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2:23:31

构建路径

构建路径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路径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工作当中的具体工作流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其依托于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工作要求,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计工作里,将会计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要素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进行储存。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会计信息模型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构建,达到会计信息共享的目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则主要指把会计与信息化结合运用过程中,所产生一些重复性的事务通过会计标准进行收集处理,把会计标准作为基础,从而将会计行业的活动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时候需要注意整体性、结构性和分类三个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将会计工作中的不同要素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产生要素间的制约关系,发挥信息化优势。其次,结构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将会计工作的规律作为基础,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把会计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合理分布相关会计信息,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分类的原则要求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要将相似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基础、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划分,方便后期的会计处理工作,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框架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需要按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首先根据体系框架的结构,确立相应的构建原则,并建立起会计模型,在前导、规范、结构、解析四个层次的标准下,对体系进行科学性定位,找到会计标准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制定建设目标,进而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促使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实现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规范。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以各个信息平台为基础,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资源能够在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流动共享,这促使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大大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会计工作的成本也因多重列报、会计数据不兼容的原因而增加,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构建会计数据标准系统,以便更广泛地共享会计数据资源。近年来,国家标准《XBRL系列技术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得到了一致应用,在会计数据资源的共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准则以及会计信息安全准则等准则内容的实施,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将会更加便利。

(二)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在当前阶段,会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以及功能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功能更全面的新会计软件的速度也在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开发工作提供帮助,确保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有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标准化系统供软件开发人员使用,有效地缩短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周期,这对于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公司和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会计信息质量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不完善的信息收集途径以及错误的核算结果往往都会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产生不良影响。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化体系,需要加强对于会计使用流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共享性。这样既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水平,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有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计信息化产业实际上就是以会计工作作为核心,对多种软硬件产品进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而且还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在会计信息化当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但是在这一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软件的适用方,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及软件开发商之间很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对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是通过构建统一化的信息标准体系,能够为这一系统当中各个产品的生产工作以及服务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而促使这一产业链当中各方之间的信息壁垒的效果被消除,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尚未成型,在建设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初具规模,其整体布局方面有欠妥当。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标准有利于对高质量信息的搜集和对比,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成形,信息分类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

(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专业人才,但如今,我国的大部分会计从业者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意识欠缺,这对体系的构建极为不利。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水平与信息化程度差别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很艰难。

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

一般来说,这种应用标准主要是对与会计信息有关的管理、技术以及操作等事项的相关标准进行规范。以企业会计为例,相关的会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这些准则,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处理会计数据并编制财务报表。会计信息审计师(即内部审计师)必须根据公司会计准则和其他劳工准则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审计;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他们需要对数据分析技术的标准整合、统计和分析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公司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由此可见,构建新型应用标准可以整合和使用公司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会计数据,充分发挥其价值,其在公司账户管理和运营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构建会计信息资源标准

一般来说,建立会计信息资源标准的最主要目的是对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优化,促使会计数据的可用性得到提升。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会计数据是各个经济活动部门通过会计系统来收集原始数据,在这些收集的数据当中往往会夹杂着非常多的无效数据,这些数据不但不具备任何的使用价值,但是还会促使数据处理的负担大大增加。第二个阶段就是中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各种原始数据,促使各种未知的会计数据被消除,促使各种会计数据的价值得到提升。第三个阶段是最终阶段,在这一阶段各个会计人员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按照会计资源标准对保留的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并为公司管理人员编制会计数据分析报告,以突显会计数据资源的价值。

(三)构建会计信息安全标准

这一安全标准主要是在与会计数据安全有关的技术、数据以及管理标准当中比较适用。随着会计信息的不断发展,会计资源变得更为宝贵,而且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所以很容易会出现会计信息在传输以及存储过程中丢失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针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详细来说,需要制定数据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以及物理安全标准和数据安全标准。针对物理安全标准来说,主要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的各种软件、硬件及其工作环境。例如:数据安全标准主要是为数据传输以及存储的安全提供保障,最常用的一些数据安全保护方法有权限验证、数据备份以及数据加密等方式,这能够为数据安全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针对网络系统安全标准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针对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用于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建立会计信息安全标准,可以全方位、立体地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

(四)构建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产业指的是市场当中与从事会计信息化相关业务以及与其相互关系的有关部门的集合。在构建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方面,根据标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自治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是对审计单位时都具备开展会计信息化的条件进行审核。针对人力资源来说,企业当中的相关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经验,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软件来完成日常工作;二是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对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评价。在企业日常会计工作当中运用会计信息化业务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最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务水平,进而督促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

(五)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有关的工作起到规范作用所运用的规范。如果以会计行业的普遍生涯发展规律为依据可以将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模式都对应着一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首先,建立开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市场中,高校以及一些其他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的培养对象以及培养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关的培养内容兼顾了会计专业的涉及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与一些重要从业技能。对于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培养的内容主要偏向于应用会计信息技术。其次,对政策性的开发模式进行构建。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核心,以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进行参考,以此为标准对会计从业者严格要求,提升会计从业者的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全面提升会计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使用性开发模式。参照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的标准与会计信息化岗位的标准,针对会计从业者设计适合他们的开发模式,其中既需要涵盖入职前的培训,同时更需要包括入职之后的技能培训等,及时更新会计信息工作人员的技能信息,保证其综合能力对当前岗位的胜任;最后,建立提高性的开发模式。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与高校为主体,对会计从业者的技能信息要实时掌握,并为其提供进修和深造的机会,同时对会计从业者进行专项特训,切实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也有助于从业者获取级别更高的从业证书。

五、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朝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的方向发展

针对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方向来说,需要以政府作为主要,需要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的工作,切实推进政策的执行。具体来说,政府应当对会计信息化标准进行总体设计,制定总框架,拟定各项具体标准,最后推动设计体系的落地实行,并在其中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为会计信息化标准的最后建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接下来的建设重点会落在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和互联互通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应当对局势进行实时追踪,紧跟发展趋势,优先解决会计应用工具方面的问题。如今,我国的跨境贸易额持续上涨,抓住机遇,加快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加快完善技术规范。以上内容都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

(三)朝着对接国际、多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会计信息化飞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以及大数据的深入发展使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在这方面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当对国际标准加强研究,在对原有体系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而且详细的标准体系,主动与国际对接,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共同参与,以一个合作包容的态度为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信息技术与会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加速对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务之急。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在短时间内促使会计数据的质量得到提升。通过加强对会计资源使用价值的挖掘,能够更好地将会计信息在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出来。从整体上来看,其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当前阶段随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些技术与会计行业也越来越密切,这对于产业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针对当前阶段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学习国际上一些高水平的准则,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而且更为完整的会计标准体系,进而促使我国的会计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25(07):164.

[2]陈小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探讨[J].财会学习,2016(07):109-110.

[3]陈义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3):252.

[4]唐皓.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60+62.

[5]孙国浩.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J].商情,2018(06):14.

构建路径范文篇2

关键词:和谐政府;社会制衡;中间机构;民情

一、社会制衡思想的内涵与缘起

所谓社会制衡,它是与权力制衡相对应的概念,最初表述为民主的社会先决条件或者是民主的社会因素,随后直接表述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社会制衡,相对于国家权力制衡而言,被定义为非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它是国家权力的外部制约机制。

社会制衡思想由来已久。19世纪法国的社会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对社会制约权力机制在政治民主的发展中,在公民社会的培育中,在政府运行的外部制约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了深刻揭示。托克维尔始终在寻求一种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社会制约机制,以此来保护少数和个人的权利。他认为必然有一个高于其他一切权力的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来源于政治社团、宗教、陪审团、民情、法学家精神、美国乡镇精神以及教育、习惯和实践经验。一个由各种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社团组成的公民社会,可以对权力构成一种“社会的制衡”。

继托克维尔之后将社会制衡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A.Dahl),他认为:第一,在民主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在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的进程中,宪法规则都不是重要的,社会制衡才是有效机制,更具有基础性地位。他认为美国并非因为有了宪法才保持了民主,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基本上具有公民精神,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公民社会,宪法才保持下来。“宪法之所以残存下来,只是因为它不断地受到调整,以符合正在变化着的对权力的社会制衡。”第二,社会因素是政府运行机制民主的先决性条件。他认为,政府运行机制的民主建构于多样性的社会之上,意见的多样性或目标冲突本身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意见的多样性一方面是由于选择的群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是偏好强度的差异性。而构建一套规则或程序,不仅要考虑到人数,而且也要考虑到偏好的强度。可是,对于偏好强度问题,不可能通过宪法或程序性的规则获得解决办法,只有社会因素才能解决偏好强度的难题。面对冷漠的多数与热情的少数相冲突的问题上,为了保证每位公民正当利益不受侵害,只能求助于社会的因素。第三,多重独立的社会组织是政府运行机制民主过程本身运作所必须的,“其功能在于使政府的强制最小化,公民参与的最大化,改善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分散政府统治资源,越容易增加政府垂直统治的成本,势必导致政府将等级式的统治秩序推向扁平化,从而有利于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公民协助政府管理国家事物和社会事物,以此来确认、保障并实现公民自己的权利。

二战以后,社会制衡这种外部制约机制在整个权力制约机制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二、和谐政府构建与社会制衡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建设一个和谐政府。和谐政府的目标指向是构建政府组织和谐、政府生态和谐、政府关系和谐的政府和谐圈。政府运行机制和谐是政府组织和谐的核心元素。政府正是以一种与其生态环境互动反馈的特性和机制来实现政府自身的和谐;同时,政府也在以这种独特的互动反馈机制来为自己纠偏。政府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政府权力运转,政府权力运转和谐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元素,而制约政府权力运转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一种是以社会制约权力即社会制衡,因此,社会制衡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可能路径。

社会制衡思想认为:分散的人民大众是最终的权力来源,这种分散的个别权力的结合形成多元的、竞争性的社会权力中心,它们与政府的等级式的社会权力体系不同,是平行的、竞争性的权力安排,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无休止的博弈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决策往往是调和这些掌控社会权力中心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需要的结果。多元的、竞争性的权力中心能够基于人民大众的权力通过影响政府政策而对政府运行机制、对国家权力加以制衡。

同时,社会制衡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公平和正义。多元的、竞争性的社会权力中心追求正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公平只有在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能存在,防止权力滥用的一个手段则是社会制衡。因此,通过社会制衡,以社会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逐步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合意,达到公平是追求正义的公平,正义是有助于公平的正义。这些价值诉求也正好是和谐社会、和谐政府的价值取向。

社会制衡注重加强公民意识,强调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和谐,实质是政府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的互动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有助于使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接受公民参与,符合公民需求,更有助于公民在了解、信任政府的基础上认同政府所推行的政策,进而形成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向心力量[2]。由此看来,社会制衡思想,对于政府运行机制的和谐,对于和谐政府的构建,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理论任务,将为此提供有效路径。

三、和谐政府构建路径的两种社会制衡模式

(一)显性制衡——社会中间机构对政府运行机制的制约

所谓显性制衡,主要指有形的社会中间机构,如公民大众、非执政党、利益集团和舆论媒介等对政府运行过程的制约与影响。

1、公民大众公民大众是一种间歇性的社会中间机构,它对政府运行机制的制约不是经常性的,但却是最强有力的。公民大众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公民选举。选举是公民决定政府、代议制机构任职人员的主要手段,也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在不同国家,公民选举产生的机构和人员互不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选举产生代议制代表,如议员、人大代表等。二是选举产生政府首脑。通过选举,公民可以间接地影响国会或人大的立法活动,制约代议制代表的立法行为,甚至可以间接约束政府首脑的行政活动,使代表和行政人员向选民负责。第二,公民直接投票表决。公民投票是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决策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对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最终生效具有决定性意义。公民投票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割立法权,是代议机构的有效补充。当然,公民投票不是取代代议制度,而是代议机构不能有效运行时的一种补充。二是削弱政党的作用。它使投票者不是从党派的立场和偏见,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对某问题进行表态。三是促进政府运行机制民主,保证政府政策的合法性,并使其得到公民更广泛的支持。第三,公民群体性活动。主要是指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请援、上访等等。这是公民普遍采取的制约政府权力的手段。公民的这种群体性活动对立法机构的立法活动与政府的决策和执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压力,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立法和决策行为。

2、非执政党在西方民主国家主要是在野党或反对党,但在野党又并非纯粹的非国家权力组织,而是执政党的预备队,它也不是唯一的非执政党,而是势力最强的非执政党。在野党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的制约尤为明显,执政党的合法执政可以说就是因为在野党的存在而存在的,党派竞争异常激烈,这样就能有效制止国会中代表多数的党派为所欲为,从而防止权力制衡的缺位。在野党的存在,迫使执政党谨慎施政,它使“任何一个政党总是在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之间,或者说,在社会与国家之间来回摆动。当它上台执政时,它是受着社会与反对党监督与制约的力量,当它在野时,则是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力量”。非执政党作为一种制衡国家权力的社会因素,其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提出议案。非执政党根据其选民的利益提出议案,为少数党派及其选民伸张正义,保护权益,防止一切议案都以多数党派及其选民为中心。二是通过辩论、质询等形式讨论立法机构的议案,追究政府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和合意性。三是运用媒体力量和公众力量宣传、批评政府过失,对国家权力造成强有力的压力,促进政府运行机制趋近民主。

3、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影响、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促进政府运行机制走向和谐的核心社会中间团体。在西方,亦称作院外集团或压力集团,根据其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维护本集团成员利益的、维护种族、民族或妇女权益的、促进社会公益的和实现社区、州乃至国际目标的等几种利益集团。这些非政府性中间组织既有盈利性中间组织,也有非盈利性中间组织。利益集团是政党组织的补充,其目标不在于执政,而在于通过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和立法机构的立法活动来维护本集团的利益,或促进本集团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利益集团影响、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过选举和游说影响立法活动。在选举方面,利益集团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发传单、消息和发表评论等手段影响选民的选择,并通过捐助竞选、提供免费服务等方式影响立法委员的决策。在游说方面,利益集团直接接触立法委员或其助手,直陈观点和要求,争取立法委员的支持。第二,通过游说或施压影响政府的决策。利益集团可以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向政府官员施加压力或进行游说,使其接纳自己的建议。第三,通过渗透和舆论影响政府的执政行为。利益集团有向政府组织渗透的倾向性,若能将集团成功地渗透到政府组织,将有力地制约政府行为。利益集团还可以通过舆论媒介评价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对政府施加影响,进行监督。

4、舆论媒介舆论媒介犹如一把利刃,时刻制约着、监督着政府的行政行为,对政府提供了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鉴于其重要影响,新闻媒体被称作“看门人”、“议程决定者”;也被誉为“政府第四部门”、“人民的斗士”、“政府的批评者”,可见其对政府政策及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督是强有力的。就舆论媒介与政府的关系而言,它首先应该是维护和改进政治制度的,其次才是政府的批评者。

(二)隐性制衡——社会民情对政府运行机制的制约

隐性制衡主要是指沉淀于社会及其人员之中的无形的社会民情,如信仰、传统与习惯、文化与心理对掌权者行使权力的制约都有影响。在托克维尔看来,社会民情“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因此,民情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风貌”,是习惯、思想和习俗的总和。

1、信仰信仰融合了信念、认知、情感、良知、德性等各种内在因素。人们或许并不了解信仰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有信仰的,甚至当他们对自己的信仰对象全然不知或者仅是一知半解时,也毫不犹豫地、不加论证地接受了信仰。在人类生活中,信仰其实是一种常态,没有信仰才是偶然的状态。西方国家的信仰基本上是宗教信仰,在东方国家,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消极的迷信,严格地说,它仅是一种信念,而非积极意义上的信仰。信仰作为公民内化的社会因素,它对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制约主要在于它对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上。第一,信仰宣讲良好的、同一的道德,节制公民的无限激情。一个拥有同一信仰的社会,容易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公认的善恶标准,确立适宜的秩序和规范,使人民的行为有章可循,因而可以把漫无边际的想象力限制在某些范围内,节制公民的过度激情。在法律允许公民自由决定一切的同时,信仰却可以阻止他们想入非非,并禁止他们恣意妄为。因此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由于制度缺陷的原因,即使有滥用权力的倾向,也有可能因为信仰而受到节制。第二,信仰引导和教化民情,影响法制。社会由家庭构成,社会民情也源于家庭观念,因而信仰对民情的引导和教化,可以通过家庭中介来完成。信仰可以通过约束家庭而对政府发生制约作用。缺乏信仰的人喜欢用扰乱社会的办法来忘却其家庭的忧伤,而受到良好的民情熏陶的人则从家庭中汲取对秩序的爱好,然后再把这种爱好带到公共事物中去。第三,信仰塑造一种博爱的精神,使公务人员逐步具有一种公共人的观念。这使他们不把视野局限于个人或团体的狭隘利益当中,因而可以更为理性地在政府中行使国家权力。

构建路径范文篇3

关键词:成本管理;企业控制;管理方法;现存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现阶段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和运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有效发挥资源的效益和影响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的市场当中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优化完善和构建成为每一个市场运营主体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相较于其他方法,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在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精确度更高,标准性和规范性更强,企业操作起来也较为简单直接,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想要利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完善,首先需要明确作业成本法的内容,加强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认知。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中的作业主要是指企业在实践运行过程当中所举行的相关经济活动,在企业运营过程当中经济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创造附加价值,我们称之为增值作业,另外一类无法有效地创造附加价值,属于非增值作业,而在作业成本法研究的过程当中主要将目光集中于增值作业这一类,通过这些经济活动可以产生一定的附加价值,但是其本身也是存在一定成本的,这些属于作业成本管理法的研究重点。企业想要将作业成本法有效应用于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当中,对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做出有效的优化改良和完善,就需要明确作业的概念,确定作业对象,然后展开相应的成本核算。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成本费用做出有效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作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查分析和鉴别。第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成本库费用进行有效的计算和分析。第四,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各项成本支出的主要原因以及费用率。第五,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成本费用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分配。第六,确定企业在作业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总体成本块费用,从这几个角度展开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具有精确性强、标准性高、简单便于操作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长,应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当中可以带来较大的帮助,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弥补现阶段成本管理体系的不足,而作业成本管理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想要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明确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现存问题,根据实际问题结合作业成本法的优势进行相应的解决和改良。

二、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理念问题

在工作落实的过程当中,工作理念往往会影响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工作方法、秉承的工作原则以及主要的工作内容,在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甚至成本管理工作实践落实的过程当中都普遍存在理念落后的问题。首先,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甚至很多企业都并不关注成本,反而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利润空间扩大,这也就导致了成本管理在实践开展的过程当中效益和影响相对较低,事实上成本管理和利润空间扩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无法厘清成本管理和利润空间扩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导致思想陷入盲区,两者无法有效兼顾。其次,成本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一方面管理,而应当从更多角度更多领域做出综合的考量和分析,进而在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去兼顾当下的效益和需求,同时也满足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助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但是现阶段企业当中的成本管理理念仍旧较为匮乏,致使成本管理简单粗暴,这种狭隘的管理理念导致了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会忽视一些持续性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以外,从相关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理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实践需求、实践问题做出综合考量分析,秉承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就现阶段实践情况来看,很多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或是过多地依赖自身的经验忽略了结合理论,导致了实践工作的科学性不足,或是过于注重理论,导致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针对性不足,需要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弥补。

(二)方式问题

在成本管理工作和成本管理问题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方法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就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分布法和品种法,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当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品种法和分布法这两种成本管理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从品种成本管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品种成本管理方法更倾向于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企业,对于品种相对较少且产量相对较大的企业而言并不友好。而分布成本管理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计算较为困难且较为复杂,这就导致了分布成本管理方法的效率和质量存在较大的欠缺,同时也极有可能因为过程较为烦琐或者是步骤相对较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影响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成本管理方式作为成本管理过程当中主要的途径和重要的方法,将会直接影响成本管理工作在实践落实过程当中所能达成的效益和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欠缺和不足导致了现阶段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所能起到的帮助作用相对较弱。

(三)信息问题

在落实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信息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保障信息数据的真实科学且全面,才可以让相关工作人员有效地调整工作方向,明确工作重点,进而对成本做出有效的控制规划和分析,但是就现阶段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在成本管理过程当中所应用的信息和参考的数据往往准确性相对较低,一方面因为现阶段企业高层或企业管理者为了逃避税收或者谋取私利抑或者是受到上层领导重视,会选择夸大业绩或者篡改数据,一旦数据被篡改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借鉴和参考对应的数据信息,同时还会参考以往的数据信息,而数据被篡改导致信息数据失真则会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判断,进而导致成本管理在实践落实的过程当中效益与预期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信息的收集不仅需要集中于本公司本地区的信息数据,更需要关注市场信息的收集,而如果无法有效地了解市场变动的幅度和走向,那么成本管理工作落实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也极其有限,现阶段成本管理工作受信息的影响和制约极大,导致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落实的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相对较多。

(四)分工问题

现阶段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分工问题上主要凸显两个角度,一种在于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给予的关注和重视相对较低,并未设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导致出现身兼数职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致使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较低,另外一种是改变了身兼多职问题,对成本管理工作做出进一步的分工细化和精化,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让成本管理各项工作在实践落实的过程当中针对性、专业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认过于精细化地划分工作很容易会导致成本管理过于烦琐复杂,审核程序相对较多也导致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低下,而成本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联系是不容忽视的,一旦成本管理工作落实的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会容易导致其他部门在实践工作的过程当中受到更多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运行,需要做出分工的优化完善和改良。

三、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一)优化管理理念

个人的行为选择判断方向往往与个人的理念有直接的联系,工作理念将会直接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过程当中的工作方法,秉承的工作原则、采用的工作技术以及所能达成的工作效益,想要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做出有效的构建和完善,首先就需要对理念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升级,在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当中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是作业应当是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观点,通过作业分析完成对于成本的确认、计量、管理等多方面的实践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转变传统工作方法的工作意识,将重心逐渐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发挥作业成本法的最大效益和影响,进而让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预期的运营目标,实现更加高效的成本管理。在管理理念优化的过程当中,相关单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首先,需要强化培训机制的建设,在培训工作落实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强调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的转变,更需要强调理念观点态度的转变,让相关从业工作人员对于作业成本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明确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的优势和特长,结合实践工作需求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作业成本法做出有效的调整优化改良,使之可以更快地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相关单位需要提高人才准入门槛,招纳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且对作业成本法有独特看法和观点的工作人员,以此为中心打造出专业性相对较强的人才队伍,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优化。再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宣传和观点宣传,通过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明确作业成本法应用的优势以及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之间的区别,更好地做出判断、思考和反思。除了需要在企业的实践需求上着手引入作业成本法以外,相关企业还需要从受众主体也就是顾客需求着手考量得更加全面,进而保证改良后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效率。最后,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引入作业成本法的过程当中相关单位需要意识到作业成本法应当贯穿于作业的始终,从全过程出发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良,通过相互配合达成最佳效益和影响。

(二)优化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目标有效落实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途径,而在作业成本法引入的过程当中,管理方法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需要明确非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两种作业的主要评价标准,明确在作业成本法有效应用的过程当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除此之外,引入客户价值,展开对作业成本法实践应用的标准恒定,进而对本企业的增值作业情况、资源消耗情况、所用成本情况以及客户实际需求做出综合的考量和分析,从更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完善。通过这种方式在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当中考量得更加全面,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一方面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保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前瞻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实现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相关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需要协调好各个作业环节,保证通过体系的优化和重构让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强,形成更高效的作业,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企业需要有效分辨低效和无效作业环节,做出相应的管理进而从整体上减少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当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减少企业成本,当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之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资源的无效浪费,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的战略发展目标。

(三)完善管理步骤

在作业成本法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主要的管理步骤包括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以及业绩计算三个环节。从作业分析的角度来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作业做出有效的判断和辨别,明确在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哪些作业属于不增值或不必要的作业程序,并且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需求、发展预期明确对于企业而言哪些作业属于重点作业和必要作业,对作业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高低排序,进而与企业的实际作业情况及同行业相比较,找出企业在作业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未来的优化方向和优化路径。从成本动因分析的角度来看,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作业特性、计量、指标、作业量等,对作业动因的有效分析可以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构成方式,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作业动因可以从三类来展开分析,包括精确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交易性成本动因,精确性成本动因是指相关单位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项作业都做出精确的分析和数据计算。延续性成本动因是指企业在完成了某一阶段性任务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延续提升,进而满足整体发展需求,从整体进行有效预算。最后则是交易性动因,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作业发生频率做出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为中心通过对成本动因的有效计算和分析提升成本管理体系实践落实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最后是业绩计算,通过业绩计算的方法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根据考核和评价结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工作影响以及工作在实践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和改良,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发展。

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给企业的运营效益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带来较大的帮助和影响,而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融入可以为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优化带来更大的帮助,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洋.建立成本管理会计体系,推进现代企业经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5(1):25.

[2]刘明君.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240-241.

[3]李豫钦.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想[J].现代商业,2014(8):222-223.

[4]蔡海波.浅析作业成本会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84.

构建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论视域;高校体育舞蹈课;内容体系;路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事业不断的腾飞发展,使得体育竞技逐渐走向了高校教学当中,并且逐步实现了全面的发展运用,同时对于我国运动员的经济水准也做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的高校应用过程当中相对较晚,同时也没有对整个的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完善,使得体育舞蹈课程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此外相关的艺术院校以及体育院校对其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的培养力度不足,对培养研究的方式也不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导致舞蹈专业技术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展现。所以本文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性的建设意见,以期对整个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进行简要陈述

(一)课程开展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我们通过大量的高校教学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调查发现,在进行统一招生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和方向,对于此项专业的培养是属于艺术类还是属于体育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明确。在大部分的高校教学过程当中,体育舞蹈课程往往被称为选修课程,或者是辅助其他类科目学习的课程。不仅展现出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同时运用的课时也相对较少,整体的教学水平能力过低,导致整体的师资力量不能够有效的投入。此外大部分的高校对于体育舞蹈课程安排不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教学质量不断的下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学生也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学习,导致教师经常出现散漫的教学态度。根本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实施[1]。(二)对于应用的课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内容为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和体育舞蹈的演变历史,然后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当下的基本舞蹈理论知识,对于现代舞蹈的编排以及设计能够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以此能够掌握具体的动作要领和规则。

二、对此项课程开展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对体育舞蹈的概念含义还不能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概念还不能够全面地理解,只是知道将此纳入到竞技的范围之内,同时只是将体育舞蹈课程当作是国际舞蹈教学,对于体育舞蹈教育的过程当中体现出健身性和娱乐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各大高校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进行充分地理解,才能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应用,以此能够保证对此学科进行全面的教学发展。(二)对此课程的教学应用还不能够全面认识。大部分的高校教师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只是一种舞蹈技术动作要领的一种传输,对此门课程只是定义为舞蹈技术传输课程。然而技术动作的掌握只是此项课程教学的当中的一部分,并非是整个教学应用的全部。同时进入到课程教学,还包括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动作要领以及实践操作等核心部分,单纯的认为技术动作的传输并不是非常科学的[2]。(三)教师培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下大部分的教师都将进入舞蹈教室,当作是竞技选手的一个培养过程。因此导致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经常将比赛技术动作要领作为主要的教学核心。但是往往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具备技术竞技选手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自身的意识进行不断地提高,从而能够不断地进行加强培养应用,为体育舞蹈的教学发展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不断完善的主要思路

(一)选择出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1.针对理论知识做出有效的教学。其中理论知识教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大方面,第一,专业化的基础知识,第二,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第三,相关的辅助知识教学。专业性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具体规则以及教学规律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辅助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科运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只是对于整个的体育教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最后具体的教育学知识内容涵盖了教学的基本动作原理以及教学舞蹈训练方式方法等。采取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能够对相关的知识做到进一步的了解,更好地抓住教学重点,对教学质量能够做出全面的提升,保证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会具备良好的舞蹈动作要领。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人数几乎是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当中,一定对学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运用,以此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不断地丰富,同时在具体教育的过程当中,也会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能力,从而能够保证教师获得更高一级别的教师资质[3]。2.进行全面的专业技术教学应用。核心技术教学主要涵盖了身体素质训练,体质体能训练以及舞蹈运动训练和相关的技巧掌握训练。当下大部分的舞蹈教师都认为强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经常进行身体平衡控制的训练以及身体素质柔韧性方面的提高。同时对于具体的身体素质训练,一定要结合舞蹈技术动作要领进行有效的开展,同时还要不断的督促学生进行总结分析,以此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掌握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要领。所以说竞技体育是整个技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开展,例如我们在前期课程讲解的时候,主要对舞步的基础动作进行不断的训练,因此能够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要领,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之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演练能够掌握更全面的舞蹈套路。

四、在课程论视域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全面组织

我们对各大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调查分析得出,由于学校内部加大投资力度,具体的课程收获时间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对于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学识,也都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体育舞蹈课程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对此种科目的学习往往要产生特殊的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安排上一定要遵从教育部门的良好安排,使得应用的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住良好的连贯功能和递进功能。因此对于所引用的课程内容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垂直性效果。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所应用的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和操作知识以及实战演练都会保持住良好的关联性。在这几大部分能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发展趋势。使得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科学发展脉络能够更加的清晰明了。例如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进一步的增强动作技术要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做到全面的了解。从第六个学期到最后的一个学期,可以重点安排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对舞蹈知识能够做到进一步的扩大,这样将会更有利于自身的舞蹈技术水平能力做到进一步的提升。保证教学更加高效稳定的开展[4]。

五、结语

当下在进行舞蹈体育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构建,以此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做到进一步的提升,积极性的提升才会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促进我们的舞蹈教学发展更加持久稳定。

参考文献:

[1]谭祝平.课程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课内容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广西),2017,(04).

[2]梁莉.后现代论视域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9,(06).

[3]王爱博,魏晓芸.体育舞蹈专项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6).

构建路径范文篇5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内涵;构建;路径

1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为公民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必须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思想,树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管理理念,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必须处处为公民最大利益的实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它强调的不是政府的权力和权威,而是对公民权利的保证和公民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因此,服务型政府是为民、利民、便民、富民的政府,“以民为本“理念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

(2)有限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但政府职能配置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性要求还有差距,政府运行仍受制于全能型政府理念。从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型政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规范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是要求一些政府部门“自断其臂”的过程。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下更大的决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一轮行政改革仍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3)政务公开、透明。

透明、公开的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民负责任的体现,是政府改革的目标。管制型政府的一大特点是自我封闭,其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不向人民公开,在管制型政府下,政府不能主动提供服务,老百姓找政府部门办事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服务型政府是“阳光政府”,它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互动,政府的行为处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政府在社会和民众面前是透明的。

(4)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公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必须承担政治上的、法律上的和道义上的责任”。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它要求政府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因为从宪政理论上讲,国家权力的本源在于人民,政府与人民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所以,作为人的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理当对作为委托人的人民负责,政府的一切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人民承担责任,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责任,直至罢免政府官员。因此,服务型政府又是一个可“问责”的政府。“责任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1)引入政府公共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更好地行使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的联系,以期在民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将公共关系引入政府部门,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公共关系就是要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就是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的思路选择,也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其主要途径有:①政府确立“公众至上”的公关意识,塑造公众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文化。政府服务文化是一个政府组织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服务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的总和。通过政府服务文化的塑造,可以统一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以内在精神的激励来驱动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多办实事,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工作。政府应该将公众最关切、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完善各种便民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③诚实守信,取信于民。政府行政行为不得变化无常,必须出于真实的目的和意图,必须信守诺言,不得出尔反尔。这样才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2)切实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政府事务的社会化,即把那些不一定要求政策承担或政府无力承担的公共事务转化为非政府公共事务,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承担和处理,或政府公共事务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经营。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①要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样化,将由政府自己包揽的社会公共事务交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私人部门去处理,让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私人部门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这样政府可以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②公共服务内容的社会化。政府除政策制定、执行监管和评估之外的政府公共事务转为非政府公共事务来处理,这样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③公共服务实现形式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公民参与、竞争机制、合同承包、付费制等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和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

(3)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建设。

电子政务就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发展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大潮正以不可抵挡之势扑面而来,在此条件下我国要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就必须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进程。

构建路径范文篇6

【关键词】转型升级;保险营销团队;持久战略型品牌

1引言

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投射于行业自身的转型发展,保险行业发展变革为保险营销团队带来挑战与困难,也促进反思与求索,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在营销中以品牌挂帅”,保险营销团队的品牌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领域,直接关系着对于优质人力的吸引、培育、引导和留存,意义重大。

2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冲击下,经受住了巨大考验,保障民生的社会责任愈发凸显,强监管、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主基调。监管部门新政策陆续出台,各险企实质性改革纷纷启动,战略变迁、产品迭代、队伍转型等问题一直处于热议之中[1]。财险市场车险综改带来费率水平下降,“以车险养队伍”的难度加大,非车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费用压低后,财险公司的成本管控、获客能力以及服务和口碑都面临挑战,亟须精细化管理,要求聚焦客户经营、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寿险公司转型发展压力巨大,银保监会强调加强人身险业务规范管理,摈弃片面追求规模和业绩、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在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保险消费者为中心、以依法合规为红线等方面对寿险公司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客群在变,需求在变,销售渠道趋向专业化和多元化,但近两年广大营销员队伍规模呈现缩减状态。一方面,疫情造成部分营销员收入下降,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促使营销员主动脱落,而疫情防控又催生各种线上营销与管理模式,这也推动了营销人员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公司压实队伍,清理虚人力,提高招募标准,增员难度加大,队伍建设成为寿险公司坚定改革目标和保持平稳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深耕领域。

3保险营销团队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3.1队伍规模波动较大

在人口红利等因素影响下,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的营销员队伍激增,2019年达973万人,其中制销售人员912万[2]。近年行业增速放缓,营销员队伍开始明显脱落,以个险保费收入为主的寿险公司尤为突出。截至2020年末,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制销售人员为842.8万人[3]。上市寿险公司个险新单及个险人力情况如表1所示[4]。人力脱落不可避免地带来业务波动,但“人海战术”弊端甚多,基于长期主义视角,当下队伍规模缩减以及业务波动正是打造高质量营销团队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3.2优质人力普遍匮乏

与队伍流失形成鲜明对比,优质人力作为保险营销团队的关键资源,未见明显提升,高素质、高产能、高收入的营销员仍然稀缺。增员难,增加优质人力更难,而入口关的把控对于营销员的育成与留存至关重要。低产能与低收入无法保证团队留存,营销员高频流动既会为客户服务带来诸多不便,也会严重影响队伍质态,且不利于公司成本管控。同时,目前主流客户群体已是80后、90后人群,对于保险营销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营销团队中优质人力占比关乎保险公司品牌形象,越来越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于保险公司的选择。

3.3经营管理粗放低效

保险营销团队经营管理涉及文化、机制、培训、品牌等多个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势在必行,但不少营销团队缺乏文化观与价值观的共识,执行力不容乐观。人浮于事较为普遍,缺乏精细化管理,例如,分解任务目标只是简单地“切蛋糕”,没有客观评估与反复沟通,无法确保团队成员基本认同,影响目标达成。就培训而言,是仅仅流于形式完成辅导动作,还是真正基于实战需要去转化知识以培养能力与素质,不同方式的效果大相径庭。在组织发展中,“优增优”“优育优”的品牌效应十分明显,但营销团队整体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未能以个人和团队的品牌口碑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与信任以及吸引优质人才不断加入。

3.4团队融合矛盾明显

随着新生代大量加入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团队构成更为多元化,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员工在团队中共生共存,时代特征、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差异必然影响组织发展策略并最终体现在业绩上。对于60后、70后营销员,更多承担招募、管理、辅导、育成等职责,在管理理念与沟通方式上容易加大代际摩擦从而引发团队矛盾;80后、90后等营销员学历较高,自主意识较强,更加注重团队氛围与个性自由,如果彼此缺乏换位思考与相互包容,合作协同无从谈起,团队的融合与发展也将困难重重。

4持久战略型品牌构建对保险营销团队的重要意义

品牌传递文化,传递价值观,传递责任与担当。面对转型发展,除了保险营销员的个人品牌日趋重要,保险营销团队作为保险营销最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强根固本亦亟须重视品牌建设。

4.1持久战略型品牌的基本内涵

持久战略型品牌是英国企业家、咨询家———卢克·巴丁近年提出的品牌管理与发展理论,主要聚焦持久战略型品牌框架的13项要素,讨论持久战略型品牌具体创建方式以及发展非凡的、具有转型能力的战略型品牌的方式。持久战略型品牌框架的13项要素包括三大群组:第一群组是战略型品牌的身份与特征(品牌是“谁”以及“为什么”);第二群组关乎战略型品牌的表现,如协作关系等(品牌“怎样”运作);第三群组与战略型品牌的影响有关,如建构价值或赢得信任(品牌的表现“如何”),具体如表2所示。这13项品牌要素既体现了对于传统营销的沿袭,也是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创新工具[5]。

4.2持久战略型品牌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保险营销团队的粗放扩张已不再适应行业发展,人力门槛持续提升,面对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困境,只有打造更具凝聚力与战斗力的组织环境,才能实现保险营销团队与营销员个体的共同发展。《2019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表明,75.5%的大团队长认为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组织愿景、文化塑造和品牌建设[6]。根据持久战略型品牌体系,从“知晓”层面看,保险营销团队需要脱离短视的“人海战术”与业绩乱象,明确团队发展愿景与文化价值观,厘清自身定位,了解团队差异化特征与优势,寻找和培育与团队能力相匹配的增员对象,这是稳定队伍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险营销团队的品牌定位。从“思考”层面看,保险营销团队怎样运行,怎样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必须以人为本,因需而异,切忌“一刀切”;“以客户为中心”不仅仅是理念,更需要变成具体行为规范;只有处理好团队代际融合的矛盾才能促进协作更上层楼;管理者不仅需要重视严谨专业的教育辅导以夯实团队内功,更需要富有同理心与包容心,建立情感链接,强化团队凝聚力,逐步实现保险营销团队的品牌价值。从“决策”层面看,保险营销团队对于营销员的引导与支撑不言而喻,同时,建立深度互信是吸引优质人才和提升留存的关键法则。保险营销团队要赋予营销员强大且具有驱动力的价值,例如,真实的进步与荣誉,而在危急时刻,也是支撑营销员巩固信心和抵御风险的坚强后盾。保险营销团队的品牌价值与形象口碑如此传播与凸显,进而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培育、引导与留存。可见,持久战略型品牌体系对于保险营销团队夯实基础、优化管理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5保险营销团队构建持久战略型品牌的路径

为了在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构建持久战略型保险营销团队,建议从促进战略落地、贯彻以人为本与建立深度互信这3个方面入手,将团队发展愿景与文化价值观具体化、打造多元融合的组织生态、形成强有力的团队信任纽带,增加优质人力,改善队伍质态,在发展变革中行稳致远。

5.1促进战略落地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型品牌,发展愿景与团队文化需要落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依靠团队执行力去实现,而高执行力来自对愿景目标的统一认知。保险营销团队的愿景使命、发展战略、任务目标等既要通过管理者产生,也要融合团队成员的主张,是团队成员愿意接受的、相信的和参与的,这就要求管理者针对不同管理对象,将愿景使命转化为具有清晰画面感、关乎未来但又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共识[7],与每一位营销员的个性专长、成长过程等联系起来,帮助每一位营销员明确团队愿景及战略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激励团队成员主动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并具体细化实现路径,更容易促进目标达成。以共享组织愿景而非下压任务目标的方式提升团队执行力,是推进战略落地的关键动作。同时,保险营销团队增员难、留存难,如果在增员入口关多探讨团队文化价值观,利于提升人才甄选的匹配度。对于团队现有人力,需要将团队文化翻译成具体的、可执行的行为,引导营销员有效执行。在教育培训、绩效考核和团队决策的过程中也应参考团队文化价值观的标准,如此才能不断完善营销员行为规范,成为团队无形的“指挥棒”。

5.2贯彻以人为本

无论是保险营销团队发展,还是营销员个人成长,都必须体现对人的关注。团队管理不是命令与教条,关键在于激发人的潜能。例如,绩效追踪,追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背后差异化的营销员个体,对于高意愿、高能力的营销员,不仅表彰,更需示范引领,促使其成长为团队内训师,培养更多的绩优人力;对于高意愿、低能力的营销员,需要采取共同探讨目标、询问想法、鼓励表达、及时肯定、给予建议、了解困难、提供支持、示范技能、演练反馈以及阶段性复盘等一系列举措来帮助其进阶,要求团队主管拥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极大的耐心。再如,有效激励也需遵循差异化原则,是建立在被激励对象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激励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体现个性化,有的营销员重收入,有的重荣誉,有的重发展平台,有的重团队氛围,激励不能千篇一律。同时,针对存在明显代际矛盾的营销团队,由于保险营销专业程度不断提升,主流客户群体及其需求不断变化,60后、70后营销员需要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升级业务能力,为80后、90后等新生代提供优质辅导与培训,并倾听与包容其个性主张;作为后起之秀的营销员,需要给予前辈更多理解与尊重,以积极的心态而非逃避的情绪去磨合团队内部多元沟通问题,并且加强自律,形成良好工作习惯[8]。

5.3建立深度互信

保险营销团队的深度互信不仅存在于客户经营,在组织发展中也同等重要,深度互信的建立,有利于加速营销员成长,提升留存率,进而增强对于优质人力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可以着重考虑团队长个人品牌、主管素质以及组织氛围等因素。团队长是营销团队发展的“镜子”和“天花板”,其领导力对于团队愿景、发展目标、组织氛围、人员育成等方面至关重要。例如,积极承担教练职责,不仅是“领头羊”,更是“牧羊人”;善于沟通,重视效率与结果导向,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幸福;具有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擅长决策等。团队管理者的专业话语权与个性魅力在组织发展的吸引、培育、引导、留存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管素质与组织氛围。具有品牌优势的保险营销团队,在人才梯队建设中,首先保证营销员基本认同团队愿景与价值观,帮助其拥有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进步,产生坚持奋斗的信心与勇气,能够逐步实现个人目标,就是凝聚力与忠诚度的良好基础;其次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主管的能力素质,营造积极开放、平等包容、互助友爱的组织氛围,信任的纽带日益牢固;最后在营销员遇到挫折困难或者风险冲击时,团队不离不弃,传经送宝,共渡难关,更能彰显责任与担当。

6结语

综上,随着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保险营销团队在人力规模上已难以继续呈现大幅扩张的态势,对于优质人力的培育成为团队改革发展的重心,而保险营销团队的品牌效应也正是基于优质人力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希望通过促进战略落地、贯彻以人为本、建立深度互信等基本路径,有效缓解保险营销团队面临的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构建持久战略型品牌,实现团队高质量发展,亦为险企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慧保天下.保险新时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

【2】银保监办便函〔2020〕542号.关于2019年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情况的通报[Z].

【3】银保监办便函〔2021〕343号.关于2020年底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情况的通报[Z].

【4】今日保.个险改革大观察②:三问巨头百万减员,个险改革真这么难?[EB/OL].

【5】卢克·巴丁,克拉拉·巴丁,埃尔莎·巴丁.品牌竞争力:如何打造持久战略型品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6】北大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保险行销集团保险资讯研究发展中心.2019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保险营销员团队建设与个人品牌[EB/OL].

【7】倪云华.团队执行力36法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构建路径范文篇7

一、“三环一线”教学模式理论解析

“三环”:具体指“自学”“互学”“讲学”。“一线”:指以课堂为平台,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线,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课堂文化,包含“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合作交流”“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持续创新”等。本文以初中数学为研究视角,构建初中数学“三环一线”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基础教育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视角,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客观审视和梳理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三环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和具体落实方法,可以优化数学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达到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低效率状况,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新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大量有利于学生观察、调研、推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项目被选入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在“自学”“互学”“讲学”的“三环”学习模式下,基于“一线”课堂教学平台,通过“情景导学”进行教学问题提炼和课初交流互动;通过“顺学而导”实现质疑点拨、小组合作和汇报展示;通过创新性“监测评价”实现知识的总结提升和运用拓展。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构建新教育模式下高效的、理想的课堂。

二、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改革“形似”而“质远”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呼声和实践应用不断发展,但受应试教育影响,且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当前中小学部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新课程理念在实际运用中被误解,存在扭曲现象。如加强课堂互动、交流却简单地把“交流”“互动”“对话”当“问答”的现象;以“学生为本”却把鼓励与夸奖滥用等;“加强学生课堂自主性”导致很多老师完全“放任学生”,把“自主”变成“自流”;还存在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的泛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二)教材处理肤浅,重教材轻课标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和依据,而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和深度解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简单化,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教材处理异化等。教材处理肤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主题模糊、过程散乱,甚至出现一节课下来,授课教师都不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别说从数学课堂教学中体会和感悟数学的趣味与奥妙了。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依据教材,形式上以讲授式为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堂讲授、讲解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学习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处于好动、爱玩的初中生来说,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提起兴趣,特别是逻辑性强且抽象的数学更让学生觉得枯燥、晦涩。虽然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普遍会应用PPT教学,但PPT上往往照搬课本内容,缺乏创新,没有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色彩、图画、声音、动画、短片等实现践行教学内容呈现,课堂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辩论和分享的环节,不能有效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获得教学内容的深刻记忆,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益较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等,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益较低。表现为部分学生、部分班级在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想学习。也有部分老师教得很辛苦,并认真管理了课堂,但成绩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三、运用“三环一线”教学模式构建新教育理想课堂的路径

(一)“三环一线”教学模式运用原则

1.启发性原则数学教学的“三环一线”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自学”效用。特别是对要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来说,更应体现出启发式教育的价值。2.循序渐进原则“三环一线”教学模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循序渐进原则下,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数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展开教学,在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数学定义、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从“自学”了解知识内容,到“互学”的问题探究和解决,再到“讲学”的概括总结,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技能。3.巩固性原则“三环一线”教学模式要求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线”课堂教学巩固原有知识,扩充所学内容,归纳、总结新知识体系。在启发式教学下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充知识的广度,拓展知识的深度。

(二)运用“三环一线”教学模式构建新教育理想课堂的路径

1.构建“自学、互学、讲学”的“三环”课堂学习模式第一,自学:(1)自学目标的制订。学生自学目标制订应在老师指导下实施,依据学生自学目标,教师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任务,同时教师的教案设计也需依据和结合学生自学目标。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自学目标时应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目标的适宜性问题,目标制订保障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要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契合性问题,目标设置要依据课程标准,要与学生实际结合。(2)重视和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问,在教师引导下给予解答或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答。(3)填写自学登记卡,采取分组合作方式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过程记录。第二,互学:(1)制订互学目标。互学目标要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其来源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课前预备的教学目标;其二是从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获得。(2)设置互学小组。互学小组设置要注重层次性,组员搭配要有优、中、低层次学生,小组班级就近结组,方便课堂和课间讨论、交流。(3)小组问题征集。小组通过小组长向组员征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质疑,进行交流、讨论和探究,填入学习卡。(4)发挥教师作用。完全放任等于放任自流,不利于互学效果,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学生互学,既能保障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提升互学效果。第三,讲学:(1)首先是小组负责人讲。注重小组负责人讲学的主题,主要来自互学中的一些具有争议和疑虑性问题。(2)优秀学生讲。一方面是针对互学过程中的质疑和问题,一方面是老师辅助过程中提出的针对性问题,从学生视角运用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的讲学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3)教师讲。教师的讲学一般是针对学生互学过程和讲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若问题解决了老师可以不讲或者仅进行总结性讲解。(4)作业练习设计。这一过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作业设计课可以是客观模式也可以是主观模式,或者二者结合,要注意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把握。2.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一线”课堂教学平台(1)精讲点拨精讲点拨主要是建立在“三环”学习环节基础上,此时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和大体的了解,通过精讲点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精”,在仅扣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讲解,找出知识点的关键点进行疑点解析,使学生获得更完整、系统和深刻的知识体系。其二是“语言精”,精讲点拨的语言不能拖泥带水,要准确、简练,要形象、生动。(2)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是教师进行教学巩固和教学反馈的一种形式。首先,进行限时测评,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堂测评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其次,学生自检、互检,为了进一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应设置达标练习,通过学生自检、互检的方式完成,练习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对教与学两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调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深层次把握所学内容。(3)反馈矫正通过达标监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收获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依据这些反馈信息,重新组织进行教学,教学目的主要是反馈矫正和查缺补漏,以实现未完成目标,实现所有学生当堂达标。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是及时和准确,其主要方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共性问题的共同矫正,这是反馈矫正的关键;二是互学矫正,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达标者成为未达标者的老师,指导其解决问题。(4)教学总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总结。方式上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性概括,也可以让学生代表进行自我学习评述;内容上可以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也可以设计思维导图、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完整和系统的了解。

四、结语

构建路径范文篇8

关键词:内控视角;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在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关系愈加紧密的现在,内控视角下构建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其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医院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医院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对医院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起到优化和完善的作用。

1内控视角下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特征分析

1.1具有高度的时代性与战略性。结合内部控制举措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医院事业单位来说,在单位制定长短期战略发展目标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科学的参考性。内控视角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医院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医院事业单位的行政、内勤和业务等部门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体系的构建和内部控制举措的结合使得医院事业单位能在单位战略上将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相结合,并为之提供科学的战略方针参考。除此之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内控视角下不断进行完善和健全,结合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和先进科学技术等产物,能让体系保持不断进步和优化的状态,体现其高度的时代性。1.2具有高度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性。在内控视角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将医院事业单位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内控和具体管理措施将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提高医院事业单位的资源和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医院事业单位当中,资源被浪费或者被闲置的情况非常常见,而内控视角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将这些浪费和闲置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通过具体措施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再重新分配使用,这样一来不仅极大的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了医院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结构,还改善了医院事业单位之前存在的资源浪费与闲置的现象,极大的节省了医院事业单位的资源成本,实现了医院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1.3具有高度的系统管理与统筹性。在内控视角下构建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开展具体管理工作时,需要按照既定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来指导工作,并积极贯彻执行绩效管理的工作理念,以此统筹医院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除了严格按照要求制定相关的工作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外,还需要在这些系统管理工作外健全监管要求和绩效考核标准等机制,并在较为完善和体制框架下丰富其内在管理内容,形成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体制,尽可能的保证预算绩效体系的系统管理性和整体统筹性。

2目前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目前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具体执行过程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和机构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未能及时转变传统的绩效管理工作理念,严重影响了医院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部分医院事业单位中,相关工作人员和绩效管理部门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对其认知能力也不足,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与内部控制举措分开对待,导致了其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内部控制举措的科学指导。并且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这部分工作人员和部门在绩效考核评估时缺乏科学公平公正的态度,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太过于主观片面,对待考核评估管理工作也太过松懈,从而导致该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难以按预期效果正常开展。2.2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制落后,管理模式单一,缺乏效率。部分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制定时未能将内控举措融入体系中,在具体实施时也未能在内控视角下进行,并且部分医院事业单位沿用之前的绩效管理体制,未能根据医院事业单位的现状和时展的具体情况对体制进行完善和优化,导致该医院事业单位目前预算绩效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工作效率。一方面,这部分医院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缺少内控举措的参照和指导,未能准确的反映出内控视角下对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与体系执行的作用,从而难以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可实践性。另一方面,这部分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大都沿用传统的绩效考核体制,未能根据时代的进步和当前医院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导致其体系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加上绩效考核的标准和评估要求等不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或者由于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从而给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在绩效管理模式上,这部分医院事业单位由于缺少创新手段,缺乏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导致其在绩效管理模式上受困于管理方式,让医院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2.3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风险发生几率高。在具体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对潜在风险的预防和处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风险事故频发。在医院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最大的潜在风险问题就是对绩效预算方面的统筹和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在部分医院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体系缺乏有效和科学的预算统筹意识,对绩效预算和绩效方案的制定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导致其缺乏科学合理性,极容易发生风险问题。另外,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医院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工作进行统筹管理的意识,对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缺乏预防和排查意识,导致其在风险防控工作面前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对于绩效考核和评估方面的风险防控,医院事业单位也缺乏科学的防控手段,对已经发生的风险问题处理也不及时,缺少处理风险问题的整体方法流程,导致这部分医院事业单位受风险问题影响极大。

3内控视角下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3.1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加强相关人员思想建设,完善管理理念。对于医院事业单位来说,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和绩效管理部门的思想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不断完善和丰富绩效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医院事业单位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根本工作。一方面,医院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自身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贯彻推行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内控举措的指导构建体系框架;另一方面,医院事业单位还需要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地位,明确主管绩效管理工作部门的主体地位并让其他部门协助配合,共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另外,医院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的思想建设,通过定期组织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先进单位的优秀绩效管理工作事迹的学习等方式来创建医院事业单位的学习平台,并在之后的日常工作中保持不断组织学习的习惯,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增强工作人员和部门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理念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保持稳定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3.2健全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当然,对于医院事业单位来说,完善和优化传统的绩效管理体制,创建和健全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来丰富绩效管理模式,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来贯彻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构建路径。健全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采取多元化的绩效管理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较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医院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行政等情况,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内控视角下制定出符合当前现状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开展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监管人员和部门,对绩效管理部门的日常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内容及行为进行监督,并将其工作进度及时的进行反馈,为医院事业单位领导层提供实时的数据参考;三是积极搭建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评估系统,根据医院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考核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定制绩效考核任务,明确和完善绩效考核评估的标准,并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与评估,以保证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3.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风险防控工作。除此之外,医院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关于风险防控板块的构建,降低体系运行中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做好单位绩效体系中风险风控工作一方面需要完善单位的绩效监管制度,除了健全专门的监管人员和部门之外,还需要全院全单位推行大众监管制度,将监管责任扩大到全院人员,树立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对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和排查的意识,另外,医院事业单位还需要健全风险反馈机制,构建风险问题的反馈路径,保持医院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流通性,以此增加潜在风险问题的监管面和反馈及时性,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和损失;另一方面医院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追踪机制,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和部门的工作进度和成果及时进行追踪,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方便医院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排查和预防,降低风险发生几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内控工作的指导,需要以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理念为基础,配合完善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采取多元化的绩效管理手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风险防控工作,这样才能构建完善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帮助医院事业单位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唐宾.基于绩效预算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0,(17):101-102.

[2]陈瑞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20,(16):83-84.

[3]盛豪杰.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20,(03):64+66.

构建路径范文篇9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区老年教育;路径分析

一、引言

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权利的平等以及教育资源的合情合理配置。“教育权利的平等”保障每个个体机会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教育资源合情合理的配置”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前提。[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种教育成分都呈现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不同阶段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也在教育各成分中转换。在中国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也从最初的基础教育慢慢转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领域。老龄人口快速增加,人们观念的日新月异,社会文明不断进步都将促使人们对老年教育领域的公平期望值越来越高。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以社区为平台,基于需求满足的老年群体养老模式的一种解决方案,包括支撑性理论体系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案。本文将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对如何保障、提升老年人口的教育权利,促进老年教育获得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优化老年教育领域内资源配比,并最终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路径展开讨论。

二、教育公平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正向影响

(一)在教育公平视角下,社区老年教育的赋权增能有了坚实的理论和社会基础。教育公平强调的就是教育权利的公平获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社区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口为教育实践对象的,满足其教育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行为。为了达到社区老年教育的目标,我们通过把社区老年教育放在教育公平的观照之下,为老年教育赋权增能,最终增强教育对象的生存发展能力。(二)社区老年教育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来最终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能力教育,它通过对“老年人”这个教育实践主体的培养、塑造和提升,助力教育公平的发展,促进社会成果的平等享有,并最终实现老年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三)依托社区开展老年教育使老年教育形式。更为灵活,使老年群体公平受教育权利获得重要保障依托社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能设计出满足老年和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群体切实需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内容,活动也更受大家欢迎。依托社区开展老年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在安全上,保障程度更高;第二从主观情感上,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会更为流畅,可以降低学习的压力和障碍;第三,在学习群体的构建上,依托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可以在加强老年人群联系与促进老年人群学习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参与社区老年教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感情,也可以增加社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基于教育公平取向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在制度层面促进具有公平取向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构建。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法律最主要是在《宪法》框架下的,以《教育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现了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制度保障和赋权理念。[3]结合我们的调研结果和文献搜索结果,现有的法律制度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定程度的改进:第一,增强老年人的主体性,改变赋权不足的问题。在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国家在老年教育上的责任,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总体目标、原则、组织运行等方面要做出明确的、系统的规定;第二,需要有一部全国性的老年教育法律或者法规。从目前情况来看,仅仅只有几个少数经济发达的地区颁布了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相差甚远;第三,需要进一步保障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的来源和稳定性。目前法律规定了老年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社会”,但是从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形式看,涉老教育都具有很大的公益成分,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体现社区老年教育的公平性取向。[4]但考虑到今后社区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办学主体、经费来源进行多渠道的拓展。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已经存在收取一定费用的市场行为。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吸取社会力量加入涉老教育行业是政府提倡和指引的方向。综上可以看出,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投资渠道融合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社区老年教育是较为合适的。从政策制度层面,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全国老龄委、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意见,我国老年教育的政策制度日趋完善。近年来,各部门对老年事业的联合政策性赋权,直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老年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多个部门联合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老年教育发展中的理念差异、行动差异、区域差异等众多问题。我们并应该注意统一各个部门之间老年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除了要关注老年大学(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还应增强和完善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方面的保障。(二)在机制层面保障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公平性。在管理机制层面上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三种属性融合,改变社区老年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一头挑重担”的情况。社区老年教育在各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直属主管部门,在法律层面又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就造成了由某一相关部门统抓的情况。目前,有的地区把抓手放在了“社区”上,比如天津等地就由区长或者副区长直接主持社区老年教育;有的地区的抓手是“老年”,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统归老龄委、老干部局、民政局管理,比如北京和西安等地;有的就把重点放在了“教育”上,由教育部门主管社区老年教育,比如上海、宁波等地。虽然各个部门在开展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主管部门的不一致,各个部门对于社区老年教育的理念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街道、社区基层由于上级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存在多个管理部门,所以各个不同职能的科室都和社区老年教育有关,这就容易造成多部门分头开展社区老年教育,过程缺乏协调,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宁波在2014年11月份颁布了《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全国第5家出台终身教育地方法规的城市,老年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通过对宁波地区各社区和老年教育各主管部门的调查和走访,发现宁波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实施是“政府部门规划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基层社区负责实施”的体制。[5]这种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体制推动了宁波社区老年教育的飞速发展,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露:第一,基层社区只需对上级部门负责,社区老年教育成为政府的一个政绩,往往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老年教育也缺乏自主、自治的活力;第二,资金层面,社区教育的资金是由各个区政府的财政拨款的,这就造成了贫富差异巨大的问题,在财政资金充裕的区域,社区老年教育往往发展得好一点,比如说宁波市江北区社区老年教育是按照老年人口的人头拨付的专项资金,这极大地促进该区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社区缺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意识,也缺少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和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动力,这对社区老年教育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在教育机制层面上优化社区老年教育多元化模式,逐步完善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社区老年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由各级政府、老干部局、老龄委主办的各种老年大学;第二,老年人的自发组织形式;第三,居家自学模式,老年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四,讲座的形式,在讲座中有一些是政府买单的公益性讲座,还有一些是公司等组织的在推荐自家产品的同时也给老年人普及知识的讲座。总体看,目前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形式多样,各个模式之间发展不均衡也不充分。虽然居家自学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但是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表明老年人最喜欢的还是去各种老年大学参与学习。然而,社区老年学习中的优质资源还比较缺乏,大大限制了老年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和热情。自治型教育模式比较活跃,但是形式单一,参与性别比失衡,一般都是女性居多。市场型教育模式发展缓慢,目前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结构的社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情况总体呈现出来源多样化态势,师资队伍结构整体较为合理,但是当前数量增长速度远低于老年学员的增长速度,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质量不稳定。在社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中不仅需要专业的教职人员,也要结合聘任制、委任制、志愿制等各种方式从社会各界吸取力量充实到社区教育事业中来,构建社区老年教育人才库,形成一支多层次的、多结构的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三)从环境层面推动公平取向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构建。从人际支持层面来看,需要重视家人、亲友、邻居对于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支持度这个重要影响因素,积极发挥其正向影响。[6]老年人能否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不仅和自身的意愿相关还和周围人是否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区中积极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营造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转变对老年人的一些负面认知,为老年人参与再就业、教育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以及一些文体活动提供机会和资源。通过社区居民的协同参与各项社区活动,不仅促进老年居民和其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也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组织层面来看,重视加强涉老组织的建设和开展。涉老组织是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老年人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力量。目前涉老组织一般包括:第一,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活动;第二,各级老年大学中的各种社团、学委会以及老年协会,这些老人堪称是老年人群中的精英或者积极分子,在基层社区活动中往往起着骨干和带头作用,对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志愿者服务组织也是老年人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对比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地老年教育开展相对比较成熟的做法,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从上可知,多种涉老组织老年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专业老年教育师资缺乏的状况下,老年学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不仅保证了老年人自身的学习权利,也为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自己力量。同时,涉老组织能够凝聚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的群体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及其他社会权利,促进社区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目标的实现。(四)在心理层面加强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公平性取向。从心理层面上说,主要通过教育培养老年人群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削减他们在整个老年教育过程中的决策、参与、选择方面的隔离感和无力感,从而使得社区老年教育的公平理念根植于老年群体的内心。[7]培养老年人教育权利意识,促进老年群体对于“教育是自己一项基本社会权利”认知的心理认同和追求。培养老年人群的教育权利意识可以促进他们有意识地去获取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生活信心。老年人在和社区其他人群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人们过去对于老年人刻板的印象,提升整个老年群体的整体形象,争取更为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当前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其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组织者并没有从解决老年教育需求出发,而更多地是本着完成上级任务的心理来制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其二,老年人群缺乏表达自己需求的意识和途径。保障老年人和准老年人教育权利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仍有待明确和强调。树立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和培养老年人建立自主、自治的理念和选择决策的意识。在规划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之初就鼓励和吸纳老年人参与其中,老年人既是教育组织的参与者也是主要的实施者,社区做好支持和配合工作,在后期教育评估环节中尤其要注意加强老年人的话语权,这种全程参与式的老年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老年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社会资源,培养老年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激发培养老年人自身能动性和创造力。[8]

总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是在老年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区老年教育通过培养人、塑造人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最终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丽华.教育公平:制度视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段寅雪.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9.

[3]兰岚.中国终身教育立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4]赵文君,卢筱媚.老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与回归――基于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发展的个案分析[J].职教论坛,2015(06):6-68.

[5]邬晶晶.教养结合的老年教育实现路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1-7.

[6]韩雯,宋亦芳.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老年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34-39.

[7]钟芳,查亮亮.高龄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教学改进策略研究――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9(16):23-26.

构建路径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课程体系;阐述

一、引言

会计专业的设置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并能在进入社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成本核算、纳税申报、年报审计等专业技能。“互联网+”的时展趋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要求会计专业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展趋势紧密结合。所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培养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而是要向人才发展的全面性转变,能够结合时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除了要提升专业教学效率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但是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难以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效的结合。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详细展开分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标准体系框架组成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框架构建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教师标准

会计专业教师之所以会被称为“专业”教师,是因为会计教师的专业标准高。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既要是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又要是一名专业的教师,这必然需要用一个科学的标准来进行检验和判定,只有达到院校的统一标准和要求,教师才可以正式踏上工作岗位。

(二)教法标准

教法标准指的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对所要教学的课程进行设计,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来看,基本都是以院校既有的课程设置为载体,在课程的新颖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指的是从学生发展到一个合格的会计专业人员的过程。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并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职业证书作为衡量依据,这一资格的认证自然也需要有一个国家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当前我国对这一标准评价还仅从理论上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相对比较单一,导致会计专业学生整体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时展不契合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会计专业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专业教育不同于过去,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财务核算就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当前社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人才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有能够将会计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忽略了这一点。

(二)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课程

“互联网+”时代下不仅要求教师有灵活的互联网思维,还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教学。许多教师在现代教学中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板书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学效率低下,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所能讲解的内容有限,而且也不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枯燥的教学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此外,板书教学无法替代实践教学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缺乏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环境相较以往更加复杂,学生在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诱惑也更多,这对学生的个人道德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也会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四、如何在“互联网+”趋势下完善会计专业标准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结合社会需求,丰富课程种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会计工作的工作方向由过去传统的单一性的核算性质转变为多方面的财务审计性质。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内容也大大增加,比如要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做出对风险的预测报告及决策意见等。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设置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有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时展需求,丰富自己的会计专业课程种类,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思维下的“核算教育”。改变对学生的培养思路和方式,制定出一套更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并与时展趋势相结合,有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院校要想在“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学水平,首先就必须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院校还需要完善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基本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也都局限于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一锤定音”,这种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评价改革中,院校应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列入考核内容中,比如学生到课率,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等。最后,教学评价应该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既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要加入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这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也会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践教学

第一,高职院校要完善互联网基础硬件设施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听话,所以对于课堂秩序的维持和把握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实时追踪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和处理。第二,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来进行检验,因此,高校要满足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就必须要根据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不同来进行方向划分,针对各个不同的方向来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有助于后续教学规划的制定。第三,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经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实践项目的开展还是需要大量经费的,高职院校在负担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四)强化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要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把课堂教育作为主阵地,开设专门的道德素质教育课程,教导学生要时刻把握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现实案例的教学来完成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第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完成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来定期一些经济普法宣传文件,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是自己学习生涯中第一次接触到专业课程,因此,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而决定之后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要结合时展趋势,以“互联网+”发展趋势为背景,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摒弃过去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调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与方式,丰富培养手段,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人才的培养。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组成部分,然后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由于本人学历以及能力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引起社会学者和广大同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郭艳萍.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标准体系框架构架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8(8):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