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51:30

健康课程

健康课程范文篇1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护理专业2009级学生100名,其中男3名,女生97名。

1.2方法

1.2.1课程准备进行《健康评估》课程试讲,经专家组评审确定双语教学的教师人选。4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3人,均有相当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由于现阶段国内缺乏成熟的《健康评估》双语教材,因此我们参考国外相关英文教材,结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健康评估》,自编中英文双语讲义,印发给学生作为教学材料。

1.2.2双语教学《健康评估》共80学时,其中56学时理论课,使用双语对照PPT,采取“半浸身式”授课方式,即课堂中专业词汇的解释可用汉语,学科知识中重点、难点用英汉两种语言交替讲解。实践环节24学时,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以英文病例导人,由教师示教演示常用操作及沟通用语,学生分小组以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并以英语沟通交流。

1.2.3教学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评估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健康评估开展双语教学的认知、对所用教材和教师的评价、对授课方式的评价、对目前双语教学的改进意见。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

2结果

2.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调查发现,86%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12%的学生不赞成双语教学,2%的学生感觉一般。

2.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评价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与授课方式的评价,以及对目前双语教学的改进意见。结果见表1。

3讨论

健康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师;学生

1.引言

在国务院制定“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青少年永远承载了国家发展的希望和动力。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全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青少年的体质却出现了连续下滑的态势。这与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贯彻健康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为此,学校体育应该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保体育健康课程开展落到实处,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2.“健康第一”视域下学校体育健康课程开展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开展在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形成了成绩导向的发展思路,使体育教学出现了“重成绩,轻素质”的畸形化发展,甚至出现学校体育学时被文化课侵占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稳定”的下降通道中[1]。由于体育健康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课程魅力很难充分释放,导致学生也难以提起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参与意识亟需提高。当前,体育健康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创新,不能及时融入一些新兴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学模式缺乏灵活的多变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下接触体育的时间也少,使体育强身健心的教育功能无从发挥。

3.“健康第一”视域下学校体育健康课程开展的走出路径

3.1以“健康第一”思想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随着科学健康观的不断发展,健康观的内涵也更加全面,它融合了身体、心理的健康,更涵盖了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因此,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教育,更要构筑集社会适应性于一体的三维健康教育新模式。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应该综合考虑,构筑有机的整体目标,既要考查学生的运动参与性和运动技能,也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凸显社会适应性这个新指标[2]。以新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指导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模式上积极创新,强调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参与性。3.2以“健康第一”思想引领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体育健康课程的开展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切实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帮助他们形成运动的兴趣,养成持久的运动习惯。在内容选择上,在坚持几个大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妨凸显体育课程的时代性发展特色,实施“青少年化”,择优选择学生兴趣高、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明显的教学项目,如啦啦操、健美操、瑜伽、搏击、武术等。这样,使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也强化了健康课程的实用性。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如重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在大课间活动中增设新运动项目的练习单元,使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接上“生气”。3.3以“健康第一”思想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体育教学“短板”的角色。部分体育教师还没有达到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无论在思想层面和技能层面都需要提高。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思路,促使体育师资水平的有效提升。一方面,积极聘请体育领域的学者、专家、优秀教师到校进行学术报告和指导,开展教学讨论活动;一方面选送中青年教师赴校外交流学习,参加各种学术和教研活动,同时积极的开展体育教师的教学竞赛活动,在体育教师中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手段,促进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上的双提升。

4.结语

“健康第一”视域下,体育健康课程要实现其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教育价值,就必须通过丰富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尊重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开发学生的课堂能动性。健康课程的推广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通过强化师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变革教学内容推进体育健康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健康教育视阈下学校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目标的路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7(7):109-110.

健康课程范文篇3

1四阶段教学法

1.1概念。四阶段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教学示范和模仿,该教学方法主要由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及练结四个阶段组成,通过程序化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技能[1]。1.2实施步骤1.2.1准备。准备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准备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病历资料、教学视频资料、操作课件等;将学生分组,每组配一名带教教师,准备操作用具[2]。1.2.2教师示范。教师对各个操作步骤进行标准示范,并对难度较大、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解释。1.2.3学生模仿。各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模仿演练,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指导,此过程由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则对模仿环节进行观察记录。1.2.4练结。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任务,然后进行观察、监督以及纠错,最后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重点环节进行强调[3-4]。1.3优势。四阶段教学法有利于整个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能够将理论、实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联系项目驱动学生达到目标,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2微课教学法

2.1概念。微课的主要形式是在线视频教学,其以某个知识点位教学目标,通过精简的在线视频开展教学。2.2实施方法。首先,教师将健康评估实验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分章节制作出相应的微课视频,同时制作一些相关知识介绍的视频,微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次,建立微信群,把事先制作的视频上传微信群,让学生自由阅览学习。也可以将教学视频上传学校相关教学平台或网站。学生在线对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教师也可进行在线答疑。2.3优势。微课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弥补了健康评估实验课程课时不足、学生兴趣缺乏、学习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指出,在健康评估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健康评估学教师与诊断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能有效丰富和提高健康评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

3仿真模拟教学法

3.1概念。仿真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从而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声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为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2实施方法。在应用护理程序教学基础上借助仿真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进行仿真情景多媒体教学[5]。3.3优势。教学类容丰富、教学形式直观、形象,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组成图、文、形、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可进行集视、听融于一体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了在实训室里学生因不能接触到病人而无法真实了解各种异常情况发生的处理,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弊端,仿真模拟教学法将立体性欲动态性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健康评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4结论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医学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健康评估学老师面临的教学压力巨大,大部分处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高校健康评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较为适用的以上三种健康评估教学方法,以上健康评估教学方法均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缺陷,能有效的将教学模式的主体从“以科学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2],采取实用、有效的多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成效显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黄燕卿.四阶段教学法在中职狐狸健康评估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82.

[2]黄素霞,俞方.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3]武留信.健康信息评估[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2):121-122.

[4]丁学珍,王玉玲,王慧.健康评估[J].家庭心理医生,2014,10(1):13.

健康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模式;运用

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服务学生心理需要,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克服心理压力的能力。心理健康课程与中职学校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健康课程不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讲解为主,要达到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运用反转课堂的模式,更有利于课上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心理意愿,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这一点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另外,翻转课堂注重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实效,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他不仅强调学生对于心理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于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洞察学生的心理困扰,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目标。

2.影响翻转课堂实效性的瓶颈

心理健康课程与中职学校其他课程不同,心理健康课程知识教学,对教师专业化要求也比较严格。教师不仅要把握课程教学目标,还要控制好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进度,能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翻转课堂运行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也增加了课堂互动交流时间,但是,在课堂教学整体线条流畅把握上给教师增加了很大难度,突破课堂的硬性束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导致一些教师难以应付。另外,受教学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影响,一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但是由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环节,注重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一些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很难主动去表达,不认同或者不参与。个别学生由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互动交流模式,反而对心理健康教学产生排斥心理。心理健康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响应,那么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反而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以微课为主要载体的翻转课堂,课堂交流互动比较频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影响着反转课堂实效性。然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互动环节主要是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此种活动更多的流于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翻转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想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不仅要了解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增强翻转课堂实效性,就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要切合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更要切合生活,切合实际,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心理调节技能,也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翻转课堂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不是单纯灌输知识点,而是通过翻转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所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翻转课堂实效性,还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把互动与交流带到课堂,还要通过案例分析,采用情景模式营造氛围,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才更有利于熏陶学生的心灵,实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目的是服务学生心理需要,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心理差异,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一样,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心理反馈为结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实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调节中职学生心理状态,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搭建学生与教师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增强师生的有效互动,提升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给心理健康课程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雷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践行“体验式学习”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5).

[2]罗月英,王才康,闻明.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8).

[3]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

健康课程范文篇5

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主体,从而影响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其效果。之所以选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旨趣直接指向现实的人和人的利益需求,而人是决定任何一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亦是如此,它的成败与政府、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紧密相关。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同利益主体的表现与冲突。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行为,某个人或某一类人都不能对其行使独立控制权。由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被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本研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为:1)核心利益相关者。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指校长)他们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2)重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属于重要利益相关者;3)边缘利益相关者。是指以社会“第三势力”身份出现的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媒体等,属于间接利益或次要层次的边缘利益相关者(如图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2.1政府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数情况下是指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本文所指的“政府”是狭义的概念,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称。2.1.1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是以国家本位论为其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国家利益是其主导追求。它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委托、任命专门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对特定课程问题展开研究;制订和设计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针、政策与文件等,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监督和检查各个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组织、领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审定、审查,组织机构和人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从而进一步对课程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以促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它所内含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以便使学生通过所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最终能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益人才。[4]2.1.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地方体育课程决策权力,地方利益是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追求。其领导和决策机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包括省级以下的有关教育行政机构,地方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承担的体育课程责任和义务是:一方面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即,遵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安排,贯彻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规定;另一方面,地方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地区公众利益和要求的反映者、聚合者和代表者,要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的出发,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地方适应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2.2学校

学校(这里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下同。)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变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的课程利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是属于政府办学,虽然有一些民办学校存在,但政府对学校的控制依然是存在的,所以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首先是统一到国家与地方对体育课程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从本学校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资源,以能反映出各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需求。

2.3体育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体育教师同样发挥着传递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使得体育教师成为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利益主体。一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要接受和服从国家的利益并与其保持一致,这也是体育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课程改革会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想,他们也有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利益的诉求。

2.4学生

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多级利益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兴趣和想法,这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的身心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的各种特征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利益需求。

2.5家长

在我国,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限于学生的管理,很少有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决策中来。国外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家纷纷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众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一方面,学生家长有权利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情况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家长有对孩子体育课程学习的期望,同时也有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一直被看做是一个学术问题,家长在学术问题面前就丧失了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基本处于隔离状态。

2.6其他社会组织和媒体等

这里的社会其他组织主要指的是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社区和媒体等,由于本研究针对的学校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所以,上述利益主体也不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进行讨论。

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分析

3.1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般来说,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博弈是一种纵向博弈,当课程改革有利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但当其不符合本地、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和学校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阻滞。[6]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敷衍。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做表面工程,把一个有机完整的课程改革政策加以随意分解、随意更改,实行“实用主义”的原则,如中考体育虽然提高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但各学校都是以应付为主,而不是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来重视。二是政策抵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局部或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课程改革的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如体育与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体质增强,但各地、各学校依然是抓应试这条命根,纯粹为了本地发展或官员的政绩,体育课不开足、开齐,被挤占现象屡见不鲜,把截留的体育课时增加到一些升学考试科目、统考课程中去,导致体育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三是政策附加。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课程改革中没有按照课程改革规定执行,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挪用、占用学校体育教育资金等问题。从以上分析发现,地方和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机构,其利益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它首先要使自身的利益与课程改革的整体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和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一部分,地方要考虑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和公众需要,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和学校利益的双重性特征,导致他们彼此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

3.2行政主体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下,主要的行政主体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本研究将就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两个层次进行描述分析。第一、政府(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与国家、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之间的冲突。我国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制定和选择,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第八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它是以课程为核心涉及到了整个教育体系。一方面,借鉴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在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改革,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改革的措施缺乏操作性,使一线教师感觉困惑;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以及工作强度很难保证“目标引领的内容”是实效性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庇护下,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其后果是割裂内容的逻辑内涵,否定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内容的层次性和衔接性,这种零散的、不能互相承接的课程,导致体育课改的质量下降。[7]第二、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学校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场所,在这个利益场中,冲突行为隐藏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背后。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凸显了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其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能够积极开展课改,学校管理者能够主动支持,这时候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利益诉求基本是一致的,冲突也是最少的。第二种情况:学校积极进行课改,体育教师消极课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由于得不到体育教师的支持,会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学生的素质、学校特色都难以提升,两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第三种情况:体育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消极课改。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付诸实践,但是体育教师要承担课改所带来的风险,这时候两者之间也会产生利益冲突。第四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选择消极课改。可见,利益是体育教师行动选择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未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性与不自主性。

3.3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学生的兴趣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新课程改革提倡从学生兴趣出发,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学生的想法安排教学、想打比赛就比赛、想自由活动就活动,课堂整个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歪曲了课程改革的利益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利益。此外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改革对学生培养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跟以往的课程有很大不同,这些新理念、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格局都使体育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体育教师一般与守旧或稳妥的意识相联系,表现为由于担心改革可能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对改革不轻易认可。

3.4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家长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对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偏见还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从思想观念上就禁锢了体育教师的地位。如某学校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家长一致认为,体育教师不适合当班主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体质不好、学生出现体育伤害,这都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原因,这种利益冲突表现在目前是尤为严重和突出的。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矫正

4.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主体上的平衡

在我国,国家所倡导和奉行的基本利益原则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一旦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第八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改革初期,是由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发展,事实上我们也正是按照这样改革思路逐步推进的,然而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如果利益主体仍旧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改革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由谁来“设计”改革决定着改革的发展方向,各执一端的利益追求现在已很难再占支配地位,人们往往会趋向于关注各种课程利益的和谐与融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征得各利益主体的广泛认同,即行政、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学校、家长相互结合才具备充分条件,努力使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表达致和谐状态,课程改革的设计才会出成效。恰如泰勒所言:参与课程编制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包括个人、团体、全国性协会和国际组织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由某一个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课程编制的。[8]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课程改革中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起来的可行方式,其结果是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课程利益和权力分配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并有力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利益。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主要应协调好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应从本国的需要出发,不宜盲目地要求与国际接轨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域差异化、内容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对于借鉴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从看差距转向看差异。如国外的体育课程都是小班化教学、有充足的体育教师配备,而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都是大班化,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所以说,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并不全是“为什么借鉴”的问题,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借鉴”。第二,对传统的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改革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在“与时俱进”中加以完善,在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构建新的组织而发展起来;纵观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其发展变革注定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调,在迈向现代化的继承中,实现课程自身的蜕变。所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也必须直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9]

4.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机制上的平衡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第八次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改革十余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它必须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事实上改革十年的经验教训也不断提醒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唤醒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变革意识以及参与变革的热情、主动精神和实际行动,因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课程改革的效果难以保证,这也是前期改革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新课改”需要一大批“精英”,然而,就改革的整体利益而言,具体的制度创新多半不可能由不接触实务的领导者提出,否则便变成了“精英们”的单向控制与操纵,使改革又回到老路。因此在“设计”改革蓝图时,存在一个上层与下层、课程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对接和转换问题。因此,当下改革“顶层设计”,需要科学的民主意识和利益表达机制来保障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即政府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依然享有主动权,但同时要尊重并主动纳谏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或意见表达,达成政府和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整合。

4.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就是要能顾及总体,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状况,必然导致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场地器材无法保证,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我们不能笼统地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等作为改革的重点。审视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现状,在区域上看,西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是改革的重点区域,当前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与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切;在内容上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与目标联动的各个层面(城市与农村和高中、初中、小学相衔接)的可操作的内容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从成效上看,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5结语

健康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移动学习;社区课程;教育教学手段;营养与健康宣教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帮助下,在自由时空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依托的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等)必须要能高效呈现出学习的内容并且能提供课程教学者与课程受众间的互动和交流。因为移动学习是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基础上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而带给课程受众的全新感受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模式,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甚至是终身学习和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发和建设支持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类课程是社区教育的趋势和发展方向[1-2]。在互联网+和移动学习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如何运用移动终端改革社区营养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从社区居民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对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实施进行了探究。

1社区营养健康类课程现存的问题

由于社区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不少社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一些社区课程还缺乏严格规范的标准和质量评价。部分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类课程还存在资源陈旧,知识性不足和数字化学习手段不能响应需求的问题,还有一些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前瞻性的建设指导,教育实施没有依托学习平台,课程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指导[3-4]。

2移动学习的发展与优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简称为M-learning,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之下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手持终端等设备而进行的远程学习。M-learning研究与实践开始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当前对移动学习领域进行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多,但移动学习尚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者没有形成多少经典专著,移动学习的理论更没有普及和贯彻实施到社区教育与社区课程。爱尔兰教育家DesmondKeegan的一篇名为“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中根据学习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2.1第一阶段D-learning(Distancelearning,远程学习)。远程学习阶段的特点是成功地把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时空分离,远程学习模式之下,教与学不再是同步的。课程资源、学习平台、自助服务以及远程学习系统在教育教学实施中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远程学习主要依托传统的印刷材料和磁盘等媒体技术,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通过邮件和电话进行师生联系。2.2第二阶段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电子学习)。电子学习阶段的特点是实现了远程的面授教学(TeachingFace-to-Faceatadistance),这种方式是远程学习的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技术上弥补了第一阶段远程学习的某些缺陷。电子学习主要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技术。E-learning在世界上已实践了几十年,目前已经很有成就。譬如,在上世纪的八十至九十年代采用电子学习方式开办的遍布中国各地的电视大学,还有英国的开放大学等等,都是采用电子学习方式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2.3第三阶段M-learning(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移动学习阶段的特点是创新性和互联网+个性更为鲜明,其特点是不被时空所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它采用的技术是移动通讯3G、4G甚至5G和蓝牙等无线通讯协议。有研究者认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教育”、“大学”和“课堂”的含义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在未来的移动大学里,学习者能够在家中、在工作间隙甚至旅途中接受课程,进行自学、获得学分甚至取得学位。Keegan的“三阶段”的理论比起丹麦的Nipper,英国的Bytes,以及澳大利亚的Taylor的“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时代”的理论要更为合理一些,因为它阐述了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在当前并存的事实和现状。研究者普遍认同M-learning是有效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新方式这一理念。M-learning的著名专家还有GiorgioDaBormida(GiuntiInteractiveLabs),ElenaMurelli(UniversitàCattolicadelSacroCuore),MikeSharples(UniversityofBirmingham),JillAttewell(LSDA)[8]。2.4移动学习的优势。移动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课室和电脑桌前,受众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甚至教师都是移动的。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的载体是小型的移动终端[9]。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宣教课程应该具备可携带性(Portability),无线性(Wireless)和移动性(Mobility)的特点,指学习者在移动中也可以进行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学习[10-11]。这种移动学习的方式创新了社区课程的模式,也有助于社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还可以建设和运用更多的颗粒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借助社区学院的服务网络进驻社区,通过移动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升自主学习实效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管理移动课程和线上宣教,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扩大教育受众,运用现代化教育模式助力社区教育和社区课程的推进。社区教育者通过“移动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社区教育和课程探索路径和方法。

3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3.1系统设计能支持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类课程。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实施动态调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课程设置以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素养为导向,围绕着“大健康”理念开发并管理社区营养与健康类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公共营养、食品安全、养生保健、饮食文化、膳食指导、慢病防治等热点。3.2配套现有社区营养健康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平台。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移动学习在满足市民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支持移动学习的社区课程同样需要规范的教材做为载体。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社区营养宣教团队为例,目前已经开发出版社区营养健康教育类教材包括《社区营养学》、《运动营养与实践》、《营养配餐设计与实践》、《从包装鉴别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应用》,《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系列读本》等。团队可以依托已开发的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能支持移动学习并能在超星学习通、云课堂、雨课堂或者蓝墨云班课等平台运用推广的《社区营养》、《运动营养》、《营养配餐与评价》、《食品包装的大学问》、《功能性食品》等社区课程。3.3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营养健康教学模式。建设稳定的社区营养与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团队成员持续开发精品微课和公众号平台并持续建设颗粒化程度高的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运用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提高社区教育教学成效。

4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

4.1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12]。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社区教育的教学方式同样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新视角发现问题,用新的模式进行变革。“学习者为中心”的含义包括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问题的讨论与评估,参与社区课程和教学改革,甚至参与制定政策和课程管理工作。社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学习者为本,关注受众的感受和提升,重视受众的学习效能,也是当前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推进社区营养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创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用好颗粒化的资源,顺应互联网+和M-learning的趋势,发挥资源优势,从分析学习者需求入手,致力于移动学习模式的推广。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与兴趣,引导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开发高质量的移动版课件并为受众搭建好移动学习平台,创造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4.2强强联手—协同实践。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营养健康类课程的实施需要与广州市各社区及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省公共营养师协会等强强联手,协同实践,共同努力推广移动学习模式,进而提升广州市社区居民的营养健康素养与信息化素质,实现专业、行业学会与社区教育的合力。通过专业师资和信息化课程资源进驻社区的方式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4.3实施依托移动端的社区营养健康类课程。在社区教育领域,传统的社区课程体系往往偏重课程的科普性,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面授和活动授课,线下的面授模式一般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容易产生授课者与学习者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但如果一直采用活动的模式开展教学,教学组织人员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投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然发生巨大变革,移动互联网终端成为学习的重要工具。为了使得营养健康类的课程能更好的适应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实践有前瞻性的,基于移动终端的社区课程,构建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最好使课程便于动态调整,以掌握宣教的主动性。基于移动学习的社区课程的实施既创新了社区教育的模式,又充实了社区教育和服务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团队研发+课程实施+信息化素养提升”的社区课程新模式,在提高社区服务和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方面能取得实效。4.4改革社区课程的评价与设置方式。持续开展社区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和为市民打造便利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将是政府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当前尚有不少社区课程的设置和评价过于单一,对课程质量的评估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评价缺乏多样性就很难适应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各类社区,尤其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的知晓率和居民“知、信、行”的反馈统计。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社区课程的质量提升,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教学管理者、教学实施者和学习者本人都应该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3]。在对社区课程进行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具有反馈性,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效能而进行评价,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诉求。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采用多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有利政策指导,着重聚焦于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以移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多样的课程模式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质量提升的新模式、新经验、新成果,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然趋势。此外还可以推行弹性学习机制,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弹性、个性化的课程为学习内容,以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开展学习。社区营养与健康的宣教实施弹性学制的重心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设置上,弹性的基于移动学习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贯彻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参考文献

[1]朱涛.论广州社区教育之模式创新[J].职教论坛,2014(18):58-62.

[2]卢德生,赖长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职教论坛,2016(12):64-71.

[3]李训贵主编.广州市社区教育发展蓝皮书(2013~2014)[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6:46.

[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2019-2-21,

[5]张琳捷,罗雯,刘博,等.学习云空间中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学习自适应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83-90.

[6]陈佳.移动学习环境下创客式日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162-163.

[7]张蕾,任林娜,童昕怡,等.基于雨课堂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应用与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1):1-5.

[8]JoshuaDanish,JoshuaDanish,CindyE,etal.Onactivitiesandaffordancesformobilelearning[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020(1):60.

[9]田亚崇,靳伟.基于二微码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107-108.

[10]石良君.微课程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2019(12):86.

[11]徐新新.“互联网+”视域下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创新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141-144.

[12]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1-15.

健康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健康课程

高校是国家投入大量师资力量与财力建设的人才培养机构,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有着长远的教育意义。在新时期背景下,教育者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时应该将学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

1.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多个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改革,教育是提高国民综合素养的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用人标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国家加大了教育的改革。在《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显示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挑战。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健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体育更好的发展。将“终身体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标准,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2.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研究

2.1教学理念创新的研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者和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使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水平低。使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落实“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有效的提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2.2教学目标的改革研究。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从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目前正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扩充了很多新的内容,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改革更加倾向于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2.3教学内容的改革内容。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先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标准,按照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各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教学内容应该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对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2.4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原先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注重体能的评定和知识技能的评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结合学生心理、社会和身体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先的教学评价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的评定,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在一起,同时采用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局面,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在信息时代下,很多先进的技术逐渐代替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人们的运动量也在减少,学生与上班族基本处于“两点一线”中,很多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不标准,平时运动少,体质差。教育部门意思到这一问题后,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我国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程.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J].体育时空,2017,(16):103.

[2]王萍,孙洋,刘石,等.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1):15-19.

健康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亚健康学;大健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课程思政在中医亚健康学教学中的实践

1.1注重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制定并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是促进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关键。中医亚健康学在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上,针对健康中国战略需要,遵循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原则,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增加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亚健康学基础的课程目标中,加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促进、亚健康预防调理,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亚健康的中医辨证,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注重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1.2.1抓住时代契机,树立责任意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构建大健康格局成为了我国人民共同的目标。本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国家政策为契机,通过对“健康中国”战略内涵实质、时代背景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解读,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明确其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章节时,从我国亚健康人群的高发率体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指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并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客观现状,让学生意识到“健康中国”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明确学好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1.2.2结合实际生活,提升思辩能力针对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特点,挖掘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活内容,并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本学科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例如,在“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这一章中,在讲授亚健康的辨证与调摄时,可以从运动、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来干预亚健康,并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四诊来收集家属和朋友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其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知识为其制定生活干预方案,帮助家属和朋友改善亚健康状态,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学习兴趣。1.2.3突出中医优势,坚定文化自信中医药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突出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中医辨证”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例举教师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有效的案例,说明中医药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医之妙;还可通过例举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案例,如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促进医学生本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信心。1.2.4感悟大医之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始终是医学教育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铸造医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2]。例如,在“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等章节内容的讲授中,通过讲述健康管理有效案例,激发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关心尊重患者及亚健康人群是高效健康管理的前提,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亚健康不仅仅是局限于躯体上的功能性改变,还包括心理、社会交往和道德方面的改变,说明在关注“病”的同时也要关注“人”,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1.3注重教学方式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1.3.1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中医亚健康学教学的案例选择方略是:1)选择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建立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选择古今名医优秀精神风貌案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3)选择与教材内容相互关联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有机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素材承载思政元素,能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途径,达到“育人无声”之效。1.3.2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6]。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搜集、梳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焦点问题,并布置课堂研讨课题,将课题分配给班级各学习小组,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调研等方式对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研讨。课题完成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成员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课题汇报展示,其他小组共同进行评论。在学生展示和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课题研讨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生此次的小组汇报展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索和实践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3.3“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联合教学是医学生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训环节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章节内容时,指导学生设计心理亚健康问卷调查表,并在校内开展心理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在讲授“九种体质学说”内容时,结合九种体质测评软件,指导学生实操测评自身体质,并针对自身体质特征制定体质调养方案,观察调养疗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带领学生到“我校某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实地学习亚健康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前往“中国亚健康产业总部基地”参观实训,进行现场零距离的学习与体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到学以致用。1.3.4“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将传统教学方式和互联网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所形成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传统教学的灵活性、自主性,还能充分发挥两者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因材施教[7]。中医亚健康学线上课程采用“智慧树”平台,教师课前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观看视频、完成习题来自测学习效果、阅读知识扩展资料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线下课程教学主要对学生线上学习所反馈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引入相关领域的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定期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引导学生巩固复习教学知识点,从而完成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1.4注重课程考核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课程考核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中医亚健康学课程的考核性质为考查,注重过程考核和学生情感态度考核,考核方式由课前、课堂和期末考核组成。课前考核包括线上课程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测验、在线讨论和在线作业四部分,这部分成绩反映了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整性和主动性;课堂考核包括个人课题表现、小组表现和实训环节三部分,把学生的团结协作、实践能力、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融入评价模式中进行考核;期末考核方式为课程测试(包含思政论文),检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

2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亚健康学基础是中医亚健康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以该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健康与亚健康的内涵、亚健康评估、亚健康中医辨证与干预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专业思维和一定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提升、精神上得到了升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性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团队意识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实训环节,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训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新的认知和领会,了解了社会需要,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从学生提交的思政论文中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自我职业素养、大健康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更加了解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和要求,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立志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做一名优秀的医师,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学生对中医药事业也更加热爱,表达了作为中医学子的自豪、作为中医人的幸福,树立了中医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结语

大健康背景下,需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医亚健康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教学效果明显。教学内容以健康与亚健康知识为核心,结合社会时政、课程特点等合理规划,使教学内容丰富、鲜活。教学方法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多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率,再通过全方位考量学生线上学习、课堂互动、实训环节、小组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的学习情况,最终培育出勇担历史使命、符合国家需求的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冀东,王丹,马继,等.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2165-2168.

[2]阳林.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科技资讯,2010(32):186.

[3]杨剑,陈相春,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8):1-3.

[4]鄢雯,李囡,古同男,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33-435.

[5]周玉中.中医院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5):158-159.

[6]李锋利.翻转课堂运用于中医药课程教学的研究进展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8(33):77.

健康课程范文篇9

药物是一种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商品,它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但是,药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又会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人体带来不同的危害。据报道,我国每年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死亡的人数已达数十万[1],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第四大原因[2]。这种悲剧的造成,除了药物自身的负面作用,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前者,可以通过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加以改善,而后者则需要对普通大众进行规范用药的大力宣传。本科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既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也需要了解跨专业的通识知识,而通识选修课则为在校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面对我国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通识课程——《药物与健康》的设立有利于将正确用药的理念和方式向在校大学生传播,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向家庭和社会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2课程内容的设计

对于通识选修课,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的各个学院,大家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此外,由于通识选修课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选课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选课是为了多了解跨专业的知识,而有些学生选课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毕业所需要的学分。因此,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选课的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从而实现设立《药物与健康》的课程目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设立了《药物与健康》或类似课程[3-4],而我校——盐城工学院于2019年才开始设立并建设本课程。由于起步较晚,我校对于本课程的学时设定仅为16课时。为了能在比较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本课程对于内容设计制订了三个原则:2.1教学内容科普性。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课程选择的内容除了知识性,还应具有通俗性,即科普性,以适应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课程名称,本课程设计了三方面内容作为课堂授课部分:药物、健康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药物,由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均不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中主要以药物的介绍为主,例如药物的发展史等。而对于药物的研发、设计、制造等比较专业,且与普通人群日常生活关联度较小的内容一语带过。同时,针对目前国内存在的用药误区,本课程重点讲解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药物与保健品、药物的各类名称标识等,以求使学生能懂得如何正确的获取药物,以及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药物和保健品广告时能明辨自身需求。对于健康,本课程除了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亚健康”。“亚健康”是目前广泛存在于学校和职场人群的一种非健康状态。而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参与选课的学生从未听说或不了解“亚健康”概念,对于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更无从谈起。而同时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开始意识到“亚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应该如何改变自身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至于药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课程以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为切入点,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意识到药物除了可以治病救人,也可能由于错误使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有学生在课后交流中提到抗生素是家中缓解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的常备用药,但从未意识到大量服用抗生素的危害。因此,本课程着重强调了用药时应尽量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的观念。同时,本课程向学生们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如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用药等。),以及对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应如何正确应对。此外,结合国内控制滥用抗生素的政策,本课程宣传了包括抗生素在内的一部分药物不合理过度使用的危害。2.2教学手段多样性。为了更好的传递规范用药的正确理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的幻灯片讲解,还穿插了视频观看、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例如首次上课时,我们首先播放了2005年春晚轰动全国的《千手观音》舞蹈视频,随后向学生们讲述了其中18位舞蹈演员的不幸,而这些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儿时家长不慎重(或者不了解)用药安全而导致的永久性药物性耳聋,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而在课程进行到中期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反馈,使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对课程设计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看法等,从而有利于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进一步优化。2.3教学素材时政性。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类药物的研究和使用也在不断的更新。本课程在介绍关于药物与健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同时,通过互联网、报刊、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搜集,力求使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跟随时代的发展。例如在首次开课的过程中,本课程结合2018年6月国家药监总局的《关于撤销多潘立酮混悬液等5个药品注册批准证明文件的公告》与学生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在这份公告中,包含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多潘立酮混悬液(即儿童版的“吗丁啉”)和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的小儿伪麻美芬滴剂两款儿童常用“明星药”。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们了解到药物的使用会随着医药水平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对于我们家中的一些常用药也需要留意其适用程度的变化。此外,针对2018年新闻媒体报道的“鸿茅药酒事件”,本课程也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了探讨,使学生们懂得了即使对于非处方药的使用也需要谨慎。通过基础理论与时政素材的结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此外,通过对时政素材的分析与讨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以有效的提高,从而也有利于教学内容深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3结语

201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四集纪录片——《药案寻踪》。该片通过药物领域专家、医生、药师、患者等多种人物视角揭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影响用药安全的隐形环节,包括处方错误(如配伍禁忌)、处方调配错误、护士执行医嘱错误和患者用药错误等。其中前三个错误环节可以通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积累加以纠正,而最后一个只能通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和知识得以改善。因此,作为全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中进行相应的药物与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曾利明.中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J].健康大视野,2011(4):13-14.

[2]吴为.药物不良反应成我国居民死亡第四大原因[N].[2018-04-15].

[3]王亚军.公选课《药物与健康》课程设计与教学初探[J].山东化工,2015,44(14):148-149.

健康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田径类项目;教学内容

一、田径类项目在中学的现状

1.田径类项目认识现状。为中学培养师资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把“定向越野”、“户外运动”和“野外生存生活”充实到了田径类课程内容中,姑且不谈其在中学阶段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其积极的态度和开拓性的思维及实际行动,必将对中学体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把田径项目改称为田径类项目,对其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完善。高中阶段又对田径类项目作出了必修1学分的要求。可见,在中学阶段,既认识到了为田径类项目的重要性,又深刻意识到了原有田径项目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田径类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不能因学生不感兴趣就轻言放弃,应舍弃的是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而并非田径类教材。

2.田径类项目教学现状。当前,中学体育田径类项目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师和学生大多偏爱于娱乐性较强的项目,片面追求教师易教、学生好学,而忽视了田径类项目的基础性锻炼作用;部分体育教师受以往机械地执行大纲的影响,没有积极地对田径类项目进行改革,以致学生不愿学;因具体形势的需要,某些校领导还是希望看到队伍整齐、统一练习的“正规化”的体育课和能在运动会上为校争光的运动训练。

二、对田径类项目改革的设想

1.原有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原有田径项目也并非一无是处,需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并对其进行改造、改进,以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弃置不用。例如,原有的田径项目多为呈现个人主义的比赛,可以设法将其改造为团体项目,即扩大了参与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原有的接力赛弊端就是等距离性、灵活性差,可以让学生自定为异程接力,以体现团体意识并尽己所能。

2.田径类项目竞技性的重新认识。田径类项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竞技属性,以往对竞技性有较偏激的理解,认为竞技就是夺第一、破纪录。这种认识限制了田径运动在中学的开展,原因在于只有少数学生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和运动的乐趣,而多数学生收获的则是失败和无奈。另外,也不能一味地淡化田径类项目的竞技性,以防止降低了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及学生的参与激情。按照竞技性的竞技强度和呈现程度,可以把竞技性分为纯竞技、亚竞技和潜竞技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田径规则的改革。田径运动的高度竞技化,一方面是由于竞技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规则的完善。这些对竞技体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田径运动在中学的开展是不利的。正规的田径场、标准化的器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训练和比赛。规则要在公平、公正,有利于安全和教育的原则下进行修改;场地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修建;器材更应开发出实用化、多样化的产品。

4.加强与其它项目的融合。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不应把各个项目独立地分割开来,尤其是作为基础的田径类项目,更应加强与其它项目的融合,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完成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出田径类项目的基础性作用。

5.项目内容的拓展完善。以往的田径教学,拘泥于跑跳投等内容,缺乏注入新的成分,日趋成熟的项目,具备了完善的规则以及标准化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却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学生不会喜欢一成不变且毫无兴趣的东西。田径类项目的内容需要不断地创新、更替,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建议

1.学校领导应转变现有观念。中学领导应转变以比赛和升学来评价体育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校领导往往以参加比赛的名次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以考取高校体育专业的多少来评价体育工作的好坏,虽说这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有一定的肯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却是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体育教师应强化创新意识。新课标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大的权力,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更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没有创新,体育教师就只能按部就班地照章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无内容可教。

3.田径类项目应赋予新内涵。不应单单从竞技比赛的角度理解田径类项目,而应从体育文化、个体心理体验、发展体能、增进健康、娱乐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地对田径类项目进行解析,以便适应教学的需要,并得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洪春水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