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11-30 17:23:46

基层公共文化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广

近年来,岳阳县紧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鼓点,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逐渐荒芜的态势,达到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

一、岳阳县公共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思路,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设施网络建设。一是精心打造县域文化中心。投入400多万元,改建岳阳花鼓戏传承剧院。投资600多万元,改建县博物馆。县级“五馆一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当前,我县城区中心文化场构建起了以荣湾湖文化休闲广场为主体,厚德广场、城南河广场和县城休闲小游园为辅助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为各种文化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全力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对全县14个乡镇、1个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进行了提质升级。县图书馆建成公田、清水两个乡村分馆;针对行政村调整合并后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或无或破的状况,我县整合资源,结合村民服务中心建设,按“七个一”标准,投入2亿多元,新建改扩建19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构建起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休闲广场、文化休闲农庄为一体的“农村十里文化圈”,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为主体的农民“家门口文化圈”。三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积极筹建岳阳县文化发展基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支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捐资、捐物等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都建起了文化礼堂、公益堂,如黄沙街镇黄秀农耕文化园、荣家湾镇贺耕九文化活动中心暨衷寒文化广场,扩大了农村文化设施覆盖面,活跃了农村文化,培育了农民新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通过资金赞助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欢乐潇湘”“全民广场舞大赛”,农村“自办文化”活动上,采取冠名、植入广告等激励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出资出力支持活动的开展。(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老百姓的需求对接情况。坚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把脉群众文化新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文化服务中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在文化活动中享受快乐、享受生活。一是下移重心,争做“散花女”。县文化部门坚持每年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湖湘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秀美巴陵”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和“我们的节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节目,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享受文化大餐。认真做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惠民工程,组织文艺骨干,精心编排农民喜爱、贴近生活的戏曲节目,以“家门口演出”的形式,深入到全县乡镇村组进行演出,每年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200多场次。通过开展“送文化”活动,有效对接了群众文化新需求,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二是责任上肩,甘做“耕耘机”。县文化馆每年都组织文艺业务骨干包片进村、下基层开展群文辅导活动,指导农村文艺爱好者策划活动方案、布置活动场所、开展文娱活动。先后举办多次农村文化辅导培训班,受训者达1000人次,建立农村群众文化辅导阵地300多个。通过面对面文化辅导培训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今广大农民自编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已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的文艺汇演中,半数以上是由基层辅导员进行创作编排,乡土节目登上了大雅之堂。三是主动作为,乐架“连心桥”。深入开展“扎根基层、扎根生活”主题创作活动,每年都安排专人深入全县乡村收集地方特色山歌、小调等,邀请老文艺专家指导剧目创新复排,推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在群文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这三年开展的“欢乐潇湘”大型活动中,我县专业文艺骨干既是活动组织推动者,也是节目的联络员辅导员,更是连接县乡村和各位演员的服务员,为每年的“欢乐潇湘”活动“村村出节目、镇镇有演出、片区大会演、县城集中赛”岳阳县特色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三)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民俗文化顾问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在张谷英镇张谷英村、公田镇港口村、黄沙街镇三和村等地率先建起了乡风民俗馆。对岳阳花鼓戏、皮影戏、大云山高腔山歌、甘田牛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对民间民俗文化,特别是湘北习俗、张谷英油豆腐、邓谷村皮粉等传统食品的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文化,开发成旅游者可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努力发掘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对同根同源文化的理解、认同。融入文化元素推动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情况。强化既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又突出特色、突出品牌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服务品牌。一是“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秀美巴陵”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成为我县一张文化名片。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群众唱主角、草根当明星。该活动已在我县连续举办5年,“村村出节目、乡镇有演出、片区大会演、县城集中赛”,成为我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城乡群众的一道文化大餐。去年先后举办乡镇初赛、复赛、卫计专场、职工专场、决赛会演等26场演出,共有200多支文艺团体、3000多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参演,现场观众达10万多人,并在全市决赛中获得4个金奖1个银奖,在全省决赛中获得2个金奖1个铜奖,展现了我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二是“文化百姓”服务品牌引领百姓文化生活。推出百姓剧院、百姓大学、百姓教化、百姓讲堂、百姓展厅和百姓大篷车等纯公益性文化服务样式,每年开展各类型活动100多场次,惠及农民10多万。抢抓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机遇,创造性地开展“文化百姓•一元剧场”岳阳花鼓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群众只需花一元钱,就能在每周星期五晚,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活动开展以来,每年演出60场以上,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誉为湖湘文化新气象、岳阳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湖南省委宣传部将其列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三是“文化养老”服务品牌面向特殊群体。2014年,文化馆依托馆内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资源,按照“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娱乐身心”的宗旨,创办了“老年艺术大学”,实行场地、教学、演出活动全免费;目前,老年大学每年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已成为文化养老新品牌,2017年获批第三批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四是志愿服务品牌扮靓农村新貌。坚持“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服务理念,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群众的语言、本土的文化、崭新的形式,把文化志愿服务送到社区、街道和村庄及群众家门口。近三年,我县组织文化志愿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两学一做”“精准扶贫”“城乡环境卫生”“禁毒禁赌”等内容,把紧贴时代的文化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创作了100多个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在各乡镇、社区、学校和企业进行巡回演出200多场次,受惠群众超过20万人次,真正把思想阵地搬到田间地头,把文明新风送到百姓心中,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和欢迎。(五)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情况。当前,我县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趋势。群众不再满足于政府统一配送式的文化服务,他们更加追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他们希望一些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满足。他们对重复单调的文化服务内容感到不满,特别是农村群众,渴望得到与城市一样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同时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文化设施布局主要集中在城镇,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与偏远乡镇的反差极大。如乡镇所在地,除新开镇外,鲜有容纳200人以上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二)专业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存在专业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一是基层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需要大量文化人才,文化站站长和专干身兼数职,或无文化专干;文化馆、剧团、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特殊人才引进困难,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缺岗或少岗,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二是人才引进难,我县文艺人才引进以社会公开招聘和特殊行业聘用为主,而乡镇文化站需要的人才难以进来,没有业务专长的人出不去,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需求矛盾突出,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三是奖励、激励机制不健全,存在物质激励不够,精神激励效果不佳,负激励不合理等情况,造成人才成长缺失环境保障。

三、加强改进建议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西藏;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出,学界研究也是近期之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政策。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是相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图书报刊、文艺演出等相关领域。下文所指现状与问题都以此概念为准。

一、西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保证。西藏历来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教合一体制,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大肆宣扬“西藏文化毁灭论”,利用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宣扬反动思想,与党和政府争夺群众及青少年。这是威胁到西藏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的障碍,在此情形下,精神文化领域将长期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公共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方面的文化建设,揭批达赖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捏造的反动谣言和煽动言论,在思想意识形态与达赖集团作坚决的斗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西藏各界群众真正理解“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道理,为西藏反分裂斗争打好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建设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迫切希望。截至2015年3月两会召开,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占西藏总人口的近1.5%(数据来源于观察者网,2015年3月10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藏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西藏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类寺庙都有了较为充裕的资金和宽敞的活动场所,佛事活动和宗教文化活动变得常态化。然而,在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一,参与宗教文化活动几乎成为唯一的文化生活,这表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开展和熏陶,可以淡化宗教对群众的消极影响,启发和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群众劳动致富、合法经营,通过努力奋斗,过上现实的幸福生活。(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方面随着西藏基层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求知、求乐、求美,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盼望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在西藏,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免费文化活动,让群众能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的行动,了解政府的政策,理解各级政府的工作,从而积极投身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基层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城市相比,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广大农牧区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影响较深,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有个别地方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不到30%,这不但会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对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既可以促进农牧民群众观念的现代化,吸引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同时占领闲暇时间,吸引群众将业余的精力转移到文明健康积极的公共文化生活中,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安定程度。

二、林芝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2010年,林芝地区行署着手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即以创建新农村为主的文化育民工程、以文化馆建设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文化乐民工程、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主的文化富民工程。2014年,林芝地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示范区。“十二五”结束时,林芝撤地设市,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上取得如下成就。(一)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规范建设方面。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等文件,区文化厅了《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准则》《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标》。这些文件和政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另外,林芝市政府也明确了相关文化机构的职能,理顺了分工合作关系。具体而言,一是政府文化部门,包括各区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文物局四个部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责任。二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及各乡镇文化活动站等。三是国有文化企业,包括新华书店、电影队、广播电视转播台等部门。四是对口支援单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对口支援省市的文化援藏,2016年7月之前由广东省、福建省同步支援,其后调整为广东一个省;第二是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国家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承接了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的任务。五是部分文化企业,数量很少,主要包括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服务公司、打字复印服务部、私人书店、音像制品店、文化合作社等。(二)资金投入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经费投入方面,2011年以来,林芝地委、行署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万元、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150万元,且每年递增20%(数据来源于《西藏日报》数字报刊)。截至2016年,林芝市先后建成县级新华书店4个、县级广播影视中心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7个、村级信息共享服务中心75个、数字电视村村通站点730座,户户通接收设备27192套,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覆盖。到2018年,西藏所有地区4G数字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和设备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农牧区的“村村通”“户户通”“寺寺通”。另外,2011年以来,对口支援单位也为西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福建省支援建设了八一镇的尼洋阁藏东南文化博物馆、林芝市工布明珠城市文化广场、林芝市美术馆等;东莞市先后投资修建了巴宜区各村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小康示范村公房和文化活动中心。人民网有关数据显示,1995—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累计支援西藏重大工程项目23.68亿元,对口援藏省市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实施援藏项目209个,援藏资金到位3.89亿元;林芝市2015年巴宜区获赠了便携式太阳能直播卫星一体机和数字广播接收设备(数据来源于《贵阳新闻网》)。以林芝市巴宜区为例,公共文化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三)公共文化产品与文艺创作方面。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初步建成,林芝市政府先后挖掘和生产了一批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具备了初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一,基层文艺创作取得的成果。到2015年末,全市各民间艺术团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创作了原生态舞蹈《玉湖蓝莲》,民族歌曲《林芝姑娘》《情满高原》,一级民族特色乐曲《欢歌林芝》《多彩林芝》《来自第一代藏王故里的锅庄—波卓》《工布箭歌》。部分作品在自治区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都是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能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第二,基层和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林芝市文化局按照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原则,结合当地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7县1区的文化资源,将以上创作的舞蹈、歌曲等改编成广场音乐和舞蹈,将林芝特色民族锅庄舞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林芝市基层群众文化广场有82个,年参与人数高达62多万人次。第三,市文化局、各区县文化部门每年定期于藏历新年、3.28百万农奴解放日、五一节、雪顿节、望果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艺下乡、送戏下乡已经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四)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旅游活动初具规模。2012年以来,林芝市政府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旅游节日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目前,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松茸美食文化旅游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巴松措文化旅游节、鲁朗小镇等文化产业具有初步规模。(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一条重要经验2010年以来,林芝市公共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既把握民族精神,又紧扣时代脉搏;既坚持爱国主义,又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在各种文艺节目和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反分裂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将党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翻译为藏文,制成口袋手册,方便学习,简明易懂,使得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情景交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林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斐然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经费投入的瓶颈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芝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126亿元,财政收入为10.6亿元。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历来对西藏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地方本级财政只需要负担各项建设经费的20%,这是一种完全的输血式财政收入结构。即使在这样的低比例条件下,仍有部分县乡还会因财政困难而没有配套能力,各级政府经常的做法就是缩减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在城市地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整个农牧区,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同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闲置,设施空心化属于普遍现象。(二)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二元经济结构在西藏林芝市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体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林芝市,基本上现代化的、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都集中在城区,这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一些。由于人口密度的问题,农牧区人口分散居住,地广人稀,这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在面上铺开,县及县以下乡村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高寒、边境地区的农牧户有的无法开通广播电视信号,无法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电影院多为露天放映,受天气影响大,观影条件简陋,流动放映设备老化损坏现象严重。(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服务水平偏低。与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林芝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唯GDP论、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倾向,认为经济建设重于一切,文化需要长线建设,而基层文化建设和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所以可以慢慢来。观念上的轻视和忽略也是制约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另外,在林芝市县级、乡(镇)以及村级文化站中,只有县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文化管理人员,而乡镇和村级文化站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镇,政府公务员往往配备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日常工作往往是“五加二,白加黑”,兼职管理人员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开放图书室,有的人不会使用、维护和保养设备,更谈不上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和培训了。(四)社会组织不发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元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林芝市,只有巴宜区有四家文化合作社,名字分别叫阿吉林合作社、工布藏族服饰合作社、工布圣香专业合作社和卡斯木村传统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它们分别生产民族手工艺品、藏族服饰、藏香、香水,以及唐卡、帐篷、家具等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产品。在纯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面,基本上是政府唱独角戏,政府部门包揽公共文化领域的一切事务,身兼投资者、生产者、提供者多重角色,一刀切、一锅煮,文化服务供给与文化服务消费完全是两张皮,不可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路径;分析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它担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凝聚共识、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快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且对知识以及文明进行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们群众自身的文化品位,创建现代化公民品格,让基层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形象的主要推动力。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服务型政府部门来说,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在实际中,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中央、省、市、县地方财政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配套投入在全面的增加,“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三五”开局之年,更要求全面提高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增长支出的1%,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经费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欠发达地区很少地方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就拿遵义市来说,在推进遵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进程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持续推进,但遵义市有15个县(市、区),目前建成的图书馆只有12个,三个区未建图书馆;建成的文化馆只有11个,有两个文化馆正在建设中,还有两个区文化馆还未纳入计划,我市的很多乡镇文化站也只是在镇政府内设一间办公室而已;文化体育广场建设也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财政收入好的乡镇,村村都有乡村舞台,但仍有大部分乡村农民没有活动场地;大多乡镇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没有采购新书,更新报刊,不能真正吸引群众看书看报。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不够重视,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馆、图书馆、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并且服务的方式也较为落后,没有能够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方式。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但是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对群众所需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并没有给与充分的满足,已经严重忽视了对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供给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提高受限。对于文化供需之间来说,依然具有着较大的结构缺陷,导致了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出自身作用。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下基层等服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于百姓需求的调研、考察,使策划播出的栏目、组织演出的节目、出版的报刊等文化供给服务时有欠缺,老百姓有怨言。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基层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缺少监管。尽管有公共文化服务供出评估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水分,且评估标准还欠科学化、制度化及相关有效的理论基础数据。同时在评估的主体上,科学的评估本就应是强调内外和上下的互动,但是目前的评估仍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这种“上评下、内评内”的方式缺少着开放性,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估通常被扭曲,并且没有办法能够对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也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

二、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文化水平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基层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

对基层地方党委及政府而言,通过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关心程度,全面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因此,把公共文化建设中党委和政府的主导责任提高到了“政治责任”的高度上,将文化建设视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每一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做出了相应的考核。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中,政府部门不仅仅是责任的主体,同时也是供给的主体,因此在公共文化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宣传文化部门组建专门工作力量重点突破,把文化建设归入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自上而下合理制定制度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问责机制,就能确保公共财政在全面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上大有作为,从而在基层形成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民群众能共享文化体育广场、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馆、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游艺娱乐、艺术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形成公共多样化服务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通过设置市(县、区、镇、乡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多元文化公共主体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服务。对于每一级的文化机构而言,需要能够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将传统单一的服务改变成为多元的、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不断的创新服务的内容以及方式;重视人才培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培训吸纳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以文化馆活动为例:“三下乡”演出不能为完成任务凑几个节目走过场敷衍了事,必须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选择权”和“点播权”交给群众,按群众的“口味”送文化下基层,并逐渐形成常态;节日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确定传统文化活动的表现方式,如民间戏曲、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通过互动参与,并融入生活化、时尚化吸引观众。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提升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形象,有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3.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需要明确绩效评估原则以及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据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目的,并且供给文化服务是需要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考核评价也需要突出需求作为导向。在考核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突出以往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评估体系。针对于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而言,政府部门和公众评价组织是公共文化评估、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机构。然而在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之中,大众主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需要建立起根据群众满意程度作为其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有利于我国公民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且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所存在着的供需失衡的问题。二是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关键主要是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评估理念,对运行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评估指标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提高能够反映出文化反作用的隐形指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分的方法中,可以借鉴综合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计分的框架,立足于我国公共文化机构评价的要求以及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引入“顾客导向”的管理及评估机制,形成有着系统性和关键性的统一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的去明确“责任在政府以及关键在投入”、重点在监督管理的理念,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此外,也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之中,全面提高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唐兴琼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刘若实,张乃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4)120-124.

[2]梁立新.转型时期基层组织公共服务: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温州市调查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2,12(24)147-151.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4

一、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的基本概况

中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是由国家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实施的一项具体文化创新工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了现代科技信息方法,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使用计算机网络功能以及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我国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被应用到文化共享工程中,不但促进了文化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也完善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为我国建设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利支持[1]。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项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些落后地区文化单位资源缺乏的现象。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减少了地区文化服务手段的单一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一些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的发生。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的意义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进而不断提升公众变得思想到的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娱乐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在不断提升,因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也需要提上日程。尤其是对农村乡镇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这对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公共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共享工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发展能推动城镇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缩短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供有利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属于一种非盈利的文化组织机构。它传播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以此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的国计民生发展,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服务体系的实用性、便捷性以及普遍性,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

三、文化共享工程与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对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作用。基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识水平程度会影响文化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因此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同时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把文化共享工程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拉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政府在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当地开设文化站、建立图书馆等等。随着我国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建设完善的网络文化议论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电脑、广播、手机以及报纸等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作用。(二)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制度。文化共享工程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由我国政府支持和国家资金投入来完成的。基层公共文化体系的自身公益性质决定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一定要由我国政府提供。我国政府在文化共享工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政府就应该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制度,为文化共享工程以及文化服务体系假设提供保证。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工作的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做好审计文化部门工作。(三)完善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文化共享工程想要取得更好成效,少不了相关文化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完善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文化共享工程相关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文化部门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管理水平高、业务熟练的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提供有利支持[3]。首先,政府可以组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文化专职队伍。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后,建立健全文化项目工程的业绩考核制度,以此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四)建立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对于中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地方区域应该利用当代的科技网络手段为人民群众传播信息资源,建立健全人民群众信息接收渠道。地方政府还应加强资金投入力度,让数字网络电视落户到乡镇农村的每一户家庭,让人民群众达到文化共享的目的要求。与此同时,地方区域还可以根据自身本土文化特色,把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扬,建立民间艺术信息资源库,以此来丰富文化共享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体系。例如,发扬浙江省温州市的木偶戏以及东阳木雕等民间艺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能把当地的特色进行传承和发展,把民间艺术投放在信息资源库中,可以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供给侧;基层公共文化;分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十三五”中被提出,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成,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美好的目标,基层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文化供给内容达不到需求,文化人才队伍严重缺乏,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进程,目前的供给侧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并且按照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一、基层公共文化相关概念

1)公共文化。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公共文化的含义在政府采用公共财政手段中得以体现,要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定和改革也要不断加快推进,在公共领域出现的文化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被称之为公共文化。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是指大众普遍可以接受的,都可以参与的,看得见的体会得到的文化。所以说,公共文化建设在我国,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和支持下,在群众的参与下一起来建设,充分满足全社会群众的需求,来创造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供给侧改革。2015年末以来,供给侧作为热词出现,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同时扮演“供给侧”和“供给需”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一步步的提升,国家对这方面投入明显不够,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层文化建设也不尽相同且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分配不均衡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的健康、正常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一种新的社会视角下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有效供给的提高来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有效供给的扩大,让供给结构变得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就是攻击性改革的目的,能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跟的上时展的节奏,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的提出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和讨论的热潮,也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基层文化建设吗,要在提升公共文化质量方面着手,用改革的方式来看待基层文化建设并且不断进行优化,不断扩大基层公共文化的供给,保证质量,提高对公共文化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跟上时代节奏,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基层群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加快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拖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的进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机会也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探讨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加以深层次剖析。

1)文化供给主体单一。在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一味的只重视文化的政治功能,对基层文化服务方面关注的比较少,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缺乏社会基础和群众力量,文化供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政府决定的,缺乏代表性和自由性,在推出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才开始逐渐的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另一种体现,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旧体制的残留的影响,文化主体单一的现象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单一的文化结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全社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些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和发展,政府管理的思想不断转变,更多的社会力量不断的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逐渐演变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但是基层治理的理念还是比较落后的,单一的文化供给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如何突破瓶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基层队伍的建设对农村文化服务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有的工程文化服务满足不了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文化供给有效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比方说:农村书站里面的大部分书籍不是按照群众的实际需求买的,群众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而且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再说,农村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经费有限,文化活动形式大多单一没有特色,但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一步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文化的供给还达不到群众的需求。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1)政府主导创建多元参与格局。文化体制在传统的条件下,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建设投入几乎被政府承包,社会力量参与的程度较低,这在无形中加重了政府部门的负担,而且这种形式的基层文化建设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政府有占据主导力量的地位可以坚持,同时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多元参与格局,这种形式的多元参与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可以促进群众的是思想跟着传统在变,政府要大力宣传,让群众越来越明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基层文化建设越来越好,人民参与度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的目标。

2)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人民群众是基层文化的创建设者也是感知者,因此文化供给的内容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要求了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要符合他们,如果不根据实际来,是对社会资源的不珍惜,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担起责任,针对不同的群众进行考察,综合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创造出人民喜爱的,受用的文化,文化是有特色的,也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出独有的特色文化,深刻体会其内涵,将其发扬光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总结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发展的成果是由人民来共享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的历史必然,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文化有效供给性不高,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政府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动员和鼓舞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立长效的基层文化的机制不断提高公众文化产品的质量,不断促进基层文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光.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供给侧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12-13.

[2]王国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内蒙古杭锦后旗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2017.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6

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比较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文化经费保障、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资源提供、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

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所谓“责任在政府,关键在投入”。但现实情况中,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国家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一些省市也制定了“在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应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其中业务经费要逐年递增20%”的具体细则,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少有地方能达到这一标准。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0.3%~0.4%之间徘徊,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23.04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约相当于教育事业费的1/30,卫生事业费的1/13,科技事业费的1/9,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1]。在基层,由于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公共文化经费开支难以保障,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缺乏、许多公共文化活动因为缺乏基本经费而无法开展,甚至出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才因为待遇偏低而流失的情况。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创新不够,服务方式显得陈旧落后,尚未建立起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模式。群众的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多层次化,但基层文化场所和机构对于这种需求没有给予很好的满足,忽视对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在旧有基础水平上提升有限。文化供需之间存在的巨大结构性缺陷,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另外,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近年来,各地在公共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实施细则不完善、税收减免的程序和手续过分复杂,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全面深入,对于政府的过度依赖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充分发挥。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存在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轻视、忽视的现象。政府对于公共文化的监管,越到基层就越薄弱,往往是对于文化设施及场馆等硬性指标比较重视,而对于所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及效果等软性指标缺乏监管,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理论及方法还在探索过程中,难以为制度化、科学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评估主体上,科学的评估强调内外、上下互动,可目前评估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这种“上评下”、“内评内”的模式缺乏开放性,导致绩效评估常常被扭曲,不能真实地反映公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为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提供基础。在评估体系上,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地通过评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为、绩效、责任予以客观描述、分析、评价,进而为问题诊断、原因识别、实施纠偏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

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基层公共文化经费

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主导,是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保障力和推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公共文化建设的党委领导责任和政府主导责任提升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把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责任主体又是供给主体,在公共文化投入上,政府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1.按照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确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政府兴办的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稳定增长,并通过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等方式,形成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资金进行量化,如规定人均最低经费数额,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保障力度。有专家学者认为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可参照法律上规定‘教育经费要占GDP一定比例’的做法,通过立法来保证公共文化资金的来源”[2]。同时,可以考虑改革目前的财政预算办法,将文化、体育、传媒分开,把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的财政预算项目,这样每年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数目以及增长幅度便能够一目了然。2.逐步理清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事权责任和支付责任,为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奠定基础。应特别注重保障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把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另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文化民生,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开展城乡居民“文化低保”试点工作。将“文化低保”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范围,使城乡生活困难群众在享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享有基本精神文化生活保障。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村镇开展工作试点,使困难优抚群众能够凭低保证、五保证、优扶证、特困证等证件减免有线电视收视费、报纸杂志订阅费、看电影看戏门票等,减免部分由财政对有关部门予以补贴[3]。3.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主体,还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或基金,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于公益性捐赠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尚未得到普遍落实,但各地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广东省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并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应当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4]。在这一政策指引下,深圳桃源居社区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方面探索出了“五个一点”运营管理机制。一是政府承担一点。一些大型项目如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由政府出资兴建,拥有产权,然后委托社区经营。二是物业管理费补贴一点。即从物业费总收入中提留1%的文化费及2%的公共设施维修维护费,用于开展社区文化及各类文化设施的维护。三是开发商赞助一点。目前桃源居开发商承担了整个社区的公建配套设施的营运成本,保证社区文化设施在内的各类公建设施能自行运转。四是社区公益组织承担一点。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由民政部批准捐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该基金会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提供了资金扶持。五是社区义工组织奉献一点。重视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社区文化设施营运成本。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目前,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就成为迫切问题。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的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注重硬件向软硬件并重转变”的工作思路付诸实践。在我国,政府设置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多元化供给主体中发挥骨干作用,政府通过其设置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政府供给主体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各级文化机构应适应公共文化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和激活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同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对于居民的吸引力。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也不应形成对于政府的单向路径依赖,而应该借鉴治理理论寻找一条新思路: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采取多中心制度安排,即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公民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共同分担解决公共问题的责任;强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要建立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互相依赖、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关系,要求由多元主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公共事务,通过多元主体的“共治”达成对社会的“善治”,构建公共文化多元供给模式[5],[6],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制。1.政府应积极制定、落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制度和机制,搭建社会力量资助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如宁波市鄞州区被称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其民营博物馆建设就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性政策。鄞州区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从场馆建设与运作、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综合设施与服务配套等方面提出了详尽的扶持措施。同时,通过政府和民间的互动,创新了博物馆的运行模式,创造了“企业+博物馆”、“景区+博物馆”、“生产基地+博物馆”、“合作联办”等多种模式。这种借用民间力量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做法,既大力弘扬了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优秀文化,也有效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渠道,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问题。2.政府通过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是主导,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及其所属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组织、提供、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任务。但政府不能也不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应注重发挥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作用。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在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回应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政府应研究制定支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有关经济政策,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有利于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培育发展的环境。上海市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手段,将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引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来。如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将打浦桥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给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运营,实现了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由直接组织型向指导监督型的转变。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是在政府推动社会团体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培育民间非营利团体成长的背景下,以“民办非企业”的形式于2002年12月在浦东注册成立的社会组织。目前中心的主要服务内容是接受政府委托,管理社区公共设施,评估社区管理设施的使用情况。与这种“社会化、专业化”的运营机制相适应,同时建立的还有“建管分离”的资产管理机制、“托底保障和管理考核并重”的监管机制以及“重大事务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这种“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民参与”的新型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方式,既确保了社区文化惠民工程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又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繁荣。3.政府鼓励公民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中,公民一直被视为文化权益的被动享受者,而忽略了其作为公共文化或文化建设主体的自主性价值,忽略了社会大众作为需求主体如何参与公共文化创造的问题[6]。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引导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要鼓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农民文化节等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农民发挥自身优势,自己演、演自己。要鼓励、扶植农民宣传队、个体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文化实体,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和潜力,使农民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体系中来。同时,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破除基层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人才短缺的困境。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义工,充分发挥文化义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7

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群众受益的公益性作用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定义为:“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利”。该定义揭示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即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特征[3]。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应社会大众对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国家投资兴建并管理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共有性和共享性[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指由政府主导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基本文化服务,基本特点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公共图书馆也是国家财政支持和保障的公益文化事业。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层级,主要是面向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尽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从中央到地方,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呈层级递减状态,但是基层图书馆在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方面责无旁贷。在新形势下,政府行政管理者不仅要树立文化为民、服务为民的观点,而且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知识需求的目标上升到提高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政治高度上来。1990年国际图联主席汉斯•彼得•盖在第56届国际图联大会开幕词中说:“图书馆应当毫无阻碍而免费向任何人提供信息”[6]。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为上一层次的公共图书馆分担一定的任务和职责,共同为全民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有力支持。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它的教育职能始终在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高度推崇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认为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他在《何谓文化》演说中曾称:“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的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凡是有志读书而无力买书的人,或是孤本、抄本,极难得的书,都可以到图书馆研究。”继而在京师市民会上作“市民对于教育之义务”讲演论及:“教育亦非全赢学校,如演讲会、团书报室,都是教育;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戏院、影戏院都有教育的作用。”这些洞察图书馆职能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新的教育内容,强化公共图书馆公益、公平性教育,为全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基层图书馆尽管在拥有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方面存有差距,但是可以满足行政区域内的读者和群众搜集、整理、存贮、开发、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基层图书馆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协助科研人员和学者做好科研定题、项目咨询、辅助决策等服务工作,即提供信息查询、特色资源服务等。公共图书馆既然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理所应当成为弘扬、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成为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的重要阵地,成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基层图书馆还承担着保存区域文化遗产、区域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社会职能。此外,基层公共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性讲座、展览、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建立分馆等形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读者,尤其为行政区域内的群众提供各类继续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倡导全民阅读,从而创新传播城市先进文化,为提高社会人口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想的逐渐形成和实践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基层图书馆也同样发展迅速。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为例,从2005年起率先在全省开创公共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先进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了总馆、街道分馆、社区图书室三级服务网络覆盖全区。近年来,三级服务网络在政策和财力上都得到了沙河口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9个街道、武警大连支队、区医院、区养老院、区政府机关已建立了图书馆分馆,5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图书室,每个分馆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总藏书118万册。每年,区财政还为每个分馆购置新书2000册,订购报刊60种;为每个社区图书室订购报刊30种,并将分馆图书有计划地向社区图书室流通。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了“一举三赢”: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将区图书馆的人财物及管理上的优势,与街道社区能提供馆舍的优势结合起来,互利互惠;让居民不出社区、街道就能看到最新的期刊、报纸和图书,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调动街道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的积极性,在总馆建立的建功立业奖励基金中,专门为分馆和社区图书室增设了先进街道分馆、先进社区图书室、优秀图书管理员三项奖项。为提高各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的服务水平,总馆从藏书建设、读者服务、读书活动、统计档案、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每年还将举办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管理员业务培训3至4次。9个街道分馆周六、周日全都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街道分馆与区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凡是读者在分馆借不到的图书,可凭分馆的集体借阅证到区图书馆借阅。2012年沙河口区图书馆又将服务网络延伸至部队、区内养老中心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集贸市场、企业等,在测绘大队、预备役建立了军营图书馆分馆,在农贸市场、社区养老中心建立了10个爱心图书室,使更多的人分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和便利。

基层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模式

作为基层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夯实基础,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城市文化、社会文明的发展做贡献。2011年大连市成为辽宁省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我市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紧紧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根本目标,明确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全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的工作原则,明确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是今年公共财政在文化工作方面投入的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维护好、运行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前提。按照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固强补弱,加强基层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应作为基层财政投入的重点。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进行资源和设备更新,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加藏书量,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需要;改善阅读环境,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力度,适应数字时代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另一方面,巩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强化公众服务理念,建立一整套包括图书阅览、信息咨询、检索、人员岗位职责等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形式大连市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已经列入《大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旨在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便捷的图书异地借还,让更多的市民得以亲近图书。读者可凭借“一卡通”读者证在不同馆际之间实现通借通还,还可登陆“大连地区网上联合目录查询系统”进行网上查询、续借和预约,也可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检索电子资源(例如:中国期刊网、方正阿帕比电子书、国研网以及大连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等),最大程度地方便了读者。“十二五”期间,“一卡通”工程将全面展开,在发展中抓规范,在规范中抓发展,在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向区县和街镇延伸的同时,管理体系也将同步延伸,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全市“一卡通”资源共享基础上,不断完善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拓展共享渠道,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优势,进行区域图书馆联合,包括与所在地各大高校图书馆、机关单位等图书馆进行联合,相互补充,有效进行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优化图书馆在人员、设备、管理方面的格局,减少区域文化资源的闲置和重复配置,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责任,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满足更多读者信息服务需求[7]。此外,基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将创新“分馆运作,街道社区监管”的办馆模式,完善自身建设,确立和巩固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参与城乡文化建设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发展而带来的成果。

本文作者:杨晓丽工作单位: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8

根据市文化局《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今年3月底、4月初区文体局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平时工作掌握的情况,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及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对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区辖区内设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中心,共有基层综合文化站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8个,村文化活动室9个。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区按照“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一)实施精品文化社区创建提升公共服务档次。

一是制定下发《区创建精品文化社区实施方案》和《精品文化社区考核验收细则》,按照“社区申报、街办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程序组织开展创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化社区。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2012年共投入250万元,为社区配置文化活动设备。三是将区政府八件实事办理与小区环境改造整治和创建优质文化服务窗口相结合,整体推进实施,新增12处群众性体育设施。

(二)全面落实“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

一是认真落实《省文化厅关于印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坚持两馆公益性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强化公益服务,新增设了艺术体操、书法、绘画等项目,免费开放项目11个,免费服务群众3万人次。二是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按照各级文化部门要求,结合“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服务作用。文体局与各街办先后联合举办了“童乐书法”公益性培训班、“钢琴进社区”文化普及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一致好评。

(三)大力打造三级图书资源服务品牌。

一是充分发挥区图书馆平台作用,突出文明创建活动主题、组织开展青少年阅读调查、为青少年读者送书、小志愿者服务、绿色上网免费阅读、优秀爱国主义影视节目展播、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争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开展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工作,重新盘点农家书屋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登记,并启动“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三是完成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网上信息核报工作。积极引导图书室和农家书屋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培育一批生命力强、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书屋,充分利用基层服务点网络资源优势,建成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不想适应,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尚欠完善。按照区文化建设的要求,部分作为重点项目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精品文化一条街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一些已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也存在问题,如基于设计水平和财力,部分街办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布局不尽合理。

(二)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这些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及体制等原因,从总体上看,葛洲坝、夜明珠、西坝、经济开发区等片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强化。一是经费投入亟需增加。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目前,虽然各基层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已建成,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更新必要的文化用具和书刊。二是管理激励有待强化。近年来,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公共文化设施,特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场所管理缺少财力的支持和长效管理机制,以至于有些文化活动场所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三是投融资体制有待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人员力量有待充实。目前,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基本上街道和社区文体专干均同时负责其他事务,这导致日常工作上出现滞后或疏漏,这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

(四)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有待整合优化。虽然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社区图书室藏书更新、流转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群众借阅。但同时,辖区行政单位较多,大型企业、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多,体育设施齐全,却没有做到真正对外开放。

三、相关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当前,应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当前,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应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群众需求相适应、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格局,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如可以考虑将市区的文化区块、文化街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二是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中,一方面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必须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到哪里,公共文化设施就建设到哪里。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曲艺;基层曲艺;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1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保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主要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及服务内容、文化服务人才等。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为人民群众,因此在给予人民群众文化服务时,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利益。公共文化对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因而,我们应重视公共文化服务。

2基层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曲艺主要通过说唱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常情况下由一人或多人进行演唱。与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不同,曲艺表演中一人可饰多角,通过“口语说唱”表现整个故事。

2.1发挥基层曲艺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基层地区从事曲艺工作的人员较少,大部分专业曲艺团以及曲艺明星都设置或居住在大城市中,他们在基层地区的演出覆盖范围较小。与之相反,基层曲艺人才大多为业余曲艺人士,也有些来自民营性质的曲艺团。业余曲艺人才将演出当作自己生活的一种乐趣,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演出。我国一些院校也设有曲艺社团,成员都是学校里爱好曲艺的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排练、创作节目,定期组织校内外曲艺演出。院校曲艺社团会在节假日组织成员到社区、街道中进行公益性演出。长此以往,这些社团在学校附近的街道也有了一些名气,一些社区居民甚至点名要看他们的演出。院校曲艺社团成员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员在毕业后仍作为曲艺志愿者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我国人民解放军业余演出队也培养了大量曲艺人才,这些人才在转业之后仍然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如若将这些人员与爱好曲艺的大学生、曲艺家庭传人组织起来,成立曲艺志愿者协会,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可极大促进曲艺事业发展。同时,宣传及文化部门也需重视基层曲艺志愿者,定期组织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演出,激发基层曲艺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曲艺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2.2培养德艺双馨的曲艺人才

为充分发挥基层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须培养德艺双馨的曲艺人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曲艺爱好者。河南省曲艺界何宪伦先生,出生于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评书《三打乌龙镇》,曾于2015年担任河南省“讲好故事”活动评委。何宪伦先生义务帮学生改作品,要求学生在发表、演出这些作品时不能标注他的名字。市、县单位在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时,都会邀请何宪伦先生写本子、做评委,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会认真对待。此外何宪伦先生还会热情接待一些业余曲艺作者,安排其住在自己家中,以便对其进行就近指导。在何宪伦先生的培养及影响下,河南省的曲艺人才在不断增加。此外,已愈天命之年的河南坠子演员齐效兰女士,十几年前便已闻名于河南与安徽的交界地区。齐效兰女士在河南省各种曲艺活动中多次获得奖项,由其组建的“效兰坠子团”每年都会演出几百场,河南许多农村老人喜欢看她的演出。因齐效兰女士积极参与各种公共文化活动,被广大人民群众交口称赞,还被选举为河南省驻马店市市人大代表。这些德艺双馨曲艺人才不仅获得了观众的信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曲艺艺术的社会地位。宣传、文联等部门应重视培养基层曲艺人才。第一,寻找合适人才进行培养。在寻找人才时,须重视曲艺人才的品德,其不仅要爱好曲艺艺术,还须热心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曲艺人才应精通多种曲艺形式,在选定品德高尚、艺术素养高的人之后,需要他们进入曲艺班进行系统学习,应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完成之后,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多创作、演出接地气的曲艺作品,以提升观众对他们的信任度。第二,多宣传,多关心,多培养。基层德艺双馨曲艺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系统性与长效性,因此相关部门须加强对这些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可以了解其事迹,以提升人民群众对曲艺人才的认可度,同时还可激发基层曲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3组织丰富多样文化惠民活动

由基层曲艺工作者、曲艺爱好者组成的基础曲协组织,是党及政府与基层曲艺工作者、曲艺爱好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是推动基层曲艺事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应组织丰富多样文化惠民活动。第一,选择基层曲协的带头人。通常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曲艺家协会都会选择在本地曲艺界有一定名气、爱好曲艺事业、德艺双馨的曲艺人才作为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但是,我国大部分基层曲协的经费较为紧缺,并且未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未完善相关编制,所有的工作都是凭借曲艺爱好者的热情完成的,比如:河南省某县级曲协主席,在部队期间学会了山东快书、小品,参加过部队很多较高级别的演出。虽然他在转业之后选择了经商,但依旧对曲艺满怀热情。而后担任县级曲协主席,多次举办曲艺活动,并定期举办曲艺比赛,自出资金为获奖者提供奖品。除此之外,还出资开办曲艺创作班,邀请专家担任讲师,为本县培养了大量曲艺人才。每年春节期间还会出资邀请县里曲艺民间艺人聚餐,并举办座谈会,交流经验。德艺双馨的带头人对基层曲艺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能够使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基层曲协须依据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多样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各个地区的基层曲协须量力举办丰富多样的曲艺活动,依据人民群众的需求,举办有针对性的曲艺活动。基层曲协中的曲艺人才属于志愿者,他们常常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许多人民群众十分喜爱曲艺文化,甚至在一些演出还未开始时,便在演出地点等待,其中一些群众还会帮助演出者搭建舞台。近几年,我国曲艺家协会坚持开展“送欢笑”曲艺演出活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群众的称赞,各个地区的基层曲协也相继举办文化活动。各级曲艺文化活动的举办提升了曲艺文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对于推动曲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基层曲协应该多组织惠民演出,深入到农村、工地、校园当中进行公益演出,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应设置公益性的曲艺创作、表演班,培养大量曲艺人才。

2.4创作、演出接地气的曲艺作品

曲艺工作者主要通过曲艺作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为充分发挥基层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须依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更多接地气、优秀的曲艺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曲艺工作者应在生活中发现、创作曲艺作品,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为创作出接地气、优秀的曲艺作品,曲艺工作者需深入生活中寻找合适素材,选择合适的主体创作曲艺作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曲艺工作者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选择创作“快餐式”曲艺作品。这些作品于短时间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但是这种喜爱并不能持久。曲艺工作者应创作富有情节性、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性格接地气的作品。同时,曲艺作品还应向观众传播正能量,应有深意与内涵,须使观众在观看之时深入其中,之后还应去体会其中的道理。这都要求曲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详细推敲,从而创作出观众喜爱的曲艺作品。第二,曲艺工作者须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对作品的要求。现阶段,基层作品很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究其原因还是修改难度较高,曲艺工作者并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此时就需要专业曲艺老师对其进行指导。此外,曲艺工作者还应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基层曲艺工作者应树立精品意识,进行深入、冷静的创作,不断修改作品,提升作品的品位及质量,从而让基层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结束语

激发基层曲艺家、曲艺工作者、曲艺志愿者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基层曲协应依据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举办多样文化活动,创作、演出接地气的曲艺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曲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晶.面向群众文化需求的河北省文化惠民项目改进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吕程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政府责任[D].郑州:郑州大学,2016.

[3]赵洪标.浅谈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17(22):341-338.

[4]谢亚欣.地方文化资源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6):37-38.

[5]苗俊玲,司璇.乡镇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为例[J].时代经贸,2016(15):49-52.

基层公共文化范文篇10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紧紧围绕自身职责,积极拓展延伸服务渠道,以分馆为平台建设了相应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通过举办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分馆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方式,对图书分类、编目、整理、上架、借阅及共享工程系统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疑点、难点问题。经过大家的齐心合作,分馆的图书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运行也趋于规范有序。基层群众高兴地说“真的是把图书馆给搬到家门口了”。

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各总分馆资源动起来

自汽车图书馆启动,其作为纽带将总分馆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定时、定点、定路线的服务形式,让文献信息资源从书架上流动,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在汽车图书馆内,读者只需提供身份证便可当场办卡、书刊借还、预约,同时能为读者当场查询、下载资料等服务。利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资源,在服务点借还书时,播放科技、影视等讲座,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长才干。2013年各旗区汽车图书馆主要结合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安全生产宣传、禁毒宣传等进社区、广场及农村牧区,全年活动160多次,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共享工程进基层———文化惠民、育民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进基层,依托自身资源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到基层服务点,进行业务指导,现场了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及时将群众的反馈上报,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进基层”资源展播活动,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科技资源,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是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设施、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服务,如网上“对春联”“猜灯谜”“有奖竞答”“影视资源展播”等服务,同时在春运期间为民工免费网上订票,为留守儿童与身在外地的父母提供视频聊天等服务。二是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流动服务机制,走进基层,如工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送讲座、展览、图书等文化服务活动,使偏远地区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向基层服务点下发涵盖学习文件、政策法规、种养殖科技光盘、养生保健光盘、技能培训等内容的视频资源,使在基层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动向,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四是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读者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

着力打造数字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自搬到新馆以来,利用5年时间,不断对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完善,如购买多种数据库、电子读报机、建立短信、智能语音服务平台、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子读报器、网站、馆内自助借还系统等数字资源。现如今鄂尔多斯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形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级根类图书馆(室)为主干,以分馆为补充的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像一本电子百科全书,存有大量文献信息、图书书目信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视频讲座、众多动漫和连环画等资源。实现任何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远程选择阅读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任何文献。只要输入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进行搜索,无需缴费就能获得数字文献资源的查询、浏览、下载、原文传递和知识导航等服务。充分满足了广大读者多种层次的阅读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色品牌系列活动———拓展服务内容

作为公共图书馆另一服务主体的读者活动,已被认为是与文献借阅活动同等重要的业务内容。如今,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正在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举办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2009年迁入新馆后,每年春节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开展了以“进社区写春联、送文化下基层”为主题的特色品牌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迎元宵、猜灯谜、读好书、共享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当地的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推广阅读活动已成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常态化的服务品牌,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会根据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不同阅读宣传推广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少儿书画展、公益书画培训、经典诵读会、招募义务小馆员、小记者走进图书馆、有奖征文、幼儿故事会、庆“六一”亲自阅读、捐书助读、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将图书馆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达到知识上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人生质的改变。

科技信息小报———群众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