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8 18:5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学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范文篇1

关于数学能力,我国长期流行的提法是“三大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它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

1951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四个方面:(1)数形知识;(2)科学习惯;(3)辨证思维;(4)应用技能。1952年的大纲里,仅提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能力”这个词都没有在大纲中出现。1953年10月颁布了《大纲》(草案),对能力的要求是:“发展学生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锻炼学生既定的目的方面和合理地自动完成工作方面的坚毅性”。这个《大纲》虽已把培养能力的内容提出来了,但没有明确地提出“能力”一词。1955年的大纲里,在“双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0年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956—1957年度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又增加了“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1961年的大纲里,则提到五种,增加了绘图与测量能力的要求。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终于将我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和盘托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963年5月的大纲,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965年,教育部颁布了建国后的第四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提出了培养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1977年的大纲,关于能力的要求是这样写的:“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978年2月的大纲将上述的“计算能力”改为“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育的“三要素结构”逐渐形成,“三要素结构”即指处于第一层次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构、第一层次的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第三层次的思想品质(兴趣、积极性、科学态度、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结构。这在1986年的大纲中得到完整的表现。1986年的《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1978年的《大纲》不同的是这里提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990年,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渐进的,人们往往不甚觉察。但是回头一望,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整体上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国数学界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社会进步把数学教学带入了计算机时代。数学教育界看到了“应用意识的失落”,提出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口号,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应用题终于重新进入高考,而且大量的数学新题型出现了。于是,数学能力的提法也逐渐有了变化。国家颁布的1992年数学教学大纲,继续提出三大能力,但是加上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到“实际问题”,仅限于“简单的”。1996年大纲将“逻辑思维能力”改成“思维能力”,理由是数学思维不仅是逻辑思维;在三大能力之外,提出了“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注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惜还是“逐步培养”。1997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运用教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又有新的变化。

2002年已颁布的全日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有了更细致的描述。除了提到一般数学能力之外,更明确地界定了唯有数学学科才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这一提法涵盖了三大能力,但更全面、更具体、更明确。体现了数学思维从直观想象和猜想开始,通过抽象表示和运算,用证明演绎方法加以论证,乃至构成学科体系的全过程。

二、《新课标》中对数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立体几何部分对数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直观,侧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新课标》更加强调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退至次要地位。立体几何课程改革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计算机模拟与演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由此可见,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已由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转向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感受、经历,从而增加对立体几何的认识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由此可见,立体几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立体几何强调综合方法,强调逻辑推理,这种单一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孤立的学习立体几何,从而学习难度较大,许多中学生惧怕立体几何问题,解答立体几何问题不理想。在《新课标》中,较初步的知识用综合方法去处理,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难处理的问题用代数方法解决,从而改变立体几何的态度,建立学好立体几何的信心,更重要的意义是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4.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加强立体几何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应用是立体几何课程改革的又一特色。立体几何课程从空间几何体开始,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使学生归纳出“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这就是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也善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习惯。

(二)代数部分对数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课程在《数学3》模块中增加了“概率、统计”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在《数学3》模块中增加了“算法初步”内容,通过“算法初步”内容的学习,能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提供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某些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它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应用意识的三个方面:(1)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问题的策略。(3)让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1

[3]马忠林,数学教育史[M].广西:广西

[4]吴宪芳、郭熙汉等,数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数学能力范文篇2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谈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文科阅读能力已明显不够,比如他们有时会看不懂某些电子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行期……表明在现代社会中要求人们具有文科阅读能力为基础外,还包括要具备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三.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据有关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语言及数学术语掌握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掌握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表现出对数学语言蕴涵的信息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慢。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与交流能力。所谓数学交流广义是指对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是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数学的学习角度还是应用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平时数学阅读的积累,以数学教材为标准范本,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理解水平,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有助于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目前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普遍就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来的原因,是缺少挖掘数学教科书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对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中上课是行不通的,更有效途径是集中上课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即要注意因材施教,而要鼓励个别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阅读。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和理解特别吃力。因此,要想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都是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四.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播放“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上空以及绕地球旋转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飞船是绕地球做什么轨迹运动,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椭圆,接着马上提问椭圆的轨迹方程怎么求呢?于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对数”概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10?=100,10?=10000,学生会很快地答出,然后再提问:10?=20,10?=30,这时学生一片沉默,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教材。另外也可以在教室里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引导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2.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

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3.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看一本小说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在数学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例如2004年北京高考数学19题: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A、B、C三站,AB=15km,BC=3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8时整从A站发车,8时07分到达B站并停车1分钟,8时12分到达C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A站正点发车,在B站停留1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匀速行驶,列车从A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1)分别写出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2)若要求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求的取值范围。此题的考核要求关键就是通过阅读,把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释:

根据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转化,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严士键、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数学能力范文篇3

阅读是人们从图像、文字、声音等各种媒体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和智力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具有以下二个特性: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描述科学的语言。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另外,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也需要学生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数学语言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数学素质。

二、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教育功能,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课程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1: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2: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对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是“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学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助。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三、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

1:养成预习习惯,培养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是学生提前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包括阅读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代数部分可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要求他们先通读全文,了解本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以及与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中的识记内容,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试着完成课后作业,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和水平,找出自己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既培养学生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的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但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在自学数学阅读时,遇到困难的要寻找相关资料,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和自学技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除了预习,教师在课上也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部分阅读,并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从而可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带着疑问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也可引用经典数学故事、史料、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3:在应用题、阅读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章节的相关内容部分,正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以阅读的思考形式提纲挈领,学生在阅读思考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用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

4:定义、定理及公式的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才能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定义、定理、公式化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对定义、定理、公式真正理解。在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提醒学生的是:要求学生把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几何语言进行相互转化,如几何定理的内容是文字语言,学生不仅要熟记文字内容也要能熟练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对应的几何语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围要理解熟记直接影响着公式的正确运用;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如各种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联就可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从而非常容易理解定义;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等。

5: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展开主要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强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起来的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测,要求学生获得数学结论应当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等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有条理地思考和动手能力。

数学证明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看完定理内容后,不马上看书上的证明过程,而是根据定理的条件、结论进行合情猜想,试着用猜想的证明途径和方法进行证明。第二,若证明出来了,再阅读课本证明,并将自己的证明与之对照、比较。方法相同,依照课本证明过程修正自己的证明,看有无不严格的地方,解题格式的规范与否,从中吸取经验,若思想方法不同,试比较优劣。第三,若证明不出来,就阅读课本证明,在适当地方暂停,再次启动思维,试着完成后半部分的证明。

6:在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训练题阅读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还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阅读数学题的要求时,抓住要求中的关键词,如有下划线的词语或根据经验特别要注意的词语、括号里的要求等等;看清要求解答的问题有几个,哪几个,意思有无不同。

数学能力范文篇4

1.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不高的原因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作者:邹绮云 单位:重庆市云阳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05):109.

[2]朱卫兴.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J].学周刊,2017,(07):122-123.

数学能力范文篇5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至关重要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很多学生过于自信,眼高手低容易出错。,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书写。书写粗心很容易出错,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只有持之以恒,严格要求才会有成效,只有长期坚持,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靠学生自觉地养成。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习惯的形成,当然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讲课,批改作业时一定要细心认真,给学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能力才会效果明显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计划,目的明确,常抓不懈,坚持努力。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练习很重要,不断地练习不断探究,只要多方面去努力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数学思维的培养才会有良好的前提,数学的教学目的才会实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和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是学生最懵懂的阶段,更加需要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让我们明白了很多,我们可以每一天抽出一点时间,尤其要在疲劳的时候训练一下计算的题目,最好要数字复杂的,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有许多孩子没有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往往会导致计算的错误。不熟悉计算步骤的儿童要加强记忆计算口诀。少用计算器。很大一部分同学喜欢用计算器,连14*15这样的运算都有用计算器的。计算器只是我们的辅助工具,不能依赖。

二、口算不能忽视,必须加以重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口算。口算是基本功,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也是数学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口算速度快,笔算也就快准确率就高,数学的综合计算能力也就高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只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水平才会提高。

三、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估算

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估算练习,这样会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结果学生也可以进行估算,有对于经验的积累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比如:99*39,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99看作100,把39看作40,99*39≈4000,所以99*39大约在4000左右。再例如:126*41学生把126看作125,把41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6*41大约在5000左右。估算有助培养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在长期的计算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非常有助于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这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忽视的问题之一,值得每个数学教师去思考。

四、简便计算要适当运用

简便用算大家都比较熟悉,在题目说明用简便计算的时候,,很过同学都能做,但在应用题的题目中,很多同学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例如:对于68+85+132这个计算,假如在应用题当中,例如:学校图书室捐图书,三(1)班捐了68本,三(2)班捐了85本,三(3)班捐了132本,这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学生马上列出式子:68+85+132,然后按照常规的计算顺序把结果算出来了,全班几乎就没有一个同学用简便用算。所以要让学生理解简便运算的意义,能简便的时候尽量要用简便运算。这样不但能提高解题速度,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加减乘除在一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右括号时,先算括号里,后算括号外等规律,要牢记在心。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时,学习的效率才会和很高,只有他们主动去学习时,他们的潜能才会激发着出来,提高计算能力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乏味的学习就会变得快乐生活。所因此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容忽视。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思考的问题。

作者:唐治国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新添镇杨家大庄小学

参考文献:

数学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思维培养;教学策略

一、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一)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思维深度不够

中职生数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方法的提炼,满足于现有结论或答案,而对结论本身未做深入的思考。部分教学活动,常因为过于强调培养知识技能,或为了应试,导致思维的浅层次、表面化。

(二)数学思维不够活跃,逻辑性较差

中职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对数学有畏难心理,不愿思考,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

(三)数学思维单一,不够多元

很多中职生没有经过中考前的系统化复习,数学思维没有经过大量习题的支撑,习惯于单一地看待问题,思维迁移能力较弱,多元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当下的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基本上采用普通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模式,通过降低数学知识难度以及删除部分内容等方式将普高数学体系转化为中职数学体系,这样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模式不能有效体现中职教学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二)缺乏理论体系指导

中职数学思维的方式都是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都属于经验型的分享,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中职教师的数学思维培训较少、理解偏差较大

对中职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数学本身和基础教育层次的数学教学案例,这就容易让这些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形成思维固化,喜欢将普高数学思维培养模式套用在中职数学教学上。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下中职数学思维培养在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和中职生数学思维固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中职生数学思维特点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时要扬长避短,同时让数学知识更有连贯性和职业性。

(一)强化直观认识,避开抽象证明

中学阶段数学的公式证明是中职学生最不擅长的数学题,学生对抽象证明理解能力较弱,通常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理解证明。如果在某几个环节理解上出了问题,容易影响学生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对于公式的抽象证明,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公式。1.构造图像直观,强化公式理解基本不等式是中职数学不等式章节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不等式的证明,课本采用作差配方的方法,通过完全平方的非负性证明这个公式。但是学生的整体代换思想较弱,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像直观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这个不等式的含义。如图1所示,当A点在顶端时,两者刚好相等,通过图像直观让学生快速理解不等式含义,进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2.通过数字直观,发现归纳公式在引导学生理解组合恒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通过组合数的公式左右两边进行展开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组合数的展开式非常长,非常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即使理解这个公式,对这个公式的来源也印象不深。这个时候可以从具体情况出发,先计算两个简单组合式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发现下标相等且上标之和等于下标这两个特点,进而告诉学生对一般情况的组合数公式也成立。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开烦琐证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等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展示实验直观,加深对系数的理解在立体几何中,柱体和椎体的体积公式要通过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才能证明,对于这种方法的证明,中职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可通过类比法,将长方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棱柱,依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所有柱体的体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讲公式的尴尬。同时,在证明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准备1个圆柱,3个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锥。将三个圆锥灌满水,分别将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发现刚好可以将圆柱灌满。从实验中发现,三个圆锥的体积刚好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于是得到了圆锥体积公式。4.巧用模像直观,快速得到答案以等差数列的求和题为例,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利用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和计算,得到复杂的计算等式,学生也容易算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模像直观,将题中给出的等差数列之和分别用线段来表示(见图2),这三段对应的值成等差,能够直观得出答案,避开复杂公式运算。

(二)妙用信息技术和算术技巧,解决复杂运算

中职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较弱,运算准确率也不高,总是在运算环节出错,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降低数字的复杂程度,同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巧妙计算。1.传授算术技巧,提高运算能力学生算术能力影响着答题效率和答案的正确性,因此有必要在高一时讲授小学阶段速算口算的技巧,这个难度要求达到小学奥数算术水平。比如如何快速计算末尾是5的平方数:通过观察发现,这类平方末两位是25,25前面的数字来源被平方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以比它大一的数所得到的结果为前面几位数字,因此可以快速算出末尾是5的平方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一方面在这方面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了敢于运算的信心。2.巧妙设计题型,降低运算难度可以将题目中的数字转化成容易运算的整数或者分数,在整个运算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的运算信心。题目中也可以是复杂的数字,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是结论数字一定要简单。中职生运算能力弱、不自信,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复杂表达式,有可能会进行自我否定。3.利用信息技术,计算复杂算式中职生是未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他们的职业而言,他们更在乎如何快速得到答案,因此,面对复杂算式的计算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等外界工具,迅速得到答案。比如,进行复杂的幂函数算式证明题时,可以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运算提供另外的精准有效的途径,从而快速得到精准答案,缩短计算时间。

(三)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培养数学建模思想

中职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题无从下手,直接放弃。基于这些现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的框架。让学生不停地用这个框架去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熟悉问题解决流程,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对于应用题,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流程,包括模型分析、模型假设、模型构造、模型解析、模型建设这5个环节。通过系列问题,让学生按照这5个环节去解决问题,不去关注每个环节内容,只关注各个环节是否齐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通用思路。2.建立每个流程模范,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模型假设”这个环节,对于一个问题的假设可以是5个或者更多,这些假设有些有用、有些多余。那么到底需要多少个假设,假设到什么程度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分析问题的能力比问题的实际结果更重要。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周到,但在假设时候应该聚焦影响较大的点进行假设,其余可以省略。在问题假设过程中,只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事物自身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二是考虑外界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

(四)融入专业发展,体现数学思维的应用特性

中职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为专业学习服务,所以中职数学课程设置要密切联系专业发展实际。1.衔接专业发展,将数学思维和专业发展相结合以电子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升入高校以后,工程复变将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基础就是复数,但中职数学教材取消了这一章节内容,所以教师在中职阶段就要穿插复数的概念。再比如,电子专业中涉及逻辑用词,那么教师在集合章节中就要强化“逻辑”章节内容的教学。2.关注专业特性,重点培养相应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编程是他们的核心课程,而编程的核心是逻辑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强化这种能力。比如一个编程问题:猴子吃桃子,猴子每天吃这堆桃子的一半少1个,吃到第5天发现还剩2个桃子,请问总共有多少个桃子?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列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数列教学中,教师强调更多的是数列公式的运用,而这种分析类型的数列就较少。所以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学课上可以更多地加入这种类型的题目,以适应并服务他们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述给出四个维度11个方面的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只是教学策略中的一小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专业特性、社会的需求、高校的衔接、现实的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学能力范文篇7

数学兴趣小组在许多同学眼里是已经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才参加的。更或者是有希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才参加的。这样的兴趣小组就变成了数学提优小组,或者是竞赛辅导小组。我认为兴趣小组,提优小组,竞赛辅导小组应该分清概念它们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应该是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的。没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变的有兴趣麽。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那么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结论了。

初一代数首先出现代数式。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用字母代替数。幼儿学数,总是和量连在一起的。比如,2只苹果,3支铅笔。到了小学已经不满足于具体的量了,而喜欢学比较抽象的数。这时,2不仅可以表示“2只苹果”,还可以表示“2本书”,“2个小孩”等等,它的意义更广泛了。所以,从量到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到了初中,我们不满足于具体的数了,需要进一步抽象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超越具体的数量,一般地表示某个量。这时,一般的表示比具体的表示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例如,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公式a×b=b×a来表示,这里a、b表示什么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0。数是用一个单位去量它的同类量而得到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抽象所以用处就更大。而字母又是数的进一步抽象,它可以更加一般地表示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规律。如果说一个数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内容的量。那么,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无穷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数,它的作用可说是无限的。代数,不妨理解为“用字母代替数”这正体现出代数比算术更高明。

而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

兴趣小组的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祖冲之这位从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陈景润一生的梦想与事业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但数字是无穷无尽的,大偶数这个结论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倒了最边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了。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约公元500年的《希腊诗人选》里,收录了丢番图奇特的墓志铭: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宝贝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过早进入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通过墓志铭我们知道了丢番图的一生,那么他究尽活了几岁呢?

有趣的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信你算算。

象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初中教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总能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兴趣,而且扩大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以上的介绍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而不只是教师的叙述,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如12=3×4,56=7×8,12=3+4+5……这些都是数学等式的趣味美。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惊喜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等式(1+2)×3-4=5。这个等式与小姑娘的美丽可谓相得益彰。你也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伽里略在400年前曾指出,宇宙大自然的奥秘写在一本巨书上,而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现代科技界认为:一门学科使用数学越多表示这门学科越成熟。数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是精确简约通用的科学语言。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规律,绝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点。一个公式胜过一打说明,也正是如此。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唯一通用的科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就很强调数学语言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式,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通过对数学语言特点的介绍,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树立他们掌握好数学语言的信心。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能力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数学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还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甚至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数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在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民族文化素质、社会进步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学生需要数学文化的熏染,缺乏数学素养,将成为学生毕生的文化缺陷。

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问题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再加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许多教师只能采用讲解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从的接受,而缺少一个主动去思考去参与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近年来,教师虽然采用了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引入一些直观生动的试验和例子来说明问题,但新鲜过后,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教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即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那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科研领域都是真真切切要用的东西,这样有了动力才会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主动要学好数学。

2培养良好数学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人类进入了21世纪,数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数学物理,数理化学、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理地理学等。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文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学学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增加学学数学的原动力和自觉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但很多高分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却不行,像这样的学生高分有什么用。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

1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志指出:“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比如,数学中曲线和直线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直可以化曲,曲可以化直。具有渐近线的曲线是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例证。曲线y=f(x),若当x→8时,该曲线充分接近一条固定的直线:y=kx+b,就称其为曲线y=f(x)的渐近线。在有渐近线的情况下,曲线完全化成了直线,正如马克思所说:“直线和曲线在微积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应当是一回事。”再如函数的连续与间断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例证。这些,对于在思维上的初学者,往往一开始不太适应,这时,可突出对立统一的观点。

2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的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数学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7):86.

[2]梁丽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5):78-79.

数学能力范文篇10

一、“弃重求轻”,培养兴趣

女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女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她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女生的数学学习,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她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还可以结合女性成才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她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事实上,女生的情感平稳度比较高,只要她们感兴趣,就会克服困难,努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开门造车”,注重方法

在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女生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女生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指导女生“开门造车”,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她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三、“笨鸟先飞”,强化预习

女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课前的预习,可以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女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四、“固本扶元”,落实“双基”

女生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五、“扬长补短”,增加自信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女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要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多讲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也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激活思维;注重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