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1:43:17

指导方法

指导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舞蹈教学;指导方法;艺术教育

舞蹈不仅仅是大人喜欢,小孩子也甚是喜爱。幼儿在进行游戏、散步或学习时,他们的本能就是唱歌,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所说的舞蹈。对于这些表现,需要家长朋友们认真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节。

一、感受、理解舞蹈作品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儿童在学习舞蹈的时候从感性认识和经验开始,通过一些直观的舞蹈动作、生动的形象,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舞蹈的兴趣。不是所有的舞蹈都那么容易简单地让人能看懂。比如《采茶》,这个舞蹈没有歌词,只有一个题目,幼儿无法深入了解舞蹈的内涵以及舞蹈意境,只能重复动作,将动作零散地记忆在大脑中,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使儿童快速的记忆和学习。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来刺激儿童的大脑,通过视觉听觉让幼儿的大脑活跃起来,便于幼儿对舞蹈的学习,有利于舞蹈学习的进行。

二、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1.兴趣教学法。幼儿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依靠兴趣主导,如果幼儿对事情有足够的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做,而不是被动的去做,并且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只有对舞蹈感兴趣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为幼儿的能控意识比较差,兴趣会支配幼儿进行学习的方向,老师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舞蹈时,如果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舞蹈方面,那么学习舞蹈的速度是不可超越的,对于学习舞蹈也是十分有利的。学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的时候,应该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理解能力,来选择舞蹈教材的内容,这样可以根据学习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老师在进行舞蹈编排时,应该选择简单、易动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演练,如果舞蹈动作过于复杂,学生有可能很难理解,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舞蹈学习能力下降。

2.生活化教学。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经历的也比较少,一些充满了成人思想的舞蹈,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学感悟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感悟,让幼儿来进行消化,这恐怕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想个办法来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老师可以采用接近生活化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这样便于幼儿理解舞蹈动作。比如流行一时的《小苹果》,如果老师只是将舞蹈动作一一地亮在幼儿的面前,恐怕幼儿不会理解里边的任何一个动作,更别提让他们硬生生地记住每一个动作并连贯地将这个舞蹈跳出来。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将舞蹈动作分解开来,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表达讲解给幼儿听,相信他们肯定能够理解并且记住每一个舞蹈动作,并将它们连贯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3.情感性教学。课堂上教师示范动作,学生刻意模仿,这样的上课教学方式,恐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学来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比如师生关系要搞好,幼儿有了问题可以问老师,老师认真的讲解,师生关系融洽,使幼儿学习的进步速度加快,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果幼儿没有取得很好的舞蹈成绩,也不应该进行批评教育,应该对此进行鼓励,鼓励他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这样幼儿也不至于产生低落的情绪,不会使他的舞蹈兴趣降低,这样的情感教学方法对于老师的舞蹈教学模式,非常适用。

4.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这个年龄阶段,对于舞蹈的兴趣是十分强大的。舞蹈是幼儿最爱的游戏活动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舞蹈教学。舞蹈本身就具有游戏性,这样的特性更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舞蹈中小碎步的动作,老师可以说,来同学们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舞蹈动作小碎步,我们可以借用小鸡走路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小鸡走路的样子肯定很可爱啊,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幼儿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进行模仿,也可以选出一个模仿能力超强的孩子,进行表扬,这样可以让其他孩子进行模仿,这样的游戏方式,既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原本简单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起来。做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步调,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自然会提高幼儿的舞蹈成绩。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索能力、想象能力等得到了全方面的提高。幼儿舞蹈虽然是一种艺术性教学,但是它也有益于幼儿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能够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作者:陈莹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电大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贞.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指导方法[J].青年时代.2015.(12):193-193

指导方法范文篇2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指导方法范文篇3

一、要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1.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部分。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完整、深刻、系统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与正确。著名科学家们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对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复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两重意义:一方面掌握知识本身,这是学习更高深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训练自己的思考方法,这是继续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在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已用过的正确思维方法,自己去思考,得出规律,以加强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2.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要用实例使学生认识科学成果的获得常与方法的突破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之前,安培和科拉顿都做了与法拉第相同的实验。只是科拉顿将电流计放在另一间,结果将磁铁插入线圈后再去观察电流计,没有看到感生电流的产生,错过了一个重要现象发现的时机。

3.要使学生认识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是辩证唯物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自己近期学习效果和未来成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指导学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使学生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我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课。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课。由教师依据学生的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课。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课。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指导

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

1.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组织小型竞赛,课堂讨论,问题答辩及单元测验总结等。对学生提出正确了解评价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指导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问题分析

1.1选题与建筑发展脱节。当前,随着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方法、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的主体工程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多数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设选题依旧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选题与建筑发展脱节,这就对学生将来适应土木工程类的岗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学生所选择的毕设题目,基本都是由教师提前确定好的,所以学生在选题方面还是缺乏主动性的。1.2资料更新缓慢。由于建筑技术发展过快,所以与之相对应的各种设计、施工与工程验收规范等数不胜数。就高校图书馆建设而言,虽然其中有较多的规范与建筑图以供学生参考,但是因为图书馆建设比不上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资料更新缓慢,这就使得学生可查阅的先进规范与建筑图不多,从而导致学生毕设缺乏与当前建筑发展相一致的内容。1.3学生缺乏独立性思考。在完成毕设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分析、验证自己的设计的合理性。但从现阶段土木专业学生毕设完成情况来看,仍旧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性思考,直接摹仿书本、文献资料中的设计案例,不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问题,也不会对自己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校核与论证。此外,对于结构设计部分的内容,教师在指导时涉及较少,而学生又接触不多,所以学生只能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各类计算分析软件兴盛,学生在结构计算时过多使用计算分析软件,而并未对自己得到的结果以及所做的图纸做深入研究。1.4计算机负面影响严重。计算机在毕设中的应用给教师及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土木工程毕设需要用到设计图纸,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计算机复制他人所做图纸,而不对其做丝毫变化。再如,工程软件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学生只需掌握其中部分功能就能快速获取到设计结果,而多数学生并不会对工程软件的计算结果做深入分析,这就使得答辩时对工程基本知识与设计原理回答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1.5管理模式落后。当前,高校毕业设计基本都是使用指导教师负责的管理模式。虽然教师所带学生数量不多,但由于学生同时又面临就业、工作实习的问题,所以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这就使得毕设考勤以及问题解答等都成为形式,也导致了学生毕设质量不高问题的出现。

2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有效措施讨论

2.1完善土木工程资料库建设。学习资料不足是影响学生毕设进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在学校毕设网站中建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数据资源库,以供学生学习与参考。资源库中不一定非得全是有关建筑主体结构设计方法的书籍、文献资料,也可以包含现行各种建筑设计规范以及建筑结构与构筑物图集等。在学生完成毕设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资源库查阅资料,从而将传统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2.2拓展毕设选题深度与广度。高校应当要求教师选题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且符合当前建筑的发展。教师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建筑中使用各种新型建筑方法、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基于此,为学生选择包含钢结构单层厂房、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绿色建材机制砂、生态混凝土等的课题,在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2.3严格监控毕设全过程。高校教研室要严格把控选题审题、过程分析、成果评阅、答辩汇总、资料保存等毕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一环节工作的开展制定详细的规定与实施方案。而指导教师要及时通知学生选题,并向学生毕设任务书,使学生了解到毕设的基本任务、要求以及时间进度,便于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此外,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检查学生毕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防止学生抄袭他人设计。2.4加强手工制图与结构计算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在完成毕设过程中掌握工程主体结构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自身在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文件编写以及结构手册设计方面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由于过分依赖工程软件而忽略一些细微的结构设计问题。因此,高校应当让教师在毕设任务书中加强对手工制图与结构计算的要求,规定学生在毕设论文中内附手工制图图纸及结构计算中的参数整定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2.5优化结构计算方法。相较于工程软件计算,传统结构计算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结构计算方法下,学生的计算量太多,一方面影响毕设进度,另一方面影响学生掌握基本工程基本知识,因此,高校还应当优化传统结构计算方法。高校可通过教师要求学生使用EXCEL对工程结构进行计算,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工程基本知识,还能减少学生手动计算量,提高计算速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毕设指导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毕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高素质土木人才为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基础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艳香.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段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3):34.

指导方法范文篇5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指导方法范文篇6

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指导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指导方法;计算机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实践教学的配合,实践教学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应处于教辅地位,而应进一步强化[1]。于是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以保障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保障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有硕士点的院校还允许部级竞赛获奖者有研究生入学推荐免试资格[2]。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各高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本文在指导方法上总结了多年的指导经验,在指导教师方法上进行系统的阐述。

1.竞赛指导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队伍时,存在以下问题。(1)组队时间短,队员选拔偏差,人员搭配不合理,准备时间不够,队伍匆忙上阵。(2)对参赛赛事了解不够,对比赛的关注点把握不准,这可能导致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去指导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参加计算机类的比赛。(3)对同学的参赛过程指导不足,在参赛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解决。(4)队伍的纪律约束不严。学科竞赛有大量工作需要在暑假集中进行,这期间学生缺乏适当的约束,造成准备不够充分。

2.教师指导方法

2.1熟悉学校的学科竞赛政策。所在学校对学科竞赛的激励政策是学科竞赛能够成功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指导教师应关注学校在比赛立项、经费报销、场地设施管理、奖励政策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实行立项制度的院校,每年年底或年初都会要求各教学单位提交年度学科竞赛立项申请,并集中审批。这时应及时提交立项申请,保证比赛的资金支持。2.2熟悉各类比赛特点。计算机类的学科竞赛周期比较长,报名到决赛时间需要3-5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比如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队伍的组织应在报名通知下达前准备好,避免仓促组队上阵。而比赛的创意构思通常又需要1个月左右时间,所以建议组队时间应比报名时间提前一个月以上。2.3队员选拔和分工明确。应用创新和创业型赛事都需要对作品进行展示及答辩,因此不建议全部由开发能力强的同学组成。团队中应有一位口才形象较好的队员专门负责展示与答辩;2-3位开发能力强的队员,主要负责编码工作,技术上最好能支持WEB前后端技术和移动开发技术;美工一位,主要负责图片PS处理,视频录制剪辑,PPT、产品手册和宣传海报的制作。技能型和研究型比赛主要凭借个人能力和作品性能来进行角逐,在组队时可以只从技术搭配来考虑。学生队伍成员角色要明确定位。要求一人作为队长,负责队内日常管理和任务分工。每个人在自己负责的工作项目上又承担组长的角色,其他人都是这个组长的组员。2.4挖掘选题与创意。除技能型比赛项目以外,选题是否恰当是最终能否获得佳绩的关键。研究型比赛,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分解出来供学生研究并参赛,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应用创新和创业型比赛,好的创意则是能否进入最终决赛的必备条件。个别创新型比赛中也包含命题类型的比赛,这类比赛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仍然对应用的创新有较高要求。首先队员个人在搜索引擎上查阅是否有雷同的创意,然后交由队内其他队员评判,最后再交给指导教师评估。2.5注重过程指导。计算机类学科竞赛的周期较长,指导教师应全过程指导学生队伍。对应用创新和创业型的比赛,要在队员选拔、选题和创意、开发技术难点和重大需求、答辩、作品成品检验等环节重点把关。同时解决队内矛盾,协调队内意见也是指导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因为队内无法妥协的意见,指导教师一句话就可以解决。2.6训练团队基本素质。首先要对同学们的仪态仪表和口才表达能力进行集中训练,这种训练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提交了初赛作品后开始。主要形式由一名同学组织所有队员看礼仪视频,并模拟社交场合的走路和握手等礼仪训练。其次需要进行模拟答辩。分为队员交叉模拟答辩和指导老师模拟答辩两种形式进行。模拟答辩中预设问题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有助于队员答辩时心中有数。2.7积累资料和赛后总结。指导教师对比赛项目进行筛选,并保留高品质的比赛项目长期参赛。为了长期参赛,指导教师可以将历年的参赛作品整理归档,并作为下一年比赛队伍的参考资料。同时将历届队伍的获奖成绩和作品资料摆在参赛同学面前,可以让这些新队员快速建立自信。参赛结束后,要求参赛队员提交总结报告,对比赛进行反思,总结出比赛收获,失败与成功的经验等,进而改进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

3.结语

本文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创新型和创业型团队赛事的指导方法。不论哪种类型的赛事,都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队伍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取得比较好的指导效果。同时也期待各高校能出台更多的学科竞赛激励措施,让更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们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

指导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再通过独立思考,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最后收获新的知识。本文就以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出发点,简单做一些相关阐述。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学好物理。不管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实验的操作,都是一样的,只有产生学习兴趣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事实也证明,学生的思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才会更加灵活,丰富想象力的同时,还能使其观察力更加敏锐,注意力也更持久。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一面,教师给予情感上的鼓励,让他们在情意结合中培养学习的毅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物理的能力

物理课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内容较为丰富,其精准的语言文字,严谨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科学、趣味三种性质融为一体,与中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探索的能力都完全相符。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与理解,按照新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应该阅读课前疑问与课题,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向都要有所了解;其次,阅读教材中的小标题了解知识框架,其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新版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插图,又富有漫画生动形象的特征,具备较强的直观性,将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解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插图时一定要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的每一个细节所表示的意思、说明的问题以及它所表示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学生会看课本中的插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及其概念的理解,它能把物理概念的抽象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文字,掌握中心,对物理的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以及适用定律的范围及其条件都要认真的进行探究。如,P=gh的公式可以适用于液体的内部压强,却不能用于计算大气的压强。再如,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就是所有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直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学生要掌握这一定律,就必须要认真做实验,到位的想象与推理,同时再配合文字进行消化与理解,明白什么样的情况能让物体保持匀速直线的运动状态,保持静止状态的时候又是什么情况。这一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是其适用的条件,从而对这一理论进行真正的掌握与理解。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规范

课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理论类的问题时,可以按照讲道理、摆事实、得出结论三个步骤进行解答。如,人在游泳时,同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就能前进,这是什么原理?回答:“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讲道理),同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则水给人的力就是向前的(摆事实),所以人就能前进(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对此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就能有所掌握。另外,电学类的题目中,电路复杂通常都是因为接入了电流表与电压表而导致,还有就是电流表的内阻很小,电压表的内阻很大。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电流表作为闭合开关的一段导线,电压表则为断开的开关,这样在简化电路的同时,还能找出电路的主干。如,物理题要同时解答时,应该规范并全面,还要符合要求。如首先画光路图时,用实线画出光线的传播方向,用虚线画法线和虚像;其次,问答题必须要用词准确,清楚回答问题,避免答非所问等;最后,计算题需要写文字说明时,应该写明公式,代入的数据必须要有单位,最后写明得出结果。因此,教师在教授新课时,除了知识点与概念要讲清楚之外,在例题讲解时还要重视解题方法与书写格式,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作业,通过归类讲解、认真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而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在学完之后进行归纳与整理,帮助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全面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程.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一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指导方法范文篇9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

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

(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

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指导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措施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现状分析

数据调查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既有着相同的表现,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在新生入学时对阅读有着较大的兴趣,并且也会定期通过网上书城以及图书馆等相关资源订阅各类课外书籍进行阅读,但随着其学业任务不断加重,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基本上处在高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太多的阅读时间,这就造成很多高中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较弱,且对课外阅读的文章的选择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更没有阅读计划,这将很难发挥出语文课外阅读的真正作用。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往往比较随意,部分学生会选择阅读一些含金量不高的书籍进行阅读,这类书籍的实用性并不高,可以说这种形式的阅读大多是娱乐性的阅读占据了主体。随着高三的到来,学生分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即便选择阅读课外书籍也是大多倾向于功利性,大多精力还是停留在高考上。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和阅读方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富有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的文章更适合学生阅读,且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也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当前,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课外阅读指导分析的教师并不多,即使当前已经有教师意识到他们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做出指导的重要作用,但迫于应试,教师还是会将高考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阅读指导工作通常只有开头没有结尾。

二、高中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方向进行课外书籍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喜好,更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但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即将来临的高考使得他们的课业压力逐渐加大。基本上在校期间学生都在学习必修课,在课外阅读上所能分散的精力少之又少,这就使得他们对课外阅读作品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为了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分享并推荐部分书目,从而方便学生进行参考与阅读。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下免费的图书阅读及下载网站,从而方便学生对其喜好图书进行阅读与下载。

(一)根据课程原则,选择阅读对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新课改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严格的要求标准,其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其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同时更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以及自我陶冶情操的习惯。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提升其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同时更需要学生可以自主地对阅读方法及阅读习惯进行学习。学生在阅读优秀课外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摘录,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部门抄写下来,背诵、记忆,长期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美词句的精髓,进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合理阅读对象的选择,能够帮助学生找准适合自己的阅读作品,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定期为学生介绍并分享部分国家传统书籍,如四大名著等,在阅读这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文化的悠久,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新课标下,课外阅读的选择对象是多样化·85·的,学生可以根据自的喜好自主选择阅读作品,教师充当的是学生阅读道路上的引导者。

(二)立足新课标,传承经典文化

新课标下,强调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选择的自主性。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经典文化的传承,笔者在提出了关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书目推荐这一举措。在阅读推荐中,新课标提出了丰富推荐书目的想法,将一些国家历史经典著作、诗歌散文等规划在推荐书目中。如古代的一些名家著作、四大名著、有教育意义的短篇小说、赋有美感的诗歌散文、精彩的剧本文章,这些书目的推荐都是为了将国家经典文化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国家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当然,现阶段对于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目,教育界还没有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部分教育家认为,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选择所推荐的书目相对来说过于陈旧,且枯燥乏味的古老书目未必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发挥课外阅读的真正效果。但事实上,新课标推行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名著是有着一定的意义的,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国家经典名著进行阅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利用读本,串联课内课外

调查发现,在高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并不仅仅包括各类辅导书籍,同时还配有语文读本,用来作课外阅读篇目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境界,但就单一的读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根本无法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库。并且,教师在为学生推荐与分享书籍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推荐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利用到的书籍,例如Java面向对象教学等。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均会在不经意间对语文课本进行忽视,专一于课内必修内容的学习。但事实上,语文读本中阅读书目的选择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起来语文读本,将其作为现成的阅读资源,在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时,可以有效利用起来读本,选择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且在讲解课内知识的同时可以贯穿到读本里的一些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在课内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巧去阅读课外阅读,充分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式,进而做到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迁移。但就读本阅读文章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好选择指导工作,为学生推荐一些独具时代感特色、中心内容积极向上的阅读书目。

(四)精选流行作品,契合学生性情

新课标下就高中语文阅读书目的指导选择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书目选择进行培养。阅读书目选择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对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可以提升学生对阅读书目的欣赏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精选流行作品,从而有效契合其性情。学生除却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一些经典名著以外,还会有着自己的阅读爱好。现阶段,数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高中生的阅读倾向是一些通俗化、娱乐化的流行作品,流行作品中的现代化特色深深吸引着他们。虽然广泛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库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学生更容易被一些赋予现代化特色、时代感十足的作品所吸引。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契合学生性情的流行课外作品,这些作品要符合当下主流思想且具有正能量。

三、课外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

(一)分级阅读,循序渐进

分级阅读方案的提出是为了使得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工作能够变得更有针对性,进而找到适合高中各个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和策略。这种阅读方法指导下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逐一实施。处在高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心理上还比较青涩,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想法,更加倾向于一些趣味性、现代化的读物;到了高三阶段,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诣,有了前两个年级的积累,他们在阅读上有了不同的喜好。分级阅读要求教师明确高中三个年级段的阅读的侧重点,进而在阅读活动中,做到循序渐进,在高一年级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有了前两个年级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学生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但基于高三年级的学业压力,学生的阅读时间会有很大的缩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书籍,减少学生在书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让学生少走阅读的弯路,做到高效阅读。可以说,从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倘若可以坚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各方面综合素养也将得到相应提升。

(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新课标背景下着重要求高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独自阅读的能力以及对书目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自主阅读能力中不仅仅包含有阅读能力,同时还包含有写作能力等。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抄写一些优秀课外阅读书籍中的优美文章,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记忆,这对学生阅读的积累而言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为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实现以写促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定期写读书笔记。在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行记录,同时更可以对其中的名人名言以及感兴趣的话语进行记录与摘抄,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且可以在读书笔记中记录自己的读后感,从而使学生得以在记录读后感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对该书的理解与领悟。

四、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指导

(一)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创设教学法的提出,是为了从根本上激发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其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够将情境创设法更好地应用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课堂上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必须对情境教学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引入工作,使得课外阅读兴趣提升指导课堂具有一定的情绪特色,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情境创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法、实物演示情境法、音乐渲染情境法、表演体会情境法。以表演体会情境法为例,戏剧性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可以利用表演体会情境法,让学生选择《雷雨》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进行表演,将文章中所赋予人物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扮演者在表演话剧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够领悟到经典的力量。

(二)微信公众号推送,增强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智能手机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一大批网络通讯工具,微信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讯软件之一,同时其也是网络中的数据信息交互平台之一。在高中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指导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起微信平台,将其作为课外阅读书籍网络宣传的有效载体。现阶段,微信已经出现很多具有阅读性质的课外阅读平台,这些平台上上传了很多新时期阅读内容,涉及的阅读领域也较多。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阅读公众号所上传的文章种类较多,一时间学生很难做好鉴别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推荐一些有利于青少年阅读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得以在阅读公众号上学习到更多积极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新兴书籍以及微信推文等,从而方便学生可以及时接触到新兴书籍。这一方法的施行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对现代化社会中所使用的信息化工具有所了解,进而更加方便其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三)尊重个性化阅读,多元评价

个性化阅读主要源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不同学生之间的阅读喜好方向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将会导致学生在阅读领域的知识经验深浅有所不同,进而使得他们对阅读材料的认知态度也有所不同。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外阅读课堂上做出关于个性化阅读的指导工作,并引入部分新兴类型的书籍,从而方便学生对其进行详细挑选,基于高三课余时间较少,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挑选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积累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为了做好新课标下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文章就现阶段中国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现状展开了一个系统化的分析。在做了基本的调查工作后,得出中国高中阅文课外阅读领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的结论。于高中生的阶段性学习而言,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并不仅仅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补充,更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与训练的桥梁。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新课标的到来,也使得教师不断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变,以此来解决最初存在于高中课外阅读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战.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0(27):13-14.

[2]王万能.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及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