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0:55:48

分层设计

分层设计范文篇1

本仿真系统的模型定义为导弹打击飞机的过程,导弹从发射起,经过目标定位、目标识别、态势评估、威胁估计等。JDL三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1,2]为军事领域的信息融合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通用的框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用。但是位置估计与身份识别无论从研究特点和所采用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把它们放在一级不合适。因此又提出了另一种信息融合的功能分级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级——位置级融合,针对实时获取的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建立目标航迹和数据库,获得目标位置和速度。第二级——目标识别融合,它是指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目标识别数据进行组合,以得到对目标身份的联合估计。信源信息融合领域信源预处理第四级威胁估计第三级态势估计第二级目标识别第一级位置融合人机交互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数据库融合数据库图1多源信息融合四级模型第三级——态势估计,态势是一种状态,一种趋势,是一个整体和全局的概念。态势估计是对战斗力量部署及动态变化情况的评价过程,从而分析并确定事件发生深层原因,得到关于敌方兵力结构的估计,推断敌方意图、预测将来活动,最终形成战场态势图,提供最优决策依据。第四级——威胁估计,威胁估计的任务是在态势估计的基础上,综合敌方破坏能力、机动能力、运动模式及行为意图的先验知识,得到敌方兵力的战术含义,估计出作战事件出现的程度和严重性,并对作战意图做出指示与告警,重点是定量表示敌方作战能力,并估计敌方企图。多源信息融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与具体的技术相结合,即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1,2]。信息融合的层次化模型如图2所示。制导武器信息融合系统是应用信息融合的基本知识,如:融合功能模型、层次模型、融合算法、以及融合知识库,对目标信息进行融合。目标信息这里我们主要考虑目标位置信息和目标身份信息。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目标三维坐标、速度等,应用贝叶斯估计、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进行融合,而目标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图像信息和位置特征信息,应用贝叶斯估计、D-S证据理论、BP神经网络推理得到。多源信息经过数据层、特征层、决策层融合得到准确的目标信息,为态势评估与决策提供依据。制导武器多源信息融合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如图3所示。图3制导武器多源信息融合系统框架位置信息融合子系统是对目标位置信息进行融合。通过弹载GPS接收机、雷达、红外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经过预处理、配准和数据关联,应用卡尔曼滤波、加权平均法等得到目标精确地位置信息。图像信息融合子系统是应用于目标识别部分的,对红外和CCD获取的图像进行融合,经过像素级、特征级、决策级融合,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识别。信息融合理论有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果,主要包括功能模型、信息融合层次模型和多源信息融合算法。针对多源、异类数据特点,系统采用分层多级融合结构,将多源信息进行分类,在融合黑板完成多源的信息融合。多源信息获取由传感器来完成,本系统采用的传感器有GPS、雷达、红外和CCD等。GPS获取导弹信息,红外、雷达、CCD等获取目标信息,导弹与目标信息进行坐标系转换、滤波等预处理,然后进行航迹关联、目标识别。通过数据层、特征层和决策层融合得到准确的信息,为制导系统提供决策依据。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图如图4所示。黑板结构是专家系统常用的结构,也称为黑板系统,是一种多专家合作系统。适合于多源信息融合。黑板结构一般有知识源,黑板和控制机构三部分组成。黑板结构是系统中的全局工作区。它对于判断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控制结构,黑板就是要把获取信息不同过程注解集合写在黑板上,然后再由黑板读出,其特征是具有一个共享的数据区,或者说黑板是作为存储信息数据和知识源集合的相互作用的共同媒体。融合知识库描述某个独立领域的知识和知识处理方法,每个融合模型可完成某些特定的解题功能,各融合模型之间相互独立,通过融合黑板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目标识别的融合算法分析

作为信息融合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融合目标识别又称身份融合,根据目标识别理论,应用D-S证据理论在一维距离像和二维图像联合对目标进行识别。3.1目标识别概述目标识别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识别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经典统计判决、主观Bayes推断、D-S证据理论模糊集理论、专家系统理论等。目标识别信息融合通常包含3.2D-S证据理论证据推理最初是由Dempster在1967年提出,用多值映射得出概率的上下界,后来由Shafer在1976年推广形成证据理论,成为D-S证据理论。下面介绍D-S证据理论基本知识[1,2]。D-S证据推理流程图如图6所示。

实例分析

应用红外成像和CCD图像融合结果对目标形状进行识别,同时根据GPS、雷达、红外等估计的目标速度和高度来综合识别目标。系统的特征值是目标速度,目标高度和目标图像边缘。选择按欧氏距离度量的方法来实现信任度分配。结合导弹打击目标的过程,应用D-S证据理论识别目标[5]。假设要识别的目标可能是为导弹和飞机两种目标类型,U为不确定性,目标识别框架为Θ={飞机、导弹、U}。系统使用红外和CCD融合后得到目标的图像信息,得到判断目标的证据1为图像。GPS、雷达、红外得到目标的速度和高度分别作为判断的证据2和证据3。通过目标匹配,由欧式距离法按照距离大小进行概率分配,得到需要的可信度函数mass函数。图7为目标库,图8为红外与CCD在相同时刻和空间获取的目标图片融合后的图片。经过与目标库匹配,得出与飞机相似的占0.6,与导弹相似的占0.2,剩下的分辨不出飞机或导弹。同理可以得出目标速度和高度的匹配概率。如表1所示。和证据2进行组合,然后计算不一致因子:k0.10.240.3412mmm0.696969,0.272727,0.030303第二次应用D-S证据理论,将组合结果和证据3组合,计算不一致因子:。k0.0820.3480.433mmm0.62766,0.36172,0.010638用D-S证据理论算法进行了信息融合。三种证据融合后计算得出的不一致因子K=0.43,可以看出目标为飞机的概率为0.62766,概率值最大,从而可以决策目标为飞机。同时可以看出U即不确定性的概率也下降到0.01638。识别结果不确定性概率从0.1下降到0.01638,同时使融合后的基本可信度函数值比融合前的基本可信度函数值具有更好的可区分性。本实验所用的机器是一台Intercore2CPU,2.93HZ,3G内存的WindowsXP系统台式机[7],本实验等间隔时间采样,获取100组目标数据,试验中它们的平均识别时间以及准确率见表2。表2可以看出,本算法已经达到实时即识别时间小于67ms的要求,虽然D-S算法的用间稍微多一点,但是对于精确制导武器来说,准确识别是最重要的,所以它在满足实时的条件下,损失时间换取准确率,这是合理的。

分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分层设计

语文属于语言性学科,而语言性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属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将分层教学引入到习作教学中,对习作教学进行分层设计,从而更好的保证习作教学能够符合全班各个层级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同时分层设计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提升习作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写作思维僵化。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的时候,都会直接给学生讲述如何写开头,如何写结尾,并且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练习。而小学生接触习作的时间不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比较大的依赖心,思维也会慢慢僵化,不利于以后的学习[1]。其二,教学形式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刻,为了响应新课改政策,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的时候,喜欢引入一些花里胡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形式化,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写作的内涵,学生写作能力也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小学语文习作分层设计具体策略

(一)研习新字,组词造句。小学语文属于基础学科,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语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语文基础处于初级阶段,想要更好的进行习作分层,教师就不能忽略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基础是习作教学的第一步[2]。所以,教师引入分层设计的时候,还可以将分层设计引入到新字、组词、造句教学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习。同时,还可以提前将文章中的新字词句列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炼。例如,在《蜜蜂》一课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新字包括“尽、途、逆、误、括、测、阻、几、闷、证……”等,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对新字进行拼音标注,并且要求学生利用新字来组三个以上的词语,而针对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要求学生利用词语造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字和词语,学生造句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后续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二)圈点勾画,整体体会。在影响习作教学质量的因素当中,学生阅读量不够,对文章结构认识不足属于主要因素之一[3]。因此,为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下笔有物,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感受文章结构、内涵,品味文学创作。学生在进行阅读品味的时候,为了加深印象,理清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文章描写的段落或者关键性的段落勾画出来,不断的进行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分层设计的运用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分层选择阅读文本,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例如,在进行阅读积累之前,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良好,也可称为学优生。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一般,称为普通生。第三个层次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称为学困生。学生分层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分层,给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读物。学优生可以选择内涵深刻一点、文章结构复杂一点的;学困生可以选择故事性强,内容、文章结构比较简单一点的。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关键性字词句圈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素材积累本,不断的积累素材。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定期让班上的学生分享,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三)问题引导,把握中心主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比较好,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引入分层设计开展习作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好分层问题,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心主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习作方式方法,保证习作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平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文章结构和主旨等。教师在设计引导问题的时候,对于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提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从文章内涵和寓意入手,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分层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分层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字词句学习、阅读量积累、问题引导等方式,更好的落实分层设计,保证习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霞霞.小学语文习作分层设计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625(5):77.

[2]廖五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明日,2019,23(20):256-256.

分层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布置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教师通过学习实践,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和手段,取得了崭新的成果;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养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好习惯。然而,农村初中教学存在基础知识积累少、获取知识的层面窄、语言表述能力弱、学习辅助不到位等现象,经常出现讲了许多遍的数学问题,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在双基能力课中,许多学生很难积极地参与到与同学合作的讨论中,而自己又不能独立地进行探索、实验和发现;更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上要进行分层次导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让他参与的导学任务,使其在课堂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另一个方面在作业设计上要分层次布置。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有一样的获得感。因此,教师要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存在的差异性,找准当前作业布置的问题,以分层原则来设计作业[1]。

一、当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量过大,忽视作业的评价。虽然初中数学作业的要求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应用转化,但是许多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还是以多练多写为原则,在设计作业时不考虑作业的数量和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一味地布置给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能完成,对于作业完成的效果不做评价和督促。超额的作业量,同一种数学题型的重复练习,题目缺乏新颖性和探索性,反复的数学练习会让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对数学问题失去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二)作业内容无新意,完成的积极性不高。一节数学新授课结束后,学生会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如哪些知识点应用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等。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班的作业设计采用同一种形式,或直接利用课本或者练习册来布置作业,会导致学生对作业失去完成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作业内容缺乏新意,使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具有挑战性,长此以往,致使学生逐渐养成对作业搪塞、应付的不良习惯[2]。(三)作业质量过低,缺乏针对性设计。所谓因材施教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农村地区的中学,由于城市化的演变而导致生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素养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加上农村教学资源匮乏,就会出现作业设计质量不高且存在缺乏针对性设计的问题;作业设计的选择仅局限于课本和配套练习,无法使作业真正达到巩固课堂学习质量的效果。

二、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学情状况,对学生精准分层。对于一个班级整体而言,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书写认真,有的学生学习相对困难。作为教师要客观地看待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化的学生在差异化的教学中得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发展,获得学习的进步和快乐。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性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层次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属于学习困难型,这一层次的学生时常容易被教师忽略,并极易因为教师的区别对待而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B类层次代表的学生学习状况一般,做题时感觉并不困难,考试检测成绩平平,属于学习中等型;C类层次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非常好,这类学生比较聪明、乐于学习,在课堂表现出极为显著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上有着十分高效的表现。按照这些特征来对学生群体进行分层,便于采取分层作业的设计策略,使作业的设计质量与实施效果显著提高。教师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分层次不是对学生级别的划分,而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收获共同学习的成果和体验快乐;二是分类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刻苦学习后,他的学习能力产生稳定持续的增长,经过教师的测评后调整前进一层,而对于处在较好类别层次的学生,如果学习能力下滑,教师就要调节他的层次,避免他在优良层次积累的“生米”越来越多,“举步维艰”,不利于自己的进步。类别层次的调整是按照A→B→C和C→B→A进行的。(二)按照课程巩固要求,实现作业分层设计。传统数学作业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设计原则,导致全班学生在作业内容上完全一致,这样就造成了C类层次的学生感到作业缺乏挑战性与创新性,在完成作业上没有体现出作业该有的实施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难度呈阶梯式上升,导致班级中学困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还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A、B、C三类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C类层次的学生“吃得饱”,B类层次的学生“吃得好”,A类层次的学生“吃得上”,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3]。对于A层作业要对应A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要依照能够促进该层次学生基础性知识识记与巩固为原则,数学作业题目设计基本为基础性内容,包括一些数学概念、图形的性质、定理的识记和表达、一些等式和竖式的计算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以补充这一层次学生基础掌握不牢的短板。确保A类层次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于B层次作业要对应B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在很多班级中,B类层次学生通常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班级中,学习中等型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这类学生通常在考试中发挥不够稳定,属于对基础性题目掌握比较充分,对一些结合实际应用处理和有点难度题目,明显不能全面、完整、准确解答的学生。他们通常对数学科目抱有一定的积极性,且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无法在以往的题目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要依照能够促进该层次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原则,设计一些难度不是特别高,但是全面考查知识点熟练应用程度的题目,促使B类层次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C层作业要对应C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C类层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强,如果布置的作业对他们来讲过于简单甚至重复次数较多,就容易使其对完成作业失去积极性。所以C层次的作业要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增加题目的难度系数和挑战性。因此,在设计这类题目时,教师要步步递进,引导学生闯关解题,不能直接出示难度过大的题目,要以拓展挑战类型的题目为主,逐步培养学生转化、引用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的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素养[4]。(三)分层作业独立完成,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由于分层作业的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不同,在完成的过程中,对于A类层次学生注重提高基础知识的巩固效果,使他们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A类层次学生对B层次作业的期待感与积极性;对于B类层次学生注重提升数学能力,使其全面思考解决中等难度的作业,不断提升B类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培养其对作业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激发B类层次学生对C层次作业的期待感与积极性;对于C类层次的学生注重拓展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难度相对大的作业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效率。再加上对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调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并不断地努力前行。另外,在这样针对性强的三层次作业练习中,A类和B类层次的学生都无法抄袭C类学生的作业,A类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基础性题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B类型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题目中提高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C类学生对作业不会感到缺乏挑战性。这样可以促进三类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农村初中数学的作业分层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因素,让教师的教学做到新知识的导学和巩固讲实效,让学生练习做到掌握和应用讲实效,注重数学方法和规律应用的熟练性和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开心愉悦的作业环境中得到进步,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杨会兵.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研究[J].黑河学刊,2011(12):155+158.

[2]季国平.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02):112-113.

[3]施晓燕.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设计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10):112-113.

分层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

1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的原则

1.1实现建筑表皮功能的最优化

对于建筑表皮而言,其功能的实现需要依托表皮各层构件系统的共同作用,然而这种共同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当这些构件系统共同作用于建筑表皮时,会形成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发挥各层构件系统的不同功能,使其能够有机复合。如果处理不好,各个系统之间会产生矛盾,进而难以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基于上述的考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表皮分层设计时,应当遵循功能最优化的原则,对各个构件功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协调,使其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

1.2符合建造逻辑

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与建造既要符合力学逻辑,也要符合表达逻辑。在特定的建筑结构之中,理清并理解基本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确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为符合力学逻辑,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遵循力学原理,有效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同时还要保证建筑建造的可行性与高效性。表达逻辑可以理解为形式表达的真实性,即将建筑的结构要素、材料特性、力学特征等真实地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表达逻辑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地点、地方特色等要素,形成一种动态的设计理念。

2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的设计策略

2.1建筑表皮的功能分类

(1)保温隔热功能:近年来,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保温隔热功能能够减少夏季的热量传入与冬季的能量损失,使建筑表皮能够储能与节能。(2)通风功能:建筑表皮在自然通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合理设计能够提升建筑被动制冷效果,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目的;另一方面将自然空气与室内空气联通,对用户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益处。(3)采光遮光功能:建筑表皮采光功能的实现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透明性,一方面满足使用者对于自然光的需求,节能环保,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改善室内卫生环境,而建筑表皮的遮光功能具体体现为:一是遮挡直射阳光;二是反眩光。(4)隔音功能:当前噪声污染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之一,建筑表皮的隔音功能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5)防火防水功能:建筑表皮能否防火防水,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室内环境。

2.2建筑表皮构件系统设计

(1)保温隔热构件系统:要想实现建筑表皮的保温隔热功能,就必须将内部需求和外部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构件系统的总阻热进行调控,这就要求所选用的材料能够尽量减少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产生的热量损失。在实际设计中,一般选用导热系数相对较小、放射性低的材料。除此之外,日光辐射也有可能对建筑表皮的保温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可采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绝缘组合体,这样冬季就能够利用太阳辐射向室内供给一部分热量。一般情况下,多层表皮的保温隔热系统可以分为三层:内层界面、空气间层与外层界面。内层界面主要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其余两层则是辅助作用。建筑表皮构件可以细分为单层构造与复合构造,单层构造就是以单层材料形成保温隔热界面,结构相对简单;而复合构造则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其主要存在两种建造方式,分别为三明治建造方式与箱式建造方式。(2)通风构件系统:通风构件系统需要从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两个方面入手。目前,大多数的办公建筑采用的结构为封闭围护结构,这种结构采用机械采暖、通风以及空调系统。其优势是能够对热环境进行有效维持,缺点是能源消耗较大。通常情况下,双层表皮外墙采用室内空气气幕这种通风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机械通风系统会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驱动使其先进入到空气间层,并在其中逐渐升温并上升,然后再由间层中的小型风扇继续驱动,促使其回流到暖通系统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热量进行回收。对于自然通风而言,主要存在两种实现方式,分别为利用风压实现通风和利用热压实现通风。利用风压即对建筑物内外的风压差进行利用,由此实现空气流动;利用热压则是让热空气从上部风口排出,让室外的冷空气从建筑底部吸入,从而实现通风。一般情况下,通风构件系统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盒形窗户通风方式、通风井与盒形窗户组合通风方式以及走廊式通风方式。(3)采光遮光构件系统:直接利用自然光会产生眩光现象,且照射区域相对局限,因此现阶段主要是以间接采光为主,分为光学系统与光线折射系统两种。在这其中,光线折射系统依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又存在两种实现方式,分别为依据构件形状与表面反射性予以实现,以及依靠材料本身予以实现。遮光构件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适应性,如果采用固定式遮阳方式,则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立面、建筑造型处理以及窗过梁的设置,并利用钢筋混凝土使其成为永久性构件。而可调节系统则是使用者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4)其它构件系统:隔音构件系统与其它构件系统一般都是依托于其它界面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隔音、防水防火等功能应当贯穿始终,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取材料。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核心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建筑表皮的功能分类与建筑表皮构件系统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周赛.建筑表皮的生态设计策略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5.

[2]张笃元.绿色节能技术在现代建筑幕墙中的应用研究--以顶新商务广场幕墙工程为例[D].济南:济南大学,2016.

分层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铺垫;建构;强化

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是教师是否深入学生、钻研教材与研究教法的体现;它也是承接新旧知识、建构新知的重要载体。一节好的数学课堂,它必然呈现出富有层次性、坡度性,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习题设计。从更高教学效果的意义上来说,一节好的数学课堂完全可以从习题设计上来审视。习惯上,很多听课者也会紧紧抓住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环节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因而,我们数学教师要能够在课前认真分析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能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富有层次的数学课堂习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数学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课始分层设计数学习题,为新知做好铺垫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开门见山式直接导入,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环节;有的采用游戏激趣式导入,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有的谈话式导入,让学生循序渐入式进入学习状态;有的采用故事情境式导入新课,让故事情境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等等。但是课前铺垫式复习导入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新课教学中最为普遍、也最为实用。教师在课前能够很好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了解学生,能够把握好旧知与新知的紧密联系,在铺垫式的练习设计中体现尤为明显。好的铺垫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延展性。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设计了两道铺垫性习题:(1)口算:1.5÷0.5=2.368÷0.02=(2)计算:150÷7.5=这两道题都为教学新课作下了很好的铺垫:第一题对商不的性质从整数应用到小数进行复习,并能从被除数与除数分别乘上10、100的不同层面进了复习,为除数从小数转化为整数提供了方法;第二道题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入手复习了计算方法,为新课中“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同时第二题与新课例题的计算“1.5÷0.75”又遥相呼应。教者能够灵活地将铺垫复习题转化为例题,展现了铺垫习题与铺垫习题、铺垫习题与新课习题之间,不同梯度之间的层次性以及习题本身的延展性,从而降低了例题的难度、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课中分层设计习题,为理解新知作好建构

新课的目标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地、坡度性地学习过程。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时刻反馈学生对于不同层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不仅仅要靠学生的回答问题、活动效果,更好看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因而数学教师要能够根据新课的层次性进展给予学生布置相应的数学习题,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也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反馈、为随时进行教学调整做好准备。新课知识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可以清晰地将新课知识结构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易于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建构新课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将本节课的新课教学内容分为———理解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与认识分数单位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因而在每个不同层面安排了相对应的即时性习题练习。理解单位“1”时,设计了将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然后再到将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这样一个层次性练习;这样的层次能够做到从个体到集合、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渐进式设计,可以说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也从一定高度上把握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将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而后,顺其自然地进行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认识性习题练习。在新课教学中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习题的分层设计,不仅可以理清当堂课学习的思维脉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步步为营式地把握好当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能够做到抓住教学重点、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的良好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新知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反而觉得更加有趣,也显得格外地轻松与快乐。

3课尾分层设计习题,为知识把握做好强化工作

新课例题结束后,教师要能够富有教育智慧地巧妙设计不同层面的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当堂考查,以便教师能够对当堂教学效果的把握,从而能对新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补救,也能从不同程度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知识提升与能力培养。往往在数学新课例题讲解结束后,老师会围绕本节教学目标设计三类习题:第一类是围绕教学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题;第二类是围绕教学难点的深化性理解题;第三类是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延伸、拓展题。第一类习题能够让全体学生对本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基础性巩固;第二类习题有助于中、下等生能够在练习环节进一步提升对于当堂数学知识难点的理解;第三类习题有助于让优等生能够在知识上有所拓展、思维能在更高平台上进行培养。从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数学习题本身的难易程度、是否可操作性、创新性等综合因素进行巧妙设计不同层次的巩固性、理解性与拓展性习题,对于学生能够整体建构数学知识、综合提升数学能力具有着重要的作业。数学教师要能够抓住练习环节,做到课前预设、课尾增删式地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习题练习,使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而言之,数学习题设计也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好的设计能够体现教师独有的教学智慧,能够引领着学生向数学知识更深处迈进,可以给聆听者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总结经验、丰富数学教学理念,将数学习题设计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来对待,从而能够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更快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国韬.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分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设计;作业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能力,教师只有灵活多样地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充分的“乐趣”。下面就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大家谈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践。

一、分层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后进生基础知识的训练

众所周知,后进生是老师重点辅导的对象,按照一般的做法,在课余将后进生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说是辅导,其实无非是强迫他们更正错题或者是背诵相关的知识。这就是说没有真正研究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研究他们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原因,而是通过大量的做题来填鸭式地教学。如果我们了解了后进生哪些方面欠缺,一点一点地补救,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在这里我要和大家谈的是他们的基础知识问题,后进生其实说穿了哪个方面都差,所以,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就可以弥补他们以前没有学好的内容。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基础知识的点点滴滴的积累,积累得越多,综合能力就越强。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就要考虑后进生的实际水平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作业。具体以古诗词为例来说,要求后进生对全部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是比较难的,那么怎么办呢?根据实际后进生的情况,可以让他们背诵名言名句就可以了。如《山居秋暝》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书写正确,大概的意思明白,就达到了他们的知识层次了,没有必要说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山水画面。曾经看见有个老师布置全班同学,续写这两句诗的内容,言下之意是把这两句诗扩写成一段散文。像这样的作业,根据我的经验,一般的学生是根本写不出王维的诗句的原意来的,这就是说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设计的作业也没有突出层次性。

二、分层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优等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作业的设计,不光是对后进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还要兼顾优等生的知识层面。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优等生发挥。还是以古诗的学习为例,在背诵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探讨古诗文的押韵,看看有什么特点。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里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押的就是“ɑ”韵;此诗的朗读节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标注,大的节奏是“二二三”。诗词的知识,往大里扩展,还能探讨对仗的知识,如杜甫的《绝句》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典型的对仗,具体说就是数量词对数量词,“两只”对“一行”;鸟对鸟,“黄鹂”对“白鹭”;动词对动词,“鸣”对“上”;颜色对颜色,“翠”对“青”;事物对事物,“柳”对“天”。这样分析下来,学生对唐诗就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再给他们布置作业,回去把自己家门口的对联或者邻居家的对联抄录下来,这个也是层次性的作业,优等生肯定抄录得多,后进生保证抄录得少,或者是个别后进生就不去抄录。回来后,老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如“门迎东西南北财,户纳春夏秋冬福”就是很好的工对,尽量让后进生来分析,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配套练习里的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我们的学生有配套练习这本作业,里面的题分为基础知识和能力扩展两部分或者是三部分,对于后进生,就把基础知识工工整整地写出来,无须写后面的能力提高题。基础知识就包括汉字的注音,汉字的书写正误,字词的正确使用,文学常识填空,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适当还有仿写句练习,病句的修改,一段话的信息提取,课文原句的填写,根据语言环境写句子等,够后进生学习的了,无需再做那些难度大的题,也就是拓展延伸题。一般拓展延伸题都是课外题,如果不借助工具是无法完成的。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优等生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对比,做出自己的判断,完成学习任务。

四、家庭作业因人而异,分层设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作业中家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家庭作业,学生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在家里无所事事。但是家庭作业布置不当,就成了家长的负担。在当今绩效工资的背景下,老师几乎把宝押在了家庭作业上,现在好多家长抱怨,小学生的作业太多,如像有的一年级的学生,每天晚上要做两套试卷,语文和数学各一套。这样按时间计算,从八点开始计算,不到十二点是做不完的。有人肯定会问,这样有效果吗?小学生能记住那么多的知识吗?在我看来纯粹的劳而无功,甚至可以说是伤情害命。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家庭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要突出某一方面的知识点,如近义词的积累,就课文里的一些词语搜集整理一下完全能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比如明丽———明艳,期待———等待,欣赏———观赏,赏识———赞赏,琢磨———思索……像这样的词语每天积累三四十个就可以了,没必要一整理就是几大张,学生呢一个都没有记住,图了数量完全忽略了质量。所以,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记住了没有,不是靠题海战术提高成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作文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分层训练

分层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人才;分层实训模式;会计信息化

1引言

关于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根据主要的培养方向来进行明确,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实训项目,从而达到培养效果。首先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有三个,即会计知识层面、会计技能层面和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层面。其次根据这三个培养方向可以确定培养目标为:既要强化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会计人才还应该不断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在开展工作时学会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等。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可制定单项基础性实训或课程综合基础性实训、专业综合或者学科综合性实训以及创新性决策性的实训。当然,在实际实训项目开展中还要注意培训的方法和手段应用。

2分层实训模式的会计人才培养定位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从事和会计有关的工作主要是财务管理工作和供应链管理工作方向,这些会计类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但要求人员有专业的会计领域知识,还要求人员有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会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学校应设计分层实训,根据相应实训要求,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提高学生对信息化会计手段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分层实训模式下的会计人才应该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比如也要了解现代会计发展信息;其次学生在实训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工作中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会计工作;此外,分层实训要注重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财务管理和供应链方面的管理,涉及企业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

3分层实训模式基本思路

会计人才分层实训模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模拟环境下的实践训练,为的是巩固会计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首先根据实训的要求和类型可将实训项目分成基础型、综合型和决策型;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技术水平等又可将实训项目分成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这样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会计专业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再次,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可以将项目从信息技术会计实训角度来划分;此外,根据会计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岗位实训,让学生多接触不同会计岗位,了解各自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各个会计岗位的技能。

4分层实训模式的设计方案

4.1实训时间层次化

分层实训设计方案本身也具有一些特点,在时间上对于大一年级和大二上学期的学生来说,主要进行的训练是专业基础训练,也就是着重掌握会计各方面知识;到了大二的下学期,主要进行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大三年级上学期开展综合型训练,也就是包括专业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到了大三下学期主要以校外实习为主。分层实训模式必须要遵照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时间上要有层次性。

4.2实训内容层次化

本研究在分层训练上的重点是会计信息化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对ERP系统的操作。然后所对应的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并采用信息化系统,落实心电监护及远程抢救等工作,为医院抢救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巍.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8(01):58-59.

[2]刘艳松,邹艳,田海平.基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视角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决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4):5-6.

分层设计范文篇8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作业分层设计就是以这些理论作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运用恰当的练习策略,进行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国内特级教师顾淑平在《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实验前,其原有的学生基础与对比班无明显差异,三年后的测试数据则说明了实验的绩效是明显的。实验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了对比班,实验班的优分率远远高于对比班,而低分率却远远低于对比班,体现了“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和“辅差”方面的优越性。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作业态度、习惯均优于对比班,说明“分层作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特级教师柏跃富在《作业的分层布置在教学中的实践》中指出:分层布置作业符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

刘景蕉老师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几种简便的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如修改数量呈现分层、隐去数字呈现分层巧变图形呈现分层、增加条件呈现分层、减少条件呈现分层等,这些作业分层设计技巧为相关研究提出很好的启发。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统一教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都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以及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目前中学学生的课内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课内作业时也是本着教师的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及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

我们广纳中学政史组的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业存在着一种敷衍了事,对传统作业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陈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在中学阶段,当前我国中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只不过是要布置更回适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性的作业。

那么怎样使得学生作业也能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把课内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的事去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实行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即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依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合理把作业进行分层,怎样实行动态化分层。根据学生平时做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情况;测试的卷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因素等情况进行分层。

2、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的实施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3、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指导生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针对分层作业如何做到分层批阅,分层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对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层次

A层作业:在设计时,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量,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能大大提高A层学生对做分层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B层作业: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作业设计中,先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政史材料题,最后让他们做一些小练习,课内作业B层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作业的扩展内容向生活加以延伸、丰富,由一个点出现满天星。这样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题。

C层作业:是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业为主。作业设计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在布置C层学生的作业时,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为主,一般都是两篇材料。做完后,马上请学生来讲解,锻炼学生的解释能力,要让他说得其他同学能理解,总的来,就是要让课本上的理论用来指导生活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回答要适当给予鼓励。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我校申报的县级课题《初中政史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实践研究的理论水平;立足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证教学面向全体;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补充课外资源,有效设计分层作业;在实际操作中寻求一套有效的实施模式。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研究、制定出了严谨的课题研究的整体方略。

1、学习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初中在面对课内作业时的现状:统一的课内作业不是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就是让学困生答不起,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对作业没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成了本课题研究急需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学生课内作业的现状后,参研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当今国内外课内分层作业的最新理论,通过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内作业新模式,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

2、推行课程的实践

在七年级设定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的基本情况要相接近。实验班推行分层作业,对比班依照常规教学模式,参研人员要进行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进行交流,进行情报的共享和交换。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要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的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导实验工作的进行,开发出一套指导实验工作的校本教材。

3、论文的撰写和成果的汇总

参研教师应将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开发表省、市、县内的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推广。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等的方式总结出分层作业的优势所在,然后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本校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论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及有差异的检测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模式。

3、通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要求。

5、通过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1)分层作业的理论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者为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统一教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因此实施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实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分层作业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实施作业布置时,因为照顾到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方面的学生,所以既能使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分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分层教学;设计视角

《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层,通过教学目标分层制定等策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分层制定

由于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都有差异,所以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学情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运动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制定,实施合理的训练和指导,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训练品质。分层教学符合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教学目标分层制定时,教师要跟随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实时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发展的目的。学生的运动素质发展不全面,具有偏向性,因而对于特定的运动项目才能发挥特长,对其他的运动项目则偏弱。如体重偏重的学生,速跑项目为劣势,教师就要分层次进行跑步训练,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爆发力和力量需求高的项目,如投掷等项目,则属于其擅长的项目,比其他学生都占优势。由于学生擅长的运动项目不同,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运动训练的计划进行调整,以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调查学生的体育偏好和运动基础,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为运动基础相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程度的运动训练,确保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二、教学方法分层实施

体育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分组的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如好友型分组、同水平分组、不同水平分组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小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分组有不同的含义,如好友型分组指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信任的伙伴,这样便于学生形成团队凝聚力;同水平分组指将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便于教师进行同类指导和组内进行良性竞争,避免优等生和后进生相斥;不同水平分组指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增强优等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后进生的学习。任何一种分组形式都需要提升对应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合理的训练。例如,教学跳高训练时,教师先进行跳高示范,并口头讲解、教学跳高的技术动作,再组织学生试跳。一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动作的诀窍,轻松跳过横杆,但有的学生试跳失败,没能跳过去或者横杆掉落,还有的学生不敢进行尝试。于是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组学生,通过不断增加横杆的高度,进行跳高训练;第二组学生,从降低横杆的高度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试跳练习;第三组学生,先不进行试跳,可以观摩其他小组同学的训练,对跳高技巧详细分析,再进行跳高的初步尝试。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在小组内有序活动,互不影响,使跳高训练顺利进行。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学情调查的结果进行试跳分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其训练的要求和目标也各异,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训练条件,取得好的训练成果。

三、教学训练分层组织

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教师需要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安排,给予不同的启发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各层次学生的运动基础差距较大,教师给予不同的训练要求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创造了共同进步的机会。分层训练时,教师应制定更加详细的指导策略,并细化到对每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获得的训练效果更佳。例如,教学足球训练时,有的学生平时爱好踢足球,对足球的运球、射门、走位比较熟练,教师可让这部分学生进行联合对抗,自由比赛;有的学生的足球运动基础一般,教师可针对其弱项实施分层训练,即部分学生进行运球训练,另外的学生进行射门训练。这样就将足球基础偏弱的学生集合起来,一起进行基础训练,从带球绕杆、回球训练等足球游戏开始,慢慢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这样在学生运动基础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组织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分层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班制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笔者开始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程度差异,将他们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下面就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进行阐述。

一、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在划分层次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详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及学习潜能,然后进行科学分层。在具体划分中,美术绘画水平较好、对美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为第一层次;对于美术成绩一般、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划分到第二层次;对于成绩不好且对美术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分到第三层次中。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只是暂时的、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及时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还必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激发他们对美术知识和技巧学习的欲望。例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而言,美术课学习的目标应该是传授给他们更多的美术画法技巧,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拓展训练,以促使他们获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应以突破强化及完善提高为主,以促进他们美术水平的提升;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强调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传授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绘画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在引导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前,都会明确说明训练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围绕训练目标进行活动,以发展他们的能力。而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提高为目的的分层次的指导,例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他们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主,促使这一层次的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感悟力和创造力;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以及绘画技巧,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当然,对于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小失误,或是他们的实力确实无法完成的地方,教师必作示范性的修改,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美术技能的提升。

四、实施分层次的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改进评价的方法和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必须体现出多维性与多级性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必须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多提出其中的缺点,以帮助他们掌握更优秀的创作技能;对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表扬为主,通过表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在个性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科学地为学生划分层次,合理地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并实施分层次的激励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贤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下),2018(0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