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33:57

行政管理类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1

1.A2.A3.C4.C5.C6.C7.D8.C9.C10.C11.C12.D13.D14.C15.A16.D17.D18.D19.C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BCDE3.ABCD4.ABCD5.ACD6.AB7.ABCE8.ABC9.AC10.ABCDE11.BD12.ABCD13.ABD14.ABCD15.ABCDE16.ABC17.ABCD18.ABCD19.ACDE20.ABCE

三、简答题

l.答案要点:

(1)权责体系,即行政权责体系,可定义为: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和配置,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系统。

(2)组织结构体系,即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可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纵横向组织架构体系,它是行政权责体系的承载者,同时也是行政管理体制的物质载体。

(3)运行机制,即行政运行机制,可定义为: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结构体系中的有效运行方式。它与其他构成要素不同的是,它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动态表现。行政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协调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

(4)规章制度,即行政规章制度,可定义为:行政权责体系、行政组织结构体系。行政运行机制的法律规范,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框定系统”。

2.答案要点:

(1)整分合原则。这是系统论在职能配置中的具体运用,即必须遵循在职能系统整体规划下的职能分工,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

(2)封闭原则。在职能配置时,必须配置决策、执行、监督、信息反馈等职能,使其保持封闭,这样才能使职能得到有效保障。

(3)弹性原则。客观发展的无限性与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职能配置时,必须留有一定余地,以适应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变化,以便掌握职能配置的主动权。

3.答案要点:

行政执行的基本方式有:①政策执行;③行政命令;③行政措施;④行政处罚。

行政执行的手段主要有:①行政指挥;③行政控制;③行政沟通;④行政协调。

4.答案要点: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按国际规范一般应以竞争性招标采购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政府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采购管理等的总称。

5.答案要点:

(1)要求有一个理性、精干、高效运转的政府机构;

(2)要求有一个廉价的政府;

(3)要求有一个建立在竞争和公平原则上,实行功能制的人事体系;

(4)要求建立一个法治的行政体制;

(5)要求政府决策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

四、案例分析题

(一)答案要点:

市工商局的做法是错误的。公民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虽然是十月五日作出的,但送达李某在十月三十日,也就是十月三十日李某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那么李某在十一月三日提出复议申请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市工商局不应以超越提请复议期限为由不受理。

(二)答案要点:

(1)张三应向S市B区公安分局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即B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第一审行政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均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级别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仍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地域管辖)。

(2)该案的被告应是S市B区公安局。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原告对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派出的机构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3)检查站的处罚决定是不合法的。因为对投机倒把行为进行处罚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权,公安机关作出该处罚决定是超越职权的。对此,人民法院应撤销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并建议公安机关将案件移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

(三)答案要点:

(1)文华厂可以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可诉讼。

(2)未逾起诉时效,因为一般诉讼时效为3个月(行政法规定在当事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可以起诉)。

(3)地区中级法院一般不应受理此案。因为根据行政法规定,一般一审行政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它并非属于行政诉讼法中的中级法院作为一审法院之情形。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的原则与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①政企分开的原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我国存在的国有企业改革等结构性问题都与它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促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

政企分开主要是: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开。

②精简、统一、效能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精简:是机构自身和机构职能配置的精简。

统一:是加强中央的宏观控制和发挥行政的整体效应。

效能:对投入和产出以及产出的质和量给予同等重视。

(2)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

①转变职能: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为重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顺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必要强化扩展政府的社会职能。这些都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理顺关系:主要是理顺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级政府的相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理顺党政之间、政府机构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2

1.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申和提出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条标准。

A.五B.六

C.八D.六十

2.()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和选拔党务管理干部的标准。

A.德才兼备B.思想先进

C.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D.有群众基础

3.我国行政案件的审判权由()机构或人员独立行使。

A.行政审判庭B.合议庭

C.人民法院D.审判长

4.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管理机关对()所进行的管理。

A.全体公民B.国有企业人员

C.国家行政公务人员D.执行公务人员

5.行政决策在整个行政管理中处于()地位。

A.领导B.决定

C.核心D.支配

6.财务行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履行(),依法对国家各种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A.国家经济职能B.国家统治职能

C.国家行政职能D.国家财务职能

7.行政监察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实施的全面性监督。

A.所有国家公务人员B.所有国家企业员工

C.所有国有单位及机关D.所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8.关于行政效率,总的原则是()。

A.效率第一,公平第二B.效率为主,公平为辅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9.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

B.推进“市场模式”的行政改革

C.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D.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10.政府职能转变是()的要求。

A.社会进步B.人民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国际形势

11.行政复议是()机关的活动。

A.行政监察B.特定行政

C.行政机关D.人民法院

12.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

A.被撤销之日B.被废止之日

C.被变更之日,D.作出之日

1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D.国务院

14.行政管理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管理B.国家管理

C.上层建筑D.经济建设

15.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行政相对方B.行政主体

C.国家行政机关D.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

16.行政违法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B.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

C.行政相对方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7.行政组织与除国家权力机关外的其他国家机构主要是()的关系。

A.指导与被指导B.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C.相互促进、共同发展D.协作配合、相互制约

18.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的组织活动。

A.国家事务B.社会事务

C.民族事务D.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19.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立法B.加强监督

C.政企分开D.加快改革

20.确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A.行政权力B.贯彻行政领导人的意图

C.完成政府任务实施计划的需要D.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拉对得分.不选、选错、多造或少选均不对分,共20分)

1.行政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A.一般行政管理B.公共行政管理

C.政府部门行政管理D.地方行政部门管理

2.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有()。

A.由行政机关实施B.实施处罚的机关

C.违法行为的性质D.处罚的对象

E.处罚的形式

3.关于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

A.公共政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没有公共政策就没有行政管理

B.公共政策是从行政管理目标到结果的桥梁

C.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D.公共政策是现代行政管理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E.公共政策是实现各种目标的必要保障

4.承担行政责任者,可以是()。

A.企业、事业单位及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B.其他公民

C.中国人D.中国人(自然人和法人)

5.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

A.确定力B.溯及力

C.拘束力D.执行力

6.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有()。

A.主体要件B.功能要件

C.内容要件D.权限要件

7.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B.人民法院与人民检查院的监督

C.政党监督D.联合国监督

E.社会及舆论监督来源:考试大-公开选拨领导

8.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容包括()。

A.行政区划的法律依据

B.行政区划的机制

C.具体省与省、县与县、乡与乡的区划界定

D.具体省与省、县与县、乡与乡的权力划分

9.干部工作管理的内容包括于部的()等。

A.吸收录用、培养提高B.选拔任免、培养提高

C.选拔任免到退(离)休后的管理D.选拔任免

10.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包括()。

A.完善行政管理体制B.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

C.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D.健全行政法制

E.改善行政环境

11.下列行政制裁中,()属于行政处罚。

A.记过B.警告

C.开除D.罚款

12.申请行政复议的条件是()。

A.申请复议必须是针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B.申请复议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

C.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D.申请复议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

E.申请复议的当事人必须是法人代表

13.关于行政改革与行政环境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稳定是推进行政改革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B.行政改革是优化行政环境的重要手段

C.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D.优化行政环境是推进行政改革的动力

14.关于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下列哪此论述是正确的?()

A.我国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

B.我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范围与西方国家不同

C.我国公务员的政治要求与西方国家不同

D.我国公务员的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

E.我国公务员的划分标准与西方国家不同

15.关于行政效率的特征,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行政效率是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B.行政效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C.行政效率是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统一

D.行政效率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

E.行政效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6.中国行政改革的原则包括()。

A.政企分开B.精简统一

C.效能D.自上而下

E.自下而上

17.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A.转变职能B.理顺关系

C.精兵简政D.提高效率

E.除弊革新

18.关于人事行政的作用,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人事行政是治国安邦,巩固政权的根本

B.人事行政是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的保证

C.人事行政是开发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D.人事行政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条件

19.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A.政治纪律B.经济纪律

C.工作纪律D.廉政纪律

E.社会公德

20.行政组织包括哪些类型?()

A.领导机关B.职能机关

C.辅助机关D.常驻机关

E.派出机关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行政管理体制有哪些构成要素?

2.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是什么?

3.行政执行的方式与手段有哪些?

4.什么是政府采购?

5.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任务与目标是什么?

四、案例分析区(共28分)

(一)

李某是个体工商户。十月三十日,县工商局突然以李某进行投机倒把活动为由吊销了李某的营业执照,并在当日给李某送达了处罚决定书,决定书上日期是十月五日。十一月三日,李某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市工商局以超过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请问:市工商局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分)

(二)

1992年2月8日S市A区个体户张三将500公斤鸡蛋运往郊外某县出售,途中被该市B区公安分局所设的检查站旧区公安分局的派出机构)扣留。检查站认定张三的行为违反S市人民政府关于不准本市鸡蛋外销的规定,属于投机倒把行为,作出了以每公斤低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强制收购张三500公斤鸡蛋的行政处罚决定。张三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维持原处罚决定,张三仍不服,准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试析:

(1)张三应向何地何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3分)

(2)该案的被告应该是谁?为什么?(3分)

(3)检查站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人民法院对该案应作出怎样的判决?(5分)

(三)

某县集体企业文华木器厂原生产木制家具。该县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命令该厂改生产农具。该厂对县政府命令不服,向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试析:

(1)文华木器厂对县政府上述决定能否起诉?为什么?(3分)

(2)该厂接到决定后2个月零10天才起诉,是否超过了起诉时效?为什么?(3分)

(3)地区中级法院是否应受理该案?为什么?(5分)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基于此背景,我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于20世纪80年代恢复和重建,经过30多年的整合优化与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逐步提升。然而,从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就业数据却发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近两年(2012、2013)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名单中其中一个就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同时公布的还有全国32个省市的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有11个省的名单中包含有公共管理类专业。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在2012-2014和2016年也都公布上海市本科预警专业,其中2012、2013、和2016年的本科预警专业名单中都包含有公共管理类专业。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社会环境、就业心理诸多方面的影响,但上述数据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伴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而演进的。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之后蓬勃发展,随之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一些高校开设,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都不断扩大,并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增加了管理学门类,作为11个专业学科门类之一,在管理学门类下设5个二级类和18个专业。其中公共管理类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共4个专业。由此,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式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了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不仅在综合性院校,在一些专用性院校如理工、财经、农林、医药等院校也都开设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1999-2009年十年间,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开设院校增加上百所。2009年,我国有472所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321所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有143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有82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2年为了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教育部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1998年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基本专业——城市管理,同时对在十年间各校新增设的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专业统一合并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将公共政策学和行政管理合并为行政管理。新版本的专业目录更加规范,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明确。但是在2012年之后,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却遭遇到危机,学生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凸显,于是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规模上进行了控制或调整。截止到2018年,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开设院校分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68所,行政管理专业387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50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89所。总体来看,在2009到2018十年间,公共管理类的招生规模并没有较大的增加,甚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院校数量出现了减少,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队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结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不规范。我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目录中新增专业,而此时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多高校实施了扩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也是在这个阶段蓬勃发展起来。然而,当时很多高校并没有充足的公共管理师资和学科平台,往往都是依托原有的基础而设定,如依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或医学等学科,也因此出现各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方向不一的现象。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在师范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重教育管理方向,在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重卫生事业管理或健康管理方向,在农林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重农业经济管理,在财经院校的偏重经济管理,在综合院校则偏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或社会学等方向。此外,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方向不够鲜明和独立。公共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教育部在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授予的学位包括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行政管理可以授予的学位为管理学或法学,土地资源管理可以授予的学位为管理学或工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可以授予的学位为管理学,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向,非常不利于公共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逐渐认识到该问题,在2012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进行了调整,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以外,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专业都只能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教育部规范了公共管理类本科目录之后,各高校也在逐步调整,逐渐明确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社会需求不契合。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名称来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应当是公共管理部门也就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从历年国家公务员和各省公务员的招考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职位数与招考人数比例都较低。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也非常低。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某医学院校2015-2017年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别为考取研究生占30%,考入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占10%,其余60%均在各级各类企业中就业。有学者调查广东省五所高校为例,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有70%集中在企业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任职的就占10%左右。因此,以培养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公共管理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并不高。(三)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足。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核心竞争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从上述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就业方向有三类分别是考取研究生、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应聘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文秘等工作。分析三个方向,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竞争力都没有优势。首先,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录取,因为大多数学校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招考的专业课不考数学,这就有很多数学基础略差的其他专业学生报考,于是出现录取分数偏高现象,比如34所自主划线的高校中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较高,甚至有些院校达到380分。其次,在公务员招考中招收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职位往往没有单独设置公共管理类一个专业要求的,很多是都是同时注名若干专业如公共管理类、中文、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替代性较高。再者,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往往应聘管理培训生、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市场营销等职位,而这些职位均有相近的专业毕业生参与竞争,这就导致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毕业生处于劣势。(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认可度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招收学校日益扩大,但是社会对公管理类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如每年各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都较低,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甚至为零,很多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都是通过调剂录取。由于不是自选志愿,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较低。湖北省某高校对公共管理类学生调查发现有45.82%的学生曾希望能够转到其他专业,但由于转专业政策限制,转专业比例较低。而安徽某高校在2013-2015年期间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转出本专业的人数均占到当年专业录取人数的30%以上,有年度甚至达到50%。而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来自于更多来自于社会及家人的认可度,即使入校后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仍未提升。

四、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一)合理设置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早在2005年,董克用(2005)提出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应以研究生为主,适当控制本科招生规模。在当前背景下各高校应统筹规划,在充分调研公共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并适当控制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招生规模,进而更好地保证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以立足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品牌特色,以满足当地的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总结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调查论证就业较集中的行业的人才需求,然后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删除没有社会需求的课程,减少非就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加大就业需求课程的比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明确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提高预期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进而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强化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不同于硕博研究生培养,应突出本科人才的应用性技能。因此,本科人才培养应强化实践教学,改变过去传统重理论的模式,从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合理调整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根据学制、总学分学时的要求,合理精简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增加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减少理论讲述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其次,完善校内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平台。目前,部分高校根据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建立了公共管理实验室,如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大厅、案例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应依托实验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验模拟等穿插到教学之中。再次,强化校外公共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应重视见习实习环节的实践安排,减少过去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带来的弊端。高校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教学机构与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与有教学资质的企事业单位联系,达成校企合作,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四)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学生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由于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第一志愿率较低,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后,学生管理部门应联合专业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教师讲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宣讲,提高入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公共管理类专业可通过班级导师制(有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导师为学生勾画清晰明了的专业知识框架,可以将国际、国内与专业相关的背景,动态展示给学生,可以为学生分析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动态,使学生尽早地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此外导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流培养,考研、考公务员还是进企业,并指导学生设定每学期目标,分析如何将目标细化为步骤,逐步指引并监督学生去完成目标。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到社会各界,进而增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同时,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高中学生及其家长的宣传,可通过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联合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孙林,郑铭贤.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分——基于2004-2010年国考招考简章职位表中的数据[J].现代教育科学,2012(4):146-150.

[2]崔树银,陈新春.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9-11.

[3]余芳,李永恒.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契合度的调查分析——以广东省五所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5(08);78-79.

[4]芮华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5]张海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J].铜陵学院学报,2016(02):116-120.

[6]董克用.关于办共管理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4-56.

[7]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09.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4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司法矫治、卫生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二、实施原则

(一)遵循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二)坚持实行职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的原则;

(三)坚持职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相对应的原则。

三、职位名称与等级

(一)基础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基础社工指一线服务类社工。我市一线服务类社工人才职位从低到高分为员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等级,即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其中,员级为社会工作员;初级分为助理社会工作师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二级二档;中级分为社会工作师一级、社会工作师二级、社会工作师三级三档。高级社会工作师待国家出台该职称政策后另行确定。

(二)专业管理类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专业管理类社工指督导类社工。我市督导类社工人才职位从低到高分为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和高级督导四级。

(三)行政管理类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行政管理类社工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政类从业人员。我市行政管理类社工职位从低到高分为助理级(干事级)、部门主任级(项目主管级)、副秘书长级(副总干事级)和秘书长级(总干事级)四级。

四、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聘用。符合如下基本条件: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履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取得相应的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员、行政管理类除外),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同时,按以下规定实行聘用及晋升:

(一)基础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1.社会工作员:未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具备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本科、大专学历的,首次聘用时暂定为社会工作员岗位;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且在社会工作领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满5年,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培训并达到相应要求的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暂定为社会工作员岗位。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社会工作员评价办法后,以上级单位的评价办法为准。

2.助理社会工作师: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原则上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晋升聘用为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的工作时间不低于2年。

3.中级社会工作师:持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三级社会工作师。原则上社会工作师区间内由低到高晋升聘用每级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

4.高级社会工作师:待国家明确该职称政策后另行确定。

(二)专业管理类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1.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

2.资质要求:担任督导助理需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资质;担任初级督导、中级督导需具有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资质;担任高级督导需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资质。

3.经验要求:晋升督导助理,需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学位,并具有至少2年的社工实务或督导工作经验;获得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学位者,需具有至少1年社工实务工作经验。晋升初级督导,需具有至少2年督导助理工作经验。晋升中级督导,需具有至少3年初级督导工作经验。晋升高级督导,需具有至少5年中级督导工作经验。

(三)行政管理类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行政管理类社工需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行政管理相关岗位工作经验、良好的文字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应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师资;优化整合

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由于服务型政府的推进而逐步深入,高校应用类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职能加强,X校为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或增设了若干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在X校这些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在几个不同的学院,各学院均配备了相应的专业师资人员。因此出现了在同一所学校,专业重复叠加设置,因此造成了师资浪费和低效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利于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问题。本人经过调研,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分布的状况进行信息统计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整合公共管理类师资进而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出浅陋的意见。

一、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现状

X校现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辖的专业共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三个专业和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两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即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硕士点包括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还有一个按一级学科建设的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其具体分布见表1:从学院分布看,X校现有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分属于四个学院,其中公共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法政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理科学学院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隶属于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隶属于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隶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从专业隶属看,公共管理学院和法政学院均设有行政管理专业,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中都同时存在。而且这些分属于两个学院的同一专业同时招生授课,分别招聘、培训、使用师资,毕业生实习、就业也分别管理。

二、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现状

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分布遵循人岗合一的原则,即专业教师随同专业设置岗位招聘、培训、管理、使用。由于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四个学院,因此其师资也随之分布于以上四个学院。

(一)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总量分布

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共有37人。(参见表2)就专业拥有师资量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人,行政管理专业8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51.35%、21.62%、27.03%。就职称结构而言,副高级以上职称14人,占总人数的37.83%;中级16人,占总人数43.24%;中级以下7人,占总数的18.91%。就学历结构而言博士6人,占总人数的16.21%;硕士26人,占总数的70.27%。就专业师资配置而言,高级职称主要分布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副高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配置较高,其他两个专业配置相同。就学历层次分布而言,专业教师主要是硕士学历居多,占总人数的70.27%。博士拥有量各专业差距不大。

(二)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隶属分布

X校所设置的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共拥有的专业师资37人,其中公共管理学院、法政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分别拥有9人、6人、10人和12人。公共管理学院所拥有的人数占总数的24.32%,其余三个学院分别是法政学院16.22%、地理科学学院27.03%、教育科学学院32.43%。职称结构而言,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是公共管理学院5.41%,法政学院5.41%、地理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均为13.51%。配置结构而言,相对较平均。学历结构而言,博士学历四个学院配置比较均匀,硕士学历师资是公共管理学院较多,占总数的21.62%。(具体参见表3)

三、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总量不足

专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甚至严重短缺,导致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大量聘用外聘教师,二是本专业教师承担更多的课程门类。第一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指导时间和情感上相比弱于本专业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后一种情况则会导致少数的教师走马灯似的反复多次出现在同一个班级,对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同时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不同的知识信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结构不合理

从统计数据来看,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均存在专业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不均衡,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结构。虽然个别专业情况略好(教育科学学院所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总体上仍然呈现高级职称(包括正高、副高)和高学历(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数量偏低,中低职称和中低学历教师偏多的状况。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均衡,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结构,对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形成了制约,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及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分布不均匀

各学院配备不相同,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包括法政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均呈现严重不均状况。

(四)师资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1.学院分别招聘、使用师资带来的问题。由于专业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各个学院均需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由于同属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很多专业课设置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每门课均需配备专业教师,导致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重复配备,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2.专业重复设置带来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安排均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专业教师随同专业分布于各个学院。随着进一步推行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以及日授课时间的压缩,除了公共必修课(公共外语和计算机课)因学校统一开设、跨学院之间合班授课而占用了一部分时间,各学院专业课授课时间区段基本一致,由此导致专业教师首先要保证完成自己学院专业的课程,不便实现专业教师的校内跨学院师资资源共享。3.教师资源不足,教学任务过重,不利于教师培训提升。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情况可以看出,分布于四个学院的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呈严重短缺状态,如此导致教师授课门类多,授课时间长,工作负担重,致使备课以及科研时间严重不足,无法进行定期进修学习培训,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归纳起来,公共管理类师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专业教师数量总数不足甚至个别专业呈现严重短缺之状况,个别专业教师不足,授课任务过重,没有时间和机会进修培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师生比过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制约;由于专业教师随专业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学院,导致教师资源分散,不利于形成优势资源集中的态势,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专业发展形成了制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师资分散,不利于教师间资源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对整体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不利。

四、X校公共管理类师资整合建议

基于本人从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切实体会,针对上述师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内跨院整合,以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利用率,优化师生比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更好地发展。1.进行专业整合,促进学科发展。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整合,将重复设置的专业归类,将分散于各个学院的专业进行合并,这样可以避免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将分散于各个不同学院的相关专业整合于一体,可以大大提高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师资资源,还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状况,极大的利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创品牌、提高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有效地服务社会。2.进行专业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师资利用率。进行专业整合,从而将分散的教师资源整合到一体,有助于在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可以缓解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将分散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从而大大提高师资利用率。3.进行专业整合,有利于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进行专业整合,将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整合在一起,可以改善相同或相近门类的课程重复配备专业教师的情况,大大降低教师的授课任务,可以使年轻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进修、充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地晋升机制。4.进行专业整合,有利于师资结构均衡发展。进行专业整合,可以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师资结构均衡发展。目前各个专业均呈现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均衡,普遍存在高学历(博士)、高职称(教授、副教授)偏低,中低职称(讲师、助教)和学历(硕士及其他)偏高的状况。进行专业整合,可以有效地平衡公共管理类专业职称和学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也便于整体梯队建设,促进师资优化。5.进行专业整合,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专业整合,降低师生比,形成科学合理的师生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除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他各专业师生比普遍偏高,均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标准。公共管理类专业整合,可以降低师生比,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黄岩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6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1引言

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是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最重要的工作,医疗信息共享水平的高低,体现了我国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也代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水平[1]。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整合区域内卫生健康信息资源,实现医疗行业之间以及与其他行业医疗数据的共享、交换和协同服务,完成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2],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医疗信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的共享不仅为医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国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的重要技术支撑。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向北京地区二级及以上医院和部分外省市医院发放调研问卷,不包含部队武警所属医院,共计北京263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1家,二级医院161家;外省15家医院,均为三级医院。共收回问卷131份,回收率为47.1%,北京116份,外省15份,北京三级医院60家,回收率为59.4%(占北京地区三级医院59.4%);二级医院56家,回收率为34.6%(占北京地区二级医院的34.6%)。2.2研究内容。本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范围分为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数据和机构间信息共享调阅,其中,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数据包括:统计类数据完成情况,业务监管类数据完成情况,行政管理类数据完成情况,患者病历类数据完成情况,向上级报送数据的实现方式:系统对接、文件导入、手工录入以及这三类的交互方式;是否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3]。机构间信息共享调阅包括:向其他医院提供信息共享调阅,内容为出院小结、住院首页、检查记录、检验记录、用药信息、门诊记录;向社区提供信息共享调阅情况,内容为出院小结、住院首页、检查记录、检验记录、用药信息、门诊记录。

3结果

3.1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数据。3.1.1统计类数据完成情况。统计类数据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的完成情况达到75.6%,三级医院完成率较高,达到88.0%,北京三级医院完成率最高,达到90.0%,二级医院完成率较低,为58.9%。3.1.2业务监管类数据完成情况业务监。管类数据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的完成情况达到56.5%,三级医院完成率较高,达到72.0%,北京三级医院完成率最高,达到73.3%,二级医院完成率较低,为35.7%。3.1.3行政管理类数据完成情况行政管理类数据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的完成情况为46.6%,三级医院完成率较高,为58.7%,外省(三级)医院完成率最高,为60.0%,二级医院完成率较低,为30.4%。3.1.4患者病历类数据完成情况。患者病历类数据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的完成情况达到58.8%,三级医院完成率较高,达到70.7%,北京三级医院完成率最高,为73.3%,二级医院完成率较低,为42.9%。3.1.5四类数据完成情况对比。全部单位统计四类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的数据中,完成率最高的是统计类数据,第二为患者病历数据,第三为业务监管类数据,第四为行政管理类数据。在外省统计中,患者病历数据与业务监管类数据相比,业务监管类数据完成率较高,具体见图1。3.1.6向上级报送数据实现方式。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向上级部门报送数据的机构报送的统计类数据、业务监管类数据、行政管理类数据、患者病历数据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实现系统对接的分别为50.9%、50.0%、39.3%、61.7%,通过系统对接的完成程度不高。通过文件导入和手工录入报送数据的方式仍是普遍做法。3.1.7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数。据是否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向上级或属地管理部门报送数据的单位中,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报送统计类数据、业务监管类数据、行政管理类数据、患者病历数据的比率分别为60.2%、54.1%、58.3%、71.4%,外省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完成的比率较高,分别为78.6%、84.6%、83.3%、100.0%。患者病历数据相比其他数据通过区域平台完成的比率较高;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通过区域平台完成的比率较高。3.1.8反馈的问题。各家医院在调研问卷中反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类:数据主要来源于HIS,统计工作量大,缺少医院集成平台;各级部门重复上报;同样的内容,上级部门有多个,统计口径不一致;各部门对所需数据要求不一致;上报数据需要信息系统支撑;各上级部门需求相同,指标重复上报;对指标、数据算法不尽相同;机构间信息共享需患者授权。3.2机构间信息共享调阅。3.2.1向其他医院提供信息共享调阅。向其他医院提供信息共享调阅的内容,北京地区调阅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为:门诊记录、用药信息、检验记录、检查记录、住院首页、出院小结。三级医院共享调阅程度较高,二级医院共享调阅程度较低,但总体共享调阅程度较低,最好的三级医院门诊记录共享调阅仅为44.0%。外省医院几类信息调阅共享程度相同,均为46.7%。3.2.2向社区提供信息共享调阅情况。向社区提供信息共享调阅的内容,北京地区调阅程度从高到低顺序为:门诊记录、检验记录、检查记录、用药信息、住院首页、出院小结。三级医院共享调阅程度较高,二级医院共享调阅程度较低,但总体共享调阅程度较低,三级医院门诊记录共享调阅,仅为33.3%。外省医院共享调阅程度较北京地区医院高,最高的是外省医院关于检验记录和检查记录向社区提供调阅,达到60%。

4讨论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7

1.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基本上的课程都涉及很强的应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如只有理论性的课堂讲授将会对其应用性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发展应用性学科需要应用性的环境、应用性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便是应用性环境和教学体系的一种典型表现。

2.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3.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回应社会的体现。

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从工厂到企业、从国营到民营、从生产到服务、从医疗到环保、从人事到物业,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公共管理的存在和需要,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各个行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在一定理论水准下的理论运用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必然会凸显,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具备或较弱的均为社会所不偏好或者说是社会适应性较弱的人员。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现存问题

当前公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影响很深,实验教学在定位上、建设上、使用上、管理上、发展上均有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往往忽视实验教学,即使后来慢慢发生了转变,开始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但是最多只是把实验教学当做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课程中占很小的比重。如以广东警官学院电子政务课程为例,电子政务课程的实验是随课堂教学安排而安排,一门课程共32个学时,2011级的培养方案确定课堂教学占26学时,实验教学只占6学时,可见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电子政务实验是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

(二)建设盲目,使用形式

建设的盲目上主要表现为实验室建设的无计划、短期性,导致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失调,功能、学科失调以及共享系统失调。

(三)规划不足,管理落后

缺乏长远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使用模式落后。主要表现为:其一,实验室建设规划缺失,实验室的建设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工程,另外已建成的行政管理实验体系也需要定期的更新维护和完善,因此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保证的,实验室建设短期规划、长期规划必不可少;其二,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无章可循,致使实验室经费无保障、设备无故障运行率低;其三,实验室治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管理力量不足,激励机制不够,管理和服务工作质量难于保证。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教学队伍的完善,包括专业教师、专职实验教师两支队伍的完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以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本。首先是教学队伍的完善。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验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保证。其次是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是理论性、课堂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和学之间的沟通几乎完全是单向的,这一传统教师模式的弊端突出,应转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体系

第一阶段:公共基础类实验。主要针行政管理类专业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学生公共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开设的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网络安全类、信息检索和使用以及社会调查和统计软件等。第二阶段:专业基础类实验。主要针对二、三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本专业单学科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方法、管理案例分析与模拟等。第三阶段:专业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促进其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开设的实验为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等。第四阶段:综合类实验。主要针对行政管理类高年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学科知识能力,形成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通过自设实验项目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兴趣小组、挑战杯活动等,也包括应用型的公务员考试系统等实验。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践实习;教学改革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的划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均属公共管理类基本专业,也是习惯上所指代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从学科发展的定位看,“公共管理学科一直肩负着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1];同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即便如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人才培育仍面临系列问题,研究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论证,以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育的去向长期单纯定位为公共行政部门

向公共部门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使命,对于公共部门而言,也希望招录到有关专业的合格毕业生,让其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大量地方高校都兴办或新增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迎合了学科办学的定位。参照国内先后出版的公共管理类教科书发现,不少教材在绪论或开篇就指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目的(或意义)将为公共行政部门或政府机关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出现这一提法并不意外,过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本科专业学生在高校期间接受“定向式”的岗位分配,不少教材仍继续将其作为必然的去向,授课教师同样会向学生做出这样的介绍。高等院校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固然要强化行政管理岗位人才培育的必要,与此同时,新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公共管理类专业也不例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未必能在行政部门或行政性事业单位招考中脱颖而出,有关招聘的众多岗位并非都面向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明显发生了变化。“很多学校将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但从就业来看,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系统就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有其他学生选择到企业或继续深造。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输出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要坚持‘多元化’‘多维型’的培养目标”[2]。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也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仅定位为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凸显复合型人才的价值,难于顺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毕竟相应的行政岗位人才需求有限。在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等就业形式多元化的当下,单纯的就业去向难免让大学生失去创新创业信心,甚至无法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离不开对“行政人”的培育,但在人才竞争、人才需求、自我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育更需要理性而综合地做出判定,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环境。

二、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茫然感

公共管理类专业未必存在就业优势,但报考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依旧不少。上大学以前,学生很少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一些学生攻读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排除盲目性的选择,或系调剂录取的结果。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专业入门学习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讲授期间过分强调书本内容,使其产生一定的茫然感。教师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少有对现实问题的延伸。“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实际上应该要求具备足够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授课教师不在课堂上一再强调专业设置及学科知识,就难以让大学生尽快掌握学科范畴,学生往后学习的任务和目的也未必明确。受制于目前的招聘机制,教师的补充基本上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取,录用的教师中能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少之又少”[3]。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经验欠缺,一再强调教材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与认知,学生学习期间或将感到枯燥乏味。专业教师的知识积累影响着学生的消化能力,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抽象知识的积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4]。教师在多门课程中都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或将降低。

三、粗放的实践实习活动难以提升学生在业务锻炼中的认知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预期效果仍有一定差距。课外实践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管理行为,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但教学单位往往缺乏考核标准,对于讲授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会结合教学经验给定参考选题,或就课程的某些章节作为实践调查任务,如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社区治理问题和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等议题,最终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一篇研究论文即可。其间,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观察与剖析,出现走马观花式的调查不足为奇,实践任务演变为一场“放松”活动,即便参与实践也难以提升认知能力。同样,“三下乡”实践活动仍有待重视。有的学生下乡后玩起了“隐身术”,并未进入有关单位或区域体验实践活动,而是找到对应的主管单位随意签字盖章算完成任务,这无益于让大学生增长见识,甚至让实践失去了它的本义。专业实习能让有关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公共部门的运作状况,提升个人办事与管理技能,但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既不能主动学习请教,也不能正确定位其角色,对待实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最终依然缺乏对公共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参与志愿活动期间,有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增加量化积分,个人的公共角色依然没有得到发挥。公益性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强调的理性价值,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尚未更好地做出表率,缺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认知和辨别能力当需得到提升。

四、学生以应试能力为导向的自主选择使其淡化了学科理论素养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慎重对待专业学习,或者说专业学习逐步走向非专业化,严重者还陷入了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没学好的困境。不管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一些学生都会尽可能参与各种考试,以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行证”,有的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备战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了常见的选择。在校期间,除了应考常见的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外,还会选择考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有关证件,并尽可能地考取不同的证书,以便在以后的评比、择业过程中多些亮点,尤其是工作应聘时,有的岗位也会将证书作为择优录取的标准。部分学校已经淡化证书与毕业“挂钩”的要求,学生依然不会放弃考证机会。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断尝试考证,结果却淡化专业学习兴趣,个别学生还产生了放弃专业学习的念头。如前所述,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选择路径之一是报考研究生。在校期间,有志于在本专业或其它专业进行深造的学生,会自觉学习有关课程,以便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专注于某些资格证、应付研究生考试,当然有助于往后的发展,考试失败又将面临新的问题,即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都未掌握。凡此种种,不仅会影响专业就业率,还影响外界对专业教育的看法。学习之余,参与各种资格考试是追求上进之举,甚至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但有的学生甚至逃课考证,或以考证为由逃课干兼职工作、考驾照;有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学习,也无更多的追求与期待,只图能在各科考试中顺利“过关”,拿到各门课程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可。个别学生报名参加“兴趣”培训班,出现盲从的“伪兴趣”迷,最终无法掌握一定的本领。

五、推进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明确人才培育顺应多元化需求的教育理念。公共管理类专业当然要向公共部门提供合格的管理人才。与许多行业一样,大学生毕业后未必都干“老本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也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除了公共行政部门的管理人才以外,还要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培育成社会需求或期待的合格人才,最终也可能在学习或深造中成为教师或科研人员,包括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乡村社会治理人才,这同样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新使命。因此,在专业教育变革的进程中,重新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改善就业观,塑造新的公共人、公管人,兼顾公共部门管理、社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引导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做好新时代公共精神的代言人。其次,规范课程设置体系、教材内容编选和课堂教学计划。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所在的教学单位或院系而言,要做好教学改革当然需要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有所侧重。可以对比众多公共管理类院系开设的专业课程、课时计划和学分分配;在教材的选取方面,可以选择公共管理方面的经典系列教材,或组织教师适当编写学科(专业)导论、案例分析等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基本编写主要原则或要求,一是尽可能吸纳当代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中得到学界公认的成果……二是在教材的表达上……通过教材的引导,拓展学习范围,让使用者喜欢用、能够用、便于用”[5]。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受到重视后,授课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让其明确专业学习的意义,帮其在专业学习期间开拓视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鼓励辅修其它学科或课程的学分。为便于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要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案例,是因为它能够使你和学生将精力集中于与课程和教程目标相关的重要思想、论题和问题之上”[6],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授,以及对案例题材的延伸,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理解能力。再次,深度推进师生参与校外体验式教学行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需不断地强化专业知识补充能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各知识要点,也不能忽视实践实习中的教学机会。教学单位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要强调两者之间统一协调原则。各专业教师也要走进实习基地,增加在公共部门和社会活动中的互动参与机会,如,通过参加公共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座谈会议、参与公共部门的项目设计(规划)、调查政策运行状况、跟踪乡村治理进程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单调问题。教学单位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交流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和延长实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实地参与实习活动,并做好实践实结报告。教学单位与教师要做好回访、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以实践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地延伸知识面。最后,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做学生理论学习的引路人。每到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的讲座。对于开设的专业课程,专业或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做深入的分析,搞清楚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何会出现相应的课程,课程将涉及哪些内容,以及本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比较,让大学生尽快掌握专业学习的要求和路线,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与成长与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课余或课外活动期间,除了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以外,专业教师也应加大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兴趣等方面的关心程度,帮其权衡专业与其它选择之间的轻重关系,保证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学习动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不过,学生也要不断地思考自身问题,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如有机会可参与能够提升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的学习活动,以丰富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

[2]韩娜娜,朱颖.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5.

[3]李建斌.关于完善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5.

[4]孙婷.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2):74.

[5]崔运武.论当代公共管理变革与学科专业发展和教材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4):138.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公共管理类;实践教学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社会需求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指针,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才能量体裁衣,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人力资源。

1、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其发展的相关性也更加增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文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落后、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当、人才发展机制陈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纲要》同时指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应用人才。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自这一教育理念提出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方向逐渐向“三创”(创造、创新、创业)发展。2017年,党的报告进一步落实了“实施创新驱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发展战略。这表明,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将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

2、教育部的明确部署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该《意见》对本科教学工程的主旨进行了明确阐述,即应当在高校办学特色、专业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以及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因此,为改变公共管理类专业同质化的现实问题,急需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就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培养应当面向公共管理部门;然而,国家公务员考试所涉及的各机构在不同专业招考职位的数量,及其招考人数表明,近年来的排名依次为:经济、会计、计算机、法律、中文、财政、新闻、法学、行政管理、文秘等。可见,当前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更乐于招收专业技能型人才,单一的公共管理知识无法满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包括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危机事件频发等问题在内的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因此,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尤其需要开发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二、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途径分析

根据实施场地的不同,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验室方式和社会实践方式两种,具体包括:虚拟教室模拟式教学、“案例研讨式”教学、顶岗实践教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3+1’模式”等。第一,创新实验教学形式,建立“虚拟教室”、组织“案例研讨式”教学。虚拟教室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英特网进入的一间电子教室进行学习,可对涉及政府公共形象塑造、城市规划、公共突发危机管理等问题进行实践演练;案例研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中心,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老师加以总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思维方法、形成创新意识。第二,顶岗实践教学。自2001年招收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始,东北石油大学就在大三阶段组织学生到行政服务中心、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通过在窗口单位接待当事人,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第三,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3+1”模式。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相关专业,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模式。所谓的“3+1”模式就是“3学年的理论课教学+1学年的实践教学”。该模式根据市场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及定向培养目标,在学生完成3年理论课程后,第4年从专业特色出发,设计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校地合作为主体,校内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并对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和项目实习在内的实践学期课程体系进行阶段划分,从而分层次、渐进式地推进教学。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途径的完善方向

首先,如何使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公共部门的需要。从为满足公共部门的需求出发,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当通过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现国家对公务员应具备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设置系统板块的方式,配套搭建课程体系,如将应用文写作、办公事务管理、政务礼仪、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危机管理、领导艺术、政务调研原理与实务、演讲与谈判技巧强化训练等纳入到实务性教学模块之中,以在提高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同时,增强其系统性。

其次,如何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途径和方法。现有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主要由授课教师以学校内部评价方式组织进行,极易造成实践教学理论化、与具体实践领域脱钩等问题。所以,需要在高校内部评价的同时,引入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质量的整体评价,是把第三方的实习实训单位作为评价主体直接对学生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以口试、实践操作等方式为主,辅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最后,如何实现学校与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方法的协调配置。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当借助公共部门的资源优势,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实际上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发课程的研究,往往仅停留在校企共建课程。

所以,应当有效地将公共部门的资源及需求引入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并且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是考察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关乎此类专业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存亡、兴衰的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契机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思维的建立,迫切需要高校、政府、公共部门乃至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否则,不仅会造成此类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边缘化、该学科专业的急剧萎缩,更会由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而大大影响整个社会的治理状况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宁.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6).

[2]孙婷.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3).

[3]林闽钢,高传胜.“三三制”教改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

[4]谭宁.灵活教育模式下开放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基于公共部门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行政管理类范文篇10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档案的分类整理、组织案卷和排架管理。交通、邮电、建筑施工、农林和商业服务等企业亦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第四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设置十个一级类目,即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会计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特大型企业或生产程序特殊的企业,有些档案难以归入上述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

第五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详见附表),附表中设置的二级类目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基本二级类目,企业可结合实际需要增设或减少二级类目。

第六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以下类目设置,参照附表中的基本范围,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确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层次不宜过多。

第七条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的设置方法如下:

1.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

2.产品、设备仪器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产品和设备仪器种类或型号设置;

3.科学技术研究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课题性质或课题设置;

4.基本建设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工程性质或建筑项目设置;

5.会计档案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文件形式(名称)设置;

6.干部职工档案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按干部、工人分别设置,干部档案类目设置按《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