,即抓好“三路”。这些都说明农村公路规划不仅是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导向,同时,为适应农村面广、车少、经济活动频度低特点,农村公路的发展,不能主要以交通量来导向规划的制定。综上为我们指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原则,并以此制定我省农村公路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构配置以及建设序列的安排。2吉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墓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初期,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交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但吉林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任务,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了“四纵三横两环出口成网”的交通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先保畅通,后上标准、上等级”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行业管理办法。其次建立投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地发展农村公路。再次按照先集中力量解决晴雨通车,再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路面状况,然后再将建设重点逐步向提高通达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步骤,指导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村公路把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对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指出的小康战略目标,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认为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仍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l技术等级偏低,通达深度不够。2建设资金短缺,农村公路发展后劲不足。3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管理工作薄弱。

3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

3.1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农村公路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公路发展,一般是按供求均衡的原则,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发展思路与目标,这实质是把交通看作被动的,处于辅助地位的,认为农村公路的发展,只是为了保证不至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缺乏运送条件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交通在经济系统中还有非常主动的作用,其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是发育进化。二者通常是交替出现的,后者更能实质性地体现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可以靠提高发育进化水平来实现,也可以从扩大规模方面来取得。所以仅仅从供需平衡的角度,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研究农村公路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形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育进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应是提出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3.2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环境

按照上述基本出发点和方法,研究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应当对农村公路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

3.2.1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是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的有利环境。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农村公路交通作为其中的基础条件之一,应该并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3.2.2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向基础产业倾斜,是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机遇。

3.2.3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吉林省农村公路应有大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以及国家对农村公路资金的大力投入,必将给农村公路发展注人强大的动力。

3.2.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农村公路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公路不仅应通乡达村一有相应的规模和一定的覆盖面,而且应畅通安全一公路质量不断提高。

3.2.5以乡镇企业发展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农村公路大力改善和提高。无论是乡镇企业加速发展导致的物资流通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还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化率提高,都要求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都是今后我省农村公路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吉林农村公路发展还面临自然条件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落后等不利条件的制约。研究发展环境、确定发展思路,同样应予以重视。

发展目标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水利厅确定的目标考核责任单位。

第三条目标考核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三)材料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四)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考核内容:业务考核、综合考核、厅领导评议。

第五条考核分值。对各目标管理单位实行百分制考核,满分为100分。考核分数由三部分构成,其中:

(一)业务考核,即年度工作目标,含防汛抗旱、水行政水资源管理、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水利科技等,按每年省水利厅下达给各市的水利发展目标任务进行,满分为50分。

1、防汛抗旱:在遇标准内洪水时,确保堤防、水库、城市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将洪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城乡生活用水需求,努力为生产用水提供保障。

2、水行政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费征收。

3、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四制",确保无质量事故。

4、农村水利:积极帮助、引导广大群众通过"一事一议"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5、水利工程管理:建立健全已建工程管理机构,确保正常维修养护经费渠道,强化工程管理维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6、水利科技: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水利科技研究、科技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应用与奖励工作。

(二)综合考核,满分为35分。其中:

1、三项规费16分。其中应征分占8分,具体分解为水费4分、河费2分、水资源费2分;按规定比例完成应集中任务的占8分,具体分解为水费4分、河费2分、水资源费2分。应开征的规费项目,没有开征的,该项按0分计算。没有的规费项目,把该项目基本分平均纳入其他规费项目中考核;

2、多种经营5分,其中利税项占3分,产值项占2分;

3、政风建设情况,满分5分;

4、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满分3分;

5、行政审批事项进省政务服务中心水利窗口情况,满分3分;

6、政务建设管理(公文、信息、档案、宣传)情况,满分3分。

(三)厅领导综合评议,满分15分。

第六条目标考核任务确定。根据省政府下达给省水利厅的年度目标任务,由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分解下达各责任单位并确定单项分值,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复核,提交厅长办公会议审定。

第七条考核计分:量化目标按完成目标的百分比计分,超过100%的按100%计算。定性目标完成情况分"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三个档次,分别对应百分比为100%、80%、0。

(一)业务考核,即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由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有关处室(单位)评定。

(二)综合考核,由各有关处室(单位)结合年度工作实际情况评定后,提交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具体为:

1、三项规费完成情况,由厅财务处负责评定;

2、多种经营情况,由厅财务处会水管处负责评定;

3、政风建设情况,由厅监察室负责评定;

4、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由省水利引用外资办公室负责评定;

5、行政审批事项进省政务服务中心水利窗口情况,由厅办公室负责评定;

6、政务建设管理情况,由厅办公室负责评定。

(三)厅领导综合评议,由厅领导评定,取平均值。

第八条考核程序:

(一)自我考核。各目标责任单位在每年2月底前将自我考核报告和自我考核表(各一式20份)报送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复核。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处室(单位)对各责任单位自我考核报告中所涉及的目标任务进行复核、评分,提交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审定。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业务考核、综合考核和厅领导综合评议分数汇总、审核后,报厅长办公会议审定。

第九条考核等次: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

第十条考核奖励。依据考核分数确定等次,"优秀"等次数不超过被考核责任单位的50%。对"优秀"等次的责任单位颁发奖牌和证书,并奖励单位领导班子6000元,对"良好"等次的责任单位,奖励单位领导班子3000元,予以通报。

第十一条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班子廉洁自律、重大质量事故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二条对弄虚作假、谎报成绩的责任单位,取消评审资格,并在全省通报批评。

第十三条考核工作由厅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

发展目标范文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策应生态经济区建设,紧密围绕“共青-相向发展”战略部署,立足“工业强县”,加速“两区”(园区、城区)建设,主攻重大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做强矿业经济,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活力”的工作重点和努力实现三年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建设城区61个项目的奋斗目标,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考评对象

三、考评内容及分值

考评分为综合考评和单项考评。

综合考评实行百分制,主要考核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文明生态集镇建设、“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业发展、争项目争资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政务环境、应急管理等十三个方面内容(具体指标见附件一)。另设加分和扣分项目(据实计入总分)

1、加分项目。实行奖励加分。相关工作突出,并符合下列条件的,按对应考核项目的基本分值给予加分,最多加该项基本分值的10%,同一奖项不重复加分,就高不就低。

①获得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10%;

②获国家部委或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6%;

③获省直部门或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4%;

④获市直单位表彰奖励或省直市直在乡镇召开考评项目中推广经验的现场会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3%。

为体现考评工作的公正性、连续性,对年全县目标考评表彰大会后,新增且符合上述四条的表彰奖励项目,由各乡(镇、场)及时上报,县目标考评办审核确定后记录在案,可计入年综合考评总分。

2、扣分项目

凡有下列情形的扣分,同一事件就高不就低,不重复扣分。

(1)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事项未及时落实的,每次扣0.2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负责)

(2)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未及时办理的,每次扣0.1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负责)

(3)受省委(市委)、省政府(市政府)或省厅通报批评的每次扣0.5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负责)

(4)受到县委、县政府或市直部门通报批评的每次扣0.2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负责)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经济发展目标综合考评结果实行“一票否决”。

四、计分方法

各项目标的考评均实行百分制计分,设置有加分的单项目标最高得分为110分(加分超过10分的,加分最多的按10分计算,其他按比例折算。奖励加分除外)。

1、单项指标计分

(1)定量指标

动态性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将各乡(镇、场)的指标值由大到小排序,最大的乡(镇、场)计该项指标最高分值,最小的按该项指标分值的60%计分;其他乡(镇、场)得分计算方法:

[(某乡(镇)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该项指标分值

(2)部门考评指标

由涉及考评内容的相关部门按百分制进行评分,县考评办按权数计入总分。

2、总分计算

乡镇年度考评总分=各项目标考评折算得分+奖励加分-处罚扣分。

彭山林场、园艺场等有缺项指标的考评对象,按实际考评项目进行计分,年度考评总得分(含总分、单项)=各项指标得分之和÷(100-缺项指标分值)×100+奖励加分-处罚扣分。

五、奖项设置

1、综合先进

经济发展综合考评列前三名的乡(镇、场),评为综合先进单位,分别奖励3万、2万、1.5万元,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2、单项先进

(1)获招商引资考评前三名,奖励办法按德办发〔〕2号文执行;

(2)获财政收入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3)获文明生态集镇建设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4)获“三农”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5)获新农村建设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6)获工业发展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7)获争项目资金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8)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9)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10)获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单项奖均根据综合考评指标中的相关对应项目得分或单项考评办法产生。所有奖项名额均按细则规定严格控制,不得并列。凡在全县目标考评中已经奖励的项目,各部门不再重复进行奖励。

另设“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区建设”、“造地增粮”特别奖各1个,分别奖励1万元。由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年终根据各乡(镇、场)工作完成情况推荐产生。

3、先进个人

由乡(镇、场)各推荐一名,县委组织部审核。共表彰10名左右,每人奖励500元。

六、考评办法和程序

(一)考评办法

1、定量考评指标由相关责任部门(见附一)收集,于年元月15日前报县考评办。

2、定性考评指标由相关责任部门根据考评内容要求于年元月15日前将部门考评结果(按百分制)报县考评办。

(二)考评程序

1、乡(镇、场)自评。各乡(镇、场)对照考评内容逐项进行认真自查,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执行情况的档案资料,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包括执行情况、总体评价、奖罚情况等内容),填写好考评指标自评表,由乡(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审定签字并加盖公章,迎接考评。

2、部门初评。根据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安排,各责任单位对各自负责考评指标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计分。确需下乡(镇、场)审核的项目,本着“同类归组、减少批次、控制人数”的原则,由县考评办统一组织安排。县考评领导小组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考评组进行实地考评,采取一般了解与重点查看相结合方法,核准相关数据,实地核实乡镇年度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文明生态集镇建设等情况并对加分、扣分项目进行审核,收集相关考评资料。

3、汇总评分。审核结束后,各考评责任部门根据审核情况按照县考评办的格式要求填写好评分表,加盖公章后,于年1月中旬前报送县考评办,由县考评办进行综合计算汇总。

4、组织审评:县考评办根据考评结果,提出先进单位建议名单,分别送县纪委(监察局)、组织部、综治办、安监局、人口与计生委、信访局征求意见后,提交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最后送县委常委会审定,确定最终名次,并作出表彰决定。

七、考评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成立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考评办),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各目标责任单位要把目标考评作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三年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0亿,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2、严密组织、有序安排。县考评办在实施年度考评工作中,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合理调度,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为减轻乡(镇、场)负担,各考核指标的相关责任部门在考评工作中,要尽量减少环节,重视日常监管和督查,原则上不得单独组织专项目标的年终检查活动,确有需要,须报请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统筹实施。

3、实事求是,严禁虚假。各考评指标责任单位提供的考核数据和资料,应客观真实,凡统计部门有的,以统计部门认定数据为准。严禁出现年终考评突击上报数据的现象。对弄虚作假及采取不正当手段,干扰、左右考评工作的,一经查实,除取消其获取的荣誉和奖励外,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员将严肃处理。

4、公道正派,严守纪律。各考评相关责任单位和所有考评人员在考评工作中,不得降低标准,不得感情用事,不得受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不得搞暗箱操作,严禁收受礼品礼金和进休闲娱乐场所,严禁出现“感情、关系考评”现象,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凡借考评之机营私舞弊的,一经核实,将严厉查处。

发展目标范文篇7

一、汶川地震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汶川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人民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这种潜在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二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这些措施使得财政对灾害的相关支出成为影响财政支出计划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其它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

(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汶川地震对一些早先构建起来的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使产业结构大幅度降级。例如,地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劳动力隐性失业于第一产业,使得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幅度较大,地震对工业的破坏,又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减弱。此外,地震对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收。

(三)对区域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察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汶川地震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产生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影响也大。地震破坏了植被,使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周围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所影响。

(四)对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影响

区域合作已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知识扩散、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产生的动态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外生力量,区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区域间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交流,既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汶川地震一方面破坏了区域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区域间经济联系困难,另一方面破坏了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设施,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损害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产业结构效益,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使生产要素匮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路径选择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汶川灾区的重建要把目光放远,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防震减灾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这些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条件的。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对解决地震灾害问题的经济投入力度大,其防范和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亦会大大增强,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由于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和大小是不确定的,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乃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建筑结构的合理抗震设计涉及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确定工程结构的设防标准问题。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功能和安全性要求愈来愈高,要求采用更高的抗震设防标准。因此,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使我们居住的空间更加安全。

三、正确处理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将防灾救灾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起来,提高区域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大大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开展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关系研究

要加强灾害综合研究,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渐进累积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灾情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防灾减灾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可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各因素如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等因素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来分析地震灾害的发生对这些增长因素作用,以此来确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理论经验结论和政策描述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研究地震灾害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作用及结构效应,分析地震灾害对区域产业间关系结构及比例关系的影响,为灾后区域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提供政策导向,分析地震灾害的区域间联动效应和对区域与环境的破坏,为制定区域整体防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立区域的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灾害预警系统,就是要在管制机构中,构建一种能对同质性灾害事故具有免疫功能,并对各种灾害现象具有预防和矫正功能的自组织机制。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再经过研究和调查确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价,对每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易发区域及严重程度、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制成有关图件,将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应急、救援、恢复、灾害管理等纳入到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中,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减灾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保险在巨灾救助方面具有优势保险以其分散风险、保障民生的优势。目前我国巨灾救助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负责,主要工作由民政、地震、防汛抗旱等政府部门承担,灾后安置和灾区重建基本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如此,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共同参与和分担风险的保险机制,即政府在巨灾保险的供求平衡上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强制保险、政策优惠和超额损失再保险,解决巨灾保险可负担性和可供性的矛盾,保险公司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再保险风险转移手段,借助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协助推动风险管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仕升。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发展目标范文篇8

一、工业发展现状

来宾市工业经过五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制糖、冶金、电力为支柱产业,造纸、建材、煤炭、制药、茧丝绸、农产品加工为优势产业的工业体系,涌现了一批具有来宾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全市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2005年实现了在三次产业中二产超一产的突破,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超农业增加值的突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0.2:34:25.8调整到2007年的33.8:39.6:26.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0.5%上升到2007年的36.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7.6%提高到2007年的55.1%,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82.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2.66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32亿元。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均于2006年实现翻番目标。

建市五年,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及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工业基础薄弱;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五是工业区建设与发展缓慢。

二、今后五年工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节约能源资源为切入点,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为途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强优工业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来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

1、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年均增长28%。

2、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75亿元,年均增长22%。

3、全市五年实现工业投资500亿元,年均增长23%(详见下表)。

4、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1%。

今后五年(2008-2012年)来宾市工业发展目标

单位:亿元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一、工业总产值232.66290362452565700

其中:规模以上172.45221283363466600

二、工业增加值88.32106127152182220

其中:规模以上64.087896118145175

三、工业投资52.29647896118145

三、工业发展主要任务

通过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今后五年,我市工业发展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一)在培育产业集群上取得新突破。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来宾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努力推动电力、制糖及综合利用、冶炼、铝材制造加工和茧丝绸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集群的形成。改造提升建材、煤炭、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2年,电力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冶炼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制糖及综合利用年产值超过100亿元、铝业加工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丝绸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加上建材、煤炭、制药等其它产业累计年产值也要超过150亿元。

(二)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有新突破。工业园区是促进产业聚集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打造好工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要加强市工业区的规划和建设,具体抓好华侨投资区、河西工业园、凤凰工业园、迁江华侨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扩大园区经济规模,为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搭建好平台。力争到2012年,河西循环经济工业园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凤凰工业园年产值超过200亿元、迁江华侨工业区年产值超过250亿元,工业区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大工业投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接受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大胆引进能够带动我市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抓好续建和新建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农产品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投入少、产出高、带动性强的项目,不断增强我市的发展后劲。力争到2012年,全市当年工业投资在14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3%以上,五年全市累计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

(四)在管理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改革力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眼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方针,吸引其他经济成分增量资本的参与和重组,鼓励、支持和培育工业企业公司上市融资。到2012年力争有2个以上工业企业上市,并引进先进的经营机制和管理理念,达到调整所有制结构,实现资本扩张的目的。同时,以大企业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合理引导中小企业走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多区域合作、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两广、桂台、湘桂黔渝等区域经济合作。切实放宽外来企业的市场准入,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及工业区的建设平台,承接涉及制糖、化工、冶炼、有色金属、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力、采矿、轻工、农产品加工等13个行业的产业转移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办,强化对已签约项目、有意向转移项目的攻关,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和资金到位率,确保招商取得实效。

(六)在品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着力抓好品牌战略,把打造品牌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经济之路。要通过抓产品质量,增强老品牌信誉度,通过抓产品包装宣传,培育新品牌。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品牌中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3个以上,广西名牌产品总数达到8个以上。

(七)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新突破。依靠科技,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2008--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1%。

(八)在强优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12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为10家,主营业务收入10-20亿元的工业企业为10家,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的工业企业为30家,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的工业企业为30家。这批强优工业企业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达300家以上,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

四、工业发展布局

我市目前仍处于“打基础、兴产业”的艰难爬坡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五年工业发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今后五年是我市工业发展的加速期、项目建设的聚集期、特色产业的提升期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为抓好这一重要的发展期,必须调整优化来宾市工业发展布局,促进工业发展重心向工业园区和县(市、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形成以工业园区为龙头、以工业集中区为基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系统整合提升现有工业产业布局。按照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我市资源、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四园五带”的工业布局。

(一)一区四园

按照“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来宾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走一区辐射,四园功能独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动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使全市产业联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以建设好四大园区(河西工业园、凤凰工业园、迁江工业园、华侨高新园)为重点,以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电力、冶金、制糖及综合利用、铝业加工、以茧丝绸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1.河西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力、冶炼、造纸、化工、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

2.凤凰工业园重点发展铁合金、汽车零部件加工、机械电器制造、建材等产业。

3.迁江工业园重点发展铝材深加工等产业。

4.华侨高新园重点发展轻工产品加工、电气、五金、电子信息及高新技术等产业。

(二)五带

以来宾市城区为中心,向五条交通干线延伸,连结各县(市、区)支线,利用交通优势和集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形成五条工业经济带,依托各要素优势布设地方特色的工业。

1.合山迁江工业带:沿来宾至迁江--合山二级公路带,依托现有的电力、煤炭、制糖等工业基础,向迁江—合山沿线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加工等工业。

2.忻城红渡工业带:沿来宾至红渡—忻城二级公路带,依托乐滩电站龙头企业优势,向红渡—忻城沿线聚集发展。重点布局发展电力、冶炼、制药、以茧丝绸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3.武宣工业带:沿来宾至武宣二级公路带,依托现有的制糖、建材等工业基础,向武宣城区集聚发展。重点布局发展制糖、酒精、建材、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

4.象州石龙工业带:沿来宾至象州,象州至石龙二级公路带,依托现有的制糖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工业基础,向象州城南石龙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重点布局发展制糖、以茧丝绸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化工、冶炼、造纸、轻纺等工业。

5.金秀桐木工业带:沿象州至金秀桐木二级公路带,发挥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的优势,依托金秀桐木现有的工业基础,向桐木中心集聚发展。重点布局发展冶炼、化工、农林产品加工业、民族特色医药、旅游工艺品加工等工业。

五、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来宾经济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加快来宾工业化进程,是迅速提高来宾综合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来宾市现有的工业基础条件、资源、区位、政策和基础设施,为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和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要求,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性和危机感,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工业,真正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优化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1.调整产权结构。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以产权制度创新为先导,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进行经济合作,为民营资本投资工业和参与国企改制提供更多的机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在新的体制下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强优企业,促进各类大中小型企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并从政策、资金、融资和协调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培育糖业集团、铁合金集团、电力企业集团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及优势的中小企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优势,以“专、精、特、新、配”为方向,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促进技术转移和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一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一批配套型企业。巩固发展电力业、冶金业、制糖及综合利用加工业,全力打造铝材制造加工业,精心培育以茧丝绸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到2012年,真正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振兴县域工业,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工业经济

1.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发展自己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一批中小型工业投资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小巨人”,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集中区,壮大县(市、区)经济实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提高非公有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使非公经济成为我市经济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制定和完善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工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突出发展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结构调整,提升民营企业的规模水平,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帮扶、银行配合,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工作,逐步出台补贴及补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办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民营商会、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以项目为核心,抓好工业重大投资项目建设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做好工业资源、市场和建设条件的调查,做好工业和具体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前期工作,做到“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关键性项目、高尖端项目的建设、竣工投产及产后协调服务工作。重点组织一批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项目,建立市、县(城区)、开发区、重点企业各层面工业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对竞争性项目要强化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防止投入的盲目性;加强项目管理,抓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增加资源深加工产业投入,做大总量,做强后续深加工。增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吸纳产业转移项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拓宽吸引外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投资我市工业项目,激活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充分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协调好银企关系;建立市领导、部门领导、项目业主三级责任目标,确保每年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奠定工业发展的基础。

(五)加快工业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化

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工业区的区域规划,落实好土地,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民营经济为主,抓好重大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县、市区工业集中区要加快建设步伐,理顺管理体制,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县、市区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调整优化县、市区工业经济结构。

(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博览会、西部大开发等机遇,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积极参与国内有影响的招商引资活动,全面扩大与国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建立招商项目库,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关键性项目、高端项目、产业链项目的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以我国东部地区和东盟、台湾、港澳等为招商重点区域,积极引进有利于来宾市工业发展的项目,争取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公司落户来宾工业园区;以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要平台,积极开拓东盟市场,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加快我市工业产品进入东盟的步伐,提高来宾经济的国际化程度。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与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各种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扩大工业企业自营进出口贸易,增大工业产品出口产量。鼓励支持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到境外投资发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带动产品、设备、技术和劳务的出口,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建立人力资源体系,推动工业持续发展

努力做好对工业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加快培育人才小高地;要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协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特别是能带动工业发展的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科技工程人员。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内外竞争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一支能担负起我市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重任的各门类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队伍;要建立与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管理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生存、安居、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构建人力资源的支撑体系,培育工业人才基地,推动全市工业的持续发展。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府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上来,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全市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力度,建设督查和汇报制度。要加大对已投产和在建的重大工业项目的服务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东糖纸业二期工程、桥巩水电站、迁江铝项目一期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使之能够尽快竣工投产并达产,尽快产生效益,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县(市、区)要组织精兵强将,落实抓好工业经济工作,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繁荣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出台工业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确保目标实现,共同推动来宾市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目标范文篇9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自我是教师专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

(一)优势方面

1、敬业爱生: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善于读书,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3、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二)不利因素

1、平时忙于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和教材深入研究的时间不够宽裕。

2、工作中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不够。

3、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

二、专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立足岗位,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学以致用,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利用1—2年的时间,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具体目标:

一是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先进的事迹,真诚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教育教学真正作为事业,踏踏实实奉献教育,诚心诚意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我课堂动起来,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求索。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追求,让我的课堂成为没有一个不学习的孩子,没有一个无收获的孩子。

发展目标范文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1前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