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8:45:34

神经科

神经科范文篇1

本文作者:艾秀梅工作单位:公主岭市中心医院神经科

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规范化卒中单元,在发病急性期住院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未得到相应的早期康复治疗指导,不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异常运动模式的构筑化或定型化的出现,给后续康复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故应对临床神经科医生加强早期康复治疗知识培训,在发病后适时(生命体征平稳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指导,如良肢位摆放可预防或减轻以后出现痉挛模式、体位变换预防褥疮和肺内感染,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等,有效降低生存患者的致残率,以提高脑血管病整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偏瘫患者生存质量。

据研究资料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于病后72小时~7天或脑出血发病后7~10天、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是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期。早期康复治疗包括:①保持抗痉挛体位,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②体位变换预防压疮和肺内感染,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③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并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刺激输入的作用。④上肢自助被动运动有利于降低患侧上肢痉挛。⑤床上翻身训练。⑥桥式运动训练伸髋,可有效防止站位时因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而出现的臀部后突。⑦夹腿运动训练患髋的内旋和内收,防止行走时出现患腿外旋步态。⑧坐位训练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如患者发病早期即得到临床神经科医生康复指导,可增加患者恢复正常的信心,可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也可减少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正如Rusk所说,脑血管病康复应该是每位神经科医师的职责,而不能只是康复医学专家的职责,应当使脑血管病康复的观点和基本技术成为所有神经科患者医疗计划的组成部分,也应当使之成为所有神经科医师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为脑血管病患者更好康复做出贡献。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神经功能重组的机制可能与肢体运动使相关神经支配兴奋增加或(和)在病变半球中兴奋性神经元增加有关,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是神经系统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1]。

脑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应着重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故神经科医生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够在患者发病后住院药物治疗期间,适时地给患者早期康复指导,能有效防治并发症,使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避免肢体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使后续康复治疗更顺利,使运动功能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意义重大,为患者进一步康复及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神经科范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同期到我科实习的护理大专生8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实习时间4周。均由五年以上护士或护师以上老师带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法,即入科介绍掌握重点,出科前考试,其余时间随机教学。观察组按临床教学路径方式进行带教,按照实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中心的特点,由护士长组织带教组长编制神经外科临床教学路径表(具体内容见表1),带教老师严格按照临床带教路径表的要求进行带教。①制订出符合神经外科实习的带教计划并严格执行。②每月召开评教评学会1次,讨论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带教方案的优、缺点及安全隐患,并加以整改,带教老师评价所带实习护士的优缺点,同时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提出意见,主要是针对一些带教方法不合理方面。③每月组织护理教学查房1次,对每批入科的实习同学在入科时都会强调,在月底实习结束的最后1周,由本组实习护士针对在科室所学到的知识的其中1~2个案例组织1次护理教学查房。

1.3评定标准

理论、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优≥90分,合格≥75分,不合格<75分。综合素质能力评定标准:①优:能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业务能力强,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医疗文件书写规范。②合格:基本能独立解决护理问题,基本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医疗文书书写较规范,护理计划制定合理。③基本合格:独立分析能力差,医疗术语应用不好,亲和力差,护理措施执行不到位,尚需在临床实践中磨砺[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出科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综合素质能力比较见表2。

2.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3.1可有效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及带教老师的专科理论水平神经外科患者病情普遍较重,护理工作繁忙,带教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且部分带教老师比较年轻,临床经验本身就不够丰富,专科知识水平比较薄弱,同时临床教学经历不长,经验不足,这些都制约着科室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临床上使用临床路径教学法,督促了带教老师不断学习专科知识,在带教过程中能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带教,改变盲目带教现象,有利于护生学习、掌握。实习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带教老师指导作用,增强带教教师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科室整体带教水平提高。同时使用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选择灵活的带教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扬长避短。临床路径还使带教老师清楚知道何时讲什么内容,在节省精力的同时避免了教学内容出现漏缺现象。

神经科范文篇3

摘要:躁动在脑外科监护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躁动这一常见而有容易被人忽视的临床现象对脑外科监护室(尤其是开颅术后)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及时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躁动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护理安全隐患。我们对我科2005年8月~2007年8月临床表现有躁动的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各类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监护室2005年8月~2007年8月出现躁动的300例病人。男240例,女60例。年龄7~78岁,平均49岁。其中颅内肿瘤术后162例,颅脑外伤60例,颅内血管病出血58例,脑积水9例,高血压脑出血21例。

1.2方法

对300例躁动患者的躁动原因、躁动程度和处理结果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观察内容:

护理观察中列表记录:有无躁动、躁动持续时间、躁动程度、表现、原因的查明、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病情处理以及处理后的效果。

1.3结果

1.3.1躁动程度分类

300例躁动患者分为轻度躁动、中度躁动和重度躁动。

1.3.2躁动因素分类

颅内疾病因素61例占20%,物理因素239例占80%。

二、原因分析

2.1颅内因素

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度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别。

本组颅内疾病因素61例,占20%。

2.2非疾病因素

常见有四肢活动受限、口渴饥饿、冷热不适、导尿管刺激、床单位不适等物理因素,本组有239例占80%。

2.2.1由于患者开颅手术后或脑外伤等因素造成意识模糊,术后给予约束四肢,患者感觉四肢活动受限,表现不配合。此类患者一般表现为轻度躁动,发生率较高。

2.2.2导尿管的刺激

脑外科监护室的患者都是脑出血、脑水肿、手术后的病人,一般都给予留置导尿,解除尿潴留。但导尿管对膀胱尿道的刺激对于意识模糊的患者较难忍受,本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尿道生理解剖的特殊性而引起。本组发生1例极度躁动男病人自行拔除导尿管,造成尿道出血。

2.2.3冷热、口渴饥饿生理需要引起的躁动

本组发生率较高的是口渴,由于开颅手术或需禁食观察,患者会引起强烈口渴,难以耐受,其他冷、热、饥饿等生理需求也会引起患者躁动不安。此类患者能语言表达清楚,表现为轻度躁动。

2.3其他因素发生的躁动如麻醉反应、精神症状、心理因素也是躁动常见的原因之一。麻醉反应常见于麻醉较深未清醒带气管插管患者,患者对气管插管不耐受。精神症状则是因为手术后诱发,表现为恐惧、乱语、有被迫害感。多见于老年患者,一般此类患者多半是对疾病过多的忧虑。本组发生3例均为老年患者。心理因素造成的躁动,多半是由于进入监护室,患者见不到亲属在旁,有一种不安全感。儿童发生率较高,本组有8例为儿童患者。

三、护理对策

3.1查明原因,及时观察病情,积极处理疾病因素

3.1.1躁动主要表现为喊叫、四肢躯干乱动、挣扎、起床等。躁动的患者需约束,严重者需强迫才能镇静,常发生于嗜睡、浅昏迷或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脑干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障碍有关。当病人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嗜睡状态时,应提高警惕。

对于躁动病人不能捆绑四肢,以免造成病人过度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加重能量消耗。因此在护理观察中应注意:(1)在查明原因前切勿轻易应用镇静药物,以免延误病情;(2)首先排除躁动的颅外因素,如全身复合伤的疼痛、休克早期、尿潴留以及生理需要引起的躁动;(3)观察是否有伤情变化,特别是应该排除呼吸道梗阻和颅内高压所致的躁动,区别躁动在意识障碍前,还是在昏迷清醒期。前者说明病情加重,而后者则相反,应高度重视;(4)严密观察躁动以外的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瞳孔、意识以及肢体活动情况,必要时缩短观察记录时间,及时发现病情;(5)对颅内因素的躁动患者,必要时急诊行CT检查,排除颅内血肿。给予适量镇静药,控制躁动症状,以免因躁动增高颅内出血的危险。颅内高压者应用脱水剂,防止脑疝的发生。本组61例中有11例CT检查提示血肿,及时开颅行血肿清除术。30例CT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加强脱水治疗得到了控制。

3.1.2缺氧、呼吸道梗阻

间断或小流量的持续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带气管插管患者,病情允许尽早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改善通气和缺氧。本组11例通过行气管切开术,躁动明显好转。

3.2躁动患者的护理对策和安全管理措施

3.2.1加强术前宣教,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是减少非颅内因素引起的躁动的重要措施。为减少生理性躁动的因素,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躁动的临床意义,清醒者做好心理沟通,在病情允许下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做好生活的照顾,对手术患者尽可能把术后的不适在术前仔细宣教,如导尿管刺激,约束的不适等。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患者,术前宣教着重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鼓励患者配合手术,并与家属取得沟通,使患者安全度过术后反应期。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柔软,及时解除尿潴留和体位不适等引起不安的因素。

3.2.2躁动安全管理措施

躁动患者的安全护理是护理的重点之一,如果因护理措施不当或不及时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和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对躁动患者实施临床安全护理已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躁动评估表的运用和安全护理用具的规范使用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本组患者都使用了躁动评估表和安全护理约束用具。有效地防止了意外的发生。

3.2.2.1躁动的护理评估

对所有监护室的躁动患者运用护理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躁动程度量表;躁动的原因;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工具、部位等。根据躁动程度来选择采取护理保护措施。

3.2.2.2安全护理措施

规范使用约束用具,严格交接班是预防躁动引起坠床、撞伤抓伤、导管脱落等意外发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约束,如有创通气、各类插管、引流管等,对有精神、意识障碍,治疗不配合者要向家属说明目的和必要性,共同填写“约束带使用告知书”,并在告知单上签字为证。告知的内容有:使用目的、告知对象、约束范围、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症。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后实施强制性约束,以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对清醒患者需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向患者讲清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使用时注意做到:(1)约束带的松紧度以安全为目的,确保约束病人的安全。防止病人自行挣脱;(2)加强对约束病人的巡视,建立巡视登记,一般病人2h巡视一次,躁动病人30min~1h巡视一次,巡视时观察约束带的安全情况、皮肤和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并询问病人的需求,在翻身卡上记录约束带使用情况;(3)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在床尾挂黄色标记牌,以示醒目;(4)约束带使用病人翻身时,严禁同时松开全部约束带,先松一侧由护士用手固定,应避免患者的手触及导管,确保翻身时安全,翻身后重新固定约束带;(5)开始和停止使用约束带时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6)重度躁动者加用胸带背心约束,并采用防护专用手、脚套,同时根据病情使用镇静疗法。公务员之家

神经科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298例患者采用转出交接核查表由NICU转出至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观察组)。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口头式交接转出患者共323例(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56例,女142例;平均年龄(49.98±16.66)岁,其中,颅内肿瘤120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例。对照组中,男201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9.25±15.74)岁,其中,颅内肿瘤114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表原则

采用BAR沟通交接方式进行核查表的设计。SBAR方式最初用于军队管理,后发展用于医护之间、护士之间面对面的交接汇报。其中,S(situation)即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单位、告知患者的一般信息(例如:姓名、床号、年龄等);B(background)即背景,也就是患者的基本病情,说明住院日期和诊断、病史、目前病情、症状和体征、最近的监测和检查数据;A(assessment)即评估,是对目前患者的资料做出专业评估;R(recommendation)即建议,沟通后续治疗和护理方向[2]。根据SBAR方式,核查表的内容包括7大项,分别为患者一般信息(姓名、年龄、原床号、迁至床号);基本病情(主诉、诊断、既往史、过敏史、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异常指标等);管道情况(各种引流管、胃管、气管插管或套管、导尿管等);皮肤情况;药物治疗;检查预约和病史文件。整张表格采用打“√”形式,均由交班者如实填写并签名。

1.2.2转出交接核查表的使用方法

医师下达转科医嘱后,由NICU护士(交班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项填写“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在相应符合的项目上打“√”并签名,经与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护士(接班者)面对面交接全部内容,待核实无误后,在核查表上签名确认。

1.3评价方法。

1.3.1转出交接所消耗的时间

转出交接所耗时间是指从交班护士填写《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开始,到接班护士经检查各项交班内容,确认无误签字后结束。针对转出交接表使用前后所耗时间进行比较。

1.3.2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

一位患者转出交接班过程,如未达到一次性成功,就属发生交接问题1例。

1.3.3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转至普通病房,交接结束后,由接班护士发放患者转出过程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或家属填写时只需打“√”,当场回收。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所消耗时间的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问题发生率的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表3)

3讨论

3.1规范转出交接流程

目前,在护士间进行患者信息交接的方式中,最普遍的是SBAR[3]。SBAR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沟通模式,其目的在于为医护人员提供即时、正确的信息,使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系统的传递而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并进一步提升团队的效率[4]。我科根据SBAR方式设计制作的“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将转出交接流程更趋规范化、标准化。病人转运前,交班者须填写表格中规定项目,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导管、用药、皮肤及病历资料等情况,这就迫使护士在转运病人前充分评估病情。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急情况。病人到达目的地后,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班,交接双方认真核实各项内容无误后签署全名,完成交接流程。整个交接过程条理清晰、依据明确、记录简明扼要,每项服务操作都有章可循。规范的交接流程,也进一步明确了交接班双方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交接不清而造成的责任推诿现象,真正体现“接班时发现的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3.2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ICU护士工作繁忙、节奏快,而患者由重症监护室迁往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的转出过程,是护理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能安全快速的完成转出交接的过程,是优质护理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传统的交接过程中,61例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患者病情交接不清晰,患者药物、物品、住院病史遗漏等问题,需要护士或家属再次往返,造成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25.69min,其中,患者皮肤情况、引流液量的计算、特殊用药等问题经常造成交接双方责任推诿,不仅造成护理质量下降,同时也给护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转出交接核查表后,通过规范交接内容及流程,交接过程节省时间近10min,并且交接时问题发生率降至5.70%。特别对一些在工作中计划性、条理性差的护士,核查表使交接过程中双方责任明确,交接内容清晰,将整个交接过程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交接工作一步到位,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核查表的填写简单快捷,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神经科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5岁,平均年龄(54±9.8)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均为12h以上的输液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病重程度、血管状况、住院时间、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材料

两组静脉留置针均为Y型22G×1.00∶0.9mm×25mm型号。可来福接头为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WMSJ-A型,蓝色外壳、弹性硅质帽、穿刺导管和输液接头,接留置针端为阳性端,接输液器端为阴性端。肝素帽为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肝素钠为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2500U/支。

1.3方法

将病人单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为12h以上的输液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到对照组(肝素钠液封管)或试验组(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封管)。两组均用相同的留置针(BD公司生产的18#)。穿刺部位:两组均选择前臂的大静脉(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1]。对照组:常规消毒,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后,对照组接肝素帽,每次输液完毕用10ml注射器抽取50U/ml肝素钠溶液5ml从肝素帽处注入,采用边推注边将针头逐渐退出,用无菌纱布将肝素帽包裹固定。试验组:按上述穿刺成功后接可来福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每次输液完毕后直接分离输液器和可来福接头,如最后一瓶为刺激性强的液体,则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封管。观察留置针的使用情况,详细记录堵塞时间,回血情况,有无静脉炎。穿刺点红或肿,静脉如有条索样改变或触及硬结判断为静脉炎[2]。观察时间定为5d。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堵管、回血、静脉炎的例数见附表,数据进行χ2检验统计,P值都小于0.05,表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观察指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试验组的三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神经科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平均34岁;颅内肿瘤术后32例,脑出血术后19例,颅底骨折继发感染1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9例,开放性脑外伤5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体温体温38.3~41.2℃。查体:脑膜刺激征均为阳性。清醒患者有头痛或呕吐表现。5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2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脑脊液中糖定量<0.4g/L,蛋白质含量>0.45g/L,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若手术部位切口有脑脊液漏者,需进行清创缝合。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与药物敏感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病情差异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案,本组中单纯静脉输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0例;静脉+鞘内注射27例;静脉+腰大池置管引流+鞘内注射抗生素21例。

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见表1.

2结果

本组7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62例,占79.49%;显效10例,占12.82%;有进步5例,占6.41%;无效1例,占1.28%。

神经科范文篇7

大家好,在这岁末迎新的时刻,我就担任神经内科护士长这两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在科主任及护理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产房的行政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二、按护理部及产科质量管理要求,负责制订护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各班岗位职责以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并及时总结讲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三、根据产房的工作任务和助产士的具体情况,优化护理力量的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定各班岗位职责。

四、组织业务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提问或采用其它形式考核,并做好奖惩考核工作。

五、督促所属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按计划和要求定期进行产房无菌区域的空气、物品和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并鉴定消毒效果。

六、及时传达护理部的工作要求,督促、指导产房各项工作,主持晨会,了解中夜班工作情况,不定期检查中、夜班、节假日的工作情况。

七、参加并组织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了解各级医生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八、做好产房内各类物品、仪器及急救用品的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保证供应并定期检查,做好记录。

神经科范文篇8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3、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4、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坚持了护士长手册的记录与考核:要求护士长手册每月5日前交护理部进行考核,并根据护士长订出的适合科室的年计划、季安排、月计划重点进行督促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要求护士长把每月工作做一小结,以利于总结经验,开展工作。

2、坚持了护士长例会制度:按等级医院要求每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内容为:安排本周工作重点,总结上周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向各护士长反馈护理质控检查情况,并学习护士长管理相关资料。

3、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4、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参观,吸取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扩大知识面:

5月底派三病区护士长参加了国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向全体护士进行了汇报。

三、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

1、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50句。

2、分别于6月份、11月份组织全体护士参加温岭宾馆、万昌宾馆的礼仪培训。

3、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5%以上,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评选出了最佳护士。

4、每月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病人意见,对病人提出的要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5、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者给予上岗。

四、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

2、与医务科合作,聘请专家授课,讲授骨科、内、外科知识,以提高专业知识。

3、各科室每周晨间提问1-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知识。

4、“三八妇女节”举行了护理技术操作比赛(无菌操作),并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了奖励。

5、12月初,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分组进行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病区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吸氧;急诊室护士考核:心肺复苏、吸氧、洗胃;手术室护士考核:静脉输液、无菌操作。

6、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护理,坚持了床头交接班制度和晨间护理。

7、坚持了护理业务查房:每月轮流在三个病区进行了护理业务查房,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

8、9月份至11月份对今年进院的9名新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为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知识,组织护士长每人讲一课,提高护士长授课能力。

9、全院有5名护士参加护理大专自学考试,有3名护士参加护理大专函授。

五、加强了院内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了院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

2、每个科室坚持了每月对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培养,对高危科室夏季如手术室、门诊手术室,每月进行二次空气培养,确保了无菌切口无一例感染的好成绩。

3、科室坚持了每月对治疗室、换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每周对紫外线灯管用无水酒精进行除尘处理,并记录,每两月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

4、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各病区、手术室、急诊室均能及时毁形,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督促,对各种消毒液浓度定期测试检查坚持晨间护理一床一中一湿扫。

5、各病区治疗室、换药室均能坚持消毒液(1:400消毒灵)拖地每日二次,病房内定期用消毒液拖地(1:400消毒灵)出院病人床单进行了终末消毒(清理床头柜,并用消毒液擦拭)。

6、手术室严格执行了院染管理要求,无菌包内用了化学指示剂。

7、供应室建立了消毒物品监测记录本,对每种消毒物品进行了定期定点监测。

六、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

1、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及通过护士的言传身教,让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

2、八月份在三病区开展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三病区护士除了向病人讲授疾病的防治及康复知识外,还深入病房与病人谈心。

3、全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2357个,留观125个,手术室开展手术2380例。急诊护士为急诊病人提供了全程服务,包括护送病人去拍片,做B超、心电图,陪病人办入院手续,送病人到手术室,三个病区固定了责任护士、巡回护士,使病员得到了周到的服务。、全院护理人员撰写护理论文30篇,其中一篇参加了全国第三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有3篇参加台州地区学术交流,有2篇参加《当代护士》第二十一次全国护理学术交流。

七、存在问题:

1、个别护士素质不高,无菌观念不强。

2、整体护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护理书写欠规范。

神经科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298例患者采用转出交接核查表由NICU转出至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观察组)。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口头式交接转出患者共323例(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56例,女142例;平均年龄(49.98±16.66)岁,其中,颅内肿瘤120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例。对照组中,男201例,女122例;平均年龄(49.25±15.74)岁,其中,颅内肿瘤114例,颅内血管性疾病1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表原则

采用BAR沟通交接方式进行核查表的设计。SBAR方式最初用于军队管理,后发展用于医护之间、护士之间面对面的交接汇报。其中,S(situation)即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单位、告知患者的一般信息(例如:姓名、床号、年龄等);B(background)即背景,也就是患者的基本病情,说明住院日期和诊断、病史、目前病情、症状和体征、最近的监测和检查数据;A(assessment)即评估,是对目前患者的资料做出专业评估;R(recommendation)即建议,沟通后续治疗和护理方向[2]。根据SBAR方式,核查表的内容包括7大项,分别为患者一般信息(姓名、年龄、原床号、迁至床号);基本病情(主诉、诊断、既往史、过敏史、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异常指标等);管道情况(各种引流管、胃管、气管插管或套管、导尿管等);皮肤情况;药物治疗;检查预约和病史文件。整张表格采用打“√”形式,均由交班者如实填写并签名。

1.2.2转出交接核查表的使用方法

医师下达转科医嘱后,由NICU护士(交班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项填写“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在相应符合的项目上打“√”并签名,经与神经外科普通病房护士(接班者)面对面交接全部内容,待核实无误后,在核查表上签名确认。

1.3评价方法。

1.3.1转出交接所消耗的时间

转出交接所耗时间是指从交班护士填写《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开始,到接班护士经检查各项交班内容,确认无误签字后结束。针对转出交接表使用前后所耗时间进行比较。

1.3.2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

一位患者转出交接班过程,如未达到一次性成功,就属发生交接问题1例。

1.3.3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转至普通病房,交接结束后,由接班护士发放患者转出过程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或家属填写时只需打“√”,当场回收。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所消耗时间的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问题发生率的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表3)

3讨论

3.1规范转出交接流程

目前,在护士间进行患者信息交接的方式中,最普遍的是SBAR[3]。SBAR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沟通模式,其目的在于为医护人员提供即时、正确的信息,使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系统的传递而减少不必要的混乱,并进一步提升团队的效率[4]。我科根据SBAR方式设计制作的“患者转出交接核查表”,将转出交接流程更趋规范化、标准化。病人转运前,交班者须填写表格中规定项目,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导管、用药、皮肤及病历资料等情况,这就迫使护士在转运病人前充分评估病情。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急情况。病人到达目的地后,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班,交接双方认真核实各项内容无误后签署全名,完成交接流程。整个交接过程条理清晰、依据明确、记录简明扼要,每项服务操作都有章可循。规范的交接流程,也进一步明确了交接班双方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交接不清而造成的责任推诿现象,真正体现“接班时发现的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3.2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ICU护士工作繁忙、节奏快,而患者由重症监护室迁往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的转出过程,是护理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能安全快速的完成转出交接的过程,是优质护理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传统的交接过程中,61例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患者病情交接不清晰,患者药物、物品、住院病史遗漏等问题,需要护士或家属再次往返,造成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25.69min,其中,患者皮肤情况、引流液量的计算、特殊用药等问题经常造成交接双方责任推诿,不仅造成护理质量下降,同时也给护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转出交接核查表后,通过规范交接内容及流程,交接过程节省时间近10min,并且交接时问题发生率降至5.70%。特别对一些在工作中计划性、条理性差的护士,核查表使交接过程中双方责任明确,交接内容清晰,将整个交接过程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交接工作一步到位,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核查表的填写简单快捷,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神经科范文篇10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关注大脑神经生物活动到关注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从关注部分层面到关注全脑层面;从关注脑活动与行为的关系开始到关注动态考察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从关注脑和外在行为开始到关注‘基因和环境———脑———行为’。”[2]因此,由于认知神经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研究复杂性,使得对其的哲学研究也从一开始表现出差异。神经哲学(Neurophilosophy)和神经科学哲学(PhilosophyofNeuroscience)就成为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研究的两类不同称谓,而这个领域中的工作也常常因为关注焦点和研究兴趣不同而被划分至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式之中。神经哲学,顾名思义,是以哲学的视野来审视神经科学学科内部的概念和主题,或者说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给予哲学式的解读和讨论。按照这样的理解,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和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这种研究范式之中。比如一方面,它尝试使用来自神经科学中的信息来探讨宽泛的哲学问题,包括传统上属于心灵哲学研究视域下的身心(mind-body)问题等研究主题。另一方面,神经哲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也从客观上深化了哲学与神经科学二者研究之间的关联。基于神经哲学中的理论往往建立在神经科学的发现基础上,这些理论往往内在地表现出唯物的特征,也就是诉诸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去解释感觉、知觉、记忆等精神现象以及语言的脑机制问题。通过肯定身体与行为的联系就将思想、情感等精神现象与物理性质的身体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包括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以及脑损伤研究方法等实证研究就进一步地将认识论中的传统问题(如感觉、直觉、记忆、推理等)脑认知化,从而使神经哲学显现出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这样一来,在研究基点上包括在观点和立场上自然地对立于试图依据心灵和思想去解释精神的唯心论、二元论以及功能论中的部分理论。当然,神经哲学的关注点仍然在于传统的主流哲学问题上,比如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愿望的本质、什么是道德认知的神经基础,类似这样的问题依然构成了神经哲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传统的哲学问题被赋予了更多的有关神经科学的经验发现,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受到了相关神经系统研究成果的支持与限制。神经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它更多地使用了源自于科学哲学的严格概念和研究方法去分析和解释神经科学的内容和成果,也因此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相比神经哲学来说要更加集中和收敛。随着神经科学最近20年来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成就,特别是受到最近有关脑认知发现的显著增加的鼓励,神经科学哲学开始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在整个科学哲学研究当中凸显出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哲学家的关注和介入。这一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过去的30年当中科学哲学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局域性,关注点从科学行为的一般特征转换到具体的特定学科的概念、问题和难点上。”[3]另一方面,“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持续地关涉和影响了人文学科传统上所强调的问题,包括意识的本质、行为、知识和规范性,特别是有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经验发现表明自然主义的方法可以在传统的哲学命题上得到详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考”[3],这就为神经科学哲学的出现打开了大门。由此,尽管传统的哲学包括心灵哲学的分析方法,相当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对精神和主体自我存在的抽象思考之上,但新兴的神经科学哲学则更多地借鉴了来自于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从而表征出了自然主义的研究特征,或者说是一种自然化的哲学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经科学哲学”与“神经哲学”之间的区分还可以由两个范式内探讨的问题加以区分。“如果说神经科学哲学关注了神经科学中的基本问题,那么神经哲学则关注了神经科学的概念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应用。这样,探索神经科学理论中使用的不同的表征概念就是前者的适用范围,而检查神经逻辑综合症的应用就是后者的例子。”[3]具体来看,与神经哲学主要关注于什么是情感和什么是愿望以及什么是道德认知的神经基础相比,神经科学哲学则主要倾向于从有关神经科学内部提问传统的哲学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形而上学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包括:什么是神经科学的发现与解释?什么是神经科学的表征和解释机制?对此,既可以用描述的方式加以回答又可以用规范的方式给予分析。依照前者,神经科学哲学就演化为一种对认识机制的自然主义的说明,它将对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给予支撑;依照后者,神经科学哲学就过渡为一种认识论的替代,尽管并非所有的认识机理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建构。综上所述,当代神经科学与脑认知研究的蓬勃兴起在回答和解决人类认知功能机制的同时也从客观上充实和支持了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以神经元和脑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神经科学就与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联系起来,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两种范式尽管在研究方法和关注问题上存在差异,但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点毫无疑问是相同的。从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探讨人类认识机制的必然过程,毕竟相较于传统的拷问内心的心灵反思,认知神经科学哲学“使得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够直接看到大脑的认知活动,即大脑在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时的功能定位和动态过程”[4],而这显然就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出现在哲学领域的直接推动力。这样,以心理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为基础、以思维和大脑结合的神经研究为目标、以心理和认知功能在大脑中实现为核心问题,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出现和繁盛就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关注问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出现明显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鼓励和支持,而后者的出现则源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成功,正是在二者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人类探索认知活动的脑机制成为可能。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智能信息系统越来越高的需求,认知科学的诸多核心学科分支,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都意识到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出现的难点需要在统一的脑认知平台上加以解决。由此诞生出的认知神经科学在充分汲取认知科学营养的同时,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问题和理论,而对这些理论的形而上学思考就构筑起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1.认知功能定位。认知功能定位理论在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凸显源自于最近20年来的神经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手段和方法就是fMRI和PET技术。但是与此前的脑损伤研究相类似,神经影像研究同样遇到了挑战和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细胞群负责和控制不同的肌体,然而无论是脑损伤还是神经影像研究都暗含一种假设,即存在着单一的皮层区域和细胞结构控制和负责了有机体的某一种构成性功能。但这一假设受到了诸多神经科学哲学家的质疑,认为其过分依赖于单一区域控制前提。他们认为脑处理过程行为应该是一个整体过程,大脑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涉及认知行为过程本身,而绝不仅仅只是局部区域,此前的定位理论不过是将功能与效果相混淆。应该说,这一解释实际上是符合复杂论和整体论原则的,大脑的复杂认知过程绝不仅仅是各部位的简单堆积和组合,因此从这一观点来看,定位理论确实先在地表现出了还原论和物理主义的思想,但是鉴于大脑研究的特殊性,在实际研究中确实又需要将大脑进行适当的还原和定位,因此有关认知功能定位理论的争论也将在认知神经科学哲学中长期存在下去。2.意识解释。意识问题是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但最近开始频繁出现在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和脑认知研究中,特别是有关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等同理论。一些哲学家认为意识经验是主观的,永远不可能等同于客观的科学理解。但是这样一来,意识就成为一种无法得到解释的主观现象,而这显然就脱离了科学的讨论范围,甚至是哲学的。更多的哲学家则主张一种等同理论,即意识等同于一种可解释的神经物理属性,而心理状态可以被视为特殊的物理状态。但如此一来意识的大脑处理解释将在大脑处理和意识经验之间留下“解释鸿沟(Ex-planatoryGap)”。也就是说,尽管心物相互作用问题得到解释,但是将意识等同于物理状态,并不能让人理解为什么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能够产生人的意识复杂性与意识经验问题。由此,如何看待意识的本质?是否意识来源于大脑中细胞分子的神经机制?意识仅仅是人的心灵产物还是一种综合神经反馈?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成为有关意识研究的重要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哲学家的关注。比如塞尔就指出,“意识问题研究首先需要探索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并去证实意识活动与神经事件间的必然因果关系,最后需要发展出包含若干法则的理论来说明神经活动与意识之间的因果转化。”[5]3.大脑的计算与表征。有关将大脑与计算机对比联系的思想实际上在神经科学研究当中早有出处,20世纪30年代起计算神经科学就与人工智能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沃尔特•皮茨(WalterPitts)和沃伦•麦卡鲁(WarrenMcChulloch)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则发展出了最初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皮茨和麦卡鲁的工作建立在神经元可以执行解释认知的逻辑计算的假设基础上,并使用神经元发展出用于计算的逻辑门(LogicGate)。其后,人工智能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范式成为科学哲学家研究和反思的对象。最近,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对神经计算与表征的研究方式大多采纳了根据表征转换来假定计算定义的方式。因此,大多数关注计算与表征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有关表征分析与看待的问题。尽管在谈论问题上有所区别,但是可以将这些问题的关涉内容划分至三类:即,关注表征结构的问题、关注表征句法的问题以及关注表征语义的问题。具体来看,“关注表征结构的问题就是指一个具有句法和语义学的神经系统如何得到建构?关注表征句法的问题就是指该系统中表征的形式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以其形式为基础各种表征如何相互作用?关注表征语义的问题就是指表征如何能够表征,表征如何具有内容及意义?”[6]4.神经科学的解释机制。有关神经科学的解释机制问题目前在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研究中逐渐引发了争议。通常来说,这一解释机制主要分为两类:机械论与还原论。神经科学的机械论解释往往具有因果性,其目的在于论述构成部分及其行为如何因果性地解释了某一特定现象。与机械论的解释机制相比,还原论的解释机制就是神经科学中的另一个主要解释模式。神经科学中的还原论主要体现在高低层次间的理论与实体解释上,例如,用低层次理论解释高层次理论,主张高层次的“实体”只不过是低层次实体的组合等等。与机械论的因果性相比,还原论则更加强调了层次性,特别是强调了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转换与递归。但无论是机械论抑或是还原论,本质上都具有无法回避的缺陷,前者过分地强调了因果关系,因而忽视了导致行为的其他事实上的复杂性与非决定性,而后者则突出了层次性和决定性,忽视了高层次与低层次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还原过程中的遗失现象,因此如何理解当代神经科学的解释机制,如何定位机械论、还原论以及新兴的动态系统理论,就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哲学趋待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论题。综上所述,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对认知功能定位、意识解释、大脑的计算与表征以及解释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重点关注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语言、意识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科学中的核心概念,相继运用了诸多来自认知心理学、计算建模、动物实验技术、脑损伤定位、神经病学中的实证方法,深入地分析了传统认识论所回避的“大脑-心灵”的关系问题,因而在当代科学哲学研究中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关注问题之外,事实上还存在着其他的研究议题。比如,有关“解释”所引发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现象可以在神经科学中得到解释?什么构成了神经科学的充分解释?)、有关“理论结构”所引发的问题(神经科学理论的结构是什么?神经科学理论如何表征?)、有关计算、模拟与神经网络问题(计算机多大程度上可以模拟大脑?模拟和解释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在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的讨论中不绝于耳,它们在丰富该学科的理论议题的同时也对学科的建构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