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9:54:33

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1

___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_(接受转送机关):

______(申请人)不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我们依法已予受理。我们认为,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______________(不合法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七条和其他有关规定,现将有关材料转去,请予审查处理,并望回复。

年月日

(行政复议机关印章或者行政复议专用章)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0**年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令119号)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76号),现就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确立为一项重要的行政监督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4号)明确提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20**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作为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政府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依法开展和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于规范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从建设法治政府的大局出发,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

(一)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县、各区人民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区(县)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报本级政府备案,同时抄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机关报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报管委会备案,同时抄报市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参照上述规定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在每年12月15日前,将当年度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备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严格落实备案审查制,认真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报、有错必纠”。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三级政府、二级监督的备案工作机制。要规范制定规范性文件行为。一是制定主体必须为各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政府派出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二是制定内容为涉及或者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关系,涉及社会管理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措施、规定;三是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规定;四是必须遵守重大事项由制定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通过,主要负责人签署,法制机构统一审查,公开等程序。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临时机构、代管机构以及为加强专项性、阶段性工作的领导、协调而建立的各类领导、协调小组等非常设机构,不得制定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违反上述规定制定的文件,对外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根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机关要对的规范性文件负责,上级行政机关有权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并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要切实加强备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报送备案责任制度,备案登记与定期公布制度,备案工作报告与绩效评查制度,检查、通报制度,备案统计与信息交流制度,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三级政府,二级监督,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体制。实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的责任制。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坚持“谁制定、谁报送、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要采取措施,防止规范性文件不报、漏报、迟报或者报送工作不规范等现象的发生。

对备案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是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认真履行该项职责,建立健全备案审查工作制度,切实承担起具体指导和组织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责任,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

(一)报送备案。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由其法制工作机构(乡镇一级由乡镇人民政府)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直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直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报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提交正式文本、制定说明各5份,备案报告、相关依据或者材料各1份,并同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电子文本。

(二)备案登记。对于符合报送备案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构应当及时予以备案登记;不符合报送备案要求的,备案审查机构应当及时通知制定报送备案的机关补充报送或者重新报送。

(三)备案审查。

1.对已进行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备案机关的法制机构应当在30日内对报送备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书面通知制定机关。备案机关的法制机构提出改正意见的,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自行改正,并书面答复处理结果。

2.政府法制机构在审查规范性文件过程中,认为需要有关机关提出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需要制定机关补充提供相关材料或者说明情况的,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补送材料、说明情况。

3.备案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在审查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超越制定机关法定权限,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内容不适当的,应当提出改正意见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并通报批评;审查发现不同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之间有矛盾的,应当进行协调,协调不一致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经审查发现行政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或者不当规定,继续执行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在制定机关改正之前,备案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作出暂停执行该行政规范性文件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的决定。

4.情况报告。区(县)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年度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并抄报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四、加强领导,保障备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3

为确保我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根据《**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省人民政府令第119号)的规定,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对我市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工作的依据、原则

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以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策规定为依据,按照“谁主管,谁清理”的原则进行。清理重点是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收费、摊派、处罚等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凡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与上级政策规定相违背的,无法定依据擅自设定行政许可或规定权利义务的,以及因所规范的事项已完成、因时间推移已自然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应予以修改或废止。

二、清理工作安排

市政府印发、批转及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转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按“谁主管,谁清理”原则,由市政府主管部门按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提供的文件目录,逐个提出“继续执行”、“修改”、“废止”的清理意见及修改或废止的理由(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起草、共同负责实施的,由主办部门负责),填写《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意见反馈表》,于2004年11月30日前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径送行政中心2号楼7楼行政法规处)。市政府主管部门对认为需作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应及时重新起草并附上修改说明,按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批程序,上报市政府,经批准后重颁;对需要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对废止理由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废止。《**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湖政函〔2004〕11号)中已明确要求修改但至今尚未完成修改的规范性文件,有关主管部门应抓紧完成修改稿的起草和上报。

市政府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按本通知要求,由各制定机关自行清理。

各县、区人民政府应按本通知要求,对本级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清理部署。

三、工作要求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4

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到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查找出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修改、废止,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规范性文件的有机衔接,更好地发挥规范性文件在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清理的范围和原则

(一)清理范围。

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联合下发的、作为行政管理依据或与法律、法规实施有关的文件。

(二)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服从并服务于我市工作大局的原则。努力做到规范性文件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凡不适应我市改革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或修改,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二是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确保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确保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协调和衔接。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查找出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有重点、分步骤地加以解决。

四是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对含有加重企业负担、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废止。

三、清理的依据和方法

(一)清理依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年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年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8号)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年立法计划。上位法作了修改,下位法必须作相应修改。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规定。

(二)清理方法。

一是要按照谁起草、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的办法组织开展清理工作。二是要广泛征求各面意见,做到开门清理。三是要集中清理、分类处理。四是要分工负责,抓好督促落实。

四、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市委和市政府及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文件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清理;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市法制办公室予以配合进行清理。市政府其它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人,切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清理工作任务。各县(区)清理工作参照市政府部署,结合各自实际自行作出安排。

五、清理工作程序

政府部门负责实施的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市委和市政府及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文件,首先由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清理工作的范围和标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现行政策,逐件逐条认真对照检查和梳理,提出修改、废止的处理意见及其理由,报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处理。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清理。

六、清理时间安排

本次清理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全面部署规范性文件清理任务,明确清理责任,提出清理要求。

2、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完成所承担规范性文件的初步清理工作,并结合清理出的每1件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或废止的初步处理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分别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法制办公室。

第二阶段:

1、市政府办和市法制办根据规范性文件清理的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提出予以废止、宣布失效、进行修改、重新制定等意见,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是指本局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

第三条规范性文件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统一、公开、公众参与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

第四条局办公室、法规股和各有关职能股室,依照本规定分别履行规范性文件管理的相关职责。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不得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不得违法限制、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不得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

第六条起草文件应当认真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拟规定的制度和管理措施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起草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网络或媒体上公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起草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公众意见有重大分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举行听证会听证。

第七条起草文件报送规范性文件送审稿,须将送审稿及其起草说明、依据、采取各种方式听取意见的材料或听证会议相关材料一并送局办公室。

局办公室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对材料的齐备性、规范性和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材料齐备、规范且确有必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移送法规股审查。

第八条法规股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就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并向局党组提交合法性审查报告。

第九条法规股对合法性审查发现的问题,分别情况,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本局不具有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的法定权限,或者送审稿的主要内容不合法的,建议不制定该规范性文件。

(二)应当事先请示县人民政府同意的规范性文件,尚未请示的,建议待请示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再制定。

(三)应当公布征求意见稿但尚未公布,应当听证但尚未听证的,建议退回补正程序。

(四)送审稿的个别具体规定不合法的,逐一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第十条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通过的,由其分管局领导审查同意后,提请局务会议审议决定。审议通过的,由局长签署。送审稿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请审议和签署。

因重要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通过后,可以直接提请局长决定和签署。

第十一条规范性文件经局长签署后,由办公室编好文号,报县政府法制办登记。报送规范性文件登记,应同时报送登记报告、编好文号的规范性文件纸质文本3件和电子文本1件,制定依据、起草说明、法规股出具的合法性审查报告等材料。

第十二条报送规范性文件登记,经县政府法制办受理并予登记的,办公室收到《规范性文件登记通知书》并拿到统一登记号后,印发纸质文本。印发时在文件左上角第一行标注法制登记号。

报送规范性文件登记,县政府法制办不予受理的,由局办公室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按县政府法制办要求整理材料,再行报送。

报送的规范性文件县政府法制办不予登记的,由局办公室提请局务会议讨论决定是否有权制定和是否确有必要制定该规范性文件,如有权且确有必要制定该规范性文件,应重新起草文件,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如无权或没有必要制定该规范性文件,由局务会议决定不制定该文件,由办公室撤销该文件登记号。

第十三条规范性文件应当于统一公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但是,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律、法规、规章、上位规范性文件执行,或者不利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应当在文末注明。

第十四条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5年,但是标注“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2年。部署阶段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明确规定失效日期。

起草规范性文件的职能科室应当于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进行评估,需要继续执行的,向办公室报送登记需要的相关材料,由办公室送法规股审查后,按规范性文件登记的有关程序重新向县政府法制办报送登记,重新登记和公布的规范性文件自公布之日起重新计算有效期。

第十五条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实行定期清理与即时清理相结合的制度。

规范性文件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政策,或者没有合法依据,或者与同位阶其他规范性文件抵触,或者含有地方保护、行业保护、行政垄断等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要明令废止。

规范性文件施行满5年,标注“暂行”、“试行”的规范性文件满2年,或者有效期未满,但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要宣布失效。

有效期未满,规范性文件合法且需要继续执行的,确认为有效;

有效期已满,确需继续执行,且无废止情形的重新登记公布。

局机关每两年清理一次规范性文件,于偶数年的第三季度全面清理,各职能股室应于该年的月15日前,对股科室业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分继续有效、重新公布、修改、宣布失效或者废止五种情况报局办公室。

如遇情况变化,需要修改、宣布失效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由各职能科室及时报告办公室,按相关程序予以处理。

第十六条修改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办法关于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规定执行。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执行的规范性文件,按本办法规定办理。

宣布失效和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由局办公室向局务会议报告同意后,向县政府法制办报送。

第十七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本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咨询要求解释的,由法规股答复。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6

第二条本市规范性文件的备案,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由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或由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或由区县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或由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决定、规定、命令、办法、细则、通知等文件的总称。

第三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为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带有实施性、执行性,具有下列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备案:

(一)行政处罚;

(二)行政强制措施;

(三)行政审批许可和登记、备案;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市场准入条件、标准、范围、资格、资质;

(六)涉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

(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规定的其他义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制定的涉及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人事、财务、外事等文件除外。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的规范性文件负责。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实行首长负责、分级管理、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应当自之日起20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市级组织及区县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市人民政府备案。

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管理的下属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经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审查后,向市人民政府备案。

(二)区县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区县级组织及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区县人民政府备案,同时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单位向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并由联合制定的部门和组织分别向各自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领导本市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

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职责。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一)、(三)项规定,负责向市人民政府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并履行监督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二)、(三)项规定,负责向区县人民政府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并履行监督职责。

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法制机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一)、(二)、(三)项规定,负责向本部门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

第八条依照本办法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径送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法制机构,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备案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的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说明及政府法制机构审核意见。

备案材料按照规定的格式装订成册,一式五份。规范性文件备案格式,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制定。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同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

第九条规范性文件说明及法制机构审核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文件的必要性、依据及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政府法制机构对规范内容和制定程序的审查情况。

第十条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法制机构予以备案登记;不符合第三条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符合第三条,但不符合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暂缓办理备案登记。

暂缓办理备案登记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报送备案或者重新报送备案;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

第十一条经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向社会公布。

经市人民政府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在《天津政报》上公布;经区县人民政府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在本区县范围内采取适当形式向公众公布。

未经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属于未完成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不视为规范性文件。

第十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内容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书面提出审查建议,政府法制机构自接到书面审查建议之日起60日内,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并答复建议人。

第十三条政府法制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就下列事项进行实体和程序审查:

(一)超越权限;

(二)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三)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一致;

(四)内容和形式不当;

(五)违反法定程序。

第十四条政府法制机构需要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补充相关材料、说明有关情况的,有关制定机关应当在收到补充、说明通知之日起7日内报送有关材料和说明情况;向有关机关致函征求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在收函之日起10日内函复意见。

第十五条政府法制机构在备案审查中发现问题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二)、(四)、(五)项情形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法制机构建议制定机关在30日内自行改正,自行改正期间规范性文件停止执行;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改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法制机构提出撤销、改变的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二)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项情形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必要时,还应当征求不同制定机关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三)向区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有关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意见不一致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四)规范性文件在制定技术上存在问题的,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法制机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意见,由制定机关自行处理。

第十六条政府法制机构按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审查处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自接到备案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制定机关;需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的,可再延长30日。

第十七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案机关备查核对。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八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有权查阅下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制定的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关机构应当支持配合。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基本原则,配置

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可以概括为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和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而制定、修改、废止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的权力。[①]由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权力主体有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而且权力本身缺乏规范性的程序规制,行使频繁等特点。在实践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存在较多的失范现象,为防止这种权力失范,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配置进行系统的研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是我国行政法治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权力的规制

为防止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配置的无序和失范,保证该权力合法、适当、高效的运行,配置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除遵循行政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外,还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协调、统一原则

我国行政机关的整体是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在行使行政权时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要遵循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行政机关要相互协调,避免冲突。《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第110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应保证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与上级文件的一致性。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应尽可能的保证内容之间相互协调、衔接。以免造成行政相对人无法确定行为标准,无所适从的局面。应尽可能的避免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同一区域内重复规定和相互脱节的现象。需要由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共同完成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同机关之间应加强协调、联系;一个行政机关独立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也应尽可能参阅其他机关的相关规定。

当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可能与以前的相关文件冲突时,若是同一机关制定的应对旧文件进行废止或改变;若是不同机关制定的应报请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裁决后再制定,以避免规范的冲突。在现实的权力运行过程中,这一条原则并未得到切实的遵循,造成了大量的相互冲突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出现,使行政相对人无法确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严重影响了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实现。如发生在哈尔滨市的哈尔滨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扣留“120”急救车事件就典型的反映了这一问题。[②]

(二)应急性原则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英国思想家洛克曾经说过:“在某种场合,法律应该让位于执行权,因为世间常能发生许多偶然的事情,遇到这些场合,严格的呆板地执行法律反而会有害。”[1]

在出现紧急状况的情况下,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可以超越法律的规定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效率高,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从而保证国家行政机关紧急权力的行使,以便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权益的目的。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危机的紧急时刻颁布了《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通告》[2],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人的自由活动进行限制,有效的达到了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③]

但是,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并非毫无限制,不受任何限制的紧急权力是宪政实践所不允许的,以免被滥用。一般而言,行政应急权力的行使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若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3]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时,也应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在紧急情况消失后,应及时的废止在紧急情况下制定而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否则就违背了应急性原则。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原始配置及现实问题的改进

(一)宪法、法律规定的职权

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首先源之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职权,我国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主要规定在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相关的法律中。[④]但是这些法律规定也凸显出一些现实问题和不足,有必要从完善法律规范着手予以改进:

一是法律概念内涵不明确、法律规定缺乏统一性。现行的法律规定比较常用的用语是“规定行政措施”和“决定和命令”,但是法律上对于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并没有严格的界分,适用比较混乱。突出的表现为对行政措施的规定。根据《宪法》第89条和107条的规定,国务院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和命令。并没有明确赋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规定行政措施的职权。但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却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关于行政措施的内涵,至今无法从法律上和理论上完全厘清。

二是缺乏规制职权的规范。宪法和法律往往只规定了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而没有规定对这种权力进行规制的措施,如必要的程序规制、监督制约等等。

(二)授权

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除了源于宪法、组织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外,有的还来自授权。授权的规范可以出之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也可以是上位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授权的规范中,一般明确规定被授权的机关,授权的内容,被授权机应该在所授予职权的范围内来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我国目前对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授权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对该权力的规范和控制。

一是有的授权规定的被授权行政机关不明确,容易导致所授权力的被滥用,起不到授权的目的。如《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第69条规定: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有的不仅授权机关不明确,而且和制定规章等其他的授权混合在一起。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第79条规定:实施本条例需要制定规章或者其他具体办法的,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制定。

二是授权规定过于笼统、简单,一般不规定被授权行

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程序、范围和内容等,而且缺少对所受职权的适当的控制。以至于会出现“授权空泛则直与无须授权并无二致,驯至‘子法’超越‘母法’而不自知。”[4]现在有的授权机关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授权的同时有时会注意规定授权控制程序的内容,如《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第69条的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授权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同时还规定了批准程序。为了使所授职权合理的得以实施,规定必要的程序控制是应该的。

三是授权的对象错误。表现为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授予不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和独立行政管理职权的机构或行政机关的内部组织。如国内贸易部1994年的《商品流通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试行办法》第26条规定:本办法由国内贸易部政策体制法规司负责解释。这种不当的授权在实践中应予以纠正。

三、不同种类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具体配置及法治化的路径

为了更具体的研究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有必要在行政规范性文件科学分类上的基础上来分析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不同的分类。有的学者认为依据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果可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创制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即为了弥补行政法规范或上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空缺,为相对人创设了权利义务的文件;二是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即没有为相对人创设新的权利义务,而仅仅是对现有行政法规范和上级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解释的文件。三是指导性行政规范文件,即为进行行政指导而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对相对人没有强制的约束力。[5]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有合理性。因为是否设定新的权利义务,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要求也不同。为了更直观的的区分不同种类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可以把创制性行政规范性文件称为设定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

(一)依职权设定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应进行必要的限制

行政机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职权,来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但是行政机关依职权制定设定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不受限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对行政机关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依职权为相对人设定义务,应加以限制。而有些义务行政机关是不得依职权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设定的。

设定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类似于我国台湾地区的职权命令。对于行政机关依职权设定不特定相对人的新的权利和义务,台湾地区在实务上肯定了行政机关的这一做法,台湾地区法院曾经以判例予以支持。但有人在理论上对此提出了疑义,主要是以下的理由:“唯各机关均有其法定职掌,若承认行政机关的依其法定职权限制人民权利之命令,势将使‘法律保留原则’徒托空名,并致首开‘授权明确性原则’形同具文。”“自法律保留观点而言,因职权命令欠缺法律之具体授权根据,不得规定人民权利义务事项。”[6]

我国目前在事实上存在大量的依职权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如前几年各地纷纷制定的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制定主体不仅有直辖市,较大的市的,而且包括大量的一般的辖区的市,甚至区、县的人民政府。不仅设定了相对人在某些时间段和某些区域不得燃放烟花、爆竹的义务,有的还直接违反《行政处罚法》第14条的规定设定了大量的行政处罚。[⑤]

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排除人们对行政行为自我合法性的疑义,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护相对人的权利,有必要对这类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因为行政规范性文件由于其制定程序的相对简单性,制定机关的多层次性等原因,和已被《立法法》纳入“法”的范畴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相比,不可避免的在相对人心目中的公信度会相对较低。行政规范性文件很多是的行政机关自己来执行的,行政机关通过这种相对公信度较低的文件自己为相对人设定权利和义务,自己来执行,就容易出现“自己做自己案件法官”的情况。“行政权因其本身便有高度聚合之特征”“过度集中于同一行权主体而导致压制性权力结果”[7]很可能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且在行政机关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时候,相对人就会不可避免的在心理上怀疑行政机关为设定义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怀疑行政机关会滥用权力。从而影响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的效果和权利义务的实现。

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为及时有效地行使行政权来调控社会关系,维护公共利益,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简洁、迅速的特点,可为相对人暂时的设定相应的义务。而且其义务性规定可以突破法律保留的界限。

笔者认为,对于依职权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则不受此限制的约束。因为随着现代“服务行政”理念的确立和发展,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既是行政的性质也是行政的目的。在没有相应法律规范规定的情况下,行政主体通过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来创设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是为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

(二)依职权和依授权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竞合和消解

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法律的执行机关,为了具体实施和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统一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在其职权范围内可以对之进行解释。若以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的话,就形成依职权制定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条文中授权有关行政机关就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作出这种授权后是否具有排他性?其他的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依职权是否还可以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两种解释权的权力竞合。

笔者认为,即使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授权某行政机关解释的规定,其他的行政机关依职权仍然可以进行解释,因为这是行政机关依职权执行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必然的需要。但是从权力位阶上讲,二者不是完全平等的,依职权的解释权应从属于依授权的解释权。因为既然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了授权,就表明其制定主体对被授权机关解释的一种效力的认可,可以理解为是制定主体本身解释效力的一种延伸,而制定主体对于其自身解释的正当性的认可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依职权作出的解释不得与依授权作出的解释相抵触。与这种解释权的竞合规则相适应在对同一规范进行解释时,依授权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运行时应优于依职权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依职权产生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范不得与依授权产生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范相抵触,在发生抵触的情况下,则不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三)补充性和具体化的解释性文件制定权的界限和标准

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根据其内容和目的不同又可分为:补充性文件和具体化文件。补充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界限不明或一些技术性术语含义不确定的、或者一些规定的漏洞所进行的补充性解释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和设定权利义务的行

政规范性文件对原有法律、法规、规章和上位规范的补充不同,这种补充性文件并不设定新的权利和义务,仅仅是一种解释。具体化文件是指为了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具体的情况,为了更好的把握相应的尺度和标准所作的具体化解释所形成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机关制定补充性规范不是任意进行的,不是完全主观的,应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是不能超越被解释规范字面的可能的含义和不能违背规范制定者的目的,也不得设定新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客观的条文含义的约束。制定补充性规范主要有以下的方式:一是限制解释,是对被解释规范条文所进行的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通常在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大于规范制定者原意之时进行这种解释。二是扩充解释,是对被解释规范条文所进行的广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通常是在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窄于规范制定者原意时进行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超出被解释规范的可能含义。三是字面解释,是对被解释规范条文字面含义所作的解释,是为了准确的表达规范制定者的原意。主要有对其中的一些技术性术语,专有名词进行的解释等。

因为这一类解释涉及到规范制定者原意的明确和模糊性规定含义的确定。若被解释对象是法律的话,应该尽可能的在理解立法原意的基础上做出。若被解释对象是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尽可能的由制定机关来进行解释,这样形成的解释性行政规范性文件会更具有合理性。若是由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制定的规范进行解释,为防止解释的偏差和解释权的滥用,可以考虑解释性文件制定后由制定被解释规范的行政机关进行批准。

具体化的解释主要是应该充分衡量具体的情况和被解释的规范,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首先解释应该在规范确定的范围内来确定相关的尺度和标准,否则所作的具体化的解释是无效的。确立的标准应该明确、具体,富有操作性。其次解释应该具有合理性,应该体现适当、适度和公平。应该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不应该做不符合实际的解释。在作出解释时除非有法定的理由,对所有的人都应该平等的对待,标准和尺度应该有统一性,避免行政相对人无所适从,以至于造成对行政机关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的冲动。

注释:

[①]理论界在使用“行政规范性文件”这一概念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内。狭义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而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可反复适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本文是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②]哈尔滨市“120”急救车依据黑龙江省物价局、交通厅、财政厅2003年联合的《关于对“120”急救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的通知》(黑龙江省物价局、交通厅、财政厅于2003年6月9日联合)要求免费通过收费站。哈尔滨机场高速路收费站依据黑龙江省物价局、交通厅2000年联合的《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机动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黑交发[2000]263号文件)的规定不与放行,造成被急救人员死亡的严重后果。黑龙江省物价局、交通厅对两个文件都参与了制定,而其中的规定仍然有冲突。参见《〈30元“买路钱”卡住“120”急救车〉幕后新闻——相同部门发出不同文件》,《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9日。

[③]在此北京市人民政府就行使了超越法律规定的紧急权力,因为根据我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行政规范性文件显然是不能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的。而且这个通告也突破了《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根据该通告的规定,其制定依据是《传染病防治法》第24、25和35条的规定。但《传染病防治法》第24、25和35条只规定对相关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不包括其他人员。但北京的通告规定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及疑似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的密切接触人员也要进行隔离,显然突破了《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限制了密切接触人员的人身自由。

[④]如《宪法》第89、90、107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61条等条款分别规定了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⑤]如《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区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岳政告[1999]3号);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周村区人民政府关于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周政发[1999]15号)以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规定了罚款、没收等处罚措施。而1996年实施的《行政处罚法》第14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金石。行政应急性原则。行政法学研究[J],2004,(1)。

[2]北京日报[N].2003-4-24.

[3]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35.

[4][台]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三民书局,1996.247.

[5]叶必丰、周佑勇。行政规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78.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8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章清理工作的通知》(政办发〔〕45号)精神,保持规范性文件清理与法律、法规、规章清理的有效衔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现就我市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清理的范围和任务

(一)清理范围。1994年建市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含开发区,下同)及其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制定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二)清理任务。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8号),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通过清理,切实解决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相互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对涉及向企业收费摊派、加重企业负担、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的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在清理工作中,要注意对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认真梳理、查找存在的问题,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者不一致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从制度和源头上切实解决企业负担过重、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遵守清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时间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法制统一原则。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要与法律、法规、规章清理保持有效衔接,以保证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各级政府在清理工作中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通报清理工作的情况和问题。

2.坚持“谁制定、谁清理,谁执行、谁清理”的原则。市、县两级政府及其部门、乡(镇)政府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由规范性文件原起草部门负责进行清理,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牵头主办部门提出清理意见,并主动征求协办部门意见;制定部门被合并、撤销或调整的,由目前执行该规范性文件的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3.坚持开门清理原则。各地各部门在清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时间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8月15日前完成清理工作任务,对本地本部门起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完成废止、修改等工作程序,并形成清理报告;对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建议,填报《规范性文件清理意见、建议表》(附后)。各地各部门将清理情况和意见建议表汇总后,于8月15日前报送市政府,抄送市政府法制办。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审查认定各地各部门对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提出的清理建议,综合形成处理意见报市政府。对需要废止、宣布失效、修改或作出其他处理的规范性文件,按规定完成废止和宣布失效等工作程序;其他需要修改的,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规划。

清理工作完成后,各地各部门要将本级本部门规范性文件清理情况和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通过部门网站、政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布。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9

为确保我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根据《**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省人民政府令第119号)的规定,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对我市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工作的依据、原则

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以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策规定为依据,按照“谁主管,谁清理”的原则进行。清理重点是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收费、摊派、处罚等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凡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与上级政策规定相违背的,无法定依据擅自设定行政许可或规定权利义务的,因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部门处罚权应作调整的,以及所规范的事项已完成、随时间推移已自然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应予以修改或废止。

二、清理工作安排

市政府(含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转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按“谁主管,谁清理”原则,由市政府主管部门按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提供的文件目录,逐个提出“继续执行”、“修改”、“废止”的清理意见及修改或废止的理由(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起草、共同负责实施的,由主办部门负责,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调整的,由原主管部门负责),填写《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意见反馈表》,于2005年11月30日前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径送行政中心2号楼6楼行政法规处)。市政府主管部门对认为需作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应及时重新起草并附上修改说明,按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批程序,上报市政府,经批准后重新;对需要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对废止理由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废止。《**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湖政函〔2005〕1号)中已明确要求修改但至今尚未完成修改的规范性文件,有关主管部门应一并清理并抓紧完成修改稿的起草和上报。

市政府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按本通知要求,由各制定机关自行清理。

各县、区人民政府应按本通知要求,对本级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清理部署。

三、工作要求

规范性文件范文篇10

为确保有计划、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2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基本原则,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把改善民生、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重点。要全面体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促进政府职能、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切实转变。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及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性文件确定的行为规范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计划所列的规范性文件项目,由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治县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政发〔〕38号)、《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通知》(五政办发〔〕8号)和《自治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2年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通知》(府法办发〔2012〕1号)的规定起草。在起草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基层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相关专家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起草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应经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并将有关依据、起草说明和各方面的意见及其它有关资料一并提交。

三、县政府法制办公室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对照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审查、修改和协调。要维护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严肃性。确因国家政策调整、上级明确要求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年度计划的,由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研究提出意见并报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