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38:05

生态创建

生态创建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为目标,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倡树文明新风,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全力建设生态美丽宜居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和人文风貌;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依靠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任务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力促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有质的提升。到2017年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基本达标。

(一)近期目标(2013—2014年)。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镇村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到2013年底,建成生态文明镇;建成生态文明村31个,占35%。到2014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样板镇;建成生态文明村40个,占45%。

(二)中期目标(2015—2016年)。加快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村生态文明创建步伐,并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同时,兼顾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底,建成生态文生态文明村50个,占56%。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村60个,占67%。

(三)远期目标(2017年)。巩固通过考评的镇、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保持复查通过率达100%。到2017年底,全镇89个村基本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标准。

四、创建内容

1.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提高规划标准,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人口增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公共基础设施在规划中作出明确安排。注意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的衔接,增强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注意保持和体现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的特点,注意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充分体现创建特色。

2.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搞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以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群落。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充分就业和转移就业,形成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3.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内全面达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标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现“户收集、村集中分类、镇中转、市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村内无污水横流和直接排放现象,无“土小”企业存在,畜禽生态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理,真正实现水清、路净、村美。

4.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各类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村村有综合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两委”办公场所、有便民超市、有互助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农村新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更舒适、便利。

5.倡树文明新风。坚持经常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普遍提高。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示范村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俗。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社会组织健全配套,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党组织工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落实。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水平。健全农村治保、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将成立具体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工作。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创建工作职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工作。

(二)精心组织。镇领导小组要科学谋划,全面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三)加大投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引导群众“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

生态创建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建议;云南

1顶层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任务更加明确。“”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同时强调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两个主要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等三个创新,突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等两个“靓点”,并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2008年11月,习视察云南期间提出“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切希望。云南省按照“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并成立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013年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中,提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目标,明确到2020年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年)《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16—2020年)》。

2省级生态文明创建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全国得到积极推广。1999年海南率先开展生态省建设,其后全国先后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并有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目前共有74个县(市、区)、2986个乡镇、46个县(市、区)分别获得部级生态县(市、区)、部级生态乡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命名。云南省是开展生态省建设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创建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2017年底,云南省有1个州(西双版纳州)和1个县(石林县)分别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授牌,有1个州(西双版纳州)和4个县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国家生态州”和“国家生态县”的考核验收等待命名,有21个县获得了云南省政府“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的命名,有1个市(保山市)和23个县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云南省生态文明州”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的考核验收;此外,昆明市、普洱市和约20个县也已开展“云南省生态文明州”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的创建工作,昆明、玉溪、景洪等城市开展了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细胞工程的创建也积极推进,目前已创建绿色学校3000多所、绿色社区近600个、绿色教育基地近80个。

3云南省生态文明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然各级州市、县、乡政府均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高度的认识和重视,但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并落实好,部分地区仍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随着生态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涉及的部门不断增加,目前最新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建设已涵盖组织、宣传、财政、审计、环保、发改、统计、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住建、卫生、教育、商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创建组织难度进一步加大、指标考核数量也进一步增多。(3)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对基层创建的系统性、科学性构成了较大的影响。(4)部分指标的统计尚不系统完善,数据不够精确,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应对策措施的提出和工程项目的实施构成一定影响(如工业用水数据涉及多个部门,水务部门主要针对大型用水企业和自来水厂供水的企业进行了统计,没有对大量小型企业的自备水的取用进行统计;工信部门或统计部门主要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了统计;环保部门主要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统计;几类部门的统计均不完全。又如农业净灌溉用水量由于基础设施的局限目前仍是一个粗略的统计数据。再如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体系”中新增的公众绿色出行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等指标的统计均不全面,等等)。(5)部分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由于资金等原因仍存在较大缺口。(6)部分地区仅满足于“拿牌子”,获得荣誉后工作懈怠,长效机制缺失,出现环境质量下降或监管不到位情况,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也还不浓厚。

4对策建议

生态创建范文篇3

生态保护要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必须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强管理,将生态旅游示范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模式和载体,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创建的关键

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部门给予全力保障。神创建工作,在得到国家、省市旅游局、各级各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的基础上,我县举全县之力,合力共进,成效明显。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国家公园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生态创建范文篇4

一、学习文件精神

会上,工会主席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县长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创建省卫生县城活动的实施方案》都发[2013]9号文件、《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活动实施方案》都办字[2013]47号文件、《县创建省卫生县城片区包干责任表》都办字[2013]48号文件、《县创建省卫生县城成员单位主要工作任务》都创卫[2013]1号文件和县创建省卫生县城检查评分标准及目标责任分解表》都创卫[2013]2号文件,刘秋金主任最后提了几点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成立组织机构

经委班子研究决定,成立了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工经委创建文明卫生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卫具体工作。

三、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县创建省卫生县城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委实际情况,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而后集中研究,制定出了《县工经委创建卫生城活动实施方案》。

四、部署工作

会上,县工经委负责人同志对县工经委“创卫”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创卫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精神,改善民生、改善形象、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为完成“创卫”活动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生态创建范文篇5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谋划及时,规划到位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部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

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

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部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

(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

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

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

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三、荣成市经验

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3.以点带面。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生态创建范文篇6

一、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搞好白洋淀堤建设规划

堤是国家一级堤防,它肩负着保、保、保、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四保”重任,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堤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蜿蜒曲折的造型而享誉华北,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自年以来,我局争取了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堤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堤的防洪能力,也为白洋淀、堤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建文明生态旅游区工作,从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出发,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搞好堤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认真抓好在建工程项目,保证工程按期、按质完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指导规划的制定,既考虑当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千方百计积极争取资金多上项目,为文明生态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在搞好堤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绿化美化工程。多年来,我们按照防洪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了加固除险系列工程。从年开始,沿堤内侧开挖了13公里的航道沟,沟与淀内水道相连,便利了水上交通,增添了白洋淀的灵性;沿戗台栽种了几万棵速生杨柳,开始着手恢复白洋淀昔日“长堤烟柳”的优美景观。继续实施堤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堤范围内林木管理制度,搞好林木的补栽和管理,使堤真正成为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廊。

二、全面清理堤范围内违章建筑及乱堆乱占问题。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月日前,工管科组织堤沿堤7个闸所分别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私搭乱建及乱堆乱占进行逐户清查、登记造册,并通知当事人于月20日前自行拆除。

第二阶段:对未在年月日前按要求清理完毕的,水务局将依法律程序给予当事人罚款及责令清除私搭乱建、乱堆乱占的行政处罚。

第三阶段:对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处罚决定的,水务局将申请任丘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严格堤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继续坚持堤分段管理责任制。把堤按照区属划分给沿堤的7个闸所,分段管理、责任到人,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二是严格沿堤建筑物的审批,加大违法查罚力度。实行堤上建筑申报审批制度,对影响防洪安全、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影响堤防整洁美观的建筑物,一律不予审批。堤临河一面只许种树,背河面只许栽种树木和搭建经营性临时建筑,未经批准的违章建筑一律限期拆除、恢复原貌。

三是做好堤闸所管理人员培训和硬件设施建设,堤管理所接待楼严格按照宾馆化进行管理,保证旅游接待任务。充分发挥好垃圾清运车和新建70个垃圾池作用,并做到及时清理,随时保持清洁,落实好分段责任制,根据堤身清洁、堤面堤坡平直、树木保管完好等进行奖惩。同时,做好与旅游局、环保局的互相勾通和协调,对旅游码头、各种游艇,淀边种植养植和加工行业,落实好相关管理措施。

四是有针对性的做好水法宣传,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水法》、《堤管理规定》和《防洪法》,使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培养旅游区群众维护堤安全和美化的自觉性,为旅游区文明生态建设创造浓郁的舆论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水务局为白洋淀文明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和个站所所长组成。

(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局长负总责,副局长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工程站负责堤建设的规划;工管科负责私搭乱建、乱堆乱占的清查和巡查;水政监察大队负责私搭乱建、乱堆乱占清理的法律程序履行;、、等分别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清查及巡察工作。

生态创建范文篇7

我们抢抓市现代农业示范镇建设,以及市差异化考核被列为农业类乡镇的机遇,积极转变思想、创新思路,克服水源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积极争跑各类支农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资金配套,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占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去年1-10月份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800.8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14%;今年1-10月份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950.9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8.4%,同比增长5.26%。近两年来,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上投资总额超过2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扶持壮大支农产业。加快“草根经济”发展,形成刃具加工、被服加工、手套加工、花椒加工、塑料编织、特色种植养殖等经济专业村38个,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培植壮大粮菜、林果、畜牧、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今年新上玉泉林果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农业项目6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7家,流转土地3200亩,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抓好了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已在上海、苏州形成劳务基地。三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新建了小三峡摄影写生基地、自行车绿道、林果观光园、大樱桃采摘园、农家乐餐饮和中共滕县县委、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两城三地”居民休闲自驾游的目的地。

二、坚持建管并举,全力优化村镇生态环境

我们在村镇环境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建管并举,全面实施宜居村镇工程,加快“美丽”建设,让村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人。一是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全市率先启动,投入120余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配备大型垃圾转运车1部,配置标准化垃圾箱体99个,购置保洁三轮车136辆,按实际配备户用垃圾桶1.6万个,按标准率先完成了保洁费收取。采取“五统一”模式,即统一托管、统一场地、统一收费、统一粉刷、统一考核,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抢抓首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镇”创建机遇,总投资4600余万元实施了村级公路网化工程,累计硬化村级道路200余公里,投入总额、建设里程均居全市21个镇街首位。今年重点进行了完善和提升,把路肩培护、绿道建设和森林创建紧密结合起来,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确保了整体效果,并代表迎接了全省农村公路网化工程示范县创建的检查验收。同时,加快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进度,在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争取实施了24个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饮水条件。三是抓好森林建设。加大林业投入,搞好荒山绿化和林果苗木规模经营,新发展农田林网8000亩、山坡经济林3000亩、平原防护林1220亩、各类观赏苗木800亩,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天然氧吧”的同时,涵养净化了地下水源,境内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利用春季和雨季,在全镇89个村开展了“四旁”植树活动,大力发展边角经济,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四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新农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做好了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大病救助等工作,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民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夯实基层基础,大力营造文明和谐乡风

我们紧紧依靠朴实勤劳的8万人民和一支作风过硬的镇村干部队伍,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营造了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今年投资700余万元完成了14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累计创建生态文明乡村40个,制作了文明一条街,新建了文化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了“四德”工程示范村创建活动,制作“四德”工程一条街20个。深入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生态示范户、子女教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倡树了讲文明、促和谐、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开展了商圣故里至善好人“感动”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推出8位群众中的平民英雄,弘扬了“有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朴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平凡的感动和榜样的力量,凝聚了加快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二是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坚决打击和取缔土小企业,防治污染源,确保了水源地安全。通过打黑除恶、义务联防、电子监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违法犯罪,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全镇未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学习型机关创建和“书香”建设,在全镇大力开展了干部素质境界提升工程,锲而不舍、驰而不懈地抓学习,通过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静下心学、沉下身炼,提高了镇村干部素质境界。开展了“角色责任本色”、“双向挂职”、“三访三问”等实践教育活动,提高了镇村干部实践能力。注重解决村级组织在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为群众办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村级“领头羊”,全镇“三高三强”型村支部书记占到了85%以上,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生态创建范文篇8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重要途径。我局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由梁小群副局长任组长,各区建设局、市安监站及局办公室、质安处、建管处、科教处、法规处等单位为成员的市建设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建设局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构建了两级创建领导机构,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部署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任务

1、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并下发了《深圳市建设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分阶段落实工作任务:200*年2月至6月,为集中整治阶段,全面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整治;200*年7月至8月,为巩固阶段,进一步巩固整治工作成果,确保建筑工地达到创建的各项要求;200*年9月以后,为迎检阶段,加强文明施工管理,配合做好“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考核工作。

2、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年”、“基层基础年”的统一部署,结合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确认、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市容专项整治、清洁深圳月等活动,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宿舍、场容场貌进行重点整治,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落实。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落实创建工作任务。

根据《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在创建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扬尘控制。建筑工地施工生产做到工完场清,建筑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建筑工程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减少粉尘影响;在土石方工程施工阶段以及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采取洒水湿润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2、防治噪声污染。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采取降低噪声措施。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再进行夜间施工。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做到轻拿轻放。

3、加强建筑垃圾管理。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垃圾,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并按照城管部门的规定处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堆放建筑垃圾。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创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1、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融入到对建筑工地的日常监督管理中。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告知性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日常每一次的监督工作中贯彻落实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施工现场密闭管理、工地出入口硬地化、施工现场扬尘控制、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等措施。今年前三个季度,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共检查工地8916项次,发出整改通知书697份,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建筑工地存在的违规行为,确保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2、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在我局组织开展的200*年上半年全市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检查、政府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工作中,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共检查工程项目1535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27份,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创建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战略部署,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倡导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把我县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活力而努力。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融入合肥经济圈和背靠大别山绿色生态优势,以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与生态城镇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生态化为目标,充分调动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使我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力争2014年全部到达部级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

三、工作重点

1、开展县城和乡镇集镇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提高城镇绿化率;

2、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和进水浓度,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厂营运;

3、加强建筑工地管理,防止噪声和扬尘污染;

4、指导各乡镇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全县清洁工程建设步伐。

四、实施步骤

部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分五个阶段完成(2013年-2014年)(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3月-9月)

1、动员发动。召开全县部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形成合力,确保圆满完成部级生态县创建各项工作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为全面落实2013年9月27日县创建部级生态县动员大会会议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成立“县住建局创建部级生态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我局建设生态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3、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县住建局创建部级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分解创建任务、指标,落实责任领导。

(二)创建落实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工作重点,全面落实确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与任务,满足创建国家生态县指标体系。

(三)组织申报阶段(2014年4月-9月)

做好相关验收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迎检前的自查、整改,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考核标准。

(四)迎检验收阶段(2014年10月-12月)

全力做好迎接部级生态县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五)总结提高阶段(验收命名后)

针对部级现场技术考核验收组验收意见和要求,制定落实下步整改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总结、巩固、提升生态县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建成部级生态县。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县是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责任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本局责任范围内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问题整改意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行动统一到位,宣传服务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责任范围内的创建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国家生态县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责任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创建任务的组织领导,制定创建任务方案,落实创建任务措施,将创建任务责任指标进一步细化,逐项逐条分解,按标准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创建突出问题整改任务都有人牵头,有人具体抓。

(三)突出重点,确保达标。开展县城和乡镇集镇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提高城镇绿化率;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和进水浓度,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厂营运;加强建筑工地管理,防止噪声和扬尘污染;指导各乡镇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全县清洁工程建设步伐。

生态创建范文篇10

建班子——发挥能人效应。林城村隶属固安县牛驼镇,有780户、3100口人,5046亩耕地,年人均纯收入4980元,以传统滤芯产业远近闻名,拥有一批固定资产百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大户,吸引了各地千余名打工者。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的新矛盾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一是原有的三个行政村村务管理各自为政,村民居住混杂、地块交叉、街路共用,给村街的整体规划带来难度;二是原有企业大都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没有发展空间,缺乏有效管理,信息封闭,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三是位于村主路上的集市秩序混乱,阻塞交通,管理难,搬迁更难。面对这些问题,在县乡领导的支持引导下,决定取消分立格局,成立林城村党总支和林城工作委员会,对原三个村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003年5月1日,经过村民选举,由15人组成的林城村党总支和工委正式成立。新班子在保留原三个行政村班子的骨干力量外,选举两名本村的企业家为林城村的带头人。齐润连,是一个拥有恩康医药化工原料有限公司、馨绿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农民企业家,也是一名具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刚过不惑之年的张海桥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拼搏,建立了金海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康益泉度假村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在林城村党总支和工委选举中,他们众望所归,分别当选为总支书记和工委主任。面对党组织的信任和父老乡亲的厚爱,面对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文明小城镇战略带来的大好机遇,他们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性的重任。以“办实事、求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工作准绳,一心扑在事业上。为保持村班子的先进性和连续性,村里又新发展了5名年轻的班子候选人,由现任工委副主任负责传帮带。一年来,一班人团结一心,以身作则,带领全村群众紧锣密鼓,大干苦干,咨询、规划、设计、施工,以惊人的胆识和超强的魄力使林城村彻底变了样。

抓经济——扭住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其他无从谈起。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领导班子为林城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在全县的经济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如何使林城村在更高的品位上实现更快的发展,村班子成员首先想到的是规划。他们邀请铁道部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园林景观系专家来为本村描绘“蓝图”,制定规划。在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策划下,充分依托106国道、京九铁道、京开高速纵贯全村的交通优势、长期从事滤芯规模加工的产业优势和地热、矿泉水丰富的资源优势,完成了全村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林城现代生态农业温泉旅游区的构想,以“农村城市化、工业规模化、农业公司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生态新村应运而生。目前,他们先后与北京工商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首都高校签定协议,在林城村西部开发建设占地2000亩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实行公司化管理,订单化销售;同时,由中国民生银行投资建设占地800亩的中国饮食文化博览园,由外企投资建设占地1200亩的高尔夫球场已达成协议;占地500亩的生态别墅家居园、300亩的跑马射击场、320亩的金海度假村文体中心完成规划设计。

背负着全村几千父老乡亲的重托,齐润连、张海桥上任后几乎没睡过一个整夜觉,没有吃过一顿踏实饭。为了使村里传统的滤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竞争优势,他们召集全村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反复商讨、论证,通过村民集资160万和每亩租赁费2万元,在村东部规划出580亩地用于建设工业区,把全村200多户从事滤芯生产和汽车配件生产的个体企业全部迁入,实现了规模效应。目前,全区水、电、暖、通讯等配套设施已经完成,70户企业开始入驻建设,其他企业也已达成意向,实现了工业生产由家庭作坊式向现代企业化的转变。

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他们又开始筹建奶牛场。为鼓励没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农户加入牛奶生产行列,村集体主动投资150万元建设养牛基地、饲料仓库等基础设施,联系引进国外优种母牛,负责提供技术服务、保证青储饲料,由村集体出面为每户入场农户联系50%的投资贷款,并确保牛奶销路。半年过去了,场内的奶牛由200头发展到300头,入场经营户只提供劳动力和部分资金,负责奶牛饲养和管理,其余的就是踏踏实实、毫无顾虑的等待回报。

重生态——大搞形象建设。形象不仅直接关系招商引资,而且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林城村投资400万元,修建了长5000米的高标准环村公路和长1000米通往京开高速公路出口的景观大道,并启动了占地100亩的北京943路公交车站工程,真正实现了“一个小时进京下卫”。为改变村街原来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私搭乱建的混乱局面,林城村投资200万元对村内42条横街、63条胡同全部实施硬化,投资50万元安装路灯600盏,在所有道路两侧栽植法桐等观赏树3100株,在环村公路、景观大道两侧绿化带内栽植杨树四排、12000株;同时拆除、取缔所有乱堆、乱建现象,实现道路通、路面清。为保持硬化和净化成果,村集体又投资15万元在各条街路设置高标准垃圾箱130个,购置专用环卫清理车2辆,洒水车1辆,组建了13人的专职环卫队伍,村内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全天候保洁。另外,投资50万元建起了占地20亩的集贸市场,成立4个人的专职管理小组,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现在,全村大力发展青储饲料,总量已达650万斤,既为奶牛场提供了优质饲料,又避免了秸杆、柴草入村,保持了村街内整洁、美观。

树新风——精神与物质并重。林城村在短短时间内彻底大变样关键在于群众的积极参与,而群众拥护的关键就在于新任班子的感召力。在每次班子全体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工委主任都在强调: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不能致富,就是我们无能。住在村子一公里之外的张海桥一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5点准时起床到村子、到正在建设的工业区、到刚刚利用废旧坑塘改造搬迁的市场走一走,听一听村民的呼声,看一看工程的进度。村工委副主任姚贺光也和书记主任一样,每天开着私家的车,忙着公家的事,联系小区入住企业,协调地块、清运垃圾,筹建奶牛场等。村干部的奉献精神时时刻刻感动着村民。在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齐润连、张海桥每人率先捐款30万元,之后不到10天时间,就有210余户村民自发捐款25万元,其中多的上万元,少的三五元,既有古稀老人们捐的儿女们的孝敬款,又有孩子们积攒的压岁钱。在清理侵街占道过程中,村班子两名成员率先拆除了自家有碍规划的影壁和院墙,而村民尹和则硬是把新建的住房主动拆除了,损失了10多万元不说,还为村里修路捐款1万元。在建牛场、建工业区、修环村路过程中,涉及200多户村民的耕地,但在调整地块时没有一名群众提出反对意见,完全服务村集体的安排。另外,在村里修路的四个月时间里,没人拿过集体一块砖,没人提出一句要工钱,体现了群众全力支持集体发展的决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