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9:49:53

分层范文篇1

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的投保意图和通知义务两个因素。

(一)投保意图

根据投保人投保意图的不同,重复保险有善意、恶意之分。在恶意重复保险中,由于投保人企图谋取不法利益,破坏了保险制度分散风险、填补损失的宗旨及功能,因此多数立法例规定恶意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均为无效。典型如《德国保险契约法》第59条第3款规定:“要保人意图藉由复保险之订立而获取财产上之不法利益者,以该意图而订立之保险契约无效……”。

对于善意重复保险,立法例一般多在保险价值范围内肯认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就其所保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但赔偿总额不得超过保险标的之价值。

(二)通知义务不履行

重复保险中,投保人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该义务的不履行不仅在有些立法例中被推定为恶意,而且会因此影响到保险合同的效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7条明文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通知义务的,保险契约无效”。有些立法例尽管没有出现合同无效的字眼,但以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措辞表达了同样的规范内容。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10条第1、2款规定:“就同一个风险分别与数个保险人缔结契约的,被保险人应当将所有的保险通知每一个保险人。被保险人对发出通知有故意懈怠的,诸保险人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我国《保险法》未对重复保险的合同效力专门规定,因此,在我国,对于恶意重复保险合同的效力,应依《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加以判断。根据《民法》和《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合法性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所谓合法性是针对合同的目的和内容而言。恶意重复保险合同内容虽不违法,但目的在于骗取超额赔款,具有非法性,因此,显然属于无效合同。

二、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

重复保险的外部效力,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有哪些权利义务,主要体现在投保人索赔方式与顺序、索赔金额的确定,超过应得部分保险金的返还等方面。

(一)索赔方式与顺序

归纳各国的规定,大致有三种主要做法:

一是优先赔偿主义。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例如日本)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金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因在后保险人的责任因在先保险人的赔偿而减轻,故各保险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有失公平。

二是比例分担主义。法国、意大利均采此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论重复保险的各保险合同是同时成立还是异时成立,各保险人仅按其承保金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责任,彼此不连带。若部分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或破产,由于保险人之间不负连带责任,则被保险人的利益无法周全;而且被保险人须分别向所有保险人请求给付,增加了被保险人的索赔成本。

三是连带赔偿主义。采用这种模式者(例如德国),不论重复保险各合同成立之先后,均属有效,各保险人在其保额限度内承担连带责任。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后,可对超出其应负担部分向其他保险人追偿。相比之下,连带赔偿主义符合优先保护被保险人(投保人)的立法趋势,又不存在优先赔偿主义及比例分担主义的弊端,可资借鉴。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41条,我国采取的是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即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合同另有约定除外。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8条),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赋予了当事人约定赔偿方法的权利,缓和了(法定)比例分担主义的刚性。不过,鉴于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特征以及被保险人在缔约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合同另有约定时,该约定内容对于被保险人是否较比例分担主义更有利,则很难保证。也可能保险人以约定方式有条件地排除了自己的赔偿责任,例如约定优先赔偿主义,在其他保险人赔偿完毕且赔付不足时,该保险人才承担赔偿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约定排除的比例分担主义不具独立存在的意义,这也是笔者没有将其单独归纳为一种做法的原因所在。

(二)赔偿限额

重复保险中赔偿限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保险价值确定法,例如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另一种是实际损失确定法,例如《海商法》第225条规定“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笔者认为,与保险价值确定法相比,以实际损失确定法确定重复保险的赔偿限额更为合理。保险价值确定法的弊端在于:重复保险中各保险合同若既有定值保险,又有不定值保险,或全部为不定值保险,则每份合同下保险价值不尽相同,究竟以哪一保险价值为准不好确定。另外,即使各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价值相同,也不宜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至少不能以保险价值作为赔偿限额的唯—尺度,还要考虑可保利益价值与实际损失金额。否则,在发生部分损失时,若以保险价值为限,有可能出现各家保险人赔付之和虽小于价值,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形,违背了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利的基本原则。

依实际损失确定法,被保险人从各保险人处所获保险金不得高于其实际损失。若实际所获保险金超出其实际损失,该如何处理?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2条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方法。该条(2)(d)规定:“若被保险人得到的金额超过本法所允许的赔偿额,则此种超出金额即被视为由被保险人代各保险人托管,由保险人按他们之间的分摊权利摊回。”

三、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

研究重复保险的内部效力,旨在明确各保险人之间在赔付完毕后内部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相互分摊保险责任的义务和追偿保险金的权利,核心在于分摊、,分摊是已赔付保险人的权利,也是其他未赔付保险人的义务。追偿与分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分摊后,若已赔付保险人赔付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必然会发生向其他保险人的追偿问题。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80条对分摊与追偿进行了准确的规定。第l款规定:“在被保险人因重复保险而造成超额保险之场合,各保险人相互之间有义务按其合同负责的数额比例分摊损失。”第2款规定:“任何保险人如已赔付了超过其应摊比例的损失,有权向其他保险人追偿超过部分,并有权像已支付超过其债务比例的保证人那样,取得同样的救济。”

若同一利益投保了多张保单,确定不同保险公司的责任程序涉及损失理赔中一些最重要、同时又是最复杂的问题。分摊原则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分摊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比例分摊责任制,也称为最大责任法,是重复保险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摊方法。具体设计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保额比例赔偿制。保险人仅就自己所应承担的比例负赔偿之责,被保险人最终能否获得全部赔偿与保险人无关。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了这种方法。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2.连带比例赔偿制。我国《海商法》第225条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何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各保险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同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任何一个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有权向未按照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支付赔偿金额的保险人追偿。”

3.连带赔偿责任制。例如瑞士保险法规定,凡为重复保险的保险人—律根据其保险金额占总保险金额比例承担保险责任,若有一个或部分承保人无力支付其应付赔偿份额,由其余保险人按比例分摊。

4.比例分摊兼优先赔偿责任制。依出单顺序将重复保险区分为同时重复保险与异时重复保险,对于同时重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其承保保额与保额总和之比承担赔偿责任,彼此不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异时重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即由先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保险金后,若仍不足以弥补损害额,则依次由后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负担。

第二种:限额责任分摊制,也称独立责任法,是按各保险人在不重复保险情况下单独应负赔偿责任限额的比例分摊赔款的一种方法。限额责任分摊制主要适用于多张保单的承保风险和范围不完全相同的情形中。采用限额责任分摊制,每张保单均被视为独立存在,保险人对共同保险标的所负责任独:立于其他保单单独计算。这种分摊方式强调了保单承保条件存在差异的情形,从而使损失在保险人之间得以更加公平地分摊。

分层范文篇2

【关键词】护士分层培训;PBL;PDCA循环;理论成绩;技能操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高,护理工作的范畴和内容也更加广泛和复杂,因此护士除了学校的教育学习之外,继续教育培训尤显重要,而继续教育培训也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培训是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入职后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同时也能够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训方法对提高护士培训效果具有切实意义[1,2]。PBL结合PDCA循环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本研究将164名护理人员随机分组,探讨PBL结合PDCA循环应用于护士分层培训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164名护理人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A组护士接受讲授式教学法(LBL)培训,B组护士接受以问题为导向(PBL)结合戴明循环(PDCA)的教学方法,每组各82名。A组:男1名,女81名,年龄21岁~39岁,中位年龄26岁;学历构成:本科26名,专科56名。B组:男1名,女81名;年龄21岁~37岁,中位年龄26岁;学历构成:本科24名,专科58名。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A组:依据不同层级将护士分为不同护理组,由1名带教老师进行讲授式教学培训,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典型案例学习、教学查房、个案管理报告的书写、操作演示等。B组:以PBL结合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培训,具体实施如下:①计划阶段(P):由护理人员自行对个人情况进行分析,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确定目标,提出各个学习阶段的相关计划。带教老师组织收集护士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数据,确认问题,制定全组培训计划,准备所需相应资源。②执行阶段(D):a)采用情景式教学,针对计划阶段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并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病例,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汇报。b)采用三级教学查房,将N0~N1级护士作为主体,N2级护士补充,N3级护士对问题进行引导。c)以病区为单位,每个月完成1篇个案分析报告,主要内容为典型病例从入院至出院过程中所有的护理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③检查阶段(C):总结执行阶段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查找教学培训中存在的不足。④处理阶段(A):对以上3个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检查阶段的讨论分析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将效果好的培训措施进行标准化。该轮未能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3]。1.3观察指标。在培训结束后对2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取笔试闭卷形式进行,总分为100分;技能操作考核采取现场抽签实际操作,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培训效果越好[3]。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以及护理实际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为进一步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医院整体医疗工作质量,医院对护理人员组织实施系统的培训及考核尤为重要。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均设立了护士培训体系,但并无统一的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法。以往对护士的培训多采取LBL教学法,该种教学模式为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主体是带教老师,主要教学方式为老师讲授及演示,护士统一进行培训,因未能综合考虑不同护理人员的个体化差异,因此培训效果不甚理想[4]。近年来PBL教学法得以推广应用,其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的教学方法,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但护士培训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培训的目的更为侧重培养护士对各类临床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以及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因此单纯实施PBL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不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护士在接受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消极被动学习的情况,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循环过程是目标管理活动展开和提高的过程。在护士分层培训当中应用PDCA循环有助于帮助护理人员建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其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巩固扩展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质。同时PDCA循环的应用还有助于查找不足,自我检测,寻找更佳的解决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5]。

本次研究中A组实施LBL教学法,B组实施PBL结合PDCA循环教学法,对2组护理人员培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B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94.2±3.9)分,护理操作成绩评分为(91.3±5.6)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表明PBL结合PDCA循环法应用于护士分层培训可获得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护士分层培训中应用PBL结合PDCA循环法可大大提高培训效果,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护理操作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珍华,曾梅玉,魏彩虹,等.PDCA循环在ICU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旬刊,2013,32(1):167-168.

[2]陈少娴,余巧优,张秀娜,等.PDCA循环的晨会提问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4):150-151.

[3]焦静,张晓静,吴欣娟,等.基于PDCA的规范化护士分层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71-1174.

[4]程友桂,夏锦锦,王红霞,等.基于PDCA的规范化护士分层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52-253.

分层范文篇3

【关键词】能级培训手册;分层培训;专科建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消化内科,独立成科于2015年,现有注册护士18名,全体为女性,均参加培训,年龄24~46岁;学历:本科10名,大专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9名,护士5名。根据医院护理能级晋升评定要求,通过竞聘、护理部审核:现N0级护士2名,N1级护士4名,N2级护士8名,N3级护士4名。1.2效果评价。①科室对护士常规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每月一次,护理理论考核80分为及格,三级操作和专科操作考核90分为及格,采用2016年理论考核试卷及操作考核标准。②每月由科室质控小组对科室整体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护理部印发的《护理质量考核手册》,包括基础护理质量考核、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核、分级护理质量考核、专科护理质量考核等15个项目,使用百分制。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培训手册的制作与应用

2.1培训手册制定依据。2.1.1工作职责和核心能力N0级:掌握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各种制度、工作流程;N1级:逐步适应岗位职责,完成一般常规工作,能负责病情较轻病人的护理;N2级: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岗位职责要求,能独立负责重病人的护理;N3级:能独立负责危重病人的护理,承担临床带教、专科护理指导、护理管理。2.1.2分层培训需求N0级:人际沟通、基本理论、基础技能、急救技能、规章制度、工作流程;N1级:专科疾病知识、专科技能操作、急救技能培训;N2级:急救技能、危重病人评估方面、专科护理新进展;N3级:科研、管理能力、专项护理技术、带教、授课能力。2.2培训手册内容。消化科各级人员核心能力要求、消化科分层培训模块、护士分层次使用安排表、护士能级他评表、培训记录、护理操作考核记录、危重症护理体会记录、读书报告记录。2.3培训手册应用。人手一册,所有计划、目标、考核项目年初时制定完整并统一解读发放。存放于科室开放公共区域,随手可取。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各个主题中的课程培训需求有明显不同。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对各个专题的培训方式有一定差别。2.4培训记录要求。每一能级有主要及侧重记录内容。N0~N1级:接受培训记录、危重症及疑难病人护理体会、读书报告;N2级:参与或接受培训记录、危重症护理体会、读书报告、培训新入科护士记录表;N3级:参与或接受培训记录、危重症护理体会、读书报告、培训新入科护士。2.5考核标准及记录。不同层级考核标准不同。N0、N1级:主要考核制度、流程、护理常规、专科理论知识考核、三基操作考核、专科操作考核。其中N0为新入职的护士,取得执业证书前,所有操作只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3结果

通过使能级培训手册用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可见使用后护士考核成绩、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护理质量提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我科虽然独立成科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16年成为市级重点专科,现正创建省级重点专科中。在近年的市级质控、等级医院评审中,我科护理人员都表现出较出较好的表现,其中一名护理人员于2017年取得省级专科护士资质。能级培训手册的制定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性及目标性,在实施过程中,科室护理人员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优化了科室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分层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组织关系在村级党组织的党员。

第三条农村党员分层管理坚持监督制约与发挥作用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职务、身体状况和自身特点,以村级党组织为单位,将党员划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第一层次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第二层次为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中的党员、党小组长和是党员的村民小组长;第三层次为年龄在59周岁以下的在家无职党员;第四层次为年龄在60—79周岁的在家无职党员和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第五层次为8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长期卧病在床无能力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五条管理标准:

1、村党支部书记和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上级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培养发展党员;带头推广新技术,带领群众建立增收主业;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每人联系3—5户贫困党员、贫困户,出点子,谋发展。

2、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中的党员、党小组长和是党员的村民小组长: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协助村“两委会”班子做好各项工作;组织家庭成员致富,带动周围群众共富,带头参与公益事业建设,主动联系帮扶3至5户贫困户。

3、年龄在59周岁以下的无职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党支部、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带头推广科技实用技术,发展致富项目;带头尊老爱幼,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年龄在60—79周岁的无职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宣传监督工作,带头维护村规民约,树立农村新风尚;积极支持村“两委会”班子工作,带头培养一至二名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要向村党支部请假,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外出期间每季度寄交1篇思想汇报,年终有书面总结。

5、8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长期卧病在床无能力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村务并积极建言献策。

第六条根据不同层次党员标准确定基础分,党员职务越高、年龄越轻,对其要求愈高,基础分愈低。第一层次基础分为20分,第二层次基础分为30分,第三层次基础分为40分,第四层次基础分为50分,第五层次不计分。

第七条考核内容主要包含三大类15项指标,第一类为基本要求类,包括组织生活、岗位职责、缴纳党费、履行义务等四项指标,每项指标10分,共40分。第二类为发挥先锋作用类,包括团结群众、扶贫帮困、公益活动、维护稳定、带头致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等六项指标,每项指标10分,共60分。第三类为违纪扣分类,包括违纪违法、不履行党员义务、散布消极言论、不执行党组织决议、不履行岗位职责等五项指标。每项指标20分,共100分。

第八条各村党支部要统一建立《农村党员分层量化考核管理积分手册》,详细记录党员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情况。党员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及时报告党支部,经党支部核实讨论认可,按相应分值得分,扣分指标由党支部统一讨论决定。党支部每月通报一次党员积分情况,并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布,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第九条每个党员的基础分加上全年累计积分作为一年来的党员考核得分,积分情况作为表彰奖励和年终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依据。

1、凡积分达到100分(包括100分)以上的,在年终民主评议中可评定为优秀党员等次;

2、凡积分在60—99分(包括60分)的,在年终民主评议中可评定为合格党员等次;

3、凡积分在59分以下(包括59分)的党员,在年终民主评议中评定为不合格党员等次。

第十条本办法实施后,各村党支部可配套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及考核评分标准。

分层范文篇5

关键词:学生分层;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大举措。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开展分层教学呢?

一、学生分层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学生资源同样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如果脱离学生群体,那么分层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1.全面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能只是局限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等智力因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就要通过与学生交谈、与科任教师交谈以及各种测试等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规律、学习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情感、兴趣、爱好等,做到全面而深入,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当然,所划分的层次也不要仅是局限于好中差三个层次,而是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如差生并不是各方面都落后于他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如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有的写作能力差。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进行详细划分,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2.动态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着曲线变化的趋势,是一个旧差异不断缩小、新差异又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动态化的了解,关注学生之间差异的可变性。这样可以让教师随时来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否则,忽视差异的可变性,无视学生之间层次的转化,同样无法顺利开展分层教学。最为重要的是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同时还要深入探究学生差异的原因,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以促进学生向高层次转化。

二、目标分层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对于差生提出基础层次的目标,对于中等生提出理解层次的目标,而对于优秀生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向课外延伸,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要针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更为详细的目标,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较差,则要侧重于让学生准确而流利的朗读;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认真但成绩却不见大的起步,则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则要想尽办法来向学生展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的一面,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优生,则在实现对教材文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向课外阅读拓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同体裁或是同作者的文章,以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学目标,更能使教学围绕着学生展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其中,都可以从中获得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练习分层

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着学生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练习的设计,不要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布置不同的练习题目。这样虽然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与提高情感的效果。

四、评价分层

科学得当的评价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相反,不当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得当的评价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而是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不仅要真实具体,更要体现差异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探究热情。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则要给予适时适度的批评,这同样是一种鞭策。否则一味地表扬,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看不到自己的劣势与不足,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了解分层教学的内在本质,在实践中加强探索与创新,对学生分层,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于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与情感上的需求,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作者:苏现锋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高庄窠中学

参考文献:

分层范文篇6

〔关键词〕金属医疗器械;防锈处理;分层护理管理

金属医疗器械多数需重复多次使用,易受到血液、脓液及组织液污染。污染物会在关节、齿轮、缝隙等部位存留,受到高温、高湿环境影响而导致生锈,继而影响灭菌效果、清洗质量。但由于器械质量直接影响治疗安全,因此,强化护理管理减少器械锈蚀十分重要。有研究认为采用分层护理管理对减少外科金属医疗器械锈蚀有重要作用[1]。本研究探讨分层护理管理在外科金属医疗器械防锈处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工作的护理人员40名为研究对象,男5名,女35名;年龄24~45岁,平均(32.19±3.90)岁;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7名,其他为护士长和护士。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器械进行常规护理管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对器械进行分层护理管理。1.2方法。1.2.1常规护理管理。首先将金属器械放入84消毒液内浸泡约1.5h,取出后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予以冲洗,并采用干布在器械表面涂液体石蜡进行防锈。对肉眼可见锈渍采用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物理方式为砂纸或钢丝球进行除锈,化学方式为锈渍器械取出后放入稀硫酸、盐酸内进行浸泡、除锈。1.2.2分层护理管理。首先依据护理人员自身学历、工作经验和能力分为3个层次,第1层为工作时间短和能力较差的护理人员;第2层为能力较强,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第3层为有管理经验、担任护士长等职务的护理人员。在对器械防锈处理时,第1阶段由第1层护理人员进行,主要工作内容为回收器械,并对器械进行检查分类等基础处理。将污染程度较轻的且不易生锈的分为Ⅰ类,主要有药杯、挂钩以及压舌板、探子等;将污染或锈蚀较为严重的分为Ⅱ类,主要物品为止血钳、持针器、扩阴器、吸宫条。第2阶段由第2层护理人员进行,同时对第1层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依据各种器械的分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可分为两个班组进行Ⅰ类、Ⅱ类器械处理。Ⅰ类器械采用清水进行冲洗,然后采用全自动喷淋进行清洗。Ⅱ类器械要依据污染程度分别采用清洗液浸泡15min,配比浓度可调整为1︰200,采用此种方式去除脂肪、淀粉、蛋白质、单糖、糙面等,管腔内部主要采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锈渍器械可采用海绵及硬布进行擦拭,也可采用化学方式进行局部除锈。采用卫生棉签蘸清洗液后涂抹锈蚀部位,放置约2min,彻底刷洗,最后放入全自动喷淋清洗剂进行清洗,此阶段主要为清洁、消毒、上油、干燥。第3阶段由第3层人员进行。采用有光源的放大镜进行轴节、齿纹、油渍检查。判定质量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则要重新进行处理。最后由护士长进行每天抽查,对不合格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质量考核,设立奖惩机制。1.3临床评价。(1)比较两种管理方式器械的防锈处理水平。锈蚀:采用光源放大镜或肉眼进行医疗器械锈渍分析,锈渍主要分为显性锈渍即出现红色氧化铁,隐性锈渍即器械表现为亚光,出现金属氧化膜,即为不合格。报废:主要因为防锈不当造成的报废,其中有器械发黑、活动受限等。(2)分析护理人员技能掌握情况。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为主要项目,由护士长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技能掌握情况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管理方式器械的防锈处理水平比较。进行分层护理管理的器械合格率高于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器械,报废率低于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器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种管理方式护理人员的技能掌握度比较。常规护理管理前护理人员技能掌握度评分为(65.26±5.26)分,管理后为(75.62±3.26)分;分层护理管理前护理人员技能掌握度评分为(65.34±5.17)分,管理后为(86.26±1.69)分。两种管理方式管理前的护理人员技能掌握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技能掌握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管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金属器械多数为碳素钢,在空气环境中,特别是使用条件恶劣,极易出现锈蚀。为降低器械的锈蚀和报废率,本研究主要通过分层护理管理进行控制。分层护理管理和其他管理方式的不同在于此种管理方式下,护理人员的工作更为固定,可做到发现问题立即处理[2];同时也可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依据能力和工作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可保证分工更为合理,通过此种方式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精神。此外,由于每层护理人员都有自身的工作,因此可保证工作的专一性,通过持续工作提升自身能力。在分层护理管理中,所有操作流程都得到规范,因此可保证器械的清理效果。有研究发现,隐性或显性锈蚀会使器械无法充分处于灭菌环境,因此器械表面会形成微生物盔甲,严重影响灭菌效果[3]。为处理此种问题,本研究采用多酶清洗剂实施精密清洗,发现多数器械的表面微生物可降低至103cfu/cm2,同时也可对器械做防锈处理。主要原因为多酶可软化有机物,达到分解细菌蛋白质、提升清洗效果的目的[4-6]。

传统清洗将器械直接放入清洗机予以清洗,但此种方式在除锈效果有限的同时出现锈蚀加重的问题。在分层护理管理中,首先进行预洗,然后酶洗和手工、机械清洗,此种方式突出重点,强化细节,极大降低了锈蚀率。在清洗中,除锈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优化管理中,有护理人员提出,采用传统的稀盐酸进行清洗时有一定腐蚀性,且在机械浸泡后会使大部分器械表面镀铬出现腐蚀、变黑。整体分析讨论后认为可进行改进,因此换用除锈温和的氧化物,此种方式不仅可延长使用时间,同时可降低成本,减少因锈蚀而致的交叉感染[7]。传统清洗多为纱布清洁,此种方式常会使保护膜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使用,同时除锈剂浸泡也会造成隐性锈蚀。在分析问题后,一名护士长提出采用局部除锈法,此种方式仅对局部进行除锈,效果较好。

分层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案导学;分层施教;合作学习

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在我们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传统的“一刀切、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使每位学生都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分层合作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挖掘潜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分层合作教学就是将全班学生依据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这是教师既注重分层施教,又注重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教学有利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班级整体发展,这与当前各校大力推行的教改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解决了有效分层教学问题,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推动课改。

二、分层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隐性分层,异质建组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态度、认知结构、平时成绩的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2:1。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把学生分类编成八人一组便于教师管理,不利于学生交流合作,按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人(一个A层学生、两个B层学生、一个C层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更便于组内交流、讨论,也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经过一段时间(每次考试)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升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研究学情,分层投标

备课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综合考虑和研究学情,在吃透教材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各类学生作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一般包括三层目标:

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部分,属于低层目标。

2.一般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与理解的部分,属于中层目标,是A层和B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3.发展目标: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属于高层目标,是A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学习目标后,学习并达到更高一层次的目标,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三)分层施教,合作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分层合作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根据初中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1.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导学案”进行中,教师要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预习,在学生对所学内容预习后把“导学案”上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准备还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课前准备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我的疑问三部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可以对“导学案”中基础部分的题目进行学习,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对有问题或者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在第二天与同学共同交流、讨论,或者是向教师请教。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是“学案导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学生预习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应让小组分层讨论,充分发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学习过程的组织。疑难问题向上层请教,确实还有疑难提交全班或教师。同学展示点评,教师掌握情况。

3.分层实教,区别补偿。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分层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把握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为了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讲课时进行分层补偿。补偿时主要以课内为主,并把重点放在C层学生身上,在补偿内容和要求,C层学生以补知识为主,达到准确地掌握知识,补上授新课所需要的知识;B层学生在补知识的同时,重点指导学习方法和技能性训练;A学生则主要是帮助他们揭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4.分层检测,反馈小结。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测验。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分层设计作业,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性需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互批,查找问题,及时纠错、小结。

(四)注重激励分层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引导学生的发展。要达到评价的目的,应进行分层次评价。一方面,评价的标准应该具有多维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是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遵循这一理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评价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如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成长纪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觉得骄傲的一方面,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35).

[2]陈少娟,吴慧珠.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3]李宁.实践“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才智,2012(17).

分层范文篇8

(一)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钢琴教学注重对于学生弹奏技巧等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由于这一教学特殊性,使得很多学校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逐一的指导。但是,随着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学生人数增多,高校钢琴教师资源有限,导致师生比例逐渐失调。如果继续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师的教学压力,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发展分层教学是面对众多钢琴学生,教师逐批教学的必要措施。

(二)学生专业基础存在差异,水平层次不齐

专业扩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也使得学生的整体教学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专业扩招等同于降低了专业的门槛,使得一些钢琴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校钢琴专业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使当前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知识、演奏水平上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学的难度,影响教学的发展。所以,高校钢琴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合理的推行和深入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钢琴教学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实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制定不同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钢琴教学的合理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针对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采用较高起点的教学目标,在弹奏、听辨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针对专业能力中等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以较低的教学起点,弥补学生先前存在的不足,教学过程要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方法,可以为高校钢琴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高校钢琴教学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开展授课分层

分层教学在授课上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授课就是在了解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创新教学方式。一方面,针对理论知识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对于全体学生的要求一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同步授课,在课堂上讲授和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弹奏技能等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目标存在差异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合理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一小组的成员专业水平相近,然后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组授课。这种分层授课的教学方式既确保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合理性,又能够促进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分层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水平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一考定胜负”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实施教学评价分层十分重要。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已经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制定了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结合这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对于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对于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采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核,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信心。分层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分层范文篇9

[论文摘要]社会分层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社会分层的定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制度选择。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分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的人们都深信,要寻求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只能立足于这个世界本身,所以,所有关于人的事情的原因同样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而且,归根结底要在人身上寻找。”[1]对于社会分层的正确认识同样也只有从人身上去探求。“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因为其他各种疑问(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甚至社会分层)只有在指向人自己的存在时才具有意义。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展而形成地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也必然会体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社会异化的区别,从而也体现出其终极的目标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

人类源于自然,却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存在。在人出生之时,自然只给予人最基本的生存前提,而将塑造人的任务交给了人自己。不同于其他完全由自然所引起和决定的生物,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创造者,人正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自身存在价值,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促使自然和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来满足自己需要。这样,“人类在与自然母体分离之后,凭借着自己所获得的能力,创建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文化的、日益文明的‘人的世界’,从此之后,人便开始成为一种追求理想、创造价值的属人世界的理性存在。”[2]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是人在塑造自己、塑造社会、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表达的客观结果。

从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分层的活动或形成显然最终有赖于人类共同体的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在人类共同体里,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使其成员适应其职责的独特的能力,而且这个共同体实质上存在于能力相互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联系既是他们能力发挥的基础,也是他们形成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客观必然。因此,社会分层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好像是人们的资源占有量的描述。我们不应在此停止不前,而应继续探究这种概念的内涵。这样我们就会立刻看出其含义,即社会分层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特性,以适应——实际上是促进——形成这个共同体的各种关系与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层都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从各自特有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反映。一个健全的国家组织会通过某种必要的联系使个人的能力特性得到健全的平衡与调节。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取决于他的能力、性格和行为,我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他是靠当矿工还是当教师表现自己能力。社会分工具有影响力是因为它是我们个体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在社会分层中是无需重视社会分工的,除非你愿意这样做。所以,承认个体生产力的自由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层不再是一种有关社会分工的制度,在实践活动中,它实际上作为一种描述人的能力的发展的结果而存在,表明的是人们的能力和行为。任何正常的社会分层也无法使层级的差别依附于社会分工的差别。但是,虽然在由正常的社会分层所规定的层级差别的意义上,社会分工已不再决定社会层级,但是从较狭窄的意义上说却依然是并必然始终是测量正常的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按我们探询的思路来说,以个人能力为一方和以社会分工为另一方之间的区别是与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词有关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从个人的自由开始,我们会发现社会分层是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的结果,个人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具有自主性;而社会分工则是社会生产对个人的一种要求,个人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缺乏自由性。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层级,从表明他的职业涉及什么样的能力发挥的意义上说,非常接近于他的个性能力的核心。但从原则上说,社会分层是依据人的能力的分工,社会分工则是依据社会生产需要的分工。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职业差别越发凸显。由于特定的职业(包括政府部门职业)要求在职者具备特定的能力,这样具有特定能力的个人与相应的职业自然地形成“门当户对”的配对。这样配对的结果是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形成职业、收入、声望、权力等资源分配不等的具有层次差别的阶层。社会上不同职业由于在重要程度、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同,客观上需要各方面能力差别不等的人来做相应的工作。即所谓各就其位,各尽所能。这样社会才能协调运转。只有当劳动分工基于一种服务于人的能力发展的实践,在一个共同体中变得很明显时,才会进一步了解个人能力的独特地位,给个人的能力打上标记并塑造它。有组织的社会总是从职业中看出能力的一一合理的职业分工从独特的能力中心得到较深刻的反应,或在其中采取比较具体的形式。在个人被号召使他自己适应于为共同利益作出特殊贡献时,他就会显示出自己的能力特性。这样,他就成为了“重要人物”,成为社会分层中的某一个阶层的因子。

重要的是注意到这一点:在这种社会分层形成过程中,一个人除非能够承认他所在的共同体,否则他就不能在其中随意地发现并发挥他自己的特长。这样社会分层会从社会分工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特别能适应为维持社会或国家的一般需要。当社会分层发展的结果是它“有意识地”采取社会整体的逻辑所要求的形式时,它的发展在原则上就是社会分工精神。如果社会分层脱离了社会分工的原则,自认为重于一切——要独立存在,或者说要为它本身而纯粹的存在——便会失去赋予它价值的那种社会联系,而成为纯粹的概念。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化

我们一直认为,社会和国家在作为手段发挥人类的能力方面是有价值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社会和国家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条件(因为人的能力发展在与外界隔绝时是不完整的),但是,它们是由众多的人群形成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当数目众多的人的自由参与,即由许多自我的要求和关系直接影响人类的能力的情况消失时,社会分层并不会遭到破坏。人的能力在得到它们的支持而增强后,会沿着排除各种矛盾,形成自己的世界,使自己的能力沿着全面发展道路继续前进。社会或国家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分层的促进力量,但它们的形成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直接为了发展每一个个体的能力的需要,它们的目的也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社会的”。相反地,应当把它们看作为了实现某些人的利益而在国家范围内并以国家名义而进行的一种能力资源分配;看作“公共意志”以比较不确定的形式显示的部分阶层超级发展,而部分阶层受到限制的更充分的表达;并从全体的意识所固有的这个意义上把它们看作只要他们能够占有就会占有本不应属于他们的“他人能力”。这样,在社会或国家的干预下,人的能力发展或发挥程度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一些人占有了本不应属于他们的“他人能力”,社会分层就不再是其原本的发展状态了,而是表现为他的异化形态——社会分化了。

这样,我们已可大致概括地描绘出社会分化的内容,它蕴含于现实的社会分层中,但并不完全,而且是以异化的方式实现的。正是由于这种内涵,我们才会意识到社会分层——自由才能的发挥不受阻碍——在不给自我加上重担并“迫使我们自由”的一种制度中才能找到。在社会分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个性能力被缩减到了最低限度。不同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这两种力量以社会制度的方式安排着社会的分化,而这两种力量的互动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政治方面,集权社会的政治权力可谓是社会分化的主导力量。任何社会阶层的沉浮都是由这种权力决定的,并且也主要以权力为标准划分社会等级。在传统社会里,社会分化主要都是建立在各种政治权力的条件之上,并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近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经济对社会分化的影响逐渐上升,甚至成为主导力量,杜会分化则是以职业、收人和社会声望等“公平“的经济事实不平等的形式出现的。

“阶级”或“等级”是社会分化的最常见的形式。在这里,社会分层的异化被国家以一种强制力赋予了“合法”的外衣。“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3]“阶级”或“等级”在失去或未获得能使其本身适应功能并使功能适应社会逻辑的能力时,会显得重于一切,好像是关于优先权和特权的一种绝对而不可动摇的准则。这种社会分层的异化,是对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否定,表现为混淆社会分层原则,甚至会与私有财产的原则相混淆,对其成员或社会,或者对二者都是一种压迫。但这种弊病的实质,是使社会分层的功能失去它在社会制度内自由地合乎逻辑地适应变化的特点。社会分化已经把社会分层僵化了,不是像一个活的有机体那样使自己适应客观存在的事实和需要,而是固守着一个异己的原则,从而变成了社会逻辑中的一个异化或社会机体中的一个毒瘤。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分化表现为不同等级资源占有的差异。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是基于个人能力的结果,去有效维持社会激励机制,而是差异的形成过程的不公平,破坏了公民的和谐正义感,加强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所以,要在社会或国家的制度层面上尽可能完善并符合正义的要求,排除由于制度缺位造成的社会分化。在我国,政府依靠行政权力调控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还很严重,“有钱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政府几乎成为了各种资源交换的中介,不但滋生官员的腐败行为,而且强化了社会分化的冲突。

现实的生活中,社会分化程度会由于社会流动的加速而得到缓解。社会流动是一个与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化紧密相关的概念,指个人关系空间的变动,可能是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可能是在同一阶层内的不同层次间的流动,这种流动往往伴随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能力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流动打破了等级的凝固状态,抵消了社会分化引起的区隔化认同,给底层带来跻身中上阶层的希望,对于缓解由于社会分化引起的矛盾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提高社会流动的速率,通过不同等级之间的加速循环,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虚幻的期望心理,从而缓和等级间蓄积的冲突能量,让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避免在社会中发生较大的冲突。这是因为,底层群体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向更高等级的迈进上,降低主观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也会在客观上积极促成中间阶层的形成和壮大。[4]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非法占有“他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当作向更高等级的迈进的捷径,社会腐败现象将会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三、社会分层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分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联系与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总是通过一种含混的表达法表现出来。这一事实会使人误解:觉得这三者只不过是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层进而带来社会分化——其本质的内涵是一样的。然而,正如前面我们所讨论的,很明显,社会分层作为个体生产力的发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或一个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事实。它意味着某些特性,这些特性既是由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的社会分层所表现出来的,又包含着对社会和国家本身提出的各种的要求。对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社会分层特征的表现中是重要的。所以,社会和国家对社会分层的尊重实质上毕竟是维持一种生活方式的责任——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生活,我们把这种生活称之为最人道的生活,并根据它来辨认和处理异己的个人和共同体所拥有的权利。这一概念是反对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同一共同体中具有相同的生产力和职业的成员的。这是遵循我们的这个一般信念:决定社会分层的价值的不是社会分工或职业,而是人的发展。当然,如果个人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合理需求,它们也会变得自相矛盾的。

这样,我们又回到社会分层的功能方面提出的一些想法。每个人通常似乎都能从自己的生活模式中得到满足。在我们看来,这和我们必须有社会分层来促进人的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看法不会发生矛盾。但是,这种情况会使我们审慎地对待关于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并乐于承认社会分层的某种模式不可能普遍适用于人类本性的种种可能性。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分层应当受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类社会需要的指导,而这最终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生产力的全面释放。不过,我们是从纯理论的逻辑推演出发,认为我们的社会分层本身代表着进步的目标,这与承认必须有一种可普遍适用于人类本性的社会分层,是有区别的。而在普遍适用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可能会走其他社会和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不会听任社会分层自然发展。此外,如果说社会和国家不是至高无上的,也不是不可批评的,那么,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分层的观念亦复如此。而提到“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是提出了问题,即根据要加以实现的人类的全面发展来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这种美好的社会分层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实践是达到一切满足的手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方式。人类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分层就每一特定的方面来说都依附于社会实践,并排斥依附于其“身体”上的强权。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没有哪一种社会分层带有强权的性质或实际上成为它的一部分。因此,正如我们已经充分理解的,很容易有这样的看法:社会和国家干预的基本危险在于使独特的个人能力发展受到来自“他者”的某种强力干扰,从而损害了这种能力发展的显著特点一一它的自由。那是否意味着要完全排除社会和国家的约束呢?应当消除这种偏见,这对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暴力还是自动的恶俗或强权的制度或文化思想与一个人的能力发展相对立,并非因为它们是来自“他者”,而是因为其干扰的性质与这种高度自我突出的能力发展的性质相对立,因为它们的“非法性”与后者的“合法性”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它们经常从自己的强力立场出发,成为我们所说的“异己力量”,与高度自我突出的社会分层完全对立。问题在于它们的“性质”和倾向,个人发展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和隔离,而不是它们对社会分层的约束和调控。但是,在许多时候,社会和国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并不在于他们的“异己”,而在于使社会分层能够对社会和国家的共性作出独特贡献的调控行为或服务。

因此,只有当社会和国家行为有利于发挥个人能力的作用的一面毫无疑问地超过侵犯的一面时,它才会被认为是正当的。如果把这样做看成社会侵犯了个人,那就是把社会分层绝对化、理想化了,是不正确的。严重之处是,认为只要社会和国家在其中起作用,就是一种非法强权在干预社会分层健康的发展逻辑;也可以说是强迫作用在干扰自由的发展。社会分层健康的发展逻辑,即合乎逻辑发展的、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分层体现,决不仅仅是与社会行动相对立的个人行动,而是据以要求任何个人在争取自己生产力最大化时效忠于社会的总目标和总意志。每一次社会和国家对社会分层的调控,只要不是意味着个体生产力发展的退化和社会分化,而是能给个体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动力,就必然会被认为是正当的。社会或国家对社会分层的调控,不应意味着去维护一种堕落的情况,而应意味着一种必须使弱者变强的具有普遍持久意义的要求;不应当把对处于最弱状态的人的关心和对处于最强状态的人种种可能性的关心一一不论是现存的可能性还是在那些不起作用的穷人的最不幸状况中至少成为象征的可能性一一分开;而应当使社会分层的目标和精神与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真正意义联系起来。

总之,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具有容观性和必要性。正如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社会分层并不在于使阶层差别缩小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程度,而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生产力扩大到最大程度,大到能够包括在一个不容侵犯的统一体内可能有的最大的存在。过去我们抵制社会分层(社会分化),提倡平均主义。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拒绝的并不是社会分层,而是不合理的社会异化。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说没有合理的社会分层,那就等于说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的微妙而又复杂的社会中,对一种社会分层的承认是可以支持的,调整并重新唤醒社会分层的作用,保持这种作用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如果我们的理智自身不能保持它来抵制即使是我们自己所愿意接受的社会异化的话,那就是社会调控的根源,而真实可靠的社会就是对一切异化的限制和消除。

[参考文献]

(1)(意)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6.

(2)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4)孙健,丁建定.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5):41.

分层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司;财务管理;分层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部分企业逐渐将分层理论应用到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分层理论主要通过将复杂的管理系统划分为多层次性的具体结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运作效率。因此,对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财务分层管理的必要性

(一)传统财务理论与财务分层理论的比较

财务管理理论从建国之初由传统照搬西方财务理论阶段逐渐转变为如今发展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财务理论[1]。财务理论有着较为复杂的发展历程,在传统财务理论阶段,我国最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财务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政治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财务管理逐渐作为单独的学科开始了对市场经济财务治理机制的探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理论与分层理论涉及到了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范围,具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二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财务理论与财务分层理论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财务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传统财务理论之上的,不仅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延续,同时也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良。从而构建了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实施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1.委托问题需解决。依据传统财务理论,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传统理论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诞生的,企业属于国有性质,其经营权与所有权都为国家所有,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这就出现了委托问题。由于传统财务理论难以有效解决委托问题,因此财务分层理论的实施具有必要性。2.公司治理架构的要求。现代化企业的治理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董事会、股东大会、经理人三方参与者构成有效的结构体系,从而保障公司正常运营。与传统财务理论下的公司结构不同,现代化企业会将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公司运行过程中实现互相约束的作用。在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各个财务层次间职责权限产生不同,实施财务分层理论可以有效地在不同财务层次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战略目标[2]。

二、公司财务分层管理财务治理结构概述

(一)财务管理理论基础

1.产权的涵义。产权是与所有权相关的财产权,其以所有权为核心但实质上却不等同于所有权。产权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原始产权与衍生产权,一方面原始产权与衍生产权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经济主体,另一方面衍生产权的基本性质受原始产权决定,虽然衍生产权可以保有独立的意识与权能,但是前提必须是保证原始产权的利益。2.财权的涵义。财权就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可将其大致分为企业财权与普通财权。普通财权是由财产所有权衍生而来,企业财权是由企业所有权衍生而来的[3],二者属于独立的经济个体,但企业所有权又衍生于财产所有权。3.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现代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人组成的至上而下的制衡机制,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既有别与经营阶层主导型模式,与股东主导型模式也存在着区别,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股东的相对主导下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分层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所有权采用什么样的安排逻辑不仅决定着公司的治理模式,它也是在股东相对主导下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出的决定性因素。而且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会影响到财务主体的界定以及财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设计也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财务分层管理设计过程中对权责的明确存在着较大影响的还有公司组织方式的安全性。2.外部影响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对公司财务体系的资源配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

(三)分层管理模式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合法性原则要求在财务分层管理模式设计阶段,必须在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与政策的前提下,对企业财务资源配置进行优化。2.动态性。动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动态地结合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对财务体系中各财务主体以及各层次的利益进行相应的调整。3.权责统一。权责统一原则要求当财务主体间出现权利不相容的问题时,应当有不同财务权利主体形式不同性质的权利,从而实现各财务主体间的制衡[5]。

(四)分层管理模式的层次划分

1.两主体的划分。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层次划分首先存在于财权与产权的划分,再以此为基础将财务主体划分为公司法人财务以及股东集团财务两个主体。上文已经提到过产权是一种因物的使用与存在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财权是在产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财权集中表现了出安全的财务方面的利益。2.五层次的划分。依据财权与产权的关系,股东大会的财务层次衍生于股东集团的财务主体,而董事会、高层经理人、财务经理以及监事会这四个财务层次衍生于公司法人的财务主体。

三、财务分层治理机制

(一)选择财务治理机制

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就在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依据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人等财务治理结构,形成一种自动调节企业财务治理活动的经济活动体系[6]。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的财务治理机制选择主要是为了将这些个体性质的整合起来,从而提高公司财务治理的实际运作效率,从而保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实质上就是对公司财务的动态调控。

(二)建立财务治理结构

如果要在公司财务管理中施行分层管理模式,不仅要考虑这种分层管理模式所要遵守的特定原则,还应当分析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对公司的实际影响。需要在兼顾企业股东产权以及企业职工的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的同时,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效果。

(三)协调双方财务关系

企业的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收益分配权以及经营决策权等多种权利。由于投资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不同投资者对于权利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公司经营集团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协调经营方与投资方的财务关系,在项目决策前应当在充分评价收益的基础上说服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同时在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时应当把握投资方的利益诉求,从而尽可能地保障股东集团的经济收益。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中引入分层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过虽然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可以在兼顾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公司的稳定运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我国对于财务分层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化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作者:张凤新 王明 包岩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胡笔吟.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7.

[2]时钰.公司财务分层管理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J].财会通讯,2010(5):79-81.

[3]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4:89.

[4]晋自力.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0(8):23:64-65.