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05:44

流行语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多样性;动态性

一、引言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研究,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生态语言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指出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语言系统归于自然生态系统来思考。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语言使用的社会以及语言使用群体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的生存环境和语言的生存发展状态。语言的生存、发展、消亡,濒危语言保护,语言活力,语言规划,语言与现实世界的互变互动关系,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生态系统与文化系统等等都成为现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热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生态语言学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网络语言的和谐、规范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用发展的理念去使用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基于目前的研究,生态语言学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1]:1)豪根范式(Ecologyoflanguage);2)韩礼德范式(Ecologicallinguistics)。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Haugen)在报告中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的概念。在1972年的论文集《语言生态学》(TheEcologyofLanguage)中系统、完整地论述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他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任何特定语言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thestudyofinteractionsbe-tweenanygivenlanguageanditsenvironment)。这里的“环境”代指“使用某种语言作为语码的社会”(theso-cietythatusesalanguageasoneofitscodes)[2]。这种范式将“语言与其使用环境的相互关系”比喻为“生物(动植物)物种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研究模式“韩礼德模式”更加关注人类话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尽管两种研究范式的观点不同,但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补充。总之,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从整体性、动态性两方面对语言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研究,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国内对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理论研究方面,范俊军(2005)对生态语言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领域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冯广艺撰写了国内第一本题为《语言生态学》的专著。黄国文(2013)对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做了系统的论述。应用研究上,许多学者将生态语言学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王艳萍(2010)以生态语言学为指导,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等方面的生态化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何芳芝(2016)将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看作微观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英语教学进行生态设计。韩军(2013)对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作研究综述,张青荣(2012)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地位,作用进行研究。近年关于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濒危语言等)保护,语言多样性,网络语言及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网络流行语可以理解为“由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延伸到现实中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3]。目前已有许多的学者从网络流行语的组成、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及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等视角进行研究。网络流行语被称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4],因其形式上的多样性及趣味性而得到广大网民的使用,并渐渐发展用于日常交流。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也为语言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网络语言的来源不能确定,故无法保证其规范性。所以,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流行的过程进行审视显得必要。

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的生态解析

随着网络这个特殊的“社会”更加多元,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网络交流的特点也决定了多种形式网络语言出现的必然性。网络流行语形式上将文字、数字、符号融合形成拥有创新、简洁、形象的语言形式,而各种类型的流行语之间不相抵触,网络语言的来源多样,方言、外来语、广告、电视节目和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游戏用语等等都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网民们将其他领域使用的词汇应用到网络交流中,以达到用最新颖、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的目的。通过对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得出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言或谐音词。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来自不同地区的网民有时在网络上会无意识地使用各自的地方方言。由于部分方言词汇使用时可以增强对话的趣味性,有助于在网络社交中开始话题,故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比如东北方言“老铁”是对“哥们”的别称。2019年在视频网站中广泛传播的“鸡你太美”是流量明星蔡徐坤在参加选秀节目自我介绍时,演绎SWIN的歌曲《只因你太美》时因唱得太快,被听成了“鸡你太美”。配合着原视频中表演的篮球秀和舞蹈,被网友恶搞后上传到视频网站上,并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以流量明星的表演为素材,讽刺了娱乐圈的流量现象,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潮流。人们在使用相同的网络流行语时找到了情感上的认同。这些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的框架,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博取了大众的点击量。(二)旧词新义。网络流行语不仅有创造类的新词,还有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是随着其流行和发展,产生了与原本的含义不同的词语。网络语言中对旧词赋予新义的现象不仅扩展了旧词原有的意思,有时也会表达出旧词原有意义范畴之外的新的含义。这其中隐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词义经过人们联想和类比,从一个范畴映射到另一个范畴。比如,“请开始你的表演”开始出现在电视选秀节目中,后作为网络流行语广泛使用后表达一种洗耳恭听的态度。用在更多的场景中。“硬核”原本指“核心部分,中坚分子”,也指打破以往的说唱和舞曲的形式,一种新的更有力量的形式,也称硬核朋克。后来“硬核游戏”传入中国,“硬核”被游戏玩家们单独使用,来形容专业的、对某件事情狂热的人,后又衍生出受众面小,小众,让人难以理解的意思。开始仅仅在音乐圈、游戏圈流行,随着“硬核”的含义不断拓展,词语本身的“寿命”得到了延长。这为不同领域中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增加了多样性。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性,有些网络语言违反了语言规律,这会对青少年的语言观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奇葩”原义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任务。然而经过网友的加工现在成了贬义,多指让人难以想象的行为。人们最终只记得贬义的含义,却忽略其原本的含义。这会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此类词语以本来含义出现时,人们无法正确理解。(三)反映社会现实类。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不仅形式新颖,还表达出对社会某些社会现象的揭露。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它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网络语言有时可以反映出网民的社会心理,人们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车厘子自由”最早出现在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中。文章中作者列出了“女生财务自由的15个阶段”对照表,包括辣条自由、奶茶自由、外卖自由、咖啡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衣服自由等等。此后车厘子发展成了新晋的富有的代名词。继而发展出了“XX自由”的新时代的社交用语,与其相反的出现了“贫民窟女孩”“消费降级”等等。许多网友经常通过使用这类流行语来调侃自己的贫穷,这也反映出了深层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将自己的“生活理想”用物质表达出来,也体现出当代年轻人直面自己的生活状态,乐观的心理。在2019年的上半年,“996”工作制度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成为了热点话题。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负责人相继发表对“996”的看法。所谓“996”是指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996”工作制已经逐渐成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企业中的“标配”,关于“996”的工作制的讨论这一话题具有公共性,从开始在网络上的讨论逐渐发展到媒体的报道和讨论。这类流行语不仅用于网民日常的交流,也通过在网上对它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映出某些社会现象。

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意义

(一)促进语言的生态化发展。网络流行语与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与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似。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使用的环境,网络流行语因其诙谐、生动的特点成一种全新的词汇形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增添了语言的多样性,加速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5]。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语言的进化也经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存在和发展,逐渐达到动态的平衡。同时,网络语言在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彼此竞争。对于适应语言规范及社会发展的网络流行语,就会被吸收进入到语言生态系统中,进而丰富语言的多样性。而对于不符合语言规范、只能短期存在的、未能大范围流行的流行语就会在使用中逐渐被淘汰,最终走向消亡。在此过程中不仅维护了语言的多样性,还促进了语言的健康发展,维持语言生态的平衡。这体现了语言生态系统之动态性的特征。总之,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其与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和谐发展。(二)带来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于传统词汇的应用有了更多的选择,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得到的重新使用、中文英文相结合形式的流行语的出现都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使用者选择语言变体时受到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使用的语言要求更加简洁、方便沟通。网络流行语同时具备语义丰富和形式简洁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语言使用者追求高效的需求。网络语言的出现也突破了许多传统语言存在的束缚,网络语言中语言变体持续产生,并且更新速度快,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传播,甚至发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这些新颖奇特的语言形式,伴随其出现、发展、使用的过程,推动语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进程。Haugen(1972)曾指出:“语言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中,而且在语言使用者之间以及语言使用者与环境之间发挥着媒介作用。”由此可见,语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最近的流行语中不乏“坑爹”“蛋疼”等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此类流行语会对网络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必须加强监督和规范。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主客观判断都可以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满足人们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所以可以适应网络语言生态环境并得到广泛使用。(三)满足情感个性需求。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主要为10—2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渴望张扬自身个性,对于新鲜的事物最为敏感,因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态度最为积极,可以快速地创造、使用网络流行语。通过对“名人名言”的恶搞,某些特定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作为网络上的“社交名片”,既可以满足网友自己的趣味,还可以借助流行语的使用迅速地打开社交话题。在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帮助重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新潮的,打破固有体系规则的语言的使用可以迎合了年轻人猎奇的心理,同时满足了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需求。人们用新颖、创新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达到交际目的,又能为交际过程增加乐趣。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近年来,许多网民通过与环保等社会议题有关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引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满足年轻人猎奇的心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结语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从不同方面感知世界,其使用亦加速了语言系统的动态平衡。然而,网络流行语的迅速发展对语言系统的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和文明性也带来了巨大冲击。这要求我们要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鼓励使用为人们带来方便和乐趣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同时抵制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并注意防止其无节制的传播而对社会上当前语言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为网络语言的使用维持一个健康、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平衡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winFill,PeterMühlhusler.TheEcolinguisticsReaders:Language,EcologyandEnvironment[M].London:Continuum,2001.

[2]Haugen,E.TheEcologyofLanguage:EssaysbyEinarHaugen[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2.

[3]李慧.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J].新闻世界,2010,(6):168-169.

[4]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1.

流行语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品包装;设计表达;特性;优势;表达策略

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带动了语言的新发展和新变革。网络流行语以网络和自媒体为载体,伴随着各类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风靡于网络且成为强大影响力的热门词语。具有趣味性和隐喻性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对同样追求个性化、识别性高的产品包装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语汇为包装设计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传播效果。

1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来源

网络流行语由本体含义和外延含义构成。本体含义是指文字的表面直观含义,外延含义是在本体含义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是在本体含义和外延含义相互结合和形成过程中由众多因素交织形成而成。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响,现代汉语的构词法有了新的发展,在古汉语指示、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大构词法的基础上,增添了以下因素[1]。1.1对事件本身的延伸。在一些新闻事件中,人们巧妙地对其概括总结和延伸,形成了极具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网络用语。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子游泳选手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洪荒之力”由此迅速走红网络,一时间成为网友嘴边调侃的网络流行语。成功入选了《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紧接着基于“洪荒之力”的公司名称、广告语和音乐作品不断出现[2]。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并配上的卡通人物头像,以刷屏态势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和媒体,广大网友一致点赞[3]。1.2来自中外语言的结合。有些网络流行语来源于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融合变异。“Hold住”一词来源于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一位名叫MissLin的国外网友所说出的“hold住”一词流行于网络,成为2011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最流行大奖[4]。在青少年喜爱的日本动漫中,一些词语和现象受到玩家的推崇,比如“萌”、“宅”,继而成为广被接受的流行语。1.3谐音修辞的运用。利用中文谐音修辞的手法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也比较常见[5]。在“蓝瘦香菇”事件中,“难受想哭”发成了“蓝瘦香菇”的语音。在其走红网络后,深圳市蓝瘦香菇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5]。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在广告中的名人效应极为明显。还比如“杯具”、“神马都是浮云”和“围脖”等都是基于谐音修辞的运用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6]。

2网络流行语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在包装设计中,网络流行语具有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的双重身份,比单纯的颜色和图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网络流行语中的“流行”,需定义为“进行式”,即正在流行且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文字语言。也就是说,在产品包装设计时,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才是重点研究的对象,过时的网络流行语不在研究之列。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网络及日常交际语言中,主要在于趣味性和隐喻性两个特征。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大都由人们约定俗成而来。短小的词句往往隐含着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深刻丰富的情感和态度。2.1满足消费者对趣味性和隐喻性的追求,提高产品包装的信息传播效率。在琳琅满目的众多商品中,外包装的形状、颜色和质地都是决定人们购买产品的主要属性,网络流行语广为人知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凸显产品的趣味性和隐喻性。在产品包装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欣赏个性、趣味和带有隐喻的产品包装。在网络流行语的介入下,平淡无奇的包装往往能在审美体验上产生质的飞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亿小目标”语句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紧接着河南中烟集团“小目标”项目团队研发的黄金叶牌香烟“小目标”见图1,一上市便大卖[7]。香烟包装在网路流行语的辅助下,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定势,运用了“小目标”、“大字报”、“二次元”和“弹幕风格”设计形式,这些与香烟看似毫无联系的元素出现在香烟包装的上时,烟盒整体从颜值到内涵都立刻上升了一个档次,对于追求新奇和时髦的青少年来说极具吸引力,容易得到青少年对品牌的认可,从而占领青少年市场。2.2凸显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与时代性。网络流行语是网络和时代结合的产物,创新性与时代性是网络流行语的属性,这与产品包装设计所追求的理念基本一致。网络流行语在包装上的运用,反映出产品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特征。在形式美美学理论无法继续突破的情况下,转而寻求设计元素的突破,紧跟时代潮流和流行元素,把不断更新的网络流行语应用在包装设计中。网络流行语在包装中的合理运用是江小白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江小白包装设计见图2。江小白的包装设计使白酒在网络流行语的介入下显得有趣、年轻和时尚。另辟蹊径的产品包装定位,主动避开与高端白酒的竞争,独自开辟了一块属于“青春白酒”和“时尚白酒”的“蓝海”。利用精准的定位,搭配独特的包装,打破了酒业与当代艺术的壁垒,化身时尚潮流的弄潮儿,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此刻,酒不是酒,而是一颗颗文化的因子,唤醒着当代年轻人的内心。2.3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生活频率较快,人们普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及经济压力等,若得不到及时的释压,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网络流行语在日常包装中的出现,以趣味性和隐喻性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调节人们的情绪。统一集团新推出的一款“小茗同学”冷泡茶,其包装设计是由腾讯与“小茗同学”共同研发的“冷笑话”系列漫画瓶,“小茗同学”冷泡茶见图3,运用了小茗同学卡通头像搭配上一则冷笑话的方式。这些引人发笑的卖萌图案和冷笑话,增加了包装的趣味性和隐喻性。人们在消费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年轻一代开始成为主力消费者,进而如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实现产品包装设计的趣味性、年轻化以及与年轻消费者良好互动,成了所有包装设计师必须考虑的事情。

3网络流行语在包装设计中的设计表达策略

3.1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特性定位消费群体。凡是取得成功的产品包装设计,对消费群体都有极其准确的定位。由于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对于网络流行语极为敏感,同时也易产生共鸣,因此应用网络流行语的产品的消费对象主要面向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服饰、流行餐饮及电子产品等这些青少年喜爱的快消品都是网络流行语首选的产品。可口可乐将青少年网络聊天常用到的表情和词汇融入到包装上,推出“一起嗨、521、机智、+1、讲道理、乖巧、碰杯、套路”等37款密语瓶,主张“让夏天更有聊”,可口可乐蜜语瓶见图4。青少年自主创造的网络流行语成为2017年可口可乐公司主要的包装语言,较往年使用过的音乐和视频元素,表达寓意更直观,更加符合青少年对新的表达方式的追求。3.2根据产品特性改编与品牌产品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网络平台上有很多独具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根据其结构句式进行改编升级,使其符合产品包装的要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除了可以应用到旅游业当中,还可以对其加工改编,应用于其他产品包装上。比如应用到运动鞋包装上面,改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跑跑”。改编后的语言既符合产品包装的定位,又符合青少年对个性化的需求。热播影视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句也是包装语言词汇的重要来源。电影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程度远高于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像电影这样最大限度地将艺术与技术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对当下的社会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战狼》系列电影中最让人心潮澎湃和热血沸腾的一句话。把这样的句式应用在快递行业的包装上,如“用我XX者,虽远必达”,既展示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又很好地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颜值越高,责任越大”出自蔡明和潘长江主演的春晚小品《老伴》[8]。其表面意思是“一个人的容貌的分数越高,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实为人们自诩自擂自己的颜值,具有幽默搞笑的深层含义。根据其句式改成“分数越高,责任越大”,应用在中小学生的文具用品包装上面,既幽默诙谐,又符合中小学生对活泼氛围的追求,学生书包见图5。3.3根据网络流行语特性开发相关产品包装设计。目前网络游戏的玩家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其中的经典用语在广大青少年中广为流传。“时间也抹杀不了颜值”、“稳住,我们能赢”、“伤心不是哭的理由,傻才是”、“花有再开的那天,人有重逢的时候吗”等都是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中的经典用语。设计师可通过对特定游戏网络用语的总结演绎,开发相关系列产品,迎合青少年的消费观。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流行语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段时间还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很快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替代[9]。根据网络流行语去开发相关产品,会受到其时效性的限制,因此我们在选择网络流行语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时,要紧跟网络步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广为流传的经典用语[10]。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特定的时效性,不能长时间一直应用某流行语,需周期性更换。再次,严禁使用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以免给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4结语

流行语范文篇3

关键词:传播学;流行语;语音;词汇;语用

流行语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众所周知,并被大家广泛使用、宣传的词语。它以生动风趣、诙谐幽默、个性鲜明、传播迅速的特点,堪称当代最有生命力的“语言试验田”。流行语对语言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播低级、封建迷信等低俗文化,对社会文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对待。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认为,文化传播有三种社会功能:监控环境、协调社会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监控社会环境和协调社会适应环境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流行语的语音特点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流行语又是语言中的一种独特词汇现象,不管是在语音方面,还是在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展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从语音角度分析,流行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单音节流行语A式

单音节词在众多流行语中为数不多,仅占5%。例如,“楼”“亲”“雷”“囧”“汗”等,都是单音节流行语的代表。“楼”是对论坛上用户所发内容及其回复的别称,呈现出一层层往下显示的结构形式,进而衍生出“楼主”“楼上”“隔壁”等词语。单音节流行语之所以数量较少,与中国人的语言传播习惯有很大关系。单音节词在中国人看来,缺乏趣味性,传播起来困难,因此流行数量较少。

(二)双音节流行语AB式

双音节词在流行语中数量较多,占流行语的70%。例如,“给力”“萝莉”“坑爹”等,都是广为流传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以“给力”一词为例。“给力”意思与“给劲”“带劲”等相近,代表一种赞赏和感叹的语气,是2010年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并且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被主流媒体乃至官方媒体所接纳。它原是北方方言,主要源于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孙悟空到达“天竺”后,抱怨道“这就是终点吗?不给力啊。”双音节流行语反映的是当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心理态度。双音节词相对单音节词而言,传播容易,且通过较短的词语能够表达深刻的意义。

(三)多音节流行语

多音节词在流行语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但相对双音节词要少一些,又比单音节词多一些。多音节词在传播过程中要比双音节词麻烦,而且不能简单明了地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比例相对较少,为15%。例如,“打酱油”“高富帅”“啃老族”“小清新”“反正我信了”等词,都是多音节词的典型代表。

(四)谐音词流行语

谐音的特点是用最简单的数字、文字来表达最多、最形象的含义。例如,用886表示“拜拜咯”,“520”表示“我爱你”。汉字谐音读音很相近,但又有别于它们真正的读音,从而产生别样的趣味。类似的还有“神马”“杯具”等。

二、流行语的词汇特点

流行语在构词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字母缩写

人们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都喜欢用简洁的方式表达。所以,他们在说某些词语时,往往使用首字母缩略的方式表达。例如,用LG表示老公,用LP表示老婆。现在人们都在提倡提高国民素质,因此,流行语中一些带有黄色或暴力因素的词都不容易为人们所接收,于是,产生了用首字母缩写的方式来含蓄表达这种骂人的语言。

(二)使用缩略语

缩略语的大量使用也是近年来流行语在构词方面的一大特点。经济性是语言使用的一个基本原则,缩略语就是实现语言交际经济化的重要方法。它使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用最少的话语来表达复杂的意义。因此,缩略语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例如,“学霸”是“学习霸王”的缩写。

(三)外语+汉语或汉语+外语

“外语+汉语词缀”或“汉语+外语词缀”,这种类型主要受外来词语的影响,特别是受英语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如微博、MSN、微信等的广泛使用,使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和语言,且这种汉语与外语组合起来的表达方式会给人一种新颖、时尚、独特的感觉。例如,“I服了You”“Hold住”。与此相反,也产生了“Hold不住”,更成为2011年最火爆的流行语。

三、流行语的语用特点

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借助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语言符号是对社会环境的监控反映,以使语言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流行语也是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反映,因此,流行语在不同行业的分布、特点也是不同的。

(一)流行语的行业分类

流行语的行业分类主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校园生活、网络文化等方面进行划分,反映了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

1.社会流行语

例如,“山寨”“愤青”“范跑跑”“蒜你狠”“裸婚”等都是社会流行语,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百态的另类调侃和看法。“拉动内需”“家电下乡”“房奴”“三聚氰胺”“蜗居”“裸婚”等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问题。“粉丝”“选秀”“超女”“小三”“剩女”等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反映的是当下最具体、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内容。

2.校园生活流行语

校园流行语属于大学生自己创造出的社会方言,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思想。校园流行语体现在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等各方面。“特困生”“校花”“校草”“女神”“学霸”等,都是校园生活的体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3.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时代信息载体,以键盘鼠标为输入工具,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创造新词汇,避免汉语拼音在输入方面的缺陷,解除打字速度对信息传播的限制等。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符号、表情,都是现代网民非常喜欢用的语言。“亲”“萌”“打酱油”“鸭梨”等各种流行语都在网上盛行。

(二)流行语的传播方式

近年来,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深入到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媒体中出现的某些语句,也伴随着它们的广泛使用而迅速蹿红,成为为数众多、别出心裁的流行语。例如,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你摊上事了》,反复出现“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等语句,让“你摊上事儿了”成为2013年最流行的语言之一。类似地,报纸、杂志、图书、广播、手机、博客等宣传媒体也是传播流行语的重要工具。

四、结语

流行语在语音、词汇、语用、修辞等方面以全新的特点迅速发展,且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融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表征,总是最敏锐地反映人们社会心理的变迁。在语音方面,它往往采用最简洁方便的音节,以达到传播迅速快捷的目的。双音节词既能准确表达说话者想要表述的意义,又朗朗上口、传播方便,因此,在整个流行语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构词方面,流行语使用首字母缩写、缩略语、符号型、汉英夹杂等来构成方式。在语用方面,流行语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校园、网络等各行各业,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广泛传播,并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作者:鲁婧平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硕.网络新新词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2]侯敏.2008年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2009年中国流行语[M].郑州:文汇出版社,2009.

流行语范文篇4

关键词:春晚流行语;艺术语言学;情感逻辑;语言变异

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这种情感逻辑就是想象、直觉、意象等思维活动。情感逻辑的实质就是发话主体对客体的属性所产生的主观的心理反应。艺术语言的运用遵循情感逻辑,是为了充分体现和理顺发话主体的情感思绪和情感结构,因此,艺术语言的特点有别于规范语言。春晚流行语会打破语言的常规形式,忽略固定的意义或用法,创造出奇特醒目的变异形式。春晚流行语中存在大量的语言变异形式。“从艺术语言的语言形式来看,它可分为词语的语音变异、词语的义位变异、词性类属变异、词语的组合和搭配变异、词语色彩变异等。”[1]春晚流行语变异形式主要是词语的义位变异、词语的色彩变异、词语的搭配变异。

一、词语的义位变异

词语的义位是指一个词所具有的各个义项。词语的义位变异是词义的超常用法,也就是词的各个义项在句子中具体运用过程中发生变异。艺术语言学中的曲解、反语等就是由词语的义位变异而形成的。春晚流行语中有大量的词语义位的变异,主要通过曲解的形式突显。曲解是一种自觉的语言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和目的,有意地歪曲地解释某些词语的意思。春晚流行语曲解的运用,活跃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了语言幽默诙谐的特色,有时也能达到辛辣嘲讽的效果。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外国生的,就是外甥。——相声《五官新说》人们常用“暗送秋波”来比喻男女间暗中眉目传情,表达相互爱慕之义。其中“秋波”是指美人如秋水的眼波,形容美女的眼睛像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明亮。“秋波”含义是很明确的,没有任何歧义。但在这里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故意歪曲解释成“秋天的菠菜”。同样把“外甥”曲解为“外国生的”,也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荒唐有趣的解释增加了春晚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特色,使人印象深刻。

二、词语的色彩变异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语言中的词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用法是约定俗成的,比较稳固的。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会改变某些词语的固定意义和用法,赋予这些词语临时的新的意义和用法,这种新的意义和用法会取得巨大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艺术语言的目的所在。春晚流行语词语的色彩变异的艺术效果显著。词语的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等,春晚流行语词语的色彩变异主要表现在感情色彩方面。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根据不同的感情倾向可以把语言中的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表示的是喜爱、尊敬、赞赏、美好、吉祥、嘉许、褒扬的感情色彩;贬义词与褒义词的感情色彩正好相反,主要表示厌恶、否定、贬斥的感情色彩;中性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一般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都有各自的固定用法,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会发生异变,出现易位现象。这种异变形式主要表现在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中性词贬用或褒用三个方面。褒义词贬用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褒义词失去了原来的褒义色彩,而临时产生了贬义色彩,褒词贬用使春晚流行语通常具有讽刺的意义,能够体现春晚流行语幽默性的特征。你是男服务员吧,长得挺委婉。——小品《不差钱》“委婉”的意思是言词、声音等婉转动听或态度诚恳。“委婉”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含蓄地嘲讽一个人的长相,具有了贬义色彩。“委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妙趣横生,增加了这句流行语的风趣幽默感。贬义词褒用和褒义词贬用正好相反,是贬义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原来的贬义色彩,而具有了褒义色彩,贬义词褒用能使表达诙谐、幽默,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贬词褒用运用得当,就会使语言别有一番风趣。我们女人是喜欢这种长得坏坏的男人,但我们不喜欢长坏了的男人。——相声《这事儿不赖我》“坏”是贬义词,这个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为“坏坏”,“坏坏”在这里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喜欢”的感情色彩同化了“坏坏”的感情色彩,受“喜欢”这个褒义词感情色彩的影响,“坏坏”由贬义色彩变异为褒义色彩。“坏坏”与“坏”感情色彩的对比,更是增加了语言的诙谐幽默,使这句春晚流行语更具感染力。中性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有些中性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差义异变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同其他词配合才会产生,感情色彩浓郁,语言表现力强。同样是孙子,你这孙子咋这么孙子啊!——小品《扰民了您》这句春晚流行语中前两个“孙子”是中性词,后一个“孙子”摒弃了其固定的用法,发生了异变。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做事缺少原则、不地道,后一个“孙子”临时产生了贬义色彩,这也是语言表达的需要。这样的异变增强了语言艺术的表达效果。

三、词语的搭配变异

词语一般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进行搭配,形式比较稳定,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词语会进行超常搭配,这也是艺术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春晚流行语突破了语言理性的逻辑,遵循情感逻辑或利用语境,把不具有搭配能力的词语进行整合,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给人一种空间和能力以便仿造或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语言或者反映社会现实,或者表达和宣泄某种情绪,往往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加之借助春晚这个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文艺舞台,这些语言便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2]春晚流行语奇特的语言形式赋予其超强感染力的语言魅力。春晚流行语中镶嵌外语词语的这种变异搭配特点比较突出。春晚流行语在汉语语言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像英语等外语这样的语言因素。春晚流行语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加深了观众的感官印象,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Ladisand乡亲们。——小品《还钱》以上的春晚流行语利用镶嵌英语等外语因素的语言形式吸引观众的兴趣,这种变异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生动地塑造了小品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彰显了小品语言的幽默性,更大程度地提升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艺术语言的特点在春晚流行语的情感活动和语言变异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春晚流行语的艺术语言情感状态极富张力,它突破了人们审美惯有的准则。艺术语言遵循情感逻辑,人们为了表达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对语言进行创新。艺术语言就是对语言常规的故意偏离,也就是语言的变异。这种语言变异的形式比较奇特和精辟,使春晚流行语的语言表达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增强了春晚流行语的感染力和幽默性。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流行语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因果分析;功能分析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对于个体而言,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影响。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要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看待。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事实时,我们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备的功能。——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

一、网络流行用语的产生及其基本类型

互联网正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中国网名的人数日益攀升,他们经常聚集在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等里面聊天、发表文章和见解,久而久之,他们彼此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网虫”),圈内也出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比如“^-^”表示很开心的一张笑脸,“@%&¥%&”是骂人的话,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人不但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用语也流行了起来。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的语言现象,它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点。笔者对一些网络用语作出如下分类:

1.语句型: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但是从字面上看却难以理解,往往贬义居多。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当时在做俯卧撑;我亲戚是公务员;开门,放城管等等。这些网络用语都跟社会现象紧密相联,往往是一些社会焦点事件进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大意,其实际涵义必须找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这些用语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掩盖的原始事件。

2.单词型:以人名、名词、动词来表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谐音来表示该词或者该词的引申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近两年,网络上最流行的单词型网络用语有3个。首先是“囧”,凡是在可以说话的论坛,大概都可以见到这个字,念jiong。起初表示人们觉得自己先前的话语不恰当而表示尴尬,后来也引申到对别人话语不恰当的鄙视。第二个是“雷”,“被雷到”是指形容被吓到,用来形容极度震惊、无奈、恐怖和恶心。第三个是“山寨”:是指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的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还有一些其他的单词型用语,“槑”读音是“梅”,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宅”是形容某人喜欢经常呆在家里而不喜欢外出活动,通常活用为“宅男宅女”,还引申为高校中文科类的男女博士等等。

3.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组成,可以分为汉语拼音缩写(或英文,不区分大小写)和象形两种。前一种如“QC”指代清纯,“XB”是小白的缩写,白痴的意思,“FB”腐败的缩写,对于学生来讲通常指出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帮自己添置新的衣物,往往可以说自己刚刚FB了一把。“BXCM”是冰雪聪明的缩写,“FQ”是愤青的缩写,“BD”是笨蛋的缩写。用英文单词的缩写来代替原来但是的意思或者原来单词所引申的别的意思,如“Q”是“cute”的缩写,表示很可爱;“lol”表示大笑,是laughoutloud的缩写,“KFC”是killfuckingcustomers的缩写,“PK”是playerkill的缩写;“RUOK”是areyouok?的缩写,“omg”是oh,mygod的缩写等等。其次,用单纯的字母组合来表示某种形象。如Orz,这三个字母的组合酷似一个人跪倒在你面前,意思是“拜倒”,引申为“佩服”。

4.符号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涵义。比较常见的有“:)”来形容人很开心,图像和笑脸很相似。“:-D”表示非常高兴而张嘴大笑,而字母“T”和下划线“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广泛使用。

5.数字型: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聊天的习惯。从最初的“88”、“886”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的开头都有许多种组合,或者谐音、象形等。例如“3166”:沙呦娜拉,日语,表示再见的意思,“54”是“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01925”:你依旧爱我,“1920”:依旧爱你等等。

也有一些学者将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符号图形类、缩略词类、旧词新意类、谐音类、引申类、新词类、数字代码类等7个类型。〔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类型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表意型”和“简洁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的功能型需要。表意型流行语是网民为了表达某种社会态度,但却不能直接的表示出来,因为收到论坛规则的限制。简洁型流行语,则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并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下文将注重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二、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技术,不断推动。以输入法和聊天工具为例,各种拼音输入法(如谷歌、搜狗等)都运用了模糊拼音输入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你输入的拼音的准确程度降低了很多要求,至少对拼音掌握不到位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QQ等聊天工具出现更加深刻体现了模糊拼音输入法的便利,因为QQ作为一种聊天工具,它更多要求的是速度,关于在汉字输入要求准确性程度上是相当低的。只要能看得懂,聊天的人往往不在乎打字的正确与否。

其次,网上交流,自由无拘。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网民上网后多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约束。

再次,沟通方便,达成共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得到信息交流,成为充分依赖网民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大家挖空心思对一些汉字、词语甚至非母语的英语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创造处简洁、省略的网络语言,以达到快速、简洁的目的。网络语言创造性的将词语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大量的使用来改变词语原来的约定俗称的意义,使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传统的语言模式,从而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因此,在外行人眼中所谓的怪字、错字、别字或者完全是病句的情况下,内行人却用的得心应手。

最后,年轻群体,创造性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的网民中,有31.5%为18岁~24岁的青年,16.6%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19.3%为25岁~30岁的青年。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有66.4%为青年人,而这些人当中又有一半的人(18岁~24岁)为在校大学生。在这些年轻群体中,大部分可能为中学生、大学生、技术科技人员,他们可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跃、好奇、接受能力很强,同时又充满了创新意识,在网络交流中自然会更容易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网民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革新、叛逆、创新、趋于成熟。网络用语不但代表了高效,更有是能够体现处的求新求变、突破陈规的潮流感、时尚感。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性影响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这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简称正功能;反面消极的影响,简称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对当前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来看,首先是显在的和正面的功能是提高了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效率和表达了自己的意志,负面的功能则是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如果将网络语言搬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可能导致人们之间无法沟通。

首先,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的种类,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效果。语言使主体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网络用语是一种书写性的语言,它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特色,因此,我们不能将它归类为简单的书面语类,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同时,网络交流主要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尽快作出反应。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其次,网络语言的出现,疏远了汉字的规范而不受拘束,它使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语言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有一定的规范。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作为网络语言,学生是主力军,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区分好坏能力差的阶段,那么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网络用语表面上属于书面语言,但是它更能体现是一种口语化的存在,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杂烩型的语言,可以用等式网络语言=数字+符号+字母+错别字。〔3〕这些观点反映出了网络用语不够规范,这样就给不经常或者是极少使用互联网的人即虚拟社区中的新来者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碍。

第三,透过网络语言,能增强网民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网络上流传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短句,“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还是有的。”“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4〕这些语句虽然是用比较调侃性的话语表现出来,但是它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让我们不再去做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小学究”,而是开始积极的去适应社会,调整自己。

参考文献:

[1][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1998,3.

[2]黄晓斌,余双双.理论与探索[J].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2007,5.

[3]陈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J].东南传播,2006.

流行语范文篇6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亲属称谓;“亲妈”;新义衍生

一、前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自此隐喻开始进入语言学研究领域,从作为修辞语言现象研究转向作为普通语言现象研究。认知语言学诞生到相关理论引入中国语言学领域时间尚短,学界从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结合隐喻分析网络流行语始于二十一世纪,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隐喻与网络流行语的结合研究,主要围绕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特点分析,以及单个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展开。亲属称谓作为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使用由来已久,网络的发展极大促进了非亲属关系中亲属称谓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亲属称谓词进入网络语境,并获得了新的用法和语义,从“x哥x姐x叔”到现在的“亲妈、亲爹”等,人们的认知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人们网络社交距离的不断拉近。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以网络流行语“亲妈”为例,对网络语境下亲属称谓类网络流行语的新词义衍生机制进行探讨,并分析新义衍生的影响因素。

二、“亲妈”的词义衍生机制

(一)“亲妈”在词典和网络语境中的释义

1、“亲妈”词典释义《广雅·释亲》:“妈,母也。”《博雅》亦云。“妈”的本义是指母亲,该义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训诂学著作中,后作为母亲义逐渐出现在文献中。“妈”字很少单独使用,通常词根重叠作为双音节词“妈妈”来使用,这也表现出它极强的口语性。《说文解字》:“亲,至也。”《说文解字注》“父母者,情之最至者。故谓之亲。”段注中进一步把“亲”解读为父母之亲。“亲妈”一词,是由形容词“亲”和名词“妈”组成的,正处于词汇化阶段的短语,是表示亲属关系的常用词,其词汇化的过程尚未完结,因此该词于常用汉语词典中未见收录。根据同场逆推仿造新词理论,可用“妈妈”和“后妈”来比较理解“亲妈”的含义。人们根据事物t1(妈妈)造出一组词w1(“妈妈”),由于世界科学技术和文明的新发展等种种原因,人们又根据后出现事物t2(后妈)并造出一组w2(“后妈”),但为了区别t2及其w2(“后妈”),我们又给t1(妈妈)模仿w2(“后妈”)重新创造一个新词w3(“亲妈”),这就是同场逆推仿造新词。相较于“亲妈”先出现的是“后妈”一词,指父亲离异或丧偶后再娶的妻子,又称为“继母”或者“后母”,意义偏中性或贬义。“亲妈”就是在“后妈”的基础上,利用反义语素逆推的方式仿造出的新词。“亲妈”一词象征着绝对亲密与信任,背后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和情感的联想意义。相比“亲妈”一词的词汇意义,人们更看重的是它背后隐含的感情色彩,而这些感情色彩意义与“亲妈”一词网络新义的产生密不可分。2、“亲妈”网络语境释义网络语境下“亲妈”一词的用法主要作主语、宾语、或者定语,一般出现在偏正结构“亲妈xx”“xx亲妈”中,搭配名词或形容词使用,或单独作为名词出现在句中,以下是“亲妈”在网络语境中的实例语义:(1)表示信赖,形容亲切可靠①“雅诗兰黛这款粉底液简直是干皮亲妈!”②“超好用的绘画教程,手残党亲妈。”③“眼线对我的精神气的提升是亲妈一样的存在。”④“xx游戏寻找亲妈代肝。”⑤“网购千万警惕电商所谓的亲妈渠道。”(2)表示一种类似母亲的身份、态度①“这部剧的改编真是亲妈作者看了都要吐血。”②“主动卖出版权的作者,没资格再叫亲妈。”③“(这本书)看到最后是圆满结局太好了,作者不愧是男主亲妈。”④“‘你的自行车都买了三年了,还这么宝贝啊。’‘那当然,我可是亲妈。’”(3)表示像母爱一样的感情①“每日一感叹xx也太可爱了,我大概是个亲妈粉。”②“是亲妈就要为了自家崽(指偶像)努力上分!”这里的“亲妈粉”,指无条件溺爱自己偶像的粉丝,经常简称为“亲妈”,或者“妈粉”,可以用于自称,也可用于称呼他人。一般情况下“亲妈”更多用于称呼他人,自称时多使用与“亲妈”意义相近的网络流行语“老母亲”、“阿妈”等。(4)表示认同感①“今天优酷视频连更两集的大方行为让我只想对它说,你就是我亲妈!”②“今天的优酷就是山人互联网唯一限定亲妈。”③“xx作者宣布明天开始写古风小说了,我的亲妈又多了一位。”表现说话者对被描述对象强烈的认同、赞美和感谢,同时拉近了双方关系,描述的对象多为女性或偏向女性化的事物。

(二)“亲妈”的词义衍生途径——隐喻

词义演变的动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历史等外部客观动因,词语的复杂性和借词这些语言内部动因以及发话人的主观动因。其认知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和主观化。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是简单的修辞格,而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一个概念隐喻包括两个认知域:来源域和目标域,映射就是指两个域之间的对应关系,隐喻就是一种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即将来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来源域的结构理解目标域。词义的意象图示投射是词汇扩展意象的主要途径之一,除本义外,词的引申义都是通过本义的意象图示投射获得并不断增加。“亲妈”本是表示亲属关系的常用词,指有血缘关系的母亲。而亲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妈对孩子的感情和行为,与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化妆品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吻合。因此“亲妈”作为来源域其一部分特征映可以射到所需的目标域上,“亲妈”这个词的网络用法和新生词义都是“亲妈”的本义所具有的一些特质的投射。“油皮亲妈”,就是把“亲妈”做出的一些行为对孩子有好处的特质投射到化妆品和使用者的关系上。“亲妈作者”就是把“亲妈”创造生命、养育生命且珍爱自己所创造的生命这一特质投射到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上。“亲妈粉”就是把母亲对孩子的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投射到粉丝对偶像的感情上。“亲妈渠道”是把孩子潜意识里对“亲妈”无条件信任和“亲妈”的值得信赖的特质投射到商家和商品来源的关系上。人类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某一新事物出现后,人们倾向于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在事物间找出相似或可比性的特点。“亲妈”这个词就是借助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关系,用概念结构相对清晰的来源域理解概念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而赋予“亲妈”这个词更多的意义。如果单纯说“亲妈”这个词的词义演变,它的表现就是词义的扩大,而它为什么会有词义上的扩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受人的认知能力影响产生的普遍隐喻带来了词义派生。

三、“亲妈”新义衍生的影响因素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流行语“亲妈”的传播速度、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认知语境

共同的认知语境是网络新词产生并流行的根本保证。不同的经历使得每个人的信息、知识结构体系、信仰、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但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网络时代更加高效的信息传播,促进了人们的认知特征逐渐趋同,所以网络新词基于人们共同的认知语境产生,更容易被接受认可。同样这也是流行语“亲妈”为什么使用范围有限,更多流行于对网络小说、追星、网购和美妆感兴趣的年轻人群体的原因。

(二)语言的“补位”需求

认知的发展产生了“补位”需求,在日常交际中,一旦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明某种事物或者现象时,就出现了“表达空缺”。因为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以准确完整为目标,因此一旦具有补位功能的词语出现以后,就会很快被人们认可接受并流行起来。比如,销售人员推荐某类化妆品时,需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来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显然现有词汇很难达到这一目的,这里就可以直接抓取,“亲妈”这一词来填补词汇空缺,认知发展产生的补位需求促进了“亲妈”一词的流行。

(三)语言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影响

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符合语言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如何使用有限的语言表达和结构来表现无限新的信息,如何借助已有的认知图式,花费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化的认知效果,这是认知经济性的必然要求,“亲妈”一词似乎可以涵盖所有关于“对你好”这一意义的表述,因此符合经济性原则这一条也促进了“亲妈”这一词的流行。

(四)语言求新求异的因素影响

“亲妈”一词使用体现了语言受众求新求异的社会语用心理,我国网民以年轻人为主体,而年轻人有着更强烈的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当“油皮亲妈、亲妈作者、亲妈粉”等词语不断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人们追本溯源的探求欲被激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探求“亲妈”一词的新词义和新用法,并且由于良好的消化吸收信息的能力,而迅速了解并接受使用。受众在使用这些词时,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这正满足了使用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五)寻求社会认同心理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不但受到求异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认同心理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认同自己属于某一群体的时候,同时也会认同这一群体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为寻求一种心理认同感,人们会接受并使用属于某类群体的网络流行语以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这种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也推动了“亲妈”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六)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流行语的产生使用也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关注凸显了概念的重要性,“亲妈”一词的流行也与社会认知的变化密切相关,社会认知的提升也促进了“亲妈”一词的流行。流行语的产生大多与社会热点现象相关,受到社会发展倾向的影响,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历程,人们根据流行语就可以判断这些词出现的大致时间、背景事件、使用者年龄所处时代等。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如果流行语不再流行,要么是出现了补位功能更强,更加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的流行语,要么是流行语所依赖的认知语境或者社会环境消失,相关联事物的社会认知减少,社会关注度降低。此外,流行语的产生也与人们认知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有关,从“x哥、x姐”到“xx亲妈、xx亲爹”,亲属称谓用词凸显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社交距离逐渐拉近。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人们对当前社会现状的认知的产物,反映了当下互联网交际中人们最真实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倾向,受认知语境、语言的认知原则以及人的社会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亲妈”一词通过隐喻衍生出许多网络新词义。人是认知的主体,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蔡鹤.国内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综述[J].校园英语,2021(9).

[2]蒋倩.“娘”与“妈”考释[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许慎,撰.说文解字:点校本[M].徐铉,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20.

[5]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7]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1).

[8](美)莱考夫,(美)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周萍.从隐喻视角探析网络流行语“上头”[J].汉字文化,2020(20).

[10]王伟丽,张志毅.同场逆推仿造新词[J].汉语学习,2010(2).

流行语范文篇7

字体设计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之一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领域,字体设计广泛运用于海报、书籍、封面、企业标识、产品包装等形式中。我国的字体设计概念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并反映在各个时期人们对它不同的称呼和叫法上,最为常见的如“美术字体”“装饰字体”或“变形字”等。它们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字体设计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甚至还出现一种较为片面的观点,认为字体设计就是对字形进行笔画上的装饰变形或美化。导致在这门课程中,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字形本身的变化、装饰而进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没有创作的欲望和自觉性,因此,作品也多出现雷同和照抄现象。近十几年来,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新的艺术思潮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使得字体设计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在许多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新的尝试性的成果。比如把流行语引进字体设计教学就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总的来看,还没有被大多数院校所了解,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只有经过我们高校教师的不断实践才能够不断完善。

二、文化与字体设计和流行语的关系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多少文化精华,并且诞生了表音的汉语和表意的汉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发展的历史也是字体设计的历史,在文字结构定型以后,字体设计开始以基本字体为依据,采用多样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新文字的形式,以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字体设计在技术与观念上的改进,人们开始讲究艺术效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强调色彩、形态、调子及质感的运用。使得汉字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新时代的汉字应运而生出更多的字体设计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任何好的字体设计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它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就是这个字体设计作品的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体设计作品的涵义,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字体设计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特征。这两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字体的特征、字体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字体设计对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样,流行语作为语言的先行者,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由于受到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的影响,因而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字体设计是具有表现力的汉字,流行语是具有时代性的汉语。用字体设计表现流行语是即符合共同文化的出发点,又可以更好的发扬中国的文化特点。因此我们在利用流行语进行字体设计教学时,要以文化作为设计的根基和源泉。

三、利用流行语提高学生学习字体设计的兴趣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太过于强调学科的专业性,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困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字体设计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并强调字体设计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对搞好教学要非常重要的联系。

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电影、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书报杂志,为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生接触流行语提供了一个很宽阔的平台。因为流行语具有新鲜性、生动性、简约性、时尚性、流变性等特征,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再加上网络、娱乐场所、宿舍、教室这些互动性强气氛轻松的地方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所以流行语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我们高校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流行语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字体设计的学习兴趣。例如,把一些“886”“伊妹儿”“美眉”“哇噻”等流行语作为字体设计教学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字体设计,调动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对这些流行文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萌生更多更好的创意,搞出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但是,教师也要把握好流行语的运用,因为许多流行语也有消极一面,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健康,还包括着大量糟粕,它们污染语言,传播低级趣味,散布封建迷信甚至黄毒思想,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

四、利用流行语与字体设计的结合体丰富教学资料

有些词语在没发展成为流行语之前是某个电视节目、网站、商品的名称,随着人们与它们接触的频繁、知名度的提高,使得这些词汇成为这一时期的流行语。例如“超级女声”这一类的选秀节目更是掀起了全国的一个选秀狂潮,被各个电视台所效仿,各种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特别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所喜爱。这些节目都有自己固定的字体设计形式,而且这些字体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类有固定字体设计形式的流行语,作为字体设计教学的范本,相信会被广大学生所喜爱的。

具体我们以几个选秀节目作为范例:

1.“超级女声”

粉红、粉紫的色彩,俏皮图案的装饰,表现出这一年龄阶段女生的气质和爱好。背景图案的装饰,表现出这个舞台梦幻般的光芒。(图1)

2.“梦想中国”

红与黄的搭配是中国的典型色彩,没有什么颜色比红、黄更能代表中国。梦想两字的笔画延长就象一双翅膀,载着这些年轻人的梦想起飞。(图2)

3.“我型我SHOW”

这一节目突出的是选手的个性表现,越有自己的特点就越能够脱颖而出。字体选用了中英文的结合体,突出青年一代的时尚感;字体很怪异,甚至有些笨拙的效果,说明青年一代的叛逆感;“SHOW”这一词所占用的面积最大,说明在这个舞台上“秀”自己才是最关键的。(图3)

4.“好男儿”

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字体形式,搭配金属质感的字体效果,加上立体空间感的修饰,犹如一块烧红的钢铁。表现出男儿的刚强与拼搏精神,很符合专门为男生打造的选秀节目。(图4)

从以上几个选秀节目的字体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以本身节目特点为出发点,突出节目的特色和差异性,是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从我们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如果利用这些作为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们,相信会比拿一个同学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字体设计,要更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熟知、记忆。等于我们给他们上课之前,他们进行了预习,这比老师强迫他们预习要强的多了。

流行语与字体设计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汉字,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时尚,他们都有创意,他们都给人以其他普通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让我们利用流行语在字体设计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更多更好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着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与时展如影随形“流行语”折射中国社会变迁.中国新闻网.

流行语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校流行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众扎堆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对待高校流行语现象既要有宽容心态,又要加以适当地引导。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同处于共变之中。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响着语言的改变。流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语言也开始表现出“另类”的模样,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流行语正是运用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时尚语言。

高校流行语研究的简单回顾

流行语是一个时期内在特定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和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流行语现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是近些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著加剧,致使流行语现象特别引人关注罢了。高校学生作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年轻一族,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翻新造奇,形成了强大的视听冲击波,从而使流行语成为一道特色景观,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目。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杂志开始推出大学生评流行语活动,结果评出了十大大众流行语,此后,社会上陆续有人调查十大大众流行语和行业流行语:郑欣调查了1999年大学校园的“十大流行语”;沈杰、杨长征[2]网上调查了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并作一定深度的分析,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高校学生。[2]陈思对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3]高校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有杜艳红关于大学生言语社区特色的研究;[4]韩希明关于校园流行语的概括、流行语的载体和流行的原因的研究;[5]高玉萍关于流行语词汇特征分析以及呈现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6]王春玲关于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和来源、校园语产生的背景、校园流行语的双重影响和用语失范现象的研究;[7]潘世松关于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分析;[8]张艳玲关于大学流行语的语言风格特征概括和辞格运用分析;[9]钮灵芝侧重于谈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和特点以及对待流行语的态度。[10]郭熙在其社会语言学著作中专门谈到了流行语及青年流行语问题[11]。限于手头上现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通过网上查阅,我们发现,高校流行语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语的释义、分类、来源、内容、原因、辞格的分析与归纳上。

陈思指出“,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独特文化心态。”[3]但是目前的研究对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主要谈高校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心理,兼谈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流行语。

高校流行语心理的深层考察

“言为心声”,语言中反映了人的一切,特别是说话人的心理。“一个人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动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12](P60)所以,通过语言分析心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考察高校流行语,我们认为高校流行语主要体现了大学生以下的一些心理。

从众扎堆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大部分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触,互相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是这样,流行语经常是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结果很快为群体内其他人所接受,因而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校园的语言时尚。既然是时尚,其崭新的面孔让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有的人本来也无所谓,后来看到别人常用,效果还挺好,也开始试着用。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像“有没有搞错”“、郁闷”等等就是这样运用而生的。“郁闷”在陈思的调查中位居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3]高校学生只要情绪上稍有不如意“,郁闷”一词便脱口而出,本科生用,研究生也用。这实际上是从众扎堆、彼此影响的结果。

压力宣泄心理。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自由起来,再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受到政治上不公的待遇,但是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失业的压力、工作与学习的压力等等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接踵而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压力时需要宣泄。但是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规范又限制了他们的任意发泄,发泄被限制在不伤害别人的范围内。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所以校园内不时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像“有病”、“靠”“、变态”“、去死吧”之类就是如此,表达了言说者愤怒的情绪。有的借助于异类语言,如“shit”、“fuck”、“TMD”等,适应了语言文明和发泄的双重需要,[3]不仅适用于男生表达,也适用于女生表达。类似的异语频繁地粉墨登场,也在不经意间为流行语贴上了一个言语使用者的标签:高校大学生。语言游戏心理。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妨被看作是游戏。游戏是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娱乐方式。流行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游戏语言而带来一种游戏的快感。“社会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创造物,它为人类所运用,人的理智、感情支配着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语言在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12](P226)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对象化”历程中,产生了游戏和审美的快感。有的民族将说话本身也看作是游戏,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谈到“印尼东部有一海岛上的居民认为说话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仅闲谈是一种乐趣,连吵架、炫耀自己的说话能力都被看作是一种乐趣。”

这种心理体现于流行语的创造中,就是根据自身游戏的需要,故意歪曲语言的原意,如用“星星点灯”来表示“脸上疙瘩星星一样多,灯笼一样红”的意思“,早恋”表示“早上锻炼的意思”“,特困生”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的代名词。流行语的创作主体游戏着并快乐着。

尚简求快心理。杨永林“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处处反映出出一种讲求实效的求简趋势,代表了一种去繁求简的社会心理和时尚要求。”[14](P6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乃至言语、行为,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了许多修辞策略,但是,我们注意到流行语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简短,除了像“晕”、“顶(支持)”“、酷”“、牛”“、哇噻”这样简短的说法,还有像“表酱紫”、“酿子”这类,实际分别就是“不要这样子”“、那样子”的音素减缩。简洁明快的话语成了高校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的表达风格,这是大学生尚简求快心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心理的深层反映。

猎奇求新心理。猎奇求新心理是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流行语创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语言的新奇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12](P100)流行语的新奇强烈刺激吸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选择,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学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类”在他们那里被阐释为“人渣+败类”“、白骨精”被阐释为“白领骨干精英”“、天才”被阐释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呕吐对象”“、小笼包”是“装可爱”的代称“、油条”指“很花的男生”“、烧饼”是“很轻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这种心理、不作一番调查、不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很难明白有些流行语的确切意义。

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的表达风格,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做爱”而说“人性”、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不说“气死我了”而说“7456”、不说“人的脑子迟钝”而说“286”、不说“接吻”而说“种草莓”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使本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谈到高校流行语隐含的社会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只不过是借助了语言这个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变化都是借助于语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过代际传承积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学生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无不尽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语这个小小的窗口里。

既然是正常的,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更无需如临大敌,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调节和筛选机制“,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5](P380-38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言论自由”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高校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这样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再加上表达上的反常意外、新颖别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强了。公务员之家: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变量因素中,年龄变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青年语言变体则是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替,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高涨着创造热情,高校流行语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体现。尽管高校流行语有肆意歪曲语言的倾向,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语言才不断地显现出亮色,刺激着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断触摸到语言带来的新颖和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活力。

流行语范文篇9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思想、政治不断交融。西方国家的文化对汉语言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计算机互联网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便捷人们交流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交流,然而也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氛围,进一步的冲击了汉语言文学。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因为此,加大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研究重要且必要,相关学者需对之加以关注。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特征

(一)快捷多样。互联网具备及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处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想要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善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自身传播、共享,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多媒体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学习者可以借助媒体技术以及相应的移动终端查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有利于丰富汉语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素质。(二)可塑性。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创作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汉语言文学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搜索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很好的梳理自身头脑中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构架,进而突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三)互动性。汉语言文学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应用性能极强。在旧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相关交流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而在新媒体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等,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媒体技术就汉语言文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成良好的汉语言交流氛围形成,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冲击。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这对汉语言文学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网络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汇量以及表达方式,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发展。极具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使得汉语言文学能够更为准确的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感受,人们更愿意接受汉语言文学,这无疑为汉语言文学的推广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并非正统的汉语言,必然会对社会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群众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对于汉语语序的规范以及正确的用语习惯等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二)受众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当前阶段新媒体盛行,网络语言对受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平台所扮演的角色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包容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并没有处在平等的交流位置之上,因而受众的发声影响被制约。网络语言利用大众传媒不断扩散,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虽然推动了纸质传媒的更新换代,但也使得受众出现了“提笔忘字”的问题,容易导致错误的汉语言不断扩散。此外,纸质媒介更利于受众感悟汉字的内涵和精髓、更为深刻的体会汉字的书写魅力。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大有替代纸质媒介的趋势。加之电子媒介内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存在较强的碎片化和谣言化等问题,一方面容易误导受众,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受众深入思考,这无疑会影响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不断被强调,但是在汉语言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等,很多人仍然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落实教育教学工作,新媒体未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合,这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时代不适用性,而这必然会影响汉语言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意义

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意义主要有三:第一,能够矫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使之不断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创新的同时优化其传播形式,促使汉语言本身创新。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是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群众易于接受这种新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模式,新媒体的矫正难度将会大幅度缩小。第二,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学习应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了解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有利于打造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的共赢格局,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传承。第三,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汉语言文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率。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更利于文化传承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新媒体环境下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流行语。新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的文化形态和规律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网络流行语方面,不应该全面抵制或是全面排斥,而是应该选择性的接受衍生出的新的汉语言语义和词汇的新用法,努力为汉语言文学打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与正规的汉语言毕竟不属于同一个档次,一些网络流行语言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并不符合汉语言发展趋势。因此,应该有意识的控制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趋势的网络流行语应用范围扩大,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流行语使用规范度,以确保网络流行语真正引领汉语言文学发展。(二)提高受众的汉语言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想要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全面发展,必须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正确认识网络平台,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推动汉语言文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新媒体具备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因而教育者在端正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心态的同时,应当注重挖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潜能,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学生构建汉语言知识体系。(三)优化现有的汉语言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格局下,教育者主导教学,教学具备较强的单向性,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应善用新媒体优势,要积极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提高教育的趣味性、灵活性,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具备针对性、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优质的汉语言教育。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融合了新媒体因素的汉语言文学是汉语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之中出现网络流行语是极其正常的现象。网络流行语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体现了草根文化、体现了社会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社会方面应该正视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流行语,要在吸收精华的同时剔除糟粕,要尊重网络语言,也应规范网络语言使用,以确保网络语言更好的服务于汉语言文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戈,胡路漫.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探究——评《汉语言文学知识(修订版)》[J].新闻爱好者,2018(11):101.

[2]杨浩.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及策略[J].神州,2017(22):241.

[3]张东.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7(5):235.

[4]陈娇芸.新媒体运营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向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0):74-76.

[5]红枝.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品牌研究,2018,15(3):72-73.

[6]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2):115.

流行语范文篇10

一、语言的发展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思想不断涌现。El常生活语言发生了许多本质的文化,语言形势向流行化、网络化趋势发展。

(一)流行语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忙忙碌碌,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作为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最广泛的语言系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发展,语言发展正在朝流行方向发展。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人们生活过程中非常流行的语言,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这种语言的翻译。流行语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类人群的语言习惯。流行语一般具有比较特殊的含义。被一类人在广泛地应用。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现象,反映一定的社会事件,反映某些层面上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等。流行语正因为被某一类人认可。流行的面通常比较广,时代性也比较明显,文化性比较突出。我们从流行语中可以感受到当代经济发展的脉搏,生活变化的轨迹,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思维、观念和心态的种种变化。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发展的变化,影视作品中也使用到许多通俗简练的流行语。2009年非常流行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这一1418胃癌口强E盈蜀圃个电视剧的名字中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没商量”。这个词还不仅用于这里,表示非常肯定的意思,还用于其他拓展词中,例如“恨你没商量”“宰你没商量”“骗你没商量”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新闻传播媒体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出现。“我爸叫李刚”“富二代”“官二代”“海外派”等,这些流行语广泛应用于影视作品中,给影视字幕翻译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但也丰富了影视字幕翻译理论。

(二)网络词汇的盛行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2l世纪我国的信息化、网络化高度集中,每个人都在网络中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为了快速交流和沟通,人们在上网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语言,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个笑脸。可能是某些数字,也可能是某些符号,这些网络语言通常都具有某一些固定意思。网络语言一般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或体系,但网络语言的实用性非常强。网络语言本身就是为了网络交流的快捷、幽默.所以网络语言都比较简单,变化性也比较强,新词产生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例如,用“霉女”代替“美女”“5201314”代替“我爱你一生一世”等。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活动变化万千,网络语言也随着千变万化,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繁荣的状态,而且会随着自身的效率化而优胜劣汰,这恰恰是网络语言与时俱进保持其新鲜活力的体现。

二、意识形态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意识形态反映社会意识和文化成果,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随之产生。影视字幕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不是单指语言形式,强调的是文化的概念。影视字幕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其他意识形态向本土意识形态转换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文化向另一个文化输入的过程。

(一)政治意识形态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我国的影视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宏观上的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比较整体化的意识形态;微观上的指影视作品本身的意识形态。我国的影视作品无论从选题上,还是影视作品的主人翁意识,影视的场景,影视的深邃内涵都要符合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这种意识形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影视作品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服务。影视作品的意识形态必须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要从国家整体的利益或角度出发,涉及国家荣誉要考虑国家的层面。1994年美国拍摄的电影《阿甘正传>,阿甘参加我国的乒乓球比赛。对于阿甘的这次活动有一句话。“IthoughtIW88goingbecktoVietnam,butinsteadtheydeededthebestwayformetofightthecommunistswastoPlayPingPong.’’“communists”这个词汇就应该考虑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communists”一词如果国际化概念下一般翻译成“巴黎公社社员”。如果具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文献中一般翻译成“共产党员”,如果具有反共的性质一般翻译成“共匪”。阿甘参加这次乒乓球比赛,恰逢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开始趋向融洽。但还不是非常好。这个词汇翻译成“共党”比较恰当,即不太趋于“共产党员”也不太反对“共匪”。整个句子就翻译成“我以为我要回越南去,但他们又觉得对付共党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乒乓球。”“共党”这样的词汇比较中性。既表明了说话者的立场,又不会让中国观众产生抵触情绪。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翻译也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的孔盂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强调女子要三从四德。要学会自尊自重,要谦虚本分。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就多处涉及中华最优秀的传统。“topleaseyourfutureinlaw,youmustdemonstrateasenseofdig-nityandrefinement.”这句话中“8senseofdignity”就应该考虑到这种传统文化,翻译时应该考虑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不能单纯翻译成“高贵得体等这种词,而应该翻译成“自重”。这样才能准确展现我国古代女子的美德。整句话翻译成“要取悦你未来的公婆,一定要自重、优雅,还要心存恭敬。”

(二)大众意识形态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大众意识形态不像政治意识形态那样权威,但它是反映普通民众的心理和思维的一种方式,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大众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通俗的大众文化,是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团体的集体智慧。具有不稳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大众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者,还是这种文化的遵循者。影视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娱乐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享受;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了弘扬大众精神,传播大众文化。影视作品要迎合大众的口味,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大众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影视作品的命运。今天的大众更倾向于比较轻松、比较休闲的影视文化,这种轻松和通俗其实就是迎合了大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抽象存在形式。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社会众多的一般个人文化的集合,它是一种时尚文化,具有易变性和娱乐性倾向。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娱乐大众,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如果大众不认可,电影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大众的意识形态对电影的命运实际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电影要迎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心理需要。美国华纳公司投拍的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从2001年开始上映到今年第7部面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票房成绩。这7部电影,除了影片情节和优美语言外,最主要就是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给观众讲述了比较轻松、比较搞笑的故事。我国的电影业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大众意识形态。为我国普通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娱乐片。

(三)商业意识形态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商业意识形态指影视作品的商场模式下产生的一种形态。吸引最多的观众,产生最大的商业利润是影片的最终目的。商业意识形态是流行社会文化和体育生存心理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竞争意识让影视作品产生商业价值。影视字幕翻译本身就是为了让影视作品在全球传播,创造更好的票房收人,为影片创造更多的收入。影视作品利用商业意识形态充分挖掘潜在观众的兴趣,影视字幕翻译通过跨文化交流,挖掘异国观众。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异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影视商业应针对差异,努力挖掘吸引观众的各种方式,使不同国家的观众喜欢该部作品。实践证明,谁的影片翻译的速度越快,谁的作品营造的异国文化背景越好,该片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就越高。影视作品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迎合大众的口味,产生大众的娱乐文化。《哈利•波特》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拍摄成电影后更增加了小说的商业利润。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从上市以来,各种语言版本都取得了成功,这些不同语言的版本既满足了大众的意识形态,也满足了商业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