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20:33:27

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篇1

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困惑。因为在以往,我们只要舒舒服服在办公室里一如往昔般向各教学中心分配招生指标、等待各式各样的学生上门报名就是了,而今天,我们不仅早早地对招生专业进行评估与规划,适时地在各大网络、报纸等媒体做招生广告,而且还在不同场合做招生说明会、频繁参加各种教育展销会,还要回答不同潜在学生群体的各种疑问,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变化。正如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样,学生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学生需求明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善变性、体验性等特征。按照一般的习惯,我们会简单地把消费者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可能既需要感受到的综合支出(包括学习时间、金钱、心理成本等)“低档”,同时又要求感受到的综合收益(包括高校品牌、专业设计、教育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达到“高档”。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个人偏见、专长、喜好、期望和财务能力等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甚至穿梭于各大学校园,比较各教育项目的优劣,还要亲自体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既希望能够拿到找工作需要的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也希望学到能够真正帮助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进了你的学校,选择了某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满意度偏低,他们也会选择退学另觅他校或者提出转专业、更换授课教师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该轮到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做出变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更需要全新地认识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今天你做产品的理由也就是顾客购买的理由。我们不是看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什么东西,而是看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造什么他们真正想要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理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它随着相关市场理论的发展而完善,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之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认知利益与其认知价格之间的比或差。认知利益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收益总和,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认知价格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它不仅包括支付的商品价格,还包括顾客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感受等成本,它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2]这两者之比或差越大,则顾客价值也越大。其理论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能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成长力量,包括成功品质、生存技能技巧、为人处事能力等,这些恰恰是他们极力追求的顾客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该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更多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真正让学生花了钱学有回报,对其职业发展直接受益。创造较高的顾客价值是学生驰骋职场、为母校树立良好“口碑”的基础,也是普通高校吸引未来学生顾客的源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与顾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业务部门创新力不足,专业设置虽有涵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偏重学术型居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经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但委员会成员多由各专业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组成,他们对全日制普通教育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有深入、详尽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导致教学内容通常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并不一定适合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表现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亦步亦趋、简单模仿,因此常常只好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时,降低考试要求的普遍做法来保证学生的毕业率,这又完全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初衷,也失去了通过继续教育扩展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各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往往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一窝蜂大量发展市场亟需专业。只要查阅一下各校的招生网页便可发现,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文史类的专业多,理工类的专业少,结果造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学校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不会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如何去迎合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学习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而无用的教育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思路,难以增强学习者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反应滞后,牢牢抓住招生指标的控制和分配权力不放,在继续教育战略发展、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作为。继续教育招生营销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在宣传和经营自己的教育项目时,无一例外地只着眼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招生简章中通常可以看到对学校概况、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习形式、修学年限、学习费用、缴费方式和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所有硬件设施的详尽介绍,这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宣传中很少甚至没有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缺乏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关注学生的感觉、追求和梦想。学生通常很难从各校的招生宣传中体验到这些教育产品能够真正为自己创造多少顾客价值,他们关注的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政策和大学文化往往被忽略,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招生宣传更是无从谈起。

继续教育论文篇2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指在接受了一定程度正规教育后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持续性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本文将从继续教育的意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衰退周期加速。社会劳动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远不够终身享用,知识经济社会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劳动者在一生中可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只有不断地接受适应新工作的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二)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为提高社会适应性,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确定为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上,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不断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与技能,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以要满足各阶层社会人员的需求。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成本核算概念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建立,学校办学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化和规范化经济,主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公平竞争,自主经营,效率优先。就举办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建立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市场开发的意识。

二、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继续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建立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核及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体系,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

(二)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格局

逐渐形成了以各行业、系统为主管,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体机构为主阵地的继续教育体制,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改革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三、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

目前,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继续教育体制尚未形成,行业或专门协会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缺乏有效合作,各行业也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保障措施。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部分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企事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但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更缺乏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滞后。一些领导只重视届内政绩、届内工程,忽视了事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有的企业领导,为降低近期成本,采取撤并继续教育机构,挤占继续教育基地,压缩继续教育经费的违规行为来提高单位的短期效益,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只注重人才量的积累,忽视人才质的升华;注重前期学历,轻视后期培训,造成一些人才长期的智力透支,以至于现有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认识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真正树立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对单位安排的培训只是被动应付,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心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下部观念还比较陈旧,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完成组织培训或轮训任务,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学分,以便能评优晋级,他们大多数缺乏对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本人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从主观上导致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的后果。

(四)许多人是受机构改革和评职称等外因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这种因素的支配下,所学专业跟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就出现了所学非学用。

(五)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按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解决”。许多地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情况F培训费用由单位承担或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从而加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应对措施

(一)企业真正成为继续教育主体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主战场。要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企业服务;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二)积极推进企校结合

企校结合,产学研融合,这是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依靠大学科研条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捷径。企校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也可使高校在合作中得到发展。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攻关,做好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工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使继续教育成为企业生产、科研、教育的结合点。要认真总结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经验,下大力气研究具体形式和途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三)确立继续教育是竞争手段思想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演变为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开发利用的较量。经济竞争,说到底的人才、智力的竞争,学习的竞争。在国外,已把学习培训放在了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的高度。在国内,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是使自己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是适应竞争的学习竞赛。谁先学到,谁先掌握,谁就具有赢得胜利的可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四)加大投入

各级人事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都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同时支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增加培训经费。在经费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培训经费的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继续教育论文篇4

(一)突出重点,系统解读

一是突出重点,加强理论学习。在浦东干部学院学习贯彻《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座谈会上指出,要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性教育,着力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干部继续教育中一定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当前重点是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同时,还要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做人民公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和坚定,尽职尽责干好工作,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防止以知识能力学习代替理论学习的倾向,始终以基本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打牢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系统性,全方位解读理论。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和挖掘课程主题,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文明”角度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解读;从哲学、政治、司法和文化的对比等方面来开阔学员视野,提升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从深入剖析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和工作内涵入手,从团队领导力、管理成效、人际交往技能等方面不断提升中青年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三是立足实际,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北京市和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的力度,综合采用研究式、体验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异地培训、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和学员论坛、学员讲坛以及业务知识讲座等,促进教学与实践、教与学、学员与学员的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切实把理论和知识转变成素质和能力。

(二)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

以提升学员的素质能力为核心,在推进领导干部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模块+专题”的课程体系,使培训重点更突出、层次更清晰,内容更系统,方式更灵活。模块式教学结构,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壁垒,从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将零散的专题教学整合为主题统一、内容互补、形式多样的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教学单元,使课程结构呈现出综合、开放、多层次、灵活的特点,既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互动性。实行“模块+专题课”的教学,实现课程开发由传统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向满足需求转变,促进干部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根据多年的实践,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应该主要包括以下模块:以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与形势教育”模块,以增强领导干部素质、提高干部能力为重点的“领导者素质与履职能力”模块,以忠诚教育与党性锻炼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和党性修养”模块等。根据培训计划,每一个模块都要设置若干专题来实现模块教学目的。比如,在“政治理论”模块设置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专题。在“领导者素质与履职能力”模块中设置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怎样当好副职、领导方法与艺术、危机管理、战略思维等专题,不断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行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党的建设和党性修养”模块,既要进行党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在主题学习的同时,要开展实践教育,组织学员到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到军营进行封闭式训练,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学员以案为鉴。

二、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领导干部继续教育是以实践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的团队学习。应该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创新培训班次,科学采用培训方式方法,把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专题辅导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强化需求研究,科学设置培训班次

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改革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按干部类别和需求开展培训。专题培训班具有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时间短,方式灵活、要求高等特点。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一方面,要按照干部类别设置班次。比如,组工干部培训班、社区书记培训班、女干部培训班等。另一方面,要按照需求设置班次。从培训内容来看,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本地区发展战略和社会实际以及干部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体现了按需施教原则,培训目标明确。从培训时间来看,一般为3至5天,由于内容集中,安排紧凑,比较容易解决工学矛盾。从组织方式来看比较灵活,既可以联合办学、委托办学,也可以独立举办;既可以举办专题研讨班,也可以以会代训。由于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贴近实际、形式灵活,使培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良好。比如,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管理研究班、文化创意产业高级研究班、旨在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领导与管理专题班、传统文化专题班,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等,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注重现代教学方法运用,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重视开班热身。根据各班次特点,通过“学习型班级建设”,组建班委会,讲解学习要求,引导学员迅速消除陌生感,增进相互了解,转变角色、融入团队,更快更好的投入学习。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课堂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充分尊重和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研究式、体验式和情景模拟教学。一是在主体班教学中,积极探索“2+X”的模式,将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向师生共同参与转变,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引导学员联系实际,深化思考,注重理论提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三是把实践作为领导干部继续教育的最好课堂,把“一线”当成干部学习的最好老师,通过实践历练发现和把握工作规律。比如,通过到井冈山重走红军挑梁小道,体验革命环境的恶劣,感受红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军训和拓展训练,磨炼意志、熔炼团队精神。

三、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一)日常管理要严谨规范

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应该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实施项目管理。在经费保障方面,应该坚持学员跟着经费走,经费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确定项目承办机构,达到提高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的目的。在学员管理方面,实行班主任主导、班委会分工负责的学员自我管理。每个培训班最好配备2名班主任,分别负责教学管理和行政服务管理等工作,两位班主任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二)重点环节要做到精益求精

以精细化为导向,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规范培训计划从生成到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校领导联系主体班制度,及时听取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在不同班次深入开展学习型班级建设和研究式教学的新办法。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培训部门与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教研室以及教学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培训环节,做到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三)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动态评估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篇5

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石河子市共13个地州市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合计发放问卷354份,回收354份,回收率100.0%;剔除未作答题目占1/4以上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90.4%。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为:男74人(23.1%)、女246人(76.9%);汉族223(69.7%),少数民族97(30.3%);任教学段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2(6.9%)、181(56.6%)、84(26.2%)、33(10.3%)。2.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新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学历教育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非学历教育情况。其中,第一部分共有10个项目,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教龄、特教教龄、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区、编制、职称和所教年级;第二部分共有6个项目,主要包括:初始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当前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第三部分共有7个项目,主要包括:培训级别、次数、内容、效果、问题、影响与需求。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接受过培训的主试主持实施。为了保证作答的真实性,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自编访谈问卷对新疆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共有60余名特教教师参加了访谈,内容包括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内容、次数、级别、成效、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等。访谈所得信息依据问卷结构进行归类,在后续分析问卷结果时参考访谈内容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研究结果

2.1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现状

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四个年龄段中,人数最多、比例最大是30岁及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达到124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38.8%。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比例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见表1)。对教龄和特教教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龄、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分别有100人和150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31.3%和48.4%,教龄、特教教龄在11-20年以下的教师人数及比例次之。特教教龄在6-10年、11-20年、≥21年段的教师比例均低于教龄在这三个段的教师比例,但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却远远高于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两者的差异达到17.1个百分点(见表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的现状表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有相当比例的特教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这既显示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昭示着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2.2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教育

经统计分析,发现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以高中及中专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129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40.3%;因高学历教师人数较少,在统计分析时将硕士学位教师与本科学历教师合并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这部分教师仅有82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5.63%,其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人。为检验初始学历教师与当前学历教师人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cNemar变化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Z=-12.367,P<0.001,这说明教师们都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检验每种学历教育的人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别对两种学历中的人数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初始学历的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10.43,P<0.01),发现三种学历结构的人数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教师人数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对当前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201.08,P<0.001),结果发现三种学历教师人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人数要显著高于大专、高中、中专学历人数,具体表现为: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变成了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218人,占有效样本的68.1%,和初始学历时的本科学历教师比例(25.63%)相比提高了近43个百分点;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86人,26.88%)和初始学历时的专科学历教师比例(109人,34.0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15人,4.69%)和初始学历时的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40.3%)相比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硕士学位教师有1名,实现了零的突破(见表3)。本研究样本中,获得学历提升的特殊教育教师共有18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8.44%,超过了一半。对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及中专学历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有114人,达到84.4%;大专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和比例次之,有73人,达到67.0%,本科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比例为零(见表4)。通过对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进行相关分析(r=0.602,P<0.001),结果发现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呈显著正相关,即学历越低越接受学历提升教育。在专业类型上,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专业同当前学历专业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始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8.6%(188人)、20.1%(64人)、21.2%(68人),其中教师人数最集中的前五位专业分别是特殊教育(53人,16.7%)、中文(36人,11.2%)、学前教育(21人,6.5%)、信息技术(18人,5.5%)和医学(16人,5.0%)。在接受学历教育、取得当前学历后,教师的专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变为77.2%(247人)、7.1%(23人)和15.6%(50人),教师人数在前五位的专业变成了中文(94人,29.5%)、特殊教育(24人,7.6%)、小学教育(16人,5.0%)、数学(14人,4.4%)和医学(14人,4.4%),普通教育类学历专业(尤其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

2.3特殊教育教师的非学历教育

表5数据显示,本研究样本中,绝大多数的教师(271人,84.69%)都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其中,接受过1-2次教育的教师人数最多,有16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2.19%,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还有4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5.31%。特殊教育教龄也与教师的非学历教育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285,P<0.001),教龄越长接受的非学历教育的次数越多。我们具体分析发现:特教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未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占这部分教师的五分之一,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次数也以1-2次为主(93人,占这部分教师的60%);特教教龄在6年及以上的教师接受3-5及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机会要更多一些(见表5)。经统计分析,发现本研究样本中,接受过自治区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最高(55.3%),接受过部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次之(20.3%),接受过校级、市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13.8%、10.6%(见表6)。对非学历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229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71.6%)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接受特殊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有130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40.6%。本研究有效样本中,认为自己在非学历教育中收获很多的教师比例最高(205人,64.0%),有24.7%的特教教师认为非学历教育效果一般,有10%的教师感觉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帮助有限或不明显,还有1.3%的教师反映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没有帮助(见表7)。对非学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被特教教师排在前四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192人次,60.0%)、“教育方法偏重于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135人次,42.19%)、“培训次数太少”(124人次,38.75%)和“培训计划一刀切”(81人次,25.31%)(见图1)。还有少量教师认为“培训次数太多(11人次,0.03%)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专业指导”(222人次,69.4%)、“缺乏经费保障”(166人次,51.9%)、“没有充足的时间”(125人次,39.1%)、“缺乏良好的环境”(102人次,31.9%)、“其它”(10人次,3.1%)。在未来的非学历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最迫切希望学习的前五项内容分别为:特殊儿童心理辅导(197人次,61.6%)、康复知识技能(188人次,58.8%)、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153人次,47.8%)、现代教育技术(120人次,37.5%)、学习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118人次,36.88%),特殊教育前沿理论(112人次,35.0%)、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85人次,26.6%)和特教研究方法(67人次,20.9%)排在第六、七、八位(见图2)。

3讨论

3.1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总体成效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资格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先天不足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已由当初的以高中和中师为主(40.31%)转变为目前的以本科为主(68.13%),这一比例和北京市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73.1%)[9]相比虽然还低5个百分点,但和全国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8.4%)[10]相比却已高出近十个百分点。从专业化水平来看,通过非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虽然比较年轻,而且有大量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过来,但84.69%的教师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该比例已基本接近全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90%)[11]。从非学历教育的级别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所接受的非学历教育层次比较高,主要是部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其中:接受过部级培训的教师占到20.3%,超过五分之一,接受自治区级培训的教师占到55.3%,超过一半,这两部分教师加起来比例达到75.6%,该比例远超过全国接受过省级和部级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15.2%)[1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级别比较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疆充分利用了国家和地方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平台,尤其是“国培计划”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政策和对紧缺薄弱学科的倾斜政策[13],二是新疆自治区出台并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规划,搭建起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专有平台[14]。这表明,国家及新疆自治区政府“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促进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指导和实施责任,对于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

3.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奋进背后的省思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学历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初始学历低的教师比初始学历高的教师学历提升比例大的趋势,其中初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学历提升的比例低到零,致使新疆硕士学位特殊教育教师只有1人,比例仅为0.3%,该比例远低于全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0%)[15]。新疆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高比例与硕士学位以上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比例之间的悬殊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教育奋进的成效,可能更多地源于教师资格达标硬性要求下教师出于对“外炼”的职业资格功利的考虑,但教师“内修品格”的意识却并未被唤醒与激活[16],这显示出学历补偿时代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乏状态下,新疆特殊教育面临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专业自主发展困境。从学历教育的专业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存在着专业发展的迷思。新疆特殊教育教师中,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本来就比较低,只有16.7%,该比例几乎是全国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31.9%)的一半,在经过学历提升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矛盾更加严峻,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降到了7.6%,此比例几乎是全国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21.8%)[17]的三分之一。特殊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引进非师范类及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来缓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资短缺的矛盾本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普通教育专业以弥补职前培养无法涉及的某些缺憾和空白点,也在情理之中,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比例低至7.6%,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迷思,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特殊教育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探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迷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新疆特殊教育基础薄弱,特殊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存在普教化倾向[18];二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迟迟未出台,无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19]。从非学历教育的次数来看,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非学历教育,但还有15.31%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同时,接受过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次数也偏少,超过一半(52.19%)的教师都只培训了1-2次,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比例很小,只有10.94%,该比例远低于全国接受过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46%)[20]。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次数偏少与地(州、市)和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有关,参加过校级和市级培训的教师加起来才仅有24.4%。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在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是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应该并能够包办一切,期望国家和自治区解决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却并不切合实际。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大量的经常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两次的集中培训解决完,需要即时指导。同时,特殊儿童自身的复杂性也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也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21]。此外,忽略地(州、市)及特殊教育学校自己本身的主体作用,也会削弱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的效益。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就发现,部分地州市级政府由于缺乏对特殊教育的责任意识,没有将教师培训与学校建设统筹安排部署,致使多所学校错失了自治区级培训机会。还有部分学校在派出参训教师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不按要求选派教师,使有些教师过度培训,而有些教师又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和市级培训的主体地位不应也不可偏废。

3.3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反思

质量和效益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是继续教育研究领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总体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达到64%,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36%的教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持中立甚至是消极的态度,此外,有69.5%的教师依然认为目前自身专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指导。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级别相对于全国而言比较高,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不甚满意,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师依然感觉当前缺乏专业指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的产生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粗放式教育模式削弱了教育的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这和田寅生等人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2]。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的多元化是源于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本身所带有的变量(背景变量、发展变量和环境变量)[23]的多样化。新疆开展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时,采取的是全国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通用模式,即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24],无法顾及对象变量不同所带来的需求差异,从最初的不分专业的“大一统”特殊教育培训到后来的分专业培训,都属于粗放式培训,在一个培训班中,有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业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教师。教师之间存在太大的异质性,但大家却把解决差异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本身,这就让培训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的社会期待,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部分教师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二是“知与行”的分离削弱了教育的实践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非学历教育内容中,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居于主体,占了71.6%,实践技能占了40.6%。但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类内容却被教师们排在了后几位(“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和“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位),排在前五位的“学习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上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60.0%教师认为培训“结合教学不紧密”,有42.19%教师认为理论培训者“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这表明,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期待与路径选择,培训者似乎看到了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参训者则希望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结果也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在教师教育实践行为中处于一种无力与日趋祛魅的尴尬境地,参训者对于培训者的“话语霸权”和自身的“失语”非常不满,对争取“话语权”充满了渴望。在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培训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走弱现象的产生与它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较量、博弈密切相关,在这场博弈中,特殊教育理论的失利,看似与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工具理性”[25]的追求并无二致,但却也是源于教育实践者面对特殊儿童问题越来越复杂时无力、焦虑、困惑、挫折与挣扎的迫切诉求,同时也源自于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效率的执着追求。因此,再次追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一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26],探寻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路径,促进“知与行”的有效结合,便成为当今特殊教育培训者不能不面对、不能不思考并且不能不去探索的现实问题。

4建议

4.1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

OECD认为,教师职业的持续更新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成教育改革的关键[27]。而和根据社会变迁呼吁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道德感召方式相比,政策因素能够更加持久和稳定地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选择[28]。因此,要使继续教育从理念呼吁层面转向行动、实践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管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从公共政策层面不断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保障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有效地进行继续教育。当然,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政策,它应该配以内在一致的、综合的、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运行,就应着力设计系统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证书制度、津贴制度等,这种制度要关注“职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出“人们对特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从业者,在社会及职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与认同。即,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外在的资源占有、报酬分配及精神上的自我体验等是相辅相成的”[29]。

4.2搭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平台

虽然制度的激励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激励,但由于制度建设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根基,这就使得制度建设本身变得异常复杂。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形成普遍适用的促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还需要很长时间[30]。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基础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微观环境就成为宏观政策的良好替代。因此,学校能否搭建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就成为影响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平台能否搭建起来,又取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即能否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用科学的、人本化的评价和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发展的适度压力和动力,从而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工作与生活的诉求。在校本研修越来越成为普遍诉求的情况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便成为提升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

4.3构建基于教师需求和学习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继续教育论文篇6

1.1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为高职院校师继续教育树立了全新的风向标,是未来理念探索的新途径。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教育完善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主导下,高职院校教师重新树立了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第四新媒体科技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理念以及知识共享提供了更加殷实的基础保障。

1.2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纵观当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观念滞后、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和前瞻性,培训机制未完善,特别是当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内容过于片面化、模式相对单一化、功利性和关系性都比较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窥探

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其中就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的话,社会服务功能无疑已经是高职院校各项功能当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既体现了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展现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纵观当前各高职院校对于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发展建设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社会服务观念相对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是把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为高职教育的辅助部分,鲜有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办学意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当中缺乏和地方企业、单位等的主动联系和交流,特别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上,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及时调整能力。

2.2在社会服务机制上还不够健全。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缺乏独立的面向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因此很难有效开展一些必要的社会服务工作。另外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设置还不够健全,很多师资考察项目当中都缺乏有关技术资格和专业技能的认证。

2.3缺乏面向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建设。

一是在师资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教师专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对行业和职业足够的了解,以至于高职院校很难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在课程专业体系建设上,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知识不能贴近市场需求、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三是在教学体系建设上缺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足够的重视,缺乏开展足够多的实践项目,譬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活动,在面向社会服务的视角下,高职院校显然缺乏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

三、社会服务视角下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选择

3.1创新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

首先就从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着手,加大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规,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落实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理念。加强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队伍储备,落实文化保障,提倡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创新。其次深入落实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机制。既要建立健全终身教育机制,统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成立社会服务专项职能机构,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同时在办学体制上争创先锋,充分利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降低培训成本,扩大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受益面,依此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上要灵活开放,统筹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在继续教育途径拓展方面,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交流和沟通,凸显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标杆,融入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方针,确立高职院校教师重义轻利的继续教育理念,淡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利性。

四、结语

继续教育论文篇7

人在出生后来到这个世上,以自身有意识、有目的存在特性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别的物种区别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还有,无论人是否有意识将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意识对象,他都要能动地向未来生命的发展而不断展开。既然人们对自己的活动有这样那样的意识,那么人的活动就不是盲目的,人们是主动地利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的,在人们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受到理性的指导。人的主观能动发展是一种必须,其突出表现是人为未来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谋划,获取新知,充实生命。“亚里士多德把求知看作人的本性。”人存在现实世界中,首先体悟的是“惊奇”,对现实世界强烈的认知渴望,希望不断探索出新的奥秘,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从存在主义出发,人的生命发展是一种可能,人被“抛”于现实世界,人的存在便向未来的无数可能性展开。人的存在赋予个体丰富的意识,其本身需要能动地投入现实,才能适应变幻无穷的世界。人的将来不是靠理想支配的,而是需要自己创造,它永远都是一种可能性。正如萨特所言,“将来突出了人的存在的意义,这个将来有待于人们去创造。”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人活着,就是在为着一种想象中的将来而不断奋斗着、谋划着、展开着。实现一种可能性,不是结果,而是人生新的开始,人自身又需要为新的生命可能性而不断筹划。人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新旧可能替循环中,凸显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师继续教育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学历提升,用以补充中小学师资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力度更大,教育部出台相关系列重要文件,强调教师要加强学习。1999年初,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5年累计240学时”,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为面向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2011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明确提出从240学时跃升为360学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然而几年过去了,多数教师也在为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而奔忙,可实际效果却不是太理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反而呈现这样一种现实:“很多教师将国家赋予自己的参加继续教育这一权利和义务误认为是自己‘不得已而尽的义务’”为什么自上而下一盘棋的运转,不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们反对的呼声却是一片呢?这应该有其内部原因可寻。为落实上级规定的5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各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制教师每年参加学习。例如,有的地方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紧密挂钩,每5年按规定完成360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准予申报职称;每年按规定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给予聘任相应的职级。以××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为例,其“继续教育条件”专设一项,“……参加继续教育,达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强制性的学习,教师们又会出新招,通知参加学习他们也去,但却不认真对待,仅为拿到学时而战,自主性大大降低。初步调研,有70%~80%的教师对目前培训不太满意,认为学习不能贴近地气,针对性不强,对他们没太大帮助,对教学没有太大改善。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很简单,多数是为完成每年72学时的任务,能够不影响职称评聘就够了,因为职称评聘才与他们切身利益关系紧密。况且当前,“一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诸多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制度的压抑、思想的钳制和自我的奴役”,教师本身压力比较大,读书学习的时间不多,至于学习效果怎样,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长此以往,教师继续教育就变味了,本来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应该主动追求提升,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机会主动参加,现在却变成强制、被迫地接受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完全消失,成了被动的执行者。针对人数庞大的教师群体,做一个动作强调整齐划一不难,但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主观性较强,要求整齐划一难度显然不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常鼓励他们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如同学生,他们也是发展中的个体,理应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学习缺乏自主性,身受束缚何以实现让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自主呢。根据人的主观能动思想,继续教育是对教师实施的教育,主体是教师,是教师职后的一种再教育,只有将教师视为学习主体,才适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体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及内在发展动力,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三、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性回归

遵循个人主观能动发展规律,教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应是鼓励教师自主参与,让教师自主筹划自身发展,自主建构自身生命可能性。因此,我们大力呼唤教师继续教育理性回归,通过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真正还教师学习的权利,让教师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开展自主教育。教师通过自主教育,唤起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教师寻求主动向教育现实世界敞开,发现自身优势并给予充分肯定,进入一种发展自我的“沉浸”意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主动建构“超我”,实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最终达成自身专业的有效成长。

1.敞开———形成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在现实教育世界中,因被一些事物所“烦”,特别是挥之不去的升学、考试的压力,辅之以一些行政干预,而变得因循守旧,惧怕创新。尽管有时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改变,但不是自愿的,在工作中多被“自欺”笼罩,经常对自我掩盖问题真相,躲避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困惑。教育现实世界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师要经受实践的磨炼而逐渐成熟,走向教学经验丰富、性格完善。“教师不能在集中培训时被灌输各自分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师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工作无法分开,他们平时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专业学习的一部分。”教育现实世界环境多变,不断为教师设疑,提供专业发展的机遇,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机遇摆在面前,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课前备课,需要对未知知识广泛了解;课堂授课,需要不断调动经验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课后指导,仍需要积极学习才能跟上学生思维进程与知识视野。教师缺乏学习及有效提升将会有一种内在紧迫感,力不从心。教师自我发展的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外部力量和自身内在能动性所迸发的自我塑造的内部力量双重影响,这两种力量以或同或异、或矛盾或统一的动态方式作用于不同个体,使个体呈现出多种发展可能性。在多种可能性之中,需要教师自身积极的努力,才能实现一种自己较为理想的可能性。自主的教师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渴望,激发教师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师自发地积极体验美好的生活世界,完全投入教育现实世界,了解教育教学现状,深入认识教学实践,思维经常处于反思状态。“反思是思维存在的高级形态,是自我构建的一种工具和范式。”真正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领悟、反思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教育现实世界,将教师逼近教学反思,向教学现实敞开,向问题“困境”挑战,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思、灵感、顿悟不断获得新的实践智慧,促进自我提升,改变以往草率应付学习的现实,将自我从封闭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经验思维中解放出来,获得自我重生。

2.肯定———寻找自我发展空间

自主教育完全是出于教师的自愿,是教师一种实实在在的“我要发展”的内在诉求,让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并为承担自身发展责任而付诸行动。被动的学习教师体会的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而自主教育促动教师认识到接受再教育时自我发展的必须,诱发自我提升的冲动,开始自觉为自己树立目标及人生定位,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并且自己为学习结果负责。“思想者十分注重与自己对话,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一个立足点,确证自己的存在,修己成人,负起自己生而为人的责任。思想者总是要寻根究底,思考着:我从哪里来?进而想象着:我到哪里去?他要冲破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世界,而到一切可能的世界去遨游。”教师为自己树立目标,反观自身,发现自身的优点,给予自我肯定,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和需求,这才是教师发展的真正动力。只要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发现长处并长久坚持,即可取得长足进步。魏书生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有很多长处当然好。长处不多,只有一点儿,只要努力发展,同样能取得突出成绩。”教师不是将自我的成长目标预设为“名师”才有动力,所谓的“名师”是外加的,况且“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育。”通过自主教育,教师充分肯定自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自我肯定做到将“自我”设定为目标,不与别人比,要与自己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发现进步,体察不足,肯定成绩,及时补充不足,以不断有成就感,“今天能够做到这样,还是不错的,明天继续努力!”久而久之,形成自我进取意向,并付诸实际行动,充分体会发展自我的幸福。“标志教师专业成长的首先不是骨干教师、把关教师、中高考命题成员等身份,不是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也不是……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提高与深化,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洞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3.沉浸———进入自我发展意境

沉浸理论是著名专家塞克斯哈里首次提出,用来解释人们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沉浸描述的是主体忘我的工作状态,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主体通过完全投入情境进行自我肯定、促使主体产生积极的行为。自主教育由教师自主支配,能够诱发教师进入“沉浸”意境,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所需及兴趣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自己安排,实现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连贯性,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达到一种愉悦极限,减少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浪费,有效促进专业提升。“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教师通过积极的情感,忘我地投入自主教育,充分协调教学中现实和所需的关系,充分理解教学情境,不断地向实践设问,通过及时地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自觉提升教学技能和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自我意识主导的学习提升将超过任何专家的引领。但是,有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教师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常人,性格有别、气质相异,与他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一样,发展水平和动力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教师继续教育的水平。根据“公平”价值理论,教育学生允许“后进生”存在,同样,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也应该允许少数“后进师”存在,允许那种无论怎样都无法被唤醒的教师存在。尽管教师有发展自我的内需,但他们是社会人,亲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针对一些负面信息和诱惑,某些时候需借助意志来克服方可达到教学沉浸状态。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毕竟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何激发教师将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并依靠个体意志来坚持,是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沉浸”于自我教育是教师坚强意志和毅力的具体表现,更是主体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外显表现,因为它能够加速个体与教学现实世界的有效融合。

4.超越———实现自我发展价值

继续教育论文篇8

继续教育(ContinuingEducation)首先是由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把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出台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这在宏观上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首先,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其次,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不仅从宏观上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而且从具体数量目标上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未来10年达到3.5亿人次。同时对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出了新思路、新观点和新部署。三是继续教育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平台,更拉近了学校与区域社会的距离,也是赢得社会对学作者简介:李军,男,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指导。校支持的一个有效渠道。四是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需要。五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发展及最新的社会实际需求,有助于解决教育与实践相脱节问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促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紧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定位

(一)继续教育重新定位的理论来源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出席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发展论坛”时指出:认真研究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分类办学,明确发展定位。2014年1月6日鲁昕副部长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着力解决高校内部继续教育定位不准、多头管理、分散办学、机制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不低于45%;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20%以上;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万人以上;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城乡社区成员参与有组织社区教育的比率达到60%以上,中西部地区达到40%以上;盲数量较2000年减少50%以上。”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引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重视发挥普通高校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所以地方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和需要,对继续教育办学重新认识,并将其定位在向职业性技能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在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

当前无论是在关于高校战略的理论研究还是高校战略的实践中,服务社会的职能往往被泛化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或者是其自然的延伸,因而在高校职能战略定位系统中,服务社会战略定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泛化以及大学服务社会战略定位的弱化,直接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性定位不明确,甚至缺失。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依据终身教育理论,遵循地方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成为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生力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首先应该进行区域定位: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例如菏泽学院就可以把服务区域的重点定在菏泽市及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服务对象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中低端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定位在深入一线,做好宣传,抓好招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

(三)教育目标的定位

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及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较好地实现新知识、新技术传播辐射。(四)教育形式的定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形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见,国家把继续教育提高到人力资源建设的高度,并将工作重点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应该坚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和精神,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为主,走多样化发展继续教育之路。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面向不同层次的需求,继续教育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包括通信卫星、计算机模拟技术、自动化实习设备、网络教育等都将为高等继续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Web2.0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开放式互动教学的可能性,MOOCs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事例。

(五)办学层次定位

继续教育突出的标志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来说的。学历教育包括了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专升本以及在职研究生等,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则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岗位培训等。办学层次的定位是指在确定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结构并且给予较为合理的位置,即继续教育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不同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同差别,反映出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服务方式的不同。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都不可能都十分完备,这需要确定好办学的层次,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办学的条件与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办学层次不能和办学的质量、办学水平相一致,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上,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照搬硬套。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具体需求来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

(六)发展模式定位

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一个科学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发挥其智慧;有利于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校企产学研结合;有利于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和培养,必须适应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性、职业性、创业性。必须设置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类型学员职业发展的需要、技能培养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始终坚守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现实、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理念,注重项目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精品。

(七)教育模式的定位

转变办学方式,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高校与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应该是今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一是校企联合办学能使企业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开发优势与高校的品牌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有效地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使教学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是解决当前行业或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技术急需更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特色化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的长期合作,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高校依靠行业或企业接纳学生,行业或企业依靠高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双赢共赢的关系,使学校和行业双方真正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二是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利用学校间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教育项目,并付诸实施,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形成特色项目,更高质量地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八)特色教育项目定位

强化特色教育即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等因素,强化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的设计和教学。通过特色项目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继续教育在区域各行各业的优质品牌形象,进而提高在广大受教育者中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继续教育。

(九)认识定位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更不重视,将其边缘化。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继续教育是高校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它将最新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在职人员,提高相关学科在区域各行业中的影响力,是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因此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认识应定位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力军,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能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其边缘化。

三、高校内部定位

(一)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是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增强各类在职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迅猛。这就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校内学历教育,而是连续的动态教育和终身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采取各种适合的方式培养各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做出积极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继续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九条:持证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议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予以公告。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据资料介绍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我们招远市就有4500多人,每年都要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确定的教育内容进行了一次教育,培训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①函授学习;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高校会计队伍庞大,并分散在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加上高校会计人员学识水平参差不齐,给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高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快速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决策层会计工作者,仍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强调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一些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都给会计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会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如不及时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就会逐渐落伍被淘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会计具体准则陆续颁布实施的今天,现代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四个转变”。(1)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2)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3)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4)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尤为重要,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自1997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出台,至今财政部已了为数不少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且现在仍然有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研究制定之中。这些新会计制度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但如果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会计知识,会计人员势必要落伍,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将难以避免。加强会计人员是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第一,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及业务水平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坚持政治方向,着力提高学习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新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第三,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工作严谨、廉洁奉公,团结协作,谦虚谨慎。

3.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曾对会计指出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行业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扎实稳妥地推进会计继续教育准入制度,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素质落后的局面。因此,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要从知识增长型向素质提高型转变,改以制度为本的专业培训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协调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既要注意教育内容调整和教育模式转型过程的衔接,更要注重会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目前县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发挥会计继续教育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整合作用,更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县市先进的教育经验,培养会计人员向中高级会计专业和技能水平发展,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继续教育是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人的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三、改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首先,财政部门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并加强对培训实施的监督检查;其次,变集中培训为分散培训,可以分地点、分时间段、分批次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三,要保证培训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的学时进行培训;第四,严格培训期间的考勤,保证出勤率;第五,严把考试关,对于确实成绩不合格的,应重新参加培训。

2.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重视培训的同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录象等形式组织学习;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或单位的组织作用,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超级秘书网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会计人员假账不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忽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源之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并不是靠几天的培训所能解决,需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陶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继续教育论文篇10

1.1专业知识水平低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很多知识的老化以及对新的专业知识的缺乏都严重影响着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专业技术及各项工作的发展。就内蒙古自治区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情况而言,专业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而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占大多数,这些给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实际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因此,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工作在受到新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

1.2服务观念落后,职业道德教育不完善

在以往的服务观念中,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服务大多只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所以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也似乎习惯了这种简单的服务模式,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形式。但随着现代网络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管员”和“出纳员”,更应该在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起到参谋、导读的作用。职业道德是图书馆继续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院系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目前,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偏低,评职称有很大难度,劳动成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着管理人员的思想情绪、工作热情。因此,通过对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职业认知度,充分认识到院系图书资料室在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从而促进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工作的全面发展。

1.3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够合理

从目前来看,虽说有些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知识过于单一,没有系统性,或者只具备理论性而不具备实践性,缺失复合型人才,而且劳动人事部门提供的培训教育又是针对各个领域所有人员的一般性基础培训,这使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无法深入到图书文献的具体内容中,无法成为专业文献信息和专业读者的纽带,也就自然而然不可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因此,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怎样提高专业水准,将陈旧的服务观念转变,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仅是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更是每个图书馆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不论职称高低,不论学位高低,资料室管理人员都应该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配合所在院校搞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工作。

2继续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方法

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相关知识的拓展

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资料室传统技能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多方面有关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图书馆学概论”、“图书情报学”、“信息检索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教程”、“信息资源建设”等多方面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与广大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高校院系资料室面对的每位读者的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理解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所以说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以达到与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并且能为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2.2新兴技术的掌握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图书馆普遍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与发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基本采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对师生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要求传统的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也必须发生巨大地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将被半自动、半手工的工作方式或全自动的工作方式的模式所替代,这些将给院系图书管理人员带来新的挑战。管理人员只有全面加强计算机能力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才能适应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3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作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与新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也只有他们才能带动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全面健康地发展。综上所述,实现上述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2.3.1讲座培训。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讲座、职业道德讲座等各方面的拓展能力讲座,以提高资料室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带动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全面发展。

2.3.2进修班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院系图书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研修班、短训班等进行研修与学习,努力培养图书管理业务带头人,使其成为高校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2.3.3友好访问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院系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之间或校内院系图书资料室之间进行互访参观、调研与学习,借鉴、学习其他高校图书资料室或校内院系资料室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及图书资料研究成果,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开阔眼界,扩展思路,提高业务知识与管理水平。

2.3.4树立终身学习。自学是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获取知识提高自我的最好途径,也是其他方法与途径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做好院系图书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