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0 17:33:56

基层社会文化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教育管理;策略

1社会治理视角下社区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在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引导,更离不开以社区教育为重要手段的“软性”研究。城市社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群体的聚集点、社会组织的链接点、各种利益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点。[1]在进行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体现并发挥着其重要的价值。

2社区教育管理目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社区教育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形态,为各类人群以及区域人群提供了基本的教育手段,成为我国和其他国家区分社区教育的重要特色。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仍旧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教育管理的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的管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话题,它代表了我国现在的社区教育的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也是我国的社区教育实现突破和创新的转折点,但是我国目前对于社区教育的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特性。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了解也是出于模糊的状态,这给我们开展创新的社区教育带来了发展上的阻碍。(2)社区教育管理发展不均衡。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简单来说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是以一系列行为活动来为人类生活创建一个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运行环境。[2]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呈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社区教育的发展滞后,导致地区之间的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差异性强,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3)社区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区教育是按照不同的人群进行的分类,如学校教育、街道教育、企业教育、学院教育等,根据受众的需求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类群教育模式。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教育模式的差异性和受众群体的不同,对此建立的制度和体系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

3基于社会治理视角下社区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

借鉴社会治理的理念,管控社区教育的发展,根据社区教育的管理主体以及参与的主体进行有效分类,并且形成沟通联动机制,建立多元主体的管理模式,实现统筹和学习,是在新形势下我们探讨的创新的管理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多方协同治理,实现共同教育。社区教育如今形成的局面,本身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和进行的,但是要想改变目前的局面,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多方协同治理,实现共同教育。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组织相关部门以及社区来共同开展新模式,共建教育基地,在地区的优势资源下,开展特色的课程,同时整合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资源,邀请各个单位团体来加入,开发教育项目。(2)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的综合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目前,我国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管理日趋困难。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根基和重点。[3]近年来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很多农民进城安家,成为新型的市民,但是也同样面临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而社区教育就在这个阶段充分的为农民的综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任务,就落在了社区教育的管理者身上。(3)市场化机制下推动社企合作,发展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企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社区管理主体,在企业内开展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相对的受众人群较为固定,教育内容也是和企业的生产以及工作的要求息息相关的,在公益性的社区教育和企业的发展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又一新型模式的探索。市场化推动社企的合作,发展社区教育是针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开展的教育初探,实现企业和社区教育及工作人员的三赢局面。(4)推广社区自治,完善社区教育发展体系。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正在一步步走向交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价值相契合、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助力社区治理,这些将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联结起来。[4]推广社区自治,就要充分的发挥社区的社会功能,从社区居民自身出发,了解群众需求,建立院落学习室,开展教育内容。(5)创新学习形式,开拓“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情感,态度和现实的有效结合,相比于数字化学习,增加了人的体验感,对于学习的技能能用体验的方式更快速的掌握。参观体验,不断地增长见识,了解知识,实现近距离的接触,更能增加人的感官的刺激,自身的实践和学习促进了“边做边学”的效果,增加了体验式学习过程的趣味性。(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社区治理实践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其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展开的,因为与其相对应的社区教育应在实践中更具有灵活性。立足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进行融合,构建和完善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结合社区教育的发展,笔者在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举措。以期能够帮助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综合考虑大环境和大发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实现社会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焦甜.治理视阈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黄颖.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张梦梅.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改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2

一、加强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

1、全面展开经营服务设施改造,改变基层供销社的外部形象。按照调整经营业态、建立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大桑、桑落墅等处基层供销社,改造建设经营服务设施平方米。为确保科学规划、提高建设水平,先试点后推开,由大桑、桑落墅两个基层社率先起步,作出示范。全部改造建设计划于2011年月底完成,月底之前全部开业运营。

2、从零起步二次创业,引导基层供销社步入新时期的发展轨道。要求基层社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日用品经营服务网络,形成具备农技服务功能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一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起一处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开展好一个信用合作,或建设运营好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11年,县联社将选择1—2处基层社,基本做到“七个一”,为全县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做出示范。

3、以村级综合服务站为载体,大力推进村级网点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要继续按照“统一商号、规范服务、因地制宜、注重综合、布局合理、讲求实效”的总体思路,上联商业连锁企业和基层供销社,下联村民自治组织,并与村级组织建设、社会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网络的终端。

4、整合供销社农资经营网络。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农资流通市场秩序,健全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出发,牵头组建农资行业协会。在此基础上,以市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社为基础,按照“五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统一技术服务标准、统一监管”的要求,推行农资连锁经营,提高供销社农资市场的占有率。

5、.整合供销社生活资料经营网络。利用长期以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建立的良好商誉,由供销社牵头,按照自愿的原则,吸纳有经营能力、各种经济成分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加盟,成立供销行业协会,由供销行业协会联系各行业的大批发商及大型超市,与他们结成紧密或半紧密型的经济共同体,实行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逐步建立供销行业协会组织指导下的以供销社生活资料网点、农村综合服务站为终端的生活资料连锁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1、加快建设日用品连锁经营网络。2011年,由惠民县供销社超市公司开办直营店处。其中在县城建设一处,采用租赁设施经营的办法,月份完成租赁协议签定,月份完成营业前准备,月份开业运营。在桑落墅镇建设平方米的直营店一处,由该镇出地,县社和超市公司联合出资,月底完成手续审批、图纸设计,月份动工,月底竣工开业。在乡村建设平方米的直营店一处,由供销社投资,月份设计审批,月份开始施工,月底前开业。与此同时,由基层社投资建设处超市,作为公司的加盟店,从2012年开始逐步将其整合为超市连锁公司的直营店。为确保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县联社一方面着手超市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组织公司经理和拟任店长岗前培训实训,并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接受省联社有关专业人员的咨询指导。

2、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资连锁经营。在已有余处加盟店的基础上,2011年由基层社出资新建农业生产资料超市处。在59个村建村级服务站,购置大型机械作业队为其服务。依托各基层供销社,积极发展村级服务站,提高对服务站的商品配送率,提升服务站经营服务水平。

3、村级科技服务站按照“一处服务场所、一部电话、一套放像设备、一台电脑、一套专家咨询系统”的硬件标准和“合理布点、规范运作、增强服务功能”的指导思想,由县政府财政和村站承建者共同投资,为村站配套科技培训、信息查询等服务手段。统一物资配送,统一销售价格,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农”。

三、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创新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提高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经营新机制和推进信用合作为重点,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体系。

1、探索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新渠道、新机制,建立农产品新型经营体系。为了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近期成立粮棉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做好“二次返利”,真正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主管理的办社原则,并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深化加工,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若干个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准备选择两个基地搞试点,有效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一在大桑供销社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10万亩小麦基地建设,2011年月份签订协议,月份做准备,月份开始运营。同时,二在桑落墅镇,计划利用3年时间,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完成10万亩的有机小麦基地项目建设、2011年完成3万亩,2012年完成4万亩,2013年完成2万亩。基地涉及全镇59个村,辐射周边乡镇60个村,重点推广有机食品生产理念以及相关配套管理农用设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确保基地建成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的样板田。进一步外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制定出下一步建立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总体工作方案,以此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恢复壮大农产品经营业务。

四、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落实县联社体制定位,依托县联社成立基层农联社,创建为农服务新载体。

2.强化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农联社运作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拓展服务领域与范围,并实现与市联社的融合对接。同时,深化改革,加强基层社建设,改造供销社传统营销网络。通过扶优扶强,搞活机制,发展壮大社办企业,强化系统的服务能力,提升经济实力。

3.提高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基层农联社与县联社实行“两牌一体”,通过点上突破、面上推进,实现系统资源整合和功能优化配置,形成自下而上完整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供销社体制创新改革试点指导组,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帮助指导。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广场舞;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

广场舞作为社会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全国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如雨后春笋一样呈现着蓬勃发展之势,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但令人担忧的是,广场舞在增强群众体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产生的了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部分广场舞爱好者于自身权利行使中的越界行为和周围居民不正当维护公共环境和自身权利行为的冲突在国内各城市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如今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阻碍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社会的和谐。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对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现阶段广场舞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广场舞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广场舞发展特点

1.1参与性强,开放性随意性突出

广场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1],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在广场、公园、空地上开展的以健身、娱乐交流为目的、配合有节奏的韵律进行的群众性的健身娱乐活动。[2]首先,它来源于生产劳动,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音乐动感,动作简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都能驾驭,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其次,广场舞都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对人数没有固定的限制,对参与者没有要求,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随意性。

1.2内容丰富,贴近时代潮流

内容形式丰富是广场舞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从广场舞种类上,广场舞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表演形式不相同,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霹雳舞、交谊舞以及后来的街舞等;[3]在音乐的选择上,从世界名曲到流行歌曲,从乡村音乐到爵士、拉丁,以及时下流行的朗朗上口的“神曲”,组成了广场舞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动作编排和学习上,许多广场舞队伍不仅能够挑选歌曲创编适合本队伍风格和特点的舞蹈,群众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广场舞运动呈现出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

1.3参与群体的年轻化趋势

通常观念认为,中老年人民群众是广场舞活动从主要参与者,这是由于广场舞自身特点以及中老年人职业特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健身观念的增强,以及广场舞贴近时代潮流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广场舞活动的热潮中来。在舞种和音乐的选择以及动作的编排,也更趋向年轻化。

1.4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广场舞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南方广场舞蹈更多表现阴柔细腻,而北方广场舞舞蹈表现阳刚粗犷,各地广场舞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各地区各民族根据各地区舞蹈的特点,我国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广场舞。

2广场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1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之间的矛盾

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空间及运动的需求。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据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人均体育场馆平均达到1.5m2。虽然,群众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逐渐增大,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表现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高涨的健身需求;其次,在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中,物质、资源、公共空间、价值分配的差异,城市体育运动场地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都制约着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休闲空间,基本体育运动场地得不到满足,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很容易引发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广场舞健身场所的选择上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场地设施缺乏与群众健身需要的矛盾。

2.2社区居民社会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缺乏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性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城市公民公共意识缺乏、公共理性缺乏是导致广场舞中的占道行为、噪音污染以及广场舞练习者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广场舞练习者对影响公众行为的无意识、不予理会以及周边居民在面临这些干扰和影响下的处理不当。这些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不仅制约着广场舞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也阻碍的社会的和谐发展。

2.3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随着广场舞锻炼群体的不断增大,场地矛盾,噪音污染以及邻里矛盾的激发,导致了我国广场舞法律和管理制度上的缺失矛盾越发突出。首先,表现在立法不全,法规滞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就有涉及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与规划的法规,但是在《体育法》中设置的法规不够具体全面,执行起来的弹性和空间太大,[4]对广场舞各方面没有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缺乏执法依据;其次,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广场舞运动的特殊性,涉及到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在执法权利的划分上缺乏明确的执法主体,导致各部门在管理上的盲区,出现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的尴尬局面;最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管是广场舞练习者非法占地和制造的噪音污染还是社区居民不正当的维权行为,这种矛盾冲突引发的纠纷,都是因为公民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2.4健身指导管理人员的缺乏

目前,我国社区健身指导员管理人员的配置严重不足,据调查,社区广场舞队伍大部分是自发组织,都是出于热心、喜爱来义务承担这份工作;在广场舞的编排上,由于编导人才缺乏,大部分广场舞练习者是通过模仿视频进行学习,容易导致动作错误的现象;很多广场舞练习者选择练习的时间不对,练习量和练习强度不适应,盲目锻炼反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广场舞运动的健康发展。

3广场舞可持续发展路径建议

3.1完善法律政策,明确管理制度

从立法上,合理规划群众健身场地,规定广场舞活动时间,通过推动《体育法》的修改或者单行法律的制定来解决广场舞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矛盾;从管理机制上,明确责任机制,设立广场舞活动管理部门,避免管理主体“能管不管”的尴尬;在行政执法方面,明确执法部门和责任机制,加强监管力度,落实执行力,针对易发生广场舞噪音扰民的重点地区,各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对侵占公民体育权利的执法力度,规范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使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行使个人权利时,不会妨碍损害别人的权利。

3.2完善场地设施——根源

广场舞发生非法占地、噪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没有得到保障。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场地;其次,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约束开发商,要在楼盘和小区建设中保证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政府、社区、物业以及社区成员合作形成监督机制,充分保障群众权利;城市中的大型体育场馆可以对群众进行限时免费开放,在保障群众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也解决了广场舞扰民的问题。

3.3培养公民公共意识和道德教育

在社区进行群众体育健康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民公共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公共舆论来约束广场舞锻炼者的行为,摒弃群众锻炼中个人主义和自私行为,创建良好的群众体育锻炼环境;制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的场地使用、音乐音量、锻炼时限、群众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建立良好的群众锻炼秩序;最后,建立广场舞锻炼活动监督机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广场、社区中广场舞开展活动进行排查,协调各方面矛盾,保证广场舞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3.4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改善知识结构,进行基层体育教育,发掘现有广场舞活动中优秀组织者进行再培训工作,促进广场舞运动持续发展;其次,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鼓励专业院校培养基层群众体育锻炼的专门性人才,深入社区进行指导与推广工作,政府设立群众体育锻炼岗位,在保证群众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最后,建立广场舞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予以补贴,激发群众参与广场舞管理的热情,共同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持续发展。

4结语

促进广场舞健身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个方面的法律措施,完善管理管理机制,让广场舞锻炼活动有法可依;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建立监督机制,约束广场舞锻炼不法行为;其次,要积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减少矛盾纠纷,保证广场舞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积极培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高校加强合作,鼓励志愿者参与广场舞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保证广场舞运动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璐 单位: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振中,李艳娜,王红梅.我国广场健身舞的特征和发展前景[J].广角镜,2014(20):265.

[2]钟菊芳.关于推进广场舞文化发展的思考[J].邵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51-54.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书香社区;建设策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1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了报告,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国家先后颁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加强全民阅读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对推动书香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凝聚全国人民奋斗“十四五”,以及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2]。全民阅读是我国在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家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郫都区建设书香社区的优势

2.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郫都区处于“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平原腹心地带,其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郫都区幅员面积438hm2,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郫都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古蜀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建县历史已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记载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在距今约2700多年的蜀王杜宇、鳖灵,都曾以“郫”作为都邑。公元前314年,秦朝灭掉巴蜀2年后,秦在巴蜀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以郫邑作为蜀郡的属县,称为郫县,自此称为郫县建置之始。郫都区保留了大量遗迹、遗址,有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德源商周遗址、扬雄墓和子云亭等;同时保留了大量诗、词、楹联、赋、文及碑记等历史文化遗迹。郫都区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如西汉哲学家、思想家严君平,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杨雄等。这些都是郫都区进行书香社区建设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2.2高校众多,人才集聚效应强

郫都区立足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郫都区有部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27处[5]。郫都区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重要区域,汇聚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目前,郫都区有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4所,大量高校和科技人才聚集是郫都区加强书香社区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对社区的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

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恰好处于都江堰灌区的核心位置,水文和气候条件优势明显,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自然禀赋。在区内,有各类特色鲜明的魅力乡村,有1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有农科村、西部最美水乡三道堰、青杠树和战旗村;3A级景区有川菜博物馆、妈妈农庄等,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成效显著。其中,战旗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的典型,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郫都区以大美乡村形态、全域生态景区为追求,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石,形成了天蓝地绿、清新明亮、城乡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态布局。

3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快推进书香社区建设的策略

3.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是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郫都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书香社区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党员服务、建党百年等主体活动,增强社区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及造福群众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郫都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完善各项政策保障机制,提升郫都区的文化影响力。通过挖掘本地文化优势,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相互结合,加快推动“区级、街道、村”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水平。政府通过实施文化工程,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将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旅游发展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书香社区建设。

3.2整合优势资源

郫都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古蜀都邑、古城遗址,大量的诗、词、赋、碑记等文化遗存,各种博物馆、文化馆、民间民俗体验馆等,为书香社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此外,高校多,资源优势突出,文化资源集群优势明显。郫都区在书香社区建设中,可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古蜀、古韵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1)坚持内容为先,突出创新发展。郫都区可依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文化馆和图书馆等资源,推进书香社区建设,秉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开发的原则,把古蜀城址、蜀绣、民居建筑及诗文碑记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社区文化环境中,推动集整体规划、建筑、街头景观风貌和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社区建设。2)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台、新媒体等方式,推介、报道书香社区建设的典型,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还可利用社区文化墙、广告屏、街区的灯箱及小区宣传栏等,进行推广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针对书香社区建设的亮点、特色,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进和谐书香社区建设。3)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可借助高校的专业、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可结合时代主题、居民关切的现实问题,对接社区居民文化需求,邀请大学教授、政府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等活动,充分实现文化进社区。此外,组织居民举办读书会、亲子教育分享活动等,增进邻里感情,拉近社区居民关系。

3.3建好用好公共阅读空间

打造社区公共阅读空间,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可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村委会,坚持共享、开放、共赢为原则,除必要的会议、办公区域外,其他区域可设为开放空间。该区域可集社区文化宣传、书屋、休憩、聊天和娱乐聚会于一体,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窗口。不仅能实现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资源,为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提供便捷、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为社区居民学习提供便利。此外,引入社会力量,打造社区文化创意区,将文化宣传、产品展示、场馆设计、景观及互动体验融为一体,突出郫都区的文化特色。结合郫都区的文化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微信公众等新传播媒介,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展示,打造郫都区的文化品牌。如可将郫县豆瓣、川菜、蜀绣的历史文化发展、制作工艺及互动体验等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元素,打造文化长廊、示范街区、文化展示窗和文化体验区等,增强郫都区的文化魅力。

3.4开展特色阅读文化活动

郫都区建设书香社区,坚持公益普惠性,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了“书香郫都·阅动春天”等为主题的系列阅读活动。通过开展群众诵读经典、好书推荐活动等,在实体书店、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设立阅读打卡点位,开通公共图书馆微信工作号,方便社区居民开展网上阅读,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书香社区建设,促进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氛围和时代风尚。郫都区突出时代价值引领,紧紧围绕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紧贴新时代要求,先后举办了望丛祭祀、民俗活动、建党百年主题活动及夜游郫都等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参与性和特色性强,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基层社会良好风气。在书香社区建设中,郫都区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观光、采摘、民俗、研学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建设。

3.5转变社区治理观念,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书香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社区治理,需转变传统的社区管理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提高治理效能。需转变传统社区单向管理方式,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文化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多种功能,形成基层党委领导、社区管理、居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模式。优化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培养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提升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作用。

4结语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廉洁文化;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全面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也逐渐在人们的思想道德上反映出来。有些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膨胀,甚至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诚信等现象屡屡发生,暴露了我国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所存在的廉洁文化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高度的关注。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多关注廉政文化和反腐倡廉建设问题的探讨,而对于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廉洁文化建设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村廉洁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廉洁文化建设呈现许多积极现象,农村廉洁文化示范点、廉洁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越来越规范,廉洁文化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廉洁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新的形势,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传统思想道德的滑坡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道德水准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荣辱观念混乱,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甚至对老人自杀现象也漠然处之;对男女两性关系比较随意,对婚姻的忠诚度大大降低,一些家庭变得不再温馨与和谐,中青年离婚率不断攀升,已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一些落后的乡风民俗、生活方式在农村有较大市场,邻里关系比较冷漠、紧张,而传统意义上的孝敬父母、家族和睦、邻里友善、民风纯朴等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正在不断受到侵蚀。

(二)娱乐消遣的庸俗化

就农村的娱乐消遣形式而言,有传统节日的庆典、地方戏剧、庙会、堂会、灯会、打牌下棋、锣鼓秧歌等。当下,农村文化娱乐与时俱进,除传统项目外,看电影电视、旅游休闲、广场舞、徒步队、微视频、抖音等形式,更为乡村文化增添了新的表达方式。曾几何时,农村的文化娱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变味,传统的文化活动由于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传统乡村的消失而失去昔日的荣光。调查发现,现在农村的逢年过节、日常闲暇,打麻将、、炸鸡等带有经济刺激的消遣方式已经成为深受村民欢迎的主要娱乐形式。一旦得空,便会全村老少青壮齐入阵,尽管筹码各有不同,但实质上带有了的性质。与此同时,色情表演也不断地光顾乡村,更有甚者,出现在丧葬仪式上,使乡村祭奠转向庸俗化、娱乐化。这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不断消解乡村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铺张浪费现象突出

据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地存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高价彩礼、攀比之风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盛行,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富起来的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和面子,一味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比阔气,比房子,比车子,甚至连春节放烟花爆竹都要比谁放的多,至于红白喜事的规模更是越比越大,这可就苦了还不很富裕的一般普通农民。在很多时候,一旦遇到婚丧嫁娶之事时,他们尽管自己财力有限,甚至极不情愿,但被攀比心理和面子文化的绑架之下,往往不得不债台高筑也只能选择随大流跟风,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四)农村廉洁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和部门并没有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其中,放在应有位置,廉洁文化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形式比较老套,内容缺乏新意。即使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标语口号上,缺乏为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且入脑入心的廉洁文化作品。在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提到廉洁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大多时候都是应付了事。这样就使廉洁文化教育停留于做表面文章、停留于形式,即使开展了廉洁文化教育,往往也是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问题透视

正视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和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给出解决问题的良方,为农村廉洁文化建设提出理性而科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冲击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必须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然而,由于市场趋利性的影响,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亦结伴而生,“在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各种道德意识、规范鱼龙混杂,并存于农村社会生活中,进而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处于一种矛盾、复杂、多元甚至畸变的状态”。在追逐和谋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如“仁、义、理、智、信”等价值观念日渐弱化,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侵蚀了廉洁文化的道德根基。

(二)农村基层社会腐败的滋生

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不好管理,人情干扰问题也很严重,宗族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像村干部优亲厚友现象习以为常,基层腐败问题量大面广、易发多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社会思想混乱和道德滑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利用政策、制度上的漏洞和手中职权,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私自截留扶贫资金,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金,私分土地补偿款等。这些发生在农村基层、农民身边的“微腐败”,往往因其“小”“微”而没有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而让广大农民深处其中而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些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微腐败”,实质上是基层社会公权力的滥用行为,由此滋生的这种腐败文化却很有传染性,侵蚀着广大农民。一些人认为,腐败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有些人认为,通过托关系、找门路、送票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挺划算的。所有这些,必然会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道德评判,甚至败坏农村基层的社会风气。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偏颇

调查发现,乡村文化建设往往形式上热热闹闹,而在内容上缺乏对农村廉洁文化的关注,出现一定程度的偏颇。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廉洁文化本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农村地区,一些基层干部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尚缺乏全面的认知,甚至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以为廉政文化就是廉洁文化,以廉政文化活动代替廉洁文化活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廉政文化教育,而忽视对广大农民进行普遍的廉洁文化教育;只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而忽视其本质和灵魂,没有把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廉洁思想融入到具体活动之中,因而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制度设计上的偏颇。当前,由于廉洁文化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已制定的制度还存在着边界过宽、体系化水平不足、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2005年,中央首次提出要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农村的问题。2006年,中央进一步强调要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2009年,中央纪委等部门发文对农村廉政文化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也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总体上看,这些制度的出台,对加强农村廉洁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所有的要求和规定都比较原则,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还存在不成熟、不规范等问题,而这种一般性的原则要求就要视农村基层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同而出现地区差异了。

三、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廉洁文化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的主要是精神利益。在对待公与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时,廉洁文化总是要求行为的当事人对他人和相应的社会整体履行其应有的义务,并基于内心信念而自觉地做出应有的节制和自我牺牲,而不以谋求个人的权益和报偿为前提,又以此为精神满足。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我们要依据廉洁文化的道德属性,紧密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来探究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给农村廉洁文化建设以应有地位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廉洁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给以应有地位。应该看到,农村廉洁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评价标准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对于宣传廉洁精神、弘扬农村道德典范、激发农民的道德热情、诱发农民的道德情感、强化农民对于廉洁文化的认知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农村廉洁文化建设,从价值理念、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入手,让廉洁文化渗透到农村基层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帮助农民树立清正廉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从思想道德上筑起自觉抵御腐败文化侵蚀的心理防线。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微腐败”的打击与整治力度,努力构建农村基层社会的公开透明环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农村廉洁文化教育

农村廉洁文化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又体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能够表达广大农民的心声和愿望,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强化农村廉洁文化教育,既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手段新技术,丰富廉洁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逐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在内心深处逐步建立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念,“使每个人一出生就无可选择地孕育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即使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也会使他被这种文化所同化”。与此同时,要结合农村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的重点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明职责、知敬畏、守底线,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从而自觉以自身的廉洁行为影响和教育广大农民。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他们对廉洁文化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廉洁、勤俭、诚信等积极的思想观念,从而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农村廉洁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廉洁教育,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强化廉洁文化的教育和规范功能,帮助中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理念,打好筑牢中小学生廉洁做人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扎实开展农村廉洁文化活动

农村廉洁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说教上,必须将抽象的崇廉、耻贪等道德价值观念寓于具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以活动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抵达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而塑造农村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廉洁道德观念,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是丰富廉洁文化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比如,可以在公共休闲场所运用廉洁漫画和廉洁格言警句设置廉洁公益广告;利用农村已有的“草根”表演队伍,编排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还可以建设供村民学习、培训、娱乐的廉洁文化大院,在院内设置廉洁文化墙、廉洁书屋、多功能活动室等等,着力将廉洁文化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和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或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弘扬廉洁精神,选树农村道德先进典型,积极培育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三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针对广大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和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行为,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要通过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成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如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黄赌毒,着力改变各种不良陋习,促进农村廉洁文化建设。要坚持破立结合,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红白事操作标准,形成生活事件定量要求的新村规民约,培育崇节尚俭和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

(四)加强农村廉洁文化制度体系建设

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和地方都需要在已有的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廉洁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出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制度。要通过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物力、财力投入,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从农村基层看,村规民约是国家法律、政策的有效延伸。在熟人伦理的农村社会,有时法律不可触及的农村生活的细枝末节,甚至很难解决道德层面的一些现实问题,都需要村规民约进行调控。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廉洁文化教育的有关内容,因势利导,在不违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就基层农村社会的道德规范、家庭伦理、廉洁要求等作出规定,让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五)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证。具体到农村廉洁文化建设上,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廉洁文化建设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承担起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的主体责任,自觉履职尽责,加强对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教育引导。对待农村出现的黄赌毒行为,要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对于农村的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现象,要通过批评教育和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对于有违社会伦理、伤风败俗的行为,要敢抓敢管,积极制止;对于义行善举,要善于发现、大力表彰。二要重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农村党员就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在农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身边的群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广大农村党员要自觉担当起廉洁自律的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责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凡是要求群众所做的廉洁行为,党员带头去做;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不廉不洁之事,党员首先不做。三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夯实农村廉洁文化的基础。要不断创新组织方式,畅通村民诉求表达通道,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广泛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要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对农村“微权力”的约束机制,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零容忍态度,对农村基层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微腐败”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

[2]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当代农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09):1-6.

[3]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EB/OL].[2005-01-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EB/OL].[2006-09-28].

[5]中央纪委,等.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0-03-16].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8].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EB/OL].[2017-12-12]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6

事实上,联合国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理念,并在1951年通过了专门的议案,确定

了“社区发展计划”,1955年还通过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这些决议和报告认为,只有开展全面的地方建设运动,以基层社区为单位,由政府的有关机构同社区内部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互动组织等通过合作,发动居民自发地投身于社区建设,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使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国际社会很早就将社区建设视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首先,社区组织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组织方式。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城镇,政企分开和企业内部的改革使过去企业办社会、办行政和办福利的状况得以改变,职工从原来的“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加速了农民的自由流动,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成为了“城里人”。这就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过去由单位或村庄行使的社会职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规则体系实现对社区人员的行为控制、思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职责,以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

其次,社区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社区组织是与民主政治相一致的社会组织方式,对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组织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社区内的人员是其主要职能。社区组织与社区内人员之间的关系不是控制,而是服务。社区组织通过对人们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间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实现社区发展的共同目标,追求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与传统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控制组织参与者个人的自主行为有了本质性的区别。社区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实际上意味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现代国家体制的发展方向是从“政治国家”向“国家社会”转变。也就是说,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国家将逐步从社会的决定者转变为社会的维护者。这种转变要求有充分发达的社会组织的存在。而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社区组织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参与就是社区成员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社区参与程度是衡量社区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区的概念逐渐获得官方的认可,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渐被引入,90年代初,社区建设的概念逐渐取代社区服务,全国开始广泛的社区建设活动,1998年民政部选择26个部级实验区进行社区建设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正式确立全国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当前的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基础组织,承担着组织内的居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化建设的可操作单位,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具体操作单位。社区具有一定限度的区域范围,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等多面交织的区域性共同体,对于政策的落实、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及社会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区的自治与稳定对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而言,社区承担着政策落实与基层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通过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组织服务,能够尽早地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减少矛盾与冲突,加强社区规范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能够构建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治氛围,提升社区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区内居民存在着多种矛盾,群发性事件发生率逐渐提升,社区承担着维护社区内稳定的功能,通过良好的社区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缓解现有矛盾、对于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矛盾扩大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以及分析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缓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2.社区自治是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石

社区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发展而言,为了推动社会民主化建设,需要加强社区自治,大力推进社区民主化建设。新型社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自治化能够为基层民主提供依据,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监督,能够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为基层民主实践提供载体。社区自治化进程是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的自治化管理,能够确保各项民主权利得到落实管理,为和谐社区发展提供民主氛围。

3.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区类型与居民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扩大,城市化对于城市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导致相应的社区关系冷淡。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重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缓解社区内的矛盾,使社区居民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提升社区稳定度。社区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社区居民的感情,通过构建丰富社区文化,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融洽的社区氛围。

4.完善社区服务是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的现实路径

社区服务对于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的保障功能包括政府保障的运行、保险政策的落实,同时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介绍与服务,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通过社区的保障功能,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服务,及时了解群众意见,为完善社会民生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逐渐增多,传统的街道服务不能够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能够形成“企业抓生产、社区抓生活”的社区服务格局,从而为社会的民生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当前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妇女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社区的服务管理,将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构建社区居民保障体系,满足多方面的居民需求,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保障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三、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境界,但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境界,当前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保证“和而不同”,确保社会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形成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以单一化的主体为特征的治理结构,该阶段表现出对多元化的压制,但是工业化的发展通过技术剔除社会的差异性,从而构建同一性的社会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以及多极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后工业化时代,单一主体的结构逐渐被打破,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与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要求以合作普遍的社会自治进行管理,同时要求社会居民具有包容个性、追求个性,从而对多元化社会进行治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长的必要结果,同时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推进社会朝合理化发展,从社会的公共性作为切入点,提升社会治理的稳定性,通过多元主体与政府干预模式相结合,保障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居民之主权,将治理主体转变为责任主体,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也就在结构上获得了公共性、灵活性,并最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治理体系。

四、多元主体的社区建设新模式的实施机制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艺术教育;途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丰厚的民族精神底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而得到大力的推崇和发展。幼儿处在教育的起始阶段,因此推崇和发展艺术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然而,现阶段艺术教育要在全社会推广仍存在若干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和对策:

一、健全社会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层层分工贯彻落实

国家文化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出,要把建立健全社会艺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每年应给地方政府拨款从经济上给以支持,推动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各省、市、县(区)、乡镇农村也应成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执行上级相关法规、制度,还应制订相应的细则和配套规章,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范围,完善艺术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上下级互相衔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促进社会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全社会关注艺术教育,遵循“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原则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从幼儿抓起,全体国民不分性别、年龄、学历等条件的限制,共同参与各项社会艺术教育活动,利用当地资源定期开展有特色的各类演艺活动,以增进国民艺术修养,实现社会康乐、和谐的发展,注重大众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艺术融入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部分,人们的言行和公共场所及地域整体的氛围均可成为艺术教育的途径,达到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目的。

三、利用多种渠道进行社会艺术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艺术教育中,自始至终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全民负责的态度,多出好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利用大众媒体的权威导向作用,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闻媒介结合,它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四、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社区文化艺术环境

无论大专院校、以及省市中小学、幼儿园都应尽量利用校园场地、设施、师资、经费等学校资源,给予社区居民从事体育、休闲、学术、文艺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提供方便。教育部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批区县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为创设良好的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尽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应扩大视野,在文化下乡方面尽量拓展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当地传统节日、庙会与基层文艺团体联合实施文艺联动,以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主要内容,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现代文艺的先进成果。这种文化互动,对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团结群众的凝聚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稳定农村基层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良好的社会艺术教育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一些乡土艺术内容,将社区艺术资源带入学校艺术教育,如开发利用编艺、乐舞、曲艺等艺术资源。充分调集社区各种艺术资源,为市区县、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聘任专业的艺术人员、老艺术家兼任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导员或艺术活动的顾问,指导学生开展艺术活动,有计划地开展面向社会的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艺术活动。学校艺术活动要和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观摩、演出、展览等活动。学校与社区加强联动,形成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会艺术教育大环境。优化艺术教育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泛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一切文化艺术资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综上所述,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艺术教育,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幼儿抓起,才能共建协调一致的社会艺术教育环境,使国民艺术教育取得好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艺术课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生活的建设步伐却停滞不前。不同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建设来说,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庸俗落后的社会习俗依然残留,民众缺乏精神上的支持,经济上虽然获得了进步,但文化生活停滞不前导致的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滑坡,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文化生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文化多样性区域复杂化,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内涵,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也大有不同,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加速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之随着社会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的载体得到了大幅扩充,人们的文化生活也逐渐增多,如跳舞、打麻将、上网等,但地域差异依然存在,某些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而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基层群众则较为单一。而且基层群众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多以高中和初中为主,极少主动去改变自身的文化生活,要么忙于生计,要么将空闲时间用于休息,精神生活和娱乐活动十分单调,由此也会使得群众的幸福感降低,生活质量无法提升,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基层群众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必然手段,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要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让群众取得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进步,逐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措施

(一)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基础文化设施

基层政府要强化文化责任。首先,乡镇和街道都要提升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认知,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工作提上日程。其次,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保养与维护,并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与规划纳入城镇规划的范围和财政预算之内,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此外,对现存的文化宫、图书馆、广场以及公共报刊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给予正常的投入和支持。最后,逐步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纳入工作考核范围,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群众自捐或者资源共享等方式购置文化生活所需物品和设施。并对群众进行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明确群众的需求,并根据现有条件尽量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规范基层新兴文化娱乐方式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与以往相比数量大幅提升,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文化娱乐方式,如广场舞、打陀螺、扭秧歌、等,但是一些新兴文化活动的展开毫无规矩可言,甚至对活动场所周围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如参加广场舞的群众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在早晨或者深夜在居民楼附近大肆放音乐,对周围的居民造成严重的干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广场舞活动者与受干扰居民之间的矛盾事件。又如打陀螺活动,既可以活动筋骨,达到健身的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娱乐项目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打陀螺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可能会因不注意而伤害到周围的人,一些陀螺爱好者在过往人群较多的地方打陀螺,对路人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由此可见,一些新兴的文化活动,虽然能给基层群众带来欢乐与乐趣,但是毫无章法可循的状态是不可取的的。这就要求政府和街道以及乡镇对新兴的文化活动进行一定的规范,并制定一些注意事项和活动须知,以保证群众的文化生活能够和谐、愉快地进行。

(三)打造特色文化项目

可由政府牵头,街道和乡镇协助,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性活动,提升基层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在一些民族地区,可以每晚举办民族舞蹈会,期间使用的音响等设备可由政府、街道或者乡镇提供,让大家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文化活动,在每天辛劳的工作结束之后,都来小聚一番,既可以沟通群众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特别在遇到一些喜庆的节日,举办活动更能激发节日的氛围,如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四)打击不良文化活动,构建良性文化活动圈

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各种活动的质量良莠不齐,必然存在一些不良文化活动。对于有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活动,必须严厉打击。例如,聚众,在很多地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总会有一些打牌、下棋、打麻将之类的活动,但一些人的不良行为使得原本纯粹娱乐性的活动变了味,变得不纯洁,一些人因为几块钱的输赢而大打出手,甚至危及性命,这些行为无论怎么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不利的。因此,政府应当倡导健康、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对不良文化活动进行规范和改造,或者杜绝该类活动,对于因此引发事端的人群,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此外,政府和街道、乡镇还应对基层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三、结语

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基层群众自身也应当注意到文化活动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从自身的行为出发,避免参加不良文化活动,积极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化活动。在使用文化基础设施时,秉持爱护的态度,不刻意破坏公共基础设施。培养自身高尚的情操和思想觉悟,不受不良文化活动的诱惑。在丰富自身文化活动的同时,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单文奇 单位:盐都区龙冈镇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彭龙富.轮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策略[J].中共云南省党委校学报,2015-02-15.

基层社会文化范文篇10

安排安排我区的迎查工作。刚才,区委、区政府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实践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同志对这次迎查测评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作了安排安排,大家要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这次迎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

今年将评选惩办第三批全国文明乡村。市作为“全国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先进乡村”从今年6月份开始接受省文明委的复查;区作为“省级文明城区”也将一并接受复查。年,根据中央文明委的布置。区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区,年,顺利通过了复核。近年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拉高标杆、提升目标,发明新格局、实现大发展”总体要求,不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容市貌、居民文明素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都很好。但是对照《全国文明乡村测评体系》规范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去年,市里组织的两次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区在六个城区中分别排名第四位和第三位。测评中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是公共环境方面,存在路面损毁、占道经营现象;公共秩序方面,存在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违章停车问题;另外,文明素质教育、法制宣传和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这次迎查中切实加以解决。

焉荣竹书记亲自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复查工作。张建国市长于4月14日召开了全市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区两级的决策布置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上来,确保圆满完成迎查任务。

二、突出重点。

会议印发了全国文明乡村测评体系》目标责任分解方案。今年的全国文明乡村测评体系》共有9大类126项指标,今天。与以往相比,内容增多了规范提高了考核也非常严格。各单位、各部门要对测评体系认真学习,把指标内容、测评方式、评价规范,研究透、掌握好。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环境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一是不时优化发展环境。乡村发展环境在测评体系》中占很大比重。要依照复查测评的要求。备齐备全各种迎查材料。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时提高党政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对损坏的路面、缺失的护栏、井盖等设施,二是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管理。要切实抓好乡村道路、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等公用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排查、修缮和维护,提高公共设施的完好率。要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步伐,不时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动员一切力量,对重点路段、重要场所,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进行集中整治,完全消除“脏乱差”牛皮癣”等问题。要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抓好重点道路、重要节点绿化的同时,对各类公园广场、街心绿地等进行整修补绿,搞好日常管护,提高绿化水平。要突出抓好开放式居民小区的综合整治和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路不平、灯不亮以及楼道内乱堆乱放的问题。现在城区内的环卫、清理积雪等工作做的很好,下一步,要结合我区开展的城乡清洁行动”重点搞好农村的环境整治;加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乡村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中央文明委专门制定出台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参评全国文明乡村和先进城市的前置条件。各有关单位、部门要按照《测评体系》要求,三是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这次测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管理,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搞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别是加强网吧、出版物市场的整治,为未成年人健康生长发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继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四是不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建议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和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和手段,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礼仪知识,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文明素养。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文明、重礼仪,各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强化责任。

区里调整充实了创城委,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迎接这次复查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文明办,具体负责迎查工作的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把迎查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定具体的分管领导和牵头科室;对照责任分工,进行再分解、再细化,把任务落实到岗、人,明确时间进度和标准要求,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完成各项迎查任务。

群众是创立的主力军,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是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创建工作的受益者和检验者。各街道办事处要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安排精干力量,深入辖区单位和基层社区,搞好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各责任单位特别是建设、城管、执法、卫生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