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09:09

健康课

健康课范文篇1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评价最终成绩

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2)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教学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评价鉴定教学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强调管理功能,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鉴定、区分、选拔人才的。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标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

3.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那么,“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5.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6.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过程评价理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健康课范文篇2

一、活动内容

今年活动内容均围绕倡导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养生保健等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艾滋病、职业病、食品安全等健康教育,同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均为我县各医疗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具体名单及联系方式见附件1。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11月

三、活动安排

2015年在全县151个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课,具体安排见附件2,使全县社区(行政村)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

四、组织形式

各镇(街道)爱卫办要结合本辖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会同当地社区学校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本辖区健康教育课的组织安排,从授课内容目录中选取讲课内容。各社区(行政村)开设健康教育学校,根据要求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到健康教育学校集中听课。

五、工作要求

1.各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开展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是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各镇(街道)要做好相关组织联络工作,根据具体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辖区内的社区(行政村)开设好健康教育课。要采取多种形式提前向广大居民公布讲座的内容、地点和时间,动员居民踊跃参加。根据全年授课安排表,每次开课前提前一周与授课老师进行对接,原则上镇(街道)爱卫办或卫生院要派专人到现场做好组织工作,并填写《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登记表》(见附件3),授课人和社区(村)领导要确认签字。每次授课结束后,下发并回收5份县“百场健康教育课进社区”活动授课评估表(见附件4),与《登记表》一起交到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联系人:,联系电话:。授课所需的多媒体器材原则上由镇(街道)负责提供。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健康课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身心健康;影响

回顾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这时的学生,萌发和盼望的是如何从身心上得到满足和技能上获取成功。经过知网查阅资料可知,近年来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体育运动,特别是经过学生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更能够给学生带来益处。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是在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顺应了教育界发展老师的潮流,弥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发挥个性潜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身心健康的定义

最新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指的是某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身心健康更为重要,它指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坦然面对学习上的不如意,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和帮助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认真向他人学习,弥补自己不足之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现在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学习、升学的压力,能够合理地利用时间来选择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人较少。如何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项目,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而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艺术一身的舞蹈运动,它把艺术美较好地融入运动之中,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尽显奇妙,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形体,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知网和维普网检索查阅了有关体育舞蹈与身心健康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比较真实、可靠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实验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抽取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达89.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数据

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可测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特别是女生的身体素质具有显著性提高。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项目,充分发挥个人的优点进行有目的的锻炼。

2.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习时,学生能获得较高的心理健康值。在是否主动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练习;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欣赏一场体育舞蹈的比赛;是否能够主动帮助他人完成体育舞蹈动作;是否能够与他人互相配合完成体育动作都能够方面的满意度值都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可以看出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性的积极影响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由于学生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练习项目,使学习既有目的性,又有自主的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独特的潜质禀赋,特别是女生,增加了练习中的运动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认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舞蹈练习中,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增进健康。

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比未接触过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更好。首先,学生的表现力增强了,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体育舞蹈的动作,在学生面前充分表现自己,增加了心理的承受力。其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完成体育舞蹈动作后,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对待,没有什么事办不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坚持下去就能走向成功。体育舞蹈是体育和音乐、美学融为一体的新型项目,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情操得到陶冶,欣赏音乐的节奏感,它要求良好的身体姿态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气质和修养,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二)建议

1.面对学习任务较重的学生,承受各种压力,为了让要他们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一种方式来舒缓压力。通过体育舞蹈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力提高了,树立了自信心,身体素质增强了,精神面貌非常好,意志力得到磨练。所以,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是显著的。

2.学校应该重视和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和影响。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把生命延长到极致,对于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颖.体育舞蹈选项课对新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4).

健康课范文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健康课范文篇5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虽然每个主题课程内容自身所涵盖的范围十分丰富,但是如果缺乏持续的教育,并不能有效指导其应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问题或危机[1]。

(一)总体问题呈现具有普遍的时间轴特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呈现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时间轴特性,一般来说,大一新生入学更多呈现的是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是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业问题为主,大四则是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为主。这个时间轴的问题呈现次序既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有关,也与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有关。因此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要考虑到处于不同时间轴上的学生的集中需求,仅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显然是不够的。

(二)个体问题呈现具有随机的不可预测性

经历了适应阶段,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学习、生涯规划等问题会逐渐显现,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发展阶段性问题会逐渐受到生活学习应激时间的激发,与学生原本的人格发展、原生家庭影响、疾病史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危机。这些心理问题的呈现在个体身上具有极大的随机性,问题的诱发可能是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可能来自个体的内在成长。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认为,每个阶段都会存在需要解决的心理危机,如果能够顺利解决那么会平稳度过,不然则会爆发。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会遇到什么类型的心理危机、危机是否出现、什么时间出现、危机的程度是否能够独自解决等都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无法进行准确预测。

(三)应对问题的个体需求具有复杂的差异性

心理危机是极具个体差异的,个体的危机应对也同样如此。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背景、原生家庭、个性差异等差异都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应对危机方式,在应对危机所需要的指导上,同样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了解,而有的学生除了知识的了解还需要通过经验的培养才能掌握相关的问题应对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很难提供的个性化教育,这个时候第二课堂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教育和指导作用。因为第二课堂的开设更加灵活,主题可以根据具体高校的需求甚至是结合社会热点时事开展,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如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择业心理调适)开设定向的活动,更能够实现精准教育。

二、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

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补充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能够延伸学生在第一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满足学生既复杂又充满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形成多时空全覆盖的系列活动

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第二课堂的活动对象就必须包括不同学段的学生,合理利用校园的不同空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整个大学都处在构建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但是每个学段又会有相对集中的困惑,按照纵横结合时间线设计不同主题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横向的时间可以参考自然月的时间节点,春季抑郁多发,5月“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6月毕业季,9月新生入学,10月新生心理普查,11月、12月考研考试焦虑,特殊时间节点——七夕开展恋爱与性有关的教育、清明开展生命教育;以及纵向的时间,新生的适应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生涯规划问题,结合心理健康课的不同主题例如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以及时事热点引发的关注以及讨论的问题。除了时间的延伸,还有空间的拓展,不仅仅是在课堂,还包括宿舍、校道、教学区都可以成为活动开展的场所和互动的方式。宿舍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将第二课堂延伸至宿舍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多元的评价和互动体系

要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就需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和互动体系。首先,第一课堂的评价更多的是以教师主导的外部评价为主,表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少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主体地位,也难以反映将课堂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在真实生活的能力,因此作为补充和延伸的第二课堂在评价体系上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以及是否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这就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量化并衡量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实现过程性的评价中同时能够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好第一课堂的筛查和区分作用,为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第二课堂发挥作用。如何对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和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第二课堂在教学目标上更加宽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学组织实施形式更加多样,甚至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评价上难度更大。[2]第二课堂的评价需要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双评价,并且由于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每位同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差别的,没有办法设定统一或者唯一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对第二课堂进行评价的时候还需要制定的是过程中完成度和参与度的标准,以及课程前后知识、能力的变化。目前第二课堂的评价常见的方式为学分制、成绩单等,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多元灵活的评价成绩单,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于处理好“我”与“世界”的关系,所谓“世界”既包括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也包括处理应对日常生活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同辈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手段,许多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合适的人际交往模式,既缺乏相关概念,也不具备相应的技巧。因此,第二课堂需要提供可以互动的平台和方式,让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而起到交流的作用,打开理解问题的思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互动也应该要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学会开展高质量的互动,将课堂的有效互动拓展至课堂之外,增加学生关于人际互动的有效经验,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际互动经验。

(三)重视学生新知识的形成与以往经验的内部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写道:“认识的产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主体对客体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主动作用于客体的。”[2]也就是说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的建构结果是不相同的,这与学生的自身经验,或者说与原有的认知图式有极大的关系。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真实学习情境彼此相互作用导致知识的产生,[3]因此,要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知识的内部构建,需要将学生的自身经验充分考虑进来,也需要给学生时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学生不同先前经验进行第二课堂的精细化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建构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是不具有选择性的,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学生对相同主题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先前经验作出筛选,再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第二课堂。以恋爱主题为例,不同经验的学生的需求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有无恋爱经验、处在恋爱的不同阶段(热恋期、稳定期、分手期等)、不同阶段的恋爱(新生时期、毕业季等)、不同的恋爱方式(网恋、异地恋、同校恋爱等)以及有无性经验等非常复杂的先前经验类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整合,构建新的关于恋爱的知识和经验。

三、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正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危机既有规律性,又有随机性,既有普遍性,也有个体差异,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筛查、区分、同质性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线上和线下课堂的结合,第一课堂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大多是借助慕课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偏理论的部分抽离出来,让学生可以自行以网络的方式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部分,同时配合线下课堂活动获得完整的教学体验。在第二课堂中,我们也依然可以利用慕课,借助新媒体(学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作时间上的延伸,将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开展线上的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需要参与感和体验感的课程,慕课的理论更多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学生较难形成较为完整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整体概念,也难以体验和练习慕课中习得的知识,因此还需要线下课堂的补充。所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线上课程除了作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可以作为区分不同问题类型与需求的工具。因为第二课堂不再具有强制性,学生会根据自身当下的需求进行选择,形成同质性较为一致的课堂参与群体。例如将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在“到梦空间”,提前告知学生线下课程内容,可以搜集学生关于主题的困惑与需求,进行有效辅导。

(二)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参与、体验、掌握美国学者

Spady在1981年提出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以学生的“预期”反向指导课堂管理,包括课程设计、方法、内容等方面,可以说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借助第一课堂、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的预期搜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心理健康模块的需求,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参与、体验,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以人际沟通主题为例,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最常遇到的人际问题,但每个学生关于宿舍问题的解决预期是有差异的。通过预期搜集,可以区分出改善与舍友的关系、避免冲突等不同的成果预期,根据这些预期去进行细致的活动设计,利用新媒体招募具有同质性需求的学生,实现小团体辅导,达到更加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效果。

(三)将朋辈教育引入第二课堂——支持、示范、共同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朋辈的示范,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同龄人的应对方式;对于朋辈自身来说,在助人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总结和提升,并且能够获得助人的成就感和乐趣。引入朋辈教育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主体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要实施高质量的朋辈教育活动,需要培养朋辈人员掌握的基本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对活动实施的实践能力。朋辈的优势本就在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示范,因此,引导、搭建朋辈团内部的自主学习和成长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朋辈人员设置系统和持续的培训、构建朋辈成员代际之间的“老带新”、培养团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朋辈成员的自我成长,同时积累影响同学的经验。朋辈教育的活动以体验式、参与式和活动式内容为主,朋辈人员除了要熟悉课程内容和具体操作,也需要明白活动背后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及能够良好掌控活动节奏,观察活动参与者的状态、气氛,并且根据不同参与者的差异做出及时的调整,最大限度保证朋辈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第二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筛查、分类功能,对同质性学生群体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掌握危机应对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有关经验,掌握终身有效的心理健康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13)[2021-11-15].

[2]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3.

[3]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健康课范文篇6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讲上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对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广大青少年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接受法制教育,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第一,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代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重任将历史地落到青少年朋友的肩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肩负并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少年儿童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法制目标,才能保障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稳定、经济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学校组织给同学们上法制课,通过听讲课、受警示、学法律,从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典型事例,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一点一滴积累,持之以恒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争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当前,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学生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用几个案例,说明一个道理: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未成年人应该健康成长。

案例一:九青年结伙抢劫断送前程追悔莫及

为了叙述方便,我先把这九个人的基本情况作以介绍:

200*年*至*月,上列九人分别纠集在一起,先后在**中学,*城电影院等地,抢劫作案8次,抢劫现金113元,具体犯罪事实如下:

第一次,200*年3月22日下午*********,抢得现金10元;

第二次,200*年4月7日下午**********抢得现金10元;

第三次,*******

以上,***参与抢劫8次,刘*参与抢劫4次,张**参与抢劫5次,***参与抢劫3次,樊*参与抢劫3次,李*参与抢劫2次,梁**参与抢劫1次,关**参与抢劫1次,丁**参与抢劫1次。所抢现金被九人用于吃喝花用。

保**等九人以暴力的胁迫手段多次抢劫他人财物,其行为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抢动罪。保**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是本案的主犯,且结伙多次持刀抢劫。对社会危害大,影响极坏,使学生上学无安全感,犯罪情节严重,应从重处罚。鉴于保**犯罪时未满十六周岁,应减轻处罚。刘*、梁**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在犯罪中起了次要作用,是本案的从犯,应根据其周岁,在犯罪中起了次要作用,是本案的从犯,应根据其犯罪的情节比照主犯从轻处罚。张**、***、樊*、李*、关**、丁**犯罪时未满十六周岁,且是本案的从犯,应减轻处罚。法院200*年*月15日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以抢劫罪,判处保*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2000元;判处刘*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1500元;判处张**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1000元;判处樊*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1000元;判处李*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000元;判处梁**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000元;判处关**有期徒刑六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元;判处丁**有期徒刑六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元。

这个案件中,涉及《刑法》总则中关于犯罪的7个概念。

1、刑事责任年龄:《刑法》17条规定:14周岁以下是完全不负刑事责年龄段。14周岁至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公民犯以下8种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16岁以上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14--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缓刑:是指附条件的暂缓刑罚执行的制度。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一是判处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根据犯罪性质和悔罪表现,使用缓刑不致瑞危害社会;三不是累犯。累犯不适用缓刑。

3、罚金。附加刑的一种。成人不少于1000元,未成年人不少于500元,强制缴纳。

4、共同犯罪。由二人以上故意犯罪为共同犯罪。

5、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根据规定,主犯包括了两种情况:(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他们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是犯罪集团的核心。(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6、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次要和辅助作用,是相对主犯的主要作用而言。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从客观方面看,被告人必须实施了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均使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走财物。这是所说的暴力,是指犯罪分子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如杀伤、殴打、捆绑和禁闭等。这种暴力是犯罪分子用以排除被害人抵抗,从而劫取财物的手段。抢劫罪的胁迫,是指犯罪分子以暴力相威胁,迫使受害人不敢反抗,从而顺利劫走财物的行为,被胁迫的对象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受害人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事。从庭审调查的事实看。保**等九被告人把作案对象选择在学生身上,正是利用在校学生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特点,各个被告人收集一起,寻机作案,从身份上,是社会青年对付在校学生,力量对比上,或是三对一、四对一、甚至九对一,给受害人以暴力和胁迫,迫使受害交出财物或任其掏出钱物拿走,其行为完全符合抢劫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特征。

从客体上看,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不但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而且又直接侵害到公民的人身权利。以本案看,由于九被告人行为,不仅使受害人的财产权利妈:即学生身上仅有的现金被抢,而且使有的学生不敢上学,有的被致伤送医院治疗,有的辍学种地,甚至牵连到学生家长,对学生上学是迎送往来,严重地侵害了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在主观方面,抢劫罪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即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本案各被告人离开学校后,家庭管教不力,以至在外租房群居,生活无靠,便打起了抢钱的主意。尽管各被告人万般抵赖,狡辩是借、要,但谎言不戳自穿,世界上没有向连名字都不知道,人也不认识的人借上钱的道理。揭开伪装,暴露出的就是肆意非法抢劫读书学生的零用钱,来满足这些不法之徒的吃、喝、抽。

主体方面,依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已满十四周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被告人均已满十四岁不满,达到抢劫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实施抢劫次数多,情节恶劣,完全符合抢劫罪的主体特征。

《刑法》263条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A、入户抢劫;B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C、抢劫银行;D多次抢劫或抢劫数额巨大;E、抢劫致人重伤或死亡;F、冒充军警抢劫;G、持抢抢劫;H、抢劫军用物资、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案例之二:两学生年幼无知,受欺骗引狼入室

邱*、武**盗窃案。

邱*,22岁,***人,个体户。武**,17岁,**城关区人,**一中学生。贺*,14岁,**一中学生。刘**,14岁,**一中学生。

200*年*月11日下学后,在邱*授意下,武**对贺*说:“**好玩,你从家里偷些钱,我带你们到**玩”。6月14日下午3时,贺叫上同学卸掉了爷爷家的防盗门螺丝,把邱*从**叫来**,6月15日上午,武**、贺*入室、刘**放哨,偷了23500多元现金和两条香烟,刘**分得2000元,其余由武**拿着,四个人上**,回来后,只剩3000元,其余均在**挥霍。

案发后,邱*、武**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本案涉及的刑法的两个概念

1、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盗窃犯罪的对象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物,既包括有形财物,也包括电力、煤气、重要技术成果等无形财物。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犯罪分子采取自认为不使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其财物。

2、盗窃罪的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这件案子的主要教训是:贺*年幼无知,听信欺骗,引狼入室,造成严重后果。青少年学生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思维方式极不稳定,判断事情的能力差,遇到事情,一定要仔细思量,权衡利弊,切不可头脑发热,贪图蝇头小利而误入歧途。

案例三在校生酒后伤人受害者亦属活该

这是一起故意伤害案。

张**,16岁,**职中二年级学生。200*年3月22日晚10时酒后出宿舍门时,将下晚自习回宿舍的学生孙**撞了一下,孙到宿舍,将年事告诉了同学艾**,让艾给处理一下,艾答应后,孙**就将张**叫到宿舍楼西侧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正说着,候**到了跟前,问:“什么事?”艾**就将发生的事给他说了,孙**说:“没事”。候**说:“咋没事?”并问张**这件事怎么处理,张**说:“你想咋办就咋办。”候**就在张**的右肩上捣了一拳,后又用左手搂住张的脖子,用右拳在张的身上捣,用膝盖在肚子上顶,在张**被候**搡不予考虑门背后时,张**从口袋里掏出跳刀,用左手撕住候的头发,在候的胸部捅一刀,后连推带搡将候又捅一刀。候**在被推至床边时,将张**撕到床上,压在身下,张**又在候的胸部边捅二刀。致候大量出血送医院抢救,发现其左腋下、左胸部、右胸部、左上腹均被刺伤。

经法医鉴定:候**胸腹部被锐器刺伤,致双侧开放性气胸、肺破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失血性休克。按照《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58条、第87条之规定,已构成重伤。

张**故意持械伤人,致人重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之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告人在犯罪时系未成年人,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对候**人身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民事赔偿责任张**负百分之五十,候**负百分之四十,学校负百分之十。

本案涉及《刑法》两个概念:

1、正当防卫。是指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动不受法律追究。在本案中,张**的行为有点防卫的成份,但不属真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所以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2、故意伤害罪。《刑法》243条规定: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构成犯罪的行为是故意伤害罪。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致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使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平心而论,这起案件应该给伤害别人的人和受别人伤害的人送上一副对联:

上联:酒后撞人张**先不应该。

下联:逞能耍二候**亦属活该。

横批:法盲一对

这两个在校生,判了刑,赔了钱,挨了疼,应该有哪些教训?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若,张**遵守校规,不的校内喝酒;假如他撞人之后,说声“对不起”;假如候**少一些哥们气,少一些逞能好事、少一些二杆子劲,会是什么结果呢?这件不该发生的事,肯定是可以避免的。

案例之四:触法网不思悔改再犯罪迷途难返

关**,男,汉族,生于1985年2月28日,初中文化程度,******人。200*年6月15日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元。

200*年8月份,关**伙同景*(男,汉族,生于1985年4月8日,小学文化程度,*****人,农民。)、钱**(男,汉族,生于1984年1月8日,高中文化程度,*****人,**一中高一学生)等人乘无人之机,采取翻窗入室、从阳台爬入等作案手段,先后在**酒厂、**水电局家属楼盗窃作案,窃得VCD、白酒、香烟等物品,其中关**参与盗窃6起,盗窃价值4900余元;景*参与盗窃7起,盗窃价值6900余元;钱**参与盗窃6起,盗窃价值5900余元。其中被盗窃物品被告人大部分已吃喝花用。关**、景*、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盗窃罪。因三人犯罪时均未年满18周岁,且钱**有投案自首情节,应当从轻处罚。关**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罪,依法应撤销缓刑。关**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原犯抢劫罪,已判处有期徒刑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年4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景*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钱**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关**,200*年6月15日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宣告缓刑1年。200*年11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4个月,2003年1月2日刑满释放。2003年*月6日,关**与朋龙在“****”的“筑心缘”酒吧饮酒至22时许,关**准备回家休息,行止*城中心什字处,关在什字西北角“**”网吧门口碰撞了正在门口打电话的原**移动公司职工王某某,双方发生争吵,继而引起撕打,后被围观群众挡开。王离开后,关跑进“心语”饮吧拿出**一中学生刘某某放在该饮吧的一把长约40公分,宽约5公分的砍刀,四处寻找王某某,最后在**电影院招待所二楼楼道找到了王某某,关将王某某拉到了招待所外面的街道上,用砍刀在王**的头部砍了一刀,将其致伤。经法医鉴定,根据面部损伤程度,符合《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第14条之规定,系轻伤。关**遇事不能正确对待、冷静、慎重处理。而持刀故意伤害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故意伤害罪。关**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五年内又故意犯罪,系累犯,应从重处罚。关**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

本案涉及《刑法》三个概念:

1、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

3、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各种罪分别定罪量刑以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关**,一名初中学生,从15岁在校就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结交,参与抢劫,被判缓刑,却不知悔改,视法律为儿戏,好逸恶劳,又伙同他人多次盗窃,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刚刑满释放后,又混迹于酒吧,充当痞子,寻衅滋事,持刀砍人,蔑视法律,短短三年连犯三罪,再落法网,陷入犯罪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令人可悲、可叹、可气、可恨。

同学们:听了节课,审视四个案例,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呢?我想应是5句话,15个字:这就是:慎交友、立大志、善慎独、敢维权、要坦白。

1、慎交友。保**、刘*、张**、***、樊*、李*、关**、梁**、丁**抢劫一案是200)年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经过公安机关深入细致的侦查,检察机关的进一步审查,以及人民法院的两次开庭审理,终于划上了句号。本案各被告人纠集一起,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作案十多起,抢劫现金二百余元。其结果令人吃惊。他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呢,从本案的审理和走访监护人等途经可以看出有几个原因。本案多数被告人过早离开学校,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涉足社会,沾染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称兄道弟,哥们义气是非不分,良莠不辩,以至胆大妄为,以身试法。关**上初中期间与保**、刘*相识,平时常在一起玩耍,因家中无人管教,遂以无钱吃饭,交房租为名,要关**、李*、丁**与其一同参与抢劫活动。关**、李*、丁**哥们意气驱使,走上了犯罪道路。和人交往,一定要慎重,牢记古人忠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交往,更不要和校外的劣迹者同流合污。

2、立大志。每个青少年都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没有良好的思想,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法制课不是空的假的,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我们要从中悟出做人的理想价值,不仅学会做学问,学本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保**、关**等人法制观念淡薄,不知道用道德、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相反地是用暴力或胁迫手段获取不义之财来满足自己好逸恶劳的生活,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在何处?我认为,勤劳致富,才是正道。上好高中,考上大学,学好本领,参加工作获取报酬,才是正道。相反,坑、蒙、拐、骗、偷、抢等手段弄钱,那就是邪门歪道,轻则受到道德的谴责,重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我们应该立大志,苦学成才,长大报效祖国,用劳动所得改善自己的生活。

3、善慎独。钱**、李*、丁**原是*中、**中的学生,平时几个人的表现都是不错的,保**、关**叫他们作案,他们几个在校生不但不制止,反而积极配合,足见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慎独”意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我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有自己的主见,且不可盲从。

4、敢维权。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刑法修订后,对正当防卫作了新的规定,即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它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就学校而言,如果每个同学都充满正义感,见义勇为,碰到类似抢劫的情况,挺身而出,人人喊打,我们就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学习环境。犯罪分子就没有藏身之地。

健康课范文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思政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思政课功能之一,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等教育的同时,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康人格。探索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功能,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认识高校思政课作用,提升其整体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中,专家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政课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1.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决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1]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决定其必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高校思政课内容决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这些思想观念、品德修养等都和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等根本问题,是其他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回答,对人的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对心理健康起积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人生的潜能。这些思政课程的内容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康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自我认知功能。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认知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认知能力水平高的人对自身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克服思想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迷茫,战胜当前的困难和压力。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我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大学生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认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也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指导,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作业帮助大学生辨析错误的思想观念并自觉更正,强化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个性特征和能力特长等,从多维度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2.社会适应功能。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既包括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社会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关注社会现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社会发展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努力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思政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积极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人进入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许可证书。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2](P3)思政课帮助大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提高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预知,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减少现实环境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思政课积极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教育并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焦虑,拥有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这些都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精神动力功能。精神动力是人内在的精神方面的驱动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积极乐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是精神动力的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以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必然具有精神动力的功能。思政课既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职业理想,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将大学生爱国之情化为未来的报国之志。4.人格塑造功能。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积极健康的人格可以表现为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的行为方式、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等。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格塑造的过程,也是人格不断完善和塑造的过程。思政课以培养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思政课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帮助大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通过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完善法治人格;通过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政治人格。

三、发挥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功能有效发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教学的硬件条件、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等都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外,更多是内在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心理发展、精神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思政课要以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切入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成长中各种矛盾冲突,思政课应关注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困扰,缓解压力,了解并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诉求,要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帮助他们个性发展。思政课激发了大学生的精神发展等高层次的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追求、坚定的意志品质等都是大学生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高层次需要是大学生成长的动力,可以让大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激发出来。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教师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宣讲,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学生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甚至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待,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3.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形式,发挥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突出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一些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心理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使大学生有能力清晰地规划未来,减少压力和对未知世界的焦虑;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之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等方面。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理想、个性、价值观等,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完善。4.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教师的消极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懑、冷漠等心理状态,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因此,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十分必要。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意识,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要能正确地进行调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梳理心理困扰。二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综合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内心和谐,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课堂上由内向外地散发人格魅力。三要建立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受多方面影响,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他们也会遇到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烦恼。社会支持为教师提供物质、精神、心理上的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帮助教师克服困境、锻炼心理品质、获得满足感、增强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张琪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研究透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

健康课范文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设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借助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包括完善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因此,教师备课时的第一关键是心理成长主题的选取。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合适的主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课堂活动,参与讨论,进而达到升华课堂的效果。目前的心理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要选择教材或主题来上课,这给心理教师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辨选能力。那么,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呢?

一、专而精

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应是专一、有针对性的,灵动但不盲目,尽量不在一节课中出现多重主题,否则教师在备课时会目标不明确,实践中也会出现课堂脱节的现象。笔者曾上过一堂“生命启航感恩同行”的市公开课,由于刚当母亲,笔者对这一主题深有感触。笔者认为,生命来之不易,感恩是主线,珍爱生命则是对母亲的回报。于是设计了“感恩生命”与“珍爱生命”双线并行,在暖身活动中安排律动入场,护蛋体验,让学生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及生命的易碎。在“感悟生命”环节中设计:①质疑揭题———我从哪里来;②生命探源。在“感念母恩”环节中设计:①母谈孕事忆苦思甜;②精灵问世幸福瞬间(照片);③真情告白心灵碰撞。活动至此,学生心灵的“情”弦已被拨动,情感的洪流已达到高潮。为了把“保护生命”这个主题同时推进,笔者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守护生命”,以及第五个环节———“爱在升华”的两个活动:换位游戏、激情宣誓,再次把两条主线链接到一起。双重主题的设置实属不易,笔者虽在过渡语上下了功夫,详案水到渠成,无缝链接,但真正进入课堂教学,问题一下子就放大了。有人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一堂心育课只要能收获到一个显著的效果,就算成功了。而笔者设计的这堂课打算同时实现“感恩生命”和“守护生命”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同时又要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结果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笔者进行二次重构,把“守护生命”放到另一课时,对一些细节也重新整合,结果在市赛中喜获一等佳绩。汉代刘安说:“逐鹿者不顾兔”。一堂心育课目标专一,内容逐层推进,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顾此失彼,从而做到专而精。

二、小而实

一节课要避免主题范围过大。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在确定主题时,没有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容量。主题范围大了,教师可选择的内容、形式也就多,容易走入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误区,导致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辅导任务。笔者曾听过一位新教师的素质课“情绪万花筒———喜怒哀惧”,一堂课40分钟,常见的4种情绪都要渗透,教师带着孩子一一分辨,还未深入探究这种情绪及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急着去了解另一种情绪,结果在下课钟声响起时辅导任务还未完成。如果这位教师能缩小主题的范围,如“愤怒来敲门”“将快乐进行到底”,一节课一种情绪,从“认识情绪”到“合理调控”,再到“巩固强化、拥有健康快乐的情绪”,一课一得,那么,学生在每次活动过后都能“拨开云雾见光明”。

三、近而深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不同。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明析他们的认知水平、困惑及其共性与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做课前调查,或根据学生来信选题,都是了解学生的好方法。例如: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得知刚入学的新生面临新环境及新的学习状态的适应问题,于是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我是小学生了,我会……”教师耐心地挖掘、引导,那么,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将自然地被催化和升华,从而催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又如“朋友,别让误会使我们分开”是针对“悄悄话”信箱中朋友之间因为误会导致友谊破裂的问题。这时教师有必要对同伴交往的技巧进行辅导,使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反省和沟通,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误会。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心理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积极寻找切合学生的“专、小、实、近”的辅导主题,审时度势,将课程设计得更合理、科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倾心竭力。

作者:周梅芳 单位: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健康课范文篇9

一、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班会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课不仅体现了德育工作的目标,更体现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一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给全校的学生都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心理辅导,也无法及时关注所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的主题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的手段,不仅能够减轻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负担,还能够给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带来新的活力,使班会课堂的氛围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受中学生的欢迎,促使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内在

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欣赏自己,能够在班会课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优缺点等作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喜欢与认识自己开始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理想,抛弃华而不实的期望与要求,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最大努力对待过程,坦然处之面对结果。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度则产生狂妄自大、不足则产生自卑菲薄。因此在班会课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从接纳自己开始,形成良性发展的自我意识。

(二)认识外在

班会课是一种团体活动,融入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与同伴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通过学习接纳与欣赏他人而养成的宽容品质,也会使自身能够快速地被同伴和集体所接受。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就是个体与集体脱离,这种被集体排斥的感觉会转化为对同伴的猜忌、畏惧、妒忌等,面对压力的时候常常孤独和压抑。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掌握与同伴沟通的技巧,使他们学会及时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

(三)培养意志

人在成长过程中肯定要面对悲、愁、忧、怒等消极情绪,但是每个人处理这种消极情绪的能力不同。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引导中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心理承受力。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中学生带来良好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等现象,就是因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失去了抗争的勇气,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逃避或者将责任归结于社会和他人身上,最后导致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并以坚强的意志与勇气面对生活和学习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压力与挫折,时刻保持良好、和谐的心态。

(四)寻找方法

目前,大量的专家学者不停地宣讲新课改的精神,大力研究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教育里的中考与高考唯一出口依然是分数。某某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依然是每个家长与学子无比揪心的话题。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试卷上多争取分数。在这种大前提下,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发掘潜能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变得积极学习和善于学习,也能够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自信心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来自考试的焦虑、缺乏自信等。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为初三的学生带来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三、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奥斯本的脑力激荡

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主要是通过集体思考与讨论的方式,使观点与想法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以引出更多的新观点或新想法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模式的班会课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例如本次班会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我管辖的课桌座位半米包干区范围内出现了不是我扔的垃圾,怎么办?(2)申明规则:奥斯本提出了“脑力激荡”的四条著名规则,即:①不要批评别人的意见;②观点与意见越多越好;③自由思考,容许异想天开;④可以将别人的观点进行组合或改进。(3)营造气氛,鼓励各抒己见。(4)记录有效的观点与意见。(5)在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制订共同的规则标准。(6)一旦规则被制定下来,则需要全班学生共同贯彻监督执行。对于脑力激荡所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意见,包括具体的规则与规则不能被执行时所采用的惩罚方式,最终可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并由全班共同讨论改进或完善后才最后进行实施。由于规则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群体的本身,因此普遍能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这种班会课模式具有易实施、效果好的优点。

(二)勒温的敏感性训练

勒温在研究团体动力过程中,发明了敏感性训练这一心理教学形式,这一特殊教学形式被著名心理家罗杰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发明。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探讨的形式,让每个人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同伴沟通和交流;通过自己与同伴的互动影响有效地了解自己、同伴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典型的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培养明确、坦率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方式;培养社会交往中各种角色的适应性;培养社会兴趣以及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了解;培养平等、合作与相互信赖的社会交往态度;培养解决社会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石化中学开展的一节班会公开课为例,该班会课设计了一个传球的游戏,规则如下:1.球要经过每位组员的双手,但不能在相邻的两个组员之间传递,看哪个组用的时间最短。2.务必做到球在组员之间传递。3.最后球不能落地,从谁的手里出发,还要回到谁的手里。4.本组组员之间可以交流,小组之间不能交流。5.完成游戏时举手示意,教师记录各组的游戏时间,各组不断挑战记录。学生通过简单的游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思考探索,找到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付出行动,便有可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这种班会课模式强调在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依靠个人的游戏体验和感知来学习。班会课活动的目标主要不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而是同伴之间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目标。同伴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而小组中真诚互助、坦诚相待的气氛是班会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默里的成就动机训练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认为人除了吃、喝、性与排泄等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人有27种心理需要。默里认为在多种心理需要类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动机。因为成就动机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施展个人才能,使得个体拥有足够的欲望和倾向去解决某些困难。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开展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系列主题班会课为例,在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中,该班级的主题班会课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实施主题统觉测验(TAT),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动机,同时了解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班主任先在计算机房让学生观看一张图片20~30秒钟,然后让学生在3~5分钟之内将图片的内容整理和延伸为一个故事。故事内容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三个部分,字数不少于300字。面对同样一张图片,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与弱的学生所编的故事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成就动机强的学生通常会讲图片中的人物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力争取得成功;而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很少构想出这样的故事。2.通过百度搜索有关资料或优酷观看录像片,找到高成就动机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到的描述成就动机强弱对比鲜明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之后,对两类案例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特征。3.通过BBS论坛和QQ群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就动机与愿望强度,认识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想要获得他人关心、认可、支持的动机)的关系,了解成就动机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4.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如篮球赛、足球赛、校运会等,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冒险,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让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想与行为方式。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理化生竞赛、头脑风暴(OM)、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让学生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大量成就动机训练表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温斯坦的自我教育课程模式

健康课范文篇10

【关键词】游戏;心理健康教育;SPOC;活动设计;游戏化学习;结构性游戏

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在游戏中学习,与其对应的是结构性游戏活动[1]。对合作类结构性游戏活动“合力排雷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SPOC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2]。

1“合力排雷”活动设置

(1)项目简介。将参与者随机分组,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每2人各牵绳子一头。按人数准备足够量的绳索,将绳索纵横交叉,形成网状。在团队所有人的合力控制下一起拉紧网格,夹起地面散落的网球(即“地雷”),规定时间内拾球数目达到定量的团队即为获胜。这一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团队协作起来,分工互补,统一指挥、统一口令、统一行动,同一条心。激发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体验团队活动中的工作分配与责任,体验作为团队的参与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完成团队任务做出贡献的各种感受。让团队的成员们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自觉发现“融入”与“参与”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态度。(2)项目道具:绳索、网球、空桶。(3)项目场地:无障碍团体训练室。(4)活动时间:10min。(5)项目任务:在规定的10min时间内,按规定捡起散落于地面的网球放入空桶内。(6)比赛规则。①由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队完成(每队不低于8人,不高于16人);②不得用手或脚触碰网球;③以规定时间内拾球数量超过十球为胜出。

2SPOC课堂环境活动数据分析

本门SPOC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名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完形研讨课》,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平台创建,是一门限制性选修课程。选修人数总计368人,课程累积点击数98700次。对SPOC教学环境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概括,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信息,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教学规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2.1学情分析。在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游戏设计提供实时参考依据。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活动课”的理解情况,在问卷中对“你认为游戏是学习吗?”进行调研。50.8%的人可以确定自己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2.3%的学生认为游戏就是“玩”,有46.9%的人不能确定。表明近半数的学生对如何活动课的意义并不了解,需要在课前对活动课的目的进行详解。在线签到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的出勤率良好,平均签到率99.7%。2.2课堂教学组织数据统计。课上在线互动包括问卷、投票、抢答、分组任务。问卷完成率97%,投票完成率100%,参与讨论平均抢答率92.5%,课上分组任务完成率100%。通过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动机。参与课程总人数368人,共计39组,每组8~10人。2.3游戏活动数据统计。游戏过程中自发出现组织者的团队占25%,无组织者的团队占75%。出现手脚碰球违规率占62%。获胜组中平均违规率占3%。获胜组中出现组织者,并具备共识性游戏策略的情况占100%。初次挑战获胜组占15%。

3对游戏活动的数据分析结论的启示

游戏的失败组再次挑战的动机强烈,80%的初次挑战失败组申请再次挑战。经过重新组织,再次挑战获胜率为85%。再次挑战组通过对初次挑战优胜组的成员互动模式进行观察学习,制定了“合作、不打击”的策略:组员们共同认识到一个“不求胜”的合作策略,共同建立起以配合为目的的团队目标、团队共识。通常在优胜组胜出时,其他组马上就会发现规律:越求胜心切失误率、违规率越高。而违规现象,如互相争执、犯规动作、打击队友等行为严重消耗团队能量,降低工作效率。合作类建构游戏以观察学习为目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学习目的导向),将其纳入到教学范畴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在通过对优胜组的观察和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发形成合作策略,体验良好顺畅地合作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和愉快的心理感受,并积极思考,内化形成自身的合作态度和观念。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包容,不说教,不干预。留给参与者自己尝试错误、互相观察、互相学习的时间。确保他们活动的自发性和“顿悟”体验。

4总结

经过近20年来的努力,游戏对于社会性学习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游戏的材料和游戏的形式的研究也较多。这些游戏有着共同点:(1)以学习为目的的游戏,又有别于普通游戏。不是单纯的为了乐趣而做的活动,又因兼具活动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为活动参与者提供了观察学习的载体。其中,教师是游戏的设计者,游戏过程的参与者与方向的引导者。同时,教师也是积极的观察者,是游戏活动所需要的自由、受保护空间的组织者。(2)类似的游戏曾经在各个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不同种族背景下的青少年中应用实施过,参与者存在共同的特点:青少年的竞争意识明显高于合作的意识。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普遍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在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缺乏对其社会化行为的有效引导。(3)对于合作类非竞争类游戏的研究显示,它们的效果并不那么夸大。社会化能力需要在生活情境中验证,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游戏活动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方向性引导,而非对某种特定行为模式的塑造。因此,无法当时当下得出其效果结论。对于促进参与者社会化能力的作用有多少也无法进行精确的实证性研究和结论。(4)游戏是一种经过设计的,有组织有结构的活动。但它还是一种活动游戏,而不是教育课程。是具有自发性的,不应给与过多干预的。但是具有导向性的,经过设计的,结构性游戏,系统性活动,是经过一定规则策划出来的。(5)心理健康课结构性合作类游戏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合作互助意识具有明显作用。将结构化游戏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游戏化教学,对青少年学生游戏活动中的行为特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互助意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对于活动化教学促进参与者社会化能力的作用虽无法进行精确的实证性研究,但这种游戏性活动课程对于青少年思维模式进行方向性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QianM,ClarkKR.Game-basedLearningand21stcenturyskills:Areviewofrecentresearch.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6(6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