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19:55

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范文篇1

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来进行自主探索

实践活动就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学习“统计”后,可以去统计班里同学爱吃哪些水果;学过了乘除数是三位数乘、除法,可以让学生去预算春游中的化费,或调查家里用电、用水情况。学过“多边形的面积”后,可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沙堆,计算其体积、重量;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粉刷楼房开支预算等等。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还要注意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

只有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才能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能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养成探索精神,充分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来进行自主探索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学生的猜测不着边际,教师也要给予肯定,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采取独特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数学210×(□□-□)+□□=3000时,多数学生感到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数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好几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如15-1,16-2,17-3,18-4等等。”学生一片哗然,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有的学生却埋头去验证,果然都等于3000。老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他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给全班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及时鼓励全班学生要像他一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教学模式,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这里所提出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可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商不变的性质”一书中,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系列整数,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数中取两个数,把它们组成商是3的而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四人一小组,看哪组列得最多。

1234678912243672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四组算式。

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3÷1=39÷3=3

18÷6=336÷12=3

6÷2=312÷4=3

24÷8=372÷24=3

同时缩小相同倍数

自主探索范文篇2

1.习惯养成的教学意义

未来的社会人人都面临激烈竞争,人才的培养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综合能力的比拼。一个人有没有终身学习能力,关键取决于学生个体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学一定要做本质的改变。此外,高中阶段是学生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正是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汲取历史文化沉淀,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以兴趣促习惯,成为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在教学中要做到:(1)明确学习目的。对于历史这门课,学生要接触、熟知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信息量大,内容枯燥无味,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学习信心。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如通过了解历代农民战争的爆发原因,让学生认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2)通过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历史。

二、教师强化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

1.在自学过程和操作上进行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除了直接讲述,更是要教会学生自学。高中生一方面自我意识较强,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但在自学方面,对教师还有依赖作用,或者还没能形成科学的自学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将学习模式由教到学进行转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自由放任,实施松散的自学,要给学生划定纲要,制订自学计划,进行自学评价。

2.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

自学方法是具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自学的知识要点。如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等。(2)自学的结构构成。要有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反馈、课后学生间比对等。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这些自学方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探索新的适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实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排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方式,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探索新的,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式。

1.课堂环节的新建立

可以打乱原有的课堂环节,如课堂引入、教师讲授、课后练习作为主体,教师占有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新型课堂环节,如“教师布置自学内容和方式—学生自学—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拨—课堂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都是主体。

2.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为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性,可以推进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尤其对一些富有争议性的,没有定论的历史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取长补短,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共同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3.学生自主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更加开放,将更多的教学环节教给学生。(1)让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课题大纲,编制练习题,撰写教学目标。学生的成长往往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这个自助学习方式本身就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过程,课堂没有开始,学生已经掌握过半,效果非常好。(2)不对等参与。部分学生编写教案、制订学习计划,进行教学评价,大部分学生接受教学过程,轮流充当教学指导者,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主体感。

4.开展专题课堂讨论课

自主探索范文篇3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教学;能力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容易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具有机械的操作技能,因此,处在新时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拥有单调的数学知识。那么,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者,在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就必须做到使数学教育从单纯地传承知识朝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首先必须弄明白“自主探索”与数学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一种知识不是学生“懂”了、“会”了,就达标了,而是学生自己真正领悟出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所谓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自主探索的基本模式: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进行有多大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折纸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定理的新课介绍之前,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情景:即一块缺了一个角的玻璃怎么样裁回来。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的。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在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三、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的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和磋商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启发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策略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时,不要将这种联系简单地理解成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和图形的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思考去探索这些表达式、图形在相应学科中的实际背景。如数学中的“还可以表示什么?”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应该先建立数学模型(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等)。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情况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要“公式化”,教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数学活动的主题应当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当然,这样的学习,应当通过对具体数学知识的了解、应用、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过程来进行。对于数学中的“试一试”,特别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注意点

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探索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公务员之家

要使“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的引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较大提高。

自主探索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工程设备;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生物工程设备基础是西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既涉及生物过程设计,又涉及该过程上、中、下游相应的处理设备。在该课程中,学生结合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等专业知识,学习生物工程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配套设计、选型、操作等技术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专业技能。然而,生物工程设备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计算量大、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等特点[1],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或功能多样化的设备,由于学生缺乏对实物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课堂讲授时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因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科研经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核形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重视绪论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大三学生往往处于专业困惑期,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部分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对象看不见(如基因)、摸不着(先进的仪器、大型的设备等)、关系复杂(如细胞系统代谢)、计算难(如动力学、设备设计)等,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受到了影响。因此,绪论绝非是课程正式开始前可有可无的部分。绪论课容量很大,内容丰富,可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讲解绪论时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凸显课程的重要性。如人们经常使用的青霉素是怎么发现的,又是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随着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强,相关研究人员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疫苗是如何做到只产生抗体而不具有侵染性的?相应地,这类生物药品的研发思路和生产工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突破的?针对目前世人所担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基于生物工程技术,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采用了哪些思路、使用了什么方法及设备来生产再生性洁净能源或解决由矿产资源开采及炼制所产生的水、土、大气的污染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不再远离现实,任何一种新生物制剂的诞生或传统发酵工艺的改革都与每代“生工人”的付出有关;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目前生产工艺上的不足需要他们每个人去努力解决,借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章节,我们在讲授前都安排了绪论课,设置了一些与关键内容相关的问题,告诉学生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明确应重点学习的内容。同时,讲课时告诉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重视实例教学,促进学生立体整合所学知识。生物工程设备基础的教学内容囊括了生物反应过程上、中、下游全程的工艺及相应的设备,不仅每步过程间的操作紧密相关、井然有序,而且所有设备的产能都应配套[2]。结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我们邀请太白酒厂、宝鸡啤酒厂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一起,从上游的菌种改良、培养基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到中游的基于“三传一反”的发酵罐选型与发酵过程控制,再到下游提纯工艺设计及相应设备的选型,讨论并优化教学内容,设计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实例教学。该模式可促进学生结合实例深入理解各单元知识,从而掌握酒精等大规模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与选型。教学内容由简入难,理论结合实际,并且理论计算融入实际生产。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深入分析典型的发酵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发酵过程出发,多思考、多计算,优化过程设计,培养学生从工程学、生物学等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前沿科研动态及成果介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渊源古老但年轻的学科,所支撑的生物技术产业众多,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3]。如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中介绍了糖酵解酶-丙酮酸激酶,该酶的缺乏可引发红细胞糖酵解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现在有效的治疗方案源于生物工程产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深入剖析了我国氨基酸发酵与日本、韩国等氨基酸强国的差距及其成因,分析了我国酒精工业发酵的研发与美国、英国能源部研发重点的异同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结合BIO360的生物产业化发展动态,在相应章节适当介绍相关的国际化进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热情。

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变难懂知识为易理解的影像知识。生物工程设备基础课程涉及大量的图表和公式,仅靠“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4]。为了变“枯燥的公式”为“生动的故事”,我们一方面注意幻灯片的色彩搭配,将重点内容突出显示;另一方面结合“板书”演示公式推导过程,同时介绍前人计算思路和计算方法的演变,将公式的提出及演变还原到前人解决问题时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思考自己该如何解决这些量化分析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对那些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气流输送时颗粒物在水平管中的流动方式有悬浮流、两相流、团块流等多种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可将其描述得栩栩如生;在酒精蒸馏过程中,对初馏塔、精馏塔内的物料分离进行动态模拟,可形象地描述不同挥发度物质在塔中的定位及取样口的设计。这些可视化的形象演示能显著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二)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生物工程工厂的过程操作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教材中大量的平面图和计算公式,且对此倍感乏味,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课件内容设计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教师可将这些设备及其设计、计算与实际的工业化生产线联系起来,从生产规模出发,计算每个单元操作的产能,根据产能计算并选择设备规格及其工程参数。通过把复杂的科学问题转变成具体操作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变身为“车间主任”,思考生物加工过程中每个单元操作环节的生产规模布局、生产线设计与计算,并依据生产工艺进行相应设备的选型。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适合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自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通过答辩可以充分展示其自学成绩。另外,我们依托化工学院的中试研究平台,结合专业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一些中试生产设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教育“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了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及时整理自己的收获并提出见解,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运用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通风发酵设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来分析本章3种通风发酵设备的优缺点;在讲解较枯燥的灭菌动力学时,我们提前安排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控制灭菌操作,从而既达到生产工艺的无菌需求,又能使营养基质满足工艺需要。由于过滤操作的模型式归纳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部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这一单元操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对数穿透定律及其修正。(二)报告式教学。结合生物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技术产品,设置专题阅读与研究课题,规定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学并分组汇报,充分调动学生挑战难题、征服困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对于专题研究中较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及学生的知识盲点,指导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提前让学生有目的地“查漏补缺”,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题报告。如发酵过程中,基于所选定的发酵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特性,如何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提高琥珀酸的产量?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查阅美国能源部和英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与开设的研究课题,从细胞代谢机理出发,设计提高产率的新调控工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易错知识点展开讨论,通过答辩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并商议如何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老师唱独角戏,又充分训练了学生的缜密思维。(三)设计式教学。结合我院的中试发酵教学实验,我们以青霉素、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产品为例,要求学生从实际工业生产出发,设计一套完整的生产线,包括上游菌种改良及物料前处理、中游发酵、下游分离纯化。在模拟生产线建设时,我们要求学生配套设计整条生产线的过程设备,同时要求工程参数与工艺参数有机结合,细化设计各种参数(温度、搅拌器转速、溶氧、pH、碳源浓度、氮源浓度、菌体浓度、目标产物浓度等)的检测分析方案。依据在线/离线检测的过程参数,我们让学生分析并优化发酵过程控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青霉素或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工业发酵工程工艺参数,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实例设计教学模式不但要求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文献数据与自己获得的中试数据的异同及产生原因,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动力学模型解析等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将骨干专业课程进行融会贯通。

四、完善考核方式

该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以考试为考核手段,实践教学通过论文答辩进行考核。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科思维和科学思维。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经验来看,为学生布置国内外热点药品或生物燃料等产品的生产过程设计与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将已学的骨干专业课进行融会贯通,从根本上认识专业学习的价值。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较好。

五、小结

针对生物工程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核模式的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该课程难教和难学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舒国伟,陈合,吕嘉枥,等.《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教改初探[J].新西部(下旬刊),2013(z1):47,24.

[2]高振鹏,岳田利,王周利.“生物工程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5(22):82-84.

[3]张雁南,刘刚,李彦国.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141-142.

自主探索范文篇5

一、“自主学习”与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英语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比重,必须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途径与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本人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教师在发挥导引作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1)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2)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3)在课后不使学生进入大量的“题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然而,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这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最突出的问题。要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活化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2.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4)按照学习英语的一般过程,可将学习活动分解为理解———操练———表达三部分。教师教学中要抓住教材特点,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恰当地选择教法。

三、“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评价

评价一节英语课是否达到“自主学习”方式的要求,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一看,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否解决好了“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二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能否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三看,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人数的多少;四看,教学设计的激思程度。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看,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多少。教师是否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情景。

自主探索范文篇6

一、适时“问”,引起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逐渐普及,其教学优势也被人们认同。巧用“cai”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指导操作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并联想而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主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教学中,一般会准备许多像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这样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学想一想,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不施是个好方法,但我这有一件更出色的物品,你一定会选择它,它就是flash《怪味生日歌》!下面对这则“动漫”作简易介绍:8只大小不同的熊猫,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演奏方式庆祝朋友的生日。

请用鼠标点击右下方的“tv”图标可以完整播放。而当鼠标经过每一只熊猫稍加停顿时可单独播放每只熊猫发出的单音。由于作品的设计别有匠心,所以引入教学也就别有风趣。此作品可以在介绍乐器音色(乐器体积大小导致音高不同)或者乐队人员分工合作时趣味引入。(如图)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迅速普及,它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的另一项技术——midi(musialinstrumentalinterface乐器的数字化接口,它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数码录音机等周边设备)也加入到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行列。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试想,当学生已能够通过电脑摆弄mp3时,他们愿意坐在教室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讲授吗?电脑音乐的加入,不但能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加强知识和先进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网上资料:《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刘黎君

《小学低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陈安怡

自主探索范文篇7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应该起到积极而巧妙的作用。教师应该多读些有关创设有效自主学习环境的文章,从最深处理解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广大教师们更好的实施,从而能渗透到日常的所有工作中去。

1.1课前提倡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起点

有很多数学老师不喜欢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课前预习了就会把一堂课的知识掌握了,接下来自己就不好教了。其实孩子能课前学习新知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去学是等待老师把知识灌进他的脑袋里。因此,教师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们课前进行预习,如果感兴趣甚至可以自己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等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一个人做不来的实验可以喊几个同学,也可以请家长加入。彻底的进行一次、两次,甚至是很多次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了研究成果了必定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些课前的自发的操作研究不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有这样的自主先前研究作前提害怕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吗?

1.2课堂上把探索、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了教师大力推崇的课前自主研究作前提,我们的课堂才会更高效、更精彩。教师们把自己的目光不再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知识得到的过程上。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对课前自主学习得好的,实验操作做得好的孩子给予很高的表扬,这样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那些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孩子感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尽快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应该把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让孩子们尽情汇报自己或者自己的研究团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大部分孩子可能汇报的还是书本上提供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创新。因为创新意识以及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渗透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一定能够培养起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上给定的方法,而是在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下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应该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所得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以激励他们继续想自己所想,创自己所创,对于其他同学也是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注意到教室里还有极少一些孩子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可是没有得出结论来,有的甚至是研究到一半就研究不下去了,这些孩子的研究过程尤其值得老师们关注,或许教师的一个指引就能让他获得成功的美好。

1.3课后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延伸到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能完全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的,因此,把实践研究延伸到课后去操作,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丰富起来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补充。

我们班就曾经搞过《圆的面积公式》的不同的推导方法的研究。孩子们想出了好多除了把圆拼成长方形之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有的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合作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孩子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有的孩子把圆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总之,孩子们在自己的兴趣倡导之下,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当我利用数学活动课来听孩子们汇报自己五花八门的方法时,我不由得感叹,谁说我们的孩子探究的意识,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了。

2注重总结,让学生们收获自主学习的成果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辟出一块专栏用来记录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的成果,用以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每天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记录,等到周五用专门的一节课时间对一周来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对于那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教师要给予表扬,甚至把他们的名字以及在自主探究过程的发现贴到教室的专栏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所得是了不起的,是值得班内每一个学生去学习的。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并积极配合,也应该得到老师们由衷的表扬,老师们千万不能忽视这部分孩子。

学期过半,教师们还可以号召孩子们把这半学期的各种各样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办成手抄报,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并看看哪一组同学的发现最多,哪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办的最精致、最美观。在全班同学的大会上颁发特别奖章。这样,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信心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

教师的期望对孩子的一生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暗示积极的激励。可能在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都有好的期待和激励让一个孩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实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形式:

(1)语言激励。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做的很好!”“你真不简单!”“看,我们的学生多聪明!”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3)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探索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自主可控;人民银行

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建设、核心信息技术的突破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对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国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信息安全一直存在着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三大短板”,关键技术及产品受制于外人,信息系统处在被监控的风险之下,这些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个人工作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威胁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国防安全,信息产业的安全自主可控亟待解决。尽管在国家政策和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下,自主可控硬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国产通用计算机系统性能与国外主流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计算机的“大脑”CPU。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自主配套的软硬件产品不成体系,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安全、国产化替代日渐重视,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软件国产化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是安全的核心,借助开源的Linux东风,国产操作系统尽管在公司规模、销售市场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占据着安全可控的主要地位,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广普及下,应用范围从边缘到核心,不断深入。在5G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产操作系统也具备了和国外大厂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可能;国产数据库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巨大的市场和用户群体给国产数据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双十一”“618购物节”等催生数据库发展的特殊场景,也是国产数据库的特有优势。

二、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

硬件方面,人民银行近年来采用一些国产品牌的核心路由器和交换机,开始逐步替代Cisco网络设备。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为例,已经采用了锐捷和华为的国产网络设备,可以满足人民银行所有网络的需求。在服务器和客户端计算机方面,大部分服务器(除NS备份设施)采用联想、H3C等国产服务器,逐渐替代HP,IBM,DELL等品牌服务器。在2019年人民银行采购计划中,全部替换成了以飞腾、龙芯、兆芯等CPU为核心,搭载银河麒麟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的国产计算机,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人民银行信息安全所包括的IDS入侵检测、网络防火墙和信息加密机等硬件设备,均采用国密算法,目前已实现国产化替代。软件方面,当前,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使用的数据存储层一般采用“Suse11操作系统+DB2数据库+MQServer中间件”或“Windows2008/2012Server操作系统+SQLServer数据库+TONGLINK/Q中间件”。但这种架构不符合国家信息安全对银行业IT基础设施提出的开源化、国产化、安全可控的要求,同时也缺乏数据存储层的可扩展性,难以应对应用层的高并发数据访问。人民银行使用的业务系统均由金融电子化公司开发,严格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软件开发规范》,技术路线采用J2EE和Domino架构,保证业务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自人民银行提出了软件正版化及国产化的工作计划以来,国产化工作有序推进,但依旧存在着国产化正版化普及率低、软件版本旧、功能不全等问题,且处于最底层最基础的操作系统仍然是微软公司的产品。

三、信息化自主可控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产产品发展不成熟、不均衡。国内自主可控产品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市场早已被国外相关产品所垄断,缺少足够的使用客户和反馈意见,导致产品功能更新完善慢,产品成熟度相对不足。二是产业环境不健全,力量分散。自主可控产业需要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部分核心产品需要国家力量扶持,适配国产操作系统的国产化应用数量不足,应用开发厂商缺乏介入国产平台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企业力量分散,CPU、操作系统厂商层出不穷,结构体系和技术路线不尽相同,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组合条件下的适配,本质上只是重复工作,对产品的改进没有帮助,这种状况亟待解决。三是用户对国产软硬件信任度不足。一方面,用户在潜意识中对国产产品缺乏信心;另一方面,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不愿轻易更换。在个人用户方面,国外产品在国内拥有了固定用户群体,很难打破。企业用户不敢将核心业务放置于国产设备上,只允许边角系统试运行,导致国产信息设备的普及推广受挫。四是自主可控人才培养不足。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地位不明确,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专业区分度弱,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当前信息产业自主可控的需求不相匹配。

四、探索信息系统自主可控体系的构想

现代的CPU芯片包含上亿个晶体管,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则包含数千万行源代码。如此复杂的系统,仅依靠“黑箱测试”并不能确保其没有“后门”和“漏洞”。自主可控的根本目标是安全可控,人民银行必须将自主可控、安全稳定作为今后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国产化替代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一)改变国民观念,增强国民信任度。推广国产化需要改变民众潜意识中“外国产品优于中国产品”的想法,加强自主可控意识。树立用户对国产信息系统的信心,同时也要对国外产品一视同仁,才能使国产信息系统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二)出台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国家政府要出台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企业主动承担技术创新的责任,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用市场化的方法引导企业把握信息领域的核心要点;企业自身也要找到技术发展的规律,是否掌握芯片技术、基础软件决定软硬件的自主可控权;自主可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企业要设置长远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夺回失去的阵地;政府还需引导企业集中力量,避免同水平的重复研究工作,影响投入回报率。(三)构建产业链生态,形成产业联动。国内国产化厂家要加强合作,构建从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基础软件等一整套国产化产品与解决方案。要想改变国外产品的生态垄断,仅靠几个核心技术的突破远远不够,还要关注上下游企业和关键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四)建设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平台。首先,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要优先选用掌握核心技术的国产软硬件产品,避免国外厂商通过“后门”对信息系统进行操控。其次,当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能够满足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需求时,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之前的经验,按照对信息系统威胁程度分清主次关系,选择可控性、操作性、安全性更强的软硬件产品搭建平台。最后,要建立安全可控的软硬件清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筛选出适应人行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五)人才培养。一是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应制定金融科技和信息安全培训教育计划,逐步提升现有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对网络技术、硬件维护和系统维护方面的掌控力。二是加强运维监控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应提高日常对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的监控能力,提升对风险的预判能力和解决效率。

五、结语

信息系统自主可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人民银行自身要根据国产化行业的发展情况,确立一套适应自身的软硬件体系,推动人民银行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的发展,真正做到将数据话语权掌握在人民银行手中,掌握在国家手中。

参考文献:

[1]刘昌伟. 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 信息安全研究,2018(8):748-754.

[2]刘昌伟. 自主可控环境下办公软件发展趋势分析[J]. 网络空间安全,2018(12):66-79.

[3]卢锡城. 聚焦安全可控——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发展思考[J]. 中国信息安全,2018(3):46-50.

[4]秦磊华,谭志虎. 信息产业自主可控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1):37-41.

[5]张晔嘉. 国内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生态环境分析[J]. 电子质量,2019(7):58-61.

[6]董哲一,王超. 以CPU、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国内外信息技术产品生态体系现状对比分析[J]. 网络空间安全,2018(12):56-62.

[7]王闯,蒋丽.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产品安全可控浅析[J]. 网络空间安全,2018(12):63-65.

自主探索范文篇9

关键词:自主探索;数学教学;能力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容易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只是具有机械的操作技能,因此,处在新时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拥有单调的数学知识。那么,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播者,在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就必须做到使数学教育从单纯地传承知识朝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首先必须弄明白“自主探索”与数学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一种知识不是学生“懂”了、“会”了,就达标了,而是学生自己真正领悟出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所谓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自主探索的基本模式: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进行有多大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折纸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定理的新课介绍之前,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情景:即一块缺了一个角的玻璃怎么样裁回来。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的。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示”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如在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三、学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的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交流和磋商中进行调整和修正。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启发的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策略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时,不要将这种联系简单地理解成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和图形的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思考去探索这些表达式、图形在相应学科中的实际背景。如数学中的“还可以表示什么?”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应该先建立数学模型(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等)。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收集最有用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情况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要“公式化”,教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五、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数学活动的主题应当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当然,这样的学习,应当通过对具体数学知识的了解、应用、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过程来进行。对于数学中的“试一试”,特别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注意点

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

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探索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点拨。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要使“自主探索”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的引导,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较大提高。

自主探索范文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问题与对策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试行和推进,各省纷纷明确自2019年起开展全国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自主评审意味着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它是新一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改革的开始,也是政府‘放管服’的关键政策,放权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实质化。这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当前职称评审问题的一剂良药,放权让高校教师获得职称自主评和聘的自由,让职称评审的行政主导逐渐向学术主导转向”。但是,不管承认与否,与对自主评审轻车熟路的重点高校相比,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以下称为“普通高校”)在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正。深入探讨高校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但能够对高校的自主评审体制加以完善,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新一轮高校职称制度的改革。

一、普通高校自主评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自主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健全,创新机制流于形式。高校获得职称自主评审权表明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将由政府主管的指导性标准转化为具有高校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标准,因此各高校就可以根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有些普通高校自主制定的职称评审标准不够科学,不切合本校实际,相关人事制度改革缓慢,“同行评价”流于形式,盲目参考甚至照搬其他院校的标准,难以保障评审公平。特别是一些新晋专升本院校、高职院校或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某一民办应用型高职院校,制定的评审标准竟与省内某教学科研型公办本科院校一样,如此生搬硬套,置自身办学特色不顾的评审标准不但不科学,可行性也欠佳。(二)高校职称评审权行政化,存在“外行评审内行”现象。“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通常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逻辑来进行内部治理,内部机构也按照对口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因此,各高校获得自主评审权以后,由于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并没有常设机构,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各高校都将职称评审认定为是由人事处主导办理的行政工作”。总体评审框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状。从各高校下发的评审通知看来,当前很多高校对职称申报的审核都大同小异,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行政职能部门主要掌管职称评聘工作,成为职称评聘工作的主导者和推进者,诸如审核、签字、盖章之类的行政权任意扩大,挤占了本来就不占上风的学术力量,导致外行评审内行有了其最初的“舞台”。此外,由于各高校自主评审中评审委员会成员的设置要求涵盖所有参评教师所隶属的学科类别,但学科门类繁杂,某些高校尤其是高职学校的评审委员会因此会缺少专业的评判能力也加剧了外行评审内行的现象。再加上高校普遍认为各级行政领导应该担任评审的守护者,甚至有些省级政策还直接规定了评审委员会应具体包含的行政负责人。各级行政领导的“加盟”于无形之中又对学术发展附上了行政思维。(三)学缘关系的客观存在,影响到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社会关系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之后存在一种很重要的第四缘关系———学缘关系,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这些关系形成各自的“圈子”。当进行资源分配时,“圈内者”看不到什么“原则”,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近,原则就会变得愈宽愈松,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远或者根本不属于圈内的成员,那么原则就会变得愈窄愈严。省教育厅与普通地方高校属于不同层级、或者不同地域的组织,原来的教育厅主管的职称评审,由于教师难以依靠地缘、血缘和学缘关系与教育厅工作人员形成共同的“圈子”,即便同在一个“圈子”也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非常远,因而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对于他们非常严格。但评审权下放后,原有的关系距离被打破,“圈子”会变得繁密,拥有的圈子愈多、与圈内中心的距离愈近,职称评审原则对其愈宽松,获评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有些参评人即使学术过硬,但离圈内中心越远,获评的可能性则愈小。(四)政府职称自主评审监督模糊。2017年11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为高校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提供了监管制度的基本保障,但仍还不够完善。例如未明确高校职称联合评审、委托专业评审单位事项、申诉制度,界定权限不清晰,欠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在实践层面,虽然省级行政单位对自主评审的高校实行单位备案管理机制,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诸如:评审之前,要将本校职称评审细则报教育厅、人社厅备案;评审结束后,主动上报结果,教育厅、人社厅以及学校主管部门将对其结果进行备案,同时还要求教育厅、人社厅及学校主管部门对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机抽查、巡查。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评审监督机构、监督方式单一、人员配置缺乏等因素,导致政府对全程的监督走过场,使监管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普通高校职称自主评审存在实践困境的原因

(一)依赖性强,盲目效仿自主评审标准及流程。在新一轮职称评审改革前,普通高校的高级职称评审主要由省级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普通高校作为附属机构配合性地完成资格审查、教学和科研成果统计等简单工作即可。改革后,各普通高校需要自主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自主制定各职级教师的评审标准,自主组织具体的学术答辩、职称评聘工作、自主发放资格证书等一系列评审工作。由于各普通高等院校长期依赖政府的职称评审,往往普遍缺乏独立制定标准、自主评审的实际经验和管理能力。各省出台的职称改革政策中又明确要求高校制定的评审标准不得低于省级标准,因此,普通高校基于效率优先和严格性的双重考量,直接使用省级指导性标准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省级指导性标准仅仅是量化而已,虽然可以借鉴,但具体化的过程仍是一般普通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习惯性地选择和沿用以往省厅出台的评聘方法,或者盲目效仿其他省内外高校的评聘标准、评审流程,导致了一些评聘要求过于“眼高手低”,不切合本校发展的实际,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本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二)学校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任何一种制度一定是嵌入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好’的制度安排本身就需要特定的制度环境支撑,或者说,‘好’的制度的建构本身就是被特定的制度环境所影响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产生好的制度绩效的环境是:高校具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承接住下放的自主权”。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尚不具备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具备完全承接住下放的自主权的能力。一是没有制定合适的为学校职称自主评审保驾护航的学校规章。“大学章程在地方高校内部既无地位,更无效力,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本应依据章程确定高校职称评审机构、程序和相关配套的内部制度均是空中楼阁,要么适应性差,要么不科学,难以为职称评聘工作保驾护航”。二是在完善教师职称的评审制度时,未将人事制度与科研评价体系等制度综合研判,远离了职称评审回归学术的初衷。三是没有打造高质量的人员调配和人员适用制度。调研中发现,有些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有些是从学生工作岗、其他行政岗轮换而来。岗位轮换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这类专业性强的岗位,一定要遵循“能岗匹配”原则,选拔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三)政府“一揽子下放”,与实际矛盾。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面临着复杂的高校内部差距。事实上,并非所有高校都具备成熟的自主评审条件,因而政府对各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在短时期内也难以进行客观评价,不能更大范围内以制度性的方式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的科学实施。换言之,当前政府并没有针对高校教师自主评审的合理成熟的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走出实践困境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提升高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内部治理布局,是扩充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的基础,对于习惯了“等靠要”、依赖性很大的一些普通高校来说,难度较大、要求高。一是高校应明晰评审主体职责统一,优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实际情况为中心,先做调研再定指标,强化评价内涵,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审标准。二是强调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治理中的权威地位。设立两类人员的不同评价标准,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尤其专项管理学术评审等事务,寻求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最佳平衡。三是高校章程等内部制度应肩负起制衡行政权威与内部学术权威的重担。回归“学术自治权”本质,明确职称的首要属性,即“学术职务”。(二)学校要坚持评审程序的合法性,强化职称评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科学严密的程序设计能够使评审结果具有无可置疑的公正性”。虽然学缘关系的影响难以完全避免,但教师的职称评审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各自主评审的高校更需要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注意管理的规范化,为教师职称评审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完善职称评审机构,实行专家库管理制度,实行随机抽选系统,确保学校在职称自主评审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无论是代表作的送审、评审指标的下达、评审材料的展示、学科组以及校高评委成员的组成、评审程序的规范等都应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二是诚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建设,对各阶段中任何弄虚作假行为经查实后实行“一票否决”事项,取消经虚假行为而取得的职称,记入信用档案并规定3年内不得再申报。(三)学校需创新自主评审的操作流程,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它的评审本质上应该只与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和能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为了杜绝评审中的找关系、说人情等不正之风,学校要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与此同时,一是提升科技监管水平,提高全过程的透明度;二是采取职称评审“网上申报+多次公示”的形式,确保职称评审质量;三是推行多元化的代表性成果鉴定制度。确保高校作为送检主体进行双向盲审,杜绝不正之风,保证最大限度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在评审中加入同行专家评审制,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四)深化行政机关职称自主评审的监督功能。2017年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为推动高校职称评审权下奠定基础、强化政府监督功能,随后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一是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中职称评审监督机构的构建,配置足够的监督人员,保证权威性;二是建构人力资源、教育行政等相关监管部门职能分工协作体系,实现高校职称评审的全流程监督,铲除盲区;三是除选取书面抽查、巡察等惯例监督方式外,可试行社会监督、高级职称直报和认定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新机制;四是要明确监督责任到个人,促进监督者合法行使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张洪.《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的困境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

[2]李文辉.《地方高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实践困境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8(09)

[3]赵映川.浅析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J].中国高校科技,2019(09)

[4]刘金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逻辑、变革与瓶颈[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

[5]李福华.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3)

[6]谭正航,尹珊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良性运行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