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04:37

有效运用

有效运用范文篇1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兴趣难以长时间保持。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孩子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往往是慢跑热身、徒手体操等,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体育教师必须尝试改革和创新,可以将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体育游戏适用于准备活动中,如此就能够轻松地解决以上那些问题,为整堂课的开展打好良好的铺垫。如在短跑教学课上,可采用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如“黄河长江”、“拉网捕鱼”、“喊号追人”等调动学生的四肢;在篮球教学课上,可采用“背对运球”、“巧入营门”、“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在毽球教学课上,可采用“掷球pk”、“猴子抢球”、“传球触人”等游戏让学生对毽球充满热情。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和适应学习状态,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活动中。

二、体育游戏运用于技能教学之中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正确地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技能的教学需要以一定的体育知识作为基础,而体育知识的讲解是相对体育动作的示范更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普遍对此不感兴趣,而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是必要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体育游戏,以玩代讲,以玩导行,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总结动作技术的要领,发现自己操作的问题,在相互评价和指导中掌握正确的技能。例如篮球教学中,采用“一人运两球”、“行进中投篮”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活化教学方法,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又如中长跑教学中,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游戏,或者赋予中长跑练习一定的情景或场景,如“奔向二十一世纪”、“挑战马拉松”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训练的效果。再如在球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限制环境、缩小场地,对运动规则进行创意改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三、体育游戏运用于素质练习之中

身体素质练习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却是学生比较畏怯和惧怕的学习内容,因此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形成积极阳光的学习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运动负荷大、活动场地小,相比而言单调且易倦。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呢?笔者认为体育游戏首当其冲。课堂上,将体育游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身体素质练习中,可以消除练习活动的负面影响,调节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例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提高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活动,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但要注意的是,体育游戏运用于素质练习时,学生比较兴奋,积极性较高,教师要控制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防止超负荷运动有可能带来的伤害事故。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应当是每一位体育老师无时无刻不需要关注和保证的。

四、体育游戏运用于整理活动之中

整理活动一般开展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学生在经历了一定的运动负荷之后,对整理活动往往不感兴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运用于整理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恢复到初始状态。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真正达到调节心理,放松身体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花样漫步”的游戏方式帮助学生放松身体,采用“按摩操”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相互进行身体的调节等。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整理活动转变或改编成学生耳目一新的游戏活动,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放松运动之中,达到整理活动应有的效果。

有效运用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法应用

一,什么是提问法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它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提问法同讲述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教育家的教育著作中,特别是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察到提问法的成功运用。我国传统的提问法在几千年的教学发展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了。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二,教学中提问法应用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一)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二)提出的问题过于难,把学生给懵住了。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三)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见学生没反映,老师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技工学校。技工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从生源的结构已明确了学生的特点:底子薄,好动。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学校的直接客户"这一理念,堂上堂下要鼓励学生,不能简单将学生当成是知识的接收站,储存器。教师更不能越俎代庖地在课上光唱独角戏。因此,"提问"对技校学生学习语文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三,教学中提问法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知道"问什么",学会"怎么问",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提问应注意的以下几种情况:

(一)原则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产生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其次还应遵循几个原则。

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轨道,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时间掌握上要恰如其分。

2,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交换提问形式,不能堂堂一个样。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4,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教书与育人紧密相关,为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二)环节性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联系教学实际来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技校的培养目标服务。

(三)时机性问题

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讲话,要么睡觉,要么呆头呆脑反应缓慢。这种学习状态反映出上课内容是枯燥乏味还是讲得过于平淡或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及策略,否则这堂课就以失败告终。

四,提问法应用的教学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结构上有一定的编排,需要提问来串联相关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此外,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合谐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以下介绍几种提问方法。

(一)"跟随式"提问法

每篇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将其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课文分析是主杆,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枝叶,每每学一篇新课文,笔者先将"枝叶"理顺然后再解决"主杆"问题。可在作者介绍中让学生跟随着边问边答。譬如在讲解《泌园春·长沙》这首词,介绍作者毛译东时。笔者是这样介绍的: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学生:(许多同学一起):"1949年10月1日"

教师:"你知道是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

学生:""(有的答)

教师:"你们有谁知道;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外,还是什么"家"吗

学生:(调皮的回答):"老人家";有的说"不知道"

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转入作者介绍)"

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活跃了堂上学习气氛,对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上的衔接有促进作用。正如美国莫里斯·L·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达到。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二)设疑提问法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对陌生的事物,有许多同学不感兴趣或是你提问他,他也答不出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教师要采用设疑提问法提问,就象猜谜语给出提示,脑子灵活的就敢回答你的提问。譬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有一篇《劝学》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学不可以已"。这跟翻译出来的句子相差太远了,学生怎样来理解呢笔者就运用设疑让学生猜字: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已"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胆一点的说)表示过去,结束了的意思。"

教师:"按你这么说,你怎么理解''''争论不已''''这个''''已''''呢"

学生:哦,原来是停止的意思啊。

教师:"对,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结合整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应该停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三)"开启式"提问法

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譬如,笔者在讲解《古代的服装及其他》这篇说明文时,讲到在封建社会里,穿什么样的衣裳,用什么样的质料,颜色和花饰都有极大的讲究。许多学生显示出不耐烦的状态。于是采用了"开启式"来提问:

教师:"谁看过电视剧《水浒传》"

学生:"(七嘴八舌)看过一下。"。

教师:"里面的人物林冲是京都八十万禁军教头,穿什么衣服"

学生:"当然是绫罗绸缎啦"

教师:"后被高裘逼上了梁山,你知道他穿什么"

学生:"(表情茫然地交头接耳)粗布"

教师:"对,此时的林冲已不是统治阶级的官方人物了,已沦为(阶下囚)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是不能穿丝绸质料的服装的。从林冲这个人物就能看到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的程度了。"

"启发"一词原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发性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记》中说得好:"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敲",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

(四"设悬念"提问法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设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譬如笔者在讲授《项链》一文时,将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介绍一翻,当讲到女主人公和丈夫用了整整十年才还清买项链的债务,这之后的某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散步,结果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七嘴八舌)"拾到一笔钱财","找回那挂项链","在公园安息了……"

教师:"她遇到了老同学佛来思节夫人。"

学生:"那又怎么样"

教师:"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弃了一切生活乐趣挣扎了十年才还清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竟然只是为了一串价值五百多法朗的假项链,她为了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醉心奢华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

让人窒息的结尾使学生体会到深刻的讽刺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五)设计情境提问法

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笔者在讲古文《纳谏与止谤》中设计了两个情境:即齐王对邹忌的纳谏和周历王对召公的止谤,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课前排练好)。尽管表演生硬,但通过教师的评述,同学们能从中体会到文章的宗旨:善谏能利国;止谤会害国。再有,笔者在讲解《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语汇的变化比语法及语音的变化要快得多时,就例举了是"语录年代",不论是进照相馆还是去买饭,一开口要讲一句(或一段)语录。瞧,在某职工饭堂里来了一位打饭的(教师扮演双角色):

某职工:"''''贪污是犯罪''''打五两饭。"

某厨师:"''''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吃什么菜"

某职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来两盘青椒炒肉丝"……

(同学们大笑)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三十多年前的语汇现在的年轻人已非常陌生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这种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了他们思维的参与。

(六)多媒体提问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笔者在讲解《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将文中提到的有关厅,堂,楼,阁,亭,轩,榭的代表建筑一一介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古代建筑的伟大奇迹。让学生有感官印象后才讲解作者是怎样抓住古建筑的"功用"与"制式"这两大特征进行介绍的。在分析当中不断提问这些建筑的特点,学生都能讲出个道道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譬如,笔者在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出现过占用了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思索动笔的时间。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广州的学生对荔枝非常熟悉。所以应以文章结构为主干进行分析。那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痴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其他所能替代的。

(七)引出兴趣提问法

许多学生听课老走神,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这些同学提问可采取引出兴趣提问法,譬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由于作者是在一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许多同学不会理解而注意力分散,笔者就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为什么朱自清会内心烦闷对社会现实不满"

学生:"不知道"

教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可在文中找出来。"

学生:"1927年7月"

教师:"对,我们在介绍历史背景的时候曾说过,1927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大批的革命群众,这一年是中国革命走入最低潮的时候,整个社会被白色恐怖笼罩着,作为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心理能不郁闷,对社会现实能不满吗"

学生:"那为什么他要写荷塘而不写其他"

教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充满情趣的导入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的交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课文是否有兴趣,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性一环。无论对旧知识的巩固,加深,还是对新知识的讲解,分析,教师都要作精心周密的思考和安排,使教学内容如磁铁般吸引学生,引导他们眼看,耳听,心想,手写,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

有效运用范文篇3

1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成本费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保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精打细算,降低消耗,通过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核算、计算、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基层站段是铁路运输成本的直接耗费者,它的支出在整个铁路运输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基层站段在成本管理中,还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初级型、粗放型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近年来,铁路资金短缺和成本补偿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强化基层站段的成本管理,这对于立足自己,克服困难,增收节支,挖潜提效,具有重要意义。

2基层站段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铁路基层站段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由于铁路长期以来实行统收统支的收支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这些都需要在强化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予以克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2,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铁路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没有成本管理责任意识,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以及全体职工的自我控制意识。运输企业及其每个职工不能从运输市场上确实感受到经营亏损的压力和参与竞争的动力,所以企业经营思想还是生产型的。伸手要钱,随手花钱,成本开支随意,不讲经济效益。

2.2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由于运输企业成本计划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参照往年的实际支出平衡制度,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今年少花,明年少给”的思想,这也挫伤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因而多年来基层站段,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几乎把成本作为无所不包的大锅来对待,你攀我比,竟相膨胀,“少花吃亏,不花犯傻”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加强成本管理,只当口号喊,计划成本变成了领导决策成本,有关定额和标准需要与可能形同虚设,因此成本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只靠专业部门自身努力,已显力不从心。

2.3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分局对基层单位成本计划的核定基本上采取水平法,未考虑到站段成本增加或减少等动态因素,存在着基数大的就下达费用多,基数小的就下达费用少的情况;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单位起不到促进成本管理的作用。在成本责任不落实,考核办法不严谨,而造成成本超支后,层层伸手要钱,使成本支出吃“大锅饭”的习惯仍然存在。

2.4忽视了职工群众的作用

目前在职工中存在以下问题:

(l)缺乏经营管理角色意识,单纯认为“我干活拿钱,亏不亏是领导和国家的事”。而不清楚实际经营结果如何和大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由于没有操作强的奖励政策,或虽有奖励政策,也不能兑现,而成为空话,职工群众管理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生产中不重视节约利旧,丢失浪费外流,花钱大手大脚,大马拉小车等成本流失现象。

由于各级就成本管理工作对群众宜传教育及奖励政策等办法措施落实不到位,职工群众没能进人主战场,没能成为主力队员,以致在成本管理控制上出现断层脱节现象。

3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3.1明确成本责任

成本责任是各部门各个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职务责任,是根据他们的职务责任和地位,授予他们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和消费资源的权利,即为了提高成本效率而给予他们的选择和管理成本消费的责任。明确成本责任必须注意成本责任是与管理权利相对应的;成本责任是负有成本责任的管理者的个人责任;成本责任是一种会计责任,成本责任者有向资产提供者、资产委托者报告资产支配使用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的责任。

3.2加强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指能自觉地将生产经营活动与成本和收益进行挂钩考虑的习惯,是比较准确地判断成本效益的能力和提高成本效益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象抓安全生产那样去抓成本管理,并将成本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前提,应区别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l)要推动成本管理,领导班子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完成运输生产任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必须把成本管理列人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抓安全生产和设备质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车间和部门宣传成本管理的意义。强调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节约开支严格按计划支出。制定严格的成本“节奖超罚措施”并及时研究和分析基层的成本支出情况。

(2)要强化财会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财会人员是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者,在成本控制中起主导作用。财会人员必须深入生产实际,调查研究,把工作的重点由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即事后算帐转移到主动管理、综合分析、事前控制上来,自觉参与经营决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真正起到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同时,财会人员要严格财务报告制度,保证准确、及时、真实、完整地为领导提供各种财务信息。

(3)要强化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职工群众是生产者,又是资金和物资的支出者,他们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依靠对象。要抓好成本管理,必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发挥职工群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作用,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多层次目标责任制,逐步培养全体职工成本管理意识的自觉性。

3.3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开拓型的转变,铁路运输成本管理必须从加强基础工作人手,重点要转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保证运输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讲求少投人、多产出,不断提高运输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潜力,向管理要效益,不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l)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

站段第一管理者要从重生产轻经营,重数量轻效益,转移到重财务管理上来。这一转变,要求第一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也相应转变,明确财务主管的审批范围、权限和责任,严格执行“一支笔”制度,第一管理者要真正做到懂经营、善管理、会理财。

(2)强化科目负责制

强化科目负责制,必须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项目和范围,即明确由谁管理哪种成本,根据经济动态和实际情况,制定各科目支出计划,各项支出都必须经科目负责人审批签字,财务才能予以报销列帐,对用途不符、支出数额脱离实际、字迹不清等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科目负责人要严格把关,予以退回,不予报销,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

(3)严格材料管理制度

A.加强成本管理,首当其冲是定额管理。物资定额管理员要经常深人一线,了解不同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制定出合理的定额标准,并向车间班组分劈定额。车间班组实行按定额领料,按定额用料,按定额确定材料费用,做到有消耗就有定额,核算有依据。财务部门要按物资消耗定额核算材料费和编制生产成本计划,生产部门要按定额要求改善工艺过程,控制工艺损耗,全面控制成本。

B.严格领发料制度,做到六不发,即:三章不全不发(请领人、领料人、审批人);科目用途不填不发,材料型号不全不发,不是有权领料人专章不发,特殊用料无领导批示不发,无科目负责人盖章签字不发,计划须经段长、计划主任、财务主管和主管领导的批准,从而使材料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C.加强归口管理,净化采购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保质保量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严格控制自购料的采购,采购必须统一管理,各科目必须提前报用料计划,有组织进料。并抓好物资储备,防止资金积压,加速资金周转。

D.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材料价格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制定严格的价格管理制度和价格调查、论证、决策程序,严把程序关。价格管理制度要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为出发点,要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要以同样的材料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信誉,同样的信誉比价格为原则,要以把好材料价格关为目的来制定价格管理制度。

(4)严格成本界限和开支标准,减少非成本支出进人成本。近几年来基层站段管理水平提高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加强,各项费用的开支情况明显好于往年。明确严格的成本费用界限和开支标准,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企业走上正常经营,良隆循环的轨道,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4.1完善内部承包经营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承包条款认真兑现,逐步加大各种奖罚力度,对在承包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改正。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调整各项指标,健全各项定额管理等基础工作,落实成本管理和考核责任制度。

4.2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资金筹集和使用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为资金成本,降低资金成本的最好方法是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加速资金周转,例如:确定合理库存,加速处理无动态物资,提高存货周转率等。

4.3加强成本管理,搞好成本核算与监督

有效运用范文篇4

内容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都处于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位置,该理论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方式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在实践上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凯恩斯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使积极财政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

凯恩斯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20世纪最具有破坏性的经济事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工业产值下降30%,股票价值缩水88%,近50%的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25%,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根据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调节机制,“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经济长期背离均衡是不可能的。正如凯恩斯所说:“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越来越糟糕。”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的原因,计划的、非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美大学校园风靡一时,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以拯救资本主义守护神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他的书中宣称,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它没有向充分就业发展的自然趋势。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就业倾向于均衡只是少数的偶然现象,而小于充分就业的非均衡经常存在,解决萧条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国家干预,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认为不是“供给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创造出了自己的供给”,凯恩斯认为引起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来摆脱经济衰退。凯恩斯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控制任性的资本主义的方向盘,使资本主义这辆高速运行的车不要偏离繁荣的轨道。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他的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背叛与偏离,是对亚当•斯密“天赋自由”的市场理论具有威胁力的攻击。凯恩斯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是由其固有的矛盾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而凯恩斯想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拯救者。凯恩斯反对经济国有化,反对实行价格-工资管制,他主张在微观层面实行自由竞争,在宏观层面进行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是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定律基础之上。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者的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跟收入成比例增加,而是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量,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人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偏好心理所决定的。根据这一规律,收入越多,社会越富裕,收入与消费的差值就越大,储蓄得越多,由此可以推论:随着社会产出增加,在消费边际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消费与生产脱节,从而形成生产萎缩和失业现象;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由社会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为了弥补消费不足,增加投资就是重要的手段了,但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也将引起私人投资不足。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很快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他的理论在二战后一直到70年代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入“滞胀”,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走下“神坛”,逐渐被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所取代。凯恩斯的理论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有巨大的缺陷,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凯恩斯没有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根本矛盾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和失业,而是从维护资本主义体制的角度出发,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因此他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表现出“失灵”的状况。

其次,凯恩斯没有看到储蓄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增加会减少消费,但是凯恩斯没有注意到当前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今天储蓄增加也就是未来消费的增加,当前消费的增加,而未来的消费就会减少。凯恩斯的模型中的消费只指当前的消费,而没有未来消费的含义。如果按照凯恩斯的意思,当前增加消费会引起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而当前储蓄的减少引起未来消费的减少,那么当前经济的繁荣岂不是以未来的萧条为代价的吗?凯恩斯鼓吹“节约的悖论”,没看到节约的积极意义,当前储蓄的增加除了增加未来的消费外,还引起当前固定资本投资的增加,增加未来可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节约的美德这正是古典模型的基本前提之一,凯恩斯没有看到储蓄的积极意义,在他的模型中,储蓄除了是引致萧条的原因外,没有其他任何效果。

最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失灵。凯恩斯强调政府扩大公共支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局面共存的“滞涨”现象。政府的支出挤出了私人投资,而相对市场敏感的私人企业来说,政府的投资是缺乏效率的。政府的支出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双赤字”的重要原因。凯恩斯片面强调需求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供给方面因素,最终失去作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地位。

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效果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末期,也曾经用凯恩斯的理论作为中国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但效果不太显著。1997年中国市场需求不足,央行连续几次降息后,并没有刺激投资的增长。于是很多经济学家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找解决办法,正如书中说:在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因为你只能“用绳子拉动,却不能用绳子推动”。于是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财政政策,采取所谓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虽然政府的支出为稳定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带动民间投资,中国从经济紧缩走向经济局部过热,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在西方可行的凯恩斯需求理论,为什么在我国效果不明显呢?这固然与凯恩斯理论本身的缺陷有关,但更主要在于凯恩斯理论在制定政策上的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失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与欧美不一样,欧美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健全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自由市场体系,而凯恩斯理论也是在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但中国的市场体系很不完善,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不健全。

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政府大规模的基建设施的建设,会迅速带动相应的私人资本跟进。虽然在硬环境方面由政府主导,但政府在完成引导过程后迅速退出,后续工作由私人企业完成。政府在繁荣经济的过程中仅仅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但在我国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虽然由于基础施舍等投资环境得以改善,但并没有带动民间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稀缺的货币资本利率,“挤出”了私人投资,而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融资难度重重,地下钱庄成本高昂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二是,国内民营企业税负较重,不能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政府给予民营企业非国民待遇导致民营企业的预期利润不乐观,企业不愿意投资。

在发达国家,80%-90%的就业者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私人企业是吸引就业的主要载体,而我国这一比例大约在40%左右。因此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除了本身的低效率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引发了就业难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不利于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政府支出的增加,主要是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大修高速公路,大搞面子工程等。中国的财政政策是典型的建设财政,而西方政府在运用凯恩斯理论时,除了加大公共建设投资外,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还用于转移支付,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我国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小,难以启动消费。即使小部分的转移支付,老百姓也不会拿出来消费,而是储蓄起来以备急需。

第三,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虽然没有私人投资有效率,但他们体制完善,监管得力,政治体制也比较完善,在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前,论证充分,注意公共投资的效益,从而使公共投资相对有效率和前瞻性。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低下,存在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等现象,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以眼前利益为重,政府支出的扩大带来的却是低水平、低效率的投资,从而使财政政策的效果不佳。

最后,西方政府在应用凯恩斯理论时,总是各种政策措施配套使用,而中国要么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要么是单独的货币政策,或者二者的配合不协调。中国在大规模的增发国债的同时,货币供给也增加了很多。比如,到2002年低,我国在国债6000亿的情况下,货币供给也大幅度增加,这使得中国经济摆脱了1998年来的通货紧缩后,又迎来了通货膨胀。这都是政府在使用政策方面,没有协调使用各种政策的结果。这说明政府在宏观调控时,手段还不够成熟。

结论

诞生于资本主义危难之际的凯恩斯理论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二战后也为西方经济的长达近30年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放任的制度过度到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产生于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凯恩斯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经济时,一定要注意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一定要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7

2.马克.斯考森,马文春译.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长春出版社,2006

有效运用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新媒体;优化策略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与连接方式,也重组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与政府对话的重要渠道,为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1]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9亿,全国各级政府政务微博已突破17.9万,在线政务服务用户已占网民整体的76.8%。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政府如何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以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公共危机管理肇始于西方,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与学科体系。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中提出著名的危机管理4R理论,并指出信息沟通是应对公共危机最重要的处置方式[3]。斯蒂文•芬克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他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4],奠定了危机传播理论的基础。随着国际危机事件不断增加,国外学者对危机信息传播管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对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次传播”理念,认为信息的传播往往按照由媒介先流向“意见领袖”再流向受众的模式进行[5];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6];麦库姆斯和唐纳德提出“议程设置理论”[7];英国危机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则从实操角度出发,提出3T原则[8];凯瑟琳•弗恩班克斯从危机传播角度来研究新媒体与公共危机,她指出,“危机传播是在危机事件未发生之时、发生进行时、发生过去时,介于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普遍认为自“9•11”事件后才逐步启动。2003年,张成福开始论述“危机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他指出,危机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过程,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9];薛澜、张强、钟开斌较早地以“9•11”为样本,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10];王慧岩对公共危机管理做出系统研究,认为监测预警、决策协调、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社会动员和参与等机制,共同构成了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体制[11];陈华栋则关注到网络公共危机,提出了酝酿期、高涨期、爆发期、消退期等4个阶段,对其分裂与极化、转移与扩散机制做出研究[12]。从传播学角度看,有学者从公共关系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传播格局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舆论引导也成为新媒体视野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领域。程世涛强调了公共舆论的引导作用,认为“可通过新闻舆论、新闻发言人、舆论领袖对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社会评价进行引导”[13];田中初从灾难报道出发,分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冲突与协作,呼吁政府与媒体搭建新型的合作互动关系[14]。综合来看,中西方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对成熟,围绕基础概念、学科原理、运作机制等完成了基本的建构。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双重影响,基于对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中新媒体运用案例经验的探讨,指出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性的优化策略。

二、新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是一种可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媒体形态,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影响。从积极影响方面看:一是海量信息,有利于提前预测预警。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在危机的潜伏期,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触角,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提取和监控,借由海量的信息追溯危机产生的源头并实时追踪其传播趋势,预测公共危机发生的概率,预判危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前干预。二是实时传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将危机情况和管理措施更快速、更大范围地向公众,从而提高危机处理效率。例如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报道危机事件等形式,更加精准及时地传达危机信息和政府决策,维持危机之下社会秩序的稳定。三是公开透明,有利于加强公众监督。在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新媒体可以多方面、多维度地向公众传播危机事件内容及相关外延信息,最大限度保障公众对于危机信息的知情权。新媒体大大缩短了公众接收信息的时间,丰富了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倒逼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四是提供桥梁,有利于改善沟通效果。新媒体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灵活性,增加了政府与公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政府构建全新的信息公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众及时的沟通互动,进而有效地引导公共舆论,疏散、化解危机。从消极影响方面看:一是信息失真,影响政府公信力。新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赛博空间,其用户天然具有虚拟性,“三微一端”、甚至某些权威媒体的公众号所信息的真实性有时都有待验证。同时,由于新媒体开放性强,把关弱化,受众与传播者界限模糊,若有人恶意散播不实消息,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效应的叠加下很容易导致危机事件进一步发酵,从而削弱政府话语权威。二是受众庞大,加剧危机蔓延。新媒体传播具有空间脱域化特征,危机一旦爆发随即就可以扩散到更大地域范围,导致危机的恶性扩大化。三是传播迅速,缩短反应时间。新媒体信息传播速率高,压缩了潜伏期和爆发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时效性方面给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带来很大挑战。四是运用广泛,增加风险不确定性。任何公众都可以运用新媒体发表意见,这容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危机诱因更加复杂,加大了危机管理难度。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媒体运用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日本等互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发达国家,其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新媒体的运用走在前列,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一是重视新媒体危机管理。美国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发源地,先后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和“国家通信和网络安全控制联调中心”,将推特、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纳入政府预警系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二是引导新媒体规范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于强化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管理,并注重鼓励新媒体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规范自身行为的作用。三是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广泛开设政务类新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实现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民意疏导、危机处置等功能。日本政府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四是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广泛采用网络过滤和分级技术来保护新媒体用户免受不法信息的侵害,同时注重加强对新媒体用户的宣传教育,提升用户的新媒体素养。我国新媒体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每当公共危机发生时,新媒体由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对象复杂、信息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公共危机的介入也越来越深。我国政府也开始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助力公共危机管理,初步建立了危机舆情应对机制,并积极探索创新运用新媒体加强危机管理的方法举措,在各种重大公共危机出现时,最大限度保障了公众对危机信息的知情权,传播了事实真相,化解了危机。然而,相较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公共危机新媒体应对实践,由于管理理念落后、制度机制不健全、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缺乏等原因,我国在当前运用新媒体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有新媒体利用率不高。部分政府部门对新媒体在即时传播领域中的主流地位认识尚浅,重视程度不够。据统计,全国政务微博中粉丝多、活跃度高的仅占0.13%。其中多以文字等传统表现形式为主,重政策传达轻深度解读,重官方指示轻民众互动,深度有限且更新不及时。二是信息处理不及时。移动社交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第一“信息集散地”,全天候传播成为常态。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对事件处置反应速度远落后于网民关切程度,信息不及时、不详尽、不准确,对一些失实报道和信息的主动应对不够,使谣言得不到有效控制,引起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质疑。三是舆论引导效果不佳。新媒体时代,由于层层传播与多方转发的存在,信息裂变呈几何级数增长,舆情的不可预知性大大增加。有的地方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运用新媒体主导舆论能力不足,时机把握不准、方式不合理,导致权威信息传播范围有限,难以掌握舆论主导权,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新媒体监管力度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新媒体监管重视不够,监管组织不力、能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有效监测预警和引导管控。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新媒体运用的优化策略

有效运用范文篇6

一、游戏与健康活动相结合

如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让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不动,要求他们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本上的知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不会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此以往,也许会有很多小朋友不愿意在去幼儿园。由于本身就爱玩的孩子,一下子受到了束缚,他们会感觉到不自在、不舒服、不快乐。因此,游戏教学便成了我们很多老师的必选教学方式之一。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跳绳比赛,把他们分成4~5人一组进行比赛,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可以给他们小红花的奖励,没有得到奖项的小组成员,老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在各个跳绳的游戏之中,不仅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还可以在这个游戏中强健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那些得到奖励和鼓励的小朋友,会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更加的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和艺术活动相结合

孩子喜欢动来动去,他们坐不住、呆不住,他们却是个“调皮”的孩子。所以,游戏教学便很好迎合了小朋友的喜好。幼儿园会教小朋友学习跳舞,学习唱歌等艺术性的教育。那么,当我们在游戏教学或者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的话。我相信,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老师在进行幼儿游戏时,便可以将平时教小朋友的儿歌和舞蹈相结合。“我伸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儿歌歌词的记忆,还可以熟练平时老师教的舞蹈。这样游戏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

三、游戏的设置要具有教育性

有效运用范文篇7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语言交际场景。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对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教师的描绘性语言比较感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鲜艳的颜色、逼真的声音和丰富的动态画面,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英语交际场景。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动脑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如:在教学牛津英语2BUnit1这个单元的一些表示农场里动物的单词时,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个农场,农场里有母鸡﹑小鸡﹑鸭﹑牛﹑羊﹑猪等动物,农夫正在喂养它们,小动物还不停地发出叫声。这样生动形象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根据情境内容学习hen、chick、duck、cow、sheep等单词以及Whatdoyousee?Isee…Whatdoyouhear?Ihear…句型,教学内容活泼生动,有形有声有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观察﹑思维、表达都进入了最佳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现实生活情景。

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把对学生来说遥远而又陌生的英语世界转换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从而创设最佳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排除母语的干扰,为学到地道的英语创设一个理想的条件。如:在教学牛津英语2AUnit4中的交通工具plane、ferry、taxi等单词和句型Howdoyougoto…?I/Wegoto…by…时,教师很难运用图片等教学用具再现生活情景,而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我在屏幕上呈现一张中国地图,用红点在地图上突出显示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并问:“YouliveinShanghai.HowdoyougotoBeijing?”接着,我在课件里设计了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北京,配上声音,学生仿佛真的乘上了飞机,兴致盎然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习ferry、taxi等单词时,也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兴致勃勃地运用新单词,操练了新句型。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听说互动情景。

英语听说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听力的同时,以提高学生用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听说教学,集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能显示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具有交互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各种精彩的画面和图形,优美的音乐、录像带、VCD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听说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互相交流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并就上述句型进行相互问答,使学生间的互动得以实施。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可以网上下载与本课相关的影音文件,创设仿真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练习题,判断、画圈、编号、涂颜色等听力练习,用多媒体设计声音与图画同步,学生边听边进行judge、circle、number、colour等练习,这样既活化了听力材料,也培养了学生的听力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的动画和激励性的配音评价学生的反馈,达到人机互动,有效优化听说训练。

如:牛津英语2AUnit7,是一篇关于“snowman”的课文。生长在上海的孩子很少经历下大雪,堆雪人的冬天。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仿真情景。我在网上下载了“冬景图”,配以风声,雪声,并把课件安装在电脑房的每个电脑里,让每个学生亲自操作一下计算机。学生只要单击鼠标,就会发出风声,下起雪,再单击鼠标,画面就出现怕冷的小雪人,他边做动作边颤抖地说:“Winteriscold.Thewindblows.Thesnowfalls.I’mcold.”学生很自然地学会单词winter﹑wind﹑snow﹑cold。我在小雪人的身旁设计了手套﹑皮带﹑领带﹑帽子﹑连衣裙﹑围巾等,我问:“Thesnowmaniscold.Whatdoeshewant?”我请学生用鼠标点击小雪人需要的衣物,点击正确了这件衣物不仅会飞到小雪人身上,而且计算机里会发出激励性的语言Youareright.点击错误这件衣物原地不动,计算机会发出Tryagain.学生在点击的同时用Thesnowmaniscold.Hewants……句型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又轻松地学习了新词hat﹑scarf﹑glove。然后,我利用刚才的“冬景图”,加上一段英语配音Winteriscold.Thewindblows.Thesnowfalls.Thesnowmaniscold.Hewantsahatandascarf.Hewantsgloves,too.让学生边看边听,不仅巩固了新授单词,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后,请学生仿照计算机里的语段,自己组织简单的英语说一说冬天的感受及所见。学生的"眼、耳、口、脑、手"把"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挖掘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语言交际的密度和广度。

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一切均可以由程序控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语言、例句以及课外背景知识信息转化成动感的图片、动画图像信息,课上可根据教学程序播放,既缩短了教师在课堂写板书的时间,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随之增加。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加大语言操练的力度,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课本也起到补充作用。如:牛津英语3BM2U1是一个关于动物的单元。在教学tiger,giraffe一课时,我不是单纯的教学单词,而是设计了一堂阅读拓展课。在学习单词的同时,进一步学习两篇语段,从而了解老虎和长颈鹿的食性及主要特征。首先,我给学生观看了一段老虎正在凶猛的捕捉小动物和长颈鹿正悠闲的在草原上吃树叶的片断。同时配以英文解说:

1﹑Tigers:Tigersarethekingsoftheforest.Theyarefierce.Manyanimalsareafraidoftigers.Tigerscatchsmallanimals.Theyliketoeatmeat.Theyaremeat-eaters.

2﹑Giraffes:Giraffesaretender.Theyaretall,about6metrestall.Theyhavealongneck.Theycaneatleavesofthetalltrees.Buttheyaredumb.Theyliketoeatleavesandgrass.Theyareplant-eaters.

有效运用范文篇8

数学在其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从其根本没有数学知识到人们只能分辨一、二和许多的数字概念,到今天,数学也成为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数学的历史是一部演绎的历史,人类从借助于经验开始,通过把经验事实符号化。进行简单的运算和推理,把数学发展成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这不是在说数学是一门不具有实在意义和价值的玄学,相反,是如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理想,即科学应是数学,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数学的确实性。因此,文章旨在从数学思想的本质性及其方法的探究性来论述对开拓小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数学的思考。

一、对数学思想的概说

数学思想尽管在人类开始有初级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是受经验世界的启发,但它的思想实质却是抽象的。这即是在说,数学知识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理智的构造。“对于brouwer(布劳威尔),数学的对象是从理智的构造得来的,其中基本的数目是1,2,3,……提供了这种构造的原型。”brouwer认为。数学思维与我们的经验世界无关。这不是在说数学思想是没有任何实在意义的想象,相反,数学是建立在严密的思维基础之上的,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正是因为如此,数学知识才具有确实性。因此,有人认为,数学是真正的科学。数学是理智的构造,也就是数学的知识具有先验性,也即客观性。因为,任何具有绝对必然性的知识都不是以后天的、经验的事实为原因或依据,而必须是本身就具有必然性。这种本身所固有的必然性就如OliverHeaviside(亥维赛)所说,逻辑可以等待,因为它是永恒的。数学知识的先验性并非是从脱离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说具有客观性。而是说数学知识的客观性或必然性是先行于经验事实的。

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数学思维与经验世界是无关的,不是在说数学是一种纯粹想象的构建并且仅仅是如此而已。数学不仅只能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而且按照康德的说法,“纯粹数学,特别是纯粹几何学,只有在涉及感官对象的条件下才有其客观实在性。”任何由纯粹幻想而得来的产物都无法澄清其真理性,除了幻想的事实以外。同时,数学的先验客观性也不是在唯心主义地指出,数学的知识统治着宇宙,是宇宙的第一因,而是在说数学知识和通过数学的严密的思维方式揭示出了宇宙的规律和和谐。数学知识和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所揭示的知识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因此,数学思想的抽象性不但没有脱离我们的经验事实,而是它本身就与我们的经验事实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数学思想的这种抽象性是可以被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独立出来的,也就是数学的思维是犹如形式逻辑的推理,这也是数学思维所必须采取的。因为,任何经验的推理都不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按照康德的说法,数学知识是从概念的构造得出来的理性知识。因此,数学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演绎逻辑。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演绎逻辑也就是关于论证的逻辑学,也就是以有效的前提推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种先天综合的方法,也就是不以任何经验为依据。演绎逻辑的前提也就是笛卡儿所指的清晰自明的概念或命题,笛卡儿认为,凡是清晰明确被人认知的,都是真的。因此。演绎逻辑就是一种对清晰自明的概念进行构造的科学。比如这样一个论证:前提1、苏格拉底是人,前提2、所有人都是会死的,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数学也就是一种数理逻辑,通过把经验事实符号化或数字化,抽象成一般的概念,再进行理智的构造。在上面的论证中,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符号的论证。我们可以把结论分为两个部分:主词(A)和谓词(M),“苏格拉底”是主词,“会死的”是谓词,其中“人”是一项中词。我们用(S)来代替,上面的论证形式就变成了:1、A是S,2、所有S都是M,3、所以,A是M。在数学中,无论是数字概念,还是符号概念,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在人类开始拥有最初级的数学知识前,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译出来,比如:一、二……这些基本的数字概念。而后,抽象的概念是理智从概念构造出来的,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上亿的数字概念。而这些概念是基本的和自明的,因为说数字“1”及其所指的数量时,这是最清晰的。

二、小学数学的基础地位

数学知识是从概念的构造得出来的知识。构造概念也就是从清晰自明的概念以及通过清晰自明的概念的构造所得来的正确的概念进行构造。由此,小学数学在数学思想的逻辑构造中的基础地位也就是必然的。根据演绎逻辑,数学知识要具有确实性,其前提必须是真的,也就是进行数学推理的前提本身是可说明清楚的,不能把假定为真的前提当作无需证明的前提。因此,数学知识从诞生起的那个前提必然要是不证自明的,否则,整个数学系统都是容易被摧毁的。小学数学也就在承担着这种熟知数学的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包括数学运算和简单几何的解析。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小学数学也就在对从人类开始拥有基本的数学知识以来的数学推理的基本前提及其基本的推理方法进行系统的掌握。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首先从数字“1”开始,随后,学习基本的运算:“1+1:2”。及类似的基本运算。到小学二年级,了解基本的平面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解析,如了解长方形,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等。整个人类的数学知识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只能分辨像一、二和许多这些最基本的数字概念,后来可以对其进行演算,并能对简单的物质世界进行数学似的解析。犹如在古巴比伦文化中发展程度最高的算术——阿卡得人的算术。因此,小学数学的基础地位从整个数学思想上来说,就如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所指:“原子命题是其他一切命题的基础和根据。”

在对数学思想的概说中。已经说明过,数学思想的抽象性并非独立于经验事实而存在,而是数学知识的诞生是开始于经验的,数学知识的真理性也必须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从人类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来看,数学的诞生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小学数学的基础地位还在于从感性认知的角度来谈。任何企图从纯粹的玄思妙想中得出结论都不应具有肯定的价值,因为,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就像几何学对空间必然有效外,而并不能一定就涉及到实在的对象,而几何学必须建立在感性形式之上。数学思想的逻辑性就在于理智对概念的构造,而最初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形式上。这不是一种对经验的直观,而是一种纯粹的直观。数字“1”的概念是一种纯粹的直观,数字“11”的概念则是由11个“1”相加,是对数字“1”这个最基本的概念的简单的推理或构造。同时,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客观有效性,在于它只是涉及感官对象,因为企图透过显现给我们的物体去研究物自体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不仅在于学习其概念构造的基础性,而且在于从感性的形式上进入数学的最初的概念,并开始把这种数学的最初概念应用于经验事实中。如小学数学中学习简单的计量面积后,也就可以把这种简单计量方式应用在简单的生活对象中。

三、小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从古希腊时代起,数学因为它在考察自然中所起的作用而被评价为头等重要的。天文学和音乐经常与数学相连接,而力学和光学则毫无疑问是数学的。”这即是在表明,数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性不仅是应用在经验世界中,而且只有在经验世界中,数学知识才是客观有效的。仅仅是纯粹的数学演绎并不构成实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数学只能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但是,这种实用性是指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和运用性,而非经验世界中的实用性。经验世界中的实用性,是直接性的,这种直接性不具备有效性和运用性。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和运用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也即探究性。这种探究性包括两方面。

有效运用范文篇9

建筑智能化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问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控制技术(Contro1)、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图形显示技术(CRT)的所谓4c技术,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高效、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

一、语音交换系统

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大楼的语音系统一般包括普通公网电话、专用电话。对于普通公网电话,如果大楼离电信枢纽大楼距离较近,用户量不大,可以直接从市话端局布放市话电缆到用户大楼的电缆交接箱。如果大楼离电信枢纽大楼距离较远,并且用户普通电话需求量较大,可以采用在用户大楼处设置模块局的方式,通过传输电路接人母局,为用户提供语音服务.

如果用户有虚拟网的需求,可在端局市话交换机上开设虚拟小交换机(Centrex)功能。Centrex是数字程控交换机所具有的一种功能,是当今电话通信中最新应用技术。采用Centrex技术,用户端不装任何小交换机,而由数字程控交换机直接向这个企业提供所有电话,可做到虽无小交换机,但这个用户的所有电话都可享有小交换机的基本功能。Centrex系统内用户除拥有一个直线号码外,还有一个分机号码(直线号码的后4位)供内部通话使用。即长短号并存,一机双号;群内通话可拨短号,免通话费;群内群外来话可区别振铃,从而实现小总机功能。Centrex的最大特点是原先须为小交换机所配置的机房、设备和维护人员都可省去,而且能与公众网同步发展,不存在制式及更新的问题,这些优点是用户小交换机(PBX)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用户有专用电话的需求,可以直接从就近的专用局端局布放电缆到用户大楼,党政专网电话与公话网在物理上是完全隔离的.

二、通信网络系统

(一)办公楼网络需求

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要求大楼的数据网络分为内部网和外部网。内部网上的信息点只能在内部网上对内网资源信息的共享和访问,外部网信息点可以通过外部网中心交换机,接入ISP的IP宽带城域网,实现对互联网的高速访问。内部网与外部网在物理上完全分离,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的安全.

通过建设内部网,可建立—个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的信息中心,并提供相应的各种服务。共享网络上各种软、硬件资源。快速、稳定地传输各种信息,并提供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手段。内网采用开放式、标准化的系统结构.以利于功能扩充和技术升级,并能够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广域网的连接,提供、享用各种信息服务。具有完善的网络安全机制.

通过外部网,用户高速访问网页,快速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在线VOD点播、网络游戏等应用.

(二)数据通信网络系统方案

1.内网系统。

内网主要用于内部多种信息的访问和交换.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字文件、还有语音、图象、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网络的带宽、稳定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考虑到网络的先进性和扩展性,内网可构建为“百兆桌面,千兆主干”的以太网络。内网的骨干采用千兆光纤。内网的中心交换机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提供无阻塞以太网交换。内网的接入层交换机主要是为了将分布在不同楼层的用户快速有效地接入,应具有VLAN功能,并且在必要时提供用户流量控制功能.

通过对VLAN的规划,网络中的相关网络终端配置到同一的广播域,不相关的终端处在不同的广播域,从而有效地隔离广播,改进交换网络执行性能和安全性.

根据信息点的分布密度,每层或多层设置1台或多台楼层交换机用于相邻层的信息点接入;多台交换机采用交换机堆叠的方式,实现端口的扩充。同时,系统服务器(如OA、财务服务器)也通过核心交换机接入内部网络,实现千兆骨干网络的互联.

2.外网系统。

根据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多种的宽带接入方式,写字楼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接入方式。经中心交换机通过光纤接人ISP的局端交换机。通常,根据用户的信息点的数量及分布。宽带接入网的网络架构可采用二层结构(接入层、核心层)或三层结构(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核心层负责进行数据的快速转发,同时实现与ISP的IP城域网的互联,提供大楼的高速IP数据出口。核心层交换机应重点考虑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汇聚层负责汇聚分散的接入点,进行数据交换,提供流量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接入层节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不同地理分布的用户快速有效地接入骨干网,接入层交换机应支持PVLAN(私有VLAN)。通过PVLAN技术,可实现基于接入交换机端口的用户隔离,提高用户的安全性.

用户点较少,或分布比较集中,可采用二层结构;用户数据量较多,或分布比较分散,可采用三层结构.

根据信息点的分布密度,每层或多层设置1台或多台楼层交换机,用于相邻层的信息点接入;如需要可设置汇聚交换机,实现端口的扩充。每组交换机通过单口的100BASE-T模块上联到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接入ISP的IP宽带城域网.

三、多点视频会议系统

(一)需求描述

大楼内建设一套基于内部办公网的视讯多媒体网络。采用符合视讯交换平台和终端,为本大楼内部提供点对点和多点会议功能。大楼内设置外网会议电视室,通过ISP的视讯交换平台进行全国互联以及同城互联,召集或参加相关会议.

(二)方案内容

1.内部视讯通信网。

内部视讯通信网采用基于IP的视讯通信技术。基于IP的视频会议是利用视频技术和IP数据通信技术,通过IP网络在两点或多个地点之间建立可视通信,实现图像、语音及数据交流的一种会议形式。与会者利用PC终端、摄像机和话筒既能实时地看到对方发言人和会场场景,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若辅以电子白板等通信设备,即可实现与对方会场的与会人员进行研讨或磋商,在效果上完全可以代替现场会议.

2.外部视讯通信网。

外网会议系统主要是用于和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本机构的其他区县部门进行日常的会议电视交流。它不和内网会议电视系统进行交互,不用考虑内网所采用的H.323标准.由于该点主要通信是在广域网中,所以出于会议保密的要求,适合于采用基于H.320标准的电路交换方式,我们建议采用专线的方式进行会议召集.

现代的多媒体会议室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扩声系统、灯光系统、会议系统、会议摄像系统等,并通过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将以上各种设备与整个会议环境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会议的管理者只需在触摸屏上轻轻一按,便可轻松操纵整个会议进程.

四、楼宇自控系统

(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且含有丰富的管理软件和节能程序,对建筑物的空调、新风、给排水、冷热源、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管理和控制,并根据设备运行的记录进行科学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最终达到节能降耗、方便管理、减少人力、安全舒适的目的.

2.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包含电视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根据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和业主的使用需求,构成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防范体系。它的作用是防止非法入侵,记录事件过程,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和财产受到损失.

3.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

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包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报警联动系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联动报警设备,消除险情,通知管理人员隐患部位,是目前建筑物必不可少的系统。在任何情况下,该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行、操作和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

1.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电子政务是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从政府信息、政府网上服务到政府部门间及政府部门内的信息共享和网络办公,都需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保障.

2.物业管理营运系统。

物业管理营运系统主要辅助物业管理部门对建筑物的房产、设备、收费、服务、投诉,工程、库存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大楼服务设施的运作实现辅助决策,进而提高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可以根据业主的需求,编制管理服务软件,能够提高物业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3.智能卡应用系统。

智能卡系统覆盖了人员身份识别、员工考勤、电子门禁、出入口控制、电梯控制、车辆进出管理、员工内部消费管理、人事档案、图书资料卡和保健卡管理、电话收费管理、会议电子签到与表决,实现在建筑物内一卡通行,方便本部门人员管理和有效控制外来人员.

4.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为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提供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有效运用范文篇10

(1)起病隐匿。老年人的身体日渐衰弱,反应迟钝,故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老年人上感往往不发热或发热不高,仅有头痛乏力、浑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在严重胸部感染时,也不出现发热,易误诊、漏诊。(2)多病症共存。当今医学证实,老年人不仅在全身,而且在同一个脏器内可以同时发生几种病变。以心脏为例,可同时见到冠状动脉硬化、心肌肥大、肺心病、心包炎、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等[1]。(3)多种病理变化同存。因脏器虚衰,老年人患病往往临床表现复杂化,如老年人心衰,常多病因并存,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贫血病、糖尿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脑血管病症等多器官病症并存[2]。(4)易反复,病程长。

2老年患者中成药的应用原则

2.1对症下药中成药的组成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而“辨证论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也是应用中成药的前提。大多数老年患者在就诊时往往根据药物广告或病友的推荐,向医生要求开具某种中成药,他们只注意药品名称和自己的疾病,而对药物的组成、功效和适应证是否适合自己的病症表现则了解不透。殊不知中成药是由不同的中草药制成,有寒、热、温、凉性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功效,而病情又有寒、热、虚、实、表、里的不同,若药虽对病却不对症,不仅起不到好的疗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2.2正确用法用量,确保安全用药对于一些含有毒性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剂量过大,药力过猛,会伤人体的正气,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生命。如胆石通胶囊如果超剂量服用,会造成胃黏膜损伤[3]。含乌头类药物的正天丸、金匮肾气丸等,因乌头类中药含有乌头碱等毒性成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及全身发麻,继而瞳孔放大、呼吸困难、视觉模糊、血压及体温下降,重者可引起死亡。老年人由于各种器官功能的衰退,对药物耐受力差,个体差异较大,半衰期延长,过量服用易加重肝脏受损,易致药物在休内蓄积,造成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