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8:25:00

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1

论文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实践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社会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1、引言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1976;Smaovar&Porter,2001;Brunner,2003;胡文仲,1994,1999;关世杰,1995;贾玉新,1997;顾嘉祖,2000,2002;高永晨,2005,2006;王楠,2005)研究的热门课题。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Ruben(1976:334一354)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整个过程有六个步骤:承认差异一认识自我一悬置自我一体验对方一准备移情一重建自我,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别人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同时,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移情能力的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并持有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

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或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交际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如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

3、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并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2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3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中,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因为文化是综合体。也就是说要将所学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表情等)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系统性导人,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对英语文化系统的诸多方面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还要提供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成为一个系统。

3.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尽管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发展,时代变化的速度加快了,民族或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也随之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了的内容。

3.5合适性原则

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应是主流文化的内容,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度。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如文化习俗和传统)。

4、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1影视鉴赏

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习者/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学习者/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4.2实践与体验

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习的内部过程(知识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如:开展竟赛活动一一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4.3文学作品赏析

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学习者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确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4.4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4.5重视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4.6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

SamovarandPorter认为文化移情的障碍主要有:1)顽固的自我中心;;2)以偏概全的倾向;3)对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刻板印象;;4)防御行为;和5)缺乏动机。同时指出促进移情作用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关注;2)交流中的移情;3)选择文化上被接受的行为;4)避免种族优越感的反应。

4.7文化对比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又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并从公司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了企业如何在招聘、培训和锻造“合金”文化等过程中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高层管理的文化能力。鞠永红认为经理人没有文化能力,或者文化能力不足,就会在竞争中手足无措,在企业内外矛盾中穷于应付。杨超美认为,一位企业领导者组织处理跨文化挑战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跨文化经营后的管理运作,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晏雄认为,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尽快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跨文化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融合性的平衡管理,文化冲突才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可以说,跨文化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态度及其文化协调能力。

一、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

孟凡臣认为跨文化能力不仅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了解,而且表现在对不同思维模式、感知与行为模式的理解,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环境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能力就是在自身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自我监控能力下,对异族文化有意识的鉴别、接受和适应能力,在跨文化的管理中能够控制和协调好不同文化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种能力。跨文化能力是跨国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可以说跨国企业的成功与否,跨文化管理者初期的跨文化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许多跨国企业的并购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成功的跨文化管理经营,就需要一个“跨文化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素质,能对跨文化管理做出重要影响。影响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管理者跨文化意识。如果一些经理人本身对跨国公司母国文化与本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他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于出现的跨文化矛盾就不敏感,进而让很多文化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者的文化偏见。有些跨文化管理没办法接纳外来文化的同事,从一开始的偏见,慢慢的演化为文化冲突,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凸显。实际上,很多外来管理者带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优越感,对各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很可能会阻碍管理者进行正常的管理活动。所以一个成功的跨文化管理者必须端正自己对异己文化的态度,不能有文化偏见。

个性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会有不同的个性,例如美国人的大胆开放和个人主义,日本人的保守和集体主义。如果一位美国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一位日本员工,他们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沟通矛盾。个性的差异会导致两国的管理者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产生分歧,不能容忍彼此。

其他非文化的因素。包括:人们离信息源的远近会加重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处在企业的不同岗位,有着身份地位的区别,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信息在常态下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再加上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方式、认识角度、表达以及对同一信息的反应都会存在着差异。

二、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产生沟通障碍影响经营目标的一致性。跨国企业内部的经营目标可能因为沟通的障碍而不一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和追求以及原来公司的文化差异使得上下级目标很难一致,这样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心不齐,肯定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果没有跨文化管理者的跨文化行为来支持、促进和调整,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就很难一致,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带有文化偏见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一个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跨文化能力偏弱,将会导致工作中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管理者不知道或者没能力很好协调好与管理者或者员工之间的冲突,会使得遇到问题的员工心中存有不满或怨愤,日积月累的话就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影响合作经营的效果。跨文化沟通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很可能出现“合资不合作”的现象,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简单地凭感情处理相关事务,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增加许多矛盾,使对立与冲突不断剧烈。

三、提高管理者跨文化能力的策略

(一)公司角度

认真挑选跨文化管理者。从公司的总体战略来说,跨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时就应当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化特色,尽量选择那些能认同企业和本土文化的管理者。在挑选人员时应侧重于考察人选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和协调能力。

对跨文化管理者进行文化培训。对管理者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能使他们具有树立文化差异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对付文化差异,而且具备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从而推动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使跨文化管理人员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并可以促进他们将跨文化的意识融进平时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在任何企业中,尤其是跨文化经营的企业,更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可以是很小的一个交际圈的人组成,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者相同的处世原则。虽然它们没有很正式的名称和组织规模,但是必定能在公司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企业甚至可以有多个非正式组织。它们的组织力量有时甚至是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条例都没法超越的,所以跨文化管理者必须有控制和引导这些非正式组织的能力,对组织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能采取强迫压制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氛围存在于组织中。

(二)管理者自身角度

接受异己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在企业的跨文化活动中,必须是管理者能意识到的文化差异性,并针对这样的差异性来推行不同的实施战略。必须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而不是主观回避。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让彼此认识到双方的文化是在融合之中的,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

加大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力。因国籍、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各国管理者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培养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后,跨文化的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自身对异己文化的适应能力,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主动引导部下去规避那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部矛盾。

重视不同的文化氛围,调整管理风格。管理者对组织内沟通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管理者的风格影响下属及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到管理者言行及情绪的左右。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不同的人员组合,努力地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氛围,从而有力地促进友好氛围的产生。

建立共同经营观,提高锻造“合金文化”能力。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形成“混合文化”。这一企业有着不同处事方式的员工,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是工作习惯。劳伦特认为,企业文化能保持并加大民族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意大利人可能更意大利化,德国人更德国化、美国人则更美国化,而不是像许多人原先所预期的那样跨国公司可能会使民族文化差异逐渐趋于缩小。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途径

1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设法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英文报刊和原版的文学作品。其次,还可以设立英语广播电台,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得体的语言,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4

论文摘要:21世纪,各国在经济、政治、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机会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一、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1世纪,地球已成为人类群居的村落,不同肤终·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村民”一样朝夕与共、息息相关地同生存、同劳动。这种变化使得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迈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现在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因特网上快捷便利地交换信息。据报载,全世界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中外文化的建立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外语学习的目的,现在是作为交流的工具,为生存生活本身而学。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跨文化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我们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0,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人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现在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传统英语学习是一种“应试性”的学习,使我们陷人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状,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

(一)调查武汉各高校,我们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问题3:尽管许多高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跨变化交际”等。这类课程直接系统地传授了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地理、制度、教育、生活方式、交际习俗与礼仪等文化知识。但是许多同学都不重视他们的学习,加上这些课程的考卷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并没有深人,因此大多数学生只是蜻蜓点水或者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而已。

问题4: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凭常识、按习惯解决文化问题。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这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二)通过分析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主要原因有: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我们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主语。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我们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的语言环境。尽管老师们告诉我们在寝室里等场所也要尽量用英语交流,但是强调不够许多同学都没有做到。由于受传统教学法一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我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经调查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淡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4.老师在讲解时对于英美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深人进行阐释。比如老师在讲授词汇时没有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有目的地讲解。老师通常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从词典下载的词义解释,很少能将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生词时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的词汇成为一组僵化的符号,无法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再比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们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关注的是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篇章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即使谈到相关文化的某些内容,通常也不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能力为目的,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篇章本身。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8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开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两个大纲经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后,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在全国实施。十多年来,这两个教学大纲在规范和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十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有的两个大纲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而有必要作相应的修订。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1998年由何其苹、何兆熊、黄源深、姚乃强、吴古华、陈建平、朱永生、钟美荪、王蔷和文秋芳10位教授组成了大纲修订小组,英语组于1999年12月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送教育部高教司审批。在新大纲中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等。

其中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则提出了一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方案:

1.文学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的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

2.语言学课程: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授课内容可包括:(1)语言与个性;(2)语言与心智;(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构造;(5)语言的起源;(6)语言变迁;(7)语言习得;(8)语言与大脑;(9)世界诸语言与语言交际;(10)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3.社会文化课程:社会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授课内容可包括:(1)英语国家概况;(2)英国社会与文化;(3)美国社会与文化,等。

4.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培养科学精神,并熟悉常用的科技词汇。相关知识课程可以包括:(1)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2)国际金融概念;(3)国际商业概论;(4)西方文明史;(5)中国文化概论;(6)外交学导论;(7)英语教育史;(8)世界科技发展史;(9)国际法人门;(10)英语新闻写作。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文理科研究生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1.研究背景。随着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互动机会的增加,跨文化交流无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研究生肩负着与西方国家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重任,是重要的教育人才。因此,培养和发展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只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只有少数研究者关注文理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高中文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于理科生,那么,随着在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索,文理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何产生?本文笔者将通过质性研究对以上问题得出结论。2.研究意义。首先,随着跨文化交际需求的日益增长,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因为外语学习者的实践可以反映外语教育的成败程度。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研究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差异,可以为改进不同专业的外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其次,研究生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在经济、科技和政治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交流责任。研究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的需求与本科阶段有所不同,除了要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研究生还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来满足专业领域的跨文化沟通,以此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成为高素质人才。基于此,因此对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质性研究,具体分析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且为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掌握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可参考途径。3.研究结构。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章是质性研究中的被采访者以及采访提纲;第四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章对文理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总结。

二、文献综述

Kim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系统改变其现有属性和结构以适应环境需求的能力”(Kim2001:268)。之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分别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同方面。Rogers和Steinfatt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决于个人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适当和有效沟通的程度(Rogers1999:221-231)。Starosta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映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恰当地执行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反应的能力”(Starosta2007:340)。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知识输入的影响。一些学者热衷于讨论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试图探析出文化在跨文化互动中的重要性。Arasaratnam试图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实证调查来建立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通用模型,证实移情、动机、互动参与、全球态度和跨文化体验在构建跨文化交际模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rasaratnam2003:226)。胡艳红认为,中国学者非常重视跨文化语用学,而国外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训练上(胡艳红2011:554)。赵浩宇指出,素质教育的提出使核心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突出重点,文化修养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赵浩宇2019:31-39)。刘玉红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法,考察了文/理科本科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差异(刘玉红2011:35)。但缺乏探讨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的研究,因此,本文笔者采用访谈方法探寻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差异及其原因。

三、访谈设计

本文以两名在读研究生(文理科各一名)及一名准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受访者专业涉及英语类、非英语类和工科,以探析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差异。在采访之前,受访者会被告知采访的用途和目的,并保证在本研究中不会使用真名,将使用A、B、C命名,以确保采访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从而获得真实答案。。1.受访者信息。2.访谈内容。面试问题是根据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而设计,该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来探讨。其中,跨文化意识代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方面,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文化习俗的理解。跨文化意识是一个态度化的过程,对一个群体支配成员行为的主导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的洞察力进行内化。关于认知能力的问题包括:(1)你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吗?(2)你认为现阶段自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吗?(3)你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体系/英语国家的经济体系/英语国家的政治状况吗?(4)你觉得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高于本科生吗?情感能力,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承认、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的能力。换句话说,对跨文化敏感的人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投射和接收积极的情绪反应。跨文化敏感度的六个要素:自尊、自我监控、思想开放、同理心、互动参与和暂停判断。关于情感能力的问题包括:(5)你能和所认识的外国学生自然相处吗?为什么?(6)你觉得文理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样吗?为什么?(7)我了解你不喜欢日本文化,为什么?行为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交际技能,使人们能够恰当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跨文化交际行为有效性的五个要素:信息技能、互动管理、行为灵活性、身份管理和关系培养。关于行为能力的问题包括:(8)如果你现在参与了一个外国项目,你将如何发展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9)你会选修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吗?(10)你认为你现在接受的英语教育对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帮助吗?3.访谈数据整理。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数据分析方法评估访谈结果,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对采访记录进行抄录和整理,以方便数据的管理和参考。第二步是一级编码。通过使用一种基于关键词的搜索方法,从下到上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例如“和外国人聊天儿”“讨厌日本人”就是意义相对突出的关键词。第三步是二级编码,将意义相似的一级编码重新分类,形成一个更大的类别。例如,将“缺乏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和“缺乏学习动力”归类为“缺乏文化输入”。第四步是三级编码,采用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进行再编码,例如,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外国人聊天儿”归为认知能力表现,将“民族仇恨”“仇视日本人”归为情感能力表现,将“主动了解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归为行为能力表现。

四、结果分析

1.文科研究生的认知能力高于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这是文科研究生B对于“你认为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回答。并且B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不同籍贯和不同的家庭背景。受访者B作为文科生长期接受文史哲类的文化教育,所以能够通过字面意思对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做出相对正确的猜测。“跨文化交流就是和外国人聊天儿。”理科研究生C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了解则较为表面。他觉得跨文化交际就是和外国人说话,同时他提到由于历史战乱原因他不喜欢日本。从受访者C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部分理科研究生由于接受的文化教育较少,无法客观地看待民族问题,并且在讨论中发现受访者C难以克服种族中心主义。2.文科研究生的情感能力高于理科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一个必要分支。”当文科研究生A被问及是否有必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他回答了这句话。A同时补充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因此,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文化,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A还提到,如果有机会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话,他可以做得很好。“我目前的专业不需要跨文化交流”受访者C表示,他现在的生活不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C还谈到了他在实验室和一个摩洛哥同学的相处状态,“和外国人相处太难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并补充说,除非他有机会出国留学,否则他是不会主动了解一些关于英语国家的信息。3.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在行为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主动学习英语国家的价值体系/经济体系/政治状况/社会规范和禁忌。”当被单独问到“如果一个重要的项目现在要求你出国进行跨文化交流,你会怎么做?”受访者A、B、C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这表明在行为能力方面,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通过考研阶段所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需要掌握一项技能时去主动学习。

五、结语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一大重要战略设想,该战略一经实施,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且也吸引了更多国家进行积极响应,这也使该战略的成效得以初步显现。不过,因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到的沿线国家非常多,而且不同国家之间在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也使“一带一路”战略自实施以来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并且,国际商务环境是非常复杂且多变的,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跨文化商务活动,但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无疑会使“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所以,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怎样才能使商务英语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也已成为我国各个高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我国在国际发展中迫切需要大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以确保在这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带动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进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专业教学中,并未紧随时展形势的变化来对建设思路进行及时调整,这也使其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1.1外语语种多样性未得到有效重视。历经多年发展,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完善,不过仍旧一些问题存在,其中非常明显的问题便是缺少除英语以外的第二外语课程,究其原因在于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非常有限,从而造成学生难以清淅认识到外语语种的多样性。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需要双方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通过了解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外语语种,则能够使商务交际活动得到更大促进。因此,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必须要在复合型外语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要对英语进行有效的掌握以外,更要了解“一带一路”中相关沿线国家所使用的语种,如有必要,还需要在高校中设置阿拉伯语、俄语等其他外语语种。虽然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但还是有很多国家不擅于使用英语,并且在使用英语时还会受到母语影响,再加上各国商务人士在进行英语发音时往往不够标准,这也导致通过英语来进行商务交际活动,往往会面临许多阻碍。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对英语正统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全面了解相关英语变体,否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商务跨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1.2“一带一路”战略认知度不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度实施,国际经济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使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改变,作为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要能够有效适应国际商务环境,并对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除以往的营销类、贸易类及语言类课程,更要设置相应的沟通类课程,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类课程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举例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其沿线国家中有许多国家的国情文化都很少有相应的实例,而教材中的实例大多为美国、日本等强国,正是因为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缺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文化教育,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开展跨文化交际时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培养,其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如果在培养过程过于随意,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甚至还会因此影响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需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实用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及适度原则,以下便对这三大基本原则进行逐一论述。2.1实用原则。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过程中,需要遵循其实用原则,跨文化交际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交际学等。学生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时,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如果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那么商务英语也便失去了其实用性。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必须要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实用性,以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顺利的完成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磋商、接待以及谈判等工作。2.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也同样是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遵守的一大基本原则,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及能力差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逐步增加和扩大文化知识量及知识面,通过文化内容的逐步导入,以此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中沿线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宗教知识。2.3适度原则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涉及到的国家数量多达60余个,而每个国家都在文化、风土人情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学生而言,其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势必使其难以对所有沿线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全面掌握。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还要遵循适度原则,帮助其掌握一些具有典型性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

3“一带一路”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要想激发和强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培养过程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必须要对以下工作进行重视,采取科学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3.1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激发。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激发与强化其跨文化意识,是实现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所在。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方可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精确捕捉,并对其文化属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表象得以被剖离出来,更加准确的把握其本质,从而避免和降低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母语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要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必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将文化背景导入到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属于语言类课程,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将知识点进行结合,使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导入其中,例如对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国家所具有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进行介绍,以此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从而开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对商务英语课程中的词汇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对其词汇含意进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该词汇在含意上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解。例如,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阿拉伯文化的产生使其为整个世界的文化形态都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古时期,该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因阿拉伯民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这使其文化属性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游牧印记。譬如,在我国,当人的某个需求得到满足时而感到满足和快乐,并且不再对其他需求产生期待时,往往会用“知足而常乐”来进行比喻。但在阿拉伯国家,却用“骑在骆驼的尾巴上”来进行表示。其次,需要在课程体系中设立文化课程,对于课程体系而言,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在商务英语专业中也同样有其课程体系,但在课程体系中,其课程设置却必须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及其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这不仅需要对贸易技能、语言知识与商务等内容进行相应课程的开设,更要依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向,对相应的文化类课程进行开设,文化类课程用于对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等内容进行讲授,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跨文化技能进行培养。考虑到必修课的学时往往比较有限,因此可将文化类课程作为选修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对本土文化以及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的文化有一个足够的了解,从而使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再次,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二课活动中,在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二课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其能够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激发与强化提供重要平台。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养成,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势必无法达到该目标。因此有必要通过二课活动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在二课活动中,可通过外语配音、话剧、诗歌等多种形式的开展,以此通过文化熏陶来影响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对“一带一路”战略中所涉及国家的相关文化有一个足够的了解,更能辨明不同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其在跨文化交际意识上得以有效激发和强化。最后,在商务英语专业中需要开设与一带一路战略中相关国家文化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来开阔学生视野,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并运用讨论、对比等方法来对其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与诠释,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其能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产生原因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更加充满自信的同时,也能使其对异国文化更加包容。3.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引者与组织者,更是决策者和实践者。现阶段,高校必须要重视对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高,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外语教师都并不具有国外进修以及国外生活的经历,这也使其对“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变得非常匮乏,而这就造成其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时,一旦涉及到外语文化,便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并且严重缺乏足够的教学自信。所以,对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使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对外教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对于跨文化素养而言,外藉教师因来自于其他国家,这使其对所属国家的文化非常了解,而这恰恰是本土教师所缺失的,所以,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充分借助于外藉教师在对应国家文化方面的了解优势,邀请其开展相应的文化讲座,对其所属国家的历史、社会风俗及文化等进行介绍,以此开拓我国本土教师的眼界,提高其文化素养水平。其次,高校需要为教师的国外进修及培训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组织和选派校内优秀的外语教师进行国外进修和培训,能够使其真正感受到国外国家在文化上的精髓,进而对国外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并通过开展文化研究,使教师在跨文化素养上得到极大的提升。3.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积极运用新媒体及互联网。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便捷了各种信息的获取,通过将互联网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很大帮助。借助于互联网中的各种工具,可为学生对国外文化的学习创造有利环境,从而更利于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互联网中的英语学习网站,使学生能够对商务英语进行自主学习,国外学者Fisher认为,通过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使学习者在互联网中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自由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则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互联网中对文化信息进行搜索与筛选,使其能够有效的吸收文化信息中的精髓,从而在开拓其知识面的同时,使其文化素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在互联网中有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教师则可对所有与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源进行搜集,以便于将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而且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匮乏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并促进其跨文化素养的养成。作为商务英语课程的专业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通过不断的跨文化学习,以此增强自身对“一带一路”战略中所涉及国家的文化了解与认知,并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优化与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进而全面促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欧阳文萍.“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7(15):317+321.

[2]熊少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76-79+95.

[3]刘利坤.地方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50):15-16.

[4]魏微.“一带一路”视野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国际化发展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54.

[5]孙悦涵.基于网络环境的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6):397-398.

[6]李青.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99-101.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8

1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指本国(民族)与非本国(民族)人们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也指所有在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由于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宗教等环境存在差异,对人们的话语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产生不同的说话方式、行为习惯体系。这增加了交际双方因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理解和推论,产生种种误会、冲突以及交际障碍事件发生的概率。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中尊重彼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熟悉并且遵守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愿意进行换位思考,努力克服彼此之间的语言及行为差异障碍,促使双方在交流相处的过程更加和谐友好。因此,为了向多元化的外国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酒店员工必须着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无论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还是企业形象的塑造都大有裨益。

2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语言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语言是人类最直接最为有效的沟通工具,但是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90%的酒店员工在对客人服务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沟通障碍。姑且不论这一数据是否准确,但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酒店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普遍存在着。这种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语言习惯造成的。面对外国游客服务时,由于所要表达的目标语言和自己的母语之间存在表达方式和表达结构的不同,酒店员工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运用语言失误,从而阻碍双方的交流。以目标语言为英语为例,当酒店的员工为一位欧洲游客搬运完行李后,客人为表达感谢说了一句“:Thankyouverymuch”。负责搬运行李的酒店员工回应道“:It’smyduty!”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逻辑,面对顾客的致谢理应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合适得体,客人体验到周到服务听到如此得体的回答应该会感到十分贴心。但是欧美国家的客人会把“It’smyduty!”理解为“这是我的义务。”他认为行李员并不十分乐意为他服务,是出于自己的义务迫不得已才来帮忙的。行李员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使得原本为了让客人满意的服务却因为客人的误会而对酒店的印象大打折扣。

2.2宗教文化知识欠缺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国外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禁忌,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许多酒店员工对国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禁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以至于在为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外国客人服务时,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造新跨文化交际障碍。例如印度、缅甸、尼泊尔由于宗教信仰,视牛如神明不吃牛肉,只吃猪肉。因此,酒店员工在向这些地区的客人推荐菜品时要十分注意避免冒犯这些禁忌,避免惹恼客人。又如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由于特殊的宗教原因,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更不能用左手传递东西。因此,负责为这些地区的客人服务的酒店员工要注意这一点,在其用餐传递菜品食物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左手传递。酒店员工要十分注重这些细节,避免因为宗教文化知识欠缺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造成客人不满意酒店的服务,给客人留下较差的印象。

2.3过多关注客人的隐私问题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部分酒店员工在接待外国客人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能够拉近与客人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的提供服务,就会按照中国传统的处理方法与外国客人交际。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惹恼了客人。例如酒店员工遇见一位美国客人时,向其问好。这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服务意识,但由于这位酒店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忽略了外国客人强烈的隐私保护意识,先向客人说“Goodevening”,之后又问到“Lady,whereareyougoing?”国外客人听后十分不悦。酒店员工采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问候“去哪儿呢?”这对中国人而言再普通不过,但对又外国人而言,这干涉了他们的私生活,没有顾及到他们强烈的隐私保护意识。还有部分员工私下打听客人的收入状况、家庭婚姻状况、年龄等,或如上文中所提及到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打听客人的外出动向等等,这些都会使客人觉得反感,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3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措施

3.1聘请语言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

针对酒店员工因为语言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酒店管理层可以聘请专职语言教师,对酒店员工开展语言培训。酒店举办的语言培训应着重培养酒店一线员工的语言交际能力,关注在为海外客人提供服务的酒店员工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语言教师需要授员工以“鱼”更要授员工以“渔”。语言教师在培训员工时需要给他们讲解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培训酒店员工在现实中遇到这些情景时应该如何应对,提出恰如其分表达,这就是所谓的授员工以“鱼”,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现实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有限的案例不能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因此,语言教师要培训员工了解跨文化交际差异的规律,教会酒店员工能够掌握这些规律自己寻求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问题的办法,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跨文化交际实际,这就是所谓的授员工以“渔”.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以针对酒店员工的语言培训为前提。

3.2深入调研,建立档案——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酒店应该成立以员工为主体的调研小组,这些员工可以从酒店的前台、客房部、餐饮部等与客人直接发声关系的部分抽调,将各个部门收集到信息按照入住酒店客人的按照客人的来源地、所使用的语种、饮食习惯、住宿目的、消费习惯、作息习惯、宗教信仰及宗教禁忌等等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形成文字性材料,为针对酒店员工开展的跨文化交际培训积累充实的素材,还能为员工制作成视频培训资料,为酒店员工直观呈现在收集到的信息,从而使酒店员工更好更快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规律,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因为自身知识的欠缺,有意或者无意冒犯客人的宗教禁忌,侵犯客人的隐私,使得员工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诚然,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酒店员工长时间的总结和积累。酒店员工应该建立专门的客人档案,将客人在住宿期间的偏好、行为习惯以及消费特征记录存档,从而使客人在下次入住时酒店员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从容应对,对外国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只有在深入调研,建立档案的基础上,酒店员工才能在面对国外客人使游刃有余,在跨文化交际时坦然处之。因此深入调研,建立档案是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3.3招募综合素质高的酒店员工——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酒店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员的流动性太大,人力不足。真是因为人员的不足,致使部分酒店“病急乱投医”,对应聘酒店员工者门槛较低,对酒店员工综合素质的考核几乎没有,这就使得在处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时,一些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酒店员工难以应对,久而久之,面对不能胜任的工作许多酒店员工选择辞职另谋出路,酒店又会存在人员匮乏再次招募层次不高的员工,使得酒店的管理陷入恶心循环之中,难以使酒店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为了应该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首先应该提高用人的门槛,重视对酒店员工的培训,对应聘者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等等方面进行考核,力求招募招募综合素质高的酒店员工,使其以更高的起点接收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外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和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紧密切结合起来,促使酒店员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的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酒店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现状,更能稳定酒店员工数量,使酒店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招募综合素质高的酒店员工是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对策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实际上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进行的交流。文化背景不同将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商务英语是国际交际语言,教师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明白商务文化对商务贸易的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每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大同小异,但是也一定会有明显的差异。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思维偏向综合,而西方人的思维较侧重分析[1]。中国追求哲学的综合思想,主张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全面分析事物,而西方人则是完全相反。西方哲学认为,征服自然是人们的根本目的,对问题的事物的分析应该以重点分析为主。正是由于中西方思维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在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在国际商务贸易中主张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交易,更加强调交易的长远效益性,对细节问题不够重视。而西方人则更加偏向于细节,对双方签订的条款等更加重视。因此,人们在商务贸易中经常会发现西方人更加直接,对于细节更为关注。

(二)决策方式与方法不同

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谈判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西方人在谈判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将问题和细节逐个解决,所谓在商言商,他们将生意和人情严格区分,谈判中绝不谈人情。当然,偶尔也会由例外的情况[2]。西方在决策方面通常皆是个人做主,这点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讲究的是所有人共同讨论,然后由领导人做出决策。此外,西方人认为,在谈判桌上向对方妥协有时候是战略的一种,包含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中国人则认为在谈判桌上的妥协即是消极的表现。因此,中国在谈判桌上极少会愿意退让,且喜欢根据人情等进行综合考虑再做定论。

(三)礼仪风俗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礼仪风俗也不尽相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打招呼的习惯,但是表现方式却略有差异[3]。在中国商务贸易中,人们通常会以发烟的形式来表示打招呼,但是这种文化习俗却不一定会受到西方的欢迎。因为在西方,大部分人是禁烟注意者,认为吸烟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还会对影响空气与环境。再如,西方人喜爱对别人表示称赞“You’resobeautiful!”,中国人碰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以“太夸奖了”、“不敢不敢”等词回应,但是西方人会直接说“Thankyou!”商务礼仪的不同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商务谈判,但是对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给客户带来好感等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应该在商务谈判或者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前将客户的相关资料收集妥当,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习惯等,尽量做到“入乡随俗”,加强与对方的沟通与交流。

二、影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专业素质的不足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基础,然而,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却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等原因,对学习商务英语和了解跨文化意识等热情明显不足,显然不足以培养其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5]。其次,商务英语较一般的英语学习更加偏重商务类,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及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口语、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且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课余时间极少用于英语学习中,或者在观赏外国影片时也难以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意识都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难以实现。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也较为薄弱。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教授学生基础的商务英语知识,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第一,英文等西方文化课程并不是同一个教师执教,导致学生并未将跨文化知识与商务英语的学习相联系。第二,商务英语教师出国经验较少,对西方文化了解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知识[6]。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足;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出现严重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大学教师皆是科班出身,毕业之后即投身于教学事业中,缺乏必要的商务英语实践经验。这样使得教师教授商务英语时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在思维、语言使用和文化理解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将会阻碍人们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在思维方式上。中西双方受本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思维定势现象严重,这种思维方式是较难改变的,需要经过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其次,语言运用方面。中西方语言在语法、语序等多方面皆有不同,加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难度。例如,英语有诸多的定语从句、表语从句、状语从句,汉语中并没有;英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中国习惯主动语态;中国古风文言文强调排比、意境和韵律,英语诗歌中缺少排比和相同的韵律。同时,口语表达不足是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给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带来了一大难题;最后,文化理解方面。这与中西方长期的文化传统有关,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例如,“dragon”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指代的是“龙”、“皇帝”等,但是在西方社会,“dragon”却带有邪恶的意思[7]。除此以外,中国历史中有名的人物如“孙悟空”、“林黛玉”,“猪八戒”、“诸葛亮”等是西方人所不熟悉的,导致双方在交流中难以相互理解。

三、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Ifwedonotgrasptheculturalbackground,wewillnotbeabletoteachlanguage,andlanguageispartofculture.Therefore,wedonotknowtheculturalrulesandmodesandcannotlearnalanguage.[8]”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所说过的话,意识是,“如果无法掌握文化背景,我们将不能教授好语言知识,语言是其实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想要学习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文化的规则和模式。”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当教师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在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止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二)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词汇是句子和文章的基础,也是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一,教师对于这方面要尤其重视,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词汇本身含有的文化差异,如“龙”等,部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教师要特别指出。例如,“Dog”指的是“狗”,但是教师要特别指出,在西方俗语中,“Dog”也有孩子的意思,如“Youarealuckydog”[9].指的就是“你是个幸运儿”;其次,在商务文章教学时,教师需要取缔传统的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当发现文章中出现了按照中文思想无法翻译的内容,教师应该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就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展开调查,充分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克服本国文化的干扰,加强课外阅读

一方面,文化和环境对人们语言习惯、思维等的影响较为深远,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尽量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但是这种克服能力需要教师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启发学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加强学生的西方文化思维训练力度,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按照西方文化角度学习英语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10];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所学毕竟是有限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在课余时间也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积累。多阅读英语周刊、杂志、报纸、广播等都是学生课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除外,学生还可以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强与西方人的正面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决策方式与方法以及礼仪风俗上,要培养和提高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必须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而学生要克服本国文化的干扰,加强课外阅读。

作者:刘梦琦 常 亮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162-163.

[2]单琪.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115-116.

[3]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01:153-156.

[4]郝瑞英.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73-76.

[5]李靓.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9:144-145.

[6]吴扬.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119-120.

[7]祝然.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396-397+399.

[8]苏丽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2015,02:18-19.

跨文化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交媒体;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综合能力的因素之一,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也颇为迅猛,各种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而且给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崭新的变化。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探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培养必要性。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虽一直未能在学术界得到明确的定义,但依据其特点大致可将其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针对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Johnson等人也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个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识、技能和个人属性,以便在国内或国外成功地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从外语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可界定为:在特定的交往场合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方面。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只在于英语表达流利与否,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能否真正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举例,“吃饭了吗?”是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暄之一,但这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指的却是真正的问题,而非问候语。若仅是简单的外语能力培训,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冲突。因此,综上所述,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教学需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第二,学生需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能处理因文化差异出现的问题。做到以上两点确实不易,尤其是第二点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现如今的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过于单一、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少有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境。1.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过于单一。四、六级的分数通常是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因此,教师往往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核方法也是模拟四六级分模块进行的。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对教材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多数同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单纯为了学而学。不过,随着教学模式开始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教育者也逐渐意识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信息。2.学生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薄弱。对学生而言,也许课本上的文章他可以一字不漏地流利背诵,甚至可以辅以动作、表情,把它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但如果让他做一个很简单的自我介绍,却常常抓耳挠腮、找不到头绪。经教师的指点,才能勉强地说出一两个句子,但却是语法错误迭出。说明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并没有那么上心,而一个学生若连流利表达都勉强,更何谈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3.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两国文化间差异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外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由于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我国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仅停留于对外语文献的翻译,而并未进行系统性探讨研究。近些年来,跨文化研究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刘润清先生指出过其中的不足“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也正因此,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很难开展跨文化交际训练,即使对这一概念有着清晰把握,但具体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日常英语教学仍存在不少困难,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感到陌生,如此何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呢?4.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还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原本的教学模式大都局限于课堂,少有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在真实环境中与外国人员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只有学生真正处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才能切实体会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与多元化。高校应当努力创设跨文化交际环境,使学生可以感受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交流时的差异。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聘请外籍教师和模拟会话。但外教数量往往比较有限,这就导致外教无法确保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作为同一语言的个体,模拟会话也很难模拟真实的跨文化情境,无法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交流中的细节。因此,多数情况下英语课程只能更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选择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获取真实且多元性的跨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跨文化交际活动。

社交媒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社交媒体不仅是一个提供用户线上交流的平台,更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可以确定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和社交媒体的结合,必定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1.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控者,对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学生往往只注重交流过程中言语是否流利,发音是否准确,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常常会被忽视。教师需正确指导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其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两种文化的中介和解释者。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是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吸引着传统媒体争相跟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这一渠道。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从信息给予者向信息引导者发生转变,需要使学生正确利用相应的社交媒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社交素养。2.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虽然外教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或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与外籍教师的深入对话。将优秀的案例和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整合,通过广播、论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使学生体会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交流时的差异。学校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载体,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现代技术和产品已经能模拟较为真实的场景效果,如微软研发的体感游戏,需要用户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进行交互,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进一步缩小了与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的差距。3.鼓励创办自媒体。社交媒体(Social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也是信息传播的桥梁。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Ducate等人曾开展过一项有关博客的项目行动研究,认为博客是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交流并不局限于本国文化,也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并且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传递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故而学校应创造相应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到这些媒体的创作中或者创办自媒体,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微博相关话题的讨论;拍摄讲述中西方差异的微视频,或是以原创情景剧展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创建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用以发表对本国或外国文化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比赛或分享会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一系列创作活动。通过媒体创作或是创办自媒体,学生不再是单纯接收外部输入的跨文化知识,而是转变为跨文化信息的传递者。首先,此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和本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自发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4.支持在线跨文化交际。若一个学生拥有了跨文化知识,是否也意味着他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线上跨文化交际也逐渐变成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之一。社交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而不再像先前那样,只能与教师、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通过email、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与外国友人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不少软件还支持在线跨国视频,视频与文字、语音交流相比,增加了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恰恰也是文化差异而造成矛盾的问题所在。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可以对文化差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实证研究早已表明,在线跨文化交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促进学生外语学习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有不小的帮助。

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并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种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基于此,我国英语教师需因势利导,依托社交媒体,为学生创建跨文化交际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玮、杜景芬、高月琴:《“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期。

[2]周琴:《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2卷第1期,第25-27页。

[3]杨流琴:《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才智》2016年第24期。

[4]闫雪:《“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年第2期,第101-102页。

[5]卢梵:《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反思与建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3卷第11期,第49-51页。

[6]钟建玲:《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海外英语》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