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面试题十篇

时间:2023-03-24 02:06:17

自主招生面试题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1

对于这些“偏”“怪”的“雷人”考题,也有人称,这体现了高校的创新意识,反映高校想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我不清楚他们是怎样从这些考题,看出与高校办学特色的关系、发现高校的创新点的。在我看来,这些“雷题”恰恰反映出高校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特色的了解,而且,面试考官也不知道怎样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符合学校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高校的面试考察,主要通过考官与考生的交流、对话,评价考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通常,面试题是开放式的,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因此,高质量的面试和有经验的面试官,并不担心考生事先知道考题,而会从一些貌似普通的考题中,发现学生的独特思想。而且,哪怕考题对所有考生相同,考官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新问题。也就是说,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面试的进程可能完全不同。举例来说,面试官可以问考生对时下热门的“方韩大战”的看法――这一问题迄今为止在网络上也各有各理――如果考生不知道何为“方韩大战”,也没有关系,考官可给其略微介绍背景,因为这一考题关注的不是学生的时政知识,而是其对质疑、言论自由等问题的看法,在考生回答其看法时,考官可从中找到一个新话题,再追问。如此,事先对“方韩之战”进行准备,或者背诵某些人写的评论文章,根本就没什么用场。换句话说,面试根本就不怕考生准备,高质量的面试,就是剥去学生“伪装”,还原其本身面目的过程。

面试官出“偏”“怪”题,可能想防止学生做准备,这无疑把自主招生面试当作和标准化的高考笔试一样的考试了。在应试风气影响下,近年来的高考考题就经常走“偏”“难”“怪”路线,以防止考生猜题。按传统笔试的思路对待面试,这表明一些高校连面试的意图也没搞清楚。

这也和另外两方面因素相关。一是我国高校并没有自身清晰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但却在很多场合想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来,于是硬凑特色。众所周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我国大学并没有充分的办学自。国务院总理曾谈到,一所大学没有办学自,就没有灵魂。由于办学自缺乏,大学办学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基于高校的这种办学现实,“特色”也就靠面试官理解和发挥了,结果极可能是,在追求考题新颖上搞特色,于是就“天雷滚滚”。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2

关键词 高校 联盟 自主招生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The "Right" and "Wrong" of Self-enrollment of University Union

QU Shizhang

(College of Educatiin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0)

AbstractThe self-enrollment of university union is widely focused. Although it benefits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a lot, its limitations are apparent.Only when the union define its real purpose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will function sustainably in the correct track.

Key wordsuniversity; union; self-enrollment

1 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始末

自1952年中国首次统一高考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部分高校联合自主招生考试。2009年10月底,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所“985”名校(被戏称“华约”)共同宣布联考自主招生。于是,在2010年,除全国统一高考之外,首次出现涵盖东西南北的大联考。随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加入“华约”阵营,其成员增至7所。

在“华约”宣告成立之际,北京大学宣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联考自主招生(被戏称“北约”)。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宣布加入“北约”阵营,其成员增至13所。

其他著名高校面临“华约”、“北约”的相继成立也不甘示弱,纷纷组团联盟。2010年11月25日,以同济大学为首的8所工科强校(被戏称“卓越联盟”)开展包括联考自主招生的全方位合作,其成员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随后,重庆大学宣布加入,其成员增至9所。

至此,三足鼎立格局正式形成,几乎将80所全国自主招生的名校一网打尽。此外,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悄然联手,宣布联考自主招生,但实力较弱,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2 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是”

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是”主要是指其较之于各高校自主招生的“各自为政”,它有何闪光点?

(1)为高校节省了大笔招生费用,提高了招生效率。“从自主招生的效率来看,高校的命题、面试、考核评价、组织管理及公众监督等诸多环节都包含着不小的经济、时间成本”。①在自主招生时期,各高校为准备考场、专家命题、监考和专家面试、招生宣传等方面试耗费很大。随着单个高校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的招生工作的经济成本日渐成为高校的负担。尤其是当自主招生考试大面积推广时,“单兵作战”使高校无力应对。联盟自主招生是由各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所以使各高校大大地节省了招生成本。

(2)为学生降低了不少考试成本,减轻了奔波之苦。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一个明显进步就是力求以方便考生报考为宗旨。单个各校的自主招生备受诟病的弊端之一就是由于其都要求学生到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笔试、面试。“从招生宣讲到多轮考核,历时近一个月,时间花费巨大;就考生来讲,路费、考试费等费用大大增加了其参考负担,尤其是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考生。”②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有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得不放弃考试机会。而在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过程中,在各省市主要城市设立考点。学生足不出省即可完成笔试环节,不仅减少了时间、精力的付出,而且为学生降低了考试成本。

(3)相对于单个高校自主招生,更加凸显公正合理。单个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请、面试、命题等环节都有暗箱操作空间,整个过程并不公开透明,让公众存在很多疑虑。高校联盟自主招生是由若干同类院校共同主持的自主招生联合考试,无论从命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还是从严密性、权威性、效率方面等,都高于各校主持的单独招考。整个考试过程更加透明化,有利于消除暗箱操作,更加凸显出公正合理。

3 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非”

综上所述,高校联盟自主招生的确为高校、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益处。然而,仔细深究,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即所谓的“非”。

(1)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试题的平衡性、科学性。首先,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试题的平衡有难度。 联盟自主招生作为选拔特殊才能学生的方式,应该适应各高校专业特色。目前,联盟自主招生首先都要求笔试,而各高校各有其个性,且各校文理风格存在差异,笔试的题目如何平衡? 再则,联盟自主招生的考试如何确保命题科学。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规定只有通过笔试,才能获得进一步参加各校组织的特色考试与面试的资格。问题在于这个笔试和国家统一高考一样,面临着一个长期面对却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即如何通过一张试卷全面、准确地考查出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倾向和发展潜力,包括考生在某个领域所具有的异于常人的禀赋。

(2)高校联盟自主招生导向发生了偏离。联盟自主招生相对于全国统一高考,它是属于“特招”,其初衷是选拔真正意义上的偏才、怪才,这是联盟自主招生最大意义的体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这种选拔考试。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反,由于家长和学生们未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少学生为报名参加联盟自招生花费了过多的精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高校三令五申联盟自主招生考试没有大纲、无需专门备考,然而,“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把自主招生视为跻身名校的捷径,不惜为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③“部分示范性高中也不甘落后,开设自主招生的针对性辅导班。家长对辅导培训热情高昂、出手大方,学生却疲于奔命、不堪重负”。④

(3)高校联盟自主招生偏离了改革的初衷。联盟自主招生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很显然,成为另一次高考绝不是它的终极目标。就笔者理解,联盟自主招生只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它替代不了统一高考制度。它是为那些各有所长的“偏才”、“怪才”开辟的一条绿色通道,这才是其初衷所在。然而,实际情况是联盟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选拔有高度的趋同性,榜上有名者几乎都是无可争议的“全才”,在某方面有天赋或特长的“偏才”、“怪才”却鲜有上榜。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真正的“偏才、怪才、专才”,仍然被拒之于大学门外,这显然偏离了联盟自主招生的初衷。

4 结语

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较之于单个高校自主招生无疑具有某些明显的进步,切实体现了招生过程中的以“学生为本”。然而,联盟自主招生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一个众人关心的问题。联盟自主招生之所以偏离了初衷,被公众视为“掐尖”游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明确其真正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目前高校联盟自主招生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是,如何使各高校明确其真正目的,它与国家统一高考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它只是作为统一高考的一种合理的补充制度,那么它的目的就是弥补、完善统一高考的缺陷与不足。其所选拔的学生是被统一高考排除在大学门外的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所以并不是每位学生都需要参加这种考试而花费时间、精力、财力。只要明确其目的,联盟自主招生才会按其正确的轨道持续发展下去。

注释

①张继明.从“五校联考”看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选择[J].考试研究,2010(1):46.

②浦家齐.解读高校自主招生[J].教育与考试,2007(4):28.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3

关键词:自主招生; 评价方法

在分析自主招生选拔方式方法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自主招生的选拔目标。从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中可以看出,自主招生目的是为了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现行的评价方法单一,大多以测试为主,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实现高校选拔人才的目标。自主招生测评的质量决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科学有效的测评方法是目前进行自主招生相关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凭空创造出的,也不应该仅在自主招生实践中摸索。自主招生改革应该借鉴和运用相关的成熟理论和有效地方法做支撑,其中学习评估理论、认知心理学等可以为自主招生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网上报名的时间多是在12月份,12月下旬截止提交自主招生申请表,次年的2、3月份高校举行笔试,通过笔试的考生,将于3月份参加高校组织的统一面试,最终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大多数高校的招生流程大致可分为资格认定,笔试、复试等三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考生进行测评。

1.初审

自主招生对考生进行初审的标准是学生的中学成绩,一般为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只能评价考生一段时期的学习效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招生选拔的是不仅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有培养潜力、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后者这些目标无法在几次考试或者竞赛中体现,所以,在保证初审的筛选作用的同时,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动态评定的方法。例如,案卷评价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搜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它是学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集合,它可以很好的记录和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为高校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这就要求中学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建立好真实的档案系统。

另外,初审时考生提交的推荐信是一种非结构化的等级评定,这种评定结构不严密,评价者是自愿评估的,而且所有的评估内容都是正面的,并不能全面评价考生,它的选拔功能是有限的。推荐信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改进:学生应该提交一个包含所有熟悉他们学习和性格的人员名单;评价者应该报告相关的行为样例来论证自己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2.笔试

自主招生笔试属于标准化测验中的成就测验。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教育和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成就测验测量的是在阅读理解、数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一个或多个领域内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这种测验的命题、实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部分将测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高中所学知识点上,越来越趋向高考,被称为“小高考”。考生经过专门复习,可以寻找到出题规律,总结出题套路,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的练习可以取得理想成绩,这违背了自主招生选拔有能力学生的目的。所以如何编制出兼具效度和信度的试题是出题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客观性试题适于测量考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等几个层次的认知目标,而且客观性试题答案明确、回答简便,因而在限定的测验时间内可以包含足够的试题数量,评分准确、简单、可靠。若采用计算机阅卷则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客观题有过分依赖记忆力、一定比例的客观题可以有效地测量学生的知识的记忆、掌握和运用甚至创新等能力。客观题的设计不能以机械记忆为目标,应该使用新颖的方式呈现考生所学的知识,为了避免考生对答案进行猜测,可以借鉴复旦大学“千分考”的评分标准。

主观性试题适于测量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尤其适合测量考生的评价、综合能力。主观题消除了客观题可能猜测的缺点,鼓励新颖的答案。编制试题时,文科简答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理科主观题可以测试考生对经典原理、公式等知识的运用,还可以考查考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主观性试题编制的重点是通过知识的灵活应用及思想方法的迁移来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素养,来选拨出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

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第一,测验应与选拔目标一致。第二,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第三,根据测验的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

3.复试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中标准化测验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自主招生的评价结果,所以复试作为笔试的重要补充,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充分利用复试进行优秀学生的选拔与编制科学地笔试试题同等重要。

高校试图通过面试的测试方法测试考生的随机应变、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但是近几年来高校面试“雷题”、“怪题”“偏题”频出。这些偏题怪题并不能够有效科学地测试出学生的能力,相反,会让社会对高校的试题编制能力产生疑问。归结高校面试出现偏题怪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高校对自身办学特色定位不明确,但又希望通过面试体现本校特色,于是选择一些偏题怪题来标新立异。第二,高校面试考官缺乏相应的经验,缺少面试测验的相关知识,不能通过对话过程评价学生,而只能用“偏题”制胜。鉴于此,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依照真实需求选才。第二,高校面试评价者应该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和心理评价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评价能力。

自主招生是为了招收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除了使用标准化测验外,还可以通过编制和实施问题解决题(Problem-solving)来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操作判定(Performance Assessment)。这种方法可以在面试中进行,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目标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组织、选择和运用等发杂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展示应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的操作。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尽管自主招生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它在高考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教育部门和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应该在明确自主招生的目标后,选择与目标匹配的评价方法,完善选拔的每个环节来科学和有效的选拔学生。

参考文献: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4

关键词:岗位职业潜能;高职自主招生;面试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85―03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并有序推进。自2005年首先在上海三所民办高职院校试点,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并推广。截至2011年,有近200所高职院校获得了自主招生的资格。所谓的高职自主招生,是指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高职院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方式。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行业、企业很贴近。随着高职自主招生的进一步实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逐渐向考察考生素质潜能是否符合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转变,体现以岗位职业潜能为标准的高职自主招生面试考试将成为高职自主招生考试的主流方向。因此在各专业面试命题中更多反映出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从实际中选取素材,立足于选拔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更能体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特色和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面试现状分析

高职自主招生在我国已推行近十年,但面试环节中如何体现以岗位职业潜能为核心,选拔最具职业潜能的考生接受职业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零技能”为主的生源结构导致以职业能力为选拔标准的面试考核无法实现

虽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日渐完善,每个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名额逐年增多,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生源90%是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只有10%左右的名额是面向中职对口招生的。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几乎为零,从而导致高职自主招生面试考试中体现职业能力的测试成为空谈,导致许多被招进来的学生由于不适应专业学习而选择转专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2]

2.面试命题内容缺乏针对性,职业潜能测试脱离行业标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面试都是采用提问或才艺展示等方式进行,因为考生众多,每个考生面试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8~10分钟且问题内容相对宽泛,面试主要从考生的外在形象、语言表达、处事应变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考核,涉及到专业技能相关的考试内容较少。而且很多院校的面试考核没有针对考生所报考的专业设置面试考核内容,所有考生的面试考核内容基本一致,还有的院校尽管可能有一些相关的职业潜能测试的内容却不能紧跟行业的发展进行修订,导致面试内容过时、陈旧,不能体现当前行业岗位对人才潜在素质的要求。

3.面试考官的成员结构单一,影响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根本目标就是招收到一批极具专业潜力的优质学生。当前参与高职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考官一般都是本院的专家教授,尽管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其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对于专业岗位尤其是企业一线岗位人才需求的特点、特色不能象行业、企业精英掌握那么精准,对于考生的岗位职业潜能只能局限于考生表面的自我介绍、回答问题、才艺展示等表现进行评判,在对考生进行职业潜能评判时,难免不出现刻板思维凭个人喜好形成主观性评价,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对人才选拔的目标。[3]

基于上述原因,导致当前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面试考核被人们认为是走过场的游戏,成为不正之风的温床,严重影响高职院校选拔合适人才的标准,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二、高职自主招生面试中体现岗位职业潜能为标准的实施途径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即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环节,即在自主招生中发挥面试的作用,体现考生岗位职业潜能测试内容,选拔最合适的学生进入最适合的专业,实现最适切的发展。这是高职自主招生区别于传统高考的一项考试,是整个高职自主招生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1.拓宽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确保以岗位职业潜能为标准的面试考核顺利实施

首先,增加中职学生的招生比例。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普通高中考生的生源下降趋势非常明显,高职院校生源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中职学生的在校人数却在逐年增加,且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强于普高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中职毕业生都有继续升学的意愿。相比当前注重文化考试为主的小高考自主招生模式,他们更加愿意接受以专业能力为主的面试选拔方式。因此无论是国家政策、高职院校自身都应调整高职生源结构,扩大中职对口招生的比例,更有利于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强化岗位职业潜能的测试,选拔出更适合高职教育的优秀人才。其次,与高中联合办学,提高普通高中生的职业素质。普通高中的学生成绩有不同的等级档次之分,对于那些本身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有难度,但却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通过联合办学形式在高中阶段开设他们感兴趣的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其专业素养,引导其参与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再次,吸纳有一技之长的社会考生参与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随着我国高考制度对于年龄限制的放宽,许多因各种原因放弃高考进入社会闯荡的社会人员,经过几年的社会工作,具备某个专业领域的基础技能,并且也有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吸引他们参与自主招生考试也是拓宽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重要途径。[4]

2.按专业制定体现岗位职业潜能的面试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类企业高技能型一线应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潜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业的成功率和就业对口率与学生的志趣有关,学生就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业成功率和就业对口率就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面试考试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岗位职业潜能的要求制定面试考核标准,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潜能、学习兴趣、特长,使面试招生更有针对性,选拔最具专业潜能的考生进入最合适的专业学习,避免学生进校后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人才。

具体面试考核内容应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要求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考生接触过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计,不需要考生特别复习。主要从考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潜能、举止仪表、言语表达、综合分析、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以便更好地选拔最合适的人才进入最适合的专业学习(如表1)。

当然具体到不同专业由于对学生岗位职业潜能的要求不一样,在制定面试考核标准时应灵活多样。无论制定什么类型的考核标准都不能脱离高职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即以考察考生岗位职业潜能为出发点,使高职自主招生真正体现从“高分生源”转向“合适生源”,充分尊重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多样化的新型人才选拔标准。[5]

3.引入企业考官,强化考生职业潜能的评价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面试考核的完成好坏不仅取决于考官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更依赖于考官所具有的丰富经验,需要借助于考官的直觉判断以准确地把握考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潜能。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评判高职自主招生专业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在考官选聘上,除了本院的专家、教授之外,招生院校还应该引入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考官共同组成面试小组,使面试考核能更紧密地与行业、企业现行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岗位职业潜能,使高职自主招生面试的人才选拔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表1 旅游管理专业高职自主招生面试考核标准(合计100分)

注意不能透露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来自学校等)。重点突出,特色鲜明2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分,有自信心和肢体语言2分,具备语言感染力2分,语言表达流畅2分。透露个人信息或时间不足的酌情扣1~3分。才艺展示(10分)才艺展示(各种健康向上的才艺形式均可),时间2~3分钟。根据内容、表现力等情况给予酌情评定5~10分。 4.严格按程序完成面试考核,保证对考生职业潜能考核的全面性

面试是最能反映学生情况、从业潜质的考核方式之一。为了真正发挥面试对人才选拔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面试考核中,应该制定严谨而合理的面试考核程序,保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面试考核标准得到落实。从面试的准备工作、面试考核标准制定、面试考核的实施过程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有人负责、有人监管,尽可能使选拔的考生符合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保证对考生职业潜能的全面考察,首先在时间上得到保证,避免因为考生太多,工作量太大而在考核过程中随意减少面试环节缩短考核时间,从而影响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再比如在面试过程中对考生问答环节的测试,应严格遵循面试考核的标准,以考查考生职业潜能为出发点进行提问,全面把握考生的心态、专业适应性和个人素质,不能任由考官自由发挥,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面试考核中对考生岗位职业潜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判。

随着高职自主招生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和重视单独招生面试考核环节,大力改变以前的那种“小高考”形式的自主招生考试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面试工作的共识。这样一方面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合当前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使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志于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却不擅长文化课学习的考生来讲,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展示自身特长、凭借自己兴趣选择深造的机会。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体现以岗位职业潜能为标准的高职自主招生面试考试将越来越完善,为高职院校选拔多样化人才,创树本院特色,促进学院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

[2]高飞.高职自主招生入学测试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1).

[3]沈秀梅.高职自主招生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04).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5

熟面孔稳坐江山

通过对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上海交大等高校近几年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试题还是比较基础的,大约有60%到80%的试题和近年高考数学卷中的基础题难度相当. 我们可以看一看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第8题:

设{an}是公差d≠0的等差数列,从中选出部分项以原次序可组成等比数列ak1,ak2,…,akm,若k1=1,k2=5,k3=17,则k1+k2+…+km=.

这种程度的问题,相信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都能解决.

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新课程高考中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集合、数列、复数、三角、排列、组合、概率统计、向量、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同样也是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数学部分的主力军.

新面孔粉墨登场

高校自主招生试题几乎都是由大学老师命制的,大学老师在更多时候会考虑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试卷也难免会体现他们的习惯和喜好.

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新面孔”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高中课堂上接触得比较少的知识. 比如在高考浙江卷中,复数的三角形式、复数数列、开集、矩阵和行列式等内容都是不作要求的,但由于这些知识与高等数学的关联性较大,所以在近几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频频现身. 如2007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第6题:

对于集合M?哿R2,称M为开集,当且仅当?坌P0∈M,?埚r>0,使得{P∈R2 |PP0

“开集”是高等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对高中生来讲,这样的题目就比较陌生了.

另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题. 如2009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第123题:

用同样大小的一种正多边形平铺整个平面(没有重叠),有几种正多边形可以铺满整个平面而不留空隙?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这个题目既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又需要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对同学们来讲,确实是张“新面孔”.

竞赛题时隐时现

除了考查新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还有一些试题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要求较高,有些题目的难度与数学竞赛题不相上下. 2008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第2题就是一个例子:

已知在六边形AC1BA1CB1中,AC1=AB1,BC1=BA1,CA1=CB1,∠A+∠B+∠C=∠A1+∠B1+∠C1.求证:ABC的面积是六边形AC1BA1CB1的一半.

对于没有参加过竞赛辅导的同学来说,这道平面几何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6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要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实例分析

教育部网站消息显示,改革招生录取制度,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即“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然而,高考改革中,一些矛盾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方面,教育部表示要全面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省份却放弃了自主命题,使用全国统一高考试卷,招生权不但没有下放到高校,还从省级上升到了全国统一招生。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曹正龙介绍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从2015年起,江西省普通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命题卷,不再进行江西省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自行命题。当地媒体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让江西考生和全国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得录取更公平。

2014年9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对此,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处长沈华锦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质量不一,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命题保密的风险。江西省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一直使用全国卷,语文、数学、外语也用全国卷后,有利于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更加公平。

上海、浙江均在2014年9月19日了高考改革的新内容,主旨都是只考3门主科,文理不分科,学业水品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在3门主科之外加试一定数量的专业相关科目等。改革的内容也体现了向全国统考内容靠拢。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7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考试制度的渐进改革以及高考压力的有增无减,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考生、家长甚至于社会的关注。与高考制度一样,自主招生考试自2003年开始实施就受到了不同方面的评价,因为一方面它给一部分考生提供了一个双保险的机会,甚至于提供了一个低分上名校的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相当一部分的考生来说,自主招生考试还是他们所望尘莫及的。那么,在自主招生考试实施的十年里,到底现在它的运行是怎样一个状况,它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对于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更对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都是十分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自主招生;高考制度;教育公平

2010年对于自主招生考试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2010年11月,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组成了“北约”,而在之前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另一阵营的七所高校则在南京大学正式签约,预示着“华约”的出现。与此同时,以同济大学为首的九校联盟则形成了“同盟会”。这也向我们呈现出现今高校自主招生三足鼎立的情形,很多专家甚至惊呼“高考战国时代已经来临”。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自主招生被首次提出,并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2009年,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使自主招生被空前关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同年,各高校自主招生之战越演越烈,先后出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

一、概念的界定

自主招生考试是指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高校结合自身制定的招生政策,使用一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择优选拔录取,接受社会监督的招生制度。它包括招生和考试两大环节,“自主”是前提,“招生”是目的,“考试”是手段。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在有关管理机构(如教育部、教育厅)的监督下,自主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区域、招考条件并自行组织考试、自定录取标准、自主录取考生。

二、自主招生的现状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的阶段,高校要求招生自主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当时教育部规定22所重点大学施行部分招生计划的5%自主招生,此后,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逐年增加,到2011年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已达80所。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就已经有12万左右的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一方面,自主招生考试给考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高考的新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主招生考试只是受到了城市学校、家长和考生的追捧,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而言,自主招生考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许多专家、媒体指出现今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开始偏离了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三、自主招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政策不成熟

自主招考政策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必然会出现漏洞,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再不断进行修改。在实施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国家针对的是特殊人才,但是真正实践操作起来,由于经济和本身教育的局限,很多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考生不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而且所谓的特殊人才国家也没有对其进行一个鉴定,没有可供操作化的指标,因而各个学校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符合自己学校利益的学生,而往往那些所谓的偏才、怪才被大学拒之门外。

2.新的教育不公平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的局面,在城市里可以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而且绝大多数的名校也建立在大城市。据统计中国大学的50强,北京一个城市就占到了三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高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教育机会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利益配置和能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成为教育机会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个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据湖南师大的数据统计,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足10%,参加2010年清华五校联考和北大三校联考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学生。针对农村地区考生难以搭上自主招生考试列车的状况,2011年,清华大学推出了自主招生“B计划”,特别要求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五花八门的考试内容也是农村考生通过的“绊脚石”。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中,“偷菜”、“网瘾”等年度热门话题进入了试题,这对于很少有机会接触网络的农村考生是很有挑战性的。

3.诚信机制不健全

(1)学校方面。在实行校长推荐制后,很多中学实行的都是推良不推优的做法,因为在整个升学率的压力下,中学要保证它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名校,本来就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不通过推荐也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名牌大学,而本身成绩良好的学生凭借校长推荐或许也能够跨入名校的大门。有的中学甚至会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通过一些假的竞赛获奖证明或者假证书,将学生推荐给高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自主招生原来的目的。

(2)考生方面。这几年,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到自主招生考试这个阵营,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只是希望借助于自主招生考试来考上一所大学,而是希望通过这场考试给考上高校加一分保险。

4.社会认可度不高

自主招生制度从开始实施起就遭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非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就曾发表文章《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

四、问题出现的原因

1.国家政策制定的滞后性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在高考竞争中没有办法顺利通过但是本身又具有十分显著特长的考生以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考生而设定的,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很好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什么叫做特长显著,综合素质高又怎么来判断,我们并不能找到清晰的客观标准来进行操作,从而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2.教育体制的问题

公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在教育领域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本应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很多城市从中小学开始就存在着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名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注入,更好的师资水平,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同阶段的其他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着差距的。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以湖南省为例,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名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大部分具有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考生都是出自湖南省示范学校或者各个市的重点学校。

3.经济因素

现今我们都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国从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地形梯度为依据,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因为靠近沿海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因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地形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以城乡为依据,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制结构,城市依靠着企业和吸引外来资金,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农村,而在农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参与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农村地区的家庭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的,这样就决定了自主招生考试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4.社会环境的因素

中国具有悠久的“诚信”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曾促使中国社会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诚信”却在国民心目中逐渐泯灭了。社会上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高抬物价、骗人广告、假药劣医、变相集资等比比皆是,而在校园中,考试作弊的行为也是屡禁不止。中国诚信缺失状况已经十分严重。

5.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出现脱轨现象

一般而言,自主招生考题基本处于“保密”状态,中学很难获得全真版本,大学与中学的校长教师们,也很少有机会面对面探讨自主招生出题思路以及出题范围等。大学也极少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分析比较,出具详细调查报告,从而为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中学和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偏差。中学所培养的是依据高考所确定的学习型人才,都是统一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和复习,而自主招生考试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还需要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热点。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不断完善政策的制定,使政策更加科学

政策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完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国家和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需要社会特别是媒体的监督,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引起一个广泛的讨论。同时自主招生政策的完善也需要学者、教授和专家们的积极献策。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自身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很多地区的教育投入就占据了整个地区财政投入的60%~70%。而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地区财政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比如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等。这样就可以看出处在两个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就已开始产生差距,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就注定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的整体竞争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就更加需要国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3.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我国现在的诚信教育还是以学校上课方式为主,从小学开始的思想品德到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一直延续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是通过课本开展诚信教育,未曾发自内心地重视诚信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仿照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到踏进社会的诚信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如考试舞弊、银行卡恶意透支等,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和前途的发展。

4.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接轨,达到双赢

自主招生要真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的“助推器”,需要走出名校间的“勾心斗角”,更多地与考生、与中学教育和社会需求“接轨”。这就要求名校的教育工作者平日深入中学、了解现今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已经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考生进行追踪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自主招生要求的招生章程。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8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科目、录取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意见颁布后,舆论对这一轮改革在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方面的内容颇有争议。客观而言,《实施意见》提到的改革举措,大多是对过去20年已经在各地进行的改革的汇总,并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约束行政权力,实行招考分离, 扩大考生选择权,是推进高考公平最有力的武器。

〔关键词〕

高考改革;录取制度;自主招生;高考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113-04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下文简称《实施意见》)后,新高考改革方案引起社会热议。对于《实施意见》提到的扩大高考公平的举措,舆论一致赞成,而对于此轮改革将考试招生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考试改革,而较少涉及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舆论的争议却很大。在有专家对此轮改革“只走了半步”〔2〕、没有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感到遗憾时,也有人认为高考改革要适合我国国情,目前进行录取制度改革,时机并不成熟,还有人干脆指出,所谓进行录取制度改革,就是照搬美国高校录取方式,而这一方式在中国行不通。

其实,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的改革之所以被社会高度关注,是因为近几年来,这是一个十分鲜明的高考改革指导思想。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3〕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4〕可这次《实施意见》中,只是提到,“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究竟难在何处?有关部门,究竟有何顾虑?在笔者看来,这和我国社会对考试招生相分离的录取制度了解不够有关,一些反对录取制度改革的人,并没有分析招考分离录取机制的实质,片面认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就是取消高考;没有了分数作为重要录取依据,在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中,招生必定腐败、更加不公平。真是这样吗?

一、我国高考改革反复折腾的历史教训

媒体普遍认为这一轮高考改革是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但客观而言,《实施意见》提到的改革举措,大多是对过去20年已经在各地进行的改革的汇总,包括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外语科目两次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等等,只是有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力度,有的从地方层面的探索上升到国家层面,像外语科目两次考,有的省份此前对外语口语实行两次考。

而观察过去20年,我国各地的高考改革,可谓眼花缭乱,不是没有动作,反而是动作频频。高考科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进行调整,从7门到6门,再到90年代推出3+X、3+1、3+2;实行分省命题;2000年,上海、安徽等地还推出了春季高考,所谓给考生多次选择机会;2003年,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改革,直到2014年,试点自主招生高校已经达到90所。

可是高考改革,并没有带来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格局改变,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有增无减,根本原因在于上述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只是科目调整。

2000年试点实施的春季高考和2003年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本来是希望突破集中录取制度,但走向令人遗憾。春季高考推行没有几年,试点的省市就只剩下上海一家,原因是,这一考试被定位成为往届生多提供一次机会,只有少数地方院校参加录取,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落榜生的考试,可想而知其吸引力。虽然笔者一直提议应开放给应届高中毕业生,所有学校都参加录取,可上海到2014年只有几百人报考时,还没有将春季高考开放给应届生,参加录取的本科院校也仍然只有几所。原因何在?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顾虑是,如果名校也参加春季高考录取,那么,很有可能些学生参加秋季高考被录取后,放弃报到,半年后再参加春季高考,以便进更好的学校。这显然增加学校的招生负担和压力。

2003年开始试点的自主招生,现在被不少人用以诟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但其实,笔者从自主招生改革一推出起,就指出这根本不是自主招生,而是“伪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但我国试点的自主招生,只给高校以有限的招生自,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只是获得该校的录取优惠加分,在参加统一高考之后,需要填报志愿,达到该校承诺的录取条件之后才被录取,如此操作的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学生还是会以准备高考为主,同时让自主招生变异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由于规定学生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或平行志愿A志愿位置,每个学生的选择权有限,因此,在高考前的学校测试,不论是联考还是单独考试,不论是“华约”(以清华大学为主的7校联考)还是“北约”(以北京大学为主的13校联考),有关高校都会通过故意撞车的方式限定学生的考试机会。

由于录取制度没有实质突破,每个考生,都要参加高考、通过教育考试部门集中投档(自主招生学生结合自主招生优惠,按规则投档)之后,由高校进行录取,因此整个高考录取,仍旧强调分数标准,所有学生被纳入一个分数跑道竞争,于是基础教育成为竞技教育。大家所见的是,围绕竞技化的基础教育,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打造超级中学,成为竞技教育的金牌大户,而学生则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高考科目。

毫无疑问,如果继续延续只改科目、不动集中录取制度的高考改革思路,基础教育的应试局面难以改观,关注高考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取消文理分科,还是外语多次考,都属于科目改革、考试改革范畴;假如高校录取制度不变,依据总分进行录取,改革所要达到的打破应试教育格局的目标,将很难达到。

二、录取制度改革不是取消高考也不是不看成绩

对于录取制度改革,反对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离开了分数这一标准,高考的公平底线在哪里?必定腐败横行。二是统一测试成绩在国外名校录取中也很重要,一味提打破分数标准没有多大意义。简言之,就是高考改革不能“取消高考”,也不能“取消分数”。

问题是,改革录取制度,并不等于取消高考;高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并不意味着统一测试成绩就不重要。呼吁打破高考录取“唯分数论”者,从来没有说要取消分数――“唯分数论”和“取消分数”,这分明就是两个极端,用取消分数来质疑反对唯分数论者,可以说是胡搅蛮缠――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并不是取消统一高考。高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指每个学校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各校的评价各不相同。实行考试招生分离,是在保留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录取方式,不是由教育考试部门按照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志愿投档,而是考生根据学校提出的申请成绩要求,自主提出申请,大学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测试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等进行多元评价和录取。

举例来说,如果某地的语数外统一测试成绩总分为450分,其他三门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等)每门计100分或者按等级(A、B、C计分),高考成绩公布之后,集中录取方式是,计算学生3+3总分,然后从高到低排序,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结合学校提出的科目要求、等级要求填报志愿,教育考试部门再根据学生的分数排名,结合志愿投档,高校在投档进来的学生中录取。按照这一录取规则,各校的录取规则必须大致相同(比如按总分录取,或者语数外3门按总分,其余三门看等级),根本不可能出现某校某一专业单独提出某个科目和分数要求的情况,否则就无法排序投档,最后,学生还是被纳入一个标准体系排队。

而如果实行高校自主录取,则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自主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要求,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比如,北大提出,历史系专业招生,需要语数外三门总分400分,历史科目A;清华提出,建筑系专业招生,需要3+3总分700分,选物理科目,物理科目达A;如果学生的成绩达到多所学校的要求,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按照这一方式,统一测试成绩可以保障基本公平。名校在招生时,其成绩要求并不会低,但各校、各专业的要求(包括总分要求和科目要求)都不同,这就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本次《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要求申请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如果能采取上述方式,将给社会传递正确的多元评价体系认识,让公众清楚地知道,高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不是不要统一测试成绩,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各校、各学科专业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其实,香港地区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就是这样进行的。在我国内地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通过这种方式,实行自主招生的港校在内地招到的了优质的学生,与此同时,也出现拒绝内地状元的事――因为状元外语口语不过关,不能适应其全英文教学的要求。这在按分数从高低录取的集中录取制度中,是不可想象的。

高校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的优势还体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录取。比如,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只用统一测试成绩,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录取,学校不必再进行测试;高职院校,可以接受学生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申请,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这就把相当数量的学生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我国高考的大问题是,90%的学生被前10%的学校、学生“绑架”,不管你考地方本科还是高职院校,都考一张试卷,而美国想进前10%的学校的学生,学习也会很辛苦,可其余80%多的学生,则不会裹挟进名校的战车,他们有更多属于自己的选择。当然,这不是升学考试招生制度所能全部解决的问题,还与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有关。

三、行政主导是考试招生腐败的根源

对于录取制度改革,社会舆论最担心的是会制造招生腐败,影响公平,因此要慎之又慎。慎重改革当然是必须的,但有意思的是,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不少政策并不慎重。比如江苏曾经在10年内出台了5套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录取制度根本没有实质性改革,甚至可以说是裹足不前,而在科目上,则是说改就改,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说改就改的科目改革,有人还把责任推给呼吁进行录取制度改革的教育人士。

这是由于改革是由行政部门主导,而行政部门主导的考试招生形成的权力架构是,行政部门掌握所有录取的核心权力,进而,突破录取制度十分困难,能够进行的改革,就是在行政权力不调整下的科目改革、考试改革。这本质是行政权力不受制约,由行政主导的“改革”,没有民主决策机制。

在反对录取改革时,不少人列举出当前高考中的腐败、不诚信问题说明招考分离不可行,比如高考作弊、加分造假、自主招生腐败,可反对者并没有想过,这是在集中录取制度下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在招考分离下出现的问题――集中录取出现腐败问题,恰恰表明集中录取要打破,怎么能论证出要坚持集中录取制度呢?

自主招生的问题,前文已经谈到,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伪自主招生”,只是给考生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其性质和高考加分相同。而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造假、腐败丑闻,根源在整个加分由行政部门主导――由行政部门认定,要求高校必须接受、认可。现在加分出了问题,对此实行的是行政治理,方法就是取消,取消加分当然可以消除加分的造假、腐败,可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所有高校用考试分数来评论录取学生,学生真实的个性和特长从何体现?符合教育规律的治理逻辑是,应将加分从行政主导(行政确定加分项目、行政进行加分认定、行政投档)转为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但问题是大家不信任高校自主招生,而是依旧依赖行政治理。

用行政监管方式,对高考政策进行加加减减的修补,是治标而没有治本。真正的治本,是约束行政权力,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对实行招考分离,议论最多的是高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但从实际运行机制看,则是给考生选择权,这是推进高考公平最有力的武器。

分析美国高考录取制度的人,多数只关注哈佛、耶鲁怎么录取,却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一名考生可自由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和确认;进入大学之后,还可自由申请转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大学招生变为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同时给学生以脚投票选择学校、专业的权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的权力和权利关系。

倘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反而会杜绝北大、清华舞弊的可能。假设北大发出1000张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北大的只有600人(学生由于可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完全可能被北大录取不来报到),在此种情况下,北大如果大肆搞权钱交易,五年之后,很可能就沦落为二流学校。而且,北大必须向社会公开其申请成绩要求,比如750分总分要求700分以上申请,更重要的是,学生有选择权力,才可能真正让监督权和评价权落地――你都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力,谁在乎你的意见?因此,寄望行政力量的自律,以维持良好的招生秩序,从长远看,这并不靠谱。

不可否认,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会有人找关系,还会在申请材料时做假,这在任何国家都会存在,关键在于学校有没有防患体系。姑且不说给学生选择权会改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就在当前,我国已有高校在校内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学校校长也不得干涉招生过程和结果,比如上海纽约大学,在学校招生中,根本托不到关系,而家长、考生也认可招生结果。

当然,实现这样的招生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循序渐进,选择目前已经试点自主招生的部分高校试点。比如,在高考后自主招生,就可尝试允许一名学生申请若干所大学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要求高校提出对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独立进行录取,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体系,每一名被录取的考生,都有独立的招生评价报告。只要愿意推进招考分离,不要说国外已有成熟的招生体系,就在我国内地,也有香港高校积累了长达10年的经验,为什么不尝试推进呢?

只有在录取制度改革上迈出实质步伐,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监督机制,推进高等学校办学制度改革,我国的考试招生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才会减少无谓的折腾。

〔参考文献〕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9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2012年自主招生将自行命题、自行考试。第二天,复旦大学公布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招生方案,对除江苏、浙江、上海之外地区的自主招生采用新的“推优直选”办法。这意味着,两校退出了“北约”自主招生联考。

另一方面,“华约”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则宣布加入清华大学推出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新百年计划”中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一年前,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大学等13所高校组成自主招生考试联盟,各校将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该联盟因北京大学牵头,而被俗称为“北约”。

与此前后,2009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校首次联合开展自主招生,次年又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加盟其中,组成所谓“华约”。

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决定在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此为“卓越联盟”。

随着三大联盟的组建,自主招生考试也被戏称进入了“三国杀”阶段。

联盟成立以来,围绕着联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教育界意见不一,争议的焦点在于,大范围的捆绑招生,是否将异变为“二次高考”。2011年初,一度出现“教育部酝酿解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

11月22日,教育部《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表示,由试点高校自主负责学校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部分试点高校将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

但是,随着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退出,自主招生联考的未来再次充满不确定性,亦引发三大联盟是否会走向解体的猜测。

此外,三大联盟之间的竞争也呈现短兵相接之势,在已经确定的2012年联考日程中,“北约”“华约”都将考试时间定为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这意味着考生只能在各联盟中任选一家。

2001年起,中国实施以深化改革、扩大高校自为出发点的自主招生改革,试图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克服“一考定终身”之弊。

此后十年间,各高校展开了包括成立考试联盟等一系列尝试。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未获得根本改革,高校自受限的现实下,自主招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异化为高校争抢生源的另一手段。

“鸟笼”中的自主招生

2001年,为了改变现有高校录取模式,教育部推出自主招生政策,并在江苏省展开试点。次年,教育部扩大自主招生试点范围,授权22所重点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此后,试点逐步扩大,如今已有80所高校可进行自主招生。

不过,这一政策并非对高考和集中录取制度的替代。除了并未对所有高校放开之外,还有一系列措施对自主招生的自主性做了限制。一方面体现在招生人数上,起初,教育部限定自主招生人数只能在计划招生人数的5%以内。2008年,教育部将此比例放宽至10%。

更为关键的限制在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仍需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仍是最关键的录取指标,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学生只是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资格,也就是预录取资格。降分比例开始一般在30分以内,近年来渐有突破,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最高降分已达60分。但降分录取的前提是,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该高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且专业服从调剂,自主招生的优惠条件才能使用。

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所规格、规模相当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这是最早出现的自主招生联考形式,但直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的组建才使联考方式备受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各校推出自主招生联考,是针对此前高校各自举行笔试导致学生赶考成本大、负担沉重而推出。但是并没有改变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的本质。“按照这样的程序,所谓自主招生,其实就是高考录取优惠,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扩大。不管是联考还是学校的自主测试,都是实质上的‘小高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按照传统的录取方式,每一个学生填报志愿是受到限制的。如果第一批次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而其他志愿院校又已录满,则该生就可能被降到第二批次录取,“他可能考北大就差了1分,却无法被与北大相当的院校录取。”

招生联盟内争

由于自主招生实质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运行,改革在操作中变成了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

深圳中学2011届高三学生石潘瑾欣参加了2011年的“北约”自主招生。他告诉《财经》记者,自主招生的流程为:向高校递交申请――高校初审――审核通过者参加笔试――笔试通过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可以获得高考降分录取的机会,也就是预录取。

其中,第一步的申请环节分为学校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自荐”需达到所报学校的条件,“校荐”则是中学组织一次考试,根据分数高低确定推荐资格。石潘瑾欣申请了“北约”中两所最热门的学校,通过并以“自荐”形式获得了北大笔试资格,通过“校荐”获得了复旦的笔试资格。

联考过程中,虽然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到三所学校,并无先后之分,但在“北清神话”作用下,一般在“校荐”环节,中学都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推荐给北大或清华,这样一来,复旦自然处于劣势。而如果复旦单独招考,则有可能获得分数更高的生源。

对于今年为何退出“北约”,复旦招生办人士解释说,近年全国各高校联考平均预录取率为10%左右,但去年复旦参加联考的实际预录取率低于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联考时报考复旦的学生都没有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该校湖北招生组成员冯玮介绍,在形成联盟和联考之前,上海地区,北大、清华一直实行“零志愿”录取,即在复旦、交大等一本录取之前,北大、清华就先行录取。这引起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不满,要求取消“零志愿”录取。“教育部就给了复旦和上海交大一个特殊政策,可以提前预录取。比如复旦在上海要招1000名,通过提前预录取了500名,这500名是锁定的,预录取之后就不能再走了,相当于‘零零志愿’”。而自主招生联考后,由于优秀生主要由校方推荐,从而使复旦和交大的“零零志愿”优势形同虚设。

冯玮直言,“联盟事实上对北大、清华有利,对其他学校不利。事实上,复旦三个月之前就酝酿退出了,只是一直没公布。”

对于复旦和南开退出联盟,熊丙奇认为,联盟是一种松散的关系,有学校退出很正常。在他看来,复旦的退出也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只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掐尖”大战

自主招生联盟成立之初,各高校皆称,联盟除了节约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本,避免学生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间来回奔波,还可增加双方的选择机会。

石潘瑾欣说,2011年的联考,广东地区的“北约”考点设在中山大学、“华约”的考点在广州六中,的确免去了考生的奔波之苦。然而,对于是否增加了选择机会,则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这是因为,每位考生可在联盟内选择两所到三所高校,似乎选择机会足够充分。但同时,三大联盟的考试时间相互冲突,使得考生只能选择一个联盟,而不得不放弃选择其他联盟学校的机会。

实际上,各联盟相互排斥的趋势亦十分明显,2011年,“北约”和“华约”的笔试时间为前后一天;2012年,甚至 “不约而同”安排在同一天――2月11日,“卓越联盟”则安排在2月12日。

在冯玮看来,这种安排更显出联盟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近年来,高考统一录取的过程中,各大名校争抢优质考生的“掐尖”大战愈演愈烈。大战中,北大、清华占尽优势。

现实中,有多少考生考上“北清”两校,甚至已成为地方教育官员和中学校长政绩的衡量标准。据冯玮透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报复旦,可在前来签约的路上,接到当地副县长五个电话,考生最后只能选择了清华。

目前,2012年的高校招生已经开始启动,各校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各种自主招生政策。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12月6日正式推出“光华自主招生计划”,这也是北大首次新增的学院单独自主招生。

10月18日,清华大学招办推出2012年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该计划针对寒门子弟、天才偏才和全面领军人才,分为“自强计划”“拔尖计划”和“领军计划”三种不同的招生办法。清华大学根据各中学近年考入清华大学学生的质量、数量及在校综合表现,确定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和推荐人数。而“华约”联盟成员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亦加入了清华的“自强计划”,组成了“联盟中的联盟”。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拟在自主招生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前者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后者面向全国50所县及县以下地区中学,也由校长实名推荐。被推荐的考生只需通过人大的面试,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录取线即可被录取。

“‘百年计划’,‘领军计划’,都是为了‘掐尖’。”冯玮说。他也坦言,复旦退出“北约”,亦无非是争取在生源大战中的有利地位。他认为,在录取方式没有进行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自主招生和自主招生联盟几乎必然成为高校争抢生源的牺牲品。

在熊丙奇看来,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五花八门,只是概念不同,其实并无二致,“无非就是学校推荐,录取优惠,大同小异”。“过去几年中,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计划,让考生和家长陷入政策焦虑中,这不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民生政策应该有的状态。总是随意调整、变化的政策,只能让人无所适从。”熊丙奇说。

联考沦为“小高考”?

非实质性改革的另一重后果是使自主招生尤其是考试联盟沦为“小高考”。

在一位教育界人士看来,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之一即在于招录综合素质较强或具有特长的学生,但通过联考实践,其实际效果上似与此相悖。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学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推荐,然而在社会诚信丧失的情况下,对于学校而言,只能采用最保险的做法――根据成绩排名来决定推荐谁。

“推荐的如果是一个平民子弟还好,如果是官员的孩子,就会受到怀疑是不是其中有猫腻儿。”冯玮说。于是,各中学在推荐之前均会举行一次校内考试,以确定推荐资格。

石潘瑾欣说,这种校内考试的题目形式和内容与自主招生考试很相似,是学校参考往年的自主招生出题,考试分上午下午两场,总时长不超过四个小时。

校内考试之后便是自主招生考试。石潘瑾欣对这次考试印象深刻,“一整天都在考”:上午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起来考试,一共三四个小时,期间不休息,学生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写完三张答卷。下午是物理和化学,分开考试,各一个小时。晚上则是历史和政治科目,各一小时。

除了疲劳之外,石潘瑾欣说,联考的最大问题就是命题“高考化”。

在2011年的联考中,“华约”和“卓越联盟”均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而“北约”由各个高校联合命题。备考时,石潘瑾欣参照过往年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题目,他的感受是,在未实行联考时,“各个高校自主发挥的地方更多”。

对于学生而言,联考带来的实惠似乎并不多。石潘瑾欣所在的班级大约有十余人参与了自主招生考试,超过全班四分之一。石潘瑾欣说,同学中报考清华、北大、复旦的全部都没有获得预录取资格,其中的大部分是没有通过笔试。“准备高考就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必要去准备自主招生”。

南开大学退出“北约”亦是出于此种考虑,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杨克欣坦言,南开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风险和压力,包括命题怎样体现“南开标准”,告别联考后如何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等。但杨克欣称,为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

期待高校真自主

在多位教育界人士看来,自主招生和考试联盟的实质意义在于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而如今却成了异化为通过录取优惠,争夺优质生源的一种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招生和联考仍与集中录取相嫁接。

熊丙奇是自主招生联考的倡议者之一,但他设想中的联考与当下的联考有本质不同。在他看来:“首先联考应该是社会化考试,是由社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而不是学校间结盟。其次是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与当前高考相似的按学科考试。”

熊丙奇认为,要将异化的联考制度拉回到正轨,具体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参加联考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按照这种方式,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实现了高校的真正自主招生;另一种办法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此后大学自主进行录取,这样,一名学生也可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无论哪一种方式,关键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招生自、扩大学生选择权”。

对于扩大学校的自,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学校的录取能否保持招生的公正,避免暗箱操作。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熟悉招生的教授透露,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幕后交易”,“有领导打招呼下来,要照顾一个子女或亲戚,学校难以拒绝”。但是,在这位教授看来,近年来,随着程序的规范化,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减少。“比如面试环节,由多位教授共同参与评分,一方面教授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各方面监督也越来越严密,评委也会珍惜自己的声誉。”他认为,改革方向不是否定自主招生,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比如将评委们的信息都公开”。

自主招生面试题篇10

关键词:高校 自主招生 招生政策

(一)加大招生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招生公平

首先,高校要及时录取标准和条件,以及招生总数、报考人数和考试情况向社会公布,所有的招生工作和过程都要置于考生、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其次,国家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自主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政府的监督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指事前监督,即国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高校招生工作及中学的推荐工作等各类事务的全过程予以监督,防止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种是事后监督,即设立专门的招生纠纷处理机构,依法受理各类有关招生、考试的纠纷,维护被害方的合法权益,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必须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信息。从报名资格审查到考核、录取等一整套涉及招生工作各个环节高校都应该欢迎媒体的介入,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高校借此机会宣传自我形象的良好时机。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报刊媒体等公共媒介也可以主动建立更加广泛,受众更多的信息平台,保证自主招生的信息传达到每一个考生,确保自主招生的机会均等和公平性。

(二)加快自主招生立法,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名牌大学都有很大的自,如“美国是一个奉行自由主义的国度,在4000多所高校中,75%是私立的,美国的高等学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联邦和地方政府很少插手高校的内部事务,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方面,美国没有统一的国家考试,只有民间机构提供的考试。高校自主决定录取的条件和参照依据,自行决定录取的程序和方法。”

(三)实行在高考基础上的多元评价与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自主招生

1.不能盲目取消统一高考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多数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进行自主招生,以此来选择适合教育培养的学生,保证培养质量和特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申请就读适合的高校。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也有助于高校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但是,结合我们国情与文化传统来看,统一考试也有一定的优点。我国恢复高考已经32年了,一直以来,它在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我们国情与文化传统来看,统一考试也有一定的优点。首先,能够为广大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克服高校招生的腐败现象,为高校节约大量的招生考试成本。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和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长时期的积淀,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人已经习惯地认同了统一考试这种模式,要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中国现阶段还不行。再次,从国情看,我国人口众多,面积广大,每年都有大量的适龄考生,而绝大多数适龄考生分布在农村,出于经济原因,农村中学的师生一般不大赞成由各大学自己出题单独组织考试的设想。出于节省经费、取得规模效应的考虑使得高校统一入学考试能较好地适应“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 2.建立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

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设计出一个比较有效、简明、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要能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情况,更要包含考生在中学阶段德智体各方面的情况。它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从这个缩影中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体素质、个好和特长。这样,才能为高等学校录取素质全面的人才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

(四)实行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院校有差别的自主招生制度

我们进行自主招生改革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主要表现为人口多、民族成分复杂、土地辽阔、经济基础较弱、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平表现较多、学生负担重压力大、应试教育还较严重等。由于长期的基本国情造成的地区、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校,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根据学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特点,实行有差别的自主招生制度。

第一,完全自主招生型,即专业设置、招生组织、考试命题、录取标准、招生总人数和各类学生的结构等,都由高校自主确定,高校自主划定高考最低分数线,以及规定其它录取条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组织面试、口试、实验等其它录取工作。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只起到监督的作用。比如清华、北大,这类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名牌大学,应该实行完全的自主招生,这样不但可以因校制宜,发挥大学和学生的最大优势,增加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与世界接轨。依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采用这种招生类型的学校数目不能太多,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准。

第二,统考前提下的半自主招生型,即在统一招生中给高校某些自,通常集中在录取标准方面,而在高校规划、专业设置及人数、招生组织、入学考试组织及命题等方面,高校基本上不能自主,但允许高校在统一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组织再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自主决定录取标准及录取对象。这与我国目前68所试点院校实行的自主招生制度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国家不能对这类招生学校的高考成绩予以硬性规定,高校对于招生比例也有更多的自,这类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可组织面试,也可以不组织面试直接录取。“985” “211”工程重点大学可采用这类招生制度,既可以实现学校和考生的双赢,又不会因为自主招生的盲目扩大而扰乱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廖平胜等.考试管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金一鸣,唐王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