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11:30

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范文篇1

本文作者:唐捷龙云龙凤潘良平苏强工作单位: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师、护士、患者、临床药师均希望得到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药学服务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期望更为迫切。患者对用药监护、详细告知药品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指导安全用药等药学服务工作有这强烈的需求。护师(士)需要得到药品正确使用、危害药品的职业防范、毒、麻、高危药品的药理及管理知识、不良反应观察及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药学服务。医师需要得到用药决策、处方规范开具、药物相互作用、新药的药物信息以及药物治疗新进展等方面的药学服务。医院药学还应服务于临床药学,为临床药师提供临床用药的动态资料及药物信息。

执行国家药物政策,完善与合理用药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合理用药机制药师应成为国家药物政策的执行者和宣教者,在工作中落实基本药物、“一品双规”等药物政策。执行并宣传《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面向医师、护士开展以上法律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制定并完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全院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形成贯穿药物治疗全过程的合理用药机制,使合理用药有章可循。对药品质量进行全程化的监督及管理药品质量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基础。在传统的医院药品管理模式中,医院药师长期固守于药房从事简单的药品调配及质量管理工作。对药品质量的管理也止步于药房内药品的质量管理,对在医院内各部门流通、使用、储存的药品质量及数量缺乏关注。而临床各部门负责药品管理的人员均非药学专业人员,临床药品使用、管理及储存存在不规范现象。医院药师应转变管理理念,优化工作模式,走出药房,深入临床第一线,围绕临床用药质量安全、保障药品供应展开服务,建立从药库到药房再到病房多环节紧紧相扣的全程化精细管理。对各药品使用部门储备的药品进行跟踪管理、定期进行质量、数量、效期检查,完成监督指导、信息反馈、药品评价等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及药品有序流通,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构建新型的门诊、住院药房药品调配模式药品调配工作是医院药学的一项基本工作,是药学服务的基础。门诊药房应开展以合理用药为目的、以用药指导为主的综合性调配服务。药师对医嘱、处方进行审核,干预不合理用药是提高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是药学技术服务的体现。门诊药房应优化服务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为患者及时、准确地调配并完整标示药品。门诊药房还应开展以提高患者人文关怀为目的的人性化服务,如提供优质的服务设施、针对患者存在的关于疾病、用药方面的疑虑、焦虑进行心理疏导等,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服务层次,提升医院药师的社会价值。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住院药房保障模式,药品供应由以病区为单元转变为以患者为单元的供应模式。《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29条规定:住院(病房)药品调剂室对注射剂按日剂量配发,对口服制剂药品实行单剂量调剂配发。住院部药房应设立医嘱审核区、口服药摆药区与核对区、药品脱包装区、注射药摆药区、静脉药物配置区、核对区等。引进自动化口服药分装机、针剂自动摆药机,单剂量自动化调剂、GMP标准静脉配置、常规药品下送到科室、临时用药气道传输的全方位一体化住院患者用药保障系统[5],保障临床用药。构建全方位的药学信息服务系统利用网络媒介,整合多种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系统。服务对象涵盖医院决策层(院领导、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管理层、药学专业人员、医护专业人员、患者及社会公众,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为决策层提供药品用量动态分析结果、抗生素的使用调查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方点评结果分析等合理用药数据,为决策层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药剂科管理层通过网络平台对部门工作人员、药品实现动态实时管理,部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科内活动信息和继续教育内容。每月上传处方点评结果及不良反应报告,供本院专业人员共享。为药学专业人员提供药品详细信息,包括药品说明书、药品实物图片及用药提示。可查询患者基本资料及用药信息,为评价处方合理性提供依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内部药学专业继续教育和三基培训,并可下载相关药学资料,参与网络专业互动和用药咨询。为医护人员提供药品详细信息,为护士站和医嘱程序提供嵌入式提示功能,提示内容实行动态监测,根据临床反馈及时更新。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专业互动和用药咨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查询、药品说明书、药品实物图片、价格等药品相关信息;提供药品的正确服用时间、方法;药物之间、药食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品的正确贮存方法;特殊制剂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等。通过网络平台可在线用药咨询及接受用药教育,获取院内合理用药讲座的时间安排及资料。构建全方位用药咨询与用药教育平台用药咨询是药学服务的第一步,是有效沟通医师、药师、护师以及患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是药师专业价值的体现。药师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解答患者关于药物使用方面的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明白预期治疗目的、承担风险及出现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掌握药品用法用量和正确的药品保存方法,熟悉服药技巧,注意药物之间、药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品有效期的识别。增强患者对药师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同时还应重视对院内医护人员的用药咨询工作,为医护人员提供新药信息,解答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能力。疾病的疗效不仅取决于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还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患者遵从医嘱的严格性。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及个体化的用药指导,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药师应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用药教育服务。如编写并免费发放合理用药宣传单(册),制作合理用药展板及网页,积极开展合理用药专题讲座,定期举行合理用药主题宣传日活动。为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用药处方集、新药系统资料、不良反应资料、新知识、新技术、前沿药品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高危药品等)合理使用专题讲座、计算机联网的药品咨询,体现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理念。建立临床科室责任药师负责制住院部药房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药师,每人相对固定地负责2~3个临床科室与用药相关的日常事务。协助病区小药柜、急救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拆零药品、特殊贮存药品的管理工作;对临床需要而药房暂缺药品提出替代品的建议;对药房近期药价的变动及规章制度的调整做出合理的解释;解决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以及与用药相关的矛盾纠纷;收集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听取临床对药房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向药剂科管理层反馈意见及信息。建立药房与临床科室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药学服务和院内协调作用[6]。开展药物利用分析,为干预决策提供依据药师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对住院和门诊患者用药情况的关注,还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卫生保健体系中有所表现,并发挥药师在药物监督管理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医院药师通过调查药品流动信息分析用药现状和用药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决策层采取正确的干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不同用药方案进行成本-效果(益)比较,筛选最佳治疗方案。以不同方式参与医疗管理,为规范用药、避免药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贡献力量,同时增进医疗机构的合理化运营,强化医院的竞争力。

面向医、护、患开展全方位的药学技术服务是未来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药师应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及技术水平,深入临床,与医、护、患面对面交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肩负起保障患者药物治疗结果的责任,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合理用药的发展。

发展模式范文篇2

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央商贸企业创新发展的重头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利润和实现投资价值。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关键之所在。

一般来说,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组织,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效益。这一流程和方式,就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成功,归根到底是要看能否创造为客户所认知的价值并因此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盈利,换言之,就是要看能否实现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中央商贸企业创新发展的重头戏。商贸企业商业模式的拓展,既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基础,并非全面转向制造业,即所谓通过实业化来实现,又要突破既有模式,以既有能力和渠道为依托,沿着价值链环节上下延伸。近几年来,中国纺织集团坚持商业模式创新,经营规模从50亿元左右发展到15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在几千万元的基础上增长了近7倍,净资产收益率增长了近10倍,2007年效益水平更有望创历史新高。

供应链管理是商贸企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探索

目前,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行业"的商业模式在国外被广泛认知和实践。今天,中纺集团已经改变了单纯贸易商的传统形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贸易流通环节,也不再单纯依赖于贸易差价,而是依托价值链上多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来不断向前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能力为特征的企业发展新格局。

从经营的环节来看,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从头到尾的整个价值链环节,而不只是其中的一段或几段孤立环节;从管理的对象来看,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对贯彻整个价值链环节的"三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将三者孤立开来对待。以中纺集团棉花和棉纺业务为例: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从棉花到棉纱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整合,增强业务的协同发展效应,在继续巩固中国最大棉花供应商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中国高档差异化棉纺织企业的步伐,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经营活动涵盖了贸易、运输、研发、制造和分销等几个主要环节,跨越了服务和制造两个行业,也跨越了传统贸易活动和运输与分销两个流通产业,盈利也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一买一卖来赚取差价,从而塑造了中纺棉花棉纺业务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和优势。

从实现盈利的手段来看,供应链管理追求整体流转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拘泥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中纺集团油料业务一方面加快向国内压榨环节延伸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原产地采购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积极筹备开展海外原产地采购工作,进一步完善油料业务的价值链。在经营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货物从巴西等原产地运到国内分销出去,而是全程关注其间所发生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及对其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认定和控制,并为自身和客户提供一揽子风险防范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整个供应链效益和效率的最优化。

牢牢把握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回顾和总结中纺集团近年来探索转型发展的实践,我们感到,中纺集团经营规模和效益水平快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把握住了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的历史性契机。我们在未来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商贸类企业所提供的历史发展机遇,将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加紧密地与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在一起,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积极发展,力争发挥更加突出的主导性作用,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效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模式范文篇3

合实力的中等城市,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珠海发展模式。珠海的发展是新兴城市运用"后发"优势,科学规

划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它的基本经验对我国新老城市加快实现城市化、现代

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1、确定"绿色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构建合理的自

然生态系统,努力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观点,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环境保护,

保持两者协调统一,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珠海

以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为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从

实际出发并科学地预测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要求,

避免经济建设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陈规老路。

2、实施"人本战略",致力于社会全面进步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最大限

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生存、自尊和自由,其宗旨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

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珠海努力加大对

城市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的投资,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

运用多种形式营造特区文化氛围,积极促进文化精品生产,积极筹建大型文化

设施,预示了未来珠海在建?quot;精神家园"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遵循发展的

整体性、长远性和持续性原则,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

珠海摒弃了关于发展单纯指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珠海积极控制人口增

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第三产业,实?quot;再就业工程",解

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安排问题,深入发展城乡集体经济以及

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就业领域。

二、未来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珠海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发育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准,

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但是,同珠海要

在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珠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

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基础资源短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偏低,基础工业薄弱,成为

制约珠海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追赶知识经济的列车的压力和巨大

的跨越正等待着珠海人去勇敢地面对和肩负。

2、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层次上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人口、环保工

作和相应政策还有待调整。

3、文化积淀上先天不足,内涵不够丰厚,品位也不高。文化代表了一个

发展模式范文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同时保险正以一个崭新的意义,日益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中国保险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一是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地位下降,人员规模的成长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同步发展。二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保险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渴望得到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销售服务。三是外资保险公司的涌入会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稚嫩的民族保险业造成冲击,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加将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保险营销作为实现保险业务增长、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保险公司永续经营的根本保障,就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不得不思考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1.营销概述

保险营销渠道种类指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向保户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一些途径。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上主要以个人营销、中介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格局。按照有无中间商参与的标准,营销渠道可以分为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和新型营销渠道[5]。1.1直接营销渠道。直接营销渠道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来直接进行保险的展业活动并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这种营销模式具有为保户提供专门的、一对一的服务的优点;其次,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对公司的业务的了解程度较高并且他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较大的离职率,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并且也有利于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但是由于直接营销模式主要是靠公司的业务员来进行销售,由于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他的经营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利于扩大保险公司现有的业务规模。并且这种营销模式的经营成本比较高。1.2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主要以人、经纪人、银行人等形式存在。对于那些处于发展期的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来讲,间接营销渠道成本和风险都比较低。但是它也有其缺点如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会损害保险公司的整体形象。1.3新型营销渠道模式。新型营销渠道模式以互联网为主要特点。互联网销售对于那些喜欢上网购物的人提供了方便,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选择符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交叉销售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营销模式,他使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2.保险营销模式在中国现状分析

2.1保险营销模式中以个人营销为主。这种营销模式相对成本门槛较低,吸引力很大。保险人的门槛很低、大多采用人海竞争战略,对于保险公司来讲成本低并且十分容易扩大规模。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之初,保险人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所以,个人营销渠道依然是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营销渠道。2.2中介渠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保险专业、保险经纪人、保险兼业渠道已经成为各家保险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在这些中介渠道中银行保险最为突出。保险公司把银行的营业网点作为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这一做法十分有利于抢占市场和潜在的客户资源,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保险公司营业点分布范围少的特点,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他们的附加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3交叉销售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交叉销售也随之出现,并且这种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所使用。它使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他通过将寿险和财险的客户资源进行充分的整理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渠道。目前,我国平安健康保险公司、寿险、产险、养老险、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都已打破了寿险和产险之间界限也已经打破。目前寿险、财险、产险、健康险之间已经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3.我国现行的保险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3.1渠道间营销资源的流失。我国大部分保险营销渠道还有待完善,而且各种渠道之间还存在营销资源流失问题,不能做到物尽其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比如每个营销渠道都有其营销的产品。所以,顾客没有办法从一个渠道得到他想要的产品组合,这通常是由不同的销售人员去重新开始谈判。同时,每种渠道之间也会有属于这种渠道的方法。所以需要建立不同的管理培训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也会降低营销的效率。3.2间接营销渠道分布不合理。我国的保险中介渠道的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比例很小,与保险兼业渠道以及个人营销人员渠道的比例差距也很大,并没有体现其专业渠道的优势。在兼业渠道中,他所代表的各类保险业务比如寿险业务的银行渠道等对保险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兼业市场比较复杂,同时还存在着宏观监管不足、违规操作的现象、无证或越权等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导致这几年它的发展速度有所变缓。3.3个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3.3.1营销人员整体参差不齐。个人营销人员的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由于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营销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导致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销售误导、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又由于销售人员的基本工资偏低、待遇比较差,造成它的人员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并且有较高的流动性。给投保人在进行理赔、续保等方面所需的服务造成很大的不方便。3.3.2营销人员的法律定位比较模糊。在我国个人制度中,人与保险公司主要属于关系,个人营销人员的权利及义务无法明确界定,这便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位。3.3.3营销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缺位。各家保险公司为其营销人员所提供的商业保险的保障力度不够充分,无法满足他们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收入暂时中断时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各家保险公司提供的大多为短期产品,如果离职后就会失去保障。3.4产品缺乏多样性,消费者不易甄选。随着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日趋增多,保险供给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强,使得很大一部分潜在需求客户望而却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要求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而基于大数定律制定的保险产品往往同质化,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4.我国保险营销模式的完善

4.1个人营销模式需要完善。新型的营销模式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挑选学历、社会经验等方面更加优秀的精英人士,旨在挑选出可以适应本行业的优秀人才。精英人士为得保险营销注入新鲜血液,为保险公司培养高绩效高业务能力的团队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保险公司的展业效率。4.2建立规范的保险兼业模式。首先就一定要保险公司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保险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保险产品创新和监管部门的关系,市场竞争和行业垄断的关系等。其次,保险监管部门应明确监管的对象及内容,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明确兼业人旨在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从而进行监管。同时保险公司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更新现有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探究新型销售模式4.3树立全员营销意识,共同维护行业形象。全方位营销产品和服务平台是指在营销方面,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外,还要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建立一种多层次、立体的营销方式,比如内外联动、网络销售等。同时随着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有必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风险偏好、经济能力等,为其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组合,并且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5.结语

发展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期;汽车营销;创新模式

发展新的营销模式要求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新汽车营销模式强调商品的特性要满足消费者的利益,这就需要研究消费者的体验,以消费者体验作为关注焦点,从而实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一、目前我国汽车营销服务的特点

(一)营销方式单一。从现在整个汽车市场的营销方式上看,我国在汽车营销方面所采用的销售方式非常类似,基本是都是采用信贷销售、网络销售、活动推销、展览销售等来吸引消费者,但是这几种的消费模式并不能真正满足汽车销售的需求。事实上,根据大量数据表面,在汽车营销中,通过广告的营销方式占据主要的成交份额。因此,在这个营销的态势下,我国汽车营销的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发展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二)售后保证系统不完善。在我国汽车的营销中,让人比较放心就是4S店的服务,但是即使是4S店中,售后保障也没有完善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4S店尚且如此,其他营销模式中的售后保证就更让消费者质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很多的汽车销售人员认为只要将销售的工作完成,汽车卖出就算完成任务,而对售后保障服务缺乏认知。

二、新时期汽车营销的创新

(一)营销内涵的创新。汽车营销内涵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积极的、联动的沟通销售。通过与客户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与客户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并对公司的产品有着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官和思考、情感和行动的方式,以消费者的体验作为本次销售的重点,使销售的定位更加精准。(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营销的创新。大数据技术就是将海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并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了解事件内部的规律。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通过大数据能够针对客户消费的数据和消费的侧重点,找到客户的需求,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营销计划,使企业的营销模式向精准营销方面迈进。相比较传统的市场营销,大数据时代下的通过客户在网页上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等信息制定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定位更加清晰准确,也更能够达到营销的目的,从而扩宽销售的渠道。(三)建立绿色的营销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环保的理念是我国一直贯彻落实的发展方针,因此企业营销就应当在绿色健康的发展中,追求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消费者和社会以及企业之间能够达到统一的利益需求。建立绿色的营销理念需要强化绿色的营销观念,树立绿色的营销环境,在保证汽车能够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基础上,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客观的消费。企业也要在营销的方式上考虑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四)营销观念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四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打响企业的品牌,扩大汽车的知名度,扩宽汽车的销售渠道。所谓的四位一体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提升汽车服务的标准和质量,是客户能够在销售中、售后中、维修中和信息反馈中得到很好的服务,从而对汽车和企业的品牌产生信赖,增加企业优质客户的人数。这样的营销模式,真真正正的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原则,增进了客户汽车品牌和企业的关系,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五)营销服务的升级。在销售中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的服务是最为重要的,产品的质量越好,汽车的口碑也就越好,营销的途径也就越广。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度,一定要保证汽车的质量。除了汽车的质量外,营销的服务和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在营销的过程中关注客户多遇到的困难和疑虑,通过在咨询和购买以及维护方面的保证,解决客户的难题,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通过产品的质量和营销服务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也能够维持和消费者良好的关系。(六)经销模式的创新。如果将汽车的供应商转化成汽车的经销商,无疑能够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在质量上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就能给购买汽车的客户在价格上让利,而这一点在现在生意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事实上,这种经销模式的转变虽然会让汽车的经销商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却能够对汽车资源更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加强和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也能够在价格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其次就是可以在各大商业圈或者是购物中心通过二级完成汽车的销售,这样的好处是客户能够挑选的汽车品牌会更多,购买的成本也会降低,还能够更好的展示各种品牌之间的优缺点,帮助客户更好的选择。(七)依托于互联网的新零售。随着新零售概念的火爆和升华,奶茶、咖啡和母婴产品甚至是汽车等都采用新零售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营销方式,新零售的营销模式逐渐成为营销的主流。从新零售概念的诞生到汽车新零售过车体验的创建,利用金融消费,打造汽车和人以及生活三位一体的生态营销体系正在引领人们向极致生活延伸。事实上,这种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不仅模糊了线上线下的概念,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而汽车和电商的结合是新的发展趋势,比如说在奇瑞汽车就有一款新零售的车型,那就是瑞虎7i,这款车型还参与了天猫的活动,消费者直接下单就可以在附近奇瑞的门店提车,完成整个交易。除此之外奇瑞依托互联网拓展新的零售模式和销售渠道,在品牌、金融、库存、流量、场景、智能化等方面为线下渠道全面赋能。这样的模式会让整个交易的过程更加简单方便,也是企业的营销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张。

实现汽车服务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促进我国汽车销售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本质目的是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促使企业进行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进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静.我国汽车营销现状及创新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5,20:68.

[2]汪五一.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发展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分类;选择;评价;研究综述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由于生态农业内涵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模式有了更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内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视角。1.1以生态格局为视角。王兆骞早期定义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具体而言,表示整个生态系统网络中每个组件的状态和交互[1]。聂媛媛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农业生产各要素发展的最佳组合,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实体[2]。张莹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可以被抽象地视为空间和时间中材料、能量、信息的集合,是实现某一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动态模型[3]。刘兴和王启云指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优化结构和稳定功能的几个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4]。任晓凤,齐兴宇指出,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技术和发展体系[5]。1.2以效益产出为视角。JohnW和OgilvyS指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将产生直接影响[6]。Dumanski分析认为维持高的生产效率、规避风险、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升经济收入、社会认可程度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7]。覃朝晖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8]。周玉亮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综合效益显著、生态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表现形式[9]。马祥飞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它借鉴其他模式经验,采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开展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该模式在技术上更先进,在管理模式上更优化,在经济效益上更有优势[10]。1.3小结。尽管学术界对于生态农业模式的解释角度不同,说法不同,但总体思想是统一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的技术手段,是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建设中的运用和表达。

2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和资源构成复杂,生态农业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分类体系。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基于宏观总体分类、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区域差异分类。2.1基于宏观总体分类。苏文哲将生态农业模式分为四类:资源循环型、立体种养型、生态旅游型和资源保护型,每一大类各自包含若干模式[11]。张立辉将现有模式归纳为八类:“二位一体”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模式、“五位一体”模式、“七位一体”模式、工业化运作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水模式、其他区域生态农业模式[12]。王海文将现有模型概括为四种:农村庭院式循环模式、产业链式循环模式、农业园区式循环模式和废物利用型循环模式[13]。2.2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朱孔山总结了以下8种模式:绿色型生态农业、链型生态农业、综合型生态农业、并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串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丛生循环式生态农业、水陆循环式生态农业、复合循环生态农业[14]。李金才根据资源和物质的循环使用将中国现有的模型分为四类:物质多层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15]。2.3基于区域客观条件分类。蒋家慧根据不同地域的生产力及生态现状,将现有模式分为回归自然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与中间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16]。程洁根据各生态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将现有模式分为两类:大循环模式和家庭生态型模式[17]。刘刚和张春艳从区域基础条件角度出发,将现有模式归为多功能城市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18]。2.4较具代表性的两种分类。2.4.1学术界视角:三层复合分类李新平的分类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他从区域规模、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导产业三种标准进行复合分类。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可分为: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业村和生态农业户。按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可分为:平原型、山型、水域、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和郊区型。按主导产业可分为:以一种主导产业或产品为主的专业型生态农业模式和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为主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19]。2.4.2官方视角:农业部出台“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对于国内主要类别划分,农业部曾给出一种相对官方的说法。2002年农业部科技司从全国各地收集了370个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系统,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模式并大力推广: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模式、观光生态模式。2.5小结。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较大的区域条件差异和繁多的生态农业模式种类,加大了分类问题的研究难度。分类标准和切入角度的不同也是学者研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3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评价

3.1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和评价。3.1.1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不同生态农业采用的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和国家也会因为自身实际情况在模式选择上保有自己的特色。美国“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美国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善于将土地、劳动力与资本整合投入到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投入有两种主要类型:购买性资源投入(如劳动力、肥料)和非购买性资源投入(如自有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农场的购买性资源投资持续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9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部要求降低对购买性资源的投入,突出生态性,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支出以获得理想回报。日本“自然农业”模式。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日本非常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其农业生产资源分为外部资源(如肥料,劳动力)和内部资源(自然光,资本)。20世纪中后期,日本外部资源投入逐年上升,内部资源投入逐年下降,政府意识到长此以往会加剧农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日本开始施行“自然农业”模式: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化学添加剂,仅使用天然草木的腐殖质,充分开发土地的自我净化和生产能力,恢复土壤肥力。德国绿色无污染模式。德国科学家对某些作物进行定向选育,从甜菜中获取乙醇和甲烷,从菊芋植物中提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从油菜籽中提取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这些流入和产出的原料和能源都是绿色环保的,从而实现了农业模式的创新。澳大利亚的物种多样性和完整性让其更加注重维持自然生态均衡,农田、森林等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都要占有一定比例,而不是为满足人类眼前的需求无节制地掠夺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为保证土地肥力,实行农田轮作轮歇;为鼓励发展有机农业,采用稻秆还田,施用绿肥;为宣传节水,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在一些含盐量高且一般作物不易生长的土壤种植黄麻以克服高盐含量。国外学者也就此展开研究。Romualdas利用MDE(多标准差异评估)分析立陶宛区域经济和生态发展,考虑对生态形势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对生态发展的影响[20]。SaghiMovahhed采用综合数学规划和环境调整的投入产出法,将各生态和经济指标纳入发展规划[21]。3.1.2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评价。国外在过去十余年中对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后续发展过程,他们重点分析讨论生态指标,以生态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见长。Jayaramaiah提出应根据肥料施用量、土地产出率、水资源情况、病虫害控制、作物产量维持时间,投入产出比值等作为衡量方式。HYWang利用SWOT分析研究了尖山农场发展生态农业的利弊,提出了发展战略[22]。AgitaGancone评估了拉脱维亚农业部门生态效益的指标,描述了可用于衡量生态效率的方法,介绍了生态效率选定指标的计算[23]。3.2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和评价。3.2.1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模式的选择。(1)从客观条件出发:吴晗,韩霞等基于农业规划、科技支持、水利资源等因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选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4]。李倩玮在选择珠三角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时,考虑了广东发达的经济,认为该地居民相对于其他地区群众而言,更注重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认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应重点突出优化农业结构,美化城市周边环境,提供市民闲暇观光基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郊多功能生态农业[25]。(2)从效益产出出发:李梅认为,农业生态模式的选择应参考循环农业,遵循“三R”原则,努力优化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结构。实现物质的多层次回收和工业活动中对环境有害因素的零排放[26]。陈倩基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原则,建立了基于行为—压力—效应—影响模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型[27]。3.2.2国内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评价研究。国内学术界在此方面都从相对统一的角度进行研究,即全方位的效益分析,不同的只是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辛红霞认为现有模式的评价内容除了包括经济功能之外,还应包括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效益评估需要综合效益以综合判别模型结构的合理性[28]。夏月琴、何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农业内涵做了探讨,并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进行综合效益评价[29]。3.3小结。依据上述可知,在模式的选择方面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原则,包括经济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维护生态原则等,但他们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特殊资源、气候、地区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最符合客观条件的发展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评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时,学术界现在已经从单一的经济讨论转变为全面评估。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评估是最基本的。此外,现有模式在理论上对生态学、相关生态发展原理的契合以及在实际上对客观条件的契合这两个维度的综合探讨,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4现有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发展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业务发展;模式

一、资本约束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出新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猛,资产业务快速增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7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2.352万亿元,占全年目标的94%。但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压力。在资产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补充资本金之道,未上市银行寻求上市融资,上市银行则纷纷提出了再融资计划。

1.资本约束的内涵是对风险的约束

《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是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约束。为什么《协议》对资本金规模提出要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约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协议》对资本金约束的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因为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具有保护功能、营业功能、管理功能,它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一定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资产,合理开展表外业务,在不低于监管当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之上,有效分配资本。

2.资本约束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转型

(1)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有限。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没有考虑操作风险对资本的要求。从公式看,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措施无非是增加分子,及补充资本金,或者降低分母,即压缩风险资产。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有限。从理论看,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主要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产生的未分配利润。[1]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因此,通过利润补充资本金规模有限。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评级《中国银行: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各银行盈利能力仍与国际标准相差较远,由于贷款增势强劲,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净收入上升了24%,资产回报率为0.43%,股本回报率为10.86%,资本充足率为8.5%。在盈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靠利润补充资本金捉襟见肘。再就是外源融资,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情况看,对于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而言,外源融资途径差别很大。对于已上市银行而言,目前获得资金的途径略广,包括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及海外上市等途径。而对于非上市银行,是不可能上市融资的。这样,它们的融资途径非常有限。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外部融资尤其困难。因此,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外部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有限的。

(2)业务结构调整是治本之举。在资本金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调整业务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调整业务结构,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主要是资产业务,在资产业务中,贷款业务又占到70%以上,而贷款业务中,对法人的批发业务又占到了绝大部分,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恰恰这些业务都是风险权重大、资本消耗高的业务,而那些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占比低。[2]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结构与资本金关系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与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并存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信贷资产增速高达30%左右。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过热,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意识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开工项目增多,信贷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内部原因,从总体来看,WTO过渡期即将结束,金融业的开放将加剧商业银行的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在短暂的过渡期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发展创造生存空间。从国有商业银行看,改制上市前必须达到上市的财务要求,在业务发展上有所限制,上市后快速拓展业务;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看,要“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扩张的更快,尤其是五家上市银行,因为有资本市场作融资后盾,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产扩张速度最快的民生银行,总资产由2000年的680亿元,迅速扩张到2005年的55771亿元。从2002年至今,除2004年外,招商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以上,2005年贷款总额为4721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2652亿元,增长78%。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资产规模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只有深圳发展银行由于经营业绩的压力,近3年资产规模增幅放缓。表1为我国5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及增长情况,见表1。

(2)业务结构不尽合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国际一流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大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40%—50%左右,有的高达70%,小银行一般在20%—25%。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80%的利润。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从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看,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5%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占5%左右,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在国有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贡献度远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3年工商银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75.13亿元,从收入来源看,存贷利差净收入占到一半以上。虽然工商银行致力于业务创新,拓宽收入渠道,在银行卡、票据、电子银行、结算等方面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成为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来看,收入结构依然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不到10%,贷款收入依然占收入的绝大部分。

我国股份制银行虽然经营较为灵活,但其收入中的大部分同样来自于利息收入。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看,利息收入高达75%左右,贷款利息收入占6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3%—8%。2005年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居5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之首,为24.07亿元,占总收入的8.46%,同比上升了1.39%。民生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速为16.58%,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华夏银行中间业务增速近40%,但其所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3.3%;浦东发展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较低,利息、拆借等业务和债券投资外的其他收入所占比例为4.1%,利润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计提准备的相对减少;深圳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为5.58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增幅为47.79%,占比6.5%。这5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3%—4%,[3]见表2。

2.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金不足并逐年下降的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冲动的情况下,资产快速增长,必然要求有持续的资本金作支持,才能保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监管要求。但快速增长的资产业务及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并存的情况下,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占比大,使资本金补充压力巨大。

在中央政府注资之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明显偏低。2003年末,国家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4]2004年,中国银行发行260.7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建设银行发行233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到2004年底,这两行资本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2005年,两家银行顺利上市,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资本充足率达到10.42%和13.57%,但随着上市后资产的快速扩张,将会面临着资本金的压力。2005年,国家对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同时发行350亿次级债券,使资本充足率达到9.12%,农业银行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资本充足率,可以推断其资本充足率远低于8%,见表3。

说明:(1)中国农业银行年报中未公布资本充足率指标。(2)2004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获得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与以前年份不具有可比性。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以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前的数据为例)资本充足率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由上年的8.4%下降到7.35%。五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虽然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但是,各上市银行在上市之初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随后逐步下降。为了在披露的年报中达到8%,上市银行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再融资。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混合债券等途径补充资本金,暂时抬升了资本充足率,却改变不了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的趋势。在经历了上市融资和多次再融资之后,其资本充足率一直在8%徘徊。[3]见图1。

三、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式

1.确立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

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多渠道的融资机会,导致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日益受到金融“脱媒”的影响。一些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市场,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传统业务的依赖逐渐下降。这些变化要求商业银行转变对企业的融资服务方式,逐步从单纯的贷款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达到贷款业务与直接融资服务并重,逐步实现业务和收入的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重点发展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承销发行债券、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

在重视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不能弱化资产业务。从经济学的逻辑上来看,在一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需求和供给都会不断增加。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发展一波三折,直接融资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间接融资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在这一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仍将依靠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因此,资产业务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较长时期重要的利润来源。[5]

2.确立公司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

国外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美国20世纪90年生多起银行并购,就是因为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缩。

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的增长是以企业的发展为支撑的,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一资金活动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支持主体。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法人客户仍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是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在稳定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要把零售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理财意识明显提高,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消费习惯在发生改变,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高收入人群比率相同的情况下,绝对人口数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因此,我国高收入群体规模庞大,零售业务有效客户资源丰富。另外,由于零售业务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对于打造商业银行品牌具有重要意义,零售业务将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业务上,应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等、自营投资业务。[6]

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例,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8000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2005年底,按揭贷款总额增加到18366多亿元,按揭贷款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贷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上升到10%和8.87%。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38%和30%,在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重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先进的组织体系

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要以利润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包括服务)创新、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三条线重新构建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创新上,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像民生银行对零售业务组织架构的创新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民生银行在全国除了设立传统意义上的分支机构外,还在有些地区单独设立零售业务部,作为与分行平行的独立的机构集中开展零售业务,尽管实际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毕竟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再造提供了一种思路。产品创新方面,从总行到一级分行都应设立产品研发部门,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营销方面,逐步变“小总行、大分行”为“大总行、小分行”,同时设立一系列专业化的作业和经营中心,对资金清算、单证业务、信贷放款、离岸业务、资金市场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进行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管理;风险管理方面,按照前、中、后台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加强风险集中管理和监督。

4.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提供支持

发展模式范文篇8

物流金融又称供应链金融,是第三方物流与经融机构合作形成的的一种新型物流增值业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提供的结算、融资、担保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2.徐州市发展物流金融的重要性

徐州市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素有“五省通衢”之称。陇海、京沪两大铁路交汇与此,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可以说,徐州市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徐州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3个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城市之一。徐州市政府也把商贸物流业作为徐州市重点打造的四大千亿元产业之一,提出要把徐州建设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徐州市的物流业正在进入由传统物流业态向现代物流业态的转型阶段。在此转型阶段,资金的运转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徐州市许多渴望快速发展的物流企业处在“想借借不到”的艰难处境。但另一方面,许多金融结构面对日益壮大的物流市场却处在“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处境中。而物流金融这种创新型的服务产品,恰好为徐州市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这两者有了达到“共赢”的可能。总之,物流金融这种新型服务的开展,可以帮助提升徐州市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本身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降低其运作风险。从而加快徐州市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3.徐州市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3.1物流企业获得的整体贷款规模较小2009年年末,徐州市人民币贷款余额(不含票据)1142.86亿元,其中向物流业贷款余额占到1.68%。年末,徐州市物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6.28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1.76%。从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小,对物流业的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2009年年末,徐州市物流业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3.63亿元,占物流业人民币贷款的22.56%。

3.2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10%-20%,甚至更高,加上高昂的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3.3对物流企业的融资产品较单一对徐州市几家主要商业银行调查发现,对物流企业开办的融资产品主要有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其他新型融资产品开办较少。虽然银行有针对物流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融资品种,但普遍开办较少。

3.4金融机构没有借助物流企业向产业供应链的深度发展物流企业作为联系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结点,与上下游工商企业有紧密的业务联系,对上下游工商企业也有充分的了解。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与物流企业合作,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又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可以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壮大,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徐州市目前已有少量金融机构认识到了这种效果,但开展业务规模较小。影响徐州市物流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虽然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找到一种既能让物流企业贷款便利,又使银行具有贷款积极性的一种共赢物流金融模式。

4.徐州市物流金融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徐州市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模式还是传统的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是指物流企业将其拥有的完全所有权的仓储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的仓储中心,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向银行进行质押,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物流企业提供专项短期贷款业务。这种仓单质押的模式流程比较简单,就是物流企业把货物存储在银行指定的仓库中,然后凭仓库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货物的价值向物流企业提供融资。具体流程如图1。

这种仓单质押模式中,现由银行对指定仓库进行资信评估,与评估合格的仓库进行合作并签订仓单质押合作协议,再由物流企业把质押的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的满足资信条件的仓库里,同时仓库向物流企业开具仓单,物流企业拿着这个仓单以及与银行签汀的质押贷款合同,向银行直接申请贷款。向银行申请融资。银行根据质押物的用途、流动性及价格波动性向物流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图1:传统仓单质押模式这种仓单质押模式,对物流企业的仓储监管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对仓单要求是标准的仓单合约,而徐州市具有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审核管理仓储能力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往往达不到标准化仓单的要求,对银行来讲,仓单质押模式还没有统一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合同条款,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因此银行很难在徐州开展大规模的仓单质押业务。

发展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脱贫攻坚

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内容,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乡村与城镇之间互补的共生关系以及乡村淳朴的民风、绿色的生态环境及美好的田园生活,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建立了不可割裂的共生关系。在脱贫攻坚的收官期和决胜期,加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粗放模式向产业化、生态化的转变,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融合机理

(一)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机遇。新型城镇为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基础的,实现产业互动、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与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大中小城市紧密的关联起来,加快了社会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这种机遇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及人才资源的丰富供给,产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发展理念上的根本性革新。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主要看中规模上的扩张,缺少对长期利益的思考。而新兴城镇化主要倡导的是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投资、产出以及运营等多环节的成本。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实现产业互动,推进农村多产业融合,延伸了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信息产业及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效率。将打破传统乡村旅游自给自足的陈旧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的分工得到细化,结构得到调整,加快了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升级。(二)乡村旅游业深度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业的成型与发展奠定了人、物与制度的基础,城镇化发展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使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乡村成了现代人可触及、游览成本较小、体验感最强的休闲方式。乡村旅游得以依托城镇化发展而成了一种新型大众消费,反之,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同样对城镇化进程发挥着推动作用。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发展的转型,使传统农业与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紧密结合,通过人口、要素与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拉动了农村经济的消费,实现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农村脱贫减贫,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吸纳和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技术、媒体、资本、服务以及人才资源,使新型城镇化发展破除了资源条件的障碍。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了农村社会的空间改造,扩大了乡村的承载量和接待能力,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乡村旅游尽管经历30余年的发展,但在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中,如何依托城镇化发展破解转型困境,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壁垒是新型城镇化之下乡村旅游的第一阻碍。尽管农村家庭的年收入不断增多,但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仍然存在差距。其关键在于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并未完全成型,农村生态、文化、产业资源难以充分挖掘并实现经济回报。二是城镇化发展缺乏乡村特色。从当前来看,部分地区将城镇化建设理解为“城市建设”,过度模仿城市发展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照搬照抄,忽视了乡土特色和农村人口的现实需求,导致乡村特色弱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三是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旅游产业化模式尚未建立,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产、合作社以及本土代表性民营企业的力量未能充分整合,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使乡村旅游的粗放、零散、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四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全媒体时代的机遇把握不足,农村电子商务尚未完全覆盖乡村旅游业,品牌宣传、互动服务、在线订单、信息反馈等与网络新媒体对接不充分,不利于扩大特色城镇与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

三、依托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

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乡土文化、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依托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培育特色旅游小镇,优化乡村旅游的协同主体结构,立足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的产业化、信息化发展。(一)加大政府扶持,推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应科学规划城乡两地的资源开发、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政府部门需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调控。充分发挥出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性和推动性作用,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发轫,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设置合理规范的市场准入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体系发展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同时,应坚持生态化、完整性、保护性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格局,推进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重点优化和丰富城镇的基本功能,加快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发挥出城镇对乡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大中小城市与特色城镇的联动性、网络化协同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和区域代表性的新型城镇。降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表征的现实问题,使方式粗放、可持续性差的传统乡村旅游向着生态化、健康化方向发展。(二)培育地标性的特色乡村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具有客观性,培育地标性的特色乡村旅游小镇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当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地域化、差异化的城镇建设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要重点培育出一批功能性强、生态宜居、民俗民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旅游精品小镇。结合当下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与乡村本土的旅游资源优势,整合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信息产业资源与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出功能服务体系健全、小而精、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的中心旅游城镇。要重点利用乡村的现有生态风光与人文条件,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物流、信息流与人才流动,建立具有乡村风情、地域特色以及高度可辨识性的乡村旅游品牌小镇集群,强化乡村特色小镇与区域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协同发展、相互助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此外,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定位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目标消费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与营销方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增强特色旅游城镇的吸引力。(三)完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针对传统乡村旅游以农户为主力的主体结构单一问题,要进一步建立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型参与主体。应在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倡导绿色生态型旅游消费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整合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潜在主体力量,形成产业合作、企业合作、地域合作的良好发展关系。重点发挥出农村专业大户、本土龙头民营企业、家庭农场等旅游市场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旅游市场经营管理格局,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的新兴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完善乡村旅游的经营种类与配套服务,实现多主体优势互补、协同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对乡村旅游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理,使自发性的零散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得到整合,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的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势态。(四)立足全媒体时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是以本土的优质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当代先进的技术发展而来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不断结合的宏观趋势下,电子商务将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有效衔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裂变出多种形式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和更多的新型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使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要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衔接旅游品牌宣传、旅游业副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平台搭建及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农村第三产业王牌企业和乡村旅游的地标性品牌,有效解决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品牌设计包装、网络营销、副产品配送等问题。同时要优化农村金融与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关联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强大的资金力量,使服务业建立成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业的种类,继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马静,舒伯阳.中国乡村旅游30年:政策取向、反思及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20(4):116-122.

[3]吴学成,蒋琴.新型城镇化推进与乡村旅游升级的耦合机制[J].农业经济,2020(4):60.

发展模式范文篇10

一、宽带式薪酬的模式

宽带薪酬就是对企业职位体系进行评估和分类,将众多的职位变成数量不多的职级,增加每一职级的上下薪酬可变动范围(所谓宽带),这样在减少职务级别链的同时,增加不同绩效间的薪酬差别。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员工现在不用过多地考虑是在什么样的一个职位,而是着重要考虑他在公司所处的角色,角对博现代锐企业管薪酬理管理在模式线的思考色实际上反映的是他对公司的贡献大小。可以说宽带薪酬是带有变革色彩的薪酬模式的设计思路,它能够在企业中塑造一种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宽带薪酬管理模式基本条件:员工的直接上司有权并且愿意对薪酬进行管理。由于在宽带薪酬管理中,对员工薪酬水平的确定依据不仅是单一的工作岗位的评估,还需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价格、员工企业内部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员工绩效的评价是基于团队而不是个人,这就需要员工所在的团队领导,通常是直接上司对薪酬管理负有更多的责任和重要的权利。

宽带薪酬管理模式的重点:重视员工绩效。在宽带薪酬中,员工职位的晋升与其报酬待遇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样员工就不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职位的高低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提高工作的绩效上,增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宽带薪酬管理模式的作用:首先是为员工营造公平的机会。由于宽带薪酬带来的员工浮动范围的扩大,同时与绩效挂钩,使员工对工资可达到的期望值有所增加,内部公平性问题得到更大的解决。其次是提高了薪酬的灵活性,增强薪酬体系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全面薪酬的模式

“全面薪酬”是指企业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分成“外在”和“内在”两大类,是“外在”和“内在”薪酬的组合。“外在”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退休金、住房津贴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等等。

“外在”和“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全面薪酬管理模式把“外在”和“内在”两种薪酬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全面薪酬管理模式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全面薪酬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要能适时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上本行业内各种岗位的各种薪酬方式的平均水平,否则,把握和控制自己公司的薪酬待遇水平就失去了依据。全面薪酬的成功实施还要靠企业与受聘者之间相协商,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

2.全面薪酬管理模式的重点。就是注重非现金薪酬。薪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现金薪酬,员工对企业的薪酬满意程度评价由非现金因素占有更大的比重。一般地说,外在激励由于是可量化的,它们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内在的激励是非货币化并难以量化的,大部分内容则完全要靠公司自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如公司文化、工作环境、公司对个人的名誉表彰等等。

3.全面薪酬管理模式的作用。将经济与非经济的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

三、自助式薪酬的模式

建立一种以员工的个人需求为中心,由员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自己薪酬组合的薪酬管理方式——自助式薪酬管理方式。

采用自助式薪酬方案的企业将设计出一个薪酬菜单,员工可以在规定的薪酬形式范围内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薪酬组合。比如薪酬形式划分为5组,10种类别,形成自助式薪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私人因素,假如某个员工对额外津贴不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放弃额外津贴,选择其他几个他感兴趣的部分。自助式薪酬管理模式应把握好以下四点:

1.自助式薪酬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员工的参与。自助式薪酬管理模式是对传统薪酬管理理念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它注重员工自己的薪酬形式意愿及其表达。

2.自助式薪酬管理模式的重点:尊重员工。企业无论是在文化环境还是制度环境,崇尚尊重员工个人薪酬需求。企业提供的薪酬要为员工们所理解和接受,要真正符合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否则再好的体系构想也难以奏效。

3.自助式薪酬管理模式的作用: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员工可以调整各自的薪酬方案,参与范围可以超出工资以外的范畴,如晋升机会和发展机会,这样就能满足员工的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