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50:06

中专语文教材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教育现状;改进策略;探究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学

生适应性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编写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中专语文教材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教材要增强教材的专业适应性,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如选修内容有工科类、财经商贸服务类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授课内容。如笔者在工业班语文教学中就侧重选择工科类内容进行教学。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编写贯彻模块化教学和单元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编写贯彻资料平台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信息化的需求,包括教师培训资料、教师备课资料、学生学习资料。为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数据化平台。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编写贯彻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职业中专语文教材以生活为载体,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活动的形式整合知识、技能和方法,贯彻语文教育生活性、工具性、人文性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的课堂适应性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依靠教材。教师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单元导语、课文导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与思考。作为教材的延伸,字典、词典也应该是课堂常备的工具书。职业中专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中就应该体现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教材和工具书预习,常对学生说:“教材是最好的老师”。要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理想、追求联系起来,例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为《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作者华罗庚,在上海上了一年职业学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课堂阅读的习惯。目前很多语文教育专家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有效途径。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数是经典,阅读经典必须从课堂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默读、吟诵、朗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背诵、默写等。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同是诗歌,古典诗和现代诗的阅读方式不一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阅读方式也不一样。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穿插一些相关知识的教学,逐步让学生掌握技巧和知识。教材中有文学常识,如唐诗、宋词、先秦散文、《史记》、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楚辞等,把文学常识和课文联系起来,就能为学生学习课文、阅读课文提供大的文化背景。教师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教材中有“查字典”一节,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做适当讲解,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教材中讲的查字典常用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要让学生经常练习、熟练掌握。教师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文和写应用文的习惯。职业中专的语文学习和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就是职业中专的学生要求熟练地掌握应用文写作,尤其是服务班和文秘班的学生,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和服务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文专章训练,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演讲等。从写作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2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认。陆机认为,写作时只有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进一步肯定了联想的作用,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段精彩论述,说明作家写作时,经过跨越时空的联想,写出了珠圆玉润的文章。巴尔扎克说得更形象,他说,作家进行联想时,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他本人在创作小说时,常常借助联想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面写,一面自己跟自己吵架,其实他是代联想中的人物争吵,说明他在联想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同样,没有联想也不会有好的文章。

联想,有纵、横联想,虚、实联想等多种,这里以中专语文教材为主,对几种常用的联想方式略加浅析。

一、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相似之处展开的联想,又分三种。(一)、取其“形似”。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论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珍珠赋》中,由珍珠联想到稻谷象“金黄的珍珠”,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莲蓬象“碧绿的珍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复盆子联想到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鲁迅《秋夜》,由小青虫联想到向日葵子的形状。9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之一《0的联想》,取材于诗歌《0的断想》,诗中由“0”联想到镜子、救生圈、战鼓等。是一个很好的联想作文题。这种联想常通过比喻修辞手段,把所要描写的事物表现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取其“神似”。《松树的风格》,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香山红叶》,由香山红叶联想到老向导也象秋天的红叶,越老越红。《猎户》中写到“百中”老人,联想到贾岛诗中的隐者,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密感。杨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都使用了这种联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这种联想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深刻的含义。(三)、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鲁迅《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风筝的往事回忆。马金的《秋夜》,由写字台上的《野草》联想到鲁迅的战斗精神。汤显祖《牡丹亭》中有一场戏,是写丫环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园祭奠已死三年的杜丽娘,春香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正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不由睹物思人,倍加伤感。这种联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叙,造成悬念,使行文自然合理,使情节曲折有致,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鲁迅《故乡》,写中年闰土时联想到少年闰土的形象,以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相对比,突出闰土的悲剧性。朱自清的《绿》中,为了表明梅丽潭绿得可爱,联想到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光,秦淮河的水色。通过对比,说明梅雨潭之“绿”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四、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将相同或类似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放在一起,加以类比,揭示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对所描写的事物推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包身工》中,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赚钱,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性。《惊人相似的一幕》,由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力、时间、战术,联想到希特勒对捷的入侵,从而推出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联想有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五、因果联想。这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因果五法”。运用这种联想,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说理严密。鲁迅《狂人日记》,狂人由看到赵贵翁与路人可怕的眼光,联想到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赵贵翁代为不平,因而约定路人同他作对。叶圣陶小说《夜》,老妇人因为女儿女婿被捕,提心吊胆,眼前老是出现“一滩血”的幻觉;听到货车铁轮的响声,就仿佛看见被绑着的两个,手足上戴着击触有声的镣铐。《水调歌头·游泳》,因“一桥飞架南北”,联想到“天堑变通途”。《念奴娇·昆仑》,因要“把汝裁为三截”,联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六、假设联想。这是一种以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为基础的联想。运用这种联想,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为了揭示李岩的悲剧意义,假设了四种情况,如果四种情况都能实现,将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局面,由此引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眼睛与仿生学》中,由老鹰的眼睛视野宽阔、视敏度高等特点,联想到如果“电子鹰眼”的研制成功,就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就可以象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七、接近联想。这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形象、性质、特点等相接近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能把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突出,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思索。巴金的《灯》,由“灯”的作用联想到“灯塔”、“火炬”的作用。《狂人日记》中,由“海乙那”联想到狼与狗:“‘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绿》中,由潭水之“绿”想到“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是就“蓝”与“绿”色彩接近的联想。唐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不了解婆婆食性,联想到与婆婆食性接近的小姑子,表现了她的机敏与聪明。91年高考作文第一题,要求以圆月与衬物为例想象作文,也属于这类联想的作文题。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3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认。陆机认为,写作时只有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进一步肯定了联想的作用,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段精彩论述,说明作家写作时,经过跨越时空的联想,写出了珠圆玉润的文章。巴尔扎克说得更形象,他说,作家进行联想时,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他本人在创作小说时,常常借助联想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面写,一面自己跟自己吵架,其实他是代联想中的人物争吵,说明他在联想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同样,没有联想也不会有好的文章。

联想,有纵、横联想,虚、实联想等多种,这里以中专语文教材为主,对几种常用的联想方式略加浅析。

一、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相似之处展开的联想,又分三种。(一)、取其“形似”。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论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珍珠赋》中,由珍珠联想到稻谷象“金黄的珍珠”,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莲蓬象“碧绿的珍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复盆子联想到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鲁迅《秋夜》,由小青虫联想到向日葵子的形状。9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之一《0的联想》,取材于诗歌《0的断想》,诗中由“0”联想到镜子、救生圈、战鼓等。是一个很好的联想作文题。这种联想常通过比喻修辞手段,把所要描写的事物表现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取其“神似”。《松树的风格》,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香山红叶》,由香山红叶联想到老向导也象秋天的红叶,越老越红。《猎户》中写到“百中”老人,联想到贾岛诗中的隐者,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密感。杨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都使用了这种联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这种联想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深刻的含义。(三)、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鲁迅《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风筝的往事回忆。马金的《秋夜》,由写字台上的《野草》联想到鲁迅的战斗精神。汤显祖《牡丹亭》中有一场戏,是写丫环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园祭奠已死三年的杜丽娘,春香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正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不由睹物思人,倍加伤感。这种联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叙,造成悬念,使行文自然合理,使情节曲折有致,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鲁迅《故乡》,写中年闰土时联想到少年闰土的形象,以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相对比,突出闰土的悲剧性。朱自清的《绿》中,为了表明梅丽潭绿得可爱,联想到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光,秦淮河的水色。通过对比,说明梅雨潭之“绿”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四、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将相同或类似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放在一起,加以类比,揭示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对所描写的事物推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包身工》中,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赚钱,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性。《惊人相似的一幕》,由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力、时间、战术,联想到希特勒对捷的入侵,从而推出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联想有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五、因果联想。这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因果五法”。运用这种联想,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说理严密。鲁迅《狂人日记》,狂人由看到赵贵翁与路人可怕的眼光,联想到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赵贵翁代为不平,因而约定路人同他作对。叶圣陶小说《夜》,老妇人因为女儿女婿被捕,提心吊胆,眼前老是出现“一滩血”的幻觉;听到货车铁轮的响声,就仿佛看见被绑着的两个,手足上戴着击触有声的镣铐。《水调歌头·游泳》,因“一桥飞架南北”,联想到“天堑变通途”。《念奴娇·昆仑》,因要“把汝裁为三截”,联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六、假设联想。这是一种以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为基础的联想。运用这种联想,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为了揭示李岩的悲剧意义,假设了四种情况,如果四种情况都能实现,将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局面,由此引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眼睛与仿生学》中,由老鹰的眼睛视野宽阔、视敏度高等特点,联想到如果“电子鹰眼”的研制成功,就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就可以象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七、接近联想。这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形象、性质、特点等相接近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能把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突出,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思索。巴金的《灯》,由“灯”的作用联想到“灯塔”、“火炬”的作用。《狂人日记》中,由“海乙那”联想到狼与狗:“‘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绿》中,由潭水之“绿”想到“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是就“蓝”与“绿”色彩接近的联想。唐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不了解婆婆食性,联想到与婆婆食性接近的小姑子,表现了她的机敏与聪明。91年高考作文第一题,要求以圆月与衬物为例想象作文,也属于这类联想的作文题。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4

一、文学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教学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它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又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活动内容。而从狭义来说,文学教学内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体现在文体上,就是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类文学作品。本文所要论述的文学教学内容,是取其狭义概念而言。

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对中国而言,文学的审美与教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两者的结合,从中国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我们看看孔子与他儿子的一段对话,就能明白文学的教化作用在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论语?季氏》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遇到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孔鲤老实回答:“未也。”孔子马上说:“不学《诗》,无以言。”结果怎样呢,孔鲤马上乖乖地退回去学《诗》。中国历代不管是文论家,还是作家、诗人,都非常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文心雕龙》主张“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白居易宣扬“可讽放佚君、可诲贪暴臣、可感悍妇仁、可劝薄夫敦”,鲁迅主张“为人生”做小说,都对文学的教化作用足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是在一切由政治挂帅的时期,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并没有销声匿迹。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依据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同样,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09年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大纲》,在语文教学时数的安排上,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却忽视了文学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个别中职学校甚至把语文课当作选修课来对待。在中职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生源状况却更为复杂的当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文学教学内容在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对中专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家长让孩子念高中、进大学的情结依然存在。虽然国家大力扶持中职教育,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大,但社会对中职教育仍有偏见,因此普高热的热度一直延续着。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各级各类普通高中一遍遍过滤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综合素质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也就很自然地把中专生与后进生划上等号。

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的中专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与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对某市5所中专学校16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其中有2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倾向。近年一些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人士发现,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专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屡见诸报刊、电视。虽然中专生身上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复杂,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学生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在叫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压缩文化课学时,认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这在一些学校被认为是正常的,更有人认为是超前的。孰不知能力固然重要,就业更重要,但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却是重中之重,是根本。正所谓“基础打得牢,房才修得高”,培养一个人也是如此。

培养中专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再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一些艺术名流来校开讲座,在校园内放映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影片;让学生到社会上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者,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于自己手中的教材,坚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聚宝盆。而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个既省财力又省物力,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上潜力无穷、威力十足的宝贝。

三、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

毋庸置疑,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科目,就是语文。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在中职学校所有的公共基础课中,它占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知识、增进人文修养的一个很有利的途径。

2009年开始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人文主题贯穿始终。选文注重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教材尤其注意选取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学作品,如韩愈的《师说》、鲁迅的《药》、戴望舒的《雨巷》、李国文的《淡之美》、谢冕的《永远的校园》、铁凝的《哦,香雪》、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拉索尔?贝克的《成长》,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人文因素。“文学性的增强,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意味着语文教学开始淡出科学性的怪圈,逐步回归文学的本性——人文性的范畴。”这是湖南科技大学李山林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辨证》一文中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位从事语文教学者好好品味和反思。

四、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历来受到不少垢病。有人说,语文教师分析文学作品,就如拆卸一台机器,把原来浑然一体,美感十足的作品,肢解得七零八落,完全丧失了文学的审美情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然而,现今课堂上平庸浅俗的功利教学盛行,中职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把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劳动力教育、工具教育、世俗本位教育,完全舍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教法,在课堂上把时间多用来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讲解字、词、句,分析语法、修辞,把文章化整为零,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传统的教学思路看似符合逻辑科学,却使文章美感全失,惹人生厌。这种对文学作品机械、理性的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教学内容的美感,而且忽视了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失去了兴趣,而且语文教学完全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教化的正确轨道。因此,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优秀,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不懂得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盛行;更有一些学生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惹事生非。这些现象在一些中职学校并不少见。当然,我们不能把原因都归结到语文教学上,但至少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对中专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1.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不要主宰课堂。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他们充分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必须有学生的情感、思想的参与,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灵沟通。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置于说教者的位置,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局外人,变成只进不出的听筒。否则,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就会本末倒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师生在平等、真诚、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心灵的自由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到达文学作品的理想彼岸,才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感受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文学教学内容的博大和深远,从而逐步培养起自己独有的人文素养。

2.挖掘语文学科及其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讴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台湾当代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对“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独具特色的小屋饱含深情,字里行间中,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宁静和谐的美景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乐的宝贵,对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卓然独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赞赏。

文学作品中,无处不见小人物。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市民,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闰土、车夫,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塑造的一个个小人物,都会引起我们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作者以一腔热诚来关注小人物,这种关注本身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的同时,也投向当今生活在我们周边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我想从语文课堂上走出来的就再也不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缺失,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缺少人文情怀的无知少年了。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5

中专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5岁至19岁的青春期,而这个阶段止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出心理问题的时期。有些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欠佳;因中考失意而产生自卑;家长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感和挫折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心理方面: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学习动机不正或学习目的不明;学习策略不当或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太差,厌学情绪严重;转而是焦躁、困惑,情绪压抑严重。

2.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人际适应困难;集体观念较淡薄;缺乏尊重、真诚、团结、互助精神。为摆脱这种令人失望的状态,许多学生与社会无业青年靠近,或者校园内部拉帮结派或者集体性早恋,以不正常方式来肯定自己。

3.性格方面: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性格态度特征表现为坚持性、自觉性较差,自制力不足。有1/4左右的学生或多或少违反校纪校规。

4.自我认知方面:缺乏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表现为较强的自卑感,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不足,自我评价机制不完善。转而以破坏课堂、哗众取宠等形式来寻找自我。

那么,如何化解中专生的心理问题,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摆在广大中专教师面前非常迫切的问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格大有裨益,从而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专语文教学中

(一)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三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立足教材,构建教学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心理教育材料,或显性的,或隐性的,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教学鲁迅小说《药》时,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再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二)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生个体心理

在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缺乏活泼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使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教师不宜教给学生过多的现成结论,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感悟,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荷塘月色》,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归之于当时的时局动荡,且反复使学生熟悉这一点。这就使学生失去创新理解原文的机会,从而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熟悉化”的摇篮中。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陌生化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朱自清屡屡写信回家;然而父亲一直没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学生可以探索出: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里不宁静的双重原因;朱自清虽然是散文家和教授,但他也有烦恼的时候,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解决自身忧愁的方法之一。

(三)紧紧围绕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优化学习的心理环境

营造友善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他(她)。在师生关系上,建立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让心灵体贴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教学中从细微处着眼,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2.在课堂内的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立足课堂,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设计、制作、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

3.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谈谈对网络的看法,讨论一下姚明和火箭队赛事,前段时间陈冠西等港台明星出现的令人不齿的“艳照门”,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些事,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怎样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如果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他们自己也领会到了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启迪,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其实对于中专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4.把日记作为学生的心灵小船,对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不适很多时候是由于内心郁结造成的。写日记是宣泄感情的好办法之一。日记可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写下来,让感情得到宣泄。除了作文外,日记或周记沟通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和兄弟姐妹、朋友同伴、长辈智者于一体的倾诉对象,从而减却不少孤单和无帮助感;同时教师获得了学生信任,了解了信息,防范于未然。日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其进步潜能,解决心理不适和心理困扰,引导他们通过日记来合理渲泄自己的情绪。在日记中,教师可通过笔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如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人们日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组织学生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书报美文摘抄,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培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和心理辅导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熊和鱼掌”“亦可兼得”,中专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效果也会得到改观,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6

语文科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读写教学受重视,而听说教学显得很不够。其实,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早有定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黎锦熙、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也都很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并提出过具体要求。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走: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同读写教学同样重要。

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以理解意义为中心,说和写以表达意义为中心。听和读同说和写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听和说是运用口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读和写是运用书面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而书面语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写出来的语言。一般地说,说得出就写得出。

听和说同读和写,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听和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某些文字表达被“说”所取代,听和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和写。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和写、轻视听和说的观念和做法己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课不仅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且也应该加强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所谓听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听话的基础知识,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说话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教学活动。听的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读是写的基础一样,听是说的基矗不错,人自幼就会听话,但是听的能力有高低,效果有好坏。听话的过程是对语言感知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边接收、边理解、边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在接收声音语言的瞬间,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语音感受力,准确理解语义的能力,以及对话语的品评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听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组织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大量的听知训练。

所谓说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简明、流畅、动听地表情达意的教学活动。说话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内部语言(即思维)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即组织语言)的能力,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专门的说话训练和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话教学的说话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通过朗读、复述、转述、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口头回答、对话交谈、会议发言、讨论、演讲、即兴演说、辩论等方式,有序有方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听和说的现象,我们应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加以“治疗”。

首先,应该看到不少教学工作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科教学目标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对语文科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认识得还不够清楚。每学期伊始,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部署、有辅导、有要求,而对听话和说话教学则往往没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讲课,开展教研活动,也大多以读写教学为主,以为在讲课中多启发、多提问,就算是在进行听说教学了。即使有听说训练,也只是附属于读和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样,教学目的不明确,不严格按教学规律教学,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因此,广大教学管理者和语文教师,亟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7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对职业中专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学会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听清话语内容,听出言外之意,领会说话意图,体会感情色彩,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为此,在教学中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与人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强调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一人包讲,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真正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交际也属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口语教学中,“说”是其中重要环节,“听”可让学生收集“说”的素材,“说”才能真正得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后,要成为“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角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口语训练的活动。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例如散文《牡丹的拒绝》,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就很有想说的内容,他们可能想对牡丹的种类加以说明,他们可能会对牡丹被贬的故事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就不妨给学生提供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然后每人在课上向大家介绍一种牡丹,看谁讲的精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贯彻了学校所提出来的“技能大比武”精神。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在每册的语文教材中都设立了单独的口语训练单元,这些训练内容切合我们学生的实际,都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语言表达和交际中应注意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如语文教材中“感谢与拒绝”、“拜访与接待”等。

3.利用“技能大比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学校在教学中开展的“专业技能大比武”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开展了“诗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自信心,又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了教学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组织教学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要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选择一些学生既感兴趣又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有帮助的话题,来组织学生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交际能力。如畅想未来、职业规划等。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如在口语教学中设计一个采访活动,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安排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记者的身份向该学生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三、口语交际训练的注意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数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情况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了“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可多发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观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语文基础版第二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5.

[2]张可君.普通话口语交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3]王群,刘伯奎.口语交际训练教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8.

[4]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8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困境;解决策略

中专语文属于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中专院校中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因此,中专院校需要严格根据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计划,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教育,而且还需要提升中专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地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困境,结合学生的情况而找出有效解决办法。

一、阐述中专语文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

(一)中专院校在语文课程的设计方面缺乏科学性。这主要的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专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校在设计语文课程中把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学生技能训练方面,这就减少了语文教学的时间,而学生在学习以及接受语文知识方面也相应地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第二个方面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中获得明显的能力提升[1]。因此,中专语文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切实地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一味地重视学生技能地培养,忽视了对中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二)当前社会对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中专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等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偏向一些技能型的知识学习。例如要求学生学习一门外语或者掌握更多的技能等,从而把语文知识视为不重要的学科,甚至把语文推向了弱势发展的方向,这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此外,学生也认为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文字也会写,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中,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知识不够重视的情况。(三)教师构成方面比例失衡。中专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但学校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教师引进方面关注的是热门专业的教师,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出现了优秀教师较少的情况。虽然有的中专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教学经验不足、资质较为缺乏等,对提升中专语文的教学质量没有发挥主要的作用。再者,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为有限,学习能力以及习惯不理想等特点[2],从而使得中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懒散的情况,也缺乏主动性,更有的学生只是关注自己的特长,对语文这门学科置之不理。

二、分析中专语文困境的解决方式

(一)中专学校要给予语文教学高度的重视。第一,在中专语文课程的设计方面,要结合教育的基本目标调整语文课时,增加对中专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更好地促进中专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调整中专语文的教学目标,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第三,改进对中专学生的语文评价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进行基础性的考察,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考核,如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需要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优秀语文篇目等,通过调整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激发中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二)中专院校要积极提升语文教师的水平。因为中专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水平不高,在语文学习方面需要更好、更优秀的教师给予指导,所以中专学校需要加快提升语文教师的水平。首先,中专学校可以对当前已有的语文教师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例如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间组织教师集中的学习,接受当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其次,中专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更多地重视语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保证语文教师能够在中专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他们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引导作用[3],从而更好地为中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作用;最后,中专学校还需要在语文教师能力的考核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主动地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根据考核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新教师成长。(三)积极提升语文的地位。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各种困境,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中专语文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科学的认识,而在各种外在的压力之下,学生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专语文在学生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具有的优势。因此,学校方面要把语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语文教材选择方面,要更多地体现出中专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特点。例如文章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便于中专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能够应用在今后的求职与就业中,如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优秀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分析这些文章的优点,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借鉴,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较为复杂,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方法,结合中专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特点而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中专的语文课程设计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进中专学生可以较好地接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

作者:陈丽丽 单位: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宋海萍.中专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98.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9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对职业中专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学会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听清话语内容,听出言外之意,领会说话意图,体会感情色彩,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为此,在教学中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与人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强调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一人包讲,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真正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交际也属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口语教学中,“说”是其中重要环节,“听”可让学生收集“说”的素材,“说”才能真正得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后,要成为“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角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口语训练的活动。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例如散文《牡丹的拒绝》,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就很有想说的内容,他们可能想对牡丹的种类加以说明,他们可能会对牡丹被贬的故事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就不妨给学生提供一次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然后每人在课上向大家介绍一种牡丹,看谁讲的精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贯彻了学校所提出来的“技能大比武”精神。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在每册的语文教材中都设立了单独的口语训练单元,这些训练内容切合我们学生的实际,都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语言表达和交际中应注意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如语文教材中“感谢与拒绝”、“拜访与接待”等。

3.利用“技能大比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学校在教学中开展的“专业技能大比武”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开展了“诗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自信心,又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了教学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组织教学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要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选择一些学生既感兴趣又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有帮助的话题,来组织学生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交际能力。如畅想未来、职业规划等。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如在口语教学中设计一个采访活动,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安排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记者的身份向该学生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三、口语交际训练的注意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数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情况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了“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可多发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观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语文基础版第二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5.

[2]张可君.普通话口语交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3]王群,刘伯奎.口语交际训练教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8.

中专语文教材范文篇10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

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

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很辛苦,究竟效果怎样呢?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你这个“庖丁”(你是“良庖”“族庖”姑且不论)分解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你讲得很累,同学们听得也累。其实,从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来看,原汁原味的文章是最好的。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个馍,你把它嚼得稀烂后喂人,除了婴儿,恐怕谁都会倒胃口。正因为这样,许多高中生说:“上到语文课讲现代文,听到老师烦琐累赘的唠叨,就感到烦!烦!烦!”

多讲少读的结果,就是学生普遍的营养不良。前几年一则报闻:南方某大学搞了一次大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大学生竟然回答不出一些极平常的文学常识问题,说不出莎士比亚的作品,说不清四大名著的作者。这,难道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败笔吗?

可以十分肯定的地说,现在的中学生读书少,既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也没有读过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更没有读过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雨果……要说读过,最多在语文教材中片鳞半爪、蜻蜓点水地接触过一些短篇或节选,离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文学殿堂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是学生们不想读吗?非也。不是不想,而是没时间读。试想,一篇短短的《故都的秋》都要占用学生两三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课后又是书面作业,又是熟读背诵。加上其他科目,占尽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余暇去畅游书籍的海洋吗?即使有些空闲,看“闲书”会被那些正统的老师指责为不务“正业”。鲁迅先生“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的主张,许多老师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教学质量”。

扯远了些,收回来,言归正传。

一篇现代文,化三个课时讲完。说到底,三个课时只学了一篇文章。这三个课时就在一篇文章的土地上耕耘,无论怎么精耕细作,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若让同学们用这三个课时看多篇相类似的文章,收获恐怕要比只读一篇文章大得多。

譬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第七、八章,何不让学生再看《阿Q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譬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不让学生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郭沫若的《炉中煤》,何不让学生再看看《女神》、《凤凰涅盘》、《匪徒颂》、等等;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何不让学生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新一轮课改把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量积累摆上了重要位置。这个大方向应该是不错的。

毋庸讳言,本文的基本宗旨是提倡语文教学应少讲多读。多少有识之士也持同样的观点。许多报刊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刊载文章,批评老师“讲风盛行”而学生“读风不起”的现象,并提出种种建议,如:“读要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既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等等等等。这些建议有不少是真知灼见,是经验之谈。然而,让学生读来读去,读入读出的对象,仅仅是一篇短短的课文,那个读的效果恐怕不妙。请问,谁愿意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地诵读同一篇文章?对现代文,让学生读一遍可以,读两遍尚有热情,读三遍就很勉强,读第四遍就反感了。一味地读、读、读,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腻味,进而生出逆反心理来。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

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