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3:16:05

食品生产

食品生产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商、卫生、农业、统计、食品药监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全力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镇、街道、村委会在普查第一线做了大量的协调联络工作,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普查任务下达后,我局迅速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公室,落实乡镇普查工作联络人员12名,确定了普查方案。本次普查共出动普查人员936人次,普查10个镇和1个开发区。

本次普查涵盖了我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与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生产企业,对于界定不清或介于可普查可不普查之间的小作坊、小摊店、前店后坊等,一律进行了普查。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区域分布、企业数量,企业规模、资质、性质、生产品种、卫生状况、执行标准、生产条件、检验能力、原料控制、技术力量、体系建立等。并对所有被普查企业的地理位置用卫星定位仪进行了精确定位。

本次普查到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各类作坊、摊店等总数为316家,其中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14家,属流通领域或餐饮消费领域的各类作坊、面点店202家。11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101家。

二、全力以赴开展普查工作

开展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局没有普查工作经验,人手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全局干部职工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员发动,全力以赴,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普查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有如下5个方面:

1、积极组织和落实各项工作

我局作为负责全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职能部门,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接到普查任务以后,立即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普查人员队伍,随后召开部署普查工作会议,确定普查方案,明确由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普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确定了以监督科、质检所、稽查大队为骨干,其他科室分片负责的基本模式,抽调人员建立起一支专职普查队伍。将全市划分为六个片,组成六个专门小组,分片包干开展工作。在各镇及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落实普查工作联络员12人,构建镇村两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这对今后开展监管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有效宣传工作

我局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积极宣传本次普查的目的、意义,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组织全体普查人员学习培训《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思想认识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同时加强与各镇分管领导的沟通汇报,及时将上级的要求和在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沟通。通过广泛的宣传报道,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取得了企业对政府普查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普查工作

我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普查工作。一是迅速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明确每一阶段工作要求,对参加普查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保证普查工作对象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格式统一、时间统一。二是迅速组建六支普查队伍,构建镇村两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发挥基层协管员和联络员地熟、人熟、企业熟的优势,保证了进村入企业顺利,也确保了普查工作的准确性。三是开展普查试点工作。按照普查要求,我局按企业规模大、中、小确定了几家试点。通过试点,掌握了普查方法、填表要求以及普查所需时间等,并及时完善普查工作方案。四是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为提高普查的工作效率,我局为各普查小组配备了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设备,局办公室及时调整用车计划,保证普查用车。五是不断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强力推进普查工作。我局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普查,在每周的局长碰头会和每月的局务会议上都把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讨论研究。10月份省局也对我局普查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

在普查过程中,我局根据企业暴露出的问题,在普查的同时做好服务和规范工作。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普查与宣传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相结合,使企业加深对负有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认识;二是普查与监管相结合,对企业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告知,对存在有严重问题的要求限期整改;三是普查与服务相结合,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完善生产条件、执行标准、出厂检验以及需要申领许可证等方面提供现场咨询服务,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

三、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次普查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保证普查质量的措施,但普查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缺少普查工作经验。二是季节性食品生产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影响了普查材料的完整性。三是有些小型加工企业无财务报表,其产量、销售额、利税等只能估算,但因其市场份额极小,统计误差不大。四是个别小企业不肯配合,一定程度影响了普查的准确性和普查进度。

2、部分小型企业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普查结果显示,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一是在114家企业中,小型企业有101家,而且在地域上也十分分散,给有效监管增加了难度。二是部分小型企业质量、卫生和法律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三是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较差,生产场所布局不尽合理,设施简陋。四是部分小型企业因技术人员缺乏,对食品生产标准既不懂也不会用,仍然按传统习惯组织生产,随意性很大。五是原材料控制不严,进货只凭感观、图便宜。六是部分小型企业因缺乏检验设备,其产品出厂不能检验或仅凭感官检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食品生产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依据省市两级202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坚持“四个最严”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规范检查行为,提高监管效能,严控食品生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升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保障公众饮食健康。

二、检点

以《食品风险等级目录》中评定为食品风险等级为“高”的食品生产企业为重点单位,以酒类、食用植物油、肉制品、包装饮用水等为重点品种,以传统食品、特色食品集中加工区域为重点区域,以保持发证条件、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批批检验及其他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落实为重点内容,开展监督检查。

各市场监管所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检查,科学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风险等级,确保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全覆盖。

三、检查内容

(一)食品生产企业

1.企业资质保持情况。检查企业实际生产场所、产品范围等与获证内容是否一致;企业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是否按规定报告;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是否与营业执照一致。

2.企业生产环境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对厂区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清洁卫生状况保持良好并定期自查,保存自查记录。

3.企业进货查验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企业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企业采购进口或其他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是否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各种购进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领用出库等记录;企业是否使用回收食品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4.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并保存记录,同时是否建立和保存停产复产记录及复产时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企业生产现场,是否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现场人员是否进行卫生防护等。

5.企业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是否建立和保存出厂食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企业的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企业委托其他检验机构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是否检查受委托检验机构资质,并签订委托检验合同;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是否保持一致;企业是否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

6.企业贮存及交付控制情况。检查企业的原辅料贮存是否符合要求,并有专人管理;是否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和执行相适应的贮存、运输及交付控制制度和记录;是否对销售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销售台帐。

7.企业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建立和食品召回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采购不合格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处理记录;是否建立和保存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是否建立和保存对不安全食品自主召回、被责令召回的执行情况的记录。

8.企业从业人员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保存对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健康管理的相关记录;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对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记录,从业人员培训时间是否达到每人每年不少于40学时。

9.企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企业是否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企业是否建立和保存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根据《食品安全法》、《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通过不定期检查小作坊生产场所、设施与设备、生产过程、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加大抽检频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按照生产品种目录管理,禁止生产高风险食品,落实小作坊主体责任等措施,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督管理。重点检查小作坊以下内容:

1.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加工的食品采用散装的,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或者外包装上清晰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成分或者配料表、食品小作坊的名称、生产地址、联系方式、许可证标号等内容;采用预包装的,应当符合预包装食品的相关规定。

2.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口罩。

3.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购进和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应建立查验记录制度,相关记录、票据的保存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届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原辅料、半成品与成品有效分离,并确保与食品接触的设备、工具等表面清洁,防止交叉污染。

6.及时清理变质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7.使用食品级的洗涤剂、消毒剂。

8.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扰民因素。

四、检查方式及频次

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根据《食品风险等级目录》中评定的食品风险等级确定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频次。食品小作坊日常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两次。新增食品企业和小作坊要及时纳入监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市场监管所要高度重视食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人员,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统一、协调、高效、无缝隙的食品生产监管体系。

(二)强化监管,注重实效。各市场监管所要严格按照《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结果属于基本符合的,书面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提交整改报告,收到报告后及时组织复查;对检查结果为不符合、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责令企业立即停止食品生产,自行整改后向县局生产流通股提交恢复生产的报告,同时及时组织复查。对检查发现的一般性问题现场提出整改要求,对涉及违规违法行为的,各市场监管所依法进行处理。

食品生产范文篇3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环境因素

随着工业排放废渣、废水、废气的增加,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和城乡生活垃圾与污水的聚集,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污染已由城郊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1/5的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汞、镉等重金属污染,8000万亩以上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没有安全的生产条件,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

(2)生物因素

沙门氏菌、至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污染农产食品可造成食物中毒。毒蘑菇、木薯、苦杏仁、鲜黄花菜、发芽的马铃薯、霉变甘蔗等本身含有毒素也可使人中毒。我国南方地区高温高湿,粮食和花生容易受潮发霉而被黄曲霉素污染。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马鼻疽、口蹄疫等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通过肉食可传染给人。目前,生吃水产品甚至一些其他动物肉类的行为在部分地区较普遍,这使得人们患寄生虫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部分地区的食物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3)人为因素

在农产食品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物质在农产品中含量超标时,就会对人体有毒害。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人利欲熏心、丧尽天良,在农产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中,掺杂造假,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使农产品从安全变成不安全,不安全食品从致病变成致命,严重侵害消费者经济利益,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

一些农资生产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有速效、高效作用,擅自在低毒农药中加入高毒和禁用农药成分,随意在农业标签上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致使农民不能科学合理用药,而造成农产品污染。

(4)技术因素

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科学的进步,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一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食用。但由于食品添加剂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物,部分为生物技术生产,使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其食用安全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因技术落后、技术不当、技术失误也会造成农产食品污染。

转基因食品也可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潜在危险:可能损坏人类的免疫系统;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5)容器和包装材料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等所使用的化学成分多且复杂,包装材料中潜在积聚的有毒化合物(如氯乙烯、邻苯二甲酸盐等)可渗入食物,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因此必须对这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

(6)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一个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据估计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尽管食物过敏的问题没有食品污染问题那么严重和涉及面广,但一旦发生后,后果是相当严重的。90%以上的过敏反应是由8类食物引起的,它们是蛋、鱼、贝壳、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所有的过敏源都是蛋白质,在食物众多的蛋白质中只有几种蛋白质能引起过敏,并且只有某些人对其过敏。引起过敏的蛋白质通常能耐受食品加工、加热和烹调,并能抵抗肠道消化酶的作用。

(7)消费因素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食品营养、卫生和安全的宣传,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科学或者是片面的消费心理,有些消费者认为大米越亮越好,面粉越白越好,水果个头越大越好,食品颜色越艳越好,贮藏期越久越好,猪胴体上瘦肉越多越好,等等。殊不知,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不少生产企业也迎合这种消费者心理,有人就在生产中将农药、兽药、兴奋剂、激素、色素、增白剂、防腐剂越用越多、出现市场上诸如面粉越白越有毒,越有毒产品越畅销的怪现象。

(8)管理因素

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度,而导致“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措施

食品生产范文篇4

为加强我省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全面掌握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及产品注册等情况,建立我省保健食品基本档案,经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保健食品生产、研究有关情况调研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1、对象: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及研究机构。调研内容:企业人员、生产检验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情况、品种注册生产销售情况等(详见附件1、2、4)。

2、对象: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研内容:对辖

区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详见附件3、4)

二、调研方法

各市局指定专人负责对辖区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

调研,可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并督促企业认真填写各项调查表及问卷。

三、调研时间及要求

1、调研时间:20****年6月至8月。

食品生产范文篇5

一、××县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4、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次数,确保巡查的效果。对证照不全、多次出现问题的小作坊,增加检验次数,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故意造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要依法严惩,坚决予以取缔。

食品生产范文篇6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食品生产小作坊整顿工作的信心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市政府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意见,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实施意见》理顺了食品安全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体制,明确划分了各监管部门职责和今年集中整顿的时限要求。按照《实施意见》精神,在自治区政府出台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办法前,由质监部门负责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以外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市质监局根据市政府的安排,下发了《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政府授权新的监管领域进行了梳理、摸底、整顿。

从今年6月份以来,质监系统的同志们按照市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小作坊摸底梳理、整顿规范、清理提高等工作,食品生产小作坊专项整顿工作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监督抽查结果表明,食品小作坊产品合格率普遍提高了3至4个百分点。二是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性得到增强。通过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食品小作坊监管制度。三是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震慑了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专项整顿期间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人人知道专项整顿,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质量振兴”的良好氛围。五是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地位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值此,我谨代表市委、政府向奋战在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着眼长远,准确把握新形势对食品生产监管工作的新要求

今年是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抓好全市食品小作坊整顿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志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深刻认识确保食品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确保食品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打击假冒伪劣食品,推动小作坊升级改造,就是为促进食品行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区域经济转型服务,为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确保食品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只有确保食品安全,才能真正体现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人民福祉作为施政目标这一宗旨承诺。确保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食品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确保食品安全,推动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食品质量和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紧迫感。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市食品质量总体形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食品质量事故,但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因素和隐患依然存在,一是部分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具有很大隐蔽性,给整顿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食品小作坊低水平、高风险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当一部分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的小作坊仍不具备持久保持产品质量的能力,大量未签订承诺书的小作坊问题更为严重。三是我市食品小作坊多为家庭式经营,并呈分散状态,监管难度较大。对此,市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多次就强化食品监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并给相关监管部门下拨食品安全专项经费,购置快速检测车。质监系统的同志们必须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做到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努力,措施上再完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扎扎实实抓好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工作。

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项整顿成果,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关于下一阶段工作,我认为,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深入。抓巩固,就是要把已经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把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坚持下去,建立规范,形成机制。抓深入,就是要把目前取得的成果作为新的起点,拓展领域和内容,在高起点、高站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把整顿工作推向深入。

(一)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专项整顿成果。对这次专项整顿,大家要有一个明确认识,就是每一项整顿任务都不是抓完了事,流于形式,而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不断巩固提高。从目前小作坊整顿工作情况看,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证照不全和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决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成为监管盲点,必须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以监管,该规范的规范,该移送的移送,该取缔的取缔,一定要消灭监管盲区,确保监管到位。二是对不履行质量安全承诺、超出限定区域销售的小作坊,要视情节轻重责令整改、依法处罚、直至予以取缔。三是依法监督小作坊认真执行食品添加物质备案制度,对不按规定对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质进行备案的小作坊,要依法予以处罚,对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回收变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除依法严厉处罚外,要坚决予以取缔。

(二)进一步抓好农牧区小作坊监管和整顿工作。我市小作坊的特点是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管理落后。尤其是农村牧区小作坊,量大面广,不仅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维持农牧民生计、解决农牧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满足农牧民群众需求、方便农牧民生活、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规范、监管、便民”的指导思想,要在严格监管、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农村牧区的实际出发,从农牧民的特点出发,着眼长远,标本兼治,逐步扶持、引导其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三)进一步总结经验,抓紧建立长效机制。这次专项整顿,就是要在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越是突击性的工作,越要着眼长远,要善于围绕短期性行为,研究解决长远性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有“就整顿抓整顿”的错误思想,要结合专项整顿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收到的成效等,边整顿、边总结、边梳理、边提炼,把专项整顿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今后对小作坊实施有效监管的长效措施。

(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小作坊的专项整顿,是集法律、行政、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整顿。不管是监管和整顿,帮扶和服务,还是引导和规范,都是以严格执法作为前提、作为保障。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身试法的一定要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用法治的威严约束其自觉遵纪守法;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进行公开报道,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

食品生产范文篇7

【关键词】食品生产废水;常规处理方法;光催化处理技术

1食品生产废水的特点

1.1来源。食品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3个生产工段(如图1高色度废水的生产工段)。一是清洗工段,洗脱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悬浮于废水中。二是生产工段,原料不能充分利用,部分原料随废水排出,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三是成型工段,为满足市场需要,生产过程添加各种添加剂,染料以及其它成分,导致废水的成分更加复杂[1]。1.2危害。食品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会对周围水域及生物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发现,味精厂每生产1t味精需要4-4.5t大米,只有60%的原料用于淀粉发酵生产味精,其余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排入水体,废水COD可达1724±897mg/L[2],如果在自然水体消解会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的生物缺氧死亡。味精废水的产生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引起了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生产酱油产生的废水是做成酱油总量的8倍左右,酱油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色素等,氮磷含量高,直接排放酱油废水导致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中生物缺氧而死,散发恶臭气体[3]。因此,食品生产废水得到国家的特别重视。1.3常规处理方法。1.3.1物理法。物理法有回旋式固液分离法,格栅阻拦法,气浮法,絮凝法等,通常用于食品生产废水的预处理阶段。鸡肉厂利用格栅阻拦废水中的鸡毛、碎肉等大量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气浮法,鸡肉厂的废水中大量油脂随气泡上浮,减少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4]。通过絮凝离心将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脂肪和悬浮物固体去除,避免影响后续生物膜处理废水[5]。1.3.2生物法。生物法有厌氧生物处理法、光合细菌处理法、土地处理法、生物膜法等。蔡邦肖[6]等人用UF和MF膜法处理味精废水和大豆中的乳清废水,UF膜在操作温度、运行压力、浓缩倍数等较好的操作条件下,味精废水中的菌体去除率达到99%。李凤祥[7]等人用生物砾间接触氧化法处理酱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生物砾间接触氧化法适用于混合比为0.25∶1的酱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COD去除率为95.59%,SS去除率为93.8%,氨氮已近乎100%的去除率,各项检测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用稀释的酱油模拟酱油废水,取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的污泥,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处理酱油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实验数据显示pH为7时,最适合微生物生长,曝气3h,COD去除率达到86.9%,时间延长,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9%、83.7%[3]。1.3.3化学法。化学法有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等。氧化还原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还原剂如臭氧、过氧化物、次氯酸盐,使有机物中的不饱和键断裂,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孙凯[8]等报道了采用Fenton试剂对酱油生产废水中焦糖色素进行处理,在pH=4的条件下,反应40min去除率达到90%。电化学法利用电极材料构成闭合电路,在电解槽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将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去除。电化学法无需加入化学药品,处理简单,操作方便,被称为清洁处理法。光催化技术也是处理食品生产废水的一种化学方法。当入射光的能量大于或者等于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价带上的电子就会被激发从而跃迁到导带上,导致在价带上产生相对应的空穴,形成高氧化电位作氧化剂,导带上有高活性的电子产生作还原剂,使得半导体材料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性[9]。光催化剂有氧化物(如二氧化钛)、硫化物(如硫化锌)、氮化物(如石墨相氮化碳)、磷化物(如磷化镓)、化合物(如磷酸银)、分子筛、有机物(如杂多酸)等。

2光催化技术在食品废水中的应用

2.1糖类加工废水。制糖工业主要是以蔗糖、原糖为原料精炼加工成各种精制糖。制糖工业包括原料提汁、澄清、蒸发、煮糖与结晶、分蜜、干燥、筛分、包装过程。(如图2糖厂加工工艺流程及排污结点)制糖工业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是以有机物和糖分为主,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BOD、COD浓度高。糖蜜酒精废液是制糖工业中最重要的污染源,是一种深褐色,高酸性,高浓度有机废水。图2糖厂的加工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制糖工业中设计的流化床光催化氧化工艺能够对蜜糖酒精废水中的焦糖色素起到降解的效果。张海霞[10]等应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对糖蜜酒精废水进行了处理,发现在TiO2光催化剂最佳用量为5g/L,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废水降解效果越好。Guo,Dong-Dong[11]等通过利用含高度分散的钴纳米粒子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催化降解糖类废水,发现H2O2的最佳浓度为60mmol/L,且光催化降解糖类废水的暴露时间越长,废水的初始pH值越高,对Co-TiO2纳米管阵列越有利。2.2农产品(如:马铃薯淀粉)加工。马铃薯淀粉生产是一个纯物理过程,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主要为马铃薯的洗涤,淀粉洗涤精制,烘干,包装等过程。(如图3马铃薯淀粉的生产过程)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污染负荷高,泡沫大,水量大,COD约为35000-50000mg/L,BOD约为15000-20000mg/L,SS约为18000mg/L,还含较高含量的粗纤维。光催化技术可用于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周添红[12]等人为避免Ag3PO4光腐蚀分别探讨了Ag3PO4@CuFe2O4、Ag3PO4@Mg-Fe2O4、Ag3PO4/GO/NiFe2O4三种复合催化剂对尾水的净化效果。计算COD、TN、TOC的去除率,以此来比较三者深度净化的效果。实验表明,以Ag3PO4@CuFe2O4对废水进行光降解,其尾水COD的去除率为49.1%、TN去除率达到8.8%、TOC去除率达到26.6%。而Ag3PO4@MgFe2O4,其尾水COD的去除率为47.9%、TN去除率达到8.5%、TOC去除率达到25.2%。Ag3PO4/GO/NiFe2O4对其尾水的COD的去除率为60.7%,TN去除率达到10.0%,TOC去除率达到35.1%。所以Ag3PO4和MgFe2O4、CuFe2O4、NiFe2O4助催化剂复合都提高了Ag3PO4催化剂的光的活性,提高对马铃薯加工尾水的处理效果。2.3干果类食品(如:坚果)加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果类休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干果类加工工艺包括原材料的选取、清洗、干燥、包装等过程。(如图4干果类食品加工流程图)这些过程会产生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漂白剂,干燥剂等有害成分的废水,存在各种食品和环境安全隐患。有媒体报道,新疆干葡萄制品中检出农药多菌灵,清洗过程多菌灵进入水体,有患肝癌的风险[13]。2015年北京市食药监局通报天津市宝春食品厂因其在加工过程中用二氧化硫漂白栗子,栗子罐头二氧化硫超标35倍。二氧化硫过量摄入会造成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引发哮喘[14]。休闲食品推向国际化的同时,应多注意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光催化技术可应用于处理干果类食品废水。林正迎[15]以碘酸为分析纯、硝酸银等为化学纯制备催化剂,利用不同含量银修饰的碘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处理废水中COD,发现3%银修饰的碘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废水初始pH=6.12的条件下,光照240分钟,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到45%的最佳效果,从而可以实现预处理山核桃加工废水的目的。林正迎[16]以碘酸为分析纯、钛酸四丁酯为化学纯制备催化剂,向废水中投放不同量的碘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发现1.5g/L的催化剂投放量在3小时的光反应条件下,废水色度的去除率达86%的最优结果,从而实现光催化脱色处理炒货食品加工废水的目的。

3总结与展望

食品生产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总体要求,突出“打牢基础、严控风险、两责履行、智慧监管、提升能力”五个重点,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体系检查、双随机监督检查”为手段,切实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职责,开展市级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我市食品生产安全保障水平。

二、检查方式及主要内容

市级监督检查主要分为专项检查、飞行检查、体系检查、“双随机”监督检查等方式。

(一)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由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组织安排,根据省局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安排和专项整治工作要求,重点针对蜂产品、肉制品、白酒、包装饮用水、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水果制品等8类重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专项检查要根据各类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全面排查,规范整治各类食品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规范提升行业食品安全水平。市局将适时组织对各类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落实情况及整改成效进行检查。

(二)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由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抽调监管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对近一年内新获证、换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及近两年抽检监测不合格企业进行突击检查。

飞行检查主要采取不事先通知被检查企业的方式,利用较短时间对企业生产许可条件保持、环境卫生、生产过程控制、检验能力、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等进行全面或抽取重点内容进行靶向式的现场检查,帮助企业发现薄弱环节、分析风险隐患、查明问题原因。

(三)体系检查

体系检查由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抽调技术专家和监管人员组成体系检查组对我市乳制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体系检查采取进驻企业,通过2-3天时间,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无死角的解剖式检查的方式,帮助企业和属地监管部门排查隐患、发现问题,督促生产者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体系检查情况在检查结束后及时反馈企业,并由属地监管部门监督进行问题整改。

(四)“双随机”监督检查

“双随机”监督检查由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根据市局“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要求,按比例随机抽取食品生产企业,随机抽取企业所在地执法检查人员,重点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双随机”监督检查要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设备设施、卫生管理、原辅料管理(采购、验收、运输、贮存等)、生产过程控制、检验能力、产品管理(贮存、运输、追溯等)、人员管理、企业自查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企业持续规范生产、健康发展。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应及时上报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

三、检查依据及时间安排

检查主要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各类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及相关标准等。(见附件)

四、工作要求

(一)检查程序

市局组织现场监督检查时抽调技术专家及监管人员,组成不少于2人的检查组(体系检查不少于4人);飞行检查应当在检查当日抽取被检企业;体系检查在现场检查开始前2日通知当地监管部门和被检查企业。县区级监管部门应当派出观察员全程参检查,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就位配合检查。每次检查应明确检查范围和检点,确保检查质量和检查效果,现场检查采取检查组成员分项负责制,并适时召开首、末次及过程沟通会议。

(二)问题处理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书面向企业及当地监管部门进行现场反馈,并责令限期改正,提出整改要求。被检查单位应当在期限内向实施检查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整改报告需有整改前后照片对比),监督检查人员可以跟踪整改情况,并记录整改结果。在发现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有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和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移交属地监管部门,责令其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进行相应处理。检查资料和整改报告应当建档保存,以备后续跟进检查。

(三)结果运用

检查结果应当作为风险分级的依据,与监督检查同步进行记分管理。属地监管部门应将检查记录和整改报告建档保存并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市级监督检查结束后应立即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向当地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问题通报,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并结合监管实际以警示函的形式将监督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适时在市局网站进行公示。

食品生产范文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库;编码

随着经济全球化,食品生产、流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接连不断地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如二噁英、口蹄疫、禽流感、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政府也加大财政投入,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管控。

1可追溯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疯牛病席卷英国,丹麦的猪肉沙门氏菌污染和苏格兰大肠杆菌污染也使得欧洲消费者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缺乏信心,可追溯系统应运而生。

2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根源

随着食品经济体系的复杂化、多元化,食品供应链条越来越长,加工环节越来越多,无形之中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在生产环节,农药、化肥、兽药抗生素的滥用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病虫害产生了耐药性,防治难度加大。在食品加工环节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减少设备设施与人员的投入,造成了重金属、有毒有害微生物的污染;食品添加剂、防腐剂、香精香料的滥用造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增加。流通环节上,现代物流的发展正逐步缩短食品生产加工到消费者的时间节拍,但同时食品污染风险也有所增加。消费环节上,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不对等性,给不法生产者刻意隐瞒不利信息造成了便利,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1]。

3食品监管体系的形成

在我国,随着食品安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形成了卫生委、农业部、食药总局“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架构;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立施行《行政许可法》《食品安全法》等13部部门规章及已整合完毕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1000多部;地方各级政府也在逐步推进创建食品安全城市,鼓励企业推行HACCP管理体系[2-3]。

4企业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设计

4.1企业标准化的建立。4.1.1农产品基础信息管理。按GAP要求建立追溯模块。建立养殖场面积、种养殖品种、管理人信息;建立种养殖用药、种养殖批号、分池、转池等生产活动信息管理;建立农药、兽药等化学品购买、使用、保存、销毁管理,确保不滥用乱用;建立动物屠宰管理制度,确保屠宰过程不受微生物污染及有毒有害腺体的摘除;建立贮存、运输记录,减少食品安全风险。4.1.2原料管理。建立原料供应商信息,严格管控供给,建立合格供方采购制度,动态考评,实时淘汰;建立原料卫生管理信息,包括人、机、法、测、环方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原料检测检验信息,包括产品、批次、等级各物理化学微生物指标;建立原料存储动态监控信息;建立原料收购、入库、使用信息;建立唯一、易识别的批号标示。4.1.3食品生产加工管理。设立加工生产环节关键控制点;建立生产加工环节环境卫生监控信息,包括温湿度、沉降菌、尘埃粒子、大肠杆菌、细菌、霉菌、浮游菌,加工用水监测等;建立生产加工人员管理信息;建立生产加工批流程管理信息,包括投料、中间品检测、出料信息,各原辅料中间使用追踪信息;设备设施使用、清洁、维护、维修保养信息;建立计量管理信息,包括各温度、pH、溶解氧、压力等检测设备和各种在线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和确认;建立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包括检测人员、批次、批量、各指标监控及各检测数据的完整性要求。4.1.4销售运输管理。建立动态的、完整的客户档案资料,记录客户名称、销售数量、批次等信息,以便在产品出现安全隐患时能够及时做召回处理;建立对运输商的动态评价和管理,对有温湿度贮存要求的产品,重点考察运输工具的符合性验证。4.1.5标识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可归纳为:理化指标不符合要求、农药残留超标、致病菌污染3类,食品安全评价往往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因此,能不能形成按链追溯就成了评价的关键,标签标识往往就形成了追溯的关键信息。一个经济、高效的食品企业往往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从农田基础—原料管理—生产加工环节—销售运输的批代码管理流程,这些不仅使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更能抓住食品安全的重点内容和重点环节,而且在召回过程中也发挥了高效的作用。4.2可追溯管理系统的设计。可追溯性系统主要包括产品信息的追溯,包括厂家、品名、包装规格等信息;产品实现过程的追溯,包括和产品有关的原料、生产加工过程、销售运输信息的可追溯。现在国内大多数厂家还是用产品条形码,通过物品编码中心形成的网络形成的简单的追溯,这种方式简单、明了,但是作为终端消费者,无法获得与产品有关的其他生产加工信息。为逐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无线电频率识别码(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二维码和手机终端APP应运而生,现代编码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原有的数据贮存量,而且丰富了数据体现形式。

5可追溯性管理关键技术

5.1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称为一个过程。为了产生预期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企业内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称为过程方法。食品企业不仅要识别这些过程,还要分析确定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增值过程,关键过程的识别是形成关键控制点的关键,对形成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对过程进行监控。对关键过程进行必要的验证以支持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对潜在的可能影响产品安全的过程予以识别,并制定管控措施。定期评价采取各种管控措施的效果。5.2建立以数据库形式为基础的数据存储模式。中央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传递是构建可追溯系统的基础。比如在食品可追溯系统中构建农产品基本模块、原料管理模块、生产加工模块、营销模块的采集信息,记录到中央数据库中,以备查询。5.3现代编码技术的应用。赋码系统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加密解密等技术为食品企业每件产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证条码”,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赋码及流通信息的监管,实现对每件产品的信息流、物流进行管理和控制,如使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包装方式。防伪防窜货系统给每个产品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码,通过出货、退货扫描,记录每个产品的信息和物流信息,最后通过数据追溯,实现窜货查找和打击窜货的目的。单个产品流向一对一信息全程追踪记录,对各个流通环节的数据记录,为企业打击窜货行为提供强有力的可靠凭证。追溯系统对生命周期中的产品进行系统的管理、评价和追溯,以帮助食品企业降低能耗、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通过条码技术、工业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工厂物流、生产的透明性。不仅在仓库的物流作业中通过数据采集器实现仓储作业的数据采集,而且在生产环节和质量检验环节也通过条码实时扫描即时动态的获取各种生产和质检信息。仓管管理系统,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并可对货物进行数量,规格,日期,存放的库房号,库房区域号等实现RFID电子标签管理,对整个收货、发货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作业,RFID技术引入仓储物流管理,去掉了手工书写输入的步骤,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现象。营销系统通过跨界营销、会员积分、红包、优惠等线上线下活动等形式,丰富了传统的食品企业营销活动。并能通过会员积分、连续扫码、连续签到等进行累积扫码,用于对消费者的黏性维护。实时监控每个维度的活动的效果,品牌可以根据活动报表随时调整活动设置,更灵活、更实时地调整营销策略部署,提升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EB/OL].(2015-04-25)[2017-12-07].www.gov.cn/zhengce/2015-04/25/content_285364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OL].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2017-12-07].www.doc88.com/p-9456965474943.html.

食品生产范文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影响因素;保障措施

食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原材料、添加剂、环境和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等都将会对其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企业与相关单位需明确其主要的安全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消除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使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性得以良好保障,从而有效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1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食品安全开始备受人们关注。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由于涉及很多复杂的环节,因此对其安全性的控制也具有较大难度。任何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威胁食用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具体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而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为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这对于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经营与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食用者的安全保障以及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原材料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是其安全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①农作物方面的原材料。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很多种植者为提高产量或防止病虫害等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会施加很多化肥和农药。通常情况下,从农作物播种开始,一直到农作物的收获,整个过程都会伴随各种化肥和农药的不断施加,导致农作物中存在化肥和农药等各种化学物质的残留,如果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超标,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不良影响。②畜禽养殖类方面的原材料。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会滥用兽药或激素,甚至有养殖户将瘦肉精、苏丹红等添加到畜禽饲料中,导致畜禽肉类和蛋类中的化学药剂残留量过高。如果将此类原材料应用到食品加工中,会从源头上降低食品的安全性,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2添加剂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为实现其色香味品质的有效提升,食品企业与加工人员通常会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剂可起到有效的防腐作用,从而确保食品新鲜。就目前的食品生产加工来看,应用到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若用量过多,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但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实现食品口感的提升,从而提升食品销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按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如将过量的过氧化苯甲酰加入面粉中,或将过量的亚硝酸盐加入肉制品中,对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长时间食用此类食品,会威胁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2]。表1为几种主要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对人体的危害。

2.3环境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也是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曝光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环境问题,如加工环境混乱、车间脏乱、生产加工人员个人卫生情况不佳和生产车间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等。尤其是在一些个体或小型的食品生产加工点,其环境问题更是十分严重。若生产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2.4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对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其安全性不仅会受到原材料、添加剂含量、生产加工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生产加工人员的影响。在具体的食品生产加工中,会应用到标准化、无菌化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对于生产加工人员的技术和专业水平都具有较高要求,若使用不当,易导致食品在生产加工中受到污染,从而对其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由于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不具备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也未接受过足够专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易忽视一些细微的问题,给食品安全留下诸多隐患,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3]。

3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原材料、添加剂、生产加工环境以及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工作,控制好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保持食品生产加工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使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得到良好控制,进一步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3.1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检测

食品原材料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性,因此在具体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工作。在此过程中,食品企业应确保食品原材料的来源足够正规,可通过定向采购的方式在特定的原材料厂家采购。对于采购回的食品原材料,在生产加工前,要安排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技术、液相色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等,在确定食品原材料合格后,才允许投入生产加工。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退回厂家,不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通过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检测可使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质量及其安全性得到良好控制,避免安全性不达标的原材料对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3.2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添加剂控制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添加剂含量过高问题,生产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其添加量的控制,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类别有23个,其品种数量超过2000种,可在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4]。如果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各种食品中添加剂含量的检测力度,使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防止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剂过量使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3.3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环境规范

在进行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良好的生产加工环境控制是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基于此,在具体的生产加工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对各个生产车间和生产加工流程加以严格规范,尤其是环境卫生方面,更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控制,按时对食品生产加工车间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并提醒所有的生产加工人员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政府和卫生部门也应加大力度对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环境进行检测,包括定期检测和临时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食品的生产加工车间具备良好的卫生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微生物污染对食品产生影响,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3.4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为保障食品安全,食品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①针对新入职的食品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生产企业要使其全面了解工作车间内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种食品加工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等,从而使各类仪器设备得以科学应用,防止操作不当或失误等情况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造成不良影响。②食品生产企业需定期安排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尤其是对于新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更应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具体培训中,可通过仪器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生产企业中的资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可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和讲座[5]。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得到不断更新,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良好保障。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可通过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宣传栏、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重要意义,并加大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力度,将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纳入平时的考核中,使食品生产加工安全与其薪资、福利等挂钩,使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培养,从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现其安全性的良好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而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保障则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措施。经研究与分析发现,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添加剂、环境以及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良好保障,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从而有效消除其不良影响,确保食品成品的安全性。这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良好发展、食品安全性的提升以及当今社会的良好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丹丹,谷欣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食品,2022(13):68-70.

[2]荆祎,傅雷,顾小花.基于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监管并重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0(2):124-125.

[3]简文浩.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的安全控制[J].现代食品,2017(8):14-15.

[4]闫雪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