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1:40:11

构建科学

构建科学范文篇1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自然;主体意识;分层;实验

注重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全面提升自然科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是目前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应重点研究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问题阐述几点个人看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与体制下,学生视教师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对于教师所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都毫无条件地全盘接受,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学习主体性更是不能有效发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鉴于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师滔滔不绝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而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从而为高效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身边的动物》这一节时,在新授环节,我就向学生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回答,如:蟋蟀的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小鸡为什么不会游泳?蚯蚓喜欢吃什么?壁虎是怎么捉蚊子的?等等。之后,让学生对教材上的动物园图进行讨论,如这些动物分别叫什么?如果生活在动物园中它们应该被分到哪些场馆?这些场馆中还有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等等。另外,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还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理想动物园,设计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来进行:现在动物园有哪些地方应改进?如何改进?你觉得有哪些动物还可以生活在动物园?你觉得动物园该如何设计会让动物生活得更好?你觉得动物园该如何设计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去了解动物?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问题的讨论,既能深刻理解和感知本节知识,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是对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很好地践行。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

以生为本,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做到重视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且以此为依据来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即,实施分层式教学,从而为班里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提供有效保障。比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节时,我就依据班里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给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各方面水平都比较低的学生,为C层学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各方面水平一般的学生,为B层学生,要在达到C层目标的基础上,还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现现象进行自主分析和归纳;各方面水平都比较高的学生,为A层学生,要在达到B层目标的基础上,还能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这样,通过给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也由此获得了良好且充分的体现。

三、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并且做到让学生以科学实验的主体,即让学生成为做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改变传统教师做实验,学生在旁边观察的实验现象,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此也是对“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充分贯彻,能够为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创造便利条件。比如,在学习“溶解与分离”中“溶解”的知识内容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此,我们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生也能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得到了积极贯彻与实施。综上所述,以生为本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贯彻和深入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中,进而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作者:余常欣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六小学

参考文献:

构建科学范文篇2

一、挖掘科学教材,构建基础文化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要认真理解教材。这种理解不单单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部分,而是要站在综合的角度上,以单元或者一本教材为主要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纵向备课的工作思想,正确理解每一册科学教材的主题,明确不同教材的根本目标,在合理目标的带动下,游刃有余地构建课堂文化,发挥课堂文化的积极价值。其次,教师要合理选择给予学生的探究材料。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而在此前提下,教师也要遵循科学原则,在课前通过多次实验、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素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课堂文化的生命力。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应用这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要合理把握探究中的各种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开展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科学课堂上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真实的体验,能够丰富自己的科学认识。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教师需要做好合理的设定,分析在每一项操作中应该分配多少时间,应该如何调节学习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科学活动,增强其对于知识的掌握,构建科学课堂文化。

二、心系自主探究,构建生本文化

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学习潜能的充分形成和发展。在构建生本课堂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可得到充分的尊重,自尊心可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任务自然是配合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地开展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展开适当的分析。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偏差,教师也不能立即指出学生的不足或者对此进行评价,而是可以要求学生适当地对比自己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自己发现问题。

三、关注成长历程,构建生命文化

教育不单单是学术教育,更是生命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性,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成长体验,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构建生命课堂文化。科学教学会涉及常识性教育,而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尊重生命的情况,比如为了研究鱼类的鱼鳍有什么样的作用而剪掉鱼鳍进行分析;为了研究植物的叶子有什么样的不同点,学生便会纷纷摘下树上的树叶,导致树干光秃秃的。现代教育要想让学生正确地看待生命,珍爱生命,就要先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然而以上那些操作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虐杀生命,残害生命,这显然已经完全背离了教学初衷。因此,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命课堂文化的构建,要追求正确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要正确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之能够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体会到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

四、模糊科学逻辑,构建生动文化

科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实际,具有较高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各种教学思想的出现,科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拉远。似乎提及科学,就带着一股神秘、一股高不可攀的意味。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科学知识类型可划分为几大门类,分别为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不同的门类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结合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整体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很多学生对于科学并不能够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认知偏差。很多时候,教师会存在过度追求纯粹科学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当下的状态,所提供的内容十分复杂,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另外,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很多时候,教师会把教材中的内容全部搬到学生面前。所以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模糊科学的逻辑,打造生态型的课堂,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动作、教学语言以及教学风格,让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状态下了解科学知识,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把握科学魅力。

五、创建良好氛围,构建生态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要顺其自然。如果教师存在揠苗助长、逆天性而为的情况必然会伤害到学生,也会违背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倡导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一教学思想的引导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生态性的文化课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挥出更高程度的创造力。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能够得到缓解。打造生态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实自身的经验,要提高个人的阅历,要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教学要求,充分挖掘隐藏在教材深处的育人元素并加以适当地开发,借助科学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其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在完整的生态链条下构建生态课堂文化。

六、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生活文化

构建科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构建策略

在新的教学视域之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科学构建,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以生物理论与能力为主导,实现学生多维度生物学习。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中,高中生物教学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的实施,以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生物学科应用能力的生成。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科学构建,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实施。

一、以“境”为载体,实现生物规律探索

在高中生物课堂之上,“境”是育人的载体,更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托。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情境中创设探究因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生物规律的探索中,掌握生命规律特点。因此,在情境式教学中,通过情境的有效导入,更好地引导学生善于从科学的视角,探索与总结规律,并从生物现象的分析中,实现生物思维的有效生成。[案例]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的解释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导入,不再是直白的知识呈现,而是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索。师:家族遗传病,同学们了解过吗?教师通过设定问题情境,以问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巩固“DNA分子结构理论”的同时,能够从“子代与亲代的遗传规律”,实现对遗传病的探索与分析,这是促进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多媒体的展示之下,将DNA的螺旋结构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状态之下,掌握DNA螺旋结构及其规律,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与学的构建中,又从“转基因食品”的社会热点问题,导入知识点,并在此以问促学。师:若改变生物DNA的某一段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更加深入,能够从所需知识中,探究生物规律,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二、以生活为视角,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生物来自于生活,但所学的知识又高于生活。在生活的视角之下,构建开放式生物课堂,能够实现学生生物理论与能力的有效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生活元素中,探寻生物规律;从生活现象中,探究生物知识,这些都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让学生在探究与拓展中,实现创新意识的生成,促进有效教学的科学实施。[案例]在“光合作用”的课时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导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就以生活的角度,在生活视域空间,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激活课堂教学。首先,教师立足教材内容,将植物光合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植物光反应、暗反应有哪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随后,教师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植物作为学习要素,进行“对比试验”。学生基于生活视角,将植物分别置于阳光与黑暗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及现象,为“教”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拘囿于教材知识的导入,而是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发现的生物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并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以实验为平台,促进学生拓展思维转变

理论与实验并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需求,更是促进学生拓展思维转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从实验教学平台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这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学”要建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从实验探究中发现生物规律与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案例]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课时教学中,教师注重“探究式”实验的教学设计,避免传统验证式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影响。为此,教师在介绍实验要素及要求之后,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实验,盘活实验教学。探究实验:学生基于自身理解及实验设计,利用不同药剂进行生物组织检测,并记录试验操作前后试剂颜色变化。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如,在还原糖的检验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土豆等日常生活常见的蔬菜,并提问:“在操作中为什么没有得到砖红色沉淀。”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同时,进行问题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在开放性的课堂空间,促进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综上所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生物课堂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深化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在本文探讨中,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生成,关键在于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维度,通过情境式教学、生活式教学空间、实验平台创设等教学措施,推进高中生物教学有效创设,满足生物课堂教与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4):18-19

[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7(3):69-71

构建科学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学科;教学情景;构建策略

现阶段,创建情景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活动,从多角度探究科学学科创建情景教学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设置游戏的教学情景

虽然学生进入了初中阶段,但是还是保持着活泼好动性格,游戏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创建游戏和竞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密度”这课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一个箱子,在里面放置一些相同的盒子,在盒子里面放一些等体积不同材质的物质,比如泡沫、铁块、铜块、木块、铅块等物质,要求学生只能将手伸进去摸,并且可以将东西在手中掂量,然后凭借感觉猜出是什么物质,最后把东西拿出来观看,统计猜对的几率,对猜对的学生给予小礼物作为奖赏,指导学生不能只是通过外观来判断事物,进而引入本节课程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建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

初中学生具有不稳定的情绪,只要是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兴趣,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会失去热情,为此教师需要创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1]。比如在学习“氧气和氧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根蜡烛,并且在蜡烛的烛芯处放置适当的二硫化碳溶液,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白磷,在课堂开始之前为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让学生观看到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蜡烛,然后将蜡烛放置在烛台上,教师在众同学的观看下对蜡烛吹气,然后会出现蜡烛燃烧的情况。学生表现出惊讶的状态,提高了课堂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了。

三、充分应用相关科学典故创建情景

科学故事、典故比较普遍,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各不相同,有的是讲述科学知识的由来,有的则是科学本质的讲解,运用这样的素材来创建教学情景,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曾经有教育学者提出,故事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需求,科学教材包含一些著名的实验、典例,是建设教学情境的一个优秀的素材。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宜的插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学情景的构建策略娄杭芬(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浙江310000)入相应的名人趣事、历史典故等,还可以采取图片、视频的观看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记忆,进而促使学生跟随科学的脚步、思维去体验科学发明的境界[2]。例如,在进行“电流”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讲述爱迪生的故事;在教“生物进化”知识时,可以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的故事;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教学时,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学生很有可能是了解的,为此需要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引入一些相关牛顿这个人物的其他故事,进而增加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丰富的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知识和思想相结合,促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四、建设具有悬念的教学情景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这些常识并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很有可能阻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在进行动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常见性带有误导性特点的观念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蝙蝠是鸟,因为可以飞”等,进而促使学生回忆鸟类的相关特点以及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教材的阅读,通过思考、学生之间的研讨,说明这个观点的错误性,教师此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夸奖,不仅夸奖学生具有探索的意识,还需要夸奖学生敢于发出质疑的勇气,进而培养学生反驳错误的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3]。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举例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反面例子,如物质燃烧后质量就消失了;木材燃烧后就只会留下一些少许的灰烬,其他的都消失不见了。由于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为此很容易指引学生走向错误的观念,学生会认为化学反应后质量将会减少。然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很快对此产生质疑,并且本可以是能量守恒定律,怎会出现质量减少的情况呢?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这其中的缘由,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

在学生生活实际中创设教学情景,也就是说在进行创设时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将真实生活事件作为情景创设的前提,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知识中蕴含的价值[4]。在进行“杠杆平衡条件”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扛着拖把进入教室,表现得非常累,这时候学生看见后就问教师为什么扛着拖把会这么累,这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很轻松地将拖把扛起来,这时候教师不断将拖把向后移动,学生则表现得很吃力。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杠杆平衡与力以及力臂之间存在的关联,再通过提出质疑来认识杠杆支点不是固定的,需要结合解决问题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支点。基于以上,将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效消除自身对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

六、创建动手操作实验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情境需要精心设计,尽量创造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的情境,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和创新,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实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同时对科学也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在学气压强中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来建设如下实验情景,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满牛奶,一个瓶口开敞,一个瓶口封闭,向这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两个吸管,有学生推荐两名力气差距较大的学生,将敞口的牛奶瓶给力气小的同学,另一个给力气大的同学,比赛谁先喝完。在这之前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进行猜测,并且记录猜测的比例。在两个人喝牛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力气小的同学很快就喝完了牛奶,相反力气大的学生用尽力气也没有将牛奶喝完,由这个现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与吸的力气大小没有关系,进而刷新了学生的认知,并且开始思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力量造成这种现象的?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真理。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教学的情景具有较多的途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学忠.巧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2018,(41):94.

[2]赵东升.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于凤.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构建科学范文篇5

创新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是为顺利完成食品安全定期检验、专项监督性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和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专项调查性检验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和符合河北实际的食品检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体系。河北省应着力建设适应“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和食品安全监管所需要的现代化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必须创新和理顺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食品检测管理体系。(1)理顺河北省食品检测的统一监督管理关系,加强质监系统内部的食品检测管理。研究制定食品检测事业发展战略,拟订食品检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理顺省局和地方、质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检测关系,研究解决食品检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2)省局授权省食品检验院履行食品检测技术管理职能,提高检测技术支撑和技术抓“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食品检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安全应急检测能力,科学评价全省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真正成为全省食品检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全省检测网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全省顶尖的食品检测权威机构。(3)为了强化食品检测工作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及时性,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如省食品检验院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实行以省食品院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甚至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实践证明,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是实施食品检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河北省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三级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还不健全。①现有的县级食品检测中心还需要认真优化梳理,更新调整,明确检测项目和覆盖区域;②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尚未纳入食品检测网络运行;③我们建设的三级食品检测网络只局限于质监系统内部,尚未建立各有关部门所属食品检测实验室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2)食品安全检测经费严重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为落实《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各地质监部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检验经费问题,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食品检验经费的保障基本都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常态化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范围。(3)为了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重点建设任务应着力于优化调整和补充完善省内各级各类食品检测机构,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同时为掌握我省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其变化、了解潜在性风险因子、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有效预警与应急检测作准备。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是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着“强化省级、配强市级、加强县级”的原则,通过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十二五”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和完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保障性检测和超前预警性检测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以下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①加强我省43个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的保障性能力建设,提升说清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能力;②对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提出确实能实现“出厂检验”的技术装备要求,提升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③全面提升与食品相关的省级站的能力建设要求;④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检测响应能力;⑤加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中的应用;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等。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人才与队伍是决定能否建成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真正发挥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必须率先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准确定位、合理投入为基础,改革创新检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是食品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检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手段

食品企业多,监管人员少是河北省的现状,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国家和省政府不会给予质监系统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但社会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基本上是处于“零容忍”的状态。这些使得质监系统只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监管,让企业的生产状态真正处于质监系统的“全程监控”之下,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在网格内也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机会降到最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全省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设基础和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基于利用国内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集成的软硬件产品而开发设计,借助数据和视频的远程传输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实验室、基层监管工作的实时监控,同时能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汇总和分析,真正实现既能说清我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监管)状况,又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功能。具体地说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1)在局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或任意一间办公室,都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和指挥。(2)运用河北省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掌控我省(市、县)食品企业、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等的布局和其他信息。(3)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线、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等关键部位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功能。(4)可对食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产品(成品)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等企业的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数据查询的功能。(5)可对食品企业实验室重点仪器的使用情况和进出厂检验数据进行专项查询功能。(6)可对食品检验机构的实验室设备和数据进行实时查询的功能。(7)可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状况进行查询和指导的功能。(8)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并能按照各种条件要求进行汇总、报表、分析和预警的功能。(9)可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决策处理的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组成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设在在各级质监局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主要是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可对被监控服务器上自动保存的数据资料、视频资料等数据进行调用、查询、汇总、预警和指挥。监管中心一般设有独立办公室和人员,并配备安装监控系统专用软件的计算机组、服务器、监控液晶大屏幕等组成。监管中心必要时可配备机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和专用笔记本电脑,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密钥无线上网以掌控食品安全的动态和随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数字监管”中心专用软件基于河北省的电子地图(GIS)综合平台,配合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开发为质监局(省、市、县)三级版本和企业使用版本,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实现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中心监控软件应开发出以下子系统。(1)食品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食品安全生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3)食品企业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4)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5)食品企业日常监管信息动态查询和指挥系统(6)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7)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8)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举报系统(9)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数据库安装在终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等硬件设备主要实现对食品企业关键部位(生产关键控制点、实验室、原料库、成品库)、检测机构、基层监管数据库等进行实时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一般有视频摄像头、实验室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和视频服务器等。2.3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科技兴检”战略,是省局提出的质检机构和信息化同步提升强有力的抓手。该系统的建设是省局实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必要补充。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成势必对某些企业的生产行为起到明显的警戒作用,有利于企业自律和更加自觉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对食品检验机构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勤政尽责”起到督促作用。系统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预警、处置和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是一项“惠企”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府工程,该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将开创并引领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科学范文篇6

社会和谐心向往之,要充分把握社会矛盾问题,科学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这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这里重点谈阶层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成不同的利益阶层。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民进入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工人;部分农民进城后,找到稳定职业转化为市民;还有的进城后没有稳定职业成为流民性质的利益群体。“民工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一大社会现象。今后也将成为社会阶层中的一大特殊利益群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第一次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建设内容写进党的报告。同时,在“两会”期间,第一次有“农民工”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明了这一特殊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

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形成新的利益阶层。

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

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突显出来。

有不同阶层存在,之间就会有矛盾冲突。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如何转化矛盾。党的**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利益分配。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阶层利益整合机制来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了实现阶层收入分配“橄榄型”,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调节贫富差距。应当通过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负,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等政策措施缩小利益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应当在政策上适当向困难群体倾斜。**届六中全会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了明确部署。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我国的困难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不承认困难群体存在,就是无视困难群体,就会导致困难群体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协调阶层利益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情,因为这是执政党长久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优化社会结构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峡谷

社会结构是否合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我国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目前,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3%左右,而农村人口占的比重仍达60%左右。这是极不对称的失衡现象。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2005年,虽然由于取消“农业两税”和实行粮食三项直补,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仍然很大。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增长6.8%,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增幅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上年为6.2%),城市居民增幅比上年高1.6个百分点(上年为8%)。城乡居民收入差之比仍为3.2:1。如果把农民的实物收入和投入再生产的支出扣除,真正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是有限的;如果把城市居民的不可支配的收入加进去,城乡居民的收入之差还要大。就目前来看,农村这个消费大市场只能是个“潜在市场”,当前拉动不起来的原因就在于农民的货币收入低,这是GDP能否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目前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仍处于高位状态,自2005年以来,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为36.7%,而农民仍高达45.5%以上。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进入“警戒”区,埋藏着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因此,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持久和谐发展,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峡谷,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关键。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制度方面将城市和农村的条块管理,把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分割开来。尤其是户籍制度的管理,严重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放宽,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获得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配第”和“李斯特”将这一现象称为“推拉现象”,即农耕地的有限性与人口压力是迫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推力,而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则成为劳动力非农化的拉力。这就形成了我国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民工潮。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发展机会。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农民与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这种归属不一,必然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区域中将自己纳入到市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

优化社会结构,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势在必行。**届六中全会针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作过明确部署。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刻阐述并明确了发展方向。这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更是对突破二元结构体制瓶颈制约的破冰之举。

三、加快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

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体。当前,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应当把追求特定目标的人群,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联合起来形成社会组织进入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解之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为转变政府职能打开了突破口。《行政许可法》中强调,把“全能政府”变成“服务管理型政府”,降低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减少政府与社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激活各种社会管理因素。由社会组织承担过去“无限政府”所不能承担的职能,打破“全能政府”不经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并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为政府转变职能,加快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机制保障。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此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举措,具体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具体举措既反映了一种科学发展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又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管理方式越来越具有科学性,措施越来越具体化。这必将使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更加趋向完善,迈进科学化社会管理的轨道,推进社会更加和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强化“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执政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保证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其次,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价值标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实施“依德治国”,塑造民族精神。要把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以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内在核心力。

五、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实现社会支持

制定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并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政策缺失明显。政府在执行现阶段的社会政策中,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职能以及应对抵御社会风险能力不够强。因此,在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发展权等权利时,就无法体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积极有效的社会政策应当明确规定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明确规定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支持,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利于发挥社会成员的潜能,促进社会聚合,社会融合,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发展。否则,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政府的举措得当与否,影响是全局性的。得当,有利于社会和谐推进;失当,则会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危机,甚至是社会解体,后果不堪设想。“拉美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的客观存在。

构建科学范文篇7

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实力*

构建和谐*,首先要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乡镇,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唯有加快发展才能奋力崛起,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历史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实施“交通兴镇、商贸活镇、产业富镇”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加速产业发展。立足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蚕桑、畜牧业、经济林果和返季蔬菜等四大产业。2007年底已有桑园面积6539.5亩,年养蚕944张,产茧40.5吨,产值66万元。生猪存栏15434头,大牲畜存栏4623头,种植返季蔬菜512亩。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牛栏江和实施“通达工程”的历史机遇,构建了全镇“三纵三横”公路网,三年修通了9个村的公路,总里程达到132公里。2007年开始扩建三条通村主干道,总长48.8公里。公路沿线群众积极投劳修建由乡村公路干线到村民小组的公路,现已有22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实现了*镇乡村公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势头。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四通八达的公路真正成为山区人民的致富路。三是鼓励农户投资拉电与实施农网改造相结合。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103户的用电难问题,实施农网改造2385户。通电给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较大改变,电视机、影碟机、小型加工机器源源不断进入农户家中。实施“村村通”25个点,全镇有电视机用户达3585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通讯用户达1568户,进一步畅通了群众的信息交流渠道。四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为牛栏江水电开发、通达工程、昊龙公司采矿等工程做好各项服务和后勤保障,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五是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实际,与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外出务工就业培训。2007年输出劳动力8568人,劳务收入达到428万元,劳务输出为富民强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226万元,比上年增长9.8%,连续三年保持9%以上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1139元,比上年增长13.3%。

二、坚持统筹兼顾,建设文明*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一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按照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的要求,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工作实际,开展好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起好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镇学习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突出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方针,突出为群众办实事,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素质实践活动。按照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要求,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把诚实守信纳入“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中;通过诚信建设,推广社会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为人处事信誉制,使“诚信”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在机关、站(所)干部中积极开展文明在岗位,做人民满意公务员、送温暖献爱心、敬老助残、扶贫帮困、保护环境、维护稳定等内容的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使干部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道德素质。三是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坚持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摆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以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为重点,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加大“一放二扎”和医学监护工作力度,保持低生育水平。2006、2007两年完成男女节扎超千例。以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教育教学新机制。不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加快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推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80%。逐步建立起乡、村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重大疾病救助体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四是加强以集镇和六合街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大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办文化体育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广泛开展。2007年成功举办了*县首届苗族花山节。

三、坚持综合治理,建设平安*

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平安*建设。一是加强法制宣传。大力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利用广播、电视、节日庆典等开展文化活动以及举办法制宣传日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利。二是强化源头治理。加强了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治安管控,建立了乡、村、单位管理体系,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思想教育有人抓、平时行为有人管、家庭生活有人理。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定期开展校园周边地区治安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加大治安整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从控制社会治安乱源入手,推进平安创建,大力开展整治等违法活动,加大吸贩毒违法犯罪惩治力度,深入推进无毒村、社(单位)创建活动,有力地控制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加大对网吧违规经营的整治力度,采取明查暗访、电话举报、现场查处等多形式查处网吧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网吧。四是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全面推行“开门接访”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积极消除深层次问题。认真做好非正常上访和信访老户专项工作,努力实现“人要回去、事要解决”的目标,着力构建和谐信访工作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完善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坚持打防并举。坚决打击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

构建科学范文篇8

一、坚持“四个原则”,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1、坚持相对稳定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做到常议、常抓、常新,干部任免做到“多批次、少批量”,干部调整做到“大稳定、小调整、缺位补位”,使干部选任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正常化轨道。为了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维护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严肃性,我们在干部调整中基本做到机关党政正职要干满一届才换岗,乡镇党政正职至少任职3年以上才考虑进机关,而且一般不同时调整;班子副职调整做到“多换思想少换人,实在不行才调整”,确保相对稳定。

2、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干部选任时,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干部民主推荐中,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要达到应参加会议人员的80%,否则推荐无效。同时要求“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两个推荐的得票必须超过30%才能列为考察对象,去年全县共有7名干部就因推荐得票没有达到30%而被否决。干部研究后,所有拟提对象都进行了任前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先后有6名干部没有通过公示关。同时,我们还积极试行“票决制”。乡镇党委换届时,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的54名党委书记、乡镇长(主任)人选的任命,全部由全体县委委员投票表决。去年5月,县委与县人大对县直机关23个政府组成局的行政正职进行了考核票决任职。投票前,每个候选人在会上作施政演说,由每个参会的投票同志独立思考,然后再投票表决,得到一致好评。

3、坚持程序到位的原则。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位呈报、组织考察、常委研究决定的传统程序,坚持做到单位只衔接领导职位,组织部研究确定拟配职位后才进行民主推荐,根据民主推荐的情况确定考察对象,然后进行组织考察并听取相关县级领导的意见,根据考察及征求意见的情况确定拟提拔对象,然后单位党组(党委)研究呈报,组织部研究提出干部任免方案,书记办公会酝酿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每次调整干部,部里至少召开3次部务会,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酝酿后,才提出正式的干部任免方案。

4、坚持严格职数的原则。我们严格执行“改非”政策,对县直机关和乡镇正职男年满53周岁、女满50岁,副职男年满52周岁、女满49岁及时进行“改非”;凡超职数单位的班子,严格按照“三定”方案,“改非”后不再增加新的班子成员,对有领导职位空缺的单位坚持缺位补位的原则,尽量做到从优秀的后备干部中推荐产生新的班子成员,没有列入后备干部的一般不予提拔。目前,全县领导干部的总职数除个别综合部门有超职数的现象外,绝大部分单位不仅没有超配,反而有空缺,其中县属单位缺职数62个,乡镇缺职数6个。同时,我们还坚持不再新增并逐步消除机关单位专职党组(党委)书记的原则,在干部安排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先后消化了卫生、畜牧等8个单位的党组(党委)书记,精简了领导班子职数。

二、做到“五个注重”,努力弘扬良好的干部选任导向

1、注重在公开选拔中录用优秀干部。为开阔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我们对县几大家、公检法等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的新进人员,必须通过公开选拔或公开选调才能录用;对一些空缺的科局级领导干部职位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近年来,我们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职业和编制的界限,先后选拔了科级领导干部47名,选录机关工作人员132名,其中2008年选拔的乡镇公务员和选调生达29人,使一批素质好、成绩突出,但职位较低的优秀干部相继走上领导岗位和县、乡(镇)机关。

2、注重在竞争上岗中任用优秀干部。我们出台了《关于在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工作意见》,规定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都要实行竞争上岗,按照“三定”方案确定职位,符合条件的干部都可以报名竞争。近年来,全县先后有57个科级单位、953个股级岗位开展了竞争上岗,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率达到75%以上。其中在交通、审计、畜牧、公安、卫生等21个单位开展了领导干部全员竞争上岗或缺位竞争上岗,有66名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有5名原班子成员因年龄偏大、自身问题较多或群众支持率较低等原因,退出了领导班子,改任非领导干部职务。

3、注重在艰苦环境中重用优秀干部。为培养干部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作风,促使干部迅速成长成熟,我们积极选派干部到偏远落后、条件艰苦和问题较多的复杂乡镇任职或挂职,不断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和吃苦精神。近年来,先后选派14名有培养发展潜力的优秀机关领导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挑选29名年轻干部到骨干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还选派了26名机关股级干部到乡镇挂职,逐渐将后备干部下基层锻炼与单位领导职位补缺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这些同志都很珍惜机会,充分发挥优势,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比较突出的业绩,较好地改善了机关和乡镇的领导班子结构。

4、注重在挂职学习中启用优秀干部。为造就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开拓型人才,我们健全了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干部培训体系。先后选送了67名优秀干部到省、市委党校培训学习,选派了15名优秀干部到省、市机关挂职锻炼;每年在县委党校都举办3-4期中青班、科干班等主体班,基本上做到了全县1069名科级干部5年内在各级党校培训学习至少2个月以上,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中青班学习至少3个月以上,45岁以下的机关工作人员逐步取得了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资格证。通过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和外出学习,不少干部的视野逐步开阔,创新的意识大为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5、注重在职位空缺中破格使用优秀干部。在每次干部调整中,我们都将空缺的领导职位向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干部倾斜。在拟提干部条件和素质相当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逐步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俗套。对一些年龄老化、业务不强、结构不优的班子,着力选配了一些人品好、懂专业、有发展的年轻干部,从而使这些班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使不少业务单位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领导干部不如中层干部”的现象。特别是为了培养一些能竞争、有潜力、懂专业的干部,县委力排众议,顶住压力,破格提拔。不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许多单位的副职配备都充分体现了立足长远,顺应民意、优中选优的用人导向。

三、推行“三个结合”,积极探索领导干部监管新机制

1、群众评议与实绩量化相结合。在干部选拔使用中,我们充分尊重民意,不断扩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评价参与面,引入民意调查,跳出干部评价干部的圈子,从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商企业主中挑选部分民意代表,参与到干部考察中来,让干部接受群众的评价,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根本依据。在单位工作的考评中,既看各单位的历史进位,又看该单位在全县的排队情况和进退幅度;既看考核指标完成的总量,又看同比增量,不搞平衡照顾,根据各单位的经济基础和地域条件,将处于同一层次、同一水准的单位放在一起综合评比,力求公平公正。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重点从“点、面、线”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点”主要是考核所联系的点及下属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办实事、好事的情况;“面”主要考核中心工作、突发性工作完成情况;“线”主要是考核其分管工作在全县、全市的横向排位情况。根据上述考核排位、及个人评先嘉奖等情况建立《领导干部政绩档案》,干部在一年中做了什么,有没有工作成绩,政绩档案全部有记载。

构建科学范文篇9

关键词:煤矿保卫工作;科学构建工作理念;研究

煤矿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是属于特殊产业中的一个部分,其是社会的巨大物质财富,其产业工作是对社会的无私奉献。那么如何对煤矿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煤矿,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程度,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的煤矿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不足

1.1煤矿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凸显出很多不安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变也引起了企业的体制变革,在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此也会引起一些人的消极应对,而且目前煤矿企业一些原因时有经营问题的出现,职工矛盾、领导矛盾、薪资纠纷等等也常有发生,且一些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意识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此严重的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顺利的进行,这些都是煤矿产业中的不安因素。1.2煤矿产业本身具有的安全风险。煤矿产业的作业方式是在极深的地下,作业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危险因素比较多,常有矿难事故发生,为煤矿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而这些都属于不可控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安全风险是产生于煤矿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保卫措施不完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而导致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会对煤矿的安全保卫工作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1.3煤矿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和安全保卫意识不足。很多煤矿企业领导只关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而忽视了煤矿产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自然也就不重视。其安全意识和责任观念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所任用的安全保卫人员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而且领导的不重视还体现在安全保卫设备的陈旧和更换不及时上,很多安全保卫设备都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甚至部分设备已经无法投入使用,对现有设备也无法做到有效的维护,对安全保卫工作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如何做到构建和谐煤矿,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有效途径

2.1要切实加强煤矿企业的内部领导体系的完善。煤矿安全保卫工作的提高要建立在能否有效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而如何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又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通过党建工作的加强来增强煤矿领导的责任意识的培养,煤矿企业领导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更要重视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保卫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所以,要切实的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推进和对煤矿企业领导安全意识的提高。要针对当前煤矿企业的组织架构,将生产责任和安全责任具体的落实到每一个工作者身上,要充分的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积极的进行安全生产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针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不断的加强和完善企业的领导体系,要对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将其进行梳理并将岗位的职责进行精准的定位,让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对煤矿安全保卫做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协作。要坚决杜绝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安全无检查、保卫不及时等情况的发生。要充分的带动煤矿企业员工安全保卫意识,将安全生产观念扎根在全体煤矿企业人员的心里[2]。构建一个和谐的煤矿企业生产盛况。2.2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保卫规范和制度。煤矿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需要按照完善和严格的规范制度去执行。有效的提高安全保卫的执行效率。所以煤矿企业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并要进行制定相关事故的紧急预案,如此才能够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进行冷静有效的应对,以保证煤矿企业正常生产和有序的进行。随着我国对国有煤矿的企业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在其改革过程中一些平时无法显现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煤矿企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和一些不安因素进行妥善的处理,并根据这些问题对安全保卫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要增强对工作内容的考核和研究,要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掌握,以便让安全保卫制度更加具有针对性,保证煤矿企业能够提高安全生产保卫力度和效果。2.3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针对煤矿企业中出现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的问题,煤矿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高素质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其往往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能够做到在工作中真正达到爱岗敬业、勇于承担责任。因此煤矿企业要定期对生产人员和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其次是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机制的设立。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很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都到了退休的年龄,而新入职的年轻人还不具备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力度。为了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所以煤矿企业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储备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培养。

3结束语

煤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切实的加强对其安全保卫的工作,排除一切阻碍煤矿产业发展的困难,进行科学构建和谐煤矿的安全保卫工作,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宝.关于煤矿治安保卫管理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6(21):172+177.

构建科学范文篇10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去年以来,紧紧围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两大主题,对领导班子的考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完善创新,迈出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的关键步伐。然而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考核主体过于单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如何,其政绩大小、功过是非往往是上级评价重于下级评价,有时甚至是上级个别领导说了算,群众公认很难落实,尤其是上级与下级在某些政绩问题上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时,更容易出现类似情况。这就导致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有矛盾、有冲突时往往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二是以偏概全。对领导班子的考核应当是全面的,而现在往往出现了对领导班子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的一张报表上,把领导班子建设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热衷于排位置,导致一些领导班子忽视思想政治建设。有的领导班子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单纯追求增长指标,忽视当地实际,不顾民力、不顾财力,不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忽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的领导班子为了追求高指标、相互攀比,不惜弄虚作假。极个别领导班子信念发生动摇,政治立场发生偏差,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有的领导班子甚至出现“班长”带头腐败,出现了“窝案”,垮掉了整个班子。三是考核方法单调。对领导班子考核的手段单调,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缺少全面分析。不能根据地区的目标定位、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在考核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考核方法,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四是考核指标不够真实。各部门、各单位在确定目标时,常常各打自己的小算盘,更有甚者,少报多完成,考核指标的确立缺乏合理性,使考核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虚假成分,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五是考核结果与使用不够紧密。由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大多在下一年的第一季度,有的甚至到下一年的中期才能完成,而各地的领导班子调整大多在每年末进行,从而使实绩考核与各级领导班子调整相脱节。为此,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从解决谁来评判、评判什么、怎样评判等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构建切实可行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体系。

一、科学构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考核主体,解决由谁来评判的问题。

目前对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这种考核虽有一定成效,不可缺少,但其单一的考核主体也带来诸多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领导班子的产生问题,即“谁产生、谁负责、谁考核”,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立体考核体系。参与考核的主体要从组织人事部门的考核人员向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人员、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单位的服务对象、驻外招商人员等群体延伸。比如,去年县委组织部在对乡镇领导班子考核时就实行了纵横交错的立体化考核,扩大考察的参与面。请县级领导对各镇党政班子及正职进行测评;县分管领导和县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对各镇对口的分管领导进行测评;县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和驻外招商组成员对各镇副镇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县级机关本部门及全体人员参加测评外,还请各镇对口分管领导、单位服务对象、行风监督员参加测评。同时还按照考核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对不同的领导班子采取不同的考核主体。如人大领导班子是由人大产生,党委领导班子由党代会产生,政府领导班子由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产生,政协领导班子由政协代表大会产生,部门领导班子则由上级部门产生。根据这一要求,必须由产生不同领导班子的主体参与考核,并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由党委组织部门统一扎口,实施立体化考核。在此基础上,接受社会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渠道。社会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渠道有三:一是当地政府所辖范围内的人民群众、人民代表的评价;二是媒体的评价,尤其是有关媒体的批评报道,相对而言,批评报道较客观、准确,舆论监督不可缺少,当然注重媒体的评价,必须防止人为的“吹捧”。三是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若来自社会评价渠道畅通,客观公正,再加上组织、人事部门的评估,就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

全方位的、立体式的领导班子思想建设考核的主体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考核领导班子的弊端,而且能较好地解决领导班子正确的考准评实的问题,促进领导班子真正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科学设置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解决考核什么的问题。

1、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考核内容要坚持科学可行性。构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是对领导班子任期考核的重要手段,是检验、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尺。科学设置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考核指标,是考核体系中的核心环节。设置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要具有导向性能对领导干部能起到引领和约束作用,充分反映上级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要求;要有科学性能突出注重工作实绩这个重点,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绩效摆在重要位置,突出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实践中的实绩成效;要有可信性能准确反映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观努力程度及效果,指标体系应区分取得实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难易程度,有效甄别领导班子集体政绩与个人作用,防止一绩多用、前绩后用或集体政绩个人使用的现象产生;要有可行性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内容少而精、力求简捷、方法易行。

2、合理设置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的考核内容。

(1)考核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最紧迫的是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的目的是使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班子”。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学习能力,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一是学理论。领导班子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才能提高班子的整体思想素养和精神境界,才能总揽全局、科学决策。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有计划、有重点的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握其基本观点、领会其精神实质。当前,要重点考核领导班子能否自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成为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能否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能否在原则问题上辨别是非坚定立场。二是学新知识。学以增智,未来竞争中惟一优势是比别人学得更快。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领导班子成员能否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三是运用能力。理论的意义全在于实践。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学与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提高领导班子的实际工作水平,具体操作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为:①理论学习能否与本地实际联系起来,能否解决当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种矛盾,能否找出各种矛盾的共性,获得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能否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②能否使学习转化为生产力与创造力,转化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推动力,能否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考核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机制。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状况、决策水平以及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低。领导班子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领导班子要认真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推进决策和科学化和民主化。一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坚持集体领导。开展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和干部的任免使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能否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集体决定的事项即使有不同意见,班子成员能否坚决执行,能否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二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充分发扬民主。领导班子能否在决策前注重决策方法,能否发扬民主、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能否听取群众意见,能否听取不同意见,能否坚持不盲目决策,能否集体决策不由个别人说了算。三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能否将健全的规章制度切实予以落实;二是能否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有效的领导班子建设的制度。能否落实权责,使集体领导制度程序化。四要考核领导班子能否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能否开好民主生活会:一看会前准备情况,每次民主生活会能否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二看班子成员能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能否开诚布公、理解宽容、合作共事、精诚团结,能否认真对照和检查自己的思想作风情况;三看能否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

(3)考核发展政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考核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这个本质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发展是硬道理,领导班子能否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问题,是衡量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

一是要科学设置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指标。政绩考核能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如何发展、为谁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等问题。考核的政绩指标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可操作性。政绩考核的指标要便于分解、监控和考核,做到清晰、具体,避免过于笼统抽象或过细繁锁。考核指标要注意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反映领导班子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凡能量化的指标都要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由经济建设指标、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指标两大部分23个子项指标构成。对领导班子整体政绩考核具体指标体系见附表。

*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类指标(12项)

(11)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2)城镇登记失业率;(13)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和困难职工生活保障率;(14)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道路、农村水利建设等);(15)农村新型卫生合作医疗网络建设情况及参保率;(16)非农人口比重及人口自然增长率;(17)刑事案件发案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态度);(18)科技和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增长率;(19)环境与生态(本辖区内有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20)信息公开度、公民满意度(含政务公开);(21)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率;(22)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及公民评议状况;(23)党的建设。

二是指标权重和分值的划分方法。把乡镇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两方面内容所含项目指标设计为满分100分。具体指标的分值设置和权重划分,应有所区分、各有侧重。各项指标具体的权重划分和分值设置,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管理主体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及工作难易程度确定。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项目的指标,赋于较大分值和权重;对难于定量考核的指标,可采取定性分析比较;要综合分析和统一平衡三大方面内容之间及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比例并确定合理的分值。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岗位领导班子所承担的任务的不同,注重把班子集体和班子成员区分开来。考核领导班子整体实绩时,应按考核内容按比例分解总分。对班子成员考核内容和指标的权重主要依据发展定位、地区差异、发展基础、职级类别、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分工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班子成员应根据分工职责要求和工作主次情况来确定权重。一般主管、分管的工作应大于兼管、协管的工作;重点工作的权重应相对大于一般工作。

三、科学制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的方式和程序,解决怎样考核的问题。

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方法是否科学、决定着考核工作是否可操作和考核结果是否客观公正、真实可靠。

1、考核过程中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考核的标准是为民、务实、清廉,其原因在于一些领导班子在实施一些决策的时候,不讲成本,一味追求结果、追求“轰动效应”。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浪费惊人。考核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仅要看结果,而且要看结果的过程中是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各方面的成本,是不是给老百姓带来了麻烦,是不是求真务实。二是要按照“突出工作实绩的原则”,合理确定“德、能、勤、绩、廉”五项考核内容的不同比重,既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三是要按照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的信息对称度,即“知情度、关联度、责任度”的关系,合理确定考核主体中不同层面的人员比重,使各方面的参与权与意愿都能得到反映。构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机制,必须探索并不断扩大群众知情、参与、选择、监督的方式和途径,真正解决好“谁来评价”的问题。(1)要落实群众对领导班子工作的知情权,保证领导班子政绩的公开透明。公开的实质就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为此,要探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公示制度,明确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尺度交给群众,并将群众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同时要辅以网上信箱、开通专门电话等方式,吸取社会各界的评价,拓宽群众的知情渠道。(2)要落实群众对领导班子工作的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保证领导班子政绩符合民意、深得民心。落实群众参与权方面,主要是注意解决好保证群众广泛地参与问题,在评价领导班子政绩上就要更多地以民主测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然后转化为得分,要在政绩指标体系中,重点选择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保、环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公众随机抽样的满意度测评。落实群众监督权方面,重点是确保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网上信箱等载体,广纳群言,方便群众监督。总之,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依据,本着“于事简便、于法周延、考准评实”的原则,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2、考核具体操作程序。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操作步骤分“三步走”:一是年初由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填写年度思想政治建设目标任务书;二是年中对照检查督促,由班子主要领导内部逐条述职、评议;三是年末考核评分:第一步,思想政治建设考核预告。由考核办公室。第二步,思想政治建设考核申报。由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根据年初填报的目标任务书的内容及主要指标进行自评。第三步,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对照《任务书》的指标进行述职、述廉。第四步,实行立体化测评。采取上级、同级、下级及相关知情人员的立体方式,由群众对领导干部述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测评打分。第五步,调查分析:通过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走访和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对相关指标进行核对。第六步,县委审定。先由组织部门对考核的结果梳理汇总,再报县委审定。第七步,通报结果。考核结果由考核办公室适时进行通报反馈。

四、科学运用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结果,解决评判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