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7:34:20

企业管理信息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以保证系统连续正常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是为、管理和保护敏感的信息资源而制定的一级法律、法规和措施的总和,是对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则的正式描述,是企业内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管理信息系统的受到的安全威胁有:操作系统的不安全性、防火墙的不安全性、来自内部用户的安全威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手段、系统不能对病毒有效控制等。

一、机房设备的物理安全

硬件设备事故对管理信息系统危害极大,如电源事故引起的火灾,机房通风散热不好引起烧毁硬件等,严重的可使系统业务停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轻的也会使相应业务混乱,无法正常运转。如沈阳铁路局计算机控制系统曾遭雷击,损坏了设备,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秩序。对系统的管理、看护不善,可使一些不法分子盗窃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从中牟利,使企业和国家财产遭受损失,还破坏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首先要保证机房和硬件设备的安全。要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和保卫制度,注意防火、防盗、防雷击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采用隔离、防辐射措施实现系统安全运行。

二、管理制度

在制定安全策略的同时,要制定相关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标准着重从技术方面规定与规范实现安全策略的技术、机制与安全产品的功能指标要求。管理规范是从政策组织、人力与流程方面对安全策略的实施进行规划。这些标准与规范是安全策略的技术保障与管理基础,没有一定政策法规制度保障的安全策略形同一堆废纸。

要备好国家有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做到有据可查。同时,要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环境安全管理的规则,规则应包含下列内容:

1、岗位职责:包括门卫在内的值班制度与职责,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2、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规则,包括各用户的使用权限,建立与维护完整的网络用户数据库,严格对系统日志进行管理,对公共机房实行精确到人、到机位的登记制度,实现对网络客户、IP地址、MAC地址、服务帐号的精确管理;

3、软件管理制度;

4、机房设备(包括电源、空调)管理制度;

5、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6、硬件维护制度;

7、软件维护制度;

8、定期安全检查与教育制度;

9、下属单位入网行为规范和安全协议。

三、网络安全

按照网络OSI七层模型,网络系统的安全贯穿与整个七层模型。针对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的TCP/IP协议,网络安全贯穿于信息系统的以下层次:

1、物理层安全:主要防止物理通路的损坏、物理通路的窃听、对物理通路的攻击(干扰等)。

2、链路层安全:需要保证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不被窃听。主要采用划分VLAN、加密通讯(远程网)等手段。

3、网络层安全:需要保证网络只给授权的客户使用授权的服务,保证网络路由正确,避免被拦截或监听。

4、操作系统安全:保证客户资料、操作系统访问控制的安全,同时能够对该操作系统的应用进行审计。

5、应用平台安全:应用平台之建立在网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服务器,如数据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其安全通常采用多种技术(如SSL等)来增强应用平台的安全系统。

6、应用系统安全:使用应用平台提供的安全服务来保证基本安全,如通过通讯双方的认证、审计等手段。

系统安全体系应具备以下功能:建立对特等网段、服务的访问控制体系;检查安全漏洞;建立入侵性攻击监控体系;主动进行加密通讯;建立良好的认证体系;进行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进行多层防御,隐藏内部信息并建立安全监控中心等。

网络安全防范是每一个系统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网络应采用保种控制技术保证安全访问而绝对禁止非法者进入,已经成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重大决策问题。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关系

一、引言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何能从大量企业中脱颖而出并保持优势地位呢?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中,依靠信息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认识企业管理与信息的关系时,我们既要看到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更要注意到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二、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

1.从企业管理的职能看,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职能都与信息有关

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科学的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经济过程的大量信息资料为依据,如此才能在计划中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规定时间和建立指标等。也就是说,掌握信息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前提。企业的组织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企业的组织职能就会得到较好落实;内部信息交流不畅,企业组织工作就会失效。控制是要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与计划对比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很显然,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控制可言。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也要在收集和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各种信息后才能有效的进行。

2.从企业管理的过程看,企业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发现问题,管理者先要进行信息感受,即收集和加工一定量的信息,然后找到和认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管理者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优决策方案,多个决策方案的提出和比较均离不开使用大量的相关的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一方面,管理者要将最优决策方案的信息以指标、任务、命令等形式分解、传递给各级执行机构或执行者,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决策者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对最优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管理者在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的同时,还要不断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确定最优决策方案时的预计情况相对比,判断是否达到管理目标,以便采取新的调整措施,形成新问题,继而重复上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问题的形成、最优决策方案的确定、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方案评价以及新管理问题的形成构成企业管理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3.从企业管理的手段看,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决策行动形成一连串的决策,以确定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连串的决策,必然要求将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通过报告、数据、图表、资料等形式把信息反馈回来,以便下一个决策的进行。很显然,如果没有信息反馈,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情况就不得而知,而没有关于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的信息,就无法做出下一个决策,从而企业管理过程也就受阻了。可见,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从信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1.信息的沟通是否合理,决定着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倍率的大小

一个企业,无论是内部的控制,还是与外部的联系,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企业管理能对企业经营能力起放大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效能,就能增大企业的产出,亦即放大企业的经营能力。这种放大倍率的大小,就取决于信息的流动是否合理,是否有其适当的路线和程序,是否消除了障碍。

2.信息能激发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企业管理更有效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既有重复性的东西,又应有不断创新的成果。这种不断创新的成果就是在原有知识、管理经验的储存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受信息的启示和激发,由创造性思维得出的。有了这种在信息激发下的创造性思维,企业管理活动就会使企业顺利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思想。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直接面对全球范围来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全球化观念和标准化观念等新的企业管理观念。又如,由于Internet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传递载体,使企业在获取和信息实现了“零时延”,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零时延”的崭新时空观——企业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并及时创新,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

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组织。比如,企业组织结构正逐渐从传统的“职能分工制”转向“事业部制”。“职能分工制”是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企业分设生产、供应、销售等不同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沟通环节过多,会造成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所需的大量等待时间的浪费和衔接的误差。如何克服这种缺陷呢?许多企业开始实践或已经转为“事业部制”,即按作业流程把各种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成一个一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彼此独立,每个“事业部”负责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作业流程。在“事业部制”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克服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又如,企业决策由过去的高度集中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决策的分散化,一方面克服了集中决策下容易形成的官僚主义、低效率、条块分割等弊病,另一方面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再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大大减少了企业管理人员。传统的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要经过若干中间管理层次的媒介,中层管理人员,除了监督基层的执行工作外,其主要职能是对信息的中转,将上级决策的信息层层传达到基层,同时将基层执行情况及其所处环境变化及时报告最高管理层,以使最高管理层把握全局,进行整体上的协调和控制。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中层的信息传递功能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因此而大为减少。又如,产品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与产品或技术创新有关的最新资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又加快了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样,就使得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惊人。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手段。比如,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从而可以在网上与顾客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更容易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招聘人才,使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企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让研究开发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的成本。又如,电子邮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企业内部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成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谈判、下订单等。

总之,企业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进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关系

一、引言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何能从大量企业中脱颖而出并保持优势地位呢?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中,依靠信息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认识企业管理与信息的关系时,我们既要看到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更要注意到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二、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

1.从企业管理的职能看,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职能都与信息有关

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科学的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经济过程的大量信息资料为依据,如此才能在计划中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规定时间和建立指标等。也就是说,掌握信息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前提。企业的组织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企业的组织职能就会得到较好落实;内部信息交流不畅,企业组织工作就会失效。控制是要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与计划对比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很显然,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控制可言。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也要在收集和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各种信息后才能有效的进行。

2.从企业管理的过程看,企业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发现问题,管理者先要进行信息感受,即收集和加工一定量的信息,然后找到和认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管理者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优决策方案,多个决策方案的提出和比较均离不开使用大量的相关的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一方面,管理者要将最优决策方案的信息以指标、任务、命令等形式分解、传递给各级执行机构或执行者,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决策者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对最优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管理者在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的同时,还要不断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确定最优决策方案时的预计情况相对比,判断是否达到管理目标,以便采取新的调整措施,形成新问题,继而重复上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问题的形成、最优决策方案的确定、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方案评价以及新管理问题的形成构成企业管理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3.从企业管理的手段看,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决策行动形成一连串的决策,以确定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连串的决策,必然要求将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通过报告、数据、图表、资料等形式把信息反馈回来,以便下一个决策的进行。很显然,如果没有信息反馈,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情况就不得而知,而没有关于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的信息,就无法做出下一个决策,从而企业管理过程也就受阻了。可见,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从信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1.信息的沟通是否合理,决定着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倍率的大小

一个企业,无论是内部的控制,还是与外部的联系,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企业管理能对企业经营能力起放大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效能,就能增大企业的产出,亦即放大企业的经营能力。这种放大倍率的大小,就取决于信息的流动是否合理,是否有其适当的路线和程序,是否消除了障碍。

2.信息能激发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企业管理更有效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既有重复性的东西,又应有不断创新的成果。这种不断创新的成果就是在原有知识、管理经验的储存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受信息的启示和激发,由创造性思维得出的。有了这种在信息激发下的创造性思维,企业管理活动就会使企业顺利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思想。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直接面对全球范围来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全球化观念和标准化观念等新的企业管理观念。又如,由于Internet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传递载体,使企业在获取和信息实现了“零时延”,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零时延”的崭新时空观——企业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并及时创新,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

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组织。比如,企业组织结构正逐渐从传统的“职能分工制”转向“事业部制”。“职能分工制”是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企业分设生产、供应、销售等不同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沟通环节过多,会造成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所需的大量等待时间的浪费和衔接的误差。如何克服这种缺陷呢?许多企业开始实践或已经转为“事业部制”,即按作业流程把各种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成一个一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彼此独立,每个“事业部”负责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作业流程。在“事业部制”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克服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又如,企业决策由过去的高度集中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决策的分散化,一方面克服了集中决策下容易形成的官僚主义、低效率、条块分割等弊病,另一方面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再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大大减少了企业管理人员。传统的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要经过若干中间管理层次的媒介,中层管理人员,除了监督基层的执行工作外,其主要职能是对信息的中转,将上级决策的信息层层传达到基层,同时将基层执行情况及其所处环境变化及时报告最高管理层,以使最高管理层把握全局,进行整体上的协调和控制。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中层的信息传递功能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因此而大为减少。又如,产品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与产品或技术创新有关的最新资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又加快了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样,就使得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惊人。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手段。比如,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从而可以在网上与顾客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更容易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招聘人才,使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企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让研究开发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的成本。又如,电子邮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企业内部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成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谈判、下订单等。

总之,企业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进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4

随着我国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充分掌握内部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重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推动管理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企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指导力度,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安全保障等举措,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指导力度。一方面根据国资委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要求,优化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了信息化登高计划。另一方面在集团总部成立了信息化管理部,统筹推进集团整体信息化工作。同时制定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信息化推进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强力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在综合管理类应用系统方面,先后组织建设了生产指挥调度管理系统、财务核算与报表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系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集团管控能力。在专业应用类系统方面,着力打造了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产品工艺项目管理系统、总承包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房地产营销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全面覆盖基建、设计、经贸、制造、房地产、投资等主要业务领域,支撑跨区域、多领域、全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转。三是构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由集团总部统一制订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安全保障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实现了总部与所属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开展项目建设,并通过项目建设完善标准。四是稳步加强安全保障机制。通过搭建安全计算机环境和通讯网络、进行安全区域边界隔离等手段保障技术层面安全;通过规范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操作流程,保障制度层面安全;通过建立日常安全保障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保障运维服务安全。

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优化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支撑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之一,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深入推进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着力打造运营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推进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薪酬管理、岗位编制、员工自助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二是启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按照风险管理分类、分层和集中的管理要求,实施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全面融合,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化管理,提高了整体风险防范水平。三是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采用自主研发设计,通过敏捷开发方式,系统的可扩展性得到较大提升。目前物流中心电商平台的资讯业务已在内部模拟上线。四是积极筹备物流中心分销和京外所属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项目,以采购、库存、销售、财务为重点,搭建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平台,推动重点业务的集中规范、高效运作和协同共享。五是积极筹备所属鲁中矿业ERP系统建设项目,推进业务操作层面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全面集成,从而落实精益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六是积极推动所属ERP系统建设项目,以“成本管控、资金集中、采购集中”为目标,逐步推进由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运营转型。

3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优化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企业在多个主营业务间建立统一的绩效、培训、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内容包括绩效考核、培训管理、能力管理和关键人才管理等4个模块,通过梳理相关制度和流程,推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不仅着眼于将现有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转移到线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集团总部和所属企业共同梳理、完善绩效、培训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进一步统一流程框架和管理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对项目实施和人力资源业务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试点单位要认真学习项目成果和实施要求,调整工作习惯,先行先试。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发现信息系统的问题,还要发现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改进。二是要以项目为契机,做好人力资源业务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对接。坚定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开展绩效考核、干部测评等人力资源工作,充分利用咨询项目成果,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企业财务信息化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可以大大减少原来手工做账和核算的繁重劳动,提高财会信息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和资金控制;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经营和多样化经营;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干扰,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真正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是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照搬,不是买一些计算机,安装一些财务软件就财务管理信息化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是仅仅对财务会计方面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加工出财务会计报表,而是全面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高效链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要想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开发出真正属于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软件,让真正能够高效利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使用,才能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最大效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花大力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都是通用软件,虽然成本较低,但实用性存在一定问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还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开发,这样就造成了浪费。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利用上要仔细斟酌,不能图省事、怕花钱,同时也需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化投入,有些软件功能太多,许多企业根本用不上,造成功能、人力资源和资金浪费。当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好处很多,但也存在许多风险,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需要企业加以防范。

5结束语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5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Customization,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Enterprise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建设;发展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了,电子商务正在逐渐转变现代企业的营销方式,这种电子商务只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表象,据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企业能都上网的只有两到三成,在这两到三成的企业中可以进行内网信息化办公、电脑辅助设计的企业也只有一成。及时准确地完成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拓展现代企业发展管理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管理目的性不强

现代企业在管理中需要拓展管理方式,对信息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时候,不知道需要什么东西,使得建设信息平台的目的性不强,造成日后的使用出现各种问题,不断有效的实现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致使一些员工在使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时候缺少主动意识。

2.企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工作推进脚步放缓

一些企业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传统思想,对于新的管理手段还不是很适应,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陈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企业的深化改革进入的攻坚阶段,企业在进行每一次的前行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中,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工作方法,才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3.系统提供市场相对比较复杂

随着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推广应用,这个市场不断变大,很多的软件公司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很多没有能力和资质的软件公司也以低廉的价格扰乱这个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贪图便宜,很多时候开始选择那些没有经验的小公司,他们设计安装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的漏洞,一旦使用这种管理系统,可能担心企业正常的生产、营销工作。目前这个市场相对还是需要混乱的,企业在选择电脑软件公司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硬性指标,加之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浑沌的状态,很多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员熟悉这种管理系统,因此在选择电脑软件公司的时候,只能有一个大概的评价,选择相应的电脑软件公司帮助自己建立一套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这样的平台建立之后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措施

1.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

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有利于社会集约化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是现在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作为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推动这个管理方式在企业早日扎根发芽。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政府可以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开展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现场演示信息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作为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有责任对信息化管理开发市场进行有序管理,设立门槛,标准化管理开发公司,对没有资质的开发公司取消从事系统开发的资质,同时需要将这些软件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能力提升,不断提高系统平台开发能力和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市场水平的提升,使得整个系统开发市场更加规范。

2.系统开发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

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软件开发方面有专业的人才队伍,这是基础,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开展系统的研发工作,因此,这些软件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从外面聘请一些系统研发的专业人士,担当自己公司的技术总监,聘请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对原有的职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按照岗位的需要有计划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系统研发的速度,保证其研发质量。

3.使用企业需要注意几点事项

首先,系统使用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紧迫性有一耳光正确的认识,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在企业的管理中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企业管理的集约化,这也是企业现代化对信息建设的需要。其次,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职工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日常工作的处理,这需要对企业职工进行系统培训,让职工熟悉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拓展管理手段,这样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减低工作量,但是这个前提就是职工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相应的日常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最后,运用系统对部门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在职工的日常管理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将大大提升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遇到的人情难题,在对职工进行日常考勤等方面做到没有人情可讲,降低了人事部门的工作压力。

四、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有力促进企业的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在管理方式上将不断开启创新模式,是企业进行管理转型的有效手段,因此这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管理的未来选择。其次,大数据时代将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形成。现代社会正处在网络时代,企业管理可以在信息系统里是一个大数据资源,维护好这个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因此现代社会的大数据将成为以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最后,系统平台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日常的维护,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也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在职工的日常管理中,随着专业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以后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多元化。

五、结语

我国的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时期,他们很多都很重视精细化管理,对其信息化的管理也不断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一种方式,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企业在管理中不断实现集约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董小雷,路春光,孟丽丽,等.WebService技术及其在虚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工程图学学报,2007,19(6):112-113.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7

关键词: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策略

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其在进一步优化和重组自身各项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实现监理企业各项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1]。工程建设监理本身是一项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因此相比于其他领域,信息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研究和探析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手段的意义

归纳起来,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有以下意义:(1)监理企业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办公管理;(2)监理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实时采集、存储、分析信息;(3)监理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能够建立起资源和信息库,在该信息库中包含了设备供应商信息、常用材料、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标准等,方便员工随时查看;四是企业通过管理信息化手段,还能够远程监控管理所监理的工程。

二、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手段运用策略

(一)提高对管理信息化手段的高度重视

监理企业要想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管理中,首先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层深化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监理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彻底变革监理企业传统管理框架和业务流程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监理企业不实现管理信息化,就没有出路。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信息化手段顺利执行

对监理企业而言,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管理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原有管理方式和管理习惯的制约,为了保证信息化手段顺利执行,还必须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标准化的监理数据和规范化的业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但同样也离不开健全、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为此监理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现状,建立起跟信息化相关的检查制度、推广制度、考核奖罚制度等。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监理企业而言,实现管理信息化还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道德素质高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监理企业严格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入门标准,确保所有人员均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或者有多年信息技术操作经验的人才;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组织他们参与技术交流来打造一支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以此推动监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这个方面,典型成功的案例如江苏兴力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于2016年上半年投入运行的职工教育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对于人员信息化管理体现出的时效性、交互性、便捷性,都显得十分突出,是运用管理信息化手段建设信息化技术队伍的典范。

(四)加强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监理企业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管理中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目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各类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以及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等等。而信息化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则需要监理企业修建计算机中心机房,添置服务器计算机,在企业建立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病毒防御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数据安全备份等等,并且保证各项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五)结合监理项目特征开发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系统

监理企业还应该针对项目管理用户的具体需求设计不同的软件系统,系统的建立应该严格遵循监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依据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围绕监理项目管理,以监理文档管理作为基础,将确保监理项目质量以及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规定职责作为重点,将监理知识管理作为支撑点,在整个软件系统中考虑到监理风险管理。当前,监理企业监理项目管理的用户主要包含企业领导、生产管理部以及项目监理部。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监理管理的需求和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必须分别考虑到这些用户的具体需求[2]。

(六)加强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除了上述策略外,监理企业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首先,要确定信息化建设标准,以此保证自身监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和信息的标准化;其次,做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监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然后确保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充分,并在企业中单独成立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年初预算范畴内;最后在监理企业中设立信息化管理专职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但是笔者坚信,只要抓住监理企业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化手段将会伴随着监理业务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进而不断提高监理企业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质量。

作者:刘平 单位:江苏兴力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8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从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规模和经济活动的数量不大,自身实力一般,公司经营模式和理念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在全国企业的数量中占大部分。它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确保财政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身机制改动灵活,成立门槛低,同时融资也困难。

二、中小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管理能力受到限制

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会遇到资金的不足,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心态。随着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缺乏开发新技术的经费,产品的品牌意识也差,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现有形势的发展。管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人才、技术、资金的缺乏,跟国有企业相比,处在劣势。中小企业在市场上获取信息能力不强,企业管理者决策时缺乏有用的信息。技术的不足也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后劲不足,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有限,后面的创新受到限制。中小企业没有强大的背景,在与大型企业竞争时,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容易成为某些竞争中的牺牲品。

(二)中小企业立法不明确,管理水平需加强

中小企业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方面任重而道远,它们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多为部门行业性法规,协调性和衔接性差,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使得企业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实施。比如没有健全法律法规的管制,市场运行容易出现混乱,让很多非法分子有机可趁,因此我们在立法方面有待加强。

(三)中小企业融资不易,缺乏有效的管理信息

世界经济处于重要的转换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中小企业对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对GDP贡献率也超过一半,即便中小企业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融资难、处于经济链底端等。缺钱是中小企业的痛脚,面对如此经济强压下,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不足,经营环境恶化,管理水平有限,管理信息来源有限,导致融资问题越发明显。融资难,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贷款,承担更多的贷款利息,负担更大的管理压力。

(四)互联网来袭,管理需转型

随着网络营销的广泛应用,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有进行网络营销,但是企业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不够了解网络营销,缺乏计划性、目标性,对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利用网络从事商务活动缺乏认识,既浪费了营销资源,又无法取得好的营销成绩。有些企业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网络营销的发展,网络营销要求组织结构更加合理、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在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而在传统营销中,与顾客的沟通主要通过层层分销渠道,一直到企业的销售终端—店铺。这种组织结构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它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全局性方针、路线,包括预期实现的总体目标和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战略部署等。另外,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于网络营销存在一定的误解,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全方位展开服务,不仅可以直接进行网络销售,还可以随时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宣传,并且网站宣传的内容和品牌是永久的,但信息也是动态的,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变化,它比传统营销更加灵活多变。

三、中小企业如何面对管理中的挑战

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来面对这些挑战,又如何在这些挑战发展自身,使得中小企业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实力。

(一)增加技术投入,应对劳动力原材料上涨问题

面对原材料和劳动力上涨所带来的企业管理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必须寻求一条出路—进行技术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技术来替代劳动力。如果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中国有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不像拉美国家那样,经济命脉掌握在那些大财团手里,这些大财团不会考虑国家利益,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当然,提高技术水平不能仅靠企业,政府仍需制度一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实现经济稳增长。此外,中小企业还应从加强管理入手,降低成本,改善劳动组织,调整工资结构,改革激励方式,鼓励创新等。

(二)加强立法,提升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强化宣传教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其承担的责任与实力相匹配,严格落实中小企业的责任范围及实施状况。通过网上征求意见与实地问卷调查的结合,了解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多方面防范企业存在的风险。政府搭建信息桥梁,挑选一批有社会责任感、高业务水平的律师组建专门的团队,进入企业进行研究,对企业中需要解决的法律难进行梳理。坚持企业独立自主决策、市场化原则,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相关知识法律培训,扩大管理者的法律知识覆盖面。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实行一对一的服务,争取在中小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处理遇到的法律问题。拟定专业性服务方案,使得中小企业在涉及重大决策、重要经营活动、重大资产处置等方面能够及时处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放贷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有助于扩大融资机会。推动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和担保体系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不动产抵押存在不足,这一方法无疑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信用担保体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放大贷款额,支持银行业务的多层次发展。首先是健全存款保险制度,使得一定限度的小额存款有兑换能力。其次是扩大存款利率限度,对于大额度的存款支付更高的利息。政府对这些的大力支持,可以满足多方面的社会信贷需求。完善与银行业相关的法律体系,由于我们一直只有一部商业银行法,对于其他相关的机构没有明确的立法。从单一的商业银行体系向多层次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需要在立法方面有明确的分类。大力发展科技银行,做中小企业创新的坚强后盾,比如有贷款方式的创新等。发展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开放、有效、安全的资本借贷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对中小企业的培养和促进作用。企业也注重自身的借贷信用,发挥好自身发展的调节作用,不能只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也要积极配合,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中小企业的房贷体系占据优势。

(四)提升管理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网络营销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能够在制定公司战略计划时,发挥作用。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要进行一定的管理知识培训,国家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国家和政府相互合作,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使中小企业持续生存。随着市场和计划经济的持续发展,电子技术的飞速成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今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平台,因此产生了许多的网络营销理念。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对传统营销行为进行反思,向网络营销学习,创立适合自身成长的网络营销渠道。比如分析网络营销的宏微观环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来对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市场定位等。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营销组织框架,减少不必要的冗余职员,降低企业管理协调成本,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切不可投机取巧。我国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问题,阻碍了企业前进发展的脚步。如果中小企业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网络营销一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美好的前景。

四、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9

一、企业管理信息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企业管理信息认知不全面。随着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性,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地位,而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科学管理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全然不知,面对企业的不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功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以信息化技术管理经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消极情绪严重,它们的不与时俱进和不与科技接轨。从而影响着企业经济发展的上升空间。(二)企业的管理模式陈旧。企业管理模式仍是采用陈规陋习传统管理信息模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生产运营都会滞后于企业紧跟时展趋势,传统的管理信息只能停留在少数据信息管理方能高效执行,但现今,面对犹如大海般的数据库时,传统管理信息方式弊端将展现无遗,以信息化技术改革创新管理才能开展企业全面发展。以前企业管理信息是以传统陈旧的模式进行,通过以纸质版文件然后在存放于不同部门,落后的管理信息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安全问题同时也导致跟不上企业发展脚步,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内部系统容易恢复数据相对比较方便,虽然提高了企业内部传递信息的效率又造成不了太大损失,然而一旦被窃取或遭到破坏,对企业的危害是核心的隐患。(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及人才匮乏。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需要依靠计算机软件进行,却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昂贵,高昂的软件给大多数企业造成了经济负担,望而却步,导致信息化建设滞后,由于我国企业发展层次的不同,软件设备很难到达全面运用满足与大小各样的企业,造成软件应用不畅,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需求定制独特的企业管理信息软件,价格却更加极为昂贵,阻碍了企业发展经济。企业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起到举足重轻的因素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信息实施中也离不开整体员工的参与。企业管理信息软件应用不完善,也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管理信息的管理不济,软件使用技术得不到全面施展和缺乏专业维护指导,因此,企业很难得到企业管理信息创新软件。(四)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不够。针对企业管理信息的项目进行过程中,政府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动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企业管理的责任思路不清晰,划分工作流程不细致,出现了混乱的管理现在,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不够,从而让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与引导力不够,造成了企业发展进程。

二、企业管理信息有效治理

我们应该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有效治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一)培养或引进企业管理信息专业技术适用型人才。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人为重心,首先要正确认知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清晰认知,通过思想和方法的引入,对传统、落后的管理思路、管理信息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培养管理者和员工的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充分的理解,能更好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实施,提高企业发展效率。从认知上理解了企业管理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应更加全面的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教育和培养,企业管理者改变因循守旧的从项目实施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企业少走弯路,建立企业人员合理分别进行培训,同时建立企业自身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的培训知识库,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信息人员的理念和技术技能,同时,引进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内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专业核心队伍”。从实质性解决技术问题,整体挺高效率,即能减低成本付出又能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二)强化基础工作及健全企业体制。业管理信息的成功应用需要加强基础工作的投入,在发展的过程中,基础工作需要正确的规范性,通过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制度,让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合理地应用,企业只有在建立健全的企业体制才能促进信息化功能系统性的使用发展,带动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对象是数据,要求数据规范化,保持项目前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型,才能保证系统正常的运行,企业业务规范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方方面面的内容,生产工艺过程、材料进出管理、采集订货管理等,根据不同管理层次进行收集具体内容、收集方式、传递的渠道和存储管理,建立明确的程序。流程规范,要求统一的工作准则和规程去规范的企业体制,只有流程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查询决策才有充分的依据。(三)通过有效的外部环境力量。对企业管理信息引导及推动力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明确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促进信息化发展,政府可以在技术方面给予资金投入,从而使企业管理信息软件及硬件得到开发研究,通过政府对企业管理信息专业技术型人才资源优势提供帮助,并且不断鼓励信息化的创新结合和对信息化知识的专利运用保护。在企业方面实行业绩考核的制度范围,增加企业管理层的动力,同时采取相应的鼓励机制,引导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政府的参与,加快信息化建立并完善支持系统应用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四)避免盲目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立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全面考虑以后的发展以及根据自身状况,明确计划和信息化需求然后在具体对实施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再采购属于企业运行的信息化设备及软件,在软件的选择、项目的组织、风险的控制等方面避免盲目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不能太过于迫不及待的进行,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建立好企基础管理及信息资料的整理,在企业中实施协作调整和改革,完善内部网络以及考虑软件使用的功能分划,具体根据企业的环境生产需求和生产种类规划安排等,形成有目标性的商业战略,使用明确有效率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经营理念。(五)吸取国内外企业成功运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经验。社会经济在不断加速发展,企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强,国内外不泛太多成功案列,具有广泛的业务范围,企业可以通过吸取成功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经验加以学习借鉴转换成为适应自身的运营模式,首先国内外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同,需要谨慎的结合自身企业机制借鉴吸收,其次是文化差异不同,企业文化奠定了企业发展的走势和企业底蕴,企业从发展趋势和类别都迥然不同,所以在借鉴经验的同时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

三、结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因此,本文通过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从内部优化的大规模式,迈向更灵活,更专注于核心竞争,采用适合自身模式,以科学的实施方法而建立并全面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大力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趋势。企业管理信息化是重要的管理任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突破,涵盖不同层次几众多领域,有效的经营好企业管理信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知名度,拓展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川,赵伟平,李鹏.企业管理信息治理问题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9):116-117.

[2]周宇.企业管理信息治理对策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4):192.

企业管理信息范文篇10

1.从企业管理的职能看,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职能都与信息有关

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科学的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经济过程的大量信息资料为依据,如此才能在计划中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规定时间和建立指标等。也就是说,掌握信息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前提。企业的组织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企业的组织职能就会得到较好落实;内部信息交流不畅,企业组织工作就会失效。控制是要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与计划对比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很显然,没有信息也就没有控制可言。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也要在收集和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各种信息后才能有效的进行。

2.从企业管理的过程看,企业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发现问题,管理者先要进行信息感受,即收集和加工一定量的信息,然后找到和认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管理者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优决策方案,多个决策方案的提出和比较均离不开使用大量的相关的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一方面,管理者要将最优决策方案的信息以指标、任务、命令等形式分解、传递给各级执行机构或执行者,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决策者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对最优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管理者在获得最优决策方案实施情况的各种信息的同时,还要不断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确定最优决策方案时的预计情况相对比,判断是否达到管理目标,以便采取新的调整措施,形成新问题,继而重复上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问题的形成、最优决策方案的确定、最优决策方案的实施、方案评价以及新管理问题的形成构成企业管理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3.从企业管理的手段看,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决策行动形成一连串的决策,以确定各个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和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连串的决策,必然要求将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通过报告、数据、图表、资料等形式把信息反馈回来,以便下一个决策的进行。很显然,如果没有信息反馈,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情况就不得而知,而没有关于上一个决策行动的结果的信息,就无法做出下一个决策,从而企业管理过程也就受阻了。可见,信息反馈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从信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

1.信息的沟通是否合理,决定着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倍率的大小

一个企业,无论是内部的控制,还是与外部的联系,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企业管理能对企业经营能力起放大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效能,就能增大企业的产出,亦即放大企业的经营能力。这种放大倍率的大小,就取决于信息的流动是否合理,是否有其适当的路线和程序,是否消除了障碍。

2.信息能激发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企业管理更有效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既有重复性的东西,又应有不断创新的成果。这种不断创新的成果就是在原有知识、管理经验的储存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受信息的启示和激发,由创造性思维得出的。有了这种在信息激发下的创造性思维,企业管理活动就会使企业顺利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为企业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思想。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直接面对全球范围来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全球化观念和标准化观念等新的企业管理观念。又如,由于Internet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传递载体,使企业在获取和信息实现了“零时延”,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零时延”的崭新时空观——企业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并及时创新,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

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组织。比如,企业组织结构正逐渐从传统的“职能分工制”转向“事业部制”。“职能分工制”是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企业分设生产、供应、销售等不同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其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沟通环节过多,会造成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所需的大量等待时间的浪费和衔接的误差。如何克服这种缺陷呢?许多企业开始实践或已经转为“事业部制”,即按作业流程把各种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成一个一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彼此独立,每个“事业部”负责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作业流程。在“事业部制”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克服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缺陷。又如,企业决策由过去的高度集中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决策的分散化,一方面克服了集中决策下容易形成的官僚主义、低效率、条块分割等弊病,另一方面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再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大大减少了企业管理人员。传统的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要经过若干中间管理层次的媒介,中层管理人员,除了监督基层的执行工作外,其主要职能是对信息的中转,将上级决策的信息层层传达到基层,同时将基层执行情况及其所处环境变化及时报告最高管理层,以使最高管理层把握全局,进行整体上的协调和控制。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中层的信息传递功能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因此而大为减少。又如,产品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与产品或技术创新有关的最新资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又加快了产品或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样,就使得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惊人。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企业管理手段。比如,企业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从而可以在网上与顾客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更容易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招聘人才,使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企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让研究开发做到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的成本。又如,电子邮件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企业内部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成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谈判、下订单等。

总之,企业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进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杨建国:略论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发展[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6):23~25

[2]陶振民夏扬: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关系协调[J].科技管理研究,2005(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