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7:08:05

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1

摘要:鉴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以及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共同学习的深入融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引领,有效融合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一方面加强了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具有职业化特征,符合中职学科教学要求,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行政管理;教学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融合案例背景

(一)信息技术跨学科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发展趋势。但是围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较多,而真正实现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对应辅助的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却有限。

(二)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现状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面向基层工作文员、企业办公室文员等岗位,培养学生行政服务与管理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大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然而现阶段据笔者观察,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授课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学习成果无法检验。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却没有掌握操作技能;而没有实操作为巩固,理论知识也会成为“过眼云烟”。

二、教学融合设计

(一)育人目标

通过企业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研究,面向文秘、客服、人力资源等专业学生,对接办公室文员、客户服务人员、人力资源助理等岗位,培养从事行政服务与管理工作、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行政管理职业能力要求划分项目,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创设工作场景,开展案例分析。项目由多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中包括专业理论和信息技术实操技能两部分,将行政管理的知识点、技能点与信息技术的实操技能紧密结合。通过任务设置,系统梳理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分解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任务中。

(三)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依照企业行政管理实际工作需求,设定符合行业需要的任务情景,以任务为引导开展教学。任务设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二是辅助以案例教学研究法,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实际岗位中各类角色应具备的技能。三是课前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信息素养;课上讲练结合,小组合作协同完成任务,以“同组异质”为原则,进行分组,发挥同伴学习作用;课后拓展巩固,采用“小导师”制,小导师协助教师补充指导,实现先进带后进,有助于分层次教学。通过以上基本教学模式,配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组织教学。

(四)教学资源

配合教学方法,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企业行政管理学习案例、信息技术实操素材、教学微课、导学单、有声教材(根据课程融合设计,编写适合课程融合教学的教材,通过二维码将其他教学素材、教学微课添加到教材中。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是一本“会说话”的教材)。

(五)信息化辅助教学

根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平台,包括网络教学平台、问卷星、“马上游”等二维码生成平台,抽签器App等辅助工具,实现课堂资源分享、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过程评价等。

(六)教学内容融合分解

1.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教学内容中“项目一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可分为“招聘准备工作”“招聘现场活动组织”“员工录用”等三个基本任务。“任务一招聘准备工作”主要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拟订招聘工作方案;收集统计招聘需求;制作招聘宣传海报。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有:Word文档文本、段落格式编辑及封面、目录、页码设置;Word文档中“表格”的插入与样式设置,制作招聘需求申请表和统计表;Word文档的图文混排,图片、文本框、图形、符号、艺术化横线等应用。“任务二招聘现场活动组织”中专业知识包括:收集应聘者信息;初步筛选应聘者;组织笔试、面试;背景调查,心理测试。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有:电子邮箱的收件功能,网络二维码制作平台应用,问卷星小程序应用;了解Python语言对数据筛选的应用;了解面试会场速录要求;网络引擎应用。“任务三员工录用”专业知识包括:发送录用通知书;接待员工报到,整理新员工档案资料,建立员工档案;签订劳动合同等。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利用邮件合并批量制作信封和录取通知书,电子邮箱的发件功能;运用Word文档中表格建立员工档案。2.“项目二掌握企业文化活动管理相关工作”可以分为“企业文化活动策划”“开展员工培训”“制订宣传片”“日常宣传工作”等四个任务。“任务一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专业知识包括:拟写企业文化活动方案;实施企业文化活动。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是Word文档的编辑,与“项目一任务一”相似,可作技能复习。“任务二开展员工培训”专业知识包括:企业文化宣讲;职业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PPT演示文稿处理幻灯片设置,文本、图片、色彩设计,动画,模板等。“任务三制订宣传片”专业知识包括:了解产品或企业宣传片的概念和作用;理解产品或企业宣传片的优势和特点。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多媒体软件应用,如会声会影,格式工厂,美图秀秀等。“任务四日常宣传工作”专业知识包括了解企业日常宣传工作的方法。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宣传片网络途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与。3.“项目三掌握企业后勤服务管理相关工作”可分为“日常考勤统计工作”“绩效考核”“办理员工劳动关系”等三个任务。“任务一日常考勤统计工作”中专业知识包括:掌握考勤统计工作的流程;了解统计表的作用。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有:在Excel表格中绘制作“考勤统计表”,表格样式设置;运用函数完成考勤统计。“任务二绩效考核”中专业知识包括:掌握绩效考核原则;了解考核方法。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在Excel表格中绘制考核登记表;在Word文档中编辑个人绩效考核表,文档格式编辑、复选框运用等;可共享填报的网络表单制作。“任务三办理员工劳动关系”中专业知识包括在相关系统或智慧平台中办理人事手续等。信息技术技能要求有:企业智慧平台应用;Word文档中编辑任免、迁调通知书等。4.“项目四掌握企业安全保障管理相关工作”可分为“办公用品管理”“值班工作安排”两个任务。“任务一办公用品管理”包含的专业知识点有:了解办公用品的种类;熟悉办公用品的采购流程和方式。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有:制定办公用品采购表;掌握网络购物方式;企业财务系统应用。“任务二值班工作安排”包含的专业知识点有:掌握拟定值班管理制度;掌握值班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为在Excel表格中,制订值班安排表。

(七)教学评价

1.智能教学管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管理的智能化,实现课堂签到、抢答、任务完成情况监测等课程管理功能。将教师从琐碎的课堂管理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投入课堂教学中。2.健全评价模式根据多元的育人目标,合理设计由教师、学生、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实现综合、全面的教学评价。

三、教学实施

以“企业招聘海报制作”任务为例,教学以“课前自主探究—课上内容讲授—综合实操练习—课后拓展巩固”环节组成,基本框架如下。

(一)课前自主探究

布置课前探究任务,通过“导学单”指导学生思考招聘广告需要包含哪些信息,并列出以上信息;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想从事的行业的招聘海报;上传网络学习平台作为课上学习参考和课前学习情况的考核。

(二)课堂教学

1.课堂引入。总结学生课前表现,以实际任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2.本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代入角色,作为A公司行政部门职员,根据工作招聘需求为“人力资源经理”“招聘专员”“高级人力资源师”“行政秘书等”职位制作招聘广告。3.分解任务目标。将本课任务分解为多个可逐步实施达成的小目标,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分解为:A.学会撰写招聘广告内容;B.学会运用Word文档编辑公司简介和招聘海报;C.了解招聘广告途径和方法。4.讲授“任务目标A”包含的企业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包括招聘广告的定义、撰写内容要求等。对照实际案例,分析以上知识点,并与学生课前自学整理的内容作出对比,促进思考。5.完成任务目标A。抽签选择设计岗位,请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搜索、编辑招聘海报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岗位的认知。6.讲授和实操任务目标B。讲授招聘广告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图片、文字、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实操演示招聘广告中企业简介页面和岗位招聘页面的设计和编辑过程。7.完成任务目标B。“小导师”发挥指导作用。8.组织教学评价。制订招聘广告制作评价标准,组织“招聘大会”活动,明确评价标准,开展多元点评,促进互相学习和提升。9.讲授任务目标C。讲授招聘广告的途径、各途径的优劣势以及流程。10.总结本任务学习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对应的信息技术技能。

(三)课后拓展巩固

布置课后拓展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再次认真观看同学们的招聘广告作品,向自己最喜欢的招聘广告中的岗位投递简历,复习已学知识,同时为下节课的人员初步筛选做课前准备。

四、教学融合案例的应用和推广意义

第一,打破传统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操作的现状。专业课理论与实操技能并举,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使专业知识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缺乏职业化特征的现状。教学融合案例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助力人才培养。第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不受限于哪个学科,跨学科参考意义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职业中,各行业已经被信息化,这意味着各专业也必然需要信息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掘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点,将信息化知识点和专业知识点充分融合,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充分融合。第四,设备要求低,容易普及。校园均有机房可用,教学软件与教学平台,均可免费使用,且易掌握。对设备和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非常容易推广。五、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需要创新型、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勇于开拓的教育精神不断探索和开拓。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成长、不断更新的学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随时掌握最新技术,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合理运用网络信息和资源支持教学活动;有较好的软件和平台应用能力,能够合理运用计算机软件或平台支持课堂教学组织和评价,包括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任务导向、翻转课堂、多元评价等;要有较好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够自主开发教学材料,包括课件、微课、情境视频、教学游戏等。教师还要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突破单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科教学的现状,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尤其在中职学校学科融合研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和专业能力,体现学科的职业化特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虽多,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困难也较多,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担负起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使命。

作者:王安琪 单位: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企业行政管理篇2

一、行政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概述

(一)行政管理理论概述

行政管理理论是众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其中囊括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其理念首先产生于德国,马科斯·韦伯(MaxWeber)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古典管理理论派,提供了有关公司组织系统的抽象学说。在对这一学说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职位来展开分阶段的探究。其中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管理工作阶层,每个阶层负责的工作,生产技能大相径庭,员工个性追求与文化素养也相差甚远,需要企业在不同阶层配备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以协调组织活动,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行政管理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完善,领导方式、权责划分,都更为人性化。从垂直化管理过渡到扁平化,赋予基层员工更多的权利,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回报率。但因为我国对企业管理领域的探索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具体运用行政管理理论过程中还是面临诸多困难。怎样合理借鉴国外行政管理理论并有效运用在国内企业经营管理中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概述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简单而言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为达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设计、分析、计划、组织、协作等方法来对公司实施科学、高效的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对公司而言是独特的,并带有综合性的特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微观和宏观两种视角来审视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变动,在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指导,同时为企业提供专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协助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寻找定位,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可以协助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决定,减少在决策过程中发生失误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可以帮助企业取得更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始终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价值

首先,企业的经济行为变得多元化。企业经营的模式不仅是买进售出等传统的商品模式,其经营行为具有复杂性。尽管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今天仍然是以达到收益为最大目的,但也存在许多理财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也不能只是以一次短暂的收获得失为评价。很多企业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经营活动方法,同时也在慢慢建立自己具有独特性的经营生态。其次,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具有了竞争力。企业所经营的项目,在一个地区甚至全球都是有很多相同的项目,这也就与企业产生了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具有剧烈性特征的,许多企业在竞争当中落败其实也是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问题有关系。最后,当前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性不仅体现企业的一个经营活动,也在整个企业的运营当中承担一定的作用,这个作用有可能使公司的经营活动发生亏损。但是就总体来说,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就是希望达到盈利。行政管理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经营管理的学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活动的科学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长期性的经济活动,但由于整个市场经济在持续地变动,所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所伴随企业管理的活动也是在持续变动的。行政管理理论针对这些都有相应的配套参考研究理论,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过程当28管理研究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调整企业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运用行政管理理论

(一)为管理者提供辅助工具

对于企业来说,科学的管理体制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成败,而管理者想要构架科学的组织结构,就必须有效运用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供需状况、政府行业政策,以此帮助管理者不断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还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内部发展结构,使企业管理者清晰地认识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战略是否有效、组织设计是否合理、工作职务有无专门化、部门划分的合理性等;也能够根据出现的问题加以优化和调整,建立职权、修正指挥系统、集权与分权等相互影响机制、协调各部门有效沟通。行政管理理论在帮助管理者进行机构人员配置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到“因事设人,人得其位,各尽其才,扬长避短”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道路,切实、有效地坚持下去,进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关系

要想确保企业的有序发展,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间必须高度配合,它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稳定状况。行政管理理论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时,首先,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垂直管理下,权力高度集中、信息阻碍的问题。适度放权,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活力,保持信息畅通,使各部门更好得分工合作,让企业现有生产资源可以有效配置。其次,可以运用在协调处理企业生存需求和内部生产效率中,即以企业的真实情况为基准,做好内部人员调度,以此来确保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最后,可以提高内部人员资源配置的水平,从而稳定发挥出资源的功能和价值。行政管理理论作用于企业外部时,可以从企业内部协调企业与竞争者间的关系。如果仅仅以竞争对手为中心,将会激化双方关系。必须合理运用行政管理理论才能从变化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促使企业与竞争者合作共赢。

(三)强化组织与个人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结构,不单是社会技术系统更是有机的生物体。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同时,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保持企业的高度独立与灵活。企业组织承载着企业文化,只有企业员工高度认同企业文化和企业传统惯例,并衍生出和企业文化相一致的组织文化,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企业组织应当充分尊重员工,努力培养员工,发挥员工在组织中“平等生产者的联合体”的作用,听取员工的合理建议,使基层员工的心声直达高层。以此建立起企业的人际关系网络,保持目标相同,平等独立,协调合作。力保员工可以通过工作尽情发挥才能并且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组织有着可变性与易变性的特征,与企业集团一般,组织囊括多种因素,如资本、物资、人员、技术、信息等,而这些因素本就是不停变化的。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使得企业资源得到合理运用,需要管理者持续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行政管理理论,使之适应时展。并且,在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的领域,需要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和绩效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考察,这样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在各个阶段的运营状况,分析企业的优势与不足。企业管理层要贯彻领会公司经营管理理论,以帮助其分析企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改变自身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发展。同时,可以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加强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基层管理者。这样一来,部门领导积极的工作心态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以便于其有效完成企业管理工作内容,促进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对个人管理领域,组织与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涵之一。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必须把个人管理和组织内部的距离逐步缩小,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效结合。让个人才能融入企业组织功能,使得前者依托后者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后者也因前者发展壮大。基于人际关系理论存在于行政管理理论中,依据霍桑实验(HawthorneStudies),得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不应只从提高经济回报入手,还需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认同度与工作带给员工的心理满足感。调查表明:大量员工在接受完企业培训后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该企业,其中原因不单是物质条件不具有吸引力,更是因为企业对员工需求层次了解存在不足,令职员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及其管理理念,或是管理者没有充分调动企业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来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使得员工为了融入“小集体”只将生产率控制在平均水平,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活力,减弱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想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需要管理者令员工觉得工作可以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这需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性和需求,以此做出合理的指导,促使其在本职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相辅相成。想要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需要发挥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企业管理要以员工个人的各项工作绩效指标为切入点并与员工的满足程度相联系,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指导、支持和奖励。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每位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避免“团体迷思”,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理性地进行商业决策,避免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造成无谓损失,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合理应用领导权变模型

“管理方格理论”指出领导人员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如以生产或人员为中心,根据X理论强调监督作用,以Y理论提倡相信人。为了避免极端行为的产生,布莱克和穆顿(BlakeandMouton)提出了(9.9)型领导风格,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班组建设,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发挥优秀员工的示范作用。运用群体间的关系开发,分析企业各部门之间有控制的对抗和管理症状,发挥约束与沟通机制的作用,以科学的方法审视企业内部管理中权力的约束情况和上下级沟通渠道的建设,合理制定管理计划,并有效运用行政管理理论中的原理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以适应当今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需求。企业管理活动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工作业绩、企业行为规范、心理支持等。企业要想完成行政管理目标,更深层面的规范公司各项管理活动,可以运用罗伯特·豪斯(RobertHouse)的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Theory)以员工为导向,管理者旨在帮助员工达到工作目标,提供相关物质支持与理论指导,确保其与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面对工业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外部情况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使企业任务结构、正式权力体系、工作群体的个性特征都在不断变化,为了令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快速稳健发展,可以运用不同的领导方式,例如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取向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充分听取下属意见,为员工设置目标并展示出对其完成目标的充足信心。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帮助企业员工做出更卓越的成就,为企业日后经营和发展产生正面的促进效果。此外,基于企业决策是组织行为,企业还要充分运用沟通协作的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流通体系。从垂直型管理向扁平型过度,充分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集思广益,帮助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健全企业沟通机制,还能达到尽量减少各部门相互沟通的阻碍,提升信息效能,确保配合制度,因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属集团活动,要求企业整体介入之中,不能仅仅依靠管理者个人能力,还需引导企业员工发挥各自专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提高员工的决策参与度。从而保证企业员工对各种管理活动和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结语

对企业来说,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支持型活动都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要想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研发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高效协调配合和管理者对员工“士气”的鼓舞。所以,企业要主动借鉴有关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工具。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工作,需要不间断地开发与探索,尤其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主动协助员工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为企业与员工双方共赢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企业趋向于矩阵式结构和扁平化结构,这样能使企业组织更加灵活,信息传递更为迅捷,但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具有迅速调节各部门关系的能力,且能有效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科学引导各部门协调合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贯彻红线原则,在不触及企业根本利益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容错率和包容度。另外,对企业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增强人才与团队之间的融合度,从而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钟丽聪 单位:香港岭南大学

企业行政管理篇3

一、引言

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行政管理主要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和控制工作发挥作用,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行政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从现有研究体系来看,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人事架构、人力资源规范化等内容,对于行政管理模式中问题与对策等内容的研究并不多,这是现有文献体系中需要补充的内容,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企业行政管理及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依托行政系统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进而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威性,即通过企业上级行政机构下达指令或规定等;二是纵向性,即行政关系是自上而下的指挥与协调过程;三是广泛性,即企业行政管理涉及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一般而言,企业行政管理包含六大模块:一是流程制度管理。这是企业行政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模块,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准则,也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标志。二是会务外联管理。主要包含对于会议、活动、公共关系等内容的管理。三是文印资质管理。主要是对于企业文件、印鉴、资质等方面的管理,属于比较基础的管理工作。四是档案资料管理。对于企业档案、资料等进行管理,随着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档案资料管理的电子化特征愈发明显。五是采购资产管理。除了对企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管理之外,还需要采购办公设备等日常用品。六是后勤安保管理。这一模块涉及的内容较多,也比较细致,如车辆、食堂、安保等。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六大模块的划分可能并不严格,这与企业规模有很大关系。

(二)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相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是现代化企业发展必然选择。时展不可阻挡,是历史的必然性,为现代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对于企业发展有助力作用。企业需要进行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摒弃落后的管理模式,消除前进的阻碍,从而追随时展的步伐,实现与时代同行。这也是企业发展中最为明智的选择。二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路径[1]。市场环境变化多端,企业要想行稳致远,还需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营,而且可以提升企业行政效率,从而让企业可以调动更多资源用于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增强自身竞争力。三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也是第一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将得到解决,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将被充分调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四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辅助条件。在行政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企业制度得以优化,对于企业内部形成更好的约束作用,企业的规范化发展程度更高,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随着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文化也将得以完善,能够更好地形成企业凝聚力,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般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够成熟,相应的管理模式也不够科学,在多个层面存在问题。究其根源,主要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思想意识、自身规模等内部因素有关。

(一)思想层面

首先,对行政管理模式优化不够重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追求财富的积累过程,对行政管理模式一般不够重视,甚至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只有1~2人,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其次,行政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还在沿用较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将行政管理视为事无巨细的行为管理,无法为企业负责人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这样的管理理念必然影响行政管理模式的优化,甚至对企业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最后,缺乏先进的行政管理知识与理论支撑。近些年,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着,订单迅速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等发展瓶颈问题,这些企业更加关心生存问题,根本无暇顾及行政管理知识与理论的储备与学习。即便在平时,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对行政管理知识与理论知之甚少,相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是简单复制或者照搬,完全未考虑自身的适用性等因素。

(二)决策层面

首先,家长式“一言堂”决策机制不利于企业发展。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初创期,很多企业内部问题都是企业法人一人决策,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行政管理模式中,这样独断专行的决策模式会导致“一言堂”的问题,相关决策也缺乏科学性。其次,决策正确与否都照常执行。由于采用独断专行的决策机制,企业内部基本上是一个人说了算,无论决策正确与否,企业工作人员也会照常执行。在发现决策存在问题时,已为时已晚,甚至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错误的决策机制不仅会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的优化,也会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最后,缺乏行政管理数字化发展决策。由于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滞后,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都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即使认识到数字化发展的优势,也很少与行政管理工作融合,企业负责人出于成本、人员因素的考虑也不会进行行政管理数字化发展的决策。这样会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发展滞后,也不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总之百害无一利。

(三)执行层面

首先,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行政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决定了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必然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行政管理未能发挥沟通协调作用,甚至对其他部门的工作造成阻碍,这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中的常见问题。其次,行政管理结构不完善。一般来说,大型民营企业采用金字塔型的行政管理结构,即由部门负责人管理不同行政模块,不同行政模块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但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相应的管理结构并不完整,有时行政管理部门只是作为企业的后勤保障部门存在,并未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最后,行政管理方法缺乏创新。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到决策机制的影响,行政管理方法一般也采用命令式,对于沟通与协调工作并不重视,因此导致行政管理方法落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是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企业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习惯和思想有很大关系[2]。

(四)人员层面

首先,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墨守成规、不敢创新、不敢突破、缺乏魄力,影响行政管理模式的改善。这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脾气秉性有关,也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特点与管理传统有关,长此以往,将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其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胜任具体管理工作。还有在遇到行政管理问题时没有能力及时解决,还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这样不仅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效率,而且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成长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行政管理人员组成问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调任,或者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从结构组成来看不具有优势。这样的人员组成也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从而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效果,也不利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四、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应对策略

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对策的提出,还应当从企业自身面临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小型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模式创新对策的提出既要符合实际性原则,也要符合科学、合理性原则。

(一)从思想层面转变观念,提升思想站位

思想高度的提升,将有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高度重视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负责人而言,要积极借鉴成功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自身行政管理模式中僵化的部分,从而不断推进管理模式创新。同时,还应当引入科学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其次,加强对行政管理知识与理论的积累与学习。行政管理知识与理论是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行政管理创新的认识,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最后,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是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等方面优势,紧紧追随时展的脚步。另外,为了更好地应对发展瓶颈,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应当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激发内部活力,寻找更加适合自身成长的管理模式。

(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有效性

首先,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独断专行式的决策机制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才是未来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决策过程既要果断又不能武断,企业负责人也需要不断提升个人决策能力。同时,在进行决策前,应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能一人当家,这也需要相应监督机制发挥辅助作用。其次,做出企业行政管理数字化发展决策。数字化时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模式创新的前提。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应积极构建数字化行政管理系统,以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提质增效目标。同时,企业应尽快习惯于数字化办公模式,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的无纸化模式可以实现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符合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过程。

(三)强化行政执行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首先,持续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制度为抓手,消除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的不利因素。企业还应具备“效益意识”,从行政计划到行政控制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效益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总之,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重点就在于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其次,改善行政管理结构。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虽小,但也应当设置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基本的岗位设置要齐全,同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行政管理结构,从而推进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最后,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法。中小型民营企业应采用现代化行政管理方法,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行政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加强对创新型管理方法的探索,将创新精神贯穿于行政管理模式优化的始终。行政执行层面既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发挥主体作用

行政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的主体,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道德素质过硬。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关行为要符合职业道德。同时,还需具备集体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够任劳任怨。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其次,工作态度沉稳。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琐碎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相应工作,遇到问题时也要沉着冷静。行政管理人员对待工作也应积极主动,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最后,工作能力较强。过硬的专业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也是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的必要因素。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行政管理人员还需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细化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不断创新[3]。

五、结语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双流机场;行政管理;经济效益

2015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全球排名跻身前三十。双流机场也是中国的第四大航空港,属于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因而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在国际民航权威认证机构Skytrax的“2015年世界前百位主要机场排名”中,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全球排名为第50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拥有丰富的航空业务资源,从人流与物流两方面为商业运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但由于我国国内运营的机场商业化水平很低,一直落后于西方先进机场,在机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保障生产运营。近年来,国内大型机场开始关注对非航空性收入,并开始采取措施提高该项收入。以期实现机场商业资源的最大市场价值、提高商业收入在总机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一、机场行政管理模式分析

机场的行政管理关系着机场的发展,行政管理与机场的资源、技术、资本、土地制度和劳动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行政管理会对以上各种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机场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良好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实现机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必要对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1.机场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协调机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调和机场不同主体的行为。机场行政管理模式是具体工作中所用到的理念、制度、程序以及方法的总称。在双流机场的具体运作过程中,行政管理需要对工作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进行协调,例如,对中央或地方政府、经营者、管理者、入场单位等进行协调。因而,强化双流机场行政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对管理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进行明确,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权利、利益和贡献的问题,从而实现双流机场的最大运行经济效益,获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2.在国外的机场管理当中,公益性管理模式、企业型管理模式以及混合性管理是三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三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行政管理可以对国外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秀管理经验进行借鉴,以解决当前机场行政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摆脱当前机场行政管理的困境,进而最大限度提高双流机场的最大经济效益。在以上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当中,公益性的管理模式的理念是建立在机场具有准公共物品、正外部性的属性之上。例如,美国将机场定性为城市的基础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共产品。在机场的行政管理方面,具有浓郁的事业化管理色彩。在管理当中由机场管理局制定机场的发展规划,开辟航线并对机场具有的基础性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对机场的设施进行出租。企业型的机场行政管理符合机场收费性、自然垄断等特点。这在英国的表现比较鲜明。在管理当中先由机场管理局代表政府,将机场的管理运营权授权给希斯罗等机场,由其实行商业化的运行。在伦敦股票市场上,英国机场管理局将所有权以公开发行的方式进行出售。而混合性的机场管理模式在澳大利亚和日本较为典型。在机场的管理当中,涉及的管理机构较多,门类比较全面复杂,例如运输邮电部门、民航局或联邦机场公司。

二、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模式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行政管理模式应当借鉴以上国内外多家机场的优秀管理方式,结合当前自身的机场发展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行政管理办法。

1.通过行政管理促进机场的商业管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机场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机场的行政管理也应当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的主题展开。合理调控机场的资源,对机场的商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首先,合理规划机场的商业场地。根据商业场地的位置、面积等设置场地的用途,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保证场地的设置具有未来发展的可调整性和可扩展性,促进机场场地的有效合理利用。其次,对商业区进行合理的调整,合理布置商业区域,遵循商业设施布置应沿着旅客流向的原则进行安排。加强招标管理,注重引进优秀的特许经营商,以满足旅客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同时,对特许经营商加强管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为旅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再次,商业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特许经营商的商品价格进行控制,避免产生由价格因素造成的商业收入减少或机场形象的破坏。

2.实行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体制首先是对机场所有权和运营权进行分离,为合理划分机场建设产权方和机场运营方提供帮助,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划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当前确保机场专业化运营和服务的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机场产权方可采用与专业化的机场管理公司签约的方式,通过租赁或托管的方式实现对机场的高效运营管理。积极吸收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争取政府的支持等,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更好地发挥航空机场服务成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运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能确保机场的服务功能免受机场投资建设的财务影响,有效促进机场服务的持续性。

3.完善双流机场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航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运输机场属地化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参与对该区域的航空事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民航发展办公室的成立为统筹管理民航发展事务提供帮助。充分考虑机场建设和运营的有效实施路径,对双流机场以及四川省其他机场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四川民航发展的总体战略实施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

4.强化对机场配套设施的管理。机场管理中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内容。机场的基础设施管理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逐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开放民营资本,构建合理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保障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双流机场发展的安全监管。根据双流机场的特点,建立并完善机场监管体系。强化并充分发挥双流机场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制定相应的贴补机制,确保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

5.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国资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国有资本的积极作用,以四川省国有资本为背景,通过资金的作用拉动投资区域的航空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不断提高和完善机场的运营管理专业服务能力,为通用航空机场提供专业管理输出。以民航运输为依托,不断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区域内机场提供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服务。

三、结语

机场的行政管理与机场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机场的行政管理当中,应当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性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机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加强对机场基础性设施的管理。同时,以机场内良好的行政管理促进机场内的商业管理,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发展的成本、提高机场的经济效益。

作者:邓凡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新惠,董晨欣.机场管理模式——效率机制设计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9):126-128,132.

[2]张清文.关于枢纽机场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7):141-142.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3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三)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就是凭借行政负责人的行政权威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但是,在理性的规章制度之下,组织内所有成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内部职级权威、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长官意志所代替,容易导致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处在组织内的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作为高校组织系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快捷的工作效率、最实际的工作效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提供便利,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科层制管理模式抑制了基层的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降低组织效率和管理质量,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一)采用扁平化管理以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与分散

扁平化是相对科层组织而言,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便组织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高校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

一是扩大院系的自主权,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从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主需求发展的动力;二是适当分散权力,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就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由封闭式决策转向开放式决策,让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

(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且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是在组织中为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适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形象、作风等行为规范,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同时可以对外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学习是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管理机关要为教职工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和便利,在组织内部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业务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变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完善高校行政决策机制

清华大学知名校长梅贻琦提出“教授治校”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良性互动。

(四)推进依法治校以创造和谐的高校行政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必然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在于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吸收、引进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之中,并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积极培养的原则,通过岗位轮岗、脱产培训、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在职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要引入竞争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保证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保证行政权力服务于这一目标,促使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遏制官僚主义作风,就应当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入联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一方面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3(20)

2.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2)

5.,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变革。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政府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二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3.1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职能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经济、监管市场,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3.2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3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公务员之家:

3.4改革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

长期以来,有些行政机关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其次,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现代行政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当与相对人加强沟通与交流。

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更好地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通过民主、透明、高效的行政程序,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5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在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中,要重视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更需重视执法和司法环节,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如果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不满意,会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5

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相应的技术改革创兴进程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大力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不断探索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有效方式,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整体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

2计算机科学技术服务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探讨

2.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强化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指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高校的班级管理、专业教学科目设置以及教学工作安排等。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依托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教务管理模块,从而强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优化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对媒体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在学院设置多媒体教学管理部门,并建立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当需要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工作时,开放相应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在周末不上课时,就可以利用管理系统关闭多媒体设备。当需要借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管理人员在接到申请后在开通相应教学的多媒体系统。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促进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时间。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选课系统、排课系统等系统,方便教育管理工作。2.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工作方面,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习管理、基本信息管理以及毕业生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在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过程中,原有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大都采用文件管理方式,将学生的学籍资料装进资料袋进行保存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占用大量的管理空间。高校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完善相应的计算机学籍管理系统,将传统的学籍资料保存方式变为电子学籍管理,将其储存在计算机容量之中。管理人员只需要将相应的学籍资料输出到系统之中即可,既能够既节省学习管理空间,同时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够避免发生学生学籍丢失的现象。2.3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成绩管理中的应用。成绩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考评工作重要内容,同时还会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成绩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成绩管理系统。首先,设置好相应的系统管理密码,防止非管理人员登入成绩管理系统修改成绩。其次,要限制管理人员的成绩修改工作,在成绩录入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成绩录入错误的现象,所以应做好相应的成绩修改管理工作,适当限制管理人员的成绩修改操作,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最后,在成绩管理工作过程中还应做好相应的试卷分析、成绩统计、成绩分析工作,从而为高校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依据,促进高校教学和工作的未来发展。2.4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图书馆是高校的资料库,是教师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社毕业论文的主要量资料来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强化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当前的社会模式下,应大力促进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用,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高校在图书馆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图书馆教育管理工作。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查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建设图书馆资料检索系统,学生通过检索,能够了解相关资料是否已经被借出,方便学生的借书工作。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预约服务。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平台上进行图书预约,然后再到图书馆中凭借相关证件办理借阅手续,完成借书工作。通过预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将可以将学生预约的书目进行保留,防止发生图书借阅给他人的情况。高校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图书续借服务,在规定的借阅期间内,如果学生没有完成对该书目的阅读工作,则可以进行续借,待阅读结束后再归还相应的书目。

3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能偶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进,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大力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力.服务理念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4):92-94.

[2]赵玉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8):38-40.

[3]黄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25-127.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6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三)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就是凭借行政负责人的行政权威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但是,在理性的规章制度之下,组织内所有成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内部职级权威、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长官意志所代替,容易导致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处在组织内的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作为高校组织系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快捷的工作效率、最实际的工作效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提供便利,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科层制管理模式抑制了基层的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降低组织效率和管理质量,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一)采用扁平化管理以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与分散

扁平化是相对科层组织而言,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便组织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高校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

一是扩大院系的自主权,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从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主需求发展的动力;二是适当分散权力,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就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由封闭式决策转向开放式决策,让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

(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且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是在组织中为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适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形象、作风等行为规范,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同时可以对外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学习是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管理机关要为教职工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和便利,在组织内部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业务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变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完善高校行政决策机制

清华大学知名校长梅贻琦提出“教授治校”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良性互动。

(四)推进依法治校以创造和谐的高校行政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必然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在于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吸收、引进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之中,并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积极培养的原则,通过岗位轮岗、脱产培训、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在职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要引入竞争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保证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保证行政权力服务于这一目标,促使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遏制官僚主义作风,就应当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入联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一方面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3(20)

2.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2)

5.,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7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尹贤文.景区经营的价值偏差与政府责任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

3.竺乾咸.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8

“新公共管理”最早是由胡德于1991年提出的,将英国及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掀起的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被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新公共管理是以管理、业绩评估和效率为标准,在公共部门中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路方法,病引入竞争机制,把公民当做顾客,以顾客为主要引导,同时加强调整政府职能,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的意识,使他们拥有合理充分的权利,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并强调对资源利用的节约性的理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1)政府转变职能,强调政府职能调整和优化,更加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的结果。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2)强调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3)注重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融合;(4)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改革是在完善的法律和规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法制建设和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分析,采用市场经济下私营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私营单位企业成功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2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行政机构膨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各级财政中出现财政赤字,精兵简政是必须执行的。其次,法律保障意识低下,政府机构改革不够法制化和规范化。行政管理改革受到官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行政管理改革无法正常运作,并且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行政权利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基于我国的背景和国情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弊端,要正视新公共管路理论,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路,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规范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逐步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3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我国要立足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丰富的原则,进行反思性的借鉴。思考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特殊维度,主要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有限政府”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有借鉴作用。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无所不及的控制,政府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资源,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不到位”就逐步显现出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同志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应为“有限政府”。为此,行政管理改革必须在现有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政府应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出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摆正管理位置,实现正确定位,矫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在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新职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补足政府职能的或缺部分,解决政府职能的“不到位”现象,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2)在树立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实行必要的官职管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主张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服务行政的理念是强大的内在规范和价值导向。我国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政府管理模式下片面地以经济、效率作为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循着命令链只对上级负责,片面追求效率,往往容易忽视民意,忽视社会公平。而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社会和公民满意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行政管理职能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变,正是反映了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当然更应当树起服务理念,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还担负着培育市场的艰巨任务,因此,政府的管制职能不能轻易放弃,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

(3)把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对比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都是对管理对象、方式、目标和方法的管理,但是又都各有差异,将企业管理的方式完全实施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并不合适。但企业管理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重视效率,重视产出,这些方面则可为我国的行政管理所借鉴。比如,把投入产出分析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引入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更加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也包含某些激进因素,但却未引起严重的国家失控和社会动荡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法治化的社会环境将激进变革的负面影响衰减到较低水平。我国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法治的总体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考虑在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即建立和完善各种行政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同时,要主要制度是手段,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要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使其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目标和任务服务,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

4结语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模断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0年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行政管理人员数据完整者共5706人,其中男性4062人,女性1644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8±13.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4.49±13.0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48±13.22岁。

1.2研究方法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诊断标准

1.3.1血脂异常判定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1.3.2高血压诊断标准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4]。

1.3.3高血糖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FPG受损:6.1mmol/L≤FPG<7.0mmol/L;糖尿病(DM):FPGr≥7.0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1.4统计学方法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类型进行分组,应用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体检资料齐全者共5706人,血脂异常共检出1633人,患病率为28.62%。年龄最大86岁,最小24岁。平均47.30±12.3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5.91±11.82岁,女性平均年龄53.82±12.42岁。男女比例为10.22。

2.2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血脂患病率情况共检出血脂异常者1633例,其中男性1346人,患病率为33.14%;女性287人,患病率为17.58%。年龄分布以50-69岁为主。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6.34%;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占34.47%。表1结果显示,按年龄、性别分层后,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男性在40-49岁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9.71%,女性在7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5.42%。男性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在30-39岁组开始明显增高,到40-49岁组达高峰;而女性组于50-59岁组开始明显增多,直到70岁后仍保持较高的检出率。各年龄组比较,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除70岁以上年龄组外均高于女性,除60岁以上年龄组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各组分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血脂异常分类情况及不同类型高脂血症高BMI、高血压、高血糖发生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高TC血症共405人,高TG血症共534人,低HDL血症共401人,混合型血脂异常共293人,其中高TG血症发病人数最多。3种类型的血脂异常都有非常高的BMI,其中以混合型血脂异常者高BMI率最高。高TG血症中高BMI患病率较高,混合型血脂异常者中高BMI、高DBP、高FPG患病率较高。

3讨论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6],因此积极对血脂异常早期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行政管理人员人群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

3.1北京市行政管理人员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状况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5706例参加体检行政管理人员人群中,血脂异常共检出1633人,患病率为28.62%。接近2011年卫生局的北京市18至79岁常住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34.7%。这与行政管理人员人群以静坐为主要工作方式、缺乏运动、饮食、起居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表1显示北京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30岁以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4.10%,男性在40-49岁年段血脂异常患病率最高,高达39.71%,提示血脂异常有年轻化趋势,应该重视早期干预,以有效干预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普遍较女性患病率高,这与男性吸烟、饮酒过量、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较大等危险因素较女性多有关。而女性在50-59岁年段血脂异常患病率开始增高,主要与绝经期后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系。研究结果提示男性在40岁以上年龄段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女性在绝经期后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对血脂异常的早期干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方法。

3.2血脂异常分类与高BMI、高血压、高血糖分布情况血脂异常分类显示,北京市行政管理人员人群中主要以高TG血症为主,这与饮酒及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血脂异常患者通常都伴有高BMI,其中以混合型血脂异常者高BMI率最高,高达79.18%,且多同时伴发有高血压、高血糖。在对北京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对高BMI、空腹血糖升高、高血压、30岁以上男性行政管理人员群体应加强对血脂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实行健康干预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3血脂异常早期健康管理干预的问题与现状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达到节约医疗费用、维护健康的目的,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国内外已先后开展了心血管病及血脂异常防治的健康管理干预研究。美国在过去20年利用健康管理的办法使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2/3[7]。因此对高脂血症的干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我国也先后开展了对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干预研究。有研究对休养员血脂异常健康管理疗效分析显示:健康管理2个月后试验组的血脂达标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管理对血脂异常的有效率达到96.15%,从而降低血脂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8]。目前,尽管血脂异常早期干预做了大量研究,并证实强化生活方式为有效手段,但许多患者不能长期遵从标准的强化饮食运动方案,依从性差。且降脂药物治疗不但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服用,且费用较高,停药后复发率高。其次,由于血脂异常多无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对血脂异常的危险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等发生了心血管疾病才开始干预治疗。因此,对血脂异常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相关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4行政管理人员人群血脂异常早期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应用血脂异常的早期干预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如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等。我院经过多年健康管理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血脂异常等慢病独有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采用饮食、运动干预结合中医体质干预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为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行政管理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高职院校;创新

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行政化。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且过度行政化程度相当明显。由于行政权力大大挤压了高校的学术权力。所有的学术事务以及非学术事务等等都通过行政方式加以处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所有资源掌握着绝对控制地位,教师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高职院校出现的严重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行政部门承担的更多的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从整体上来看,随着办学自主权不断放大,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放大,依然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学术突破,甚至损害院校目标的实现,使院校教师缺乏学术创新,教学水平一再落后。

2.行政官僚化。第一,机构臃肿。主要体现在持续增加的教研科室、教育部门,并且都设置了下一级管理机构,强化本部门的作用及功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加强了管理,然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出现了严重的机构功能重复设置以及工作人员增加的现象。“机关化”色彩十分浓厚,出现这种机构臃肿的现象最终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过于缓慢,管理效率十分低下。第二,缺乏服务意识。很多行政部门或者是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刻意设置很多与工作无关的关卡或者是工作障碍,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工作推诿现象,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再加上管理人员未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部门之间以及人员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对基层或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汇报、不反思、不作为以及不解决。

3.缺乏协调性。第一,缺少合作意识。不单单是部门之间,更在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均存在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争权以及争实惠的现象,其相互指责缺乏全局观念,未能处理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二,缺少程序性。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的时候缺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导致高校管理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为科研一线和师生群体提供服务,而且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内容十分复杂,各级部门之间严重的信息沟通不平等的现象发生,极易出现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1.改革教育体制。第一,改革政府统包统管的管理方式。采取高校自治管理方式,政府对高校而言不是监督的关系,是借助科层制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要改变这种管理弊端,最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借鉴外国采取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由于高校治理当中涉及多方利益,政府、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等都和教育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绝不单单是个人行为,采取董事会治校的办法具有可取之处。第二,实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对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实施学术化管理和对学术人员开展行政化管理都是不适宜的,因此必须采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相分离的办法,减少行政资源以及学术资源的浪费,二者互不干涉,坚决杜绝行政权力过分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发生。

2.创建完善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第一,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就应该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将此理念贯彻于整个高校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回归服务本质,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将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第二,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校服务效能,需要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360°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全角度考核,从部门、教师、学生、下属以及领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提升考核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提升管理成效。第一,坚决抵制官本位思想,全面提升高校人员的服务意识。消除行政人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还要抛弃一切功利思想,积极倡导人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做好自身“绿叶”的角色,当好一位“服务员”。第二,对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组织结构,要协调好懂法律、懂经济以及懂管理的管理人员占比,改善管理人员性别、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比例。

三、结语

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要把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过度行政化现象;第二,构建完善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第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提升行政管理水平。

作者:蔡娘连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