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问题十篇

时间:2023-03-21 07:25:59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篇1

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现任C.V.斯塔尔高级研究员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亚洲研究主任,同时兼任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董事会委员,及全美美中关系委员会委员。她拥有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和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最初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开始中国研究。此后,成为华盛顿大学中国外交政策客座助理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她还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国际高级研究学院授课,并担任伍德罗威尔逊中心中国和环境问题研究项目主任之一。

她的研究领域独特,具有前瞻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将中国的环境问题置于全球视角中,侧重中国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并因此在中国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领域著称。她认为,中国作为全球对气候变化“贡献率”最大的国家,是其经济超速发展以及13亿人口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结果。环境问题将严重困扰经济迅速上升期的中国。由于中国爆炸式的经济发展及其持续不断的增长,环境已经因以下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坏:工业增长、人们大规模迁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等。这是必须尽陕解决的问题。她指出,为了延续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中国领导人应该拓展自己的视野,改变过往那种只重经济轻视环境的单一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中国才可以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发挥出更为卓越的作用。其代表作有《增长还是倒退?》、《中国日益增长的生态足迹:是全球威胁还是合作的机会?》以及《经济奇迹,环境灾难:淮河流域退化》、《东亚安全复合体: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领域的亚洲安全:能源,资源和污染冲突与合作》等。2004年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变黑的河流:环境问题挑战中国未来》,获得2008年剑桥大学评选的最具持续影响力的50本著作之一。

她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和公众舆论具有一定影响。她除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外,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上也刊登文章,还为香港《南华早报》和中国的《财经》杂志撰写过文章。她还是各种国家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常客。她还多次就各种国际问题在美国国会作证,并定期为美国政府机构和公司提供咨询意见。2008年她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有关中非事务的听证会上发表题为《中国在非洲》的证词;2006年在美国中国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听证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的环境挑战》证词;《中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鼓励行动和解决民怨》是其2005年在美国国会的证词。

近年来,她在环境领域之外,不断拓宽研究视野,紧跟中国和国际热点问题。据她的博客透露,目前她正在写作一本聚焦中国的崛起和其地缘政治与战略影响的新书。易明在2010年11月的《外交事务》上发表题为《中国正在改变规则》的文章,认为,与其置身事外、只求别摊上新义务,中国现在则希望开始使局面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今中国高层有更强烈的意愿去改写游戏规则。”她分析认为,中国正试图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军事扩张是中国全面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形成更积极的对外政策;让人民币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以及投入巨资把国有媒体公司转变为可媲美CNN或BBC的国际新闻机构。

作为一名在美国舆论界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研究者,无论其作用对中国而言是正面还是负面,她的动向都值得我们关注。责编:吴奇志

全球环境问题篇2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2017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全球环境问题篇3

世界 经济 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全球环境问题篇4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加剧,足以引起全世界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一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构想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既是建立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国际环境关系的基本准则。本文认为其内含的国际环境关系及其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于:

(一)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国界看待全球环境问题,以求在环境要素的垒球化配置中解决不利于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而要求人类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制约。主张全球问题由各国共同解决,比如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共存于一个地球的现实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所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强调发展不应超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力,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关系,在事关经济发展与生存所需基本要素资源的协调问题上取得一致,实现环境资源、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由于可持续发展既表明了正确对待代际环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代内环境经济关系的解决。显然,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还不能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要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例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进行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严格法制约束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强调不同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改变各自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量使用资源和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因此,《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准则。

二、环境问题的跨国性强化了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对国际环境问题的关注又促进了全球意识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经济全球化又会使资源和环境容量禀赋状况难以支撵自身持续发展的国家,选择通过开放程度的提高,避免和化解所面临的发展约束,从而保持和促进本国经济活动规模及实力的不断扩展和提高。因此,作为全球问题之一的全球环境问题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而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由于污染具有扩散性因而具有跨国性,所引致的全球环境关系问题日渐突出。因为环境恶化会损坏国家存在的基础,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从长远来讲是没有国界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出其可持续极限的现实。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就是污染转移。即直接利用贸易和投资这些跨国往来形式,使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明在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要素使用的不可持续性,即一国可能在以其他国家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经济交往中体现出的环境烙印深嵌于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而使环境问题国际化趋势得到加强。从目前来看,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深化,深刻认识到由于环境问题的流动性,使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危机具有跨国性,导致不太可能单纯或主要依靠一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同时,不断出现的污染转移、垃圾及各种废料的跨境倾倒现象,使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需要国家间的合作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形成在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上,把所有国家纳入其内的国际化趋势。

三、全球环境保护要求国际环境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环境问题国际公约的产生以及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加强。《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开始,到以后更加专门化的《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等,1992年的《里约宣言》仍然将不损害国外环境作为国际性责任准则。姑且不论全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但从这些努力的行动中,至少应当肯定的是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为标志,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能够充分证实这一判断的依据是1992年《里约环境宣言》和《21世纪议程》颁布的前后,全世界所签署的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达180多项。这一方面说明保护环境需要规则的制定和行动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进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而艰难。特别是在各国环境保护程度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难免存在环境保护的履约程度、时间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国际协调活动凸显必要。

由于任何协约的履行过程都是各自国家利益让渡或协调的过程,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纷争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形成妥协或一致的过程有时漫长和艰难,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它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但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激烈交锋,欧盟赞成这一目标而美、日等国都反对。其结果是大会提出妥协方案,建议不再提具体减排目标。因此最终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妥协的产物。但终究以所有发达国家《公约》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而将美国纳入其中就是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路线图”更强调了国际合作,即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考虑各方社会、经济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坚持长期合作共同行动,包括一国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的履行及实现。可见,每一公约与协定的通过都体现着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全球意识和国家领域的政治承诺。

四、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推进了环境运动的国际化

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环境运动中的作用程度各异。尤其是在环境运动中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的环境行动,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政府依靠强大的力量和政策法规,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体系。而非政府组织的保护措施更趋于理性与制度化,以替代初期的频繁发生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及国家间政府组织虽然以其权威颁布着各项法令、法规和相关文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政府保护组织从中仍然发挥着推动、敦促、协调、沟通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形成的环境非政府组

织,已成为全球非政府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越加明显,同时。以各国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垒球治理体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民间的非政府力量在推进环境问题国际化中起的作用既直接也具有影响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将在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上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要的表现是环境保护的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与成员的跨国性特征也越明显。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既对本国有深刻的影响,也在国外有非常大的影响,其活动范围和内容都具有跨国性。另外,组织和活动的广泛联系性,使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问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与联合国组织的多方面合作,促使全球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的频繁出台和实施,引领着环境保护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环境运动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代表着目前和今后环境运动国际化趋势将不断得到加强。

五、环境质量上的国际差距,成为中国关注国际环境问题的理由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2003年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了评估世界各国或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被评估的国家或地区中,芬兰居第一,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2位。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的环境质量差距还表现在目前中国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一)从能源消耗强度看,直接反映能源消耗的能源消耗强度指标的比较情况是,2003年按汇率计算的中国单位GDP一次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2倍,是世界能源消耗强度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5-10倍。其能源利用效率在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3位,靠后的位次说明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利用粗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二)从水资源消耗强度看2003年在13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于第100位和第89位。靠后的排名同样表明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比较粗放,与发达国家形成9―99倍的差距,是瑞士的99倍。是美国的9倍。(三)从钢材消耗强度看,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耗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8和2.11倍,在9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居第94和第93名。此外,从水泥消耗强度与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国际比较更体现其状况的严峻性。因为中国的单位水泥消耗强度和有色金属消耗强度的指标值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参排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列倒数第三和第一,说明中国消耗强度较高。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标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

全球环境问题篇5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活动起源于美国,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969年,美国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他到各地进行宣传,组织2000万人参加游行和演讲。现在,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的个人和民间团体参与了地球日活动,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由此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但美国的环保问题并没有由此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趋于国际化。大气层臭氧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日益严峻的问题困扰着整个人类,亟待各国通力合作予以解决。因此,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1990年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在这天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传和实践环境保护的观念。

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军。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活动起源于美国,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969年,美国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他到各地进行宣传,组织2000万人参加游行和演讲。现在,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的个人和民间团体参与了地球日活动,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由此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但美国的环保问题并没有由此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趋于国际化。大气层臭氧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日益严峻的问题困扰着整个人类,亟待各国通力合作予以解决。因此,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1990年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在这天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传和实践环境保护的观念。

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全球环境问题篇6

美国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和严重化这一趋势,而作出的环境外交政策将会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1996年4月9日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在斯但福大学发表了题为《美国外交与2l世纪全球环境的挑战》的讲话。全面阐述环境与美国全球政策的关系,认为:“美国全球政策目标同美国如何处理地球的自然资源问题方面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1997年,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度环境外交报告,报告中宣称环境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外交中的一个长期性、重要性的工作。环境问题开始与美国的对外政策紧密相连。本文将对生态环境问题对美国的影响以及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是美国制定环境外交政策时代背景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置不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构成的种种现实威胁。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从60年代末开始,以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两份报告为标志,尤其是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之后,许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和权利斗争。1979年,勃兰特委员会曾指出:“过去人们常常是从军事冲突,甚至是从毁灭角度来理解战争,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灾难、大规模饥谨等造成的混乱也可能同样危险。”[2]1992年,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全球性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生态环境问题自此成为新的国际政治热点问题而进入越来越多政治家和学者的研究领域。克林顿总统1997年10月在发达国家地理学会上曾表示,“把一个美好的家园交给下一代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中,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国际政治问题变的尤为错综复杂起来。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已经成为美国制定环境外交政策重要背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对政治的影响。但传统的政治地理学只研究人、国家或领土等

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到了近代,国家和领土的概念已上升为环境系统。系统是没有国界的,诸如森林毁灭、温室效应、淡水短缺、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海洋污染等等环境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领导人开始认识到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并开始对国家的政治行为包括对外关系行为加以调整,国际组织和其它政治团体也正在使用其权力对生态系统进行控制。如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属于一国内部事务,但到1999年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只要承认生态学是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承认政治是研究如何运用权力和权威对社会进行挖掘的科学,就不难体会到政治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哪种政治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作用的过程。”[3]。

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用“猎鹿原则”加以解释。也即尽管大多数国家实行环保政策,但是只要有一个国家肆意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也将会直接威胁到别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它需要通过国际立法、国际合作、国际协调逐步加以解决。这就牵涉到各国让渡和边界模糊化等问题。因此,传统意义上国家观念正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国家的生态环境系统安全在各国的安全观念中日趋重要,“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领域中的非军事性因素已经对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4]因此,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传统的国家和安全观形成了挑战,

(二)生态环境政治问题推动全球相互依存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使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由于全球生态问题如酸雨、CO2的排放、臭氧层的出现等均已超出了一国范围,因此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国家间的相互依存问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状态中,各国都将为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环境活动付出代价或取得收益。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卡兰默指出:“我们的遗弃物、我们造成的污染两者加起来足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这一相互依存将我们统一在一起,生态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关。”[5]因此在以后的国际社会的讨论和斗争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国际政治问题变的尤为错综复杂起来。

(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国际权利分配结构

由于“国际政治象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利和利益的斗争”[6]。因此生态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国际权利分配结构上,如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盟与对抗。典型事例之一是1998年全球代表4200多人在阿根廷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会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发达国家认为,气候的人为改变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的乱砍乱伐和对被的各种破坏,必须采取措施制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工业高能效结构,以及通过殖民地体系和不平等的世界贸易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性开发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强调发达国家应承担责任,增加援助,改造旧的国际秩序,放弃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支配型模式,建立机会均等、权利平等、规则公平的国际社会民主机制。由上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政府都从自身实力出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权利争夺中,或联盟、或对抗以期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

(四)生态环境问题与南北问题紧密相连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经常要与南北问题,特别是与南方的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如在环境保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南北国家存在着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同时回避自己在造成今日环境污染问题上的责任,不愿意在资金和技术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而发展中国家强调自身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逐步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强调发达国家是当前工业生产的主要进行者,其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有主要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环保资金与技术,为解决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随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与南北问题、发展问题的关系日趋紧密,这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在国际政治议事日程中地位日趋凸现出来。

(五)生态环境政治问题已成为国家合作或对抗的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政治问会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产生新的利益争夺点,在某个区域形成新的不稳定,并引发各种冲突或战争。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不冻航线的紧张并引起对南极资源的争夺;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也会导致相关国家的矛盾与冲突,在中东地区这种争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生态问题也造成了各国利益的互补与联系,促进了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社会和有关国际组织围绕治理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1983年联合国为审查世界环境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行动建议而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发表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并提出“各国在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是相互依赖的,应按照联合国的有关决议,采取适当方法解决一切环境争端,[7]”与此同时联合国有关环境的国际立法也在稳步进行。一大批国际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等也涌现出来,他们都能积极促进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环境事务的国际合作。但是由于不少发达国家以种种借口推卸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国际环境合作充满曲折和斗争。

二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动因

(一)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始终是为其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策服务的,美国现实主义学派大师汉斯.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判断国家行为体唯一永恒的标准”。[8]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东西。”[9]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公众对较高生活水准要求和生态环境的威胁呈现严重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严重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大量的环保报道显示。如今在美国国内,美国公民的人身、经济和社会安全正在受到臭氧层破坏、物种消失、过度开发、各类辐射及化学品污染、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威胁。设在华盛顿州里奇兰的汉福德武器工厂,将2000亿加仑的危险废物倾入坑里和湖里,至少使附近1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被污染,该工厂样品中渗漏出来的钚就足够制造50多枚长畸型原子弹。能源部合同承包商NLO公司于1951年以来已向空气中排放了39。3万磅铀的副产物及其它有毒物质,1966年一次在20分钟内即释放3884磅含铀气体。马萨诸塞州德角附近的奥蒂斯空军基地的有毒废物已污染了该地区的全部水域,使1982年以来该地区一些城镇的肺癌、白血病、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及黑毒瘤大增,综合癌症率已高出全州水平的30%。[10]美国制定环境外交政策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认为,美国要把推进美国全球利益的能力同处理地球自然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11]

(二)美国也正在利用其环境外交政策来推动全球政策的实施。由于地球自然资源的匮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会使中东以及东亚、中亚和南亚等对美国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化、人口的恶性膨胀、饥荒以及地区冲突和国际不稳定。如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供水争执,已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也可能为争夺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而爆发战争。对以色列来说,占领约旦河西岸,利用约旦河水保障其农用灌溉和其它方面的淡水也是至关重要的。当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地区冲突和紧张时,美国的全球政策利益将会受到威胁。美国只得动用政治军事手段加以干涉以维护其全球政策利益。因此,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夫曾指出:“自然环境资源解决自然资源问题对取得政治和经济稳定、争取美国全球政策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12]

(三)美国可以通过环境外交政策来协调与别国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美国

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为污染不受边界的限制,而世界任何地区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增加必然会给其他地区的资源造成压力,也会引发与美国有关国际纠纷。最近30年来,美国使加拿大东部上空污染的浓度增加了50多倍,“酸雨”每年给加拿大造成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在1986年间,以美国为主发达国家将365。6万吨以上废物运往第三世界,引起了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愤怒,在美国国内经常视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和海洋为垃圾倾倒场所,在发展中国家已造成一种“毒物恐怖主义”或造成一种“生态种族歧视”的心理负担。因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外交政策以协调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美国在国际环境政治领域也力图充当世界领袖的角色。美国政府认为,一方面,美国未来的安全、繁荣和环境状况同整个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国人民的生活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另一方面,无论美国是否选择充当世界领袖,其历史和实力已决定了美国必然充当世界领袖的角色。在解决有关安全、发展和环境的国际问题方面,美国必须带头,否则其它国家会踌躇不前。况且诸如核武器控制、自由贸易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锝以解决。因此,美国有责任制定和贯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政策。为此,美国将采取积极扮演国际领袖的政策,即通过积极参与和领导旨在鼓励民主、支持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方面的国际合作,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

三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美国政府以经济力量为后盾,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组织来对付生态环境威胁,从里约热内卢会议以来,美国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通过各种条约国际社会同意逐步淘汰尚存的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禁止向海洋倾倒低放射性废品,美国正力图改革和加强联合国重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同世界银行一起,将有利于本国利益的环境政策纳入世界银行贷款计划,通过全球环保机构资助有利于美国的环保项目。美国和欧盟制定的跨大西洋新计划将使全坏在解决诸如气候变化和有毒化学品等问题上做出努力,美国也利用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来缓和促进贸易和保护环境之间复杂的紧张关系。

(二)在对待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美国首先把本国利益放在首位。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方面,美国一直要求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承担共同的义务。1997年京都会议之前,美国参议院作出了95对0票作出反应:“除非主要发展中国家也介入,否则不支持签署任何限排公约”。1997年10月6日,克林顿又表示了四条原则:(1)相信气候变化的科学性,(2)美国准备承担“现实的”减排义务;(3)这种限制减排要以不阻碍经济发展为前提,(4)世界各国都要参与。这些看法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与此同时,欧盟也指责美国在会前提出的“各国都要介入减排义务”违背了“柏林授权”、破坏了已进行了两年半的谈判与磋商结果。1998年全球代表4200多人在阿根廷阿姆斯特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国认为,气候的人为改变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的乱砍乱伐和对被的各种破坏,必须采取措施制止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美国正通过环境手段来扩大其在中东以及东亚、中亚和南亚等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地区的利益,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人口的恶性膨胀、饥荒以及这些国家的无政府状态,大大加剧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中东干旱的地区了,那地方争水斗争对安全和稳定有直接的影响。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污染加剧了古老的水源争端的利害关系。正如希蒙·佩雷斯曾经说过:“约旦河的争水史比历史还长。”美国正在试图使中东和平进程的各方协调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以便减少因水资源而引发的各种冲突,以保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和石油利益。在前苏联和中欧,美国则希望通过国际组织来改变其污染的工厂、充满烟雾的天空和毁坏的河流。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美国通过有34个民主国家迈阿密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来推行可持续发展计划。如遏止滥伐森林和人口迅速增长、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生物的多样化、以及与哥伦比亚帮助罅贩毒和犯罪活动、协助危地马拉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等。美国在这些地区的环境活动有利的推动了其全球政策。客观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

除此之外,在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国家环境技术政策为主线,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开发新的环保技术,推动环境技术的出口和转让”等相应的政策或实践措施。

四、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美国未来的安全、繁荣和环境状况同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美国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迫于形势,美国积极参与支持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客观上也推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始终是为其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国一直认为其历史和实力已决定了美国必然充当“世界领袖”的角色。为此美国在环境合作方面,采取积极扮演国际领袖的政策以实现其全球政策,并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来遏制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试图控制中东、中亚等具有政策价值的地区。

美国的对中国环境外交政策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出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出发,美国与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合作。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指出:“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确日益严峻。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淡水和耕地只占70%方面已面临的巨大城市力日益加剧。这就是我们与中国接触的政策把环境包括在内的诸多原因之一。应扩大美中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其中包括能源政策和农业等方面。因为中国对世界有深远影响。“[13]在1997年,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两国能源和环境合作倡议书》和《中美关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的意向性协议》。同年中美两国召开了”中美减灾研讨会“,共同探讨减灾科学技术和政策。中美两国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臭氧层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这些合作有利的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美国著名专家指出,“美中在能源和环境这样一些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中立的领域进行对话与合作,可以为当前在两国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权与知识产权、台湾、、武器扩散和贸易领域的争端中起到一种令人欢迎的缓解作用。”[14]

但是在另一方面,美国又企图通过环境手段牵制中国经济发展。由于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又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对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形成挑战。因此美国首先从舆论上希望将中国描绘成“世界污染大国”,“环境和粮食危机的制造者”。美国在1997年的环境外交报告中宣称,中国1995年煤炭、粮食和肉类的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在美国世界观察所布朗的报告《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中,中国21世纪的粮食需求能力将与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能力产生激烈矛盾。在具体外交政策上,美国一直试图说服或压迫我国接受美国在气候变化和排放贸易(IT)上接受自己的立场,这突出反映在1997年京都会议和1998年的阿姆斯特丹会议中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会议的争论中。

参考书目: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

陈汉文,《在世界舞台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曹凤中,《绿色的冲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埃兹拉.沃格尔,《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

Christopher:AmericanDiplomacyandtheGlobalEnvironmentalChallengesofthe21st

Century,April9,1996.

Zebich-Knos,M.:GlobalEnvironmentalConflictinPost-ColdWarEra:Linkagetoan

ExtendSecurityParadigm,PeaceandConflictStudies,vol.5,No.1.

Thomas,Caroline:TheEnvironment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RoyalInstituteOf

InternationalAffairs,1992.

Tickell,Crispin:ClimateChangeandWorldAffairs,HarvardUniversityPress,Second

edition,1986.

TuchmanMathews,Jessica:PreservingtheGlobalEnvironment:TheChallengeofShared

Leadership,NewYork,Norton,1991.

U.S.Dept.ofState,EnvironmentalDiplomacy:theEnvironmentandU.S.ForeignPolicy,

全球环境问题篇7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伦理 全球化问题 全球问题 德治 法治

1. 全球化带来哪些问题

伴随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通讯,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间的交往已打破原有的时间与空间障碍,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正如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言:“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地球村”。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世界正兴起全球化浪潮,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时代潮流之中。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和平,其有利的方面有目共睹。但任何事情都有利则有弊。全球化也不例外,伴随它的兴起,引起了一系列全球化问题。

在此,笔者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全球化问题与全球问题的区别。全球问题主要指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同一时期,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同该问题困扰,具有全球性、综合性,挑战性、超意识形态性。例如,“四P”问题,即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污染(Pollution)、核扩散(Proliferation);腐败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原料问题等等都属于全球问题。全球化问题主要指由于各国间相互来往、交流、互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演变成全球普遍性问题。例如环境问题,南北问题,问题,文明冲突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等。全球化问题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性,强调多国间的融合与碰撞;而有些全球问题则可以不强调互动性。例如艾滋病问题属于全球问题,但不属于全球化问题。全球化问题与全球问题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环境问题就属于二者共同问题。可见,全球化问题不等于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包含全球化问题,后者属于前者。以下仅四方面谈谈全球化问题。

1.1文明冲突

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而伴随全球化的兴起,文明冲突问题将更显突出。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国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不同文明国家间的冲突。他也说: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但是,某些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在微观层面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伊斯兰国家与东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在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另一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1]。 文明冲突其实是文化全球化的负效应。

最近,美国拍摄的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爆了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地穆斯林民众的反美示威及袭击美国使馆的行为。穆斯林民众反西方的示威越演越烈,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袭击美使馆事件最为严重,事件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和3名外教人员身亡。反美暴力袭击只是中东危机转向新危险的开端。13日,伊拉克多地举行数百人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这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影片。示威者走上各地街头,呼喊反美口号,高举反美标语,一些标语上写有号召伊斯兰国家关闭美国使馆、抵制美国和以色列产品的字样,部分示威者焚烧美国国旗。这次发生在9-11纪念日的袭击一定会深深触动美国,也触动整个西方。美国西方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冲突并未因革命而淡化。相反,阿拉伯民众对西方的不满,两个文明发生尖锐冲突的几率在增加。

文明冲突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文明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国家冲突的主因。

1.2环境问题

目前,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环境恶化现象。而伴随全球化的加剧,环境问题在全球事务中也日益突出。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整体关联性,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环境污染通常会涉及多个国家,从而引发国际环境纠纷[2]。例如,1984年发生的印度博帕尔污染事件,90年生的比利时“二恶英”公害事件等导致了重大国际环境纠纷。

全球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地荒漠化 、水体污染 、海洋污染等。气候变暖主要是源于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温逐年升高。据科学家预测,21世纪,全球总的温度将升高1.5-4.5摄氏度,随之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南极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假如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海滨城市将面临灭顶之灾,许多地势低洼的岛屿国家或地区,像马尔代夫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甚至被海水淹没[3]。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哥本哈根会议这么认为“减排不利可能引发全球健康灾难”,减排问题已成为国际环境纠纷争论的焦点。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世界许多城市都被生活垃圾污染所困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无力处理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加之不少发达国家为转移污染而将本国含高放射性的电子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为转移污染,通过跨国公司的渠道,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引发环境纠纷,加深了南北矛盾。

总之,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1.3削弱

二战后,各类国际组织蓬勃兴起,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地位逐步提高,尤其是以联合国为主体的政府间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行为主体角色和行为模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原来认为完全是各国家范围内的国内政策正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成为国际谈判的因素,国内问题日趋国际化。传统的国家观正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这一问题俞可平先生在《全球化与国家》书中已有论说。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观,最明显的例子是人权观问题。人权政策本属于每个国家国内事务,随着全球化发展,人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性问题。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人权法体系,包括了专门用以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人种、移徙工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权利的有关标准。为此,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的人权理事会,以便保护和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全部人权,联合国秘书长将人权事务视为一个中心任务。可见,传统国家分内的人权政策已受到制约,受到来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挑战。

1.4贸易摩擦问题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繁荣;国际贸易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全球化。然而,随着各国国际贸易额连年攀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的贸易战。

贸易摩擦事例层出不穷。 例如,1993年,欧盟开始实施香蕉进口制度,通过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等对香蕉进口进行限制,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由此引发了欧美香蕉贸易战。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而两国间的贸易摩擦次数也逐年加大;美国纺织品特保、轮胎特保案、对华反倾销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美国曾对中国DVD、钢铁等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相继在钢铁案败诉;2003年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来自中国产的胸衣、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以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中美间的贸易关系。最近,中欧之间又引发了光伏贸易战。今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太阳能光伏组件和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硅片)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中国210亿欧元出口、上千家企业存亡和40万人就业。由于欧洲市场占到中国光伏企业销售市场的70%以上,一旦反倾销成立,这起始于2012年7月25日的贸易诉讼将给中国光伏带来毁灭性打击。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公开呼吁欧盟在此问题上应采取公正立场,中国商务部也派出代表团奔赴欧洲,就光伏反倾销事件与德、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欧盟委员会进行交涉;事件正在进展中,这场数额巨大的贸易战将会持续很久。

类似现象还很多。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际贸易战将越演越烈。贸易摩擦由此成为全球化重大问题。

2. 解决全球化问题需要全球伦理

以上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难题? 传统的途径是依据国际法理论,通过国际会议进行谈判、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例如,联合国大会、世界环境大会,世界人权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会议,WTO会议等。应该承认,国际会议对解决全球化问题起到重大作用。然而,光靠国际法以及国际会议不能完全解决全球化问题。这就是为何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了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仍无法妥协;WTO规则已经完善,WTO会议经常召开,然而贸易摩擦问题仍旧不断,贸易歧视、贸易壁垒等现象依然存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世界宗教会议频频召开,然而文明冲突问题仍然严峻。事实说明国际法不是万能的,依靠国际法而行的法治不能根本解决全球化问题。在全球治理中,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辅以德治,诉诸伦理机制调节并约束国家间行为是更佳途径。这种伦理机制便是全球伦理。

首先提出全球伦理概念的德国学者孔汉思在《寻求全球伦理标准》一书中说:“随着人类文明进入2l世纪,世界也进入了一个可以和工业革命相比的深刻而影响深远的转变时期。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困境也全球化了,此即人口、环境、发展、失业、安全以及道德与文化的堕落问题。”[4]。孔汉思也说:世界正处于这么一个时期,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多地由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术、世界性经济、世界性文明所塑造,它也需要一种世界性伦理.换言之.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各文明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已经进入一种全球化时期,它们也迫切需要一种“全球伦理”。国内一些学者也呼吁通过建立全球伦理来化解全球化矛盾。如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主张:“伦理学必须应用于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伦理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伦理是全球化的伦理也未尝不可”[5]。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全球伦理解决的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跨文化、跨地域的问题[6]。 还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建立一种共同的道德规范是必要地和可能的”[7]。可见,国内外一些学者主张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解决全球性问题,而不仅诉诸法制来解决。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今天,通过伦理协调国家间利益关系、缓和各种矛盾与冲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全球伦理的原则是什么呢? 孔汉思认为是东西方道德金规,他说:“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8]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肯定了孔汉思思想,并提出“底线伦理”的概念。“底线伦理”即是全球伦理,其包含的道德原则主要是:“人其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前者意指“每一个人都应当得到人道的对待”,后者出自孔子的思想。二位学者观点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东西方道德金规中的“己”、“人”、“你”即指人与人关系层面,也指国与国的关系层面。道德金规作为全球伦理原则的表述可看着“国所不欲,勿施于国”。拿环境问题来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其实质涉及各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利益,是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表现为激烈的国际外交斗争[10]。无论是《京都议定书》、《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还是《哥本哈根协议》等条约如不能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不能达成一致的伦理观念,条约定的再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碳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降低污染;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自然资源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气候变暖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污染谁治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发达国家将高污染的企业以及高放射性电子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都有悖于全球伦理,假如发展中国家也这样对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会怎么想?“国所不欲,勿施于国”,这是国之常道。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也应如此,在共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达成“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伦理共识,才能妥善解决贸易壁垒,贸易歧视,反倾销等贸易问题 。对于削弱问题,任何国家不该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西方有些国家实行双重人权标准,对自己一套,对别国则另一套,以人权为借口,以联合国为旗帜,对他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甚至向别国施压,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你不想别国干涉你国,你也应不干涉别国,国家间只有付诸道德伦理,平等相待,才能和睦共处,才能避免没必要的纷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国家间以诚相待的底线。在这一底线下建立国际秩序属于全球治理中的德治。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国际社会也是如此。为解决全球化问题,除了凭借国际法及相关规则外,还需诉求全球伦理。在国际法与全球伦理的前提下,构建德法并用的国际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 著 新华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P161 页.

[2] 《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 蔡拓 等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P115.

[3] 同(2)P106-107.

[4] 互动委员会:《寻求全球伦理标准》,

[德]孔汉思、库舍尔编: 《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5] 赵敦华 :“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P14.

[6] 万俊人著:《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页.

[7] 转引《国际政治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 韦正翔 著 2006年1月第1版 P326.

[8] [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9] 何怀宏 著 《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P198.

全球环境问题篇8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13个国家,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彻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将大会开幕日这天作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大确立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这是联合国确立的关于保护环境的纪念日。那么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来历是什么?世界环境日的意义以及宗旨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跟学识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13个国家,共1300多名代表。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这次会议提出了响彻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将大会开幕日这天作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大确立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unep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设立宗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也是联合国提高全球环境意识、敦促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unep负责确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主题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unep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从1987年开始,unep每年还要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联合国的宣传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每年也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设立宗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全球环境问题篇9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历年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环境污染概述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老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认为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可是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的后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

全球环境问题篇10

【论文摘要】全球环境威胁彰显了生态相互依存与各自割裂的国家体系(相互承认主权且互不干涉)之间的矛盾,日益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国家是趋向合作还是单独行动?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全球环境问题方面表现得如何明显?两新理论在 国际结构、国际制度、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相互依赖 、行为者的多样化等方面对国际合作的认知来理解全球环境政治中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

近三十年来,因人口的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资源消耗的急剧增加,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断浮现,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 、酸雨、森林减少、土壤流失等,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 注。国家民族、地区间,可能会出现转嫁污染、争夺资源的冲突,甚而引发战争。环境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 自然问题,也不仅仅是一国的内政事务 ,其无论在影响层面还是解决途径上,都超越了国家与区域的界限,而与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密不可分,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随着冷战结束,东西对抗格局的崩溃,包含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非军事性议题的”低级政治”(1owpolitics)领域日益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并从而促成全球环境政治的兴起 。

一、全球环境政治所面临的问题

在如何 处理或解决全球环境议题时,各国都面临如下困境:任何国家均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但很少国家会愿意付出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代价,大多数会抱着搭便车 (freerider)的心态 ,希望在不付出的情况下从其他国家的行动中获益。这样,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现实主义所认 为 的国家本质将 明显浮 现。国家 的 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 ,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 ,即获得相对利益 。换言之,若要某 国接 受一项对其国家权力和经济发展不利的环保合作计划,将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 ,由于全球环境 问题议题牵涉层面 的广泛 、管辖权 范 围的跨 国化使得国家内部利益 与 国际利益 交换 的难度 提高 ,国内层次与国际层 次协同行动的机会更加渺茫 。

全球环境政治的基本 逻辑 围绕在集体 行动 (collectiveaction)的概 念 ,并 由此衍生 出关于相对艴 对所得、国际制度 的角色、权力中心观、和多样行为者(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对于合作可能性影响的争论。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以下简称新自由主义)可说是目前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现今关于全球环境政治的分析架构也多源于两者。大体而言,前者偏重国际结构的决定作用,主张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因担心遭他国欺骗而危及自身安全,对于国际合作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后者则偏重国际体系内成员互动的过程,认为只要有明确的利益,在国际制度的帮助,国际合作是可以形成的,且最终可以带来互利的局面 。

二、新现实主义的视角

(一)关于国际合作(集体行动)的观点

1.国际体系结构对国际合作的决定作用: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对外行为主要受国际体系结构层次所决定,而国家和国内政治,决策者层次均非重要的决定因素。国际体系主要包含国际结构 和国家单位两部分,而国际结构是由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和能力分配所构成,其中真正决定国际结构的是国家间能力的分配,而国家对外行为则是由国家结构决定的。在此情况下,国际合作将很难实现,即使发生合作行为,亦很难维持长久。对于全球环境问题 ,必要的国家合作是不可缺的,新现实主义者对于这种合作的认识 是基于国家的理性考虑的,这种合作大多受到国际权力分配的制约和霸权国家的支配。

2.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霸权稳定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的建立与霸权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际强权建立霸权后,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将随着权力的大小作不同等级的排列,国际权力分配会形成结构化,霸权国会根据国家利益、意识型态、国家权力等因素,来设立国际制度和机制,有效的维护霸权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这就是吉尔平所认为的”霸权稳定论”。国际制度对于国家行为来说仅具边际效用(marginaleffect)而已。国际制度并未改变国家追求利益的权力主导型态 。

但新现实主义者并未完全否定国际制度的价值,其承认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运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角色,如果国际制度不存在,所有国家的利益都会受损 。

简言之,国际制度基本上只是国际权力分配状态的反映,是强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反应,对于国家行为不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和国际和平合作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对全球环境政治的认识

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为了生存,千方百计的追求权力和相对利益,各国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最坏的打算,并且国际体系中文化、政治、及经济的异质性,此外,国际间缺乏制度,也无法稳定期望、防止背叛和搭便车、及鼓励与扩大国内对于国际合作欲求这些都是国际合作中的阻碍因素。新现实主义者认为的这种割裂的国家体系在面临全球环境危机时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而正是这种国家体系与生态相互依存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球环境政治面临的问题:集体行动的困境。于是在国际社会中,无政府和冲突是常态,有规律和合作则是例外。

依新现实主义者的看法,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时,各国基于理性自利的考虑,主要会关注国际问的权力分配,并且担心自我努力的成果可能被别人搭便车,导致相对利益的损失,故较为排斥国际间的共同合作,且就算存在国际合作活动及相关国际制度,其也大多受到国际权力分配的宰制和霸权国家的支配。对于全球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持比较悲观的看法。

霸权国家为增强霸权的国际领导地位,并提供国际社会的稳定运作必须提供公共物品,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所建立的一系列国际制度和机制反应国际权力结构和霸权的利益,霸权国从中获取安全、政治、和经济等利益,以确保相对获利的优势,维持国际主导地位。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制度和机制不过是霸权 国的权力和利益的反映。

但是新现实主义者关于相对利益、霸权稳定和单一国家行为体的认识,及其由此而得出其阻碍合作的观点,是有缺欠的。新现实主义无法深究 造成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在全球环境政治中为什么国家放弃了某些传统追求,这些新现实主义都忽略了。

三、新自由主义视角

(一)关于国际合作的观点

大体而言,新自由主义对于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批判是从关注”相互互赖”(interdependence)现象开始的,相互依赖引出了政治战略的经典问题。由此展开了后来对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合作、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角色、国际制度的作用等一系列论断。基欧汉将相互依赖表述为一种在交往中产生的,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状态。必须有两项基本条件,一是代价,二是限制,亦即一方面当事国中止这种关系必须付出代价,他认为,如果交往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需要各方都付出代价 的结果时,只能被称作”相互联系”;同时这种关系会产生某种约束,让双方都必须重视现有的情况,以决定外交政策的方向。这样在相互依赖的政治过程中,国际交往的复杂化提升了获利的可预期性、和增加对抗行为成本等功能,促使各方采取互惠策略 (strategyofreciprocity),以使国际合作稳定化。霸权指令和单边主义 (Unilateralism)的效果不高,强国也须与他 国进行政策协调,以满足需求。国家问在某一议题领域内,存在透过合作就能取得共同利益的可能。

(二)对全球环境政治的认识

自由主义认为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的增长、国际制度的发展,国际合作的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它们主要从国际制度、组织、和非政府行动者的分析中,找出全球环境危机的管理、解决之道。

首先,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追求本 身的绝对所得,而不去考虑他国所得与自己的比较,他们认为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威胁时,各国倾向绝对利益最大 化的行为模式,将使得共同利益较能获得彰显,合作也越发可能。

第二,同时全球环境治理也对政治系统形成挑战,深切影响到各国内部的组织结构,并赋予次国家角色(团体及个人)权利,重视多元跨国行动者,主张国家不再是能满足治理功能的唯一实体,并且,自由派学者多将环境恶化的冲击视为互赖增长的结果 之一,故其抨击国家中心观的论点,主张”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一定不适于合作,重点是合作的努力不一定须来自国家 。”

最后,由于国际合作将牵涉许多层面的行动者,所以其强调国际制度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下塑造各方期望和行为,从而促成针对环保议题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其认为制度影 响国际社会 中权力分配的走 向,且无论其价值对于某一或某些 强国来 说是否重要 ,或其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恶化,制度都将继续存在,故不须藉由霸权国的维持来达成其目的 。全球环境政治中的合作更加倾向于制度的创设和维持 。

但新自由主义对国际制度促进全球环境合作的认识亦是有欠缺的 。1,它们主张国际制度是影响各行为者在全球环保事务中行动的决定 性因素,但 同时却忽视了制度在形成初期中的权力角色,未考虑到国际社会 中基础权力结构的不平等。2,国家利益大部分仍取决于国家民族认同,及其公共事务所遵循的政治或宗教价值。新自由主义虽扩展了分析层面,注重相互依赖、国际制度的重要性,但国际制度对于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影响仍是不确定的。3,共享共同利益的程度 (环境恶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层度)是影 响国际制度一致性 的重要因素,而环境恶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十分复杂的,因而国际制度本身的发展要比较理论上更加复杂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