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5:59:34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问卷,并听取专家意见和预调查完善问卷。2021年1月-2月,采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由临床医学本科生自愿填写提交。以改进预防医学教学质量为目的,为获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意见,因此本研究仅邀请已学习过预防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特别关注了学习课程后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本问卷包括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共21题。

1.3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结果资料由电子问卷系统导出至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424名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2.22%(179/424),女生占57.78%(245/424)。本研究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都已开展过预防医学相关课程学习。

2.2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分析

有效应答的424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近1/3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内容了解不足,例如143名(占33.73%)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疫苗的接种。53.54%(227/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预防医学知识,更正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误解。并且,调查中99.76%(423/424)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表示,对于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宿主因素以及致病因子与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预防医学学科意义的认知调查中发现,125名(占29.48%)临床医学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123名(占29.01%)学生认为在于普及各种疾病的预防方法相关知识,105名(占24.76%)学生认为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病因等,71名(占16.75%)学生认为在于制定防治疾病的策略。

2.3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态度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80.66%(342/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8.63%(79/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比较重要,仅0.71%(3/424)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程度一般。99.53%(422/424)的学生表示进一步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有所提升。424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48名(占81.84%)学生表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学生(412名,占97.17%)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对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向人群普及预防医学相关常识,其中91.98%(390/424)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十分需要普及。同时,99.06%(420/424)的学生愿意向大众就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76.18%(323/424)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未来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并且39.86%(169/424)的学生有意向在预防医学领域进行进一步发展。

2.4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期望分析

根据此次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期望的相关调查内容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希望了解预防医学多方面内容,但对以下几方面相关知识更为感兴趣,主要包括疾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疫苗的研发和就业前景等。针对目前预防医学课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效应答的42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中,仅33.49%(142/424)的同学表示认同。65.57%(278/424)的同学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等灵活的题目,67.69%(287/424)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等考核方式,还存在个别同学建议增加实验报告设计和调研论文。

2.5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的看法

绝大多数学生(408名,占96.23%)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的人数将会增加。但61.32%(260/424)的学生仍会理智建议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预防医学专业;34.43%(146/424)的学生表示会建议他人报考预防医学专业,仅4.25%(18/424)的学生表示不会有此建议。同时,针对专业录取门槛,48.35%(205/424)的学生认为应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

3讨论

3.1提高认识,强化预防医学战略地位

21世纪以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当前,应顺应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全面推进医防结合,优化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培育21世纪预防保健型医学人才[9]。临床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学科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减少因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认知存在漏洞而导致的医护伤亡等类似事件的发生[5,10]。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的认知水平不足,但在课程学习后有所提升。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学习后更正了自身对于预防医学的误解。从学习前近1/3的临床专业本科生认为预防医学就是接种疫苗,到学习后几乎全部学生认为预防医学是从群体角度开展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这可能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有关,包括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的裂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提高基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能力等[11-13]。此外,也可能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有关。

3.2转变思想观念,发挥预防医学的防控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有所转变。学习前的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偏低,仅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14]。此外,临床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感兴趣程度不高,并且逃课现象较为严峻[15-17]。本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临床医学本科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这可能与新时期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发挥强大的防控作用,疾病预防控制取得良好成效有关。此外,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必要向公众普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并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益。这说明临床专业本科生意识到预防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了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重视。同时,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也获得提升,但公众对于预防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对预防医学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从而使公众能更好地配合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工作,携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各类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18,19]。

3.3改善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实践性

本研究中仅1/3左右学生对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考核方式表示认同。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5,20]。因此,需要改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考核方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考核方式能够多样化。例如,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笔试中适当增加案例题等灵活的题型,除笔试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考核。先前调查研究也发现,70%左右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增加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注重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原因、防治措施等,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4,15,21]。这说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这不仅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22,23]。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和应用就是实践[22,24,2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不同层级的卫生机构(例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基地[10]。也只有将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涛,吴瑶,宋菁,等.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应急处理能力的供需矛盾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8):855-857.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BOPPPS教学法;临床医学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1,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理论知识向临床专业转化成为重要问题[1]。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cellbiolo-gy)从细胞的角度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基本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课程,也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桥梁课程[2,3]。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是成为合格临床医生的必备基础。导学互动叠加式教育(BOPPPS)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5],由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是强化学生参与互动、反馈,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在线上和线下教学形势下,探索和总结BOPPPS的应用,对保证和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设置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对于认识生命、掌握细胞生命活动中基本结构及其代谢规律、从事医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对今后各门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内容学习的兴趣。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理论性强、涵盖面广[3]。当留学生无法返校学习,甚至固定的课堂时间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这就对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理论知识向临床专业转化成为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点,打造留学生金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BOPPPS教育模式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属于ISW(教学技巧讲座)中的迷你教学,包含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4,5]。这6项内容被认为是所有有效教学的基本元素,比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更加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我们以多年本科生和留学生教学经验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组织,寻找适应留学生教育文化背景,解决留学生教学难点,改进留学生考核形式,提高留学生教学效果,使得留学生教学工作得到改进。尝试成立了由基础医学和临床科研、检验、临床医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将临床案例与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相结合,经过实践获得如下结果。

2.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程以人体的细胞为切入点,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生命细胞活动和人类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2]。这门课程的思路和脉络较清晰,以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为线索,为认识人体结构和疾病基础做好准备。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将每一种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一个知识点,把知识点进行细化,设置导言、目标、前测试题、参与式学习案例、后测试题、总结讨论。充分挖掘教材,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借鉴已建成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一流本科课程经验,开展留学生课程教学工作[2,3]。

2.2细化教学过程

按照BOPPPS模式[4,5],将课程内容细化到各个环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导言B(bridge-in):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案例引导,开启一次学习周期,增加学习兴趣,并解释该知识点的重要性。②目标O(objectiveoroutcome):从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层面提出学习要求,具体说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包含留学生课堂教学结束前应该理解、思考、判断或操作哪些内容,达到何种程度。③前测P(pre-assessment):预评价留学生前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针对性指导课堂教学的后续安排。④参与式学习活动P(participatorylearning):这是整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采用多种学习策略让留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之中,按照教学目标主动学习。利用一系列经过设计的小活动、学习项目和多媒体素材等,帮助学生达到先前订立的学习目标或预期效果。如果方法适当,留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查阅资料、参与讨论、交流学习内容。⑤后测P(post-assessment):后测的目的是检测留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了解留学生对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全体学生达标情况进行判断。⑥总结S(summary):在结束教学的最后阶段,让学生简短地回顾教学内容,并再次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总结,提供一个教师和留学生共同反思的机会。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反思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下次课程教学改进做好准备。例如,在讲解细胞骨架这一知识点时,把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提前布置给留学生,在导言阶段(B),播放英文版细胞的进化中细胞骨架的一段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视频结束时的目标与预期效果阶段,对这一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要求。之后,在线平台上放3-5道前测单选题,查看留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请他们在参与式学习活动阶段(P),对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对这一知识点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加以说明,后测(P)要求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总结(S)是对课堂内容深度小结和归纳,加深学生对于临床疾病表现及其内在细胞学机制之间的有效联系,明白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重大意义。经过这些内容的实践,一堂BOPPPS模式下的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架构即形成[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细胞生物学BOPPPS教学课件,保证留学生课程教学取得实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2.3完善教学流程,加强形成性评价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每星期有固定的时间段,在教研室由所有教师和教辅人员参加留学生教学的集体备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优化教学流程,严格按照教学流程开展留学生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教学打造良好的基础[2,3]。如果教师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将难以保证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现。采用课程线上线下授课、课堂线上讨论、在线学习平台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留学生尝试BOPPPS在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根据本团队已有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注重留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采用随堂前测、后测、课堂汇报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角度进行形成性评价,最终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40%-60%。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不断反馈,也同时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互动[6]。

2.4注重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全英文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教师培训既要注重出国出境培训,更要强调学校内部培训;既要进行脱产培训,更要注重在岗培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培训,更要注重英语交流能力培训。只有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流畅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全英文医学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新形势下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引入科学精神教育,贯穿创新奉献教育,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塑造医学生医者仁心的素养和德能兼修的能力。同时,丰富并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通过学生的翻转课堂和分组讨论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中心,正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完成创造性和富有个性的学习[7]。

2.5完善课程设置

理论讲授要与实验教学密切配合、合理衔接,不能太多重复,也不能相互脱节。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内容,增加综合性内容,特别是要增加与后期课程衔接的实验内容,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一套完善的基于BOPPPS教学法的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课件和教案以及实验课指导参考、教案和作业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汇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促进学生基础向临床转换的效率,认识基础知识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为后期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

3现状及建议

目前,关于医学留学生教学,几乎所有高校都面临相似的问题。留学生教学纪律性不强,师生间线上线下以及网络交流不畅、学习时间和时长难以统一,学习理念大相径庭,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留学生习惯的主动式、互动式学习模式难以很好的兼容,不利于留学生能力的培养[6,7]。

3.1教学秩序松散

留学生教学纪律性不强,缺课、迟到属于家常便饭。采用国内学生的管理模式(如点名、签到)基本无效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使一些留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本教研室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虽然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无太大变化,但其中的内容、案例与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讲授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增设热点案例,绝对不能炒冷饭。教学内容的更新要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理解,让学生查得到、看得见,要及时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内容,而不至于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此基础上,由BOPPPS教学模式形成的数个重点内容的教学单元,按时按次发放于线上教学平台中,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针对性地引入线上前测、后测习题。这种方法对学习时间的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更灵活自由,留学生可根据当地时间和所处网络环境,或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完成学习、练习习题、撰写报告、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

3.2学习热情不均

留学生学习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些属于志愿学医治病救人,该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高;有些属于家长安排,这些同学就比较被动,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秀的方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结合实际的BOPPPS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进度安排,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分阶段讨论重点内容,或通过网络资源更多地获取知识并鉴别。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让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3互动交流困难

由于留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许多留学生并非以英语为母语。因此,留学生所讲的英语南腔北调。大多数老师虽然有长期口语表达的训练,但在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互动交流障碍。所以,加强教师英语交流能力培养,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成为常规。可以通过线下与校内留学生开展英语角、学习沙龙等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与留学生联合开展研实验等活动,增加师生之间交流机会以及相互交流的程度;还可以利用以BOPPPS教学单元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法,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让留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小组讨论等,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汇总各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总之,留学生教学与国内学生相似,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能够按照预先设计,形成短小精悍的教学单元,逐步完成相关学习内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考核、督促,不断巩固学习目标,使教学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完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吕运成,贾波,彭田红,等.“互联网+”对医学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作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63-264.

[2]党洁,马占兵,霍正浩,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3):189-192.

[3]张竞文,焦海燕,徐方,等.宁夏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1):978-981.

[4]吴昌东,江桦,陈永强.BOPPPS教学法在MOOC教学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2):218-222.

[5]高鹏,张娥,刘斌,等.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医学概论慕课教学设计改革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6-8.

[6]王瑾.PBL教学在神经科留学生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3-35.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1949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经历了多次变革。学制年限从50年代的5年制,60年代6年制,再到90年代的多种学制并存。到2015年,许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了“5+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此形成了新的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模式。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有名的高校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临床专业学生承担着更大、更多的责任。临床专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医疗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①教学问题:目前,填鸭式教学仍是临床医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另外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学习思路等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需要遵循老师的思维模式学习,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和融合,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许多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没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往这方面思考,使自己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幽默,但效果仍然不佳。②学生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质要求较高。临床医学专业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特别广泛,他们需要记住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求他们特别精通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需要瞬时记忆,更需要长期巩固,永久记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乏味的过程,时间一久,很多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学习兴趣慢慢降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数量剧增,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接近极限,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极其繁重。③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界争执不休的问题。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一直在寻求改变,但是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出现病例分析题,即使有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这就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不注重实际临床病例分析。对于考试结果的评价仍然采取的是唯分数论,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相违背:我国于1995年正式颁布了《执业医师法》,该法律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必须有执业医师进行指导,并在医疗机构、防疫机构、保健机构实习1年以后,才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后方可拥有临床处方权。这个法律直接制约了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临床医学生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考取专业研究生,不能进行独立医学诊断,不能开具医学处方以及医学证明。②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卫生部门主管。两个部门政令不一,导致学校教育与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所以研究生工作以后还要进行医师培训,造成时间的浪费。③实践过度,科研水平较低: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许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证研究生毕业后即能临床应用,大量减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内容较少,往往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上,从而导致科研水平较低。另外,有些学校降低了专业研究生毕业要求,取消了的硬指标。学生自认为只要掌握应用技能即可,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时间一久,会使研究生教育变成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2]。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医学院本科生的教育前4年都是理论和见习学习,再到医院实习1年。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由于中间间隔很长时间,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临床的检验,这种知识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做后盾,更难以融会贯通,只是简单了解知识的意思,而不求甚解。等到真正进入医院实习,由于记忆的时效性,很多学生根本忘记所学的知识或者本身知识就缺乏,从而导致实践效果不佳。所以应变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法。将前期的理论学习分段进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②学习应该以病例为中心:学生应该可以改变学习策略,以病例学习为中心,理论学习采取分段进行。本科学习前2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学习好理论知识以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采取主治医师手把手教的方式,对临床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讲解。通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一系列完整的实战训练,提高学生与病患的沟通能力。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手段。对于那些无法现场实际观察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相关的模型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和反复揣摩。对于遇到的难点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网站获得相应的论文、专利、专著等来解决问题。另外参加学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启动、中期、结题等学术研讨活动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能力:为了改善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有更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方式进行培训。在现有的医学队伍里面学生队伍和医生队伍的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于学生而言,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迷茫、堕落等消极思想;于患者而言,费用高、效果差、身体不适等都会导致心情沉闷。医生工作在最前线,每天需要和各种各样的病患打交道,有效沟通是治疗工作开展顺利的前提。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①修订《执业医师法》:根据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执业医师法》中的条例阻碍了研究生的发展。医师法规定的必须实习满一年以后才能参加职业考试,虽然这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减少误诊、错诊的发生,但同时也阻碍了我国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发展。因此,建议修订一下《执业医师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应该让专业研究生拥有一定的处方权[3]。②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步进行: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应该将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训两者结合到一起。目前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了试点改革工作,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时进行。例如,有些学校将临床专业研究生同时聘为本校的住院医师,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同时,参与临床诊断,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的有效融合。还有许多学校甚至将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规定联系在一起,研究生要想取得学位证书,必须先达到医师准入的标准。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培训合格证和医师执业资格证。③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现在的对医学临床、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严苛。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具备将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临床研究生不仅会开展临床科研工作,还应学会临床实践工作。此外,学校还要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好的学术环境,开展学术讲座,举行学术竞赛,提高科研奖励等等,以促进大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飞速发展,对于本科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应该以病例为中心,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能力;对于研究生,政府部门可以适当修订《执业医师法》,使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步进行,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才能有效地解决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课程改革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高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就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缺乏鲜明的教学特点,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和诊断学课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概述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从事基层卫生服务,以执业助理医师的身份向周边基层地区提供服务。中职学生就业后主要负责常见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这也意味着诊断学学习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工作能力。因此,诊断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整个学习阶段占据核心地位。诊断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诊断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疾病的基本诊断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客观了解疾病的基础上,通过常规辅助检查,正确诊断各类疾病,其基本培养S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临床诊断工作而言,问诊是基础性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效果,要能够学会将通俗化语言转变为疾病诊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要学会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二是动手检查能力。临床诊断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特征做详细检查后才能给出诊断结果,故对学生的动手检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综合分析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疾病的诊断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仅仅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显然不足以满足工作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现存问题分析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较差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在离校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临床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尽管学生掌握了充足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看,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W在于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但无法将其进行有效融合,进而频繁在T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从临床实习价值的角度来看,临床实习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对于临床工作的认识,锻炼学生的T作能力,而在学生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临床实习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自信,导致学生出现职业动摇等心理问题。临床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高职院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导致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实践教学课堂中频繁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留给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时间严重不足,且多数情况是以简单性、基础性的工作为主。在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长期无法提升,并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技能课程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诊断学的课程安排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诊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较少的现状:整体来看,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践的现状,从而导致高职诊断学课程的整体授课水平较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缺乏基础技能操作的统一标准在基础技能操作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操作手法存在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操作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且教师的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正因如此,学生的技能训练也同样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问题。缺乏标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高职院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标准,而实践技能考核并不属于考核范畴之内。在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存在明显漏洞的基础上,最终的考核结果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也影响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和学生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将高职院校诊断学课程与本科院校诊断学课程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目标方面,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其主要培养基础性医学人才,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也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故学生的职业能力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诊断学课程需要坚持“临床实用”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临床典型案例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替换为工作任务,鼓励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此外,高职诊断学课程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推动学生尽早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参与基层健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的工作了解1|]。

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路径

教学内容设计

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学内容需要展示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要通过系统的行动体系来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工作行为。一般情况下,疾病诊断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其分别是采集患者信息、对信息归纳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作出诊断。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一是病史采集。病史采集主要以沟通交流的方式为主,包括现存症状和既往症状等。二是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属于常规诊断检查的基础部分,其主要对患者患处进行检查。三是辅助检查。依据前两项工作结果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项目,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辅助检查仪器操作和检查结果分析。四是临床诊断。依据前三项结果对患者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给出初步诊断,随后对初步诊断结果进行验证,验证完成后即可确诊,并按照规范标准填写患者病历。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必须始终围绕工作任务目标幵展,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高仿真度的工作环境[21。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是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教学的常用方式,其主要包括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工作实施、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等六个环节。例如:在“心脏听诊检查”教学当中,首先需要明确课堂的基本教学目标,将心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和听诊内容等知识点相互连接,从而明确听诊心脏时的基本工作过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电子标准化病人进行听诊,而教师则需要控制电子标准化病人系统,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10-20种听诊音,并由学生对电子病人进行诊断。此外,教师还需要制定三级任务评价标准,并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评价|31。(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比重较高,其一般是选择典型案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多名学生共同解决同一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学生出现认知误区时给予适当指导和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3净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这一教学方式当中,由一名学生扮演标准化的病人,并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病房环境,将学生代入至这一环境中完成问诊和体格检查等多项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真实性较强,教学成本低,但只能应用于问诊和体格检查能力的培养,应用深度明显不足(4)81^教学法。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中的常用教学方式,其指的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定问题,由学习小组自主探究问题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PBL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即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超出了教师的控制范围,一旦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5)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情况,并依据教学目标,推动学生从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不断转化。启发式教学法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常用方式,而在实践技能课程中则可以用于解决问题教学。学习效果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的学习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在客观角度上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当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评分标准为基本的考核依据从实践技能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原则上需要坚持从易到难、从单一疾病到多种疾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在评价时,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鼓励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且评价方向不仅要关注最终的考试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进步幅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真实、客观地评价结果,让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拥有稳定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聘请教学医院、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2)挑选本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到上级医院进修,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对临床医学专业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及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妙语鉴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工作过程为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尝试将教、学、做高度融合,为学生模拟和创造高仿真度的工作环境,强化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lj彭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改革[J].科学与财富,2〇20⑶:75.

[2]艾娟,王海鑫.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71-72.

[3]杨鹏.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13(20):17.

[4]于慧,齐世光,王慧.临床专业实验诊断学实习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1):103-104.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5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双高”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传统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独立在专业学科之外、自成一体,呈现“个体单干”“一锤子买卖”的态势。导致思政教育“唱独角戏”“孤立无援”,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优势;持续影响乏力、教育效果堪忧,不能有效落实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创新。把专业学科中思政教育元素提炼出来,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将这种隐性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来,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2]课程思政理念符合综合性的课程观,专业学科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从而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融合在一起,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融合,把专业学科的学习纳入学校育人课程体系,使育人体系更完善。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应注重各个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首先,要弄清专业学科的特质、运行规律,确定专业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其次,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简约性,因为学时所限,在专业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必然有限。因此,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就不能只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必须纳入、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思政知识高度概括,保证学习者能够接受到最有价值知识的良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就是“双高”建设,[3]其核心仍然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专业课程优化、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管理高效,形成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曾智勇1,胡长虎1,曾小青2,范明宽1,杨秋玲1,包莉1塑造是第一位的,力求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步,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医学教育专业使命

新时代,“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医学教育必然肩负历史使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医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素质、复合应用能力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好地完成卫生健康工作(如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这些医学生要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并参与实践,要掌握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关基本公共卫生的知识及处理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深的学问、高明的专业技能,才能担当起实施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所有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长期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融入思政元素,进行隐形思政教育,天长日久,才能成功。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专业课教师在传统思想上更偏重医学知识和技术教学,不太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他们常常兼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影响到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高。二是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在思想上、行动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多数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培养,总认为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才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负责任,而自己只负责专业教学。因此不同程度忽略或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仁心仁术争上游”的职业素养比较薄弱,造成学生的“德性”和“才能”脱节,甚至“有才无德”,人才培养的规格品质不能达标。

(二)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三观不正”亟需纠正

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面向基层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但医学专业课程多、知识量大、学生的学时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是实际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思政无用”而兴趣不大,平时也忽视思政学习和自身修养提高,无人正确教导,常常“三观不正”。社会上的阴暗面、医患纠纷等不良关系和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均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使其对临床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降低,职业意向不坚定,就业目标不明确。[4]如何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这确实是医学教育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临床实践证实,只有从医学生抓起,提升其素质水平,才能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5]推进医学科学良性发展。

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匹配、相融合。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精神,具有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要将所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目的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实践中,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仁心仁术争上游”的理想信念,最终能够成为国家需要、胜任并能开拓创新工作的人才。[6]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实现实践技能融合

在专业教师中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等学习、交流、实践。定期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对专业课程知识点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研讨、提炼、建库、应用、反思、提高,统一思政思想,免除分歧和异议,避免重复和随意;抽选骨干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新观点、新思路,掌握新方法、新技术,提高见识,交流认识,锻炼能力,推进工作。解决了思想和技术水平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

(三)打好基础,分门别类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做好资源融合

不同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自然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个人先根据各章节顺序挖掘思政资源,再集中交流,统一整理成思政元素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要做到每个章节都有思政资源,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思政资源融合。各门学科、课程、章节之间的思政元素选取还要避免重复、滥用。开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课外辅导学习资源,按照“大爱无疆——为党工作、为国出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力争上游——追求卓越、不懈探索医学科学高峰”等系列进行整理资料,作为课程思政的补充。

(四)顶层设计,将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全方位地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均围绕专业思政主要目标,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资源,提炼专业层面下各课程的思政主题。公共基础课包含大量的思政课程,公共基础课的思政主题是“端正三观”“四个坚持”“四个自信”,体现价值追求。专业基础课思政主题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体现科学探索精神;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主题是“大医精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培养职业素养,倡导“工匠精神”“争先创优”;专业拓展课程思政主题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体现人文情怀、仁爱之光。

(五)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使内容与方式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是“另开炉灶搞单干”,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合于专业教学中,以不同方式方法呈现,实现“画龙点睛、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目的。方式多样,内容不同。一般采用课前预习的思政案例导入、课程讲授中融入、课后讨论以及过程性考核融入等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认识,提升对党的伟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六)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使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融合

构建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涉及教师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等,以持续增强全体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标准、流程、激励措施等。对教师考核评价时要注重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融合适宜的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掌握甚至应用程度所赋予的不同分值,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思政资源,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创新理念,顶层设计,一体化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1.组织建设。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辅助,以院系各级党组织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部门为保障,以社团活动、研究项目、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等为载体,形成“一个主体、两个辅助、党政保障、多项目载体”的专业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团队。[7]2.制度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承担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双岗责任制,领导各专业学科团队建设、负责制订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指导落实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任务;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牵头,督导各门课程建设团队,本课程全体教师和相关辅助、实验人员参加,承接专业安排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体落实本课程的思政育人任务。不同层级团队要定期组织开展活动,采用专题培训、交流研讨、外出学习、面对面研讨、网络信息交流等形式,对党和国家思政教育新政策、新要求收集分析,掌握发展新动态,运用课程思政新策略、新技术,提高专业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能动性、有效性。3.示范建设。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列入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必备内容,骨干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行课程思政名师遴选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尽快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示范建设一批效果好、特色强的专业思政课程,发挥标杆引领作用。4.载体建设。结合项目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及评价、专门课题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二)抓住关键,落地落实,系统整体协调团队推进

第一,目的要明确。专业课程思政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每个老师“必须做并要做好”的事情。专业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白、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迅速。第二,专业课程思政要考虑专业层面。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角度统筹考虑,强调目的性、技术技巧性、文化传承等。真正让思政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进步、成人成才。第三,抓住关键,精准楔入。制度建设是关键路径,评价机制是工作支点,教师是主体,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是重点环节。

(三)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建设工程

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为主体,以骨干示范建设为引领,以评价机制为支点,齐心协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工程建设。让教师能教、乐教、润物无声,让学生爱听、受教、终身受益,打造教学相长、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示范性专业课程思政,促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业(群)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星,刘瑞婷,卜美玲,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84-87.

[2]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3]李菲.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4.

[4]王艳,刘琼瑶,周小花,等.临床医学生对医患纠纷的认知情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99-100.

[5]吴琳.医学生思政教育中预防医患纠纷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医学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1):46-47.

[6]滕苏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93-95.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人才培养

为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1](教研〔2014〕2号),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自2015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培养。在有限的3年时间里,学生面临既要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又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毕业论文出现盲评首次通过率下降、论文学术水平下降的问题。学术能力是学位教育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区别的根本特征[2],我校对于该类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导,临床科研能力为特色,坚持实践科研两不误。为此,我校构建了论文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制度、信息化、课程建设、强化导师责任制、优化培养环节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提升。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及监督机制

1.1.1部分培养环节缺乏严格的指标及监控体系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培养过程一般包括课程学习、选题、开题、数据收集分析、中期考核、论文送审、答辩等多个环节。原则上每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指标体系,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灵活。以开题为例,我校2013—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开题考核中全部通过。根据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有关规定》文件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内,在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范围内向评审小组作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3~5人组成。由于缺乏完善的过程考核指标体系,虽然有评审小组,但是评审小组成员一般都是导师邀请的同行专家,如若不是导师本人要求,谁也不会把场面弄得很“难堪”。由于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就使研究生在各个环节中有“求情”的漏洞可钻[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学生利用了导师、评审组的宽容,随之而来的或将是学位论文质量的崩溃。且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体系,开题等关键环节甚至流于形式。1.1.1.1原始科研实验数据审核不严我校2013—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实验记录要求及审核不够规范、严格,科研实验记录本仅在毕业的时候要求归入学籍档案,部分研究生毕业前找导师或课题组审核签字,二级学院才进行审查,对于数据真实性无法及时审核。导致个别论文存在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临床研究结果脱离实际,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1.1.1.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形式审查我校对于2013—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缺乏严格的形式审查,少部分论文存在图、表的标识不清,医学专业术语、符号等使用不符合标准,论文逻辑思维混乱,语句不通顺,内容空泛等问题,有的论文存在排版混乱,标题的大小、序号不一致的现象,论文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1.2导师责任制贯彻不够

导师责任制在“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阻碍。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忙于轮转各个科室,使导师在临床技术及科研训练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师生联系“藕断丝连”“若有若无”[4];少数导师一年见不了自己的学生几面,甚至于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导师;部分导师忙于自己的个人发展,教学、上临床、写论文、接项目、评职称等,热火朝天,却无暇顾及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不够[2]。1.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达到33个月临床轮转的硬性规定,一入学便进入科室轮转,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减少了科研设计、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或课时,缺乏学术道德与实验室安全、人文素养、医学伦理等课程,进而导致其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更为欠缺,学术规范也亟待加强。

2优化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2.1加强论文质控制度建设注重制度引领

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论文质控制度要求。2019年我校新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办法》,对《关于开展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工作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同时启用新版科研(实验)记录本,对科研(实验)记录通常应当包括的内容,如:课题名称、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时间、人员、环境、方法、仪器和材料、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等做了详细的记录说明和规范。对严格论文保障环节管理,实施了更严格的论文制度和校内外同行专家双盲论文评审制度,细化了论文通过标准: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15%,通过直接送审;15%≤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30%,3d内修改并再次提交论文;去除本人发表文章复制比≥30%或者二次复制比≥15%,取消本年度答辩资格。并将研究生论文质量与招生指标分配、学科建设绩效和导师个人发展相挂钩,坚决杜绝问题论文出现,保证研究生出口质量。

2.2升级信息管理平台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

针对目前较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高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2018年我校引入全新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实现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等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对监控预测和规范化管理等功能进行了升级,将研究生培养各关键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要求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盲评、答辩、等环节在系统进行提前申请及填报,二级学院管理部门运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督导组对开题等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按照工作流的思想进行可视化流程控制[5],保障研究生论文开题等培养关键环节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

2.3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狠抓过程管理

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在学业指导,乃至职业生涯发展上,也是举足轻重的[4]。鉴于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未能尽职履责,2019年我校临床医学院制定《全面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责任书》,同时《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工作记录本》,要求导师如实填写参加各类培训、自学等提高综合素养情况,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医德医风、学术道德等教育,人文关怀以及临床、科学研究等至少每月的指导情况。导师和学生在每次完成的项目后签名,临床医学院不定期抽查,与科室绩效、导师年度考核及评优挂钩。

2.4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6]。2019年我校对2017—2018级研究生及同类高校进行调研,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削减了前期调研中学生满意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新开设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等培养研究生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以及提升科研、写作水平的课程,2019年组织研究生进行教学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意度高,认为新开设的课程能有效提升人文素养及科研水平,课程评教分均在96分以上。

2.5加强论文质量保障环节过程建设及督导我

校于2019年在论文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科研(实验)原始数据核查等环节。从2020届毕业研究生开始,研究生在确定与学位论文及已(拟)相关的全部原始资料完整、属实后,在审核表签名,将原始资料、科研(实验)记录本、学位论文和审核表一并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论文原始资料完整、真实、关联性、实验记录的规范性、数据分析的正确性进行把关;二级学院可成立学位论文审核专家小组进行审核。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进行抽查及有因检查。开展学位、行为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证书挂钩。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为保障其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二是随着该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在培养机制上能够促进培养单位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论文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在各位同行、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实践和完善,期望构建一个被各培养单位广泛运用、实践效果被普遍认可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Z].(2014-07-14)[2021-03-12].

[2]田玲玲,杨金涛.以地方医学院校为例探讨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19(23):236.

[3]周金.民族高校信息类硕士研究生过程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J].新西部,2019(36):137-138.

[4]陈俊琦,姜涛,邱洁,等.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0):23-24.

[5]胡祖辉,朱俐,吴国庆.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54-59.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发生重要变革的伟大时代。在“”报告中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七大战略,明确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宏伟目标。实现新时代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必须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简称“四个一流”)的有力支撑[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我国正在经历着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战略性转变,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亟待进一步实现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快速跨越。

一、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形式的迅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应与时俱进,制定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探寻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临床实际的实践教学方式。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表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决克服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3]。基于新时代视域,将本科医学人才培养与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扎根中国教育,立足时代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4],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临床医学教育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实践教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推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成效。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树立牢固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念,克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短视行为,杜绝招生数量、就业率、考研率等功利性倾向带来的影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突出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为主要原则和目标,探索建立应用型医学本科教育的评价标准,主动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5],引导高等医学教育争创世界一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推进我省高等医学教育实行分类评价,倡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水平进行科学定位,改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注重实践环节生师比、生均实习课程门数、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意义,加强学生实践管理与服务、医院及社区实践,强化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导作用。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坚持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对人才培养具有增值意义的评价指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提高临床医学实践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特点,针对实践阶段不同环节和不同类型的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

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医学毕业生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出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要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达到的技能目标包含14个方面的实践能力标准[6],这就给临床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个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育计划、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为提高医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省高等医学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实践教学设施逐步更新,硬件趋于一流,我省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即将翻开新篇章,展现新前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能够有效培养出具备一定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较高综合素养的医学毕业生,而能否完成这个目标,实现全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我省6所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医学院校,大多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从认证结果看,各校发展还不均衡,教学质量存在差别,不能做到医学教育的同质化,这种不均衡与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存在着矛盾。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评价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制定我省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更加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办法多元化,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科学为根本目的,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能够彰显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与监测机制。虽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但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评价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河北省实践教学的监控及教育评价体系依然不健全甚至缺失,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无法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临床基本技能,这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或缺失关系密切。我省高等医学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究,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有待完善;评价信息采集渠道有待拓宽;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有待于更新;还有很多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实践教学效能的发挥,是临床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科学、客观、全面、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我省实践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评价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监控及教育评价体系依然不健全甚至缺失,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无法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临床基本技能,这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或缺失关系密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不够完善,存在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度不够、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条件下,临床基地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压力陡增,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实践教学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学管理精力投入不足,对教学过程把关不严格,致使教学管理欠规范,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深入了解和督察中医实习生的特殊状况及需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从源头上创新教学评价工作的指导方式,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省医学院校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二)创新评价工具,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开展教学全过程的纵向评价与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已将执业医师考核标准纳入了学生技能考核中,通过OSCE进行实训考核,每个考站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技能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临床操作,并将实践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实践教学效果。除采用OSCE作为实践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外,我省医学院校还在积极推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依托医学教育大数据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逐渐得到广泛运用。教师可在线上编辑制作学习资源、设定课程目标、设置阶段考核点,学生课前可以在线学习相关实践教学视频和课件,完成在线训练和在线测验。线下教学可以通过互动答疑、随堂测验将成绩实时上传。课后限时完成实验报告并获得成绩。这些形成性评价数据,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缺补漏,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个体化指导,对于班级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三)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目前我省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规划。但实践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需要校院领导、各级管理人员、一线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积极参与。繁忙的日常学习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等,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师生不愿积极开展相关教育评价,影响了教育评价作用的发挥。我省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评价是以学生评议为主,且学生评价与成绩查询、选修课选课挂钩,学生必须先对教学进行评价,才可以查询成绩或选课,这种强制课堂评议,导致学生没有积极主动进行评价的热情,往往不能真实反馈相关信息,不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如何积极发挥教学保障体系的作用,综合对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是我们面临和亟待改进的问题。避免实践教学评价重规划,轻实施,而要完成人才培养导向、教学结果鉴定、问题诊断、实施调控和举措改进等闭环模式的运行。(四)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我省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监控,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参差不齐。医学院校中专职从事质量监控工作的人员较少,督教、督学、督管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所需教学医院和带教教师数量较多,教学医院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带教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都会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省医学高等院校应设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能胜任对于临床医学各个教学环节的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等工作。(五)加强实践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保证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为保证实践教学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保证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同质化,我省医学院校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一方面逐步构建完善了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督导学院和各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在临床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体系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督导评估、同行评价、学生评教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把评价结果纳入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改进。通过评优、职称等政策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情况、学生实践学习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督促整改。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参与度考查,完善临床实践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临床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加强临床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增强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共同营造医学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六)重视思政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所有课程都兼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这种方式,我省高等医学院校应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放在首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载体,思想层面上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有效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布局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运用实际案例和临床操作,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2017-12-19(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8〕12号)[EB/OL].[2018-03-6].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医学;实验课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理论即来源于有机反应规律的总结,并通过实验可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有机理论体系。因此,有机化学实验对有机化学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ExplorationontheReformofOrganicChemistryExperimentCoursein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阳绪衡王芳李玉姣黄坚YangXuhengWangFangLiYujiaoHuangJian(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CollegeofArtsandSciences,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73,China)重要的作用。而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探索新领域的综合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所开设的一门针对大学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基础的课程,该课程在对培养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玻璃仪器和常用设备使用技能、避免实验安全事故、提高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培训作用。因此,不断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提供重要的实践保障,并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探索能力以及普及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临床医学类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课程,其中实验操作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引起重视。首先医学类学生在思想上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重视不够,目前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讲,化学理论课和化学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体现在课时和学分较少;其次教学内容重视不足,学习效果缺乏系统评价等。除此以外,教学方式单一,实验过程缺乏对学生及时指导。目前针对有机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探讨较少,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PPT教学,对于实验内容不够全面和直观,同时一次讲授大量的操作知识和技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理解。同时有机化学实验课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及时有效的指导监督,导致有机实验课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和要求。另外,无论有机实验教学还是理论教学与所学专业和生活联系都不够紧密。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过分偏重实验的操作要点和安全事项,导致课程缺乏趣味性以及与医学专业的紧密性,学生实验仅按照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

(一)优化实验课内容,改变医学专业学生的认识

在有机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有机实验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分课,而是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进行了实验内容的改革,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的1-溴丁烷合成、环己烯合成等实验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与医学联系密切的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合成、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合成等实验,改变医学类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认识以及增强其医学专业的归属感。此外,在实验背景介绍中扩展与实际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授阿司匹林的合成时,我们可以通过阿司匹林的合成引申到乙酰化反应,再通过乙酰化反应引申海洛因的合成,再通过海洛因的合成引申到其合成的创始人霍夫曼,一个给我们带来阿司匹林的天使同时也是带来海洛因的恶魔。利用与大家熟知的阿司匹林和海洛因从而引申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乙酰化反应,同时也引申出看待问题和事物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二)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加强课前对学生的指导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注重操作规范的实验教学课程。传统的讲授会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验内容程序化和学生操作机械化,仅依靠语言和文字对实验操作和现象进行描述导致过于抽象和枯燥,而如果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又将占用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实验教学课程的完整进行。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在理论教学中得到推广,但是实验教学中由于需要专业拍摄和设备限制,这种方法的使用还较少。但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升级和换代,实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逐渐解决。若充分利用微信、钉钉等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视频的传输和答疑,不仅可以实现对一些仪器的结构进行清晰的展示和讲解,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进行随时观看,遇到问题了也可以随时在群里来提问,老师可以在线答疑并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加强指导。因此我们首先课前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的要求规范进行操作演示,录制成连续的小段视频(5分钟以内),并伴有具体的操作讲解,然后到事先建好的雨课堂、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灵活地选择时间提前预习,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和复习,这样不仅节省上课的演示时间,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碎片时间的利用。

(三)加强实验与理论课程的相互联系,注意实验内容的融会贯通

理论教育和实验操作不能孤立的进行,两者应该有互补互促的关系。医学专业学生对理论的学习都较为刻苦,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比较熟练。利用学生这一特征,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安排在有机化学相应的理论课程之后一周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很好地熟悉实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例如,在阿司匹林合成实验中,我们通过分析乙酰化反应条件,就可以复习理论课上三种不同酰化试剂的活性。如乙酰氯进行酰化反应一般需要低温,醋酸酐进行酰化反应时常常是在常温,而醋酸进行乙酰化反应式往往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学生通过分析三种酰化试剂的反应条件就可以知道三者的反应活性,从而达到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理论学习的巩固和加强。

(四)使实验内容更紧密联系专业和生活才更有趣

实验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专业和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相关实验的背景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阿司匹林合成实验中,我们先提出水杨酸其实也具消炎止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需要对它进行乙酰化反应呢?这里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设问,从而引申出乙酰化反应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再抛出一个提示性的提问:请问同学记不记得电视中补钙的广告词?接着就会有同学兴奋地说:一片顶六片,蓝瓶的钙好喝的钙等。接着,我们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讲解:我们对水杨酸进行乙酰化也是这个道理,首先乙酰水杨酸相对水杨酸来讲不仅药效更强而且作用时间更久,其效果就是如同“一片顶几片”;其次乙酰水杨酸也没有水杨酸那么刺激口腔,也就是味道变好了。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合成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引起医学专业学生对乙酰化反应的重视以及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视。

(五)增加检测流程,分析实验产物结构

传统的有机实验课程对实验产品的检测,一般液体通过蒸馏测定其沸点进行验证,固体通过测定其熔点进行验证。除此以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观察产品的状态、颜色进行纯度判定。综上其结果往往就是纯与不纯两种,对于不纯的产品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不能进行准确定量分析。因此我们在有机实验课程中引入了核磁共振检测,通过对核磁氢谱的分析从而得出杂质的结构和含量。同时通过核磁共振的谱图分析,可以将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耦合等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此外,我们还对学生开放了红外测试以及气相质谱测试等有机常规检测仪器。对于不同的实验,我们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束后,学生会得到实验产物的各类表征数据,如红外谱图、气相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等。通过对各类谱图的分析,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因此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有机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有机实验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六)完善学生反馈机制

学生是有机实验课程的主体,也是评估课程质量的落脚点。因而。有机实验课程的改革应该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否则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有效性。因此在有机实验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课代表匿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例如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时间的规划等需征求学生的意见。完善学生反馈机制,从而不断完善有机实验课程,并形成一个由学生、教师组成的良性循环系统,使改革在有机实验课程中具有可持续性,并通过学生反馈保障实验改革活动的有效性,使改革成果能在更大程度上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师生的沟通方式早就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凭借着顺畅的网络和普及的智能设备,师生的沟通方式日益增多。因此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更便捷,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共同提升。综上所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专业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有机实验规范操作的奠基石。作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老师必须认识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找到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运用线上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答疑,增加各类专业检测设备,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红霞.工科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169.

[2]张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6):150-151,159.

[3]黄锁义,李容,陆海峰,等.医用化学实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