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52:10

中学数学

中学数学范文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数学思想;中学物理;融合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包含了数学及物理。数学是物理之母、物理是数学之用。数学方法促进了对于物理学的研究;而物理思维扩展了数学领域与认知,进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一、中学物理中的数学体现

要探究数学物理相融合,就要先发现在已知物理知识中数学思想的体现,因为这会使我们更好、更快速的建立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及找到数学与物理之间的共性与贯通。(一)物理学科公式及定理视角。在初中物理中有许多内容包含着数学化思想,如物理公式与物理定理。以路程、速度及时间的联系为例,小学是“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到了初中表述为“v=s/t”公式外,还说明了三个变量间的数学关系(比)。另外还有一些公式,是由推导而产生的,在推导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等量代换与抵消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物理公式推导过程中同样适用,如物理中柱状体压强公式p=ρgh就是由p=F/S通过等量代换与抵消得来的,同类的还有通过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推导出的F浮=ρ液gV排、由功率的公式P=W/s推导出P=Fv等,这些公式的出现都是运用了数学中等量代换与抵消的思想。再就是物理中的定理。在数学中定理随处可见,但它们的由来却都通过了证明,证明是为了证实这条定理在任何条件下的存在,而证明的过程就成了这条定理存在的依据。而在物理中每一条的定理都是由一次次的实验证明出来的,实验的结果就成了这条定理在某种条件下存在的证据,由此可见物理中的实验证明就体现了在数学中的过程证明。(二)从物理解题过程中看数学。在初中的物理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数学方法在其中的运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常常会使学生在解题时更快速、便捷。中学生通常在物理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条件推导公式法;二是使用方程解题法。条件推导公式法是针对于物理中含有比值问题的有效方法,此方法是指在某一物理知识的特定条件下具有某一公式,并推导出原有公式的变化形态,从而更简便的得出比值问题的答案,而在推导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运用数学的思想在其中。如下列有关初中物理杠杆的相关问题:已知F1表示动力F2表示阻力,L1表示动力臂L2表示阻力臂,且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L1/F2=1,求L2/F1的比值。首先此题由平衡条件(条件)可以得出杠杆公式F1L1=F2L2,此时再运用条件推导公式法,通过数学知识中的交叉相乘运算,可以很快地得出等式:L1/F2=L2/F1,而又因为L1/F2=1,所以L2/F1=1(L2/F1的比值为1)。通过一道例题条件推导,公式法的优点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即为做题速度加快、过程变得简便,但这种方法却需要数学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驾驭,否则在公式转换时极易出错,从而导致做题慌乱。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对于物理解题时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的好处,同时会发现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数学方法的体现。使用方程解题法是针对于物理难度较大、物理解题思维要求较高题型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在没有解题思路、已知物理量较少时的有效对策。此方法通常将问题设为未知量,但在设未知量时需要注意数学物理的有些符号定义不同,由于在物理列方程及解方程中展现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学生习惯性会将未知数设为x,但在物理中的方程和数学中的方程是不同的。在物理中若设时间为未知量,则需要用字母t来表示,尽管和数学中的方程有不同,但总归是如出一辙,就如同下面的例子: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辆巴士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90公里,一辆小轿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140公里,慢车先开1小时,快车再开,且两车相向而行,求快车开出几个小时后两车相遇?从题目中看这道题既可以是物理题又可以是数学题,但是此题是一道标准的物理中有关路程的方程题,那么在解答时就要先设问题时间为未知数t,再按照数学解方程的步骤(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1]、检验、写答)依次进行,此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充分体现了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含有数学在其中。同时使用方程解题法不仅可以在路程问题上使用,还可以在密度、压强混合题、浮力题等当中使用,由此可见数学方法对于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数学化思想融入物理的作用

(一)中学生数学优劣对学习物理的影响。数学是中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而由于每个人学习数学先天资质、后天资源不同以及个人努力不同,导致学生间学习数学能力有优劣之分,而不同中学生数学的优劣影响着数学思维的深度及广度,同时也影响着解决数学问题的反应速度。通过提升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及广度以及数学问题的反应速度,可以提高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从而保证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持续性。通过数学能力的加强,使中学生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物理学习能力。良性循环的最终结果使学习物理的效果大大提高,并降低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负荷,在拥有优秀数学能力的前提上,只需加上物理观念及知识,就可彻底提升该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速度和效果。由此可见中学生数学优劣对学习物理的影响颇深。(二)物理学家通过数学化思想做出贡献。从古至今,有着许多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并且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也暗含着数学化思想。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在研究中加入了数学化思想,他还是研究物理新模式的祖师爷。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数量关系过程中,开创了物理科学数学化思想,使得数学史无前例地与实验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研究物理世界的新方法:科学实验、逻辑实验和数学化思想。[1]同样的著名物理学家还有开普勒,他主要研究的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内容。特别是他对地球及行星轨迹的决定方法,为此创立了宇宙空间的三角测量方法,并发明了无限小量的求和方法,将之运用到求体积方面。[2]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物理学家-牛顿。他发明并运用了微积分,建立了运动定律和引力定律(初二)。牛顿坚信自然界是用数学设计的,没有理由不按照数学家搞数学的程序去进行科学研究。[2]综合上述言论不难看出数学化思想给予了物理学家在物理研究上面的重要帮助。

三、中学生使用数学方法看待物理问题

(一)运用数学方法中的数列法解决物理问题。对于连续作用并彼此之间存在一种数值的衔接关系时,常常会利用归纳法、数列知识。数列一般是指一列数字按照某种关系有顺序的进行排列。而在数学的数列知识当中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者(等差数列)主要是针对于相邻两数间差的研究,而后者(等比数列)主要是针对于相邻两数间比的研究。数列问题在物理中并不少见。例如下列问题就是通过数列问题解决的:已知小明匀速直线步行速度为2m/s,若小明步行时间为n秒,求证小明行驶的总路程为总时间的2倍。看到此题首先明确公式v=S/t,再由此将公式变形为S=vt,此时我们已知v=2m/s,那么就可以先进行假设当t=1s时,可求出S=2m,以此类推当t=ns时S=2nm,这时就需要用到数列法中的等差数列法,先求出路程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S总=(2+2n)×n/2=n+n2,再求出时间总和t总=(1+n)×n/2=1/2(n+n2),所以2倍的t总等于S总。通过例题不难看出数列法在某些物理问题中具有核心作用。(二)运用数学方法中的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图像法在数学中应用极广,并且在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数学问题当面对图像法时常会迎刃而解,其实在物理当中也是如此。在物理中所谓图像法,就是把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函数图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描绘出来,使得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够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物理规律用函数表示就成了物理分式,用图表示就成了图像。[3]而图像擅长表示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使难以理解的知识与内涵形象化,所以数学当中的图像法同样十分的适用于解决物理问题。例如:利用图像分析问题,可以优化解题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物理现象或过程直观化。有时还可以躲避不必要的复杂运算过程,[3]如下面这道题运用了图像法之后就变得简单化了:已知G=mg,当g恒为定值10N/kg时,求画出重力的函数图像,并直接写出当m=1、2、3、5时G的值。通过题目要求画出重力的函数图像,依据图像很容易得到当m=1、2、3、5时G分别等于10N、20N、30N、50N。通过上述例题很容易发现图像法在解题时的便捷与简单,虽然此题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且也不太麻烦,但却没有图像法的直观与形象。可见图像法对于解决物理问题同样是一个好工具。

四、中学阶段形象思维培养数学物理能力

形象思维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当人们将事物的表象特征抽象出来进行思维可视化,以图案、符号、线条、颜色的方式表述出来,并详细的阐述彼此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包含着形象性、整体性及跳跃性等三大特点,形象性是以图形、文字或图像呈现客观事物;整体性指在知识架构的上方俯视全局,把握住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跳跃性是指钱学森所说的“能大跨度地思维,从初看无关事物中找出有关”。(一)形象思维培养数学能力。通过了解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性、整体性、跳跃性),会发现这些特点与数学知识的内容可以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由下图可知:形象性:由于形象性是指以图形、文字或图像呈现客观事物(数学知识的内容)。通过读图可得:图中对于客观事物的呈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与图画(解读)的方式展现数学知识的内容,从而得出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性在数学知识联系框架图中主要体现在形象性中的文字与图画上。1.整体性整体性在图中的数学知识的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对多个知识点的透彻分析与扩展内容之后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架构图。而通过整体性在图中的运用,可以俯视知识点的内容的架构图,从而更容易的握住知识点之间内在的本质和规律。2.跳跃性跳跃性在图中主要体现在发现不同知识点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用与之关系相对应的表示线连接起来,使知识点的内容发生跳跃。而通过知识点内容的跳跃,可以使架构图形成跨度思维,让知识点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起来。通过上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对知识点的内容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些特点会大大的提高学生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习惯的速度,还会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习惯变得容易。而数学能力可以被定义为:能够较为敏捷、简易并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的。(二)形象思维培养物理能力。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的定义: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整体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形象性、跳跃性),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整体性、跳跃性),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性、形象性、跳跃性)。[4]可以发现与形象思维培养的密不可分之处众多,说明如下:实验:上图是有关探究影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有哪些因素的实验。在探究实验中依次列举了实验的目的、单一变量、图示、结果及原因,从宏观上看整套的实验过程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解释了此次实验的本质(探究影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而图示、结果及原因阐明了实验中蕴藏的规律(影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密度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所以会发现当二者其中之一不发生变化,而另一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影响所受浮力的大小)。因此会发现整体性影响着实验,给人“俯视全局的感觉”,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容更加的清晰明了。实验探究过程:由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呈现,会发现在这当中即存在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性(实验的流程图、实验的文字叙述),又存在着形象思维中的跳跃性(实验过程中不同变量下结果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以及结果与原因之间的联系)。通过上述分析会发现两个形象思维的特点对实验探究过程的影响,即是实验探究过程既通俗易懂又不缺乏知识点的深度。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述与上图科学的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在此分别为影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整体性、跳跃性)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整体性)。而在分析问题(浮力)与解决问题(影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时使用了形象思维的形象性(图表、图画)、跳跃性(关系线)与整体性(实验探究),使分析问题更加透彻、明了、有深度,在解决问题时思路多、方法多,且步骤严谨。综合上述形象思维培养与中学物理课标(物理能力)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体现,可以得出以形象思维培养物理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操作及叙述实验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时分析得更加透彻、可运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技术含量。

五、结束语

在中学数学与物理教师间,经常可以听到“数学物理不分家”的说法,加上在一般人的常识中,数学成绩好的物理就好、物理成绩好的数学也差不了,可以发现两个学科的紧密性。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到在当代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在学习物理时参考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甚至可以将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高度);还可以在学习数学时参考以及运用物理知识(也可以将运用物理知识提升为运用物理思维与物理规律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梁晓燕.论数学化思想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梁晓燕.中学物理中的数学化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3]朱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2015.

中学数学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沉淀,数学文化作为其中一员,也在不断发展,蓬勃向上,本篇文章谈及数学文化,进而推动数学教育发展.很久以前,世界上许多数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一直到今天,相关的研究从未止步,可见,数学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许多数学家也发表了与数学文化有关的著作,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著名数学家齐民友在《数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注定要衰落的.[2]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历程是和人类文化息息相关的,是荣辱与共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随着数学文化的发展,关于它的相关研究也随之而来,其中就包括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至今为止,许多数学爱好者都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得到了许多优异的成果,本文将结合前人在数学文化领域的相关优异成果,简要谈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除了教授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堂讲解新识的过程中引用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不同的著作对数学文化的定义不同,但究其根本是一致的.比如在讲勾股定理前,教师可以讲一讲它的由来,它的发现者,它的发展过程;在讲负数这一课时,可以讲一讲负数的历史,如有事实可以证明负数最早是中国人最先使用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先人的智慧,明白负数知识都是先人通过无数次验证而来的,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但数学思想方法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数学教材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去整理、提炼.关于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上及时总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相关知识时,很多与函数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画函数图像得到更好的解决,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妙处!又如在讲解方程有关数学问题时,可将问题情景中的条件转化成数学方程模型,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对方程进行求解,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方程思想.只要学生牢牢掌握住方程思想的本质规律以及使用特点,学生就会乐于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升华方程思想.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的数学史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以及伟大的数学家们产生崇敬与敬畏之情.这样的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也是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更是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的教学.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当前的教育实际和考试制度的存在,在大多数的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上,对于一个定理、一个定义、一个方程、一个等式等,数学教师仅仅通过一些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地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只注重于让学生学会运用它们解题,提高分数,而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忽略了知识本身的深层意义.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产生错误的认知,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学习.因此,当代数学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意识,避免学生学习的片面化,我们可以在引入新课时,先讲一下与新知识有关的史实、数学家故事,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运用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中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进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三、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数学知识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这是很多人对数学的误解,对数学的偏见,当然,这种误解与偏见是普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将学生带出这种误区.随着教育的发展,数学文化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虽然没有开设单独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数学文化的存在.换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学习数学文化.显然,要想实现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数学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把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传递给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迷恋上数学,喜欢上数学.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怎么赋予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生命呢,每个知识的背后都有他自己的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搜集资料,在课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进行整合,在讲授知识时渗透数学文化,在传达文化的同时传授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应结合赵爽弦图给出公式,并仔细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与发展,以至只要提到勾股定理,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毕达哥拉斯学派,这样的数学文化的渗透是有意义的、积极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文化联系起来了.

四、课程导入多样化

我们所熟知的数学课程导入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数学教师常用的有:温故知新法、创设情景法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知识的外部寻找某种联系,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引出未知.然而没有一种方法是从知识本身入手,也就是没有追溯到知识的根本.我们要知道,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有它的故事,教师怎样在一堂新课中,把没有体现在教材上内涵的故事顺理成章地讲出来,自然地融入课堂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导入的又一种方法,是一个新颖的想法,非常值得深究与思考.一堂新课的导入,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导入环节,教师能否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让所有学生都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通过讲解与本节课相关的史实资料,比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知识由来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照片来导入新课,会对整节课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课程导入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度理解知识.

五、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仅要求各科教师要精通自己领域内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学科素养,做到博学多才,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数学教师不仅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钻研,还要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全面发展,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全面发展,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如果数学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具备拓展的能力,或者不做深入研究探讨,仅仅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无疑会限制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史、数学语言、历史图片等等.所谓数学史,也就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在讲授新课时将其融入,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与技术,还充分还原了知识的本质与发展过程;所谓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方程、数学符号等,可归结为三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每一种数学语言都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拿最简单的数学符号“+”(正号)和“-”(负号)来说,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是经过时间淬炼的,是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在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探索而来的,知道了这些,学生会对它们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对于历史图片,不管图片上的内容是人物还是事件,每个图片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精彩震撼的故事,学生了解后,会感触颇深,甚至会通过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探索其中的奥秘,体会数学带来的乐趣.这些内容,都可以使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全面发展,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在解题中的作用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同一类型数学问题可以使用同一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解决,换言之,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那么解决问题会轻松很多.教师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例子,分析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例1某书店销售A、B两种书,其中,销售一本A,可获得利润8元,销售一本B,可获得利润10元.(1)若该商店两种书共销售80本,获得利润为740元,问该商店A、B各销售多少本.(2)若该商店打算进A、B两种书共150件,其中,B书的数量不多于A书的二倍,A、B书各购进多少本,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问题(1)分析:这类应用题如果用算式的方法解决,对于初中生来说困难较大,容易出错.我们通过练习,可以知道,这道题最简便的做法就是通过方程来求解.首先,就要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后,我们可以发现,A书的利润+B书的利润=740,其次,找到等量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设未知数,解方程,最后,求出结果.以上分析过程,就体现了方程思想,也明确了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步骤.问题(2)分析:同学阅读问题,我们可以抽象出不等式关系,进而得出购进A书的数量的范围,然后列出关于利润的关系式,根据范围求得所要结果.这个过程即用到了方程思想,又用到了函数思想.具体求解过程如下:(1)解:设该商店A书销售x本,则B书销售(80-x)本.由题意,得8x+10(80-x)=740,解得x=30,所以80-x=50.答:该商店A书销售30本,B书销售50本.(2)解:设购进A书x本,则购进B书(150-x)本.由题意,得0≤(150-x)≤2x,解得50≤x≤150.设可获得利润为Z元,则Z=8x+10(150-x)=-2x+1500,可知,Z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50时,Z最大,此时,Z=-2×50+1500=1400,此时150-x=100.答:A、B书各进50本、100本,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1400元.

七、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在大多数中学生眼中,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更是很难理解,犹如天书.显然,这是很多人对数学的误解,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从这种误解中走出来,借助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数学故事,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知识的故事以及数学思想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之美,还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变人们对数学的总的认识或看法,进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观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学科核心素养.

八、转变学习态度,改变对数学的看法

学生对于数学错误的看法,会导致其对数学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厌恶数学,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有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课本知识是重要的,忽视了知识本身延伸出来的其他知识,也就是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文化,因此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内容,从不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价值,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与主动性,使学生缺乏参与感,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难、无趣.显然,这是对数学错误的看法.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数学是课堂枯燥无味的.由于学生提不起兴趣,态度不端正,对数学有厌烦情绪,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进度慢,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基于此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这种错误态度和看法,实施途径之一就是在数学课堂上传达数学背后的文化,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每一个知识和结论都来之不易,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艰辛历程,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数学产生感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综上,数学文化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至关重要,且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养成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列举了八点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并分别对其作了简要的阐述,通过这些内容,更加明确了数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中学数学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入课;课型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导入课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和压力。对于教师来说,使用导入课型能节约工作量,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利用导入课的优势,来进一步完善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一、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单一,欠缺灵活性

部分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只按照数学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再加上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十分严谨,逻辑十分严密的学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师没有利用其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逃避学习,也不愿意动脑进行思考,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够高。此外,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任务重,学生缺少消化时间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数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有没有吸收,有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这就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的,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无法利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数学基础不牢固,就会对今后的数学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观念落后,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提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校并没有贯彻这一教学观念,部分数学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没能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导致学生没有太高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挖掘,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中学数学导入课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科学提问导入法

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设置科学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联系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比如,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到“二次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具体图形,总结二次函数图形的特征,教师将二次函数的图形比作抛物线,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觉得二次函数有着怎样的特征?二次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又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所以,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设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沉浸在数学课堂的魅力中,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自主设问导入法

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师相比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教学压力要大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需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学数学教师只顾着讲解知识,学生忙于记自己的笔记,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和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师要及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阶段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之所以无法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什么话语权,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导学课运用中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所以,中学的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变,将问题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预先进行预习,对在预习过程中不懂的问题,组成小组进行探讨,并向数学教师提问。比如,在教学到“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先预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就对正弦函数、正切函数以及余弦函数的图像比较感兴趣,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这样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突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三)温故知新导入法

对于中学数学知识来说,知识和知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学方法,可以将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数学教师需要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一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让学生将题目做出来,并说出做题的方法,之后将这组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中的乘号换成除号,然后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算式,学生纷纷回答这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师接着让学生使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式试着去计算一下即将要学的知识,学生纷纷动起手来,通过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新的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一问题。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也很容易地学完了新的知识,知识和知识之间进行了贯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本中的实际内容,创设一个和问题相关的情境,之后引入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中学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比如,在教师教学到“代数式”这一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红用b元买了a支铅笔,那么每支铅笔为多少元?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始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学教师在教学有关函数的知识点时,可以创设极具趣味性的语数融合教学情境,教师引出情境“咱们班的学生都很会使用成语,那么你们可以例举出描绘事物上升或者下降趋势的成语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每况愈下、蒸蒸日上等成语。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五)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从某些角度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学数学有很多知识都有着它的现实意义,是生活问题的总结。数学教师在平时的导学课中就可以使用联系生活导入法,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对数学就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比如,教师在教学到“圆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平时吃饭的碗是什么形状的?自行车的车轮又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纷纷回答:“是圆形的。”教师这时又追着提问:“能把车轮制作成其他的形状吗?比如说三角形、方形,这样的车轮可以使用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继续问:“要是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了。这种联系生活的导学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拓展,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合理利用不同的导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湜.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基本类型[J].中外交流,2019(1):391.

[2]董平.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应用[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0(9):142—143.

[3]刘礼荣.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课题导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3):127.

[4]张芳芳.中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初探[J].中外交流,2016(30):189.

中学数学范文篇4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数学;情景数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中学数学的课程教学,同时也无法满足新课标的素质教育要求。情景模式的教学方式为了中学数学教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途径,能够有效的将实践经验与教学内容向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

一、中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含义和原则

1、数学情景教学的含义

数学的情景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擦了的基本内容,在客堂上为学生模拟或营造出数学知识探索的学习情景,从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主动学习,不断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探索的过程。

2、中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原则

(1)主体原则处理原则是只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学习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认知的主体他们需要。主动的用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只要在学生主体的参与下。情景教学才会得以实现,可见数学的情景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情景。学习中学会充分感受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2)引导原则,思维是学数学学习的关键因子。在一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教师要通过对问题的情景设计。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将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3)科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班级的。数学基础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按照初中。数学的规律同时有效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知情况。逐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

二、中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1、以人为本。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互动的参与者之一。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学生和教师同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以情景为纽带,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教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运行,所以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景学习中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数学魅力为突破。数学学习并不是单调枯燥的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数学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领悟数学的魅力,因此叫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道具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情景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欣赏数学的美。开展有趣的教学游戏。将道具融入教学情境的学习中有效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内容从而保证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中学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教学中进行学习实践更好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入适当的热点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设置简单的小游戏,教数学和教学内容有误。与游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寓教于乐。

2、学习尝试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对教学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巩固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引出新的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逐渐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3、归纳总结

在中学情境教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进行及时科学的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的学习习。洗数学学习思路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为自己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情景教学模式赶上了当前。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可见。今天教学的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更好的适应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让学生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刁淑敏 单位:河北黄骅中学

参考文献:

[1]肖春梅,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的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中学数学范文篇5

1.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中学课程的适应性。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其课程内容与中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我国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更改过去呆板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建立。然而其后果是中学数学与数学教育严重脱节,在教育衔接方面,出现较大问题。我国中学课堂教学课程难度较大,且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在复杂的习题解答中,学生很难有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势必将会影响中学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1]。2016年全国35所中学教育资料研究表明,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总体趋向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整体实用性较差,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重心偏向于解题技巧,忽视了数学模型建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局限于少数几个困难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内容不够全面,难以达到国家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1.2教育深层次问题探寻。我国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只是浅层次问题,在其背后,还有更深的教学问题,需要大力探寻。具体来说,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深层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数学学科教学体系归属问题。我国中学对数学学科的院系划分通常归为基础院系序列,对于数学教学相关课程的构思以及后续教研活动,包括创新型活动大多局限于一个比较狭隘的范围内,和其他学院的研究性交流机会很少,所以很难针对学生专业特点,从内容上进行重新学习规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2]。我国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脱离不了“填鸭式教学”。在课堂授课中,老师是绝对的课堂核心,将课本上的指定内容,按照传统方式直接教授给学生,有些甚至是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完全处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甚至数学学科的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2.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方式研究

2.1TEC教学的引进和推广。2015年,国家教育部改革意见中指出,各类中学教育除了立足于书本知识,还要加强教育实践性,具体方式可以为建立实践性研究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高针对性的改善。“TEC”教学分别指:T(Thought思想)E(Emotion情感)C(cooperation合作)即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思想、融入教学情感以及合作教学,从而改变教学效果。TEC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学教师的引导教育,培养中学学生善于利用数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在学习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今后各学科的学习中,善于利用理性的思维模式,提高独立自主,利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在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有的教师团体引进了TEC教育思想,将TEC教育深入到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学校开始讲座,对老师进行TEC教学培训,将TEC理念先行灌输给老师,让老师做到科学化教育。TEC实践小组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2.2重新规划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我国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一直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主体内容坚持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导数这些老内容,而针对现代科学知识和各专业特点,反应现代数学应用的内容少之又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消极思想,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还分散学生学习精力,从而影响学生知识接受效果。为了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我国中学和教育部有关部门应该重新规划教学教材内容,以现行的中学教材内容为核心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针对各院系学科门类,重新进行划分,是更贴近专业学习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各中学必须注重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使用可以帮助中学学生巩固数学教育知识[4-5]。2.3教学实验课的开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现代企业对人才有求已经不仅仅停留于理论人才阶段,而是需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现代教育课程背景下所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强理论性弱实践性的人才,显然并不符合社会企业对中学人才的质量要求。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离开学校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中学必须在数学教育中开设数学教育,实验课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自己学过的领域知识。我国很多中学都开设了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教育两门新兴课程。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对数学Mathematica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借助简单的实验软件,融合自己学过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简化运算。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数学实验课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将自己学过的理念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理念知识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重庆巴蜀中学设立了数学实验教学组,是我国最早实行数学实验教育的中学之一。该校也最先完成了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并针对其改革经验,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实验课程编撰,现在已经出版的中学数学实验理论书籍有《数学实验》《图论及数学网络优化方式》《数学实验教学大纲》《数学实践讲座》《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等等。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启重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为中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2.4优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的一种方式,有效的考核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各中学对于数学学科的考核都是采取闭卷考核的形式。但是这种片面独立式的考核方式很难真正考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加以优化和改进。具体可以进行以下两方面改革:其一是将日常竞赛,如各中学数学竞赛、解题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成绩加入考核成绩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在实践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其二是将学生数学科研小组成绩计入期末数学成绩中,各中学学生会或校园社团组织大多涉及到数学小组或者数学部的建立。这些数学小组很多都只是尝试日常复习和数学习题讨论,没有进行解题思路深度解析和数学实践探究方面的工作。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将数学小组创新内容也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中,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后积极建立数学小组,探寻数学实践。

总体来说,中学数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各有关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积极解决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考核,对数学教育进行理性回归,最终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恒钧,张维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注重方法与理性实践——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5(2).

[2]贺能坤.基础教育的工具理性错位与价值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7):32-37.

[3]王道荣.教育评价的理性回归与“六维度质性模型”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7(6):18-20.

[4]郑伟民,叶芳云.经济新方位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回归[J].文教资料,2017,5(5):124-125.

中学数学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数学教学;教学理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

教师讲得少了,自己的负担减轻了,上课也轻松了。

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调、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做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平方差公式”这节内容时,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笔者就问学生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笔者接着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

学生顿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四、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也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是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数学范文篇7

一、理念

美国中学数学教育更注重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一直贯穿于美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当讲到函数概念时,不是单纯生硬地告诉学生y=(fx)是一个函数、有定义域、值域等理论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告诉学生函数是一种关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联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扎实理解与掌握,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很难真正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有义务去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教学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地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普遍使用Ti系列计算器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

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国内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与扎实理解以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穿插了很多意在强调不同解题方法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而国外数学教育则更加强调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并在教材中穿插很多实际的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四、考核标准

在美国,相对来说更加侧重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查。“学术才能测验”(SAT)这一考试工具是很多学生、学校认可并采纳最具权威的水平测试工具,作为考试工具,SAT重在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甄别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下,SAT考试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参加SAT考试。而我国采取高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甄选,侧重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解题能力的考查,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加侧重能力的迁移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检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中学数学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1993年联合国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领导权又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

3.整体性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4.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阴,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有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将百折不挠的磨炼,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由于在教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五次方程不可解与群论,集合论与数学基础,“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三、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3.系统性原则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隆华、蒋国范:《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载《数学教师》,1997年第7期。

中学数学范文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郑毓信《中学数教学参考》9/2002

[3]《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陈辉志大才疏《湖南教育》6/2003

[4]《引言教学的心理学意义》刘吉存/孔令夯《中学数教学参考》12/2002

中学数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中学数学;数学教育

一、核心素养发展背景

1997年12月,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简称OECD)开始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而后又进行学生基础能力国际研究计划,简称PISA测试,这是全球范围的一项大型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研究。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试。中国学生在国际性的素质能力测试中取得“全球第一”的成绩,备受瞩目。2012年,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测试,中国学生在该次以数学为重要领域的测评中依旧第一,再次引爆对学生素养问题的关注、审视和思考。最近一次PISA测试是2015年,我国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的学生参加,即北沪苏粤联合体,总体排名第十,单论数学排名第六,测试内容包括阅读、数学以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探究既是国内需要也成了国际需要。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10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基于标准的核心词,马云鹏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2]数学核心素养能力所表示的是,学习者无论何时都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条理清晰,思维、逻辑严密,论证清晰明确,具有数学头脑,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学素养是当前或未来生活为满足个人成为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而需要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3]OECD进行的PISA测试,特别是在以数学为核心的测试中,不仅关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理解,还特别关注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且以数学理论方法解决问题,是从事数学活动的技能,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发挥数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何小亚将学生数学素养定义为: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学方面的能力和品格,是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4]。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细化分为如下几类(见表1)。

三、核心素养下的中学数学观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节课几节课的事情,是要始终贯穿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把外在的学科数学核心素养转换为学生内在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潜移默化的数学教育。(一)围绕核心素养发展课程体系。数学学科教育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也是建构学科核心技能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科教学要结合数学历史文化背景、数学家事迹、数学的实用美学、未来发展趋势、现实应用价值、跨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等内容,将高等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深入浅出,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数学、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等相关校本课程活动,融入拓扑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博弈论、分形与混沌等学科知识,引入如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囚徒困境、智猪博弈、鸡兔同笼、蝴蝶效应等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二)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围绕数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课堂结构与内容分析,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数学学习无论何时都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也不是湮没在题海中的算题解题,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活学活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文化知识、基本概念、技能训练上,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营造出一种数学文化,面对问题能够化繁为简,看穿其中的数学奥妙,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内在动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动脑想,鼓励学生探究、讨论,甚至参与命题的制作,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合作分析、自主学习的数学学习环境。(三)提升教师素养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发展构建,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完善教师专业化道路,提升教师素质,树立素养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对中学核心数学素养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深刻体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关键,把握素养背后所要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掌握中学生现阶段的学业水平、基本能力和心理特点等,同时研究学生的数学水平发展趋势,结合学生兴趣点,构建学生喜欢、喜爱的数学课。(四)围绕核心素养改革评价体系。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久性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数学单一学科,而要呈现出跨学科的特性。知识大量迁移到其他学科,包含很多隐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便要求评价体系多样性、丰富化。同时,测量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为目的或者是以高考、中考为中学数学教育目标的层面。在看到数学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成绩之下的隐性信息,学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发展趋势、情感态度等。世界是发展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未来数学教育的关键。中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抓住黄金时期,才能更好地培养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11):36-39.

[3]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9.

[4]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2(2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