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风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7:12:37

全球金融风暴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1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怖袭击线索,所以美国的安全性也比欧洲更差。利率、增长率、安全性这三个条件都在去年同时倒转过来,必然会引起国际资本环流逆转,从美国流向欧洲。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这样的交易怎能不亏钱?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发生1929~1933年全球性资本主义大危机后,欧美资本大量涌入前苏联,当时所建立的大批钢铁厂、机械厂、拖拉机厂等,为前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前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今天,如果我们在可能发生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中把握好机会,作好各种制度与政策储备,一旦出现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情况,就不会措手不及,就会使中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提前10年到来。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2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3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老飨咚鳎悦拦陌踩砸脖扰分薷睢@省⒃龀ぢ省踩哉馊鎏跫荚谌ツ晖钡棺矗厝换嵋鸸首时净妨髂孀用拦飨蚺分蕖?/P>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庋慕灰自跄懿豢髑?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4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老飨咚鳎悦拦陌踩砸脖扰分薷睢@省⒃龀ぢ省踩哉馊鎏跫荚谌ツ晖钡棺矗厝换嵋鸸首时净妨髂孀用拦飨蚺分蕖?/P>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庋慕灰自跄懿豢髑?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5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7年走低,2000年终于出现了转折,增长率开始上扬,许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气,更有乐观者认为,走出增长低谷和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先是从去年3月到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陆续转入负增长,然后是从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显示出货币大规模退出交易过程和通货紧缩回归的趋势。从工业生产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长率还高居11·2%,进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进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进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长率只有7·9%,创1998年以来月增长率最低水平。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01年的GDP增长率只有7·3%,不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启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以来,2001年可以说是内需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高达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个百分点,是1999年投资增长率的2·4倍!从消费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全年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个百分点。两条国内需求曲线,一条显著上扬,一条平缓上扬,当年只有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条陡直下跌的曲线,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净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曲线不跟随占主导地位的国内需求曲线上升,而是跟随出口曲线下降呢?

这就必须从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结构来看。大约从1995年到中国的“九五”计划全期,从南部的深圳,到中部的上海,再到北京的中关村,短短5、6年的时间里,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形成了巨大的电子产业带,电子通信类产业1994年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还只有3%,但是1999年就超过了轻纺、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9%,其增长率大约是同期工业增长率的3倍以上,其中,个人电脑和芯片等产业的增长,更是比同期工业速度高出8~9倍。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通讯方式的高速发展,服务业中信息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资料计算,2000年二、三产业合计,电子通讯类产业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六分之一,这一比重,甚至高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

在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逐步走低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产生这一变化的动因,主要不在中国内部,而在中国外部,在于1995年以来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美、日、台、韩等国家与地区的电子通信类产业,在这一时期向中国沿海地区的大规模转移。这些国家和地区需要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秀的劳动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电子信息类产业的高度外向型发展。在贸易统计中,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被统计在机电产品出口中,其中机械和运输工具类约只占20%,其他是电子和电器类产品。1995~2000年,机电类产品出口新增额占全部出口新增额的47·4%,而同期新增出口机电值占同期机电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亦高达42·9%,也就是说,在过去6年中,机电工业新增产出份额的40%以上都是面向出口的。由于机电工业新增产值目前已超过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一,而近年来新增GDP中来自于工业的份额又几乎占到50%,因此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直接贡献,当在年均1~1·5个百分点之间,如果考虑到机电工业是产业链条最长的产业,则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对总体经济增长就更加具有全局性影响。

正是因为中国近6年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外向型增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衰退,特别是美国新经济的崩溃,使其对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吸纳力大大减弱,就立即引起了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衰退,中国经济增长曲线跟随出口曲线下滑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的24·2%下滑到2001年1~10月的4·2%,不仅低于同期6·1%出口总增长率,10月当月甚至出现了1%的负增长。从最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类产品芯片出口看,近三年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2%,但从2001年初就转入负增长,10月份的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30%。

经历了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早已从封闭走向开放,已经深深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说“世界经济感冒,中国经济打喷嚏”,已经没有任何玩笑的意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直接与间接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约已占到全部出口的40%,因此美国经济不仅对世界经济,也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大家都在预测2002年的经济形势,我看未言中国经济,先需看清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今年的走势如何,然后才能说中国如何,因为至少今、明两年内,中国经济增长曲线跟随出口曲线变化的规律不会被立刻改变。

二、从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与货币制度危机的视角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溯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新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自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我对美国经济是持“L”型曲线的看法,但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不是源于美国,而是源于日本。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就必须对日本经济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去年又进入10年中的第四次负增长,以致于日本政府公开的对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就是“0”。号称二次战后“世界经济中的优等生”、曾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40年,把美欧经济打得抬不起头来的日本经济到底出了什么事?

日本经济的问题可以追溯到1985年美、日签署的“广场饭店协议”和其后的“卢浮宫协议”,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和强迫日本政府降息。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受到打击,产业利润随之摊薄,同期日元利率水平又降低了一半,从5%下降到2·5%,引起日本民间的巨额资金纷纷涌入资本市场寻找出路,由此导致日本地产和股市狂涨以及泡沫经济泛滥。1985年日经指数还只有1万点,仅仅过了4年就狂涨到4万点。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1985年还在60%,1989年一度超过150%。地产价格比股市涨得还利害,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是美国的1/25,但在最高点时,日本地产的理论价格竟是美国地产价格总值的四倍!由于企业筹资容易,刺激了私人投资的活跃,其占GDP的比重跃升到25%,比80年代前半期整高出5个百分点。这些都刺激了经济增长水平,8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4·7%,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3·8%的水平,企业利润4年中也大涨了70%。

但既是泡沫就没有不破的时候,1990年初,日本政府由于担心经济过热,开始提高利率水平,股市应声而落,199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也开始跟随股市进入暴跌过程,起初人们以为是暂时现象,谁想到却持续了10年,到今年2月5日,日经指数竟跌破了9500点,早已跌破了1985年股市狂涨前的水平,创18年来最低。1991年有人曾预测,由于泡沫经济破灭所造成的企业年破产坏账损失,放开胆子说总数也就在8~10万亿日元,但1999年当年日本企业破产所形成的坏账额,已高达15·9万亿日元,2000年又上升到25·8万亿日元,2001年1~11月,日本企业破产坏账月均额达3·3万亿日元,看来全年突破30万亿日元是轻而易举,所以仅近三年企业的坏账损失就已是10年前最大胆估计的7倍!1992年,日本央行的一个内部工作班子曾起草了一份秘密报告,评估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银行资产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推测日本银行体系由此所形成的不良债权总额在25~50万亿日元之间。这份报告后来不知怎么流传到社会上,把日本社会各界和国际金融界都吓了一大跳,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去年日本央行行长速水优公开承认,日本银行体系的全部不良债权已达150万亿日元,这还招来日本民间和国际金融界的一片痛斥,说他没讲真话。据日本民间和国外有关机构估计,日本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可能在250~300万亿日元之间,这也大概是10年前日本央行秘密报告估计数的6~10倍!

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起因并不是经常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危机。从日本外部看,这10年美国经济正处在长期繁荣期,亚洲经济在“97金融风暴”以前也是一片繁荣,欧洲经济在1997年后逐步作出紧缩低谷,经济增长率直追美国。从日本内部看,在这10年衰退中,日本的产业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这可反映为日本贸易长盛不衰的顺差。去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已超过40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欧盟和亚洲各国,居世界首位。因此,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体系在巨大的坏账损失面前无以自拔。

日本的“L”型曲线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即不是产生于生产过剩,而是产生于金融体系崩溃。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中,最后也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但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在今天的日本经济危机中,我们却看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倒置,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原因只能从世界资本主义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去寻找。众所周知,在二次战前,世界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即各国的货币发行与各国的黄金储备挂钩。二战后,在美国主持下,建立了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金汇兑”本位制。不管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世界货币量的增长在正常的状态下,都要受到“物”的制约,换言之,就是说无形财富的增长要受有形财富的约束。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所谓“虚拟经济”,如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但这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与交换的货币,必有一部分社会的物质产品剩余与之相对应。

然而,美国由于在60年代的越战中军费浩大,国家财政难以为继,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货币支撑,由此再不能维持美元与黄金的稳定比例,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一纸文告,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随之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所谓“牙买加”体系时代,即在货币发行制度中再也找不到“物”的影子,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发多少货币就发多少货币,由此导致世界货币发行象脱缰野马一样膨胀开来。以美国为例,1966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仅解体5年后,其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就只剩下20%,而无关的则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贸易额当年为6万亿美元,而当年世界货币交易额为600万亿美元,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额只占到1%,美国当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要少,只占到0·7%,可见世界货币运动与物质产品生产流通的关系分离到了何等程度!据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累积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年度GDP总额的60倍!

各国央行发行货币是供给,既然物质生产与流通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如此之少,那么庞大的货币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产生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地产等这些虚拟经济的交易。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券商、外汇交易商和房地产商等,以自己手中的证券、外汇与地产等向银行作抵押申请贷款,获得现金后再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这些抵押品在炒作中升值后,又可以向银行申请得到更多的贷款,进行新一轮的炒作,如此循环往复,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在货币的支撑下使虚拟资产价格不断膨胀起来。在美国,70%左右的银行贷款是流向股市的,再加上房地产等方面虚拟经济的需求,与物质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需求只占不到1%就不是难理解的事情了。

1997年,美国的两个学者墨顿和斯克尔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是在70年代初提出的期权与衍生工具理论。实际上在上世纪20年代期权理论就已经有了完整形态,但是以前研究期权理论的学者没有生活在货币脱离物质生产的时代,不可能提出衍生工具理论,由此也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观墨顿和斯克尔斯,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形态的需要才能大行其道,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正是推动货币需求与虚拟经济如脱缰野马一样膨胀的重要机制。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与物质产品相交换,所以若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为什么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货币已经膨胀到如此地步,却没有发生严重的、持续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也在思索当中,初步的认识是,首先,即使在货币脱离物质生产过程而独立运动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依然存在的,这仍然会由于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多数社会物质财富而形成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主要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是不断下降的,以致出现了害怕形成世界性通货紧缩的担忧。从世界各国的国民总储蓄率看,在1965~199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是持续上升的,大约从18%上升到28%,同期发达国家从24%略降至22%。由于储蓄是稳定并上升的,货币随时可以转变成商品,因此过度发行的货币主要是在虚拟经济领域导致资产价格膨胀,而不会大规模冲入物质生产与流通领域,导致物质产品价格的膨胀。这就是所谓的“盘子”理论。你可以想象在你家中有10个盘子,但由于你家只有3口人,所以经常被使用的盘子始终是放在最上面那3~4个。你的夫人可能由于喜欢而又买了10个盘子,但你家每餐所使用的盘子决不会因此而增加。当然,资本市场的溢价也会刺激消费,从而引起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货币向物质经济领域回流,就是所谓的“财富效应”,但二者远非对等的关系,例如在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每溢价1美元,平均只能引起0·04美元的消费购买力。有关分析资料显示,1996~2000年这5年中,美国居民的资本市场溢价收入高达11万亿美元,但平均每年由此增加的消费购买只有不到1000亿美元,还不足美国年度GDP的1%。所以由资本市场回流的这部分货币,根本不足以导致物质生产与交换领域中的通货膨胀。

其次,一般而言,本国储蓄不足会导致贸易逆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外资流入就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告罄就必须限制进口,强制实行贸易平衡。但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世界各国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货币,即便是本国的净储蓄为负值,只要在全球范围内储蓄是稳定和增长的,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进口需求,而不会由于本国过度发行货币而引发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实际是利用本国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向接受这些货币的国家征收“铸币税”。在此条件下,必然是利用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逆差向世界输出货币,购买本国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国,虽然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但国民总储蓄率却从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从居民储蓄率看,1990年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间,贸易逆差也从1990年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亿美元。在这一期间,由于美元的强势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制造业,进口消费品几乎占到本国居民全部消费的40%,而自1995年以来,美国每年所吸纳的世界净储蓄份额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达72%!一个世界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居民可以不事生产,仅凭美元的霸权地位就可以把他国居民创造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可见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为何如此紧张美元的强势地位。而没有“硬通货”地位的国家如果过度发行货币,仍会导致物质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如刚刚发生的阿根庭金融危机就是如此。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已历30年,庞大的货币资本已逐步演变为独立于物质经济之外的异生体。这个“货币怪物”不仅培育出了极具泡沫化的虚拟经济,也在不断改写许多传统经济中的重要运行规律,甚至成为世界经济运行趋势的主导。例如,在传统的世界经济中,汇率是由贸易决定的,如果在贸易项下有顺差,一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就会贬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中,由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所引发的货币交换,是货币运动的主体。但是在货币脱离物质经济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围绕物质生产流通所发生的货币交换越来越不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间货币运动的主要渠道也逐步转到资本项下进行,因此货币汇率就越来越决定于一国资本项下是逆差还是顺差,而与贸易项下的变化没有关系。所以,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是否强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乃至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国际储备是否充足这些在传统经济中决定汇率的重要项目,现在统统显得无关紧要,而是否可以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是否可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才是决定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繁荣还是萧条的关键。如前所述,日本经济尽管可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尽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日元仍然一路走贬,而美国经济尽管制造业凋敝、经常项下的逆差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却仍然可以保持美元的坚挺和经济的繁荣。

所以是否可以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也不同于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分析的帝国主义阶段。因为在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发展物质产品生产,但先是在1956年,以美国的“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所谓“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其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再加上货币脱离黄金的条件,就使虚拟经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许多基本运行规律,也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世界的主要矛盾,也是大国利益纷争的目标,也已发生了转移,已从一战、二战时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销售市场,转变为争夺国际资本,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照样可以锦衣玉食。欧盟的统一从欧元开始,也是要与美国争夺货币权,而美国在欧元启动初期就发动“科索沃战争”,目的就是打压欧元的势头,用美国的军事霸权维护美元的世界霸权。从这点讲,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在现阶段也具有了新特点,就是为了争夺国际资本而打,而不象以往那样,是为了争夺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源与市场。小布什在阿富汗战争后突然提出了所谓“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类比成二战时期的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对这种子虚乌有的谎言,许多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但若用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主要矛盾观点看,则不难看出,美国人是在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家门口布下了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现在先拉开打的架式,一旦出现资金从美国大规模退场的势头,就有可能在这两个方向上动武。欧洲人在科索沃战争后已经开始看清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在小布什提出“邪恶轴心”论后,欧盟和英、法、德、意、西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反对意见,甚至连一向对美国跟得最紧的英国,也说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下次反恐战争,英国将不会出兵。所以,如果有第三次海湾战争,欧洲人极有可能与美国翻脸,甚至发生或明或暗的军事冲突。

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都不是正常状态,从日本的经验看,是泡沫就总有爆裂的时候,“不是不爆,时候不到”,而一旦到了爆裂的时候,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泡沫经济破灭会首先打击一国的金融体系,是由于证券、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会在银行体系内部形成不断增加的巨额坏账,这与泡沫经济的膨胀正好是相反的过程。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现金到资本市场炒作,由于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远高于企业负债上升的速度,因此从企业看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还可以申请新贷款;从银行看企业的抵押品不断升值,银行发出的贷款有充分保证,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很好,可以不断对企业提供新贷款。况且银行体系本身也在购买大量资产,例如日本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日本全部股票的30%,股票升值使银行的盈利与资产增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占到其全部资产的8%才算正常,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权益,即股东投入的创业投资,第二类是补充资本,主要包括坏账准备、从属债务与所谓“隐性资产”,就是未实现的股利。两类资本各占50%,在日本,在第二类资产中,“隐性资产”又占到45%,所以,银行所持有的股票溢价就可以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有能力贷放更多的资金,从而成为银行信用膨胀的重要条件。

捅破资产泡沫的形式可能有多种,在日本是因为央行加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是因为外资抽逃,但是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股市与地产价格出现暴跌,这时的情况与资产泡沫膨胀时的情况恰恰相反,企业的炒作资金无法收回,就无法归还银行的借款,银行由于担心更多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一方面收紧银根,不愿对企业放款,一方面逼企业还债,而企业为了归还银行借款,不得不抛售手中的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新一轮下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会大大高于企业的债务清偿速度,进而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不断增大的坏账,这就是日本经济10年来的现实。股市和地产泡沫可以破,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企业的泡沫也可以破,但是破到银行却破不下去了,因为企业是对银行负债,银行却是对企业和个人存款者负债。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和个人都从泡沫经济创造的繁荣中获得了收入,这部分资产泡沫已转换成企业和个人的银行存款,在企业破产风潮中,当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出现大规模减损的时候,如果也让存款方中的泡沫相应减损,银行当然能恢复正常状态,但在银行存款中何为企业和个人的正常收入,何为泡沫经济收入根本难以讲得清,又如何破的了?况且,日本1·2亿人口有近11万亿美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但日本政府所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却只有360亿美元,只相当于全部居民储蓄存款的0·3%,所以让银行也大批破产而让政府对存款人负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若在银行与政府都不能对存款人负责的情况下让银行大批破产,就无异于让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破产,正是这个原因使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无法平衡,这也是日本银行和历届政府找不到解决银行问题出路的根本原因。况且,由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贬值,资本充足率相应下降,贷款规模必须随之紧缩,乃至出现全社会的信用紧缩,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尚且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一般企业就更难获得银行的支持,经济发展由此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银行问题找不到解决出路,日本经济必然是走出“L”型曲线。

顺便指出,由于资产泡沫破灭和银行体系破坏才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因此10年来日本历届政府想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创造日本经济景气,可说是文不对题,因为日本经济根本就不是由于物质生产领域发生问题而造成停滞。现在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80年代中期的60%上升到160%,利率几乎为“0”,已经没有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去年末以来又转向汇率政策,操纵日元大幅度贬值,可见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子,反而会加重日本的经济危机。因为日元贬值会进一步降低日本资产的价格,从而在银行内部形成新的坏账损失。目前外国人手中持有的日本证券约占12%,日本资产价格下跌首先会迫使外国人抛售手中的日元资产,由于日元是硬通货,日元资产贬值,也会迫使本国居民抛售日元资产,转向其他国家的资产。正确的作法反而是应该让日元升值,以提高日元资产的价格水平,这样才能扭转日本资产价格的下跌趋势,相应减少银行的坏账,使金融系统转入正常运行。

现在来看美国。如果美国也存在着巨大的资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就必然是与日本一样,走出“L”型曲线。

现在几乎没有人否认美国存在着资产泡沫,对比美日经济,美国的泡沫比日本只大不小。首先,从规模看美国比日本要大得多。东京股市市值最高峰时不到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60%,而美国股市峰值时直逼1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60%;其次,从涨幅看,日本日经指数1985~1989年从1万点涨到4万点,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道琼斯指数1995~2000年从3900点涨到11783点,也是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经济泡沫的膨胀速度比日本不遑多让。

美日的泡沫经济也有所差别,首先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要大得多。前面已经说过,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是美国的1/25,但在土地泡沫高峰时土地的理论价值竟是美国的4倍。在日本,房地产的交易虽不活跃,但以地产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很普遍,因此地产价格下跌对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形成影响很大,而在美国这种情况还不多见。其次,日本是高储蓄率国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是本国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本市场所至。而在美国,1995年以来,由于欧元启动过程中从欧洲流出大量避险资金(见拙文“欧元统一与亚洲金融风暴”《了望》1998年7月刊),向美国作短期投资,引发了美国长达5年的股市暴涨。据统计,这一期间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2·3万亿美元,其中近70%是来自欧洲。所以与日本相比,美国的资产泡沫更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具有外生性的特点。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6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第一,欧洲经济复苏引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国际资本的移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流向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二是流向利率水平高的地区,三是流向国家安全度高的地区。在整个90年代,欧洲经济长期处在启动欧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达到启动欧元的统一标准,欧盟各国实施了强度极大的宏观紧缩,从而把公共赤字占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6%以上压到1999年3%以下。但这带来了长达10年经济低增长,而美国经济却在90年代的10年中如日中天,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看是欧盟低,美国高。在2001年以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也高于欧洲,国家安全度就更不用说,在欧洲的心脏和周边不断有战争爆发,而美国则稳如泰山。但是从2000年开始,欧洲经济强劲复苏,2001年虽然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增长率下降,但当年美国衰退得更严重,因此去年是欧洲经济近10年来增长率第一次高于美国;去年美国为了摆脱衰退实施了11次降息,而欧元区只有4次降息,因此也是在去年欧洲利率水平高出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并没有抓住本·拉登,却发现了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准备发动范围更大、后果更严重的恐慌。

欧洲资本市场虽然也有泡沫,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以股票值占GDP的比重为指标衡量,1999年美国为203%,而意大利为46%,德国为54%,法国为64%,英国最高,也只有96%。2000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也主要是以传统产业的增长为主体,所以从目前看,欧洲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健康得多。今年1月1日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欧元区各国的物价开始统一用欧元标签,立即显示出欧洲各国间同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巨大价格差距,从而反映出欧洲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巨大空间,欧元以价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开始显现,这正是欧洲人在设计欧元过程中早已企盼的结果,并将形成促进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欧洲在上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统一、强大的国家,因此今天欧洲的政治家普遍缺少大国政治的头脑与全球战略意识,这使得欧洲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始终落在美国人的下风,甚至被美国人利用。然而欧元的统一,开辟了欧洲走向统一国家的道路,从来都是历史创造英雄,世人已经看到,欧盟国家领袖在政治上正在逐步成熟,有能力领导欧洲加快经济与政治整合,从而形成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信心。

第二,“安然”风波继续扩大,捅破美国资产泡沫。安然公司在80年代末还只是美国二、三流的公司,但在90年代这10年中竟跻身于美国500强中的第七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神话一般的安然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曾几何时却轰然倒下,内幕被揭开后人们才发现,神话原来是假话。近些年安然股价之所以会不断飚升,原因是安然公司勾结美国政府中的某些当权人物,修改美国有关法律,以适应安然进行能源产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结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编造虚假公司业绩欺骗股民;勾结花旗、摩根等美国著名银行,在安然设立公司,一方面掩盖公司负债的真相,一方面通过与公司的关联资产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长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润中来自传统能源生产与销售的部分竟然只占到2.3%,绝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资产交易,难怪人们说安然已经越来越不像一家生产公司,而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为了编造虚假经营业绩,安然在1999年创立了一家进行能源衍生产品交易的网络公司“安然在线”,当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网上交易中,几乎所有卖主都是把产品卖给一个买主,就是安然,而几乎所有买主又都是从一个卖主手中买到东西,这个卖主还是安然!?庋慕灰自跄懿豢髑?亏到一定程度再也作不成假就只有宣告破产。安然公司从市值最高时的900亿美元到目前只剩下不到5亿美元,以及一大堆债务甩给银行。

问题并不是只有安然造假,在安然事件后美国证交会已经接到“潮水一样”的举报信函和电子邮件,仅2002年初以来就对20家上市公司发出了资产冻结令,而2001年全年却只有4家。自去年10月安然事件被揭穿以来,美国著名企业被揭露出造假、爆发财务情况不稳和宣布破产的消息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在短短4个月中,已经发生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第四与第七大企业破产案。已经卷入企业丑闻和爆发财务不稳情况的著名企业已有惠普、IBM、福特汽车、爱克森美孚、泰科国际等这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甚至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些国人所熟知的美国老牌公司也被卷入其中,除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指配合企业造假外,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另两大事务所毕马威和永道,也相继爆出帮助企业造假的丑闻。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过程中也是大量爆出企业与政界、银行人士勾结造假的丑闻,例如著名的“野村证券”事件、“青山建设”事件、“尾七逢”事件等等一大批股市丑闻。这说明在资产泡沫急速膨胀的年代,人们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普遍开始失去理智,铤而走险,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从资本市场获利,这在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一旦造假行为难以为继,丑闻开始被揭露,由于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普遍不信任与恐慌,会纷纷逃离股市,股市的崩溃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日本危机继续深化,牵累美国资产泡沫破裂。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好转的势头,反而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首先是日本在过去10年中虽然泥足深陷,但外部经济环境尚好,可是自去年以来却出现了美欧经济同时衰退的情况,对日本不外是出现了新的不利情况;其次是今年3月,日本将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按股票现价计算资产,会暴露出日本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比例,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信用紧缩和银行业破产,并破坏经济增长;第三,日本政府继续宏观政策的误操作,诱导日元贬值,招致日元资产大幅度贬值,引发停留在本国的资金外流,从而加重银行业危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日本企业和银行应付危机的最后措施就是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的海外资产一半以上是投放在美国,据说仅日本人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就高达20%。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人在内,早已对美国的资产泡沫胆战心惊,因此一旦日本人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就有可能诱发抛售美元资产的狂潮。

以上三方面,都是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潜伏条件,到底最终是以何种方式捅破,或者综合性的发作,还要继续观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美日直接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本自不必说,欧洲经济即使再健康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卷入。亚洲金融风暴后受到沉重打击的东盟主要国家都还没有恢复元气,美国发生金融风暴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体系会进一步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拉美国家与美国联系一向紧密,并已有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被美国金融风暴卷入并不奇怪。因此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无一遗漏,都会被卷入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而且都会步日本后尘,走人“L”型曲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明知道现存的货币制度是危机的根源,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新的货币制度来取代。人类社会少有走回头路的历史,因此可能不会倒退回金本位制,况且黄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用途,只能作为装饰品,这与黄金在过去年代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已大相径庭。如果说日本金融风暴还不代表世界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已经使世界进入了资产泡沫总体破灭的时代。既然过去的贷币制度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理所应当进行新的选择,但是路在何方呢?这不仅是全球经济理论界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的难题,因为如果找不到制度创新方向,金融风暴过后还会卷土重来。

以美国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发生美国金融风暴,势必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二、准备迎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

发生美国金融风暴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时间,有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再拖上两到三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可以“一枝独秀”,在短期内我不这样认为,从中国经济增长去年跟随出口曲线走的情况不难看出,世界经济不好,中国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全球金融风暴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千万不要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千万不要使人民币国际化,否则就会被卷入其中。正像中国由于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而侥幸逃过亚洲金融风暴一样,坚持过去的作法,我们也可以成功避开全球金融风暴。

如果没有发展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在此前提下,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拉美和东盟国家都会出现较深幅度的负增长。中国经济虽也要跟着走一段下坡路,但决不会出现负增长。而一段时间后,或许是三年,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出现世界经济继续下行,而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上扬的变化,这是因为世界资本中心可能出现了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方兴未艾,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运动主体逐步脱离物质经济而独立,制造业中心出现了与金融中心分离的趋势,就像今天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所以,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从当代世界资本中心看,欧美各大基金的管理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很有限,这体现在欧美的大基金机构中,专门研究中国和作中国生意的人员,100个人中一般只有1~2个,而在香港,100个人中则有70~80人。所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香港“H”股、“红筹股”可以被炒得火热,但是在纽约上“N”股,一级市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基本上没有交易,这说明在中心资本市场,中国概念的投资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发生全球金融风暴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停留在中心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由于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持续严重萧条而缺乏投资机会,全球只有中国经济唯一一个亮点,他们的眼睛迟早会转向中国,就会迎来世界资本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时代。

在最近北京开的许多会议上,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总有人问我,你既不同意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又说要准备“大引资”,这二者不是矛盾的吗?因为“大外资”都是国际的大基金,这类资金一般只作间接投资,即只投资于资本市场而不投到项目上。我说,“不要忘了,还有香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在其境外,又仅为其服务的国际资本市场,只有中国有香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对内地投资平均占到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0%以上,这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有钱,而是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资本市场,在其中上市的1万多家公司,90%以上对中国有投资,由此形成了“中国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从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手中筹资,再对中国作直接投资,这样在发生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投在中国内地的外资大规模抽逃的情况,这种“既没有开放资本市场,又充分享受到开放资本市场的好处”的情况,只有拥有香港的中国大陆才办得到。

当然,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也会碰到要求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已大量涉及到收购中国企业的问题,这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收购后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如何实现与如何汇出境外等问题。目前外资的本金和红利汇出已有相关政策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允许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并允许其将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汇出境外,则无异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彻底开放,外部的金融风暴就难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决不好外资的退出机制问题,人家就不会放开手脚到中国来收购企业。如果可以设计出好的办法,把外资参、控股企业的上市问题放到香港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为外资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可以在境外实现,对外资不开放境内的资本市场,一样可以解决他们的股权和资产溢价收入的回收,所以并非只有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一条路。

把外资进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夯实“一国两制”政策的基础。香港过去的支柱产业有现代轻型产业、运输贸易业、地产业和金融业,但是在80年代初期现代轻型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后,90年代以来,贸易和运输业的优势被中国东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贸易人才与渠道分流,金融业的优势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产市场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香港经济实质上已由于缺乏主导产业而陷入困境。相比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优势是健全的法制环境和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所以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资本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一进人中国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则不难预言,香港将在较短时间就可能变成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港币也会随之变成世界最坚挺的货币,这对香港经济繁荣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资入口放在香港,还需要作好其他相关政策准备。比如,允许更多企业到香港上“H”股、红筹股的政策,国内的二板市场还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公务员之家

欧洲的金融业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泡沫小,丑闻少,所以一旦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欧洲会先于美国复苏,欧元也会相对于美国更坚挺。我们不应只看到欧洲经济和欧元还弱于美国这些眼前的情况,而应在未来的引资政策、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等方面,把欧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来,日、港、韩、台加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增加了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50%以上是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出口,说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经济区”已经呼之欲出。日、港、韩、台过去长期以美欧市场为出口导向,90年代以来正在朝中国大陆方向调整,而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他们对美欧的出口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只有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才会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核心问题是中日关系,因为以日本的资金、技术加中国的市场和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引导“西太平洋经济区”从经济贸易联盟走向货币联盟,形成与美欧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国经济与日本的整合还存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条件下,日本经济会更加糟烂,并很难得到美欧的援手,因为他们自己也自顾不暇,因此会推动日本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加速与中国经济的整合,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风暴会给“西太平洋经济区”的整合提供新动力。

三、结语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实体经济金融体系

各种经济现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蔓延并持续恶化。那么我国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加以应对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一、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8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国家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表示,要正确地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监督部门,我认为审计部门要在金融部门监管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的监管力度。这次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金融部门监管有效性缺失,促使金融创新无限夸张和扩大,储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衡,触发了一系列信贷危机。作为经济监管机关,审计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全程介入对金融部门如银行、证监会等涉及金融部门的监管,将金融部门的实体经济发展纳入监管视野,确保金融部门健康安全运行。一是要重点加强对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等的质量审计。金融部门资产质量好坏是衡量金融风险指标最重要的标准。要突出资产质量审计这一重点,结合常规审计和效益审计,不仅要注意审核反映资产、负债质量数字的真实性,还要注重分析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提出对改善资产质量有价值的建议。二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审计。金融部门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要将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的审计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描述和客观评价,并对其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三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要注重对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监管职能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金融部门是否履行了应当履行的所有监管职能;履行职能是否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职能的效果如何等进行审计。四是要积极进行对金融部门信用审计。要建立健全金融部门信用指标,将金融部门信用情况作为审计一个重要方面,正确评估金融部门的信用度,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第二,要加大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房地产业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部分日趋加大,经济虚拟化进程加快,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作用越来越大。合理健康的虚拟经济发展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触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作为经济运行监管部门,审计在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发展的监管上责无旁贷。一是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制定刺激虚拟经济政策以及控制性政策,防止出现政策过松或过紧。二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这里主要是股票市场。要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定期了解金融市场虚拟经济的运行状态,促使国家正确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准确信息披露力度。高质量的信息及其充分披露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我国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屏蔽严重。作为审计机关,有责任要将金融部门包括涉及金融企业的准确信息予以披露,供金融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服务,供国家宏观政策服务,使其准确判断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及时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金融市场进行有必要的干预,促使金融市场健康稳定。一是高质量的信息是审计部门有效监管的前提。审计部门要提高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审计质量,通过综合分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提供高质量、有建设性的审计报告,供其科学决策。二是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审计监管的必要内容。信息对外披露的最大成本在于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特别在经济转轨时期,准确及时披露金融部门的信息,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达到发展的平衡。故此,审计部门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地披露金融部门资产状况,彻底改变金融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通过审计,正确揭示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使得市场参与者能获得金融部门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方面的准确信息、监管者有准确判断金融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9

关键词:保险业;金融风暴

眼下,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如同海啸一般,迅速席卷至全球,众多国家深切地感受到了金融海啸的震撼力。受累于金融危机,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保险公司或积极寻求救助,以避免崩溃之厄运,或已回天无力,悲壮倒下。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公司也已感受到了大西洋彼岸肆虐海啸的丝丝寒意。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09年,金融风暴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深入。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化解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让公司业绩迈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保险行业的一员,我认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金融风暴。

一、正确认识金融风暴

(一)短期有影响,长期是机会

由于我国保险业跨海投资起步较晚,步伐较小,直接影响一定不会很大,自然也就不会造成致命的重创,即便是投资富通而遭“巨亏”的平安,年底还是有望“保赢”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他形象的告诉我们真正的机会所在。放眼全球看未来保险业的竞争与发展,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保险业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前进的步伐会更加矫健。

(二)抓住机会,破浪前行

作为保险业来讲除了要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必须看到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机会。这次金融风暴,虽然我国的保险业不能独善其身,但依然可以笑看风云——美国国际集团(AIG)濒临破产险境,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因深陷经营困境正式宣布破产……这些一定会成为未来金融保险教科书上的生动案例,作为国内的保险公司一定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廉价“学习”和拓展的机会,因为它们既是警示,也是教训,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否抓住这次机会,关系到我国保险业长远发展的成败。

二、更新经营理念

(一)以金融风暴为契机,拓展保险业务

金融风暴不光影响“口袋”,更影响“脑袋”。这次金融风暴无疑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国人的风险意识,拉升国人的保险需求,同时也会有助于国人对各种金融投资理财工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应用,从而有利于保险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以前闻所未闻的“存款保险”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一度“刀枪不入”的股民、基民居然破天荒的拨打起寿险营销员的电话,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大单在城市乡村频频出现……。作为保险行业来讲,这是一次拓展业务的绝佳机会。

(二)以金融风暴为契机,加强保险业务管理

金融风暴召唤我国保险业保障回归,管理回归。当前,我国国内几家大型寿险公司纷纷调整险种结构,重回保障本位,明确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险种策略以10年期保障型险种为主。这样的调整不但有利于突出保险的保障功能,发挥保险的社会职能,也有利于营销员收入的提高,营销队伍的稳定,还有利于保险公司创费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保险业务管理的规范,总体上有利于长期稳健经营。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保险公司管理的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提高营销队伍整体层次,提升专业化营销水平,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同度。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一)全力吸纳人才

早在196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就,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开发、智力投资的经济意义,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对人力的各项投资形成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因此,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宏大、艰巨的社会工程。目前金融危机为保险行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招贤纳才的机遇。因此,作为保险行业的各类公司,一定要有思想上的远见,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能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同时要关心和信任各类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全方位开发人才

保险行业要全方位开发人才一是要培养务实高效的营销干部。营销干部在保险营销管理中,起着基础管理和带头示范的作用,对有潜质的营销人员要强化服务的观念,培养他们熟练掌握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本领。二是要培养业务精湛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营销队伍中的主体,是把推动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营销人员要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保险营销技术和经验,要密切关注本行业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利用一切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将外国的营销经验“中国化”、“本地化”,争取在本行业营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保险行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用好人才。真正的人才所追求的是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环境。因此,要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的人才,必须切实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机制。简单地说:一、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进一步在全公司乃至全行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二、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建立人才正常晋升的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注意风险的分担

在金融风暴下,任何企业最理智的做法就是集体分担风险,做为保险行业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再保险。所谓再保险,即“保险的保险”,是保险公司把自身承担的风险责任部分或全部分摊给其他保险公司,达到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的目的。它可以使保险人避免危险过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发生而无法履行支付赔款义务,在整个保险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技术、促进保险市场的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再保险在整个保险体系和经济金融领域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再保险在巨灾面前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担忧并不是没有根据。据有关报道,世界第四大、德国第二大再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汉诺威再保险第三季度亏损了3.95亿欧元,是公司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世界第一大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也公布了其第三季度季报,该公司出现了6年来首次季度亏损,11月19日,瑞士再保险宣布已为次级贷款相关的衍生品撇账12亿瑞士法郎,苏黎世资产管理公司认为瑞士再保险的财报结果令人失望,因此将瑞士再保险的评级定为“减持”,并补充称,该公司今天的资本减记只是“冰山一角——现状阴霾密布,前景雷电交加”。事实上,苏黎世资产管理公司对瑞士再保险的这一评价,也可以认为是对整个再保险业的评价。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震荡让人们看到了包括再保险在内的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再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瑞士再保险等老牌的再保险公司和西方发达的再保险市场,中国的再保险业无疑是比较年轻的,再保险市场潜力巨大,虽然由于中国整体上在这次全球金融震荡中经受影响较小,从而到目前为止保险业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震荡中,保险行业通过再保险来分担分险将具有时代意义。

五、善于保护自己

全球金融风暴范文篇10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异常动荡,从几大金融机构破产蔓延至国家破产,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不仅影响了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到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中国传媒业已经和将要受到何种影响?这是业内人士与传媒学界不能不关心的重大问题。我们拟从历史事实和逻辑关系层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传媒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世界传媒业难逃金融危机影响

从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绝对优势。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在时代华纳、索尼、迪士尼等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美国现在的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目前,美国的经济专家都不愿断言经济减速所直接影响的产业板块。然而,传媒产业内的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一旦经济疲弱现象长期持续,哪一个行业都无法在衰退中幸免。美国一些资深媒体行业分析师和投资家认为,虽然美国的传媒企业和集团运营重心各有不同,但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经济紧缩的影响。

在所有传媒大亨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能感受经济放缓带来的切肤之痛,因为与其他影视制造同行相比,哥伦比亚的盈利主要依赖广告收益。高盛公司的分析师表示,在他们所关注的娱乐传媒产业板块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最不被看好的企业。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人员预测,美国经济放缓之后,哥伦比亚公司的广播业务收益有可能下降2%至6%,而伯恩斯坦公司的经济专家则估计,一旦经济衰退,哥伦比亚公司每股股票的收益可能遭受20%的重创。

除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金融分析专家对迪斯尼公司的前景也不十分看好。有经济专家认为,迪斯尼公司的股价在经济放缓后可能收缩12.3%,原因在于迪斯尼公司21%的经济收益来自广告收入,另有约25%来自主题公园营业额,而这两项收益随时会受旅游产业效益波动影响。花旗投资的分析师近日则将迪斯尼股票定级为“售出”。经济分析专家们也清楚地看到,迪斯尼与其他传媒公司一样,经营策略发生巨大转变,已经不能与美国前几次经济萧条时的传媒企业同日而语了。投资公司的调查分析显示,经历过1991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迪斯尼公司的主营收益已经从主题公园转移。新闻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透露,新闻集团不再依赖某个单一市场或某种单一媒体,收购境外的MySpace、天空意大利以及东欧国家的电视播放系统,正是新闻集团向经济快速增长国家扩张的明证。

而作为美国几大传媒巨头之一的时代华纳也并非局外之人。近一段时间,华尔街的观察家们都在拭目以待,看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杰夫雷•布克斯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来保护这个易得衰退感冒的传媒大亨。时代华纳近年来将收益重点从电视网络转移,尽管人们还不能确定广告收益衰减对数字产业有哪些影响,也无法预知次贷危机能够减少多少网络用户,分析专家们仍相信转移经营重心能够抵御部分衰退风险。

其他传媒广告投放的形势总的来说不容乐观。瓦乔维亚证券本月的报告中预计,2009年投向杂志的广告支出将减少2%,投向报纸的广告支出将减9.8%,较此前预期有所恶化。但福克斯商业新闻网(FoxBusinessNetwork)广告销售部副总裁麦卡恩(JohnMcCann)表示,部分广告主别无选择,不得不留在这块市场。“对金融公司来说,那些幸存者必须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悄无声息是不行的。”但很多广告主有仍可能选择削减广告投入。“大部分(广告主)会等待市场平静下来再做行动。”福布斯网站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潘菲勒(JimSpanfeller)说。[1]

10月13日,俄罗斯记者联盟发言人称,此次经济危机最受打击的是俄罗斯媒体行业,广告投放量正在急剧缩减。俄罗斯记者联盟组织及媒体与民众社会发展中心负责人伊格尔•雅克文科接收采访时说:“通过广告市场,传媒领域被波及得最快也受打击最严重。数百家公司已经破产,主要都是从事广告业务的。”他说,即使是国营或公共媒体也不会幸免。再过2——3个月,因通货膨胀和大量公司破产所造成的需求结构改变会让这些公司也体会到结算和零售压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最新的调查显示,由于各国企业都削减了IT及广告开支以应对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在线广告业务在经过连续五年的高速发展后,有可能在2008年停止增长。另据报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英国广告市场整体支出同比下降0.7%,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广告支出同比下降27%。

目前看来,索尼公司似乎在所有传媒巨头中最能抵御经济危机,因为它没有经营电视网络业务。经济专家分析,索尼的娱乐产业目前还没有受到美国经济影响,其电视业务主要关注技术整合,与美国广告业增减没有多少关联,即使有冲击,也主要来自于电子领域。商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美国2月份零售业下滑0.6%,电子产品本月的销售减少0.2%,但电脑游戏的硬件和软件销售量猛增34%,对于索尼公司的游戏业务无疑是个利好。

二、金融风暴与传媒产业关系的复杂性

就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金融风暴来看,防御性行业,如传媒、计算机设备、零售业、通信设备和医药生物等都是受到经济周期下行影响最小的行业。但在世界各行业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传媒行业受到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无论是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是否为执政党耳目喉舌工具,其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其实都大体相近: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路子为辅的产业化模式。因此,金融危机一旦使经济低迷,那么企业必将受损,投入媒体广告减少,媒体产业相应受损。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关系。无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来看,都存在这样一个链条,只是按照时间纵向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传媒受影响的程度、范围等有所区别。下面以1997亚洲金融风暴和这次金融危机相比具体说明:

首先是表现在影响面的不同。1997年的金融危机源于泰国,横扫东南亚,进而影响到全球,受到重创的国家有泰国、韩国等当事国。当年的金融风暴始于亚洲,从亚洲扩散开来,相形之下西欧、美国等国家所受影响要小于亚洲圈子,并非这次金融危机一样迅速席卷全球。相应的,原来在较小范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居于美国、西欧等国的传媒行业受影响更小。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于作为全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短时间内迅速冲击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西方国家占据全球95%传媒产业市场,而他们以美国为代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因此,可以说传媒产业整个行业所受影响面积更大,范围更广。而亚洲等国家所受影响现在还比较小。这场来势迅猛的金融风暴虽然正在蔓延至全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亚洲及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迄今还未明朗。10月16日,光线传媒内部人士透露,金融风暴并未影响该公司登录A股的计划,该公司总裁王长田近期频繁与华兴资本共商私募上市事宜,同时光线内部已悄然推行年薪制与期权制。他认为,光线上市计划并未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让他更感欣慰的是,自金融风暴发生以来,投资者未减少对光线的热情,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他想象。当然,这也许是他们自身的乐观态度或是猜测,或者只是阶段性现象,对今后的发展仍需审慎观察。

此外,不同时期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发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几次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近几年全球传媒产业的发展迅猛,相关行业如电影、游戏、动漫产业等相比前几年都有很大发展,传媒产业外延扩大,因此此次金融危机所波及行业范围也将相对更加广泛。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系列传媒产业(含电影这样的大传媒产业)的反应都显示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的广泛,美国电影相关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两个月,美国的影院市场一直处于冰冻期,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第一名都没能超过3000万美元,大部分时候都在2000万美元上下徘徊。而两个月之前,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一般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好莱坞此次也将面临资金流产、上映推迟、影院萧条、罢工回潮等问题。一些公司为防止将来“断货”,将已经拍好的影片推迟上映。《哈利•波特6》就从原定的今年11月推迟到明年夏天上映,007新片《量子危机》也推迟一周。美国媒体预言,随着金融危机持续蔓延,这种情况将层出不穷。此外,其他传媒娱乐产业也相继有所反应。美国高盛公司将手中娱乐公司股票减持10%,标准普尔传媒娱乐产业信用评估专家称传媒公司未来一个季度的业绩收益将最先反映出经济下滑的初期影响。

拿中国来说,最近几年新兴媒体的出现,相关动漫、游戏、影视、娱乐产业等与传媒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必然大于之前的金融风暴。1997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传统媒体占据着传媒产业的绝对统治地位。近年来,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这样一来,全球经济的波动和市场变化也会比原来更快更直接地影响到中国传媒产业。不过,现在的传媒产业抗击风险能力也更强,更加成熟理性。97年金融风暴发生时,当时的互联网还未兴起,相关企业对发展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在烧钱,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大家都仓皇而逃,加上当时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不甚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追加投资,从而造成很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企业中途夭折。而现在虽然出现了金融风暴,传媒行业更能够看清楚形势,包括一些投资者,这样就使得该有机会的公司依然有机会。

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与国外传媒产业不同的地方就包括赢利模式的不同,中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占行业收入的比例大于西方媒体。此次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广告行业,进而影响赖之以生存的传传媒行业。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势必会使企业减少宣传资金,对广告宣传的投放也就相应缩减,这样一来,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减少后,媒体收入也相应减少,这必将影响到国内各大大小小传媒。而媒体的广告结构不同,在金融风暴中所受影响的程度也会不同。[2]就《成都商报》来说,其广告中有50%以上是房地产广告,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大,因此,如像《成都商报》这样一半以上依赖房地产广告的传媒产业所受影响将会比其他依赖房地产广告比例少于它的传媒更大。

不同种类的媒体在此次金融风暴中所受影响也是不同的。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媒体所受影响都是有差异的。就金融风暴爆发后月数据资料显示,网站点击率、电视收视率均有上升,特别是各大门户网站,因此网络、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并不至于惨淡。反倒是时效性较差的杂志面临严重的广告缩水。

网络和电视:由于网络是现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最简单的渠道,互联网甚至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将事件图文声并茂地展现出来,而且具有可反复浏览的信息保存性和深度阅读的专题性,其及时更新的速度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人们为了尽快获得更多更新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消息,上互联网成了人们的普遍选择。纽约时报媒体集团首席广告官丹尼斯•沃伦(DeniseWarren)指出9月份金融危机反而造成了纽约时报网()访问量激增,广告增长明显高于上述水平,“由于无法预测这部分流量,因此我们无法提前销售广告。”丹尼斯•沃伦表示。而金融信息网站Boursorama的点击率增长了50%,仅7日一天点击量就达到了105万次。

除了网络,电视也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除了浏览网络,每天打开电视了解金融危机最新消息也成了另一种快捷方式。据调查显示,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电视台收视率,特别是新闻频道普遍上升了。美国CNBC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创下了自“9•11”以来的最高收视记录。CNN的收视率增长了27%,而福克斯(FOX)的收视率则增长了35%。此外,另外一个导致电视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率以及高涨的油价,正在让球迷们、歌迷们远离球场和演唱会现场,更多的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更多地选择在家看电视或上网在线收看。

报纸和杂志:几家欢喜几家愁。金融危机使金融类杂志销售火爆,《经济学家》杂志一位发言人表示,该杂志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25%,其增长与金融危机爆发,读者对金融新闻关注升高有关。培生集团(PearsonPLC)旗下的《金融时报》在美国10月份零售量提高了30%;《华尔街日报》几周来零售成绩也提高了20%,《华尔街日报》网站九月迎来2,450万读者,创单月纪录,较去年同期上涨137%。法国经济类报纸《回声报》9月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1.5%。而据英国《独立报》报道,随着金融海啸直卷全球,世界知名杂志《花花公子》也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面临破产威胁,近日盛传,赫夫纳可能要裁员度过困境。听到这一风声,赫夫纳旗下明星纷纷跳槽,以求自保。这一举动无疑是雪上加霜。赫夫纳一手打造的商业王国股价最近由6.2英镑急跌至1.55镑,生意亮起红灯。据83岁的休•赫夫纳说,目前他的股票已经跌了七成,传言要被迫裁员以渡过经济危机。“面对当前突如其来的经济气候,我们认为有必要创造一些能令华尔街微笑的东西”,《花花公子》的高级副总裁兼摄影总监加利•科尔得意地说。根据《花花公子》的要求,所有年满18周岁居住在美国的女性,只要能够提供曾经或正在华尔街供职的证明,并且填写完备相关资料,就有机会前来拍摄裸照。目前该“选秀”活动已经开始,路透社消息称,《花花公子》计划在2009年2月份推出以华尔街女性职员为主题的裸照专辑。[3]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起其他媒体在金融危机来临后收视率、阅读量有所激增的情况,杂志的境况并不看好,一些投资人甚至撤销了对以往杂志的股份。

三、传媒业应对态势及突围策略探析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传媒业发展前景阴云密布,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传媒业巨头们也不得不为经济衰退作些准备,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全球各大传媒集团都已陆续采取措施谨慎应对本次金融风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利•莫维斯说:“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很显然已经出现——影响我们所经营的广播和电视业务,我们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召开的媒体峰会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利•莫维斯开始未雨绸缪进行战前动员。他对参会人员解释说,传媒企业运营和转产存在诸多方式和途径,哥伦比亚公司已经削减了部分经营项目支出,一些烧钱的项目经费也被压缩,公司管理层有能力应付经济放缓的形势。

中国传媒产业如何应对本次金融危机?这是大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此次危机还继续持续发展中,我们都还不知道它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何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是必须的。根据以往经验,结合现阶段媒体产业特征提供以下应对措施供传媒行业参考:

1、做好内容,稳定与扩大市场。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倍加关注,给了媒体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大受众群的契机。

2、降低营运成本。由于广告缩减影响媒体收入,媒体应该在降低自身营运成本上下功夫,节俭开支,降低成本,必要情况下进行人员及机构的精简,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3、其次,开拓新收益渠道,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传媒产业可以拓展到游戏、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

4、进行其他关联产业的开拓,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也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一旦扩大内需,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传媒产业应该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

危机所造成传媒产业乃至整个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观察。对危机最终杀伤力的评价显然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家预期的范围,其影响不仅在金融体系和经济层面,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显现,因此,传媒产业有必要做好更长远的准备以应对这场未知的风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各媒体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媒体特性、资源结构、战略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规避风险,寻找战机,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分析:金融风暴对财经媒体亦喜亦忧》路透社10月16日记者RobertMacMillan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10月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3]《金融危机后,<花花公子>选择脱内衣》2008.10.17凤凰网(/)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美〕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宋伟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4.LucianPye(1969),CommunicationsandPoliticalDevelopment,Princ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