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状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6:27:03

教育状况

教育状况范文篇1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教育状况范文篇2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的选择

为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我们从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维度设计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在新疆五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新疆地区院校的2000名贫困大学生为总体目标进行调查。本次调研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采用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由21个问题组成。此次调研得到了各院校的大力支持,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0份。分别就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恩回馈社会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的数据,对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

2、调研结果与分析

当问及“你对未来的规划”时,其中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89%的学生是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关注,较积极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校社团的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没有多大意思,没想过”;42%的学生认为“能参加固然好,没参加也没什么”;35%的学生“已经参加社团”。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多数贫困大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行动较被动,原因来自个体和环境较多,在这方面可以多做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的活动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和意义。问及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时,41%的学生选择了“自强自立的品格”;23%的学生选择“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36%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出身”。贫困大学生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个人的优秀品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但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思政工作者关注。问及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贫困地区工作的看法时,13%的学生选择“我愿意去”;78%的大学生选择“最好能留住城市工作,实在不行了再考虑去”;9%的大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有去艰苦地区奉献的心理准备,其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明确愿意为奉献社会。

3、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3.1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的档案。为了准确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更有效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登记和摸底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资料。学校搜集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建立贫困学生信息档案。既方便学生对自己信息及时、方便地更改,又大大减少了数据登录修改工作量和出差错的可能性。协调全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落实救助等帮困助学工作。为学校有关部门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也为实现帮困助学工作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3.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贫穷往往有自卑心理,但却对集体怀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融入观念,渴望的集体的肯定。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十分敏感,容易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的放矢,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贫困生的引导工作。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超越家庭环境给他们个人发展的制约,认识走出逆境的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与发展,要积极提高自我,发展自我。针对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生活的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工作,选择典型的事件和情境,逐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在各种诱惑和挫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社会变革的复杂变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心理相容的原则。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坚持“尊重、说理、引导、激励”的原则,以情感人、以情教人,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关心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润物无声。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能有所作为。

教育状况范文篇3

一、学校教学条件当前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社会声誉不高,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陈旧;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基本教学设施配备不齐,且利用率低;教舍短缺,有些甚至已成危房;教具陈旧严重短缺,体育器材缺乏单一、音乐美术器材基本没有;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优秀教师难以存留,教育资源缺乏。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受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的压制,许多农村高中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地方仍然轰轰烈烈地搞末位淘汰制,教育制度极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作息时间不合理。学生每天课与自习相当的多,周末、寒暑假还要补课。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每天课与自习一共要上12节,学生在校时间超过10个小时,由于周末补课,学生一个月只放一次假,寒暑假大部分时间用来补课。这种“监狱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第二,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对老师教学实效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第三、教学日常活动极少。由于教师课业重,教学进度紧张,学校很少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第四、学校很少搞教改科研。偶尔搞一些活动都是流于形式,听课评课人人都是“好好先生”。

三、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因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查农村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困生造成的影响,随机选取了85名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巧名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首先,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更不了解我的生活状况,不知道学生了解什么,需要什么。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对学生不能够及时的指点和鼓励,三年下来,有些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即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了解不够。对农村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家本来就缺少情感的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得不到老师的了解,关爱和期待,长此以往就会沦为学困生。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辅助设备使用差,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几乎全部以教授为主,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教学仍然是农村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

农村学校由于多媒体资源有限,教师应用能力又不高,所以很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者,教师为赶进度,节省时间,常常总结出一套程序、方法、类型,以避免学生走弯路。这迫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记忆,从而加重了学生的一记忆负担。再次,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现在许多教师还持有错误的“容器说”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即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一个容器,可以装进各种东西,学生根本不需要主动建构。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致使学生听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自然会产生大批的学困生。最后,农村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上比较盲目。调查访谈中表明,一方面农村教师对教学中数困生如何处理、如何对数困生进行辅导、如何避免和减少数困生的产生等问题回答不清,或者没有系统的方法。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任务重,时间紧,没有时间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很少出外培训,致使教师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转换学困生。

教育状况范文篇4

1体育课开展现状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经访谈了解到,目前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体育课,但开设状况都不尽如人意,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亦证实了这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占调查样本41.65%的中学存在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初中高中差异不大说明当前中学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体育课被挪用和挤占现象严重,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好,有占调查样本的80.56%的学生选择喜欢体育课。高中情况优于初中,分别为82.87%和78.67%,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积极。对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课太累”、“上课没意思”是目前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初高中存在明显差异,初中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中排前两位的分别是“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占调查样本的45.97%和33.05%;高中生则为“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为60.93%和26.68%。而“怕耽误学习”和“不喜欢体育老师”分别成为第三和第四位原因就“学校体育课活动量情况”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49.32%的中学生选择了“一般”,选择“不太累”的占13.85%,选择“一点都不累”的占11.68%,总体为74.85%,其中,高中高于初中(见表4)。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科学研究表明,体质的增强,必须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练习密度不够,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由访谈得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初中体育课教学多以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内容为主进行授课,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重智轻体思想观念严重,体育课形同虚设,逐渐被“空壳化”;三是“上课太累”和“怕耽误学习”成为在校青少年不喜欢体育课的前三位原因,一方面印证了我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欠佳的现状,同时亦反映了当前我市乃至我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问题。

2健康教育课实施现状

健康教育则是指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等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除体育课之外,健康教育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中学提供的健康教育知识占前4位的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青春期发育,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43.88%、39.33%、34.80%和32.27%,其中,初高中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占前四位的分别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科学营养,分别为48.91%、45.64%、38.51和35.72%;而高中为卫生安全、疾病预防、青春期发育和禁毒拒烟,分别为37.86%、31.77%、30.87%和30.35%。调查结果同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由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一项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占前三位的是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与卫生以及科学锻炼,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63.74%、53.46%和52.67%。初高中相比,仅在健康生活方式一项存在一定差异,即高中生希望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为67.5%,高出初中近7个百分点,这与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程度紧密相关。

由“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教育途径情况”一项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成为目前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宣传栏/网络,而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的仅占第三位,初高中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表2)由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虽然体育课成为开展体质健康教育课的普遍形式使得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几乎为100%,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二为一之后,所选用的教材主要以体育内容为主,健康教育课不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因此其附属地位难以保证其足够的教学时数,在基本教学时数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健康教育课教师往往以体育教师代替,而体育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另外,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其它工作量已经相当大,亦无力承担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因此,也就难以保证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一项关于“平常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途径情况”的调查结果亦对此进行了有力证明。调查结果显示,从老师那里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占所有选项排序的第四位,而选择“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的分别占到第一、第二位和第三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成为中学生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印证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人们对健康教育课作为课程的意识还很薄弱。另一方面,说明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体质健康知识的能力较强。

教育状况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辍学;老龄化;教学断层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焦点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在党的政策倾斜下,农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教师和学生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在蒸蒸日上的大好教育形势下,农村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素质教育,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让学生,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生得到长足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迅速擦除应试教育痕迹

1.传统教育的弊端

知识本身更新不够及时,结构未能及时调整,也不够精简;教师传授不得法,“填鸭式”,“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呆读死记,机械重复,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模式延续了几十年,再加上“升学率”的影响,学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导致学生能力低下,即使高分,也是低能。

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的不足无限放大

有人认为,“要研究素质教育的特点,就要先研究它的对立面——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知识教育”,这样来界定应试教育,就是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对立起来。还有人认为“要把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知识是很重要,但比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只能是第二位的”。这些表达从词句到思想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轻视知识的思想。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继承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更重视知识。

3.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明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一份对某乡镇几处学校调查材料显示,35%的校长和70%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搞活动”,“减负”,“组织兴趣小组”,86%的校长教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德育、音体美及劳动教育等“非考学科”,“减少文化课,增加音体美艺术课”。

这些实际行为偏差与轻视知识的认识有关,以为素质教育不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完善,而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否定。

传统教育模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完全消除它对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补充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二、采取有力措施阻止学生辍学

1.辍学现象分析

2004年,笔者接手初一年级,共有5个班,本班98人,其余四个班分别是98、96、97、97,全年级共有486人,到2007年6月毕业时,本班人数是58人,其余各班人数分别是50、52、55、52,全年级共有267人。2007年所接手的新年级,本班42人,其余四个班分别是40、42、41、43,共208人,2010年6月毕业时,本班人数为39,其余各班人数为30、31、33、35,共168人。

以上数据显示,农村学生辍学虽然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为数不少,应引起我们重视。

2.制止学生辍学的对策分析

学生辍学受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应先从自身做起,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具有很高的信誉和值得学生敬爱与向往的集体里,学生因为自己是这个和谐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十分自豪。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气氛与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能启迪智慧、鼓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客观存在对愉快教学将产生不可代替的重要影响。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热爱学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学生的个性不仅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反而会受到挫伤。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理解学生是实现师生心理兼容的基础。教师要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可能的合理因素。诸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可能是因为身体欠佳或难度太大;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某些弱点,如急躁、挖苦学生、过于严厉等引起的。

尊重学生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尊重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真正和学生一起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情绪与认知活动平衡。

除了教师之外,我们学校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打架斗殴事件,深入调查已发现的每一个“欺辱人”事件,一查到底,重拳出击,直至最后根除;严格班级考勤制度,发现未来学生,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杜绝“逃学事件”发生。我们还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呼吁,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健康引导,管理及时到位,向学生灌输科学向上的思想,坚决摒弃“读书无用论”,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人格。我们还呼吁上级主管部门规范文化市场,最起码清除学校周围的非法网吧,让某些有想法的学生无机可乘,安心读书。

三、逐步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

1.农村教师老龄化现状

现在农村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本地区四处小学有84名教师,45岁以上的有63人,基本上是老将当家,没有中青力量。一是他们知识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得不到新颖的知识;二是他们大多是“民办”转正而来,村委会照顾,他们家中都种有庄稼,秋收、麦收时,根本无精力顾及学校,除了精力外,他们体力更是不济。由于缺乏生机和活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束缚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农村教师老龄化原因

一是农村教师的工资虽说由县财政拨款,但实质上仍由乡镇财政负担,一些经济贫困乡镇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自然不会接纳年轻教师;二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受历史客观因素,以及配套改革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乡镇的教师都超编,产生老的离不了、新的进不来的状况;三是前几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纷纷外流。

3.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

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队伍改制力度。对农村身体衰弱、知识老化、教学质量差的老教师,要按照额定编制数量,通过竞聘上岗、竞争选优、末位淘汰等方式,精干教师队伍,既可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腾出位置吸纳年轻教师。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经济薄弱乡镇,重点在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教师轮训、幼儿园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配强师资力量。三是要创新用人体制。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聘用制,期满可重新聘用,以便选优淘劣,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五是控制教师、学生外流,确保农村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接好小学初中教学之间的断层,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有许多地方不适应,形成了一个“断层”。初中由原先的5科变成了7科,各科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大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科目增加,内容复杂使学生变得心理压力变大,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初中阶段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本身小学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所有这些都使小学、初中教学形成了一个“断层”。农村教育条件落后,这种“断层性”更为明显。

2.如何消除断层,为学生铺平道路

第一,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

第三,揭示学习规律,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第四,未雨绸缪,让学生在小六毕业暑假中熟悉初中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现在农村初中教育的几点浅见,为了农村教育的美好明天,愿与同仁们携手并肩,无悔向前!

教育状况范文篇6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目前,在农村小学中,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大多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艺术课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自身就没有多少艺术素养,即使有心也无力。因此,在农村小学,现有的艺术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音乐、美术等艺术课被冠上了“副课”的歪帽子。不少小学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且常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或者任由学生教歌敷衍了事。同时,学校管理上,由于上级部门的教学质量要求往往偏向于语文、数学,学校放松了对小学艺术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目前,农村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的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有的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4.学生、家长认识模糊。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关于加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应通过家长会、教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并开展一些学习、讨论活动。让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清楚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需要艺术,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2.学校积极选用和培训艺术教师。“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学校要重视音、美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艺术教育的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积极将新理念、新方法用于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校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我们应抓住巩固“普九”成果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添置一些艺术教育设备;另一方面,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学习用品。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4.健全考评机制,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艺术课堂评价标准,将艺术课的教学完成情况纳入教师的各种考核。鼓励和督促教师搞好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艺术教育工作优秀的教师学校及时进行表彰,并在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要优先评聘。从而让每位教师真正对艺术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也不能走形式不专业的“游戏课”。

教育状况范文篇7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老师的《舞蹈艺术概论》的舞蹈分类中,他们指出“舞蹈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可以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对于这几个舞蹈种类,当前普通类大学中所开设的一般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讲,由于很多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只会压压软开度,跳个简单的剧目。所以他们很少接触舞蹈的风格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花在练习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上,即使在古典舞、民间舞课上去尝试着做到老师对风格特点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完美的把握各个舞种的风格特点。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中国古典舞在经历了“土芭蕾”、“样板戏”的时代后,人们在学习和认识中国古典舞上有了新的飞跃,建构新的古典舞风韵,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上所追求的“精、气、神”中,“气”的巧妙运用,最终讲求的就是这种“身体韵律”表现,而“神”就是这里的“身韵”。那么对于刚刚接触舞蹈不久的高中生,他们理解的中国古典舞可能就是很表面的外部形态,比如:山膀、托掌、按掌、提襟等等,很难做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精、气、神以及风韵。

2、表演意识的欠缺

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一定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人物情感,从而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多么好的软开度,多么高超的技术技巧,还是多么纯正的舞蹈风格。它们都是为了使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来服务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普通的高中生来讲,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所认为的舞蹈就是简单的压腿、软开度或者说还有一个简单的剧目,表演意识对于他们来讲,不仅仅陌生而已。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是一门传情达意的艺术,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去给他的观众倾诉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如果舞者考虑的仅仅是自己的动作,那么怎么能达到“传情达意”的地步呢?随着全国各地普通类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舞蹈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普及开来,但是又由于大多数生源都来之普通高中,底子薄、基础差,针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如果还照搬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人才为主,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普通类院校该怎样面对这个矛盾的事实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首先,普通师范类院校。

(1)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普通高中生,如果照搬专业院校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培养目标,肯定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作为普通师范类高校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高中生文化底子较中专生好的特点,舞蹈学科全面推进,增加理论课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培养的舞蹈人才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演员的路子;

(2)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相对于专业院校,增加理论课的课时量,增开一些普及型以及舞蹈经营性的舞蹈课程,培养舞蹈全面人才,如中小学舞蹈教师、舞蹈经纪人等等。普通师范类院校,还可以以综合资源的优势为依托,是舞蹈学科与学校其他专业相结合,重视舞蹈领域的科研。

其次,舞蹈教师。

(1)提高师德。面对一个教学班级里有一部分中专生,一部分高中生。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一视同仁。对于专业课不是太好的学生要积极的对待,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去的进步的时候应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这样才能善于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思想,并让学生把“苦是乐,严是爱”当成自己基训课的座右铭。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育状况范文篇8

我国目前共有六本基础物理教育学术刊物,通过对2010年1月份~7月份的物理教育学术杂志进行统计发现:江苏籍作者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物理教学探讨》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8%,《物理教学》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中学物理》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物理通报》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2%,《物理教师》杂志江苏籍作者比重为29%.再将这六本物理教育学术杂志的投稿者的籍贯进行综合统计,结果显示:江苏籍作者所占比重为25%,远远超过其它地区投稿者.综合统计结果见表1.这样的结果不禁使人思考:为什么江苏籍中学物理教师比别的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更重视在物理教育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什么原因造成江苏省和其它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在对杂志投稿方面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经过查看相关资料和对中学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对此有了一些结论.为方便将江苏和其它地区中学物理教师相对比,以说明原因,下面的结论均以江苏和北京为例进行对比说明.

2基础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焦点

对2010年1月份~7月份的物理教育学术杂志发表文章的主题进行统计,“课堂教学”、“考题分析”、“课程改革”和“探究教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词.其中:《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考题分析、探究教学;《中学物理》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考题分析;《物理通报》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考题分析;《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的核心词是:考题分析、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物理教师》杂志的核心词是:课堂教学、考题分析、课程改革.再将这六本物理教育学术杂志发表文章的核心词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2.1课堂教学2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的是前苏联的六步教学法: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讲授新课→巩固强化→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依赖性很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教师由“教”变为“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现在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提倡的教学方法,如:螺旋式课堂教学模式,多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应力求做到:(1)创设学习情境,培养问题意识(2)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合学生差异发展(3)合理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4)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概括,发展良好思维品质(5)练习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及开放性.[1]而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2考题分析考试,关乎学生的前途利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现在的高考实行的是分省统一录取制度,即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由各省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考试对学校教学的内容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考试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2]正因为高考的重要性,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这也就造成了高考的激烈竞争,从而引起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例如在江苏省南通市建立的学科基地,实际上是南通市高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个学科,就成立了九个学科基地.每一所名校承担一个学科.全市从宏观上比较,哪个学校的学科有长处,就定哪个学校,再把全市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定期研究教学方法,命题走向,这样就把全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再有效的辐射到全市各个学校,这样全市各个学校都均等地享有最优质资源.[3]在高考制度方面,北京与全国其它大部分省市都是相同的,而江苏省的高考制度却和别的省市有很大的差异,经常是几年就一改.由2008年开始,江苏省理科的高考物理学科由选考变为必考,物理学科的地位实质上得到提升.而江苏高考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2.3课程改革我国高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2005年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北京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换教材,而且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结构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和课程管理这六方面进行改变.江苏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包括简约备课、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在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互动、合作,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创新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4探究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其重点是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分析交流,最终得出结论.[4]探究式教学的结构主要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八个要素组成.[5]美国学者研究了中国教师和教育学者对科学探究学习的信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认同探究教学是教授科学的较好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中国学者认为阻碍探究教学实施的因素主要是学生有高考的压力,而高考中并不评价探究,探究教学的不同课程框架和材料,大班规模的课堂管理以及教师缺少职前培养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状况范文篇9

一、艺术教育要注重从单学科摸索到多学科融合转向

艺术教育的单学科研究会让视野变得狭窄,许多教师囿于

技法的教学,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提高,经常出现一位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画风完全一样的情况,学生的作品缺乏个性和活力。多学科的交流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能从别的学科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艺术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增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他会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创作加以引导。

二、重视人才评价体制转变

人才评价体制变了,人才选拔标准、师资、课程设置等才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就会变。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只是浅层次的认识会变,只是富有功利心的认识上的转变,但当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当人们看到了艺术教育给人的发展创造的价值时,便会相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了。当然,人才评价体质的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如今,虽然我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还是以高考的成败去评定一个人,而要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文化课考试中拿到高分,所以艺术教育的次要地位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有什么样的体制既可以培养出有利于的社会发展的全面型、创新型人才,又能选拔出相对更优秀的人才。例如,近几年来,很多地区取消文理分科,在高考中加艺术特长分,很多人又在研究高考改革方案。因此可以说中国人才评价体制研究从未中断,只是成果还不鲜明。而与中国目前的人才选拔中对艺术的不重视相反,美国哈佛大学录取新生时考核的却是综合素质。它除了要求SATl400分以上的成绩外,还有另外六项考核内容。其中一项就是业余爱好与特长,如音乐、绘画、舞蹈、外语,所以在美国没有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就没有进入一流高校的希望。

现在中国教育界也在人才评价体制上加强了对综合素质的教育,例如2009年高考中,山东省为了强化学生对综合素质的重视,在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试点,按1:1.2的比例进行投档后,由高校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考生的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审阅,最后决定是否录取考生,结果因为“综合素质低”而被退档的考生有十几个之多。这无疑给考生、家长、学校敲响了警钟,告诫他们不能只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而应该在关注其学习的同时,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但这样的评价机制却也是有漏洞的,因为对于综合素质的高低的评定有可能会失去客观公正,从而让一些在投档线稍偏下的考生钻了空子。但无论怎样,这是对人才评价体制做出的一次重大挑战,这样的趋势之下,教育部门会逐渐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其密切相关的艺术教育的改革也指日可待。

三、不断进行国内外最新成果的交流

中国自古就懂得相互学习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以及诸多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艺术教育的理论也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艺术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在单学科内部,而是增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诸如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在很多方面给予了艺术教育研究以新的思路,以及新的科学根据。由于各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各学科新近的研究成果也不一样,因此各国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不平衡。所以要改善艺术教育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成果交流,学习借鉴其它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后再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方案,将艺术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教育状况范文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