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4:39:48

自主创业论文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1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就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还不成熟,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据了解,2004年全国毕业生达到280万人,至2004年9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73%。2005年全国毕业生则达到了338万人,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使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新的重要的途径。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政策等支持和扶持,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却难以令人乐观。

1.1自主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

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据华南某高校于2004年对5所重点高校1400名大学生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4.57%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可是最终创业的却不足1%,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全国各地的高校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2004届的广东高校毕业生约为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2004届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也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自主创业发展步伐缓慢。

1.2自主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因为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投资到学生创业的公司这样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寄予厚望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2004年6月搜狐网做了一份2004年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自主创业只有8.4%。在众多的创业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华南某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科技公司,由于经验不足,一年不到,就破产了。

2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大学生还需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

2.1创业大学生能力经验不足

(1)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

(2)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其成员里有时还有名校的MBA,但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缺乏创业环境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2.3创业教育滞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仍是停留在就业教育的阶段,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分析

3.1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事途。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公务员之家:

3.2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现在自主创业主要是靠少数学生的自我摸索,还有一定盲目性。高等院校应该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的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获组织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最后,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3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3.4要转变社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

1叶育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3)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自主创业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最终环节。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体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更是提升学生学术论文撰写水平、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操作和运行方式也不同于高等学校开展的其他教学活动,它需要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完成一个比较具体的课题。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大部分将直接参加工作,而毕业设计是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系统训练,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大幅度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因此,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值得高等院校不断探索与研究。

2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实施和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想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对技术的应用也较为熟练,而相比之下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如果高校给出的毕业设计课题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工科学生将不会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当然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钻研热情。工科学生普遍对枯燥的理论研究工作兴趣不高,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论文撰写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针对工科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所给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一方面尽量减少对新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对学生技术应用的要求,从而实现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比如这类学生通常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科技较为关注,学校就可以引导他们在这些领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和课题。

3目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1毕业设计课题陈旧、空泛、无新意

毕业设计通常由导师指定研究题目,这些课题往往是过时的、重复的、甚至是之前毕业的学生已经完成过的设计题目与方案,所以缺乏新意。另外,论文导师通常是学校教师,缺少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所以他们出的课题常常偏离实际应用,相对较为空泛。这就容易与工科学生的兴趣点相脱节,通常表现为学生对这类题目缺乏研究热情,不会主动去调研相关资料进行探索,而是像完成家庭作业一样,等待老师一项一项地布置任务,非常被动地去完成最终的设计。有些学生甚至会直接在网上抄袭别人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简单地修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得从根源上来改革毕业设计的模式,即毕业设计课题要能充分吸引工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精力,发挥真正的才华。

3.2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紧凑

学校留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通常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并且与学生的实习活动时间相重合,使得很多学生在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疲于奔命,这样既不能花心思把毕业设计做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效率。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合理地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使学生的大学四年的时间能够有更有效地得到利用。

3.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把毕业设计看成是跨出学校大门的最后一门考试,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拿到学分,然后从大学顺利拿到学位毕业。于是他们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常常比较敷衍,重视度不高,与对待一道练习题无异,他们会尽情地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只要最终可以通过答辩,他们愿意付出最少的努力来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而相反,学生们更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考研与找工作的活动中去,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才是和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影响自己前途的重要事情。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他们察觉到毕业设计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考虑的话,学校就得让毕业设计与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相联系,让毕业设计成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者创业的出发点。

4改进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需改进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根据学生兴趣拟定毕业设计题目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进毕业设计中去。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一同完成毕业设计的创新工作。另外,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通用化工具或者仪器,任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完成一件具有一定功能的作品。而且学校可以改变毕业设计最终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某些标新立异的作品进行褒奖和鼓励来大大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目前阶段,我们学校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2012年开始连续3年,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全国智能车大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了多项喜人成绩。这些学生的竞赛作品都有资格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最终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这种形式客观上也减少了毕业生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的压力。

4.2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实施毕业设计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来改变毕业设计模式。首先,部分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这些课题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会很强,符合工科学生的口味,另外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完全可以融入到他们的产品研发当中。其次,可以邀请企业当中的优秀工程师来指导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工程师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指导的课题更贴近实际应用,而且企业当中的工程师也是工科学生未来的职场榜样,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第三,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做毕业设计的场地条件以及某些学校不具备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硬件保证。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运作方式(本文作者之一张林曾到该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该校以实践为导向,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被称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他们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稳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一旦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等。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一段时间后,要回到学校找一位导师给他审查课题。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答辩委员会由学校教师及毕业设计单位的工程师组成。据统计资料表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非常有利于就业。许多学生通过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后,拥有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从而能够很顺利地寻找到就业机会。

4.3合理做好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高等院校应该错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对毕业设计进行准备和思考。这就要求学校方面对本科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进行整体的重新规划。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周期是按学期计算的,不同学期的学习活动是松紧不一的。可以把实习的时间拆分到各个学期中去,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得学生对学习与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都没有解决这一制度性的难题,我们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同样以德国的高校为例,为了方便大学生实习,学校实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在课程和学制方面。如建立在全学分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灵活的课程设置,理论部分的分批教学等人性化管理,大大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热情。学生学习时间一般分配为在校学习2天,在企业内实习3天。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每周五天都呆在企业接受实训。由于在企业实践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学习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强,恰到好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交叉进行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培养出的学生都有很好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正是德国强大制造业的基础。

4.4毕业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作为新的指导方向

总理近来不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创新与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形成创新,特别是创业意识。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思维也比较灵活,与其进入传统行业为企业打工,倒不如自立门户开辟新行业自主创业。工科学生对技术的应用比较擅长,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做出在某一方面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的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申请专利或者进行出售,利用经济效益作为刺激学生完成原创毕业设计的动力。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搭建毕业设计平台,利用不同工科专业学生的专长,组建创业团队,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服务。对于取得了一定创新成果的团队,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团队毕业设计的完成与答辩,这样节省了个人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大学对学生的教育要树立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从个人层面上可以促进个人上进,从国家层面讲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当然自主创业绝非易事,学校还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到创业将会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结束语

由于以往教育模式的缺陷,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常常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探讨工科专业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比较普遍问题的原因,试图寻找到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毕业生普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进程不合理,毕业设计题目选题缺乏新意等原因造成的,在客观方面无法给予学生完成优质毕业设计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在主观方面缺乏创新的动力。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包括教学周期的合理安排、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校企合作等,其中我们认为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毕业设计与自主创业相联系,把毕业设计当成未来创业的第一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创新性毕业设计的动力。

作者:戚凤华 张林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白钰枝,惠媛媛,王春玲,辛梅.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模式研究[J].经济与法,2013,(283).

[2]李智超.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的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3]张丽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3,(1).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4

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1],之后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并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门指导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指示的精神,适应21世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正逐渐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转变,全国高校体育院系也不例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渗透。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学科专业性较强,体育专业学生相比其他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多、更难、更大。三峡大学是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并非全国“211”或“985”工程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式新方法,提出了以“专业术科融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体育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2具体做法与过程

2.1更新观念,营造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行动起来才能自觉和迅速”[3]。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调查表明,起初教师对创业教育并不十分认可,相当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不了解。针对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就业教育观念,我们采取了宣传学习国家有关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当前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水平徘徊的严峻现实,聘请有关毕业生就业单位劳动人事专干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剖析某些院校消减体育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危机和职业危机教育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教育转变活动,使教师逐步认识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新的有效途径;就业与创业教育结合不仅对学生、社会、国家有利,而且对高校自身和教师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2全面分析体育专业创业教育现状,提出学院的发展对策,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使我院的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科学合理取得实效,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体育院系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对我国同类院校的创业教育有了比较全面了解,调查表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普遍存在教师创业教育观念较弱,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滞后、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不足、管理和经费投入无力等问题[4],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现有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可以与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提出了“拟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新体系、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术科、创建‘校企联姻’的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发展对策。学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

2.3以科学原理作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5],创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及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也就是说创业精神、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检验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为能达到这个目标和标准,应对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改革或重新构建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或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新模式的关键在两者的有机融合上。首先我们以科学的原理为指导,借鉴了生物学“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的‘共生’”[6]原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类似这种生物共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我们运用“共生”原理拟定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新增了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走出了第一步。其次是我们在乒乓球、健美操和篮球等专业术科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尝试。具体做法: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理念、灌输创业知识,使学生对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有初步认识;二是对术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寻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新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了影响学生创新的因素,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营造自由创新环境,学生课堂上自觉动脑动手,创新理念得到了实现。如采用“角色变化学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品格,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任务,即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也可以在挫折和失败中获得知识与力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造就了学生创业品格。第三是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7]。创业能力和素质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固化[8],实践环节是创业教育的重点,我们针对这一重点进行了实践模式创新。遵循实践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构筑了多维度、多层次的“4级平台+模块”实践模块支撑体系,构建了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模式,拓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渠道,为我院其它专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施方略。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已在其它专业得到推广。第四是实施“人文与体育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主创业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9],因此创业教育中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改革实践中,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大学语文》、《基础写作》等有关课程,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习性,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开展了“双素质提升工程”,其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写100篇日记、听20场报告、读50篇名著,并围绕“双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演讲、辩论、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第五是建立了新的专业术科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了术科考试以技术达标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把实践态度、过程和结果纳入专业术科考评之中,弱化技术达标,重实践认识过程。例如在乒乓球专业术科中试验,在专业术科总成绩评定中增设了创业实践部分内容,分数占总成绩的30%~40%。这种专业术科教学评价体系得到学生拥护和同行好评,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增强。

2.4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申报学校、省级课题立项。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获得了的阶段性成果。1)形成了“四全教育和双向适应”的创业实践指导思想。在不断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四全教育和双向适应”的创业实践指导思想,“四全教育”即“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融入专业教学全环节和素质教育全方位”;“双向适应”即“学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从市场中来;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指导市场,回到市场中去”。2)构建了“4级平台+模块”创业教育实践模式。“4级平台+模块”即第1级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由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课题研究、社团活动6个模块组成;第2级为行业创业实践平台,由实习基地、校企联姻、顶岗实习、体育公益服务和体育属性企业5个模块组成;第3级为非行业创业实践平台,由非体育企业群体指导、非体育营销企业、非体育服务企业、非体育生产企业4个模块组成;第4级为自主创业实践平台,由小型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小商店、小型体育指导培训中心和非体育小企业4个模块组成。从第1级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打牢基础到第2级行业创业实践平台巩固提高,再到第3级非行业创业实践平台锻造磨炼,最后到第4级自主创业实践平台实际应用,使整个大学期间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呈“阶梯式”向上发展,下一平台是上一平台的基础,上一平台以下一平台为条件,彼此互为联系不可分割。3)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围绕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课题组,课题组先后公开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近10篇,多篇论文参加了国内高层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交流。《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一项成果《高校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了省级鉴定,由教育部体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其中“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的构建填补了国内同类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空白。

3改革的效果

3.1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创业教育的难点是如何使之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我们运用“共生”原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后,不仅未影响专业教学与学习,而且还促进了专业发展,也使创业教育获得了更快发展,同时还产生了比任何一种单一形式都大的效应。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几年三峡大学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我院每一届都榜上有名,这在学校其它学院并不多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

3.2建设两级实践基地,拓展创业实践空间,突破了创业教育实践瓶颈

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实践课是获得一手经验和体会的最佳途径[10]。创业教育的重头戏是实践教育,实践需要基地,而基地建设问题一直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建立了校内和校外两级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俱乐部、竞赛组织、课题研究、社团活动”;校外涉及行业与非行业基地两大类,包括“校校基地、校社基地、校企基地、校政基地、校军基地”,较好解决了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单一、触及层面狭窄等问题,近3年新增实习基地近20个,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3.3加强实践管理,形成了“三二二一”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学院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三二二一”制度和机制,即“三”类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籍学分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二”方面的师资培养计划,包括创业指导教师培养和创业教育研究团队等;“二”个层面的激励政策,包括学生创业激励和教师创业研究与指导激励等;“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创业实践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科研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等,保障机制的建立较好地促进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3.4在本校得到了全面推广,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5

一、资料与方法

南京大学高耀老师的论文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其他相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一系列方式获得调查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研究,主要发现有:1.高校学生创业认知是高校学生对于创业或者在创业过程当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现实评价和行动意愿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实际的创业活动。2.家庭资本越充裕、人力资本越丰富,高校学生越倾向于去热门单位就业或沿海开放城市创业就业,相应的,对其工作的薪资期望水平也越高。3.高校创业政策绩效会因个体人力资本存量和家庭资本存量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家庭资本、人力资本显著影响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4.创业认知、创业期望和政策绩效的不同,最终会表现为创业结果的不同,导致其毕业生的收入不同。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家庭资本对当今大学生创业影响之深远并具有持久性,优势家庭通过直接的资源排斥和简洁的文化传递将家庭资本优势转化为教育机会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获得的优势,同时家庭资本会显著影响高校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班级任职情况等。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家庭资本是一个家庭单位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集合。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核心是家庭。家庭的本质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这一特点是具有可继承性的。所以在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中,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有可能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获取与创业相关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目标。其中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而获得的经济资源、信息或机会。从社会、团体组织或宏观的角度出发,社会资本指一个社会或组织通过组织之间或社会中的规范、网络与信任来促进集体行动去实现共同利益。不同的学者从其学科范畴与研究范式出发,对社会资本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归纳起来,这些概念主要形成了微观、中观和宏观等3个研究层面。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家长能够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来为其提供相应的、方便的、快捷的和有利的创业信息,使其创业出发点高于他人。在家庭资本中人力资本指的是一个家庭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与人身自由联系在一起,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主要包括:(1)用于教育的支出;(2)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同理,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其父母思想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而父母的观念的形成又受其文化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影响。父母所受教育程度越高、所从事职业位于高层,对于创业的想法越强烈、对孩子的支持力度越大。在家庭资本中,物质资本指的是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如资金、企业等,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物质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收益上都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从而取代了在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研究这一课题,首先,该课题以实证调查为基础,从家庭视角出发对长春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家庭视角下,重新认识大学生创业之观念,采取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并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其次,该课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创业潜质塑造及创业方向的影响程度,突出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影响之深远。最后,该课题突出强调大学生创业在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建设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理论支持。本课题调查问卷设计目的明确、主题鲜明、问题集中且针对性强,基于家庭视角调查结论可信度较高,调查样本分布较广,代表性较强。问卷统计采用spss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分析家庭因素的重要度,并能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然后汇总得出总体统计结果,因此,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摸清现状、查找问题,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大学生创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的分析方法,以吉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以及应届毕业生为总体,参与问卷调查的534人为调查样本进行调查分析。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如下:1.给予具有创业思想的大学生有相应的专业指导及技术理论支持;2.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3.提高大学生创业率,使大学生创业多样化,增加创业就业的岗位,减轻社会负担。(一)家庭资本。家庭资本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度可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提升大学生创业转化率。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一家庭的家庭资本相对稳定,并无太大变化时,该家庭父母对孩子影响也相对稳定。但当父母的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都相对较高时,是否对孩子的创业意向影响较为强烈,能够给予充分的支持呢?即是否是父母的家庭资本对孩子创业的想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下面是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整理数据结果。根据表1-1的结果可以看出: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非常明显的体现在父母的职业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上,其低等水平所占比例分别高达68.16%、79.39%,几乎超出中、高等水平之和的两倍。家庭年收入中等水平家庭高达55.62%,说明在总体样本中有一半多的家庭能够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28.28%的家庭年收入少于两万元,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支持孩子进行创业,也只有16.11%的家庭生活较为富裕,能够基于孩子足够的资金以及人力支持其自主创业。而大学生对于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大部分都抱有迟疑态度,其比例达到69.66%,都是对创业有一定的了解与想法,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具体的做法,无法落实到实处。(见表1-2)选择毕业后直接自主创业的仅仅有4.31%,这个人数是少之又少,而选择毕业后寻找合适安稳的工作的有49.81%,占总体比例的1/2。(见表1-3)这说明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自主创业意向有着深远且重大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的年收入可以概括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物质资本等,他们统称为家庭资本。而这些是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大学生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家庭资本作为高校学生创业的主要资本形式,对高校学生创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家庭资本存量的不同对高校学生创业政策绩效呈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二)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指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资本、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要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难、就业差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本研究中,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的意向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表1-4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今创业形势、创业的想法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所占比例分别为6.37%、6.93%、29.03%,由此看出他们对自主创业了解程度较低,没有明确的想法及认知。但是初步了解以上各项的大学生比例高达样本总体的1/2,大多数人只是缺乏相应的具体落实。为此,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向往如表1-5所示。根据表1-5我们可以看出仅有22.8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他们一般会在有一定资金支持和没有家庭负担的情况下选择合伙创业,而其他大部分选择找一份合适安稳的工作,或选择先积累经验后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增长知识、丰富阅历;解决就业难、就业差的问题;挑战自我,提高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对此部分大学生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带来的影响,他们会根据个人兴趣和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自主创业。

三、小结与讨论

上述两个结果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他们具体而充分的展示了家庭资本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认知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职业选择期望方面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及应届毕业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的性质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外资企业。从择业地区方面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沿海开放城市及省会城市。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资本充裕的高校学生优先选择出国、到沿海开放城市及苏南地区就业。高校创业政策会因个体人力资本存量和家庭资本存量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家庭资本、人力资本显著影响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显著影响高校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意愿、显著影响高校学生对“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政策”和对“鼓励高校学生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家庭资本越充裕,个体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和质量获得方面会占据显著优势,而随着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这种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将逐渐由明显的“量的不平等”向更为隐蔽的“质的不平等”方向转移,从作用机制方面来看,优势家庭通过直接的资源排斥和间接的文化传递将家庭资本优势转化为教育机会优势,实现高等教育获得的优势。同时,家庭资本会显著影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获奖情况及英语水平情况,而这些正是构成当代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力资本的主要操作化指标,从而进一步将家庭资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最终表现为创业机会和创业结果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伦剑峰,潘国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商界论坛_前沿探索,2013,(03).

〔2〕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教育体制与结构,2010,(08).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6

1.课程体系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中,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36个学时、2学分,其中安排有专门的创业专题。2009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32学时、2学分。2011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办法。

2.开办专题培训班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团省委首批“青帆创业夜校”试点单位,已举办四期培训班,每期学员180人。2012年,学校与昆明市就业促进会合作举办了SYB创业免费专题系统培训班,首批培训学生86人;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培训创业学生400多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时代英杰公司开发的“职前网络学堂”,进一步丰富了课内外创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3.宣传创业典型

学校每年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参加各类创业讲坛、论坛、讲座以及沙龙活动,举办特色访谈节目——“赢在校园对话职场”,不定期地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创业起步的校友,给在校生讲述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已占毕业生总人数的近2%。学校的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涌现出来。“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2008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毕业生吕春华2009年创办的“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团中央、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黄涛创办的“富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带领群众致富,获得当地乡亲一致好评;2010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熊云,获云南省2011年“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回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猪倌濮玉涛,企业的年产值接近100万元;新科创业者、2012届毕业生马成高创办的“花样保鲜花”主要做出口生意,年销售额超100万元;2012届研究生李林辉在网上开办鲜花产品淘宝店,年销售额过100万元。

二、修炼内功,稳步推进创业指导

1.夯实队伍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校外创业导师的聘用。目前,长期在就业创业教学一线、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达60人,大部分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创业导师资格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骨干的资源,聘用50多名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此外,学校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政策解读

为了让教师队伍吃透政策,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培训会,首先做到教师了解、熟悉政策,不留死角,能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展板、网站问答、短信平台、QQ、微博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解读创业政策,讲明讲透、熟知熟悉、能懂能用。平时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咨询。

3.活用创业大赛

以赛促氛围,以赛固基础,以赛强发展,是云南农业大学坚持的创业原则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优胜奖、云南省冠军,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在云南省2011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2年“城投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鼓励奖,在“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MM杯”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和3个优秀奖。

三、做实做细,积极提升创业服务

1.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资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不断加大在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保障了创业服务的高效运行和落实。

2.饱含真情,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

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创业资助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安排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跟进服务创业项目。2009-2012年,学校共奖励资助创业项目26项。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后,学校积极组织自主创业毕业生项目计划书的征集、论证,筛选部分创业项目重点奖励、资助,主动和各承办单位及有关部门联系,为毕业生申请工商登记、申办创业贷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宣传办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截至2013年7月,共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1423本。

3.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通道

目前,学校已建立三条信息渠道。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专职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之间的传递渠道,二是学校就业互助协会与各学院学生会就业部之间的传递渠道,三是学校就业网、“职场情怀”QQ群、微博、微信与各学院就业网、QQ群、飞信群之间的传递渠道。

四、狠抓落实,有效整合创业基地

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建立了一个集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主体位于学校东校区,共计有35间工作场所、1260平方米,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园区有规范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聘请了50多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了20万元创业园专项基金,为入驻创业园的优秀创业企业(项目)提供帮扶和服务。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申报的企业(项目)经过严格的审评后方可入驻,对入驻企业(项目)进行年度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目前已有23个项目入驻园区,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涨。此外,学校还与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方互派创业导师、政策互通、帮扶结对、资源共享,成为学校定点输送创业项目的基地。2011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2年,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并获批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五、着眼未来,有序开展创业研究

1.力争出版专著

为了宣传学校学生在创业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并走上创业之路,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走访、收集校友的创业事迹。2010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追梦彩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纪实》;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就业与创业——建筑类毕业生成功案例解析》。

2.课题项目引领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毕业生;医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每年毕业生数量呈稳步增加。据统计:201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2015年人数达到749万人,2016人数达到770万人[1],2019人数达到了824万人[2],医学生也不另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面临“二难问题”[2]。当今社会,一方面毕业生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人员”。1.“一岗难求”。(1)“供大于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毕业生统筹分配的政策,由原来的“包分配”、“铁饭碗”依赖等待模式转换成竟争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积极进取新模式。由于每年毕业数量的增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聘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聘用时研究生越来越抢手,专科生乃至本科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有些医院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也能招来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一些权威医院学历要求要985或211学校,甚至一些县级医院临床专业也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还有一些附属医院和市级三甲医院招聘护士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用人医院的就业歧视[3]。不少医院在招聘护士时要求身高在1.58米以上,且容貌较好,导致身材矮小的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降低就业自信心。有些私立医院考虑到女性有孕期和哺乳期,为了降低成本,男女都可以从事的岗位,在聘用时男士占优势。很多用人医院在招聘时明文规定有医生资格证、护士资格证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优先,无形中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就业竟争率。2.“一人难求”。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发生变化,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1)毕业生自身因素。当今大学毕业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的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都优越于“70后”和“80后”,导致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少学生,在择业时重视个人价值,缺乏必要的社会价值,存在“眼高手低”、怕吃苦的现象。思想上已从过去注重社会贡献向注重经济地位转变,在择业单位选择时盲目追求“体面”“环境好”“福利、薪水高”“个人发展空间大”公立医院,在选择业地点选择时倾向于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的医院,而不愿意去基层医院、私立民营医院、社区医院、“三支一扶”或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凸显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2)毕业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系统中,家庭条件的好坏在大学生择业时有重要的影响[4]。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一般主张孩子去考研、出国深造,将来可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或高等医学院校工作,不仅自己前程似锦,同时还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条件不好农村的家长也不希望孩子到基层工作,认为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脱离农村,如果又回到基层工作,不仅没面子,而且没前途,希望去大城市发展。调查显示,10.9%的医学生宁愿待业也不去基层就业,93.3%医学生不愿意扎根基层[4],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就业(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占比仅为1.2%[5],造成基层用人单位出现“一人难求”的现象。(二)“毕业即就业”意愿不强,创业意识淡薄。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毕业即就业”的比例占45.3%,“拟升学/出国”占33.2%。各种原因选择“暂不就业”占10.1%,“创业”占3.7%[5]。有些毕业生不是就业难,而是就业意愿不强,公立医院进不去,基层医院不愿意去,求职挑剔,期待过高。从而等待、观望、高不成低不就,没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且创业意识淡薄,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不端正。(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对未来没有一定的规划、目标和方向,抱着毕业后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调查显示:44%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方法、步骤等仅有模糊认识,只有11%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6]。职业生涯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生涯规划可以确立人生的目标和计划,从而不断发掘自我潜能,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提升成功的机会。(四)就业能力缺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力、职场礼仪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学历、在校所获荣誉以及政治面貌等。有些毕业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不够扎实,不能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在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时达不到应聘岗位的要求;有些同学不懂职场礼仪,不重视仪表仪容,沟通能力欠佳,心理紧张、语言表达不清楚,不能灵活机动的回答面试官的提问,不知道如何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在考官面前,侧面反映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失去自己心仪的岗位。不少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完全依赖父母和家人,不主动出击,等待家人找好单位后直接工作,就业能力缺乏。(五)就业指导专业性不强。近年来,高校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一般由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学管人员和辅导员担任,不少任课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获得就业相关资格证书的教师只是少数,而就业指导课是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尤其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现得更为突出。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思想指导、就业相关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和就业技巧指导等,由于有的任课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有的基本上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感兴趣甚至旷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使得就业指导课没有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六)其它因素的影响。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全球经济重挫,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高校原本一个月的寒假期延长到3~4个月,有一些学生不能及时返校完成实验,导致论文不能按时发表直接影响毕业和就业。用人单位暂停所有线下招聘活动,学生只能线上参加招聘,简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不合心意;使得即将找工作的毕业生心情焦虑、迷惘和困惑,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表现更加明显,担心“毕业即失业”,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的求职计划和高校的就业工作计划,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当前,虽然我国疫情基本控制,但全球疫情还在不断加快蔓延,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社会招聘中本就没有优势,就业形势更显严峻。

二、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综合素质,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应聘时专业知识的欠缺,笔试、面试、沟通、心理、礼仪等方面的表现不佳,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医学生除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学好社会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就业能力应从低年级就抓起,一年级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可以指明生涯发展方向,使人生少走弯路,激发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动力和潜能。通过规划教育使学生朝着制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为就业夯实基础。(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记医学生誓词: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进行红医精神、抗疫精神和白求恩精神教育,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了人民的健康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观。在择业时不要把自己的利益、享乐摆在第一位,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国家的就业形势和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脚踏实地地选择就业岗位,不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意识。医学生就业不一定是在公办的大医院才有出息,在基层、社区、民营、企业职工医院等单位同样能体现个人价值。同时还可考虑一些和医学相关的新兴行业,如:美容整形、康复保健、老年健康管理等;还可报名“三支一扶”、大学生选调、大学生参军等,多渠道的开辟自己的就业途径,提升就业机会。(三)加强自主创业的意识,鼓励医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理想和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还能为他人创造就业岗位,对落实国家就业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宣传国家在自主创业方面相关扶助政策,政府尽可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和帮助,除资金帮扶外,还尽可能地减化相关手续,在全社会形成支持自主创业的氛围。并开展创业教育和相关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四)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提高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健。一是提高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任课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思想上使任课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学生就业指导的重任,学校定期派送任课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努力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二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大力开发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进行现身启发和引导,分享成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三是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学校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双向选择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旻生,李琦玮.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1~79

[2]岳少博,谢利德.结合用人单位反馈,探讨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2:121~122

[3]罗开元.大学生就业简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97~203

[4]杨琼,吴媛媛.促进和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J].就业指导,2015,2:31~34

[5]李强,张文静.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3):152~153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8

曾作了一次社会调查,一来是我第一次深入社会中,二来也锻炼了自己得社会实践能力,增长了语言以及判断能力。我寒假去了温州,义乌,那两个地方的经济近年来迅猛发展,我感触很深。的确,既有长三角之优越发展环境,又有发达的交通,丰富的人文资源等优势,经济发达似乎成为必然,但这并非其根本原因,究其根本,是因为人是创业的主体,主体的卓越及其创业意识使得人有一种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自立自强、自我发展的精神;一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务实求实、乐业敬业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这才是最大的财富和使那里迅速发展的原因。下面,我根据寒假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来谈一谈“创业意识和创造财富".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基础建设,有了基础的建设,才能有城市的发展。创业也是这样,它需要一个无形的“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就是一个创业文化动力体系,这个动力体系能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创业文化是成功创业的灵魂。创业文化最深层的要素是心理文化,也是创业者创业过程中蕴含的最深厚的底蕴。

一、不等不靠的自主创业理念

创业的冲动来自于强烈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原动力。广大的创业者们正是在创业意识的驱动下,调动一切潜在的能力,焕发旺盛的生命活力,通过不懈地筹划和操劳,去开拓生存的发展空间,去展示生命价值的。

但是,创业意识并不是自然地产生的,创业意识来自于一种理念。理念体现为人的认识倾向和行为导向,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文化要素。有人曾问,浙江人创业奇迹的“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这种根就在于“求人不如求己”的不等不靠、自觉创业、自主创业的理念。

熟悉硅谷的人都知道,硅谷有一批人,有人开玩笑叫它职业的创业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创业过程,就是创立一个公司,然后卖掉或者上市,然后再创立一个公司,再上市或卖掉。有的人能在一生中搞出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公司。对这批创业者来说,创业既难又不难,关键的问题是你有没有那种主动出击的创业理念。自主创业的理念会激发出一股创业的激情,而创业的激情往往又是创业者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创业者只要血液里有了这种激情,就有了创业的冲动,有了破解难题、渡过创业难关的智慧和勇气。浙江全民创业的成功所依赖的正是这种在不等不靠、自主创业理念激发下所产生的创业冲动与激情。

当然,要产生创业冲动与激情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冲破“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心理障碍,还需要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正如心理学所指出的那样,人的自觉行为的产生,首先必须有一种需要意识,但仅仅有一般

的需要意识还不行。心理学告诉我们,由意识转变为行动,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动机激发。这种强烈的动机,就是一种压也压不住的欲望。浙江特别是温州人,为什么热衷于风风火火创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争当老板的心理欲望。众所周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老板省”、“老板市”和一批“打工省”、“打工市”。所谓老板省、老板市,就是到处都是老板,甚至家家户户都是老板。所谓打工省、打工市,即这些省或市全民创业的热潮没有掀起来,民营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好涌向外地打

工。目前浙江就是老板省,浙江的许多市都是老板市。以慈溪市为例,一个100万人口的县级市,约有25000多家企业。如果一家企业两个老板(夫妻俩),由慈溪市共有50000个老板,老板数量占人口数量的5%。事实上,在浙江,几乎全省的人都在经商,都在办厂,很多村庄的人要么在家做买卖,要么出去闯世界。他们“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人人都想当老板。正是这种想当老板的欲望,激发出他们创业的冲动,使得“办厂子”成为浙江人日常生活中想得最多、讲得最多的话题。在浙江人眼里,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当,关键在你想不想淘金,想不想创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有点钱的当倒爷,开作坊,办工厂,没有钱的外出擦皮鞋,弹棉花,卖眼镜,挑糖担。抓住机会埋头原始积累,稍有实力后,就当起小老板。企业有了发展之后,就接着二次创业,争当大老板。在这种一个比着一个干的浓烈氛围下,闲的人心里慌,懒的人不自在,穷的人不开心。

从浙江人的创业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创业理念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先进的心理文化,也是创业的内部源动力,我们要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首先必须从依赖、等待、得过且过的闲适文化中走出来,确立一种崭新的自主创业理念。

二、自强不息的创业毅力

创业是艰辛的,创业者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败,有挫折,有痛苦,然而所有成功的创业者是从不言败的,是永远不会在挫折面前低头的。

创业毅力体现为一种信念,它需要创业者能够用铁的意志把理想变成铁的事实。纵观中外古今史实,凡获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性格是既有对事业、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又有那么一股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如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原先是一个修鞋匠,300元起家办厂制造缝纫机,现在成为缝纫机

制造大王,销售额达15亿元,上缴利税155亿元,创汇额为6370万美元。当初,他拿着自己的产品要求参加“广交会”,遭到一片嘲笑,他就从下水道钻进去,被抓住后更是备受奚落。后来,他到深圳罗湖口岸,给一位香港

老太太500元,让她捎来一本香港电话本,然后逐个打电话联系代销商,逐步打开销路。他开始只是修皮鞋,后来造出了缝纫机。在他坚定的目标支持下,他把高新技术用在缝纫机上,他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还雇用了200名外国人为他推销缝纫机。再如杭州的传化集团从一口水缸起家,用16年时间发展成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四大核心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还有如万向集团以“奋斗十年添个零”为目标实现日创利润每10年增长10倍。他们的成功,凭的就是这样一股对远大目标不懈的追求。

创业毅力还体现为一种韧劲,它需要创业者能够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对于

创业的艰辛,浙江民营经济“黑马”、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作词的厂歌《我清楚》体现得最为生动:“人在旅途/谁知道前方有多少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眼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浙江人经商致富靠的就是艰苦创业、不怕困难的韧劲拼搏精神。他们“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浙江的第一代商人就是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一双空手下开始创业的,就是靠着吃苦节俭打拼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人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人自为战、户自为战、村自为战,一些原本是修鞋打铁、缝衣摆摊的普通劳动者,成长为著名的企业家;一些原本是以小取胜、以量取胜、以薄利多销取胜的小商品和小市场,成了国内名牌、世界知名。打败日韩打火机厂家的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厂长周大虎,1992年用爱人下岗买断金5000元,从家庭作坊干起,在租来的无窗户、无烟囱、无厕所、无洗澡间的小阁楼里苦干5年,成就了世界品牌,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占全球的80%。温州的老板们也大多从事第一线生产。为了创业的成功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

总之,创业的成就都是与坚定的信念、惊人的胆略、艰辛的拼打分不开的。要创业就必须多吃苦,多流汗,多冒风险。只有像浙江人那样敢追求、敢冒险、肯吃苦,永不言败、永不满足、百折不挠,才能获得创业成功的喜悦。

三、冒险拼搏的无畏精神

黑格尔认为,人们往往需要生命的冒险和拼搏才能确立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创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敢冒风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不过是“从头再来”

的胆略。人们说市场如战场,足以说明市场竞争的激烈。纵观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们所走过的路,无不是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无不是从反复的失败中奋起的曲折道路。温州人为了创业是付出全部身心、不惜倾家荡产。据有关调查了解,温州人赚了钱以后,就想找项目,只要这个项目有50%以上的把握,

他就会投资。他们有10万元,绝不会只用5万,留5万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全投进去而且还借款。温州人在投资上的大胆“冲动”便是一种创业的胆略。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胆略,所以他们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今我们学浙江,搞创业,就不能没有这种胆略。

敢冒风险、勇于拼搏需要那种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勇气。到外地去寻找生存空间,勇敢地“走出去”,这是实现经营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提高企业国际化融资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创业者取得重大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浙江人最重要的成功创业经验之一。浙江省虽地处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9

1创业意识的内涵

创业意识主要是指在创业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倾向,是主体对创业的需求、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创业意识主要支配创业主体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创业意识使创业主体对创业行为有主动选择性,是大学生创业时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创业培养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意识、创业能力、熟悉创业相关法律条款和创业市场等。其中,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是点燃大学生创业激情的关键。目前大学生有创业意识,但主动性不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对主动性、风险性、艰苦性、合作性等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源于内在的强烈需求,不是由于想象做出的决定,是创业需要。创业需要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最初动力,当创业需要上升为心理动机后就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产生推动作用,使大学生进行主动创业。当大学生有了较强的创业意识,在磨炼中建立起创业信念,便形成创业世界观,使创业心理不断得到升华。

2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必要性

2.1培养创业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业意识培训,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这方面一直没有放松。部分大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对创业没有正确的认识,会被社会片面的创业思想所蒙蔽,想创业但又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使其创业自信心弱化,进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了解创业需要准备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为其毕业后创业奠定基础。2.2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行动。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当大学生有创业的主动性时才能进行正确创业,并保证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拥有创业意识的关键,在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在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更多人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进步。2.3培养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发挥其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创业意识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能力,认识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法律知识、技能等,使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将特长转化为创业的技能,同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创业的价值。

3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

3.1综合能力低。大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进入大学后一般课程都相对轻松,每天可以自由掌控的时间比较多,而这些时间基本用于上网、睡觉、玩,而没有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学习。一般到临近考试时图书馆的人都非常多,大学生平时疏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在考试前进行突击以应付考试。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比较差,他们没有体验过艰辛的生活方式,没有锻炼自己的意识。3.2家庭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家长的就业观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是否会进行创业受家长影响非常大。我国的就业观念是通过学习找到好工作,而不是学习之后进行创业。为了找到好工作,家长基本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希望其考入大学,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毕业后可以进入事业单位、企业等进行工作,做稳定工作拿高薪。一些家长还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才会去创业,而且创业是一件没面子的事,大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做收入高的体面工作,有政治地位,有稳定工作,有权势。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且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支持,所以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创业。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家长能保证他们上完大学就已经是最大限度了,没有能力再为其提供一笔不菲的创业资金。家长对创业的不认可态度使大学生在创业时心理压力非常大,不愿意进行创业。3.3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需要改善。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对大学生创业也越来越重视,也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但这些创业意识的提升手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具体课程中来,而且创业师资队伍还比较缺乏,同时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教师十分缺少。做创业课程讲授的教师基本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基本是理论性的,在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缺乏实效性,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

4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

4.1加强学校自主创业意识的教育。一是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有创业意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师资队伍还相对紧缺,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创业人才的吸纳,以提高本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对创业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先认识到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在新形势下创业的必要性,同时加强创业教师创业经验的培训,督促教师多走入社会访察成功创业案例作为教学的支撑,使教师有创业理论基础并有创业实践经验,使他们的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二是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大学生没有创业经验,他们想进行创业,但希望创业前有创业成功的先例来学校进行创业经验和技能的传授,因为这些先例的讲授更具体更有实质性,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实践创业的经验和经历,使大学生能了解创业的精髓。学校教师的创业课程讲授基本是理论型,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过程中第二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邀请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先例来学校进行创业讲座,使学生在创业成功经验的吸引下提高创业意识和兴趣。三是开设校园自主论坛。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创业论坛,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学习创业知识和寻找创业伙伴。在论坛上大学生可以建立团队,因为团队创业形式比较受欢迎,团队创业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和集体智慧,使创业计划更有可行性,同时也能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创业的过程是创业团队协作的过程,企业家在投资创业时主要考虑的是团队的创业能力,然后是考虑创业风险基数,一般情况下创业团队的协作能力强,更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融资并获得创业成功。学校的创业论坛上可以记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以供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借鉴,帮助后续创业大学生少走弯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四是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清华大学于1998年进行的全国第一次创业大赛,对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有许多高校效仿进行设计大赛,市场调查等,将创业的特色、成本、风险都写成计划书,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功。定期举办的创业大赛可以吸引大学生关注创业,使创业意识深入大学生的心中,激发其创业热情。4.2家庭支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创业意识,如果得到家庭支持,那么创业成功率会提高。多数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孩子进行创业,放手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闯,使其有拼搏精神,而不是让其一味地寻求舒适的工作。家长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决定,也不要过分保护孩子,担心其受苦,就为孩子做决定,这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利于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家长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孩子的价值。学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稳定单位,同时也体现在成功创业。成功创业对社会贡献是很大的,可以增加就业渠道,也是值得别人尊重的。4.3提升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需要高成本、高风险,创业是资金能力雄厚的学生做的事,对于资金能力弱的学生是无法完成创业的。针对这种错误认识,需要请就业指导教师或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和讲座,利用企业家的创业经验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获得更多的创业知识;利用网络创业网站知识进行大学生创业指导;创造机会让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多与创业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进行交流,以对创业做全面了解。5结语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乐观,需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通过学校创业教育的改善,通过家庭支持,通过大学生自身综合创业能力的提高,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成功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

[2]高薇.浅谈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5,(08).

[3]吴家曦,应云进,劳俊华.全面实施创业教育,着力推进创新型创业———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研[J].2009,(06).

[4]黄文光,俞金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调查研———以宁波市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01).

[5]任梅,李雪贞.浙江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究[J].行业综述,2011,(03).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研究;就业实践

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新时代高教40条”,强调了“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其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应部门工作,对此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疫情期间,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下发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见习、协调实习生等,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各地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在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任务。因疫情影响,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输送和接纳毕业实习学生时,压力增加,改善因疫情滞留的实习学生、助力经济加速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更是实践性环节的重要内容,其是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方法,是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能为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毕业实习,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是对所学专业的检验。首先,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能力培育、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途径,其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其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经管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与实际应用结合,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第三,根据《中国应用型人才需求报告(2019)》显示,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普遍存在,当下和未来各领域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的储备和创新上,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符合学生经管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经管人才储备的需求。

二、后疫情期下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

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毕业实习以自主实习为主,主要分布在高校所在地的中小金融企业、部分事业单位和极少的行政单位的管理岗位。由于85%以上的学生实习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对办公人员、毕业生实习岗位需求减少,很多经管类学生面临实习困难。疫情后期,企业实习岗位减少还将持续存在,实习学校要做好提前准备,基于学生的实习意向进行岗位需求排查,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三、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策略

(一)加强实习学生管理。1、加强思想跟踪教育。在实习生思想教育中,要基于防疫、控疫中的典型事迹,结合岗位将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有针对性做好实习学生思想与岗位“点对点”“一对一”。在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利用慕课、微信群、QQ群、抖音、微博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教育内容上要围绕爱国、社会责任、自信等方面进行,同时要建立实习学生思想教育的反馈机制,注重思想教育沟通的及时性和畅通性。2、加强实习安全教育。后疫情期,要高度重视经管专业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是高校要加强实习安全管理,在实习布置中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做好实习生人身安全教育。同时要做好实习学生安全跟踪反馈,针对不安全因素和行为做好预防,加强安全管控。同时,对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处理、查清缘由;二是要加大与实习单位的安全排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可通过电话或短信等形式进行安全防范提示;三是落实安全责任,与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对此要强化风险意识,实行安全动态管理,加大双向处置力度;四是加强与实习生家长、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双方安全联动机制,以确保学生实习安全。3、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后疫情期,实习生的联系主要通过网络以开展,因此对其心理疏导可通过心理服务热线和网络咨询服务平台进行。这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总结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应激特点,从而调节其实习不适情绪,疏导实习压力,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岗位。另外,要加强重点防控,开展实习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建立重点服务机制,进行一对一的专项服务。同时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发挥危机觉察、知识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二)做好实习学生线上学业指导。1、做好专业学习,确保实习学生专业学习问题解决。第一,科学制定经管类学生线上专业学习指导方案,将“一专业一方案、一课程一指导”的原则落实线上学业指导。第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差异,采用直播指导、录播指导、慕课指导、探讨指导和答疑等多种形式的线上专业学习指导,注重线上学习指导的互性,确保线上专业学习指导的实效性。第三对学生线上专业学习过程进管理和监督,强化专业学习任务,保证学习指导质量,开展多维度线上学习活动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课程考核、期末评教相结合。2、做好论文指导,促进实习学生毕业论文顺利进展。后疫情期间经管类专业实习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主要以线上指导为主。一是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选择适合的线上平台,充分利用微信、邮件、电话等多媒体信息手段,以文档、信息和语音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指导,做到相互配合、实时互动和有效沟通;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线上论文指导的管理和监控,保证论文完成进度;三是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升学生个人自律要求。论文写作标准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执行,同时学校要对学术不端和失信学生严加处理。3、做好就业指引,促进实习学生就业指导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期间制定实习生线上就业指导方案,要转变思路,建立就业指导团队,为实习学生提供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对此,一是提升线上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特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需要,并选择合适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就业指导兴趣;二是提升线上就业指导课程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功能优势和时间优势,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形式,将招聘信息、面试技巧、就业案例、面试题库、就业政策、就业热点等以动态模式进行指导,让线上就业课程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三是建立线上就业服务保障,通过线上渠道,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学生进行就业安全和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三)加速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随着后疫情期的到来,经济转入正轨,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领,不断加速特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此更应该突破现有实习模式,根据疫情期间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实习基地运行策略和改革措施,提高实践教育质量,提升实习学生服务社会经济管理的实践能力。1、拓展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范围。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省城的大企业中,由于环境限制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水平和个人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一是建设农业农村经济服务基地,培养实习学生为农业经济管理和乡村经济管理服务;二加强实习基地产业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成经济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化基地,让经管类学生在基地各个环节的实习中能不断巩固并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工作能力;三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按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实训室建设,努力探索一条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训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路;四是与有实力的企业联合,探索网络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平台打造。2、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师资培训。随着后疫情时期到来,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也随之变化,其对师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实践管理经验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熟悉的专兼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实习基地实际将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选派到实习单位挂职锻炼,使其学习一线实践操作技术、技巧和经验,并参加实习单位的技术开发、管理规范、产品研发,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设置兼职岗位,聘请实习单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具有经营经验的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互融互通机制,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3、强化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为保障疫情后期经管专业实习生质量,首先要调整实习基地的运行策略,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基地对接,增强实习单位的沟通和交流,邀请基地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毕业论文指导。同时要鼓励同区域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和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实习单位间开展学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促进高校与实习基地、基地与学生、基地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要优化实习基地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实习效果的科学、客观,对此必须做好经管类实习学生的质量评价,建立由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实习基地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评价领导机制,建立由理论、技术、管理、经验组成的考核评价指标,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平台。(四)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建设。1、继续做好线上招聘。疫情后期,毕业生就业面临“双重压力”,高校要运用好学生QQ群、微信群、抖音等现代化社交平台,实时对实习生进行就业形势、岗位、政策指导,引导实习学生抓住就业机会、积极参与求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就业云平台,通过视频、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形式,了解学生求职意向和需求,整合资源,为实习学生提供“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服务;在做好防控前提下,充分发挥“校园招聘”平台作用,在校内组织开展网络综合招聘会或招聘周活动。同时,各专业负责人和辅导员应结合经管专业学科特色,做好经管行业、金融类专业及管理类特色岗位网络招聘信息的调研、分类、汇总和动态。另外,应充分调动任课教师、校外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校友在实习就业中的作用,精确推荐岗位,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完成线上招聘及签约服务。2、做好就业供需对接。随着疫情后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出现需求增加,学校要充分利用经管类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根据现有岗位需要,及时岗位需求信息,加强学生就业引导和岗位能力培训,满足岗位对人员需求。学校应建立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机制,动态掌握就业需求,做好在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3、加大自主创业培育。自主创业是后疫情期解决就业最好的渠道之一。高校应利用疫情后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自主创业氛围营造,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校内教育机制,加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从思想和能力上加强培育手段;二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加强校内学业政策扶持、学分互认等途径。同时学院还应加强与企业、平台公司合作,为学生创业搭建资金贷款平台,解决学生的资金流问题。(五)加强实习创新能力培养。后疫情期,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经济呈现正增长,人才竞争、就业压力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的新要求,综合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加强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在不断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应更加重视实习环节创新能力。一是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环节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日常专业实践教学中,要以启发式、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经济管理基本规律,鼓励学生在经济管理实践活动中创新实践活动方式,渐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二是构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环节创新模式。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活动包含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参与人员主要有学生、专业指导教师、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实习环节中,参与人员、教师应围绕实习环节创新能力的目标,构建实习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环节创新和步骤创新模式。三是使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学生学习与创新并重。在实习教学中注重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实习计划、实结和相关实习的专业规范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疫情对学生实习的影响,寻找疫情期实习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分别从实习学生管理、线上线下学业指导、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实习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策略,希望能够为后疫情期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提供参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唐琼.民族地区高校设计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82-84

2.贺映红,刘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3”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0):193-195

3.孟佳娜,李锡祚,李威,王玲芬,刘勇奎.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7):194-196

4.卢莎莎.基于人才培养的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19(05):8-9

5.康涌泉.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创新研究[J].市场周刊,2019(05):128-129

6.程光德.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4):243-244

7.刘平义李海涛张学敏魏文军邱冀重宫泽楠.基于“命题式设计”的“微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3):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