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8:40:00

合理化

合理化范文篇1

关键词:市场物流环境包装成本优化策略

竞争市场中的企业都很主动,但包装的主要贡献往往不在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产品的个性化来促进销售以及降低成本,特别是物流成本,这些被包装购买和包装的损耗管理所直接影响,以及被包装、分配和客户要求所间接影响着。存在于后者当中的间接成本使得企业难以正确地理解关于改善物流系统效率的包装设计的好处。

除了商业和物流的考虑,环境也应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包装主要与三大方面相关联:市场、物流和环境。然而基于包装与物流的重要关系,包装物流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同时发展出包装在履行其功能方面的高、中、低三个水平间的层次和关系。我们可以从企业包装设计策略的三大基石——采用成熟的组织结构、理解设计要求和应用最好的经验,来阐明包装物流学的概念。

综合了以上三大基础的包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改善了产品的个性化,还通过减少物流花费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实例分析

Pescanove集团成立于1960年,是一家西班牙食品企业,在21个国家都有分公司。它主要从事捕鱼、加工和出售冷冻海产品。其2004年营业额为9亿300万欧元,商品约14.5万吨。该集团运作了两项包装合理化项目,其中一个已经发展超过三年。这种项目是从上文所提到的企业包装设计三项基础出发的。

首先,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出发,两类工作组被清晰地分配不同的任务:项目和发展。项目组由两名物流经理和一名顾问组成。该组负责计划和安排相关活动以及准备一周或两周一次的会议。多个发展组负责执行工厂和产品的现场调查,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案,测试和验证新的改进。各发展组由一名产品代表,一名产品经理和三名顾问组成。顾问提出改进方案和量化其益处,代表和经理来确定其提议。

其次,为了获得在包装设计上的要求,需要拟订一份工作计划。这有四个阶段:分析和诊断当前形势、替代分析、测试和发展。这份工作计划可以在其任意一个工厂或者厂商执行。

在分析和诊断阶段,公司将所用的不同包装版本和尺度汇聚在一起,并详细说明它们所对应的产品。同时,通过回顾供给链的过程,包括包装、储存、处理、运输和贸易方面等,把与那些产品相当的供给和物流成本计算出来。再进一步研究包装的特定环境和趋势,包括竞争、客户、供应商、技术、相关部门和社会特点等。

在第二阶段,发展组研究不同的包装方案来确定物流初始情况,一些最好的经验可以用来借鉴。对于各种包装产品,不同的方案涉及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分析之后,通过如下一张总结表格(表1)来展示各提议的好处。

在包装的各种改进集中在某个产品上后,也就是在第三阶段,需要对各提议进行可行性测试。在对包装进行可行性测试时,要从物流的观点出发,考虑到材料、包装流程、操作、储存和交通,以及标准化各种格式或者简化损耗管理。按照新的版式和材料,测试要包括实验室模拟运输条件,依据Taguchi方法或者按新包装运输到目的地来设计试验。

对于提议的纠错往往来自这些测试,因此这些测试可以改进提议的适用性。并且交易经理需要考虑执行新方案涉及的商业性难度。最后,一旦新的包装顺利通过前面的阶段并通过项目组的批准,就可以将其整合到公司的目录中。

该公司将所有这些作为包装合理化项目,并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进行,然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在这点上,下面将描述其纳米比亚一家工厂的产品包装改变经验,并在(表2)中总结公司其他产品的包装活动。

该公司用在包装合理化项目中获取的经验重新定向其加工程序,从而推进其物流系统和包装系统的整合。因此,现在的包装设计要根据产品类型来协同集团不同部门和分公司进行。所以各分公司采取包装新设计的一套手续到其正式结构标准中,例如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并对工厂与客户详细说明四阶段和相关人员责任。

Pescanove集团因此项目年节省60万欧元。从环境的角度来讲,这意味着包装纸板消耗减少了3.8%,塑料消耗节省重量1.8%和波纹纸板重量节省2.9%。同时还提高了平均货盘效率8%。采纳的提议影响到8%的产品规格,占公司售出重量的32%。二、纳米比亚产品包装的改善

从纳米比亚产品的改变来看,物流系统和包装系统的整合说明了包装物流学的价值。Pescanova集团在非洲的工厂擅长生产不同鳕鱼纸盒包装的。产品生产后,它们被运送到西班牙一港口并装载到冷藏车上。当到达这一港口时,按照卸货和分级程序,将这些盒子装上欧洲标准货盘。

起初的分析显示产品在纸板包装中纵向上有足够的空间。当测试更小的包装时,发现新的版式没有影响产品质量。依照这种尺度分析,研究了在产品分布的物流学中新的可能性。并且在将研究与别的用收缩性薄膜包装的产品作了相应的对比后,发现成本和上货盘效率都有改善。这样,在初步的分析中认为,当从非洲运往欧洲途中纸盒要能保障产品质量。无论如何,即使要保护产品,使用更大的波纹纸盒来容纳超过10个的盒子从而减少单位重量产品的材料成本是可行的,同时纸板消耗减少并提高了上货盘效率。尽管现在批量消耗上升,但是单包装的大容量不能被零售商所接受。因此为了满足大小商家,可以将容纳10盒的收缩薄膜包装改成成箱包装。

成箱包装可以保护海运产品,但这些产品箱需要在港口被拆散并提高了操作费用。在分配的最后阶段,废除那些波纹箱可能提高上货盘效率。最后,考虑到一种新的方案:用海运集装箱。这样成箱包装的堆装概念或者上货盘的收缩性薄膜包装都可行。

在评估各种方案后和确认其可行性后,选择用更小的产品箱,然后用收缩性薄膜包装的10盒,再三乘三地装入波纹纸板箱。并且不管运输的选项,在整个物流链中维持成这样以促进产品从非洲到欧洲的效率。

在执行这个方案后,由于更有效的上货盘和操作与消耗量的减少,公司实现了总物流费用8%的减少。而且因为对于大客户提取单位是含3份、每份10盒的箱子而非收缩性薄膜包,此方案带来了更低的提取费用。这样可以同时满足大小规模的分配,并不增加包装版面的数量。

结语

尽管公司在食品质量、服务和成本方面有更严格的要求,但仍然可能确定一些规则来满足并超过要求。这样,Pescanove集团阐释了如何将设计需求的知识,成熟的设计结构的采用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从而合理化包装,提高成本、质量与服务的标准。这点说明了物流系统与包装系统整合的实际价值。

所以从Pescanova集团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从最初的新产品开发阶段开始要考虑多方面受制包装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如市场,物流和环境。并且结合供给链上所有成员的观点非常必要,如包装提供者、分配者、第三方后期等。第二,在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前需要将整个物流系统的分析作为一个完整的阶段,并与物流网络或者供给链保持一致性。第三,通过合适的设计和经验应用来获得物流成本的节省。因此,Pescanova集团通过包装合理化项目得到的理想的结果(年节省60万欧元),确认了在公司这个领域内建立此种项目的重要性,并且直接改进了公司商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国勋.运输包装[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8.

[3]LindaParry.WLLAMMORRIS[M].London:PhilipWilsonPublishers,2003.

合理化范文篇2

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改善公司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特制定本条例。

二.管理范围

以下范围的建议是应鼓励和可接受的:

经营管理思路和方法的改进;

各种工作流程、规程的改进;

新产品开发、营销、市场开拓的建议;现有产品、外观与包装的改进;

制造工艺、设备、技术的改进;

原辅材料节约、三废利用;品质的改进;

降低成本和各种消耗;安全生产;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凝聚力;

其他任何有利于本公司的改进事项。

以下范围的建议不予受理:

夸夸其谈、无实质内容的.

为完成合理化建议的任务而无新意的;公认的事实或正在改善的.

已被采用过或前已有的重复建议;在正常工作渠道被指令执行的。

针对个人及私生活的。

三.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一个合理化建议委员会。该委员会可由企业总经理任主任(主席),委员由各有关职能部门经理和工会、工人代表组成或任命。

在该委员会中还可设立专门小组,如建议提案审查组、处理组、执行组,负责提案的征集、登记、整理、评审、传递、总评存档等日常工作。

在公司的下属分公司、子公司,可设立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分会。

合理化建议委员会职责范围:

⑴提出或修订公司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政策方针和总体规划;

[2]批准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年度经费预算;

⑶制定和实施例题建议活动的工作流程;

⑷审查和监督重大合理化建议的实施;

⑸总结、评估、奖励每年的合理化建议活动。

四.管理程序

公司合理化建议委员会颁布实施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工作流程,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公司员工均有权对公司经营管理运作情况提出建议。该建议可用较正规的提案表填写。提案表主要记载事项:

⑴建议人姓名、部门、职务;提案日期;

[2]提案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

[3]预期效果及改善前后比较分析;

[4]其他事项。

员工建议可送达提案(意见)箱或直接送到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办公地点。提案(意见)箱应及时或定期开启。

允许员工建议是匿名或联名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也可公布若干经营管理问题或难题,征招建议。收到提案后即进行登记、编号,同一内容以先提者为准,同一日提案视为联名。

经初步分类整理后送有关专家或被提案单位初审。不予以受理或暂保留的,应及时通知原建议人。原建议人准予申诉一次。初审认可后,委员会进行复审。复审中对提案划分等级,并落实提案执行部门和主办人。

提案依其重要性分为四级:

A级,重要的,多为创新性的;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B级,较重要的,多为改良性的;

C级,一般性的;

D级,反映在个别问题点上的。

对提案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追踪,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提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效果评估、效益测算及相关资料归档保存。

将提案结果作成报告产拟订奖励方案,报委员会核准后张榜公告。提案改进结果所导致的专利、专有技术和成果,其知识产权属公司所有。

五.奖励

(一).奖励办法

凡1年内提出建议累计3项,且均不采用的,发给奖金______元。凡1年内提出建议累计3项,且均为暂保留的,发给奖金______元。对正式受理且分类为A类的,发给奖金______元.对因改善而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按下列比例提取奖金:

年节约工新创价值100万元以上,按1%计算。年节约或机关报创价值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以下,按1%~1.5%计算。

年节约或新创价值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按1.5%~2%计算。年节约工新创价值1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下,按2%~3%计算。年节约或新创价值1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下,按3%~4%计算。

(二).提案改进结果导致注册了公司所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成果,可给建议人一次性特别奖金。

(三).保留或不采用的提议如后续得到采纳,接第二十条给建议人追认奖励。

(四).联名建议的奖励分配由具名在前的第一提案人主持,其他建议人如不服可向委员会申诉。

(五).公司的合理化成果可报当地政府申报合理化建议奖。

(六).公司总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的合理化建议及其奖励由公司董事会参照本条例执行。

(七).合理化建议奖励金在公司成本费用中列支,不列入工资总额,公司可适当提取合理化活动费。

六.附则

合理化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因素;合理化防范

企业金融会计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的原始动力,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开展一定的工作,可以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给企业的运营提供一定的金融保障。

一、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型

(一)会计核算风险

随着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加强企业金融风险的控制。企业中的一些会计工作,不能及时地进行审查或者是在核算时的过程出现了人工的失误等,这些因素的存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二)企业会计结算存在的风险

很多企业在会计工作的过程中疏于管理,因此就会导致会计数据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并且由于是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会计结算,因此非常容易忽视一些小问题,但是长此以往,就会给企业金融会计造成巨大的影响[1]。

(三)会计监督风险

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在实际的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中没有严格的安装国家规定的方式进行,并且目前国家的相关法律还存在一些小漏洞,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监管还不到位,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过度的膨胀,最终导致破产的情况出现。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合理化防范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制度建设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防止风险发生的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断地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过去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人员,但是企业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不止有企业决策者的工作计划失误,并且与企业的基层员工工作开展,也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也就是人们说的蝴蝶效应,企业基层的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不断地发展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全面进行,重点的突出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并且对其他附加的业务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个监督的岗位,主要是管理企业内部的人员,避免企业的员工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明细分类登记、总分类登记、收入分类登记、会计档案保管、稽核岗位等,不断地提高企业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安全。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不断地更新重组,企业金融会计工作需要重新制定管理系统。笔者认为按照企业金融会计的管理理念,就是将会目前的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优化,一定要体现出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工资制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可以让金融管理人员更好地融入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中。另外还需要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一定的考核。坚持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促进企业金融会计工作队伍整体实力的提高,以此来提高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合理化防范工作的质量。

(三)有效的风险预警制度

首先,风险预警系统务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事前的风险预警,其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通过专业的风险测评公司给予的建议,综合评定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健全的风险预警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一旦遇到较大的金融风险,中小企业一般没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面临的结局就是倒闭。虽然说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制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基层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自己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分析之后,给企业的领导一个更好的建议,从而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科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

(四)财务管理制度的改进

1.预算管理制度的改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避免企业超额的投资,为企业合理的避免投资中的风险。我们以建筑企业为例,在建筑企业开始施工之前,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造价,和本文的预算管理,具有相同的含义。通过工程造价可以让投资企业和施工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实际的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资金的开支,将每一笔资金的开支都规划在工程造价之内,从而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的工作意义,帮助投资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资金出纳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的资金出纳是财务管理制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资金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实现企业投资的收益最大化。

2.企业成本的管理制度优化

企业的毛利润主要包含了主营业务的收入和其他相关业务的收入,营业收入主要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工作制度。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准确的对毛利润和纯利润进行核对,从而给企业的领导一份准确可靠的财务报表,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准确的了解,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

3.提高企业人员的培养

在未来的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中将会大量的使用到智能自动处理技术,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在今后的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因素合理化防范的工作开展中,要全面防范企业的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企业金融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凤荣.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因素及合理化防范路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180+182.

合理化范文篇4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大发展背景之下,单位要想克服重重障碍,有所突破和发展,在这个社会站稳脚步,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就必须大力改革经济管理制度,认真分析原有经济管理制度,保留合理之处,对于不足之处要及时摒弃,并制定合理的应对对策,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用新式的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事业单位,同时完善各项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分配资金、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分析总结,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理念落后。众所周知,一家企事业单位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今的企事业单位中明显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在位多年的“老人”,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了很多年,思想观念落后,对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还在用他们的老一套工作方法管理着单位,导致企事业单位在竞争大流中错过了诸多发展机遇,这对于单位的发展无疑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会导致单位的发展停滞不前。2.管理制度不完善。波兰作家莱蒙特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我国古人也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更是掌管控制企事业单位的命脉。而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并不尽如人意。就比如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都存在形式主义作风,制定的计划很是完美,但是当要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去时,又都唯唯诺诺,推三阻四,行动跟不上言语,明显的形式主义作风。在项目及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有效地监管作用,如果管理制度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企业的整体发展将会因此驻足不前。3.责任分工不明确。在当今的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责任分工不明确现象,当一个问题要落实到具体某个人身上时,相关人员经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而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企业也并不能很针对性地把问题具体定责到某个人身上,导致企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的职工人员思想涣散,行为懒散,认为反正不会是自己的责任,态度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种为单位主动奉献的精神。4.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对于一家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金链的正常运行关系着一家企事业单位的存亡。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都存在着资金不合理分配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来可能是企业内部人员对项目工程的考察力度不够科学全面,浮于表面,马虎了事,导致这些实际意义不大的项目反而成了重点投资关注的项目,二来可能是这些项目工程是面子工程,企事业单位为了“面子”进行大力投资,导致投资大却收效甚微。5.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永远也不会过时,不仅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勤俭节约,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要勤俭节约。在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必要的开销,比如两家企业在洽谈合作事宜时,往往会选一些比较高消费的餐厅或咖啡厅进行合作交流,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洽谈合作完全可以选在会议室,这样不仅显得正式而且也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销,诸如此类浪费的现象还有很多。

二、针对不足所应采取的合理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活动都要有一个根本的原则,一切的管理都需围绕一个根本的核心思想进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中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单位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在职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他们灌输当代新式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因为这些人才相对来说接受到的教育和理念还是比较先进全面。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的长远持续稳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内部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剖析以往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适合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一套完整且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并把这套制度落实到的日常管理中去,确保企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和提高。3.落实明确的责任制。由于现在企事业单位中很多人都缺乏强烈的责任心,一旦发生什么问题时,都互相推脱,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导致相关人员办事效率极其低下,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该单位在业界的口碑不是很好。所以,应该在经济管理制度中落实明确的责任制,具体职责明确到个人,这样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也能很快地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4.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监督体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体制,确保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和合理化。企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尽职尽责,对每个项目都应该做到实地考察,具体分析,然后再投入相应的资金额度,而不是盲目地不负责任地胡乱定案。在确定好具体项目工程之后,根据每个项目的工程量来分配资金的多少,当把资金分配下去之后,还应该对这笔资金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即资金流向的透明化,杜绝腐败。5.杜绝铺张浪费现象。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杜绝铺张浪费。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中,应该把每一笔开销都详细地记述清楚,这样才能知道支出多少收入多少,这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百利而无一害。钱要用到实处,对于必要用的绝不克扣拖欠,对于没必要用的能省则省,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三、结论

以上内容即是对于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合理化的探讨,不难看出,企事业单位要想稳固持久地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明确的责任制,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体制,同时要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只有做到这些,企事业单位才能在如今这个强手如云的社会中披荆斩棘,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以获得高效稳定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春潇.国企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探究[J].中国经贸,2014(19):92.

[2]王慧敏.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合理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25):243.

合理化范文篇5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笔者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及要求,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使学生个个心中有数。当然,目标的设计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比如写记叙描写性的文题,不应只是“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具体、生动”之类的话;二要有针对性,目标的设计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地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二是丰富积累,三是培养语感。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比较重要,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铺垫,是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阅读的材料则还可供学生在实际写作时模仿与借鉴。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关于文章的写法问题,古人说“文无定法”,可大体则有。中学生训练的四类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实用)中,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自不待言,其他体裁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就议论文而言,总的来说通常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亦即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就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具体到某一题型又有相对的定式,如对一般事理的阐发可采用“引话题亮观点”“正面说反面议”“驳异议明是非”“提办法做总结”(古人称之为“起、承、转、合”)的思路展开,而对一些消极现象的评论则以采用“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道实质”的构思方法为佳,如此等等。

一般地说,对文章写法的探讨,我们固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方面,但更应着眼于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揣摩上,因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学生写作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第四步:训练操作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题型、文体的差别而异,对记叙性的命题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旨趣”;而对供料型议论文,审题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如下几个方面:(1)弄清着眼点,抓住材料的“神”;(2)把握侧重点,确定最佳议论角度;(3)选准联系点,力求和生活贴近,等等。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平时的训练,通常是学生习作,教师“旁观”;其实,学生习作,教师亦下水垂范,我以为这个办法很好。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来说,可激发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就教师而言,“下水”尝试,不仅与学生沟通了感情,而且能品尝到训练的甘苦,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常我们自己不“下水”实践,只知纸上谈兵,叫学生写作是缺乏说服力的。当然,教师“下水”垂范,既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还需要有点勇气。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一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议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这里姑且不论以上这一做法有多大好处,只是说它的确一改了过去那种在习作讲评课上通常仅由教师评议讲析的习惯做法,“交流”乃属创新之举,而“评议”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做法还多少带点“教学民主”的味儿,与传统的做法相比,总算是进步了。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这样做,其目的在于诫人以谬,让学生引以为鉴,同时“治病于已然”。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应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应当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似乎没有尽到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的义务,但我以为这倒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广大语文教师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他们(包括我在内)的最大愿望之一是渴望能从“愚公移山”式的作文批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的尝试是切实可行、讲求实效的,那大可不避“偷懒取巧”的嫌疑。

合理化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设计;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有效措施

1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1.1综合性。从机械制造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在实地工作中产生的误差。基于本质和类别不同,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理念、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整体质量,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以此提高整个制造水平。1.2整体性。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规划和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合理化制定。在制定整个机械设计方案时,参与设计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合规,合理化设计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可行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出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较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2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分析

2.1工艺流程。机械制造是机械行业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技术。机械制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制造程序,它是通过劳动的方式,将现有的材料加工成需求的产品,该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为企业带来固有的利益。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提前准备需要的材料、设备等,然后就可以进行加工改造,将准备好的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或者成品。第二部分是技术程序,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半成品进行深造,这是一个细化过程,采用机械的方式,将其变成机械产品,不管在哪个生产行业,都是希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去生产制造,意图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利益。2.2加工精度的控制。在生产制造的时候,机械制造完成之后,一个半成品已经出现,此时就需要对该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也就是所谓精加工,在生产过程中,选取那种方式加工,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同一个零件,场合不同,使用标准也会不同,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要注意好每个细节。由于零件生产时使用模具或者机床进行操作,所以相关人员需要保证固定生产工具的位置的精确性,在精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精度的几个地方,分别是零件尺寸、零件外形、零件表面等。控制精度可以通过自动形成、固定标准刀等方式进行。提高加工精度是日常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使得机械加工合理化的核心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生产工具的标准以及精度要求不同,包括人为劳动导致的一些误差现象,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零件偏差。相关人员要想减少这些偏差,就应该对偏差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在产生偏差的地方及时作出调整与处理,以保证零件的精确度。一般来说,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工工具。工具的精度不够、或者工具出现磨损导致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都会导致偏差的产生。所以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对加工工具做一个调整与修正,以便达到精度需求。同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由于内力外力的影响,导致一些生产工具的变形,造成误差,所以需要对生产工具进行实施维护。2.3绿色创新制造工艺。在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中,会消耗许多的原料,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污染。随着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发展,在机械设计中引入绿色制造的理念已是制造发展的趋势,绿色制造的工艺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机械设计和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新的设计理念和思维不断产生,是确保实现机械设计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机械设计工作中应该结合机械设计发展趋势,设计过程中注重机械加工时创新工艺的应用,机械设计产品与产品体现出来的理念符合环保要求。机械设计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立足于机械设计成本,加强对环保技术的融入,综合考虑该机械设计在设定某项装置时,设备投入运行以后是否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降低原料成本和浪费率,保证材料不在对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满足生产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是否能循环利用以及后期的回收再利用等问题,加强对机械设计理念的创新,采用绿色制造工艺,实现产品与工艺的创新设计。

3有效措施

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一定要定位机械自身设计要求。采取优化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利用精准机械进行对零部件和产品生产,正确进行切割,同时完善加工工具,完善测量工具的校正来优化加工精度,并且以环保的理念为基础,让整个机械设计更符合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生产模式,适应当下社会制造业的生产发展,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采用CAD辅助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目前整个机械制造自动化演变中,CAD辅助设计对于工业制造技术,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在制造业中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它的绝对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各学科的技术与技能,有效结合为自身所用,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兴技术引入到机械制造业中,促进了生产的转变。CAD辅助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方面加以实践,以此来不断优化整个产品的制造流程合理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相应的生产成本,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最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论、趋势

合理化范文篇7

由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运营处于流通环节,且该环节又以供应链的特定节点为功能定位,这就使得企业风险的发生不仅存在于环节本身,还受到上、下游供应链节点的影响。

1.环节本身的风险。诸如因交通原因而出现的时间延迟,为此所发生的赔偿风险;甚至因某些不可控力而产生的风险等。尽管目前存在着风险转嫁机制(寻求保险公司理赔),但其仍将使物流企业存在经济损失。

2.供应链节点的风险。受到现有立法的影响,在流通领域中的责任划定和规避机制仍不完善,最为明显便是快递业。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不仅在于使物流企业生产不必要的交易成本,还会为此而增大会计成本。

货损的发生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物品本身的理化特性使然,另一则是因为物流业务本身的原因。在以契约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运营中,货损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是可以的,但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似乎因货损而被投诉的量却占大部分。由此可见,这也将从经济层面对物流企业导致了损失。

二、特征指向下的财务管理合理化定位

上述针对物流企业运营特征的分析似乎与其财务管理没有联系,实则不然,其为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合理化提供了切入点,即运用财务管理方法来减少上述经济损失的发生量,从而提升企业利润率。

(一)应对成本发生的定位

不难理解,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油耗不可能被避免,而重要的在于合理控制。其中,人工成本与员工人数有关,从而具有合理性;而材料成本则与成材率有关,且又与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岗位意识有关;对于油耗来说,则在于经济距离和货载数量的选择。为此,三者分别定位如下:1.人工成本。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背景下,人工成本的发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应保证人工费用的合理支出,且在福利基金的积累上也应给予企业员工充分考虑。2.材料成本。无论是物流包装还是流通加工环节都将产生一定的材料成本,这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上。上文提到了成材率问题,而这又直接取决于员工的职业素养方面,因此财务管理应集中在约束、激励员工的个人行为方面。3.油耗。油耗的控制在于稀释该项成本,这不仅需要在货物机载水平上下工夫,还应在路线选择和运距控制上做文章,且这些最终都需要强化员工的岗位意识。

(二)应对风险发生的定位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风险,其实则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物流企业往往会因这些小概率事件而出现品牌价值下降,甚至因赔偿而倒闭的情况。那么对此财务管理合理化如何给予定位呢。根据其它企业的经验,物流企业不仅需要购买保险,还应在企业基金中单独设立风险赔偿基金。关于基金数量的界定,则需要针对企业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和赔偿额度等统计数据基础上做出决策。这一点,应成为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合理化的构建要素之一。

(三)应对货损发生的定位

与上文所提到的风险不同,货损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为。由此,若加强货物运输订单控制,和强化流通环节保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便能有效降低货损的实际发生率。对于后者而言,则可以在财务资金配置上给予适度倾斜。不难理解,确保货物流通的及时和安全将极大的提升物流企业的品牌号召力。其最终效果,必然会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定位基础上的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合理化定位基础上,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财务管理人员方面

财务管理人员尽管作为主体与本文主题没有明显联系,但从组织资源的视角下来看,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意识,将能直接优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目前,针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1.增强团队互动机制。财务人员素质所内在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依赖于会计团队内部组织文化的熏陶。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营造会计人员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团队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同样,业务交流应突出个体的工作心得体会,以及对团队发展的愿景。前者能形成直接的知识外溢现象,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后者则能在团队成员间形成心理暗示,有助于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2.增强绩效管理机制。这里需要根据激励兼容原理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同时根据物理元原理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由此,可以引入第三方组织成员对财务人员的评价机制,这样将推动财务人员实施跨部门的协同活动。

(二)会计成本控制方面

1.人工成本控制。尽管正常的人工费用支出是合理的,但这并不代表人工成本没有控制的必要。在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根据项目单元将预算资金分配给该业务负责人管理。并约定在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后,节余资金或全部或按比例作为相关人员奖金发放之用。2.材料成本控制。材料控制主要存在于流通加工环节,这也是物流企业的增值领域。因需要提升成材率,所以财务管理中首先应在资金配置上对该领域进行适度倾斜,并在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后给予奖金发放和扣除。3.油耗控制。根据上文分析结论,可遵循材料成本控制方式来进行财务合理化管理。

(三)运营风险管控方面

运营风险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无法用概率来界定的,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分配必要的赔偿基金是必要的。上文假设风险存在概率和历来赔偿金额数据,那么如何进行风险基金数量的决策了。对此,本文无意进行系统阐述,因其已超出本文主题讨论范畴。这里笔者建议:在财务管理中应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将业务部门的骨干力量纳入到财务测算团队之中;并在制度保障下,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各部门联动机制。

(四)货损概率降低方面

对于因发生货损而出现的赔偿,仍应划入到风险基金管理之中。但就这里的降低货损概率而言,则应在财务资金预算的倾斜和对人员的绩效管理上下工夫。对此,上文已做出阐述。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当然,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阐述,但就可操作性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四、小结

合理化范文篇8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最后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合理化范文篇9

摘要:专项支出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甚高,专项支出使用管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将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整体效率和效益起到重要影响。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发生转换,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财政资金使用及全过程监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专项资金及其管理环节

1.专项资金基本理解

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会对国家资金实施合理化运作,专项资金即是其中一项确保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从定义上将,专项资金即为完成特定工作或达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给出专门用途的资金;从预算管理角度将,专项资金主要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向行政事业单位拨付,并用于某一专项工作或工程,同时需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项目。由概念分析,专项资金具备三大特点,即源自财政或上级单位及单位自筹部门,专用于特定事项,且须单独核算。

2.专项资金具体管理环节

根据资金使用的差异,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发展性专项和事业性专项,其资金规模大、使用影响范围广,适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的普遍实行,资金使用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管理上,具体的规范环节应分为:专项资金预算环节,如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度预算,取得财政拨款;未被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须经追加申请后争取财政专项;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如资金近授权审批、支付金额、支付方式等;专项结束后的项目决算,如结余资金管理、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分析等;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评价和跟踪调查。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非税收入使用不合理

根据相关规定,非税收入中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均应专款专用,单位内部财政对其不能加以统筹。近几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一些收入明显增加,单纯的专款专用模式已显得不合时宜,其不仅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突击安排项目,使得项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还极易致使资金大量结余,甚至使诸多政府急需安排的项目缺少可用资金,降低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如此一来,非税收入使用不尽合理,公共财政功能相对难以充分发挥。

2.制度约束不够有力

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力度,许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未明确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对专项资金支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强,当那些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行为发生时,领导予以姑息,相关办事人员难以实施强有力的监督,最终使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约束欠佳。

3.专项资金预算准备工作不到位

预算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对专项资金管理而言尤为如此。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预算的处理可以看出,专项资金预算工作中前期准备工作十分不充分、不详细,制定预算方案时不够认真、严谨,所制定预算并未细化到具体项目。作为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是专项工作的组织单位,也是专项预算的申报单位,由于其负有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则行政事业单位仍然要实施严格的申请立项、专家论证以及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在上述资金预算前期准备工作中,往往需要中介机构和专项实施单位的介入,但此类机构和单位又难免对专项资金预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把握不足,结果导致责任主体缺位、专项资金预算不到位。

4.绩效评价体系及跟踪机制缺位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专项资金有效使用的客观保证。但一些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抱持“花完钱才算完成任务”的观念,对绩效评价体系完全忽略,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合理列支现象严重。此外,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管理上缺少跟踪机制,资金流向何处、使用在哪个环节、项目实施中哪些地方更需要资金、项目实施仍缺少多少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单位均无法跟踪了解,对某些领导政绩做足表面文章的负面行为亦无法及时掌握,项目正常运行受到极大影响。

5.过程管理及专项成果管理缺失从现有情况下,较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并非对应的资金使用部门,专项资金经上级单位申请后,往往还须按照业务所需拨付给下级单位,从账务核算到资金管理,上级单位均无法对资金使用状况做出精确的反映,若下级单位又未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上级单位,则容易形成信息交流不畅、挤占乃至挪用专项资金、滋生腐败等不良现象。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具备过程管理和监督管理意识,但较多财务人员均对专项支出过程管理和专项成果管理甚为忽略,导致超预算、不合理项目列支等恶性行为屡屡发生。加上上下级单位间信息交流不畅,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难以一致,则上级单位专项资金则长期滞留,下级单位项目无法开工,即项目资金与项目进展脱节,专项资金管理失控,或者当上级单位其他工作任务紧张时,下级单位项目实施进度将被一再延误,项目开始陷入超期状态。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举措

1.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及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增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规范性。首先,应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状况,以标准项目文本方式,实施恰当管理,即通过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核定和组织实施、项目监督和考核等四个具体阶段,对项目支出预算实行全过程管理,并组织专家组对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评审,根据研究报告和评审结果,在一定规定程序下,申报项目支出。然后,要建立部门项目库,积极采取事前论证、过程监督和事后审计,不断规范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保证预决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加强财务职能和财务人员角色定位

财务职能应定位为全面参与资金使用及运转过程的决策与控制。一项专项预算批复后,财务管理将在专项资金运作中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整个资金流将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的开展、工作实践进度等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对财务部门、财务工作以及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一则合理规范财务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保证财务职能有效实现;二则财务人员正确树立角色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关注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尤其要对资金流向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促进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对专项资金运转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方面,在具体实践中,还应完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促使资金管理者、使用者、财务人员对资金申请、下拨、使用、报销结算等全过程均十分了解,任何人员均不得违规办事。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应建立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和评价制度,建立科目设置、结转等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将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纳入“拨入专款”、“专款支出”科目中核算,同时规定“专款支出”的结转时间定在项目完成后,由有关部门单独列报,年终“拨入专款”余额须向拨款单位单独报账且获得核准项目时,方可予以结转。通过对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专项资金完整性与安全性才得以实现。

4.强化绩效评价对专项资金支出的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集中专项资金之财力办大事、要事,这促使资金管理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施严格控制,以保证专项资金存在的意义。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则是对专项资金使用最优的监控手段,比如先由各级主管部门通过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区分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科学的方法评价和奖惩专项资金使用状况,最后根据考评结果审批年度专项资金,使财政拨付资金和事业开展项目尽可能保持进度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刘欣.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第28卷(1).

合理化范文篇10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内容包括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负债、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以及制定并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开支标准、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工作目标是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降低行政事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工作任务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制预算,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工作特点: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二是其财务管理过程是服务社会,使社会利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多、人员多、支出多,加强财务管理,对于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意义重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按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三大核心模块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财务管理程序、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阻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进程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势在必行,其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规范财务管理者的行为,便于堵塞漏洞、节约财政资金。2.通过预算核算,整体规划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3.通过资金使用预测和控制,对资金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进一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上级及有关部门提供全面系统的经济信息,为改进资金使用提供重要依据。4.通过财务管理的监督、调控职能,对单位违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制止,避免资金浪费与经济犯罪。5.通过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全方位管理功能,更好地发挥资产的作用和效益,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即使有计划、有项目预算也是流于形式或是前几年项目累加,而不是按当年方针政策及地方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进行预算编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2.专项资金未单独核算,项目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专项资金预算方案较粗,或者未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与行政事业经费混淆使用,在一本账上反映所有资金的收支余情况,或是干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特别是有些财务管理人员意识不清,认为只要到单位财务账上的资金,都是单位资金,怎么使用,要由单位说了算的观念。3.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是有制度但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单位内部牵制机制弱化现象严重,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存在会计、出纳兼职现象;还存在审批报销程序欠规范,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会计监督职能执行不力等问题。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建账和核销,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变卖、报废等没有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极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4.财务支出控制不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控制不严,不按标准执行,如特殊人员补助、会议费、招待费等,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看人行事。尤其是用专项资金如工程项目中列支招待费、人员支出等其他费用,有的甚至还没立项,资金没到位就已列支了各项费用,挤占了专项资金。“折了东墙补西墙”,给财务管理造成很大被动,也使得一些专项工程因缺乏资金不能按期完成或者是偷工减料,不能保证质量。5.财务人员管理不够规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专职会计人员短缺,存在会计、出纳一肩挑的现象,兼职会计无证上岗;会计岗位人员变动频繁、随意,业务衔接不到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没有经过基础性的业务培训与学习,缺少大局意识,财务管理随意,只知道管理资金,不能履行财务管理的监督与调控职责,有时出现财务支出唯领导论。6.缺乏系统、科学的财务分析。受单位人员素质限制,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甚至有些单位就只是一个出入均衡的盘点,导致单位决策者不能统筹运用资金,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