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16:43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促进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乡镇为主、群众自愿、政策帮扶。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帮扶,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安置地迁入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基本原则是:自愿搬迁,科学安置,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对需要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聚居点为单位,引导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实施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山区农民自行购房或投靠亲友,向城镇转移;“三无人员”可由乡镇安排到敬老院。

三、范围和对象

生态扶贫移民实施范围包括北山、福临、开慧、白沙、金井、双江、高桥等7个乡镇。主要对象是: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

(一)水库周边地区,生产资料匮乏或发展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水源涵养的农户;

(二)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子女就学难,通讯、供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

(三)政府列入自然生态保护(无人)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户。

具体对象由县人民政府审定。

四、资金补助

县人民政府对生态扶贫移民按5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安置方式,可集中用于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建设,也可根据移民意愿补助到户。对于建房特困户,可由民政部门另外给予扶助。

五、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办,具体负责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根据任务大小,或设立专门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是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根据全县生态扶贫移民规划制定本区域生态扶贫移民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有关要求

(1)规范操作程序。要切实做好生态扶贫移民的宣传发动工作,严格把好移民对象的申报关、审核关,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定安置点。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农户,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全户的户籍证明和户主身份证复印件,经所在村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农办逐级审核,张榜公示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县政府批准后,农户再与乡镇签订退宅还耕(还林)、经济补助等有关协议。生态扶贫农户搬迁后户口可以迁入安置地,也可办理农转非;不再保留原有房屋和宅基地,实施退宅还耕(还林)。

生态移民范文篇2

一、主要目标

(一)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偏远山区村民开展生态移民,实现“三集中三变化一统筹”,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通过盘活土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移民增收致富。

(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二、实施方式

按照“政府指导、公司运作、以地生财、多方共赢”的思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自愿自主开展生态移民。在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移民为主体,县林股公司和股份合作社为市场主力,政府为主导。

第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产权、集体林地使用权进行确权颁证,使全村各项产权固化量化到户。移民村组成立村组股份合作社,形成村民的集体土地产权实体和交易谈判主体,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保障移民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村民自愿共同委托村组股份合作社,将农用地使用权(含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留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荒坡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未确权到户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两权”)委托村组股份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采取以“两权”入股的方式,一次性长期流转给县林股公司。

第二,县林股公司作为生态移民工程的市场主体,对流转出来的集体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对拆旧地块进行复垦并平整,并承担安置区的投资建设。

第三,政府通过土地“挂钩置换”,直接在圩镇周边下拔土地指标由县林股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建设移民安置区,多余的土地由林股公司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开发。

三、利益保障

(一)安居保障。制定房屋及建(构)筑物补偿标准,补偿后房屋及建(构)筑物残值归农户所有,并采取在异地(圩镇、工业小区等中心地带)统规统建的方式,按建房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的标准分配给移民,保障移民安居条件。

(二)分红保障。县林股公司在承包的流转出来的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按照合作协议,支付移民相应的租金或与农户进行股金分红。

(三)就业创业保障。生态移民工程区农民,可在土地整理区域一、三产业内就业,种植能手可在片区内或其他区域参与耕地规模流转兴办农业种植项目;也可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在工业小区就业;林股公司在农业开发中应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就业;鼓励和支持生态移民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享受各级创业优惠政策;劳动保障部门应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吸纳安置对象中的劳动力就业。

四、工作措施

(一)先行试点探索。在等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先行实施整组或整村生态移民试点,积极探索思考,形成完善的经验后再在全县推广。

生态移民范文篇3

今天的会议,是生态移民工作到了关键时期,政府、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感觉开得非常好。主要表现在:一是洪海长在今天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大会上,认真传达了自治区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动员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书记张毅、自治区主席王正伟重要讲话精神;二是经、政府反复研究,出台了比较好的《工作方案》,自军常带领大家学习并做了解读;三是有关乡镇和部门的表态发言非常好,重点突出,说的很实;四是市上的督察组亲临会议指导,对我们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下一步的生态移民攻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五是会议秩序非常好,尤其是村干部能够严守会议纪律,素质非常高。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生态移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紧迫感

自2007年以来,我们坚持按照“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举全之力,强力推进内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截止2010年,内完成了12个项目区18个移民村的建设任务,完成了外中宁马家塘、孙家滩两个安置项目区的定居,集中搬迁安置了82个行政村248个自然村的移民18695户79294人,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区、市党、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为全区生态移民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推进生态移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人口基数不准确。在实施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之初,我们对确定的迁出区人口逐村逐户进行过“盘点”,根据调查统计,全有3.13万户13.3万人需要移民。但在实施过程中,在册户籍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差距很大,出现了分房分地的人多,入住定居的人少,移民村普遍入住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是保障移民安居乐业、实现“稳得住”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移民村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还不能正常运行,如下马关(一期)虽然安置移民的土地已经分配到户,但农田灌溉工程不能正常运行,灌水难、难灌水的问题非常突出,移民群众只能望田兴叹。下马关(二期)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到目前仅完成工程总量的30%,影响了工作的总体效果。有些移民村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巷道通了,主干道不通,断头路较多;村级活动场所的功能还不完善,下马关张家树村至今还没有开工建设。移民村的环保设施尚不完善,大部分村没有垃圾池、垃圾箱,没有厕所,给移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三是土地调整分配严重滞后。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已建成的18个移民村,土地真正分配到户的还不到一半,特别是下马关(二期)建设的新园、田园、张家树村,去年6月中旬组织移民集中入住,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但土地至今尚未调整分配到户,移民无地可种。王团大沟沿、圆枣村安置移民的土地至今未耕种,移民群众反响很大。四是产业发展不够清楚明晰。后续产业发展是实现移民群众能致富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到移民群众长远发展,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种植产业还没有走出传统种植的路子,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只有零星的“小盆景”,没有遍地开花,就是安排到移民户中的小拱棚,种植经营水平也不高,效益也差。养殖业量少质差,一个移民村有上千户,几千口人,养牛养羊的没有几户,不但没有在市场上出售的,而且移民自给自足都不够。劳务输出人员体能型、低收入的多,技能型、高收入的少;东奔西走,来回跑的多,稳定长期工作的少;输出的人员多,赚回的票子少。五是社会管理矛盾突出。人、自然环境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从目前的现状看,移民村管理迁出乡镇和迁入乡镇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管理制度很不完善。对移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都没有拿上议事日程,更没有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有些移民村已经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也有违法违纪现象,移民村群众上访已呈现上升态势。六是各级干部有松劲畏难情绪。7月18日,我到任职以后,听了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汇报,下去到有些乡镇跑了跑,也和方方面面的干部进行了交谈,感到我们各级干部都有松劲畏难情绪,说到生态移民,都说“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全区一半以上的任务,已经移出来了8万人。但对目前存的问题很少说,找我说困难的多,讲措施办法的少;说具体事情的多,讲长远发展的少。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生态移民工程的进展,“十一五”续建的旱天岭项目区进展缓慢,“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四个项目区,全部未能开工建设,受到了自治区移民局的批评,也受到市、政府的批评。因此,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努力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各级组织的的主要职责就是带领群众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必须下决心认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争取年内生态移民工作有实质性进展。

二、正确判断生态移民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增强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责任感

自治区党、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决定用5年时间,投资105亿元,把中南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35万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有水的地方、沿路的地方、靠城的地方、能打工的地方,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这是全区的总体要求。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统筹山川发展、加快中南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我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搬迁的人口有8869户44659人。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预旺镇的西部山区、田老庄乡地震断裂带和张家塬、马高庄、窑山等乡镇。其中外青铜峡、利通区、红寺堡安置7280户36659人,内安置1589户8000人。这是自治区党、政府交付给我们的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重大任务,也是山区人民群众对我们最大的企盼。前几天,我和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到兴隆乡冯川村慰问时,听到老百姓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啥时候把我们搬出去啊?面对山区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排除万难,把生态移民工作抓好,让他们尽早走出大山,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十一五”建设的移民村需要完善提高,“十二五”的任务需要开工建设,承上启下;内移民与外移民同步进行,需要统筹兼顾;移民与发展相互衔接,需要同步考虑。移民的任务重,发展的困难多,管理的难度大,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

生态移民工程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打赢这场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全上下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市党、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我生态移民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坚定不移地打好这场攻坚战,不辜负区、市党、政府对我们的重托,不辜负移民群众对我们的热切期盼。

三、突出重点,增强工作措施,坚定不移地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

今年是“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起步迟,行动慢,虽然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我们一定要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为人先的使命感、争创一流的责任感,紧紧围绕移民、发展、管理三大主题,坚定不移地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

第一,以复查人口为突破口,把生态移民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准确掌握移民人口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基础。2007年底,我们对涉及搬迁的人口和户数进行过调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们边移民边调查、边核实人口,发现户籍在册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差距很大,加之出现分户的新情况,造成移民人口数据不准,制定移民规划没有可靠的人口依据。为此,这次推进生态移民集中行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复查复核人口,只有把“人”的数量彻底搞清,才能为生态移民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各乡镇(管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次复查工作,严格贯彻落实今天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复查人口作为突破口,把工作做细做实,务必要进村入户,逐户详细调查摸底,切实掌握我移民人口的真实资料。

第二,以加快土地调整分配为突破口,让移民群众吃上“定心丸”。土地是谋生的基础,也是生活保障的基本来源。调整分配好安置移民土地,事关移民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有关乡镇、部门一定要把移民村土地调整分配当作“稳得住”的首要任务来抓。在这次土地调整分配过程中,要切实掌握各移民村土地开发情况、调整分配情况以及移民群众的耕种情况。对已经调整出安置移民土地但未分配到户的村,要尽快分配到户;对下马关新园、田园、张家树村及河西旱天岭项目区,有关乡镇要抓紧进行调整。级领导要指导、帮助、督促乡镇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破解工作中的难点,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土地调整分配任务,确保移民群众有地种。

第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让移民群众在移民村安居乐业。“十一五”期间,我建成的18个移民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完善移民村基础设施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尽快组织工作人员,查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认真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拿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尽快上报自治区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实施,一次性把“十一五”各移民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好,为移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特别是水务部门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进度,确保移民群众灌溉用水有保障。旱天岭项目区水利工程未批复的问题,发改局、国土局、水务局要相互配合,争取尽快批复建设;国土部门要加快下马关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年底完工。

第四,以推进后续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让移民群众走上致富路。发展是硬道理,增加移民收入是硬指标。培育后续致富产业,是各个部门、各级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种植好“绿色庄稼”。要大力发展避灾、节水、高效的设施农业。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路子,逐年扩大集中流转规模,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大户集中连片租种土地,统一开发、集中经营。对尚不具备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移民村,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带动,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众发展圆枣等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一定要盯住特色,突出规模,在增加收入上作文章。农牧局、林业局和科技局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总结在节灌区发展旱地枸杞等产业的成功经验,边示范边推广。尽快研究制定下马关节灌项目区产业发展方案,及早争取产业发展项目。让移民群众人人有事干,人人都会干事。二是发展好“生命庄稼”。要积极扶持移民村发展养殖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谁家的圈棚建设好了,谁家羊畜进圈了,就按照标准及时兑现补助资金。要争取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采取五户联保等方式,通过小额信贷支持移民村建设圈棚或牛、羊补栏,真正做到养殖项目向移民村倾斜,养殖资金向移民村倾斜。三是打造好“铁杆庄稼”。劳务产业是增加移民收入的一个“短、平、快”产业,在移民收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份额。、乡、村三级组织都要为移民群众外出务工积极牵线搭桥,提供信息,要进一步拓宽务工渠道,鼓励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法制观念教育,做到守法务工、勤劳务工、诚信务工,在外面树立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大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通过选派专业科技人员包移民村等多种形式,加大实用技术培训,使移民群众尽快掌握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对移民开展务工技能培训,力争使移民村每个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把移民村办成农业技术运用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大学校。有关部门要编制完善移民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计划,真正把移民培养成为一代新型农民。五是加快移民就业步伐。依托“一核两翼”城镇化发展格局、羊绒工业园区,通过鼓励移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尽快制定完善生态移民村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家和经济能人到移民村创业发展,破解企业用工难和移民群众难务工的双重矛盾。六是加大后续产业资金投入力度。要围绕移民村后续产业发展尽快储备并上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能促进移民致富的项目,通过项目,加大争取国家或区市资金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移民村产业发展。采取以奖带补或奖补结合的方式,鼓励移民群众积极发展致富产业,促进移民增收。

第五,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推进移民村的全面发展。我移民村多是千户大村,一个村容纳了迁出区几个甚至是十几个自然村的人口,原有的家庭、家族、宗族、民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移民村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移民村的社会管理工作作为当前我社会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好选派到移民村任职创业的第一书记的作用,切实解决好移民村的难点、重点问题;要继续加强班子建设和村干部、党员队伍的培训,让村干部认识到移民村的特点,学会新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化解移民群众中各种矛盾纠纷;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完善移民村户籍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移民的户籍转移工作;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不能让移民村成为计划生育管理的“真空”区;要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依法解决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等事宜。

第六,以加大移民自筹资金收缴力度为突破口,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我生态移民每套54平方米的安置房总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补贴1万元,移民自筹1.5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共建设移民安置房16952套,总投资42380万元,其中移民自筹资金25428万元,目前已收缴资金达1.8亿元,收缴率达到71%,有近7000余万元资金尚未收缴到位,其中确有一些山区贫困群众无力筹资上缴,但也不排除一些移民群众因政策宣传不到位,有能力交钱也故意拖欠自筹款的现象。造成了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问题十分突出,也导致旱天岭项目区移民安置房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各乡镇(管会)要进一步加大移民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要认真做好“十一五”移民建房自筹款的清欠工作和“十二五”内外移民自筹款的收缴工作。

第七,主动沟通对接,确保外移民任务顺利完成。自治区安排我“十二五”外移民7280户36659人,其中今年1455户7332人。我们多次与青铜峡市、利通区、红寺堡区进行了对接,目前,青铜峡广武、利通区五里坡、红寺堡鲁家窑移民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我们还要进一步积极主动联系,积极作为,加强与对口接收移民安置的市区联系沟通,建立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配合,协商确定安置方式,研究搬迁工作。还要派专人常驻迁入市、、区,配合做好移民思想教育和协调服务工作。对“十二五”特别是今年迁出区移民户基本情况要建档立卡,移民人口的家庭构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底数清楚,逐户逐人都要有明白账;要做好移民档案管理、户籍迁移、政策落实等工作,把移民群众“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使他们尽快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树立移民的良好形象。

四、以非常之举、非常之法确保生态移民各项任务落实

生态移民涉及到移民住房、水、电、路各个单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到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也涉及到产业的培育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社会管理。涉及面广,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又是一项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硬任务,是对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大局和责任意识,攻坚和拼搏精神的考验。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抢抓重大机遇,用非常之举、行非常之法,坚决把自治区党、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好、落实好。

一是要积极主动工作。当前,生态移民工程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是我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区甚至全国的一件大事。“十一五”期间,我作为全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先行、主战场,完成移民安置规模最大,但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道路还很缓慢。从“十二五”看,虽然我安置规模不是最大,但依然是任务最重的市,不但要完成新安置移民4.4万人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巩固提高8万人的移民成果。生态移民不但要把移民群众“搬得出”,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他们“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单从搬迁规模上讲我已经完成规划移民的80%以上,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坚实的,但走好第二步和第三步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移民的再认识,充分认识到我生态移民任务的艰巨性,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松劲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工作。这次集中攻坚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吃透精神,注意工作方法,做好宣传工作,把政策解释宣传清楚,确保顺利完成我生态移民工程。

二是要狠抓责任落实。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下设的七个工作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乡镇、各部门要分工明确、任务到人。王正伟主席在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动员大会上明确强调:“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责任大,需采取非常之策、非常之举、非常之法,戮力推进”,各工作部、有关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生态移民作为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紧抓不放。要继续坚持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继续落实好一线工作法,切实做到“一线管理、一线监督、一线协调、一线服务”。要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督察督办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最有效手段。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督查部、纪监察局要切实发挥好监督职能,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移民工程进展到哪里,督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不能有漏洞和盲区。要敢于碰硬,敢于较真,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抓住不落实的事,顶住不落实的人,找出不落实的原因,追究不落实的责任。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督查部每半月对在建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举报)一起,调查一起,核实一起,处理一起,坚持用铁纪律保证铁任务的完成。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生态移民牵扯到方方面面,各种工作任务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关联性强,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管的事,也不是哪一个乡镇和部门能单独干成的事。因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在生态移民工作上,各有关单位一定要牢固树立全“一盘棋”的思想,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配合,协调联动,主动服务,在建设和移民安置的各个环节上都捏成一个拳头,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生态移民范文篇4

一、加强宣传,搞好调查摸底工作。

加强宣传,搞好调查摸底是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前提。针对部分农户长期遭受水患的状况,我办及时对水患区的群众状况、是否愿意搬迁逐村逐户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掌握水患区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清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制订移民搬迁规划。同时,把移民搬迁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到家,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从思想上把移民搬迁从政府包揽转变为水患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领导是做好移民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我区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扶贫办、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农业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电力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村干部配合抓,实行目标管理考核,落实责任制,落实乡村干部专人抓生态移民工作。同时,我办加强平时督促检查,形成“区级主管、乡(镇)组织、村级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真正使移民搬迁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三、严格程序,紧扣工作环节。

1、严把移民对象关。移民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严格把好“七关”:农户申请、镇(村)审查、张榜公布、区级审核、第二次张榜公示、区级批准、签订《移民搬迁协议》。从源头上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

2、严把移民安置的选址关。在集中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实用,尊重群众意愿,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镇政府会同建设部门、扶贫办对整个安置区按照高起点、低成本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为有需求的移民户提供建房设计和施工图纸,以保证整个小区美观和房屋安全质量。同时在移民分户建房之前,镇政府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基本的“三通一平”,确保移民建房时施工用水、用电能够到点到位,道路畅通,场地平整。

生态移民范文篇5

一、工作进展情况

2011-2012年省下达我县生态移民任务125人,其中2011年75人,2012年50人,规划实施地为乡,乡。接通知后我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并与县发改委、县林业局、生态移民实施乡镇进行了多次协商。考虑到生态移民每年任务较少,加上省、市当时要求生态移民由各县(市)安排原则上一年完成,最多不能超过两年,所以我县生态移民任务到目前为止未完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全面完成好我县生态移民任务,经与县发改委协商,我办打算采取下列措施:

(一)调查摸底,制定规划

经请示县领导同意,5月7日我办召开了全县移民扶贫实施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会上全面部署了今年的移民扶贫工作。同时一并部署了2011年和2012年的生态移民工作,要求生态移民实施乡镇乡、乡抓紧时间尽快进行调查摸底,并于6月30日前上报计划,由县发改委、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核后制定生态移民搬迁规划。

生态移民范文篇6

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2月9日。市委、政府就召开了全市生态移民动员大会,涉及生态移民的乡村干部都参加了这次大会,这说明生态移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天我召开全县生态移民动员大会,就是要切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区、市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布置上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举全县之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刚才,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国同志宣读了县2011年生态移民工作实施方案》签定了生态移民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发改局和新营等4个乡(镇)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下面,就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党委、政府生态移民的工作部署上来,提高认识。

也是统筹山川发展、加快中南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对我县来讲更是一次重大机遇。县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干旱缺水,还有7万群众居住在不适宜人居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不从根本上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久远生计与发展问题,与全区、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宁夏中南部山区贫困问题,、吴邦国、、贾庆林、、、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宁夏中南部地区视察,都对宁夏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民生改善给予了特别关注和特殊关怀支持,就宁夏中南部地区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做出了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生态移民攻坚的思路,生态移民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要求宁夏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把生态移民这件民生大事办成,并明确表态中央将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切实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积极稳妥地组织移民搬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步推进生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规范,并将六盘山区列为全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之一。张毅书记来宁夏工作的仅10天时间就深入我县新营乡、白崖乡调研生态移民工作,提出加快生态移民步伐的思路,并且在固原主持召开了生态移民座谈会,明确指出:必需采取非常之策,举全区之力,打一场生态移民攻坚战,把不适宜人居地区的群众基本搬迁进去”王正伟主席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生态移民规划方案,指出:力争5年内,对全区所有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居民整村搬迁,异地安排就业,做到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不再有村庄,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治区党委、政府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区情、民情的基础上,依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上解决”思路,研究制定了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投资106亿元,把中南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35万贫困人口搬迁安顿到靠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人的发展条件,拔掉穷根,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一直抓得非常紧,张毅书记、王正伟主席在参与自治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固原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生态移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协助我民族贫困地区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对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关怀和支持。

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全县上下必需深刻认识到生态移民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央和区、市的巨大关怀支持同时也赋予了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领导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政治责任,全市5.34万户23.2万生态移民任务中,涉及我县19个乡镇150个行政村338个自然村,共14474户70429人,占全市生态移民总数的30%固原作为全区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县作为全市生态移民的主阵地,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市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布置上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实施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拼搏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移民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深刻认识肩上担负的重托与责任,靠前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举全县之力把生态移民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把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实施好,向区、市党委、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狠抓生态移民工作的落实

(一)关于县内移民。十二五”期间。占全县移民总规模的30%由于我县既是干旱缺水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又是生态恢复区和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自身县内移民安置的空间十分狭小,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保质保量完成2.1万人的县内安置任务,责任重、压力大,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总的原则就是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整村搬迁、分类安顿,培育产业、增收致富,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维护生态、继续发展”各乡(镇)有关部门都要探索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县内移民新村建设发展模式,不时发明和积累新的经验,典型引路,推动整体搬迁工作。一要科学选址。各乡(镇)和建设等部门一定要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根据水资源、土地等基础条件,选择有水利、土地资源,适宜集中规模开发的区域;选择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选择靠近县城、集镇或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就业容量较大的地方。这里我特别强调,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动身,绝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只图眼前,不管久远,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从一个条件恶劣地区搬到另一个生存发展条件差的地区。二要选择好移民安排方式。各乡(镇)要按照《实施方案》根据各自产业发展、土地条件等实际情况,根据移民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好哪些村、哪些人适宜生态移民安顿,哪些适宜劳务移民安顿。生态移民安排一定要以有水利基础、有土地开发条件为前提,重点是安排从事农业生产开发的移民,有容纳条件的乡镇、村可插花安排局部移民;劳务移民安排对象主要是哪些有手艺、有一技之长的人,通过在县城、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移民周转房,集中安顿,主要让他从事二、三产业。三要搞好移民新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选址后,一定要把建设规划制定好。要立足当前、着眼久远,依照“基础设施先行,产业规划跟进,社区化服务配套”要求,把移民新村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危房危窑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因地制宜,把移民新村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相配套,从现在起,就要着手研究怎样组织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研究怎样培训农民,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农民的产业发展技能,确保搬迁后“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移民新村建设一定要依照社区化服务的规范进行综合配套建设,既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好田、林、路、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又要综合考虑解决好上学、就医、群众文化活动、村级组织场所、卫生室、农家店等问题,对移民庄点实行社区化管理,确保移民群众搬下来后管理服务到位。总之,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把移民新村真正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新村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关于县外移民。自治区布置我县“十二五”县外移民4.9万人。自治区也安排了接收市、县(区)去年,分管领导及发改等部门(单位)积极与自治区发改委和贺兰、平罗、惠农三个县(区)对接沟通,这几个县(区)都很重视,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考虑的也比较周到一定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反击,积极作为,不能说县外移民是川区接收县(区)事情,把人搬出去我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把县外移民也作为我自己的事,与县内移民同等重视、全力推动。要主动加强与对口接收市县区的联系沟通,建立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配合加快迁入区安置点的规划建设,协商确定安排方式,研究组织搬迁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并派专人负责协助迁入地政府做好移民管理、户籍迁移、政策落实等工作。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总之要跟踪搞好配合和移民的组织管理服务,绝不能一移了之。一要做好移民移交工作。依照自治区布置的移民迁出区和接收安排区基本情况,对“十二五”特别是今年迁出区移民户基本情况要建档立卡,包括成员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等各个方面都要底数清楚,逐户逐人都要有明白帐,还要对哪些村、哪些人往那个安排区安置,哪些人适合生态安顿、哪些人适合劳务安排等都要向迁入区提供具体名单。这项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二要配合迁入区做好安排点的规划建设。对移民的情况最熟悉,一定要积极主动与迁入县(区)沟通协商,配合研究好安置方案,选好安置地址,确定搬迁时间,特别要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搬迁后积极建设家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要抓好移民技能培训。针对迁入区产业发展情况和对技能的要求,提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和技能培训,使他有一技之长,移进来后能较快地适应当地的产业发展,确保“移出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批”为今后的移民做出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四要抓好跟踪管理服务。乡镇要配合做好移民思想教育和协调服务工作,使他尽快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树立移民新村的良好村风民风,确保和谐稳定。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甩包袱”思想,人家协助我诚心诚意地解决困难,满腔热情地接纳移民,也得做出样子,全力配合。

三、严明纪律,加强领导。确保生态移民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打赢这场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对我来说,这项工程面前,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一项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硬任务,对各级组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次检验。一定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六盘山精神,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坚决把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布置实施好、落实好。

明晰工作职责,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已经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县内、县外及自发移民三个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和牵头部门。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协作,通力配合,狠抓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刚才签订了生态移民目标任务责任书,签字就是点击”握手就是确认”责任书就是军令状,明确了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生态移民第一责任人,乡与村也要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的分级负责制,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各自责任,严格执行“五定一包”制度,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盯住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协调、抓落实,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各个村组、各级干部都要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定任务、定人员、定完成时限,确保一项任务一项任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好落实。要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特别是县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腾出精力,扑下身子,现场办公、现场指挥、现场协调、现场服务、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一线推进搬迁工作。

今天专门请生态移民规划区重点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参与这次动员大会,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村干部在生态移民工作中的重要职责和作用。就是为了给你先交个底,请你回去后先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和准备工作。村干部处在生态移民工作的第一线,要直接与群众面对面地落实各项任务,村干部一定要发挥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为生态移民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加强移民村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做好移民安排和管理服务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一定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把有经验、有能力、群众中有较强号召力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真正把移民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

各种工作任务相互交叉,二要加强协作配合。生态移民牵扯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关联性强,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管的事,也不是哪一个地方和部门能单独干成的事,只有各乡(镇)各部门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才干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生态移民工作上,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配合,协调联动,主动服务,规划建设和移民安置的各个环节上都捏成拳头,形成强大合力。

要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三要搞好宣传发动。移民搬迁是被迁移群众一辈子的大事。会出现许多思想问题,宣传发动工作要贯穿于整个移民工作的始终。近期开展的送温暖、听民声、察民情”百日活动,千名干部下乡深入乡、村、组和农户,广泛深入宣传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逐户逐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宣传部门要制定生态移民工作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开展移民政策法规、工作进度、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有关部门还要组织编印人手一份的生态移民政策宣传解读资料,文化部门要组织编排演出通俗易懂的生态移民宣传节目,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村村都有宣传橱窗板报、移民人人手上都有宣传资料”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移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接待和政策解释工作,协助移民群众打消各种思想顾虑,积极主动投入移民工作,充分发挥他主人翁精神和生力军作用。

生态移民范文篇7

一、必需在认识上再深化,生态移民工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县委、政府在总结我县历年来生态移民工程的基础上,2007年8月份。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形成了关于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初步决定,9月下旬,陈建国书记来调研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时,就全县生态移民工程作了简要的汇报,陈书记做出了明确指示。10月8号,于书记、郝主席又来我县进行专题调研,县委、政府第一次系统地向自治区党委汇报了关于在县内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议。11月3号,陈书记再次来我县调研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调研过程中,陈书记讲了四个方面的要求,最后一条就是生态移民工程涉及到群众利益,一定要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严厉打击、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2008年3月14号,自治区在县韦州南门召开了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标志着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因此,可以说,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4月19日第一次生态移民工程推进会,这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探索启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也就是目前,这一阶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提质扩面阶段。这个阶段,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法人员进行了依法严肃处置,进一步搞清了出现房屋质量问题的漏洞,强化了措施,明确了责任。同时,把建房实施主体由扬黄办直接交由乡镇实施,这是县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次大的提质扩面。这期间,自治区党委又在盐池、和中宁三县专门召开了全区生态移民工作会议,从自治区层面上对生态移民工程的有关政策、规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个阶段,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县的生态移工程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完善见效阶段。这个阶段中,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就是解决移民群众“搬得出”问题。主要是依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规划要求,除预旺地区因大郎顶扬程高,水利工程暂不能覆盖,原移民规划中预旺的10个村待自治区决策后实施,原移民规划中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窑山共13个村因生存环境比较好,同时担负“边关”职责,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不再实施移民搬迁,这样就将原规划移民的112个迁出村调整为89个,全县需要移民搬迁的群众大体就在9万多人左右。第二个就是完善移民迁入区的卫生、教育、交通、供水、供电、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满足群众公益性事业需求,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问题。已建成的项目区,学校、卫生室、小超市都有了也基本能满足移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是象化肥、农药、种子、农具等生资方面的东西还没有进入,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真正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第三个就是探索和研究迁入区以旱作节水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模式,包括农、林、水、牧等综合配套的研究,再加上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使移民群众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真正实现“能致富”第四个就是研究和制定生态移民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建设的机制和办法。

回顾我县生态移民工程经过的历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总体上感觉整个工程有这样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从经济层面来说,经济投入大。据初步统计,县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共先后投入各类资金8.6亿元。其中,国家就投入包括建房补助、水利工程、交通道路、教育卫生等各类费用5.85亿元,移民群众自筹达2.75亿元。工程投资量之大,县历史上前所未有,惠及的群众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经常讲,人民的公仆,要视人民群众为父母,如果因为工程质量的问题、因为选址的问题、因为怕麻烦,而把群众安置在不合适的地方,将如何面对8万多群众?如何面对国家和人民如此大的资金投入?二是从政治层面来说,各级领导和组织关注度高。2007年下半年,县提出关于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议,这一建议及时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1月15日,自治区就研究出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区规划(2007-2010全面拉开了宁夏全区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序幕,使我县生态移民工程上升到自治区决策的层面。此基础上,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依照人随水走、水随人走的思路,依托已建成或拟建的农村饮水工程、扬黄工程及节水补灌工程,积极稳妥地组织生态移民搬迁,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等六县(区)生态移民搬迁问题。使我县的生态移民工程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最近,总书记、副总理来宁夏视察时,又都对生态移民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特别是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移民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组织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去,又要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以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标志,生态移民工程第一次得到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使生态移民工程上升到党和国家的层面。由此,也就意味着我县的生态移民工程可能由一个地区的局部工作转变成全国性的解决同类问题的模式和决策。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组织如此大的支持和厚爱,全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移民工程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政治责任。因此,对我来说,这项工程面前,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能义无反顾地挺进,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无法面对国家和各级组织的政策检验,也无法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待。

二、必需在工作上再细化,生态移民工程各项任务、各种矛盾交织叠加。

再没有听到群众反映工程质量的问题。这主要是去年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果断的措施,这次观摩、调研过程中。如果不是这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应该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明和积累了一整套很好的工作制度和体制机制。但是当前新的阶段、新的形势又对生态移民工程提出了一些新的任务和要求。迁出区与迁入区的管理;移民房建设与组织群众入住;土地分配与发展生产;水电路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综合性服务;经济工作与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业;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统战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都大量涌现进去,相互交织叠加。如何处置好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摆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的课题。这些工作绝不是生态移民指挥部综合部一家所能承担,需要各有关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进入、宣传文化部门要进入、统战宗教部门要进入、政法综治部门要进入、民政救助部门要进入、财政审计、农林水牧、计生卫生、扶贫、妇联以及电信、邮政、网络等区(市)属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要进入,而且刻不容缓。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区(市)属各单位都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所面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务必做到工作任务再细化、目标再明确、责任再强化,确保各项工作和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质量保证、进度超前,万无一失。

三、必需在措施上再强化,生态移民工程要取得决定性效果。

县生态移民工程已经到攻坚阶段,当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都是难打而又不得不打的硬仗,都是铁的任务。因此,必需要进一步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抓落实上下功夫、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在工作措施上再强化。

(一)铁的任务必需要有铁的纪律。生态移民工程工作量大、时间紧、涉及部门多、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工作的整体效果,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大意。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之初,县委、政府就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明确表态,将抱定与贫困决一死战的决心,以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的勇气,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但是今天再回过头来看生态移民工程,还做得不够。因此,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站在全局看问题的意识,紧扣既定的目标任务,严格依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县生态移民指挥部制定出台的各项制度、方法和措施,发明性地干好工作。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盯着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落实,一个钉子一个眼的抓督查,一丝不苟地抓执行。凡是决定了事,一定要立说立行、说干就干,决不能等待观望、坐失良机。特别是县委、政府分配的任务、布置的工作,要大胆负责,严抓严管,排除万难、一抓到底,决不能有任何马虎和依赖思想,决不能因为落实过程中出现一点挫折、遇到一些阻力就改变既定的目标,自己给自己松劲、留后路,甚至动摇继续干下去的信心,打退堂鼓,当逃兵。

(二)铁的任务必需要有铁人。说过:要奋斗。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广大基层干部全力投入,这一点不能否认,值得肯定。实践证明,任何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和班子一把手有关。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敢于攻坚克难、忘我奉献,能够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打硬仗的干部。象马希丰、马文明、陈连鸿、马汉文等一些干部从生态移民工程一开始就勇对挑战、敢于担当,整个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临时驻守现场,一直盯着干,这些就是铁人。所以,这项要求高、难度大的任务面前,确实需要象这样的铁人来完成。从现在看,越是往后面,留下的越是难啃的骨头,工作的任务将越繁重,越需要我真抓实干和攻坚克难。因此,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切实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措施,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韧劲和拼劲,以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和气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充分发扬陈建国书记倡议的瞪眼睛干事业”作风,拿出独臂将军余秋里当年“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掉大油田”精神,举全县之力把此项惠民工程建设成为全区生态移民的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这里特别强调一点,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县生态移民指挥部的作用,这方面越是往后面越是只能强化,绝不能弱化。指挥部各指挥,下设各部门负责人一定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处置好日常工作与生态移民工程分担任务的关系,严格依照县委、政府确定的责任分工,认真履职,切实发挥作用。各工作部部长以及每个成员,都要经常深入工程一线,现场办公、现场指挥,及时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确保工程协调高效进展。

(三)铁的任务必需要有铁的手腕。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有效保证了整体工作健康高效运转。但是从最近一段时间了解和这两天观摩的一些情况来看,工程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方面还很突出,特别是管理方面。这里我想重申我上次生态移民工程推进会上强调过的今后,如果有人再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机会捞好处,一定要严格依法处置,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跟进、同步监督,大力推行和继续深化向生态移民点派驻专门纪检组制度,应该给予党纪政纪奖励的必需给予党纪政纪奖励;应该给予经济处分的必需给予经济外罚;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需追究刑事责任,一切奖励都按上限走,甚至加倍处分,无论对于哪一类组织、哪一级干部,都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生态移民范文篇8

重庆库区的淹没特点

根据1997年5月《三峡工程原四川库区不同水位段移民迁建安置进度及分期投资安排规划意见》,重庆库区淹没及损失主要有三个特点:

淹没损失数量大

三峡工程水库淹没涉及重庆市的万县区、涪陵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武隆、长寿、渝北、巴南、重庆市区、江津共16个区县。

全市库区淹没线下居住人口72.85万人,占全库的85%;其中农村29.29万人,占全库的86%;城镇人口37.09万人,占全库的82%。

全市库区淹没涉及城市两座,县城7座,集镇107个。其中有5座县城和52个集镇需要全迁。到2009年直接淹没人口达到103万人。

淹没房屋总面积2927.53万平方米,占全库的85%;其中农村872.53万平方米,占全库的84%;城镇1409.1万平方米,占全库的83%;工矿企业643.64万平方米,占全库的91%。

淹没耕园地(耕地、园地、河滩地)360954亩,占全库的86%。

受淹公路总长891公里,占全库的82%;高压输电线1223公里,占全库的68%;通信线2957杆公里;占全库的84%;广播线4175杆公里,占全库的88%;港口、码头653处;水电站装机80984千瓦,占全库的86%;抽水站装机18432千瓦,占全库的98%。

淹没损失分布不均衡

首先,就不同水位看,主要实物指标在2003后比重太大。如135米线下,农村淹没人口只占14%,房屋只占13%,耕园地只占25%;城镇主要是巫山、奉节、云阳、丰都,万县、涪陵、忠县只是部份淹没;在1387家企业中,只有522家,占总数的37.6%;而135米水位线以上淹没量就很大,如果按分期蓄水位安排移民任务,则最后几年移民的高强度很难完成。

其次,区县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长江干流临江城镇、农村、企业、专业设施项目往往以纵向淹没涉及为主;开县等地到175米水位(特别是后期)横向淹没涉及突出。部分区县城镇淹没相对集中。

淹没影响不确定因素很多

如滑坡问题,有的区县地质条件成熟,可以对滑坡对象体作进一步研究,但淹没区的滑坡处理方案还不完全清楚,淹没涉及的孤岛、塌岸等问题还没有处理方案。半淹没城镇的功能恢复等问题尚待解决。

重庆库区移民与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

三峡工程的兴建将形成600公里长的水库,因此需要完成百万大移民的艰巨使命,世界上绝无仅有。历史重担落到了重庆市的肩上,压力重大,但也机遇难得。根据本文前面(编者注:参本刊1999第二期)的有关论述和基本观点,为了从根本上完成重庆库区的移民任务,应当采用可持续发展移民方针,选择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

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点是:用生态经济的思想,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指导城乡经济发展和移民扶贫,有效地协调好发展、移民、脱贫、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环境。

必须保证上百万的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工作是暂时的,20年内必将完成;移民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长远的,是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整个地区繁荣富强的根本。只着眼移民工程,则完成了搬迁就完成了任务;若着眼于历史使命,则必须立足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发展必将增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一旦超过库区原本脆弱环境的承受力,必将反过来制约和威胁库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以致造成社会与政治上的不安定。所以,库区移民必须兼顾暂时的和长远的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的区位比较特殊,自东至西位于三峡工程库区的库腹和库尾,全都在库区之内。尤其是重庆市区,一个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恰好在库尾的回水末端。水库正常蓄水位成库以后,泥沙淤积和水体污染对市区的威胁极大,因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特高。

在移民过程中求发展,用发展促移民;在移民与发展中重环保,用良好的环保确保移民与发展的成功。移民、发展、环保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出路只有选择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移民是硬任务,发展是必要条件,环保是约束条件。

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庆市的具体化,或者说是具有重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具体化与特色主要是侧重了重庆市的特殊区位,重庆市的经济现实和重庆市的特殊使命。

重庆库区生态经济区构想

在重庆市实施生态经济型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是把重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生态经济区是指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换的系统整体。就重庆库区及其关联区县而言,重庆库区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保护区与经济开发区的整体融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在有计划推进库区移民的同时,加快区内经济发展并分步骤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移民是硬任务,时限性很强,不允许有任何迟延,必须执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妥善安置好移民,使移民的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重点解决好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致富有门路三个关键问题。

其次,移民与发展不可分,坚持在移民安置中带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移民安置。只有立足于发展,才能拓宽移民安置的空间,才能确保移民安置后的“稳得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发展与保护同步。在移民迁建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峡库区的393亿立方米水体一旦重度污染是根本无法治理的!

第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特殊重要性。要吸取三门峡实际移民人口总量为最初设计估算人口三倍的教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实用人才的培养,强化科技意识,实施科技移民战略;否则,持久的发展与致富是没有保证的。

构建生态经济区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从三峡库区的实际出发,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指导思想、方针、目标与任务

生态经济区划

生产力布局

农业建设

工业建设

交通建设

城镇建设

旅游业

人口与教育

生态移民范文篇9

本研究选取了位于格尔木市郊10公里处的曲麻莱昆仑民族文化村作为研究样本,笔者2011年8月前往曲麻莱昆仑民族文化村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率达77.5%,通过深入访谈,对移民群众接受职业培训的状况及其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和态度进行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不断地合理借鉴和总结,2006以来曲麻莱移民村的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实质性的发展,但受训移民动机的复杂性,参与培训各方目的的多重性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具体表现在:

(一)移民培训项目缺乏前瞻性,转产就业效果不够理想

调研发现,曲麻莱民族文化村部分培训项目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前瞻性,没能够抓住人地之间的矛盾和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而开展,过多侧重于低层次技术技能的培训和移民政策法规的灌输;没有立足长远发展,结合新环境下的社会需求,选择创新含量高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培训项目;管委会缺乏足够的安置渠道,移民转移就业较为艰难,接受完培训的移民,很长时间不能获得实践机会,所学技能无法提高;一些决策和职能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就业指标上,缺乏对培训对象必要的筛选和认真鉴别,导致培训对象错位。

(二)培训过程的安排不够合理,缺乏持续性的追踪机制

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大多数培训方并未按照移民群众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定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效果低于预期设想。另外,移民培训的时间安排较为集中,实践指导难以落实:一方面,集中的培训让很多移民无法同时兼顾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其中的一些培训项目,难以全面掌握培训技能;另一方面,介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培训项目大多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移民群众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竞争激烈的职场需要。

(三)移民群众的文化基础较差,培训参与不积极,培训难度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牧民信息闭塞,不会汉语,缺乏和迁入地居民交流和沟通的意识和技能,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参与培训的移民群众很多都表现出消极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往往排斥服务类的行业,不愿意从事和接受与之相关的培训;另一方面,部分移民群众并没有以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培训,思想包袱过重,没有把培训和未来的生计、事业发展联系起来。

(四)培训资源整合不力,就业合力机制不够健全

文化和职业培训非市场渠道和参与者的单一是影响移民培训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组织和参与移民培训的主体机构通常是由国内外非政府组织或是民间自发的志愿者组成。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虽然培训主办方也会就培训意向和培训内容与移民群众或是基层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但碍于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培训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另一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和资源整合的不力使得移民培训保障机制无从建立,培训经费无从获得,从而也就无法通过市场渠道选择和定制适合牧民特点的培训项目。

二、现代远程教育参与生态移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送到移民村,让移民人口也平等地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达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能力和人文社科素养,他的发展给生态移民地区的职业培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增强了移民群众生计转型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一)远程教育多样而灵活的授课方式能使培训课程更具针对性,满足移民群众职业培训的特殊要求

受牧区教育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牧区移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的比例较高,而传统培训模式对受训者的文化素质又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准入要求,因此传统职业培训的功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培训效果较差。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灵活多变的优势,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好地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移民群众接受培训也不会受到名额、资历的限制,培训机会大大增多。受训者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需求和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远程培训系统允许受训者自由调整学习节奏,安排学习实践,掌控学习进度。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随时随地紧跟知识更新的速度,从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目标。

(二)现代远程教育新颖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受训者的兴趣,减少来自移民自身的心理障碍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文化空间,生态移民能否调试与改变原有思想观念影响着他们的生计转型。移民村作为城市中的一个文化飞地,较为封闭和独立,生活在其中的移民群众从行动逻辑到价值选择中都缺少城市行动的逻辑和价值观念。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语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移民群众在观念上对职业培训存在着排斥心理,对教科书式的职业培训方式有着本能的抵制,但大部分年轻受访者表示,他们很愿意从网上了解外界和学习知识。现代远程教育借助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形式多样的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给学习者,减少了移民接受培训的心理障碍,调动和激发了受训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性将拉近牧区移民与城镇居民职业培训的差距,实现职业培训的跨越式发展

传统培训方式由于其依托空间的分散性和受地域分布的限制,很难实现全面、均匀、充分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充分利用了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具有便捷、快速、覆盖面大、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分布于各地生态移民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中,共享教育资源既可以节约国家对移民地区职业培训的投入,又可以促进不同地区职业培训经验的交流,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生态移民职业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四)持续性的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第二、三代移民树立正确人生观和择业观,影响着移民职业培训工作未来的走向

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和丰富的内容为接受培训的移民群众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调查发现,大部分移民群众都能认识到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培训效果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培训的效果就越好,越有机会选择到更好的职业。第一代移民的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自己下一代接受常规教育的态度,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第二、三代移民日趋形成的世界观和择业观。移民工程周期较长,涉及到搬迁牧民几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现存的搬迁牧民所面临的就业困难、身份认同、文化震荡、边际人格等问题是否真的只是一种变革期的阵痛,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蔓延或是越演越烈,是关系到移民工程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而移民子女的教育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对新一代移民常规教育的正向影响将关系到未来移民职业培训工作的走向。

三、远程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互动机制构建

远程教育组织灵活,形式多样,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移民地区职业培训的供需矛盾,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将远程教育运用于生态移民地区的职业培训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是该类地区未来职业培训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职业培训面向着一个广大的群体,培训项目的内容多维且丰富,这也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生态移民地区的远程职业培训教育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构建一种远程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移民地区职业培训层次。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路径方面,合理选择远程职业培训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移民地区的特殊情况

国家推行农村远程教育的工作开始于2003年,目前从广义的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来看,开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干部远程教育培训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带动模式,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模式。职业培训是一种比较独立的教育类型,在构建职业培训与远程教育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发展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应考虑到生态移民地区经济条件、教育观念、受训者接受能力,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过高中以上正规学校教育的移民,可以由政府出资推荐进广播电视大学或其它农业院校深造,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实用人才,在移民地区推广技术技能;对有一定物质基础积累,有意愿转产创业的移民,可以开展创业远程教育培训,充分激励其创业潜能,结合其自身优势,发展养殖、手工、餐饮、销售、服装制作,以及修理服务等专项培训,为移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环境的优化提供人力资本,奠定物质基础。作为第三种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升级转型,移民村应该继续推行以政府组织,企业赞助,非政府机构参与的职业培训形式作为远程教育的有益补充。职业培训对技能掌握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来自发达地区的志愿者参与远程职业培训有助于受训者实时跟进职场发展的趋势,从而更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在统筹规划方面,做到“软硬兼施”,建设同步

生态移民地多为民族地区,多处经济落后区域,与远程教育推广的其它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文化、教育水平差异,结合民族地区地域特征,统筹规划关涉到未来职业培训项目的可操作性。远程教育从规划到实施,从搭建网络平台到课程设置都需要实施者对实施地进行实地考察及统筹规划,注意资源分配的统筹安排,以达到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应该两手同抓,不能重硬件轻软件。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予以引导,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按照“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标准参与课程的设置和课件的制作,结合社会发展和职场发展的要求,实现软硬建设同步,有针对性地构建移民地区职业培训环境。

(三)在培训方式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培训工作的时效性

生态移民迁出地大多地处文化教育水平最落后地区,成人文盲率较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移民不会汉语、不识汉字,信息闭塞,加之经济条件落后,职业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效果不佳。现代远程教育在参与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内容要围绕不同的培训需求制定,以提高受训者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重点,同时还需要培训者结合移民群众的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目标,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模块化形式组织教材,灵活地按受训者的特点组织培训。

(四)在保障措施方面,要建立一套政策支持、经费配套、资源共享的良性机制,促进远程职业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移民迁入地政府应该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规范、办法,对移民群众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引入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本地和异地培训结合、集中和分散培训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层次,逐步构建“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培训机构自主办学”的移民职业培训新格局。政府要转变对移民地区建设扶持的思路,加大对移民群众远程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增加职业培训专项投入,实现扶持方式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过渡,要利用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行各类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与合作,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类培训资源的价值,又不断完善了培训课程本身,拓展了培训项目的覆盖面,实现了远程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生态移民范文篇10

关键词:古浪;移民区;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海拔1778~1926m,南高北低,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气温6.6℃,大于10℃有效积温1940℃,全年有效光照时数约2852h,无霜期142d,降雨量207mm,蒸发量2807mm,降水多集中在7月、8月、9月。移民区现已建成11个移民新村和高峰片、绿洲小城镇,搬迁山区困难群众1.53万户、6.24万人,平整土地12.4万亩,完成田间配套工程11.4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36万亩、养殖暖棚1.7万亩、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2.1万亩、可发展大田种植面积6.3万亩(含耕地休耕1万亩)。该区域耕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现象严重,用水需求大,水资源相对匮乏,是制约移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持续扩大高效节水面积、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是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土壤多为砂壤或绵砂,壤土少,颗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微弱,下层有砂砾障碍层,土壤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能差,供给能力较弱,极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必须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来提升地力。

1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水资源严重匮乏。目前,黄花滩移民区搬迁移民将达到6.24万人以上,需发展农业产业用地11万亩,按规划设计灌溉定额测算,共需灌溉用水4500万m2,现已建成调蓄水池及沉砂池50座,总容积278.4万m2。根据《古浪县黄花滩引黄灌区2019年水资源配置方案》,2019年计划配水2332万m2,因耕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现象严重,用水需求较大,调蓄水池储水量远不足以用水供给,水资源相对匮乏,是制约移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2土壤耕地地力差。移民区土壤类型主要有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和耕种风沙土,约占总面积的89%。此类土壤多为砂壤或绵砂,壤土少,颗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微弱,下层有砂砾障碍层,土壤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能差。据化验,移民区耕地土壤有机质3.07g/kg,较全县平均有机质含量(13.8g/kg)低10.73g/kg;全氮0.19g/kg,较全县平均全氮含量(0.86g/kg)低0.67g/kg;碱解氮34.75mg/kg,较全县平均碱解氮含量66.9mg/kg低32.15mg/kg;有效磷2.84mg/kg,较全县平均有效磷含量(12.5mg/kg)低9.76g/kg;速效钾109.54mg/kg,较全县平均速效钾含量(162mg/kg)低52.46mg/kg。土壤含盐量高,碱性大,而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低,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生态脆弱,土壤质地熟化程度低。同时,因耕层以下的中壤土和重壤土质地因保水保肥能力较差[1],供给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料能力较弱,极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需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来提升地力。1.3有机肥料稀缺。移民区群众属新搬迁户,大部分新垦地尚未种植,秸秆资源极少,加之新开垦土壤肥力不均,土壤熟化程度低,未形成可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层,养殖业刚刚起步,以畜禽粪便为主的有机物料稀缺[2-4],农户积造农家肥数量有限,而商品有机肥价格较高,土壤改良难度较大。在化肥使用上不够合理,施肥时撒施和浅施较普遍,造成了肥料的浪费,肥料利用率很低。1.4农民投入能力不足。移民区群众原居住地基本属于高海拔山区,从事旱作农业多年,习惯于粗放、散慢、靠天吃饭等种植方式。搬迁至移民区后,对有机物料还田、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掌握不够。同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经营收入不高,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农户对劳动资料(有机肥、农机具、地膜等)投入积极性不高,投入能力严重不足。

2发展意见

2.1持续加大调蓄水工作力度。按照《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规划》,移民区连同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总计搬迁移民将达到6.24万人,开发灌溉面积12.4万亩,其中:农业产业用地11万亩,生态林1.4万亩,共需调蓄水量在4500万m2。至目前,已建成调蓄水池总容积278.4万m2。2019年计划调水2800万m2,按照目前移民区耕地供水情况来开,完成计划调蓄水量存在一定困难。必须按照分配种植面积,根据夏秋作物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核定用水总量,持续加大调蓄水工作力度,结合灌区夏灌用水矛盾突出的实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建设一批调蓄水池和沉砂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调蓄能力,有效解决黄花滩移民区严重缺水的问题。2.2切实加强耕地改良措施。坚持用养结合,配套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推广耕地休耕技术措施,合理安排绿肥等肥田作物种植,提升耕地地力,加大有机肥施用,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一是集成推广养地为主的综合休耕技术模式,推广箭筈豌豆等绿肥作物还田晒垡,增施有机肥等技术。二是围绕耕地土壤盐碱化较重区域,通过集成应用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结合、配方肥与水溶性肥料互补、缓控释肥料施用的耕地质量建设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改变盐碱土化学性质,达到改造盐碱地、提高土壤生产能力[5-7]。三是全面普及膜下滴灌节水技术,逐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8-9]。创新推广田间灌水保水技术,建立不同节水模式配灌水制度,构建抗旱节水品种选育、保护性耕作等农艺、工程节水技术体系,实现工程节水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全覆盖。2.3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坚持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全面普及膜下滴灌节水技术,逐步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创新推广田间灌水保水技术,建立不同节水模式配灌水制度,构建抗旱节水品种选育、保护性耕作等农艺、工程节水技术体系,实现工程节水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全覆盖。在抓好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全膜平作穴播、垄膜沟灌等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在此基础上,必须持续扩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逐步配套滴灌设施,大力推广管灌、小畦灌溉结合全膜平作穴播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4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布局,促使农田灌溉与作物需水规律相吻合,进一步缓解用水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逐步改良土壤,提高草食蓄承载能力,缓解争水矛盾。二是逐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科学把握水资源季节性特征,避开枯水期作物争水矛盾,坚持市场导向,通盘考虑,科学谋划。重点围绕膜下滴灌技术措施,着力推广马铃薯、青贮玉米、山药、向日葵、花生、辣根等膜下滴灌措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按农作物生育期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肥等条件的限制,围绕高效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完善配套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选用农作物抗旱新品种,推广种子包衣、脱毒种薯等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俞春花.古浪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成效与主要做法[J].甘肃农业科技,2016(9):77-80.

[2]李国山,李春玲,朱建平.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盐碱地改良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19(9):90-93.

[3]郑素珊,高琛,黄龙生.盐碱地改良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4(3):74-76.

[4]吕晓,徐慧,李丽,等.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J].土壤,2012,44(2):203-207.

[5]王玉江,吴涛,吴杰.磷石膏改良盐碱地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13-7414.

[6]车顺升,罗三强.磷石膏改良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效果[J].陕西农业科学,2000,24(9):16-18.

[7]李旭霖,刘庆花,柳新伟,等.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2):219-224.

[8]李建晶,胡瑜杰.古浪县农业滴灌技术现状、问题及改良研究———以新建村农业滴灌示范区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